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阳光小屋——我的读书随笔专栏

[复制链接]
136#
 楼主| 发表于 14-7-29 16:39:53 | 只看该作者
看了这本书,我最受益的就是以工作为借口不照顾孩子的妈妈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妈妈,顶多只是个付钱的人。只知道不断地买衣服、玩具,但是却忘记了最重要的事情。忙于自己的事业无暇顾及孩子,把孩子托管给别人时就应该放弃对孩子的期待,否则将来只会因为孩子未能达到自己的要求而更加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楼主| 发表于 14-7-29 16:42: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14-8-6 10:39 编辑

感谢@亲贝网 @中国城市出版社 ,让我有机会读到《妈妈课》这本书。
培养和教育孩子本应该是一件十分快乐幸福的事情,但为何越来越多的父母却感觉异常辛苦、备受煎熬呢?这是很多父母的疑惑,相信通过这本书,大家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是韩国最受尊敬的佛学大师——智光,他将精妙的佛学智慧,完美地融入到家庭教育中。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如一位智慧大师向父母们娓娓道来,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智慧的好妈妈。
本书从准备孩子降生开始,一直讲到孩子成年后,父母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拔苗助长,不盲目攀比,要努力去理解孩子,这样父母和孩子都会觉得轻松,亲子关系也会更和谐。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提出的三种爱的语言:即幼儿时期——无私的爱、青春期——守护的爱和成年后——冷静的爱。
之前听周围同事说起自己青春期的子女如何地叛逆,自己又是怎样的无助与绝望。让我听了心里阵阵发凉,再加上女儿马上要步入青春期的行列,做为妈妈,我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和女儿一起顺利度过青春期。
因此我更关注的是:青春期——守护的爱。青春期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无论做什么,都想亲自去体验。
这时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身旁默默地守护孩子,尊重孩子的意见,与孩子温和地去沟通,尽量让孩子亲自体验,给他一定的自由,让孩子在经历失败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教训,学会自我反省。
如果父母认识不到这一点,而是过多干涉孩子的行为,不但妨碍孩子自立,影响他的独立成长,还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并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孩子对父母不仅没有感激之情,反而会对父母充满埋怨。
总之,通过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做妈妈的智慧之道,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个心态平和、充满智慧的好妈妈,那就从这本《妈妈课》开始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楼主| 发表于 14-7-29 16:47:20 | 只看该作者
当妈妈没理可讲——《妈妈课 好妈妈是怎么炼成的》读后感


刚刚看完了韩国智光大师的一本书《妈妈课 好妈妈是怎么炼成的》。这是当当网上的一本畅销书。以前,我很排斥畅销书,觉得书这东西一畅销就烂俗了,总是喜欢选择那些不热门,但写的也不错的书,心里有一种小美,一种惺惺相惜的另类满足,也迎合了自己追求雅致的小虚荣。有时候,明明想看,却也不去买,好像板起脸来告诉别人我可不一样哦。唉,多累,大可不必嘛。
买了几次畅销书,渐渐喜欢上了随大流。每个人都很聪明,大多数人追捧的东西起码有一定品质保障。
即使这样,在看《妈妈课》的时候还是有点失望,从72页开始,才慢慢有了味道。我觉得第二章第三章才是智光大师写的,第一章恐怕是为了凑数编撰的,一点也没有新意,语言也没有佛门特点。一个佛学大师写的书叫《妈妈课 好妈妈是怎么炼成的》,就算可以解释为浅显易懂、贴近生活,还是多少觉得有点怪。编辑是赚足了眼球,可佛门毕竟不同于幼儿园呀。
这本书要特别推荐给那些八九岁,十来岁孩子的妈妈们,里面大师的举例都是那个年龄段,小故事很有代表性。
作为一个女性,一个妈妈,书里很多话让我很不舒服,比如,如果孩子逃课不想上学,妈妈们应该放弃工作,陪着孩子去旅行,去吃苦,妈妈不能以工作为借口逃脱责任……比如老公有外遇了,妈妈们为了孩子好,也不能责怪父亲,而是应该更温柔和包容……妈妈也是正常的人哦,难道是从来不能发火的神吗?明明是爸爸做的太差,干嘛不能吵不能骂的?有几次,看到这样的话我的眼睛就会自动跳行。心里不认同,眼睛也不想看。
智光大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书里写道:就算是为了孩子,妈妈也要尽力与丈夫和睦相处。可能有的妈妈会问:为什么不对丈夫一视同仁呢?对于孩子来说,妈妈的影响远远大于爸爸,尤其在小时候。可能妈妈会因为要承担更多的义务感到不公平,但是,正因为母爱的无私才让孩子对妈妈有了更强的依赖性。……如果妈妈过去计较得失,抱怨不能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孩子无论如何都不会感觉到温暖的爱。……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想,有的人能超脱成大师,有的人却始终为琐事烦恼,根本在于大师能穿过迷雾看到本质,而我们凡人却始终困在得失的情绪里。
就像妈妈养育孩子,什么是最重要的,孩子健康成长是最重要的。看清了这个本质,何必计较和爸爸谁对谁错,谁应该态度更好呢。纵使通过争吵冷战,爸爸不得不低头了,可又能怎样?这个结果对一个已经受伤的妈妈有那么重要吗,或者比孩子敏感的心受伤更值得?
当妈妈的,不能计较得失。当妈妈的,不能讲理由。如果你能从心里认可接受这种观点,遇到事情的时候,就多了一份包容。如果不能认可,越抗拒就越挣扎,越挣扎就越痛苦。
当妈妈是给自己一个更加宽容的理由,还是提供了一个要求别人借口,只在一念之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楼主| 发表于 14-8-6 10:31:50 | 只看该作者
最近读了《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向大家推荐一下,写的非常好,让我了解了以前很多不知道的事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14-8-6 10:32:08 | 只看该作者
编辑推荐
  本书从溥仪出生及三岁进宫——“登基”开始,一直到病逝,客观披露了溥仪生前身后许多未解之谜——如抽丝剥茧般层层展开,诸多扑朔迷离与起伏跌宕的情节从不同视点出发,深度“演绎”着一个非常皇帝的非常一生的独特魅力。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与众不同的溥仪传记。本书作者贾英华与溥仪遗孀李淑贤交往数十年,曾受李淑贤和溥杰之托为溥仪题写墓志铭,是第一个整理溥仪遗物和日记的人,并亲笔记录整理李淑贤关于溥仪后半生的回忆。与《我的前半生》众所周知的内容不同,《末代皇族纪实系列: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从溥仪出生及三岁进宫开始,一直到病逝,以大量独家史料,客观披露了溥仪生前身后许多未解之谜——内容扑朔迷离,情节跌宕起伏,深度“演绎”着作品的独特性。书中配以很多珍贵的历史照片。此外,作者收藏的有关溥仪的文物,也在书中首次面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1#
 楼主| 发表于 14-8-6 10:33:34 | 只看该作者
   百余年前,封建帝制被推翻,皇族后人各自为生,经过百年,这些皇族后人渐渐被人淡忘。昨天下午,作家、晚清史研究学者贾英华先生作客武汉“名家讲坛”,他与听众分享了宣统逊位内幕、末代皇族后人的新生。
    贾英华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与爱新觉罗家族交往密切,和末代皇弟溥杰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忘年交,采访了晚清以来的人物300多人,曾为末代皇帝溥仪题写墓志,为末代太监孙耀庭撰题碑文,数十年中搜集了数以千万字的晚清人物资料,上千张晚清图录及数百小时的专业录音和数十小时的录像资料,所有资料都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孤本”。


