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波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分享森田理论精华和自己的共鸣--森田理论读书笔记汇总

[复制链接]
361#
 楼主| 发表于 11-5-14 11:09:58 | 只看该作者
复济南商人

"一旦自己发愁的时候就要告诫自己不应该愁,一旦生气的时候就要告诫自己不应该生气,"这种“应该主义”与强迫症的交互机理可以说是一样的,都是人为的对自然的心理现象进行干预。如果干预不当,就易引发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这并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

我觉得,当我们“发愁”、“生气”时,自己可以觉察这种情绪状态,可以进行必要的调节,如可以了解引发我们发愁或生气的原因,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令现状有所改变的,就尽力而为,令问题得以解决。如果解决了令我们发愁或生气的问题,这些情绪自然就烟消云散了。如果自己无力解决,就坦然面对和接纳现实,那样就可减少次生的焦虑。这才是我们心理调节的目的。

自己的一点看法,欢迎拍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2#
 楼主| 发表于 11-5-14 11:18:17 | 只看该作者
“经常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接触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这是一种自找苦吃的表现,不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

我认为,应该依照自己“纯真的心愿”和客观的要求,以此为动力去行动和实践,才是真正的顺应自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3#
 楼主| 发表于 11-5-14 11:20:03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我们能够凭己之力来让现实改善,那就尽力而为;对于自己无法改变的,就只能是适应。

社会是很现实的,但我们的心灵可以是自由的。在阳光家园这个心灵家园里,让我们一起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氛围,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栖息,让这里成为我们的心理加油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4#
 楼主| 发表于 11-5-21 20:34:53 | 只看该作者
复 抑郁若水

看了这些帖子,给我一个强烈的感觉:过度、过分的爱(溺爱)对小孩也是一种伤害,这种伤害最明显就体现在剥夺了小孩的成长机会,这可以说是一种最大的伤害。这种伤害,比爱的不足所造成的伤害可能会更大,因为爱的不足有可能会激发小孩的奋发向上,这样可以给他提供了更多的经历和成长机会。

因此,楼主所说的“父母之爱,过犹不及 。”确实如此。而怎样的爱才是适度、适当的,就需要父母靠自己的智慧,以“事实唯真”来进行判断了。如果细说起来,个中会涉及许多内容,会因人而异。但沟通、观察、智慧、事实唯真、成长等等因素都是需要考虑的。

小孩受父母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大,在其小时候他们是无法把控的,那时,他们还没有过滤并选择适合自己信息的能力;但对于已经成为成人的今天的我们来说,成长的主动权已经在我们自己手上,我们自己要对自己的成长承担起责任,不要再依赖别人,埋怨别人。对于当下,我们能做到的是:尽可能减少过去的经历对现在成长的污染和负面影响。

只要我们愿意,不管我们已经多大了,都可以不断的得到成长,只要我们采用合适、正确的方式方法,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懈地去追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5#
 楼主| 发表于 11-5-24 22:33:21 | 只看该作者
如能够做到接纳,就可消除思想矛盾和心理冲突了,这样精神交互作用也就自然慢慢减弱;如果在接纳的基础上,能够依从自己纯真的心和客观现实条件的要求去“为所当为,为所能为,为所欲为”,转化我们的心理能量,那就能够加快摆脱困扰。

当中具体的意思,需要感兴趣的战友查找相关知识,并在实践中体验,我相信会有所收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6#
发表于 11-5-27 14:14:53 | 只看该作者
哪两本书啊!给我也推荐一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7#
 楼主| 发表于 11-5-28 19:01:56 | 只看该作者
哪两本书啊!给我也推荐一下吧
咖啡煮茶 发表于 2011-5-27 14:14


请问您所问的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8#
 楼主| 发表于 11-5-30 21:46:13 | 只看该作者
复 晴天云 战友

用语言和文字来阐述问题时,往往有“以偏概全”之感。当自己的心中所想用文字表述出来时,往往会言不逮意(语言和文字并没有完全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有的情感体验),往往无法将自己的体会能够一下子说清楚。这就是个人的亲身体会和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体会时的差别,也可说是客观与主观之间的差别。

