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jenny198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我的心理治疗(主贴后续更新)

[复制链接]
196#
 楼主| 发表于 11-11-8 20:06:53 | 只看该作者
活在当下与事后反省

不被思考束缚而真实活在当下是件很困难的事,对于抑郁病友来说尤其不现实。我们不如从事后反省着手开始自知之旅。如果反省有压抑之感,那么就把它改为“事后分析”或者“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针对我们的过去,活在当下让我们摆脱过去的束缚,但既然我们无法摆脱,那么不妨实事求是地承认过去对我们的影响,然后分析我们的过去。不需要特地回忆童年时候的经历,我们可以从近期或者近一年甚至当天自己的表现着手,因为它们已经包含了我们的过去。你可以按着自己的喜好写日记或者写周记,目的是分析,而不是挥洒自己的情绪。不要一开始动笔,就满篇满篇地使用“抑郁”、“悲苦”、“行尸走肉”、“迷茫”等等形容词,甚至一发不可收拾地写起悲惨的诗歌来。我们的生活已经是一出跌宕起伏的悲苦诗词了,不需要再多此一举。记住是分析,不是用文字发泄情绪。

你可以把今天发生的事先做简单的记录。譬如,遇到了哪些人,对他们各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做了什么事,做事的心情如何,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诸如此类。

在这简单的记录之上,你便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了。自问自答。譬如问自己:为什么我对这个人有种很微妙的厌恶,尽管他并没有得罪我?为什么我这么容易对家人发脾气,甚至他们还没开口,我就怒火上涌了?我明明不喜欢看这个节目,却还是傻兮兮地看个不停,是因为害怕无聊吗?别人拒绝我的请求,为什么我那么生气,难道他们帮助我是理所当然的吗,我为什么认为他们有义务帮助我?

简单举个例子(来源于《孟子》一书)
齐宣王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看到牛瑟瑟发抖的模样,齐宣王生起了恻隐之心,便让人放了这头牛。原本这头牛是要杀掉祭钟的,当牵牛人问齐宣王,是不是不再用牲畜祭钟。齐宣王回答当然不能放弃传统礼仪,就用羊来替代牛吧。

这便是发生在齐宣王身上的一桩小事。齐宣王和我们一样,很多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完全不知道自己当时的动机和情感。倘若一天结束,他开始反省的话,他可能会怎么写呢?

今天,我看到有祭钟之牛很可怜,于是便叫人用羊来取代。

发挥:我看到牛很可怜,当时头脑中并没有特殊的念头,只是自然而然对眼前弱小的动物生起了怜悯之情。但是,当别人问我祭祀之规矩是否要变更时,我又不加思索地认为不能改。怎么办呢?我就很随意地想到用羊来取代。可我现在想来,实在问题多多。牛可怜,难道羊就不可怜吗?以羊取代牛,意义何在?还不是为了我自己好受,不想看到牛那副可怜模样。我的怜悯之心也只限于目之所及,祭祀用的牛羊可怜,那么是否也有像祭祀用牛羊这般可怜的百姓呢?就因为我看不到他们,所以我也就不关心他们,不怜悯他们,说不定他们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对我满是怨恨呢。看来,我必须深入调查一下百姓生活的实际情况……

这样一来,齐宣王就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同时也明白了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局限之处,下次遇到类似的事情,便可能会有更合理的应对措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楼主| 发表于 11-11-10 20:35:15 | 只看该作者
反复人生
---重新靠近儒学

我的人生有时如欢快的河流,有时如呆滞的死水,就这样走走停停,从独处到融入社会,再独处,然后再准备融入人群,事情的变化看似怪异又实则自然。人生每一次的内在冲突实质上都是提醒我们转变轨道的警铃。对于中国的儒家文化,我也经历了粗浅了解、质疑、远离和重新回归之旅程。花了些时间,沉迷于阅读儒家经典书籍(偷懒看得译本和解说),我被一股沉重感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必须要另寻轻松之事来缓解。单看儒家书籍心情还不至如此,然而期间阅读到的历史背景、人物和故事却让我生起了敬佩、哀伤、愤怒、愧疚等种种情感。最后,我只有告诉自己:停下来,好好咀嚼和消化已经读过的;停下来,脚踏实地,把自己放低再放低,做自己想做和该做的,别再眼高于顶。

