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燕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专帖】真实世界的“真实”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11-4-5 17:55:39 | 只看该作者
我四月中回去,呆三周。争取在第二周里去一趟北京。共进晚餐我都嫌点菜麻烦,最好是喝茶,或者找个地儿散步。怎么样,男士风格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11-4-5 19:42:36 | 只看该作者
只要没有沙尘暴,哪儿散步都行。

我怎么感觉这不是男士风格啊,像是要成仙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11-4-6 03:16:33 | 只看该作者

转:从黑暗走入光明

来源:科学松鼠会
作者:Seren
链接: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2150


。。。。。。
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从小失明,她的优美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被广为传颂,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们。可你是否想过,如果终生活在黑暗中的海伦,真的有一天能睁开眼睛,她是否真的能看到朋友与老师友善的面孔,欣赏精彩的戏剧与大自然的奇景,并且自如地徜徉在纽约的街头?

神经科学的发展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残酷的回答:不能
。。。。。。

数百年来, 无数的科学家与哲学家们曾思考过幼年经历在神经系统发育——尤其是感觉发育——中的作用。他们中的大多数倾向于认为,感觉的发育依赖于幼年的感官经历,如果早期经历被剥夺,感觉发育将受到阻滞。
。。。。。。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11-4-6 03:22:51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里提到,从小失明而复明的人没有三维视觉能力,而且不会被视错觉图片欺骗。我儿子就不会被视错觉图片欺骗,而且他的三维视觉能力也不好,判断不好距离,容易撞东西。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11-4-6 06:08: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niuniuma 于 11-4-6 06:24 编辑

21# blackeye
最近的一些讨论我几乎看不懂。比如为什么As憎恨NT世界呢?

但是这个我看懂了。虽然需要一些专业知识但是不复杂,文章也讲的很清楚。比如,人看是不光靠眼睛的,而说到底是靠大脑处理才看到的(perceive)。而这个大脑处理是需要锻炼的,比如初生婴儿的视力是看不清楚的,好像开始还是没有色彩的。幼年一直盲的人,得不到这种锻炼,不进步,反而退化。而且大脑本来该管视力perception的,被用来去体会触觉了。比如盲人的手指可以分辨很细的凸起文字,而普通人不行,是因为盲人的管触觉的大脑区比我们大,发达。
所以当眼睛忽然能看了,大脑还是不能处理这些光学信息,大脑中不能精确成像,反射和记忆也不存在,成像了也不知道成的像是什么。

这其实也旁证了,自闭症的幼儿干预为什么其实可以是有效的,尤其是在5,6岁之前。像视觉一样,5,6岁前大脑是比较不成形的,可塑性比较强的。6岁之后到成人,大脑可塑性差了,所以成年人学外语较困难,所以成年人恢复视力还是看的不方便。

我知道这个坛子的AS可能不喜欢听被干预,可是比较严重的典型的自闭呢,当然是希望能被改造的。这个和互相理解接纳是两码事。而且如果基因的力量太强大了,那么5岁以前高强度干预也没用。

盲人一直到成年才又见光明的事例,也可以来帮助理解一些ASD的特殊感觉。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11-4-6 06:42:58 | 只看该作者
妞妈可能没读过成人AS写的书或者文章,所以不了解为什么ASD恨NT世界。这和他们在NT社会的负面体验有关,也和他们不同的价值观有关。但也不是所有的ASD都恨NT社会的。唐娜(Donna Williams)好像就不恨,虽然她很恨她妈妈。不知道天宝是个什么观点。陈毅雄过去是恨的,也主要和他妈妈的管教有关。

关于ABA,我想也许对某类自闭症儿童是有效的。像我儿子还有大都、小马这样的,小时候是不需要ABA的,他们很活跃,基本看不出问题,只是到了7-8岁才显出在人际互动方面落后。另外,这和孩子的个性也有关系,像我儿子这样倔的孩子,用奖惩方式只有负面效果。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11-4-6 07:47: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燕原 于 11-4-6 09:30 编辑

我原来很向往和其他人一样,是最近两年,越和NT接触越不喜欢,感觉自己心理好阴暗啊。这和负面体验无关,纯粹是对NT的本能不欣赏,主要因素就是这个真假的表现。

不过可能这个过程是必须的,过去了之后就阳光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11-4-6 07:48: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燕原 于 11-4-6 09:32 编辑

早期干预的理念我不反对,和QBB吵架也主要是他总拿早期干预来说我们家的事情,我们家已经不是早期了。

比较严重的典型的自闭家庭,日常做的内容比我们少很多,因为基本看不到孩子的进步,或者一年只有一点点变化,做得最好的肯定是尚瑶,我特别佩服,家里贴满了图片指导,任何生活细节都想到了。其他家长大多数在6岁以后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者机构,父母基本脱离训练,长大以后寄希望于养护,和父母不住在一起。北京有类似养护机构的雏形,小孩子家长心理上排斥,因为就是把孩子关起来看着,但是大孩子家长的心态是普遍接受的。

