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zjcczj1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心路历程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10-9-5 18:22:13 | 只看该作者
《天才儿童的悲剧》—Ⅱ
                            抑郁和妄自尊大:否认的两种不同形式
第二部分开头的话:
             每个孩子都有被认真对待和尊重的需要,有些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重视,会努力迎合父母的期待,从而渐渐丧失自我。妄自尊大和抑郁便是这些人成年后常见的两种极端的人格表现。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10-9-5 19:47: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jcczj132 于 10-9-5 19:48 编辑

《天才儿童的悲剧》—Ⅱ.1
                           孩子需求的变迁
   节选摘要: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合理的期待着被关注、被理解、被认真对待和被母亲尊重的需要。在生命最初的几个星期和月份里,他需要自己的母亲完全服从于他的需要,不离左右,并能从她眼中的“镜子”里,看到爱的反射。唐纳德.温尼克特曾把它描述为这样一幅美丽的图画:母亲凝视着怀中的婴儿,婴儿也凝视着母亲的脸,并在那里找到了自己........
              但是这幅画存在的前提是:这个母亲是真心的看着这个独一无二的、幼小的、孤立无助的存在,而不会把自己内心的期望、恐惧、和计划投射到这个小生命身上。否则,这个孩子在他母亲脸上找到的就不是他自己,而是他母亲内心困境的反射。这个孩子今后的生活里就会缺少一面镜子,一面他注定终其一生去寻找但却找不到的影子。
         健康的发展
         如果一个孩子今生有幸,从小就有一个能够满足他的感情需要,并且能够给予他爱的反射的母亲——即一个为了孩子的成长需要,允许自己被作为工具使用的母亲——那么一个健康的自我感觉就会渐渐在这个生长的孩子心里萌发。理想的情况是,这个母亲还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必要的感情环境,并且理解孩子的需求。不过,即使一个不特别具有爱心的母亲,也能让这种发展成为可能,只要她不是故意妨碍孩子的发展,并且她也允许这个孩子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从她自己身上得不到的东西。许多研究显示,一个孩子在汲取周围环境中最微小的感情“养料”时,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十分惊人的。
         我理解一个健康的自我感觉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体验的感情和需求,毫无疑问是他自己的一部分。这种自信不是依赖记忆可以得到的东西;它的存在如同一个人的脉动,只要运作正常,它是不会被感觉到的。
         这种自发有自然的、与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联系,能给予一个人力量和一个健康的自我形象。他可以体验各种感情,包括悲伤、失望、或对帮助的需要。却不用担心会使他的母亲产生不安。当受到威胁时,他允许自己感到害怕,当愿望没有实现时,他允许自己表达愤怒。他不但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能够把它表达出来——无论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他被人爱海是被人恨。
         如果一个女人想 要给他的孩子一个他一生都会需要的东西,那么她万万不能做的事情就是与自己的新生儿分离。因为,增进和滋养她母性的本能的荷尔蒙,会在婴儿刚一出生后立刻被释放出来,并在随后她与婴儿不断熟悉的日子里继续产生。当一个新生儿被从母亲身边抱走以后,就导致了母子双方失去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机。
          婴儿出生后,通过母亲进行肌肤和眼睛的交流而形成的感情联系,会在双方心里激发出一种相互的归属感,最为理想的情况是从怀孕起就培养起来合二为一的感觉。婴儿在这种交流中能得到一种安全感,它是对母亲产生信任的基础;而母亲从中接收到来自孩子本能的对自己的信任,就能更好的理解和回应他发出的信息。这种最早期被双方体验过的亲密感,是不可能被再次创造出来的。而且它的缺失从一开始就会对双方造成一个严重的感情障碍。
           这种母子初期形成的感情联系的无比重要性,是直到最近才被科学实验证明的。我们希望对他的认识能够尽快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不仅仅是在少数的妇产医院里,而且是在大多数医院内实行,以便使所有的人都能从中受益。一个体验过孩子之间这种亲密结合的母亲,日后虐待这个孩子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并且,当其他照顾这个孩子的人例如父亲,老师和保姆虐待他时,她还会对他起保护作用。
           尽管一个女人自身感情被抑制的经历可以导致他与孩子之间的这种亲密结合的丧失,但是只要她能够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就能在日后帮助孩子弥补这个缺憾。她也能够弥补由于难产造成的影响,只要她不会低估其重要性。她还知道,一个在生命初期受到过严重感情创伤的孩子,会特别需要关爱和注意,以便克服当前的经验在他心中引起的连带恐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10-9-6 20:46:23 | 只看该作者
好长啊,拜读中~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10-9-8 20:10: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jcczj132 于 10-9-8 20:40 编辑

不长不长,这才打上来的不到40页呢。
《天才儿童的悲剧》—Ⅱ.1
                           孩子需求的变迁   (下)
  节选摘要:
       如果一个母亲不仅不能认识并满足自己孩子的需要,而且她自身就需要别人的肯定,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这个母亲就会无意识地利用自己的孩子来满足她的需要。但并不排除这个母亲对孩子所有的强烈感情;她一般会很爱自己的孩子,但却不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他。对一个孩子来说,无比重要的是母爱的可靠性、连续性和经常性,但是这些都在他母亲的利用性关系中丧失殆尽了。而他首先是去的是一个可以用来体验自己感情的基础。他今后所拥有的恰恰是她母亲需要的东西,虽然这无疑在当时保住了他的生存——即保证了他父亲或母亲对他的“爱”,但是却使他在今后的一生中很难成为他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适合孩子年龄的自然需要就得不到完整的发展,因而遭到压抑或被分裂出去。这个孩子后来就将仍然生活在过去的经历当中而毫无知觉,并继续对已经过去的危险防御做出防御行为,好像它们就发生在现实了。
          那些因为受到抑郁而痛苦前来找我求助的人,通常都必须面对一个极端缺少安全感的母亲,这个母亲自己就经常受到 抑郁的折磨。作为她的孩子,这些(痛苦的人)大多数不是独生子便是头生子,并被母亲视为私有物。这样,她们在自己的母亲身上得不到的东西,便得以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找到:她终于有一个能够听任自己调遣的人,一个可以被用来附和自己和被自己掌控的人。这个人完全以她为中心,永远不会遗弃她,并能给予她所有的关注和羡慕。但是当这个孩子要求变的太高时——就如她们自己的母亲过去要求她们那样,她就不再是无力自卫的:她会拒绝被自己的孩子统治;或把孩子培养成既不会哭也不会烦扰她的人。最后,她终于可以放心的得到她们所需要的羡慕、关怀和尊重了。
           35岁的芭芭拉是4个孩子的母亲,可是她对自己小时候与母亲的关系机会没有任何记忆。治疗开始时,她把母亲说成是个重感情,有爱心,甚至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对她“坦率的倾述自己的烦恼”的人。她还被描述成一个对自己的孩子很关心,并能为家庭的需要牺牲自己的人。在她家所属的教区里,常常会有人前来向她请教事情。芭芭拉还提到母亲逃避以她为傲。她的母亲现在已年老多病,因此她很担心母亲的健康。她经常梦见她的母亲出了大事,醒来后心里充满了焦虑。
           在后来的治疗中,随着芭芭拉内心感情的变化,她母亲的形象在她的叙述中也开始了变化。首先,当便盆训练的记忆进入她的意识之后,(我很怀疑,因为我小时候的记忆最早也是从5.6岁开始的)她开始体验到她母亲是一个要求很多、控制欲很强、冷酷、卑琐、顽固、易怒、和难以取悦的人。她后来对童年母亲的许多回忆,也都证实了这些性格特征。芭芭拉这时才能找到她长期以来一直被压抑的愤怒的原因,并发现了她的关系中感到不安全时,实际上经常说 冷酷的,并且是相当粗暴的。她对孩子满怀焦虑的关心,实际上是为了逃避她自己的攻击性和妒忌。由于这个母亲自己小时候经常受到羞辱,所以她需要把自己的女儿对她的重视视作为补偿。
         在治疗中,芭芭拉第一次体验到了她曾在十岁时不得不压抑下去的一次极大的恐惧和愤怒。那天是她母亲的生日。她从学校回到家里,发现母亲闭着眼睛躺在地上。芭芭拉惊叫起来,以为她母亲死了。这时,她母亲却高兴的睁开了眼睛:“你给了我最好的生日礼物。现在我知道你爱我了,终于有个人爱我了。”几十年来对她母亲的怜悯和同情使芭芭拉认识不到她自己是怎样的残忍的对待过的。后来,受到一件事的激发,这个记忆终于浮现出来,随之带出了深深地的悲愤和怨恨。渐渐地,这个母亲的两个不同的形象被融合为一个人:这个人的弱点,不安全感和极度敏感,迫使她不惜任何手段也要让孩子听从自己的摆布。这个表明上看起来发挥着正常作用的母亲,实际上自己也仍然是个“孩子” 。而她的女儿,则接过了扮演理解和关爱母亲的角色,直到通过了与她自己的孩子的关系,才发现了自己从前被母亲忽视了的需要。在她发现自己过去的故事之前,她不的不强迫自己的小孩为她需要服务,正如她母亲让她做的一模一样。
           (不同的家庭环境中,你的角色认同感是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基础。如果你在家里是个小皇帝小公主,那么以后你会觉得别人对你好是应该的,对你不好是不对的,甚至成为好吃懒做的人。如果你是个被忽视的人,拼命证明自己以取得父母的爱,那么你以后是一个勇于奉献,不敢索取的人。我们的家庭,造就了我们的性格,我们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要想改变自己的悲惨的命运,需要我们努力。认清自己,认清自己 的过去,了解自己的性格,只有正视这残酷的现实,我们才能勇敢面对明天的挑战。)
           (所有的 安慰我们的话,对我们来说都是废话,道理我们都懂,可是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内心深处的悲哀是别人无法体谅的,悲哀来自于灵魂的深处,有时候我们不知道为什么 要悲哀。我也是最近才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哀居然浓的化不开,浓在了心底。我以成年人的立场体验过了自己童年的悲哀,我愤怒,我怨恨,我捶打枕头,击打墙壁。我想我今天甚至可以怨恨老天爷对我的不公,我以前一直觉得老天没有对我不公的。)
            (所有的 安慰我们的话,对我们来说都是废话,我们的认知或许是有缺陷的,正如这篇《天才儿童的杯具》里写的那样,没能做我们自己。而且我们给自己的压力太多太大,大到我们自己承受不了了,所以才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症。我有时候都不想再继续下去了,因为这感觉不好受,有时候进步很大,感觉希望就在眼前了,有时候却又是阴云密布。可是我无法放弃了,我选择了继续下去,以前的我是那么的喜欢逃避,放弃了那么多的美好,但是现在我已经接触到了事实的真相,再痛苦我都要坚持下去,我不是对那个虚假的自我说的虚伪的话,我是真的对自己的本心在说。我甚至有些许的自我感动。我已经无法继续糊弄自己。)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10-9-8 20:37: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jcczj132 于 10-9-8 20:51 编辑

《天才儿童的悲剧》—Ⅱ.2
                              爱的幻觉
  节选摘要:
          许多年来,我的工作包括接待许多首次来咨询的人,我们一般见一到两次面,然后我再把他们介绍给我其他同事。在这些短暂的会面里,一个人经历中的悲剧会无比清晰地展现在我面前。许多人体验的抑郁、空虚、无价值感、对身心枯竭的恐惧和孤独感,可以被看做是在童年时失去了自我的悲剧,而在他们成年之后,就表现为对自我的完全疏离。
         我目睹过各种混合的和有微妙区别的所谓自恋障碍。为清晰起见,我想谈两种极端的表现形式,它们像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妄自尊大和抑郁。在妄自尊大的后面,抑郁总是如影随形;在忧郁情绪的后面,时常隐藏着一种无意思的或有意识但是被分离的悲剧感。事实上,妄自尊大是 用来抵御抑郁的,而抑郁是为了抵御因为否认而失去自我的深切悲哀。
         (明天继续)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10-9-9 10:29: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jcczj132 于 10-9-9 15:31 编辑

《天才儿童的悲剧》—Ⅱ.2
                              爱的幻觉之妄自尊大
  节选摘要:
       一个“妄自尊大”的人处处受人羡慕,而且他们也很需要这种羡慕;事实上,他离开了被人羡慕是无法生存的。无论做什么事情,他一定要出色的完成,当然他也肯定可以做到——否则他根本没有兴趣去做。他很欣赏自己具有的品质:不凡的外表、聪明、多种才能和种种成就。不过,如果其中有一样品质不再使他满意,就要小心了,因为那时严重的抑郁症就会如灾难般从天而降了。
       一般人认为,对于那些失去健康和生命活力的病人和老人,或是绝经期的妇女来说,他们是有理由感到抑郁的人群。有些人能够忍受失去美丽、健康、青春活是亲人,尽管他们也很悲哀,但却并不抑郁。相反,有些很有天分,准确的说往往是那些最有天分的人,却经受着严重的抑郁之苦。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建立在他自己的感情的真实性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拥有的某些品质之上,他才有可能摆脱抑郁。
       当一个“妄自尊大”的人的自我形象崩溃的时候,会清楚地暴露出纳格自我形象曾是怎样漂浮不定的悬挂在半空中的。一个病人可以在梦中发现自己好像吊在一个气球之上,那个气球顺风时可以飞的很高,但是当它突然被戳破时,就像片破布一样摔到地上,因为从来没有任何真正可以给他力量和支持的东西在他内心生长过。
       一项1954年在美国马里兰州切斯纳特医院进行的研究,调查了十二个不同家庭背景的病人,他们均患有狂郁精神病。(我想应该说的是狂郁症)其结果有力的证实了我通过其他方法得出的有关抑郁症发病原因的结论。
        小字结论:所有这些病人都来自社交隔绝的家庭,并且感到自己极少受到邻居的尊重。因此他们都通过突出的成就来提升自己在邻里间的威信。一个后来患了病的孩子就曾在这种努力中扮演了 一个特殊的角色。他被要求保证维护家庭的荣誉,而家庭对他的爱完全取决于他如何履行家庭给予他的责任——通过他的特殊本事、才能、不凡品质等等。如果他做不到这些,他就会遭到冷遇或是被赶出家族,并深感自己给家族带来的莫大耻辱。
        随着现今家庭和家庭成员的流动,使自己适应不同的种族文化已经成为了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是这却对一个孩子的自主权利构成了威胁。不幸的是,他们唯一的选择似乎就是依附或回归到基本教义主义那里去。
        不经过治疗,一个妄自尊大的人是不可能自己砍断存在于羡慕和爱之间的不等式关系的。他到处寻找羡慕,但永远也不会满足,因为羡慕并不是爱。羡慕只是作为他对尊重、理解和被认真对待这些基本需要的替代满足。 这些需要从童年时就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存在着。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有时就奉献给了这种爱的替代需求。只要一个人真正的需求没有被感觉到和被理解,他争取得到爱的虚幻象征的拼搏就不会停止。正是基于整个原因,一个已不再年轻、屡次获得过国际大奖的世界著名摄影大师在一次访谈中说:“我永远感到自己做过的还不够好。”但是他并没有问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显然,他从来没有想过,他所表达的忧郁情绪可能与他父母对他的要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一次,一个病人谈到他总是有在踩高跷的感觉。这样一个人难道不妒忌那些即使看上去比自己矮小,但却更“正常”,可以用自己的双脚走路的人吗?难道他不会对那些使他一离开高跷就害怕的人感到愤怒吗?他也会妒忌健康的人,因为他们不必 用不断的努力去换取别人的羡慕;而且,由于他们不必非得去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来炫耀自己,所以他们能享用做“一般人”的只有。
        妄自尊大的人出来都没有真正的自由过:因为他首先过度的依赖被别人羡慕;其次,他的自我尊重完全依赖于某些特定的品质、他所起的作用和各种成就之上,而这一切是会突然消失的。
         (我想起来了,在我高中抑郁状态前,我内心非常的痛苦,无法排解的痛苦。而进入抑郁的状态,缓解了我的痛苦。彻底的否认了自己,没用就是没用就不用承担那么多的责任了,就没那么痛苦了。事隔多年,我都已经忘了,为了忘却的痛苦。)
         (今天早上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的父亲,他已经去世13年了。我梦到我哭泣着向他咆哮报怨:你一点都不爱我,不关心我。他只是看着我微笑。后来还说了买保险还是有用的,说他得病的时候省了不少钱只花了1万多。呵呵,其实我父亲得病的时候还没有那么多的保险可让人选择,我想那时候没有买保险的。保险的问题出现在梦中,原因可能是前几天我的老婆问我要不要给宝宝买保险。梦有什么含义我不清楚。也许我的生活是出现了变化。以前我经常做同一类型的梦:总是 梦到我在路上,有时候是走在羊肠小道上,有时候是坐火车,前往未知的目的地)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10-9-9 16:49:55 | 只看该作者