    现场
    宣统逊位 “卧底”立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宣统逊位。他逊位前后折腾了很久,经历了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以贿而成”。
    贾英华提到,在隆裕太后主持御前会议,研究溥仪是否逊位的时候,恰恰接到了一份电报,这封电报正是朝廷派出镇压革命党的将领段褀瑞,率领40名将官联名签发的电报,要求宣统逊位。其实这里面隐藏着非常复杂的内幕,隆裕太后身边是有卧底的。
    这位卧底是谁,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逐渐揭晓。贾英华说,辛亥革命爆发的第三天,清政府束手无策不得不同意让袁世凯当内阁总理。然而袁世凯玩弄两面派手法,边打边谈条件,利用全国要求共和的呼声逼迫宣统逊位。
    贾英华介绍,袁世凯采用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他跟外国使团比较熟悉,当时串通外国使团联名发来电报,主要内容是宣统逊位和实行共和。袁世凯同时命令隆裕身边的一位人向隆裕密报,告诉她法国的路易十六不同意下台,被革命党人咔嚓脑袋就掉了,以此恐吓隆裕太后。这位“卧底”还告诉隆裕:共和就是把摄政王开回家,您继续当您的太后,可以不干活,每年还能拿400万两白银。“当时的隆裕太后穷得把光绪的龙袍都送当铺去了,一听就中计了。”段祺瑞手下将官曾毓隽写了一篇回忆录,提到隆裕身边太监小德张就是袁世凯的卧底,他接受了袁世凯不少贿赂。末代皇叔载涛也披露,“中国最后一个朝代,就这样以‘以贿而成’的逊位方式结束的。”   

    末代皇族的背影
    清王朝被推翻后,以溥仪为代表的整个皇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为了自食其力的普通人。末代皇族有种种不同的表现,有的人曾沿街乞讨,有人变卖家产,有的人放下身段,上街摆摊。
    贾英华向大家展示了一张毛泽东接见末代皇叔载涛的照片,照片中,两人亲切握手。贾英华介绍,当时毛主席派人找到他的时候,他正蹲在东城区西扬威胡同口卖大枣、蚕豆、花生米,可为什么找到他?因为载涛有过人之处。“载涛当年曾经留学法国,学过马术,他还另外学了一个绝招——相马。”
    贾英华提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我方需要向朝鲜战场上运送苏联笨重的大炮,但高头大马根本拉不动大炮。当时朱德总司令给载涛打去电话,载涛到各地亲自挑选了适合负重的蒙古矮脚马,解决了抗美援朝的一个难题。毛主席用其所长,任命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马政局顾问。
    “末代皇帝溥仪直到伪满洲国垮台、被苏联人逮捕投入战犯监狱后才学会自食其力。”贾英华提到一个细节,溥仪到苏联,才明白吃饭要自己去端。回国后他被关在抚顺,接受了劳动改造,做针线活,学会了缝袜子,被传为皇族奇谈。
    皇弟溥杰接受战犯改造时就表现良好。他之后虽然在新中国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却是一名低调的“高官”,赴宴时还乘公共汽车。皇妹韫龢、国舅润麒、末代皇子敏喦等也成为普通劳动者。贾英华自认与皇族的交往是一种历史“缘分”,也十分佩服他们身上清贫自守的豁达品格。

