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1791|回复: 23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阳光小屋——我的读书随笔专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8-12-13 08:1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母亲——《发现母亲》读后感


   《发现母亲》是教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王东华用十年的时间写出的一部关于母亲与教育的书籍。两年前,一位开儿童书店的朋友向我推荐了这本厚厚的将近600页45万字的书,这本书我一共读了三遍,做了厚厚一本读书笔记,确实从中受益匪浅,每一遍都会有深深地震撼。

    书的扉页里写着“推动世界的手是摇篮的手,母亲的素质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命运;从现在起,让我们全力推进中国的母亲教育运动。”“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是天才的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这两句话贯穿了全书的中心,是作者最有价值的发现。


     全书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阐述了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举足轻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母亲的教育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在书中作者从古到今,从中国到世界旁征博引用许许多多的活生生的事例佐证了母亲的伟大和母教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阅读的过程就如同是在浏览一座关于女性关于教育的博物馆,作者像一名讲解员,深入细致的讲解女性作为母亲在教育方面对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现代女性应该怎样肩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同时也分析了现代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发现母亲》王东华老师提出关于母亲教育的十大批判


    第一批判;减肥
  现在许多未婚女性陷入减肥误区,在受商业利润驱使而席卷全国的“减肥运动”中迷失了方向,个个变得如林黛玉般弱不禁风,不仅损害了自身的健康,更为未来孩子的健康埋下了隐患。
  王东华提醒母亲:健康的胎儿只生长在健康的母体内,只有母亲健康、健壮、健美,胎儿、婴儿、儿童才能健康、健壮、健美。因此,走出减肥误区,投身于全民健身运动,才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批判:性解放
  在禁欲主义结束之后,我们可悲地迎来了一个以放纵人的动物性本能为快乐的性解放风潮。古往今来之所以对贞节都有所要求,并不是男人对女人的压迫所致,而是大自然有它自己内在的规律性。今天我们对贞节问题理应有一个更本质的正确看法。
  王东华提醒母亲,贞节应该是母亲献给未来孩子的礼物,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不受污染的母体。贞节不仅是为所爱的人准备的,更是为未来的孩子准备的,更是面对人类未来作出的一种崇高庄严的宣誓。



    第三批判:堕胎
  目前对母体和孩子构成最大威胁的就是无所顾忌的堕胎。堕胎不仅是戕害母体健康的第一杀手,而且也给未来孩子的健康造成巨大伤害。
  王东华提醒母亲,千万不要随便堕胎,每一次堕胎都是对未来孩子的人身伤害。在今天,我们不仅需要宣传避孕知识,更要宣传堕胎的危害。那种把堕胎当避孕的做法应该坚决摈弃。



    第四大批判:拒哺
  母乳喂养本是母亲天经地义的母职,现在竟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到了需要大力宣传的地步,而不愿母乳喂养的女性拒哺的理由竟染是为了保持苗条的身材。
  王东华提醒母亲,母乳喂养不仅给婴儿提供了最好的生理食物,而且也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精神食物。母乳喂养不仅对孩子极为重要,对母亲自身也极为重要。



    第五大批判:轻识字
  中国历史上曾有着辉煌的早期识字传统,可今天这一传统却被遗弃在地。目前关于中学语文教育的讨论虽然轰轰烈烈,但却隔靴搔痒。语文教育的积弊不在中学,而在于早期识字教育传统教育的丢失。没有良好的早期识字教育这一童子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小学、中学语文教育。
  王东华提醒母亲和社会,早期识字对人的一生来说意义重大,它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捷径。需要说明的是,早期识字教育虽然不会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但错误的教法却是有害于孩子成长的。现在教孩子识字的母亲有很多,但大多却不能让孩子过识字关,究其原因在于不懂得方法。如果要教,一定要请教有关专家或有成功经验的父母。



     第六大批判:寄养
  “亲生后母现象”仍在许多家庭出现,一方面是母亲越来越“凶”;另一方面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结果给母子双方的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创伤。而产生这种感情障碍的主要原因就是“寄养问题”,是生理的隔阂导致的心理隔阂。


  王东华提醒母亲,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作为一个母亲都没有理由在孩子最需要的年龄离开孩子。你可能因此获得了一时的解脱或者一时的事业的成功,但这种解脱终将化为一辈子也挣脱不掉的精神枷锁。母亲的音容笑貌是孩子成长的最好环境。

     我们看到现在有许多的打工一族,为了孩子有好的教育,好的未来,把孩子放在父母家,两口子出去打工赚钱,到条件好一点再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时候,已经到了孩子上学的年龄,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一些问题,经常孩子哭哭啼啼的,父母也气得要命,说孩子不听他们的话,这些家长想过没有,孩子为什么会这样,错在孩子一个人的身上吗?孩子是故意和你们作对吗?看了导论,我发现作者写的很好,这是一种深层的现象,应该引起注意,长期的隔离,互相的性格没有充分的磨合,相互都看不顺眼。家长动辄打骂,形成“亲生后母现象”,这种现象很可怕,有的孩子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死在父母的手上。应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寄养问题”也许仅仅是许许多多家庭问题中的一部分,所有的不幸和悲剧都可以追溯到家庭,追溯到童年的不良影响,父母的打骂对孩子的心灵是多么大的伤害,所有的动物,人也是动物,一生下来有一个认母的敏感期,过了这个时候以后母亲也不认孩子,孩子也不认母亲。为什么中国现在有这么多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的问题,都与小的时候,童年的时候,家庭环境的高压、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灵施虐导致的。所以,打工的父母们,还有大量出国的人员,你们应该尽你们之力,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从小和孩子有好的沟通,老人有旧的教育方法,甚至有点护孩子,(包括孩子的缺点),时间越长,年轻的父母的教育就越难,要引起警惕呀!


   第七大批判:寄宿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对教育的普遍重视,寄宿制的教育机构不断涌现,很多母亲不惜重金将自己才几岁的孩子送到全托的保育院去,而自己去赚钱的目的竟是为了能把孩子送进这类学校,殊不知母亲本身的存在就是孩子最好的教育。
  王东华提醒母亲,将孩子送进这类寄宿制机构无异于送进了孤儿院,这不表明你对孩子的重视,恰恰表明了你对教育孩子的无知。你完全可以用这些钱给孩子请一个非常不错的家庭教师。



    第八大批判:跳级
  由于受了早期教育的孩子(包括神童)的学习进度明显好于一般孩子,有些家长就不断地让孩子跳级;又由于单纯追求孩子的智力发展,忽视了社会能力的强化,结果造成了孩子社会能力的相对薄弱。
  王东华提醒母亲,在培养孩子时不能一手硬一手软,智力的发展必须同社会能力的强化结合起来。如果跳级的同时缺乏同步的社会能力的锻炼,孩子很容易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弱智”。因此跳级并不是培养智力超常儿童的最佳选择。



    第九大批判:离婚
  近几年我国的离婚率节节上升,许多家庭面临着破裂的危机,这不仅给夫妻双方带来伤害,也给孩子造成了最严重的伤害。家庭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孩子,因此孩子绝对不是可以随意丢弃的日用品,但是离婚中的父母在寻求自身的解脱时恰恰就忘记了孩子的存在。
  王东华提醒母亲,婚姻的结果是孩子,孩子在婚姻中占有极重要的分量。离婚固然可以让处于婚姻和感情冰点的父母获得解脱,但是这种解脱是用孩子作为人质来交换的,也就是说,离婚让孩子承受了最严重的心灵创伤。



     第十大批判:否定妇德
  综观人类历史,各个民族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女性行为的要求都要比男性严格,如中国的“四德”等。难道说这仅仅是男权社会的产物吗?绝对不是。遗憾的是现在却很少有人能理智地承认其合理性的一面,相反,却将其视为对女性的压迫而一棍子打倒,彻底否定。

    王东华提醒母亲,孩子是以你为榜样的,你的所有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都将成为孩子的教材。所以,你的一举一动都要注意,你应该时时做到行为端正,思想纯洁。


     这本书中提到了母亲教育的十大发现


  第一大发现:
  人在出生时大脑的大部分还是空白,还要在出生后继续形成,还要经过第二次诞生,也就是在接受外界各种信息的刺激下,人脑才能最终变得聪明和完善。早期外界的信息刺激不仅对人脑的完善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意义,而且就是对可塑性较小的动物大脑的发育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第二大发现
  王东华认为,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三岁后才渐渐分开。在人生的头三年存在着一个镜像期,这时,孩子的大脑像海绵一样全盘吸收他所感受到的一切。孩子的头三年不是没有记忆,恰恰相反,正是这些记忆构成了人生生活的基础。人存在一个比性本能更为本质的智本能,与性本能不同的是,它的发育期是前几年,一旦错过,智本能便迅速递减,出现萎缩现象。因此婴儿的一年决非普通意义上的一年,孩子的一年等于十年。
  同时,王东华也提醒广大母亲,孩子的头三年固然是智力发育的最佳期,但母亲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更大,千万不要只重视孩子的智力而忽视了对孩子行为范式的培养,而这比智力要重要得多。