尚瑶是非常纯真的人,纯真得让我感觉都是AS的那种本能纯真了。可能也只有这种人,才能在孩子长到一米六以后,依然表达最真的爱,从大多数家长眼里,我看到的是不耐烦和厌恶,我想这肯定是人性,能够理解。如果孩子还是圆圆脸小孩子,家长是能够耐下心训练的,因为孩子看着就可爱可怜,如果孩子比自己都高,依然大小便要出问题,动不动就傻笑和哭,那么送到养护机构一周只见一次,这种美国人70年代的做法,也许在中国反而是最符合国情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11-4-6 10:28:23 | 只看该作者
从大多数家长眼里,我看到的是不耐烦和厌恶,
燕原 发表于 11-4-6 07:48


当我从一部分家长心里感觉到这些的时候,说实话,我觉得非常震惊。后来也就慢慢接受了。

没错,这就是人性。AS们太不了解这样的“人性”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11-4-6 10:32:10 | 只看该作者
来源:科学松鼠会
作者:Seren
链接: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52150


。。。。。。
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从小失明,她的优美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被广为传颂,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们。可你是 ...
blackeye 发表于 11-4-6 03:16


这不奇怪。因为她完全没有视觉的体验,也就难以积累视觉判断的经验。

反推,自闭们缺乏社会能力的判断经验,也可能是因为缺少社会生活的体验。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11-4-6 11:04:11 | 只看该作者
我也不恨NT社会。我从来就没想到过要怪罪谁,我没有理由怪罪什么,要怪只能怪我自己。因为自己的情况自己非常清楚,为什么要怪罪别人?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11-4-6 11:05: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奇迹 于 11-4-6 11:08 编辑

谢谢黑眼睛的推荐


盲人的世界,摸起来栩栩如生 我们都知道,盲人往往有着非常灵敏的听觉与触觉。由于视觉信号的
缺失,听觉与触觉系统在自己的发育关键期中可以获得相对来说更为丰富的经历,从而建立起异常强大高效的神经网络。它们甚至趁机扩张地盘,它把本来应该用于视觉信息处理的神经细胞据为己有……”看见这段话,又让我联想到我们不如盲人……我以往曾经发过以下这样一篇帖子:


我看见有这样一段话:“过去和将来是相对存在的。任何一个人相对于常用的感知都只存在于现在。一旦使用更高级的感知,那么所看见的范围就会超越现在,以现在为界线去划分,一出现就是两个,一个是过去,一个是将来,两者是同步出现的。不明白的人,请先把眼睛关闭,慢慢习惯用听觉和触觉感知世界。当你习惯了之后,再睁开眼睛,感受前后两种感受之间的区别。自然就会明白。”。。。“看见过去和看见将来是同步出现的。所以能够看见过去的人必定能够看见将来。同样道理,能够看见将来的人必定能够看见过去。”


看见这段话,又让我联想到在我人生的旅途中,不知有多少次曾经用着这样的方法,用这样的感知维系着我那偶尔也会有一瞬间出现的自己和世界,就这样一路走来。最终就如唐娜所说:“我看到没有得到医治的各种并发症把水桶装满。当其他信息试图进入大脑时,处理信息的可用空间几乎没有了。”最后那一点点维系也给“掐”断了,那偶尔一瞬间出现的自己和世界也消失了,仍然还是把自己和世界彻底给弄丢了……


“任何一个人相对于常用的感知都只存在于现在。”:这句话我相信对一般常人来说,应该是这样,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也许他们不容易想到,也没有太大的必要去使用这种“更高级的感知”。如果偶尔想到,也只不过是他们一种新的发现而已。因为他们不用这种“更高级的感知”,他们的世界依然阳光明媚,依然是一目了然,依然能找得到南北方向……


而对于特殊的我来说就有些不同。如果天上没有下雨,谁也不会想到去打伞,这是一种必然。在那些远去的岁月里,当发现自己的世界在不知不觉的顺其自然感知中,慢慢在发生着明显的“变故”时,才引起我对它的特别关注。无形中也促使我在不知不觉中,用上这种“先把眼睛关闭的,…更高级的感知”方法,感知着若有若无的自己,感知着灰暗而阴沉的世界,感知着既熟悉又陌生的亲人们……


只是看见过去和看见将来是同步出现的。所以能够看见过去的人必定能够看见将来。”:这句话用在我这里应该是:“看不见过去和看不见将来是同步出现的。看不见过去的人必定也看不见将来”。因为先天的造就,由于我的世界本来就是阴沉灰暗模糊,再加上“亲而近疏而远”的缘故,对于“一个是过去,一个是将来,两者是同步出现的。”仿佛没有这样的概念。因为连平时一些自己刚刚才经历完的事情,瞬间都会觉得像是发生在遥远的从前。所以让过去了的远得不能再远,远得有些凄冷;对于将来的迷茫得不能再迷茫,迷茫得有些可怕。再加上“疏而远”的阴沉,总是给模糊而遥远的过去,在感知体验上蒙上一层伤感而悲凉的阴影,与此同时,相应的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总是感到莫名的渺茫与恐惧,没有一丝安全感,踏实感。