(自救与治疗必然是个自我思考的过程,思考人生,思考从何而来,去往何方。思考答案,思考原因,思考自己,认识自己。也可以说是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无论是自己思考而来还是从治疗师那里得来的还是从书本中得来。所有的疾病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我们的内心在成长的过程中遗憾的没能按照本能成为一个健康的自我,披上了父母,家庭,学校,社会给予我们的虚伪的自我。虚伪的自我有虚伪的心理需求,正因为是虚伪的,我们才不自知,以为本该如此。很多人看起来没问题,他们却隐藏着一颗拥有虚伪的内心的自我。虚伪的自我在特定的环境下导致了各种心理疾病的诞生。)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10-9-10 09:31: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jcczj132 于 10-9-18 23:17 编辑

《天才儿童的悲剧》—Ⅱ.2
                              爱的幻觉之抑郁作为妄自尊大的反面
  节选摘要:
         在我治疗过的许多病人身上,抑郁和妄自尊大在许多方面都形影不离:
      1.抑郁的出现有时是因为一个人的妄自尊大遇到病痛、残疾和衰老而崩溃的结果。
      2.在妄自尊大和 抑郁交替出现的期间,它们共有的特点是可以被识别的。它们是一个“奖章”的正反两面,名字可以被称为“虚假的自我”。这个奖章的确为主人赢得过成就。
      3.一个能持续保持出色成就的人,有时能得到一个被父母不断关爱,并且总在他身边的幻觉——他现在对父母早期不在他身边的彻底否认,就如同他对待自己的情感反应一样。这样一个人通常能够借助不断提升出众表现来抵挡可怕的抑郁,但却欺骗了他自己和周围所有的人。
         不过,他经常会选择这样的一个人结婚:她或者已经有了 很明显的抑郁倾向,或者至少在他们的婚姻当中,会无意识的接过并激活她那妄自尊大的伴侣的抑郁成分。这样抑郁就被挡在了外边。并且那个妄自尊大的配偶可以照顾他“可怜的”伴侣,像保护孩子一样保护着她,感到自己很强大并且不可缺少,以此获得建构自己性格所需要的另一个支柱。而实际上,这个性格并没有一个安全的基础,因为它是靠成功、成就、和力量,而最根本的是靠否认他童年的感情世界为支柱的。
         虽然抑郁的外观与妄自尊大有很大不同,并且有着更显著的表达失去自我后的悲剧特征,但它们仍有许多共同的地方:
         A:一个虚假的自我导致了真实的自我存在的可能性的丧失。
         B:由于对自己的感情和希望缺乏信心,造成了一个脆弱的自我形象。
         C:完美主义。
         D:否认被拒绝的感情。
         E:一个占绝对优势的利用性关系。
         F:对失去爱的巨大恐惧,和由此产生的无条件的服从。
         G:被分裂的攻击性。
         H:极度敏感。
         I:极易感到被羞辱和内疚。
         J:内心的焦虑不安。
(她说的对不对我不知道,我只记得以前的我是那么的敏感,那么的内疚,那么的焦虑,对自己的一切都极度没信心。现在的我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看不起自己了。提高从未有过的自信还需要加油)
(《天才儿童的悲剧》不再打出来了,前面的内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找找看,第3部分的题目是:轻蔑的恶性循环)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10-9-13 14:02:07 | 只看该作者
看帖  (发烧都挺过来了,好转了反倒开始抑郁上涌       楼主ZoeOliver )的回复
呵呵,吵起来了。我也做了一回围观党了。
正如楼主所言:这辈子被人指手画脚太多了,各种大道理以集装箱计,就是这些玩意儿压得我神经出问题
感同身受啊!从小就被逼着做着做那的,从来没有按照自我的意愿能做好事情的,搞着搞着自我就泯灭在了各种大道理之中,而我们的内心是压抑着接受了这些大道理的,所以压抑多了,到了限度了,我们就爆发了,哈哈。我们在抗争!与现实与自我抗争!
什么神爱世人,什么爱所有的人爱自己都是骗自己的鬼话,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更没有无条件的爱。压抑自己内心的愤怒去爱人!我让人又欺骗了一次。我总是那么容易上当,总是那么容易受骗,说我单纯也好,说我天真也罢,我想我真的是缺乏爱,才会一次次的寻找内心可以依靠的力量。也许真的只有内心强大起来了,才不会受到欺骗,不会渴望已经逝去已久的爱,不会一次次的犯傻!
这世界上不存在无条件的爱!(这后边的不是回复)在读《生命的重建》的时候,一直照着书里的练习做。可是我作到宽恕的那一段时停滞了很长时间,一方面是我本身惯有的思维模式在作怪,一方面可能就如许世钢说的,我们压抑了我们内心的愤怒去宽恕别人。
      一天晚上我突然想到:我自己说的要宽恕。宽恕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要宽恕那些伤害过我的人?他们凭什么值得我宽恕?我做过那么多的错事,我凭什么要宽恕我自己啊?宽恕就是为了让自己心里好受些???
       神光回答我:你的内心里充满了怨恨,本来就是怨恨,怎么可能一下就转化为宽恕呢?那就合理的发泄这种怨恨吧,面对命运的残酷,我们至少有恨的权利!
        我 问:如何合理发泄自己的怨恨啊?
       神光回答我:怨恨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我们不必否认与掩饰。不管这种怨恨出自于谁,都很正常。在想象中进行一种发泄,处理掉你对他的怨恨,心情就能平静一些
       遗憾的是没有回答关于宽恕自己的事情。
       上面的是第2点原因。第一点我的思维模式的原因。我读书都是被逼的,在后来成长的过程中,无力反抗,概念化理想化了读书是为了我自己好,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压抑了内心的真实感受。我应该是反感厌恶甚至是讨厌读书的,这是我原来的内心真实的感受。但是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就不用我多说了。试问我们那一个人从小没被父母和身边的人逼着读书的?现在的你们有几个是真正热爱读书喜欢学习的? 一方面知道其重要性,一方面却又厌恶着,所以造成了拖延,磨叽。所以我读一本书书很少有认真看完的时候。我想我的学习能力已经受到了一定的损害。
       另一方面,为了自己能好起来,想找到答案。会去找些书来看,却又盲从于书本,总以为是对的,很少有怀疑的 时候。就像是一个溺水的人找救命稻草一样。
       我总是那么容易上当,总是那么容易受骗,说我单纯也好,说我天真也罢,难道我真的是缺乏爱,才会一次次的寻找内心可以依靠的力量,又一次次的不设防的被伤害。也许真的只有内心强大起来了,才不会受到欺骗,不会渴望已经逝去已久的爱,不会一次次的犯傻!
