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世界的结构
摘自中共中央党校王海滨《走向心灵的深处:人的精神结构及其逻辑与原理》
对人的精神世界、精神结构的传统分析方法是知情意三分法,本文用“一体六维”来揭示人的精神结构以及各维度所遵循的基本逻辑和主要原理。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其精神结构包括欲求世界、情感世界、认知世界、评价世界、伦理世界和超验世界六个维度,各维度所遵循的基本逻辑和主要原理各有所不同,它们属于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相辅相成,都是同一个精神世界当中的一个维度,即“一体”是可分为六维的“一体”,而“六维”是一体中的“六维”。其中,欲求世界和情感世界属于精神世界的感性维度,认知世界和评价世界属于精神世界的理性维度,伦理世界和超验世界属于精神世界的超越性维度。
一、欲求世界:满足逻辑与苦乐原理
欲求世界基于人的生存本能,总是趋向于自我保存与完善,欲求的产生是人自我生存与发展的本能需要。动物也一样。
欲求世界是精神世界的基石,因为如果人没有诸种生理和情感、认知等需求,人就无法生存;而且由于人有情感、认知等各种需求,人的情感世界、认知世界、评价世界、伦理世界,甚至超验世界这五个维度都离不开欲求的引发与推动等影响。当然后面的五个维度也影响、引导和控制着欲求世界,进而使人的欲求世界也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社会性,不同于其他物种纯粹的生理需求。
欲求世界遵循的是满足逻辑,适用的是苦乐原理。满足逻辑是需求世界的内在基本逻辑。欲求的不断产生与渴望满足,是人的生存需求与发展要求在心理上的反映,现实一旦不能提供自我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人的心理就会立即产生强烈的需求意识与满足欲求。欲望的“生产-满足-再生产-再满足”这个循环,使欲求的产生与满足永恒轮回、重复,不断地执行运转。欲求的这种无限循环性决定了其只能获得暂时性的满足,而永远无法得到一劳永逸的满足。由满足逻辑引发的苦乐原理是欲求世界适用的核心原理。如果欲求满足,我们就会带来快乐的感觉;如果无法满足我们的欲求,就会产生痛苦的感觉。欲求世界的苦乐原理对人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功利主义哲学的创立者边沁认为:追求快乐与避免痛苦,是人的行为的深层动机与终极目的。弗洛伊德在人格结构“即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理论中指出,本我是指人的本能的欲望,追求的是唯乐原则,即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他说:“我们整个的心理活动似乎都是在下决心去追求快乐,而避免痛苦,而且自动地受唯乐至上原则的调节。”
二、情感世界:愉悦逻辑与爱憎原理
情感以本能和欲望为基础,是情绪与感受的凝结化状态。欲求催发情感,主体对与满足自己欲求相关的人、事和物,容易产生情感。
情感世界与欲求世界同属于精神世界的感性维度(非理性维度),即情感和欲求是一个非理性的感性层面的要素,它们经常渗透于精神世界的其他维度之中,是精神世界的天然成分。欲求世界是以自我为重,而情感世界则是以关系为重。
情感世界遵循的是愉悦逻辑与爱憎原理。在人的一生中,会不断寻求满足情感的需要以获得持续的愉悦感受:谁不想让自己生活在愉悦之中,谁想让自己生活在苦闷、彷徨与焦虑之中呢?情感世界这种追求愉悦、快乐、欢乐的逻辑,表现在亲情、爱情、友情等方面。愉悦逻辑产生的爱憎原理是情感世界遵循的基本原理。人在追求愉悦的过程中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也可能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前者作为肯定性的情感,我们称之为爱;而后者作为否定性的情感,我们称之为憎。爱与憎形影不离,就像情感世界中相伴而生的孪生姐妹。
三、认知世界:科学逻辑与真假原理
亚里士多德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认知世界和评价世界属于精神世界的理性维度,在精神世界中居于枢纽地位。如果说欲求世界与情感世界在精神世界中发挥着推动或抑制的作用,那么认知世界在精神世界中主要发挥的是指导作用。
