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jenny198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我的心理治疗(主贴后续更新)

[复制链接]
166#
 楼主| 发表于 11-9-9 08:52:34 | 只看该作者
我现在的状况是:平静地过着凡人的生活,早起早睡,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享受独处的平静,享受与大自然接触的快乐。也为生活中的小事烦恼,但能迅速释怀,因为,一切都会过去的(this, too, will pass),任何愉悦和痛苦的经历都是转瞬即逝的,执着于任何一种经验哪怕“美好”的经验,都预示着痛苦的再度到来。我不想要痛苦,所以我选择放下执着——这需要坚持一辈子的功课。

最近没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所以比较少来了。祝福每一个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发表于 11-9-14 17:23:14 | 只看该作者
放下执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发表于 11-9-14 17:37: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空好美 于 11-9-14 17:38 编辑

jenny1982,我想你是1982年出生的人,你的帖子充满智慧,我仔细看了有关孩子的内容,你提到的问题在我身上有很多,比如抱怨老公,指责孩子,急躁等,真的如你所言,效果不好,孩子很反感,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塑造一个如我一样不快乐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楼主| 发表于 11-9-15 16:14:28 | 只看该作者
jenny1982,我想你是1982年出生的人,你的帖子充满智慧,我仔细看了有关孩子的内容,你提到的问题在我身上有很多,比如抱怨老公,指责孩子,急躁等,真的如你所言,效果不好,孩子很反感,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塑造一个 ...
天空好美 发表于 11-9-14 17:37

其实只要简单地把你想象成你的孩子,然后你有一个和目前的你一样的妈妈,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不会快乐?

但请你不要责怪自己,责怪毫无意义
。认识到自己存在这些问题已经是一大进步,而扭转这种习性并不是瞬间可以达成的。在你比较平静的时候,不妨仔细检视一下自己存在的问题,及其来源和影响力。看清问题本身是最重要的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楼主| 发表于 11-9-15 16:15:34 | 只看该作者
书单之《与狼共奔的女人》

      朋友介绍给我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书名为《与狼共奔的女人》。作者的语言风格简洁利索,读起来较顺畅。里面提到的自问机制,我深表认同。一个人要不时向自己提出正确的深刻的问题。然后抱着好奇心,让意识来作答。自我发问方式是非常普遍的修心之道。在这里,我需要强调一点,问题必须是正确的,问题若不正确,答案也不会正确。该作者还提出了女性存在的一些局限,我也认为概括得很好。这些局限如下:缺乏视野的完整性,缺乏深刻的洞察力,缺乏独创性的声音,缺乏决定性的行动。而摆脱这种局限,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看清真相,不要惧怕真相的肮脏和丑陋,因为看到丑陋为丑陋(而不是美化丑陋)即是心灵成长的开端。

      关于女性的普遍性局限,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轻信,而轻信往往建立在沉溺于美丽幻想这一心理基础上。很多女性内心都渴望能获得一个完美男人的爱,因此白马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流行于各个国度。然而,不存在完美的人,于是女性的头脑和情感共同谋划了自欺的策略,夸大对方好的一面,忽略对方不好的一面,在自己的头脑中不断催眠自己:这个人就是我的白马王子,我爱他甚过一切。在悠长的人类历史中,为爱沉迷为爱牺牲似乎也成了女性自愿承担的角色,哪怕她们隐约感觉到了不妥,她们也宁愿沉浸在自己的美梦中。女人是为爱而生的,这句话我听到过多次,然而通常这里面的爱被局限为男女之爱。仔细考量语境,我们便会发现,女人更强调的是爱情之爱。当然这和人类文化脱不开关系,娱人耳目的“艺术”作品大半是以爱情为主旨的,它们就像酒精和毒品使人们迷失其中,无法自拔。另一方面,爱情令人有强烈的存在感,你不再孤单,有人爱你,你也爱他,多么美好的感觉。爱情初期的甜美令人感觉置身天堂,其他一切均无法与之相比。然而,随着岁月流逝,那份强烈的感觉也平淡下来,这时候有人会选择离开对方,因为从这份关系中他不再有强烈的满足感,双方只剩下了亲人般的关系,而他不能接受这种状态。原来,他爱的不过是这份强烈的满足感而已,假如有某种事物能够给予他更大的愉悦感,那么他会视该物比人更重要。这是爱情的一种情况。总之,很多爱情中充斥着个人的诉求和利益。与其说这些是爱情,倒不如说是讨价还价,当然当事人并不愿意深入探究自己的内心,询问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爱对方。她真的爱他,没有占有欲,也不依赖,并不求回报,愿意与之同甘共苦。她爱他,爱自己,也尊重所有其他的人,所以她不会蒙蔽双眼,假装看不到对方的自私,她抱着希望,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使得双方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和谐。吵架甚至打架都可能出现,但只要有包容的心,情况就有可能改变,而不是以双方或一方的悲伤收尾。

