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yhx07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自己受益的文章

[复制链接]
46#
 楼主| 发表于 12-12-16 17:38:11 | 只看该作者
问:请问不能坚持每天念佛,属自己的业障吗?应如何克服?

净空法师答:这确实是自己业障,克服一定要靠自己,用什么方法把自己的道心激发出来,各人的缘分不相同。但是多分来说,如果你真正知道地狱苦,真正知道现实生活苦,这个地球现在社会动乱、灾难频繁,你还有兴趣在这里多住几年吗?如果你真正了解,像我我不想住了,为什么?现在住在这地球上过的日子不是人过的。你说怎么不是人过的?头一个饮食,我们每天所吃的、所喝的水都有毒。吃肉食的,你去看那些动物怎么长大的?植物,植物现在科学家把基因都改变了,虽然长得很好,样子好看,不是味道。农耕,严重的农药、化肥,所以农民自己他不吃,他自己吃的,他是另外种一小块,自己吃的。这些用农药化肥,他都卖市场,他晓得那个毒很重,但是他会不会中毒?我相信他会。为什么?他把毒全卖去毒别人,这个果报不好!你害人,最后必定你自己要遭果报。

佐料酱醋油盐里面,统统加的化学东西,看得很好看,颜色很鲜明,味道不对了,多吃了都会致癌。所以现在癌症这么多,癌的种类这么复杂,怎么会有这个现象?古人讲的“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吃出来的。你真正了解这些事实真相,这个世间不能住,道心就发起来了。这个世间不能住到哪里去?到极乐世界去,念佛那就变成我们比什么都重要的一桩大事。我们希望朋友、家亲眷属,希望我们的冤亲债主一起往生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那边环境才真正安全。(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九十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12-12-16 17:42:28 | 只看该作者
净空法师法语:消业障的方法



发布:六合居士 [全部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0-3-24    阅读:9477   收藏

分享到: 7
 
  
如何消除业障?忏悔。很认真的每天反省,把毛病找出来,改掉,叫忏悔。过去我谤三宝,回过头来我赞叹三宝;过去我破和合僧,现在我拥护和合僧,这叫真忏悔,过去陷害人,现在补偿受我害的人,去帮助他,才叫真忏悔。《无量寿经》上字字句句的教诲,决定落实在生活上,要做到,叫真忏悔,天天念,念一万遍,心里对人还有恨的意思,对事还有不如意的念头,你没回头、没忏悔。

忏悔最重要的是发露,后不再造。所造一切过失、错误,不要遮盖隐瞒,否则罪过越来越深。好事不要让人知道,让人知道,一赞叹,都报掉了,做坏事,知道的人愈多愈好,每个人说你一句就报掉了。“发露忏悔”,“后不再造”,是真忏悔,真消业障。一天改一个错误,继续三年,不成圣人,也是贤人。这样勇于改过自新、修持,求愿往生,决定得生净土。

发露忏悔。造了身、口、意十恶业,要说出来,不要隐藏,至少要在佛菩萨面前高声说出来,在善知识面前,都应当发露忏悔。

隐瞒、推诿自己的过失,把责任推给别人,恶大、重。要勇于承当,认过才能忏悔,要积阴德。做好事,不要让人知道,要隐瞒,福越积越厚,罪业让人知道,这人骂你一声,那人责你一声,这果报掉了。作善,让人恭维、赞叹,善报光了,做再大的功德等于没做一样,对人谦恭卑下,这样积的功德能保全。

忏悔法,不是把从前所造的罪恶,给佛菩萨面前再说一遍,如果把过去造作罪业再细细回想一次,跟佛菩萨说一次,你就又造了一次,身没有造,意造了,口造了。这个业忏悔不了。忏除业障是认真念佛。不要责备别的,只责备我为什么把这一句佛号忘掉,为什么不能认真去念佛,你的业障就忏除了。而不是叫你去想什么时候做错事,什么时候犯了罪,这个是过上加过,罪上加罪,忏除不了的。

学佛,认真努力修学,还被人轻贱、糟蹋,这人的罪业现在就报掉了。别人毁谤我们,好好想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绝不怪别人,不可有一念嗔恚心、报复心,对他还是恭敬心、感恩心,他替我消灾灭罪,他是大恩人,自己修学,给他回向、祈福。

人毁谤、侮辱、骂时,“阿弥陀佛,谢谢,消灾免难”。“他是大善知识、大恩人,他替我消灾,我业障无始劫来,累积到今天无量无边,亏得这些冤亲债主为我消业”。你能欢喜接受,如如不动就消业障;你要是全盘接受过来,自己在那里生气,那是造业障。一个消业,一个造业,就在一念之间。佛教我们这个绝招。每天修积的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报他们的大恩。每天赞叹、奉承你,消不了业障,赞叹多了,贡高我慢,又生业障了。

无量劫来所造的罪业虽多、虽重,不怕,怕的是不能真心悔改,真诚心悔改,今后断恶修善,决定能弥补。只要真正、彻底回头,就与佛心相应,就能得到诸佛菩萨加持,求生西方决定有份。

拜忏,真正忏悔就有效果,一定依教修行,改过自新是真忏悔。忏悔文念了,做不到,没用。

听经,头发胀、腰痛,是魔障,魔来扰乱,遇到这些要生忏悔心。

看到别人修善,难过、妒忌、妨碍,想法破坏、阻拦、毁谤、侮辱、陷害,这一定要忏悔。

顽固、固执、跋扈、不听人劝,喜欢跟人对抗,好胜心切,不认输,争强好斗。一定要忏悔。

做错事,不怕人批评、舆论。如果你造极重的地狱罪,只要一口气没断,还有救,忏悔,真正从内心忏悔,后不再造,你可以不堕三途,带业往生。“念一句阿弥陀佛,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有口无心的念不行,要诚心诚意的念。对世间万缘真的放下,一心求往生。口里念佛,心里打妄想,消不了那么多
罪业。

一句佛号,“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不夹杂力量最大,你能不间断念上三年,无量劫的罪业统统消尽。自在往生。

功夫成片,就是这句佛号,能把烦恼伏住,烦恼没断,它不起作用,不起现行,看到顺心事,起贪爱,“阿弥陀佛”,把贪心压下去,遇到不顺眼的事,嗔恚心起来了,“阿弥陀佛”,把嗔恚压下去,绝不叫它起作用,这叫念佛。当你心里一念不生时,可以不必念佛,你心清净,心才一动,赶紧念阿弥陀佛,把喜怒哀乐爱恶欲统统压下去,不让它起作用,这就是伏烦恼、忏除业障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12-12-16 17:52:44 | 只看该作者
净空法师:念经为何难消业障



发布:地水火风 [全部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1-12-24 8:18:00    阅读:14730   收藏

分享到: 13
 
  

问:弟子的母亲患有自闭症,一直是由善良、正直的弟弟专门照顾他老人家。弟弟曾经请教老法师如何帮助母亲,师父开示说念一千部的《无量寿经》回向给母亲。但弟弟认真读完一千部之后,母亲的症状好转的有限。

净空法师答:那你就再念一千部,既然有一点好转,这已经开始好转,那后面这一千部效果就会更好,然后你再念一千部,决定有好处。

为什么?这里头有个道理,你自己有真实功德是你母亲给你的,你母亲不生病你就不念了。你为什么能够念个三千部,五千部,一万部?是由你母亲生病你才念的,母亲是这个功德。

《地藏经》上你看光目女为什么能把她的母亲度化?你要晓得各人有各人的功德。你的成就就是你母亲的真实功德,你要没有成就,那你母亲就不行,所以你要真的很认真努力去修学。不然你念这一千部心都不诚,心都不专,为什么?敷衍塞责,我一千部念完了,看看有没有效;效果有一点,不大。你要是用真诚心去念,不一样,这个道理要懂。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没有怀疑,晓得到底是怎么回事情。所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下面他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如何帮助母亲恢复健康?这我刚才说了。弟弟因为母亲症状没有明显好转,已失去学佛诵经的信心,请问如何帮助弟弟?

你告诉你弟弟,你诵经一千部是有效,不是没有效。就好像吃东西一样,你吃一碗饭,没有饱,你要吃第二碗,第二碗不饱,吃第三碗不就饱了吗?你才吃到第一碗,后头就不吃了,那你活该,还挨饿,就是这么个道理。

真正孝顺父母,发个大心,我一生尽形寿受持《地藏经》,我每天都读,那个效果就不可思议。这就是理要懂,然后问题就能解决。不明道理,看到、念到的时候,这没有效果就退心了。正好像走路一样,方向、目标都是正确的,走了一半还没有到,算了不走、不去了,你永远达不到目的地。

所以是自己跟母亲业障都很重,哪有这么快、这么便宜的事情就把业障消除掉,没有这个道理。我们自己业障很重,要用真诚、清净心,恭敬心真正来受持读诵。读诵最重要的是明理,经里头的道理要懂得、要明了,而且真正要落实,要去做。把经典的理论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经典里面的教训变成我们实际生活行为,那个效果就非常大。所以念《地藏经》就要学地藏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12-12-16 18:26:38 | 只看该作者
净空法师:消灾必先修福 修福必先消业障(第一集)



发布:果梵 [全部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1-1-22 15:26:00    阅读:5542   收藏

分享到: 4
 
  

福人居福地 福地福人居—消灾必先修福 修福必先消业障 (第一集)  2009/10/26  台湾高雄  档名:21-564-0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最近这段时期我到澳洲去访问当地的宗教,在去之前以及回来,台湾都遇到了台风。南北都有许多佛门弟子很真诚的在做消灾祈福的法会,看起来也好像很有效果,我也参加了几场。每次都让我上台去讲几分钟,时间太短,没有办法把这个道理、理论的依据讲出来,所以我想今天利用这两个小时,我们讲这个专题,「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

  看到这个题目,我们就会想到这个地方要有福,地方就没有灾难,这才叫福地。福地是怎么造成的?是人心造成的,我们在华严讲席里面做了很多次的报告,讲宇宙的源起,都是从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自性确实是至善,纯净纯善,没有一法不圆满,所以它现出来的境界就是佛国土。《华严经》上给我们讲的华藏世界,平常诸位都知道的西方极乐世界,那是自性变出来的净土,什么灾难都没有,那真叫福地,居住在那个地方的人,都是有福的人。你看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说极乐世界都是「上善之人俱会一处」,就是那个地方的居民上善,没有一丝毫的恶念、恶行。真正做到纯净纯善,才走到上善,所以那个地方地就没有灾难。为什么?地是境界,境随心转,佛经上常讲的「依报随著正报转」,道理在此地。所以福人居福地,福地一定是福人居。我们念佛是修最大的福报,念佛念成功,你就是有大福报的人,你将来到哪里去?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最殊胜的福地。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我们居住的土地有了灾难,该怎样去应对?那就是我们今天讲消灾免难,消灾一定要知道修福,所以「消灾必先修福,修福必先忏除业障」,这太重要。普贤菩萨教导我们「忏除业障」,业障怎么样忏除?那有前方便。你看看菩萨教我们,我们要留意,第一个教给我们「礼敬诸佛」,这就是忏悔从哪里忏除?从礼敬,也就是说从自己谦虚。实在讲,宗教里面讲的是谦卑,谦虚还不够,谦卑。中国人讲古礼,礼是什么意思?自卑而尊人,这个自卑就真正是自尊,自尊不是说自大,不是这个意思,自己懂得谦虚,懂得尊敬别人,这叫自尊。「称赞如来」,要从这做起。称赞如来,这个意思是什么?就是中国人讲的隐恶扬善,见到别人做不好的事情绝口不提,见到别人做好事,我们要赞叹、要宣扬,这句话是这样讲法的。我们能隐恶扬善,诸位想想,这个世界、社会一定非常和谐,别人做不善的事情都能够原谅,看到别人行善都能生欢喜心,这个社会多美好!不要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心上,这是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处处能够照顾到大众,有好吃的、好的事情,总是希望先供养大众,不要先据为己有,这是什么?这是舍己为人。我们中国老祖宗教给我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教给我们「推己及人」,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前方便。没有这种心行,我们忏除业障很不容易,接下来就是忏除业障,你才真能够忏除得了。

  忏除也叫忏悔,有的经上讲忏悔。忏是什么意思?忏是发露。忏悔跟后悔意思不相同,后悔是自己做了事情,做了以后心里面有后悔。这后悔里头有善有恶,做坏事情后悔是不错,如果做善事后悔,那就错了。很多人做善事做完之后后悔,为什么我要拿这么多钱,要出这么多力,干这些傻事?这就错了。那忏悔不一样,忏悔是把自己所做的错事,能够在大庭广众当中说出来,这要勇气。说出来之后,最重要是改过自新,后不再造,那叫真的忏悔。所以「一切佛法,皆是忏悔修福的妙法」。你看佛所讲的哪一样不是忏悔法?是忏悔法,那就是修福法。同样一个道理,「一切忏悔修福法,皆是佛法」。我们老祖宗教给我们要常常忏悔,常常改过,常常自新。老祖宗早就说过,教导我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天天求进步。业障如果不忏除,怎么可能进步?业是什么?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活动,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些活动。为什么会有障?错误的活动就产生障碍,障碍我们的智慧,障碍我们的福德。我们再把这个事情说明白一点,对於个人来讲,障碍你的喜乐,障碍你身心健康,障碍你家庭幸福,障碍社会和谐,你看这么严重。

  哪些是业障?善业、恶业用什么做标准?这非常重要。善恶确实有标准,标准是什么?儒释道都讲得明白,儒家讲的五伦是标准,五常、四维、八德,落实在《弟子规》。五伦是讲关系,非常重要。人在这个世间,我们跟这些人是什么关系?然后再推广,我们跟一切动物有什么关系、植物有什么关系、花草树木山河大地有什么关系?跟天地鬼神有什么关系?这都是属於伦理。伦理不外乎五种,所以叫五伦。五伦首先讲自己不讲别人,世尊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佛法称为内学,内学就是讲自己,从自己心内,不在外面,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五伦第一个「父子有亲」,我们自己来到这个人间,怎么来的?父母为缘,业力为主,业力是因。因缘条件具足,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到这个世间来得依靠父母,所以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教导我们,这个恩德太大了,把它摆在第一条。人都有本性,本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善是性德,是自性里头本来就有的。这个德是什么?亲爱。你看看父母对儿女的照顾,特别是在婴孩的时代,还不会说话,还不会走路,几个月,不足一岁,这个时候你看父母对他的操心、关心,无微不至。我们真正懂得、明白了,才知道要孝顺父母。父母是无条件的付出,绝对没有天天跟你讲我为你付出多少,没有,父母从来不讲话的,无条件的。这个关系真正是说到究竟的美满,所以称之为善,这个善是究竟圆满,那一种慈悲,那一种亲爱没得比。如果是疏忽了教育,这小孩愈长愈大,长大怎么样?他会受外面环境的干扰,受环境的染污。中国古人讲「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他会受到影响,於是教育就很重要。教育这个动机、这个念头怎么生的?就从这生的。小孩慢慢长大,不能不接触外面环境,「苟不教,性乃迁」,《三字经》上讲的,你要不教,他就慢慢变质,这就很可怕。

  教育兴起来,教育的目的何在?第一个目的,父子之亲如何能保持到一生不会改变,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教育千万年来头一个目标。教育不是教我们升官发财,教育也不是教我们成圣成贤,教育的目标是什么?父慈子孝一生都不改变。你看这个教育的理念多么伟大!其实虽然不说圣贤,不说升官发财,可是大圣大贤、丰功伟业都是孝子成就的,孝是世出世法的根本。中国传统儒讲孝,佛也讲孝,你看「净业三福」,这是我们净土宗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第一句话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跟我们中国传统老祖宗的教诲不谋而合,这正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所以中国教育的核心、中国教育的起点就是父子有亲,从这里起来,然后才讲到夫妇有别。男女结合成为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夫妇各有各的责任,各有各的任务、使命,所以他有别。一个家庭里面最重要的是两桩事情,一个是家庭生计,物质生活;第二个是传宗接代,中国人所谓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两个人,在古时候,先生出去谋生,养家这个事情(物质生活)先生他担任;妇女在家里面,最重要的工作是相夫教子,帮助先生把家管好、照顾好,让先生无后顾之忧,专心从事他的事业,而最大的事情是后面这两个字,教子,相夫教子。

  一个人一生当中,第一任的老师是母亲,母亲太重要!母亲要会教,她的下一代都是大圣大贤、大忠大义,母亲教出来的。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这是孔子,孔孟心目当中最尊敬的圣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尧舜禹汤那是过去很久了,在孔子这个时代也过去将近两千年,那很久了,古人。可是文武周公在孔子那个时代算是近代人,因为孔子生在周朝,这是周朝开国的君王,妈妈好,教出来的。周家开国这三个大圣人,周文王,文王的祖母太姜,他的母亲太任,他自己的妃子,太姒,都有个太字。以后家庭里面的主妇,先生都把妻子称为太太,这是什么意思?尊重她,希望她学三太,希望她不要忘记天天想著太姜、太任、太姒,向她们学习,把自己的儿女都能教成大圣大贤,是这个意思。所以太太的来源不能不知道。这外国人没有,中国人称太太含义很深,时时刻刻提醒别忘记三太,那是做妻子、做母亲最好的典范。

  然后才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君臣有义」,君臣是领导与被领导,君仁臣忠,领导人仁慈,我们佛法讲慈悲、仁爱;被领导的人,他的属下尽忠,认真努力完成领导人付托的使命。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这五种,五种就讲尽了。其他所有的一切人都在朋友里面,朋友有信,诚信,朋友有诚信,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把人与人的关系都说尽了。一定先懂得关系,然后我们把关系处好,中国老祖宗讲的「敦伦尽分」。敦什么?敦是亲爱,亲睦,敦睦伦常,我们今天讲的相亲相爱,互相照顾,互相关怀,互助合作,这些都是属於敦伦尽分。我们尽我们自己的本分,把本分的职责做好,跟大众和睦相处,互助合作,这个社会多么美好!这是我们中国教育的中心理念。

  中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中国的教育是仁慈的教育。自古以来,人人都受这个教育。在中国历史上,中国没有跟外国人打过仗,在历史上没有记载,说明这是一个和睦的族群,他们有真正仁爱的教育,各个人都学好,各个人都有福。所以中国这块大地是福地,宝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看看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个早就灭亡,唯独中国存在,为什么?福地。为什么说福地?福人居,他受过伦理道德的教育,这是有福的人。所以五伦是关系,五常、四维、八德是道德。五常是道,常永远不能改变,一改变就麻烦,不可以改变的。五常是什么?是仁义礼智信,跟佛法配起来就是五戒。你看仁慈,不杀生是仁慈,不偷盗是正义,不邪淫是礼,不饮酒是智慧,不妄语是信,佛家讲五戒,根本戒。记住叫根本,就是做人的根本,修行的根本,成菩萨、成佛的根本,你没有这五个根本,人都做不好,怎么能学佛?所以五戒称为根本戒。

  仁,在中国,中国这个「仁」是两个人,就是想到自己同时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永远记住。中国人绝对不会起个妄念,损人利己,这是现在有,而且很多,为什么?他没有受过中国传统的教育,不能怪他。中国传统教育在我们中国这块大地,被疏忽了至少一个世纪,满清亡国,民国建立,民国到今年九十八年,再两年就一百年。民国初年,也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大概是二十几年的样子,二十几年、三十年,也就是民国三十年前,虽然社会不讲了,可是人民还有这种风气在,这个氛围还在;中日战争之后真的就很淡薄,虽很淡薄,比现在有人情味。现在受西方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可以说是大幅度的衰退,这很可怕的一桩事情。

  讲到伦常道德,现在年轻人不知道,他父母也不知道,他祖父母也不知道,可能到他曾祖父母晓得,到高祖父母才真正知道传统文化里面的含义,知道传统文化殊胜的利益,至少丢掉四代到五代。所以今天年轻人决定不能怪他,要怪什么?怪我们自己没有做好,我们没有好好照顾到。当然社会是个大染缸,非常可怕。今天社会的价值观里面找不到传统文化,全是西方的。这西方观念,思想、言行,跟我们传统恰恰相反,急功好利,他们是以自私为本,第一个概念就是自利,人人都著重自利,冲突就发生。仁慈这个仁没有了,他只有自己,自己是本位,先考虑自己不顾虑别人,这是今天整个社会冲突的根源、灾难的源头就在此地。我们不能不认识,我们不能不把这五常道找出来,我们必须要学仁,要知道真正学仁慈,就是学慈悲,利益无量无边。要学舍己为人,决定不能够学损人利己,损人利己,纵然眼前得到一点好处,来生的果报决定在三途,那又何必!

  人生很短,纵然一百年也一弹指。我三十八年到台湾,今年九十八年,整整六十年。想起当时到台湾的时候,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样,日子过得多快,六十年一弹指。所以我们要冷静、要细心去体验,就知道老祖宗教的东西是真理,老祖宗的东西真有道理在,你学了准有好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一定要学损己去利人,我们佛法讲舍己为人,要学这个。自己苦一点,希望别人过得舒服一点,过得好一点,这是中国人;希望自己日子过得舒服一点,不要去理会别人,这是外国人,中国人跟外国人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你看这个仁字多么重要。

  第二个是义,义是什么?怎么讲法?古人讲,「义者循理」;换句话说,遵循理那就叫义。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合理、合法,这就是义,决定不违背情理法,面面都顾到,这是义。礼是礼貌,是礼节,非常重要。礼的意思就是秩序,就是规矩、规则。中国人的礼从哪里来的?从大自然法则里面引申出来的;换句话说,与大自然相应,这就是性德,不是哪个人自己想出来的、自己造出来的,不是的。中国古圣先贤,就像孔子所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都是古圣先贤智慧经验累积的教训,不是哪个人创造,哪个人的发明,真的是天人合一。这个天就是大自然的规则,跟我们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融成了一体,这多么伟大!礼的精神,《礼记》里头说得很好,「自卑而尊人」,永远记住这个原则,对於别人,自己要谦虚,要知道尊重别人。人人都自谦,人人都尊重别人,你想这个社会多么美好!没有傲慢,没有贡高,没有自大。晓得贡高我慢、自大,这都是严重的烦恼,我们不可以不知道。所以一定要懂礼,要守礼。

  这些年来,我们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地区,在我们华人社会里面,我都劝大家学《弟子规》、学《感应篇》,为什么?礼。《弟子规》是礼,是中国小学里面学的礼,是中国真正扎根教育里面的礼,你说它多重要。不多,只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情,不难学,你就从这一百一十三桩做起,条条都把它做到,那根就扎下去。在日常生活当中,延伸出去那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在佛法里头,诸位晓得,佛法讲十善业道,只讲十条,可是这十条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运用,一展开,小乘三千,小乘就变成三千威仪,三千威仪一归纳就是十善业。大乘菩萨那更了不起,大乘菩萨把十善业一展开,八万四千条,我们一般讲整数,那四千就不说了,叫八万细行,实际上是八万四千细行。你看,十条展开能成为八万四千细行,一百一十三条那还得了!真的是究竟圆满大圣大贤的德行,在《弟子规》里头,不能不重视,不能不认真的学习。

  酒,在五戒里面它属於遮戒,什么叫遮戒?其他的四种,杀盗淫妄,受不受戒,你犯了都有罪。酒没有罪,酒是怎么样?喝醉了之后犯杀盗淫妄,那就有罪;他要不犯杀盗淫妄,他没有罪,这个道理要懂。我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学经教的时候,他老人家常讲,他说假如我们每个人的酒量都像郑康成那个样子,大概释迦牟尼佛这条戒就没有了。中国谚语里面有一句话说,「三百杯」,有典故的,它不是假的,三百杯,郑康成的故事。郑康成年轻的时候读书,老师马融,是汉朝的大儒。他在那里学了三年,学成之后回家,老师带著同学在十里长亭给他饯行,大概人不少,每个同学敬三杯酒,那大概有一百人,一个人三杯就三百杯,他真有酒量。三百杯喝下去,一点小小的礼节都不失,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到第二个人,真叫海量。我们没有办法,我们一般人,这个酒不要说是三百杯,我看大概十杯酒下去丑态就百出,《弟子规》上讲,劝导年轻人「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那真是丑态百出。丑态百出还算是过,不算罪,如果再犯杀盗淫,那就是有罪。所以释迦牟尼佛把这桩事情也列入根本戒,根本戒这条叫遮罪,就是防止你犯罪。不饮酒是防止你犯罪,饮酒本身不是罪,酒醉之后犯过失那叫罪。这是我们把它认识清楚。所以五常是做人的基础,常道,永恒不能变的。妄语,不妄语是诚信,真诚、守信,这是中国人千万年来做人的基本德行,不能不遵守,不遵守那就不是人。人跟畜生差别在哪里?就是人懂得五常,懂得五伦五常,畜生不懂。

  「四维」是礼义廉耻,「八德」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十二个字把中国千万年来祖宗教诲全部包括在其中。展开来就是四书五经、十三经,乃至於中国全部的传统文化,我们今天讲《四库全书》,都离不开这四个科目,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全部落实在《弟子规》。你要有这个认知,你对《弟子规》就会很尊重,你会非常认真的学习。而且有《弟子规》的根,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就不难,你会在学习当中得到法喜,得到真正的喜乐,就像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是喜悦,他不说乐,乐是快乐,快乐是外面的刺激,从外头来的。喜悦是内心里头往外面发的,像泉水一样,它自己涌出来的,这是真乐,这真正能养人,最好的养分!是从内心里头涌出来的喜悦,怎么涌出来?学习。学而时习之,学习会得到喜乐,真正的喜乐是从学习里面得来的。学习帮助你改过,改过就是忏除业障,帮助你得清净心,帮助你开智慧,你多快乐!这个快乐决定超过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那个不能比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是乐,快乐,从外头来的,不一样。儒家的标准,诸位别的不能够详细记清楚,你就想到《弟子规》,它全包了。

  在佛法,佛也只讲四个科目,「三福、六和、十善五戒、十愿十度」,这四个科目。三福是世尊指导弟子,指导学生们修学最重要的纲领。第一个是「孝养父母」,第二句话是「奉事师长」,这两句话是中国人所讲的「孝亲尊师」,为什么?我们的身命得自於父母,对父母要孝顺,我们的慧命得自於老师,对於老师也要孝顺,中国人把老师的恩德看到跟父母是同等的,没有差别。

  在古礼里面最明显的就是称呼,所以中国人有名、有字,名是父母给你起的,在你没有成年的时候,大家都叫你的名,你没有成年;成年之后,你是大人,你不是小孩,要对你尊重,不称你的名。你的平辈,你的兄弟,你的同学、朋友送一个名字给你,叫字,大家都称你的字,一生都称你的字。名只有父母称,你的祖父母、你的伯伯叔叔都称你的字,你将来在社会上做事情,你的长官也称你的字。官做大了,跟皇帝接触,皇帝也称你的字不称你的名,对你尊重。除了父母之外,还有一个人称你的名,老师。所以成年之后称名的只有两种人,一个父母,一个老师。这就是说明中国人对於老师的重视跟对父母没有两样,从这里非常明显的看出来。

  父母过世,居丧三年,守孝三年;老师过世,心丧三年,就是没有丧服,叫心丧三年。从古礼里面看出来,老师在学生心目当中地位是非常崇高的。老师对学生的爱护,古时候确实超过对他的儿女,这都是真的,这是一般社会风气。老师教书,学生参加考试,学生考中,自己儿子没有考中,老师欢喜,社会大众赞叹。如果老师的儿子考中,学生都没考中,社会上的舆论那就给他很难受。你有私心,你看你教你儿子,学生都没教好,所以他也非常认真努力去教好学生,优秀的学生。自己儿子纵然是不成材,将来的生活,将来生活有同学照顾他,师徒如父子。老师的儿女跟我们做学生的我们的亲兄弟没有两样,对於老师的家有照顾的义务,有帮助他们在生活上的义务。跟现在这个社会不一样。我们想想,中国古时候那个社会非常可爱,确实是和谐的社会,和睦的社会。

  佛法的三福是最高指导原则,一开头,孝亲尊师,然后讲「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佛法的基础,这是佛法的《弟子规》。在经典,经典就是《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在佛法相当於中国传统儒家的《弟子规》一样,是根本的根本,有这个基础才真正能入佛门,依佛为师,做佛的弟子。入佛门有三皈五戒,三皈是学佛最高的指导原则,就是学佛的目标,学佛的方向。皈依佛的意思是觉而不迷,皈依法的意思是正而不邪,皈依僧的意思是净而不染,佛法僧意思是觉正净。总的原则告诉你,无论学哪个宗派,无论学哪个法门,决定不能违背这个原则,违背这个原则就不是佛法。所以佛法最高指导原则,我们一般称三宝,就是佛法僧三宝,意思是觉正净。

  在方法上,从五戒开始,你看看儒家讲的五常,佛家讲五戒,跟五常意思完全相同,要从这开始。要戒杀,决定不能伤害众生。大乘菩萨戒里面,令一切众生生烦恼,我们就已经有罪过,怎么可以杀害?不偷盗,不偷盗是义,决定不能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我没有做偷盗,可是心里头还有想占一点便宜,这是什么?盗心,你虽然没有盗的行为,你有偷盗的念头,这就错了。不淫,这个不淫对在家同修来说,不邪淫,出家的是决定不淫欲,这个念头要断。五戒如果不能遵守,那是大不孝,怎么说大不孝?你不遵守五戒,你的身体不会好,你多病,多病令父母担忧,这就是大不孝。《弟子规》上「身有伤,贻亲忧」,让父母担心;「德有伤,贻亲羞」,德有伤,父母见不得人,难为情,养儿子怎么会养成这个样子?这个道理要懂,处处不要让父母操心,不可以羞辱父母。做儿女的对父母应当是荣宗耀祖,你多做好事,你的父母在外面人家见到都赞叹,你养的这么好儿子,没有人不羡慕,没有人不赞叹,这父母面上有光,这是孝顺。所以养父母的身,养父母的心,养父母之志。

  饮酒,在一些应酬的场面,守住一个原则,决定不能跟人干杯,这一开,那你问题就多了,决定不可。譬如一个宴会里头,就是一杯酒,应酬,这个可以,意思到了,决定不能喝醉。不但不能喝醉,你有一斤酒的量,最好不超过四两,你的头脑永远是清醒的,能够避免更好。如果你是学佛的佛弟子,你说「我受了五戒,很抱歉,对不起,我不能够犯戒」,我相信人家会谅解你。再不妄语,最后是人与人往来,一定要记住诚信,这个非常重要。

  十善里面包括有五戒,但是戒跟善的意思不一样,戒是你跟佛有了约定,佛告诉你这五样,你必须要遵守;善是自发的,不是佛教导我们,我们也要遵守。十善是性德,而且十善是一切善行的根本,不可以破坏。佛虽然没有那么严格要求我们,我们自己必须要遵守。然后再提升普贤菩萨的十愿,文殊菩萨的十度,这在《华严经》上的,一乘圆教,我们在这里就不细说,这细说两个小时讲不完,我们在华严会上常常提到。佛法落实在十善业道,所以十善业道非常重要。

  道下,道也变成宗教,实在在最早的时候是道家,儒释道都不是宗教,统统都是属於教育。道是推崇老子、庄子,他们「崇尚自然法则」,常常说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清心寡欲」。所以道家的思想、行持很像佛家的小乘,著重自利。但是自利里面决定不害他,这是自律,是德行。以后演变成为道教,老子、庄子也变成道教的始祖。道教修行确实有一部宝典,对於两千年来中国的社会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是《太上感应篇》。它一开头就是「太上曰」,这个「太上」就是指的老子,太上老君,道教的。这篇东西文字也不长,不到两千字,里面跟我们讲的因果报应,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在中国流行了两千年,过去纵然是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人,也听老人常常讲这些故事,感应的故事,受到很好的教育。所以起心动念都把自己管好。

  因果真有吗?真有。我们在前面学过《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在这部小论里头,我们知道因果跟生命的缘起、宇宙的缘起是同时发生的。宇宙生命缘起第一个因,它确实是没有因缘,在佛法里面讲「一念不觉」,一念不觉没有因,不但没有因,也没有缘,所以它叫妄动。但是这一念不觉就是宇宙起源的因,生命起源的因,那就有因有果,这不觉是因,宇宙生命就现相、就发生,那就是果。所以因果可以追溯到跟宇宙生命同时起来的。演变到我们现前,这演变到善恶,这就非常明显,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而且业因果报非常明显。

  中国过去的人受过这个教育都知道,人一生会安分守己,命里有的丢都丢不掉,命里没有的,用什么方法去求也求不到,那又何必!道理搞清楚,叫理得到了,他心就安。无论是贫富贵贱,像孔子所说的,你命里头有富贵,你享你的富贵;命里贫贱,你得甘心过贫贱的日子,对富贵并不羡慕,社会安定。贫富能不能均?不能均。为什么不能均?他造的业不一样,这要懂得。那我要享富贵,佛教得好,你要想发财,你修财布施,发财是果,因是什么?因是财布施。你能够以财富帮助别人,你的果报就得财富。你用你的聪明智慧帮助别人,那你的果报就是更加聪明智慧,叫法布施。你看到别人有苦难的时候,你能够救苦救难,特别是在病苦无依无靠,你能够照顾他,那你的果报就得健康长寿。你看这三种果都是大家希求的,可以说是不分族群,不分国家,不分宗教,我们在国外常常就问人,这三样东西要不要?没有一个不要。我要财富,我要聪明智慧,我要健康长寿,都要,但是他不懂得怎么个修法。在我们中国儒释道都懂,都懂这个方法,欢喜布施。布施不要后悔,如果布施后悔,将来有没有果报?有果报,但是果报得来的很辛苦,为什么?你施的时候有后悔,钱还是可以赚,赚得很辛苦。如果你很大方,根本没有放在心上,这样的布施,你将来得的果报赚钱很容易,一点不操心,财源滚滚而来,就这么个道理。这因果报应你真懂。

  命运不好就是过去世没修,这一世能不能改变?能改。可是诸位不要去迷信,风水先生替你改,算命先生给你改,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那他要是能改的话,他为什么不先改自己?这你就明白了。真正能够改的,诸位去看《了凡四训》,你就明白。明朝时候袁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禅师,云谷禅师用佛法里面的方法教导他,用《感应篇》的方法教他去学习,他真的改过来。收入年年增加,为什么?他拼命布施,所以财富(每年的收入)增加,功名成就,功名属於法布施,健康长寿属於无畏布施,他三个都得到。他的寿命,孔先生给他算的是五十三岁,他活到七十四岁,延寿二十年。他自己讲,他并没有求寿命,没求长寿。所以「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它有道理在。

  我初学佛的时候,承蒙章嘉大师教导我,我依教奉行,真的转过来。我命里面没有财富,过去生中没修,他教我修财布施。我说我没有钱,怎么布施法?大师问我,「一毛钱有没有?」「一毛钱可以,有。」「一块钱行不行?」「一块钱还行。」「你就从一块、一毛布施。」真干,我就听话。一块、一毛怎么布施?那时候接触到佛教,偶尔也到寺庙里面去参加这些法会,法会常常有人放生,有人印经,拿著簿子来化缘,随喜功德,我们就出个五毛、出个一块,就这样做,真干,确实愈施愈多。特别是出家之后,李老师要我学印光大师,章嘉大师叫我学释迦牟尼佛,李老师叫我学印光大师,那时候送我一部,我还记得四册,瑞成书局出版的《印光大师文钞》,正篇两册,续篇两册,四册,叫我认真去读,认真去学习。我才了解印光大师一生十方供养全部做法布施,做为印送经论善书,这是我真正学到。我们这些年来,我们送的经论善书是没法子计算,单单讲《大藏经》,差不多我们也快送到一万套,这都想不到的事情。当年我学佛买一套《大藏经》多辛苦,现在居然能够赠送一万套!

