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682|回复: 28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心路历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10-8-31 21:5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jcczj132 于 10-9-3 20:01 编辑

我有一个想法,就是把这些年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写出来,看看以前的我是怎么样,现在的我又是如何的。
                        我的抑郁症发病经过
        高一的时候,冬天,父亲因病去世了,我很难过,却想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哭过一次后就没哭了,甚至以微笑来显示自己的坚强。回到学校后,更压抑了,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怎么样,高中也全都是在学习,没人陪你玩的。然后我又因为那几次微笑而内疚,觉得自己对不起自己的父亲,于是强迫让自己不高兴,我不是和大家一样自然而然的情绪低落了,我是自己故意让自己情绪低落的,我觉得我不配高兴,我的父亲没了,什么都要靠我自己了。总有种悲愤和压力在身上。这样浑浑噩噩的读完了高中3年,虽然学习成绩一般却也有机会去读大专。我却放弃了这个机会,选择了复读。
        我的噩梦来了。读过高四的朋友应该明白复读班里的气氛,是多么的压抑。我想我要是到了应届班情况会好点,于是我转了班。其实转不转都是一样的。我从来就不认为我会考上大学,但是机会就摆在我面前,我被自己给自己的压力折磨得不行了。上学期还好点,到了下学期我开始胡思乱想,注意了无法集中,总是莫名其妙的想到那些令自己脸红和内疚的事情,到最后甚至感觉头脑里有两个自己,一个在做题,一个在哪里胡思乱想。我还出现了幻听,总以为别人是在说我的事,做什么事都以为是在对我。想到受不了自己了,都已经想到自杀了,觉得活着真痛苦,真没意思,哀莫大于心死,那段时间感觉自己的心都已经死了,虽然我还没有将自杀付之于行动,可是真的好痛苦啊。  我逃避不了高考带给 我的压力,于是我乱想乱说。
        终于在临近高考的前20天,我崩溃了,我哭了,放声肆意大哭,当着亲戚的面放声大哭起来,我已经无法忍受这份压力,我崩溃,哭完了我以为我会好的,可是我发觉我已经控制不住自己了,动不动就紧张,心跳加快,动不动就想哭,有时甚至一边哭一边笑(哭是因为控制不住,笑是因为觉得自己好笑)。有些人天天嚷嚷我要崩溃了我要崩溃了,我倒是希望你崩溃试下,看看你崩溃是个什么样子的,嘿嘿。
         那个时候是个昏暗的时刻,也是一个无知的时刻,那知道什么抑郁症什么强迫症啊?除了读书就是读书,哪里还能接触到任何课本以外的信息?应届的时候对面的宿舍有个家伙也是因为抑郁症晚上跳了楼,没了。那时候学校也找外面的人来讲座过,谁听啊!当时都没这个概念,等真的发生的时候我已经倒下了。哥们我悲壮的倒下了,可是后来人前仆后继。杯具啊,整一杯具。
         各位也许再想我后来的结局如何了?不急,让我慢慢说来。
         小县城里的医生家里人还不放心,带我到市里去找专家看病,呵呵,找的是精神病院的医生,没说10分钟,开了大把药,我记得的是治抑郁的氯丙嗪,抗狂躁的碳酸锂,还有什么止吐的,治疗心悸的,什么增强记忆力的。医生病例上写的是强迫症和抑郁症,当时幸好要高考了,听医生的意思是想让我住院的,我的妈呀,好恐怖啊,真怕那电击疗法我怕被电啊。回去后我还想上课来着,顶不住吐得一塌糊涂,回家休养去了。吃药当时好好笑,副作用好明显啊。一边做题,一边狂打哈且。呼吸急促深长,让人看了怕怕的。手发生震颤,拿东西都在抖。人变懒了,超级能睡了(也没见我长胖一点),时间长了感觉情绪也是低落的但是这种低落是能控制的。
         吃药真的有效,高考很顺利,除了最后一门英语。也怪我自以为是停药参加高考,开头几场药效犹在,感觉非常良好,一考我最最怕的英语时,我就不行了,才考68分。我顺利的发挥了水平,如愿以偿的上了大学。
          我是拎着药瓶子上的学,药是一把一把的吃,可是人也是昏昏沉沉的过,因为吃药人变懒了能睡了。我发现了一种新的情况,一读书两耳后面的脑部区域和耳朵里面就开始隐隐作痛,严重的时候会延伸到耳垂下面。好像耳朵后面开始痛就是一种抑郁的模式的开启一样。(特别是前2天,人家骂我怎么不去死时,明显感觉到这种状态)。当时也没弄清楚这是种什么状态,也不以为然。大学其实是混过来的,罪过罪过。除了考试那段时间,看书明显感觉到耳后有感觉。平时的时候看看书也是很难让自己平静下来的。知识改变命运嘛,学校有图书馆,于是我就去看,可是不管我看什么书,一看就耳朵后面有感觉,小说我都不看,觉得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学些知识。就算是这样我也强迫我自己看些觉得有必要看的书和些有趣的书。