  第三大发现
  王东华认为,孩子越小,母亲的作用越大,婴儿出生时都是同母亲联体的,因此存在着一个宫外孕期。母乳喂养的重要不仅在于身体营养供给,更在于这种精神交流的皮肤传爱。通过宫外孕期孩子同母亲产生心灵感通,这种感通形成恋母情结。恋母情结并非性情结,而是心理情结,强大的恋母情结最终产生心理支持,这便是宗教、信仰的由来。
  王东华提醒母亲,母乳喂养是母婴连体的一种替代脐带的乳带,对孩子精神发育极为重要。哺乳是母亲身体恢复的一次软着陆。孩子最好由母亲亲自抚育,否则极易出现亲生后母现象和孩子的心理混血现象。



  第四大发现
  王东华认为,人的成长是由智力、意志、品德、气概这四个主要方面构成的。这四者中,位于首位的是气概,其次重要的是品德,它决定的气概的方向正确与否,并为气概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再次则是意志,它为气概的实现提供个体非智力方面的支持。最后才是智力,它仅仅提供工具性的帮助。因此,智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充其量仅仅占四分之一。
 王东华提醒母亲,孩子在三岁前可以进行早期智力教育,六岁以后就应该重点进行气概教育,特别是对初、高中的孩子,比较好的方法是让孩子读伟人的传记,以感受伟人博大的胸怀。



  第五大发现
  王东华认为,目前人类的教育已陷入困境,困境的表现是再好的教育却无法拯救道德水平的下降,其原因是教育的观念和方法走到了尽头。他认为目前所强调的教育都是“显教育”,即耳提面命、口传心授,而对于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却不加关注。道德、勇气、责任感等都不是通过教育者的“教育”就能起作用,而是通过教育者的“做”才能达到目的。过往的教育学是“教”的教育学。在此之后的教育学将是“做”的教育学。对于这种“潜教育”,王东华不仅指出其存在及作用,而且还详细分析了其特征,即习育与化育。习育是指行为的学习,化育为精神的学习,从而与现在的教育构成心得大教育观。



  第六大发现
  王东华认为,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学问,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他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母亲给予的,这种教育不仅影响着孩子自己的一生,而且同样以社会遗传的方式,也强烈地影响着更下一代的成长,没有哪一种教育比、母教的影响更为深远和永久。
    王东华提醒母亲,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母亲,母亲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第七大发现
  母亲的工作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工作,也是这个社会最为崇高的工作,更是最有创造性的工作。
     王东华提醒母亲,走出家庭,回归母性,每一个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付出辛勤劳动的母亲,都会在今后的岁月里获得社会和孩子给予的丰厚的爱的利息。



   第八大发现
    同父亲相比,母亲在育儿方面有着本能的优越。父亲在孩子长大后作用日显,父亲代表的是外在的世界。男性的特点适合于物质再生产,女性的特点适合于人口再生产。人类的错误在于男性中心主义,让女性放弃育儿去从事他们不擅长的物质再生产。
  王东华提醒母亲和社会,现代知识母亲普遍感到太累,原因在于放弃育儿主职再到社会上找活干。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第九大发现
  母亲是第一生产力。综观人类历史,一个天才竞出的时代,无不是女性地位较高的时代,无不是对孩子教育重视的母性绽开的时代。
王东华提醒社会;发展的硬道理是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儿童教育,是母亲教育!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教育的认识。教育应该为一切问题的首位。



  第十大发现
  母婴必须规划,育儿工程必须是全优工程。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但是,娃娃靠谁去抓呢?要靠母亲,而母亲又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因此,必须以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来对待。计划生育不过是解放妇女,控制人口,而母婴规划才是让母亲成其为母亲。因此,王东华提出了优识、优体、优恋、优婚、优孕到优娩、优养、优育、优教、优境的母婴规划工程。


  王东华提醒母亲,孩子不是某个人的,孩子将要成为社会的公民,孩子是全社会的财富,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孩子,关心母亲。

      《发现母亲》经典摘录


      1、一个国家如果科技文化不发达,那一定是他们的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如果社会风气不良好,则一定是他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2、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一个好的母亲必须用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化才能武装起来,母亲的工作是培养人的工作,是最富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工作,是任何其他工作都比不了的崇高工作。
  3、在过去仅仅认为孩子是受教育者,而教育的方式又仅仅是言教,因此没有母亲认为自己不对的,但是现在孩子以你为榜样你的所有优点与缺点、长处与短处都将成为教材让孩子学到,因此,你面对的再不是一个肉疙瘩,而一个神灵,你的一举一动都需要注意,你遭遇的是一位极苛刻的行为检察官。
  4、孩子是活的,教育也应该是活的,它应该同孩子一道成长。教育的主动权不应该拱手让给别人,孩子成长的筝线应该牢牢地捏在母亲的手里!对孩子的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对孩子做人的教育,母亲本人做人越成功越完美,他的教育资格就越牢靠,孩子的成长就越顺利越健康。
  5、一个女性把孩子培养成才,其意义远远超过到工厂去拧几颗螺丝。但现在整个人类都错误的认为女性去拧螺丝反倒比培养孩子还要重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
  6、教育者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要求父母不仅去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把孩子引向伟大。父母亲的素质越高,孩子的成长便越快、越好。普通的父母当然应该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教育孩子,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他们对伟大的理解肤浅,孩子自然常常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最优秀的父母人选不是别人,正是那些杰出人物自己。天才是从天才的手里诞生的,天才是从天才的手里造就的,杰出的人物是天才的最好培育者,杰出的人物是最好的候选父母!
  7、如果说自我教育也有层次的话,那么面对孩子的自我教育则是最高层次的,这时孩子不仅是被教育者,而且也是教育者,面对孩子事实上我们就是面对自己的良心、面对人类的良心。



    王东华认为母亲的教育问题比较多,父亲的教育问题更多。有一句话“孩子的问题,大多数是从母亲导致的,母亲的大多数问题是父亲导致的。父亲很多的问题,是社会导致的”。特别是小的时候,母亲在家里带还是的比较多,有的父亲,不光是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丈夫的责任都没有尽到,社会上有那么多包二奶的,有那么多不称职的,现在把一个领导贪官搞下来以后,后面有多少东西,家庭都不稳定,哪儿有社会的稳定。家庭都不和谐,这个细胞都不和谐,哪儿有社会大环境的和谐。所以男性的问题比母亲、女性的问题更多。这是整个社会的问题,我们现在是解决第一个母亲的问题。父亲问题怎么办,下面需要一步一步来。很多父亲说这个孩子是母亲的问题,与我无关,实际上父亲的关系也很大,更多的是给孩子做表率。我曾经到扬子石化,他们做的很不错,都在做母亲教育。一个男的司机跟我说,我作为丈夫应该怎么办,旁边人说他妻子很好,把女儿培养得很好,我跟这个丈夫说,你一定要珍惜这个问题,这是你修来的福,一定要爱你的妻子,爱你的妻子,就是对你孩子的最好的教育。你生的是女儿,女儿要搞对象,潜意识里面会选一个父亲这样的,如果父亲是负责任的,就会找一个负责任的,如果父亲是不负责任的,就找一个不负责任的。所以父亲有很多问题需要提高,这是下一步更大的任务了。


      这是一部能够引人共鸣共思共感共叹的书,阅读之后让人的心久难平静回味无穷的书,因为教育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息息相关,与国家的强盛兴衰密不可分。的确是一部天下人都应该共读之的书。而不仅仅是母亲。


     看完书后使我更深刻的意识到我们要牢固确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意识,为孩子营追一个温馨、民主、积极向上的家庭氖围,承担起使孩子健康成长的重任。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品德修养及人格的形成等受家庭的影响非常大,特别是孩子的气概的形成,王东华教授提出“靠说教是不能培养气概的,要靠精神上的化育,就是说孩子的直接监护人(一般来说是父母),必须心灵充实,志向高远。一个萎萎缩缩的实用主义父母是不可能培养出心雄万丈的子女的,在提高孩子的同时首先要提高自己。孩子站在你的肩膀之上,你能有多高,孩子就能有多高;你能看多远,孩子就能看多远;你要想孩子相信成功,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让自己先成功;你要想孩子拥有大气概,自己先不能目光短浅,甘居人下。农民领袖陈胜,小时候穷得要在田间给人佣耕,却一样说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面对秦始皇气势显赫的皇家车队,少年项羽想到的不是怎么逃避躲闪,而是“彼可取而代也”……


      面对孩子,我们必须重新做人。第斯多惠言“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要想孩子做的更好首先要对自己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鞭策自己,从而达到新的境界。在我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应该时时刻刻潜移默化的教育着孩子。甚至于我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等等──所有这些对于孩子还说都有很大的意义。教育无处不在,教育不留痕迹。


     我还要说的是:不要以为,我不是母亲,我不必看这本书;不是这样的,你是父亲,你也要看,书中也会告诉你如何做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或许,你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回忆自己作为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缺失,积累经验,使他们成为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读了这本书,使我更加明确了作为教师我们要找好定位,一名女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母亲,然后才是一名教师。首先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母亲,才有资格去指导别人怎样教育孩子,才能更好当好教师。


   《发现母亲》这本书,真好!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8-12-13 08:12 编辑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1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8-12-13 08:42:34 | 只看该作者
善待我们的婚姻——小说《金婚》读后感

我最近很长时间都喜欢晚上读书不喜欢看电视剧,对前一段时间热播的《金婚》兴趣也不浓,但我还是从当当网买了一本《金婚》的书回来阅读,用了两天时间就把这本书看完了。

  看完以后感觉小说在人物性格描述上很深刻,但在时间的岁月中,将若干家庭的若干人的事情加于一个家庭,显得太过了,让年轻人看了,确实对婚姻、家庭的展望太沉重了。这本小说注解了这样的真理:爱情是阳春白雪,婚姻是相濡以沫。  追求自由,张扬个性这种种的所谓小资,在婚姻面前必须乖乖的缴枪。婚姻,就是牺牲、就是吃亏。


看过一个帖子作者剖析《金婚》中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关系,感觉非常到位,转过来给大家看看。

:性格决定命运.同样,性格也会影响人的生活.

