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jenny198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我的心理治疗(主贴后续更新)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11-1-29 23:29:38 | 只看该作者
1月29日 日记(注:主要是平淡生活的描述,与心理治疗关系不大)

     下午的阳光很棒,于是我在一点多收拾妥当出门。这次我走的是一条安静的大马路,渐渐远离市中心。我走在左边的马路上,偶尔看看马路对面的风景。有一段路的商铺门前种植着一些小树,我该怎么形容它们好呢?总之,我忍不住笑出声来,我觉得它们就是来搞笑的,它们就像顽皮的孩子,挑战人们的眼球。你无法形容它们长成什么样,因为它们“乱长”,枝干和叶子出其不意地伸往各方。它们似乎在向人类宣告,要我们按照你们的规矩长,没门。

     好吧,我偶尔会像上面那样将自然元素拟人化,自己翻译它们的讯息。

     后来,我沿着江边的人行道慢慢散步。我见到了久违的蓝天白云,过去几日雨雪天气连绵,到今天总算告一段落了。或许最近走的有些久了,脚心微微有点热气,这是很难得的,因为冬日里我的四肢总是冰凉的。

     路上行人不多,当我侧耳倾听时,能分辨出每个人脚步的轻重:有个老年人发出了咚咚的响声,而一个中年人则行走得轻巧了许多。或许是因为前面那人穿着皮鞋,中年人穿着旅游鞋的缘故吧。他们的姿势也完全不同,老年人低着头看地,只管往前走;中年人平视前方,上体前倾,有些跳跃的感觉。

     再走一会,十几艘小渔船出现在我眼前;渔船靠岸的江边一派热闹景象:主妇忙着洗衣物或剖鱼,一些青年人也加入其中;至于中年渔夫,则聚在一起玩牌,旁边围着一圈观众。大脸盆四散在他们旁边,但是还没有顾客,陪伴它们的是几把杆秤。主妇和青年洗好的衣物,都晾晒在临时搭成的木衣架上。我猜这些人或许要在此地呆上几天,等到衣服都晾干了再走。小小的渔船堪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发现了床铺、煤气桶、锅子、脸盆等各种生活用具;有个小孩站在船头,背对我,不知在做些什么。这是一种“随波逐流”的生活,江海上的风雨将中年男女吹得略显沧桑,他们的衣服也显得有些陈旧。不过当他们在玩牌时,却是那么兴致勃勃,仿佛他们就成了那副牌。几米远的高台上,几个老年人饶有兴致地成为了另一群观众。我认真看了几眼,无法看清木板上平摊的究竟是什么牌,不禁羡慕起那几位老人的视力。

     后来因为有事,我便在一处站定,静静等候。有一个瘦瘦的,颇有精神的男人,带着“停车收费”的肩章,自我身边走过。他在一辆轿车面前立定,犹豫了一会,然后开了一张罚单,夹在了车的前窗玻璃上。我仔细看看这条马路,这是一条特殊的马路,机动车和自行车道已经非常狭窄,然而还是有车不断停靠在马路上,于是行驶的一些车辆开始侵占自行车道,一眼看去,真为那些骑电动车和自行车的人担心。购车的人越来越多,车辆占用马路的行为也越来越频繁,浪费越来越严重,而世界上的饥饿和贫穷问题却一直持续着。露易丝海说的那句话何其正确啊。是的,这世界上有许多贫穷的人,但那不是因为钱不够多,而是因为世人的爱还太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11-1-31 13:17:11 | 只看该作者
这世界上有许多贫穷的人,但那不是因为钱不够多,而是因为世人的爱还太少。jenny1982 发表于 11-1-29 23:29

说的真好。

楼主的日记,真的让人受益匪浅。我有打算把楼主的日记都发在我的日志中,一是作为对自己的鼓励,二是可以让更多的朋友读到,不知道楼主允许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11-1-31 13:22:19 | 只看该作者
说的真好。

楼主的日记,真的让人受益匪浅。我有打算把楼主的日记都发在我的日志中,一是作为对自己的鼓励,二是可以让更多的朋友读到,不知道楼主允许否?
放飞郁闷 发表于 11-1-31 13:17