          吃了2年的药后,我跟医生说我看到书上说的抑郁症一般一年的药就可以好,所以我要停药,我已经好了,医生观察了下我,同意了。刚刚停药的那几天,情绪特别的低落,一时间不适应,感觉又要复发了一样,不过我坚持了过来感觉恢复了正常了,可是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因为我的思维模式基本没什么太大的改变。我的想当然又害了我,我一个别的专业的居然想考注册会计师,只是听说注册会计师一个月几万块的工资,真是够幼稚的。不顾耳朵后面的疼痛,坚持看书,呵呵,终于把自己又搞得复发了。记得当时给家里人电话的时候,我是带着哭腔打的电话。还好药还没吃完,我吃了几天的氯丙嗪,感觉好了一点我就没有再吃药了。我放弃了,不在看书了,我知道我的学习能力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不是不能学,别让我考试,别给我那种难度大的压力大的考试,所以我看到考试我就绕的远远的,我毕业几年了,除了驾照什么证都没考。考个驾照我还紧张得要死,呵呵。
           累了,已经10点半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吧,这是兄弟我第一次发新帖,多谢大家捧场支持。我会接下来把自己所想所思的都写出来,可能大家觉得有些无聊,但是对我来说这也是种自我分析,也属于认知疗法的一种。而且现在的我已经不再抑郁了,虽然耳朵后面现在还有点痛,可是我知道等一下就会好的。不过我的强迫症状现在还是存在的,我还要继续努力啊。大家也加油啊!因为我相信任何心理疾病都是可以治愈的,因为都是心病,都可以通过自我认知自我调节治愈的,而且我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以后我会详细的说的。谢谢大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3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10-8-31 22:19:19 | 只看该作者
欢迎您加入阳光家园!也感谢您的分享!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10-9-1 11:21: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jcczj132 于 10-9-5 00:00 编辑

刚刚毕业的时候其实也非常非常惶恐的,因为是新人,因为害怕自己没能力,当时的心态是非常糟糕的。我记得刚刚去上班的时候非常不舒服,感觉上班的气氛不怎么好,人和人之间基本都是没什么太多交流的,都是为了上班而上班,而且是在台资企业,工资非常低,心理非常不平衡,总是忿忿不平怨天尤人。而有一同事性格也是非常古怪的,我非常想和他交流向他学习,一个劲的想讨好他,但是人家爱理不理。我失望了,带着惶恐与不安离开了。当时的感觉就是想使力却发不上力,有力气却不知道往哪里用。
     换了家公司,换了个行业。可是我当时的心境非常差,现在来形容当时的情形,笔不从心啊,文字功底太差了,写不出来那种感受,唉,我尽量吧。我就这个时候迷恋上了网络小说,一边干活一边偷看,做事没办法集中注意力。想做好又做不好。不忙的时候沉迷于小说。而且工作上的事,有些不懂的也不愿意问别人,业务不精又担心做不好事,矛盾得要死。现在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可是当时就是看不开。人的思想观念就是这么的奇怪,你想得通的事情自然会做,想不通的别人让你做你都不做。我对自己没信心,一点信心都没有,女朋友和我提买房的事情,我张口就来句这辈子别想买房了,我是真的对自己没信心。这话说了伤人,我也知道,我以后也不敢说这样的话了。一直过了2年,我都还想逃避,去年我辞职了,回老家转了一圈,美名其曰想做点别的事业,实际上是在逃避现实,因为我对自己没信心,我不相信自己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反反复复在外面逛了几个月。我当时的想法是想拯救自己,因为我觉得我的人生出了问题,我的心理出了问题,我肯定是哪个地方有了问题,我想知道为什么我会有今天的下场,我想让自己变得更好。于是我看书,到图书馆借书,到书店买书,昨天不是说我的学习能力的减退吗?是的,我努力的试着让自己能时间长点看书,努力让自己顺其自然,让自己看开点。终于,在看一本吸引力法则的书的时候,我成功的说服了自己,我的耳朵后面的痛好了一点,我让我自己相信我可以看书的,我可以做到的,我可以不像以前一样,一拿起书就耳朵后面痛了,终于我的学习能力恢复了一部分,可是现在叫我再去看书考试,我还是过不了 我自己这一关。我还是要继续努力啊。
     休息了几个月,还是有一定的成果的,我不再迷信了,不再相信八字了。我的没信心也有部分很迷信有干系,我的八字不好,也就是说的命不好,于是把里面不好的东西都套到自己身上来,认为我就是个可怜的人,一个最最卑微的人,总觉得自己不好。我甚至羡慕外面卖水果的,做小贩的,开小门面做生意的,开车当司机的,等等,基本上是什么人都羡慕,就是不认同自己。
