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
发表于 14-3-13 13:38:05
发生在我身上的许多问题我都基本一个个为它们找到科学依据,为它们找到归宿。至今还有三个与自闭症有关联的问题还没有说完。一个是自闭症对音乐有着独特的敏感和兴趣;一个是自闭症与超常记忆力;还有一个是自闭症与“眼球震颤”。
凭借我自己的经验,凭借我对音乐的敏感和兴趣,凭借我对音乐有着良好的节奏感、旋律感、陶醉感。我认为属于自闭症的人,大家或多或少对这方面都有一定的敏感和兴趣。除了自闭症知名人士唐娜和天宝,很明确的提到这方面的问题外,我在百度里也搜索到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科学依据:
资料中说:许多自闭症儿童对音乐有着独特的敏感和兴趣。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患有自闭症的人显示出了独特的音乐能力。随后的一些研究表明,即使一些患有自闭症的人从未接受过音乐训练,也能够显示出不同寻常的良好音乐感觉。的确,有人认为音乐能力是自闭症的一个基本的因素,同时美国自闭症研究院的院长认为,自闭症人士具有音乐能力几乎是普遍性的,尽管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漠不关心,但他们对音乐大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些孩子甚至具有超强的音乐感和惊人的辨音能力。
我认为这是因为:自闭症本身就存在着语言障碍、情感障碍。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语言,音乐能够把情感表达出来,音乐对人的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音乐对于自闭症的作用,是一种情感的唤醒并表达的作用。音乐能穿越心灵的时空隧道,让你随着那美妙的旋律如痴如醉的在心灵的时空中遨游。
在《自闭症儿童的音乐疗法》文章中说得很好:音乐能超越语言表达情感世界。音乐可以开启自闭症儿童封闭的内心使其情感能与外界交流,而语言障碍、情感障碍正是自闭症儿童的问题存在。音乐可以刺激多重感官。音乐与人的听觉、视觉、触觉、运动觉、平衡感等多重感官同步……
奇迹
发表于 14-3-16 12:50:29
说说我的记忆问题:
按说我们这一代人,一辈子劳劳碌碌奔奔波波,生活的艰辛就已经够承受了。再加上自身所具有的先天的残酷折磨,和人生道路上不幸事件的打击。谁也不会也不可能随时去温习背诵小时候读过的课文。奇怪的是,我一九五七年小学毕业,也就是说,至今只差三年就是一个花甲的轮回过去了,仍然还有很多课文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里。我也不知道我有这些记忆,只是在无意间,发现有些课文从脑子中闪过。当我刻意去搜寻它时,竟然有很多课文接二连三被带出来。让我记起了一至六年级七十多课课文,说不定有些课文在当时我还不会背诵。同时也记起了七十多首一至六年级时唱过的,现在基本已经消失了的歌曲。直到现在有些时候,无意间还有些遗漏了的课文,或唱过的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歌曲从脑子中闪过,只要出现一点点线索,并刻意去搜寻它时,就会连根带梢一并拔出来,想忘也忘不掉。
而且还有是解放前,也就是我大概四五岁的时候,因为我爹爹的私塾学堂开设在我们家里,我跟着他的学生,也能背诵不少当时的古书课文,至今仍然深深的留在记忆里。以及临近解放前夕,和解放后直至人民公社这段时间内的情况和变化过程,也记得比较清楚。
对于留在记忆里的课文和歌曲,不是单靠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保存下来,而是有一定的意义联系,具有一定的理解性,逻辑性。这种意义联系与逻辑性,使你不能记掉或唱掉其中的某一句。如果记掉或唱掉一句,后面的就连接不上,如果生硬的将后面的接上去就会觉得很别扭。而且诗是有韵律的,如果记掉其中的一句,再把后面的接上去,就会感觉到失去韵味而别扭。
对于自闭症的“超强记忆力”问题,我首先从自闭症版块里黑眼睛转载的一篇名为“自闭症的优势”的文章中摘录以下一部分文字,我非常赞同所有这些说法:
米歇尔•道森无法应付拥挤的公交行程,就连在餐馆点一杯咖啡也要进行无数次的心理斗争,因为跟陌生人接触让她感到惶恐不安……
医学教科书告诉我们自闭症是一种通过三种基本行为障碍诊断的能力缺失:交际能力、想象力和社会互动能力……
其它研究也开始揭示自闭症广泛的认知优势,从对细节的注意力和对音调敏感到超强的记忆力……