转吧,我写出来就是拿来分享的。提前祝你新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11-1-31 13:23:34 | 只看该作者
接下去几天,我想大家都会比较忙。我祝大家新年快乐!事实上,我希望大家时刻都能感受到平安和喜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11-2-3 08:12: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1-2-3 08:14 编辑

打开我们的心,让理解出现在我们之间

这几天,我在另一个版块回了一些帖子,却发现其中一部分内容极适合我自己这个帖子,于是发在这里。这篇文章同时也可作前面某篇文章(第44楼)的补充说明。

不同的观点,让其存在,不代表没有自己的观点。让其存在,绝不等同于认同。一种观点出现了,不急着表达自己的看法,而是想一想对方发帖子的动机是什么,有些语言不熟悉显得神秘,不妨看看能不能以比较通俗的语言表达,自己去加深理解。如果一个观点我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可能那不是真实的;可能那是真实的,但是我还没有证实。我不确定是哪种情形,我看不懂,那么先放着这个问题,等我加深了了解再来探讨。

我想举一个例子,我在抑郁版块发过一个帖子,然后有一个人给我回应,当时第一感觉有些刺激,我感觉他对我发的内容有不满情绪,而且他是第一次进我的帖子,我不认识他。我当时有些生气,也想愤怒地来反击他。然而,那时候我因为知道轻易生气、愤怒,想要保卫自己的观点,对自己没有好处,所以我冷静下来。我想,这个人是谁呢,结果我发现了他的帖子,于是我就进去看,一路看下来,我终于明白他为什么会发言了,于是怒气没有了,理解加深了,因为大家都有同样的痛苦。

我因为明白一个劲防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会不断固化那些观点和看法,从而使新的看法无法进入内心;因为我自己深受其苦,所以我就想让大家放开那紧紧抓住一些观念不放的心;因为我得益于放开那颗心,允许各种观点存在,自己将它们当做某种种花种草的知识一样储存在自己的脑海中,不一下子相信它们,不一下子抗拒它们;于是,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够探索它们,某一天日常生活的经验就证实了它们。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过程,我的抑郁、焦虑等情绪离我远去了,因为这样我开始能够更好地理解别人。我以前也是无神论者,我不会看任何佛经、圣经;现在我不认为自己从属于任何宗教,但是任何书籍我都可以看,有些东西我感兴趣,我就去试验实践;如果我不理解,还看不懂,那么就让它们储存在我的头脑里,或许某一天会有用。

说我信某种观点,说我不信某种观点,评价对方的观点好或不好,对或不对。没有关系,这是个人的自由。然而,上述行为究竟带给我们什么?能让我们更快乐,更宁静,更幸福,更有勇气吗?真的能吗?

过去我是个十足的评价者,我喜欢评价一切,连我的母亲都经常批评我这点,当然她没意识到我是学她的。评价一切的我,得到了各种令我痛苦的评价,因为当我喜欢评价人或物,有一层隐含的优劣观:我比你特殊,我的观点比你特殊。总之,你或你的观点不如我或我的观点(你指代被评价者)。甚至有时候,比惨、比痛苦,都很有魅力。我比你痛苦多了,我比你惨多了。我喜欢评价,反过来意味着我喜欢被评价,我喜欢被评价为特殊的、好的、优秀的诸如此类。结果事与愿违,因为自卑感又往往将一切别人的评价解释为我是不好的,我是不足的……

后来,我终于放弃了将评价作为挚友,我减少了评价,事情是什么样,就让它是什么样吧;人家是什么样子,就让他是什么样子吧,我的评价和注解根本无法改变什么;观点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吧,我不花费这个时间去争论它真实不真实,除非我自己实践了得到了某种结果,那我会去讨论的……