      怎么不信迷信的?我是突然之间就看开的,看那些算命的书的时候,突然觉得没意思,道理我都懂,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可我的心不信,你就算说的再有道理,我的心他不接受也是白搭。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一点,人有时候总喜欢自欺欺人的对自己说话,我控制我自己的是我自己的内心。我的内心他就是我。而我的内心控制我的行为动作,人有时候会根据环境来要求自己做些决定,好比因为天天6点起床锻炼身体,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今天做了决定而坚持不了多久,那是因为这个决定不是你的内心所认可的,你只能强迫自己一时强迫不了自己一世,你越强迫自己越狠,你的内心就会越扭曲,你的内心迟早会反抗,要不是以躯体疾病的形式表现,要不是以心理疾病的形式表现(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等)。
      所以要想我们的表面症状好转,我们就要试着来做本来的自己,我们就要做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做别人、环境强加在我们内心的另外一个自己。接受我自己,将的就是接受自己本来真面目,接受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不管自己是多么的不堪,多么的下贱。我们都可以爱自己,以前做的很多荒唐事都不是我们的内心所真心接受的所愿意的,他只是在反抗外来的强加在他的身上的一切,接受自己,原谅和宽恕自己。做真我的自己,不以外部环境来决定自己的一切,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做的就是我们自己。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你们是不是很多事情是别人或者是环境逼着你们做的呢?想一想,肯定很多。从小我们就被父母被老师被他人要求做这做那,有多少是你真心实意的想去做的。被逼的事情做多了,我们的内心出现了变质,成为了别人眼中期望的样子。而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成为自己的机会。
       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是一个契机,一个让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审视自己的过去,改变我们的命运的机会。人都有让自己变得完美的本能,而这种本能在我们儿时就被打断剥夺了,我们只能做别人眼中的好孩子,没了机会成为我们自己,现在就是机会,让我们发挥我们的本能,打破一切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枷锁,做真正的自由的完美的自己。
回复 支持 1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10-9-1 11:56:42 | 只看该作者
后面的几章是我的感悟,既然心理有疾病,干什么要分那么细呢?抑郁症也要强迫症也罢,所有的根源都出在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里。答案可以在自己的内心找到,这是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但是这也是我们的本能,让我们更完美更幸福的本能。吃药的朋友不要轻易停药,因为一个人内心的改变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我们需要证据来证明我们的推断是正确的。一旦证明了,我们内心接受了另外一种看法,我们的内心就会顺理成章的发生改变,积极的改变。内心改变了,原来的矛盾冲突自然得到了化解与缓解,表面的症状自然也相应的化解与缓解直至消除痊愈。
          我们只考虑表明症状的消失与好转,而不考虑内心世界的改变,只是治标不治本,一旦遇到相似的情景模式,症状一触即发。我们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真正的自己,不是那个被别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期望的化身。那些吃药吃了十几二十年的朋友们,他们就是没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没能审视自己的内心,没能消除心中的矛盾,以致反反复复,甚至有人说自己的心理根本就没有问题—我敢断言他的思维模式肯定有致使他产生疾病的原因,只是他不愿看清事实逃避现实罢了。
          审视内心,找寻答案,可以让我们内心更加平和,让我们的自我更加完美。我们生下来就是完美完全完整的。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没能做我自己。