        以前说了那么多的自以为是,那么多的肯定的话。现在看来有失偏颇的,一直想找到的依赖的信念,只要内心能接受,就全部的不想那么多的接受。为了保持我还有希望的这个我希望看到的希望,我对他的态度是肯定的全盘接受的,因为这样我才有马上痊愈的希望。
         许世钢的帖子里有段这样写道:一位网名为moonfish的病友总结说:“其实我们发病,完全是性格和心理深层次矛盾的爆发,各种各样的症状也只是一种表象而已。不要去后悔诱发你生病的那些事,因为那完全是偶然的。我们希望成功,希望超越别人,有许多美好的愿望,但是恰恰是对症状的关注转移了我们实际的矛盾。就我来说,我是因为头不舒服而怕影响学习,我担心学不好,所以我就去关注头不舒服,如果我腿不好而不是头不舒服,我才不去管他呢。我对学习的担心转移到了对症状的关注,认为是症状影响了学习,这实际上是一种很微妙的转移。恐怕我们所有人,很少有人仅仅是关心症状,而是害怕症状对他的某个目标产生阻碍,于是转而去关心症状。认为只有症状好了、障碍没了,才能把事情作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其实这里就存在了一个很隐秘的内心冲突,只有把这个冲突拿出来,解决掉,症状才能消失。”
          很深刻,我们害怕症状对我们的目标产生了阻碍于是转去关心症状了。认为只有症状好了、障碍没了,才能把事情做好,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可以先将注意力转换到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上?
         后面许世钢写道:在精 神分析中,这种转移是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之一。转移,就是一个人把对某一对象的欲望、情感或行为意向不自觉地转到其他对象上去,以减轻自己的压力(或者说心理负担)。只要这种压力对他来说还过于巨大,只要他还不能直面自己的困难,他就不会认识到这种转移(或者他理智上认识到了,但还会不自觉地继续使用这种防御机制)。通过这种转移,他保留了现实目标和理想化形象的可能性,保留了他关于自我的那些幻想,从而使自己免于面对现实和失败的可怕压力。这种逃避现实、追求成功的努力,虽然有巨大的主观价值,却使得他越来越远离问题的根源,使得他的困难的解决更加遥遥无期。
          难道这个目标实现的困难是过于巨大,是我们无法直面的吗?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10-9-15 12:45:48 | 只看该作者
我对《生命的重建》第一章看不顺眼的地方
         没看过这本书的,建议不要继续读下去了,以免影响你以后的判断,因为下面的内容多少有些会让人心里不舒服,甚至是反感的地方。但是我坚持我的观点。
         接受自己,是完成我们生命的转变的第一要务,但是书中写的那些用语语气反而不是叫你接受自己,而是教你批判自己,我们批评自己还不够多吗?
             我 们大部分人,都有偏执的思想、错误愚蠢的信念——P8        
        作者这句话什么意思?你是都在骂我们大部分人愚蠢、偏执吗?也许你是无意的,但是你的确是在又一次的给自我评价低的人的一次伤害。
         可是,我们不能为这些责怪父母——P9
              这句话在我们儒家文化区有相当的市场。我们真的不能责怪父母吗?不说那些父母为我们付出所有的那些话了。假设你把父母当成一个普通的人,一个你可以敢爱敢恨的人。会有什么情况。我的理解是,父母无意识的对我们的虐待——精神上的。是客观存在的。而对与不公正的对待,是个人的内心都会反抗、愤怒、反感、冲突。这些反抗愤怒的情绪在我们需要父母的爱才能存活的时候是不允许存在的。于是被我们压抑进了传说中的潜意识。而这些被压抑的情感成为了我们内心冲突的起源。很多心理学的理论上都认同了这点。而且体验了童年时期的内心冲突带来的那些被我们压抑了的负面情绪是十分有必要的,他让我们能发泄心底最深处的悲哀,能让我们看清我们的幻觉,正面的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这个过程是非常必要的,我想这是心理治疗基础,对我们自我分析自我调节都是非常重要的。
          把父母从神坛上请下来,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我们可以平等的对待他们,就像对待一个朋友一样,该埋怨就埋怨,该生气就生气,这些才是你真实的情感,这些才是你真实的自我的一部分。
          接受自己,做真实的自己。这是我们痊愈的关键。
          但是现实生活中,因为内疚,因为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因为我们的社会环境,导致了我们只能爱他们,却没有权利恨。想想吧,有爱有恨才是人!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立的人格,我们不是父母的玩具,我们不是父母手中的木偶。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们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不是只属于父母的。我就不信大家小时候就没反抗过父母,就没反抗过压在自己身上的不公正的待遇。现实中那么多的不孝子女他们的反抗和的自私,却被冠以不孝的道德罪名被掩盖了事实的真相。
          孝敬父母,爱护老人。我不反对,而且我觉得是非常应该的。但是反对以道德的名义剥夺我们最基本的恨的权利!压抑内心的愤怒去爱人,我做不到。就算你做得到也是做得很辛苦的,因为内心的冲突还在,让我们做人做得不自然。爱恨交织是合理的,恨过了,内心的怨懑平复了,我们才有动力再去爱。
          “当下”永远是力量的源泉——P10
                我说“活在当下”是场的骗局!他欺骗我们活在当下,以为内心的力量是凭空就出现了的。他欺骗我们不去管以前的一切的一切,不去正视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伤害,一次又一次的逃避现实。人生是连续的,我们的人格心理发展也是连续的。昨天的决定今天,今天的决定明天。没错。但是只盯着今天决定明天,而不去管昨天的决定今天,甚至于昨天决定明天呢?你也不管啦?看似有道理,实际漏洞百出。
           或许有第二种可能,“活在当下”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幻觉,一种保持自己的未来还有希望的手段的幻觉,因为他无法面对没有希望的未来,他需要精神支柱。
           “当下”提供的是一种"盲从"。盲目的使用今天,化焦虑为行动,这却恰恰是“当下”最有意义的地方——积极行动。
          "思想"是可以被'改变"的——P10
                一个“被”字,揭示了我们受到控制,受到操纵,受到洗脑的现实。为什么是被改变呢?我们明明是自己在寻求帮助,主动改变期望获得更美好的生活。这是我们的本能,是我们主动能动性的体现。为什么是被字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怨恨、批评、内疚、恐惧,是我们生活中四种最坏的的习惯——P11
                给人直接的印象就是这4种情绪是不应该出现的,让我们厌恶这4种情绪的的存在。让我们又陷入另外的一个误区——为了消除这些烦恼而继续烦恼。所有的情绪都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我们体验的时间和情景,从心理学本质来说是不恰当的认知导致了不恰当的情绪反应。不必害怕负面情绪带给我们的困扰,我们可以接受自己的情绪反应,因为这些都是表象,问题还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可以痊愈的。
           “愿意宽恕他人,也宽恕自己”——13
                我承认,宽恕是必要的,因为内心的冲突必定是通过宽恕来化解的。但是作者这本书的宽恕来得太突然了,来的太直接了,来得过于理想化了。“知道了宽恕重要性后,便要能够去实行”这不就是心理学上讲的理论化吗?讲事情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我知道了某事的重要以及必要性我就要去做,而不管内心是否接受。如果不接受,那不是又产生了新的冲突,新的矛盾,新的痛苦?