佟志这个男人用俗语说就是蔫有准儿(表面上很随和,但心里有自己的主意)的一个人。他处理矛盾和事件的方法更像驼鸟,总希望他不去面对,矛盾就会解决。这一点从他几次与李天骄相逢却总不敢告诉文丽就可以看出来。他与文丽讨论大庄和庄嫂之间有没有爱情时,他曾说过这样的话:两棵树长在一起时间长了还往一起缠呢,个人感觉,这更像是在说他自己,他与文丽从相识到开始追求,全部是因为他爱文丽吗?

文丽是个很漂亮的女人,而且相识之初是很看不起佟志的。这对男人的自尊心是很大的挑战,佟志追求文丽其中有没有堵气的成份呢?佟志追求文丽除了爱慕应该也有一些是为了征服这个看不起自己的女人。这一点,从婚后佟志不再看苏联小说,偷偷的抽烟等等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佟志习惯用一些借口来掩饰自己真正的目的,就像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他矛盾的地方一样,佟志虽然是个蔫有准的男人,但也有他柔柔寡断的一面,这个人心比天高,但他的性格决定了他成不了什么大事。可惜的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不能成事是因为本身的原因,有时候会觉得是别人的干扰和影响。

文丽是个很简单的女人,从小父母的娇惯和她后来的职业,决定了她不是个很有心机的女人。教师这个职业所能接触到的人(同事和小孩子)使她没有机会去体会与人交往时要克制自己的情感,所以养成了她心直口快,有什么事情都要一五一十的说清楚了才痛快的性格。可以这么说,文丽到老,都还是个孩子。

其实李天骄也是很简单的人,并不像有些人说的是个多么有心计的女人,她的出身,她的经历养成了她什么事情都要勇往直前的性格,爱恨分明.



佟志对李天骄的分析是透彻的:想做天之骄女,又想做最娇气的女人,但他忘记了一件事情,在这件事情上大庄提醒过他:这样一个骄傲的女人,感情其实是她心里最脆弱的一面,不要轻易去碰触。不然结果不是皆大欢喜,就是两败俱伤。

佟志与文丽:两个人的冲突,很多是因为性格造成的,佟志有什么事情都希望能瞒过去,文丽却是希望能把事情说得明明白白的一个女人。

文丽遇见点事情不顺心就发脾气,但两三句话就能哄高兴了,事情也就过去了,但佟志轻易不发脾气,只要生气了,这件事情就会记在心里。

两个人能在一起走到金婚,一是得益于当时的环境,大宝曾经说过:你们那时候的人太爱为别人负责了.还有一点,个人觉得应该感谢佟母,我看过这本小说,如果不是佟母在佟志去李天骄的家里时发病,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也正是佟母的去世,使佟志和李天骄对老人家都有了一份负罪感最终决定分开。

文丽在处理这两个人的关系时很不明智,甚至可以说,是文丽自己把佟志推到李天骄那边的。文丽全部精力都放在儿子大宝身上,佟志在家里无足轻重,连睡觉地儿都没有.佟志生日,文丽又给忘记了,婆媳争执造成了佟志最终决定去三线,因为传言要求厂领导调回佟志,毁了佟志想当厂长的梦想.

   
当然,不能说是文丽的错,每个人都有捍卫自己幸福的权利。文丽这种做法也是为了维护自己做妻子的利益,但真的很不明智。佟志的遮遮掩掩,反倒把假的弄的像真的一样,文丽的疑心造成了两个人以后一系列的冲突。李天骄因为佟志暧昧的态度也一直心存侥幸,而此时文丽在佟母的劝解下开始忍气吞声,形成了三人之间剪不清理还乱的关系。在这件事情里,文丽是值得敬重的,为了这个家眼泪只能往肚子里咽,李天骄同样值得人敬佩,毕竟离开一个自己深爱这么多年的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或者说,她也逐渐了解了佟志这个人。

我不想批判谁,在这件事情里三个人都有责任,也都很无奈。或者,人活着,就是由很多无奈组成的。

另外我觉得他们两个吵吵闹闹给中间的两个造成的阴影太重了,有点儿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多孩子,文丽怎么那么重男轻女,如果不能给孩子丰沛的爱,好的物质生活,把她们生下来做什么,个人觉得有点不负责任。好象中间那两个的出生就为了等大宝一样,没法不让中间的两个有意见。觉得挺同情南方和多多的。都说老大懂事,我觉得她也没少让父母操心,特别是选的那刘强,真是.....那个年代,怎么就能背着父母结婚呢,太不尊重父母了,人南方好歹还跟家里说一声呢,我也不赞成大搞排场,但起码要让父母知道,而不是象老大那样电话告知。觉得中间的两个很聪明,生存能力也很强,老大和老小净让父母操心了。感觉这里边的儿女都很任性,太让父母不省心了,基本上都在30岁以后成熟,懂得孝顺父母。

四个孩子,最小的儿子后来死于车祸,很多人都觉得作者太狠,其实文丽太溺爱大宝.这才导致大宝的任性才引发了悲剧! 不是作者狠心,车祸真的猛于虎.,提醒大家注意交通安全。娇生惯养,自以为是,性格都注定是那样了,还能有好的结局吗?反省一下我们对待子女的教育方式吧,该改改了。人的亲情、钱财、精神、身体、包括别人对你的信任和爱,都不能透支,上天给每一个人的都市平等的,要付出才有得到,透支了不是要承担后果就是离开人间,我对大宝的死非常理解。整天吵架的婚姻注定以悲剧收场,哪怕是金婚,家和万事兴,家不和万事不兴。

看完以后我觉得夫妻间能增加理解、减少无理取闹就是看懂了,就是成功的人。五十年可以是享受着过,也可以是磨难着过,愿意自虐的就继续吵吵闹闹的过一生吧。也许每个人不可能都会有金婚,但是,在这一生中,好好善待我们的婚姻,彼此关爱相互扶助支撑,度过人生岁月,并肩前行,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08-12-13 10:17:30 | 只看该作者
美惠子姐姐很喜欢这张图片啊,加到个性签名里吧,我也喜欢,最好每次都能看到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08-12-13 12:47:48 | 只看该作者
我的确很喜欢这张图片,就是不知如何加入到我的个性签名中,木碗你来教我一下。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08-12-13 17:53:14 | 只看该作者
在平凡中成就自我——读《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有感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一书描述了30位优秀教师的案例,我断断续续地阅读了一番。这本书记录的是30位教师借助网络成长、进步的真实故事,是真爱的堆砌。从书中你看不到任何的矫揉造作,一丝假大空的理论,有的都是每位老师成功、失败的真实再现,有的都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学习、交流、进步。30位优秀教师,除了少数几位不太熟悉之外,其余的早就在教育在线上风闻其大名,读过其文字。


    这本书中我读到三个关键词。草根。网络。勤奋。30位教师,大多来自一线。有的甚至来自最艰苦的乡村。他们中的大多数,通过网络唤醒专业意识,然后,又自觉地去实现专业化追求。他们无一不是通过勤奋,实现了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成为一位优秀教师。我每天晚上睡觉前看这本书,每次阅读一个或两个老师的成长故事,然后用心去感悟,体会,很有收获! 读这本书让我有种到处在放火的感觉。而这火苗一旦进入心里,是会情不自禁地熊熊燃烧的。


     其中三位优秀教师的成长案例,给我的触动最大。


    魏智渊。触动我的,不是“为了不让自己偷懒,我坚持洗冷水澡,坚持写日记,甚至在日记本上的每一页都写上今天你做到了吗几个字,如果没有做到,就自己打自己一个耳光”,而是他不断追问生活的意识和勇气。


   朱国红。一个通过网络一炮打红的典型。没有羡慕她的“一炮打红”。打动我的,是她的这番话:“自己十几年如一日地工作着,多年没有开公开课的机会,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一次次被领导安排所谓的滚刀肉班,我都泰然地走过了,从不敢轻易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我在寂寞中走进了苏霍姆林斯基,认识了陶行知,了解了朱永新,读懂了李镇西。。。。。。”如果没有网络,如果没有一个机缘成全,恐怕今天,我不会知道有个“朱国红”。但是,我敢肯定地说,朱国红一定会在那里,她安身立命之地,继续默默耕耘。“平平常常的铺垫,也许和成长无关,但没有平时的铺垫,成长又将在哪里?”对每一个渴望成长的人,不是一种很好的启示吗?