      当长相、金钱、地位介入男女关系时,关系就不再单纯。都说女人是感性的,是情感导向的,然而现代女性的感觉越来越不细腻和柔软,和男性一样,许多女性也是头脑先于感觉或直觉行动,当头脑一旦开始算计、评估、比较,关系就变得复杂、浑浊了。这种算计、评估和比较导致的是一种充满冲突的关系,在冲突中生活的人们哪来幸福可言。不是真爱的关系无法长久,只要遭到突发事件的袭击就可能崩溃,当然它也可能一直维持着不死不活的麻木状态。人们害怕改变后情况更糟,害怕别人的评价,几经算计之后,觉得与其大幅度改变,不若维持现状。在家庭中,做孩子的常常惊讶,自己的父母常常可以就同一个问题对骂上几十年,不要和我说打是亲、骂是爱,如果两人争执的是全新的问题,那或许还可以理解,但是就相同的问题不断地出口伤人,我只能认为是双方没有勇气或没有意识到直面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比方说,一方可能比较懒散,对于卫生问题并不太重视,而另一方则有些洁癖。真爱也罢,假情也罢(假情也可能通过积极面对问题的方式转为真爱),这样的差异永远会在关系中存在,除了开诚布公的沟通和最大限度的包容外,这一类的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有时候,由于无法妥善处理这一类的差异,真爱也会逐渐被怨恨和不满所覆盖,让人万分遗憾。

      女人应该多注意一下自己的感觉系统,它还正常运作着吗,还是只有单调的恐惧、悲伤等几种类型?你对自己的丈夫有依赖吗,如果他离开你,你是否觉得自己就没有了价值?你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不论自己的爱人或丈夫遭遇了什么困境,我都会尽一切能力地支持他吗?你是不是一直一直在适应这个社会,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干家务,照顾小孩,却忘记了去照顾自己的心灵?你是否害怕听到别人说你不懂礼节、不孝顺、懒惰、做事不可靠,所以不管愿意不愿意,你都要根据别人所认同的规则行事,就为了不给人说闲话?你是不是在八卦别人的家长里短,然后间接听到别人八卦自己却大感愤怒?你喜欢别人给你不好的评价吗?那么你喜欢评价别人吗,不管对方是明星、政客还是周围的熟人?……

附:害人的“适应能力”
      当你想要别人改变他们的行为以便创造更好的双方关系而遭到失败时,你可能会认命,既然别人不能改变,你就接受那样的状态。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多了,你便成了一个适应能力超强的人。然而夜深人静时,你内心的伤痛又有何人知道?一味适应使你的生命力越来越枯竭。你打算行尸走肉般地走至生命尽头吗?你为自己活过吗?你为什么一味妥协于别人,你不能离开那些不友好的人吗?你为什么要考虑他们的利益,在他们对你大加鞭挞的时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荷兰豆炒饭 该用户已被删除
171#
发表于 11-9-22 16:11:06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楼主| 发表于 11-10-14 18:57:01 | 只看该作者
将最近几个月的一些日记放在此处。

我们的创造力在哪儿

今天下午出门散步,走在路上的时候,我想到了庄子说的与用途有关的故事。我们常说现在的人急功近利,如果一件事情不能给我们带来利益(金钱、地位、好评等),我们的头脑就会迅速给它贴上红叉叉,认为它不值得我们费心。所以,我们的头脑越来越狭隘,这种狭隘开始蔓延至所有的层面,导致我们的头脑死气沉沉,没有活力。

庄子说惠子太执着于狭隘的功用了,我们何尝不是如此。葫芦被限定为用来吃或做盛具,为什么葫芦不能做艺术品呢?或者再夸张一点,就如庄子说的,大葫芦或小葫芦连成一串系在腰上,我们就可以潇洒地浪迹江湖了。当然,我们也可以拿起画笔或刻刀,把葫芦做成艺术品,放在家中。一个葫芦,只要我们不限制它的用途,我们完全可以将其的用途丰富化。甚至,我们可以只是享受种葫芦的过程,看着它一天天长大,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和它说话,躺在它身边睡觉。葫芦成熟了,可以将它们送给朋友,因为我们并不是为了果实而将种子撒下去的。我们不过是热爱那种成长过程,至于果实,怎么处理都无所谓了。

创造也是如此,我们必须享受过程,才能真的创造出真有价值的作品。我们创造,不是因为我们认为创造出的东西可以给我们自己带来好处,而仅仅是因为我们想要创造。这种无我的创造,不奠基在私欲基础上的创造,才是真正的创造,才是有利于整体的创造。因为它不是我们谋利的手段,而是我们散发生命热情的载体。你有这种单纯的创造热情吗?什么事,你做它只是因为你想去做,而不是因为它能带给你财富、地位、他人的关注?带着好奇去找找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楼主| 发表于 11-10-14 19:00:15 | 只看该作者
迷茫的再度来袭

