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955|回复: 9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自己受益的文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2-9-23 19:38: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hx0719 于 12-12-10 19:19 编辑

从心理健康的理论探寻自我心理调节的途径

因为常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心理咨询实践,所以,经常会有人问我,“怎样才能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我的心理是否健康?”、“我怎样才能使自己心理健康起来?”为了回答这些问题,笔者回顾并综合了各种心理流派的相关理论,从中得到心理健康的概念和自我心理调节的途径,以及作为心理咨询师如何帮助个案解决心理困惑的基本思路,希望读者能得到一些启发。

一、让本我、自我和超我和谐相处
心理治疗理论的鼻祖,精神分析疗法的创始人佛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就是本能欲望,比如吃喝拉撒睡,性欲和攻击欲,本我遵循“快乐原则”。通常小孩的本我最强大,这是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和超我也慢慢成熟长大。超我是由于父母、老师的教育而内化了的许多“应该”和“不应该”,“允许”和“不允许”,它遵循“至善原则”。通常家教特别严格的孩子,超我特别强大。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既要考虑本我的需要,满足本能欲望,又要遵循超我的规条,这样才不会受到惩罚。如果超我和本我之间出现冲突,自我又无法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个体就会出现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超我过于强大的人来说,心理调节的思路通常是调动自己的“自我”,来认同自己的“本我”,松动自己的“超我”,使那些规条变得柔软灵活适应现实,并寻找既能满足本能欲望,又不违反道德规范的办法。

二、悦纳他人从悦纳自己开始
有一种人,总是对别人不满意,总是对世界不满意,仔细观察,通常这样的人往往对自己也是不满意的。这样的现象,就是一种投射,即是指把对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部分,转移到外部世界或他人身上。这也是佛洛伊德所发现的人们用来维护自我心理平衡的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似乎只有挑剔别人的不是,才能使自己的缺陷不被发现。但事实恰恰相反,在咨询师的眼里,这样的人对自己也是最挑剔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健康的自我概念,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不会自己与自己过不去。所以,一个对什么都不满意的人,通常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要看惯别人,要看惯这个世界,首先要学会看惯自己。要坦然接纳自己的缺陷,要宽容自己的不足,要欣赏自己的优点和特点。

三、把“两难”选择变为“两易”选择
动机冲突理论认为,人们痛苦的主要原因是产生动机冲突,进入两难选择的境地。分如下三种,双趋冲突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趋避冲突即“两种选择都有好坏两面”;双避冲突即“前有狼后有虎”,,进退两难,但又不能不选择。其实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就如同阳光和阴影,你不可能只要阳光不要阴影。关键是看你的价值取向,你更看重哪一个,你就选择哪一个。如果选择是符合你的价值观的,那么你的选择就会无怨无悔。其实,人生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每天都在做选择,要做的事很多,孰轻孰重,完全凭借我们的价值观。在对一些小事情的选择中,都可以发现我们的价值观。

四、让“体验循环”连贯起来


格式塔心理治疗代表人物皮尔斯认为,“如果没有体验,就没有完整的人生”,人的体验是由一个一个阶段构成的完整的循环过程,每一个循环过程都要经历知觉、识别、动员、行动、接触、满足、消退、充实的休憩这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之间都是连贯的。如果在某一个阶段停滞而不能顺利到达下一阶段,那心理健康就出状况了。比如,贪食症患者,他有饥饿的知觉,但不能识别是情感饥饿、躯体饥饿还是胃部的饥饿,统统都当作胃部饥饿了。也就是说,他总是在停留在知觉阶段,但不能顺利过渡到识别阶段。按皮尔斯的“体验循环”理论,他是在知觉与识别之间阻断了。因此,要让自己饮食有节制,首先要学会识别,到底是哪些方面饥饿了。又比如,焦虑症患者,他是有“动员”但没有“行动”,在思想上和情绪上都动员起来了,但没有付诸行动,所以不可能达到他想要的,只能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所以,要调节焦虑情绪,首先要学会把想法付诸行动。再比如,“工作狂”其实是在“接触”和“消退”之间被阻断了。工作热情永远高涨肯定会累出病来的,所以,休息也是必须的。

五、让
生活分配均衡起来

积极心理治疗代表人物认为,生活时间的分配包括,身体、人际、精神生活、成就几个方面。我们要维护自己的健康,比如要注意饮食卫生和营养,要有规律地锻炼身体;我们要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要有要好的朋友;要有一定的精神文化生活,比如看看书、电影、电视等,要参加一些文娱活动;要有成就动机,年轻人要对未来有向往,要有成就感等等。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如果某一段时间,你感觉自己很不舒服,或者很累,感觉心理健康出状况了,不妨检查一下自己的生活时间分配是否太单一了。当然这也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比如习惯于交往的人往往难以适应独处,习惯于成就梦想和追求的人往往难以适应过多的人际交往。关键是度的把握