  寿命,这是从小人家给我算命、看相,都说我活不到四十五岁,寿命到四十五就没有了,我今年八十三,超过袁了凡很多。这是真事情,不是假的。命里没有财富,现在财用自在,虽然没有,但是心想事成,想干什么都不缺钱;没有求寿命,寿命也延长。法布施,聪明智慧增长,这个诸位可以从听我讲经里面感触到,你看我每年讲经,年年有进步。甚至於你要细听,月月都不一样,这个有喜乐,法喜充满。这就说明因果报应是真的,不是假的,六道轮回真有,不是假的。

  所以印光大师一生跟我们讲扎根教育,他是把因果摆在第一,有道理。为什么?我们看到古今有不少人,特别是在现前,有很多人确实开始真学佛,真的依教奉行。我们佛门有句谚语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二年,佛在天边」,就变质了;「学佛三年,佛化云烟」,就没有了。这是什么原因?这是不知道因果,没有在因果上奠定基础。如果一开头有很好的因果教育,我相信他始终不变,他就会有成就。不相信因果,学佛,你成为一个法师,成为一个大德居士,名闻利养会现前,这个时候如果你把持不住,很容易堕落。懂得因果,我们就想不是这一生,还有三途,来生怎么办?现前得一点受用,来生到阿鼻地狱,这是划不来的事情,这一定要清楚,决定不能干。

  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好榜样,一生他老人家坚持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坚持到底,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名闻利养现前,五欲六尘现前,一定要知道《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在这里不能起贪瞋痴慢,你一起这个,就跟三恶道相应。贪的念头起来,饿鬼道;瞋恨念头起来,地狱道;愚痴,畜生道,这多可怕。所以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是好东西,佛法把这个东西称之为财色名食睡,叫地狱五条根。你在这里面起贪瞋痴慢,你决定堕地狱。这些东西在人的一生当中又不能不要,可是时时刻刻要警惕著适可而止,决定不贪,不可以执著,这就对了,这叫修行真实的功夫。

  财,尤其是十方的供养,十方供养给你做什么?给你做佛事的,不是给你享受的。什么叫佛事?佛事是觉悟众生。世间最大的好事、最大的善行,无过於帮助众生觉悟。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他一生干什么?教学。我们用很冷静的思惟来观察他,他老人家一生,用现在的话来说,职业老师,他是这么个身分。三十岁开悟就开始教学,一直教到老人家圆寂,七十九岁。所以经典上记载的有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一生没有建寺庙,这我们要记住。可是他一生,他也很活泼,他并不固执,有些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他们自己有别墅、有园林,请他在那边教学,他也很乐意,也接受。像竹林精舍、只树给孤独园都非常有名。他也在那里住了几年,在那边教学,可是教完之后,别的地方有缘他还是去,这个地方物归原主。我们现在讲,释迦牟尼佛接受使用权,不接受所有权,他使用几年不用了,物归原主,这是对的。表现在生活上非常活泼,令人尊敬,令人敬爱。释迦牟尼佛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教学非常成功。这是我们后人的典范,我们应当要这样学习。

  近代的,在中国,因为中国地理环境跟印度不一样,他们是热带,三衣一钵可以,在中国不行,中国有四季,那三衣在冬天不能御寒。中国这些祖师大德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特别是近代印光大师,因为他距离我们近。老人家圆寂是在抗战期间,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就是亲近印祖,净土是印祖传给他的。我跟他学习的时候,他非常谦虚,他说我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后怎么办?教我学印光大师,跟他老人家学,做印光大师的私淑弟子。所以我就认真读老人家的书,现在在台湾《印光大师全集》精装七册,非常好,流通量也很大,各个地方都很容易能得到,真是一部好书。

  而印祖一生最大的贡献,我认为就是他老人家提倡因果教育,这是近代所有法师跟他不一样的地方。我这个发现是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离开台湾到香港去讲经。那一次在香港住了四个月,一九七七年,讲《楞严经》。前面两个月住在九龙,倓虚老法师办的中华佛教图书馆,这里面收藏了很多印光大师弘化社出版的书。我才晓得印祖将所有一切供养的钱办了一个弘化社,就是佛经流通处。他们自己印书,自己有个印刷厂,印的书都非常好,校对很精确,看得很舒服。因为印祖是我们的祖师,老师是一再叮咛要学印光法师,所以看到弘化社的书特别的亲切。

  我拿到这些书首先看看版权页,版权页印的数量,发现有三种书,感到很惊讶,第一个是《了凡四训》,第二个是《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三个是《安士全书》。这三种书,每一版都是在一万册以上。一万册、二万册、三万册到五万册,他都这么印的。印了多少版?几十版!这三种书都是这样子。我把它几十版一加起来估计一下,超过三百万册。老人家是净宗一代祖师,印佛经没有这么大的数量,佛经的数量都很少,看印佛经的一版一千册、二千册。他这三样书,这一版开头就是一万册、二万册、三万册,这是怎么回事情?我想了两个星期,才想出大概因果教育重要。所以他用这个方法让我们后人警觉到。

  我回到台湾把这三种书,我也学印经,就印了五万册,跟祖师差得很远,印了五万册。那时候我印经也印得多,几乎所有的供养全部拿去印经,但是所印的都是一千册、二千册、三千册。这次这三种书在台湾就印了五万册,而且我每一种都讲一遍,至少讲一遍,有讲二、三遍的。因果教育重要,深信因果,决定没有邪思,决定没有邪念,为什么?果报不可思议。人有善心、有善念,来生一定好。尤其我们这一生终极的目标是想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世尊为我们的教导,那个地方人都是上善之人俱会一处。所以我们常常想到,我们自己能不能修到上善?那上善的标准,印光大师可以说是近代一个最好的榜样。特别是这三种书,《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要多读,要多讲,为什么?那是上善的标准。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因果教育,我们念佛决定得生。

  这个世间很苦,灾难很多,不值得留恋。如果在这个世间还起贪瞋痴慢,那就错了,违背了因果,给你带来的是灾难、是恶报,这又何必!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佛菩萨的教诲,祖宗的教诲,印光大师的教诲,扎根在《感应篇》上,在因果教育上,然后《弟子规》、《十善业》就踏实。如果没有因果,我们的《十善业道》跟《弟子规》修得再好,名闻利养现前,五欲六尘现前,会变节,你把持不住,那就是古人所讲的「义始利终」。开始的时候,你是有一股正义,到最后怎么样?最后还落在名闻利养里头,错!这是什么?这是缺乏因果教育,才会造成这种现象。所以我们不取,我们不能取义始而利终,我们必须有始有终。能够说是义始而以智终就好,智慧现前,不能够说是把名利来结束,这就错了。

  我的大纲写得很多,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可能要讲三次,要讲六个小时,算是一个小专题。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谢谢大家。

选自净空法师专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12-12-16 18:27:03 | 只看该作者
净空法师:消灾必先修福 修福必先消业障(第二集)



发布:果梵 [全部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1-1-22 15:28:00    阅读:4016   收藏

分享到: 4
 
  

福人居福地 福地福人居—消灾必先修福 修福必先消业障  (第二集)  2009/10/30  台湾高雄  档名:21-564-0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今天我们继续来谈人不能没有福报,一定要做一个有福报的人,「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所以修福比什么都重要。修福一定要先忏除业障,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福慧双修」,佛是把福摆在第一,慧摆在第二,这意思很深。为什么先修福,不说先修慧?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相是福,你看他说这个话的时候,他把智慧摆在前面,德相摆在后面。可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他总是又把福报摆在第一,劝我们福慧双修。这个意思很明显,我们细心去观察、去思惟,智慧既然是本有,现在智慧为什么没有了?有,变质。变成什么?变成烦恼。所以佛经上又说「烦恼即菩提」,菩提是智慧,菩提变成烦恼,我们把烦恼忏除智慧就现前。所以在修学过程当中,一定要把修福摆在最前面,修福,在中国人讲必先孝敬父母,人孝敬父母就有福,不孝父母修什么样的福报都会落空。为什么?孝心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所谓孝感天地鬼神,孝心自自然然就感动天地鬼神,天地鬼神敬重孝子,敬重孝道这不能不知道。

  由於清朝亡国之后,我们中国的社会一直到今天,没有能够恢复到正常的秩序,所谓是动乱不安。尤其是把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丧失,这一句话是过去立法委员胡秋原先生所说的。这是我们的前一辈,我跟他老人家有过一面之缘,这个人是个才子。他分析我们这个国家社会,灾难第一个因素,就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对於中华民族传统,老祖宗的传统失去信心,这是真正的危机。他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老祖宗传给我们些什么?传给我们就是孝道。现在这个社会上,很少听到人讲孝道,这个社会上还有没有孝子?孝子还是有,叫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所以印光大师一生,这是佛门的大德,净宗的祖师,一生强调因果教育,超过佛陀的教育,他的话说得有没有过分?不过分。我们常讲这是过去的社会,不是现在的,受过良好的伦理道德教育,羞於作恶,不好意思做坏事。为什么?做坏事那是一种耻辱不好意思。如果要懂得因果教育不敢做坏事,为什么?怕报应,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这个因果报应是大自然的规律,我们一般人讲那是真理,那不是假的,你心行不善肯定有恶报。

  古今中外也有不少人说,我曾经看到心行不善的人,他活得很好,又做大官,又发大财,哪有因果报应?这个事情有没有?有,不但有还挺多的。这怎么解释?古圣先贤告诉我们,心行不善,造作众恶,还在享福,这是他过去生中修得太厚,他的福报太大,这一生所造种种不善折福,把他的福报已经打折扣,虽打折扣他还有余福,是这么一回事情,这个我们要知道。他这个余福享尽的时候,恶报就现前,不是不报,所谓是时候未到。时候是什么时候?他过去生中修的福报享尽,那时候就到,这么回事情。因果通三世,过去生中你曾经做过国王、做过大臣、做过大富长者,这一生呢?这一生你已经降得很低,这是什么?余福。可是细心去观察、去揣摩那种习气还在,过去生中的习气还在、还有,很冷静细心去检点、去观察能发现。还有一种这一生又贫又贱,贫是没财富,贱是在社会上没地位,这人怎么样?好人,孝子,肯帮助别人依然受贫穷。做好事应该有好报?这种状况古大德告诉我们,过去生中造的大恶,这一生当中心善行善,已经把他的恶报改善了很多。他还有余罪还没有完全消除,要等他呢?等他余罪、余殃消除之后,福报就现前。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我们今天这一生当中,真的是符合圣人所说的标准。我们的心善,我们的思想善,我们的言行善,为什么我们还受苦报?这就明白了。我们现在修的善还不够,认真努力把我们过去世的余殃,早一天化解福报就现前。福报现前,古人又有一句话说得好,「福至心灵」,人福报现前的时候突然智慧就开,人就聪明,所以福至,福报要现前心就开,这也是真的。这就是说明,在佛经上说明的,智慧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你修福积德,把你的业障逐渐化解,解冻,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就往外面透,就这么个道理,所以福至心灵。在我们现前的社会,因为我们疏忽祖宗的教诲时间太长,受西方人的价值观、文化的冲击太深,现在想回头,也有意思真正回头,心里头有疑虑,有怀疑、有顾虑,我这回头依老祖宗的真行吗?老祖宗东西真能够超越科学吗?这些问号摆在心上,把我们的信心又冲淡。所以我们不但在力度上不够,信心上都有问题,这是我们讲到改过自新、修积福德的障缘,我们必须要知道。

  怎样才能把这个障缘除掉?那就是要多多的接触传统文化。多读古人的典籍就是多接受祖宗的教诲,这就对了;多接触佛菩萨的教诲,我们每天学习经教,不离开佛菩萨。也许有些同学说我也很想做,可是有怀疑,信心不能够坚定。这桩事情我们可以理解,许多人都有这个现象,这就是疏忽的时间太久,至少四代到五代,现在要找回来有一定的难度。再看这个社会,跟著科学、跟著西方文化走的人太多;回过头来走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人太少!所以你看到这个现象,你的信心生不起来,你产生怀疑,这是我们能够理解的。那要怎样?有两种方法,一种佛法讲的,善根深厚的人容易回头,善根深厚的时候他能听话,他知道感恩。你教他怎么做,他只要相信你,他一点都不怀疑,他就真干。往往这种人成功很快速,善根深厚的人有福,这有大福报。另外一个方法,我没有这个善根,像我自己就是没有善根,那用什么方法?比较,东西方的东西我都接触,我比较,这比较之后,这心里就有数。

  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没有改变过,这个现在一般人讲不合科学,为什么?它没有进步。西方东西日新月异!譬如学校念教科书,中国古时候私塾念的书,几千年不变,就是那么几本标准的教科书,《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这一类东西,小学生必读的。看看外国学校的教科书,五年就换新的,五年又换新的,与日俱进,我们觉得这个好,中国人怎么能赶得上?可是你细心要想一想,永恒不变的那是真的,常常变,靠不住,那就不是真理,真理是永恒不变。中国东西,诸位要晓得,《弟子规》、《三字经》能够拯救世界;外国东西天天在换,救不了世界。人生病,咱们中医五千年不变,它能治病,它能把病治好;西医随著科学进步,不断在更新设备,所以新的一些观念,它治不好病。这个地方,从前李老师、方东美先生常常提醒我,你相信五千年的,你还是相信三百年?西方科技只有三百年,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你相信哪一个?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智慧太稀有了。所以从这一点,我们有理由建立信心,对於传统文化、对於佛法的经典再不怀疑。

  所以佛在经上有一句话说,疑就怀疑,怀疑圣教是菩萨第一个障碍,最严重的障碍,所以他把它列为根本烦恼。诸位要知道,根本烦恼是贪瞋痴慢疑,那个疑不是普通的怀疑,是对於佛菩萨圣教的怀疑,你对这个怀疑,你不但不能证果,你连开悟的分都没有。为什么?你不是很认真的去学习,你带著有疑问。佛法是准许你有疑问,疑问要用智慧来解除,所以说破迷开悟,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佛法不是不准你怀疑的,但是对老师、对佛菩萨要有信心,老师会教你悟入,会帮助你断疑,你一定要相信。疑可不可以讲清楚、讲明白来给你听?能,但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什么?理太深,跟你讲你不懂;事太复杂,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就能讲清楚。要怎样才能够真正听进去、听明白、听懂?要清净心、要恭敬心、要真诚心,你才能够听得进去,你才能够听得懂,听了之后有悟处,把你的疑惑破除。那我们跟个老师学习,对老师怀疑,对所学的经教怀疑,那是一辈子都不能入门。你很用功去学习,学的一些什么?学些知识,佛教里面所讲的知识不是智慧。所以这是佛法的难处,它难在这个地方。

  那佛法要怎么样学法?要持戒、要修定,也就是佛法必须把这个心定下来、静下来。你看《无量寿经》讲的清净心、平等心,平等就是定,不动就平等,一动就不平等。用什么方法修清净、修平等?戒律就是方法。所以持戒你就得定,得定才能够开智慧,豁然大悟。现在的人大多数心浮气躁,连学校的学生都不例外,我在外国看过很多大学生,我也偶尔应邀去上几堂课,资深的老教授告诉我,「法师,你到课堂里面上课,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十五分钟。」我说「为什么?」「十五分钟之后,他们浮躁的情绪就起来,听不进去。」我说「那你们怎么上课?」「十五分钟之后讲讲笑话,不谈正经东西,是这么上课的。」这是现实的现象一点不假,所以现在学校能学到东西吗?能学到。学生也很用功,学什么?学技术。他为什么要学这个?学了将来毕业出去的时候,他可以找到工作,他能赚钱。不但没有智慧,我们通常讲的知识也没有,只是技术,他重视技术。所以科学技术,科技这是很热门的。我们必须把现代这个社会弊病认识清楚,然后回过头来想想自己。

  所以印祖教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从深信因果。道家的《太上感应篇》,就是教导我们明了因果,因果通三世!佛法里面说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这一生的享受这是果报,果必有因,这个因是前世修的,前世修的因,这一生当中得果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来生是什么样的果报?我这一生的思想、言行、造作,这都是造因。如果你的因善,那来生的果报就殊胜;如果我们心行都不善,那来生很可能就三途受苦报去!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这一生当中,无论受到什么样的苦难,自己怎么样?甘心情愿接受,不怨天、不尤人。为什么?知道自作自受,前世没修得好,我应该受。为什么不能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我就又造罪业,来生恐怕还不如这一生,那就真的是错了!受什么样的委屈,受什么样的灾难不怪别人,怪自己过去生中疏忽,没好好修。而在这一生当中,确实把所有一切不善的念头远离,不善的行为也都疏远,一心向善。善是什么?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常常想到我应当怎样帮助别人。自己无论受什么样的苦难,还能承受得了,那就很快乐!时时刻刻想著利益别人。

  特别是学了佛法,学了佛法才知道,我们对别人、对社会最大的利益是什么?最大的利益是帮助别人觉悟,帮助别人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迷惑颠倒回头,觉而不迷,从一些违背伦理道德上面回头,认识伦理道德,明了伦理道德,热爱伦理道德,这就真的回头。回头是善,果报无比的殊胜,努力修善所谓是只问耕耘,莫问收获,收获是自然的。我们努力行善,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善报,我们也非常快乐,为什么?不求果报。那不善的遭遇到,那是消业障,好事情!我功德是积功累德,我的业障是天天在消,这怎么不是好事情!业障消尽福就来,福来了怎么样?福来了不享,希望把自己的福报给众生去享受,那你福报就更大了。更大是什么?更大就是广利众生,利益广大的众生。

  这世间有没有这种人?有,学佛的人里面很多。在我们中国,有个很著名的人范仲淹先生,他也是佛教徒,宋朝的宰相。一生过著清寒的生活,把他自己丰厚的俸禄,诸位看看《古文观止》里头,有一篇文章叫「义田记」,就是记载他老人家的行业。他把他的财富,你看一个人养三百多家,这些贫苦的人,他真做好事,像开救济院一样,照顾三百多家。他邻里乡党附近的那些小孩,家境很穷,小孩有智慧能念书的,他办义学,办学校供吃供住,为国家培养人才。一生做好事真有好报,他五个儿子,他自己做宰相,五个儿子里面两个做宰相,你看看他一家出了三个宰相,真不容易;还有一个御史大夫,像我们现在的监察院长;另外一个大概是做到省长,地方官员。这个家族一直到今天都不衰,你们到苏州去看看,范仲淹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实在是难得。去年冬天的时候,我回到老家住在实际禅寺,范先生的后人到实际禅寺来看我,提到他们家里修家谱,我非常欢喜,太难得!这一家人是我们现在人的榜样。带了一本家谱给我看,我对范先生是非常景仰,我就问他,「这家谱要好好流通,你印多少本?」他印了一百本。我说「怎么印得这么少?」成本很高,一本大概要一百多块钱。所以我告诉他「要多印,要普遍流通,送到学校图书馆收藏,祖宗是大德!」所以真正明白因果的人,人家是为千年万世的子孙来著想,不为一世。范先生死的时候连棺材都买不起,你就想想这个为人,钱全都做好事,都帮助别人。他是真干,一家人都干,子子孙孙后代都干,孝悌传家远!这是中国传统文化。

  所以印光大师极力提倡,现代人从哪个地方把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找回来?从因果,深明因果。所以他老人家提倡《了凡四训》,提倡《太上感应篇》,提倡《安士全书》。对《安士全书》的赞叹,是赞叹到了极处,他说近一个世纪,一百年当中这是第一部奇书。把这个业因果报讲得淋漓透彻,你要是认真去读它,一生受用不尽。从我们现前本身来设想,你身心健康,你不会生病,你家庭和睦;再扩展社会和谐,世界和平,这功德利益多大!「弟子规」,儒家的,「尽人事」也就是尽孝道,儒家的典籍非常丰富,完全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要是百分之百的做到,这个人就是儒家所称的圣贤,圣贤的教育。能真正把《弟子规》做到,像四书五经十三经,你才真正能看得懂;如果你没做到,你看不懂。做到了你就看懂,为什么?你入了圣贤的境界,圣贤的言论,哪有不懂的道理!十善业是佛菩萨大慈大悲、大行的基础,普贤菩萨的大愿,文殊菩萨的大行,要从这里开始,从十善业开始。十善一展开,一铺展开在大乘教里头,菩萨八万四千细行,是十善的展开;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起来就是十善,所以这个诸位要知道。儒家圣贤的细行也是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就是《弟子规》里面讲的,一百一十三桩事,所以我们决定不能把它看轻。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十善业道学起,不从这个地方扎根,就像种树一样这是根本,不在这上下手,那个树永远活不了,为什么?它没根。在中国过去无论是儒、是佛、是道,几乎都是共同扎这三个根,不分彼此相辅相成。我们怎么能疏忽?

  灾真的消,福就来了,不要求福,福自然来。为什么说福就来?福是自性里面的性德,灾是障碍、是烦恼,烦恼放下性德就现前。《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相就是福,统统现前!我们今天智慧不能现前,德行不能现前,相好不能现前,就是因为有灾、有难。在个人身上这就是病苦,烦恼、习气,疾病缠身,这都是灾难的现象。大陆有一位彭大夫,彭鑫,我在光碟上看到他两次的讲演,一次在青岛、一次在唐山,他讲「疾病与德行」,讲这个题目讲得好!如果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你都能够具备,你就百病不生。他讲的我相信,我完全能理解,纵然身体有病不需要治疗,也不需要吃药,只要好好在德行上去修,病就自然好,这也是真的不是假的。人会生病全是业障,所以佛家讲贪瞋痴为三毒,里面有贪瞋痴,有三毒外面就会有感染,就是疾病的感染;里面没有三毒,外面什么样的病毒,你遇到了都不会感染,这话很有道理。他这两篇讲演值得我们看,我还嘱咐同学至少要看三十遍,为什么?三十遍看完之后你印象深刻,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会检点,你会保持你身心健康,身心健康家庭就和睦,这个利益多大!所以彭大夫这两篇讲演,在佛法里面讲这是法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的果报是聪明智慧,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我们能不能修?能,我们能够把这光碟多做几片,多送给亲朋好友,这两种布施我们也做。现在做光碟成本很低,彭医生的光碟它是没有版权的,他说得很好,他是个医生,医生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一切人都不生病,各个健康长寿,这是他的愿望。

  所以灾消福自然来,这个来的时候就太好了,「天清地宁人和人长寿」,你说果报多殊胜!天时清明,天灾我们今天讲的自然的灾难,日月清明,我们地也宁,地上水灾没有、风灾没有、地震没有,这怎么回事情?这是因为人和。这在《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我们起心动念人知道,什么人知道?心地清净的人知道,这个诸位要懂得。现在你们的心念我不知道,我的心念你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们都是心浮气躁,感觉失掉不灵。所以修定,修定的人知道,为什么?他心清净,他不浮躁,所以别人起心动念他有波动的现象,他能接收得到,就这么个道理。可是我们从科学实验,江本博士的实验水知道,水不浮躁,水清净的,所以我们起心动念它能够接收到,这个波动它能接收到。这个实验做得很成功,从他这个科学实验,证明佛在经上讲的没错。所以我们就联想到,花草树木这些植物知道,我也做了十年的实验,这十年的实验做什么?我们种有机的蔬菜,蔬菜是植物,我们种了很多果木树,水果树这也是植物。我们跟它沟通,用佛法的方法跟它沟通,这些树木花草长得非常好。蔬菜有小虫吃,水果有鸟吃,那怎么办?我们跟那些小虫、跟小鸟也沟通,发现呢?发现它们跟我们很配合,我们做朋友。我们种的果木树,一定指几棵树长的水果,小鸟可以去吃;没有指定的,它们不能吃,要留给我们。它们遵守约定,我们很感激,我们爱护它、照顾它,它也有回报,它照顾我们,它也爱护我们。菜里面小虫也是如此,我们在菜园辟出一个角落,那个地方我们也很认真去种植,专门供养小虫,所以它们去吃,都集中到那一块去吃,隔壁的菜它都不会碰的。所以我们感觉得现在跟小虫、跟小鸟相处,非常好处,它们很守信用,咱们叫诚信,它们能做到。

  既然这花草树木有灵性,我们心里想的东西它能接收到,人哪有不能接受的道理?人就是心浮动,烦恼习气妄念太多,所以把这个能力障碍,不是没有,是障碍。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佛菩萨知道,我们起心动念鬼神知道,就是这么个道理。如果我们能够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别人起什么念头我们就知道。这叫什么?叫他心通,六通里面的他心通。对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都知道,那叫宿命通,所以修行修什么不能不知道。净土宗的修行,标准一定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经题说得很清楚,「清净平等觉」,这就是我们修学的方向,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所希求的果报也在经题上,「大乘无量寿庄严」,那是果德,清净平等觉是因行,修因你就能证果。大乘是智慧;无量寿是德行,第一德;庄严是美好,没有一样不好,圆满的福报叫庄严,你找不到缺陷,这个不能不知道!

  在认识上首先我们要明了,「祸福同源自性」,顺了自性就是福,迷了自性就是祸,祸福都是从自性来的,它是平等的,它没有差别的。那我们修福,看人家在作恶,会不会有嫌弃的心理?没有。为什么?知道平等的,他走的方向走反了,违背了自性那就是灾难。学佛的人,《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为我们做了一个榜样,这在教科书里面,经典是教科书,是稀有难得的。这是早年五十八年前,方东美先生讲给我听的,他说《华严》是佛经哲学概论,它这部书的编辑编得太好,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五十三参是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这种教科书真的是稀有,圆满的理论,周密的方法,还做给你看。他是完全用平等心、用真诚心、用大慈悲心,来看宇宙之间一切人事物,这叫菩萨,这叫真正觉悟。不是看到好人欢喜,看到恶人讨厌,不是,他是平等心。为什么?因为他知道祸福、善恶、染净都是同源,都是自性生的,自性怎样?「性本善」。诸位要知道,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善是圆满,这个善能生万法!

  现在的科学家告诉我们,整个宇宙之间只有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用我们中国人来说,那就性本善,这三样东西是自性。他把自性说出三样,一个是能量,能场是科学名词,第二个物质,第三个信息。实在讲这三样东西,跟佛法讲的阿赖耶是相同,阿赖耶的三细相,第一个是业相,业相就是它的能量;第二个见相,也叫做转相,就是它能够转变,就是信息;第三个境界相,就是物质。佛在三千年前给我们讲阿赖耶识,也是讲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其实是一样东西,就是自性,自性里头没有东西,可是自性里头有这种能量。惠能大师明心见性,性是什么样子他说出来,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是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清净的,现在还是清净,它永远不变的,它真的是清净,一丝毫染污都没有,而且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的。佛法里面讲真假,标准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凡是有生有灭的就不是真的,这假的。你看人有生老病死这不是真的,树木花草有生住异灭,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全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什么东西是真的?自性不生不灭这是真的。所以他讲清净,他讲「本不生灭」,他讲「本无动摇」,这都是科学家里面讲的能量,场能,我们说能量,这是真的永恒。能大师又说「本自具足」,这就是科学讲的信息,我们讲的精神世界。本自具足,你看水它会看、会听、会懂得人的意思,这都不是信息吗?本自具足。第三个就是物质,能生万法,能生万法就是物质现象。所以你要知道,所生的万法里头,任何一法都具足圆满的信息,都具足圆满的能量。

  所以佛讲一微尘,我们前面学过的《妄尽还源观》,都讲一微尘,微尘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物质里面最小的,现在科学家讲基本粒子,像夸克跟这个相接近,这样东西肉眼看不见,在高倍的显微镜之下才看见。你要知道它里头有圆满的信息、有圆满的能量。佛说得好,就是那一微尘它有三种周遍,第一个周遍法界;第二个出生无尽,能够出生整个宇宙;第三个是含容空有,它包虚空,它包万有。就是那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统统如是,无论在信息、在能量,它都是交融、圆融的,所以它起感应道交。我们一个念头无论是善念、是恶念,念头才起已经周遍法界,跟法界里面,善念与善的境界相应,恶念跟恶的境界相应,这讲十法界,善念的时候跟四圣法界相应。染念跟六道轮回相应,起个善念六道里头三善道相应,起个恶念跟三恶道相应,它是一体的,它不能分的。一切微尘皆如是!所以这是我们要认识的,这叫做本善。问题就是随缘,「随净善缘」那是福、那是吉,「天清地宁人寿」。如果随恶缘,随染缘、随恶缘就是祸,就是凶,感应那就是「天灾地变人祸」。我们要想消灾免难,懂得这个道理就行!我们做的三时系念的佛事,我常讲那个消灾免难是治标,不是治本,怎样治本?我们随净缘、随善缘就是治本,感应的什么?天清地宁人长寿,福报就现前!我们的心好,我们的言论好,我们的行为好,我们居住的环境山河大地都好,什么灾难都没有,我们要在这里建立信心。

  然后我们起一个不善的念头,马上就要晓得我们在制造灾难,我们起一个贪的念头,贪是水灾。起这个念头立刻就能警觉到,我给地方带来水灾,我在制造水灾;起一个瞋恚的念头,我给这个地方带来火灾,温度上升是火灾;我起一个愚痴念头,是带来风灾;我怨天尤人不平,老天不公平,社会不公平,这是什么?这地震。我们能有这个警觉心,把这些错误的念头、错误的行为,统统能改正过来,我们居住这个地方叫福地。为什么?没有这些灾害,地水火风、地震统统没有,这叫地宁。善会感善的感应,我们这个地方决定是花草树木茂盛,五谷丰登,人心感得的。这是佛法里面常讲「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是我们的环境,环境是依著我们的心、念头在转,正报就是我们的念头。我们的念头善没有一样不善,我们念头要是恶没有一样是善。所以善跟不善都不是真的,是在自己起心动念,这太重要!