    读过清澈小舟的《没有孩子是差生》,被小舟博大的爱心、非凡的智慧所感染。可正是这么一位优秀的老师,曾经差点被家长轰下台。然而,她并没有屈服,不轻言放弃,用自己的追求书写了现在的辉煌。


    小曼,在我教育在线和我很早就认识的朋友。在第一部分的8个案例中,小曼的案例我反复看了5遍,这几遍的阅读之中,确实带给我的感受是不同层面、不同层次的。真正的一线教师;还比自己小几岁;网龄也差不多,可是看看人家的精神层次,看看人家的工作生活状态,这些都让我发自内心敬佩。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要懂得积累得失,小曼的10分钟+10分钟+10分钟>30分钟理论让我印象比较深刻,如果在平时我们能利用这10分钟把上课的闪光点记录下来,哪怕只有几行字,日积月累一定是一笔不小的收获。有计划、有步骤点滴时间都利用起来,利用点滴时间!这是我看过后最大的体会。似乎总没有时间让我们能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能够审视自我,其实是我们自己浮躁,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实实在在去记录、积累些什么。教育现状我们无法改变,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心情愉悦。


     书中的衣奎伟老师每天都认真总结自己教育教学的得与失――一件事情,今天成功了,是怎么做的,有什么体会;今天发生了什么矛盾,是怎么解决的;今天遇到了什么挫折,有什么感受;今天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悟。具体到课堂教学,课的成功之处,课的精彩之处,课的不足,学生的进步,等等,都原封不动的记录下来。和他们相比,自己在这方面以前做得太少了,以后也要努力改变。


     朱一花是个有心的年轻教师,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毛遂自荐做张万祥老师的学生。


     陈惠芳的享受孩子,永清学会了朱老师的不管做什么事都一溜小跑,我问自己,你能做到吗?


     常作印格言:计划每一天!新鲜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收获每一天!快乐每一天!他提到自己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在网上和网下思考,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


    让人钦佩!“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业余时间”这是何等的境界!思考每一天!收获每一天!谈何容易啊!浑浑噩噩中,我蹉跎了多少日子,抱怨郁闷中,多少日子又白白流失。跟常老师相比,我欠缺的太多。


     读过彭荣辉的初为人师,读到他初上岗时的磨难。感慨世道的炎凉和丑陋,他写道:饭,还是得自己吃;路,还是得自己走;泪,还是得自己控制住,别流下来。于是,从那一刻起,我便立誓要做到最好。一个立誓,到底让荣辉付出过多少的心血和汗水,那不得而知。


     后边章节所提到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注重细节、关注细节的有心人。


     史长青说:“虚无的想象和消极的逃避都不是战斗,我还要通过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赢得属于自己的生命辉煌;我还要当老师,而是“明白”老师。我暗下决心:改变,从现在开始,从真实的脚下开始。”“当行为变得自觉时,一切都不成为问题。


      朱雅芳说:每次备课,我都会这样想:假如我是个六、七岁的孩子。这是位让我敬佩的老师。从跟学生“定暗号”到“角色转换教育学生”再到“学生作品收集成书”。这位有心的老师用点点滴滴的工作打动着每一个读者。记得当时读她的案例之后,我随手记下:哈哈哈~真有她的。一年级我曾经教过9年,没有常规训练点子也不少,却没想到过要给各种规则定个名——“暗号”,正可谓:常规训练严、细、实,巧立名目趣味多。



      曹丽玉:“学会一笑而过”是我的成长格言。“一笑而过”,谈何容易?何等的境界?我做不到。从曹丽玉幽默诙谐的文字之中,很难发现这是位38岁的老师,那飞扬的激情,那充满情趣的家庭生活,真让人羡慕。是啊~!只会工作的女人是不完整的,幸福的家庭生活必不可少。不能用心体味生活中点点酸甜的女人也不会成为学生前行的真正领路人。健康的心态,年轻的心态,向上的心态多么重要!

      王晓平取网名:小草。她说:“不为金堂玉马登高第,只愿高山流水有知音。我来教育在线的目的也是如此啊!

      这30名同行的专业成长历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成长借助网络,通过论坛这个平台使自己快速成长起来。他们的年龄大多与我相仿,甚至与我有相似的经历,可是他们却从网络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在网络中显示了教师的魅力,成了学者型教师,教育专家,有的甚至成为专业作家,而我呢?我感到汗颜,我也在很早的时候加入了教育在线,也曾经很痴迷的上网,也报名参加了朱老师的成功保险公司,然而却由于当时心态的不好,我没有很平和的坚持写自己的教育日记,很多事情是半途而废,感到自己荒废了大好年华,丧失了初为人师时具有的激情与上进。别人在教育教学方面突飞猛进,我却在后退。不过值得安慰的是,虽然因为生病,我这几年离开了教育一线,但我在心灵方面的成长还是很大的。今年重回教学一线,我感觉自己很有激情、很有干劲,学习的劲头十足,我重返了教育在线,在小教论坛和书香世界重新开设了《阳光小屋——我的读书和教育随笔专栏》,从元旦开始,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我已经写了50多篇文章,我已经听到自己拔节生长的声音!这次我要坚持写下去,从小处见大,坚持写教育随笔,加强教育反思,总结教育问题,广泛学习,努力提高自己。自己虽然很平凡,很普通,但我会借助网络等途径,多阅读、多交流、多实践、多反思,努力不再半途而废,让自己成长得更快,努力做学者型的教师,我想我的路也会越走越宽,景色越来越宜人。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8-12-13 19:0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08-12-13 17:56:51 | 只看该作者
在今年7月的新教育苍南年会上,我见到了很多网友,其中就有这本书中介绍一些老师,铁皮鼓、小曼、朱一花等。网上认识,网下见面也非常开心。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08-12-13 17:59:4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小舟好榜样——读《没有孩子是差生》有感



清澈小舟是我在教育在线认识的一位在大家心目中才华横溢、人气极旺,人缘极好的网友,虽然同为山东老乡,我们俩的交往并不是很多,小舟是教育在线网站的名人,是一位非常阳光,非常谦虚的小学老师。我一直喜欢默默地关注她,读她的帖子并学习她。小舟原来是济南七里山小学的一位语文老师,因为工作出色,她现在是济南一个地区的小学语文教研员。因为多年带滚刀肉班,在转化差生方面特别有经验,2004年推出了这本《没有孩子是差生》,当时我在教育在线看了这本书的网络版,也下载打印了一份,看得我是非常感动。不过因为前几年因为生病离开了教学一线,这本书虽然非常畅销,当时却没有想买一本。去年我重返教学一线,在教学工作中也遇到了不少让我头疼的差生。发愁之余,想起了小舟这本书,就从当当网邮购了一本。

我用了一晚上的时间重读了这本《没有孩子是“差生”》,我一遍又一遍地体会着小舟老师的教育智慧,感受着她的教育情怀。读着读着,我好像看到一个个孩子在小舟老师的引导下,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可爱大方起来,个个都那么聪明,那么有灵气。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小故事,一个个动人的案例感动着我,启发着我;那一句句用心血凝结的富有哲理的话语,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其实所谓的“差生”,不过是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尽管他们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有的品德行为不良,没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让学校家长都颇感头痛,有的不遵守纪律,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有的学习成绩很糟糕,拉了班级总分的后腿……但是,这一切是孩子的错误吗?



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学生,孩子无知无识地来到这个世界,他的一切社会性都是成人给他的。
从《没有孩子是“差生”》中,我们析出了几个大字,这些都是教育中永不磨灭的关键词:尊重、信任、理解、激励、提醒和宽容、最后还有一个“爱”字。



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学生。
别让落后的教育理念戕害孩子

从这本书中我发现小舟是一个具有博大爱心的老师,用佛家的话来说是一个极具慈悲心肠的人。平时我也自以为自己是一个比较有爱心的老师,但和小舟相比,我发现真是差远了。书中我感受最深的一个地方是一篇小舟如何降服“滚刀肉”的案例,在小舟新接的班上有四大金刚,这四大金刚的基本情况竟然是惊人的相似,家里都做着不同的买卖,经济调进良好,在这些孩子家长的眼里,“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没文化不怕,只要能挣钱就是好孩子。在刚开学的日子里,这四大金钢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迎接他们的新老师呢?小舟在文中有一段很精彩的描述,课间午间他们惹的麻烦就先不提了,精彩的是:“上美术课的时候,四人合作,在老师的凳子上用墨汁画了一只乌龟,强行让美术老师坐下,全班跟着倒霉了一节课,并且老师生气挺本班一个月的美术课。小舟的感受是:“真是岂有此理呀岂有此理!我气我恼我怎么办?打?不行?骂?不行?罢罢罢,千万别在生气的时候教育孩子,这时候什么话都会说出来的!说到容易做到却很难呀!你瞧,赵川一副面不改色心不跳的样子,我真想动手打掉他这种不服气!可是我不能呀,我要保持我的绅士风度,我不能被他们对我的初次“考验”打败!