    对话
    清宫戏胡编乱造
    贾英华怒了,要借本报维权
    眼下各种清宫剧盛行,其中不乏胡编乱造者,也毫无版权意识,这让一直从事晚清历史研究的贾先生十分愤怒,提出希望借助本报发声明维权,“各种清宫影视拍摄了不少,不少属于戏说。据我所知,溥杰先生在生前最反对戏说清宫历史,认为这样容易误导观众。另一方面,拍摄影视先要购买原著,这是一般常识。由于法制观念不强,时常出现影视侵犯版权的事情。”
    他特别提到一部描写末代皇帝的传奇剧,“我认为,涉嫌侵犯我的著作权。我著有《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末代皇帝最后一次婚姻解密》以及溥仪相关内容的十部"末代皇帝系列"。尤其是《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一书,是唯一获皇族认可的。提醒相关影视公司(也请读者)对照一下,影视中哪些抄袭了我书的情节。”贾英华的要求也很简单直接,一反对戏说溥仪及胡编乱造,二不允许著作权侵权,所以,乱拍的请停止吧。
    互动
    贾英华点赞小粉丝
    贾先生著有“末代皇族纪实”系列作品,不少粉丝携书前来签名,一位年仅12岁的小粉丝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他主动走上前来签名,并大胆提问:“听您说宣统皇帝一生三次登基,太让我吃惊了。据我所知,只有唐代皇帝李显两次登基。请问溥仪三次登基都在什么时候?”这位小男孩名叫徐敏哲,正上初中一年级,他的提问得到了贾英华的鼓励,“你很不错,小小年纪就看了不少历史书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楼主| 发表于 14-8-6 10:39:04 | 只看该作者
原标题:揭秘末代皇帝溥仪最后一个爱人 夫妻吵架惊动周总理