精神病医生利奥·坎纳在上世纪40年代早期第一次描述了自闭症,当时他就注意到有些病人具有比如记忆力、绘画和猜谜等的特殊能力,他把这种能力称为“能力孤岛”。但是坎纳强调,这是大多数人都具有的,是自闭症的能力缺失造成的……
其中可能最著名的观点是自闭症患者缺少心智解读理论——即推论他人心智状态的能力。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自闭症的人不会撤谎……
注意细节,作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另一面,他们却非常擅于观察树木……
自闭症人群还对音乐非常敏感,能够区分和弦音中的一个单音……
许多研究者注意到自闭症人群对视觉和声音高度敏感……
我用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来解释自闭症的能力孤岛: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心理能量分布和配置》中说:应该记住,人格可以获得能量是一定的,不多也不少,这就是说,如果自我得到了能量,那本我和超我一一或两者同时一一就失去了能量。人格中的某一系统获得能量后,就意味着其它系统已丧失了能量……
《荣格心理学入门》中说:心理能量是通过转换来影响心理活动的。它永远不会消失,但能从一种心理内容转换为另一种心理内容。
心灵只有接收能量的输入口,这就是心灵的封闭性。另外,我们的感官不断的接受来自外界的能量,从而使心灵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它只能是相对稳定的,而不能达到完美的均衡状态。因为输入的信息使能量不断地重新分布或发生转移。
等值原则;就如能量守恒定律,心里值也一样。当心理能量从一种心理要素结构转移到以一种心理要素结构中时,心里值保持不变,它不会不变,它可以通过人的各中经验的刺激增加到精神体系中(无意识),却不能从精神系统中排出去。
如果心灵是完全封闭的,它就像一潭死水,人也就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其结果是停滞与僵化。如果心灵是完全开放的,其结果将是无穷的混乱。因此,健康而又稳定的人格是介于这两种极端的中间状态,即相对闭合的状态。
荣格的:等值原则;就如能量守恒定律,与弗洛伊德心理能量分布和配置中的这段话是一致的:人格可以获得能量是一定的,不多也不少……
由于自闭症的能力缺失,而造成的超强记忆力的“能力孤岛”问题,在《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心理能量分布和配置》中说:一个人的思维、感觉、记忆需要能量吗?答案是肯定的……
这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记忆也是需要能量的。记忆也包括对过去的记忆。对于记忆,有资料说: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人的一生中,13岁以前,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记住的东西往往终身不忘。
自闭症是由于童年先入为主的记忆占据了空间,而心灵只有接收能量的输入口,心灵的封闭性。而自闭症者的心灵首先接收了先入为主的童年记忆,由于自闭症存在着“感觉剥夺,使得感官不能接收来自外界的能量,也就是外界的能量不能从输入口处输入,使心灵成为一种封闭状态。而导致内部的能量不能重新分布或发生转移。从而使心灵处于一种停滞与僵化状态,就像一潭死水。外面的进不去,能量也就不能重新分布或发生转移,只有保持原状。这就是我对自闭症的超强记忆力的理解。
水星
发表于 14-3-16 13:25:54
本帖最后由 水星 于 14-3-16 13:27 编辑
对于记忆,有资料说: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人的一生中,13岁以前,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记住的东西往往终身不忘。
这是一个谎言
奇迹奶奶之前的一段时间的分析很好,但是,今天开始的分析这思路已经跑偏了。
精神分析的弊端,在此也显现了出来。
精神分析对于自闭症为何会得其他精神障碍的解释很好。
但是,精神分析无法解释,自闭症人士身上具有的其他特点,是如何产生与造就。
奇迹
发表于 14-3-19 13:50:49
谢谢水星。有资料说: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人的一生中,13岁以前,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记住的东西往往终身不忘:
他只是说人的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是小学阶段,也就是13岁以前,他绝对也不可能说所有13岁以前的孩子记忆力都很好。他是对于一个人的整个一生的“相对”而言。根据人格发展的逻辑推理也应该是这样。因为童年时期的孩子没有杂念、天真无邪、无忧无虑。也就是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灵最纯净,就像是一个还没有装有任何东西的容器,所以容易接受外在的新东西,新事物并加以储存。13岁以前是一个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我认为是正确的。
不过,我也不想去研究他说得对不对,而且也不重要。我主要说的是,对过去有着超强记忆力的自闭症患者,他们的这么多记忆是如何保存下来的。
弗洛伊德说,人格可以获得的能量是一定的,人格中某一系统获得能量后,就意味着其它系统已丧失能量。我认为记忆也是一样,一个人如果在记忆方面获得了大量的能量,就意味着其它方面失去了大量的能量。一个人的感官越是丰富,接受外界信息就会越多,能量也就会处于不断的重新分配,相对的投放于记忆方面的能量就会减少或失去。这也是一种能量的新陈代谢。
感官是生物个体特性的组成要素;是生物一切行为的基础;是生物获取信息的工具;是生物认识世界和自身的直接方式和尺度。有一段话说:心理学研究表明,参与收集信息的感官越多,信息就越丰富,所学的知识也就越扎实。就是说,多种感觉器官一齐上阵,能够提高感知的效果。
感觉被剥夺的自闭症患者保存了大量的记忆能量,却失去了有助于生存发展的来自感官的信息能量……
从一篇名为《感觉剥夺定律一一生活丰富多彩,思维会更加活跃》文章中,摘录以下一部分文字:
我们知道,人的感官每天都在从外界获得各种刺激,并且从中获得各种信息。人的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活动,但却十分重要,它向大脑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人们正是通过感觉了解外界事物的各种属性,才能保证机体和环境的平衡。可以说,感觉是认识的开端,知识的源泉。
那么感官如果停止从外界获得信息会怎么样呢?心理学家发现,这会使人的身心变得不正常。美国心理学家黑伯首创了一种“感觉剥夺”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实验中,黑伯让被试者在小房间里,躺在床上,眼睛、耳朵和手都被蒙上,无法看到、听到、摸到周围的东西。这样持续一段时间后,让被试者接受一些测试,结果发现:
隔离时间越长,测试成绩越差。这个实验证明,人的身心要想正常工作,就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新的刺激。这就是“感觉剥夺”定律。
而接触外界的各种剌激,从中获得各种感觉,对于提高效率也具有独特的意义。经常接触外界的各种事物,会对人的精神形成各种或轻或重的刺激(只要别过度就行),使人的思维避免僵化呆板,使人的思想受到启发,了解到各种知识和信息,从而使头脑处于活跃的状态,做事情也就会有比较高的效率。
效率启示:
雪地行军是件危险的事,它极易使人患上雪盲症以至迷失行进的方向。但人们感到奇怪,如果仅仅是因为雪的反光太刺眼,为什么戴上墨镜之后,雪盲症仍不可避免呢?最近美国陆军的研究部门得出结论:导致雪盲症的并非雪地的刺眼反光,而是它的空无一物。科学家说:"人的眼睛其实总在不知疲倦地探索世界,从一个落点到另一个落点,要是连续搜索而找不到任何一个落点,它就会因紧张而失明。
美国陆军对付雪盲症的办法是派先驱部队摇落常青灌木上的雪。这样,一望无垠的白雪中变出现了一丛丛、一簇簇的绿色景物,使行军的收索的目光便有了落点。其实雪盲症真正的原因是感觉剥夺。眼睛因为没有足够的刺激而导致了病变……
总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刺激。没有刺激的生活,是不正常的生活。
…………
眼睛能看、耳朵能听,嘴巴能说话,这些对于一个健全的正常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也让我们对它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可贵。但是没有它们的人,才知道拥有这些功能的人是多么幸福……
是啊,我们该庆幸我们所拥有的各种感官,没有它们,我们还怎能感受这个世界,又怎能感受自己活着?