           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卡在了宽恕这一环节。我现在知道了就算我宽恕过去了那也是表面的,因为我内心的愤怒和冲突根本就没有得到实质的解决。(难道宽恕也是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的?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追求的?)

           同志们,朋友们。看书不可盲从盲信啊。盲信盲从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你!盲信盲从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讲自己交给别人,不用思考,信就好了。别老是看不起老毛,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真理啊,自己思考过的才是自己的,老毛就是一个能思考的人所以才有他的成就,让人不得不佩服。可是就是因为我们的反感,错失了一个接触真理的机会啊!
           不可否认,这本书也有其积极可取的地方。(大家自己找)(我从小就没受到过表扬,哪怕一丁点的,有的就是无尽的羞辱和轻蔑。今天的我,不会夸人,不会捧人,最重要的是我不会鼓励人,因为鼓励是那么的重要,鼓励能给人带来希望带来力量。所以我不会夸作者,只会给人挑刺。悲哀啊,有时候都替自己感到悲哀)
           不知您是否认同昨天决定今天,今天决定明天,同时昨天也决定了明天的观点。这同我们的生命状态是有相似性的,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自己过得幸福,不痛苦。所以我们不光是要把握今天,而且同时要挖掘昨天的真相。(怎么有种说教的感觉?)让自己的未来幸福。虽然我还没有尝试书中的对每日的功课,但我还是愿意去尝试的,因为之前我就已经认识到了,我好像在逃避现实。我一直沉迷在对过去的批判中,而忽视了今天的我该做些什么,昨天今天都要把握。我需要注入新的力量让我的今天过得更好。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10-9-16 09:34:50 | 只看该作者
睡眠障碍,强迫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都是是医学定义,西方逻辑思想就喜欢下定义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从整体的观点来看,心理疾病的出现是我们的大脑的思维模式出现了偏差或者说是对外界不恰当的反应而出现心理适应不良。
        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导致我们出现各种适应不良症状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细致的探寻我们的内心世界,找出那些阻碍我们发展的旧的观念。新的人生观世界观能让我们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回复 支持 1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10-9-16 22:47: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jcczj132 于 10-9-17 11:30 编辑

我的感情观
       男人追求女人,是本性使然。也就是我们说的好色。不追求我们的种子如何播下,我们的基因如何流传下去,我们的社会如何延续下去。当然这不是给男人好色、乱搞、性骚扰、强奸等侵犯女性的行为找借口,因为我们的道德观念足够控制我们的行为,但内心还是有色色的冲动。
      远古时期,男人就是靠眼睛,靠外表来分别女人是否健康是否能够生育 ,有研究表明,腰部最细和臀部最宽的比例为7:10的女人是最吸引男人的,不论是偏胖的还是偏瘦的女人。而两个人的感情最浓烈的时候是4年左右,因为从认识到生孩子,4年后孩子大概就3岁了。那个时候多少有了点自立的能力了。那时候男人就离开了这个临时的家庭,再度去冲动。当然有些男人没能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爱,错失了生育的机会,于是他们的基因也就被淘汰了。
       于是女人依靠自己的外貌来吸引男性的注意力。越是外貌出众的女性,获得的青睐就越多,可供选择的的余地就越大。所以女人喜欢打扮,喜欢衣服,喜欢外在的美。因为美是所有的人共同的喜好。
        男人爱冲动。不冲动的男人的后代竞争不过冲动的男人的后代,所以男人都有冲动。于是就造成了社会上普遍的男人追求女人。
        不但男人冲动,在2人最初的时候,同时女人也是冲动的,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爱情没有道理的,感觉是来得那么的浓烈。但是毕竟女人是要抚育婴儿的,情绪可以很好的平复下来,所以一般来说女性的情绪比男性来的平稳。
         就心理地位来说,女人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受伤的一般都会是女人。女人不能爱得盲目,因为有时候男人就是盲目的。自尊,自重,自立永远都不过时。人只有独立了,内心强大了,才能经受住伤害,抵御住外边风险。(受伤的都是女人这话说得太偏了。男人也一样会受伤,男人也一样会难过。不受伤的都是那些变态的,报复、玩弄的人)
        有一种情况,一个人非常想找个人来爱的时候,一般是这个人特别需要人来安慰,需要找人来依靠的时候。这时候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盲目的给予和付出很大程度是要付出受伤和痛苦的代价的。我相信童年爱的缺失,甚至能够导致现在成人疯狂的寻找爱,来满足未曾满足的爱。因为男人喜欢喜新厌旧,喜欢不负责任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但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是不会做这样的事的。年少轻狂总是会犯错的。
        女人需要的是男人的拥抱依靠和照顾,包括给予孩子的 照顾,男人一般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原始社会体力好的男人主要负责捕猎提供食物)。
        感情是2个人的事情,甚至是你周围的人的事情。在一起就是为了互爱互助互相支持走完一生,更重要的是爱自己才能爱别人才能被别人爱。我们自己内心强大了才有能力爱别人和被人爱。不然的话在2个不对等的关系中,一方总是付出一方总是依赖,关系就不平衡了。一个家就是一个整体,我们都为家付出自己的努力,同时我们也在享受家庭带给我们的幸福和温馨,享受家庭提供给我们的精神上的支持。