能够活在当下、能够活在未知中当然很好,若还能从长远和整体角度来观察现实,则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圆满。在我的字典中,圆满意味着利己利人,意味着不因为短视和狭隘伤害别人。无论是高度概括的儒家理念还是个性不一孔门弟子的事迹,都启发我颇深。历史上有这么些人,他们品行高洁,又不乏人间烟火味,令人倍感亲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摘自《论语》)我曾将颜回视为偶像,现在我不再崇拜任何偶像。我对他仍然万分敬佩,人可以在贫困中活下去,但人若能在贫困中快乐而不忧愁,则他定有一颗伟大而可爱的心灵。

孔孟讲忠信,老子也照样说承诺。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摘自《道德经》)今天,我才意识到守信已经融于我的血液,因此不守信或无法遵守诺言便成为我的魔咒,害怕无法兑现承诺曾经让我身心疲惫,但当时我却错估了原因。现在,我已经明白,我可以违背承诺,但只要我违背承诺,不管它是大是小,我都会受苦,因为那是我天性的一部分。所以,我必须培养长远和整体的眼光,切忌不自量力糊涂承诺,而一旦承诺,我就要尽全力兑现承诺,因为我不想自己受苦,也不想令别人失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楼主| 发表于 11-11-10 20:35: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1-11-11 07:01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楼主| 发表于 11-11-15 12:43: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1-11-15 12:47 编辑

家庭教育之包容与约束

我所认同的理念一直都在变化,是,我明白不能执着于某种理念或信条,但有时候我就是说服不了自己,我就是放不下那些信念。渐渐地,我明白了,像我这样没有高深智慧的人,光靠思维不足以释放掉某些信以为真的思想。能让我从信念中解脱出来的是事实、对事实的观察和深入思维。有时候,当我们没有遭遇特定的经验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紧抓着某种原则不放,直到某个意外彻底否定你所相信的,你才能醒悟。因为如此,生命才生生不息,我们永远有东西可以学,永远有各种挑战承担着老师之职。

在家庭教育上,我一直深信家长要保持爱、包容、理解的态度,我从来都忽略了约束、规矩的重要性。然而,当我认真观察和分析自己和他人时,我才彻底意识到,在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做事,都需要包容和约束两者的平衡。在教育的手段上,家长必须对孩子的某些行为有所约束,因为随着孩子有行动力,他可能会不加区别地做事,他不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家长的包容与爱很容易流于放纵。孩子会认为凡是家长不批评的行为都是理所当然可行的,他认为父母对自己各方面的照顾也是理所当然的,自己只需享受而不需干活。部分宠坏了的孩子进入学校之后,由于团体生活的影响,会逐渐改变上述习惯,但另外的孩子已经无法改变那种小皇帝般的作风了,于是在团体生活中处处受挫,自怨自艾,觉得都是别人对不起他,还要求父母来帮助自己解决学校里的问题。我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很多成年人将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工作、婚姻样样事情都要父母出钱出力,还嫌父母无钱又无能,满腹牢骚。最终,父母宠溺儿女的恶果回报到了自己身上。可惜,很多父母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儿女的没出息、不像样,有自己的苦劳在内。即使他们有所认识,到这个时候,再希望自己的儿女独立自主、有担当、负责能干,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知道这有多困难。几十年的习惯岂可一朝改变,更何况许多父母也养成了持续不断帮子女擦屁股的习惯,骂归骂,但每次都会帮助子女解决问题。人都是趋乐避苦,喜欢安逸胜过麻烦的,既然问题总不用自己费力而能通过父母来解决,何乐而不为呢?反正父母帮子女是天经地义的嘛。总而言之,孩子需要正确的教育,家长何尝不需要呢?如果想让孩子长大后独立自主、敢于直面挑战、活得健全,那么父母需要的不仅仅是心态上的包容,还要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并善于引导孩子的自立和合作能力。为了培养这些能力,做父母的也需要不断地学习,也需要接受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楼主| 发表于 11-11-18 11:32:13 | 只看该作者
小事的意义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我还记得许多往事,发现许多小事都有极其重要的人生意义,即便当时并不这么认为。我最佩服的老师并非家长评价很高、教学成绩优秀的老师,而是公平的老师,前者只是教授知识,后者则是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这两者我都遇到过,当然也遇到过教学成绩差、做人也很不怎么样的老师。因为遇到了一个懂得鼓励我的老师,我才对英语有了兴趣,她真的观察过我,关心过我,才会抓住时机与我深谈,建立了我对学习英语的信心。到今天,我可以说,英语在现实层面上帮我甚大,我真的做到了学以致用。虽然我不觉得她上课生动有趣,但到如今我都记得她、感激她。至少,那一天她与我的交谈,表明她懂得因材施教,希望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与那些喜欢比较学生优劣的老师相比,她可爱得多,她只关心我的情况,而没有把其他同学拿来和我做一番比较,得出一种定论。倘使真要责怪学生,做老师的也要明白学生的心理,把焦点集中在学生自身身上,而不要拿他与其他人作比较,因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比较往往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从我的学校生涯来看,有时候看似小的举动往往会产生大的影响。