六、让我好,也让你好
人际沟通分析(TA )理论代表人物伯恩认为,人的生存地位有四种,包括“我好,你(你们)不好”、“我不好,你(你们)好”、“我不好,你(你们)不好”、“我好,你(你们)好”。 有的孩子很小的时候,会喜欢说“你怀”,这个时候就是处于“我好,你(你们)不好”的生存地位。有些成年人,一听到说别人好,心里就嫉妒,就想方设法压制别人,这种人可能在小时候,父母就养成了他的这种习惯,由不得别人比他好,似乎只有他比别人好,他才能舒服。这样的人往往会有“躁狂”现象。有些家长不善于表扬,对孩子批评得比较多,这样就可能会给孩子留下“我不好,你(你们)好”的印象。这样的人缺乏自信,总会羡慕别人,顾影自怜,长大后容易产生抑郁情绪。最差的生存地位就是“我不好,你(你们)不好”,他对自己破罐破摔,对别人也完全没有信心。精神病患者往往都处于这样的生存地位。最好最健康的生存地位莫过于“我好,你(你们)好”。既喜欢自己也喜欢别人。

七、让人格形态与情境协调
伯恩还提出,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在不同的情境下,会表现出三种人格形态——儿童自我(C)、父母自我(P)、成人自我(A)。不同的人在这三种人格特点表现的比重是不同的。有的人很“C”,也就是说,他的儿童自我很强大,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比较幼稚,不论场面适合不适合,她都会像一个小孩一样的撒娇甚至撒野,也可能表现得很可爱很幽默很有趣,很讨人喜欢。有些人很“P”,他的父母自我就会很强大,喜欢指手划脚,喜欢教导别人,也喜欢很热心的关心帮助别人,总拿别人当小孩来对待。在人际交往中,最需要努力的是学会用成人的心态来对待别人,与别人平等相待。但如果总是这样理性交往,似乎又缺乏了幽默感和亲情的感觉。所以,三种人格形态都有好的一面,都有适合她表现的时候。只要你的表现与当时的情境是协调的,那就是最好的。

八、让内心的自我强大起来


当事人中心疗法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要使自己心理健康,首先必须具备健康的自我概念,即客观地了解自己,坦然地接纳自己的缺陷,欣赏自己的优点和特点,欣赏自己的独一无二。以积极、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相信自己是有潜能的,相信自己是能够变得更好的,相信自己是具备优势的。拥有健康自我概念的人,既不自卑,也不自傲,内心充满自信,完全接纳自己。同时也能以同样的态度来看待别人。那些听话特别敏感的人,别人一句无关紧要的话,他会拿来对比自己,觉得别人是故意取笑他,有时甚至暴跳如雷来维护自尊,有时针锋相对来取笑别人,这样的人其实内心都是虚弱的,对自己的要求也是过于完美的,把那些不能达到的目标都当作自己的软肋收集起来。所以,这样的人往往是最容易受伤害,也最容易伤害别人的。其实伤害他们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那份过于自傲和过于自卑纠结在一起的不健康的心态。其实,人无完人,接纳自己的缺陷,人就不会那么敏感了。

九、让“应对姿态”一致起来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创始人维琴尼亚•萨提亚把人际沟通不良的应对姿态归纳为如下四种类型,即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和打岔型(或称逃避)。这些不良的应对姿态往往是小时候在家庭中从父母或爷爷奶奶那儿学会的。请试着回顾一下,在你的原生家庭里,你最讨厌谁?他主要的是哪种应对姿态?很有趣的是,在你与人沟通中,往往也会不自觉地表现出这种应对姿态,同时也学会了与之相对抗的应对姿态,比如“指责”与“打岔”(“逃避”)。所以,我们需要反思,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来反思自己,在原生家庭里,学会了哪种不良的应对姿态,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有所觉察,有意识地调整。萨提亚认为,最好的应对姿态是“一致型”,即真诚、表里一致;将自己与他人一视同仁,既重视自己也重视他人;积极面对不逃避,真诚沟通不打岔;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想法、期待与渴望。

十、阻断“继后获益”或接纳现有行为

行为主义者认为,不良行为之所以留存下来,其背后必有继后获益,即行为发生以后所带来的益处是行为保持下来的根本原因。比如,吸烟者,在吞云吐雾中享受快乐,有些文字工作者,必须要借助吸烟来使自己思维清晰,思绪奔涌,从而文章可以快速完成;有些人喝酒,就是要借助酒后的欣快感,与酒友调侃拉扯培养感情,有些是为了借酒生疯,排解郁闷,制造快乐的气氛;有些人赌博,就是享受在充满期待的过程中和赌赢以后的兴奋中;有些人经常生病是因为只有生病的时候才能引起亲人的关注和照顾……。这些人如果本人觉得痛苦,想要改变,最好的办法就是阻断继后的获益,对行为以后可能发生的益处不再抱有希望。并转移注意,学会健康休闲,比如锻炼身体、外出旅游、学习摄影等等。