我只能举自己的例子,来分享自己的观点。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我自己知道在这一年间,我的进步很大很大。而这是谁的功劳?不是我自己的功劳,自己只有一小部分功劳,最大的功劳就是那些不同的丰富的观点。如果没有它们及它们的传播者,光靠自己是不可能的。而它们的传播者或许在当时,点燃了自己,却照不到一个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帮助了无数人。没有这些人,我肯定还在痛苦中挣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11-2-5 21:42:28 | 只看该作者
观察生活之两个小孩(注:此篇日志与亲子关系有关)

     沿着那条长长的人行道走了很久,在热闹的公园中坐了一小会,然后起身,再度沿原路返回。走了二十分钟左右,我感觉有些疲惫,感冒和长长的路程产生了这股乏力的感觉,然而附近空旷少人,也没有休憩的板凳,于是我决定忽略这股感觉,继续行走。过了一会,又一个公园出现在我眼前,那是我十分熟悉的地方。我走进附近的奶茶屋,点了一杯奶茶和一串香肠,打算补充一些能量。

     奶茶屋四周都是透明玻璃壁,因此我可以清晰地看见公园中的游人。我看到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在外婆(不知是奶奶还是外婆,姑且称之为外婆)的搀扶下,一摇一摆地迈上上坡路,走到一半,她嫌手中的玩偶碍事,于是小手一挥,由其外婆接管。这样她便放开了左手,更加自由地享受起上下坡的乐趣来。

     这道由几个上下坡组成的水泥路段对小孩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不久,一个四五岁的女孩也开始在上面奔跑。她跑了一轮,开始向远处的母亲招手,示意母亲一起来玩如此棒的游戏。母亲走了过来,她参与其中,从上下坡连接处的顶端跳了下去,然后小女孩也这么跳了一次。接着,母亲的兴趣似乎淡了,她只是看着小女孩玩,再接着她将手机掏出来,似乎有人给她发了短信,她开始看手机。孩子跑完一次,总要回过头去寻找母亲,似乎想听母亲的表扬,又似乎是想邀请母亲同完。母亲会回应,等小孩开始下一次的奔跑时,母亲的心又转向了手机。于是,小女孩想吸引母亲注意的“小把戏”又开始了,她大声叫唤,并且手舞足蹈做各种手势。就这样玩了一会,两个人走远了。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接下来的一对父女,女儿十余岁,父亲四十上下,然而我真正看到的其实是两个小孩。两个人有着快乐的脸庞,笑容和阳光染红了他们的脸。女儿在前面跑,父亲手拿风筝,跑得上气不接下气,然而快乐却无法掩饰地显现在他的脸和他的动作上。接着,女儿自然地搂住父亲的腰,两人转了个方向,开始慢慢行走。

     我想孩子最想有的家长便是那样的人,陪小孩玩耍时,他/她可以抛开一切,自己也变成一个小孩。如果玩耍时,家长还在想着工作、家务和手机,那并非有品质的玩耍。家长无法集中注意力陪小孩玩耍,于是孩子也无法尽享亲子玩耍的乐趣,因为他的爸爸或妈妈并不在那里,他们的心似乎已经到了别处,有时候孩子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各种方法来提醒父母关注自己。家长无意识的无法专心行为,恐怕也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而专注力对于生活来说至关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11-2-6 12:05:35 | 只看该作者
勇敢地探索自己

2011年一月份的某日志,姑且名之为“勇敢地探索自己”

    在家长与孩子相处过程中,有一种惯常的习性模式如下:由此方的不满引发彼方的不满,彼方的不满发展为“生闷气、气愤离开、当场发怒”等行为模式,于是此方开始妥协,尽管内心气愤也仍然会满足彼方的要求。此方会把这份怒气,投射到在场的其他人身上,或许就是其他的家人。

    这种模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在我生活中,简直成了不变的家庭剧。然而,我知道有些事发生了,这种剧集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短则两三分钟长则十几分钟便可结束。原因在于我的沉默法则,过去我强力控制自己的情感,不与他们分辩(即生闷气模式)。然而压抑下来的情绪并没有消失,它们累积起来,然后会以非常剧烈的模式爆发。有一次我突然嚎啕大哭起来,眼泪根本无法控制地飞奔出来,将他们吓了一大跳。但是我现在的沉默,则是有质量的沉默,处在类似的情境中,我有时候也会感觉愤怒和不安,但我会很快察觉这份情绪,然后它们就走了。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反应,即我不在内心驳斥他们,也不在口头与他们争辩,因我知道那确实是无用的。