这四大金刚在后来又加大力度考验了小舟老师,他们用的方法让我们看来真是瞠目结舌,因为在我教的学生中从来没有遇到这种情况,而小舟却遭遇了如此待遇,让我太吃惊了。小舟在文中写到:“接下来的日子几乎天天都过的惊心动魄,最难忘的是他们在教师节竟然为我精心准备了一系列的“礼物”,一进教室,黑板上写满了“你严厉个狗屁”;讲座上,赫然摆了一盘屎;下午放学,我的摩托车胎被灌满了水;到幼儿园接孩子,老师说被我的几个学生接走了:赵川一直跟踪我,想知道我住在哪里,扬言要一把火把我家烧了等等,这一系列“礼物”,无疑是要挟我放弃放他们,随他们自生自灭。因为这群孩子在家里娇宠、放纵,在学校里自认为是“老大”,没人敢管,逃学、旷课、打架、违纪,对他们来说都是“小菜”,要转化这样的一群学生,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好的。即使转化了,一旦遇到不好的家庭环境、学习环境,又极易反弹。


对这样的一群让人头疼的孩子,小舟是怎样转化的呢?采用他们参加中小队干部竞选,让他们齐心协力帮助管理班级,反正他们也不听现在的班干部的,给他们一个管理别人的权利,从而也学习约束自己的行为,对自己的行为学会负责。在动员这些人参与竞选的过程中,小舟也给原来的班委做了不少工作,让他们把竞选机会特意留给四大金刚,也挨个找四大金刚谈话,让他们相信老师是真诚的邀请他们加盟协助老师进行班级管理,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竞选中队委员。这一招后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让四大金刚从此有了非常大的转变。老师也及时跟进表扬他们的进步,后来金刚们再也不是破坏班级形象的祸首,他们的仗义执言,真诚热情,也同样感染着同学们,大家都说金钢当班委,有激情。这个教育案例写得真是非常精彩,让人难忘,让人佩服!

让先进理念落在实处
足够的爱心与耐心+科学有效的方法=没有差生


有了先进理念,但如果没有好的方法落实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那只会变成纸上谈兵,工作也会平淡无奇。

我认为小舟老师其他方面真有办法,真是一个浑身充满智慧的人。“真情面对面”中,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真诚地赞美别人,感受到被人赏识是幸福的,而欣赏别人同样也是快乐的。独特的情感作业——对爸爸妈妈这两位劳动者深情地说声“我爱你”促进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还教会学生从内心深处感谢自己的亲人、朋友,还有许多认识不认识的人。


为了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小舟老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制定一个绝活表演计划,从而让大家在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中,不断完善自己,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网上QQ聊天,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沟通,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了解孩子所思所想,真诚的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你是最棒的”、“敢争第一,永不言败”、“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开心,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多给孩子一些机会”、“贷给孩子一份快乐”、“多给孩子一份情”、“多给孩子一些‘甜’”,让师生欢欢喜喜,让教育快快乐乐。


像这样的好方法,还有很多很多……

小舟除了擅长在学校里对学生有方法,有耐心、有爱心,对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也特别有一套,也多次进行真正的家访,不像我们现在常常用电话来家访,或者学生有了问题让家长来学校的方法。清澈小舟的工作确实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做一个让家长满意、让学生自豪的“称职”的老师。孩子是稚嫩的、脆弱的。他们的幼小心灵需要我们小心的呵护。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人格上的尊重和关怀,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成功和创造的快乐!



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怀着足够的爱心、诚心、信心、耐心和恒心,教给孩子学会欣赏、教给孩子学会感恩,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多给孩子一些机会,“贷”给孩子一份快乐、多给孩子一份“情”、多给孩子一丝“甜”,使“差生”成为历史的名词,让“差生”永远消逝!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8-12-28 07:1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08-12-13 18:01:41 | 只看该作者
我和清澈小舟在教育在线网站有比较多的交往,她现在是一位语文教研员,为人特别谦虚低调,文采非常好,让我很佩服。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08-12-13 18:19:2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教师要学会享受慢生活——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


----郑杰校长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第四条《教师应享受生活》中提到:“不仅是教师,人——作为人都应享受生活。他说:有十分充足的证据证明,我们的许多先辈活得比我们幸福。原因是他们更接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造化的赐予;能更深的体会到亲情,更近地触摸自己的灵魂,更清晰的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从而比我们更容易靠近真理。这些,也正是我们现代人被现代化了之后遗失的最本真的东西。”


     他又接着说到:“人要解放自己、拯救自己,这是每个时代、每个个体都必须努力去尝试的。只不过现代人太过繁忙,几乎忘了活着的使命。我们活着,似乎成天在赶路,脚步匆匆,不敢稍停一下,生怕一旦懈怠便再也赶不上别人的步伐,“惶惶不可终日”是现代人普遍的心理病症,我们耳边一直回响着两个字“竞争”,让我们的人生“糟蹋”为一场又一场比赛,他说难道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真是一个角斗场?在残酷的竞技场上,我们永远没有一份闲心去享受生活吗?”


    郑杰校长的反问我认为问得非常好,这里郑杰校长提出我们教师应享受生活,我认为准确讲应享受慢生活。现在很多专家学者们提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阅读态度。在我最近买的一本非常畅销的书《慢生活》中,洪昭光教授就教我们慢生活,越慢越健康。“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虽然,工作重要,但闲暇也不能丢,现在的节奏太快,所以才要学着放慢脚步,让自己不至于太辛苦。这样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的支点。“慢”不是教人庸懒、放弃竞争,而是平和心态,使心绪宁静,追逐的目标适中,不要攀比,不要贪欲,一切顺乎自然!其实慢有很多优点,慢让人积极,慢让人坚强,慢让人从容,慢生活重在热爱生活,懂得生活,享受生活。慢下来,让工作真正变成一种享受,让感情真正进入心灵成为一生一世的追求和慰藉,改变因为太快而身不由己,来不及思考的“陀螺”状态,是在这个浮躁时代保持一份清醒,一份独立和一份幸福的重要秘诀。


    郑杰校长在文中讲尽管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沦为角斗场。作为教师,只能凭自己的一己之力去捍卫学校这一块自由而悠闲的天地。我们甚至根本就没有权利去阻碍质朴而天真的孩子们的生活。他们不应过早的参与角斗,他们太过弱小,他们正处于做梦的年龄,请勿打扰。


     他说对教师而言,享受生活有着天生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不过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无限风光蕴含其中。妨碍教师生活的,是教师自己。如果不能阻止自己卷入纷争之中,如果不能时时去寻找生活的真谛,如果不能训练自己的感官以发现生活的美,那么我们只能被生活抛弃。一旦我们被生活抛弃,那么,我们也必将被我们所教的孩子们鄙视。


    看来我们需要挣开自己的“锁”,努力找寻着——更接近自然,更直接地接受造化赐予,更深的体会亲情,更近地触摸自己的灵魂,更清晰的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更靠近真理的“自己”。这样,我们的心便有了归宿,便享受到生活给与生命的美好。努力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8-12-13 19:0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08-12-13 18:26:00 | 只看该作者
       我愿意做一个细数阳光的人——《细数阳光》读后感



    手中这本<细数阳光〉是袁卫星大哥在2003年5月从江苏邮寄给我的,上面有他苍劲有力的亲笔签名,能够得到大哥的赠书我很高兴也很珍惜。这本书当时我非常认真地读过一遍,最近两天又把它从书柜中取出来重新来阅读,因为五年前我欠大哥一篇读后感,最近我要把它补上来。


     我发现《细数阳光》的封面设计很有创意,在一个阳光四射的情境中,一只大手捻住一束阳光在细细地数着,和书名真是非常相称。尽管《细数阳光》中的很多文章我在网上都已读过,有些是在教育在线网站中和他的博客中读过,但是,我依旧难以自禁地沉浸在这一篇篇美文之中。与在电脑上的读书,感受就是不同,手捧书本的读可以在享受激扬文字的同时享受油墨的的清香。从中我嗅到了一股清新之风,舒爽而又惬意,那是一股带着诗意的风,是一股融着浓浓情意的风。由于这种心境,我迅速沉湎进卫星大哥的文章之中。


     翻阅全书,有激动,有感动,更多的是想如何化为行动。卫星大哥的文章,似行云流水,真情流露。也可以说他是个孝子,感悟亲情,常常感动。读他的文章能感觉“他在用心在书写,他的文字流淌着他思想的血液,有血液的思想。”感受到他的情真意切,更感受到他对教育的忠贞,对学生、对事业的责任感,感受着他的“亲情”,感受着他的“教育幸福”。阅读《细数阳光》,使我对袁卫星大哥的认识又更深了一步。