十一、让生活信念理性起来

理性情绪疗法代表人物艾里斯认为,人之所以产生心灵苦痛,是因为他的非理性信念在作怪,主要有三类,即过度概括、非此即彼、糟糕至极。有的人看问题特别主观,犹如井底之蛙,喜欢以偏概全;有的人看问题比较刻板,好就好到天堂,差就差到地狱,忘了人间的丰富多彩;有的人看问题特别消极,似乎一件事做错,天就要塌下来一样的。而现实生活中,个别现象并不能归纳为普遍现象;事物也并非只有黑白两面的,黑白之间还有很多种颜色;胜败乃兵家常事,并不会让我们由此一败涂地。

艾里斯还提出了经典的ABC理论,A、B、C分别代表“事件”、“评价”、“情绪”,他认为,我们情绪的发生,并非由事件本身导致的,而是由我们对事件的评价引起的。所以,要调节情绪,首先要学会从积极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让非理性的信念变得理性起来。

十二、从“例外”中寻找出路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论认为,以前的心理治疗流派关注的焦点都是问题、症状及其原因,这样容易被困在问题和症状的迷宫里而出不来。所以,要学会寻找例外,看看在什么情况下问题和症状没有发生,从而找到新的出路。

比如在人际交往这个问题上,有的人会说:“在这个集体里,没有一个人喜欢我,在这个社会上,没有一个人注意我”。我们可以引导他回顾一下,在过往的日子里,是否曾经有人喜欢过他,那时他做了什么?是否曾经有人注意过他,那时他做了什么?这样他就会从中了解到,自己的哪些做法,是能够吸引别人关注他,能够引起别人喜欢他的。

总的来说,所有的理论都与了解自己、悦纳自己、调整自己有关,与了解自己所处的情境有关。当我们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可以从自己的“价值取向”、“本能需求和道德底线”、敏感的“软肋”、“生活时间的分配”、“生存地位”、“人格PAC”,自己的不良行为及其“继后获益”,“生活信念”,等方面来充分了解、悦纳并学会有效调节,使之与当时的情境匹配。这样,对于我们获得内心的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状态,都会有所有帮助的。对于我们处理好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然,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也能起到很好帮助作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12-9-24 05:22:31 | 只看该作者
高水平,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2-9-24 09:18: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hx0719 于 12-12-10 19:18 编辑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梦想与现实撞击中的心理调适

授课目的:通过授课,使官兵调节好个人的情绪功能和心理平衡,做到梦想与现实合一为一时,得意而不忘形;梦想与现实南辕北辙时,失意而不失志。努力做一个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的人。
授课提纲:
怀揣梦想不狂妄,量身打造人生设计
讲究策略不浮躁,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负重奋进不低头,自我矫正不良心理
授课人:葛更春
授课时间:一课时
授课内容:
    相信同志们都看过《亮剑》这部电视剧吧?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如此地吸引观众的眼球,其亮点在于主人公李云龙在那个特定的背景下亮出了一个英雄的气势和意志。李云龙有追求、有梦想,而且凭借着那种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的亮剑精神,把梦想变成了现实——他是一个成功者。
    穿越历史的时空,走出艺术的梦幻,让我们回到可知可感的现实,有很多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人人皆可成为李云龙吗?能否做一个李云龙第二、李云龙第三……?不可否认,我们青年官兵正处于成长的关键和人生的黄金时期,生气勃勃,富于理想,对未来充满憧憬,对成功殷切期盼,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实际生活中,梦想与现实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在梦想与现实的撞击中,我们青年官兵应如何把握前途,抉择人生;如何直面现实,应对挫折;如何实现自我,体现价值叱?我想这是一个不畏艰难困苦,努力实现理想的过程,更是一个自我心理调适,跨越心理障碍的过程。
   
    怀揣梦想不狂妄,量身打造人生设计
   
    每一个志向的人都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设计,以此来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这个人生设计其实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值,它是一个奋发进取的航向,也是一个人成长进步的牵引力。比如,我们有的战士入伍后为自己设计了长期留队,转改士官的目标,这个目标就会引起他对学习专业技术的需要,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训练动力,那么他对学习训练中遇到的困难就会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有的同志为自己设定了报考军校,成为干部的目标,这个目标就会激起他学习文化知识的强烈兴趣,那么他对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就会绞尽脑法汁,想方设法去解决;有的同志入伍后,想通过学习一门技术为以后的发展铺路,那么他就会主动地钻研业务,为此放弃休息,加班加点也感觉不到苦和累。李云龙为自己设定了剑客的形象,所以在生与死的考验中,他才敢“明知不敌,毅然亮剑”。可见,目标不仅引导着成才的方向,而且也决定了成才的动力。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设定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
如何才能使自己设定的目标真正适合自己呢?我认为应该从心态上把握好目标的三个因素:

一是值得不值得,即目标的价值性。目标的价值性实质是个人主观愿望的实现,如果目标并非本意,而是受外界影响被动追求,只是不想在某一件具体事上输给别人,那么目标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不思进取的地方青年这样讲“我不想选择这个职业,这是父母的意思”。在部队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在士官转改留队的问题上,个别同志本身不想留队,可父母偏让他们留队。这样的目标即使实现了,意义也不大,价值也不大,对一个人的激励也不大。