世界是广泛联系的,人的成长和成熟也必然建立在尽可能多的和外界接触的基础上。因为丰富多彩的外界环境是智力和情绪等心理因素发展的必要条件,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
成语“闭目塞听”就是用来比喻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的状况。毛泽东在他的哲学著作“实践论”中曾写到:“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我们所处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的正常生活和有效发展,必需要建立在尽可能多的和外界接触的基础上,需要接受各种刺激,以及由此而形成各种感觉。
长时间过单调乏味的生活,会使我们的头脑趋于僵化,思考问题容易受到各种定势的局限,人不但缺少活力,思想也缺少创造性……
…………
小贴示:当心自我封闭,“封闭”本意指严密盖住。自我封闭是指个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很少或根本没有什么社交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购物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关在家里,不与他人来往。自我封闭者很孤独,没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动,因而是一种环境不适的不良心理现象。
…………
水星
发表于 14-3-20 21:32:44
无论是真假自我的分裂,还是自我不同部分的分裂,其实质还是一个生存问题。“人是伦理的动物”,人总得还要在人群中活下去。没人能够承受完全的孤独,哪怕他有心孤独,结果也会无力承受。正如卡夫卡自己在中学毕业后两年一封信中所说:“人与人是用绳索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身上的绳索松开了,那么,他就会沉下去,沉到比谁都深的地方去,那就糟糕透了;如果某一个人身上的绳索扯断了,这个人就会一头栽下去,那太可怕了。因此,每一个人都得紧紧抓住其他人。
雪地行军是件危险的事,它极易使人患上雪盲症以至迷失行进的方向。但人们感到奇怪,如果仅仅是因为雪的反光太刺眼,为什么戴上墨镜之后,雪盲症仍不可避免呢?最近美国陆军的研究部门得出结论:导致雪盲症的并非雪地的刺眼反光,而是它的空无一物。科学家说:"人的眼睛其实总在不知疲倦地探索世界,从一个落点到另一个落点,要是连续搜索而找不到任何一个落点,它就会因紧张而失明。
美国陆军对付雪盲症的办法是派先驱部队摇落常青灌木上的雪。这样,一望无垠的白雪中变出现了一丛丛、一簇簇的绿色景物,使行军的收索的目光便有了落点。其实雪盲症真正的原因是感觉剥夺。眼睛因为没有足够的刺激而导致了病变……
总之,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刺激。没有刺激的生活,是不正常的生活。
水星
发表于 14-3-20 21:43:40
奇迹奶奶,我站在了您的对立面。
水星
发表于 14-3-20 21:48:01
这个世界很奇特,表面上看上去相似的问题,造就的原因却是不同的
水星
发表于 14-3-20 21:50:04
人与人是用绳索互相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个人身上的绳索松开了,那么,他就会沉下去,沉到比谁都深的地方去,那就糟糕透了;如果某一个人身上的绳索扯断了,这个人就会一头栽下去,那太可怕了。因此,每一个人都得紧紧抓住其他人。
科学家说:"人的眼睛其实总在不知疲倦地探索世界,从一个落点到另一个落点,要是连续搜索而找不到任何一个落点,它就会因紧张而失明。
水星
发表于 14-3-20 21:52:10
自闭症是由于童年先入为主的记忆占据了空间,而心灵只有接收能量的输入口,心灵的封闭性。而自闭症者的心灵首先接收了先入为主的童年记忆,由于自闭症存在着“感觉剥夺,使得感官不能接收来自外界的能量,也就是外界的能量不能从输入口处输入,使心灵成为一种封闭状态。而导致内部的能量不能重新分布或发生转移。从而使心灵处于一种停滞与僵化状态,就像一潭死水。外面的进不去,能量也就不能重新分布或发生转移,只有保持原状。这就是我对自闭症的超强记忆力的理解。
感觉被剥夺的自闭症患者保存了大量的记忆能量,却失去了有助于生存发展的来自感官的信息能量
水星
发表于 14-3-20 21:55:12
我主要说的是,对过去有着超强记忆力的自闭症患者,他们的这么多记忆是如何保存下来的。
您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
水星
发表于 14-3-20 22:03:51