  我心中明白,我快要离开人世了,这么长时间我不愿和你讲这件事,是怕伤你的心,我的病本是难以治愈的绝症。我虽说现在科学发达了,能治好我的病,那只不过是安慰你。我这一世,当过皇帝,也当了新中国的公民。归宿还是好的。现在总算走到了尽头……我所悬念的是:第一条,我对不起党。把我改造溥仪成一个新人很不容易。在别的国家,一个封建君主变成公民,是很难办到的。中国:)改造了我这样一个人,可是我却没有给党做什么工作。第二条,我对不起你。我们结婚才五年多,现在眼看要把你一个人扔下了。我年岁大,从各方面说都很对不起你。你体弱多病,我又没有什么东西留下,你今后可怎么生活?现在又是"文化大革命",谁能管你的事?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的事情呀!
  选自《非常公民溥仪轶史》王庆祥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2
  [遗嘱透视]
  溥仪(1906~1967),姓爱新觉罗,字浩然。醇亲王载沣之子。1908年11月14日,被立为嗣皇帝,年号宣统。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隆裕太后代行颁布《退位诏书》,溥仪第一次退位。但根据清室退位优待条件规定,溥仪仍居住在宫内,政府每年给皇室一笔费用。1917年,张勋率辫子军进城,复辟帝制,溥仪宣布恢复宣统年号,但随着张勋的失败,12天后溥仪戏剧性地再次退位。1924年,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废除皇帝称号并将溥仪驱逐出宫。溥仪逃入日本公使馆。九一八事变后,溥仪逐渐被日本帝国主义控制,当上了伪满洲国皇帝,沦为傀儡。
  1945年8月14日,日本无条件投降,溥仪出逃日本,在途中被苏军俘获,押到西伯利亚集中营关押5年。1950年8月,苏联政府将溥仪移交给中国政府,溥仪先后在哈尔滨和抚顺两个战犯管理所被关押10年,1959年12月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逝世。生于末世,死于动乱,三岁登基,几度退位。沦为傀儡的屈辱,囚禁于监狱的孤寂,晚年生活的温暖和平淡,他都一一经历着。从九五至尊到凡夫俗子,从专横霸道到平等待人,他的人生几经溥仪与李淑贤沉浮,几多风雨。
  "我年岁大,从各方面说都很对不起你。你体弱多病,我又没有什么东西留下,你今后可怎么生活?现在又是'文化大革命',谁能管你的事?我最不放心的,就是你的事情呀!"
  1959年,正值国庆10周年,溥仪被特赦,并被安排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职,负责清末和北洋时代历史的撰写和编辑工作,过上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作为平民的溥仪特赦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溥仪一直过着单身生活。一次,毛泽东在颐年堂与溥仪共进晚餐时对他说:"皇上不能没有姑娘呦,可以再结婚嘛。"后来,经媒人介绍,溥仪与在医院做护士的李淑贤相识。1962年,38岁的李淑贤嫁给了时年57岁的溥仪。
  溥仪非常珍惜这人生最后一段感情,对李淑贤疼爱有加。无论生活上遇到什么困难,夫妻之间发生什么口角,溥仪总能表现出大哥哥般的宽容与谅解。溥仪有一次与外宾谈话时情不自禁地说:"1962年五一节,我和李淑贤建立了我们温暖的家,这是我生平第一次有了真正的家。"
  李淑贤1924年生于杭州西子湖畔,8岁便失去了母亲。李父是上海中国银行的普通职员。14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凶狠刁蛮的继母对李淑贤百般虐待。为反抗继母将其卖给阔佬作妾,她只身逃到北京,后来到护士专修班学习护理业务,成了北京市朝阳区关厢医院的一名护士。
年过半百的溥仪非常同情李淑贤的悲苦境遇,并把晚年全部感情都给了李淑贤。在这之前,溥仪从不知道爱情为何物,和李淑贤在一起后,让他过上了普通人的二人生活,感受到了生活的甜蜜与温馨。
  晚年的溥仪既热爱生活,也很懂得体贴人。做皇帝时,他没有机会照顾别人,但和李淑贤一起生活后,他爱说爱笑,差不多每天都要给她说几个笑话。溥仪与李淑贤生活了五年多时间,他视李为晚年的情感寄托,尽量给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其实,长期生活在宫廷中的他非常缺乏生活经验,甚至连最简单的家务事都做不来,但溥仪一直在积极改造和学习。平凡的夫妻生活让溥仪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他尽量与人为善,溥仪长春伪皇宫学着照顾他人。他陪李淑贤逛街,送李淑贤去上班;下班时,他早早就在车站等着她,若是逢李淑贤晚上加班,溥仪还会打电话到医院来,有时拿件衣服、送把伞或买点吃的东西送来,往往要到赶末班车的时候才肯回家。夫妻俩生活在一起,难免发生口角,有一回吵架,连周总理都知道了,总理语重心长地对溥仪说:"你的身份很特殊,是新中国改造旧民成功的典范,所以要做好榜样,否则将给外国记者不好的印象。"溥仪听后,备感惭愧。
  1963年夏天下了一场暴雨,北京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深深的积水。匆匆忙忙拿了把伞赶到医院,没有看到李淑贤,溥仪焦急万分,心想千万别出事。在往回走的路上,他忽然发现一处没有盖的下水道口已被雨水漫过,他知道这是李淑贤每天上、下班必经之地,怕她走到这里不注意而滑下去,于是,便打着伞守在旁边。等李淑贤找到溥仪后,他早已淋成了落汤鸡了。憨厚若此,常人不及。
  "我心中明白,我快要离开人世了,这么长时间我不愿和你讲这件事,是怕伤你的心,我的病本是难以治愈的绝症。"
  1967年,正值"文革"大动荡时期,溥仪最后一次肾病发作。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病入膏肓了。他住在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里,看东西非常吃力,经常需要李淑贤读书信给他听。他的记忆力严重衰退,很多次上厕所都忘了带手纸,吃饭时不拿饭碗就去盛菜。住院期间,几乎没有亲朋好友来探望,只靠李淑贤一人照顾着。恰恰是这个溥仪去世之前最放心不下的平凡女人,给了他最后一缕温情。1967年10月17日,末代皇帝溥仪在凄凉中离开了人世。
  溥仪逝世后,没有留下什么遗产。5元的骨灰盒,是溥仪最后的栖息地。中国的末代皇帝,一生经历无数家国大事,死后还原为一介布衣。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傀儡,其实亦有难言的苦衷。这些,只有溥仪自己知道。
  知道自己快要离开人世,同时又有很多人、很多事难以割舍。当生命的亮光即将熄灭,这样的苦却难以回避。溥仪同样不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楼主| 发表于 14-8-6 10:40:40 | 只看该作者
【历史档】末代皇帝与袁世凯交往轶事
2014-07-31 16:47:03[url=]我要分享[/url]
4条评论

导读:从1912年到1916年去世,袁世凯一直居住在紧邻紫禁城的中南海,新近出版的清宫档案显示,袁与溥仪之间,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交往趣事。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替年仅6岁的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接受清室优待八条款,宣布溥仪退位。同时按照优待条款,溥仪等仍“保持原来尊号不变”、“暂居宫禁”——在紫禁城继续着小朝廷的生活。

溥仪“暂居宫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被冯玉祥部队赶出故宫。 关于逊位后在故宫的生活,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曾有过回忆。不过,较为简略。至于《溥仪日记》所载,主要是其读书生活,更是笼统。新近出版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和《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以下简称《汇编》),收录了部分溥仪档案,使我们得以还原溥仪逊位后的人生片段。

