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
发表于 15-2-7 14:16:47
谢谢黑眼睛。黑眼睛说:我们现在不知道谁影响谁,我认为不是谁影响谁,而是同步进行。因为:“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均极为复杂,人体的神经系统体内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和各种生理过程都不是各自孤立地进行,而是在神经系统的直接或间接调节控制下,互相联系、相互影响、密切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实现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回避人(自我孤立型)中说:“自我孤立患者面对困难局势时既做不到委屈妥协,也做不到奋起抗争;既不能俯首合作,也不能颐指气使;既不能爱也不能恨。他毫无自卫能力,犹如一头困兽,只有一种应付危险的办法——逃跑和躲藏。”
在《弗洛伊德文集文明与缺憾》中说:“避免人际关系所产生的痛苦的最容易的保护措施是自动离群索居。这个途径所带来的幸福显而易见是静谧的幸福。面对可怕的外部世界,如果你想单枪匹马地保护自己,你就只能躲开它。”
我认为孤独症的退缩和逃避,无形中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没有能力做到的事,如果要大胆去尝试,那就只能是自己毁灭自己。如果大胆的去尝试,首先就是自己带给自己的伤害。然后又在个体自己伤害自己的基础上,又再去大集体中循环,会带来更多更大的伤害。这不是用“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可以解决的问题。
这就如同弗洛伊德说:“个体好比行星,整体好比中心星球。个体之以整体性为主要目的,好比行星绕着中心星球公转。而行星在围绕一个中心星球公转的同时,也围绕自己的轴自转。无自转,何谈公转。”一一连你自己都转不动,你怎么能去围绕集体公转。
对于教师工作,我也曾经犹豫痛苦的挣扎过,在我往年的帖子中曾经叙述过:曾经的60年代有很多民办教师,后来全部都转正为正式教师。当时曾经有人推荐我,在我们村里那所小学担任民办教师。我很明白,虽然我只是个小学生,除去对拼音字母我不认识不懂以外,对其它小学课本知识我基本能够理解,在边教边学中应该没有问题。从心里我也很愿意这份工作,也很喜欢“园丁”这个称号。但我却不敢胜任……带着惭愧、带着遗憾、带着惋惜、带着不为人知的隐私秘密,我没有“声张”,也没有谁知道,我就这样默默地给推辞掉了。这也是我几十年来守口如瓶的不为人知的隐私秘密。而且那时候正是艰苦岁月。如果我能接受这份工作,最起码我不会起早贪黑劳累那么几十年。晚年还有退休工资。这于情于理我都不该放弃,但我又能如何?
不管什么年代,可能没有谁不希望能渴求有一份工作。我很惭愧,除了那份别人给我推荐的教师工作外,我很怕再有人为我介绍类似的工作。怕的不是别的,而是不愿牵动,不想再承受更多的由于自己的无能而带给自己的自责自卑的伤害……为了自己不再受更多的伤害,千万不能轻意去尝试,千万不能打破这种特定的局面。否则,不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反而还会给自己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后果。所以,只能委屈自己,无奈的保持着这种现状。宁愿忍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委屈,也要求全自己精心维护着的,我那一份不为人知的“无所作为”的隐私秘密,同样也是在维护着别人眼中的自己。
奇迹
发表于 15-2-16 17:45:02
“〔肉体是〕黑暗的牢房,是行动着的死亡,是丧失了感觉的僵尸,是你与生俱来的坟墓,是你背负的十字架,是你盗贼般的朋友……”一一摘自《分裂的自我》
在《心与脑的研究》文章中说:“就如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没有电源的电脑,等于什么也没有,而且离开了心的存在,脑无新陈代谢,也必自亡。”
死亡是源于交感神经死亡,黑暗是源于丘觉“失明”。丘觉的“失明”,感觉的丧失同样源于交感神经死亡。从《心理原理》文章中摘录几段话:
传入信息。外界的客观事物是眼睛、耳朵、皮肤等这些感觉器官接受到的,感官的神经元将这些信息传入到大脑皮质,大脑后部接受感觉传入信息,即视觉、听觉、触觉信息,当视觉信息传到枕叶视区(17区)、听觉信息传到颞叶听区(41区)、触觉信息传到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
交换。眼睛如同摄像头,眼睛如同麦克风,传入到大脑后部的信息是各种事物的混杂,眼睛、耳朵不能区分这些信息是否独立的物体,也不能区分这些信息中哪些是需要的物体,将需要的各个物体从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物体的信息,以及这些物体具有的名称、外观、特点、属性、用处等,是经过大脑后部神经元一级一级的交换,或者说是经过多次的样本交换,最终获得意义完全的样本,这个样本点亮丘觉产生对事物的意识。一般情况下交换的次数越多,样本交换的越精细,产生的意识越清晰。
丘觉的显现。对事物的意识是眼睛看到的吗?不是,眼睛就如同摄像头,可以将图像转变为信号,眼睛将信号传入到脑,但不能产生对事物的意识。对事物的意识是丘脑发放的丘觉,如当眼睛看到的事物传到大脑枕叶视区,大脑皮质交换产出事物的样本,样本点亮丘觉,丘脑就“看”到了这个事物,显现了这个事物。丘脑相当于一个意思显现器,当丘脑发放丘觉,脑中就有了一个意思,这时也就产生了意识。
丘脑是产生意识的核心器官。意识与多个脑器官有关,丘脑、大脑皮质、下丘脑、杏仁核以及基底核、小脑等都参与意识活动,丘脑是产生意识的核心器官,丘脑合成发放的丘觉是意识的本质所在,大脑皮质、下丘脑、杏仁核等产出的样本是事物在脑中的表示形式。我们看到的物体、听到的声音通过神经的一级一级传递,最终被丘脑所“看”到、“听”到,丘脑“看”到、“听”到就是意识,在丘脑之前的所有环节都不能产生意识。
丘觉平时处于潜伏状态,当被样本点亮才能合成发放出来形成意识。在清醒时,丘脑背内侧核的丘觉能够一直被前额叶样本点亮,保持我们清醒时的意识状态。如果没有前额叶样本点亮丘脑背内侧核的丘觉,我们必然处于睡眠状态。
每一个环节的传入、传出都是样本的传入、传出,上一个反射传出的样本到下一个反射,下一个反射又传出一个样本到下一个反射,一级一级的交换样本、传递样本。当感受器受到刺激,眼睛看到事物、耳朵听到声音后,感受器发出的冲动传入到枕叶的视区、颞叶的听区,引发大脑皮质一连串的交换活动,最终产出多个表示事物的样本,这个样本点亮丘觉,从而使这个事物进入意识。反射或样本交换过程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即使传到效应器,仍然又从感受器返回,实现样本的交换。样本交换过程中,产出的样本可以产生意识,并进一步实现各种心理活动。
奇迹
发表于 15-2-24 11:58:52
本帖最后由 奇迹 于 15-2-24 12:02 编辑
转载两篇文章:《情感反射》和《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情感反射》
心理学指出,人类的一切认识来自于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情感是人对价值关系的主观认识,同样来自于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但是,它区别于一般意义的认识,为此,提出情感反射的有关概念。动物和人对于外界刺激产生某种否定或肯定的选择倾向性,称为情感反射。
1情感反射的定义
实现情感反射的神经通路叫情感反射弧,它包括六个部分: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情感判断与决策器、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效应器。情感反射可分为无条件情感反射和条件情感反射两大类。
2动物的情感
在内伶仃岛上,一只小短尾猴将头依偎在它的好朋友鸽子身上,显得如此幸福和满足。动物也有情感,相信现在没有几个人再对此持否定态度。但是,人类真的了解动物吗?动物情感的生理机制到底是什么呢?