     今天,在集中的时段里发生了许多涉及家庭有关的事,一下子我有种愤怒和不安涌上了心头,我有种想要开口的冲动,我想让他们看清里面的真实关系。幸而,我很快平静下来,因我意识到此刻苦中作乐的人,会把持着这份痛苦不放,倘若我插入其中,必然成为这幕戏的一部分。到那时候,里面每个人都丧失了理智,通过对别人的愤怒,感觉自己的高明,来扩张自己,这就是小我/自我/附身的恶魔的无明。

     继而,在我平静下来之后,我的脑海里冒出了这样一句话:这些事真的重要吗?为此而相互抱怨,发泄愤怒,到底有何意义?我认识到这些事在某个层面上来说,是那么渺小和无趣,然而在现实层面,我仍会不小心就陷入其中。

     理想我/超我的影子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是如此明显,不断地有人要来提醒你:“你应该如何,你不应该如何,做什么事是不好的……”(这里的理想我和超我是指要求自己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一定不能做什么等等的思想观念)他们没有想过去质疑这些理想我的内容,因为质疑会产生大量的困惑和不安甚至是痛苦;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就对人格/自我进行小修小补,尽可能地使人格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现实。更可悲地是,把自己往各种人格模式中套,在套的过程中,又被自己的头脑欺骗了,以为自己真的具有某种人格特质,应当发挥相应的特长,从事相应的工作。所有的分析到此为止,然而这是真的我吗?如果是理想我的内容大规模地出了错,我却在人格上修补,将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圆满感。

    害怕探索自己,害怕发现真正的自己,害怕追究人生的意义,害怕死亡,这诸多的害怕构成了“趋乐避苦”和“及时行乐”的人生基调。而所有关于真我和死亡的探索,只有在平静的心和寂静之中,方能有所进展。但是因为害怕,这样的机会被人为地逃避了。毕竟探索初期那种虚无感、空虚感是那么让人恐惧,所以一感觉到寂寞和孤独,我们就非得用各种娱乐活动来填补时间,用各种思想活动来掩盖这份空虚的感觉。或迟或早,每个人都要走上发现真我的道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11-2-10 21:11: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1-2-10 21:12 编辑

生活是我的良师

2月9日 天气晴,大风

    吃过午饭后,我取了两只黑色塑料袋,然后将两条鱼放入袋中,再灌了一些自来水进去。我的动作很快,尽管母亲告诉我即便不放水,它们也能在塑料袋中活很久,我仍然担心它们的生命力衰弱到无法支撑这一段路程。我乘公交车,在江边的车站下车,非常幸运地发现不远处即有一阶梯向下通至江岸。

    浅水区铺着一些石子,江水拍打着石子,发出响声。我小心翼翼地将两条鱼拿出,放入水中。显然,它们不知发生了什么,似乎有种愣神的感觉,短时间内并无移动,浪头推移着它们,它们开始体认到自己回家了。一会儿,两条鱼就游走了,等我看不见它们时,我便往上走。

    我在蛋糕房买了一杯咖啡,然后沿着原路返回江边。今天风很大,我坐在凉亭的长登上,将衣服帽子扣在头上,因为感冒了很久,所以我不敢吹风。我这么坐着,江面上涟漪不断,阳光照耀在江面上,闪烁着金黄亮眼的小星星,当我定位于一处时,那些小星星闪耀的速度似乎更快了,它们比这世上所有的人造小彩灯都要好看百倍、千倍。微波粼粼恐怕是最贴近此景致的四字成语,然而它仍然无法形容江面上的这种美丽。我就这么坐着,目光游弋在江面上,忽远忽近,忽左忽右,尽情享受太阳、江水和清风为我所作的表演。我就这么待了将近一个小时,如果不是朋友给我电话,我会继续坐下去。