从昨天开始,我的肠胃就不舒服。身体的不舒服很快就影响了我的整个生活状态,虽然不严重,但也不轻松。我有些颓废和萎靡,不知道做什么好,坐在电脑前,一下子看看网页,过会又阅读起电子书。我有些许的坐立不安感。这种状态持续了很久,虽然我知道“This, too, will pass”,但茫然感并未去除。在睡了一觉后,我起身,还是决定到外面散步。我在外面走路,来到一个忙碌的市场,那里有卖各种商品的铺位,以及前来买东西的附近居民,一派热闹景象。在我感到迷茫的时候,这里的人们日复一日地做着相同的事情。卖包子的两夫妻每天凌晨2、3点就得起床做包子,然后一直工作到晚上,也没有节假日。我不能说他们每天都很快乐,这是不可能的。这是个很辛苦的工作,热的时候,我能看到卖包子的女人脸上的汗不停往下流。她的心情当然也是有时候好一些,有时候差一些。除了他们,还有许多像这样每天忙碌着的夫妻档或者母子档。我想,他们也会有迷茫的感觉。我明白,不时侵扰着我的感觉并不特殊,事实上,我身上曾经出现或正在出现的情绪,无论是焦虑、痛苦还是愤怒,都同样地困扰着无数世人。每时每刻,都有许多人被痛苦、焦虑、悲伤、愤怒等情绪所扰。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从来都不是孤单的,每时每刻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和我有着同样的感受。愿一切众生摆脱烦恼,获得平安和喜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楼主| 发表于 11-10-14 19:05:2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平等心

没有谁比谁高等,也没有谁比谁低等。我相信这样的话,每个人都能说得出来,而并没有多少人做得到。而若在这一点上没有突破,仍旧活在人类尊卑的牢笼中,那么内在的自由就是无稽之谈。

艾克哈特在《新世界》这本书中提到了某禅师的故事,他在面对政府官员时,手心冒汗,因为他有足够的觉察力发现这点,并意识到不摆脱这种局限,他就没有资格成为一名教导他人的禅师,所以他便重新拜师,潜心修行,八年后他终于可以视众生平等了。

我们可能在口头上认为自己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并且深信这一点,然而一些小细节会出卖我们。面对“显贵”,我们会紧张吗?去见一些有地位或所谓重要的人物,我们会刻意打扮一番吗?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我们应该好好挖掘答案。我们是不是老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就要拼着命地追求外在的东西,以证明自己不那么糟糕。面对比我们“差”的人——比我们穷、难看、傻、懒惰、脏、不讲究等的人,我们是不是有蔑视的情怀,并且很想有意无意地让对方明白:我比他/她优秀?

新加坡总理要接见许哲修女,她像平常一样穿着旧衣服相见。别人劝她穿得体面一点,她说:“这就是我的真实样子,不管对方是总统,还是贫穷的孤寡老人,我都一视同仁。大家都是平等的。我认为总理也想看我真实的样子,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心,而不是他的外表。”她耐心地对待所有的老人,别人说她对待老人就像对待总统一样,总之她确实是一视同仁的,当然她把自己的爱给了最需要帮助的那些贫穷孤独的老人。