与人类一样,它们战栗,是因为恐惧;它们嘶吼,是因为愤怒;它们互相歌唱,是因为被对方所吸引。情绪是动物机体感觉的总和,情绪的改变从而引起机体变化。科学已经证明,动物情绪反应的基础结构与人类极其相似。既然人类能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动物为什么不能呢?所以有人认为,人与许多动物间的情感差异只是程度上的,而不是性质上的。
我国古代先哲曾说:“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童者,其齐欲摄生,亦不假智于人也。牝牡相偶,母子相亲,避平依险,违寒就温,居则有群,行则有列,小者居内,壮者居外,饮则相携,食则鸣群。太古之时,则与人同处,与人并行。帝王之时,始惊骇散乱矣,逮于未世,隐伏逃窜,以避患害。”
可见,若干年前,我们的先祖就承认了动物的聪明伶俐。但是,几十年来,很多心理学家一直不赞成动物情感。他们认为,动物显示出来情感,只是由其体内激素触发的,同时他们还用冷冷的充满技术性的语言说这是由于“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不过,随著神经生物学和行为观察学的发展,这种观点正在发生著变化。
高等动物情感的产生是一种综合很多感知器官和神经中枢的高级感知行为,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情感产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涉及整个大脑皮层以及各神经传导系统(上至大脑白质,下至丘脑各核团甚至脊髓等)。但是相同的外界刺激,不同的高等动物个体,产生的情感种类以及强度也是千差万别。打个比方,我们把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情感看作是各种素材做成的佳肴,那么个人的情感风格就是做出这些佳肴的大师傅,素材(外界刺激)相同,佳肴(情感)未必相同。
3情感反射分类
无条件情感反射
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一种情感反射。这是一种简单的、无须附加任何条件的情感反射。例如,当人看见猛兽时,就会感到恐惧,表现为呼吸短促、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条件情感反射
是在生活中形成的、随条件而变化的情感反射。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无关刺激成为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所引起的情感反射,是人在无条件情感反射的基础上,由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例如,当人多次被狗咬以后,每听到狗叫或见到类似狗的物体,他就会心惊胆战。
直接在无条件情感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条件情感反射是最简单的条件情感反射,称为一级条件情感反射。在一级条件情感反射已经巩固以后,再使另一个无关刺激与这个条件刺激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第三级条件情感反射。非条件情感反射是最简单、最直接、最被动、最稳定的,一级条件情感反射较为复杂、间接、主动、多变。随著条件情感反射的级别上升,它所反应的事物越来越在时间、空间及逻辑上远离直接的价值目标,越来越具有更长远、更积极、更灵活、更深刻的价值目标,越来越具有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系情感反射
随著条件情感反射的不断发展,人不仅能对多个直接的、具体的价值刺激物所组成的复合刺激物建立条件情感反射,而且还能对各个价值刺激物之间的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和逻辑关系产生更复杂、更高级的条件情感反射,从而对各种事物的价值关系系统产生概括性或抽象性反映,这就是关系情感反射。此时,人开始脱离价值刺激物直接的、具体的作用,形成高层次的概括性或抽象性情感。
语言情感反射
随著关系情感反射的不断发展,人不仅能对各个具体的价值刺激物的信号产生情感反射,而且能够对代表这些价值刺激物信号的“信号”——语言(即第二信号系统)产生情感反射,从而对各种复杂事物的价值关系系统产生更加概括性或更加抽象性的反映,这就是语言情感反射,它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关系情感反射。由于语言所反映的信号具有间接性、灵活性、丰富性、细致性和抽象性,通过语言人们能够极为细致地、丰富地、灵活地、抽象地了解或表达他人的、过去的价值关系及其变化情况,因此语言情感反射完全摆脱了时间上、空间上、形式上的局限性,从而可以准确地、及时地、全面地、深刻地反映各种价值关系及其变化。
4情感反射的生理机制
无条件情感反射的生理机制
无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信号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产生一个兴奋灶,这个兴奋灶一方面自动接通与中枢边缘系统的“奖励”或“惩罚”区域的固定神经联系,使大脑产生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自动接通与网状结构的固定神经联系,使大脑产生不同强度的情绪体验;再方面自动接通与脑神经、脊神经、内脏神经等周围神经系统的固定神经联系,以形成相应的内脏器官、血液循环系统、运动系统、内外分泌腺体、面部肌肉和五官的运动与变化,使人呈现出愉快或不愉快的外部表现,并对无条件刺激物实施一定的选择性(即趋向性或逃避性)反射行为。
条件情感反射的生理机制
无关刺激信号在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产生一个兴奋灶,这个兴奋灶的兴奋冲动不断向周围扩散,并被某个或某几个较强的无条件情感反射的兴奋灶所吸引,从而建立了与它们的暂时神经联系,这种暂时神经联系随著条件情感反射活动的不断重复而巩固下来。无关刺激信号的重新出现就会诱发这些无条件情感反射,自动接通相应的神经联系,使大脑产生不同性质、不同强度的情绪体验和外部表现,并对此实施一定的选择性反射行为。
5情感反射的调节
情感反射活动可以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含激素调节)来共同完成,并以神经调节为主导控制。其中,体液调节适用于长期性、规律性情感,神经调节适用于短期性、随机性情感。
各种体液和内分泌腺素从相应的分泌器官分泌出来后,对特定的植物性神经产生作用,并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送到大脑相应区域的兴奋灶,接通与边缘系统及网状结构的固定神经联系,使大脑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射行为。不同的体液(如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等)和内分泌腺素(如甲状腺素、脑下垂体腺素、肾上腺素、副甲状腺素和性腺素等)具有不同的情感反射功能。例如,当人出现愤怒时,下丘脑垂体就会分泌出一种化学物质,它能够刺激血液循环的加速和肌肉的紧张,但这种物质的长期作用将会损害身体。
因为文章中提到:“语言(即第二信号系统)产生情感反射”中的“第二信号系统”,我就有必要再转载一篇名为《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的文章:
《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
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从本质上可将条件刺激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如声、光、电、味等刺激,称为第1信号;另一类是现实的抽象刺激,即语言文字,称为第2信号。
对第1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1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共有的。
对第2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第2信号系统的活动,是和人类的语言机能密切联系的神经活动,是在婴儿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是在第1信号系统或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第2信号系统的活动,产生对现实的概括化,出现了抽象思维,并形成概念、进行推理,不断扩大认识能力。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发现并掌握它们的规律。
第一信号系统
巴甫洛夫学派生理学专门术语。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从本质上可将条件刺激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如声、光、电、味等刺激,称为第一信号;另一类是抽象刺激,即语言文字,称为第二信号。对第一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简单说: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作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共有的。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简单说: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作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是和人类的语言机能密切联系的神经活动,是在婴儿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是在第一信号系统或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定义
动物的大脑和人脑两种不同的条件反射机制和形式。
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一般称为信号刺激。它可以分为两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的现实的信号叫做第一信号。
人脑与动物的大脑的条件反射机制都具有第一信号系统,即对具体的、现实的第一信号形成条件反射。
第二信号系统
巴甫洛夫学派生理学专门术语。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从本质上可将条件刺激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如声、光、电、味等刺激,称为第1信号;另一类是现实的抽象刺激,即语言文字,称为第2信号。对第1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1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共有的。