“改变情感世界的必由之路:意志——行动——情感。”其实,意志力、行动、情感和惯性是互相作用,此消彼长的,它们之间的作用和关系较为微妙,不一定是线性的。

“固有的或衍生的情感与意志相一致时,对行动起正作用力;反之,对行动起反作用力。”我认为表述为“固有的或衍生的情感与意志相一致时,或就算不一致但意志力大于情感的阻力时,其对行动起正作用力;反之,当情感的阻力大于意志力的作用力时,对行动就起反作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9#
发表于 11-5-31 16:34:46 | 只看该作者
大脑静不下来,强迫的厉害,那种感觉让你什么都不想做,没劲,没兴趣,还有点累,胡思乱想,无意识,

以前学习办法,这个时候全部用不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0#
 楼主| 发表于 11-5-31 21:04:10 | 只看该作者
就算是这样,也得原样接纳,忍受痛苦,为所能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1#
 楼主| 发表于 11-5-31 21:09:47 | 只看该作者
复狗狗文

“但人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做事情的,不好的情绪往往这时来袭。这时,如何为所当为呢?”不管情绪的好坏,都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如果能够无所住心,顺其自然,就不会被束缚了,也就不再纠结于此了。

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单纯理解理论,而是需要在实践行动中体验其中的真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2#
 楼主| 发表于 11-6-1 22:57:33 | 只看该作者
当连续工作感觉到劳累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的提醒进行适当的休息和调节,劳逸结合,一张一弛,那才是文武之道,我们自己的心身是需要适当维护和保养的。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逃避行动,过多关注自己的心身状态而患得患失)跳跃到另一个极端(受应该主义束缚,不管不顾自己的心身状况,一味地去行动),而是要注意协调和平衡,做到中庸、适度。

还有,情绪或者症状的出现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其总会有因缘,只不过是我们能否了解其因缘罢了。对此,能了解并进行相应的调节最好;如果不能,也不要强求,顺其自然即可。只要时机成熟,自然会体悟到个中的因缘。

要根据自己的心身状况来平衡好工作与休息的关系,不要蛮干,不要被应该主义束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觉察和感受进行适当的调节,这是很重要的。一台机器都需要保养和维护,不能长时间超负荷运转,更不要说中午血肉之躯的人类了。更需要注意保养、维护。故提倡劳逸结合,一张一弛。这是保障心身健康的一个重要法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3#
 楼主| 发表于 11-6-7 16:00:51 | 只看该作者
神经质症者的感觉,可以说是一种情绪或症状,是被固着的、束缚着的,是扭曲的而非自然的;而正常的感觉(感受)是自然的感受,是可以充分利用的。

我觉得,需要明确对象,搞清楚对象和涵义的不同,作出相应的处理。如森田理论指出对患者的情绪或症状不管不顾,顺其自然;但情商却要求我们需要充分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才更容易取得效果。这两者并不矛盾。这也是因为其对象不同的缘故。

因此,同样的话语,如果不了解其当中的真正所指,而导致理解出现偏颇,那就会成为恶智;当然,如果理解恰当,就会成为良智。

因此,大家互相交流和讨论,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事情的真相。理不辩不明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4#
 楼主| 发表于 11-6-17 23:19:40 | 只看该作者
复 半仙

学习理论,与实践是没有矛盾、冲突的,正确的理论和认知可以很好地指导实践,而通过实践可以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两者可以是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

我认为,学习理论是需要的,只要不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恶智,知识都是有用的。故理论的学习永远不怕多

但是,不能仅学习而没有实践,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其实实践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5#
 楼主| 发表于 11-6-19 14:02:17 | 只看该作者
复bugthink

谢谢 bugthink 与我们一起分享其心路历程看了这个帖子后,我总体感觉 bugthink 是较为优秀的(因为尽管心理上受到这么多的挫折,但在学业上基本上并没有造成明显的耽误和影响),而且在道德方面(特别是与性相关的传统道德)对自己的要求可以说是苛刻、完美的,故在性欲和相关情感的动力作用下出现了一些他本人认为是“不道德”的、所谓的阴暗的行为时,就很容易出现心理冲突(思想矛盾),由于认知方面出现偏差(特别是对性心理和性欲、情感等方面的认知偏差),在理智与情感之间的斗争导致行为失控之后,内心就更加不安和自责,表现出精神分析理论所指出的“超我”败给“本我”,但现实的“自我”却不认同这种结果,故心理冲突和思想矛盾的产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在不安、自责与焦虑等消极情感的作用下,再加上理智与情感之间的斗争导致行为失控之后,精神拮抗作用和精神交互作用等心理活动的机制也就自然起作用了,恶性循环的出现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下面,针对 bugthink 的帖子,简单点评一下,希望对 bugthink 有帮助