二是适合不适合,即目标的适度性。脚上的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清楚。同样,我们在设定目标时也要尽可能地综合考虑外部环境、个人条件、能力素质,以求目标高低适中。否则,目标低了没有挑战性,没有挑战性也就没有了吸引力,没有了吸引力也就没有了追求的欲望。尤其是我们青年官兵追求刺激,敢于挑战,喜欢李云龙式的狭路相逢勇者胜。但目标也不能过高,如果我们脱离了客观实际和外部条件,好高鹜远,目标实现的难度系数较大,就会让人望而生畏,望而却步,可望不可及,同样会影响自身的积极性。为什么小学生一张口就要当科学家,而大学生投简历只求被录用?原因就是大学生对现实的理解更透彻,设定的目标更适中。

    三是对路不对路,即目标的方向性。这对于我们军人来说尤其重要,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有分辨方向的智慧。部队是一个特殊群体,彰显的是整体利益和整体目标,我们只有把个人目标看成是整体目标的一部分,努力地把个人的目标向整体目标靠拢,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只有沿着这个正确的方向,我们的坚定、执着、付出才有回报,否则就是一种盲动。有的人明知我们是“吃皇粮”的可偏要在商海里试着下水,结果是梦想一天比一天具体,而现实却一天比一天残酷!为什么会这样?方向性问题!李云龙和楚云飞的区别就在于此。
   
    讲究策略不浮躁,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人生设计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幅精美的画卷,至于这幅画卷能否成为现实,什么时候成为现实还是个未知数。有时甚至需要我们一生去为之奋斗,为之追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讲究策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慢慢靠近,做好长期奋斗,甚至是终生奋斗的准备。

一是划整为零,划繁为简。通往山峰的路是阶梯,需要我们沿着山脚步步攀登。实现目标同样如此,不要期望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一步登天。我们可以尝试着把整体目标、长远目标进行分割,分割成若干个阶段性目标和单一性目标,然后由低向高逐步推进。这样我们在分割整体目标、长远目标时,也就分解了来自整体目标、长远目标的压力,降低了难度,避免了由于长时间不能取得成功而产生的厌倦和挫折心理,随时感受到通往成功道路上的喜悦。李云龙也是在今天缠着张部长要“边区造”手榴弹,明天揪住小日本抢战利品中壮大队伍、“发家致富”的。

二是抱定目标,锲而不舍。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坎坷、曲折、孤独考验着一个人的毅力和意志,所以说,目标的实现更多更难的时候体现在热情冷却后的执著追求上。如果一个人对既定的目标没有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那么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经不起挫折,一遇到困难就想着退出,就想着放弃,这样的人不管目标设定的多么好,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任何一个人,无论他是在哪一点上轻易放弃自己的追求,他实际上就是改变了自己进取向上的人生态度,就是割舍了与美好之间的联系,就等于顺着自己的某一个缺点,某一个弱点,某一个盲点,一步步走向平庸。

    三是动态调节,修正偏差。从一些成功的典范中我们不难发现,目标并非要从一而终,古今中外弃医从文,跳槽下海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个人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甚至是超越自我的过程。如果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发现主客观条件发生了变化,认为原目标失去了价值,或者觉得原定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很小,或者个人的素质能力、兴趣爱好发生了变化,这时就需要对目标进行适当的修正或调整。当然,如果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也是不可取的,过于频繁的调整目标,容易降低心目中的目标价值,
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才会长立志。
   
    负重奋进不低头,自我矫正不良心理
   
    我们在成长进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自卑、虚荣、嫉妒以及在挫折面前失去信心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我们就很难跨越障碍,走出阴影,找回自信,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在负重奋进中还要学会自我安慰,心理矫正。
    第一,走出自卑的阴影,扬起自信的风帆。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消极的自我暗示,遇到事情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与别人有较大的差距。当自卑达到一定的程度,影响到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时,就成为一种心理部题。严重的自卑心理是压抑自我的一种沉重的精神枷锁,消磨人的意志,钝化人的锐气,使人畏缩不前、不思进取,从自我怀疑和自我压抑开始,以自我埋怨和自我消沉而告终。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从自己的内心“站”起来,这种消沉就会驱使我们远离人群,沉默寡言,这就等于在成功的道路上我们拒绝了友情关爱,缺少了外力支持,堵塞了信息沟通,这种负面影响是致命的。


    既然自卑来源于心理暗示,那么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心理暗示的方式恢复或增强自信,我们可以对自己的一时表现、能力发挥。个人素质进行反复论证和评估分析,不以一事论英雄,不以一时定乾坤,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相信自己的付出会有回报,相信自己能够笑到最后

平时,我们也可以多创造一些条件,由小由少做起,多做一些比较容易成功的工作,加强自我。也许是一次平常的会操,会让你感觉到别人能的你也能;也许是一次普通的演讲,会让你感到其实登台亮相也没有什么好紧张的;也许是一次单独执行任务,会让你感觉到原来没有领导在场,你同样做得很好。通过这一次又一次微小的成功,形成良性的循环,使自己的自信心得到重树,得到增强,得到升华。