人皆有仁慈之心,人皆有向善之人。有一次在外面出差,我在公交车上遇到一对夫妇,妻子没有座位只能站着,她满脸通红,额上冒汗。我用眼神与她沟通(眼神沟通很有意思,大部分人都有很敏锐的接收他人眼神示意的能力),然后给她让了座。我还有很多站才下,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那名妇女到站了,她走过来,惊讶地看着我:“我以为你马上要到站了,怎么站了那么久啊?”我笑了笑,我很开心,因为她认出了我还对我讲了这番话,我认为她是感动了。感动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因为我让座这件小事而能让人生起美好的情感不是很好吗?如果她经常能够碰到这样令人感动的小事,那么我想她自己一定也会经常做这些带有善意的小事。

关于小事引发的大作用,我想讲一件发生在阿里木江身上的事情。我强烈建议大家去看阿里木江的访谈节目(柴静有关于他的一个访谈),他让我懂得什么叫“小”人物大智慧,事实上,我认为他很伟大。事情是这样的:

阿里木江当兵时拍班长马屁,瞒着其他战友给班长送东西。但是班长却很不开心,拒绝了他送的东西,并为他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老人,一个老人把赚的钱全部用在宗教仪式上,包括到麦加朝圣。而另一个老人则将全部的钱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上。他们死后,前面那个老人下了地狱,后面那个老人则上了天堂,见到了真主。因为真主爱的是为百姓服务的人。正确的教育是什么?这个班长就是在从事正确的教育,他不在乎自己的好处,而在乎班级成员的品德。因为这名班长的点化,阿里木江开始关心他人,并持续实践分享和奉献之道。

正直的班长抓住时机向阿里木江讲了一个小故事,并且用自己的言行深深感染了阿里木江。这就是“小”事的意义,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影响力。

关于小恶引发大影响的事迹,我不再提了,不看人类历史,去看看近期的社会新闻,大概也能有所了解。不看这些,看我们自己也能了解其大概。很多我们认为做了无所谓的事,到后来会成为我们的遗憾,会成为压在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关于阿里木江---------------------

贵州毕节卖羊肉串的阿里木江

阿里木江这名省吃俭用把钱捐给贫困学生的新疆人的大智慧让我深感敬佩。他有过多次被新疆同行殴打的经历,期间脚被弄伤休养1个多月才好。然而,他却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文化的人,不仅自己过不舒服,其中一些还要让别人过不舒服。后者动辄诉诸暴力的行为模式,继承了当地传统,没有经过教育的净化,此模式便越演越烈。在访谈中,他对这些人并没有恨意,而只强调暴力等不和谐行为背后的根源——缺乏教育。他深知不受教育而耿直如他的人必会在社会上受苦,同时那些拉帮结派的人就只知道用暴力解决问题而害人害己,这些都是没有文化所导致的社会现象,是让人非常遗憾的现象。所以,他把钱用在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地方,那就是资助贫困学生,并且让他们以后去贫困地区教学或者倡导教育的重要。这个世界真的太缺乏正确的教育。学校教育固然问题重重,但如果连学校教育都不曾接受的孩子要健全地生活则难上加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1#
 楼主| 发表于 11-11-21 20:39: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1-11-26 19:42 编辑

“无念”之镜有问题吗?