1定义
巴甫洛夫学派生理学专门术语。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从本质上可将条件刺激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如声、光、电、味等刺激,称为第1信号;另一类是现实的抽象刺激,即语言文字,称为第2信号。对第1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1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共有的。对第2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第2信号系统的活动,是和人类的语言机能密切联系的神经活动,是在婴儿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是在第1信号系统或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第2信号系统的活动,产生对现实的概括化,出现了抽象思维,并形成概念、进行推理,不断扩大认识能力。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发现并掌握它们的规律。
2分类
动物的大脑和人脑两种不同的条件反射机制和形式。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一般称为信号刺激。它可以分两种。抽象的非现实的信号叫做第二信号,一般指对具体直接刺激的语词概括。第二信号系统则是人类所特有的条件反射机制,即对语言刺激、抽象信号等能形成条件反射。如“谈虎色变”,人并没有见到具体的虎的形象,但是一个“虎”字就使人脑联想到具体的虎,引起恐惧的心理反应。这对动物来说一般是不具备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过程,也就是第二信号与第一信号在大脑皮层中建立联系的过程,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和人类的语言机能密切联系的神经活动。作为第二信号的语词刺激,是第一信号的信号,是对物质现实最初的、具体信号进行抽象和概括的结果。如“铃”字,并不是一个具体的“铃”,而是一种文字符号,对各式各样众多铃的语言概括。人脑皮层就能通过这些语词的刺激去反映现实的具体的内容。
3作用影响
第二信号系统是对第二信号(语言、文字)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机能系统,将第一信号系统的单纯刺激变为具有抽象意义的语词的信号。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但又反过来影响和支配了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必须经常被第一信号系统所校正,才不致歪曲人们与现实的关系。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乃是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共同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动物只有一个信号系统,相当于人类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的发生与完善使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出现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
文章中的这一段话:“巴甫洛夫认为,大脑皮质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从本质上可将条件刺激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现实的具体的刺激,如声、光、电、味等刺激,称为第1信号;另一类是现实的抽象刺激,即语言文字,称为第2信号。对第1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1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共有的。对第2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第2信号系统的活动,是和人类的语言机能密切联系的神经活动,是在婴儿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是在第1信号系统或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第2信号系统的活动,产生对现实的概括化,出现了抽象思维,并形成概念、进行推理,不断扩大认识能力。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发现并掌握它们的规律。”
这里面的:“是在第1信号系统或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一这也就明白的告诉我们,这第1信号系统可以称为第1信号系统,也可以称为非条件反射。在《意识是不是物质》的文章中说:“非条件反射是建立在感觉基础上的,感觉的过程就是非条件反射的过程。”
高功能孤独症是感觉没有形成,第1信号系统的非条件反射活动没有完成。非条件反射是条件反射的基础,高功能孤独症的非条件反射活动没有完成,这进入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也就无从说起。其他两组典型与非典型孤独症就更不用说。
奇迹
发表于 15-2-24 18:43:13
谢谢墨清,大家快乐!今年羊年是我的本命年,至今我已经独自一个人过了10个年,挺清闲的。
blackeye
发表于 15-2-24 23:43:31
奇迹本命年快乐!{:soso_e163:}
奇迹
发表于 15-2-25 15:13:04
谢谢黑眼睛。一个迟到的祝福,祝福您新春快乐!
奇迹
发表于 15-3-7 08:33:24
转载一篇文章:《感觉统合生理基础——前庭平衡觉》
前庭平衡觉——大脑功能的门槛,人类行动的基础
前庭平衡觉概述:
大脑各功能区的作用:
额叶:与高级思维有关,如推理、审慎、思考、解决问题和计划。
顶叶:处理触觉、空间认知和知觉信息
颞叶:与听觉、嗅觉、语言功能有关
枕叶:处理视觉信息
二)前庭平衡觉:
1、前庭平衡觉概述:
⑴、定义
先了解一下概念:在大脑后下方脑干的前面,有个微小的雷达式感应器官,叫前庭神经核,以此组成的神经体系的功能,便是前庭觉。前庭觉是大脑功能的门槛,它的主要功能是接收脸部正前方视、听、嗅、味、触讯息,并作过滤及辩识再传入大脑,使大脑不至于太忙碌,注意力才能集中,特别成长后的视、听性质的学习,前庭觉的影响最大。由于前庭是大脑门槛,整个身体的触觉、关节活动讯息也必须在此过滤以选择重要的讯息作回应,所以前庭觉必须和平衡感取得完全协调,才能正确辩识身体的空间位置,这便是所谓的前庭平衡了。
基本表现为:
1.逃避或害怕运动。
2.大幅度运动中易头晕/或久转不晕。
3.头部运动时,眼睛在空间中视物不稳定。
4.运动中主要靠视觉协调动作。
5.端坐、写字、阅读的姿势不正确。上课时东倒西歪,写字捏笔姿势不当
6.阅读困难书写困难。
7.秩序感差,做事无条理。
8.过滤功能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9.前庭迟钝:顾名思义是对于外界的信息接受反应较慢,时常会出现视而不见,充而不闻的情况。
10.影响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语言、数学、写作能力。
前庭平衡觉是指利用内耳的三对半规管及耳石(碳酸钙结晶体),探测地心引力并控制头部在活动中的方位,保持身体的平衡。
⑵前庭平衡系统的发育过程:
前庭系统是一般人不太注意的内耳前庭对地心引力的感觉,比较容易了解的是皮肤触觉,眼睛的视觉和耳朵的听觉等。其实我们人生活在地球上不管是什么举动都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因为太平常了,所以不去感觉地心引力的存在。前庭觉早在怀孕九周就开始操作,直到年老寿终,一直将对地心引力产生的无休止的感觉信息流入中枢神经系统,其他视、听、触感觉则在出生以后才开始发展功能的,而且都重叠在前庭感觉之上。如前庭功能不正常,其他感觉也都可能有轻重失常的情形。前庭的功用宛如高楼大厦的地基,基础不好叠建在上面的建筑也会有问题。因此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不管是情绪和行为问题,首先要引导他前庭功能正常化。
2.前庭平衡觉的重要性和意义:
⑴前庭平衡觉的功能:
前庭平衡觉也叫内耳觉,因为前庭平衡接受器位于内耳的三个半规管及半规管相通的椭圆囊及球状囊。三个半规管的主要功能是侦查人体与三个方位面(垂直面、横面、直面)的头部空间动作,即接受上下前后的移动(包括地心引力)的活动感觉。另一方面椭圆囊及球状囊是前庭系统动态感应器,负责接收加速动作和旋转活动,前庭平衡感觉是神经系统运作的灵魂角色,它总体上概括有五大功能:
①脑干部位统合所有输入的感觉信息
②侦查头部的位置
③调节身体及眼球的动作,特别是身体与地心引力之间的关系
④维持肌肉张力(即肌肉处于活动状态)影响姿势及平衡反应的功能特别保持身体的直立姿势的一组肌肉。
⑤维持身体及情绪的稳定性。
其中第四条告诉我们前庭系统与触觉防御保护一样有求生的本能,当儿童步行要跌倒时,他的前庭系统会立刻工作,双脚或双腿先伸直不会以头先着地,而且其他系统也会引发保护性反应。运用已掌握的运动复杂技巧,再次要跌倒时如伸出一直脚以维持重心,显示其对地心引力做出的回应。
⑵前庭平衡觉系统与其他能力发展的关系
前庭觉提供很多信息帮助我们发展以下技能:
A.重力安全感,包括信心和稳定情绪
B.运动与平衡能力
前庭系统在怀孕第九周开始操作到第十二周时成熟。初生儿最初的一切行为反应就是由反射动作控制。(包括吸吮与抓握等)随着年纪渐长及神经系统的成熟,前庭会逐渐发挥其功能,俯卧时抬头,把上半身支撑起来,后来的坐、爬、站、走。
C.肌肉力量
我们的身体姿势例如坐直身子,需要许多肌肉的收缩和伸展,再配合平衡反应才能维持姿势的随时变化。前庭失控的孩子肌肉张力较弱,他们常伏在桌面上或倦伏在沙发上,也特别容易疲倦,因为他们已经用了过多的精力来对抗地心引力的牵引。
D.两侧协调
两侧协调是指灵活运用身体的两侧,左右手,左右脚并且两侧整合运作。两侧协调出现困难,eg:写字不晓得用另一只手接纸,进食不懂得一手端碗一手拿筷子或是勺子,还会出现字体反向运作。
E.动作计划能力
儿童只有由前庭系统接受信息加之本体感,触觉及视觉的配合,才能正确的理解空间的相对关系,前庭失调儿童由于身体及空间概念不好,因此动作计划能力欠佳,也是他们较难掌握一些不熟悉的或初学的动作技巧。
F.眼球动作,视觉及空间概念
由于前庭系统的指挥能影响眼球的运动,眼部神经太松或太紧,使我们在头部固定不动,或者头部和身体移动时,双眼能够有效的,而且稳定的注释着物体。这种功能对于一个婴儿自幼学习专注及视觉追踪,以及以后的视觉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前庭失调的儿童,因为眼球不能平稳得移动,因此他们存在阅读困难.