        从社会属性来说,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是社会运作的基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结合是生命的必然。社会要发展,就要生宝宝。生了宝宝就要抚育。这样社会就有了传递性。
        子女是维系家庭和谐的重要纽带。有了子女的存在,让夫妻有了共同的关爱对象,可以让夫妻间的亲密关系从孤独变得有联系。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就是受到尊重,大人小孩都是如此,夫妻间亦是需要相互尊重。批评是夫妻关系第一大杀手,它可以让你们从亲密的关系中,逐渐产生裂痕,在夫妻平等的关系中批评一个人必然导致他(她)的反感和反弹,升级就成了争吵。
         我们的行为模式是我们出生到现在的内在世界的外在反应,所以片面和不足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事物又是向前发展的,人自身的发展也是种本能,一种让自己过得更完美更幸福的本能 。所以我们有能力也有权利让自己过的幸福。而和你过一辈子的是你的另一半。不是你的子女也不是你的父母,所以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夫妻关系。值得你依恋和信赖的是你的另一半而不是你 的孩子,也不是你的父母。
        夫妻双方应享有相同的地位,因为从人性角度来讲人人都是平等的,而且现代的女性一样和男性一样出去上班赚钱。作为家庭中一员,付出是应该的,而不以金钱的多寡来计较,而要看是否真心愿意为家付出了。只要爱家顾家爱你也爱自己。(这也是为赚钱少的男人找借口呢,哈哈)
       对女人要呵护,对家庭要照顾,做个有责任感的好丈夫,好父亲。
      对于有暴力倾向的男人,狗是改不了吃屎 的,打了你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一旦碰到这样的男人,坚决甩。他的暴力倾向是从小家庭环境教育养成的,你是改不了的。
       别试图控制你的男人,人天生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人天生反感别人控制他。除非,他本身就是个被控制惯了,而你又是个喜欢控制他的人,这样恭喜你,你们是天生的一对。
       对男人,要鼓励。男人最怕你说他没用,我一同学,儿子一岁都没到,离了,你知道为什么吗?他老婆老是说他没用,他被伤着了。吵架,升级,离婚,可怜的是他一岁不到的儿子。
       婚姻是爱情的必然结局。婚姻需要两人的共同付出。只谈爱情而不结婚的,是恐惧婚姻,害怕承担责任的表现。而没感情就结婚,生了小孩就离婚,这样的悲剧也不在少数。现在的我们不会太委曲求全的凑合在一起过。分手和离婚都一样是对真心付出的两个人的感情的伤害,但对有了孩子的家庭来说对子女的伤害是最大的。在破碎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以后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绝对要比在一个充满爱和温暖 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要高。
       另外留守儿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他们从小就没能感受完全完整的父母的爱。这对孩子 来讲是不公平的。等长大了以后他们就成了你生出来的陌生人,你名义上的子女,而无半点感情可言。这是最恐怖的。生了不养,你生了做什么 ?
       2个人初在一起时的感觉是天崩地裂干柴烈火的,但是这把火不可能烧一辈子。有感觉就要好好享受。享受过后再来谈将来,这是不负责任的想法。想要了解一个人,就去了解他童年生活的环境,他 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的根源来自于童年的家庭生活环境。特别是要看他爸爸妈妈 的关系,和他对他自己家人 的看法。这需要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感觉很重要。别为 了留住人家而委屈自己。我们有自己的自尊,不能为了别人的爱就作践自己。该断就断,要走就走,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是你的永远是你的。
      女人要找的是一个可以依赖的依靠,男人要找的是一份温柔呵护。——这里仅仅指的是正常的男人和正常的女人。
      不正常的人有很多,有的男人喜欢玩弄女人以显示自己 的本事,或者是无意识的报复女性。有的女人为了得到未曾得到的爱到处和男人上床,由的女人为了证明自己是女人而和别的男人上床。有的人喜欢控制别人,有的人喜欢被人控制,有的人天生性情软弱,有的人特别张扬,这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个性是如此的鲜明。只有找到适合你本身的性格的另一半才是最好的,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条件再好也是外在的,不管找男人还是女人内在都是第一位的。
      合适与否是那么的重要。还有你是否满足了他的心里需求,而他是否也满足了你的心理需求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沟通也是异常重要的。不然你想你的你做你的。他想他的他做他的,2个人对不到一起去,再怎么凑合也是白搭。让他明白你,让你明白他,真正的实现水乳 交融和谐一统。
      这些都是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可遇不可求的,万一将来真的要凑合着过日子了也没关系。因为他毕竟是你认可的可以一起过日子的人,关键还是终于沟通,不要试图改变他控制他,多交流多沟通,时间长了自然就有感情了。夫妻同心了才能把家维持好。
      退一万步来讲,你为了经济条件和人结合了,没关系,这也是你的选择,选择了就坚持下去,努力过好你们的生活。不然又是痛苦和折磨。
       有时候两人间的争吵也是必然和正常的。争吵是一种磨合,是一种发泄,也是一种另类的沟通。争吵也是有意义的,就怕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不管不顾做出伤人的傻事来。伤口愈合要花时间,愈合了以后还会留下疤痕,不划算。两个人总有一个需要妥协的时候,妥协不是懦弱,妥协不是退让。妥协是一种适应,双方相互的适应。如果妥协让你感到难受,就需要你坚持住不妥协,坚持自己的观点,再沟通,直到2人能再次妥协。