    之前,朋友已经给我一个电话,我告诉她我正在外面办事,至于办的什么事,等她到了再说。我沿着江边赶去赴约时,却想到我办的事——放生——根本没有必要和她细谈。她很喜欢吃鱼,而我却要和她说我放走了两条鱼,不管怎样都觉得可能会有些尴尬,于是我临时决定,告诉她我出来主要是为了散步,缓解感冒。

    我这次的行动,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放生,只是突发情境下的自然行动。确切地说,我们家本也不喜欢吃鱼,鱼肉总是要吃上几顿,吃不完的只好扔掉。既然大家都不爱吃,何必要白白让这些鱼死去呢。这是我放鱼的一个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鱼养在厕所里,我每次看到它们,都感到不忍,我看到它们在狭窄的自来水中逐渐衰弱,它们的挣扎触动了我。我没有任何放生积德的概念,我只有一个想法,它们很可怜,它们完全可以回家的,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吃它们的。我遵循不了不吃荤菜的戒条,更做不到影响父母吃素。对于我而言,所能做的是,尽可能地少吃荤菜,如果吃鱼只会造成浪费,何不放它们走呢?

    在这件事上,我的母亲让我很是感动。期间,我为鱼儿换了清水,然后放入了撕成小片的青菜。我母亲回家后,我问她,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还要做鱼吗?好像大家都不怎么喜欢吃鱼吧。母亲不直接回答,她只是问我,你想对这几条鱼做什么,你直接说吧。我想她看到了桶子里的清水和菜叶,所以才这么问我。我告诉她,如果不做这个菜的话,那我就把它们放了。她很快答应了,就是有些担忧它们快死了,看起来它们不爱吃青菜。于是她把菜叶捞出,放入了一些米饭进去。后来,她很关切地问了一些细节,我告诉她没有问题,我有数。

    在我放走两条鱼回家后的晚上,我忘记了和母亲说这件事。但是第二天,我有了机会,在厨房里,我告诉母亲,这几天江水可充足可清澈了,两条鱼很快乐地游走了。我的母亲并无什么反应,她的感情藏得很深,她总是用沉默的行动表达对我们的爱,而很少用表情和言语表示。但那又有什么呢?不管我的母亲有何反应,鱼儿快乐回家这件事,我是一定要告诉她的,因为没有她,它们就无法回家,而她内心里是想听到这个结果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发表于 11-2-10 21:59:36 | 只看该作者
2# 放飞郁闷
我觉得你很积极,关键是方法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楼主| 发表于 11-2-16 12:45:26 | 只看该作者
与父母相处

注:第一段括号中有本人关于死亡的一些探索,如果暂时不愿意考虑死亡问题,可以跳过不看。

    我爱自己的父母,毫无条件地,这一点在某次想象中已经毫无保留地体现出来了。但是有时候某些害怕、愤怒情绪会掩盖这份爱,让我不想靠近他们。不过今天,当父亲在我上桌时,揭开碗盖并且叫我吃肉时,我才真正意识到关于爱和情绪的关系。我对父母的爱一直都在,父母对我的爱一直都在,只不过这份爱会被期待、恐惧、抱怨、控制、愤怒等等的情绪和反应掩盖,爱被掩盖了,家庭中大大小小的冲突也因此而生。(世事无常,人总是要死亡的,当我想象那一刻来临时,自己有何话对自己的父母说时,我只想告诉他们我是真的爱他们,这是我第一想说的话。然后我想告诉他们不要为我伤心,我很平静没有任何痛苦。上述情节均发生在我的心理想象中,当那些情节和话语出现在我脑海中时,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我体认到他们的珍贵,体认到每时每刻的珍贵。因为随时我都可能离开他们,离开这个世界。)

    是的,我有些害怕父亲,因为他常常显得不那么高兴,使得我不愿意靠近他。然而,今天我却真正意识到,任何人包括我的父亲在内,当他不高兴的时候,他其实是在受苦,其实他没有任何选择(只有在清醒的意识状态下,才有选择的权力)。这一时刻,是情绪控制了他,而非他掌管着他的情绪。表面上看,他或许在指责我,在发泄他的怒气,对人对事非常不满,表情也很纠结,而实质是他在受苦,他情绪上的苦迫使他用某种不友善的方式表达出这股情绪,然后伤害到其他人,继而持续由情绪主导的高潮迭起的情景剧。