          论坛里我写的,都是我个人的主观感受。我不是权威专家,如果看了以后觉得很好很有道理可以试下,我很高兴能帮助了你。如果觉得不好,与你的理念格格不入,请你嗤之一笑,忘了就好。毕竟愿意探寻自己的内心世界的人不会很多。欢迎各位留言,欢迎交流。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10-9-1 13:18:56 | 只看该作者
看来楼主看了很多书 文笔听好的 议论挺深刻的 期待下文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10-9-2 20:53: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jcczj132 于 10-9-2 20:59 编辑

不是放下,是宽恕,宽恕所有的不对,宽恕化解内心的怨恨宽恕化解内心的矛盾。内心的冲突都化解了自然表面的症状就消失了。
        说放下,你真能放下吗?这些都是些玄谈。活在当下是有道理,不过这些是来自于宗教的东西,你信,他就是真的,你不信他就是假的。我们放不下,放下的都是在自欺欺人都是在对自己撒的谎!都是在对虚假的自我进行催眠。
        今天把放在箱底的《天才儿童的悲剧》翻出来看了下,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不是因为书难看难懂。实在是因为我的经历我的恐惧又一次的折磨着我。我的耳朵后面开始疼了又。今天不想再写再说了,今天上班没什么事情偷了一天的懒,泡了一天的论坛,留了一天的言。明天我再写。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10-9-2 22:08:06 | 只看该作者
写得相当不错,学习了。

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10-9-3 11:13: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jcczj132 于 10-9-3 11:38 编辑

《天才儿童的悲剧》
             导读-袁海婴
摘要:当年译者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心理学硕士学位时,一位颇受学生欢迎的临床心理学教授在第一次上课时,手里挥舞着一本深绿色封面的小书,对在座的所有人说:“记住,上我的课,你们可以不读佛洛依德,但是一定要读这本书”—这本书既是《天才儿童的悲剧》
       作者爱丽丝.米勒本人曾是一名执业达二十多年的优秀精神分析医师,但是在1973年,她的生活发生一次根本性转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通过一种实验性的随意绘画法,无比震惊的发现了被严密掩盖多年的自己的童年真相——她曾经是一个被母亲(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长期在精神上控制和在感情上虐待过的小女孩!然而这个事实竟从未被她察觉过,而且,作为精神分析师培训的一部分,她曾接受过2个完整的精神分析治疗过程,但是2个精神分析师中竟没有一个人对她所描述的、那个人人都信以为真的幸福童年提出过任何的疑问。这个发现对她产生极大影响。使她对精神分析学说曾经充满希望的态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并于1988年辞去了瑞士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职务。这标志着她与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正式脱离。
      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清楚的看到,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对虐待儿童以及其他问题所展示的因果关系的判断是含混不清的,从而使造成童年痛苦的许多活生生的事实都被贴上了幻觉的标签,将精神分析师的作用局限在研究病人的幻想里。更严重的是,她认为传统的精神分析疗法有时很危险,因为它能把一个人的童年困惑封闭起来,而不是解决它们,就像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经历一样。
      本书就是作者在重新认识传统精神分析理论的局限性后,基于自身的经历写出的具有理论突破意义的书。  儿童大多数是在成人设置的“监狱”——家庭和学校 中长大的。如果说这句话言过其实,那往往是因为成人在自己做了父母之后,便不再承认自己在童年时的感受,尤其是那些仅仅是因为年龄小而受到来自“高高在上”的成人的羞辱,嘲笑,和不被成人所理解的压力——却不自觉的代代相传,并用曾经被自己深恶痛绝的传统教育方法去对待自己的孩子,还异口同声的强调是“为了你好”。