  佛在经里面有一段话讲得很好,我们学佛的同修必须要认识,这些话是有一点深度,可是我们天天在学经教,我相信并不难懂。「真如界内」,真如界内的意思就是遍法界虚空界。「绝生佛之假名」,生是众生,佛是佛菩萨,这都是假名,《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就这个意思,要晓得这些名字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些名字从哪里生的?是从一切众生迷了自性,从分别执著里头生出来。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佛菩萨在经典里面常常告诉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回归自性,那就是回到真如界内。回归自性还有没有众生?还有没有佛?没有!所以那叫清净平等觉。这些假名在哪里?假名只是在六道里面,六道里面有这些假名,被一切众生严重的执著,以为是真的,不了解事实真相。四圣法界里面也有这些假名,但是他们已经不执著,这就比我们高明,他知道名是假名,相是幻相,对於名跟相都不执著,所以他们的心清净平等。

  第二句讲「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自性是平等的,自性是清净的。你看六祖见性的时候「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就是平等。这是教我们常常看一切众生,看一切万法,要能看到它的真相。真相是相有体无,知道一切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自性是谁?自性就是自己这一定要知道。佛法里面讲依报跟正报,正报就是自己,除自己之外全叫依报,依报随著正报转。那正报,正报是意念,我的念头是正报,身体还是依报,这个道理你要是懂得,那你得的利益就太大。为什么?你希望健康长寿,希望不衰老,老而不衰,你就晓得你的意念,你的意念要是年轻,你身体就年轻;常常想老了你形相就衰老,为什么?相随心转。你看中国人,现在很多人都知道《黄帝内经》,要从《内经》的讲法,大概十岁叫小,小孩十岁;二十岁呢?二十岁叫少;三十岁叫青,青年,二十岁是少年,三十岁是青年,四十岁是壮年,五十岁就老年。中国人五十以上都称老人,男子称老先生,女子称老太太,五十岁就称老。在我们佛门还有这个规矩,五十岁以上的出家人都称老法师。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三十三岁,我们常常跟著一些老法师,白圣老法师、道源老法师,他们都是五十几岁,我们都尊称他为老法师,老人!六十岁叫花甲老人。

  佛讲的这是六道里面的现象,特别讲的是人道,他有这种执著。如果你能把我放下,《金刚经》上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不就是无量寿了吗?你就证得无量寿!所以学佛的好处利益说不尽,你就是要了解这些事实真相,宇宙人生一切万物知道它真相,它从哪里来的,究竟怎么回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你在里面可以受用,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你就变成佛菩萨的享受。佛菩萨有享受,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就叫造业,你就有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称它作净业,没有任何副作用,善恶二边都不沾,不但善恶没有,连染净都没有,这要知道。善恶二边没有了就四圣法界,但是四圣法界里头有染净,染净都没有超越十法界,在一真法界。我们人虽然身体还在此地,你享受的是什么?是一真法界的享受。那这种享受别人不知道,别人没有你这个境界,别人不知道。谁知道呢?跟你有同等境界的人他知道,比你高的境界的人他知道。你虽然在六道里头,可是你的享受是一真法界。所以我们懂得,诸佛菩萨、像祖师大德,他们到这个世间来应化度众生的,我们看到他好像跟我们差不多,实际上不一样。特别是释迦牟尼佛的示现,他老人家示现,你看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他享的是什么?他享的是一真法界的受用。那我们怎么能跟他相比?我们看到他很辛苦,好像物质生活条件太差,人家享的是最高的福报。

  经上说「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也」,这是教我们修什么?修平等心。如就是真如,魔界是真如自性里面现的相,佛界也是真如自性里现的相,体是一个,不是两个,相不一样,用也不一样,报也不一样,体是一样,总得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於是我们对佛礼敬,我们对魔也礼敬这是真的,佛教导我们,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礼敬诸佛里头没有讲魔,这诸佛里头有过去佛、有现在佛、有未来佛,你相不相信?相信。我们是不是未来佛?是!魔是不是未来佛?也是,那不就对了吗?所以礼敬可不能分。妖魔鬼怪我们的礼敬都要跟对佛的礼敬相等,这就对。为什么?他是未来佛,他本来是佛,《华严经》上佛常讲的一句话,「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里头包括魔界。所以称赞就差别,你看称赞,「称赞如来,礼敬诸佛」,名字不一样,佛是从相上讲的,如来从性上讲的,从性上讲的我们对佛赞叹,对魔就不赞叹,你看差别在此地。恭敬是一样,不赞叹他,因为他做的是不善,他是违背了性德,我们不赞叹他,但是要恭敬他,还得要供养他。所以供养不分,礼敬不分,只有赞叹有分别,这里头都很有道理,很深的意思在!

  为什么?「魔是修恶之极,佛是修善之极,善恶不同,其性一也」。这个性是宇宙万法的本体,性是宇宙万法的本体,所以宇宙万法里头善恶不同、染净不同,其性一也,这就是性本善。所以它的善字里面包括善恶、包括染净,这个意思就深。回归到我们行德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该怎么做?能够随顺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个高,这个超越!至少超越六道轮回,你到四圣法界。这三句话在佛门叫三皈依,觉而不迷是皈依佛,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回过头来我依靠佛陀的教诲,依靠佛陀指导的原则。觉就是佛,觉就不迷,迷了是凡夫,觉了是佛。第二句是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与自性完全相应;邪是与自性相违背,邪知邪见是凡夫。正知正见是佛菩萨,正知正见的标准在哪里?经典。我们常常读诵经典,就是亲近佛菩萨,这个很重要;学佛如果不去读经典,那你虽然学佛,你不亲近佛菩萨。佛菩萨现在不住世,他的教诲全在经典里头,展开经卷那就是跟佛菩萨面对面,接受他的教诲依教奉行。经典上教我们做的我们就做,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就不做,这是真正学佛。修正我们错误的知见,经论就是正知见。

  第三句叫皈依僧,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净而不染是清净。我们对於出家人不管他修不修,修得怎么样,这个我们不必去理会,他是个真修的,还是假修的,都与我们不相干,我们修自己。他对我们呢?他对我们有很大的作用,什么作用?提醒我们。你看出家人衣服一穿,你一看到他你要想到什么?想到我自己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不要去想他,你想他你就造罪业,你想自己是无量功德。他对你有没有好处?有好处,他提醒我,没有这个形相我就把它忘掉,我看到这个形相就提醒我,所以这个形相也是不可思议。由此可知,我们修行能不能成就不在外缘,在自己。外面一看,佛像提醒我们,经书提醒我们,经书一定要读,一定要求解,要理解,要依照经书里面所讲的,修正我们的错误思想行为。出家人这个形相,一看到这个样子马上提醒自己。所以那个出家人纵然他做种种不善,将来堕阿鼻地狱,但是他是我的好老师,他提醒我,知恩要报恩!所以学佛要依靠智慧,不能依感情,依感情就会做错事情,害自己也害别人。你看世尊当年在世,为我们所示现的,那就是最好的典范,我们永远要记住。所以我们要修福,头一个要修自己,自己没福,这一家也没福,我们这个地方也不能有福。

  所以有这种认知,「性以不变为义」,什么叫性?性是永恒不变。「上极诸佛」,上面到诸佛如来。「下至微细生物」,这个微细生物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为什么?只要是物它就是生物。我们今天讲有机的,有机就是有生命的。为什么?它有信息,它确确实实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它分不开的。你看佛讲一粒微尘,微尘里头有能量,微尘是物质,你看它里头有圆满的能量,它有圆满的信息。所以我说它是有机的,它是活的,活生生的它懂得人的意思,我们起心动念它都知道。所以它才跟著我们念头产生变化,我们念头净它就净,我们念头染它就染,我们念善它就善,我们念恶它就恶,就这么个道理。在我们身体就整个身体的细胞,要知道细胞是分子造成的,那分子是原子造成的,原子是核子、电子造成的,再分析那就到基本粒子、夸克,那就是我们佛经讲的一粒微尘,就是那一粒微尘里面,就具足圆满的信息、能量。那我们人这个身体是什么东西组成的?就是这个基本的粒子,就是佛家讲的一微尘,许许多多微尘排列成这么个形相。每一粒的微尘,就是每一粒的基本粒子都有圆满的能量、圆满的信息。所以你一个念头全身起变化,这要懂得。

  「品类万差,莫不本乎一性」,宇宙之间这些万法,能大师讲「能生万法」,这一切不止一万,不晓得有多少?无量无边,这个千差万别的品类,但是统统是一个性,统统是一个自性。「迷之成生死,悟之为涅盘」,涅盘是不生不灭,悟是什么?悟是见性,迷是凡夫,觉悟了是佛菩萨,明心见性!迷悟虽然不一样,「其性本一,是宇宙万法之本体也」,宇宙万法就是从它变现出来,它是宇宙万法的本体,它是我们自己的真性,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什么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体是本来面目,自性是本来面目。所以我们「随顺性德」,性德是什么?在我们中国老祖宗给我们讲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那就是性德;在佛法里面讲的,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贤十愿是性德。我们能够随顺身心健康,不会生病。

  彭大夫告诉我们养生之道,随顺性德,「仁慈养肝」,你不必去吃什么钙片什么东西用不著,那个东西有副作用的。怎样养肝?仁慈,没有条件关爱别人、关怀别人这是仁慈,仁慈养肝。「正义养肺」,什么是正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合理、合法,这是正义。正义的人肺好,仁慈的人肝好不会出毛病的。「礼乐养心」,礼很重要,人不能没有礼貌,中国古人从小就学给人作揖,现在讲鞠躬九十度。日本人这是从中国学去的,我们中国人现在忘掉了,日本人现在还有。礼乐都是养心的,让你自己能够法喜充满,我们中国谚语有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礼乐是让你从内心里面的喜悦往外面透露。从哪里来?从学习圣贤的教诲。你看《论语》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学圣贤之道,习是什么?习就是礼乐,表现在外面是礼,表现在你内心是乐,身心快乐。「智慧养肾,诚信养脾胃」,这是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你把这五个字做到,你的身体就好,你就不会有病。纵然有病,你真能把这五个字做好,你那个病自己就会好,不必找医生,不必吃药,就能恢复健康。

  反过来你要是违逆性德,「怒伤肝」,你要发脾气你的肝就有问题;「悲恼伤肺」,你肺就有问题;恨,仇恨伤心,你的心脏就有问题;烦恼、恐惧就是你身心不安,伤肾;怨天尤人,什么事情怀疑,这个伤脾胃,你看看。所以我们要想自己身心健康,你把伦理道德做好你就得到,这个得到之后,你的心态、心情、心理、生理完全恢复正常,正常就是最健康的。毛病都是出在不正常!你说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多好,它管用,不是不管用,你现在就是怎么样去求升官发财,你身体不健康还带痛苦。所以,真正的幸福美满、健康快乐,都在古圣先贤的教诲里头,都在佛菩萨经典之中,我们好好的去学习,你统统都能得到,这真的不是假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选自净空法师专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12-12-16 18:27:28 | 只看该作者
净空法师:消灾必先修福 修福必先消业障(第二集)



发布:果梵 [全部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1-1-22 15:28:00    阅读:4016   收藏

分享到: 4
 
  

福人居福地 福地福人居—消灾必先修福 修福必先消业障  (第二集)  2009/10/30  台湾高雄  档名:21-564-0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今天我们继续来谈人不能没有福报,一定要做一个有福报的人,「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所以修福比什么都重要。修福一定要先忏除业障,佛在经上常常告诉我们「福慧双修」,佛是把福摆在第一,慧摆在第二,这意思很深。为什么先修福,不说先修慧?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相是福,你看他说这个话的时候,他把智慧摆在前面,德相摆在后面。可是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修行,他总是又把福报摆在第一,劝我们福慧双修。这个意思很明显,我们细心去观察、去思惟,智慧既然是本有,现在智慧为什么没有了?有,变质。变成什么?变成烦恼。所以佛经上又说「烦恼即菩提」,菩提是智慧,菩提变成烦恼,我们把烦恼忏除智慧就现前。所以在修学过程当中,一定要把修福摆在最前面,修福,在中国人讲必先孝敬父母,人孝敬父母就有福,不孝父母修什么样的福报都会落空。为什么?孝心是自性里头本具的。所谓孝感天地鬼神,孝心自自然然就感动天地鬼神,天地鬼神敬重孝子,敬重孝道这不能不知道。

  由於清朝亡国之后,我们中国的社会一直到今天,没有能够恢复到正常的秩序,所谓是动乱不安。尤其是把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丧失,这一句话是过去立法委员胡秋原先生所说的。这是我们的前一辈,我跟他老人家有过一面之缘,这个人是个才子。他分析我们这个国家社会,灾难第一个因素,就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对於中华民族传统,老祖宗的传统失去信心,这是真正的危机。他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老祖宗传给我们些什么?传给我们就是孝道。现在这个社会上,很少听到人讲孝道,这个社会上还有没有孝子?孝子还是有,叫凤毛麟角少之又少。所以印光大师一生,这是佛门的大德,净宗的祖师,一生强调因果教育,超过佛陀的教育,他的话说得有没有过分?不过分。我们常讲这是过去的社会,不是现在的,受过良好的伦理道德教育,羞於作恶,不好意思做坏事。为什么?做坏事那是一种耻辱不好意思。如果要懂得因果教育不敢做坏事,为什么?怕报应,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这个因果报应是大自然的规律,我们一般人讲那是真理,那不是假的,你心行不善肯定有恶报。

  古今中外也有不少人说,我曾经看到心行不善的人,他活得很好,又做大官,又发大财,哪有因果报应?这个事情有没有?有,不但有还挺多的。这怎么解释?古圣先贤告诉我们,心行不善,造作众恶,还在享福,这是他过去生中修得太厚,他的福报太大,这一生所造种种不善折福,把他的福报已经打折扣,虽打折扣他还有余福,是这么一回事情,这个我们要知道。他这个余福享尽的时候,恶报就现前,不是不报,所谓是时候未到。时候是什么时候?他过去生中修的福报享尽,那时候就到,这么回事情。因果通三世,过去生中你曾经做过国王、做过大臣、做过大富长者,这一生呢?这一生你已经降得很低,这是什么?余福。可是细心去观察、去揣摩那种习气还在,过去生中的习气还在、还有,很冷静细心去检点、去观察能发现。还有一种这一生又贫又贱,贫是没财富,贱是在社会上没地位,这人怎么样?好人,孝子,肯帮助别人依然受贫穷。做好事应该有好报?这种状况古大德告诉我们,过去生中造的大恶,这一生当中心善行善,已经把他的恶报改善了很多。他还有余罪还没有完全消除,要等他呢?等他余罪、余殃消除之后,福报就现前。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我们今天这一生当中,真的是符合圣人所说的标准。我们的心善,我们的思想善,我们的言行善,为什么我们还受苦报?这就明白了。我们现在修的善还不够,认真努力把我们过去世的余殃,早一天化解福报就现前。福报现前,古人又有一句话说得好,「福至心灵」,人福报现前的时候突然智慧就开,人就聪明,所以福至,福报要现前心就开,这也是真的。这就是说明,在佛经上说明的,智慧是你自性里头本有的,你修福积德,把你的业障逐渐化解,解冻,你自性里面的智慧就往外面透,就这么个道理,所以福至心灵。在我们现前的社会,因为我们疏忽祖宗的教诲时间太长,受西方人的价值观、文化的冲击太深,现在想回头,也有意思真正回头,心里头有疑虑,有怀疑、有顾虑,我这回头依老祖宗的真行吗?老祖宗东西真能够超越科学吗?这些问号摆在心上,把我们的信心又冲淡。所以我们不但在力度上不够,信心上都有问题,这是我们讲到改过自新、修积福德的障缘,我们必须要知道。

  怎样才能把这个障缘除掉?那就是要多多的接触传统文化。多读古人的典籍就是多接受祖宗的教诲,这就对了;多接触佛菩萨的教诲,我们每天学习经教,不离开佛菩萨。也许有些同学说我也很想做,可是有怀疑,信心不能够坚定。这桩事情我们可以理解,许多人都有这个现象,这就是疏忽的时间太久,至少四代到五代,现在要找回来有一定的难度。再看这个社会,跟著科学、跟著西方文化走的人太多;回过头来走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人太少!所以你看到这个现象,你的信心生不起来,你产生怀疑,这是我们能够理解的。那要怎样?有两种方法,一种佛法讲的,善根深厚的人容易回头,善根深厚的时候他能听话,他知道感恩。你教他怎么做,他只要相信你,他一点都不怀疑,他就真干。往往这种人成功很快速,善根深厚的人有福,这有大福报。另外一个方法,我没有这个善根,像我自己就是没有善根,那用什么方法?比较,东西方的东西我都接触,我比较,这比较之后,这心里就有数。

  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没有改变过,这个现在一般人讲不合科学,为什么?它没有进步。西方东西日新月异!譬如学校念教科书,中国古时候私塾念的书,几千年不变,就是那么几本标准的教科书,《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这一类东西,小学生必读的。看看外国学校的教科书,五年就换新的,五年又换新的,与日俱进,我们觉得这个好,中国人怎么能赶得上?可是你细心要想一想,永恒不变的那是真的,常常变,靠不住,那就不是真理,真理是永恒不变。中国东西,诸位要晓得,《弟子规》、《三字经》能够拯救世界;外国东西天天在换,救不了世界。人生病,咱们中医五千年不变,它能治病,它能把病治好;西医随著科学进步,不断在更新设备,所以新的一些观念,它治不好病。这个地方,从前李老师、方东美先生常常提醒我,你相信五千年的,你还是相信三百年?西方科技只有三百年,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你相信哪一个?五千年的经验,五千年的智慧太稀有了。所以从这一点,我们有理由建立信心,对於传统文化、对於佛法的经典再不怀疑。

  所以佛在经上有一句话说,疑就怀疑,怀疑圣教是菩萨第一个障碍,最严重的障碍,所以他把它列为根本烦恼。诸位要知道,根本烦恼是贪瞋痴慢疑,那个疑不是普通的怀疑,是对於佛菩萨圣教的怀疑,你对这个怀疑,你不但不能证果,你连开悟的分都没有。为什么?你不是很认真的去学习,你带著有疑问。佛法是准许你有疑问,疑问要用智慧来解除,所以说破迷开悟,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佛法不是不准你怀疑的,但是对老师、对佛菩萨要有信心,老师会教你悟入,会帮助你断疑,你一定要相信。疑可不可以讲清楚、讲明白来给你听?能,但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什么?理太深,跟你讲你不懂;事太复杂,也不是那么简单的就能讲清楚。要怎样才能够真正听进去、听明白、听懂?要清净心、要恭敬心、要真诚心,你才能够听得进去,你才能够听得懂,听了之后有悟处,把你的疑惑破除。那我们跟个老师学习,对老师怀疑,对所学的经教怀疑,那是一辈子都不能入门。你很用功去学习,学的一些什么?学些知识,佛教里面所讲的知识不是智慧。所以这是佛法的难处,它难在这个地方。

  那佛法要怎么样学法?要持戒、要修定,也就是佛法必须把这个心定下来、静下来。你看《无量寿经》讲的清净心、平等心,平等就是定,不动就平等,一动就不平等。用什么方法修清净、修平等?戒律就是方法。所以持戒你就得定,得定才能够开智慧,豁然大悟。现在的人大多数心浮气躁,连学校的学生都不例外,我在外国看过很多大学生,我也偶尔应邀去上几堂课,资深的老教授告诉我,「法师,你到课堂里面上课,时间最好不要超过十五分钟。」我说「为什么?」「十五分钟之后,他们浮躁的情绪就起来,听不进去。」我说「那你们怎么上课?」「十五分钟之后讲讲笑话,不谈正经东西,是这么上课的。」这是现实的现象一点不假,所以现在学校能学到东西吗?能学到。学生也很用功,学什么?学技术。他为什么要学这个?学了将来毕业出去的时候,他可以找到工作,他能赚钱。不但没有智慧,我们通常讲的知识也没有,只是技术,他重视技术。所以科学技术,科技这是很热门的。我们必须把现代这个社会弊病认识清楚,然后回过头来想想自己。

  所以印祖教我们学佛从哪里学起?从深信因果。道家的《太上感应篇》,就是教导我们明了因果,因果通三世!佛法里面说得好,「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这一生的享受这是果报,果必有因,这个因是前世修的,前世修的因,这一生当中得果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来生是什么样的果报?我这一生的思想、言行、造作,这都是造因。如果你的因善,那来生的果报就殊胜;如果我们心行都不善,那来生很可能就三途受苦报去!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这一生当中,无论受到什么样的苦难,自己怎么样?甘心情愿接受,不怨天、不尤人。为什么?知道自作自受,前世没修得好,我应该受。为什么不能怨天尤人?怨天尤人,我就又造罪业,来生恐怕还不如这一生,那就真的是错了!受什么样的委屈,受什么样的灾难不怪别人,怪自己过去生中疏忽,没好好修。而在这一生当中,确实把所有一切不善的念头远离,不善的行为也都疏远,一心向善。善是什么?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常常想到我应当怎样帮助别人。自己无论受什么样的苦难,还能承受得了,那就很快乐!时时刻刻想著利益别人。

  特别是学了佛法,学了佛法才知道,我们对别人、对社会最大的利益是什么?最大的利益是帮助别人觉悟,帮助别人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迷惑颠倒回头,觉而不迷,从一些违背伦理道德上面回头,认识伦理道德,明了伦理道德,热爱伦理道德,这就真的回头。回头是善,果报无比的殊胜,努力修善所谓是只问耕耘,莫问收获,收获是自然的。我们努力行善,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善报,我们也非常快乐,为什么?不求果报。那不善的遭遇到,那是消业障,好事情!我功德是积功累德,我的业障是天天在消,这怎么不是好事情!业障消尽福就来,福来了怎么样?福来了不享,希望把自己的福报给众生去享受,那你福报就更大了。更大是什么?更大就是广利众生,利益广大的众生。

  这世间有没有这种人?有,学佛的人里面很多。在我们中国,有个很著名的人范仲淹先生,他也是佛教徒,宋朝的宰相。一生过著清寒的生活,把他自己丰厚的俸禄,诸位看看《古文观止》里头,有一篇文章叫「义田记」,就是记载他老人家的行业。他把他的财富,你看一个人养三百多家,这些贫苦的人,他真做好事,像开救济院一样,照顾三百多家。他邻里乡党附近的那些小孩,家境很穷,小孩有智慧能念书的,他办义学,办学校供吃供住,为国家培养人才。一生做好事真有好报,他五个儿子,他自己做宰相,五个儿子里面两个做宰相,你看看他一家出了三个宰相,真不容易;还有一个御史大夫,像我们现在的监察院长;另外一个大概是做到省长,地方官员。这个家族一直到今天都不衰,你们到苏州去看看,范仲淹没有一个人不知道,实在是难得。去年冬天的时候,我回到老家住在实际禅寺,范先生的后人到实际禅寺来看我,提到他们家里修家谱,我非常欢喜,太难得!这一家人是我们现在人的榜样。带了一本家谱给我看,我对范先生是非常景仰,我就问他,「这家谱要好好流通,你印多少本?」他印了一百本。我说「怎么印得这么少?」成本很高,一本大概要一百多块钱。所以我告诉他「要多印,要普遍流通,送到学校图书馆收藏,祖宗是大德!」所以真正明白因果的人,人家是为千年万世的子孙来著想,不为一世。范先生死的时候连棺材都买不起,你就想想这个为人,钱全都做好事,都帮助别人。他是真干,一家人都干,子子孙孙后代都干,孝悌传家远!这是中国传统文化。

  所以印光大师极力提倡,现代人从哪个地方把我们老祖宗的东西找回来?从因果,深明因果。所以他老人家提倡《了凡四训》,提倡《太上感应篇》,提倡《安士全书》。对《安士全书》的赞叹,是赞叹到了极处,他说近一个世纪,一百年当中这是第一部奇书。把这个业因果报讲得淋漓透彻,你要是认真去读它,一生受用不尽。从我们现前本身来设想,你身心健康,你不会生病,你家庭和睦;再扩展社会和谐,世界和平,这功德利益多大!「弟子规」,儒家的,「尽人事」也就是尽孝道,儒家的典籍非常丰富,完全落实在《弟子规》,《弟子规》要是百分之百的做到,这个人就是儒家所称的圣贤,圣贤的教育。能真正把《弟子规》做到,像四书五经十三经,你才真正能看得懂;如果你没做到,你看不懂。做到了你就看懂,为什么?你入了圣贤的境界,圣贤的言论,哪有不懂的道理!十善业是佛菩萨大慈大悲、大行的基础,普贤菩萨的大愿,文殊菩萨的大行,要从这里开始,从十善业开始。十善一展开,一铺展开在大乘教里头,菩萨八万四千细行,是十善的展开;菩萨无量无边的行门,归纳起来就是十善,所以这个诸位要知道。儒家圣贤的细行也是很多,但是归纳起来,就是《弟子规》里面讲的,一百一十三桩事,所以我们决定不能把它看轻。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十善业道学起,不从这个地方扎根,就像种树一样这是根本,不在这上下手,那个树永远活不了,为什么?它没根。在中国过去无论是儒、是佛、是道,几乎都是共同扎这三个根,不分彼此相辅相成。我们怎么能疏忽?

  灾真的消,福就来了,不要求福,福自然来。为什么说福就来?福是自性里面的性德,灾是障碍、是烦恼,烦恼放下性德就现前。《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相就是福,统统现前!我们今天智慧不能现前,德行不能现前,相好不能现前,就是因为有灾、有难。在个人身上这就是病苦,烦恼、习气,疾病缠身,这都是灾难的现象。大陆有一位彭大夫,彭鑫,我在光碟上看到他两次的讲演,一次在青岛、一次在唐山,他讲「疾病与德行」,讲这个题目讲得好!如果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你都能够具备,你就百病不生。他讲的我相信,我完全能理解,纵然身体有病不需要治疗,也不需要吃药,只要好好在德行上去修,病就自然好,这也是真的不是假的。人会生病全是业障,所以佛家讲贪瞋痴为三毒,里面有贪瞋痴,有三毒外面就会有感染,就是疾病的感染;里面没有三毒,外面什么样的病毒,你遇到了都不会感染,这话很有道理。他这两篇讲演值得我们看,我还嘱咐同学至少要看三十遍,为什么?三十遍看完之后你印象深刻,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会检点,你会保持你身心健康,身心健康家庭就和睦,这个利益多大!所以彭大夫这两篇讲演,在佛法里面讲这是法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的果报是聪明智慧,无畏布施的果报是健康长寿。我们能不能修?能,我们能够把这光碟多做几片,多送给亲朋好友,这两种布施我们也做。现在做光碟成本很低,彭医生的光碟它是没有版权的,他说得很好,他是个医生,医生唯一的希望,就是希望一切人都不生病,各个健康长寿,这是他的愿望。

  所以灾消福自然来,这个来的时候就太好了,「天清地宁人和人长寿」,你说果报多殊胜!天时清明,天灾我们今天讲的自然的灾难,日月清明,我们地也宁,地上水灾没有、风灾没有、地震没有,这怎么回事情?这是因为人和。这在《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我们起心动念人知道,什么人知道?心地清净的人知道,这个诸位要懂得。现在你们的心念我不知道,我的心念你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我们都是心浮气躁,感觉失掉不灵。所以修定,修定的人知道,为什么?他心清净,他不浮躁,所以别人起心动念他有波动的现象,他能接收得到,就这么个道理。可是我们从科学实验,江本博士的实验水知道,水不浮躁,水清净的,所以我们起心动念它能够接收到,这个波动它能接收到。这个实验做得很成功,从他这个科学实验,证明佛在经上讲的没错。所以我们就联想到,花草树木这些植物知道,我也做了十年的实验,这十年的实验做什么?我们种有机的蔬菜,蔬菜是植物,我们种了很多果木树,水果树这也是植物。我们跟它沟通,用佛法的方法跟它沟通,这些树木花草长得非常好。蔬菜有小虫吃,水果有鸟吃,那怎么办?我们跟那些小虫、跟小鸟也沟通,发现呢?发现它们跟我们很配合,我们做朋友。我们种的果木树,一定指几棵树长的水果,小鸟可以去吃;没有指定的,它们不能吃,要留给我们。它们遵守约定,我们很感激,我们爱护它、照顾它,它也有回报,它照顾我们,它也爱护我们。菜里面小虫也是如此,我们在菜园辟出一个角落,那个地方我们也很认真去种植,专门供养小虫,所以它们去吃,都集中到那一块去吃,隔壁的菜它都不会碰的。所以我们感觉得现在跟小虫、跟小鸟相处,非常好处,它们很守信用,咱们叫诚信,它们能做到。

  既然这花草树木有灵性,我们心里想的东西它能接收到,人哪有不能接受的道理?人就是心浮动,烦恼习气妄念太多,所以把这个能力障碍,不是没有,是障碍。所以我们起心动念佛菩萨知道,我们起心动念鬼神知道,就是这么个道理。如果我们能够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别人起什么念头我们就知道。这叫什么?叫他心通,六通里面的他心通。对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都知道,那叫宿命通,所以修行修什么不能不知道。净土宗的修行,标准一定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的经题说得很清楚,「清净平等觉」,这就是我们修学的方向,最高的指导原则。我们所希求的果报也在经题上,「大乘无量寿庄严」,那是果德,清净平等觉是因行,修因你就能证果。大乘是智慧;无量寿是德行,第一德;庄严是美好,没有一样不好,圆满的福报叫庄严,你找不到缺陷,这个不能不知道!

  在认识上首先我们要明了,「祸福同源自性」,顺了自性就是福,迷了自性就是祸,祸福都是从自性来的,它是平等的,它没有差别的。那我们修福,看人家在作恶,会不会有嫌弃的心理?没有。为什么?知道平等的,他走的方向走反了,违背了自性那就是灾难。学佛的人,《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为我们做了一个榜样,这在教科书里面,经典是教科书,是稀有难得的。这是早年五十八年前,方东美先生讲给我听的,他说《华严》是佛经哲学概论,它这部书的编辑编得太好,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五十三参是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这种教科书真的是稀有,圆满的理论,周密的方法,还做给你看。他是完全用平等心、用真诚心、用大慈悲心,来看宇宙之间一切人事物,这叫菩萨,这叫真正觉悟。不是看到好人欢喜,看到恶人讨厌,不是,他是平等心。为什么?因为他知道祸福、善恶、染净都是同源,都是自性生的,自性怎样?「性本善」。诸位要知道,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这个善是圆满,这个善能生万法!