G.听觉及语言
由于前庭接收器在内耳,所以前庭与听觉关系密切,又因语言要透过听觉而习得。因此听觉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条件。前庭失调的儿童在听觉上可能有问题,影响他听不清别人的发音,加之口腔功能不协调,所以在语言表达上会有问题。
H.情绪及行为发展。
各种不同形式的前庭刺激都有稳定个人情绪,甚至激发愉快心情的功能,带给儿童安全感和兴奋的情绪,但是前庭失调的孩子,因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手脚,因而害怕跌倒,自然不敢尝试游乐设施,同时带来恶性循环又影响前庭的正常发展。令他们情绪不稳,影响人际关系及情绪行为。
3.前庭平衡失调的原因分析
前庭系统失调是由于大脑未能有效地处理前庭感觉的信息,大致可分为过敏反应和过弱反应。过敏反应是不能容忍身体动作,不喜欢甚至抗拒任何身体动作的动态反应,他们对于前后,上下移动的活动,特别是快速的活动都感到抗拒,坐在骑车后座感到晕眩,他们抗拒任何旋转,认为危险,也不喜欢游乐场的任何设施,包括秋千,滑梯。
每当旋转或摇晃后,总会表示晕眩或想呕吐,这样的孩子愈逃避动作,他的反应能力便会愈差,愈缺乏身体协调及动作计划的经验,愈会抗拒这类活动。过弱反应的儿童他们会不断追求动作方面刺激,才能令前庭系统正常运作,他们特别喜欢旋转而不觉眩晕,之所以如此,有的专家解释,脑干和神经中枢前庭通道堵塞,这样的儿童往往多动专注力很短暂,不过运作协调能力可以很好。前庭平衡失调还有一种类型叫重力不安,人类活动与地心引力是息息相关的,前庭告诉我们身体和地面的关系,我们与地面所建立的信任就是重力安全感。儿童天生就有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去体验地心吸引力,他们喜欢跑,跳,摇晃,翻跟头,若能掌握与地面关系便能稳定情绪,但重力不安的儿童十分抗拒这些稳定的感觉,这是由于他们与地面缺失这种基本信任,他们不喜欢双脚离地,继而会产生一种害怕跌倒的感觉。
4.前庭平衡失常的行为表现
1)对空间距离知觉不准确,方向感不强,左右分不清,鞋子穿颠倒,到人多的地方会迷失。
2)分不清相似的图形和物品,不会玩拼图游戏。
3)常会跌倒或撞墙,常打碎东西,身体动作协调能力差,如做跳箱,木马等技术性动作显得笨拙 ,系鞋带,扣纽扣等细致动作较慢。
4)原地打圈晕眩,对高度敏感过度,怕越水沟,不喜欢被高举,怕乘电梯,不敢玩秋千。
5)上课时分心,爱做小动作,缺乏自制力,做作业东张西望,磨磨蹭蹭,心不在焉,常写错字,反字;常把阅读颠倒,做事丢三落四。
6)任性,好动,黏人,喜欢捉弄人,浮躁又有坏脾气,对同学之间偶然的碰撞难以控制而发生违纪行为,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7)难以与人合作同乐,难以与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
8)经常遭遇到挫折,丧失信心,容易恐惧伤心生气或过度兴奋等。
9)有些儿童可能有语言发展缓慢,说话晚,语言表达困难或不清楚等表现。有些孩子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说话词不达意,语言表达困难等。
5.前庭平衡失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前庭平衡能力较差,影响学生的阅读、写作、课堂听课效率等。
学生在阅读、写字、听课时,既要保持身体、头脑的相对平衡稳定,又要提高眼球运动的自我控制力,平衡能力好了,学生的眼睛追视、检视能力才能大幅度提高,依次来达到学习所需的视觉集中性(注意力);若学生的平衡能力不好,那身体和眼球之间的相对稳定能力将会不足,就会坐不住、坐不稳、小动作多,缺乏耐心,无法顺利完整的读完一篇文章,常出现跳行、漏字的情况,课堂听课效率自然也就较低了。
另外,再从百度的《前庭》文章中摘录一部分如下:
耳前庭。位于内耳,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耳前庭是内耳的组成部分,它控制着平衡、协调、垂直平衡、肌肉紧张度及身体所有的肌肉,包括眼睛的肌肉。正是由于耳前庭的存在我们才可以在空间中表达我们的身体,作出各种动作。耳前庭还是身体传达给肢体所有感官信息的重要中继站。
人的前庭是什么器官?前庭是人体平衡系统的主要末梢感受器官,长在头颅的颞骨岩部内。前庭(三个半规管、球囊、椭圆囊)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内耳又称"迷路"),前庭就在人的内耳中,是内耳器官之一,由三个半规管和球囊、椭圆囊组成。它和耳蜗紧密相连,总称位听器官。
前庭感受器有什么功能?内耳的前庭和耳蜗总称位听器官,顾名思义就是感知位置和听觉的,前庭感知人体空间位置,后者负责听觉。前庭的三个半规管感知身体旋转的角加速度,球囊、椭圆囊感知直线加速度。
前庭感受器感知人体在空间的位置及其位置变化,并将这些信息向中枢传递,主要产生两个方面的生理效应:一方面对人体变化了的位置和姿势进行调节,保持人体平衡;另一方面参与调节眼球运动,使人体在体位改变和运动中保持清晰的视觉,故它对保持我们的姿势平衡和清晰的视觉起重要作用。
有关触觉问题,我再从《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文章中摘录这样一段话:“病理学家拉贝写道:“皮肤是身体实在的和隐喻的边缘——抵御一个怀有敌意外界的边界。”可是,皮肤是一种能最清楚地表达爱情语言的器官——不仅仅在性感区。他人的抚触会引起激素的分泌,从而能消痛提神。”
在《丘脑》文章中说:“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其中比较重要的中枢有:躯体运动中枢(管理身体对侧骨骼肌的运动)、躯体感觉中枢(与身体对侧皮肤,肌肉等处接受刺激而使人产生感觉有关)、语言中枢(说话、书写、阅读和理解语言关,为人类特有)、视觉中枢(与产生视觉有关)。”
对于孤独症来说,是大脑皮层所有中枢没有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而是处于一种睡眠状态。而其中的原因,就是感受器没有产生兴奋并形成神经冲动进行传导,或者神经冲动强度不够,反射活动在中途中断。没有神经冲动将各种感觉信息传导至大脑皮层将这些中枢激活,所以它们无法作出反应。
在《人体解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概念和功能中说:“前者:是经典感觉传导道经过丘脑感觉接替核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质层特定感觉区的传导系统,它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投射纤维主要终止于大脑皮质的第四层,能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后者:是经典感觉经丘脑换元后,向大脑皮层广泛区域投射的传导系统,无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功能主要是维持或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维持机体处于“觉醒”状态,不能产生特定的感觉。”
有关大脑皮层是处于“睡眠”状态,还是处于“觉醒”状态,我摘录以下几段话:
在《心与脑的研究》文章中说:延髓位于脑干中,而脑干的中部有觉醒机能的网状结构通过,所以脑干还是一个关系着生命存在有否有知觉的神经组织。