     读《细数阳光》,我为自己是个教师而感到幸福,缕缕阳光透入心间,温暖我的心,于是我决定要做一个“细数阳光人”。


     袁卫星大哥不但是写文章的好手,他还是教育的行家。由二十八篇文章组成的《走进学生的心灵》,详尽地描述了他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阐释。可以肯定,这组文章是卫星大哥用心血凝结而成的佳作,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诗意般的句子段落,或激扬的儒风才气,更重要的是,这组文章所凸现的人文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这种人文思想和教育理念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职业素质。读“走进学生的心灵”,我嗅到了爱心、民主和人文的阳光,这里是自由民主的教育理念,袁卫星大哥构筑了一种理想中的教育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学会了自信、学会了创新,学会了感动。在如今应试教育当前的情况下,他始终用情和爱这杯教育的水来让学生的灵魂受到洗礼。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责任:卫星大哥十分强调作为教师要尊重、爱护学生,并把它作为自己的责任。他说“教者就像保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说得多好啊。虽然作为青年老师,他也曾把教参照抄到教案上去,甚至包个封面带进课堂。但他开始有了觉悟,有来自于“打着土布雨伞的农民父亲”,也有“教委主任”,而更多的是来自于他内心的责任,来自于对事业的孜孜以求,我们感受着他的成长,他的成熟。“昨天是使用过的支票,明天是待发行的债券,只有今天是可支付的现金。如果我们每一天都有所悟,有所得,那我们的生命就是活着的。”多么形象的比喻,它时刻昭示人们,奋斗是人类生存最幸福的一种状态。“我们惟一的悲哀就是生活在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


     在这里我感悟到了亲情:他写给父亲的《一杯薄薄的思念》,写给爱女的《七种生命的颜色——给女儿的信》细细读来,令人感动,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因为“只有从心灵流出的,才能流入心灵”。最令我感动的是“共享一份亲情的温暖”,卫星大哥首先唤起了学生内心写作的愿望,没有过多的要求,没有过多的束缚,有的只是一种情的感染,一种思想的唤醒。那就是让浸润在浓浓亲情中的学生们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题目自拟,篇幅不限。此时,学生的写作便成了一种倾诉,一种呼唤,甚至是一种忏悔,那些文字都是产自学生的心灵。无论是曹丽同学的《天下第一情》还是李炯同学的《唠叨》,都让人感到了一股亲情的暖风,处处流淌出真情,处处洋溢着实感。有心的袁卫星大哥还把这些学生的心灵之作一一寄给了他们的亲人,于是这份亲情又有了新的升华。而最令人感动的是樊勇同学的《母亲啊,在另一个世间,走好!》,这是一篇无法寄出的作文,因为作者樊勇的母亲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因为有他的感动,才会有樊勇同学的佳作《母亲啊,在另一个世间,走好!》。文中透出的那股淡淡的哀愁让我读着读着眼眶便湿润了。也许,这就是人文教育的真谛,他能让人欢笑,也能让人流泪,因为这里有情的荡漾!


    由此我联想到了作为教师—我们如何面对我们的学生,如何去感动他们。我想袁卫星大哥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感染和启迪。因为首先你能爱自己的亲人,爱得深,爱得沉,甚至于刻骨铭心地爱,才能去爱你的学生,甚至于爱你的差生。试想,一个连家人都不能爱的人,他能爱好自己的学生吗?


    读了“走进学生心灵”,我从袁卫星大哥的字里行间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与学生心与心交流时的愉悦和美感。这种阳光的余温,将我慢慢地融化;这种阳光的余温,让我有了灿烂的笑脸;这种阳光的余温,使我固有的“严师”形象开始走向次慈爱;这种阳光的余温,促使我思想的坚冰化成股股溪流,带着春的暖意,带着春的和悦,带着春的旋律,缓缓流进学生的心田。我坚信,我会让我的学生打开心灵的闸门,向我靠拢,向我亲近,向我吐心声,谈喜乐,诉苦愁……


     “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感动不已,而“追求课堂诗意”则唤醒了我内心对于教育的激情。都说教育是一首诗,但有时候工作的烦琐往往会削减了这首诗的韵味,渐渐的,诗变成了散文,散文又成了记叙文,平平淡淡中总觉得少了几分激情。而袁卫星大哥在同样的忙碌中却能如此用心、用情地舒展自己的生命,他始终孜孜不倦地追求诗意的课堂在《追求课堂诗意》一组文章中,袁卫星大哥再度将展示他对教育的阐释,同时,也态度鲜明地挑战于陈旧的教育模式,强烈地表达出在课堂上追求诗意的愿望。如果有人问袁卫星:“你追求课堂诗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我想,他一定会回答:“为了享受教育。”。他认为:“这里的‘诗’,是指那些在课堂上让师生感受到的生命的绽放、智慧的火花,以及思想的碰撞、思维的激荡。诗是课堂的生命,一切成功的课堂都应当有诗的特质。”这些文字都以饱满的激情冲击着我的心灵,使我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作为同行,我深受感染和启迪。他是那么钟情于文学,又是那么钟情于自己的学生,那么钟情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因此,理想与现实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和融合。


     享受教育幸福:“当老师真好,能享受到育人和做学问的双重幸福”——这就是卫星大哥给我们的启示。他在默默耕耘,辛勤劳作之后,也在享受。《享受教育幸福》就是他感受到的回报,他沉浸在这幸福的“浴缸”之中。这是一组书信,给朋友的,给女儿的,给学生的。可以这样说,袁卫星大哥的追求与耕耘全数收获于这组书信,非但如此,这组书信还是他的人格品质集中展示。在这些书信中,我非常喜欢除了他写给女儿的那组信,再就是他写给他曾经教过的学生,现在成为他的同行宇琼写的那封《做一个懂得反省的教师〉。



    当今好多教师常常诉苦,我以前也常常诉苦,感觉“身心疲惫”。而教育的日子还要一天天过下去,天长地久怎能受得了?那么不妨让我们换一种思维,品尝有滋有味的幸福感,让我们的教学工作不再平淡、平乏。相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在工作中去发现新奇、新意。作为教师,为什么不将将工作压力转化为动力,多反思。学生的点滴进步,就是做教师的幸福。教育是一种智慧,而不是一种机械化、程序化的操作。作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要将工作压力转化为动力,我们必须多反思。”因为今后的路还长着呢,难道说不是吗?

    我敬佩袁卫星大哥,因为他说,一个人只要有决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信自己的潜力是无限的,并付之于行动,那么,定会有收获.这让我坚信:不管教育路上有多难多苦,只要永不放弃,努力向大哥学习,正确使用"尊重,保护,关爱"和"唤醒,激励,发展"这两串走进学生心灵的钥匙,我将看到明媚的阳光,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读完此书,钦佩之情由然而生,这并不仅仅因为他才高八斗、儒雅倜傥;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文章诗意荡漾、真情激扬。因为我在心灵深处,真切地感受到袁卫星大哥的人格品质和道义底蕴,他可以自豪地宣称——无愧于为人师!

     其实在这些匆匆的日子里我们每个人同样收获着细小琐碎却时时跃动着光华的阳光,让我们现在开始细数着阳光,让愉悦与幸福包裹……     

   我们可以记录自己的收获与困惑,记录自己的喜乐与忧愁,让我们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进步,在进步中精彩。   

  教无止境,学更无止境。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年书。教育的路还很漫长,我们的探索之路亦然。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做一个快乐幸福的教师是我们的追求,我们会享受每一个洒满阳光的日子,然后细数着阳光……  

  愿《细数阳光》给大家更多的启发,更多的收获!
附小诗一首:

细数阳光

作者星儿叶子

拉开多日封闭的窗帘,
冬日的阳光在玻璃上舞蹈。
我旋转在阳光的舞里,
心中绽开了喜悦的花朵。
花儿眨动精灵的眼睛,
细细数着阳光的美丽。

数一数阳光的明亮,
阴郁的心情豁然开朗。
数一数阳光的色彩,
苍白的日子
绚丽的五彩斑斓。
数一数阳光的温暖,
平凡的生活里溢满了馨香。
数一数阳光的娇媚,
朴素的爱情咬出了清脆。

数一数阳光的博大,
紧闭的心胸展开了豪放。
数一数阳光的无私,
心中的爱意如清泉般流淌。
数一数阳光的恒久,
所有的生命长出了希望的触角。

我站在落地窗前,
灵魂接受阳光的洗礼。
数一数阳光的可爱,
我变成了一个乖巧的小孩。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8-12-13 19:0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08-12-13 18:33:40 | 只看该作者
今年夏天到苏州,我见到了袁卫星大哥,陶新华老师、卜言中老师,他们都分别请我吃饭,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聊天很开心。袁卫星大哥现在是苏州的高中语文教研员,写了好几本书,我们一起合办新生命教育网,不过他非常忙,现在那个网站变成我自己一人在忙碌了。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8-12-13 18:34 编辑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08-12-13 19:13:36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潇洒、充实、快乐的老师——薛瑞萍《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读后感

      《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这本书让我认识了薛瑞萍这一位洒脱不俗的老师,里面精彩的文章一篇一篇地吸引了我。每一字里行间都她流露出自身的极高的语文素养。她那玉洁冰清、而又掷地有声的文字,她那深刻独到的思想和见解,她那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追求,还有她对语文的终身追随。带给我太多的启发和思考,她将会改变我许多。她的作品,让我感觉是亲切的,她的文字朴素,是我们教师司空见惯的“鸡毛蒜皮”,她是个有心人,把点滴小事情,记录下来。薛老师以犀利的笔触,真实地展现了自己的教学、教育活动。文中所写并非都是美的场景,确更能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共鸣。


    全书共分三辑,分别为“教育,对成长的迷恋”、“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以及“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看看书名,疑窦顿生,“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如此容易满足的老师,也能掀起一阵流行风?


