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到最后一刻 无论是在书刊上,还是在言谈中,人们总常谈到“死 亡”。死亡在这儿只是一个空泛、抽象的概念。我弄不明白, 死亡到底是个什么样?人死之后是不是进入另一个世界?一 位佛教大师说:“有生有死,此乃佛之生。”在一本名为《否 认死亡》的书中,作者恩内斯特"贝克对精神分析理论给予 新的解释,他的解释是基于这样的观点:人是无力防止死亡 的。我也和别人合写过关于死亡的书。不过,这些都不过是 空口白话而已。 在我们脑子中,总有一些和死亡有关的情景:病床、尸 体、葬礼、坟墓、丧服等等。不过,将死未死(濒死)可不 是件抽象的事。这是将会降临到我们每个人头上的现实,是 需要我们去真切体验的现实。请注意,这既不是空口白话,又 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 和其它体验一样,有着前因后果。比如,我的濒死过程,就 可能是:我正在一辆燃烧的汽车上,眼看着它快要爆炸;也 可能是;我正在慢慢地消失,无法感觉到任何东西;还可能 是:我胸口剧烈疼痛,无法呼吸。 我们的“建构生活”原则,除了教会我们能积极有效地 处理日常生活之外,它还教会我们,如何处理濒死这一人生 最后时刻。因为,即使我们正处在濒死体验之中,我们也仍 然在生存。也就是说,我们仍需把精力放在生存上,而不要 一门心思只想着如何打发这段时光,我们应集中精力,注意 生存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不要浪费时光。另外,濒死也给我 们创造一种情境,让我们专心致志地探索自己的体验,至少, 对于弥留之际的意识是这样。那么,我们究竟要做什么样的 准备,才能够顺利地对付濒死过程呢? 生活,犹如驾车行路。途中有的地方需要转弯,有的地 方需要紧急刹车,有的地方可以加速行驶,因此,需要一个 专心致志的司机,集中精力去驾驶。“建构生活”的主旨,就 是让我们注意来往车辆,注意手把方向盘,随机应变,不能 消极等待,而应该灵敏地做出反应。要随时根据街上来往车 辆的情况作出判断,目的要明确,然后,专心致志地把车开 到某个小胡同内。濒死过程与此相似,我们只需向下坡方向 开,向下拐弯,灵活地驾驶,使自己平稳地前行,而不影响 其它的来往车辆。因此,“建构生活”就是要培养一种生存技 巧,让人即使身陷困境,也能应付自如。 濒死过程本身无所谓好坏,它只不过是生之旅途上的一 部分,是目的明确,和目的地相连结的—部分。在濒死体验 时,还可以留心到许多景象。森田教授在弥留之际,就要 求他的学生们注意观察对他的种种医疗处理。森田谆谆教 诲学生们,如何做个有人道之心的医生,直至生命最后一 息,这给学生留下极深的印象。不过,对于森田教授本人 来说,这种教导顺理成章,也是他在弥留之际惟一需要做的 事情。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
GMT+8, 24-12-28 15:37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