我也愿意简单介绍李大钊与其夫人赵纫兰之间的平等大爱,然而他们两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扶持,再多语言都不能表其一分,所以只有作罢。所以,我只好引用一篇文章,用两人相处的一些事迹来展示他们之间的那份简单真挚的感情。
引用文章如下:
-------------------------------------------------------------------------------------------------------------------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九二七年四月六日被军阀张作霖逮捕,二十八日在北京英勇就义。他不但具有无产阶级彻底革命精神,而且有着十分高尚的情操。他对妻子的爱情忠贞不渝,在他的《狱中自述》中可以体现出来。在他即将奔赴刑场的时候,仍然回忆起妻子赵纫兰“辛苦艰难,典当挪借”,心力交瘁毫无怨言,贤惠无比,全力支持他外出读书追求真理的往事。
李大钊的父亲在他未出生之前就病逝了,妈妈也因悲伤过度,在他出世不满一年就接着抛下孩子夭亡了。此后,他全靠耿直厚道的祖父抚育成长。李大钊少年时代就聪颖出众,品学皆优。十年那年,他的祖父见家里缺乏人手,难于支持李大钊继续读书,便给他找了个比他大六岁的贤淑姑娘,名叫赵纫兰,并早早给他完了婚。赵纫兰来到李大钊家时,家境已经十分贫寒,嫁到李家后,她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把这个家打理好,让李大钊的前途似锦.她虽然是个缠着小脚而又不识字的乡村姑娘,却晓得读书的重要性.李大钊的祖父去世后,家里经济十分贫苦,李大钊的所有生活费用都是靠赵纫兰东挪西借典当支持.就这样,挨到李大钊在天津念完书.
这期间李大钊对政治发生浓厚的兴趣,毕业后没有谋职养家,而是去北京谋求出国的机会.本来赵纫兰苦熬这些年已是不易,得知丈夫要出国心内虽是不舍,还是问他需要多少钱,她想办法.李大钊去日本留学,一走三年.这期间,赵纫兰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照顾年幼的孩子,为生活奔波.晚上,她想起李大钊就会彻夜难眠.好在李大钊终于回来,在北京谋职,每回与她在乡下见面,都很匆忙.赵纫兰因日思夜念,竟生了场大病,这才让在北京忙碌的李大钊回来陪伴她两个多月.病好后,他们开始商量把家迁到北京,毕竟事业在北京.
到北京后,为了让妻子更适应,李大钊这个留学回来的学者,竟给家里搞了个大炕,与农村家里的一模一样,这样在冬天,赵纫兰就可以坐在炕上做活了.
他虽是留学归来的人,一点也没嫌弃过她,待她十分好.每回客人来,他必然会领她见客,李大钊总是事前帮妻子换衣服,扣扣子,帮她整理衣服和头发,细心地帮她拉平衣服上的皱折,然后引妻子出来,同客人见面。有的人看见这个缠着小脚而又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开始不相信她就是李大钊的妻子。知道缘由后,都十分佩服李大钊的高尚情操。道德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反映!李大钊完成自己的学业,靠的是有着可贵自我牺牲精神的妻子。有一个财主宋举人见李大钊将来会出人头地,便有意笼络他,表示愿意资助李大钊到外埠上学,但李大钊知道他居心不良,就断然拒绝了。一九一八年三月,李大钊被聘请为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他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座右铭,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很快成为我国思想界、知识界的学者和名流。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君不见一些名利之徒,在同甘共苦的日子里能和妻子和睦相处,一旦功成名就,便喜新厌旧,娶小纳妾,但李大钊却始终钟情于他的原配妻子。李大钊回老家度假时,他带着妻子到故乡的王峰山游玩,妻子脚小爬起山来很困难,他就一步一步地扶着她上山,登上山峰,观赏祖国的秀丽河山。他们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李大钊参加革命活动,远赴苏联.赵纫兰就在北京等他,她不想回乡下,知道他的事业在北京,不管他什么时候回来,她都希望他能看见有个温暖的家.
一个月后,李大钊从苏联回来,赵纫兰又激动又欣喜."三一八"惨案,李大钊被通缉,她跟着他又是一阵担惊受怕的日子.一年后,他们一家人被捕.在法庭上,她与他见面,他只说;"这是我的妻子,他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与他们没关系."她见他饱受折磨的样子,痛哭得差点晕倒.这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她与孩子被释放回家的那天,她得知他被绞刑.这年,他38岁,他们结婚满28年.她哭昏过去,恨不得也随他去了.只是在她清醒后,她知道自己不能就此去了,他的灵柩未安葬,几个年幼的孩子需要她,但是她不能在北京再待下去了,她怕在这里日日想到他.她以为回到乡下这一切就会好起来,却不然,她依然想念他,想念到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足足等待6年,她才在北京大学的帮助下,以示威游行的形式,将大钊的灵柩安葬.这次安葬又是一场血腥镇压,但她没有任何惧怕.完成这件心内最重的事情,她的体力也耗尽了.一个月后,她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与他相伴在九泉之下,永远不再分开.是爱,无怨无悔的爱,让他们在短暂的生命里,享受到最长久的幸福.

由李大钊引出的感想:
我看到了李大钊和张挹兰在临刑前的照片,他们的神情十分坚定和无畏。此前,他们已经经受了20多天的牢狱折磨。在我看他们两个人的一些事迹时,我的眼泪一直不停地流。我们再埋怨今天的生活,也不能忘了比起20世纪初的那些日子来,如今已经是天堂了。而我们今日的生活就是靠这些不畏死亡的革命志士换回来的,为了今天这样的日子,多少人默默无闻地付出了生命。在危机之中,人类的阴暗面会非常残酷地暴露出来,但人类的光明面也会耀眼得无可比拟,黑暗和光明总是这样同等程度地相互衬托着。在国家困境中,涌现出一批批真正崇高的勇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楼主| 发表于 11-10-14 19:13: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1-10-16 20:23 编辑

辛苦麻木、辛苦辗转和辛苦恣睢

9月份,路上到处是黑白相间的毛毛虫,其实我不知道叫它们毛毛虫是否符合动物学上的标准,它们具有很多细足,呈现米黄色,头部有两条极为灵活、可以随意弯曲的触须。它们不好好呆在草丛里,却喜欢横穿小路,因此死伤惨重。说实在的,如果我不看足下,那么我每一次外出或回家都可能踩死好几条这样的毛毛虫。因为有它们的存在,所以我在行走的时候,目光定位会有所不同,我大部分时间会看眼前的路面,偶尔才看一下天空或周围的草木,毕竟我不想让这些小生物死于我的足下。今天,当我看到一只体型中等的毛毛虫时,好奇心顿起,于是蹲下身子仔细观察它。它行走起来好似一部灵动的多轮火车,细小的脚排列成上下两层,不停运转,展现的动态画面让我搞不清原理何在。但很明显,在它行走的过程中,触觉一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除了头部的触须外,它的外层细足也具有探测竖直墙面的功能。但确切地说,毛毛虫在智慧的深度和广度上确实不如人类,它们没有基本的危险判断能力及常识的沟通与传承,因此才会每每在道路上被人踩死。