清宫升平署之名出现于道光时期,前身为康熙时成立的南府,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集成》共收档案1803件,记载的时间从宣统三年(1911)一直持续到宣统十五年(1923)。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溥仪档》其实并未向公众开放,但刚刚出版的《汇编》收录了其中的部分内容。

从1912年到1916年去世,袁世凯则一直居住、工作在毗邻紫禁城的中南海。因此,溥仪这位昔日皇帝与袁世凯这位当朝新贵,也就有了一些耐人寻味的交往故事。

溥仪派代表出席袁世凯总统就职典礼

溥仪虽然逊位,但每逢传统节日及清室庆典,袁世凯都派员致贺。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就记载,在1913年元旦和阴历正月十四日(2月19日)溥仪生日之际,袁世凯都曾派来朱启钤等礼官,代表他前来祝贺。

一手笼络一手限制是袁世凯对待前清皇室的两面。在接连发布《禁售排满及诋毁前清书籍令》、《保护旗人公私财产文》、《保护皇室宗庙陵寝令》等示好举措的同时,他又把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收归民国,1913年还敦促皇室履行《优待条件》第三款,拟将小朝廷迁往颐和园。

1913年10月6日,挟“二次革命”中击败孙中山之威,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他为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10月9日,袁世凯给溥仪写了一个报告。中华民国大总统和大清逊位皇帝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优待条款并没有规定。这份报告的抬头,写着“中华民国大总统谨致书大清皇帝陛下”,结尾是“用特报告,并祝万福”。由此分析,那时,袁世凯是将溥仪和自己视作平等关系的。一个“北京城”,同时有着两个性质截然相反政权,却毗邻而居;管理范围和权力天壤之别,却又似乎彼此平等。这样的怪诞存在,或许空前绝后。

袁世凯的报告,一方面告知溥仪自己于中华民国二年十月六日(1913年10月6日)经国民公举为正式大总统并于是年十月十日受任;另一方面向溥仪示好,感激当年隆裕太后将政权交给自己,就任之后,将“恪守优待条件,使民国巩固,五族协和,庶有以慰大清隆裕皇太后在天之灵”。

接到袁世凯的报告,溥仪也不敢怠慢。第二天,他即下旨,特派“清前大臣、贝勒衔固山贝子溥伦”于10月10日典礼举行当天,率领禁卫军军官四员,带着《大清皇帝致大总统函稿》,代表他前往致贺。在贺函中,溥仪还摆着皇帝的派头,夸耀自己和隆裕太后当年将政权交给袁世凯可谓“付托之得人”,对袁世凯的当选“朕深慰之余,尤乐企盼深”。

袁世凯对溥仪派来的祝贺使者如何?从溥伦10月11日汇报中“接待如礼”的词句可知,袁世凯的接待应该是相当客气的。不仅如此,袁世凯还授予溥伦一等嘉禾章,作为他前来道贺的回报。

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并没有记述他自己向袁世凯致贺之事。但不知是无意遗漏还是有意淡忘?

袁世凯向溥仪“借”升平署行头

逊帝溥仪与袁世凯的人生交集,既有礼尚往来,更有苦涩和悲凉。

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曾写到紫禁城的“响城”现象——身居大内的他,却能很清晰地听到外面小贩的叫卖声,也有几次听到中南海的军乐演奏。总管太监张谦和告诉溥仪,军乐声响,意味着袁世凯要吃饭了,“袁世凯吃饭的时候还奏乐,简直是‘钟鸣鼎食’,比皇上还神气!”

溥仪这段记载,说的是1916年(民国四年、宣统七年)的事,其中带着明显的感情色彩,让人能够真切感受到一个逊帝失国之后的悲凉心态。当时袁世凯已经准备称帝,派人油缮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三大殿,还让溥伦来借皇帝的仪仗以及玉玺等,“这些消息使我感到心酸、悲忿,也引起了我的恐惧。”——溥仪担心:“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怕袁世凯称帝后会将自己杀掉。

而其实,在更早的宣统五年(1914年),袁世凯就已经开始尝皇帝的滋味了。

宣统五年八月十九日(1914年10月8日),时为升平署总管太监的狄盛宝向溥仪报告,醇亲王载沣、内务府总管大臣世续指示,袁世凯要借用“行头、切末、管箱人等”。

行头指演戏用的道具、衣服;“切末”又称“砌末”,是京剧各种道具的统称。根据清宫升平署档案的记载,宣统五年这一年,袁世凯至少在八月十九日(10月8日)、九月十三日(10月31日)、十二月初七日(1915年1月21日)找清室借过三次行头。但他并没有亲自出面,而是通过溥仪的父亲载沣、当时的内务府大臣世续:第一次借了两天,第二次是借了三天,第三次是否归还就不得而知了。

清廷京剧盛行,此风也流布、影响袁世凯。当年被摄政王罢官、回籍养伤的时候,袁世凯就曾多次传京城名角如谭鑫培等到他隐居的河南洹上村唱“堂会”。当上民国大总统后,袁世凯在秉承这一爱好的同时,开始迫不及待地借清宫升平署的行头等到中南海为其演戏,一尝“御用”的滋味。