       发现男人对你不好的时候,不要慌,问问原因,有时候是他觉得累了,有时候是他心里没你了。可能还有别的原因。这需要你们2人以前是真正的沟通过,不然一个对你隐瞒、欺骗的人打死也不会和你说真话的。恶意欺骗的人最要不得。这样的男人是最最没安全感的。对他本人如此对你亦是如此。
       我喜欢什么都拿出来说的人,逃避问题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说好了,大家都统一了思想了就没有那么多的矛盾争吵了。
       可是我有时候却做不到,因为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我一和她谈起心理问题的时候,多少显得有些抵触,总是觉得无法理解。甚至是让她感到害怕,害怕我是个怪人,害怕我变成了精神病,害怕我会进精神病院。以致与我研究我的,她也从来不过问进展如何。所以我只好发到论坛来。但是我的老婆爱我,我也爱她。她能包容我的过去,虽然她不是很能理解我。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10-9-17 12:32:0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内省和领悟能力非常好,能够直观自己的内心,发现心理障碍的成因。接受自己的内心,接受真实的感受和情绪,正确处理自己的压抑情绪,心空了之后才能宽,才能理解给我们造成伤害的人。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10-9-17 14:22:04 | 只看该作者
感谢神光给予的鼓励,谢谢。
      曾经我是那么的急切的想让自己的思想发生转变一下子就好起来。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人的思维是不断发展的,突然地转变成自己想要的那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内心没有接受的东西,靠理论上的好而去强迫自己去接受的方法是不可取的,这相当于再一次强迫自己。只有目前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只要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好处的思想我都可以接受,不断尝试不断感受,总会有一天人真的成长起来了。这本来是人的本能,不断尝试不断吸收营养让自己成长。想一蹴而就是我出于恐惧的想当然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10-9-17 15:27:48 | 只看该作者
我的父亲母亲
      前面虽然提到过我的父母亲,但是我还是想单独提下,梳理下我的思想。
      我的父亲54年出生。他出生的家庭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通的农民家庭,我的太爷爷去世得早,太婆拉扯大几个孩子,我的爷爷是家里的长子。而我的爸爸又是爷爷的长子,我是我爸唯一的儿子。老家是非常贫穷的,到今天也是如此,不过大部分人都已经搬出来了。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是非常内向的一个人,他不会对我妈说甜言蜜语,不会对我和我妹妹温言相向。虽然我有时候能够感受到他的父爱,但是他从来不表达,他太沉默了。和我基本上是没有感情上的交流的。甚至他本身也许就是一个神经症的受害者。
      非常小的时候,5.6岁吧,喝热的糖水,因为热,我就喝一口“哈”一声。莫名其妙的我就结结实实的挨了一巴掌。父亲的话让我感觉很委屈:“怎么喝个水还象你爷爷一样。”当时我姑姑也在场,别的我都不记得了,就记得那莫名其妙的一巴掌。
      还有一次,在10岁左右吧,回老家后返回。下车的地方离家比较远,他带我回去,路上一句话不说,只顾他自己闷头走,我在后面苦苦追。当时我是累得不行了,都快坚持不下去了,却不敢和他说。他是一个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管别人的人。
      他疑心病重,甚至怀疑我不是他的儿子(这是后来我妈和我说的,小时候我都不记得了)。怀疑我是我妈在外面乱来生的野种。为此还闹过一次。(印象全无)只是到后来,我越来越像他,别人看到我就知道我是他的儿子。
      但是他的疑心病还是非常严重,这属于家丑了。反正就是和我妈争吵。
      80年底末90前代初期的时候不是流行过一阵子什么气功,八卦,八字等等算命的东西吗?他就信这个。买些迷信算命的书籍回来看,周易算卦的,八字四柱的。看了也就算了,还喜欢老往自己身上套,说我妈克夫,要克他,要离婚,到处说我妈的坏话,闹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的。到最后出现了幻听幻视,总觉得有人要杀他,有人跟踪他,有人要绑架我。最后没办法送到精神病院去了。当时我已经上高中了,具体什么情况已经了解的没那么细致了。
      吃了那些药物后,对肝脏也有损伤吧。本身他就有甲肝,肝硬化,还会喝酒。肝硬化时间长了是会导致肝癌的。不幸的是他真的得了肝癌。等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了。这倒真的应了我妈克夫,真是天大的讽刺。
是迷信算得准吗?不是,他自己都到外面搞了些鬼画符来破解了都没用。不信科学信迷信。是迷信害了他,迷信的东西,算得好就好,万一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就麻烦了,恐惧就来了。迷信都是骗人的。蒙对了的就到处宣传,或者自我暗示越来越信,蒙不对的,就故意隐瞒,或以天机不可泄露还自圆其说。怎么说都是对的都是蒙人的。风水地气是扯淡。不光害了我父亲还害了我。
       我的母亲是我爸爸的表妹。我妈对我外婆安排的这婚事其实心里是不满的,以至去年还跟我说外婆害了她。我和我妹妹没有明显的生理上的缺陷,除了人长得很瘦。我173才120斤。我的母亲是个性格坚强的女人。 她是强势的人,你敢伤害欺负她一分她会还给你两分。她也是个有爱心的人,她愿意为她的家庭付出她的所有。我外公的长期不在家也许让她觉得男人都是靠不住的东西,于是有了她的独立和坚强。她的小时候见到别人家的小孩有米饭吃而她没有自己躲在被子里哭让她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小时候过早的劳动分担家务让她身体受到伤害也让她学会了吃苦耐劳。(下不下去了,碰到难题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0 13:5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