    我爱父母,我不想他们受苦,在他们受情绪的苦时我唯一能做的是,放下保护自己心理形象的执着(或说放下我执),保持警醒,保持内心的平和,然后为他们提供那片宁静,减弱他们的痛苦情绪。这样,逐渐地他们的痛苦也会减少。面对不同的状况,由平静中产生的行动也会不同,或许我会暂时离开现场,与他们保持距离,减少他们怒火持续的时间(在我自己也因此产生愤怒情绪的时候,我通常会离开他们,然后持续地深呼吸使自己平静下来);或许我会留在现场,等他们话说完了,一些时间之后,靠近拍拍他们的肩膀,表示自己的理解和歉意;或许我只是那么呆着,不发一言,等他们自觉无趣,找不到继续发作的理由,事态自然而然便平息下来,如海洋上的涟漪那般转瞬即逝……上述几种行为,都一一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当我不需要一个劲保卫自己那个固化的自我形象时,家庭关系也开始缓和融洽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发表于 11-2-18 21:30:55 | 只看该作者
2# 放飞郁闷  
我觉得你很积极,关键是方法问题,
wardragon207 发表于 11-2-10 21:59

嗯,愿闻其详啊,呵呵。

因为在面对很多网友的时候,真的是众口难调,以前就发现过,有的朋友对于深入浅出的道理非常的受用,有的朋友,却很忌讳别人把自己当做是病人来关心,他会觉得这关心带有一定的歧视,而有的朋友,则更倾向于一种家庭式的交流环境,所以这个真的很难做到面面俱到,而且能够对我提出比较具体的建议和意见的朋友又没有几个,大家都是得过且过的罢了,并且不好意思的说,我也要照顾到我自己的情绪不被牵扯进去,所以这个这个。。。。。。我的意思你能明白的哈。

呵呵,我没想过让所有的朋友都接受我,认可我,我只做我自己,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呵呵,但是话说回来,我真的很希望能倾听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意见的。jenny的文章我之所以会作为日志发表出去,一方面我觉得是很值得大家学习的,另一方面也是我用来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楼主| 发表于 11-2-20 08:24:47 | 只看该作者
嗯,愿闻其详啊,呵呵。

因为在面对很多网友的时候,真的是众口难调,以前就发现过,有的朋友对于深入浅出的道理非常的受用,有的朋友,却很忌讳别人把自己当做是病人来关心,他会觉得这关心带有一定的歧视,而 ...
放飞郁闷 发表于 11-2-18 21:30


现在我知道,不管某人是否是心理疾病患者,他都未必真正心理健康。仔细观察身边人和自己,我就发现真正成熟的没有几个,当然表面看来非常成熟,然而揭开那些面纱,里面是一颗颗脆弱恐惧的心。所以心的疗愈,根本不是心理疾病患者的事,而是全体人类的事,否则即便我们这些人因为痛苦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也无法改变整个世界那种焦虑、急躁、互相伤害的现状,因为生活在恐惧、担忧中的人实在太多了,对世界的不良影响太大了,然而大家犯的错误都是因为缺乏清醒的意识所致,而在那种状态下,犯不犯错,根本不由人选择。

做自己很好,疗愈自己心的同时,势必会为你身边人和整个世界带来良性的改变,这是自发产生的。归根结底,人们也只有先找到真我,这里有一个悖论:当我们把焦点缩小,不再企图改变和影响他人,而是先爱自己疗愈自己时,反而会真正给他人带来好的影响。