昨天,我在思考的时候,忆起了鲁迅的几句话,那就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句话来源于《纪念刘和珍君》,我小学时在课堂上读过、也学习过。然而,那时候我并没有太多的感想和领悟。但是,当我再读那篇文章的时候,我突然发现,鲁迅对于人性的观察是多么犀利。我又重新看了他的《故乡》,记住了人类生活的三种基本态度:辛苦麻木、辛苦辗转、辛苦恣睢。中年闰土的生活状态就是辛苦麻木,他毫无思考地就接受了陈规陋习,为了生存而麻木了情感和活力;鲁迅则是辛苦辗转的代表,为了保持心的敏锐度,他就必须敢于反抗不合理的现实,因此难免就要不断从堕落的环境中迁出,寻求外部条件更适宜的地方,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为人类的自由贡献一份力量;辛苦恣睢,则是那些吹嘘拍马、一心只考虑自己利益、不顾他人死活的生活态度。
有多少人辛苦麻木着?
有多少人辛苦辗转着?
有多少人辛苦恣睢着?
有多少人辛苦麻木、辛苦恣睢着?
……
在这三者中,我愿意选择辛苦辗转,因为我想让自己的心保持敏锐和自由。但同时,我真心希望不久的未来,人们不需要辛苦辗转,就能自足而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楼主| 发表于 11-10-14 19:20: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1-10-17 05:30 编辑

大自然的奇妙与头脑的特殊

我在点击慈善页面时,看到了企鹅母亲与孩子,母亲的毛皮油光发亮,而企鹅幼崽的皮毛却厚厚的、柔软的、毛茸茸的,就像它们批了一件华贵的大衣。大自然就是那么奇妙,在每个阶段都恰到好处地打理企鹅的身体,以使身体尚未强健的小企鹅安然度过童年时代。

无论是毛毛虫、企鹅,还是颜色绚烂至极的热带雨林青蛙,都向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难解。而人也是大自然的产物,但因为头脑的进化,人成了大自然中非常特殊的一类。如果有类似人脑的推理、判断、组织、记忆等功能,毛毛虫可能不会老是横穿人行道,导致死伤无数,松毛虫也不会不眠不休地原地绕圈(详见法布尔的《昆虫记》)。然而,头脑即是祝福,也是魔障,因为头脑的过度活跃(追忆、计划、担忧、幻想)已经使许多人无法平静生活,在痛苦中煎熬。

人类的情感也与动物不同,人类的情感(包括情绪在内)非常复杂多变,有美好,有丑陋,有光明,有阴暗。再说到行为,动物的行为大多遵循某种固定的原则,改变较小,生存策略稳定。但人类却有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而且能够发生各种程度的改变。有些动物会将弱小无力的幼崽弃养,这是它们自然的养育方式,但在人类,若要弃养自己的小孩,大多数人都会经历长时间的思考和苦痛的情感挣扎。

在人世间,有些父母会残忍地虐待自己的孩子。这其实是人类负面情感所造的罪过,是情感中丑陋和阴暗部分付之于行动的结果。想到了原生家庭这个问题,我又回去看了天涯的《爸爸对我的伤害》。我觉得每次看那个帖子,都会有隐隐的阿Q精神产生,过去这种情感更为严重,具体的想法是这样的:瞧,这个世界上居然还有那么多人深受家庭之苦,虽然我的父母在教育和鼓励上对我造成了伤害,但比起这些人来,我还是幸福得多,该知足了。在我歇斯底里的时候,我常常如此自欺欺人,我经常去搜寻别人的悲惨遭遇,以此来证明自己还不算太糟。但是,每一次这样的尝试都遭到了无情的失败,我还是一如往常地陷入绝望和沮丧中。回过头来看,摆脱苦难的唯一方法真的就是直面和认清现实。一个人想要内心的自由,就得像鲁迅说的那样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并且勇往直前。现实是过去累积的结果,因此面对现实,也等于面对所有的过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楼主| 发表于 11-10-17 05:30:05 | 只看该作者
家庭、矛盾的欲望和停不了的念头

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几乎无人能避免家庭所带来的或大或小的制约,成年后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认识并摆脱这些制约。否则,我们就会成为生活的奴隶,而非主人。过去中国的家庭教育以“惩罚子女不良行为”等负面强化手段为主,不少父母会以自己所设定的“不应该”和“应该”标准来教育小孩。逐渐地,小孩会因为逃避惩罚而学会遵循一系列满足父母而违背内心的行为模式,同时养成了取悦他人以确保自身安全的习惯。简而言之,小孩内心充满恐惧,充满了缺乏关爱的悲哀和不安全感。年复一年,日积月累,沉重的心理包袱会转变为明显的身体反应,从而引发焦虑症、抑郁症等身心疾病。抑郁患者的意识被大量的负面思想所填满,主旨概括起来非常集中和单一,那时候的头脑几乎只考虑让人焦虑和绝望的东西,即便鼓起勇气给自己积极的暗示,我们也很容易被“悲惨”的现实打败,使得沮丧感进一步加深。

抑郁根源与家庭有莫大关系的病友,此时处境更为艰难。自认为疾病与父母教育关系不小,为此深深责怪父母,但这时候却不得不依赖父母,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情感上。于是,一方面埋怨父母而不想依赖他们,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赖父母,这使得部分病友身陷巨大的心理冲突中。而这只不过是我们内心相互矛盾的一组冲突而已,实质上,抑郁时头脑中出现的对立冲突有n多组。譬如说,想睡觉的欲望和要求自己勤快的欲望就是一对冲突,想直接告诉父母自己心里话的欲望和要求自己孝顺、不忤逆父母的欲望是另一对冲突。各种形式的冲突在我们的头脑中开辟了一场内耗战,把本可以用于建设性工作的能量白白浪费,还产生了大量的情绪毒素,影响身体健康。

