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 哀 悲哀并非总在亲人故去时才有。对于许许多多种丧失, 人们都会产生悲哀。大火毁了房子,青春一去不复返,失业, 肢体残缺,离别,夫妻分居,视力下降,错过良机……所有 这些,都会招敌情绪哀伤。更有甚者,有时,有人在事情发 生之前,就会出现悲哀的情绪。比如,某家有一危重病人,病 人尚未故去,可全家都笼罩在悲哀的气氛中;而且,连病人 本人也提前为自己的将要离世而伤悲。这是因为,对于家人 来说,他们不久将失去亲人,失去和亲人息息相关的那一部 分生活内容。 人们为什么悲哀?什么时候悲哀?悲哀能持续多久?人 们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悲哀?这些情况常因人、因时、因地及 因文化环境不同而各有不同。不过,我们都知道,我们从周 围人那里学来的表达悲哀的方式,并没有多少益处,它对于 一个处于悲伤、无助、愤懑、失落、被遗弃感、衰竭等情绪 煎熬中的人,几乎无能为力。 无论是谁,试图否认、忽视自己的悲哀情绪,都会引来 麻烦。我曾进行过一项研究,是关于人们对于自然灾害(洪 水、龙卷风、地震等)的情绪反应。结果发现,在灾害发生 后半年到一年之间,到精神科就诊的人大有人在。就诊者说. 他们在灾害发生当时,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且,看起来比别 人还好。这些人常常是家庭、邻里中的中坚人物。灾害发生 后,由他们清理废墟,料理杂事,再四处奔波、重建家园。当 然,他们也许曾一度受到震惊,感觉麻木,甚至觉得精疲力 竭。但他们说,那时从未感到绝望,从未哭过,从未向别人 诉苦求援。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这是在压抑自己的情感。莫 非这就是他们后来不得不进行心理咨询的原因? 他们说,现在最奇怪的事竟然发生了。是的,目前一切 都已过去,生活重又归于正常。可他们却发现,自己正面临 着许多问题,令自己苦恼;而且,他们害怕自己会失去理智。 邮局的汇单未能按时到达,他们便会辗转反例,难以入睡,甚 至大叫起来;甚至,他们会在一家人围坐餐桌、共享天伦之 乐时,无故雷霍大发。他们常痛苦地说:这实在不像是我能 干出来的。我这是不是要疯了?! 实际上,这些人完全是咎由自取,他们给自己的情绪施 加压力,企图去控制那原本不能控制的情绪。正确的做法是, 早在灾害发生当时,他们就应和自己的情绪进行“接触”,对 它们加以认识,这样,就有可能减少、减轻后来的情绪困扰。 总之,无论这种情绪发生在当时,还是发生在以后,我们都 应先接受它们的存在。 另一方面,你可能知道,还有一些人的做法和上一种人 正好相反。对于那些无法控制的情绪,任其泛滥,不采取任 何积极的措施。这样,半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可他们只 要一进咨询室,仍然是泪水洗面,仍然像样林嫂那样重复那 千遍万遍听腻了的故事,仍然希望别人对自己什么都照顾周 到,仍然沉湎于往昔的丧失体验之中。 显然,上述的过度压抑和过度泛滥是两个极端。那么,怎 样才能做到不偏不倚?首要的是,在对待丧失、绝望这类情 绪时,应和对待其它各种情绪一样,先进行认识并加以接受。 我们没有理由控制自己的悲哀。事实上,即便是作出此努 力,也只能使事情更糟。要知道,失去的人(物)对我们来 说很重要,我们理应产生悲痛的情绪。失去的人(物)值得 我们为之哀伤。只有情感深沉的人,才是有人性的人。 和其它情绪一样,哀伤也会随时间流逝而逐渐淡化。当 然,如果这种情绪不断被某些行动或事件再度引起,那是另 一回事。记得我父亲故去时,我母亲一下子陷入深深的悲痛 之中。但不久,撕心裂肺般的悲痛渐渐减轻了……后来,母 亲开始清洗父亲生前用过的马桶和食品柜,后来,是圣诞节, 后来,是父亲的生日;后来、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就在这 一天,母亲忽然从抽屉深处发现一本旧影集。照片上的情景, 勾起了母亲的怀旧心理,引起痛苦的记忆。当然,这种影响 时间不会太长,它还会慢慢消失。 真正明智的人,在灾害发生后会立即投身于生活,应付 各种各样的社会责任。对自己的情绪,从不矫揉造作,好就 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他们也不想把自己悲伤情绪造成的影 响从日常生活中抹杀掉。不过,他们发现,积极地活动起来, 较之于终日卧床或蜷坐于椅中,更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使 之不再停留于自身的悲痛上。还应指出的是,对那些终日忙 碌不堪的人,我们应引起怀疑;对那些不顾一切,硬要帮助 别人的人,我们应考察其行为的真正目的,很可能,这样做 只是在掩饰、否认自己的悲痛情绪。当然,独自躲进—隅,远 离尘世,也不会使情绪发生任何改善。 即便我们遭受的丧失极其惨重,那也必须明确,我们面 对的一切,是可以改变的,它需要我们采取深思熟虑的行动。 着眼于目前的现实,理智地采取行动,接受自己的悲哀情绪, 这才是度过因境的正确方法。许许多多的人都试用此法获得 成功。我们也有能力这样做。度过困境,我们就会重新获得 自信。到那时,我们面对前面的路,便能胸有成竹了。 概而言之,我们都能够从苦难中锻炼性格。许多民族的 文化都强调,受苦受难能使人成熟。当然,悲痛自身并不能 自然而然地产生力量,使人深沉,造就出一个善察人情的人。 使我们成长的,是我们对于悲痛的反应。从某种意义上说,我 们每经过一次丧失(灾害),我们就向真正成熟的人生迈出了 关键的一步。这样,就逐步使我们能自如地面对人生道路上 的每一次丧失,直至生命的终结。 那么,悲痛时我们到底需要怎么办?最好的办法,也许 莫过于从好友那里寻求慰藉。有许多人总是犹犹豫豫,不愿 请求别人帮助。那么,请你想想,要是你的朋友遇难,需要 帮助,你肯定会欣然地助其一臂之力。要是你目前正需要帮 助,那就给朋友们一个机会吧。这样一来,本来也许是灭顶 之灾,但由于危难之际,同心协力,互相依靠,就可能会产 生令人振奋的结果。而且,可借互相帮助这一机会,加深你 们之间的联系。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
GMT+8, 24-11-24 01: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