    第二,揭开虚荣的面纱,展现真我的风采。虚荣心产生的原因与人对尊重的需要有关,一个人对尊重的需要过高,超过了实现的客观要求,就要通过不恰当的手段来获得满足,于是自尊心被扭曲,并附加了虚假的成分,这就形成了虚荣心理,明明家境贫穷,却还要盲目消费;明明能力有限,却还在故弄玄虚;明明水平一般,却还在趾高气扬;明明常人常态,却还在自命不凡。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类似这种戴着面具掩饰真实的自我,从长远看是不会带给自己任何益处的。虚荣的背后大多是不为人知的身心疲惫,更有甚者,在强烈的虚荣心的驱使下,有时会产生不良动机,甚至出现人际关系危机和违法违纪行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虚荣是同一个人的荣辱观联系在一起的,克服虚荣心理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当今社会,我们自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环境下,作为一名军人,我们更应该自觉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远离那些浮华和喧闹,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摆摊设点的下岗职工,没有人嘲笑,因为他踏实;穿着马甲的环卫工人,没有人嘲笑,因为他朴实;餐馆兼职的在读学生,没有人嘲笑,因为他真实,更因为他们都不虚荣!

    第三,解开嫉妒的心结,敞开豁达的胸怀。嫉妒不同于义愤,义愤是正义的;嫉妒也不同于羡慕,羡慕是善良的。嫉妒是视别人比自己强为忌恨、视他人成功为自己的不幸并引发的痛苦,既损伤别人,又伤害自己。嫉妒心理产生于对欲望的不满足,欲望的满足与否,满足的程度如何,又是在比较中产生的,所以不正确的比较是产生嫉妒的一个重要原因。嫉妒别人晋升,是因为自己对那个职位垂涎已久;嫉妒别人入党,是因为自己对那张“党票”梦寐以求;嫉妒别人成功,是因为自己的努力付之东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生活中,比赶超的现象非常普遍,把自己与他人作比较也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关键是我们怎么比,比什么,确立什么样的参照系。如果我们事事都和别人比成绩、比干劲、比奉献,就会比出心安理得;相反,如果我们和别人比职务、比得失、比待遇,就会比出心理失衡。

    如何走出嫉妒的怪圈?首先,要认识到嫉妒的危害,嫉妒破坏正常的、和谐的人际关系。长期存在嫉妒心理,会使一个人失去心理平衡,谈得心胸狭窄而郁郁寡欢,久而久之,还有可能由心理疾病演变成生理疾病。其次,要走出唯我的心理。我们常说要赢得别人的尊重,必须先学会尊重别人。生活中我们可以体现自我,但不能唯我。很多时候,我们只有甘心做别人的绿叶,别人才有可能让我们山花烂漫;只有肯为别人摇旗呐喊,别人才有可能让我们迎风招展。如果在嫉妒的驱使下,我们刻意想从语言上战胜别人,恰恰说明我们在现实中已经败得很惨。再次,要学会理解包容。其实,人是有差异的,有时我们不妨来个换位思考,把别人当作自己,这样你就容易容忍、欣赏他人独特的人性,尊重、理解、支持他人的选择。 有了这种豁达与大度,心态也就平和了,也就更容易理解之所以别人拥有你所没有的,是因为别人付出你所没有付出的。

    第四,跨越挫折的门坎,接受逆境的考验。青年官兵勇于探索,富有创造,但毅力和韧劲“先天性”不足,当愿望持续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挫折心理。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

一要建立正确的挫折观。挫折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会经历许多挫折,关键是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臬的挫折观。悲观的人,挫折面前意志消沉,丧失斗志,对生活失去追求;乐观的人,挫折面前越挫越勇,永不低头,对生活依然从容。两个同是报考军校落榜的战士,一个整天闷在宿舍里唉声叹气,另一个说不定早抱着篮球玩去了,这就是不同的挫折观。

二要提高挫折容忍力。由于个人的志向抱负、个性特点的差异,感受挫折的程度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处在不同的心境下,对同一个挫折情境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在焦虑、压抑的心境下,挫折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轻松愉快的心境下,挫折也许就变成了好事多磨的理由。李云龙面对多次降职降级,一笑了之。

抗挫能力作为一种心理品质是能够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的。平时我们可以通过自讨苦吃,自找麻烦,自寻烦恼设定一些挫折情境,有意识地加强意志、魄力和挫折排解力的训练,以提高经受挫折打击的能力。

三要化压力为动力。我们要善于自我调解,变压力为动力,做到受挫折志不泯,处逆境气不馁,要相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在挫折中启发自己,顿悟道理,汲取力量,向新的更高的目标冲击

    总之,在梦想与现实的撞击中,我们要调节好个人的情绪功能和心理平衡,当梦想与现实合二为一时,得意而不忘形;当梦想与现实南辕北辙时,失意而不失志,做一个心理健康、心理和谐的人!        
                                      