  现在的科学家告诉我们,整个宇宙之间只有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用我们中国人来说,那就性本善,这三样东西是自性。他把自性说出三样,一个是能量,能场是科学名词,第二个物质,第三个信息。实在讲这三样东西,跟佛法讲的阿赖耶是相同,阿赖耶的三细相,第一个是业相,业相就是它的能量;第二个见相,也叫做转相,就是它能够转变,就是信息;第三个境界相,就是物质。佛在三千年前给我们讲阿赖耶识,也是讲这三样东西,这三样东西其实是一样东西,就是自性,自性里头没有东西,可是自性里头有这种能量。惠能大师明心见性,性是什么样子他说出来,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是没有想到,自性本来是清净的,现在还是清净,它永远不变的,它真的是清净,一丝毫染污都没有,而且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的。佛法里面讲真假,标准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凡是有生有灭的就不是真的,这假的。你看人有生老病死这不是真的,树木花草有生住异灭,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全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什么东西是真的?自性不生不灭这是真的。所以他讲清净,他讲「本不生灭」,他讲「本无动摇」,这都是科学家里面讲的能量,场能,我们说能量,这是真的永恒。能大师又说「本自具足」,这就是科学讲的信息,我们讲的精神世界。本自具足,你看水它会看、会听、会懂得人的意思,这都不是信息吗?本自具足。第三个就是物质,能生万法,能生万法就是物质现象。所以你要知道,所生的万法里头,任何一法都具足圆满的信息,都具足圆满的能量。

  所以佛讲一微尘,我们前面学过的《妄尽还源观》,都讲一微尘,微尘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物质里面最小的,现在科学家讲基本粒子,像夸克跟这个相接近,这样东西肉眼看不见,在高倍的显微镜之下才看见。你要知道它里头有圆满的信息、有圆满的能量。佛说得好,就是那一微尘它有三种周遍,第一个周遍法界;第二个出生无尽,能够出生整个宇宙;第三个是含容空有,它包虚空,它包万有。就是那一粒微尘,每一粒微尘统统如是,无论在信息、在能量,它都是交融、圆融的,所以它起感应道交。我们一个念头无论是善念、是恶念,念头才起已经周遍法界,跟法界里面,善念与善的境界相应,恶念跟恶的境界相应,这讲十法界,善念的时候跟四圣法界相应。染念跟六道轮回相应,起个善念六道里头三善道相应,起个恶念跟三恶道相应,它是一体的,它不能分的。一切微尘皆如是!所以这是我们要认识的,这叫做本善。问题就是随缘,「随净善缘」那是福、那是吉,「天清地宁人寿」。如果随恶缘,随染缘、随恶缘就是祸,就是凶,感应那就是「天灾地变人祸」。我们要想消灾免难,懂得这个道理就行!我们做的三时系念的佛事,我常讲那个消灾免难是治标,不是治本,怎样治本?我们随净缘、随善缘就是治本,感应的什么?天清地宁人长寿,福报就现前!我们的心好,我们的言论好,我们的行为好,我们居住的环境山河大地都好,什么灾难都没有,我们要在这里建立信心。

  然后我们起一个不善的念头,马上就要晓得我们在制造灾难,我们起一个贪的念头,贪是水灾。起这个念头立刻就能警觉到,我给地方带来水灾,我在制造水灾;起一个瞋恚的念头,我给这个地方带来火灾,温度上升是火灾;我起一个愚痴念头,是带来风灾;我怨天尤人不平,老天不公平,社会不公平,这是什么?这地震。我们能有这个警觉心,把这些错误的念头、错误的行为,统统能改正过来,我们居住这个地方叫福地。为什么?没有这些灾害,地水火风、地震统统没有,这叫地宁。善会感善的感应,我们这个地方决定是花草树木茂盛,五谷丰登,人心感得的。这是佛法里面常讲「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是我们的环境,环境是依著我们的心、念头在转,正报就是我们的念头。我们的念头善没有一样不善,我们念头要是恶没有一样是善。所以善跟不善都不是真的,是在自己起心动念,这太重要!

  佛在经里面有一段话讲得很好,我们学佛的同修必须要认识,这些话是有一点深度,可是我们天天在学经教,我相信并不难懂。「真如界内」,真如界内的意思就是遍法界虚空界。「绝生佛之假名」,生是众生,佛是佛菩萨,这都是假名,《老子》所说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就这个意思,要晓得这些名字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些名字从哪里生的?是从一切众生迷了自性,从分别执著里头生出来。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佛菩萨在经典里面常常告诉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回归自性,那就是回到真如界内。回归自性还有没有众生?还有没有佛?没有!所以那叫清净平等觉。这些假名在哪里?假名只是在六道里面,六道里面有这些假名,被一切众生严重的执著,以为是真的,不了解事实真相。四圣法界里面也有这些假名,但是他们已经不执著,这就比我们高明,他知道名是假名,相是幻相,对於名跟相都不执著,所以他们的心清净平等。

  第二句讲「平等性中,无自他之形相」,自性是平等的,自性是清净的。你看六祖见性的时候「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就是平等。这是教我们常常看一切众生,看一切万法,要能看到它的真相。真相是相有体无,知道一切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自性是谁?自性就是自己这一定要知道。佛法里面讲依报跟正报,正报就是自己,除自己之外全叫依报,依报随著正报转。那正报,正报是意念,我的念头是正报,身体还是依报,这个道理你要是懂得,那你得的利益就太大。为什么?你希望健康长寿,希望不衰老,老而不衰,你就晓得你的意念,你的意念要是年轻,你身体就年轻;常常想老了你形相就衰老,为什么?相随心转。你看中国人,现在很多人都知道《黄帝内经》,要从《内经》的讲法,大概十岁叫小,小孩十岁;二十岁呢?二十岁叫少;三十岁叫青,青年,二十岁是少年,三十岁是青年,四十岁是壮年,五十岁就老年。中国人五十以上都称老人,男子称老先生,女子称老太太,五十岁就称老。在我们佛门还有这个规矩,五十岁以上的出家人都称老法师。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三十三岁,我们常常跟著一些老法师,白圣老法师、道源老法师,他们都是五十几岁,我们都尊称他为老法师,老人!六十岁叫花甲老人。

  佛讲的这是六道里面的现象,特别讲的是人道,他有这种执著。如果你能把我放下,《金刚经》上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不就是无量寿了吗?你就证得无量寿!所以学佛的好处利益说不尽,你就是要了解这些事实真相,宇宙人生一切万物知道它真相,它从哪里来的,究竟怎么回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你在里面可以受用,决定没有分别执著,你就变成佛菩萨的享受。佛菩萨有享受,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有妄想分别执著就叫造业,你就有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称它作净业,没有任何副作用,善恶二边都不沾,不但善恶没有,连染净都没有,这要知道。善恶二边没有了就四圣法界,但是四圣法界里头有染净,染净都没有超越十法界,在一真法界。我们人虽然身体还在此地,你享受的是什么?是一真法界的享受。那这种享受别人不知道,别人没有你这个境界,别人不知道。谁知道呢?跟你有同等境界的人他知道,比你高的境界的人他知道。你虽然在六道里头,可是你的享受是一真法界。所以我们懂得,诸佛菩萨、像祖师大德,他们到这个世间来应化度众生的,我们看到他好像跟我们差不多,实际上不一样。特别是释迦牟尼佛的示现,他老人家示现,你看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他享的是什么?他享的是一真法界的受用。那我们怎么能跟他相比?我们看到他很辛苦,好像物质生活条件太差,人家享的是最高的福报。

  经上说「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也」,这是教我们修什么?修平等心。如就是真如,魔界是真如自性里面现的相,佛界也是真如自性里现的相,体是一个,不是两个,相不一样,用也不一样,报也不一样,体是一样,总得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於是我们对佛礼敬,我们对魔也礼敬这是真的,佛教导我们,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礼敬诸佛里头没有讲魔,这诸佛里头有过去佛、有现在佛、有未来佛,你相不相信?相信。我们是不是未来佛?是!魔是不是未来佛?也是,那不就对了吗?所以礼敬可不能分。妖魔鬼怪我们的礼敬都要跟对佛的礼敬相等,这就对。为什么?他是未来佛,他本来是佛,《华严经》上佛常讲的一句话,「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里头包括魔界。所以称赞就差别,你看称赞,「称赞如来,礼敬诸佛」,名字不一样,佛是从相上讲的,如来从性上讲的,从性上讲的我们对佛赞叹,对魔就不赞叹,你看差别在此地。恭敬是一样,不赞叹他,因为他做的是不善,他是违背了性德,我们不赞叹他,但是要恭敬他,还得要供养他。所以供养不分,礼敬不分,只有赞叹有分别,这里头都很有道理,很深的意思在!

  为什么?「魔是修恶之极,佛是修善之极,善恶不同,其性一也」。这个性是宇宙万法的本体,性是宇宙万法的本体,所以宇宙万法里头善恶不同、染净不同,其性一也,这就是性本善。所以它的善字里面包括善恶、包括染净,这个意思就深。回归到我们行德上,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该怎么做?能够随顺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个高,这个超越!至少超越六道轮回,你到四圣法界。这三句话在佛门叫三皈依,觉而不迷是皈依佛,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回过头来我依靠佛陀的教诲,依靠佛陀指导的原则。觉就是佛,觉就不迷,迷了是凡夫,觉了是佛。第二句是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与自性完全相应;邪是与自性相违背,邪知邪见是凡夫。正知正见是佛菩萨,正知正见的标准在哪里?经典。我们常常读诵经典,就是亲近佛菩萨,这个很重要;学佛如果不去读经典,那你虽然学佛,你不亲近佛菩萨。佛菩萨现在不住世,他的教诲全在经典里头,展开经卷那就是跟佛菩萨面对面,接受他的教诲依教奉行。经典上教我们做的我们就做,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就不做,这是真正学佛。修正我们错误的知见,经论就是正知见。

  第三句叫皈依僧,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净而不染是清净。我们对於出家人不管他修不修,修得怎么样,这个我们不必去理会,他是个真修的,还是假修的,都与我们不相干,我们修自己。他对我们呢?他对我们有很大的作用,什么作用?提醒我们。你看出家人衣服一穿,你一看到他你要想到什么?想到我自己要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不要去想他,你想他你就造罪业,你想自己是无量功德。他对你有没有好处?有好处,他提醒我,没有这个形相我就把它忘掉,我看到这个形相就提醒我,所以这个形相也是不可思议。由此可知,我们修行能不能成就不在外缘,在自己。外面一看,佛像提醒我们,经书提醒我们,经书一定要读,一定要求解,要理解,要依照经书里面所讲的,修正我们的错误思想行为。出家人这个形相,一看到这个样子马上提醒自己。所以那个出家人纵然他做种种不善,将来堕阿鼻地狱,但是他是我的好老师,他提醒我,知恩要报恩!所以学佛要依靠智慧,不能依感情,依感情就会做错事情,害自己也害别人。你看世尊当年在世,为我们所示现的,那就是最好的典范,我们永远要记住。所以我们要修福,头一个要修自己,自己没福,这一家也没福,我们这个地方也不能有福。

  所以有这种认知,「性以不变为义」,什么叫性?性是永恒不变。「上极诸佛」,上面到诸佛如来。「下至微细生物」,这个微细生物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为什么?只要是物它就是生物。我们今天讲有机的,有机就是有生命的。为什么?它有信息,它确确实实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它分不开的。你看佛讲一粒微尘,微尘里头有能量,微尘是物质,你看它里头有圆满的能量,它有圆满的信息。所以我说它是有机的,它是活的,活生生的它懂得人的意思,我们起心动念它都知道。所以它才跟著我们念头产生变化,我们念头净它就净,我们念头染它就染,我们念善它就善,我们念恶它就恶,就这么个道理。在我们身体就整个身体的细胞,要知道细胞是分子造成的,那分子是原子造成的,原子是核子、电子造成的,再分析那就到基本粒子、夸克,那就是我们佛经讲的一粒微尘,就是那一粒微尘里面,就具足圆满的信息、能量。那我们人这个身体是什么东西组成的?就是这个基本的粒子,就是佛家讲的一微尘,许许多多微尘排列成这么个形相。每一粒的微尘,就是每一粒的基本粒子都有圆满的能量、圆满的信息。所以你一个念头全身起变化,这要懂得。

  「品类万差,莫不本乎一性」,宇宙之间这些万法,能大师讲「能生万法」,这一切不止一万,不晓得有多少?无量无边,这个千差万别的品类,但是统统是一个性,统统是一个自性。「迷之成生死,悟之为涅盘」,涅盘是不生不灭,悟是什么?悟是见性,迷是凡夫,觉悟了是佛菩萨,明心见性!迷悟虽然不一样,「其性本一,是宇宙万法之本体也」,宇宙万法就是从它变现出来,它是宇宙万法的本体,它是我们自己的真性,禅宗里面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什么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本体是本来面目,自性是本来面目。所以我们「随顺性德」,性德是什么?在我们中国老祖宗给我们讲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那就是性德;在佛法里面讲的,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贤十愿是性德。我们能够随顺身心健康,不会生病。

  彭大夫告诉我们养生之道,随顺性德,「仁慈养肝」,你不必去吃什么钙片什么东西用不著,那个东西有副作用的。怎样养肝?仁慈,没有条件关爱别人、关怀别人这是仁慈,仁慈养肝。「正义养肺」,什么是正义?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合情、合理、合法,这是正义。正义的人肺好,仁慈的人肝好不会出毛病的。「礼乐养心」,礼很重要,人不能没有礼貌,中国古人从小就学给人作揖,现在讲鞠躬九十度。日本人这是从中国学去的,我们中国人现在忘掉了,日本人现在还有。礼乐都是养心的,让你自己能够法喜充满,我们中国谚语有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礼乐是让你从内心里面的喜悦往外面透露。从哪里来?从学习圣贤的教诲。你看《论语》第一句话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你学圣贤之道,习是什么?习就是礼乐,表现在外面是礼,表现在你内心是乐,身心快乐。「智慧养肾,诚信养脾胃」,这是讲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你把这五个字做到,你的身体就好,你就不会有病。纵然有病,你真能把这五个字做好,你那个病自己就会好,不必找医生,不必吃药,就能恢复健康。

  反过来你要是违逆性德,「怒伤肝」,你要发脾气你的肝就有问题;「悲恼伤肺」,你肺就有问题;恨,仇恨伤心,你的心脏就有问题;烦恼、恐惧就是你身心不安,伤肾;怨天尤人,什么事情怀疑,这个伤脾胃,你看看。所以我们要想自己身心健康,你把伦理道德做好你就得到,这个得到之后,你的心态、心情、心理、生理完全恢复正常,正常就是最健康的。毛病都是出在不正常!你说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多好,它管用,不是不管用,你现在就是怎么样去求升官发财,你身体不健康还带痛苦。所以,真正的幸福美满、健康快乐,都在古圣先贤的教诲里头,都在佛菩萨经典之中,我们好好的去学习,你统统都能得到,这真的不是假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选自净空法师专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12-12-16 18:27:47 | 只看该作者
净空法师:消灾必先修福 修福必先消业障(第三集)



发布:果梵 [全部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1-1-22 15:30:00    阅读:3884   收藏

分享到: 11
 
  

福人居福地 福地福人居—消灾必先修福 修福必先消业障  (第三集)  2009/10/31  台湾高雄  档名:21-564-0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今天我们接著讲「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这个话的意思,人不能没有福报。学佛,佛菩萨、祖师大德在一开始就把福慧双修告诉我们,是福慧,不是慧福,也就是福要放在前面。在佛门里面,过去寺院庵堂,无论是出家在家,因为过去在家人也可以到寺庙去挂单,到大的寺庙发心去做义工,可以在寺院里面长住,寺院有内院有外院。老和尚开导大家一定是劝大家先修福,没有福听经也听不懂,也不会开悟,修行功夫也不得力,你看福报多重要。福报一现前,心就灵了,听经会开悟,修行会证果。所以《阿弥陀经》上佛都告诉我们,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你看善根、福德少的人都不能往生。善根,你既然肯进佛门就是有善根的人。善根是关於信,你真正相信,对佛有信心,这个人有善根,可是修行得一定从修福开始。人有福了,我们常讲你的家就会有福,家和万事兴,你居住这一方土地就有福,所以就变成福地。福地从哪里来的?是从福人来的,你看关键都在人,人要没有福,地就没有福,人有福地就有福。

  所以前面我们已经在一起讨论过两次,今天是第三次,上一次讲到修福要断恶修善,要真正发心忏悔业障。我们之所以没有福,福报不能现前,智慧不能现前,主要的就是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业障。过去今生所造作一切不善的业,这个东西障碍了我们。障碍之后产生什么?就产生了贪瞋痴,人有贪瞋痴哪里会有智慧?哪里会有福报?所以佛法教我们「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戒、定是福,慧是智慧,贪瞋痴放下了,福德、智慧就现前。中医给我们讲养生之道,都不例外,前面说过,我们在此地再重复一遍,因为它太重要了。中医建议我们,决定不能发脾气,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要修忍辱,不发脾气,为什么?发脾气伤肝。你发了一顿脾气,你对别人的伤害少,这我们在讲经的时候常讲,对别人伤害是三分,对自己伤害是七分,这个帐你好好算一算你就不干了,自己吃亏太大了。所以肝病从哪里来的?肝火太旺,就是发脾气,从这来的。悲伤,悲伤也不能过分,父母之丧这是人生最悲痛的事情,还是有节度的。所以礼,礼就是有节度,不可以太过分,太过分的时候会伤害你的身体,你身体受了伤害,你的父母心也不安,那也是不孝。所以悲恼伤肺,肺炎、肺癌都是从悲恼,有关系。仇恨伤心,你恨别人,别人当然也很难过,可是你自己先把心脏搞坏了。所以心脏病与这个有很大的关系。烦、恐(恐怖)伤肾。怀疑、怨天尤人伤脾胃。如果我们要想我们身体健康,五脏六腑不会有毛病,你就记住,不怨天尤人、不烦、不恐、不再恨人、不再恼人、不再发脾气,你看看这是中医给我们讲的养生之道。如果你能够积极那就更好,积极是什么?修养道德。所以中医也说仁慈养肝,这个我们要记住。仁是什么?无条件的慈悲,能够关怀别人、怜悯别人、帮助别人,好事。正义,一个人正义感,这养肺。礼乐养心,心脏健康。智慧养肾。诚信养脾胃。你看仁、义、礼、智、信,你能把这个做到,你的五脏六腑就健康,不会生毛病,所以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你自己认真去做,决定有感应,纵然五脏六腑有病,我们肯依照这个原理原则去学习,那个病自然会好。

  所以医疗、医药起作用不大,一个人的心理作用太大。佛在经上常讲「境随心转,相由心生」,你看这个相,我们这个表相,不仅是指相貌,体质也包括在内,与我们的情绪、与我们的心态关系太大了。人先要心健康,身体哪有不健康的道理?心里头要有了疑惑、有了问题,一切病它就发作,就生起来了。所以佛常常教导我们,教导我们的话,我们听得也很多,也是变成佛门里面的口头禅,「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谁不知道?知道是知道,真做到了没有?就像白居易做杭州太守,到西湖去玩,去向鸟窠禅师请教,他遇到禅师,禅师住在树上,树上搭了个小蓬,像鸟窝一样,他就在那里修行。他向禅师请教,问他什么是佛法?禅师告诉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了哈哈大笑,这几句话三岁小孩都知道。禅师回他一句话,三岁小孩虽然道得,就是他能说得出来,八十老翁做不到。白居易听了这个话就点头,真的,这不是假的。所以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在佛门也是如此,三岁小孩也知道,可是八十老翁做不到,他要做到,他就成功了。

  所以「随顺戒定慧」,戒定慧是伦常道德,中国人讲伦常道德,它的结果就是天清,「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我们今天讲的是这个地区自然灾害就不至於发生,为什么?这个地方的人是修养道德的。息灭贪瞋痴地就宁了,地宁,不贪就没有水患,不瞋就没有火灾,不痴就没有风灾,不傲慢就没有地震,这些话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上讲的,为我们说明这个世间灾害是怎么发生的。现在全世界的科学家发出呼吁,也让全世界的人都在那里担心,担心什么?地球温度每年都在上升,上升的幅度愈来愈大,科学家警告我们,如果上升摄氏四度,这个地球就有大灾难来了,我们一般人没想到。什么灾难?很多的物种会在地球上消失,地球生态的平衡就有严重的破坏,对我们人类的生存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五谷杂粮要是减产,我们就要受饥饿的灾难,科学家给我们提出来的粮食危机。

  今年的冬天中国北方是个暖冬,这也是不常见的,就是温度上升了。损失,东北的小麦是全世界产量最高的地区,报纸上报导,今年产量减少了百分之四十,你说这还得了!小麦为什么这样大量的减产?温度上升,它必须在寒冷的冬天,才有大量的丰收,所以温度变化对我们生活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地球温度为什么上升?科学家为我们指出,我们工业排出的废气太多,二氧化碳,所以全世界都在呼吁,我们要减少排放量,我们听了真是哭笑不得。科学家他们研究的是一种物理的现象,从这方面去研究,得到这种数据,他疏忽了心理。心理是什么?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心浮气躁,肝火太盛,脾气太大,他没想到这一点。我们学佛的人深深能体会到,因为佛讲了,不瞋就没有火灾,瞋恚,这是贪瞋痴太严重了,所以佛给我们讲,这是造成地球上的自然灾害第一个因素。佛教我们消灾免难,那是真叫从根拔除,息灭贪瞋痴慢。为什么?这个事情只有佛清楚,菩萨明了,一切法从心想生,外面山河大地环境是从人心转。人心是什么?念头,我们念头善,没有一样不善,念头不善,就没有一样是善的,这个问题才叫真的严重。他们讲的也不错,治标,把治本忘掉了,佛家讲治本,标本兼治,这个效果就非常明显。这是要我们佛门弟子先觉悟,由我们带头来做。

  佛祖教导我们常生欢喜心,欢喜心是健康第一个因素,人快乐他怎么会生病?愁眉苦脸会生病,一天到晚快快乐乐决定不会生病。快乐从哪来?我们很想快乐,快乐不起来。彭大夫告诉我们,医学界里头曾经有一个统计,统计三岁以下的婴儿,三岁以下的小孩,平均一天要笑一百七十次,他快乐,所以他叫纯阳之体,他不生病。而成年人,平均每天笑七次。你看看,小时候一天笑一百七十次,到大了的时候变成一天笑七次,还有的人几十天都笑不到一次,成天板著面孔,很多。我们想笑,笑不出来,为什么笑不出来?没有可喜欢的东西,你怎么笑?笑一定有欢喜的东西,才能笑得出来。可惜你没有学佛,你如果真正学佛了,你就像弥勒菩萨一样,一天笑到晚,不亚於三岁小朋友。弥勒菩萨笑口常开,他为什么那么欢喜?学佛法。所以佛法你真的要是契入了,叫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你自然就笑口常开了。这个事情孔老夫子知道,你看《论语》上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是快乐、喜悦。喜悦从哪里来的?从学习来的,你真正肯学习,天天学习,就天天喜乐,就流露出来了。所以孔子讲的「不亦说乎」,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所以古人有讲读书乐,读什么书?读圣贤书。为什么?圣贤书里面所说的统统讲的是性德,人性本善,它讲的都是性德,把我们性德里面的智慧,性德里面的德能,把它引发出来,这个欢喜!证明古人所讲读书乐是真事不是假事,哪有像现在人读书读得好苦。为什么?这里头也有原因,现在的书跟自性不相应,有些书愈念愈悲伤,因为什么?它跟烦恼相应,它不是跟性德相应。所以读古书好,读佛经好,佛经都是跟自性相应,所以他读书有乐趣在。

  这是说明一个重要的因素,都是讲我们的身体随著我们的心态转变,外面的环境,乃至於山河大地,也跟著我们心态、情绪在产生变化,我们的心态要好,我们情绪好,就没有一样不好,这是化解一切灾难真正的道理、真实的道理。我们明白之后,回过头来再冷静观察现在的世界,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他的心态、他的情绪、他的言论、他的造作,是随顺性德还是违逆性德?我们从这里观察,你就能得出灾难的源头在哪里。中国过去老祖宗几千年前就说了两句名言,差不多中国人都知道,不管你有没有文化,你有没有念过书,你都知道有这么两句话,叫「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这两句话重要,万恶淫为首!今天全世界的人,他的心态是什么?他心的念头是什么?他说的是什么?他干的是什么?我们可以用这句话把它包括了,邪淫。你看看电视,家家都看的,电视演的节目是不是教你邪淫?现在是赞扬邪淫、鼓励邪淫,以邪淫为美,他不为丑,把邪淫当作一种时尚,你说这个世界怎么会不出问题?这个意思就是说,全世界人想的、说的、讨论的统统是万恶,这还得了!这个地球上还能没有灾难吗?什么样的天灾人祸全出来了,这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今天六根接触的境界,你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你所接触到的,几乎都离不开邪淫。你走到街上看看所有的广告,你看是不是邪淫?老祖宗在千万年前讲了这么一句话,那时候人不太注意,可是在今天这个社会,这句话说得太好了,一语道破。我们这个世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灾难,人为什么过得这么苦,一句道破。

  怎样去救他?下面一句话就是,「百善孝为先」。人要真正能够孝顺父母,就回头了,真的断恶修善,消灾免难。不但消灾免难,百善孝为先,福报很快就现前了。灾去了,福就来了。孝这个字是个会意的字,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它是会意,让你看到这个符号,你想到这个意思。这意思是什么?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这个意思扩充出来就是整个宇宙是一体,这是从竖的讲,上一代、下一代,从时间上讲,竖的讲。从横的讲,佛法里面讲「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整个宇宙是一体,这是孝的概念。遍法界虚空界是一体,我们跟所有一切人是一体,我们起心动念能不替别人著想吗?不替别人著想就是不替自己著想。譬如说我们把整个宇宙比喻做我们这个身体,一体,我们现在一个身是什么?是身体里头一个细胞,我这个细胞很自私自利,只为我想,不为其他的细胞想,那行吗?这叫迷,迷失了自性,迷失了真相,不知道芸芸众生跟我自己是什么关系,一体的关系。一体,在佛法里面讲没有亲疏,是平等的,所以叫大慈大悲,这个大就是没有界限的、没有差别的。可是佛教初学,教我们初学的人有亲疏。跟我们讲五伦,五伦就有亲疏。最亲的是父子,再次一等的是兄弟,父子是一等亲,兄弟是二等亲,这有亲疏。所以慢慢的从亲扩展到疏,疏最远的是什么?朋友,朋友有信。真正觉悟了,这个界限没有了。真正觉悟,佛在经上讲得好,《梵网菩萨戒经》里面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就讲只有亲没有疏。我们怎样看待一切众生?祖师跟我们讲的,统统把他看成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而佛是统统把他看成是我们的父母、亲人。这在概念上讲、心态上讲,你这个孝字圆满了,但是在日常生活行为里面讲,在佛法里面说,十善、六和统统做到了,那是什么?那是孝的落实。如果十善、六和一条没做到,不孝。在中国传统里面来讲就是《弟子规》,《弟子规》真正做到了那就是一个孝字,孝做得圆满,《弟子规》还有几条没有办法做到,你的孝不圆满,你的孝道有欠缺。

  前面跟诸位说过,《弟子规》一扩充,自性、德行圆满的流露。就像大乘教里面的十善业道,菩萨行十善业道做得非常微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处事待人接物,一共有多少条?八万四千条,你看十善展开,八万四千条,八万四千细行归纳起来就是十善业道。所以我们常常看佛门里面的佛像,你看佛像背面都有一个圆光,我坐在这个地方,后面这尊佛像是毗卢遮那佛。很多佛像,这尊佛像上没有写字,很多佛像在圆光上面写了三个字,一般都是写梵文,也有用中文写的,这三个字的发音叫「唵、阿、吽」,这三个字。这三个字什么意思?就是十善业,唵是身(身体),阿是口,吽是意,身、口、意,这就分配在十善。身,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这是身的三善业;口,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口四条;意,不贪、不瞋、不痴,这合起来是十善业,展开来是八万四千细行,圆满的孝道。所以我过去讲经也常常提到,孝谁能做圆满?诸佛如来孝圆满了,等觉菩萨还没圆满,为什么?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孝做得不够圆满,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你才知道佛家讲的是大孝,真正是究竟圆满的孝。我们自己修行成佛了,那是父母最高兴的事情、最快乐的事情。儿子成佛了,你说父母会不会成佛?肯定的,儿子成菩萨的时候,头一个就想到要度父母。菩萨有智慧、有神通、有善巧方便,肯定帮助父母消除累劫的业障,让他的福慧现前。我们从这里也就能够得到,得到健康长寿、家和、国泰民安,真正是福人居福地了,连外面的环境、自然灾害也能够化解。所以人只要真正能够孝顺父母,自己做好样子,让别人看到都知道尽孝,一定从自己做起,不能期望别人,希望别人做,自己不做,你永远会失望,一定要自己去做,做出样子给别人看。真能做到,当下就是天堂,当下这个地方就是极乐、福地。

  所以我们常常要记住佛讲的这句话,「一切法从心想生」,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就是我们生活环境,正报就是心、就是念头。念头要善,念头要清净,纯净纯善,这是佛菩萨常常叮咛我们的、提醒我们的,这才真正是化解一切灾难的理论根据,佛法里面讲的消灾护国法会,道理就在此地。你不能不懂,你懂得你就晓得它有道理,它不是迷信。「心行是因,祸福是果。相随心转」,中国人喜欢讲风水,风水在哪里?「风水在人心」,心善风水就善,风水就是我们居住的环境、我们生活的环境,所以佛法它不迷信。相真有,如果这个人心情好,常常喜悦,那个相不就像弥勒菩萨一样吗?中国的寺院道场建筑它是有规格的,它不能乱建,前面一定是山门,山门里面供养的是护法神,四大天王,天王殿当中就是供弥勒菩萨。就是说你到寺院去,头一个见到是谁?是弥勒菩萨,他坐在大门口,你进寺庙的时候,头一个一眼就看到他。他教你什么?他教你笑,不是教你别的,教你常生欢喜心,这个意思很深,所以说它是教育。旁边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四大金刚,那就是四天王。他教我们什么?教我们要好好的护持自己的身心,他教这个。你要护国先要懂得护家,要懂得护家先要懂得护身,护身你先要懂得护心,就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大天王教给我们这个,你只要看到他,你就会想起来。

  东方持国天王,持就是保持,你要晓得,从保护一个国家、保护家庭、保护我们的身心,一定从身心讲起。他教我们什么?你看他手上拿的道具,护国天王手上拿的琵琶,乐器,弦乐器,不是他喜欢唱歌,当然前面我们讲,礼乐在我们生活上是不能缺少的,他也有这个意思,表礼乐的意思,「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弦乐器表中道,你看琵琶弦太紧它会断掉,太松就不响,要调到正好,那叫中道。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懂得中庸之道,不能太过,也不能不及,过了那不合理,不及也不合理。现在普通礼节,你看都以三鞠躬,三鞠躬是最敬礼,你偏偏要四鞠躬,那就过分了,四鞠躬你就巴结人了。两鞠躬行吗?两鞠躬显得你傲慢,你的礼数不到。三鞠躬就恰好,所以礼它讲节度,它表这个意思。你看他里头有礼乐、有中庸、中道,他表这个意思,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原则抓到了。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宝剑,南方是增长天王,那个名字好,增长。增长什么?就是今天讲的求进步,中国古人教我们日新又新,佛法教我们精进不懈,取这个意思。剑代表智慧,我们要快刀斩乱麻,叫慧剑。特别是智慧天天要增长,德行天天要增长,这是摆在第一位的,后面是次要的,智慧、德行摆在第一,那就是福慧都圆满了。我们的生活程度也每天向上提升,这是附带的,最重要的是德行、智慧。这两尊天王教我们多好,简单明了。所以你一看到他,你要懂得意思,你就学到东西,他在那里常常提醒我们。

  西方、北方两位天王是讲方法,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达到智慧、伦理、道德、福报能够得到增长,用什么方法?西方天王告诉我们多看,西方天王的名字叫广目,多看,北方天王的名字叫多闻,就是多听,多学习,没叫你多说,只叫你多看、多听。广目天王手上拿的是龙,有的塑的是蛇。龙、蛇代表什么?代表多变,变幻莫测。这是代表我们的社会,社会里面人事天天都有变化,你要仔细把它看清楚,这都在动。动里面有个不动的原理,你要能掌握到。所以他这个手拿的是龙,这有个珠子,那珠子是不动的,你都要能掌握到。不动的是什么?不动的是你的心,你的心不能动,外面的人事天天在变动,我们的原理原则不动。北方天王手上拿的是一把伞,伞盖,正是我们现在讲的环保,防止污染。你要多听,多听要懂得防止污染,你要有能力辨别邪正、辨别是非、辨别利害,要有这个能力。你看一进天王殿就上这么好的一堂课,这哪里是迷信?确实现在寺院里头没有人讲了,没有人介绍,到那个地方都是烧香磕头求保平安,错了,如果你懂得它的意思,真的保佑你平安,你不懂意思是迷信。