       文章标题下面有这样一段话:如果给我丰厚的收入,以及足够高的职位,我还会要求更多的东西。然而只要他们是爱我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


       对于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如果给她丰厚的收入,她不会拒绝;如果给她足够高的职位,她也有能力承担。即使这样,她仍然不会满足。但是,如果没有那些如果,只要给她一个班,一帮能够爱她的学生,她就心满意足了。


       原来,薛瑞萍并不是一个对生活没有奢求的人,只是这些奢求她并不屑于去追求,她需要的是一个班,一群热爱她的孩子,她便满足了。
       于是,我以为,她希望有一群爱自己的孩子,一定是以她热烈地爱这群孩子所换来的。  然而奇怪的是薛瑞萍和钟南山一样不说爱。她第一篇就是“不说爱”,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不说爱。
     从前不说,是因为它已泛滥,廉价甚于泡沫,肉麻直逼琼瑶。出于自尊,我羞于随习。以后我将更甚于言——至少不说“爱学生”,因为我原本情绪化的拒绝已经被西方哲学启蒙为理性的表达。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爱,就是希望一个人好,并且愿意为他做好一切能做的。”对于学生,她做不到。她当老师,不仅希望得到尽可能高的薪水,还贪婪地希望得到孩子的尊敬。其实,她所作的一切,只是“尽职”而已,不能与“爱”混为一谈,更无法上升到爱的高度。虽不言爱,但这份深深的责任感已是大爱了,她对学生的爱不轻易挂在嘴边,却在点滴间流露。甚至认为这是教师与职相来的一种责任。我惊异于她的清醒、率直,更欣赏她的理性与真实。


     读了这段文字我感到惭愧,因为我也不止一次地说过“我爱学生”。我们对学生的关心,只是因为是我们的工作,这不是爱,因为我们不可能为了某位学生而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即使有这样的老师,那又有多少呢?反正我不是。所以我们不要总以为自己在为别人做什么,其实你所作的一切终归是为自己,为了谋生,为了开心,为了有尊严,甚至为了有成就感……


     别总以为自己很高尚,一切的努力只为尽职而已。


     看云在自序中写道,“我是特意捕捉了清风、乐声和野芳,录在这里,专门用于鼓励自己,就处是不定期地给自己献一小朵小花吧——真诚美丽的文字,正是心灵开出的花朵。”又一次阐述了她的人生信念--真诚,读了全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也是她的真诚,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诚的老师。


   我觉得薛老师是个敢说真话的人,读了之后总有一种特别痛快的感觉,一直以来也总想一吐为快,薛老师在《走出险境》中曾遇到一个家长放弃管的孩子,老师让他背书包回家,当家长来找老师时,老师曾当众宣布不再管他,并且让学生监督。但是教师却再度食言,看作业、好言相劝。真要遇到那样的学生和家长,教师除了自叹倒霉,又能怎样?薛老师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在我看来,这话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一路的。如果教师之外的人这样说,那他就是恶意地欺负人,把教师往绝路上逼;如果教师自己这样说,那他不是幼稚病就是自大狂,迟早要碰个头破血流。”看薛老师这些话,你能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老师,她说的话就象是邻居唠家常那样真诚自然。对于书中她大胆、直率的言辞,我很钦佩,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胆识、思维的。她能把一件看似简单惯常的事情剖析提头头是道,透过了表象看到了它的内在根源。她有勇气把一些不同与大家都说的话写在纸上,让别人看,虽然多数人心理或许也如她所想。但凭这一点儿,就让人佩服至极。比如,她对“老师象蜡烛、春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些话的评析,一针见血,道出了我们老师的共同心声。之所以造就了她感说真话,敢于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制度。因为薛老师的人生信念就是:缺乏真诚、理性和趣味的日子是不值得过的。


     说说自己的判逆,薛老师更显真诚,比如《砸碎牌坊》中写道:“重重蚕丝包裹着的,层层烛泪覆压着的,是对尊严和体面的无视与绝望。而这赞誉,和旧时代的牌坊有什么不同?”“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要理直气壮地争取自己的物质利益,捍卫自己的生存权、温饱权。不能信奉那些‘安贫乐道’的鬼话。”《不改少年狂》里,我们看到一个雪天里先不扫雪,带着学生“大打出手”的老师,一个为呵护春天里新长出来的小草跟书记抗争的老师,这是一个率真得让所有学生喜欢的老师。还有:“越来越觉得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长全方位地积极参与,不光是因为学校的工作需要配合,也是因为学校许多残忍愚妄的做法需要具备了教育常识的父母予以抗衡或消解。这种想法在领导和很多敬业的同行看来,自然是落后的。”


   薛老师的不循规蹈矩也体现在自己的阅读理解过程中。当薛老师看到《三国演义》中的赵云以一当百,枪指处死伤无数,血流成河时,想到的是:这就是所谓的英雄吗?杀人狂而已。写到的:当刘备终于揭下羊皮,露出豺狼本色时,益州牧刘璋面临着战与降的抉择。他说:“我父子两代据是州,未曾有一分恩泽施于百姓。到如今,大军压境,怎忍心让他们再为我而身首异处?”于是,刘璋力排众议,开城出降。把刘备比作豺狼,认为刘璋是体恤百姓的仁者。当看到《孟子》时,由一段

       未闻弑君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储?"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者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赞叹孟子的言语何止于投枪与匕首,这是毫无余地的一剑封喉,将历代独夫置于死有余辜的无底深渊。并指出难怪后世诸多帝王咬牙切齿,一再将孟子推下亚圣座位。因为古往今来的"在上者"无一不是希望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却要求下面的人对自己敬若神明、无私奉献的.

     “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正是她永远乐此不疲地耕耘于在这片丰沃的原野上,才积淀她厚实的人生阅历,使她的生命极具张力。通过她的文字,我觉得她是个我行我素、但善于思考、生活在诗一样梦境中的人。她把一切都看得很淡,但却醉心于学生家长的尊敬、好评;她的生活时时处处与书为伍,《论语》《诗经》《细胞生命的礼赞》……古今中外,广读博览,从没见过读过这么多书的老师。课下,不管别人异样的眼光,天天坚持大声朗读,享受自我陶醉的快乐。课上还能偷得片刻闲来阅读,这也起到了一箭双雕之功效,让学生看到了她的书,也争相购买阅读因而在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才有了课堂上学生的唇枪舌剑,自信满满。老师的悠闲自在却永远成功的教学真是令人羡慕不已呀。虽然我也算一个爱读书的人,再看云面前,我感觉自己像小巫遇见大巫。想想自己读得书可能不及她的十分之一吧,所以她在面前我才知道自己有多单薄。


     看云每天阅读一小时的学习习惯也深深影响了我,我现在也坚持每天上班下班的路上背诵经典,每天早上起床后家里就播放经典诵读方面的CD,让自己每天和经典相伴。


    “网络的力量有多么强大,文字的力量就多么强大——如果没有承载了丰硕思想的好文字,你在网络——其实,就是你在未来,就注定只能做沉默的、发不出自己声音的弱势群体。热闹永远是别人的,你只有看和听的份。这很残酷,但也很公平——我以为。论坛上的‘杀伤力’全来自于网下的修炼啊。‘少上网,多读书,勤思考’。”这段话也让很有感触,看云网上的功力是来自网下多年的修炼的,对她来说,是厚积勃发,她在最近几年连续出版了五六本书,而且都很畅销,这真是很让人佩服的,我也需要好好修炼自己网下的功夫才行。


    看云在丰沃的书籍原野中茁壮成长,在语文教育的路上绽放美丽的生命之旅。而我则沉浸在她的世界里,进行心灵的会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08-12-13 19:16:15 | 只看该作者
就是这位网名叫看云的薛瑞萍老师在两年内出版了六本书,而且都挺畅销的,她口才、文采都是一流的,还拥有一张律师资格证,是活得非常自我的一个人,让我非常佩服。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08-12-13 19:33:47 | 只看该作者
     幸福是什么——《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是我在逛街的时候,在一家书店偶遇的,黄绿色的封面,简单地以一幅家庭合影开封面,下书“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笔迹,很少从现象书中感觉“墨香”的存在,这本书便有,很多的亲笔信,字迹并不是可以上书简的那种,然而,寻常的家信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与爱,将我们熏醉。一开始就知道这本书是令人心伤的,杨先生将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们这些外人也不得不将自己的感情投放。