认知世界主要遵循的是科学逻辑,适用真假原理。大家在认识的过程中都是想追求真理,没有人想去追求错误。因此,真假原理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认知世界所的适用原理了。认知受到客观规律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原样地反映出被认知的对象,而只能无限地接近被认知的对象。就算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实践,也只能证明相对真理,永远不可能证明真理的绝对性。认识真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四、评价世界:规范逻辑与应实原理
评价世界与认知世界同属于精神世界中的理性维度,其中认知注重事实,而评价注重价值。认知是评价的基础和前提,在认知的过程之中也渗透着评价。因为认知离不开评价,没有意义的思维是不会吸引认知注意的,因此认知也会受到评价的影响。
评价世界遵循规范逻辑,适用应实原理。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欲求的取舍、情感的转移、认知的动力、善恶的判断以及对超验的遮蔽及澄明等。评价世界通过规范对精神世界的其他构建及其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主要发挥监督与制约的控制性功能。虽然欲求、情感、认知、伦理和超验等影响与制约着评价过程,但评价的结论一旦形成,就会对欲求、情感、认知、伦理和超验发挥规范作用。评价的价值标准有多种:理性(真实、合理、严谨和可靠等)、感官或情绪感受(喜欢、快乐或幸福等)、兴趣爱好、欲望、需要、善、正义、义务等。评价世界的规范逻辑形成应实原理,即评价凭借着一定的规范在实然(实际)存在与应然(应该)存在之间寻求关联和取舍,即对已经存在的是否应该存在,以及能否和如何对已经存在的实际状态和应该存在的理想状态及其发展进行评判。我们通过评价实际状况从而发现它欠缺的方面,在克服欠缺的过程中实现应该的理想,从而得以实现理想状态,这种已经实现了的理想状态又会成为一种新的现实状态,我们再次通过评价再去发现它的缺陷,寻找并实现更新的理想状态……,如此循环,永不止歇。
五、伦理世界:德性逻辑与善恶原理
在人的精神世界中,不仅有求乐(追求快乐)、求爱(追求喜欢)、求真(求证真理)和求应(追求理想、求证应该的状态)等倾向,还有求善的倾向。求善倾向是对自爱、自私本能的一种超越,呈现出明显的为他的特征。
伦理世界遵循德性逻辑,适用善恶原理。德性逻辑由道德演化而来,道德不仅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作为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成为凌驾于个人甚至组织之上的外在统治力量,而且也是根据个体生命的经历、经验、感受和体验等不断生成的。道德演化而成的德性逻辑是规范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在力量,道德规范的缺失就会致使人的精神世界因良知的缺失而产生内心的不安与空虚。在伦理世界里,善恶是德性逻辑中两个相对应的因素,两者同时存在。人类社会的普遍道德价值观,倾向于祛恶扬善,这就形成了伦理世界的善恶原理。
六、超验世界:究极逻辑与有无原理
(一)超验世界是超越诸种界定、揭示理想世界的超越性维度
超验世界主要包括的精神因素是信仰。人既是一个现实性的存在,也是一个超越性的存在。人的信仰虽然缺乏物质证实,却依然由于倾心地去归依而超越经验解释与经验证实的内容,不断地渗透、影响和参与经验和意识层面的工作与活动,是精神世界保持无限张力与生长空间的基地。
超验世界遵循究极逻辑,适用有无原理。究极逻辑是超验世界产生的前提性条件,皈依信仰的宗教情感,可以说是究极而产生的终极性存在。有无原理既能有中生无,亦能无中生有,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经常见到这种现象。因此把有无原理作为超验世界适用的基本原理。
大家可以联系着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着自己的生活世界,联系着你在日常生活中所思所想,联系着你的精神状态、精神世界是不是存在这样的结构,它平常是怎样反映的,有什么表现,结合着自己的实际来进行理解,应该会有所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