在《延髓》文章中说:延髓除了有下行冲动来控制肌肉紧张和姿势外,它的头端部分是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一部分,它弥散性地向皮层投射以保持机体处于觉醒状态。
在《自主神经系统》文章中说:在安静状态下,自主神经纤维经常有低频的传出冲动传到效应器,起着轻微的经常刺激作用,称紧张性效应……
在《心理原理》文章中说:在清醒时,丘脑背内侧核的丘觉能够一直被前额叶样本点亮,保持我们清醒时的意识状态。如果没有前额叶样本点亮丘脑背内侧核的丘觉,我们必然处于睡眠状态……觉察系统决定了人的意识状态和心理状态,觉察系统工作时人就处于清醒状态,如果不工作人就处于睡眠状态,人清醒时,前额叶样本能够一直点亮丘觉,决定了人的意识状态。
在《感觉投射系统》文章中说:当这一系统的传入冲动增多时,皮质的兴奋活动增强,使动物保持醒觉状态,甚至引起激动状态。当这一系统的传入冲动减少时,皮质兴奋活动减弱,使动物处于相对安静状态,甚至皮质的广大区域转入抑制状态而引起睡眠。
而且在《脑干网状结构》文章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在脊髓与延髓之间切断形成的与脊髓脱离的标本,叫做孤立头,孤立头动物的眼睛仍能作灵巧的活动,它的脑电图也与清醒动物近似。如在中脑水平切断,则这个头端的标本称为孤立脑。孤立脑动物完全与昏睡的动物一样,眼睛固定不动,脑电图是睡眠型。”
对于文章中所说的“孤立脑”,这就是《心与脑的研究》文章中说的:“孤立的脑,没有心的结合,脑不过是一堆具有剌激反应的神经机能系统,没有内在动力的起动和推动,没有营养物质和能量的供应,也没有内驱力,它就没有产生剌激反应的运动条件,也不会有发展的动力。”
我对“孤立头”与“孤立脑”的理解:“孤立头”,是在脊髓与延髓之间切断,而形成的延髓与脊髓脱离。但是,心血管的正常的紧张性活动不是起源于脊髓,而是起源于延髓。而且视觉上行传导也不经过脊髓。所以在脊髓与延髓之间切断后,仍能保持心血管的正常的紧张性活动,眼睛仍能作灵巧的活动,脑电图也与清醒动物近似。
而在中脑水平切断的“孤立脑”就有所不同,这就等于切断了心血管的正常的紧张性活动,切断了心血管与脑血管的联结。就如《神经系统》文章中所说:“实验证明,刺激中脑网状结构,能使处于睡眠状态的动物觉醒;而在中脑头端切断网状结构,则可使动物表现出类似睡眠的状态。由此可见,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上行唤醒大脑皮质的功能系统,而这一唤醒系统主要就是通过丘脑的网状核等非特异性核团来发挥作用的”一一所以,在中脑水平切断,就等于切断了大脑与网状结构的联系。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在中脑水平切断,就等于切断了上行激动系统的通道,切断了使大脑皮层“觉醒”的神经通路,使得大脑皮层处于“睡眠”状态。
而且在《心理原理》文章中所说:“在清醒时,丘脑背内侧核的丘觉能够一直被前额叶样本点亮,保持我们清醒时的意识状态。如果没有前额叶样本点亮丘脑背内侧核的丘觉,我们必然处于睡眠状态”一一这不仅能解释人处于“睡眠状态”,而且还能解释《分裂的自我》中所说的:“肉体是黑暗的牢房”。因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样本,光明与黑暗同样也是样本。
《心理原理》文章中说:“对事物的意识是眼睛看到的吗?不是,眼睛就如同摄像头,可以将图像转变为信号,眼睛将信号传入到脑,但不能产生对事物的意识。对事物的意识是丘脑发放的丘觉,如当眼睛看到的事物传到大脑枕叶视区,大脑皮质交换产出事物的样本,样本点亮丘觉,丘脑就“看”到了这个事物,显现了这个事物。我们看到的物体、听到的声音通过神经的一级一级传递,最终被丘脑所“看”到、“听”到,丘脑“看”到、“听”到就是意识,在丘脑之前的所有环节都不能产生意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睁开眼睛看到眼前的事物时才知道我的存在,当闭上眼睛时就成为一片黑暗,整个一切连同自己都消失了。这就是因为没有神经冲动传导至大脑皮层,不能将“前额叶”激活。以致于导致丘脑背内侧核的丘觉没有被前额叶样本点亮,所以丘脑什么也看不到。所以,“如果没有前额叶样本点亮丘脑背内侧核的丘觉,我们必然处于睡眠状态”一一同样等同于:如果没有前额叶样本点亮丘脑背内侧核的丘觉,我们同样必然处于黑暗状态。
奇迹
发表于 15-3-9 11:50:18
从《约翰·缪勒的特殊神经能力说》文章中摘录两段话:
视观的感觉,即色、光和暗,也可以不由一切外界的激动原因而看到。在不受刺激的完全自由状态中,视神经除掉黑暗的感觉外没有别的感觉。这时神经的激动状况也可以由光或明亮的闪烁的表现而显示出来,这种光和明亮的闪烁不过是神经的感觉,而并非是由于任何光的存在,因此也就不能照见任何周围的物体。任何人都知道闭了眼睛时可以看到种种鲜明的颜色那是如何容易,尤其当早晨神经的激动力还很高的时候。这种现象在儿童当睡醒来时极为普通。所以我们由视观的媒介并不从外界自然接收到我们从我们神经的内部的激动所不能验到的种种印象;并且从幼因翳障而盲目的人,假如视神经和网膜并不损伤的话,一定对于光和颜色有一种完全的内在观念,那也是显然的了。
假如我们设想有一个人从生下来以后就没有一切颜色变化的外界物体所围绕,因此他不能从外界得到什么颜色的印象,然而这个人的视觉仍可以较之别的人并无所短,这也是显然的;因为光和色是他的天性中内在的秉赋,只须要一种刺激去使它们显现出来就是。
blackeye
发表于 15-3-9 19:00:26
并且从幼因翳障而盲目的人,假如视神经和网膜并不损伤的话,一定对于光和颜色有一种完全的内在观念,那也是显然的了。
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小时候因手术失败而失明,视神经被切断,但是他说,他眼前并不是一片漆黑,而是五颜六色,而且变幻莫测,搞得他很闹心,想要一片漆黑而不得。他认为这是大脑对视觉刺激缺失的一种反应。假如一个人生下来全盲,大脑的视觉区域从来就没被刺激过,不知道他眼前还会不会是五颜六色。
奇迹
发表于 15-3-10 07:39:32
谢谢黑眼睛。你说作者认为:“这是大脑对视觉刺激缺失”,我不知道他这句话怎么解释,怎么会是大脑对视觉刺激?应该是大脑的视觉神经细胞接受外部刺激才对。
“他眼前并不是一片漆黑,而是五颜六色,而且变幻莫测,搞得他很闹心”一一这说明他这不是正常反应,怎么会是“眼前”?怎么会是五颜六色变幻莫测?正常反应应该是在大脑里的感觉,是被丘脑看见。
他说:“想要一片漆黑而不得”一一他却不知道这感觉剥夺的漆黑和先天双目失明的漆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感觉剥夺的漆黑是眼睛没有失明,是大脑失明,是心理失明。是永远处于一种死、寂、沉、涩的状态;而先天双目失明的漆黑,是眼睛失明,但大脑没有失明,心理没有失明。他有着一个觉醒的大脑,可以活动、有空间,有感觉、有内存,有生机活力。有一个各大系统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密切配合的完整统一和谐的身体。先天双目失明的漆黑,他拥有着一个自由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能够自由表达的,有着自由的大脑;而感觉剥夺的漆黑刚好是他的另一面,是一个不能自由表达的,没有自由的大脑。有这样的话说得好:“心理失明比眼睛失明更可怕……用眼睛看到的是自然的光亮,用心灵看到的是人生的光亮。”
我前面摘录的有一段话说:假如我们设想有一个人从生下来以后就没有一切颜色变化的外界物体所围绕,因此他不能从外界得到什么颜色的印象,然而这个人的视觉仍可以较之别的人并无所短,这也是显然的;因为光和色是他的天性中内在的秉赋,只须要一种刺激去使它们显现出来就是。