  所以中国的佛教道场,它是学校跟博物馆融在一体的一个建筑,不像现在,现在学校跟博物馆分开的,佛教是博物馆跟讲堂结合在一起的,这个教育好,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佛菩萨真的有智慧,用艺术的手段来表法,不要说一句话,让你走进去的时候,你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你就会觉悟,你就会明白,你的烦恼当时就化解了,你的福慧同时就增长了,这是佛陀教育,决定没有迷信。现在有一些人,特别是有钱的人,连一个办公室怎么布置都要讲求风水,请风水先生来看,给你改命。风水能改命,风水先生为什么不能改命,你怎么没想到?他能帮别人改命,他为什么不帮他自己改命?这个我们得想通。佛教我们改造命运,是教我们自己改造自己命运,不是说别人,佛没有能力帮你改造命运,这个要知道,佛做不到。佛能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你能够听懂了,你能够觉悟了,依教奉行,你的命运就改造了。

  下面有一篇短文,是一个同修寄给我的,我也不知道是谁,也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但是这篇文很有意思,可以读,可以相信,它跟佛在《华严经》里面讲的意思相应,不违背。在我们多灾多难的今天,提出来供给我们做参考,让我们学习,也确实可以帮助化解灾难。所以我把它放在此地,做为我们这个题目的一个总结。「聆听山河大地之声音」,《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一句是我加上去的,因为它底下所讲的,确实是《华严经》上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众生,我们现在讲的动物,无情是花草树木、山河大地,这是属於无情。是不是真的无情?不是的,只是它们的情我们不太容易感触到,它不是无情。我们从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实验里面知道了,水是无情众生,水是矿物,无情就是说它没有见闻觉知,没想到江本博士用水来做实验,发现水会看,水没有眼睛,它会看,没有耳朵,它会听,它没有大脑,但是它懂得人的意思,我们的善意、我们的恶意它完全能够感受。很难得,前一、二个月江本博士到台湾来访问,在高雄还做了一场讲演。难得他到我们菩提别院来看我,我们也是老朋友了,我到东京去参观他的实验室,我告诉他,你的实验证明佛经上讲的,就是「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我告诉他,不但水会看、会听、会懂得人的意思,所有的花草树木、尘沙山石,这不都是无情的吗?它都有听、都有见、都能懂得人的意思。我劝他要努力深入去研究。

  他做了十二年的实验,我给诸位说,我也做了十年的实验,我这个实验是在菜园里面,现在人讲种有机的菜园。我是二000年移民到澳洲,今年二00九年,刚刚好十年。我们在那里种了一个很大的菜园,我们也种了很多果木树,我们跟蔬菜、跟这些树木花草,我们跟它沟通,真的它懂得我们的意思。所以我们爱护它,我们用佛号来供养它,我们念佛机,诸位同修都看到过,我们在菜园里面放念佛机念佛,念阿弥陀佛,在果园里面挂在树上,也念阿弥陀佛,这些树木花草都念佛,长得非常茂盛。我们不用化肥、不用农药,我们用阿弥陀佛,长得特别好。所以那些附近的菜农到我那里去看,都非常羡慕,你是怎么种的?确实,他们种的东西跟我们一比,逊色很多,很明显能看得出来。菜有很多小虫要吃,果木有小鸟要吃,怎么办?我们也跟它沟通,我们跟它约定,我的菜园,我会划一个小区,这个菜园我们也一样用心的经营、种植,专门供给小虫的。吃菜的小虫去集中在那个地区,其他的它们不会伤害,听话。小鸟我们也跟它约定,指定几棵树,那个树上的果实是供养它们的,它们可以去吃,没有指定的它决定不可以侵犯,都听话。所以跟这些小虫、小鸟往来比人往来容易,人不听话,它们很听话,它有诚信,遵守约定。所以我们互相尊重、互相关怀、互相照顾、互助合作。我也做了十年,真管用。所以我们相信山河大地也会看、也会听、也懂得我们的意思,这个事情就好办了,我们化解灾难就不困难了。

  我们看他这一段小文,「今逢劫难,天地灾殃,一切无情身相毁灭。吾等山河大地虽身灭,然感尚存。吾等无情众生,乃随感与有情之心识」,这句话很重要,这无情众生是什么?就是我们讲的山神、河神、江神、海神、树神、花神,这佛经上都有,中国古人相信。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人为了开发资源,我们中国人讲把风水都破坏了,山把它挖掉了,所以这个山神讲他的身相被毁灭了,人把他挖掉了,但是他的灵没有灭,他跟我们这些有情众生,就是跟我们这些人类是有感应的。所以树被砍了,树神在,砍树他并不难过,为什么?它也有这个义务,这个树长得很好,供养给人类,人类必须要再种小树,这个树神还有所依附,这个道理要知道。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这是告诉出家人,出家人古时候住在山上,修行就盖个小茅蓬,就地取材,佛说了,你看中这棵树木,你要砍来盖个小房子,砍树前三天要去祭这个树神,跟他沟通,诵经、念咒、念佛,给他回向,告诉他三天之后我来砍伐,请他搬家,这是礼貌,通知。他一定会搬走的,他也不会找麻烦。我们从经上读到,也照这个方法去做。我在澳洲道场隔壁有一栋房子,买下来了,但是房子太旧,不能用了,我们想拆了重建。但是拆,运材料的车进去就被前面的树挡住,四棵树,这四棵,没有办法,一定要砍了。我们也是三天前去给他祭祀,第三天砍,砍的当天晚上,我们学院有一个比丘尼,年轻的比丘尼,晚上作梦这个树神来找她,告诉她,你们的行动太快了,他们应付不了,希望以后要砍树七天之前通知他。有道理,澳洲人做事情都很慢,慢吞吞的,动作没有我们这么快,他们那个地方地大人少,你看澳洲比我们大多少倍,太大了,人口还没有台湾多,台湾二千三百万,它只有二千二百万,所以土地很便宜,土地不值钱,太多了。所以他们那个地方没有竞争,澳洲人民没有竞争,干什么都很慢,动作都很慢,所以树神他也慢,他看到我们动作太快,他也受不了,所以他来通知,很有趣味。所以跟这些灵界往来,你会很欢喜,会很有趣味。

  他后面说「应知山河大地之貌,归属何来?」山河大地这个相貌怎么来的?「源於大地之灵之人类」,可见得山长的形状与当地居民的心态有关系,这是什么?境随心转。这个地方人要是有道德、有修养,这山川就有灵气。为什么?它彼此感应的,人影响它们,它们也影响人,互为依缘。如果人不善的时候它也不善,叫穷山恶水,那个生活就很苦。所以明白这些道理,这些道理在佛经上讲得透彻。底下讲「山河大地,草木竹苇,无情之物,皆是吾等有情之类,身行造作之应现」,这佛在经上讲得很多,决定不是假的。「亦是随人之伦情成相而成姿百态」,所以树木它长的那个样子,山川这种形态,跟我们居住在当地的人的心态、心情、造作,有不可分的密切关系。所以有了灾难怎么办?古人跟我们讲的一句话,我们要牢牢的记在心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遇到麻烦、遇到灾难了,怎么办?反省,认真去搜寻自己的过失,我哪个地方错了,才会有这样不善的感应。能够把过失找出来,改过自新,山川的灵气马上就恢复,很快就恢复。这个道理只有佛经里讲得透彻,儒跟道有讲,没有佛讲得这么深刻、讲得这么详细。

  「人心淳厚」,这是善,「必感得大地稳固,山河秀丽,五谷丰饱。人观之可悦心,食之可卫体,互为生养,彼此感应,真诚供养,此是正道」。我们对它们爱护,对山川大地的爱护,对花草树木的爱护、照顾,尽心尽力照顾它,我们供养它们,它们长得秀丽,我们看到很舒服、很快乐,这是它们回报供养我们。这些生产的五谷杂粮、这些果实,这是供养我们,我们可以做为食品,这是它对我们的供养,我们对它们的培植,这是互为生养,彼此的感应,我们对它真诚,它回报也是真诚,这是正道。我们应该有这种认知,绝对不可以以为佛菩萨所说的是寓言,那就错了。好在我们之前学过贤首大师的《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这篇论文里面一开头给我们说明宇宙的源起、生命的起源,讲得有道理,讲得非常透彻,为什么?诸佛菩萨亲证的境界,他不是从研究得来的,他不是从推理得来的,他是亲眼看见的、亲耳所闻的,就是现量境界。这在佛法里面叫做明心见性,你见到了,宇宙怎么回事情你亲眼看到了。事实真相在哪里?事实真相就在现前,就在当下。为什么他能见到,我们见不到?我们心浮气躁,所以见不到。他为什么能做到?他心是清净的,心是定的。宇宙之间有没有东西?佛法里面讲的跟现在科学讲的愈来愈接近。现在的科学家也说,组成整个宇宙其实就三样东西,第一个是物质,第二个是能量,第三个是信息,除这三个之外其他的都没有了。他说这三样东西跟佛法里面讲阿赖耶的三细相很接近,但是三细相比他讲得深,比他讲得清楚。三细相里面的业相就是能量,境界相就是物质,见分(转相)就是信息。你看佛在三千年前不但说出来,说得透彻。这三细相从哪里来的?自性里头本来就具足的。虽然具足,并没有现前,并没有现前不能说它没有。所以佛家讲那叫自性,自性不起作用,不能说它没有。起作用了,这三种现象现前了,三种现象现前不能说它有,为什么?全是幻相,我们今天所看的这个世界是一个虚幻的相续相。

  虚幻,我常常讲的时候加个相似相续相,为什么?每个现象没有相同的,就像我们看电影,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画面,我们知道银幕上画面是放映机里面的幻灯片,一张一张的幻灯片,快速度连续,我们看到这个现象,好像它有动作,其实它没有,每一张画面都是独立的。佛给我们讲的宇宙的真相就像这个情形一样,但是它的速度太快了,我们今天的电影,大家在电影院看电影,那个幻灯片一秒钟只二十四个生灭,就是它的镜头开关二十四次,一秒钟你看到二十四张连续的,你以为银幕上都好像是真的一样。我们现在现实的环境,经典上《菩萨处胎经》,释迦牟尼佛问弥勒菩萨,说这个世间的众生,心有所念,我们动一个念头,我们没有细心去想过,动个念头,这一个念头是多少细念组成的?好像我们在看电影,电影银幕上一秒钟,一秒钟太长了,二分之一秒,也长了,四分之一秒大概可以,四分之一秒那里头有多少张幻灯片?六张,四六二十四,四分之一秒六张幻灯片。所以佛问得好,问弥勒菩萨,我们现在动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四分之一秒的时间,这里头到底有几个细念?几个相?几个识?这都问到了。这三样东西就是三细相,就是今天所谓的能量、物质、信息,这三个东西永远合在一起,分不开的。而弥勒菩萨回答,他说「一弹指」,大概是吧,一弹指,真的,我讲的这个就相应了,一弹指四分之一秒,我们弹四次大概一秒钟。这一弹指有多少个细念?弥勒菩萨说「三十二亿百千念」,不是六,单位是百千,百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不是六张,三百二十兆。「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质,「形皆有识」,识就是信息,你看看。念头?念头是能量。现在科学用秒做单位,我们把它换算,乘四,三百二十兆乘四,一千二百八十兆,一秒钟。幻相,不是真的,你别以为是真的,没有真的。

  所以宇宙的源起在哪里?就在当下。有没有过去?没有。有没有未来?也没有。这才真正看到真相。你的念头有,整个宇宙就有,你的念头灭,整个宇宙就没有了。就好像我们看电影银幕一样,放映机上一灭,银幕上什么都没有了,放映机一启动,画面马上就出来了,这才是宇宙真相。所以在真相里面,给诸位说,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就是没有距离,没有时间就是没有先后、没有古今,这才是事实真相。为什么有这么多东西?那是自性里面的信息,圆圆满满,没有一样缺失。所以我们无法想像,我想到万花筒,你看万花筒,我们把它转起来,你去看里面的变化,永远看不尽,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这就是三种周遍里面的「出生无尽」,这是自性的性德,自性的性德出生无尽,无量无边无数的变化,不会有一个相同的。

  这个道理佛讲清楚了、佛讲明白了,为什么?他见到了,他在很深的禅定,那种清净心,清净到极处。所以你看看,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那个波动他能感受到,我们没有办法,你说那个心多净,感受到他就完全明白了。所以了解宇宙事实真相是佛菩萨,科学家有没有办法?没办法,为什么?科学技术是有限的,它不是无限的,而且科学家没有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他的心是浮躁的,他的心不定。所以佛说用不著这些机械,不需要靠这个,靠自己的清净心,心愈清净你恢复的能量就愈大。佛告诉我们,这经上给我们讲的,如果我们能够对一切法不执著,六道轮回你就看到了。这六道我们现在讲空间维次,你全破了,你能看到整个六道轮回。如果你再能够对一切诸法不再分别,不但不执著,分别也没有,你就看到十法界,那比六道范围大多了,你能看到四圣法界。最后你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那你跟佛一样,你就能把事实真相完全看清楚了。所以他是证得的,他把这个方法告诉我们,我们这样做也能证得,问题现在我们不能放下,想放下都放不下。放不下,什么原因?佛说业障太重了,习气太深了,你已经是无量劫养成这种习惯,哪一天真的把这习惯一放下,一放下就清楚了。在中国惠能大师是个最好的榜样,他老人家放下的时候,我们称他老人家,实际上他放下的那时候才二十四岁。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明心见性,佛在经典里面所讲的一切你统统证明了,你都看到了,这些山河大地真相全明白。所以我们的心要正、思想要正、念头要正、行为要正,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好,真的山川秀丽,五谷丰登,这叫太平盛世。

  下面说「若人逆伦而行」,伦是五伦,逆伦是不孝父母、夫妻不和、兄弟不和、君臣无义、朋友无信。你看底下讲,「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尽本职,视圣贤之教而不顾,恣意放纵,亦感得大地不稳」,现在土石流就是这个。山怎么崩?「山河崩塌,五谷无收,人深陷其中,求出无期,同覆俱亡,此乃邪行」,这个话说得好!所以这山川起的变化是什么人造成的?是我们不善的念头。现在难,古时候讲天地鬼神人家相信,现在人信科学,不相信天地鬼神,说这都是无稽之谈,宗教迷信,一句话就把它否定了,但是问题他又不能解决。古时候人人相信。这些事情有没有?我们要很冷静、很理智,不要感情用事,细心去观察看有没有?江本博士是从科学做的实验证明,无情的众生,就是矿物,它会看,你给它写字,不管写哪一国的文字,它都懂,比我们厉害,我们没有学过的看不懂,它全懂。它会听,无论哪个地方的方言,它也懂,这水,水实验。我们起心动念,说出来,它听见,它懂;不说出来,心里头有这个念头,它有感应,它知道。最好的反应、最美的反应,他的做法是把水放在玻璃管子里面,就是医学上用的长长的玻璃管,做实验的,把水放在里面。给它看,写文字给它看,写个「爱」字、写个「讨厌」,这些字就贴在这个水瓶上。他常常是贴一个小时,把这个水放在冰箱里面去冷冻,在摄氏零下五度它就结冰,结成雪花,然后拿出来放在显微镜里面去看,那个雪花的结晶形状非常美,六角形的图案,非常美,看这个「爱」字,无论哪一国的文字,这个图案都非常美;如果是「怨恨、讨厌」这种字样,它的结晶就很丑陋。他实验了几万次,一点都不差,他等於说有个小组,大概有十几个人,在做这个实验,然后照相把它照下来。他出了不少本书,证明水真的会看、真的会听,懂得人的意思。我们意思说「我喜欢你、我很爱你」,这个念头对著这个水,这就行,它就感应到,它接受到了,它结的雪花图案,很美的图案给你看;你要说「我讨厌你、我不喜欢你」,那个图案就很难看。

  这一点非常重要,决定不能疏忽,为什么?我们人身体诸位都晓得百分之七十是水分,水有这样的敏感,我们心里一欢喜,你全身的细胞都呈现最美的图案出来,你身体健康。如果你有怨恨、你有不平、你有烦恼,你全身的水分图案都变得非常丑陋,你就会生病。病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这个心想是广义的,只要想七情五欲、想贪瞋痴慢,都会带来疾病;你换一换,能够想伦理、想道德,想佛陀的教诲、圣贤的教训,你全身都是正常,健康长寿。饮食不是很重要,药物更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心态、是心情,心态好、心情好,没有一样不好。你心态、心情好,身心好、家庭好,你居住的邻里乡党环境好,人人都好,你一个人影响多大,影响到居住的地方山河大地、树木花草样样都好。佛法给我们讲消灾免难,这是真理。总的原则就是要看破,不能计较。我以好心待人,人以恶意待我,我怎么办?这个人,特别是无缘无故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我怎么办?一听了之后我很难过,那就完了,我身上整个细胞就变坏了。不是他把我变坏的,是我自己变坏的,那我不就上大当了吗?所以懂得这些道理,对於那些怨恨我的人、陷害我的人、找麻烦的人,我以恭敬心对他,我以欢喜心对他,我以真诚心对他,他没有伤害到我,而我回报的,回报对他好,没有伤害他。因为他说这些话、做这些事情,他自己伤害他自己,我要再怨恨,他的伤害就更大。我以善心对他,把他自己的伤害减轻,对他好,这是正理,我们应该要这样做。

  所以佛法里面讲「仁者」,仁者是菩萨,对菩萨的称呼,就是大慈大悲,仁者就是大慈大悲的人。仁者无敌,没有敌对的,为什么没有敌对?知道你跟我是一体。一体,牙齿跟舌头是一体,牙齿把舌头咬破了,舌头还要记恨、怀恨在心吗?还要报复吗?不会。永远记住,一切众生跟我是一体,所有一切畜生之类跟我也是一体。我们种的菜园很大,小动物很多,小动物来吃菜的时候,我们没有跟它约定,小虫跟它约定,它不会乱动的,可是小动物不行,它晚上我们睡觉的时候跑到菜园来了,我们只有用铁丝网把它围起来,把菜园围起来防止它。可是它吃我们的东西我们也欢喜,它是来找东西吃的,我们这里有,也应该供养它一餐,怎么能够怪它?所以总是欢喜、总是喜欢。有的人看到小动物,野兔还有小袋鼠,我们在楼上观看,它在那里找东西吃,也不要去惊吓它,不要赶它、叫它、赶它跑,不需要,你在那里欣赏,我们总要用这种心态。人造谣生事、嫉妒、障碍,那什么?他愚痴,他不了解事实真相,他不了解我们的关系是一体,我了解,他不了解,他对我种种不善,我应该以善回应他,不应该以恶意去回应,这就对了。我们自己不会被环境动摇,你才能保住身心永远与性德相应,不相违背。这是我们用世间人的话,养身之道里头最高招的一招,身心健康。所以远离烦恼、执著、分别,这个太重要了。从哪里做起?从化解对立做起。我这么多年来讲经教学,第一个就是劝人从内心里头,把我们对人的对立化解掉,永远不跟人对立、不跟事对立、不跟一切万物对立。人,一家人,动物,也是一家人,昆虫,还是一家人,树木花草,也是一家人,山河大地,也是一家人,你说多快乐!所以你才有法喜充满,这些都是从经教上得来的。

  所以末后教我们「思之」,我们要多想想,「应悔其前过」,我们从前没有学佛,不知道事实真相,也做了很多错事。我学佛是二十六岁才接触到佛法,慢慢才懂得这些道理,把从前过失都纠正过来。实在说,到七十岁以上才真的像老师所说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行使人之天职」,人之天职那就是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教诲。我们做人永远记住,不能把我们的天职,就是自然的规律,失掉了,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就是性德,自性的性德,这样「方化末劫浩荡,不愧为万物之灵之称誉也」。古人常常称道人是万物之灵,如果我们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则、违背了性德,那怎么能称为万物之灵?那你也变愚痴了。所以人跟畜生差别在哪里?差别就在这个地方。人能够高於三恶道,就是懂得这些道理,真正依教奉行,提升自己的灵性,积功累德,化解自己的业障,过去、现前的业障都能化解,也能够化解居住环境里面的自然灾害。这都是真的事实,这不是假的,这不是迷信。今天时间到了,我们这个专题就到这个地方圆满,谢谢大家。

选自净空法师专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12-12-16 18:28:55 | 只看该作者
净空法师:只要把自己的业障消除,外面冤亲债主很容易化解



发布:念念弥陀 [全部文章 空间 留言]   日期:2011-11-17 13:22:00    阅读:10875   收藏

分享到: 15
 
  


    佛通常给我们讲的就是十善业,性德就是十善业。十善业与《还源观》上这四德完全相应。《十善业道经》上教导我们,我们有没有把它落实?有没有在真干?真干,那叫真的学佛,依教奉行。有些人想干,不晓得从哪里做起。在中国,我们的老祖宗也教我们,跟佛法基本上是相吻合的,我们学习从老祖宗这个浅显的教学上下手,就不难做到。《弟子规》教我们孝亲尊师,那是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而且是基础必修的教育,人不能不学!《感应篇》是因果教育,要时时刻刻放在心上,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你真参透,你才相信,你才知道断恶修善、忏除业障的重要。你今天学佛为什么没有进步?或者说为什么进步那么慢?都是你的业障在作祟,业障障碍住你,这是第一个因素。冤亲债主来找麻烦,也来障碍你,那是第二个因素。只要把自己的业障消除,外面冤亲债主很容易化解;业障不除,你的冤亲债主不会原谅你,你还继续在作恶。假名学佛,拿佛法做掩饰,人家更瞧不起你,麻烦在这个地方。有儒跟道的底子,十善业就很容易做到。古人学佛,一百年前的人,我们讲一个世纪,一百年前学佛,学佛的人成就的人多!为什么?他们受过这个教育,从小父母、大人就教!我记得我小时候,我们生长在农村,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有时候要打架,也吵吵闹闹的,路上的行人,走路的行人看到了,就来教训我们。我们那个时候,大人教训都乖乖的听着,不敢反抗!等我们父母发现了,对待那些客人感恩、感激。你说那个社会多和谐,那个社会多好!孩子,父母管你,你家里面的人管你,外人一样也管你,小孩走到哪里,大人都管你。在今天社会没有了,现在父母管不了小孩,老师管不了学生,这怎么得了,这个现象多可怕!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世出世间古圣先贤那么样重视教育,我们明白了。人是教得好的,也是教得坏的,看你怎么教法。现在小孩都学坏了,谁教他?电视教他,网路教他,家里人不管。现在教的小孩很可爱,很活泼;十年、二十年之后麻烦就来了,到那个时候后悔莫及。



恭录《净土大经解演义》第28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12-12-17 14:17:58 | 只看该作者
佛典的疾病分类

文章来源:求医问药[qiuyi.fx120.net]2005-3-5  


  (一)身病疾病可分为“因中的实病”和“果中的权病”两种。

  “因中的实病”就是我们凡夫业报所感的疾病,我们深受苦痛,所以叫做“因中实病”。“果中的权病”是像释迦牟尼佛和维摩诘居士那样的圣人本来已达到没有病痛的境界,为了度化众生,所以示现身体上的疾病。由于这种病是方便示现的,圣人不以为苦,因此叫做“果中的权病”。圣人只有身病而没有心病(见《摩诃止观辅行》第三十二卷)“因中的实病”又可分为“身病”和“心病”两种。身病是指身体、肌肉、骨骼、神经和五官、忧愁、憎恨、愚疾等苦恼。《贤首五教仪科注》的第三十七卷上记载:身体上毛病有三种现象。

  1、四大五脏病相——

  甲、四大增损所生的病:(1)地大增者,肿结沉重,身体枯等一百零一种病生;(2)水大增者,痰阴胀满,腹痛下痢等一百零一种病生;(3)火大增者,煎寒壮热,呕逆气急等一百零一种病生;(4)风大增者,虚悬,呕气急等一百零一种病生。

  乙、五脏所生的病:(1)从心生病者,身体寒热,头痛口燥(心主口故);(2)从肾生病者,咽喉噎塞,腹胀耳聋(肾主耳故);(3)从肺生病者,身体胀满,四肢烦痛,心闷鼻塞等(肺主鼻故);(4)从肝生病者,多无喜心,忧思嗔恚,头痛无味等(脾主舌故);

  2、鬼神所作病相——怨鬼缠绕,令人身体不安,或行瘟疫,或生疮变毒等。

  3、业报所感病相——有由过去所造的恶业,现在感受恶病的报应。也有因为今世破戒,带动过去的业力而生病的。例如:以恶口毁谤发菩提心的人,所以得了无舌的报应。(以上见《大方广告总持经》)过去毁谤别人,所以今生得了耳聋口哑的报应;过去轻蔑别人,所以今生长得矮小身材;过去遮盖佛的光明,所以今生皮肤长又丑又黑。过去鞭挞众生,所以今生身上长恶疮;(以上见梁皇宝忏)过去杀生的罪业,会引发肝脏和眼睛的毛病。过去偷盗的罪业,会引发肺部和鼻子的毛病。过去邪淫的罪业,会引发肾脏和耳朵的毛病。过去妄语的罪业,会引发脾脏和舌头的毛病。过去饮酒的罪业,会引发心脏和嘴巴的毛病;(以上见《摩诃止观辅行》第三十二卷)

  在这里顺便想提到的是:今生持戒有时也会引动罪业而生病。这是一件好事,大家千万不可因持戒时生了病就退心。因为今生持戒才使得过去的罪业减轻,并且提前报销,这是罪业将要消除的好现象。比方说,我们前世造了某种很重难消的罪业,本来应导致将来在地狱和饿鬼道受极大的苦报,因为今生持戒而转变成为头痛。头痛过后业报就会消而平安无事。这就是“本应在地狱受重罪,而却变成在人中减轻偿还”的道理。

  到底应如何判断那些疾病确实是因为持戒引发的呢?譬如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前世偷盗的罪业会经发肺部和鼻子的毛病。当我们持守不偷盗戒后,肺部和鼻子出了小毛病,这就是真的“持戒引动罪行而轻受果报”。但假如我们五戒当中只有持不偷盗戒而没有守不饮酒戒,后来心脏出了毛病,这就正在受过去饮酒罪业的报应,我们只要随着自己五脏(肝、肺、肾、脾、心)五根(眼、鼻、耳、舌、口)所生的毛病,和所持戒律相对照一下,比较因果关系,就可断定那病是不是因持戒而引起的。这就是《摩诃止观辅行》第三十一卷上所说:“随根判戒,以验罪来。”

  (二)心病佛经上说:由于众生的心理现象和所造的恶业错综复杂,所以众生身心疾病的种类无量无边。随着众生所造的罪业越多越复杂,疾病的数量和种类也就越多。末法时期众生的疾病不断地在增加,例如:小儿的“痘疹”是从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有的。“箭风”这病是清朝顺治末年以后才有的。

  心病主要由烦恼产生,无尽的烦恼可以归根为八万四千种。这八万四千种烦恼,又名“八万四千尘劳”。诸君不要以为“八万四千”过兴不是一个吓唬人的形容词罢了,其实,“八万四千”是一精心归纳所得的正确的数目。如果您要知道详细,请您查阅《教乘法数》的第八百六十八页,就可一目了然了。

  八万四千各烦恼也可以浓缩为“贪、嗔、痴”三种烦恼,也可以浓缩为一个“痴”字。痴就是不明事理,就是无知。由于愚痴,所以才会有我执;由于执著有我,所以才有了烦恼和造恶业;由于造恶业,所以才会受生、老、病、死的果报。下面我们引用《百法明门论》的说法,来谈谈烦恼的种类:

  1、根本烦恼:

  (1)贪(爱)——外贪——对男女身分和五尘境界,心生贪着;内外贪——于他于己,起贪染心;遍一切处——于所有外境,心生爱着。

  (2)嗔(憎恨)非理嗔——没有外来的恼乱,而自己憎恨;顺理嗔——受其他事物恼乱,才生憎恨;诤论嗔——争论是非,而起憎恨。

  (3)痴——俱生无明——与生俱来的无知;分别无明——成长过程中才污染和学习的无知。

  (4)慢——憍慢——甲、于劣计已胜——轻视不如我自己的人,认为我胜过他们很多;乙、于等计已等——对于和我自己差不多的人,认为我又何必恭敬他呢?慢过慢——于胜计已胜——对于胜过我的人,反而说我胜他多多,像“夜郎自大”一般。我慢——执着色身为“我”,其余事物为我所有,而起傲慢:增上慢——没有证得圣人的境界和神通智慧,而妄说自己已经证得;卑劣慢——甲、某人胜过我很多,我却认为只不过输他一点点罢了;乙、自甘卑劣、自暴自弃;邪慢——自己没有道德,却认为自己的修养很好而且轻视圣贤,认为圣贤的道德只不过如此,何必恭敬礼拜他们?