    思考题:
    在梦想与现实差距过大的时候,我们如何做到失意而不失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2-9-24 10:21: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hx0719 于 12-9-24 10:23 编辑

每一条都有感触,尤其1、2、3、5、6、8、11条。不能光看,重要的是要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中,才能有收获。

分别说说对自己的帮助:目前对自己触动最大的是


让生活分配均衡起来身体、人际、精神生活、成就四方面
目前我的生活分配完全不均衡:只有精神生活一个方面。所以才会严重的空虚。每天只是看书、电脑,结果颈椎、腰椎疼痛难忍;除了让自己康复(走出抑郁)就再没有其它目标,生活单调,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抑郁中,为抑郁而抑郁;没有一个朋友,情感空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12-9-24 10:33:54 | 只看该作者
调整如下:
重点:成就感(事业)及人际
一、慎重确定人生目标,并开始脚踏实地进行
二、逐渐增加人际交往
三、每天适量锻炼身体:可以做些自己喜欢的:如学习跳舞。

不过,刚开始不能给自己太大压力,,循序渐进、尽力即可,即使不能全部做到,也没关系,慢慢来。这不是给自己限制一个死框,而是设定一个生活方向标,让自己慢慢恢复健康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12-9-24 14:28:58 | 只看该作者
好贴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12-9-24 19:10:08 | 只看该作者
5# yhx0719
支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2-10-1 17:22: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hx0719 于 12-10-1 17:26 编辑

10.1日
在自己因为生孩子情绪低落时,无意看到了论坛病友推荐了一本书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79880.html
其中一段话对自己影响很大

                        承受痛苦的容器大了,痛苦的感觉就淡了

如果痛苦是一勺盐,我们用什么容器来盛,是水杯,是盆,还是池塘、河流,决定了痛苦带给我们的感觉。

从前有一位大师,他有一位徒弟每天都愁眉苦脸、喋喋不休地抱怨。一天,他看到徒弟又是一脸苦瓜相,就让他去取一些盐回来。当徒弟很不情愿地把盐取回来后,大师就让徒弟把盐倒进一个水杯里,搅拌使其溶化,然后喝一口。徒弟喝了一口立即吐了出来,皱着眉说:“咸死了。”

大师笑着让徒弟带一些盐和自己一起去湖边。来到湖边后,大师让徒弟把盐撒进湖水里,又对徒弟说:“现在你喝点湖水。”徒弟喝了口湖水。大师问:“有什么味道?”徒弟回答:“很清凉。”大师问:“尝到咸味了吗?”徒弟说:“没有。”

于是,大师坐在这个喜欢自怨自艾的徒弟身边,意味深长地说:“其实人生的苦痛和悲伤就如同这些数量有限的盐,而这些痛苦和悲伤的程度取决于我们承受痛苦和悲伤的容积的大小。所以当你感到痛苦和悲伤时,就把你承受的容积放大些,不是一杯水,而是一个湖时候,你就不觉得痛苦和悲伤了。”

的确,很多时候,人们陷入痛苦不能自拔不是因为那个痛苦本身有多大,而是因为我们盛放它的心胸太小了,无意中放大了痛苦。可以说,心胸与痛苦的大小是成反比的,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心胸宽广,那么他心里的痛苦就显得很渺小了;如果他的心胸狭窄,那么在他心里就会有许多的想不通,许多的抱怨,痛苦的折磨感就会随之变大。

有位农妇,不小心打破了一个鸡蛋,这本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是,这位农妇是一个心胸非常狭窄的人,她没有仅仅停止于鸡蛋的思考,而是将自己的思路一直延伸了下去:一个鸡蛋经孵化后就可变成一只小鸡,若孵出来的是母鸡,长大后又可以下很多的蛋,蛋又可孵化很多鸡。而鸡又会下蛋,蛋又能孵鸡……最后,农妇大叫一声:“天哪!我失去了一个养鸡场。”可以想象,农妇会为失去一个鸡蛋感到多么痛苦。

心胸小了,痛苦的感觉就重了,要想淡化痛苦,就要放大承受痛苦和悲伤的心胸,那么如何成为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呢?

首先,适当放大你的奋斗目标

影响一个人心胸、气度的因素中,奋斗目标的作用最大。一般认为,伟大的领导都是虚怀若谷、宰相肚里能撑船,因为他们具有宏伟的目标,眼前的得失根本没有看在眼里。所以,一个人想具有宽广的胸怀,首先应该树立切合实际的、比较远大的目标。这样才不会为了眼前一点小的利益而斤斤计较。

其次,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事实证明,一个人与周围的人关系越融洽,则心胸会比较宽广。比如,与朋友沟通,其乐无穷;与家人沟通,亲情融融;与同事沟通,合作愉快;与老板沟通,获得青睐……

第三,学会忘却

在一本名为《学会忽略学会忘记》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忽略,是迷踪式的进取;忘记,是太极般的宽容。事情过去了,就让它成为真正的过去,没必要长期积压在心中用忧虑为其陪葬。