在走出抑郁版块,我看到了这种良性的发展,越来越多人为恢复那颗仁爱之心努力着,这种努力正在开花结果。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抑郁症所含有的痛苦,其实是让我们发现自己真正的心的管道,有其深层的意义,当然只有在真正感觉到成长时,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否则痛苦就只表示躯体障碍、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这一点,对于抑郁症患者亲人同样适用,如果他们仔细探索他们因亲人生病所感受到的痛苦,并且与亲人并肩成长,那么他们自身的成长也无可限量,这就是化痛苦为良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楼主| 发表于 11-2-26 06:37: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1-2-26 06:43 编辑

两极之间的摇摆

      无美的概念,则无丑的评价;无愉悦的感受,痛苦就不会那么明显。概念、观点上的二元性,为生活提供了动力,我犹如钟摆,无法稳定。向左摆动的时候,一股向右的吸力应运而生,向左摆动得越厉害,向右摆的诱惑力就越大。越自卑,就越向往自信。这类的自卑与自信,表面看有差异,实质相等,带给你的结果相同——或迟或早你都要为此受苦。
     我渴望美,就越恐惧丑。我不自信,就越是渴望做点什么博得他人的认同,以证明自己有价值。欲望和恐惧是一体两面,用语言表达,模式如下:
     我渴望有钱=我恐惧贫穷
     我渴望别人的认同=我恐惧别人的贬低
     我渴望什么=我恐惧什么的对立面

      如果我要做分析,如果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欲望,我就会看看自己恐惧的是什么;我发现自己在害怕什么,我就会看看自己在渴望什么。用这样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有时候,某些真实的东西,就会一下子显露出来。

      以比较作为基础的心理观念,迟早会带来受苦。不管何种性质的比较,都是内心冲突或肢体暴力的发源地。不要误会,比较不是区分,区分是需要的,一开始概念的诞生是为了区分,然而如今,概念主要用来比较。其实,一顿饭美味与不美味,个体的舌头自会有相应的感受,它或许会感觉到愉悦,或是平淡,甚至有时候感觉到不怎么满意。器官本身有这样一种反应。鼻子对大米和粪便的感受也是不同的,香气扑鼻的大米令鼻子很享受,而粪便则不然这种区分是实际存在的。但是比较不一样,一旦把某种概念、标签贴加到某种事物之上,自动化思想和情绪机制开始启动。如果在冬日里,你在头脑中,一想到“实在是太冷了”时,看似六个字,但又不是六个字。因为太冷了,里面包含了不舒服的觉受,“太”是一种比较,是一种程度极端化的阐述。一般来说,“太”总是意味着不舒服或是引发不良结果的情境。“太”字一出现在脑袋中,其他不曾显现在你脑海中的感受已然出洞,接着你或许会开始抱怨天气,抱怨自己体质不佳,情绪状态不佳乃至无心工作,诸如此类。这看似简单的6个字,可以使你情绪变差,行动力变弱。

      如果你问我,我的抑郁症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就是头脑、情绪自动化机制不断运行,而我没有能力打破这一循环,于是乎,量变转变为质变——我再也承受不了痛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病了,至少身体已不容我再这样下去。

      平衡、中道难行,因为千百年来的自动化机制,还有很强的运行动力,打破这种惯性,势必要经历各种痛苦、无聊、空虚,最好不要期待这一过程中会有多么的愉悦,一有了期待,失望就像已撒播的种子,日益成长,总有一天,你会失望。期待和失望也是钟摆的两极,你越是期待,这股惯性运作机制会吸引你的失望感受,你说不想失望,抱歉,没有选择,失望一定会到来的,除非你能超越期待和失望两级,停在中央。

     题外话:你未完成的,你会在梦中继续做。如果你白天说要做某事某事,结果没有完成,“好心的潜意识”会帮助你在梦中继续,但是它好心办坏事,实则影响了你的睡眠。如果你当天没有完成一早起来制定的计划,那么在睡前,试试告诉自己,好吧,这件事没有完成,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不是很重要的事,什么时候做都不要紧,我现在并不为此担忧。至于效果,我也不清楚,我还没试验,但是潜意识“好心办坏事”的效果我体验到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楼主| 发表于 11-3-4 07:50: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1-3-4 07:52 编辑

活在未知中 (正文将在下一贴中,还没动笔,只有标题)

开始这篇文章前,先将《道德经》第二十章摘录如下: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忳忳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若晦,寂兮似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为了便于理解,我查询了用通俗语言翻译的英文版,英文版如下:
Stop thinking, and end your problems.
What difference between yes and no?
What difference between success and failure?
Must you value what others value,
avoid what others avoid?
How ridiculous!