  (5)疑——疑自——怀疑自己的潜能和能力;疑师——怀疑老师是否真的有学问;疑法——怀疑所学的法门是否真实,是否有用。

  (6)不正见——身见——执着身体是我;边见——甲、断见——以为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乙、常见——以为人死了以后,还是为人;畜生死后,还是畜生;富人死了还是富人;穷人死了还是穷人。邪见——诽谤没有善恶果报,没有圣人;见取见——自己证得了不究竟的境界,却以为是证到圣人究竟的果位。禁取见——执着无益的苦行,。

  2、随烦恼:随“根本烦恼”而产生的烦恼。

  (1)大随烦恼——以下烦心会同时生起,而且会产生不善和无善无恶的行为。不信——不信因果和圣贤,懈怠——不努力断恶修善,放逸——放荡纵逸,昏沉——神志昏沉,常爱睡眠,掉举——境界不动,而心中杂念纷飞,失正爱——又名“失正念”——忘记受持禅定、智慧和善法,不正知——邪见人心,不知正法散乱——心中随境界的改变而乱动

  (2)中随烦恼——下面两种烦恼有时会同时生起,而且会引发一切邪恶行为。无惭——不尊重自己的人格和潜能,内心没有羞耻心,敢作恶事。无愧——作恶事不怕对不起别人,或者作了坏事不敢坦白告诉别人。

  (3)小随烦恼——这十种烦恼都会各别生起,而行相粗猛,并且都发生在意识(第六识)里。忿——遇到逆境,心里气愤不平。恨——逆境过后,结怨在心,怀恨不已。覆——隐藏自己所作的过失和罪恶。恼——侵犯其他众生和事物。诳——虚伪不实,欺骗别人。诌——诌媚巴结别人。憍——恃着自己的品德、才能、健壮、富贵、善行、美貌而骄傲。害——损伤骚乱众生的意念。嫉——嫉妒别人的德性、学问、名利、才能、品貌等。悭——吝惜自己的财物和学识,不肯施舍或教导别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12-12-17 14:40:51 | 只看该作者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禅病】
作者:佚名 发表日期:2006-07-05 05:30:00 来源:佛学在线 人气:67
分享到:            
【禅病】

指因坐禅不得法所引起的疾病。智顗《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四(大正46·505b)︰‘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差矣。若用心失所,则动四百四病。’

此种禅病,粗分之有生理的与心理的二类。生理方面的禅病有筋脉痉挛、呼吸不顺、头痛、手足无力、咳嗽等等;心理方面亦有精神失常、为鬼魅所著、幻听幻视等事。此外,依《治禅病秘要法》所载,禅病之种类甚多,有乱倒心、四大内风、火大、地大、水大、风大、噎、贪淫、利养疮、犯戒、乐音乐、好歌呗偈赞、鬼魅所著等种。该书并提出各种治疗方法。

禅定为佛法‘三学’(戒定慧)中之一学,因此,由习禅不得法可能致病之一事,乃成为古今中外佛教徒所关心之论题。古今禅籍中之论及此事者,亦为数甚多。除《治禅病秘要法》等禅经之外,天台宗之《小止观》、《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禅门口诀》、《摩诃止观》等书,以及近人蒋维乔之《因是子静坐法》等著述,皆尝论及此事。兹附录其中若干文字如次,以供习禅者参考。

◎附一︰《小止观》〈治病患第九〉(中华佛教文献编撰社1993年出版)

行者安心修道,但本来四大有病,因今用心,观息鼓击,发动本病。或时不能善调适,身、息、心三事,内外有所违犯,故有病患。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则动四百四病,是故若自行化他,应当善识病源,善知坐中内心,治病方法!若不知治病方法,一旦动病,非唯行道有障,亦则大命堪忧。

今明治病法中,分为二意︰一、明病发相。二、明治病方法。

一、明病发相者,病发虽复多途,略出不过二种︰(一)四大增损病,(二)从五脏生病。四大中病发者︰若地大增时,则肿结沉重,身体枯瘠,如是等百一患生。若水大增者,则痰■胀满,饮食不消,腹病下痢等,百一患生。若火大增者,则煎寒壮热,肢节皆痛,口气鼻塞,大小便皆不通等,百一患生。若风大增者,身体虚悬,战掉、疼痛、肺闷、胀急、呕吐、呕逆气急,如是等百一患生。故经云︰一大不调,百一病恼,四大不调,四百四病,一时俱动。四大病发,各有相貌,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

次、明五脏生患之相︰从心生患者,多身体寒热,及头痛口燥等,心主口故。从肺生患者,多身体胀满,四肢烦疼,心闷鼻塞等,肺主鼻故。从肝生患者,多无喜、愁忧不乐,悲思嗔恚,头痛眼闇等,肝主眼故。从脾生患者,身体头面上,游风遍身,痒闷疼痛,饮食失味等,脾主舌故。从肾生患者,或咽喉噎塞,腹胀耳聋等,肾主耳故。五脏生患众多,各有其相貌,当于坐时,及梦中察之,自可得知。

如是四大五脏病患,因起非一,病相众多,不可具说。行者!若欲修止观法门,或有患生,应当善知因起!此二种病,通因内外发动,若外伤、寒冷、风热、饮食不慎,而病从二处发者,当知因外发动。若由用心不调,观行违僻,或因定法发时,不知取与,而致此二处患生,此因内发病相。

复次︰有三种得病因缘不同,一者、四大五脏增损得病(具如前说)。二者、鬼神所作故得病。三者、业报故得病。如是等病,初患即治,甚易得差!若经久,则病成身羸,治之则难愈。

二、略明治病方法,既深知病源,因缘起发,当作方法治之。治病之法,乃有多途,举要言之︰不出止观二种方便。

云何用止治病相?有师言︰但安心止在病处,即能治病,所以者何?心是一期果报之主,譬如国王,有所至处,群贼迸散。次有师言︰脐下一寸,名‘忧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经久即多有所治。又有师言︰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坐卧,即能治众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调,故多诸病患,此由心识上缘,故令四大不调,若安心在下,四大即自然调适,众病除矣。又有师言︰但知诸法,空无所有,不狄相,寂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然者?由心忆想,鼓作四大,故有病生,息心和悦,众病即差。故《净名经》云︰何谓病本?所有攀缘,云何断攀缘?谓以无所得!如是种种说,用止治病之相非一,故行人须知善修止法,能治众患。

次、明观治病者,或师云︰但观心想,用六种气治病者,即是观能治病。何等为六种气?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呬。此六种息,一一皆于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若于坐中,寒时应吹,热时应呼。若以治病,吹以去寒,呼以去热,嘻以去痛,及以治风,呵以去烦,又以下气,嘘以散痰,又以消满,以补劳。若治五脏,呼吹二气,可以治心,嘘以治肝,呵以治肺,嘻以治脾,呬以治肾。

次有师言︰若能善用观想,运作十二种息,能治众患。(一)上息,(二)下息,. 三满息,(四)燋息,(五)增长息,(六)灭坏息,(七)暖息,(八)冷息,(九)冲息,(十)持息,十一和息,十二□补息。此十二息,皆从观想心生。兹略明十二息对治之相︰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燋息治肿满,增长息治羸损,灭坏息治增盛,暖息治冷,冷息治热,冲息治壅结不通,持息治战动,和息通治四大不和,补息资补四大衰微,善用此息,可以遍治众患!用之失所,则更生众患,推之可知。

次有师言︰善用假想观,能治众病,如人患冷,想身中有火气起,即能治冷。此如《杂阿含》中,治禅病秘法七十二法中广说。

次有师言︰但用止观,检析身中四大,病不可得,心中病亦不可得,众病不药自差。如是等种种说,用观治病应用不同,善得其意,皆能治病。当知!止观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即无病不治也。但今时人,根机浅钝,作此观想,多不成就,故世不流传!又不得于此,更学气术、休粮,恐生异见?如金石草木之药,能与病相应,亦可服饵。

若是鬼病,当用强心,加咒以助治之!若是业报病,必须加助修福忏悔,患即自灭。此二种治病之法,若行人善得一意,则可自行,亦能兼他,况复具足通达。若都不知,则病生无治,非唯废修正法,亦恐性命有虑?岂可自行教人!是故欲修止观之者,必须善解内心治病之法。内心治病方法众多,得意在人,岂可具传于文耳!若欲习知,当更寻访!上来所出,只是示其大意,依此用之,恐未可承案!

问曰︰用心坐中治病,必有效否?答曰︰若具十法,无不有益!十法者︰(一)信、(二)用、(三)勤、(四)恒住缘中、(五)别病因起、(六)方便、(七)久行、(八)知取舍、(九)善护、(十)识遮障。何谓为信?谓信此法,必能治病。何谓为用?谓随时常用。何谓为勤?谓用之专精不息,取得差为度。何谓为住缘中?谓细心念念依法,而不异缘。何谓别病因起?具如上说。何为方便?谓吐纳运心缘想,善巧成就,不失其宜。何为久行?谓若用之,未即有益,不计日月,常习不废。何为知取舍?谓知益即勤用,损则舍之,微细转心调治。何谓知善护?谓善识异缘触犯。何谓识遮障?谓得益不向外人论说,未益不生疑谤。若依此十法所治,必定有效不虚也。

◎附二︰《禅门口诀》(摘录)

坐禅人问种种病?师诫言︰但系心在境,不令他缘,病自差耳!用之者,远至三日,无有不差,问︰心乱横见?答︰摄念可愈。问︰四大增损,那得复差?答︰心之动转,由扇之有风,住止理数然。师教诫常言︰实心系实境,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注,自然入实理。问︰但得禅定,便得入理,为有地位耶?答︰利根者,心定便入亦无的位;钝根者,备经九次第定,定尽方会。问︰外道修禅定,至非想,那不会理?答︰外道修定,皆滞我心,心为障故,不会理也。

夫痛者,是乱风起,由与外争故也。云何与外争?谓心去时,以表牵也,如教婴儿行,但任之而已,不得牵挽,欲速达者可不慎乎!急者,是绞风起,由行者专大过报!风势分不尽故也。若过、若不及为失一矣!痒者,由行者息生时谓为灭,息灭时谓为生,意与息相违故也。故云︰不谛不明,贼从内生。冷者,由行者不以味所念处,水大增也。热者,由行者常有希望,火大增故也。

师言︰夫欲修行者,要须有分,无分者不能办事也。何谓为分?所谓四心︰一者坚信,谓深信师。二者受用,谓师法也。三者精勤,常自勉励。四者方便,谓细回转。云身中脉,如百川归海,心如拘物头,四片相合,一片各有十纪脉,共绞络故,心端有四十脉也。其下一脉直往趣脐,号曰︰‘优陀那风’。优陀那者,中也,故号此脉为中脉也。初坐之中,其外种种变形,或作父母、师僧、国王、美女形像、师子、虎狼,如是谓魔鬼!行者,当假想心,作金刚刀,拟之即去。

夫病有多种︰(1)身作病,(2)鬼作病,(3)魔作病,(4)不调息成病,(5)业障病。今须识知︰第一身自作病者,坐时或倚壁、或衣襟,大众未出而卧,此心懈怠,魔得其便,入身成病,使人身体,背脊骨欲疼痛,名为注病难治,行者慎之!治法者,用息从头流气,向背脊历骨节边注下,须好用心方差耳!

第二鬼作病者︰有人坐时,其心念种种事,或望有所知,或欲知人吉凶,有兜醯罗鬼,来入其身,种种变现,或见吉凶事、知他身,或知一家、一村、一聚落、一州、一郡,及一国土中,吉凶善恶等,或如似圣人,此非圣也,并是前鬼所作,莫取之也。若不治之者,久久亦能杀人。

第三魔作病者︰有人坐时,心念利养,魔即现其种种,衣服、饮食、七珍、杂物供养之,具应识之!若觉,急须治之,若不治,入心成病者难治。

第四病者,有人坐不解调息成病︰令人身体枯闭而羸瘦,此人无罪易治。治法︰用遍息,正用心息之息,名为遍满息。用之法︰以心住息,从头溜气,遍满四肢,此是不解用息,使筋脉焦枯,身无润泽。令以此二息从上流下,令息遍身,故名遍息、满息,息遍满故,身即平复,可用止息。云何名止息?平心直住不动,是名为止息。

第五业障病者︰举身肿满,颜色虚肥而黄,此人障重难治,应须忏悔。治法︰用燋息、■息。云何名燋■?二息亦非外,别捉■等物,来着身中,还用心息想作燋■。二息从头至足,及溜气四肢,通遍令使肿满得消,还用心息平心直住,息得平复,唯须忏悔。

复有四肢痿弱无力,两臂两足欲落,或一臂欲落者。治法︰用遍息流气使满四肢,良久自差。若口向左边洼,即注息往左,若右边洼,注息往右边,若向左角、右角,如上法。若有宿痤冷热等病,用息向下流使病灭,身中细碎众病,皆用息治之。若冷病即用热息流之,若热病即用冷息流之,对治作法各用此二息治之。复须行时用息,若足轻头重,此是心高妄想,可息妄想心,可息高心,可向下看心;若足重头轻,悲者向心,若行时,复次,须用心不高不下,使息调和,用息使身心俱遍,即入通明观,可观‘心性三昧’、‘身相三昧’,心相为其本。经言︰识心达本源,无虚假故。

治痢法︰安心脐下,患冷痢则作暖息,患热则作冷息,取差为止。治嗽法︰取嗽欲发时,三过吐气,然后安心中观,嗽欲发时,便吐气令出,还如先安心自差。治肿法︰作息肿断,令息撮聚欲遍,当肿上以心住定,穿作一孔,令息从中出入即差治耳。满法︰安心置孔外,细细引,自牵气令出,须臾自差治。

人坐忽然喉中,如似有物长一二寸,不肯出者,安心物上,须心住定,然后分心四向,意地语云︰内外皆空,病从何生?亦须解空性,遣之自去。

治坐中忽得短气,可先嘘气,从鼻却入,令气满身竟令出,然后安心置掌文中,不久自去。

又息治身中,种种病法︰取气从鼻却入,令气满身竟,然后细细闭口随气,自内置此息去,引心从骨中直下,出不净门外住,眠时引息内脚心,行住坐卧,恒用此心。自四处有杂病时,须此息息通,然后随病处,所引气息,从病处出入,空无有碍者即差。治冷病用暖息,治热病用冷息,治骨髓病用刀息,破脚十指头并作息,破脚趺上骨令出即差!治人身分肿,刀息破脚十指,奇中令出。通身肿满,安息脚心下,身重作轻息,身轻重息。初坐之中,数息长短,外神来鼻,其心直上至顶蒸热。却之法︰合口缩气,向上至顶,还向下牵气则止!其若不治,通目两目俱闇,此是何患?若为鬼神,鬼神名字‘跋违多’,舒手盖目盲,即诵咒曰︰‘人之波昼比尼若波昼忧薮波昼’。诵至三遍,眼即开明,还如本初坐,得细住心为外人触!气上塞胸腹胀,不得安坐者,此是身中六神俱奔在胸,以是令患,治之法︰先解衣带出气,使长入气,使短十息,然后诵前咒,命‘阿那般那’乃至十得差,初坐成得细住心,为人来触。

气上冲肺成病者︰即令肺胀过百日,即吐逆不得饮食,此是外有恶神,来入人身,名‘跋多神’,赤色、六眼、八孔,或大或小。复有一小神,名曰‘呼搜醯’,或变形作小儿,或作蟒身,其形赤黑色。‘兜罗醯神’,其形或大或小三遍。初坐中或得身体,骨节腰背疼痛,自呼辟注,此是何患?此名六根通身游戏,不久患,举身顶直三过,舒身命‘阿那般那’即差。

初坐之中,六神沈曀,为外人来触,六神横出身外,毛孔中各有一神,皆来奔入,喜有起,身体青肿,妨不得坐。治法︰先合口缩气向上,二遍身中,还牵气向下,然后诵前咒,命‘阿那般那’,复列恶鬼神名字,呼‘搜醯、跋违多’即差。

又言名出息为安,安般之人,唯数出息,初坐中,或有掉动者非久患!治法︰先命‘阿那般那’,云何乱?语休即止。初坐中,或有身中火起,不是患也,治法︰外边闇赍火入,莫使知闻,盆合头此人令坐,傍人唱言︰‘此是大火起’开眼不见,满三遍即止。初坐中,或有身中水出者非患,治法︰盆盛水,莫使闻知,口含水洒面,开眼不见,满三遍即止。初坐中,重触得心,为人来惊,心中迫迮,即时摸扪,下病大小行不通,此是身中六神,俱下出故生患。治法︰缩气向下,还牵向上,说咒命‘阿那般那’以差为限。欲上厕用心法︰大小便出时,可作一切病出想!

又行者,心少开悟于其深义,如有渐解,其心欢喜,思量过分,复得忍劳患,行者当以智筹量,应止则止,应观则观,止观顺宜,便可得久。思劳之状众多,亦得头痛、气满,皆用息治之。治头痛法︰鼻中入气,口中微引气出,意想念头中痛气,微从口出,若心细微缓调顺时,三度引气出,当自欠呿,如是引气欠呿不过至十,头痛则差。治腹中气满法︰鼻中入气,口微引气出,意念腹中闷气,使从口中出,患时当嗌气,若腹中结极满患时,当仰眠申手脚,以手轻腹皮上,须按摩之十回、五回,当有嗌气,还复起坐,引气如前治法。若心调顺细,乃至十年二十年,结气满患,但一日一夜,心息调顺,气息调和,不缓不急,不粗不细,调和得所患皆差也。若以息粗细缓急,调和不得所者,终不能差也。若出息有声名‘粗急’,出息如欲不续,名‘细缓’,细缓者善。

又以腹中气满闷时,长引气出,更增其患,出息使不长不短,调顺和适,得所患必差也。以调和气息治患法︰治一切肠中气,故坐禅和适得所者,所患悉差。又坐禅入得好细心定,不得怀忧恚恼,必成气患,数入息时,数入息亦成气病缘,五脏中作境界,修定亦成病,乃至诵经,连文接句,或出气不时摄入,入气不时出尽成病,皆以前法治之。又治头痛时,不得治腹满,治腹满时,不得治头痛,一时治两患,则更增其患!若头中气极,治其患时,鼻中入气而大开口,微引气出之。又勤坐之人,多喜有气。若有气患,常用口中出气治之。坐人齿冷,心得调细时,鼻中入气,还以鼻中,微引气出治之。其若心得调细,一切气患,尽用鼻出入息治之。

若又用数息法,缘所患随息,亦善入时不缘,但缘出息也。若修观过分,故心则浮乱,怡空过分,故心则沈!钝行者,常善观察思惟治此患也。又坐禅人,若调心在身中、五脏中,来缘境界,或谓五脏中,定心来缘境界,勤坐之人不久成病,能令行人,五脏界生气脉,与境界相连,使人得急挛病。治法︰意想观身中,上下使空。如木筒相乃至临坐,及地皆令使空作意想,身中气息,尽使向下入地而去,若心调顺不久即差。患若差竟,教使观脚踝子上境界也。又须教患者,汝得此患,由心错谬,谓言在身中。心法不在身外,不在身内,随所缘而生,汝当解之。

又复坐人,心念境界时,意谓作眼见相,又复坐人得住时,有光明照境界上,不知是心光明?意光明?从明中出,住在境界上,是人不久患眼睛疼痛,令人眼闇痛。治法︰即以心缘眼,心见眼合,而作是念!见观之法,眼应开视,今见眼合,知非眼见。复次,缘眼时见境界上明,向上缘眼是心,心从明中出,而是心法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眼是心法故,随心所缘处生,亦复不在内、外、两中间,作是观时,错谬假心,患皆除断,眼患即除。又坐时不得令衣带急,使人得气满患。又复坐人得上地定,不得就坐中,起善恶觉观,令人头痛患,皆须慎之!是等诸患,如上法治之。

又复坐人,见境界上有尘起,凝如似纺车转者,是人有风患,不得修学上地禅定,令人发狂!但得学身念处,观行法方便治风患,差乃可得学上地定耳。

若入浅定,而为外声触,或有事触身时,即觉出定,不能成患。若心嫌恨嗔恚恼,即成气满患。若入深定,有大声触,声虽在外而在身中,声或在境界上声,是人欲出定,不能得出,心在身中怖怕,精神荒迷后乃得出,即令人得腹胀患。或暴下血,有事触身得患,亦如是。治法︰亦用调息,如前法也。若起嗔恚愤怒,则不可治。或时,人初坐时,若大小便不通,蹴气向上,还牵向下,咒‘阿那般那’即差。初坐时,有好种种事起,人来触恼,或谤佛法、胡语,令人不解,此是恶鬼入身,名‘兜醯罗’,诵前咒即差。兜醯罗神,其身黄,乍大乍小,命入息阿那、出息般那,治身卒痛法。

问︰安般人何故举身卒痛?一师言,由食太饱未消,而便摄念,气粗念细,故使然也。治法︰二三日省食,节息令长,谛缘出息相,二三日坐便愈。一师言︰由摄念太急,则气结故病。治法︰想身状甑(音增,炊器)上饭气,然后想有风,从脐中起,出至面门,面门者口也,转转猛大,吹身气令散,散后身痛即愈。数日须食肥腻,食慎勿见风。又治法于未食时,密室中慎勿闻声,宽放四肢,于面门调和气息五过,二三日坐即差。

又云︰由初坐时,行风犹盛,不作方便,即急捉体如住风,体住风与行风争力故也。治法︰须行动从缓渐急至五里许,还复从急至缓即坐,长嘘息四五过,宽放四肢,泄然复放意,经食顷,复引息二三过,勿令耳闻声,复放意如前,经一食顷,然后摄念至一坐即耳。

◎附三︰禅病因缘及对治法(摘录自《摩诃止观》卷八上)

[病起因缘]
明病起因缘有六︰(一)四大不顺故病,(二)饮食不节故病,(三)坐禅不调故病,(四)鬼神得便,(五)魔所为,(六)业起故病。

(一)四大不顺者︰行役无时,强健担负,裳触寒热,外热助火,火强破水,是增火病;外寒助水,水增害火,是为水病;外风助气,气吹火,火动水,是为风病;或三大增害于地,名等分病;或身分增害三大,亦是等分属地病。此四既动,众恼竞生。

(二)饮食不节,亦能作病︰如姜桂辛物增火,蔗蜜甘冷增水,梨增风,膏腻增地;胡瓜为热病而作因缘。即是啖不安之食。

食者须别其性。若食食已,入腹销化,粗者为粪、尿,细者融销,从腰三孔,溜入四肢。清变为血,润泽一身,如尘得水;若身血不充,枯癖焦减。浊者变为脂膏,故诸根,减而成垢;新诸根,凝而成肉。

又,身火在下,消生脏,令饮食化溜,通遍一身。世谚云︰‘欲得老寿,当温足、露首。’若身火在上,又啖不安身食,则有病恼。

次食五味,增损五脏者︰酸味增肝而损脾,苦味增心而损肺,辛味增肺而损肝,碱味增肾而损心,甜味增脾而损肾。若知五脏有妨,宜禁其损,而啖其增;以意斟酌。

(三)坐禅不节︰或倚壁柱衣服,或大众未出而卧,其心慢怠,魔得其便,使人身体背脊骨节疼痛,名为‘注病’,最难治也。

次、数息不调,多令人痁癖,筋脉挛缩;若发八触,用息违触成病。‘八触’者︰心与四大合,则有四正体触;腹有四依触,合成八触。重如沉下,轻如上升;冷如冰室,热如火舍;涩如挽逆,滑如磨脂;软如无骨,粗如糠肌。

此八触,四上四下︰入息顺,地大而重;出息顺,风大而轻。又,入息顺,水大而冷;出息顺,火大而热。又,入息顺,地大而涩;出息顺,风大而滑。又,入息顺,水大而 软;出息顺,火大而粗。若发重触,而数出息,与触相违,即便成病;余例可知。

又,但用止无方便成病者︰若常止心于下,多动地病;常止心于上,多动风病;若常止心急撮,多动火病;若常止心宽缓,多动水病。

次、用观不调,偏僻成病者︰初托胎时,以思心起,感召其母;母即思五︰色、声、香、味、触等。一毫气动为水,水为血,血为肉,肉成五根、五脏。今坐禅人,思观多损,五脏成病︰若缘色,多动肝;缘声,多动肾;缘香,多动肺;缘味,多动心;缘触,多动脾。

复次︰‘眼’缘青,多动肝;缘赤,多动心;缘白,多动肺;缘黑,多动肾;缘黄,多动脾。‘耳’缘呼唤,多动肝;缘语,多动心;缘哭,多动肺;缘吟,多动肾;缘歌,多动脾。‘鼻’缘臊,多动肝;缘焦,多动心;缘腥,多动肺;缘臭,多动肾;缘香,多动脾。‘舌’缘醋,多动肝;缘苦,多动心;缘辛,多动肺;缘碱,多动肾;缘甜,多动脾。‘身’缘坚,多动肝;缘暖,多动心;缘轻,多动肺;缘冷,多动肾;缘重,多动脾。此乃五脏相生;缘之过分,以致于病。

若就相克者︰缘白色多克肝,缘黑多克心,缘赤多克肺,缘黄多克肾,缘青多克脾。余声等,例可知。

若五脏病,隐密难知,坐禅及梦占之。若禅及梦,多见青色,青人、兽、狮子、虎、狼,而生怖畏,则是肝病。若禅及梦,多见赤色,火起、赤人、兽、赤刀仗、赤少男女,亲附抱持,或父母兄弟等,生喜、生畏者,即是心病。下去例,随色验之。

又,观僻动四大者︰若观境不定,或缘此,或缘彼,心即成诤,诤故乱,风起成风病。如御婴儿行,但任之而已;急牵望速达,即为患也。又专专守一境,起希望心;报风热势不尽,成热病。又观境心︰生时谓灭,灭时谓生;心相违致,痒痛成地病。又,不味所观境,而强为之;水大增成水病。

(四)鬼病者︰四大五脏非鬼,鬼非四大五脏;若入四大五脏,是名‘鬼病’。若言无鬼病者,邪巫一向作鬼治,有时得瘥。若言无四大病者,医方一向作汤药治,有时得瘥。有一国王,鬼病在空处,屡被针杀;鬼方自来住在心上,针者拱手。故知亦有鬼病矣。

鬼亦不漫病人,良由人邪念种种事,或望知吉凶。兜醯罗鬼,作种种变,青黄等色;从五根入,则意地邪解,能知吉凶;或知一身、一家、一村、一国吉凶事。此非圣知也;若不治之,久久则杀人。

(五)魔病者︰与鬼亦不异。鬼但病身、杀身。魔则破观心,破法身慧命,起邪念想;夺人功德,与鬼为异。

亦由行者,于坐禅中,邪念利养,魔现种种衣服饮食,七珍杂物,即领受欢喜,入心成病。此病难治,下治中当说。

(六)业病者︰或专是先世业;或今世破戒,动先世业。业力成病,还约五根,知有所犯。若杀罪之业,是肝眼病;饮酒罪业,是心口病,淫罪业,是肾耳病;妄语罪业,是脾舌病;若盗罪业,是肺鼻病。毁五戒业,则有五脏五根病起,业谢乃瘥。

若今生持戒,亦动业成病。故云若有重罪,头痛得除;应地狱重受,人中轻偿。此是业欲谢,故病也。

夫业病多种,肿满黄虚。凡诸病患,须细心寻检;知病根源,然后用治也。

[对治法]
明治法宜对不同︰若行役饮食而致患者,此须方药调养即瘥。若坐禅不调而致患者,此还须坐禅,善调息观,乃可瘥耳;则非汤药所宜。若鬼魔二病,此须深观行力,及大神咒,乃得瘥耳。若业病者,当内用观力,外须忏悔,乃可得瘥。众治不同,宜善得其意;不可操刀把刃,而自毁伤也。

今约坐禅,略示六治︰(一)止,(二)气,(三)息,(四)假想,(五)观心,(六)方术。

(一)用止治者︰温师云︰系心在脐中,如豆大,解衣,谛了取相,后闭目,合口齿,举舌向齶,令气调恂;若心外驰,摄之令还。若念不见,复解衣看之;熟取相貌,还如前。此能治诸病,亦能发诸禅。

作此观时,亦有无量相貌︰或痛如针刺,或急如绳牵,或痒如虫啖,或冷如水灌,或热如火炙。如是诸触起时,一心精进,无令退堕。若免此触,能发诸禅;若神意寂然,即是电光定相。此尚能得禅,况不能愈疾?所以系心在脐者,息从脐出,还入至脐;出入以脐为限,能易悟无常。

复次︰人托胎时,识神始与血合;带系在脐,脐能连持。又是诸肠胃源,寻源能见不净,能止贪欲。若四念处观脐,能成身念处门。若作六妙门,脐是止门;兼能入道,故多用之。

正用治病者,丹田是气海,能销吞万病。若止心丹田,则气息调和;故能愈疾,即此意也。又有师言︰上气胸满、两胁痛、背膂急、肩井痛、心热懊痛、烦不能食、心■、脐下冷、上热下冷、阴阳不和、气嗽,右十二病,皆止丹田。丹田去脐下二寸半。

或痛切者,移心向三里;痛又不除,移向两脚大拇指爪横纹上,以瘥为度。头痛、眼睛赤疼、唇口热、绕鼻胞子、腹卒痛、两耳聋、颈项强,右六病,两脚间,须安置境界,以心缘之。

须臾水腹胀急痛,但一心注境;若心闷,当小息。小可更起,倚重作前法;若觉小除,弥须用治法。若因此腰脚急痛,即想两脚下,作一丈坑;移前境界置坑底,以心主之,自当瘥。要在静室。又常止心于足者,能治一切病。何故尔?五识在头,心多上缘,心使风,风动火,火融水,水润身;是故上分调而下分乱,以致诸病,或脚足挛癖等。

又,五脏如莲华,靡靡向下;识多上缘,气强冲腑脏,翻破成病。心若缘下,吹火下溜,饮食销化,五脏顺也。止心于足,最为良治︰今当用,屡有深益。以此治他,往往皆验。蒋、吴、毛等,即是其人。

又,随诸病处,谛心止之;不出三日,无有异缘,无不得瘥。何故尔?如门开则来风,闭扇则静。心缘外境,如开门;止心痛处,如闭扇,理数然也。又,心如王,病如贼;心安此处,贼则散坏。

又,未必一向止心病处。如《皇帝秘法》云︰天地二气交合,各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如循环。故金化而水生,水流而木荣,木动而火明,火炎而土贞;此则相生。火得水而灭光,水遇土而不行,土值木而肿疮,木遭金而折伤;此则相克也。如金克木,肺强而肝弱,当止心于肺,摄取白气,肝病则瘥。余四脏可解。

又,用止治四大者︰若急止治水,宽止治水,止顶治地,止足治风。

(二)用气治者︰谓吹、呼、、呵、嘘、■,皆于唇吻吐纳,转侧牙舌,徐详运心,带想作气。若冷用吹,如吹火法;热用呼;百节疼痛用,亦治风;若烦胀上气,用呵;若痰■,用嘘;若劳倦,用■。

六气治五脏者︰呵治肝,呼吹治心,嘘治肺,治肾,■治脾。又,六气同治一脏︰脏有冷用吹,有热用呼,有痛用,有烦满用呵,有痰用嘘,有乏倦用■。余四脏亦如是!

又,口吹去冷,鼻徐内温,安详而入,勿令冲突;于一上坐,七过为之,然后安心;安心少时,更复用气。此是用治意;若平常吐秽,一两即足。口呼去热,鼻内清凉。口去痛,除风鼻内安和。口呵去烦,下气散痰者,想胸痰上分随口出,下分随息溜,故不须鼻中补也。嘘去满胀,鼻内安销。■去劳乏,鼻中和补;细心出内,勿令过分。

善能斟酌,增损得宜;非唯自能治病,亦能济他。

(三)用息为治者︰夫色心相依而息,譬樵火相籍而烟。瞻烟清浊,知樵燥湿;察息强软,验身健病。若身行风横起,则痛痒成病;何暇用心?须急治之!先须识息有四伴︰有声曰风,守之则散;结滞曰气,守之则结;出入不尽曰喘,守之则劳;不声不滞,出入俱尽曰息,守之则定。

当求静处结跏,平身正直,纵任身体,散诞四肢,布置骨解,当令关节相应;不倚不曲,缓带,转侧调适︰以左手置右手上,大指才令相诣;纵放颊车,小小开口,四五过长吐气;次渐平头,徐徐闭目,勿令眼敛太急,常使笼笼,然后用息也。

用息治八触相违病者︰若因重触,成地大病,偏用出息治之。若发轻触,成风病,偏用入息治之。若发冷触,成水病,偏用出息治之。若发热触,成火病,偏用入息治之。余亦如是!若得调和正等,随意而用;此用常所数息,非作别息也。

次、别运十二息者,谓︰上、下、焦、满、增长、灭坏、冷、暖、冲、持、和、补。此十二息,带假想心。所以者何?若初念入胎,即有报息。随母气息,儿渐长大,风路滑成;儿息出入,不复随母。生在异处,各各有息,名‘报息’。依息者,依心而起;如嗔欲时,气息隆盛,此名‘依息’也。前六气,就报息带想;今十二息,就依息带想,故不同前也。前明缘五色为五脏病者,此则依脏为病,故用今依息治之。

上息治沉重地病,下息治虚悬风病,焦息治胀满,满息治枯瘠,增长息能生长四大。外道服气,秪应服此生长之气耳。灭坏息散诸■膜,冷息治热,暖息治冷,冲息治症结肿毒,持息治掉动不安,补息补虚乏,和息通融四大。作诸息时,各随心想,皆令成就。细知诸病用诸息,勿谬用也。

(四)假想治者︰前气息中,兼带用想;今专以假想为治。如辨师治瘿法;如患症人,用针法;如《阿含》中,用暖苏治劳损法;如吞蛇法云云。

(五)观心治者︰不带想息,直观于心;内外推求,心不可得,病来,逼谁?谁受病者?

(六)方术治者︰术事不知则远,知之则近。如治哕法,如治齿法,如捻大指治肝等云云。术事浅近,体多贡幻,非出家人所须,元不须学;学须急弃。若修四三昧泡脆之身,损增无定;借用治病,身安道存,亦应无嫌。若用邀名射利,喧动时俗者,则是魔幻魔伪。急弃!急弃!