最近看《传习录》,看到其中一段文字,非常有感触,上面提到观照或说自省的问题。圣人心如明镜,而凡人心常昏沉,观照的功能也常常内涵陷阱。对阿,有时候,说起来无思无想,五官功能也都能觉知,然而这就够了吗?确实,烦恼是少了,即便妄念来了也容易止住,但显然还是没有太大的进展。当我看到这段话,又联想到一件生活小事时,才意识到这样的心境还是有许多污点存在,还是有许多潜意识的惯性模式未被察觉。

我也和别人一样会讨价还价,只要不明码标价的地方都会这么干。我可以保持上述那种心境,照样讨价还价。然而,有一天,我看到一段文字,提到善行中的一条“在菜场最好不要讨价还价,也不要尽把好的商品挑走”。当时,我并没有在意,可等我到了菜场,我突然真意识到了一点。是啊,卖菜商能赚多少钱呢?尤其是,有些菜并不贵。而我则照着惯性模式讨价还价,从来不觉得不妥。因为这种不妥很少呈现为直接的念头形式让我察觉,所以我一直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在干着这种比较自利的行为。于是,是那段文字让我意识到了自己行为模式的不妥,接着我思考了,最后我决定了,对于利润本就不大的商品我不会再讨价还价。从这件小事,我明白,那种平安的心境虽然不错,但还是问题重重,如果以为到此为止了,认为自己已经很不错了,成长的道路就等于遇上了很大的障碍。所以,广泛阅读,然后仔细思考那些被称为“道德标准”的文字,对照自己的行为,我们便可以发现自己的一些盲点,然后加以改变。而这便是净化自己的过程。

观照的作用在于它是一面没有评判之心的镜子,如实地反映发生的事情。所以,我清醒地观察到自己与他人互动的每个细节,我不对自己做评价,我不对别人做评价,我不对整件事做评价。它不涉及是非、好坏的区分。要健全地生活,要与他人深入地沟通,单靠观照不行,我们还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做一事后分析。观照让你不受妄念的控制,而通过事后分析来调整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则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人群中。不管你观照的能力有多么强,若你不刻意去反省自己的行事风格,你的人际关系很可能照样一团糟。那是因为,你从来不觉得自己与他人的交流方式有何不对。你观察到了别人愤怒的脸庞和脱口而出的粗话,但你还是保持无念,不受影响,你也不屑于反省,所以你可能认识不到只要你稍微改变一下讲话的风格,两人的气氛就会完全不一样。但说到底这也是你的自由,如果你在乎的只是自己的无烦恼,你可以一直这样活得特立独行,毫不在乎别人与你的关系。但倘若你在乎自己的家人朋友,甚至你还想要关心其他人,那么分析和深入思考都极其重要。

广泛的阅读和记录自己的行为,然后把两者联系起来思考,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盲点,如果不把这些盲点一个个都照亮了,不管心境多么空灵,照样于人于己的成长无益。在外界看来,你可能照样小气,照样心胸狭隘,照样在乎蝇头小利。那么,不管你心中抱着多好的意图,譬如助人,譬如散播爱和平安,都不过是一场空梦。现在看来,吾日三省吾身是多么重要,而这又离不开多读、多听、多看、多思。

注意:所谓盲点并非绝对不好,而是能够影响我们人际关系的一些行为。我们不一定要完全扭转这些行为模式,而是要注意到它,根据别人的情况来灵活地展现或隐藏它们。当你意识到某类话会引起母亲的极大不安时,你就不会在她面前说了,因为你一点都不想让母亲不舒服。而面对不在意这些话题的朋友时,你尽可以发表于此有关的看法。

无念之镜本身没有问题,但对于想要活得健全的人来说,光使用无念之镜还不够,还需要配合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深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楼主| 发表于 11-11-23 09:39:15 | 只看该作者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在我个人的生活体验里,常常会有不曾看书而获得与古人之语相合的时刻。我和许多女生一样喜欢吃零食,到了超市就直奔零食架,然后选购薯片、饼干等加工食品。当我开始注重饮食的健康后,我就清晰地意识到了“可见之物刺激欲望”的典型场景。倘若我买了零食,放在眼睛所及之处,那么我就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我很想伸手同时又觉得不应该做,但最后常常是食欲战胜了理智,我会一口气吃光所有的零食。假如这些零食不在我眼前,我又在做事,那么这股吃东西的欲望就不那么强烈,即使升上来了也容易湮灭。但假如你把零食放在写字台上,即使你在做事,你也很有可能伸手去拿一些放在嘴里,然后边吃边干活。你会浑然不觉自己究竟吃进去了多少垃圾食品。

如果硬是要分个内外,假设内是欲望,外是外物。那么为了能够驯服欲望,我们也必须懂得善用外物。当时我为了改善体质,就不得不管理或说驯服食欲。为了管理我的食欲,我用到了暗示和不见可欲的手段。每回去超市买必需物品经过零食架时,我会自问:“这些食物对我的健康有益吗?它们是我的必需品吗?”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几乎无食品可买。我开始一日三餐吃家里做的饭菜,自己的肠胃确实因此有了好转。当偶尔自己想吃甜食的时候,我的措施就是有意识地吃,适度地吃。我尽量不在上网和看电视时候吃零食,以免吃过头。过后,我会把零食放好,远离我的视线。即便我产生了食欲,我也有较长的考虑时间,往往最后理智便能战胜冲动。