第四,学会放松

如今的社会压力剧增,尤其是生活在都市的人群,如果不懂得缓解压力,就容易被其压垮,失去好心情以及身体的健康,因为诸事不顺,心胸自然也无法宽广起来。所以,要学会放松,高位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兴,心情好了,一切都会变得美好起来。

第五,用快乐之水冲淡苦味儿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快乐的事情想得多了,不快乐的事情肯定想得少;相反,不快乐的事情想得多了,快乐的事情肯定想得少,因为他没有精力想,或者还来不及想。正因为这样,有些人虽然也有许多痛苦,但因为他们的专注点和兴奋点,都在寻找快乐上,用快乐之水冲淡了苦味儿,所以他们的心是快乐的。

心灵感悟:

一盆水,一只猪苦胆,把胆汁滴入水盆中,那浓绿色的胆汁在水中散开,很快便不见了踪影。胆汁入水,味已淡,人生何不如此?只有我们把承受痛苦的心放大了,痛苦才会淡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2-10-1 17:29:21 | 只看该作者
就是,再责备过去的自己于事无补,为现在不能生小孩痛苦只能更加重痛苦,生活还得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12-10-1 19:38:0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12-10-2 12:51:51 | 只看该作者
高水平高质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12-12-10 19:18:05 | 只看该作者
12.10日
[转帖] 书香伴我成长---十八年抑郁症终康复

书香伴我成长
                                                                          
      从小我就喜欢书,不论厚的薄的,大的小的,彩色的还是普通纸本的,我都喜欢。翻开书本,一阵淡淡的油墨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一本书在手,便觉得握着一个小小世界。当然,我更喜欢阅读书籍,太多的新鲜,太多的乐趣,太多的感受就在这个小小世界里。
      随着年龄增长,我阅读书籍的种类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大。在这些大量的书籍中,有一本书籍对我影响最大,那就是中国儒家学说的重要经典《论语》的白话讲解本——《论语别裁》。
      第一次接触《论语》,是初中一年级语文书里的“《论语》三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时当做课文,上过了,就过了。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有块心病,那就是我和父亲的关系,我父亲脾气很大,对我期望很高,但是教育孩子简单粗暴,从童年到中学,我几乎都是在父亲的拳头和辱骂下度过的,所以从小,我的内心就总是充满了对父亲的痛恨。然而又敢怒不敢言,内心变得叛逆,敏感,压抑,内向,几乎从来不怎么和父亲说话,到高考前我终于崩溃了。虽然也考上了大学,但是从此以后的生活,就都只能说是混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上下集的《论语别裁》,南怀瑾著。这是我第一次拿着全文的《论语》,也是第一次知道南怀瑾先生。由于有南先生的白话解说,我看懂了艰涩的文言文,看过之后,觉得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历经两千余年,儒家文化已经融入国人血脉,是中国人的一种宗教,而《论语》正是儒教的“《圣经》”。当然,也看到那句熟悉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当时我沉湎网络游戏,以此来麻醉自己,减轻自己身心的苦楚。父亲不理解我的病,认为我不脚踏实地工作,混日子。  想起孔子说的:人家不理解你,而自己并不生气,也是君子啊。 我心里顿时像遇到了知己,好受多了。
        年龄越大,责任和压力也越大。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心理有问题啊?我开始觉得我对父亲有偏见,不管他怎么错,都过去了。他没有害我的心,只是教育我的方法不对和性格不好。而有些事情也是历史造成的,或者天生的,他也不想这样。我开始试着原谅我父亲。果然,我的心境逐渐开阔,症状也逐渐缓解。但是父亲还是老样子 。我只是对父亲的看法变了,但是那种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的厌恶,并没有完全去除,我觉得我心理调节的路还很长。
       之后几年里,又换了几次工作,日子还是没有起色。有次闲暇,我看到了以前买的《论语别裁》,又看起来。过了好几年,阅历越多些了,再来看这本书,感受有很大不同。颜渊篇里的: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其中的“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暗合了我从小以来的心理特征。南先生的解说是:崇德是个人的修养,就是薰陶、改善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德性、慢慢崇高起来。换句话说,就是要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辨惑就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见解。当爱的时候,什么都是对的,当恨的时候,什么都是错的。这两个绝对矛盾的心理,人们经常会有,这是人类最大的心理毛病。“徙义”就是应该做的事就去做。“义”者宜也,合情合理应做的去做,就是徙义。