升平署向来只为皇家服务,如今却为袁世凯所享用!还有一点更让溥仪气愤——宣统五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去世。按照大清礼制,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七个月)内属于国丧期间,就是像皇帝登基等大典也是“设乐不作”。而就这一年,袁世凯就在中南海听戏;在宣统六年,中南海就已经鼓乐喧天。这些,难免让逊帝溥仪心生“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的凄惨之感。

袁用优待条款换溥仪支持其称帝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承认帝制。

称帝之前,袁世凯与逊帝溥仪作了交易。简单地说,就是由清室表示拥护袁世凯称帝,袁世凯承诺将优待条件写入宪法。为此,溥仪先派溥伦代表皇室和八旗向袁世凯上劝进表,此外又让内务府给袁世凯一份正式公文,说:“现由全国国民代表决定君主立宪国体,并推戴大总统为中华帝国大皇帝,为除旧更新之计,作长治久安之谋,凡我皇室极表赞成。”

这些举措,换得了袁世凯亲笔写在优待条件上的一段跋语:先朝政权,未能保全,仅留尊号,至今耿耿。所有优待条件各节,无论何时断乎不许变更,容当列入宪法。袁世凯志,乙卯孟冬。

很长一段时间,袁世凯的亲笔批示被外界误读为是在辛亥革命刚刚结束时为安慰隆裕太后而写的。如今,通过清宫档案,我们终于得以看到这一文件的原貌:

袁世凯的跋语,确实是亲笔写在优待条件上。袁世凯所批之优待条件和1912年时公布的八款清室优待条件完全一样。“先朝政权”一段写在优待条件的封面上,而“袁世凯志,乙卯孟冬”则写在优待条件的最后一页。根据溥仪父亲载沣的日记,袁世凯当时还有将女儿许配给溥仪做皇后等建议,只是由于袁世凯很快于1916年6月6日去世,这一建议才作罢。

袁世凯虽然在12月才称帝,但根据《载沣日记》得知:早在十月初十日(1915年11月16日),载沣就看到了袁世凯的这一批件,只是当时还秘而不宣,“偕世太傅公见四皇贵妃,禀商皇室与袁大总统结亲事宜,均承认可,命即妥行筹办一切云。在内观秘件,甚妥。”载沣所说的“秘件”,就是袁世凯所写的跋语。

这份奏折并非溥仪所写,从其中的“臣等同为旗族,臣朝宗忝管旗务”字句推测,或许为当时的领内侍卫大臣世续所上。“一山难容二虎,一国难容二君”,袁世凯称帝,将溥仪置于尬尴境地,并可能有性命之虞。因此,此奏折中,清皇室已全然没有两年前祝贺袁世凯就任总统时的“朕深慰之余,尤乐企盼深”。相反,从最后“伏乞皇上圣鉴谨奏”更可以看出,此时的清皇室已经在彻彻底底地向袁世凯称臣,以换取清室优待条件的继续有效,以换取能在紫禁城这个小朝廷里苟全性命。

在全国一片反对声中,只做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忧愤交加,于1916年6月6日因膀胱结石加重而去世。袁世凯去世的消息一传进紫禁城,人人都像碰上了大喜事。太监们奔走相告,太妃们去护国协天大帝关圣帝君像前烧香,毓庆宫溥仪无形中停了一天课……是呀,袁世凯死了,就意味着溥仪能活下来了,怎能不庆贺呢?五年前,辛亥革命爆发,溥仪为首的清廷低声下气地请袁世凯出山,希望袁能挽狂澜于既倒,辅大清于万世。那时,溥仪等万万不会料到,自己的性命差点终结于袁世凯的手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楼主| 发表于 14-8-6 10:46:39 | 只看该作者
贾英华谈“末代皇族”:末代皇族系列的史料来源


2012-11-28 15:57:59
    贾英华:对。应该说九本书都是我采访了当事人的结果,查找了最原始档案资料。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九本书是七个人物。有两个人物,溥仪我是认识他的夫人,遗孀。而且另外的妻子李玉琴也是我的好朋友,多年有通信来往,她到北京上我们家吃炸酱面,我到东北也去看她,这样得出来的都是第一手的资料。还有一个是末代皇叔载涛,我没见过他,但是他的遗孀叫王乃文,这个很有意思,我采访当中遇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现在咱们西单商场门口有两尊铜像,一尊铜像拿着八角鼓,据说这就是王乃文的原形。