“嫉妒心也挺强的。然后,上了高中,自然,竞争大多了。我又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压力特别特别大。”这说明心理的不成熟。这些可以说是今后出现问题的前奏。需要加强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践行,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那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如果说,高中的时候,只是心里痛苦,至少,自己还是健康的。大学的四年,才有我最难于启口的。知道是啥吗?是沉迷于网络色情。”由此可见,bugthink  认为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只不过是一种主观的判断,从战友们在此的讨论可以看出,bugthink  所认为的“不健康”,其实是参与青春期的男孩都会出现的正常现象,偶尔看一些网络色情的行为并不会与是否健康有什么关系。不过,如果是过于沉迷于网络色情,那肯定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以及心理。要知道,凡事都要适度,过度的极端行为,是不科学的。

“只是,我在这件事情上特别特别痛苦。”这种痛苦的感觉,以及想摆脱却不能的结果,是导致出现心理冲突(思想矛盾)的根源,是由于认知方面出现偏差所导致的痛苦。如果能够做到无所谓,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就不会出现心理冲突和精神交互作用了,也就没有痛苦了。

“我当时心里又好奇,又害怕,又觉得不好。真的,第一次看这种东西,觉得好恶心好恶心,就是感觉想吐。”从这,可以看出 bugthink 性知识的贫乏、道德上的追求完美以及在性教育方面的缺乏。不知道性行为是人类正常存在的一种很自然的行为,正是通过性行为,人们才能满足性欲,以及能够传宗接代。

“我很想改变自己,特别特别想,可是,每次情感来了,我就控制不住自己。”表现出典型的心理冲突和思想矛盾,对“现实中的自己”与“理想中的自己”不相符而出现强烈的内心冲突,而且在理智败给情感后,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从那以后的几年,我就没有多少时间是真正开心的。每次,都是自责,开始反省,然后,又管不住自己,又鬼迷心窍地进了色情网站,后来,还过度的自慰。就是觉得整个人被“废”掉了。”这就是恶性循环。

“大四的时候,自己也努力复习考研了。最后,还考上了,是比现在的学校更好一点的学校。自己还蛮开心的,那段时间。可是,心里还是很痛苦很痛苦。”由于开心的事情与痛苦的事情,其对象不同,故两种情感就交集在一起,这是正常的。

“我期盼着,研究生的几年,我一定要战胜自己。可是,我并没有做到。依然的、重复的……”由于努力的方向错误,认知没有修正,故就不可能取得所期待的结果。

“其实,她哪知道。我不想让她知道我是这个样子,是一个沉迷在色情网络中不能自拔的人。”不管自己心里想什么,如果不通过言行表现出来,别人是无法知晓的。如果你自己不说沉迷在色情网络中不能自拔,而且也没有让她看到你沉迷在色情网络中不能自拔,她是不可能知道的。正如你心里喜欢她,但却并没有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表现出来,她就误认为你所说的喜欢她是假的。既然你喜欢她,就想办法让她感觉到吧,通过行动(包括语言和文字)表现出来!!

“我很想改变自己,有一个新的生活,然后,是我心里的、自己应该有的样子。”这些是上进心的表现,是属于生的欲望的一种,关键是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纯真的心愿,仅仅是想,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可我真的没有办法做到。我很努力,每次都很自责很自责。我告诉自己,自己一定要好起来。可是,为什么,每次我都控制不住自己了。”行动是可以控制的,但自己的情感是无法控制的,关键是要确保自己努力方向的正确性。用森田理论的精神作为实践的指导,在行动中体验、理解森田理论,就会取得好效果。这些,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已经足以说明。

“觉得情感完全把我控制住了,我就管不住自己的行为了。”这是放任自流的表现,并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积极的顺其自然,与为所当为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要知道,自己的行动,是可以控制的。当然,如果暂时无法完全控制,也要顺其自然,慢慢循序渐进,总会达到目标的。只要方向和方法正确、得当,就会成功。

“我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你的出路在于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改善认知、修正认知,学习、践行相关心理学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认知水平。我相信,只要方向和方法正确、得当,就会成功。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我从来没有告诉过多少人这些心里的阴暗面。”勇于面对自己所谓的“心里的阴暗面”吧,只有不逃避,才能解决。

“我希望,明天会是新的一天,我会开始健康的生活。我会可以用心去喜欢她,用心去对待每个人。可以不再受情感的摆布,积极的生活。”我相信,你会做到的。在你自己的努力以及大家的帮助下,一定会实现你心中所想。祝福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3 02: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