         我看了有如醍醐灌顶。是的,我确实有这种极端心理。我放大了父亲给我的苦痛,身体的,心理的。导致我心理长期压抑,矛盾,紧张,终于患病。我需要辨惑而崇德。需要让自己学会宽容,完全彻底的接受并宽容父亲,哪怕父亲还是没有多大的改变。就像一线阳光照耀了进来。我的内心敞亮起来。
          我按照新心态去面对父亲,不再觉得他那么让我厌恶了。我主动接近父亲,关心他。慢慢的,我和父亲的关系和谐起来,我就像是和一个平常的父亲一起长大的平常孩子一样。我觉得我的心灵彻底解放了,平和了,我觉得我找到了那个本来的我。
          当然《论语别裁》对于我心灵成长的指导和帮助是全方面的,不仅仅是以上这些。
          我很庆幸在我的心路历程的成长过程中,碰到了这本好书《论语别裁》,南怀瑾先生用他多年的经历,博大的爱心,深厚的学力,用现代的语言,讲解着远古的中国智慧。
          现在,我也有了儿子,今年上小学了。我希望他也像我一样喜欢书籍,热爱阅读,让书香陪伴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12-12-10 19:21:00 | 只看该作者
爱自己的10个方法:
1、停止自责
2、停止让自己感到恐惧
3、耐心呵护自己
4、善待自己的心灵
5、赞美自己
6、帮助自己就是爱自己
7、爱自己的缺点
8、照顾自己的身体
9、从镜子里看自己
10、请从现在开始爱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12-12-10 19:21:16 | 只看该作者
宣誓练习:“我爱我自己,我满意我自己”;“我放弃在我的意识中制造担心和害怕的消极思想,我现在接受我安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12-12-10 19:22:40 | 只看该作者
自我心理暗示与转化的智慧

人处世上,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与其讨好别人,不如武装自己;与其逃避现实,不如笑对人生;与其听风听雨,不如主动出击,一探究竟。实在无法解决,转而化之!

学会转化者,智者也。

“转化”是数学中最常用的思维。其精髓在于将未知的、陌生的、复杂的问题,通过演绎归纳转化为已知的、熟悉的、简单的问题(如等价转化、因式分解、数形转化的解析几何...)。“转化”也是一物理思维。物理学中能量的转变、物态的相变都属于转化(如水蒸气、液态水、固态冰,本质都是h2o)。“转化”也是一种化学思维。化学反应:A+B=C 。当然化学反应是需要一定条件或者途径的,比如需要加热或者某种催化剂。。。

呵呵,学生时代,老师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流云在这里不是谈数理化,而是借鉴数理化中关于“转化”的思维模式,用于生活中转化我们的不良情绪,即是将大脑出现的消极思维模式,随时转化为积极的思维模式,谁熟练掌握了情绪的这一“积极思维”转化模式,谁将不再烦恼,不信你试试!

国外很多心理学家,提倡的“宣誓法”或“冥想法”,其实也就是运用了“转化”的思维方法。

当生活的某种重创快击垮自己,人会处于极度失落、无助甚至完全否定自我的消极状态中,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如果不学会及时转化,很容易患上现代人最多的一类身心病,那就是抑郁症,病情迁延不愈,对未来的生活负面影响将无法预料。。。

美国的一些“积极思维心理研究”机构,认为人的大脑,是我们人的工具,它随时可以接受我们的控制,所有的害怕、恐惧、消极情绪都是一种假像,是大脑想象出来的,事实上安全才是真实的。所以,改变思维模式,有意识的将消极思维通过转化模式,变成积极思维,很快,你会发现不良情绪就会立即消除。。。

比如,宣誓练习:“我爱我自己,我满意我自己”;“我放弃在我的意识中制造担心和害怕的消极思想,我现在接受我安全”;“我把我带到了心灵宁静的大花园”“我现在很健康,完全的健康,很安全,很自在”“心理障碍就是认识障碍,就是我们没有正确的感知我们生存的世界,我要自己纠正过来”“我过去是个心眼非常小的人,而现在的我心情特别开阔”“我过去很爱嫉妒别人的收获,而我现在很乐意欣赏他人的成功”“我很自信”“天上地下,为我独尊,我最大,但我不取笑别人也这么自信评价他自己”。。。。。

还有冥想法:“静坐或者躺下,做几口深呼吸,轻轻对自己说,我让我的双脚放松,说的时候想象脚放松的样子,依次这样想大腿、腹部、胸部、腰部、背部、颈部、头部、面部。。。。最后重复地说,我现在完全的放松下来了。。。放松。。。放松。。。。”这对紧张、压力大、失眠的人,恢复正常状态非常有效。

人生中有许多不快的经历,无可逃避,也无所选择。接受已发生的事实。如果抗拒,不但会毁灭生活,甚至会精神崩溃。

人的命运中,总是充满了不可捉摸的变数,如果命运带给我们的是灾难,学会接受它,不要让灾难主宰我们的心灵,否则生活将会永远失去所有的阳光。就像摔碎的咖啡杯,再惋惜,也还原不了了,唯有接受事实。

苦与乐是交替出现的,相互转化,相互交替,相互补充,构成人生的节奏。好运不忘忧,失意不失志。人生如品茶,不会品的人,甜的时候得意忘形,苦的时候则呼天喊地。。。。。会品的人,苦中品出甜,在甜蜜中也可尝出苦涩来,后者其实就是学会了转化的思维模式。。。


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一个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对ta来说就是一种惩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6 00: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