在《意识是不是物质》文章中说:人只有在觉醒状态下才能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脑干的网状结构是调节皮层张力、保持觉醒的特殊组织。网状结构如果受到损伤,皮层的兴奋性就会降低,导致睡眠状态和昏迷状态。网状结构对大脑两个半球的激活,相当于打开电源启动电脑,使操作系统进驻内存。
先天双目失明的漆黑,和感觉剥夺的漆黑的区别,就如一台是打开了电源开关正常运行的电脑,而一台是没有电源无法启动的电脑的区别。前者是有内存,在运行,后者是什么也没有,一片死寂。如果一个感觉剥夺的即使是后天双目失明的瞎子,他将无法生存。
在《大脑》的文章中说:“加拿大科学家在对11位先天失明者和11位正常人进行研究后发现,大脑具有惊人的可塑性。正常情况下,与眼睛相连的视觉信息处理与空间感知脑区也能与声波信息进行重新连接。因此,一些先天性失明的盲人来感知空间,实现“以耳代目”。”
在《桑代克》文章中说:“人生来就具有许多联结的“原本趋向”,即在精子与卵子结合成人时,在人的头脑中各神经元就形成了许多“原本的联结”。这是“人的本性”,它决定了后天联结的趋向。因此,桑代克认为,所谓学习,就是在一定情境的影响下,唤起“原本联结”中的一种联结倾向,并使之加强;而不唤起其他联结倾向,或使其他联结倾向减弱。”
在《联结》的文章中说:联结是在先天的神经功能的基础上后天完成的,联结的对象可能会因环境不同而不同,但联结这一功能的后天形成是水到渠成、不可逆转的,是神经系统后天发育的必然过程。
所以,黑眼睛说:假如一个人生下来全盲,大脑的视觉区域从来就没被刺激过,不知道他眼前还会不会是五颜六色一一肯定不会是五颜六色,而且也不是眼前。虽然从来就没被刺激过,但是他拥有着与生俱来的“原本的联结”,拥有着完整的神经传导通路。
任何人都知道闭了眼睛时可以看到种种鲜明的颜色那是如何容易,尤其当早晨神经的激动力还很高的时候一一任何拥有它的人总是习以为常,视为理所当然。拥有它就跟拥有空气一样平常,不觉得有什么稀奇。只有失去它的人才深知,能够拥有它的人是多么的幸运。
blackeye
发表于 15-3-10 21:16:27
我想,由于不是先天失明,他大脑的视觉区域是已经建立了的,但当通往大脑的视神经被切断之后,这个区域不再有视觉信号输入,但也许依然会活跃,让人感觉还是有视觉信息?我也不懂。
奇迹
发表于 15-3-11 16:02:28
谢谢黑眼睛。由于不能复制,所以我一个字一个字的抄写了一篇文章:视觉和听觉的关系
《视觉和听觉的关系》
【摘要】视觉和听觉是大脑最重要的信息传入通道,经常共同参与物体和事件的感知。视觉和听觉的交互作用使感知完全、精确。视觉障碍者声音定位能力提高,听觉障碍者外周视觉注意增加。视皮层和听皮层的联系是听觉联系的基础。
视觉和听觉是人类主要的信息传入通道,也是认知形成的基础。在所有的感觉中,由视觉获得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85%,听觉占10%。即95%以上的外界信息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进入大脑的。通过视觉系统,我们能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明暗、动静、远近等。通过听觉来感知声音刺激,认知声音的意义,并这此基础上进行言语交谈、交流思想、音乐欣赏、发现信号和躲避危险等。视听功能与脑的许多高级功能密切相关,对于视觉和听觉关系的研究,是了解人脑信息加工机制的重要途径。
【视觉、听觉的比较】
1、视觉通路。视网膜光感器→视神经→外侧膝状体→视皮层(主要是枕叶区)是主要视觉通道,是形成视知觉的基本结构。脑功能定位研究表明视觉系统在脑内存在解剖和功能上分离的两条通路:一是背侧通路,从初级视皮层、次级视皮层经中颞区、内上颞区投射到顶叶。它主要表征物体的运动及空间关系等空间特征,因而又称为“Where”通道。二是腹侧通道,从枕叶初级视皮层、次级视皮层投射到下颞皮层,主要表征物体的颜色与形状等客观特征,被形象地称为“What”通道。
2、听觉通路。听觉传导途径是:耳蜗听觉感受器→螺旋神经节及听神经→耳蜗腹核→上橄榄核→外周丘系→下丘→内侧膝状体→听皮层(主要是颞叶区)。Aiain等功能磁共振成像和事件相关电位研究发现,声音辨别在听觉皮层和下颞回诱发较强的活动;声音定位在后颞皮层、顶皮层及上额沟诱发较强的活动。结果说明,人脑中存在专门化的听觉通路,这与视觉信息加工中“what”和“where”的区分相似。从某种意义上说,听觉通路比视觉通路更为复杂,因为在听觉感受器和皮层之间存在更多的中间环节。但是,这些系统有相似的组成部分。它们都始于感受器,并连接到初级整合环节(在视觉系统为视网膜,而在听觉系统为脑干),然后至丘脑中继神经元和大脑皮层。
【视觉和听觉关联的行为学证据】
1,视听交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复杂环境时,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系统总是共同参与,发生特定的交互作用,满足生物体生存、生活的需要。首先,每种感觉系统能提供“缺损片断”J。
例如,视觉系统一般很好地提供空间信息,不能发现闭塞物体、位于视野之外的物体或黑暗中物体的位置。听觉系统能填补这些空白。在嗓声环境下,视觉信息对听觉信息有非常明显的补偿作用,可以使人对语言信息感知的正确识别率大幅度提高。视听觉空间信息的自然补充提供明显的生存意义。有利于人类在交通拥挤的马路上穿行、动物猎食或避免被捕;其次,当视觉和听觉都提供同一物体或事件的信息时,联合从每种特性来的信号能提供感知的精确性。例如,受检者观看录像带Pa和1(a的发音活动,同时给予Pa声刺激,当视听一致时,受检者自然报告听到Pa音,当视听不一致时,视1(a和听Pa觉察为ta声刺激和Ka[41。大量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当给予同一空间方位的声音信号和光信号时,动物朝向反应的正确率提高,反应时缩短,辨别误差明显减小,而给予空间分离的视一听组合刺激时,动物的朝向正确率下降,反应时延长以及辨别误差明显增加。因此,来源于时间和空间一致的声音信号与视觉信号,可以提高动物和人对物体的分辨能力;反之,来源于空间和时间分离的两种信号则会降低动物和人对物体的分辨能力。随着神经系统处理过程的变化,视觉和听觉信息间的永久差异可以导致两种感觉传导通路发生永久改变。Knudsen等…l将梭镜放在幼年谷仓猫头鹰的眼睛上,使猫头鹰的视觉和听觉提示间造成差异。结果发现,这些猫头鹰逐渐转变它们的声音定位行为以适应不匹配的视觉场景。Woods和Recanzone进行的研究已证明,人类和猴也经历相似的以不匹配的视觉场景为基础的听觉场景的重新校准。当伴随声音出现的视觉刺激从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时,就会诱导出感知声音位置的移动。这种效应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腹语术效应。这些研究表明视觉线索强烈影响着听觉空间感知。
2,视觉和听觉障碍者的行为代偿。某种感觉缺失后,人不得不转向其它感觉,才能更好地获得周围环境的信息。一般认为,盲人的听觉敏锐,而聋人的视觉敏锐。许多行为研究证实了这个猜测。Lessard等【8测试早期盲人的听觉定位能力。结果显示,在单耳条件下,有一半的盲人被试能够对堵塞耳侧的声音来源进行准确定位,但没有一个正常人具有这样的能力。这说明,盲人比正常被试具有更好的听觉能力。研究还发现,这样的代偿能力与失明程度有关,对于具有一定残余视觉的盲人不如全盲者和正常人,其中以全盲受试者的定位能力为最好。Chen等研究显示,先天性盲人空间注意任务(觉察/定位)较正常人快,非空间频率识别任务较正常人慢。结果表明,在听觉注意期间,早期视觉剥夺提高听觉“where”通道的功能,但是削弱听觉“whar”通道的功能。在聋人研究中,有资料显示,在辨别运动方向时,聋人比正常人快而且准确。由于辨别运动方向是专门由外周视野来完成。因此聋人的外周视野比正常人好。注意在先天性聋人完成各种视觉任务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聋人的高水平认知加工比正常人敏感,而低水平认知加工则不受听觉剥夺的影响…。以上行为学实验证据都表明,视觉和听觉系统的联系是广泛而普遍的。