自闭症是由于童年先入为主的记忆占据了空间,而心灵只有接收能量的输入口,心灵的封闭性。而自闭症者的心灵首先接收了先入为主的童年记忆,由于自闭症存在着“感觉剥夺,使得感官不能接收来自外界的能量,也就是外界的能量不能从输入口处输入,使心灵成为一种封闭状态。而导致内部的能量不能重新分布或发生转移。从而使心灵处于一种停滞与僵化状态,就像一潭死水。外面的进不去,能量也就不能重新分布或发生转移,只有保持原状。这就是我对自闭症的超强记忆力的理解。
感觉被剥夺的自闭症患者保存了大量的记忆能量,却失去了有助于生存发展的来自感官的信息能量
您说的这个是解离症的成因,解离症从外面上与自闭症看起来挺像的
卡夫卡明显的是,解离症
水星
发表于 14-3-20 22:05:32
由于解离症“感觉剥夺,使得感官不能接收来自外界的能量,也就是外界的能量不能从输入口处输入,使心灵成为一种封闭状态。而导致内部的能量不能重新分布或发生转移。从而使心灵处于一种停滞与僵化状态,就像一潭死水。外面的进不去,能量也就不能重新分布或发生转移,只有保持原状。”
这明显是解离症
奇迹
发表于 14-3-22 10:08:47
谢谢水星,你怎么理解怎么说都可以,我不会……
奇迹
发表于 14-3-22 10:13:01
有一篇我认为是说得很好的文章,名叫《心与脑的研究》。由于文章篇幅比较长,我只是从中摘录以下一部分。我认为说得比较全面,说得非常非常好:
动物的这些心理活动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如果仅按传统的观点来分析,肯定是认为这只是由于脑的原因而产生的。在高等级动物脑中已有了支配调节动物感觉和行为的皮层区和联合区,即在原和旧皮层中又增加了新皮层。这是动物有意志力和注意力,还有原始的感知能力的心理原因。在皮下包括有下丘脑在内的边缘系统等,这是动物具有产生情感因素,还有记忆力的原因。
这样的分析并不为错。但是,由脑而产生的这些心理活动有没有更深的根源?心理活动的动力哪?动物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情感和意志力的表现?难道真的都是只出自于纯粹的脑活动?动物脑心理活动的唯一原因?
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的生理机能活动来看,动物的心理活动产生除有以脑经系统的调节原因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是以心脏为主的内脏神经系统的原因。为什么这么论断,因为内脏中的各级组织的本能活动,其实质就是身体内部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时,如受到外部环境或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由此而产生的身体内,内脏组织内的各种物质的生化平衡与不平衡的这种反应出现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运动时,这种反应就会表现在主体的心理中,它首先就是以心脏脏神经中枢,又特别是心血管神经中枢中,它们的感觉系统会有这种内在的感觉,就是这种感觉的刺激信号,会带给心脏,再由心脏的起搏系统主动地调节心律、心率、血压等,并随机地改变血的流量和血液中物质能量的供应,就是这种本能感觉和反应而造成的生物的物理、化学反应,又通过神经系统中的髓、脑桥、中脑、间脑,乃至上传到动物的皮层区和联合神经组织中,从而形成一种综合的心理反应,这就是动物式的知觉,并由此而产生的一种外向性的心理情感和意志的表现,并通过面部、内心和身体一一地表现出来,如对外部物质世界的需要、不需要;满足、不满足;喜欢或是害怕等的心理态度,这就是情感和意志等的心理现象,这些才是动物心理活动的更深的内在根源。
因此分析动物心理活动的内在根源时,应首先认识到它主要不在脑,而是在内脏为首的心。这是因为生命内在新陈代谢的本能需要;是心的主体性作用的本能表现;是因为心血管神经的调节,气血的流量的变化,才会有神经中枢的反射调节,然后才会有动物本能的行为和情感态度等。如气血流量大,充彻全身时,可以肯定这是动物们行为激烈的时候,或者是感情暴发的时候;如气血流量小,就是动物们平静休息的时候。血流量等的变化,是动物表情的内在物质原因。
因此,可以这样结论:心是动物产生心理的根源和内在驱力和基础,大脑皮层只是动物产生心机能组织,是动物产生心理活动的另一种原因。总起来说,心与脑两者一体化才是动物心理活动的基础。没有心力的推动和本能的活动,仅有脑的机能,是不可能产生出任何心理活动的,因为脑失去了内在的驱力和基础,脑的机能是无能发挥也是没有用武之地的。
2、从人的心与脑看人的心理
人的脑部结构的变化,主要是在原动物已出现的新皮层的基础上成倍扩大与更新,出现了更为有抽象思维的神经中枢,并改造了原动物中粗糙的具象思维心理能力,使人的心理能力中,在感觉情感、意志的群体心理基础上,又有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思维体系,这样就使人的心理能力和现象与动物有了根本上质的区别。但是,由心与脑共同所形成的机能是发生心理现象的本质这一点并未发生变物一样,心与脑的共有机能也是人的心理现象发生的生理基础。