力量是一点点积累而来的,过了一阵子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于零食的欲望大大降低,我很少再买零食,只是偶尔会买些饱肚的饼干之类。当力量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也就不存在与欲望抗衡的强烈挣扎了,因为吃零食的习惯已被转变。不过,我发现食欲这东西对女生来说确实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高兴时吃犒劳自己,不高兴时吃发泄情绪),所以我仍然不敢轻慢,尤其在边吃边做事的时候特别小心,以免无意识中不受控地吃过量了。

以一推多,“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可以作为转变不同恶习的手段,它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力量,是一种善用外物的好办法。但它的作用因欲望类别及其程度而异。若是无法脱离刺激欲望的外物,那我们就只有另谋他道,锻炼自己的内心力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发表于 11-11-23 11:42:52 | 只看该作者
你很善于发思、总结,真的很棒!相信你今后的路会越走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4#
发表于 11-11-27 09:35:14 | 只看该作者
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楼主| 发表于 11-12-18 08:11:47 | 只看该作者
你很善于发思、总结,真的很棒!相信你今后的路会越走越好!
zhu489 发表于 11-11-23 11:42

谢谢你的阅读和评价,也感谢你的祝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楼主| 发表于 11-12-18 08:12:17 | 只看该作者
    抑郁不同阶段的重心

    按照程度来说,抑郁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还有其他的分类标准,譬如与生理密切相关,或者说生理遗传等元素占据主导地位的,也有由心理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而爆发的病症。

    重度抑郁时,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是身体的康复,中度最严重阶段也是如此,此时,保存精力、改善生理功能是重中之重,因此药物、良好的起居环境、家人朋友的有效支持、暂时离开外部刺激等均是可选治疗办法,很显然,不是每个人可以拥有如此好的条件,因此每个人都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出选择,药物似乎是其中最广泛的选择,毕竟其他几个条件可遇而不可求。

    不管采用什么办法,等身体条件改善到一定程度,我们有精力来做一些事却感觉无事可做,因而陷入连绵不断的后悔、担忧、幻想等思潮中时,恰恰是需要我们努力做事的时候。这时候,离我们认为的“正常状态”还有一定的距离。此时去广泛探索适合自己的心理疗法最为恰当,因为一等到恢复了原有状态(即所谓正常状态),绝大多数人会再度忽视自己的心理状况,而我们最关键的心理问题并未解决。生活是无常的,不知什么时候又会出现外因来诱发我们的病症,到那时候,我们又得重新出发,拼命求医问药,痛苦不堪。如果我们不去认识自己,我们很可能一直这样时好时坏地循环下去,并且坏的日子会越来越持久,“正常”的日子会越来越短暂。

    现在简单地将治疗重心分为身体和心理两部分,当然这两部分是紧密关联的,中介应该就是我们的情绪。每个人都可以寻找到许许多多的方法,阳光论坛上就有不少相关的知识。有条件的人可以请专业人士指导,没有条件的就自行探索和实践。

    身体治疗可借助药物、瑜珈、静坐、散步或慢跑、球类运动、按摩等等。

    心理治疗的重心在于改变我们的信念系统,如果我们能够没有信念系统,因此可以达到无我状态,那么个人得失就不会再困扰我们。然而,这实在太艰难,因而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通过改变思想来释放我们的情绪。释放我们累积的负面情绪可以极大地激发人的活力,把人压抑的情感重新解放,使恐惧感大大减少。精神分析、意义疗法、森田疗法、露易丝海的积极宣示法、宽恕练习、观想技术等均可作为选择加以尝试。它们可以将一个自卑、负面、沮丧的我改善为一个乐观、正面、积极的我,一个正面向上的我也会痛苦、焦虑,但是比起一个负面沮丧的我来,前者能够更好地体验愉悦感,有更强的面对困境、处理问题的能力,痛苦情绪也少得多,而且不会选择自杀。而一个负面的我除了长期陷入僵局、不知所措,影响家人朋友情绪外,还可能选择自杀。没人真心希望自己处于苦难中,内心深处,谁都希望过平静、快乐的生活。我们确实有能力通过合适的心理治疗手段来改善自己,将原本不快乐的自我修正为相对健康和快乐的自我。当然,相对健康和快乐的自我并不是我们探索的终点,探索永无止境,但这样的一个自我更有活力和能量,可以使得探索有较好的生理基础。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正面自我的活力比负面自我要旺盛许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
 楼主| 发表于 11-12-18 08:13:36 | 只看该作者
    错综复杂的自我