晚清史学者、传记作家贾英华接受人民网天津视窗专访(资料图)
近日,晚清史学者、传记作家贾英华接受某网站视频专访,畅谈自己的新作“末代皇族系列”。“末代皇族”纪实系列分《末代皇帝的非常人生》、《末代皇妹韫龢》、《末代皇叔载涛》及《末代国舅润麒》四部,是贾英华潜心十余年撰写的,讲述了末代皇族四位代表人物不为人知的往事,其中不少珍贵史料系首次披露。
    末代皇族系列的史料来源
主持人:您是从撰写溥仪后半生开始,开始写皇族纪实的生涯,之后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书,包括溥仪的皇妹、皇叔、皇舅,国舅爷,都在里面,大概陆续有九本,这九本书也都是您采访当事人吗?
    贾英华:对。应该说九本书都是我采访了当事人的结果,查找了最原始档案资料。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九本书是七个人物。有两个人物,溥仪我是认识他的夫人,遗孀。而且另外的妻子李玉琴也是我的好朋友,多年有通信来往,她到北京上我们家吃炸酱面,我到东北也去看她,这样得出来的都是第一手的资料。还有一个是末代皇叔载涛,我没见过他,但是他的遗孀叫王乃文,这个很有意思,我采访当中遇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现在咱们西单商场门口有两尊铜像,一尊铜像拿着八角鼓,据说这就是王乃文的原形。
    主持人:她原先是京韵大鼓的演员?
    贾英华:对。她辈分很高,她比侯宝林还高出两个辈来。
    主持人:曲艺界。
    贾英华:对,西单曲艺社。这个人我七十年代认识的,在李淑贤家见过她,后来她因为某种原因隐居了,谁都不见了,我费劲了很大的力气要了解一些事情,关于溥仪的事情,关于皇宫的事情采访了她,这个我认为收获太大了,为什么呢?她作为皇上叔叔的最后一个遗孀,了解很多皇府的内幕。而其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是什么呢?她不单会大鼓,京剧唱的非常好。
    主持人:我在书中看到您提到了,不光是王乃文女士,载涛也是纯正的戏迷吧?
    贾英华:票友,真正的票友,人称龙票友。这是皇上的叔叔嘛。这个王乃文得载涛和梅兰芳的亲授《贵妃醉酒》。
    主持人:一段轶事。
    贾英华:一段轶事,非常珍贵,我就跟她说我要录你。她情绪不是很高。
    主持人:您把这个变成录音了?
    贾英华:录像。所以《贵妃醉酒》,按京剧界来说,凡是听说的,说太珍贵了。为什么呢?它是栗子面儿窝头,另一味儿。因为什么?梅兰芳亲授王乃文,载涛指点过梅兰芳这段《贵妃醉酒》,两人还合演过。
    主持人:您这个末代皇族系列,除了您采访的三百多位,还有一些人物的回忆之外,还有没有一些史料来支撑您的这些写作题材呢?
    贾英华:我从十几岁无意识当中变成有意识,收的第一张文革期间批判溥仪的报纸,彻底批判末代皇帝溥仪,整张的红卫兵报纸,现在成文物了。我又收集了溥仪的眼镜,两副眼镜,包括眼镜盒。大伙说溥仪这病那病,有很多争议。溥仪的病历全部在我手里,当然是复印件,但是原件据说找不到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的各种稿本全部都在我手里。在此之外,我在第一手史料方面下了一些功夫,采访这三百多人的笔记,很多有本人的签名,本人的照片,现在都留着。数千页的比较珍惜的档案资料,收集的是一百年前或者一百年以来,外国人用外文写的中国清宫廷的原版书籍,包括前一段大伙争议很大的埃蒙德·特拉内·巴恪思爵士的一些著作,各种版本,包括慈禧的各种版本,收录下来了。包括乾隆之后的,日本人出的单线白描的几厚册。
    主持人:您这个收藏也是从很早开始的了。
    贾英华:是的,当时是无意的,感兴趣,到后来写《后半生》(《末代皇帝的后半生》)的时候发现确实需要大量的历史资料,尤其是第一手的历史资料。现在我评价我自己的书,这些书并不重要,但是我自己来看,我留下了晚清以来尤其是跟溥仪有关的人物,大概有几百个小时的录音,还有数小时的录像,而且拍摄了《末代太监游故宫》、《末代国舅游故宫》这些纪录片。而且搜集了大概有最少几千张照片,光溥仪的有近千张照片。所以这些东西,等将来这些资料留下去以后,会有人重写这些东西。文字比我也许更高更好,我虽然是用尽了力,但是是拙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楼主| 发表于 14-8-11 19:53:59 | 只看该作者
最近读了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精装版)-中国现代散文最美的收获,湘西世界最诗意经典,沈从文亲手绘制插图。给大家推荐一下
编辑推荐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内容推荐
    沈从文,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他的作品大多可以看作是湘西风土、人情的优美而哀伤的画卷;他的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其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沈从文创造出闪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既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也同时反映了沈从文身上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式的情怀。《湘行散记》收录了《湘行书简》和《湘行散记》两篇。《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楼主| 发表于 14-8-11 19:57:19 | 只看该作者
最近读完了《从文传记》这本书,受益匪浅,也给大家推荐一下。