人的心理现象和动物相比就要更加丰富复杂得多,因为在人类阶段,在人的心理内容中产生了无比美妙的东西。人类这种独有的意识现象,它不仅体现在人有动物所没有的高级的理性思维,就是在次一级的感性思维来说,也是动物无法相比拟的。如从分析的角度来说,人的纯感性思维和相对纯的感性思维,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有以下几类,即人的本能欲望与需要;人的本能意志和行为;与欲望和行为相关联的人的本能的情感活动;与本能情感相关的人对生活美和自然美的追求和实践;与本能情感、欲望,又有理智感参与,而形成的高级情感、动机和目的,并在这些基础上所产生的艺术审美和创造活动等等。在这些感性思维里,又尤其是在各类高级和低级的审美或娱乐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清醒地意识到,人类这种独有的意识,它的产生、调控,就不是大脑皮层的所为,而更为主的是以心脏为主的心血管神经中枢在起作用。
动物还不能将自己与自然的客观世界分开,而我们人类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意识的优势,自己从自己的躯体中跳将出来相对客观地来观察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体验、内省的角自己的心理现象。
首先人的欲望与需要,包括高一级别的动机与目的等,不可否认有大脑高级中枢神经的参与,脑在想些什么,要达到何种目的等,但是更为直接的需要动力是来自于内在的需求,如饥饿感、性本能的快感等等,所有这些都与心脏为主的心血管神经中枢直接相关。当这些欲望与需要,动机与人类的实践过程中,由此所产生的满足与不满足感,包括行为过程中的满足与不满足感,你注意细心地体察一下,所有这些感觉都主要不在大脑皮层区,而是在以心脏为主的心血管区和内脏区。并且由此感而产生的情感,舒心、愜意、焦急、烦躁、忧愁、痛苦等等,这些情绪或情感活动,你仔细体验一下,看看是不是在心区部位。想想在我们的日常词语中为什么会有耿耿于怀、心痛、心急、心烦等的语词,难道这些都是主观所赋予的吗?不是的,这些都是较客观的反映的,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的对自已身体认识会所赋予的。当你发生惊恐、慌乱、痛苦、高兴的情绪时,你可体验一个这种感觉会在什么部位,当然不是脑,而是在心区部位。如心恐、心急、心痛、心悦等词语都不是文学艺术语言,而是人体生理、心理的实际描绘。
凡是从事艺术创作实践的艺术家就更会有这方面的体会,一个有修养的艺术家,当他在如痴如或表演阶段时,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语言,就是艺术家情感的流动,这个时候是容不得有半点逻辑的概念出现,否则艺术家已出现的形象思维、美的境界会当即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这个时候的情感波动,是随着艺术家的气血在起伏,其调节的手段当然主要是心而非是脑,如脑要强行界入,取代心的调节地位气血流动的力量与速度等,就会断然发生逆转,理智与冷静相伴,气血流动自然就平和了,这种生理状态又怎么会有形象思维的存在可能呢,现实就是这样的,这种体会艺术家最有发言权。可是当你用科学的思维逻辑想问题时,这时候你再体验一下,心理活动区主要不在心,此时的心血管流是朝着平和冷静的方向发展,用的方面实实在在在脑,脑的血管神经在工作。如当你用脑过度,血流量在脑部皮层区也会变得无序起来,这时候你就会感到头昏脑胀的,脑的感觉就会十分明显,似乎与心无直接的关系,只是因血的流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的不适应。
3、人的心、脑、意三者间的关系
心脑是人的心理的基础,也即意识的基础,反过说,意识是人的心脑的机能。三者之间又各有相互不同的关系。
首先心。它的突出机能并非是意识,而是主动地泵血。但它与脑和神经部分结合,如内脏神经管神经结合,就能形成生命的前意识,并还有产生意识的推动力。意识的起源离不开它,意识的发展也离不开它,因为它是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它包括生理上的启动力和心理上的内驱力。不仅如此,而且与脑皮层下的脑神经组织结合还可产生出意识,这种意识不是反映,而是由本能发展出来的欲念与需要。这就是说,在中枢神经的控制下,机体通过反射弧对内、外环境的剌激作出有规律性的反应,以适应内外环境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化,保证生命体的相对平衡,有序和稳态化。这就是说,主体的需要意识,它的产生根源,主要在心,而不全在脑,脑的高级神经组织的皮层部是一个确认和能动化的力量。