Other people are excited,
as though they were at a parade.
I alone don't care,
I alone am expressionless,
like an infant before it can smile.

Other people have what they need;
I alone possess nothing.
I alone drift about,
like someone without a home.
I am like an idiot, my mind is so empty.

Other people are bright;
I alone am dark.
Other people are sharper;
I alone am dull.
Other people have a purpose;
I alone don't know.
I drift like a wave on the ocean,
I blow as aimless as the wind.

I am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people.
I drink from the Great Mother's breasts.

我为此做了简单的翻译,翻译版本如下:

结束思考,便可解决所有问题。
是与否有何区别?
成与败有何区别?
你一定要看重他人所重视的,躲开他人所逃避的吗?
何其荒谬啊!

他人兴奋异常,如同参加热闹的游行。
唯独我不在乎,
唯独我面无表情,就像一个还没学会笑的婴儿。

他人拥有他们所需之物;
唯独我一无所有,唯独我随波逐流,
就像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我就像傻瓜,头脑一片空白。

他人个性突出;
唯独我无法定义。
他人敏锐;
唯独我迟钝麻木。
他人心中都有目标;
唯独我毫无目标。
我如同海洋上的浪头,到处漂流;
我如同天地间的风儿,随意吹拂。

我与常人不同,
我由圣母之乳获得哺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楼主| 发表于 11-3-10 20:19: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1-3-10 20:23 编辑

活在未知中——让答案自然而生

在认知行为疗法的指导下,我开始每日记忆英语词汇,逐渐地我的英语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开始接触大量英语文章、视频和音频,它们成了我成长的支撑。靠着提升的英语能力,我获得了自由翻译的工作,我就这样在家里边翻译,边看书,同时将书中所说应用于生活中。

渐渐地,我有了一种重新进入社会的想法,同时也有家庭的因素在其中起着作用。但是这种想法并不强烈,我漫不经心地发些简历,或许一些潜伏的恐惧在阻挠着我的行动。

某天晚上,我的手机收到了关于某现场招聘会的通知。那个时候,我突然决定第二天去那个招聘会看看,没有恐惧,没有焦虑,只有决定。

我没有准备简历,没有准备各种面试须知。我去到那儿,多么奇妙啊!我发现自己说话时颈部开始僵硬,腹部纠结,显然这是紧张的表现。我知道我在紧张,当我知道那一刻时,这种紧张更接近于一种惯性生理反应。不管怎样,我都继续回答对方的问题,毫不欺骗地回答他们的问题(病情什么的别人没问,我自不用回答,如果问起来,恐怕这是我唯一会隐瞒之处)。我面试了两家单位,工作内容并不重要,我只是需要一个平台锻炼和谋生而已。

后来,我面试了一家单位,某个回答一出口时,对方表情凝滞,似乎开始计算和评估。回家后,我的不安产生了,我开始害怕若对方真的聘用我,我会怎么样,我是否能一下子应付那样的环境?我不知道,这种不安似乎在暗示什么。但是不安过去之后,我恢复了平静。结果,我并没有被聘用。

过后的某天早上,我开始投简历,很快便有公司找我面试,面试前,除了必要的业务知识外,我仍然活在未知中,我不知道他们将问我什么问题,我不打算预测他们的面试程序,我也不为此准备任何的面试技巧,我只有一个原则:自然而然地回答,如实回答。我面试的时候就开始喜欢那个环境,也有感觉将成为其中的一员,现在我已经工作一段时间了,一切安好。但是我并不执着,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下班一刻起,我便转移了焦点,在路上的时候就专心走路,在车上的时候就看看窗外风景。当我们不把工作中所遗留的问题带到下班后的生活中时,一切都会变得轻松;否则,压力就会摧毁我们的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3 15:51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