在过去的岁月里,当发现所有这一切慢慢在感知中变得更遥远更模糊的时候,总是有些恐惧,总怕失去,总想把这一切留住,但是还是未能如愿。就这样看着感知着,经历品尝着自己本来就灰暗阴沉的世界,若有若无的自己,和既熟悉又陌生的亲人们,在我的感知中从模糊,到再遥远,直到最后消失的整个过程,自己却无能为力。


“先把眼睛关闭,慢慢习惯用听觉和触觉感知世界。”:我以往的帖子中也说得不少。先把眼睛关闭,用感知去搜寻那概率微妙的常人世界里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人间烟火。也用这样的方式,感知着自己的内在,感知着自己的外体,感知着若有若无的呼吸,感知着零零散散的自己。从头到脚为自己感知了那么一大堆逻辑推理,却从未感知到过一个完整真实的自己……


所以,什么叫“我”?不知道,这只不过是一件“物品”的代号而已。睁着眼睛仿佛一切“正常”,闭上眼睛就是“瞎子”。这就如陈毅雄所说:“如果不用眼睛看,我就不知道我身体的各个部分在哪里…不论做什么事情,我都必须用眼睛来辅助我的动作,而不能依赖感觉”甚至我觉得我比瞎子还瞎子。因为瞎子虽然眼睛不亮但心明,他还有一个完整有效的感觉系统来辅助他共同完成,而我们呢?。。



回忆是活的。记忆是死的。回忆是动词。记忆是名词。回忆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能让人身临其境。记忆只等于写在纸上的圈圈点点,只能从中理解意思,而体会不出其中味道。回忆是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的复现。记忆是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的储存。记忆是一种脑子中的意识,回忆是一种动作状态

记忆是死的,它是某一件事情的发生和经过的整过全过程,是“死记硬背”储存在脑子里知识信息,也不容易忘掉,需要时可以像文件一样直接调出来。回忆就不同,它就像储存在脑子里的影像资料,需要它时,脑子里必须要再现当时的情景资料,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我觉得记忆就好比是一部电影的详细内容介绍,而回忆是电影的影像资料。记忆是在看这部电影详细内容介绍,而回忆是在看这部电影。


想象和回忆大体相同。由于受自身那一套完整同步的连锁反应的功能障碍系统作用,导致了大脑对外界一切事物,对整个世界,没有了轮廓图像,更别说整合成一个整体。没有活力动力感,空间感,脑子仿佛成了一个实质性物体。造成自己对各方面感知能力的缺失想象能力的缺失。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我的脑子里连储存图象信息的功能都没有,更别说还要进行加工改造这些我所不具备的动力功能。所以想象对我来说,也就成了无稽之谈。


有这样一段话:“没有想象,思维就像没有白云的天空;没有想象,思维就像折翼的天使,无法飞翔;没有想象,思维就像生锈的机器,无法转动;没有想象,思维就像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想象,思维就像一桌没有作料的饭菜,无色无味。。。”这种没有想象的体会对我来说是如此的深刻……

黑眼睛这篇帖子,又让我知道这个“科学松鼠会论坛”,我再顺藤摸瓜,让我又多了解了一些其它知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11-4-6 11:27:16 | 只看该作者
从大多数家长眼里,我看到的是不耐烦和厌恶,
燕原 发表于 11-4-6 07:48


明白,这是说我呢,虽然没见过燕原,但是燕原能透视。所以我一直想追求绑定,目的就是把一直靠理性压制的不耐烦彻底给赶走。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11-4-6 11:54:23 | 只看该作者
我不能透视哦,是这次4月2号参加活动的感受。

我看见我家小都的感受也一样,特别是他狡猾的时候,我也很厌恶。所以我说这是人性,看到和本性不一样的物种的排斥感,为了保证和自己类似的基因后代生存下去的本能,不包括道德判定。

你追求绑定的努力我挺佩服的,不过我感觉用处不大,像我们这种理科生,还是走高层思维抑制天性的路比较靠谱。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11-4-6 12:00:22 | 只看该作者
男性的厌恶感更强烈,女性毕竟还有母爱一层作为抵挡,不仅仅是当孩子表现异常,尤其是发现孩子只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而没有一点价值的时候。

所以田老师是特别让我佩服的人,她敢批评其他家长的不完全接纳,她的理想是无论任何一个人,只要生下来,就有有尊严活着的权力,而社会必须保证这个权力,孩子的独特感受是需要被保护的,哪怕他对社会几乎没有贡献和价值。当然这只是理想,不过田老师的理想挺吸引人的,也特别感动国外的那些记者。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9-27 05: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