其次是脑。脑虽然是产生意识的主要条件,但它离不开与心的结合。孤立的脑,没有心的结合,脑不过是一堆具有剌激反应的神经机能系统,没有内在动力的起动和推动,没有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供应,驱力,它就没有产生剌激反应的运动条件,也不会有发展的动力。所谓脑部神经的发展,完全来源于内驱力的结果。所谓内驱力,也就是主体的需要,没有主体的需要,就不可能自行产生出认知的意识活动来。人类的理性思维是产生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之上的。
再次是意。由于心脑结合产生出意识来之后,意识又会影响脑的结构变化;影响心脑结合机能的变化,由此产生出新的意识来。所谓新的意识包括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二是新的适应能力和需要。前者仅是一种认识,后者却是一种行为动机和欲望,还有可实践的能力。这种新的意识在生命的运动中,又会继续影响脑的结构变化;影响心脑结构机能的变化,并由此又一次产生出新的意识来。因此,人的意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生命的运动中不断变化,不断前进的。它可推动脑不断地有新的认识;推动心不断产生新需要和欲望,并变成新的内在动力。
心、脑、意是一体,又互动,由此构成了人这个世界上所独有的生命体。他代表着物质世界的能动性,有他,既能认识物质世界,又能认识自己;既能改变物质世界,也能改变自己。
心脑是人的心理的基础,也即意识的基础,反过说,意识是人的心脑的机能。三者之间又各有相互不同的关系。首先是心 ;其次是脑;再次是意一一说得非常好。自闭症缺失的是“心”的功能,而突出的是“脑”的功能。“心”是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脑”虽然是产生意识的主要条件,但它离不开与心的结合,也就是离不开内在动力的推动。没有内在动力推动的意识属于是没有能动性的意识,等于是“纯意识”。
所以,自闭症患者的脑,属于是“孤立的脑”,没有“心”的结合,不过是一堆具有剌激反应的神经机能系统。说到底自闭症只是走进了“脑”,也就是走进了人有意识的自我世界,而没有穿越“脑”到达“心”,也就是没有穿越自我世界,到达超我世界。
说到底,还是弗洛伊德的:一切作用于人格的能都来自本能。本能作为一定量的心理能,是整个人格结构系统的动力基础。自闭症属于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的,“本我缺失,没有动力,就会自杀”。
自闭症的“自我封闭”,属于是心与脑的脱节,也就是没有穿越脑到达心,封闭在“人有意识的自我世界里”;自闭症的心身分离现象,同样来自心与脑的脱节;自闭症的“感觉剥夺”,同样来自心与脑的脱节。感觉属于身体,意识是不会有感觉的。感觉是需要动力的,需要的是“心理能”。就如弗洛伊德的:一个人的思维、感觉、记忆需要能量吗?答案是肯定的,就如人们的工作、走路、运动一样,心理活动也是需要能量的。人体摄入的能量不仅用于各种体力活动,还用于各种思维,心理活动。操纵人格三大系统(本我、自我、超我)的能叫做心理能。
百度里有关“心理能”的解释:
首先这个概念来自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理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它从食物中获取能量,同时又为了种种目的而消耗能量,如:循环、呼吸、消化、神经传导、肌肉活动、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没有理由使人相信,驱动人体的能跟驱动宇宙的能有什么本质区别。能有多种形式——机械能、热能、电能、化学能等——并且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操纵人格三大系统(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即为人格三大系统)的能叫做心理能,这个概念并不具有任何神秘论、活力论或者超自然色彩。它跟其他形式的能一样做功,或者说具有做功的能力。心理能做心理功——如思维、感知和记忆等——正如机械能做机械功一样。
人体能可以转换成心理能,同时心理能也可以转换成人体能(即通常讲的生物能)。这种转换经常都在发生、如先思(心理能)而后行(肌肉能)。又如,我们受到一阵声波的刺激(机械能),于是听见(心理能)有人说话……
奇迹
发表于 14-3-25 08:59:47
能够深刻理解的,非常关键的这几段话,再一次的重复。其实,这就是《心脑共主神明》的理论逻辑:
首先心。它的突出机能并非是意识,而是主动地泵血。但它与脑和神经部分结合,如内脏神经管神经结合,就能形成生命的前意识,并还有产生意识的推动力。意识的起源离不开它,意识的发展也离不开它,因为它是意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它包括生理上的启动力和心理上的内驱力。不仅如此,而且与脑皮层下的脑神经组织结合还可产生出意识,这种意识不是反映,而是由本能发展出来的欲念与需要。这就是说,在中枢神经的控制下,机体通过反射弧对内、外环境的剌激作出有规律性的反应,以适应内外环境随时可能发生的变化,保证生命体的相对平衡,有序和稳态化。这就是说,主体的需要意识,它的产生根源,主要在心,而不全在脑,脑的高级神经组织的皮层部是一个确认和能动化的力量。