     2003年出版的《我们仨》,也许并不能说是杨绛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感人并发人深省的一本书。《我们仨》带给我的感受的复杂的,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离别时,我会心酸;读到家常处,我则会认同。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震撼,也让我体会到了一本好书的魅力。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这么多人的争相传阅吧!亲情,似乎永远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过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语便能表达出亲情的温馨和持久。一位90多岁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更能让人为之动容。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时的相扶相帮和患难时的不离不弃,在杨绛老人的笔下一一展现开来。我随她喜,随她悲,随她一路陷入对亲人的思念。我敬佩他们三人的治学严谨;悲伤他们的坎坷人生;欣慰他们的患难于共;羡慕他们的融融亲情;也心痛他们的相继逝世。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著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几十年来,他们相濡以沫,读书为乐,不去理世俗的嘈杂,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书分三部,第一、二部记述了一个梦,或许是人到老年的一些精神状态。梦中的情境读来令人历历在目,就连一些生活中的琐事细节都清清楚楚。即让人感受到杨女士对这个社会的恐惧和怀疑,也感知到她对家庭的珍惜和信任。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的相聚与失散,正是一个家庭真实的写照。女儿圆圆去世了,钱钟书走了,相亲相爱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这位老人,她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书的第三部,只看名字就叫人心酸,“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记述了杨女士和钱钟书结婚后的一些生活内容,从1935年婚后同去英国牛津求学,到1998年钱钟书去世,其间女儿也在1997年因病去世,从一个家庭的组建到结束。杨女士在书中说“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的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林,像冬日礼拜天阳台上晒到的阳光,那样柔和而问心,即使如“文化大革命” 那段年岁,在她笔下,也因家人团聚而平缓。“我们仨”不止一次用平凡打动我,仿佛我也成了他们家空气中的尘埃,跟随他们在流转的年岁中浮动。


     谁都看得出,这是一部用心写就的书。平实,自然,以感情带动文字,温婉平实的文字中,蕴涵着深邃和厚重,所写的虽然都是日常的枝节,却处处显出浓郁的人情味,以及真正的知识分子所特有的那股朗朗清气。


    谁都看得出,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正是这个家庭的幸福让我感动并且在感动之余引发我的思索。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最混乱的几十年间的风雨历程,一家人怎样的相濡以沫,怎样的相亲相爱。她不仅告诉了我们幸福在那里,还告诉了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因为正是杨绛,让我深深的领悟到,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幸福是一种不太确定的东西,因为它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觉体验的东西。别人说你是幸福的,那是别人的看法,幸不幸福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而最关键的一点是,你有能力感知幸福吗?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现代人正在逐步缺失的。看看杨绛钱钟书的风风雨雨吧,但是不论在怎样的逆境中、不论在遭受着怎样的苦难,这永远都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我们仨在一起”,这就是幸福的能力,它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这个家庭具备在任何环境下感知幸福的能力,所以,她们永远都是幸福的。


    石康说“这个家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趣味,一种追求”。我认同这一点,这是杨绛女士用她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的,但愿我们能够真正领悟到这一点,让自己真正拥有这种能力,从而获得自己真正的幸福。
      读杨绛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到今天为止,我读了三遍,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真的要忘了钱老和他女儿圆圆离开我们已很久了。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让我衷情,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入了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杨绛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从容而谈,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从照片上看,杨绛不算漂亮;老年后,发现他们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简单地从杨绛散文中知道,他们家也曾处世交,于是结成亲家,不管当时是否以爱情为基础,这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爱情是个什么东西,终将被习惯于依靠代替,为他们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经历了多少的苦。


     钱老是名人,而在杨绛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真的要感谢杨绛先生!


      祝愿杨绛清静地度过晚年,更祝他们仨再相聚没有生离也没有死别。《我们仨》我还会再读下去,陪伴我一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08-12-13 19:36:41 | 只看该作者
     
     天堂就在心里——读《我们的钱媛》有感

   2003年,一本《我们仨》温情满人间,令我读后心生感动。 那个女孩子,在“我们仨”里见过。没有爸爸的风流,没有妈妈的小资。很朴实。很温厚。由钱钟书而认识杨绛,由杨绛而认识钱瑗。对这三口之家喜欢得不得了,钱瑗(前缘)这个名字也觉得简单有意境。当看到杨绛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而伤痛无言时,很多人可能像我一样难免要伤心落泪,又或心生好奇:钱钟书和杨绛唯一的爱女钱媛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她的一生如何?冲着对杨绛的喜欢和对钱瑗的好奇,今年在当当网邮寄了一本《我们的钱媛》,我一段一段的读,泪也一段一段的流,疼痛感也一丝丝的袭来,有时几乎不能制止…


    1937年5月,钱瑗来到世间,1997年3月,因病去世。在钱瑗过世7年半后,一直不能忘怀她的亲友师生,纷纷撰文回忆,描绘出一个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孝顺谦和、富有情趣的钱瑗。在《我们的钱瑗》序中,杨绛写道,“我们夫妇曾探讨女儿的个性。钱锺书说,‘刚正,像外公;爱教书,像爷爷。’我觉得这话很恰当。……钱瑗坚强不屈,正直不阿。钱瑗热心教书,关怀学生,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她默默无闻,说不上有什么成就,也不是名师,只是行伍间一名小兵。但是她既然只求当尖兵,可说有志竟成,没有虚度此生。”


     本书通过钱瑗的妈妈、同事、朋友、学生的追忆,再现了钱瑗生前读书、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折射出钱瑗先生刚正严肃的学者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烙印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出生于书香世家的钱瑗,有世上最有学问、最有才情的父母,却从不炫耀,也不问名利,只踏踏实实做学问,兢兢业业教书,追求心灵与精神的幸福。观钱瑗的一生,短暂而又高质,古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要义,在她身上真正实现,她无愧“知识分子——社会良心”称号。在这个时代,大学的所谓教授、博导们只要有三成能象钱媛般心怀理想,不求闻达,专心学问,努力育人,那大学何愁不能成其“大”也!

     书中的钱瑗属于学生的、同事的、朋友的、学校的、教学的、学术的、爸爸妈妈的、婆婆的、孩子的……惟独没有自己的,读完后,才明白书的起名名副其实,为什么用“我们的”,而不是其他。书中大多内容都是记录钱瑗教授的正直、认真和负责。单纯不浮躁,踏实做学问。所有的亲朋挚友、同窗学子,无一不在缅怀钱瑗教授单纯而高尚的人格。而我当我放下书的时候,心像漂洗过一样纯净,豁然开朗很多,觉得不想再为繁琐的小事而计较,要专心做自己的工作,做自己的学问。现在我们心里太缺少榜样了,我想钱瑗教授可以算一个。

    钱瑗是名门之后,但她不象名门之后,看她的照片,很本色,很质朴,尤其后来的照片感觉缺少一种女性的细腻,但一字字的追忆写她认真、努力、勤奋、刚正、智慧、真挚、温馨、为别人着想;写她心甘情愿当“尖兵”,有志竟成没有虚度的一生;写她默默无言,没有一句怨言鞠躬尽瘁段短的一生,读钱瑗,是感动的,她无愧名门之后。

     钱钟书杨绛两位先生常说:但愿多一二知己,不要众多不相知的人闻名。钱瑗的为人为学实践了这一点,正因为如此,有了《我们的钱瑗》的出版。《我们的钱瑗》蔚籍了妈妈心,也给予我们读者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我们在阅读时,心理充满深深的感激。

    钱媛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钱钟书得意地说:“妈妈有点笨哦!” 。杨绛:“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家庭生活中钱瑗不仅仅是孩子,也是他们的朋友,附录中看到圆圆画的爸爸的肖像,在病榻上写给的信,一种浓浓的亲情跃然纸上。圆圆在不能起床,不能说话的情况下不放心妈妈的一日三餐,平躺着写信教给妈妈如何做简易的饮食。牛儿不吃草,想把娘恩报这是不能进食的女儿写给妈妈的诗。有谁看到这些文字会不动容呢?

作为妈妈的杨绛在女儿鲜花般的笑容在眼前消失时,轻轻说圆圆,阿圆,你走好,带着爸爸妈妈的祝福回去。”心上却似“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便是我使的劲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着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连着血和肉的亲情被作者写得那样真切,每读于此,总是长叹一声:“人生为什么会有离别做为爸爸的钱钟书听到女儿回去的消息后“眼里是灼热的痛和苦,他黯然看着我……”分明也让你看到了一种无言的伤感,一种深切的痛在眼里流动着。

     读完有一点对钱媛不满意,钱媛太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了,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学校组织的体检也不按时去参加,甚至逃避,对自己的健康不重视,导致最后检查出癌症以后再也没有爬起来,不到60岁就告别了这个世界,留下八十多岁的老父老母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悲剧。有时我就想,为什么很多像钱钟书、阳江、冰心、巴金、季羡林等老一代知识分子经受过很多挫折和磨难却都很长寿,而我们现在很多像钱媛一样的中年的高级知识分子却英年早逝,是真的被套上马车就卸不下来吗?有什么办法能够避免这样的悲剧少一些发生呢?

     除了对钱瑗先生生平的补记外,这本书还对她的婚姻生活作了澄清。因为《我们仨》中没有提及钱瑗夫婿,引发读者诸多猜测,而网络报章也有一些文章谈及其婚姻,但因各种原因有诸多不尽不实之处。《我们的钱瑗》中杨绛先生和钱瑗前夫王德一生前同窗好友分别撰文讲述钱瑗这段婚姻始末,读者从中可以看到这个家庭一段温暖而又辛酸的经历。另外,钱瑗的继子继女也在书中撰写回忆钱瑗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的家庭生活。

     读完书,其实非常的心酸,这种心酸的感觉很复杂,无法用语言去概括,但是,如果钱瑗天堂有知,一定是不赞同,钱瑗先生说,“人其实很了不起,天堂就在人的心里”。我想,这也反映出了我的“俗气”,钱瑗的超脱。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8-12-13 19:4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6 11:13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