这个时候,我们就真的是“我思故我在”了。因为,我们眼睛所看到的经过思考成为了负面信息,我们耳朵听到的经过思考成为了负面信息,我们鼻子闻到的、嘴巴咀嚼的、皮肤触摸的经过头脑的处理均成为了负面信息。一句话,经过思考的过滤,我们成为了一个负面的人,一无是处的人,无能的人。我们忘记了,眼睛看到的是一朵新鲜玫瑰,耳朵听到的是此起彼伏的鸟鸣,鼻子闻到的可能是咖啡香也可能是粪臭,嘴巴咀嚼的是米饭或是鸡肉,皮肤触摸的是质地柔软的毛毯。然而,头脑告诉我们的信息却是:这朵玫瑰明天就要謝了,它的生命真短暂,不过她至少还盛放过,而我却从来没有真正地活过;我想安静,可这些鸟造出的噪音实在让我烦透了……当然,更普遍的情况却是,我们在不断制造头脑垃圾和情绪垃圾时,却全然不知道眼前有什么,耳边有什么声音,空气中是否弥漫着花香,现在有风还是无风。按照我思故我在的字面说法,我们是确实的毫无质疑地存在着,然而这是一种痛苦的存在,有时候,甚至是一种渴望不存在的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楼主| 发表于 11-10-17 06:12: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1-10-17 15:54 编辑

工作这个刺激源所引发的是与非

当我们抑郁时,我们可能会说,工作压力太大导致我生了病,女朋友离我而去令我抑郁不振。作为抑郁患者,我们在“离开刺激源”和“离开是没有用的,以你这样的心理状态到哪都一个样,如果你能好,在现在这个环境里也照样能好”两种说法里左摇右摆,痛苦不堪,自己做不了决定,就只有请求他人帮我们做决定,自主权已经完全让渡给外界。

有时候,我们必须要离开刺激源,因为我们已经没有精力继续待在原地,好比一个没有腿的人无法在跑道上飞奔一样,我们的综合能力(包括身体和心理状态)已经无法继续干某项工作,或者无法再与某人保持一种靠近的关系,那么此时此刻,离开是最好的决定。一个包容、尽量去理解病友的家人也会帮助他去做这个决定,告诉他自己会成为他的后盾。

当你恢复平静后,或许你会回去,或许你会彻底与之告别。有时候,你会突然明白,其实那不是简单的刺激源,而是与你的天性有着莫大的关系,你会知道,无论自己怎么改善心理状态,你就是无法去做某样工作,这和你的心理承受力无关,而是你的工作与你的天性是否匹配有关。你是如此热爱各种类型的动植物,所以你就是做不了屠夫,如果为了谋生那样去做,毫无疑问你会生病。所以,对你而言,若想活得自在,你的谋生之道就注定不能是屠宰业。这个道理如此简单,可惜赚钱生活、买房、结婚、生子、体面打扮、不被人看扁,不想多年的专业白费,等等等等这些欲望,迫使我们压抑内心的真实情感,去做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然而,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活着究竟有何意义?这样的问题仍然会不时地冒出来。这个哲学问题,确确实实是心灵的呼唤。这是一个需要很多空间和时间的问题,不仅需要头脑的探索,还需要实际的行为来试图作答。然而,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如果你又想活得安逸,能够满足一切世俗需要,希望结婚、生子、各种保险、房子、股票都能得到妥当的安排,同时也想自己去探索活着的意义,那你就是在痴人说梦。

当我开始过上非常简朴的生活,当我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小房间,有处地方睡觉,当我几乎不再吃零食,当我几乎不买不必要的衣物时,当我闲来散步时,我渐渐明白,老子所说的三宝中的俭这一宝。夫俭,故能广。当我过简朴的生活时,做事的选择余地突然变得非常宽广。因为,我不需要多少钱就能够满足基本需求,所以我就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自己喜欢做什么,并且去做。我就可以不去做自己实在无法接纳、只能使身心俱疲的工作。我也时常迷茫,我困惑自己的使命是什么,真正的潜能在何处,然而,在困惑之余,仍然有一些正面的东西开始清晰起来。我发现自己如此喜爱阅读,如此热爱写作,如此热衷自我否定,我开始喜欢散步,喜欢观察人群和小动物。而书籍、写作、所遇到的人、植物和动物,带给我巨大的回报,回报就是宁静的心和感恩的心以及同情的心。尽管,我也照旧急着想要找到人生意义的答案,然而上面这些事常常会抚平我由此而产生的焦虑。我的状态并不为人所认同,但是没有办法,还是那句话,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为了这种我所喜爱的生活,我必须接纳所有一切的评价甚至是家人朋友关切的指责。我一直在实践不向别人证明自己,因为我无须证明自己。除了对父母,我会解释说明,解除他们的担忧,其他人我都不会做什么说明,他们愿意理解我就理解我,不愿意理解,我也无所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楼主| 发表于 11-10-22 19:27: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1-10-22 19:36 编辑