其次是脑。脑虽然是产生意识的主要条件,但它离不开与心的结合。孤立的脑,没有心的结合,脑不过是一堆具有剌激反应的神经机能系统,没有内在动力的起动和推动,没有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供应,驱力,它就没有产生剌激反应的运动条件,也不会有发展的动力。所谓脑部神经的发展,完全来源于内驱力的结果。所谓内驱力,也就是主体的需要,没有主体的需要,就不可能自行产生出认知的意识活动来。人类的理性思维是产生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之上的。
再次是意。由于心脑结合产生出意识来之后,意识又会影响脑的结构变化;影响心脑结合机能的变化,由此产生出新的意识来。所谓新的意识包括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二是新的适应能力和需要。前者仅是一种认识,后者却是一种行为动机和欲望,还有可实践的能力。这种新的意识在生命的运动中,又会继续影响脑的结构变化;影响心脑结构机能的变化,并由此又一次产生出新的意识来。因此,人的意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生命的运动中不断变化,不断前进的。它可推动脑不断地有新的认识;推动心不断产生新需要和欲望,并变成新的内在动力。
心、脑、意是一体,又互动,由此构成了人这个世界上所独有的生命体。他代表着物质世界的能动性,有他,既能认识物质世界,又能认识自己;既能改变物质世界,也能改变自己。
首先心,其次是脑,再次是意一一既复杂,又明了!
心,是机能,是意识的推动力,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源泉;脑,虽然是产生意识的主要条件,但是没有内在动力的推动,它就没有产生剌激反应的运动条件;再次是意,由于心与脑结合,意识在被内在动力的推动下流动起来,意识有了能动性,这样才算自我完善。只有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人在进入社会时,才有能力去应对那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的流变。
我认为,本我的完善,必须是心的机能的完善,也就是心主血脉,主神志的完善;自我的完善是,心、脑、意一体。至于心主血脉,主神志的完善,也就是本我的完善,不是通过人为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有这样的功能。它必须要有触动心的先决条件,这个条件是先天与生俱来……
我认为自闭症的症结是,心主血脉,主神志没有完善,没有内在动力的起动和推动。典型自闭症是没有内在动力的起动,他们的人格演进完全没有开启;一般自闭症和高功能自闭症是没有内在动力的推动,他们的自我不能完善,而导致人格的偏离和障碍。
人格中的能量是守恒的。也就是能量在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三大系统中,可以从一个系统传递给另一个系统。而且能量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但能量永远不会消失。
人格能量的守恒,如荣格说:每一个人能应用的力必多是固定的……力必多能量是守恒的,能量永远不会从心灵中消逝,它只是转移到别的活动上去了……
弗洛伊德说:应该记住,人格可以获得能量是一定的,不多也不少,这就是说,如果自我得到了能量,那我本我和超我——或两者同时——就失去了能量。人格中的某一系统获得能量后,就意味着其它系统已丧失了能量。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关系示意图: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间的关系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面貌;
三者各自代表人格的一个方面,
本我——生物本能我——快乐
自我——心理社会我——现实
超我——道德理想我——完善
相互交织构成人格整体,
能量守恒——动态系统
协调一致——健康,
敌对冲突——疾病
人格的能量是守恒的,自闭症患者也不例外,他们可以获得能量同样也是一定的,不多也不少。既然能量都是一样的守恒,那自闭症患者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就出在虽然都是“能量守恒”,但它必须是一个“动态系统”。而自闭症患者,缺的是“动力”。没有动力的推动,能量在人格之间不能互相转换,转移,而导致的人格的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