【有关视听关联的神经机制】
视听觉行为上的联系很自然地引发了对其皮层神经机制的探索,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的多科学交叉式研究及脑成像技术的发展,视听联系的神经机制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1,视听交互作用。视觉和听觉分别用各自的空间和时间优势,为信息认知提供不同的线索。然而,在识别同一物体或事件时,视觉和听觉是怎样实现整合的呢?赵丽娜等_1VI进行视,听同时刺激模式下的脑电实验,结果显示,枕,颞叶间的同步指数明显大于枕,顶叶间的同步指数。可见在视觉和听觉同时利用模式下,视区和听区自动发生了同步化的神经活动,推动了视听信息在大脑的整合。行为学研究已表明,视觉线索强烈影响着听觉空间感知。其神经机制是什么?Knudsen研究组_J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谷仓猫头鹰,从视皮层至下丘中央核和周边核有固定的投射通路。视皮层能为在下丘形成听觉定位的表达提供指导线索,使特殊的视觉线索能与空间定位之间进行联系,形成听觉的空间感知。Busse等联合运用ERP及fMRI的研究结果揭示,听皮层对声音的反应受视觉提示注意的影响。张微,聂文英等进行的视听同步诱发电位研究结果显示,视听同步诱发电位的听性脑干反应与单独进行的ABR对比,发现前者部分波潜伏期长于后者。研究提示,视听信息整合过程中,视觉信息对听觉信息存在时间指导性(影响潜伏期)。GeIdert研究表明,在人类大脑有多感觉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可以使大脑的特定感觉代表区同时对外界的多种刺激产生反应。它们存在于很多脑区,最集中的是顶皮层,上丘深部以及某些皮层部位,如前外侧颞沟和外上侧颞沟。神经电生理学研究显示,来源于空间和时间一致的视觉,听觉信息会聚到同一个多感觉神经元上,同时落入兴奋性感受野内,可以诱发神经元产生强烈的电活动。相反,当视,听刺激中的任何一个或都在兴奋性感受野之外时,使多种感觉神经元的反应抑制J。
总之,在视听信息整合过程中,视听皮层神经细胞发生同步放电,视觉信息对听觉信息进行空间和时间指导,并且有多种感觉神经元互通视觉,听觉信息,从而使大脑活动在功能上得到平衡与协调,并使认知与行为保持连续性。
2,视觉障碍者的行为代偿机制。盲人的行为代偿现象获得了许多研究的认同,但是伴随着行为表现的内在机制是什么?Gougoux等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单耳声道音定位时,对声音的来源进行准确定位的早期盲人显示枕区有两个激活区,而在未能准确定位的盲人枕区无激活区。说明在用单耳情况下,执行任务较好的那些盲人使用枕区进行听觉定位。Week等剐的听觉定位实验中,先天盲被试进行两种任务,一种只是消极的听,不作出任何判断;另外一种则要求判断声音来源的方位。对PET数据进行分析显示,视皮层在积极任务下有显著激活,但在消极条件下则没有激活。说明盲人视区的激活与任务的复杂程呈正相关,而简单的听觉并不激活视皮层。Eibert掣通过磁源成像检测盲人和正常人听觉刺激下听皮层的部位区域,发现盲人的听皮层扩张,而且盲人听觉诱发磁反应的Nim成份的潜伏期明显减少。这与盲人精确定位外围听野的声音源泉并且译解语言的能力增强相一致。
以上研究证实,当完全剥夺视觉通道中的正常视觉信息输入时,视皮层就有可能转成为听觉的功能区,即视皮层发生交叉模式重组,执行复杂的听觉功能。另外盲人失去视觉后,由于长期注意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听觉提示,产生听觉活动增强,加上缺乏视觉输入,可能导致使用一依赖的听皮层重组的发展,即听皮层扩张。
3,听觉障碍者的行为代偿机制。行为学研究已显示,聋人高水平的视觉加工任务较强。为了探究其机制,研究者们进行了以下工作。Lambertz等研究发现,在被试观看标记语言录像期间,聋人的主要联合听区有明显的激活,顶叶的缘上回及角回也激活,完全丧失听觉的聋人初级听皮层激活。而有残留听觉的聋人初级听皮层不激活。说明由初级听皮层的重组仅出现在完全丧失听觉的聋人。崔涌等u采用比较聋人和正常人枕叶视皮层对不同闪烁频率刺激的反应。结果发现,引起视皮层最大兴奋的闪烁频率聋人高于正常人。说明聋人的视觉系统在特定频率方面的反应特性快于正常人。Bravelier等_2使用tMRI比较了先天聋和正常被试在监测全视野,外周视野或中央视野中移动刺激时的作业。结果发现,当注意外周视野时,与正常被试相比,先天聋被试在中颞区/内上颞区有更大的激活;而当注意中央视野和全视野时则没有组间差异。说明先天性聋被试在外周视野的注意资源增加。而中颞区/内上颞区恰好是表征物体运动及空间关系的背侧视觉通路,说明听觉剥夺可能主要改变了背侧视觉通路的加工。
以上研究证实,当完全剥夺听觉通道中的正常听觉信息输入时,负责听觉的脑区会逐渐对视觉刺激进行反应,即听皮层发生跨通道重组。聋人听觉输入缺失导致对视觉的更大依赖,增强了视觉系统的能力。先天性聋被试在外周视野的注意资源增加,听觉剥夺对受背侧视觉通路调节的视觉加工有影响。【视听关联的神经解剖学证据】从基础解剖学我们可知,眼睛与耳朵之间以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直接或间接相连【I引.分别为视,听觉通路中继核的LGN,MGN都属于丘脑的一部分,二者相邻。丘脑枕可接受来自上丘,视网膜,下丘的传入纤维。丘脑网状核内部分细胞对视听觉的刺激反应,反应有潜伏期引.Dehay等研究表明,在猫刚出生时,存在着听皮层到视皮层的暂时投射,但这些投射在出生后五周左右消失。该研究表明,在生命早期,听区与视区存在着跨通道投射。应用神经失踪剂检测正常鼠及先天盲鼠视一听跨通道神经分布,Laemle等发现听神经核(下丘,MGN)和视皮层之间均有直接的联系。这些结果为视皮层听觉活动,听皮层视觉活动及视觉和听觉的交互作用提供了解剖学基础。综上所述,视觉和听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而视皮层和听皮层的联系是视听联系的基础,这种神经机制上的联系既是行为联系的原因,又受到了行为联系的不断强化。视觉和听觉以及其它各种感觉一起,共同完成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知识和信息的表征。显然,我们刚开始解开视觉和听觉关系的线索,在认知及神经领域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视,听觉交互作用的脑区如何划分等级?视觉剥夺后,视皮层是如何被用来加工听觉信息?听觉剥夺后,听皮层如何加工视觉信息?视,听觉关系的研究将为探求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者有效的康复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和积极的指导,对于促进神经康复医学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智空
发表于 15-3-11 19:15:57
哇,奇迹大姐研究好深入{:soso_e179:}
奇迹
发表于 15-3-12 10:15:38
智空好,谢谢您!