信念系统与我们的生活及有效阅读的一点看
---------我读艾兹拉贝达的《平常禅》

信念系统就是由各种各样未经检验的思想所组成的。只有先认出它们,我们才能检验并看穿它们。我们的行为模式(包括习惯等)往往由信念决定,我们深信不疑的念头/思想/信条/观点(即信念)都掺杂着趋乐避苦的欲望,都是为了保护自己(而这个自己的核心也是一套我们对于自己的看法)。

如果我认为自己是个自卑的人,别人可以在任何场合轻易打败我。那么,基于这种自我观点,我所发展出的行为模式可能有:
为了避免出丑,不让别人看到我的弱小,我尽量不参与任何社会活动,我排斥与他人的交往。
为了不让别人看扁我,我用尽一切气力伪装成自信的人,并且以光鲜的衣服、对时尚的敏感度等外部元素作为支撑。
为了不被自卑感淹没,我充分发挥阿Q精神,寻找他人比我弱、比我无能的证据,以此证明自己还没有那么糟糕。
为了避免由于能力不足而搞砸事情的情况出现,我不敢主动要求重要的工作,婉拒别人提供的好机会,因为我认为如果事情失败,自己必然会受苦,会被众人耻笑,我不想要那种结果。
……
简而言之,光是认为自己自卑的一个想法(此想法就是我们的信念)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行为模式/生活对策。我们的生活被分裂为:我能够接纳的人、事、物;我不能接纳、必须逃避或抗拒的人、事、物。由此看来,我们的信念/思想塑造了我们的生活这句话一点不假。

我们根深蒂固的一个观点可以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塑造出我们在不同场合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如果你执着财富,那么你很可能把嫌贫爱富的特质体现在你的爱情、婚姻、工作、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你会用是否有钱、是否能够帮助自己有钱来评价、判断与你有联系的所有人,并且发展出相应的态度:对有钱人,你可能彬彬有礼;对穷人,你可能嗤之以鼻,当然也可能由于有过相同的经历而给予同情,并且庆幸自己走出了贫困;对于工作,薪酬是否吸引人是你的主要关注点……

下面这段文字较杂,可能有些跳跃,主要是看书过程中引发的一些思考:

《平常禅》第82页文字(见下面一段)中的细胞的记忆吸引了我极大的注意力。我甚至重新去听了颓废期间常常听的两首歌,还好,没有产生负面情绪。

有一回,我放了一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流行的老歌唱片,当时我发现自己生起了一股苦乐参半的怀旧之感。在这股怀旧感中,我发现胃部一带竟然出现了类似焦虑的搅动。我心想:“为什么一记起那段黄金时光,竟然会有焦虑感?”这时我才意识到那首歌唤醒了细胞的记忆。其实长久以来的焦虑从未消失过,可能就是这股焦虑驱使我不断地追求享乐,只是我没察觉罢了。(源自《平常禅》第82页)

相关概念:被压抑的记忆(repressed memory),细胞记忆

其实上述概念都是很有争议的,不过这实在不奇怪,这世间大多数的道理都是有人信、有人怀疑的。口头或理论上说相信与不相信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简单地说自己相信或不相信某事某观点,会使一个人很容易就被催眠和上当。

其实,像作者描述的那种现象,在我身上也很常见。一段时间,只要无意中脑海里冒出某个人的名字,我就会出现强烈的恐惧和焦虑的情绪。或许是细胞牢牢记住了与这个人有关的创伤,因而活跃了体内累积的负面情绪。我做了宽恕练习之后,才释放了那些恐惧和焦虑,至此,有关这个人的一切——包括他的名字、他的情况等等,都不再引起我的情绪反应了(见第一个帖子)。

关于被压抑的记忆一事,我曾在某论坛上看到某人提起过被压抑的记忆一事,她说自己回忆不起来某段时间的事情,但她知道那是一段非常黑暗、残忍的记忆,一旦想起来,她很可能会绝望到自杀。当然,我并不知道这种描述的真伪。

我又重新看了一遍作者的“如何转化恐惧”章节,他描述了自己转化恐惧的5个阶段:用享乐钝化恐惧、企图消解(即对抗或逃避)恐惧(对抗恐惧的内容,而非恐惧的根源)、利用呼吸修行法对付恐惧、经验恐惧、认清恐惧的真相。

在第5阶段 “认清恐惧的真相”的内容中,很重要的文字需要很仔细才能发现。随便一读往往不解其意,或者就把它给忽略了,现在摘录重要的内容:

利用恐惧这个征兆来检查自己哪里卡住了,哪个地方是有所保留的,哪种状况是对生命开放的。

改为我自己的话就是:利用恐惧这种情绪来检查困扰我们的人、事、物及其背后的信念。然后,刻意不逃避甚至趋近那些关系或情境,安住其上,不抗拒也不认同(我们的思想、情绪和强烈觉受)。我们就只是保持单纯的观察,由此来彻底转化恐惧。譬如说有些人遇到财务问题就倍感恐惧,有些人与父母交谈就倍感恐惧,有些人想表白却害怕别人拒绝因此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有时候,只需要认真地安住在特定的关系上几次,便会转化所有类似的恐惧。要点就是,不逃避那种困境,克制外显的行动譬如直接反驳指责你的人那种行动,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念头和身体感受上,头脑里出现了什么念头(深层次的信念可能会显现于此,你可以马上把它念出来,加深印象,如果记忆力不错就事后把它记下来,思考:这是不是塑造我生活的信念之一?它对我的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我的哪些行为可能由其主导?拿出科学家地精神,问自己问题,并且敢于推翻自己已有的观点,不断自我否认,把成见一个个击破)。那么身上又有什么情绪和觉受,是感觉极度愤怒,还是沮丧?你必须有勇气丢面子,不急着为自己辩解,如此一来,你才可能会发现原来别人怎么对待你并没有你过去想象得那么严重,不过是小事一桩,这样一来你就不再害怕类似的事情了,遇事也不会退缩。说到底,我们害怕的是痛苦本身,既然一件事的后果——痛苦或快乐等情绪,我们已经不再害怕,那么我们自然而然会消除对那件事本身的恐惧感。

我就喜欢艾兹拉这样坦诚的作者,对于自己的经验毫不掩饰,而且描述得非常生动。释迦摩尼佛所说的四圣谛,简略概括为苦集灭道。贝达在描述痛苦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时用了四个概念,痛苦、对痛苦的抗拒、情绪和妄念。在这四种东西复杂的纠缠下,“我的苦难”就形成了,而且我也认同了我的苦难,将自己定义为一个痛苦的人,痛苦成了我的身份。老病死这一类痛苦是无法避免的,因此痛苦就是如实存在的,切忌将修行的目标设定为摆脱这一类的痛苦,摆脱情绪上的痛苦是可以的,但是身体上不舒服的觉受是无法避免的。我们都曾发烧感冒过,在重感冒时,我们无须否认因发热、头痛等引起的强烈身体觉受,告诉自己它们就是幻觉无异于自欺欺人。关键在于,我们不要在如实存在的头痛等痛感上贴上各种妄念、引发各种情绪,从而造成严重的痛苦感受。不过,若这些妄念和情绪已经不由自主地出现了,那我们所能做的还是不抗拒也不认同它们。有时候,妄念极度纷繁、情绪十分浓稠时,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警语(Be here now. Accept what as it is.等等)来提醒自己安住,也可以用类似深呼吸等办法来截断思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楼主| 发表于 11-10-25 15:12: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1-10-25 15:16 编辑

关于如何选择心理治疗师的个人浅见

我只做过两次正式的心理治疗,只找过两个心理医生。因为种种原因,我去过两次就不再继续。后来,我成为了自己的心理治疗师。我的寻医经验并不特殊和个别,所以我明白哪些心理治疗师的态度会对抑郁症患者造成伤害。我们不能苛求心理治疗师多么博才多学,多么经验丰富。然而,作为抑郁症患者,我们应该得到基本的尊重。当一些心理医生埋怨病人不相信他们从而导致治疗效果差时,他们却忽略了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才是造成病友不信任的主要原因。

有些心理医生不知道什么叫用心沟通,他们只会用脑沟通,他们将自己所学的一套理论和说辞应用到每个病友身上,认为用同一个东西便可解决所有病友的问题。当我这个左脑活跃、看了大量理论书却仍然毫无进展的病人去见某医院颇有名气的专家时,他用普通人都常常挂在嘴边的大道理与我对话时,我告诉他,我知道很多大道理,我学习甚至记住了不少理论,可这些真的对我没有用。他沉默了,过了一会,告诉我他无能为力。我很不明白,我不认为自己是特例,这样的心理治疗方式对大部分的抑郁症患者都不可能有用。或许,他身兼多职,心理治疗根本不是他所关心的领域。

他尽管没能帮助我,但至少他很直接和坦白。后来,我找了另外一个医生,对方了解我之前找过前述的那名医生后,当着我的面嘟囔了一句:连他都不行,我估计也不行(大意)。我很震惊,更多的是失望。他怎么能在一个渴求获得治疗的病人面前说这样的话?他到底对于抑郁症患者了解多少?我真的不信任他了。他像前面那个医生一样,总是将理想状况和我们的现状进行对比,有意无意地表示如下的意思:比你苦的人多了,比你糟糕的情况多了,你遭遇的困难其实不算什么。在交谈的过程中,我真的想信任他,希望他真的能帮助到我。但是,我不能欺骗自己真实的感觉,对方并没有把我当成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我只是一个病人,一个他需要花四五十分钟应付的对象。

一个心理治疗师,如果他没有基本的尊重病人的态度,如果他无视对方是一个身处困境、需要帮助的人,那么我无法相信他。那是因为他首先并没有敞开他的心胸,来了解我的真实想法,他很容易就会不顾实际情况地把他的理论和意见强加给我。当心理医生说病友不相信他的时候,可否也自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没有与对方进行心的交流。然而,上面那句话,只有那些真心为病人着想的心理医生才会听进去。愿有爱心的心理医生越来越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5 20: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