    自我是一颗大树,盘根错节的大树,它的枝叶会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自我的内容包括:冲突的欲望、看似单个的欲望、待人处事的原则、期待与沮丧、愉悦、恐惧、追求安全感又渴望冒险、自卑又自傲、盲从……上述相互关联、关系复杂的词汇只是用来形容自我内容的沧海一粟。我们的思想的核心结构(即自我内容的核心)就是“我     ”“我的    ”“我还不够       (好/漂亮/有钱/事业有成等)”“我决定       ”“我就是    的人,改不了了”,“我必须保护自己”等。

    用成见视人是我们的习惯,然而自我是不断变迁的,“坏人”有他好的地方,或者好的时候;“好人”有他极其自私的领域,或者疯狂的时刻。当你与某人相遇时,你并不知道他会向你表现他自我内容中的哪一部分,如果你以成见看他,他以成见看你,其实你们两个是毫无关系的,你会认为对方现在的友好是对你有所求,因为他向来就非常自私。这一点,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极为明显,父母常以“应该怎么样”来看待子女,因此他们的关注重心很多时候都是,子女在哪个领域尚未达标,需要改正或努力,而不是子女此时此刻究竟处在何种状态,他们是否有烦恼,他们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我们有没有对他们造成压力?

    不懂自我是个复杂结构的人,遇到同一个人看似矛盾的行为会感到讶异,觉得不可理解。然而,实际上,那种矛盾的行为却再普通不过。以下面的例子来说明自我错综复杂的内容:

    一名比利时人在闹市区投掷手榴弹,并且拔枪向行人扫射,导致至少5人死亡和数百人受伤。新闻上说,该人做这些事前,将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留给了未婚妻,并满怀爱意的祝福她。写新闻的人说这一温情举动让人吃惊和不解。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人的生活是四分五裂的,人可以对自己的未婚妻温情,因为她是他的未婚妻,与他有深度联系,在他的保护和关心范围内。至于其他人,并不在他善待的范围内,所以他可以为了某种目的而开枪横扫那些无辜人士。同样地,人可以很爱自己的宠物,乃至于爱屋及乌,热情参与解救宠物的运动。假如你认为他很有爱心。那么你可能发现,他只是对动物有爱心,他对同事、对家人毫无耐心,他在工作中野心勃勃,为了升职而吹嘘拍马、打小报告。所以,你可能说会说,他是个矛盾集合体,其实再认真想想,如果你这样定义矛盾集合体,那么几乎人人都是矛盾集合体。因为,只要与他有关的,他可以付出时间和精力,与他无关的,他可以漠不关心甚至去有意无意地去伤害。

    母亲对孩子悉心照料、无比耐心,不代表这种品质一定会延伸到她的工作上。某科学家可以理性思考,在工作领域大放异彩,但他可能不懂怎么处理家庭关系,他的理性、他的逻辑和强烈的质疑精神令他妻子烦恼不已。我们不能整体而平衡地生活,我们陷入了固定模式中,而行为模式的背后是我们所深信不疑的信念。假如我们深信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我们便会把别人对我们的赞美和好评通通排除在外,不予考虑,我们决不相信他们的说辞,而只认为他们只是在安慰我们。我们是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信念?我们是不是已经深陷其中而导致生活毫无乐趣可言?我们该怎么活得平衡、不四分五裂?我们可以去阅读,可以去信仰某个宗教,但假如我们不去了解自我这颗大树,那些书籍、那些圣贤、那些宗教都无法帮助我们活得完整。你有这个能力去自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发表于 11-12-19 23:49:38 | 只看该作者
支持。
你说的习惯那一段,我想起一句话“每一把剃刀都有他的哲学”,每一个日常的习惯对于人都有深刻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发表于 11-12-24 16:56:16 | 只看该作者
想你了。知道你在这儿。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楼主| 发表于 12-1-2 13:32:15 | 只看该作者
想你了。知道你在这儿。来看看。
月小小 发表于 11-12-24 16: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5 20: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