前庭平衡觉是感觉统合生理基础,是大脑功能的门槛,是人类行动的基础。前庭的功用宛如高楼大厦的地基,基础不好叠建在上面的建筑也会有问题。
什么是门槛?这里的门槛应该解释为界限,关口。这也就是说,要跨入大脑,首先必须前庭觉平衡。大脑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只有在前庭觉平衡的基础上,这个“司令部”才会发挥它的功能作用。否则,就会造成前庭功能的紊乱。下面,是我从《前庭功能紊乱》文章中摘录一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人体主要依靠前庭、视觉和本体感觉这3个系统的外周感受器感受身体位置、运动、以及外界的刺激,经平衡中枢信息整合处理、相互协调而维持身体在空间适宜的位置。就维持平衡功能而言,上述3个系统中以前庭系统最为重要。前庭是人体平衡系统的主要末梢感受器官,是内耳器官之一,居颞骨岩部之内,和半规管、耳蜗紧密相连,共同组成内耳骨迷路。
前庭感受器包括3个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前庭的三个半规管感知身体旋转的角加速度,椭圆囊和球囊又称耳石器,其主要功能是感受直线加速度运动的刺激。例如坐在行进的车中即使不看窗外,也可经前庭感知到车的加速、减速或转弯,从而产生眼球、颈肌、四肢及躯干肌反射来调整姿势维持平衡,在这种姿势反射中,前庭系的作用比视觉重要。
前庭功能紊乱并不一定为器质性病变,它甚至包括前庭器官敏感性过高,内耳前庭受到过度刺激而产生的眩晕及头晕,最常见的有晕车,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眼球震颤简称眼震
眼震是眼球的一种不随意的节律性运动。前庭性眼震由交替出现的慢相和快相运动组成。慢相为眼球转向某一方向的缓慢运动,由前庭刺激所引起;快相则为眼球的快速回位运动,为中枢矫正性运动。眼球运动的慢相朝向前庭兴奋性较低的一侧,快相朝向前庭兴奋性较高的一侧。因快相便于观察,故通常将快相所指方向作为眼震方向。
上面资料中说:“就维持平衡功能而言,上述3个系统中以前庭系统最为重要”一一前庭系统、视觉系统也就不用说。至于“本体感觉”,往天我曾经从《本体感觉》文章中摘录过这样一句话:“例如,人在闭眼时能感知身体各部的位置”。所以,即使是高功能孤独症,本体感觉也是缺失的,也跨不过平衡觉这道“门槛”,进入不了大脑,其他典型与非典型孤独症更不用说。
至于孤独症的“眼球震颤”这一点,我以往就曾经解释过,也摘录了不少有关孤独症“眼球震颤”的资料。其中,在一篇名为《暗光敏感/娥兰镜片 (scotopic sensitivity)/(Irlen lens)自闭症》的文章中,将这种视知觉问题称为"暗光敏感症候群"。暗光敏感是指不适应亮光, 但较能适应暗光。
奇迹
发表于 15-4-4 11:33:20
摘录以下几段话:
《关于荣格的人格理论》
荣格坚持认为,处在无意识中的东西不可能获得个性化,因而将始终停留在不发达的未开化的原始状态。而一旦它突破压抑的防线,就可能干扰和妨碍一个人的生活甚至导致病态反常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隐藏在无意识中未得到发展的心理功能,对于人的自觉意识是一颗潜在的定时炸弹。
因此,对一个人的性格的评定,就应该包括对每一种心态和心理功能的发展程度的估计,以便确定它们是处在分化和发展了的自觉意识状态,还是处在未分化未发展的无意识状态。
荣格始终如一地坚持他的一贯立场,这就是,对一个人的天性的任何强制性改变都是有害的。他深信父母对子女施加的这种影响如果真地发生了作用,那么往往注定了要使得这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成为神经症患者。在荣格看来,父母的作用是尊重子女的权利,使他们按自己内在天性所指引的方向去发展,并为他们提供这种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条件和机会。
生命的时期
虽然发展过程是贯穿人的一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生命发生着几次重要的转折。因此,人可以把这些转折期称为生命的时期。荣格发现,生命共有四个时期。
1、童年时期
这一对期始于出生之时,终于青春期或者性成熟之际。由于问题的出现需要意识自我作为前提条件,而幼儿不具备意识自我,因此从出生到其后的几年之中,孩子们实际没有问题。不错,幼儿是具有意识的,不过,在他的知觉中几乎不存在意识的结构,除此之外,他的意识记忆是瞬息万变的。因此,他既不具备意识的连续性,也不具备其个体的个性感。在这些早年生活时期中,当他的无论何种心灵生活都要受其本能支配时,孩子便完完全全依赖其父母,生活在由其父母为他提供的闭合心灵环境之中。孩子生活的大部分秩序都不得不由其父母来为他们安排。
儿童时代的后期,意识自我开始形成。意识自我的形成部分是由于记忆延伸的结构,部分则是因为与环境意识自我情综的知觉相联结的本人个性意识一一一种主体我被赋予能量,被个体化的结果。孩子开始以第一人称来谈论自己。一旦孩子进入学校学习,他便开始从其父母的心灵围场或者心灵子宫走出来。
2、青年时期与准成年人时期
发生于青春期的种种生理变化宣告了这一时期的到来。“伴随着生理变化而来的是人心灵的革命。”荣格把这种心灵的革命看作是“心灵的诞生”,因为这时心灵开始进行其自身的完形。当青年人以大量的力及骚动来表现他们自己时,这种心灵的革命就变得相当惹人注目了。在青春的岁月里,心灵承负着种种问题,需要作出种种抉择。面临着对于社会生活的多种多样的适应。一旦个体面临适应社会生活的种种需要,而这种种需要突然之间粉碎了他们童年的种种幻想,多种多样的心理问题便会随之出现。这一时期常常被人称为令人无法忍受的时期一一一个父母及年轻人同样无法忍受的时期。
如果个人准备适应,调节有素,知道将要发生的一切,那么,他就可以不太费力地完成从童年生活向一种职业生活的过渡。然而,假如他死死抱住童年的幻想,不能认清现实,那么,他将极有可能面临大量的心理问题。
出现于生命第二时期的所有问题并非一定都与外部事务,象职业、婚姻等相关。问题也常常会是内部的、心灵的障碍问题。荣格注意到,相当频繁出现的问题是由性本能引起的心理平衡失调问题,同样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源于极度的敏感和不安的自卑感问题。
青年人的无数问题通常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对于童年水平的意识紧紧依附。我们内心中的某种深情(一种儿童原型宁愿我们依旧是孩子,而不愿我们长大成人)。
人在生命的第二时期所面临的任务更多与外倾值有关。他必须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一位青年男子或者青年女子必须具有足够的意识力去有效的作出抉择,去清除他将会面临的无数障碍,去达到他渴望为自己以及为其家庭所获得的物质上的种种满足。
《爱欲人格一一弗洛伊德》
气质,是人格的“内部气候”,它构成人格范型的生理基础,它是人格赖以形成的原始材料。气质所代表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贯穿始终的稳定的情绪性,是形成人格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这样说,没有可以离开人格的气质,也没有缺乏气质的人格。气质与遗传有关,因此,一种心理倾向越是先天性质的,越可以说是属于气质的。气质的先天性,决定了它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也带给了人格。由此可知,受气质局限性的影响,人格的发展也是有限度的。个体的人,有时很难超越他自身的气质,性格之局限。有一句名言:你的气质性格就是你的命运。然而,人之为人,便是要同命运抗争。抗争的内容之一,就是要以人格超越那些生理素质方面的局限,就是要以社会性的、精神性的后天努力,去重铸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