从文自传(中国现代文学的无冕之王,湘西朴野之美的发现者!沈从文唯一一部自传,揭开湘西文学世界的创作灵感与源头!)
编辑推荐
      1.本书是沈从文唯一一部自传作品,写了作者从事文学创作之前丰富的人生经历。
  2.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沈从文可能都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作家,和他笔下的湘西世界一样温润如玉。但是《从文自传》会让人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他。这本自传,是他回望岁月时灵魂的自我对话,也是他日后创作的“湘西世界”中一切梦想和美丽的源头。
  3. 那是穿行于湘西山水间的年少时光,自然而热烈。此后,纯澈的凤凰只在梦中和笔下萦绕,略带感伤但不悲凉,充满遗憾却美得动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楼主| 发表于 14-8-11 19:57:50 | 只看该作者
内容推荐
  本书是沈从文唯一一本自传作品,写了他20岁之前在湘西的那段岁月。有对故乡的记忆,对亲人的怀念,还有个人种种经历。无论是幼时的上学经历,还是少年的军中时光,都透着少年心性的好奇和顽劣;而对于当时军阀割据、血流成河的记忆却是轻描淡写,有一种冷眼看生死的姿态。他对于一切经历的审视与体会只关乎真实、美丑,与道德无关。因此,《从文自传》少了他后来文学作品中那种美丽的哀愁,却充满了生命最原始的炽烈和真诚。


作者简介
  沈从文 1902-1988
  湖南凤凰县人,20世纪最优秀的中国文学家之一。早年投身行伍,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是白话文革命的重要践行者和代表作家。主要著作有:小说《边城》《长河》《龙朱》《虎雏》《月下小景》等,散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20世纪50年代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物研究,晚年编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填补了中国文物研究史上的一项空白。
  沈从文凭一颗诚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他的作品,满是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纯粹。在充满焦虑甚至苦难的现实中,他笔下的世界,给我们的心灵开辟了一方净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楼主| 发表于 14-8-11 19:58:44 | 只看该作者
媒体评论
  我个人认为,最能表现他长处的,倒是他那种凭着特好的记忆,随意写出来的景物和事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他能不着痕迹,轻轻地几笔就能把一个景色的神髓,或者是人类的微妙的感情脉络勾画出来。
  ——夏志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楼主| 发表于 14-8-11 19:59:31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沈从文的书,喜欢他朴实的文风,喜欢湘西朴野之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楼主| 发表于 14-8-11 20:04:16 | 只看该作者
                       从文自传读后感
    我习惯从文字里认识作者。我以往从书里、从图片里得知的沈从文的形象,是温文尔雅的,是内向略带羞涩的,料不到他年幼时是这样的顽皮有趣,年少时的阅历是如此的丰富多彩。这一回,我从这书里得出另一个沈从文的印象,那是一个爱逃学贪玩,对世上一切有深切兴趣的天真的孩子,一个勇敢的兵士与天然的对人世充满好奇心的诗人。
    沈从文生长于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他生命历程的前二十年在辛亥革命前后,正是中国社会激烈动荡之始。他自幼年起便看惯了民间的各种风情,包括生民们无因被杀头,作为军队里的书记员,他亲历过种种血腥场面,也结识了很多纯朴的、富于血性与传奇的底层人物,在湘西那个穷乡僻壤,历史的行进并不比城市慢,甚至较城市更为残酷,更充斥着剑影刀光。年幼的沈从文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在大时代变动的风云中,由最初逃学的顽童长成为渴求知识的青年,转而决心离开湘西,走向一个新世界。这是《从文自传》大略的内容。
    湘西秀丽的山水,滋育了沈从文温润的性情;湘西人的纯朴与狡猾,鲁莽与勇猛又滋养了他单纯坚韧的个性。沈从文是那个时代的诗人,他经历着、欣赏着,学习着生活与人生这部大书,若即若离,若喜若悲。最后,那些在他心头铭刻的形象便一个个从他的笔底跳出来,鲜活生动......我觉得,文学家从来不是培育出来的,而是天才,是天生的时代之纪录者,文化之传播者。沈从文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小学毕业,年纪轻轻,便受徐志摩与胡适之欣赏,成为大学讲师;他自学成材,却成为现代著名的作家、文体学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我想文学大家这个桂冠也将永远会戴在他的头上,他的作品是十分宝贵的中国人的精神财富。
    沈从文的作品好在哪里?散淡?韵味无穷?诗意含蕴?远不止这些!他的作品是当时中国历史的散章,里面有画意诗情,有人情世态,有活动的声色香味,有无言之美!你能从中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脉动,能感知那段历史当中人的气魄情味。他行文的风格清淡平和,文字简约素朴,却意韵深长,这正是文学的至高境界,现代作家中能有此境界者着实不多。
    要真正读懂一个作家的作品,最好的办法是得了解其作家本人,了解其生长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与成长过程,因为作家本人的成长与气质必然浸染了环境所赋予的种种影响。
   今年暑假我也曾去过湘西,到过沈从文的故乡凤凰。虽然只是一二日游,但当地的民风之彪悍,湘西人之匪气给我留下极不好的印象,或者现在的湘西早已不复是沈从文当年的湘西?不过,这与沈从文书中所写之湘西也是有相符之处的,特别是《从文自传》中对湘西人的匪气有相当篇幅的描述,只是他用的不是匪气这个词,他小说许多形象也是颇有匪气,这匪气,必然是因地理环境而造就的吧?只不过沈从文自己,却是异类。
     看完这本书,我兴起了将沈从文所有文字都看一遍的想头。网上一查,《沈从文全集》着实太贵。看来,最好的办法,是去图书馆办证借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23 03:48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