三十六兽娆人,应三遍诵咒曰︰‘波提陀毗耶多 那摩那 吉利波 阿违婆 推摩■难陀罗 忧■摩 吉利摩 毗利吉 遮■摩。’

初得细心,外境触心惊掷,于是气上,腹满胸烦,头痛闷。此是六神遍身游戏,因惊掷失守;外有恶神入身,夺其住处,故使如此。若治之法,闭口蹙鼻,不令气出,待气遍身;然后放气,令长远,从头至足,遍身皆作出想,牵之令尽。如是三遍,然后诵咒︰‘支波昼 乌苏波昼 浮流波昼 牵气波昼’三遍竟,然后调息,从一至十;命出入息言‘阿那波那、阿昼波昼’,病即瘥也。

若赤痢、白痢,卒中恶,面青、眼反、唇黑,不别人者,以手痛捻丹田,须臾即瘥。

又,随身上有痛处,以杖痛打病处,至四五十。此复何意?夫诸病无非心作,心有忧愁思虑,邪气得入;今以痛逼之,则不暇横想,邪气去,病除也。

◎附四︰晦山戒显《禅门锻炼说》〈落堂开导〉(摘录)

何谓防魔病?初机识性,狂乱万端,所以开示话头,必须上截关锁。关锁缜密,搜刮精严。意地邪思,不能带影。学家所以止有悟道而无著魔也。万一师家不观机器,授话不重关锁,任其纷飞业识,狂乱思惟,则熟人熟境,暗地奔腾,异见异闻,识田扰乱。

初参学人,无智慧以照破,无道力以摄持。或疑或怖,或喜或悲,突然窃发而魔事作矣。魔事一作,长老又无善巧为之疗治,只用五处絷缚,百千捶打,往往至于丧身而殒命,岂不悲哉!所谓虽是善因而招恶果也。若长老勤勤开导,用意防闲,则无此患矣。至于致病多端,不能备举,最易犯者,无如迸气胸前,以为勇猛,及灰心冷坐,以求澄湛,二者为甚也。

盖参禅秘要,只在真实腾疑,而不在乎迸气。自元代以来,有邪师者,多教人竖起脊梁,咬定牙关,紧捻双拳,高撑两眼,内实无真疑而外形猛状,日以硬气迸塞胸膺,其势必至于心痛而咯血。况如此死挺模样,亦岂可久之势乎,此大病一也。

其次坐冷禅者,亦不起真疑,死心参究,一上禅床,惟万端排遣,消归无事,意想或生,即以一口气不来等话,密念几回,遂认四大非有,万法俱空,灰心泯智,澄湛不摇,以为工夫极则,劝令经行,心虑打失,寸步不移,坐至岁深,血脉不舒,易成浮肿而亦多火证,此实病在膏肓,而世医拱手者也。

欲除诸患,存乎善知识不惜疲劳,日至堂中,勤行开导,或发其坚志,或示以真参,或警其疲怠;次则摧荡其识情,■抹其知见,扫除其歧路,剿绝其病根,则魔病众患,无从窃发,而学人真悟,不难冀矣。

[参考资料] 蒋维乔《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第五章;陈兵《佛教气功百问》〈禅定与医疗养生〉;白隐《夜船闲话》;川田洋一《佛法只医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12-12-17 14:52:43 | 只看该作者
佛教的疾病观
  
--------------------------------------------------------------------------------
[宽运法师] [点击:467] [放大] [正常] [缩小] [加粗] [打印] 宋体宋体微软雅黑黑体隶书幼圆楷体仿宋ArialVerdana  [字体:17px]  [手机版]
背景色  
  
  
  
  
  
  
  
  


佛教的疾病观(上)

──以病苦为良药

依佛法来说,生、老、病、死是我们人生在所难免、无法逃避且必须经历的痛苦。佛陀曾为波斯匿王讲述人生有五不可得避,即老、病、死、灭、尽;病是其中之一。病苦固然是可怕,但我们不能被疾病打倒、击败,所以佛教并不主张我们以消极的心态对待病苦,而是应该积极地去面对,正确地治疗,勇敢地超越。

一、 人之生病的原因

人之所以生病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相当的复杂,有些是业障病,有些是机能性的病──「四大病」,因我们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成,此四大不调之时,就会生病。所以,有的病是由于饮食不节引起的,有的病是由于身体的过劳引起的,有的是由心理的问题引起的,有的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现代还有很多病,是由病毒、化学品、污染及辐射等原因所造成的。

在《杂阿含经》卷十五中说到疾病的起因有六种:
1.因风起
2.痰阴起
3.涎唾起
4.众冷起:这四项主要在于细论四大不和谐所引发的病貌。
5.因现事起:此项是说明情感性或精神性的疾病。
6.时节起:即季节因素。

在《金光明经.除病品》中,有提到三种致病的因素:
1.四大诸根因素:即人体本身的体质因素(或说是基本元素)造

成的问题。
2.饮食时节因素:即饮食造成的问题。
3.四季时令因素:即环境造成的问题。

而在《小止观》〈治病.九〉中,也论及三种得病的因缘:
1.四大增损病相:讨论四大元素引发之不同病相。
2.五脏生患之相:述说五脏功能失调时造成疾病不同的表现。
3.鬼神所作得病:即因鬼神的作祟导致人的疾病。
另外,在《佛说佛医经》中说人得病有十种原因:「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佚;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

二、 佛为大医王

佛陀指出「众生病」其实可分为有两大类:「心病」和「身病」。然而世间上科技最先进、设备最完善的医院,只能医治「身病」,但却不能医治「心病」。佛所说的「心病」,是指内心的贪执、恐怖、忧愁、憎恨、愚痴等诸多烦恼;众生的烦恼之多,可有八万四千种,即所谓「八万四千尘劳」,但可归纳为「贪、嗔、痴」三种。这些烦恼的「心病」,即使世间上最高明的医术亦无法医治,唯有佛法才可以解救。

因此,佛陀被称为「大医王」,是众生的救主;佛法就是「阿伽陀药」,是治疗心病的药方;出家的僧人就是医生,是众生的守护者。也就是说,佛、法、僧三宝即是医王、医药、医生;所以,透过佛法来治疗现代人的身、心疾病,可以说是最根本、最有效的药方。

针对众生的种种病苦,佛陀与诸大菩萨曾传授过许多治疗各种疾病的医经,在《大藏经》中,约有一千六百多部,四千多卷。如《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能净一切眼疾病陀罗尼经》、《佛说疗痔病经》、《佛说咒齿经》、《佛说咒小儿经》、《佛说胞胎经》、《佛说佛治身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延寿经》等等。此外佛教还施设了许多治病的方法,例如修习禅观、修药师法、修各种治病密法、称念佛号、忏悔业障,诵经、放生等。

三、有病方知身是苦

关于如何治疗疾病方法,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观念,要懂得预防,与疾病保持距离,万一生病了,也要能「与病为友」,坦然面对,而不是心生恐惧、忧愁、排斥,如此起心动念,只会令身体的病情加重。

其实身体的疾病往往「预防重于治疗」;预防能够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这才是最佳的保健之道。根据研究,人体上大约百分之九十的疾病,都与免疫系统失调有关;简单地说,免疫力,就是一种抗体,能抵抗外物的侵入;免疫系统就如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捍卫人体的健康,他能保护身体免于病毒的侵袭,还能清除代谢后的废物,并且修补受损的器官、组织。一般正常人的体内,均有许多好菌,可以抗杀不好的病菌,这就是抗体。假如自体能产生抵抗病菌的抗体,就不会轻易被传染。

不过,「有病方知身是苦」,健康的时候不知道健康的宝贵,到有病的时候,才会觉得苦。但是有时候生病,如果把病治疗好,反而会增加身体的免疫力。所以,经过病苦的挫折,对于健康还是有帮助的。因此,面对各种疾病,最积极的方法及想法,就是学会自己要做自己的医生──自调、自度、自净;身体有病,我们不必惊慌,有病当然需要医生治疗,但最重要的是自我治疗,自己调节自己的身心、自己做自己的医生。自己的身心净化了、心理健全了,就可以克服一切的困难;自己的毅力坚定,就可以克服一切的病苦。能够做到身苦心不苦,也就是说,从心不苦做到身不苦,如此的话,疾病又有什么可怕呢?

四、感应道交得病愈

在历代佛教徒的笔记、感应录一类的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佛弟子通过信、愿、行的努力,感应道交而得以病愈的事迹。这些都说明了虔诚修学佛法,的确能够起到治病的作用。因为佛法对疾病的治疗主要依靠:一是诸佛菩萨的加持力,二是个人的菩提心、信心、悲心和愿心等;三是个人如实按照佛法的要求,配合医疗保健方法对身心各方面进行治疗调整。但是,要具备这些条件绝不容易,主要看我们是否能够真正做到身心清净,这样才能达到自我调整的效果。还有个人真正地深信因果,如法忏悔,深刻理解修诸善行、念佛消业的道理,具备坚固的信心,这些都是佛法发挥治疗作用的必要条件。不同的人由于条件的差异,念佛持咒的效果可能就会不一样。不过,一个佛弟子或修行人,如果真正对佛法生起清净的信、愿、行,自然一定会得到诸佛菩萨的护佑,获得不可思议的宁静与安乐。

佛教的疾病观(下)

──以病苦为良药

五、在病苦中修行、反省

更重要的是,佛陀教导我们要在病苦之中反省及体悟人生:我们生病了,如果能在病的痛苦中深刻地体察有限生命的苦、空、无常与无我,从而深入地信解「四圣谛」(苦、集、灭、道),病又岂会是苦呢?(所谓「比丘常带三分病」,出家人更要以病苦为作为修行的功课。)如果我们的亲人得了重病、得了绝症,我们大多数都会有切肤之痛的感受,都会产生宁愿是我生病,宁愿我死来代替他死的念头。这个念头,我们如果把它扩大到法界的众生,岂不是最好的慈悲观吗?如果在病痛中,我们能因为生病的关系,抛开一切平时看不开、想不通、放不下、掉不掉的东西,真正回到生命的本质,找到自己真正的生命,见到生命的本来的面目,这病又生得何其值得呢?

再者,若以因果报应来说,如果这病是我们过去世所造的恶业所引起的,那么现在以此病痛来偿还宿业;欠债还钱,岂不很公道吗?我们又烦恼什么、忧愁什么?如果我们过去世的怨亲债主,因为我们的病痛,可以使他们的瞋恨得以止息,而且我们通过忏悔业障,念佛回向给他们,这难道不是对他们最好的超度吗?

六.观病本空

佛法对待疾病的态度,最根本的地方,就是要我们深察其无常性空,观疾病本无自性,本无病相可得,而安之若素,处之泰然。当然,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在《维摩诘经.问疾品》中,记载了维摩居士为文殊菩萨讲述生病菩萨应如何调伏患病心理,及如何观病本空的教法。其中的分析十分深刻透彻:

「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何谓病本?谓有攀缘,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何谓无所得?谓离二见。何谓二见?谓内见外见,是无所得。文殊师利!是为有疾菩萨调伏其心,为断老病死苦,是菩萨菩提。……虽身有疾,常在生死,饶益一切,而不厌倦,是名方便。又复观身,身不离病,病不离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为慧;设身有疾,而不永灭,是名方便。……菩萨不当住于调伏、不调伏心,离此二法,是菩萨行。」

如果病的自性是无常的、是空的,而病苦只不过是我们幻有的身体暂时的感受,那么我们又何必去抱怨与执着?病其实是生命中必然的过程,我们知道自己真实的生命(法身慧命)是从来不会病的(亦不会死的);病只是我们的烦恼执着而已。病的本身已经很痛苦了,我们又何必再拿对病苦的抱怨来折磨自己和亲人?我们要知道,生命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只要我们深信佛法的不可思议,只要我们深信诸佛菩萨的悲心愿力不可思议,而这个身体不是永恒的,这个病苦更是暂时的,那又有什么忍受不了?如果寿缘已尽,非得一死,唯求死后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来世再生而为人,还要信佛、学佛、还要修行、还要度众生、还要维护正法。这不也很好吗?

七、 以病苦为良药

所以,元末明初的妙叶法师在其所著《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中立「十不求行」(一、身不求无病,二、处世不求无难,三、究心不求无障,四、立行不求无魔,五、谋事不求易成,六、交情不求益我,七、于人不求顺适,八、施德不求望报,九、见利不求沾分,十、被抑不求申明),其中,第一条即是「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乃生,贪欲生必破戒退道;知病性空病不能恼,以病苦为良药。」修行人以病苦为下手工夫,要知病性空而病不能恼,要用无所得的般若正智去观察生命的实相,以无舍无得的宽阔胸怀,不为病忧、不为病累,达到「病而不病」的境界。

佛教正是教人通过这样的「中道」正观,真彻体悟生命的实相,如此方能从根本上超越疾病带来的痛苦,解除疾病对我们的威胁与束缚,从而战胜疾病,安康自安,无惧死亡。

八、菩萨见众生病苦而起大悲愿行

我们有病的时候,尤其是得了重病,都会祈求佛菩萨加持保佑早日康复,所谓「有感必有应」,经中确有证明。如《华严经》(六十卷本)卷三十七载,菩萨观察众生久远生病,因不忍其受苦,而欲拔济之,乃起大悲之心。正如《维摩诘经》所说︰「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众生得不病者,则我病灭。所以者何?菩萨为众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则有病;若众生得离病者,则菩萨无复病。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诸众生,爱之若子,众生病,则菩萨病;众生病愈,菩萨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萨疾者,以大悲起。」

又在《大般涅槃经》卷十一说:「菩萨摩诃萨修菩提时,给施一切病者医药,常作是愿:愿令众生永断诸病,得成如来金刚之身。又愿一切无量众生,作妙药王,断除一切诸恶重病。愿诸众生得阿伽陀药,以是药力能除一切无量恶毒。又愿众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退转,速得成就无上佛药,消除一切烦恼毒箭。又愿众生勤修精进,成就如来金刚之心,作微妙药,疗治众病,不令有人生诤讼想。亦愿众生作大药树,疗治一切诸恶重病。又愿众生拔出毒箭,得成如来无上光明。又愿众生,得入如来智慧大药,微密法藏。」这就是菩萨因看到众生病苦而起的愿行。


结语

众生的病,其实就是诸佛菩萨的病。上文述及我们要从病苦中反省、体悟人生,并且要以清净心、菩提心、信心、悲心和愿心来学佛、修行,只要真诚虔切的话,就能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一切身心的疾病都得以痊愈。所以,虽然我们的身体不过是四大假合,而病苦也是空的,但为了能好好地修行,就应该好好地珍惜、保重;万一生病的时候,虽然有佛力及医药可以依靠,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自己觉得无力的时候,就要提起精神;自己觉得萎靡不振的时候,就要加倍努力;要用感恩、知足、惭愧、反省、乐观的心来面对疾病乃至一切困难;遇到挫折、失败,不伤感、不怨天尤人;烦恼生起之时,要懂得调适自己的身心;身心清净的话,就能真正做到以病苦为良药,以病苦为修行,以病苦为力量,如此自然能够转病为强、转苦为乐、转悲为喜、转迷为悟、转痴为智、转烦恼为菩提──懂得转化,人生的境界就会不一样。(全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12-12-17 14:56:26 | 只看该作者
佛教疾病观(一)
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风。风增气起。火增热起。水增寒起。土增力盛。本从是四病。起四百四病。土属身。水属口。火属眼。风属耳。火少寒多目冥。春正月二月三月寒多。夏四月五月六月风多。秋七月八月九月热多。冬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有风有寒。何以故。春寒多。以万物皆生。为寒出故寒多。何以故夏风多。以万物荣华阴阳合聚故风多。何以故秋热多。以万物成熟故热多。何以故冬有风有寒。以万物终亡热去故有风寒。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得卧。何以故风多故身放。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正月二月不得卧。何以故寒多故身缩。春三月有寒。不得食麦豆。宜食粳米醍醐诸热物。夏三月有风。不得食芋豆麦。宜食粳米乳酪。秋三月有热。不得食粳米醍醐。宜食细米糗蜜稻黍。冬三月有风寒。阳兴阴合。宜食粳米胡豆羹醍醐。有时卧风起有时灭。有时卧火起有时灭。有寒起有时灭。
人得病有十因缘。一者久坐不饭。二者食无贷。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十者制下风。从是十因缘生病。佛言。有九因缘。命未当尽为横尽。一不应饭为饭。二为不量饭。三为不习饭。四为不出生。五为止熟。六为不持戒。七为近恶知识。八为入里不时不如法行。九为可避不避。如是九因缘。人命为横尽。不应饭为饭。谓不可意饭。亦谓不随四时食。亦为以饭复饭。是为不应饭为饭。不量饭者。谓不知节度多食过足。是为不量饭。不习饭者。谓不时食。若至他郡国。不知俗宜饭食未习。不稍稍饭。是为不习饭。不出生者。谓饭物未消复上饭。若服药吐下不尽便食来。是为不出生。止熟者。谓大便小便来时不实时行。噫吐下风来时制。是为止熟。不持戒者。谓犯五戒。现世间盗。犯他人妇女者。便入县官。或刻或死。或得棓榜压死。若饿死。或得脱外从怨家得首死。或惊怖忧愁死。是为不持戒。近恶知识者。谓他人作恶便来及人。何以故。不离恶知识故。恶人不计当坐之。是为近恶知识。入里不知时不如法行者。谓晨暮行。亦有魍魉诤斗者。若有长吏追捕而不避。若入他家舍。妄视不可视。妄听不可听。妄犯不可犯。妄念不可念。是为入不知时不如法行。可避不避者。谓弊牛马狾狗蚖蛇虫。水火坑阱。犇车驰马。拔刀醉人恶人。亦若干。是为可避不避。如是九因缘。人命未尽为尽。黠人当识。是当避是已避得两福。一者得长寿。及得闻道好语。亦得久行道。佛言。有四饭。一为子饭。二为三百矛斫饭。三为皮革虫生出饭。四为灾饭。子饭者。谓人贪味食肉时。便自校计念。是肉皆我前世时。父母兄弟妻子亲属。亦从是不得脱生死。已得是意便止贪。是为子饭。三百矛斫饭者。谓饭随味念复念其殃。无有数能不念味便得脱。又矛斫人为亡身。已生念复念有若干受苦。为三百矛斫饭。皮革虫生出饭者。谓人念味。亦一切万物忧家中事。便穿人意。意作万端为出去。是为皮革虫生饭。灾饭者。谓一生死行皆为灾饭。如火烧万物。人所行皆当来恼身。剧火焚万物故言灾。所以言饭者。谓人所可意念人。故言饭也。人食肉譬如食其子。诸畜生皆为我作父母兄弟妻子。不可数。亦有六因缘。不得食肉。一者莫自杀。二者莫教杀。三者莫与杀同心。四者见杀。五者闻杀。六者疑为我故杀。无是六意得食肉。不食者有六疑。人能不食肉者。得不惊怖福。佛言。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淫。四者不能讽诵经。五者多着世间。何以故。人贪淫人知色味。瞋恚知横至味。痴人知饭食味。律经说。人贪味味复味得生不得美味。佛言。一食者为欲断生死亦随贪不能行道。为得天眼自知所从来生去至何所。人不念死多食。常念妇人。皆堕百四十恶。中天皆用饭故。犯十恶后生便失人形。堕畜生中。既得作人。饥渴血出。瞋恚傍生于爱内生于贪。佛说有大福。自饥以饭与人。令人得命。是为大福。后生饶饮食乏瞋恚。亦无所施施亦不得。但意恣贪淫。亦无所施。但得意恣。非我所有。一钱以上。不得取故。作贪欲空自苦作罪。道人不有忧愁。忧随怒愁随贪。我辈有死岁。有死月。有死日。有死时。亦不知亦不畏。亦不行道。亦不持戒。东走西走。忧铜忧铁。忧田宅奴婢。但益人恼增人苦。为种畜生习。佛言。人治生。譬如蜂作蜜。采取众华。勤苦积日已成。人便攻取去。唐自苦不得自给。人求是念是忧有忧无饥渴勤苦。合聚财物。未死忧五家分。或水火盗贼县官病痛。多不如意。己死他人得之。身当得其罪。毒痛不可言。五分者。一者火分。二者水分。三者盗贼分。四者县官分。五者贫昆弟分。何为无忧所有。人不计是五分忧。苦剧不弃。是忧苦有万端。结在腹中。离道远法。人法生贾作。得利不当喜。不得利亦不当忧。是皆前世宿命所致。人有贪贪便不得利。正使得一天下财物。亦不能猛自用之。亦不随人去。但益人结。但有苦恼。但种后世缘因。缘因如火。如火无所不烧。我辈不觉。是黠不敢妄摇。知为增苦种罪佛说佛医经。

佛教疾病观(二)
在缘起的世间,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当悉达多太子游观四城门时,看到这些人生的真相,不禁兴起慈悲救度的心,而弃俗出家修道。众生的病苦,除了来自身体器官上的疾病外,还包括有心理上的毛病;为了医治众生身心的病痛,佛陀以一生的时光说了三藏十二部经典,这些法宝无非是一帖帖治疗我们身心的药材,让色身得以借假修真,进而观照内心,除却热恼,迈向健康的大道。
佛陀经常以法疗治众生贪瞋痴的疾病,因此,经典中喻“佛为医师,法为药方,僧为看护,众生如病人”。依于此义,佛教可以说是广义的医学,是治疗人生疾苦的良方。以西医为体的现代医学为例,发展至今也只能以诊断病名为主,对疾病做个“对症治疗”;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一套预防疾病的完备疗法。多年来,医学界致力于病理学、药物学、免疫学、解剖生物学等医疗科技的提升,但因抱持怀疑论的立场,终究与宗教以教理诠释疾病,保持相当的距离。直至最近,这两个分立的门户之间,才慢慢打通。例如:美国政府数次赞助讨论“宗教与健康关系”的会议;哈佛大学医学院设立“医学中的精神与治疗”的教育课程。除了生物医学之外,西方医学的心身医学与社会医学已经慢慢受到佛法与医学思想的影响。反观中国传统医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时,早与印度的佛教医学产生了相当程度的融和。因此,在三藏十二部经典之中,佛教医学的文献浩瀚如海,上承印度原始医学的精粹,下集中国历代医学的菁华,特别是经过古今高僧大德逐步补充而更臻完善,形成中国佛教医学体系。佛教以心法为药方,医治众生的贪瞋痴;世间的医学虽然也讲心理疗法,实际上与佛法的疗法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从下文我们可以了解佛教医学的殊胜处。

佛教疾病观(三)
佛陀的医学观
佛陀年轻时曾经学过五明之一的医方明,也就是找出四大不调、寒热等一切疾病原因,并加以治疗的一门学问。经典记载佛陀弟子中有医圣之称的耆婆,根据佛陀的指示,完成许多杰出的医疗措施,比方诊断肠闭塞的病人,先施以麻醉,再切开腹部,将肠整复,最后缝合腹部,完成治疗。这与现代医学的外科剖腹手术相似。此外,佛教经典中有关医疗方面的记载更是不胜枚举,如:《佛医经》、《医喻经》、《疗病痔经》、《治禅病秘要经》、《齿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咒时气病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摩诃僧只律》等,都有谈及医药的问题。因此,如果说佛教的医学祖师是佛陀,那是最恰当不过了,因为佛陀不仅治疗众生身体上的疾病,更擅于对治众生各种不同的心理病症。相较于世间的医生,恐怕不能洞察人类生老病死的根源,也无法治愈人生的烦恼与业障。
佛陀的确是伟大的医生,他能觉悟世间生老病死的根源,引导世人得到身心愉快的生活。例如《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为诸比丘说风、痰、冷三大患;此三大患有三种良药可医治,即:风患者,苏及苏所作饭食为良药;痰患者,蜜及蜜所作饭食为良药;若冷患者,油及油所作饭食为良药。此外,佛陀又说贪欲、瞋恚、愚痴也是人类三大患,此三大患分别以不净、慈心、智慧等三药对治。这是佛陀教导众生救济调和身心病苦的良方。
在《佛说医喻经》中,佛陀说,一位医王应该具备的条件有四:
识知某病,应用某药。知病所起,随起用药。
已生诸病,治令病出。断除病源,令后不生。
也就是:“一、先识病;二、次知病因;三、应病与药;四、令病痊愈,永不复发”。做为一位良医,不仅需要精良纯熟的医术,更应具有悲天悯人的医德。除此之外,对于看护及病人,佛陀也分别为其说明医疗期间应注意的事项。
看护应成就的五法:分别良医。先起后卧,不懈怠。恒善言谈,少于睡眠。以法供养,不贪饮食。堪任与病人说法。
病人应奉行的五法:选择适当饮食。按时饮食。亲近医师。不怀愁忧。当起慈心对待看护。
佛陀主张疾病的治愈,要靠医师、看护以及病人三方面的互相配合、协调才能达到医疗效果。由此可见,佛陀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更是人间的大医王。

佛教疾病观(四)
佛教的医学思想
中医将病因分为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与外感六淫(寒、暑、燥、热、湿、风);日本“汉方养生谈”亦分病因为内七情与外五邪(风、寒、暑、湿、饮食劳倦等)。七情被认为是生病的主因,因为“七情是五脏之主,喜和恐太过激烈,伤心;怒则伤肝;忧则伤肺;思则伤脾;惊悲则伤肾”。中医从内外因来谈疾病产生的原因,与佛经阐述者颇多相似之处。例如《佛医经》中说,人得病有十种因缘:一者、久坐不卧;二者、食无贷(饮食无度);三者、忧愁;四者、疲极;五者、淫佚;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风(呼吸);十者、制下风。《摩诃止观》亦指出造成疾病的原因有六种,即四大不调、饮食不节、坐禅不调、鬼神得便、魔神所扰、恶业所起。前三种因素引起的病,只要改善饮食,不受病菌感染,即可治愈;后三者则与患者自身的业力相关,必须藉由拜佛礼忏修福,才能减轻病苦。《大智度论》中记载,疾病的产生是由外在的因缘或内在的因缘所造成的。南传的《清净道论》也提到引起疾病的八种原因:风、痰、饮食不调、业、外伤、非人、鬼、魔所致。总结说来,致病的原因不外乎下列二种:
四大不调
人身由四大假合,神识在六道中轮回。所谓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此身由四大所成,是印度医学的理论基础。在中国医学中,倡言经络气血、五脏六腑各有其独特系统。《小止观》说,人身四大各能生一百零一病,合生四百四种,即一切身病的总称。其中,地大病相为身体沉重,坚结疼痛;水大病相为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火大则会全身发热,大小便不通;风大会引起肺闷,气急呕吐。
《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云:“凡四大之身生病,悉由多食所起,或由劳力而发。”又《金光明经》记载,持水长者教导其子流水为众生医治病苦的方法:“云何当知,四大诸根,衰损代谢,而得诸病?云何当知,饮食时节,若食食已,身火不灭?云何当知,治风及热,水过肺病,及以等分,何时动风,何时动热,何时动水,以害众生?时父长者,即以偈颂,解说医方,而答其子:三月是夏,三月是秋,三月是冬,三月是春。是十二月,三三而说,从如是数,一岁四时,若二二说,足满六时,三三本摄,二二现时,随是时节,消息饮食,是能益身。医方所说,随时岁中,诸根四大,代谢增损,令身得病。有善医师,随顺四时,三月将养,调和六大,随病饮食,及以汤药。多风病者,夏则发动,其热病者,秋则发动,等分病者,冬则发动,其肺病者,春则增剧。有风病者,夏则应服,肥腻酢,及以热食,有热病者,秋服冷甜,等分冬服,甜酢肥腻,肺病春服,肥腻辛热,饱食然后,则发肺病,于食消时,则发热病,食消已后,则发风病。如是四大,随三时发,病风羸损,补以苏腻,热病下药,服呵梨勒,等病应服,三种妙药,所谓甜辛,及以苏腻,肺病应服,随时吐药,
若风热病,肺病等分,违时而发,应当任师,筹量随病,饮食汤药。”这与中医的四时、五脏、阴阳相联系的理论相通。

佛教疾病观(五)
贪瞋痴毒
外在的四大不调固然是致病的因素,内在的贪、瞋、痴三毒更是引发各种疾病的主因。《维摩诘经》说:“我现在所有的病,都是由于过去的妄想所造成的。众生因为执着了我相,所以才产生烦恼和疾病。”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来自我们内心攀缘外境所产生的妄念。以下分别说明贪瞋痴之所以致病的原因。
贪:是对于自己的喜爱境生起染污耽着的心。例如:贪求美食过饱,而致消化不良;好吃零食、甜点;不定时的饮食,吃完后无暇清除牙垢,贪着美食留在口中的美味,时间久了,自然容易产生酸,成为细菌的温床,造成蛀牙和肥胖。
《摩诃止观辅行》上说贪着美好的色、声、香、味、触五种东西,都会产生疾病。因为色、声、香、味、触会蒙蔽我们的心智和德性。因此,佛教的养生之道认为:沈迷色境的人多半会生肝病;贪享声音的人多半会生肾病;贪爱香气的人多半会生肺病;贪图口味的人多半会生心病;眷恋触觉的人多半会生脾病。可见凡事以中道为宜,否则贪图睡眠容易造成惛沉;贪求美味,吃过多的高脂、高醣的食物,引起诸多慢性病;缺乏运动、噪音过高等,容易造成现代人的文明病。凡事若能有所节制,求其适中,则易拥有健康的人生。
瞋:《大智度论》卷十四云:“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心起时,血脉贲张,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脏病复发等疾病。清朝普能嵩禅师有一首偈云:“名医化导有来因,疾病伤寒先忌瞋,脉理深微能率性,良方精细度迷津。”医生在为人治病时,要先知道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比方说,伤寒病最忌讳瞋怒,先将情绪平稳下来,不要起瞋恨心,就比较容易治好。
痴:是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众生何尝不是如此呢?被无明烦恼缠缚身心,而不得出离生死苦海;即使生病,只相信偏方密医,也不愿探究病痛产生的前因后果,加以对症治疗。身体外在的病,容易察觉,但心里的毛病,却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而不自知,久积则易成病。现代生理学认为,忿怒、愉悦、忧愁、恐惧、悲伤、激动等心理反应,会影响体内的生理变化,久而久之,造成不易治愈的疾病,例如:消化性溃疡、精神疾病等。医学研究报告中提到:“当一个人不快乐、发怒或紧张受压力时,脑内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这是具有毒性的。”
佛陀有八万四千法门,专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病,例如贪欲心重者,佛陀教他用不净观来对治,观想不净的种种,自然不会再起贪爱。对于瞋恨心重的人,就教他慈悲观,发脾气时,只要一念慈悲心起,怒气就发不起来。若愚痴太重,就以因缘观来对治,想到世间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生灭无常,犹如飞尘与粪土,何必愚痴呢?明代憨山德清大师说:“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担,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重和气泻肝肠。”若是懂得陶冶心神,修养自己的心地,凡事心平与气和,必能受用无穷。
总之,佛法的诸多药方都是在教我们如何去除贪瞋痴三毒,净化身心。

佛教疾病观(六)
佛教的医疗法
疾病的产生,与人的心理、生理、行为、整个社会的生活环境,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疾病的治疗必须先找出其病因,防范于未然,甚至每个人都必须要有维护健康的观念,所谓“上医治未病”,就是这个意思。如何预防、治疗疾病呢?佛教有各种方法提供参考:
良好的饮食习惯:所谓“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对于食物无论在清洁或习惯上,乃至质与量的摄取,都必须谨慎。《佛遗教经》云:“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行事钞》说,维护生命的食物摄取,须配合四季的变化,利用不同的饮食,来调和四大之身。《禅苑清规》记载的食存五观:“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故受此食。”就是一种不离修行的健康饮食法。
均衡的饮食,知量知足,让肠胃正常蠕动,减轻身体机能的负荷,使身体器官发挥正常功效,维持体态平衡,加强新陈代谢,可避免因饮食不当,造成肠胃肝肾的负担而引发疾病。
静心打坐:我们的心经常是向外攀缘的,妄想纷飞,念头生灭,永无停止,让人心神不宁,影响身体的作息。就生理上来说,妄想会使神经系统受到刺激,造成不协调的现象,例如:遇到意外惊吓时,会有颜面发青,手脚发冷,精神恍惚等现象,这是因为心神不宁导致。将心调到平和,呼吸顺畅,对整个身体器官,必能减少无谓的伤害。例如:透过静坐,将身心调和,使情绪稳定,有益血液循环,调畅五脏六腑。天台智者大师对于禅定治病的功效,非常的肯定,他说:“夫禅坐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坐禅不只是精神上的健康法,更能达到生理上的健康。如日本的医学博士长谷川卯三郎的《医学禅》中,归纳坐禅产生的健康效果有:促进新陈代谢,使体力增进,使壮年期延长;革新全身的血液循环;内分泌器官的复活。藉由禅坐来调身、调息、调心,置心于一处,不散乱惛沉,在行住坐卧间,就能将粗犷的身心调柔,稳定情绪,自然不易引发疾病。静坐参禅,就是使妄想纷飞的杂念去除,获得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更是身体力行,以实践的功夫,体验生活的圆融无碍,从而使身心获益无穷。

佛教疾病观(七)
礼佛拜忏:就“礼佛”的效果而言,从外观看,为屈伸肢体的全身运动,实是达到体操健身,舒筋活血,治病健身的效用。“礼佛”,尤重心意,心志专一虔诚,动作徐缓安详,意作观想,观一身化无量身,遍往十方无量世界,礼拜供养无量诸佛,利益无量众生;观“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从内心言,信仰者礼拜时的虔诚恭敬,不只表达对诸佛菩萨最深的感恩,也是消除我慢、我执的有效法门,更是消除身体业障的修行妙法。忏悔心,如同清水一般,可以洗涤衣服上的垢秽,洗净内心的尘垢。
例如唐朝的悟达国师忏悔昔日的恶业,以慈悲三昧净水治愈群医束手的人面疮,而得到清凉。因此,我们对于己身的病痛和业缘,应该要常行忏悔,面对诸佛菩萨,恳切发露恶业,痛心忏悔,立誓洗心革面,不造新业;不仅自忏恶业,更代一切众生忏悔,观业性本空,彻底放下一切罣碍。从心理疗法的角度来看,这种忏悔是释放潜意识中的不良积淀,消解精神负担的妙法,达到治疗身心疾病的效用。
持咒念佛:佛经中也有咒术治病的记载,如《佛说咒时气病经》、《佛说咒齿经》、《佛说咒目经》、《佛说咒小儿经》等。又如大悲咒、药师咒等,本身就是一个治疗疾病的有效法门,无一不具有不可思议的大功德力。“念佛一声,罪灭河沙;礼佛一拜,福增无量。”末法时代的众生根性浅薄,在修行上难以见到工夫,这都是因为我们纷乱的妄想与障道的烦恼所致。称念佛号,能将妄想止息,能把烦恼抛开,使心志清醒,不但有益修行,对事业也有很大的助力。所以妄想烦恼多的人,可以用念佛来对治;专注称名念佛,可止息散乱之心,使心安住于一处;又念佛的功德能使贪瞋痴不起。

佛教疾病观(八)
以法为药:众生的病,除了身体的疾病外,更有:国土病(污染、噪音、公害);时代病(功利、速成、暴力);社会病(虚荣、绑票、恐吓);教育病(体罚、放纵、冒犯);感情病(外遇、重婚、施暴);经济病(投机、贪取、背信);信仰病(迷信、邪信、乱信);心理病(虚伪、嫉妒、多疑)。
人的身体生病要找医师,心理生病则要靠自己,靠佛法。以佛法为良药,能杜绝种种恶疾。像六度就是要度众生的六种毛病:布施对治悭贪,持戒对治毁犯,忍辱对治瞋恨,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治散乱,般若对治愚痴。
佛法是心法,医治众生的病;而一切法门的目的,无非在消融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使人身心健康,人格高尚。
人心理的毛病要治好,石头无际禅师有一剂心药方,是治心的妙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我仿无际禅师的心药方,也开一帖药方:
慈悲心肠一条。道德本性一片。
惜福一点。感恩三分。
言行实在。守戒守法一块。
惭愧一个。勤劳节俭十分。
因果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结缘多多益善。信愿行通通用上。
此药用包容锅来炒,用宽心炉来炖,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脾气不要大,柔和一点),于整体的盆中研碎(同心协力),三思为本,鼓励作药丸,每日进三服,不限时,用关爱汤服下。用药时切忌言清行浊、损人利己、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舌语、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而以不妒不疑、不放纵、自我约束、心性有道来对治。果能如此,则百病消除。
【全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12-12-17 14:58:20 | 只看该作者
《四部医典》疾病的种类

2007-1-6 00:00 |作者: 宇妥.元丹贡布等












明智大仙讲道:“善哉!大仙请仔细听。疾病的分类有:①从病因分类;②从依止之处分类;③从形态分类等三种。



(一)病因分类计有:①今生所生的疾病;②由于前世宿业之故所生的疾病;③以上两种原因混合所致的疾病等三种。今生所生的疾病,系由病因与外缘具备后引起的疾病。由于前世宿业之故所生的疾病,它虽然没有病因与外缘,但病的范围广、痛苦大,是由前世的宿业所致。疾病与宿业混杂者,它有两种情况:①由本身固有的龙、赤巴、培根三者紊乱所致的疾病;②从一些外缘中突然发生的疾病,如中毒、创伤、魔鬼作祟所引起的疾病。



(二)从疾病的依止处分类如果按照依止处分类,它有男子所生疾病,妇女所生疾病,老年人所生疾病,小孩所生疾病,一种具有共性的疾病,共五种。



(三)形态上的分类从疾病本身区分,计有龙、赤巴、培根三种。龙病分出总类与具体疾病的差别。其中总类又从疾病种类和患病部位再加区分。从疾病种类区分,龙病有二十种;从部位区分,发病途径有六条。五官方面又有七种显花症[1],具体疾病差别的区分又有持命龙[2]等五种。这五种疾病又有与培根、或赤巴混合的疾病十种。如是,龙病共计有四十二种。



赤巴病分为总类与具体疾病两类。总类又有从疾病种类与患病部位的区分。从种类区分计有:自性瘫症、变位症、痰唾症、入脉症,共四种。从患病部位区分,有六条发病途径、七种五官疾病。从具体疾病的差别区分,有能消赤巴等五种赤巴病。这五种疾病与龙、培根合并时,会发生十种疾病。以上赤巴病共计有二十六种。



培根病分为本系疾病与旁系疾病两类。本系疾病又分为总类与具体疾病两种。其中总类又有种类和患病部位的区分。从种类分析,有六种胸口症。从患病部位分析,又有六条发病途径、七种五官疾病。具体疾病的差别有能依培根[3]等五种疾病,这五种疾病与龙、赤巴合并时,共计有十种培根病。旁系疾病又分为黄色赤巴症与褐色赤巴症两种。褐色赤巴症又分为溃散症、扩大症、穿漏症、臃肿症等四种。共计培根疾病有三十三种。总计疾病有一百零一种。



从主要疾病区分,有本系与旁系两种。本系疾病是单一型的疾病,明显地显示出各自的特点:增长、极其增长、特别增长;耗损、极其耗损、特别耗损。旁系疾病又分合并症、综合症、灾害三种类型。合并症有一种增长型、六种特别增长型。综合症有病势均匀增长型一种;六种病势不均匀增长型,其中又有两种特别型。与此相反,也有同样种类和同样数量的耗损症。增长与耗损混合后有六种病势共同增长或共同耗损,一种病势耗损、两种病势增长的疾病;同时也有与此相反的六种疾病。增长与耗损型的疾病共计有七十四种。



旁系中的灾害型疾病,有疾病侵入、反转、并发等三种。一个部位上侵入了其他疾病。原来的疾病没有治愈,反而转为其他的疾病。两种疾病同时斗争,称之为并发。这类疾病有二十七种。总之,主要疾病的区分,总计有一百零一种。



从患病部位分析,主要有身、心两个部位。位于心的疾病又分为疯狂症、癔病两种。位于身体的疾病又分为上下、内外、全身等五种。头部五官的疾病有眼、耳、鼻、唇、齿、舌、颚、头、颈项、甲状腺等九种疾病。咽喉部位上的疾病有:喉颈总病、乳蛾症、咽喉阻塞、声音嘶哑等四种。锁骨以上胸部的疾病有:口渴症、呃逆症、呼吸困难、胃口不开、感冒等五种。共计有十八种疾病。位于体内脏腑的疾病有心、肺、肝、脾、胃、肾、胆、小肠、大肠、膀胱、精府等十一种疾病。位于脏腑的总病有消化不良、腹绞痛、痞块、内脏脓疡[4]、热泻、肠炎等六种。位于六腑的疾病有腹泻、呕吐两种。以上共计有十九种疾病。



位于下半身的疾病有痔疮、肛门瘘管、便秘症、尿闭症、尿频症等五种。位于体外的疾病有皮肤、肌肉、脉道、骨骼等四个方面的疾病。皮肤病有白癜风、疥疮、牛皮癣、金钱癣、黄水疮、梅毒、疣、雀斑及其他疾病传染给皮肤者共十种。肌肉的疾病有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疖症及其它疾病传染于肌肉者共三种。脉道疾病有白脉症、黑脉症及其他疾病传染于脉道者共三种。骨胳病有关节类、腿足部象皮病及其它疾病传染于骨者,共三种。位于肌肉、骨头的疾病有痛风病一种。以上共计二十种疾病。



位于身体内外的疾病有赤巴病、褐色赤巴症、水肿、臌胀、痨病、六热病[5]、扩散症[6]、紊乱症[7]、瘟疫、天花、疔疮、合毒(梅毒类)、冷风毒症、蒸气毒症、肉毒症、食物中毒症、草乌头中毒症、狗毒症、虫毒症、蛇毒症、邪魔症、麻风、疖、丹毒、虫病、头部疮症、上体疮症、四肢疮症、颈项疮症等共计三十七种。



总计以上共计一百零一种疾病。



从疾病种类分析,有身体内部的疾病、疮症、热病、零星杂症等四种。



身体内部的疾病有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引起的痼疾两种。消化不良的痼疾又分为本性、种类、并发、时间等四点。总之,消化不良症分新、旧两种。新的一种又分为灰色培根[8]、褐色赤巴病[9]、赤巴病、中毒性的痼疾等四种。灰色培根症又分为胸口痛铁垢症、火衰症、声音嘶哑、寒性痛风、消瘦症等六种。褐色培根症又分为溃散症、扩大症、穿漏症、臃肿症、扭绞症、潜伏症、隐痛水肿坠入小肠症、寒症、浪恰症[10]等十种。赤巴症又分为痰涎症、脉症、变位症等三种。毒性痼疾又分为热合毒症、寒合毒症两种。陈旧痼疾分为痞块、肾型水肿病[11]、心脏性水肿病、浮肿、消瘦痨[12]等五种。痞块症又分为血痞块、胆囊痞块、胸痞块、结石症、大肠痞块、虫痞块、脉道痞块、水痞块等八种。肾型水肿痼疾也分为溃散水肿症、滴漏水肿症、淤积水肿症、穿漏水肿症等四种。心脏性水肿病又分为热性水肿、寒性水肿两种。浮肿病分为浮肿症、心脏浮肿症、脾脏浮肿症、黄水浮肿症、肝脏浮肿症等五种。消瘦痨症分为龙消瘦痨症、赤巴消瘦痨症、培根消瘦痨症、灾害消瘦痨症等四种。总之,身体内部的疾病共有四十八种。



疮伤分为同时生出的和突然生出的两种。同时生出的疮症又分为疖、淋巴结肿、内脏脓疡、丹毒、痔疮、腿足部象皮病、肛门瘘管等。突然生出的疮症又从患病部位与种类上区分:从部位区分,有头部疮、颈部疮、上体疮、四肢疮等四种。从种类上区分,有表皮伤、割离伤、砍伤、抓伤、跌伤、洞穿伤、刀伤、粉碎伤等八种。共计十五种。



热症:计有未成熟的热症、热盛症、虚热症、潜伏热症、陈旧热症、浊热症等。



扩散症、紊乱症、瘟疫、热毒症。扩散症分为内扩散症与外扩散症两种。紊乱症分为蔓延的紊乱症、虚紊乱症、温和紊乱症等三种。瘟疫分为羊毛疔、痢疾、天花、喉蛾、感冒等五种。毒症分为合毒症、食物中毒症、热毒症等三种。



零星杂症:计有声音嘶哑症、呃逆症、胃气衰败、口渴症、哮喘症、肠绞痛、虫病、腹泻病、呕吐症、便秘症、尿闭症、尿频症、热泻症、痛风症、黄水症、白脉症等,皮肤痛等,零星疾病十九种。总计一百零一种病。



从灾害、要点、种类、部位等四个方面区分的疾病,共有四百另四种。对于宿孽所致的疾病,虽然进行治疗,但是不会收效,一定会死亡的。对于魔鬼作祟产生的疾病,要做法事予以禳解,求得解脱。对于自然产生的疾病,若不治疗,则会死亡;若进行医治,则会得生。一些疾病即使不进行治疗,也会得到好转。这四方面的疾病共计是四百零四种。



从疾病的状态来说是不可胜计的。从三十五种危害来说,虽区分为单一型、合并型、综合型及灾害型的疾病。若从复杂情况来说,则会产生更多的形态出来,这里一下子也谈不清。但是从基础来讲,龙、赤巴、培根三者和十处损害就包括了所有的疾病。犹如鸟类虽然都能到处飞翔,但是它总离不开天空一样。这就是说,培根、龙所产生的疾病可以归纳为寒性,血、赤巴所产生的疾病可以归纳为热性,一小部分疾病是在寒热之间。



具体的疾病还可以从①病因,②初期情况,③中期情况,④晚期情况来讲。所谓病因,就是发病的内因和外缘。所谓初期情况,只是明显地知道已经患病,但还没有确诊。所谓中期情况,就是将表现出来的所有症状进行细致的诊断,具体的征兆不能混淆。所谓晚期情况,就是疾病在各自的部位下,将其病势完全表现出来的阶段。



疾病的分类,就是从疾病主要的病势方面进行分析、分类、归纳,使其不致混淆。



疾病的主要方面,是指要分清疾病是本系还是旁系以及哪一类型的。疾病的病势,是指由于干湿等环境、季节、本性、患者年龄、病种、饮食起居等等原因而形成疾病的严重与否的程度而言。”



注释:

[1]显花症:即头眩晕,耳鸣,眼花,视物昏暗,天旋地转的综合症状。

[2]持命龙:即索增龙,为五种龙之一(详见注释“龙”条)。

[3]能依培根:即五种培根之一(详见第一章注释)。

[4]内脏脓疡:藏医认为内脏受伤,血液积于体内,引起瘟疫热毒扩散至脉管,坏血与黄水堵塞脏腑脉管,导致肿胀化脓。

[5]六热病:即指肝热、肺热、心热、血热、胆热、脉热。另一解释是六腑(胃、大肠、小肠、胆、膀胱、精府)之热。

[6]扩散热症(占巴症):是由元气损伤和疾病两种因素引起。主要是血液机能紊乱诱发赤巴热疾,热疾扩散引起疼痛。

[7]紊乱热(丑巴症):是身体元气被热疾耗尽,从而导致血热产生疾病。

[8]灰色培根症:指以培根为主的合并症之一种。症状是胃痛、吐酸水、经常腹泻、消化不良。今日印象可能是慢性胃炎。

[9]褐色培根症:指以培根为主的合并症之一种。症状是胃痛,食用冷食物或不适宜食物则疼痛加剧,有时还吐血或便血。今日印象可能是胃溃疡。

[10]浪恰症:是一种褐色培根症的缓慢症。

[11]肾型水肿病:泛指脏腑机能紊乱,功能失调导致黄水积于胸腔或腹腔。肾型即由于肾脏功能失调而导致的水肿。

[12]瘦痨症:指肺结核、肺心病、肝炎、贫血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均包括在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12-12-17 15:10: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hx0719 于 12-12-17 16:14 编辑

佛教防病治病的理念与方法 (2012-05-06 21:13:00)转载▼标签: 佛教防病治病理念与方法文化 分类: 先锋佛学  
                  

   北京弘南中医研究院

  防病治病是养生的一个核心内容。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机体通常具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和康复能力,换句话说,人体本身即有一个丰富的医药库,防病治病的最好办法就是充分调动和利用人本自具有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佛教的修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这种作用。



    佛教将疾病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心病,一种是身病,认为疾病是由人们过去和现在不当的言语和行为造成的,而不当的言行是由错误的认识和不当的心理造成的,因此对于疾病主张重在防范,从改变不良的心理和不当的言行做起,而对于已生成的病,也须正确看待,并从心身两方面标本兼治。这种理念有利于纠正人们只重视治病忽视防病、治标不治本、治身不治心的问题。



    佛教所谓心病,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精神病或神经病,而是指人们心中错误的认识和不健康的精神活动。佛教认为,由于人们不能正确认识世间万象皆是因缘条件的组合,本质是空是幻的道理,妄起贪爱执着,而产生种种毒害身心、降低人体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的烦恼。只有通过对佛法的闻、思、修,致力于持戒、习定、修慧,才能转烦恼为菩提(觉悟)、转凡夫为圣人。



    关于身病的病理机制,佛教继承了印度的传统观念,以构成人体的地、水、火、风四大要素(简称四大)的增损与平衡来加以表述,认为地大过盛,则会产生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等一百零一种病;若水大过盛,则会产生痰积胀满、腹痛下痢等一百零一种病;若火大过盛,则会产生煎寒壮热、支节皆痛等一百零一种病;若风大过盛,则会产生虚悬战掉、呕逆气急等一百零一种病。主张通过相应的调理或对治,使四大调和(平衡),则疾病自愈。



    致病的原因很多,佛教认为主要有如下几大方面:



    一、外感风寒、内伤湿热等引起的四大不调。

    二、负面情绪引起的生理紊乱,如瞋恨、忧愁、焦虑以及大悲大喜等。故《法句经》说:“恶生于心,还自坏形,如铁生垢,反食其身。”

    三、由贪瞋痴等烦恼导致的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节、过度疲劳、贪淫无度、酗酒等。《法句经》说:“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

    四、由过去和现在所造杀生、奸淫、欺诈等恶业而感召的恶疾或怨鬼缠绕。

    五、坐禅本可有益身心,但若调节不当,也易走火入魔,得各种“禅病”。



    针对上述致病因素,佛教提出了自己的一套防病治病的方法:



    一、治疗四大、五脏失调的疾病,可采用以下方法:(一)汤药,包括草、木、金石等药。(二)针灸、按摩。(三)节食或食疗。(四)加强运动,如散步、拜佛、瑜伽术、太极拳等。(五)静坐、观想。

    二、治疗业报所感的疑难顽症,可采用忏悔、发善愿、放生念佛拜佛诵经持咒、修福回向等方法。

    三、治疗怨鬼恶神所作的疾病,可采用持咒(大悲咒、楞严咒、准提咒等),诵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地藏经等),念佛、菩萨名(药师佛、观音菩萨等),诵三归、五戒、菩萨戒等。

    四、治疗心病可通过闻法、诵经、持戒、坐禅等方法祛除烦恼,自净其心。



    佛教不仅重视自我的治疗保健,还特别鼓励关心和看护他人的疾病。如《梵网经》说,看护病人所得的福德最大,居于八种福德之首。律典记载,释迦牟尼佛曾瞻视久病之比丘,亲自为他们洗浴除秽,浣濯其衣,清扫住处,并扶卧床上,为其说法。以后还制戒,令诸弟子见一切疾病之人,皆当瞻视供养,如佛无异。这不仅可使病人减轻痛苦,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时也增强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虽然治疗疾病非佛教之专长,但据统计,在汉文近万卷佛教大藏经中,专论医理或涉及医理的经书约有400部左右,医药卫生名词、术语4600多条。涉及内容有医药卫生、生理病理、修心养性等,十分丰富。有关佛教医学的经典主要有:《佛说佛医经》、《佛说婆罗门避死经》、《佛说奈女耆域因缘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能净一切眼病陀罗尼经》、《佛说疗痔病经》、《佛说咒时气病经》、《咒齿经》、《咒目经》、《咒小儿经》、《治禅病秘要经》、《易筋经》、《迦叶仙人说医女人经》、《喂哺拿说救疗小儿疾病经》、《延寿经》、《佛说医喻经》、《耆婆脉经》、《龙树眼论》、《耆婆五脏论》、《医疗八支心要略论》、《医经》、《配方百论》、《大藏治病药》、《释门本草》等。



    大乘佛教把治疗病苦、施医施药作为“菩萨饶益、度化众生”的重要“方便”。《华严经》中记载菩萨十种大愿中“恒顺众生愿”就包括“于诸病苦,为作良医”。大乘佛教强调“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其中即有专究医药学的医方明,并规定菩萨须勤学五明。《大乘庄严经论》卷五云:“若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种智故”。《瑜伽师地论》卷十五谓医方明包括“于病相善巧,于病因善巧,于已生病断灭善巧,于已断病后便不生方便善巧"等技艺,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诊断、病理、治疗、康复、预防等内容。另外,《菩萨地持经》说有九种大乘禅,其中即有以治病为目的的“治病禅”,密宗八大悉地中亦有“治病悉地”;在藏传寺院中还设有专门的藏医学院,推动、发展了独特的藏医学;在汉传佛教历史上,僧人长寿者甚多,不少高僧还谙熟医道,悬壶济世,为世所称道,如西晋于法开,东晋支法存,南北朝惠义、僧深,隋朝智(岂+页),唐朝鉴真、普济,五代高昙,宋代法坚,元代拳衡等。流传至今的很多有效中成药,均来自寺院秘方,如黑锡丹、片子癀、九味沉香散、九味牛黄丸等。弘扬佛教医学较著名的寺院有少林寺的伤骨科、浙江肖山竹林寺妇科等。直到现代,有许多寺院还保留施医施药的传统,如泉州承天寺、苏州报国寺的佛教义诊所以及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卜楞寺等。至于少林禅僧习武强身更是家喻户晓。可见佛教对健康和医疗保健的重视。



  佛教认为,病从身生,身由业起,业唯心造,可知心为病本。所以治病当治本,若能通过闻法、诵经、持戒、坐禅等方法自净其心,则疾病难侵,和乐安详。



佛教禅定与养生



    佛教禅定或瑜伽,是佛教最核心、最重要的修行方法。因为通过修习禅定,一是可以祛病强身、怡情养性、延年却老,防范和治疗人的许多“身病”;二是可以克服外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诱惑和内心七情五欲的困扰,精神得以专注、安祥,并因禅定能产生智慧,解除人们内心存在的种种烦恼与颠倒妄想,彻底根除人的“心病”。正因如此,我国气功界将佛教禅定或瑜伽称为“佛家功”,并视之为“气功”的最高功法。



    坐禅看起来简单,两腿一盘,什么都不想就行了。其实这看似最简单的事恰恰最复杂,不仅修法多,目的不同,结果也大异,弄不好还可能得“禅病”。因此修禅定须满足一定要求:



  1、遵守必要的行为规范。

  2、饮食洁净。

  3、环境安静。

  4、有好的指导老师。

  5、节制乃至杜绝五官受色、声、香、味、触五种欲境的勾引。

  6、克服贪欲、瞋恨、嗜睡、躁动、多疑等负面心理。

  7、合理调节饮食、睡眠、身体坐姿、呼吸以及心理状态。



    千百年来,佛教的高僧大德在用禅定进行养生和治疗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以隋代智者大师的论述最为系统、精辟。他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下说:“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瘥。”他总结有九种方法:



    1、系心脐中像豆子那么大,能治诸病,也能发生诸禅,因为息从脐出,还入至脐。又人托胎之时,带系在脐,是肠胃的根源。

    2、诸如上气胸满、两胁痛、背臂急、肩井痛、心热懊痛、烦不能食、脐下冷、上热下冷、阴阳不和以及气嗽等,可以用意守丹田的方法治疗。因为“丹田是气海,能销吞万病”。如果止心丹田仍觉痛切,可以移心足三里穴。若还不能止,则可以移心两脚大拇指甲的横纹上,以愈为度。

    3、心缘两脚之间,可以治愈头痛、眼睛赤疼、唇口热、疱疹、腹猝痛、两耳聋、颈项强等七种病。

    4、经常止心在足,能治一切病。因为我们平常用脑的时候多,“气强冲腑脏,翻破成病”,心如缘下,则五脏顺而消化力增强,众病自愈。

    5、身上有病,一心止于病外,如果没有特殊的障碍,不出三日,都能痊愈。 

    6、不以病为意,但寂然止住,心意和悦,也能治病。

    7、偏用出息,可治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痰饮胀满、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等病。偏用入息,可治憎寒壮热、支节皆痛、身体虚悬、肺闭胀急、呕逆气急等病。

    8、吹、呼、嘻、呵、嘘、(口+四)六种息(或作气)治五脏诸病。六种息与脏腑的关系为“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口+四)圣皆知,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俗称六字诀) 

    9、上息治沉重,下息治虚悬,满息治枯瘠,焦息治肿满,增长息治羸损,减坏息散诸阴膜,暖息治冷,冷息治热,冲息治壅塞不通、症结肿毒,持息治战动不安,和息通治四大(地水火风)不和,补息补虚乏。善用此十二息,可以遍治众患。



    禅定何以对养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用中医的观点来加以解释。如我国中医的圣典《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说明精神的安定、和谐与正气在抵抗疾病及延年益寿方面的重要性。而佛教“气功”可以怡情养性,做到精神内守,恬淡虚无,从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的自我调节、再生能力与免疫能力。



    古代的高僧长寿者以禅师居多,他们虽然衣食非常俭朴,医疗条件极差,甚至常年风餐露宿,但精神充实,“禅悦法喜”充满,因而能尽享天年。近代高僧虚云禅师(原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可说是一个苦行僧,一生坐禅、修庙不辍,活了120岁。虚云禅师的高足本焕法师,现任深圳弘法寺住持、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他生活俭朴,也是常年坚持禅修、诵经(也是一种静心之法),至今已97岁,依然耳聪目明,行走便捷,时常奔走于全国各地建寺、传戒、讲经说法;虚云禅师的另一弟子妙智法师(俗名蔡松苍),1888年12月28日出生于福州市鼓楼区,2000年被评定为“全国第五届世纪健康老人”,且名列榜首。今年正月二十八日,他在福建漳州香光念佛堂安祥逝世,世寿116岁。他生前总结自己的养生之道是:“三勤、三静、三淡、三乐。”“三勤”谓脑勤、手勤、脚勤;“三静”即静心、静气、静行;“三淡”是看淡权力、看淡金钱、淡忘年龄;“三乐”就是要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他的这种养生之道与他的禅修理念和实践是分不开的。



    总之,无数高僧大德的禅修实践证明:生命既在于运动(运动员身体强壮,但长寿者少),更在于“空灵虚静”,佛教“气功”的理念与方法是佛教养生的一大秘诀,人人都可以通过禅修充分调动自己身心本具的巨大潜能,从而实现祛病强身、怡情养性、延年却老的目的。欲知其详,可参看拙文《略论佛教“气功”》,中国佛教协会《法音》1997年第1-4期。



  御心术涉及面甚广,各个宗教和各种学派都有自己的御心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中,向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界说,可见佛教以调御人心见长。



佛教御心术与养生



    心理的调节与平衡,对于人的健康与长寿至关重要。但天灾人祸、际遇穷通、人情冷暖乃至平时的感官不适、言语冲突、举止违顺等等,都可能使人产生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导致心理失衡,久而久之,就会对人的身心造成实质性病变或损害。特别是当代,社会转型,人们生活节凑加快、物欲横流、行为失范、道德沦丧的现象增加,使相当多的人包括许多儿童少年患上种种的心理疾病。所以懂得和善于调御自心,是人们安身立命、延年益寿的关键。



    御心术涉及面甚广,各个宗教和各种学派都有自己的御心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中,向有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界说,可见佛教以调御人心见长。



    佛教认为,人心如猿猴,四处攀缘,妄念纷飞;御心如牧牛,须时时看护,以免犯人苗稼。释迦牟尼佛是烦恼全断,举止安祥,心如止水,所以被当时人尊为佛陀(觉者)、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他说法45年,传下来许多调御人心,使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的理念与方法,以至后人有“世上好语佛说尽”之叹。



    御心的关键在于开发、增长自心本具的智慧。佛教将智慧分为闻思修三种,通过看经诵经,听法师或善知识讲经说法,以增长闻慧;在此基础上须结合生活,如理思考,加深认识,是为思慧;有了思慧后还须如法修行实践,使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清净,亲证宇宙真实之理,契合佛智,是为修慧。



    佛教御心的方法极多。一般是由粗到细,先遵守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如五戒十善等。接着则应修习禅定,如诵经念佛、打坐参禅等,使自己心不旁鹜,定于一处。进一步则须深入禅观(冥想),依佛理用智慧,破析潜意识中的迷惑和贪瞋痴等烦恼、执著。



    从养生角度来说,御心术的基本要求是要对现实中的各种逆顺境界有正确的认知,外不受恶语、谣言等不良资讯的蛊惑,内不受负面情绪的左右,从而能保持理性的良好的心态,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当今我国面临大面积的“非典”疫情,许多人过度恐慌,应对失当。这不仅会降低自身的免疫能力,很容易染上“非典”,而且由于心理紊乱,处于神经性“非典”状态,给自己的身体和正常的生活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害。正确的做法是:了解“非典”,保持警惕,遵循养生之道,处乱不惊。



    佛教御心术对当今的心身医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日本身心医学家池田次郎的名著《自我分析》中说“近年来,欧美的心理疗法学者和专家们关心重视起东方宗教的祈祷、参禅等活动的医疗价值,把佛教的慈悲、智慧及'无心’的锻炼引入心身疗法。”应用科学方法测量坐禅时脑电波图、脑血流图及其它内脏功能的变化,发现与“入静”状态极为相似,表明心态十分平静。佛教祈祷时也是一种精神统一的“入静”状态,可以起到净化心灵的良好作用。近代心身医学家们设计的多种心身疗法,如精神分析疗法、自我暗示疗法、渐进松弛疗法、自律训练法、森田疗法、形象控制疗法等,都是提供一种有效调控自心的技术,锻炼人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以一种明智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应付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矛盾。其原理和方法大多脱胎于佛教禅定、瑜伽,具体方法从放松身体、调息、观想某种形象入手。



    佛教御心术完全可以走出寺院,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唐代的无际禅师曾为世人开了一付著名的《心药方》,他说:



    “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先须服我十味妙药,方可成就。何名十味?

    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

    中直,一块;孝顺,十分; 老实,一个; 阴骘,全用; 方便,不拘多少。



    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



    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以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灭罪延年,消灾免患。各方俱不用,后悔无所补,虽扁鹊卢医,所谓病在膏肓,亦难疗矣;纵祷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况此方不误主雇,不费药金,不劳煎煮,何不服之?偈曰:

    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卢师扁鹊医。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须对治莫狐疑。”



    可见佛教御心术总的精神是要人存好心,说好话,办好事,做好人。说到这里,我又联想到当代洪绍光教授推介的《养心八珍汤》,它与无际禅师开的《心药方》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正是从中借鉴过来的。虽然如此,它可能更切合当今人的认知和心态。他说:



    “人的幸福,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因此我们要做到心态平衡,养心八珍汤那是真正健康心灵的八珍汤、八味药。



    第一味药:慈爱心一片,对世界充满爱心。这个人如果对世界不充满爱心,那这个人做不好人。

    第二味药:好心肠二寸。一个人对世界充满爱心又善良,肯帮助人。

    第三味药:正气三分。人都要有正气。

    第四味药:宽容四钱。宽容比正气要多。

    第五味药:孝顺常在。我们做老年幸福组调查,影响老年人幸福最主要的因素不是金钱、地位,而是有一个孝顺的子女在身边。

    第六味药:老实适量,人也不能太老实,太老实变傻子也不行,老实须看情况适量掌握。

    第七味药:奉献不拘。

    第八味药:回报不求。



    把这八味药放在“宽心锅“里炒,文火慢炒,不焦不躁,就是慢慢经常思考,还须放在“公平钵”里研,精磨细研,越细越好,三思为末,淡泊为引,做事要三思而行,还要淡泊宁静,梧桐子大小,和气汤送下,清风明月,早晚分服,可净化心灵,升华人格,荣辱不惊。”



    据说“养心八珍汤”有六大功效:第一,诚实做人;第二,认真做事;第三,奉献社会;第四,享受生活;第五,延年益寿;第六,消灾去祸。我想这是说,一个人既要奉献社会,还要会享受生活。这里的享受是指人需要更多的业余爱好,知识面宽一点,有越多的业余爱好,那么他的心理越容易平衡。当然,如果掌握一些佛教知识,多一点佛教智慧观照,那就不仅是一时的心理平衡,而是渐渐变得气定神闲、超凡脱俗,凛然而有出尘入化之妙了。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明确指出了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而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养心是最好的健康添加剂,学会运用心理学改变生活,认知自己,上班族的快乐养心处方,谁偷走了你的“心”?谁让你的“心”伤痕累累?给自己的心理减减压!


  不老身心,做自己的心理医师!重塑心灵,让幸福从“心”开始!别让坏心情偷走了你的健康,做自己的心理美容师:心理美容是慰藉心灵的长生不老药,用心理学改变生活:忙碌生活中的养心技巧,为你的心灵减减压:每个人都是缓解心理压力的救世主,提高心理免疫力助长寿:心理健康是长寿基石,饮食改变情绪:吃得舒服,心里才舒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12-12-18 07:23:05 | 只看该作者
请大家了解一个情况,智空师兄,学过心理学还成为了咨询师,但还没解决自己的抑郁,最后学佛学弟子规学习传统文化才解决掉了根源。他深刻理解弟子规洗心,改善认知培养优秀习惯的伟大作用,所以当他了解到我们埋怨父母时 ...
yhx0719 发表于 12-12-16 11:09

善哉善哉——你即将解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6 00: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