       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集中体现了人类歧视和欺压弱小的本性。特别是亚洲和中国儒家文化区内,父母在家庭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孩子在观念上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所以“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疼骂是爱”等原始粗暴的教育方式,以及精神控制和语言伤害均被认为是父母天经地义的权利和世代相传的教子良方。
        一个在家挨了父母打但是不能还手的孩子,不用教,他的内心就已经埋藏了报复的冲动。他们很清楚,父母唯一可以打他们的资格就是因为他们比自己强大,有着无法抗拒的家长权威。当老师或父母当众侮辱或伤害这个孩子的权威时,这个孩子慑于权威而不敢反抗,他必然的将屈辱和愤怒压抑下去,然后就变成无意识的记忆存储在身体和记忆里面。他会希望看到别人受到同样的或者比自己更多的羞辱,从而使自己的内心那另人窒息的疼痛得到减轻。(或者接受种种的伤害认为自己真的是那样的人,于是不自觉的折磨自己)
         人类持强凌弱是本性中最大的不道德。无论家长还是老师,在肆无忌惮的对孩子施展权威或者伤害孩子的人格人权和自尊而又被社会默许时,我们就会必然看到这些孩子在长大之后,又如何无意识的继承他们的父母和老师的做法,一模一样去对待他们自己和别人的孩子。(我们无意识的伤害自己和他人,原因就在于此)
          许多带有心理创伤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或成人以后,不自觉的就有毁灭自己和他人的暴力倾向。通过酗酒、吸毒等方式在自己身上发泄被压抑的无意识的愤怒;通过暴力攻击甚至杀害无辜的方式,在外界寻找减轻内心痛苦的渠道。(我要加些话:通过强迫症状,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等各种神经症症状发泄着被压抑的无意识的愤怒和内心的痛苦。只是我们不知道,或者我们已经忘记了。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他——找咨询师或者自我分析,我走的是自我分析这条路,花的时间好长啊,有时候都想就这样算了,得过且过的,但是不行啊心中还是有苦闷现实生活还是要逼迫着我继续下去,也许找咨询师时间要短些,试过的朋友说声啊,比较下。别害怕咨询时间长,转变需要花时间也是必要的,几年十年二十年的痛苦都过来了,还在乎多花2年?
       然后发泄我们的痛苦,告诉自己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我已经没必要为了以前的痛苦而继续痛苦下去,然后宽恕他,接下来迎来新的思维模式,获得新生。我现在在做的是宽恕,已经卡在这里好久了,一直以各种方式在抗拒逃避,不愿意面对,不愿意宽恕。我还要努力。括号里的都是自己的话,别的都是导读的概要。有兴趣的朋友真的可以看下,强烈推荐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10-9-3 21:10: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jcczj132 于 10-9-3 21:12 编辑

《天才儿童的悲剧》—Ⅰ
                            超敏感儿童的悲哀  
节选摘要:
       现代人的许多精神疾病都可以在童年的成长经验中找到根源。小时候遭到的心理创伤会在成人期以严重的心理危机的新式爆发,只有通过重现童年体验,找到真实的自我才能获得修复。
       经验告诉我们,在于精神疾病的较量中,我们唯一可以信赖的永久性武器,就是从情感上发现隐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童年经历中的独有的事实。那我们是否就能彻底摆脱对童年的美好幻觉呢?
       人的幻觉无处不在,藏身于生命的每一个角落——这也许是因为事实的真相实在难以让人接受。可是了解事实对于我们而言太重要了,以致逃避它的代价是必须承受严重的身心疾病。为了拥有一个完整的身心,我们必须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去发现那个只属于我们自己的事实。这个事实会让我们经受痛苦,但是它最终能使我们重新获得自由。如果我们不这样去做,仅满足于头脑中的“知识”,我们就会继续被禁闭在幻觉和自我欺骗的世界里。
       我们在童年受到的伤害是不会自动消失的,因为没有人能改变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可以修复自己,去重新获得我们失去的。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需要更仔细的看到蕴藏在我们自身内部的信息,并把它有效的带到我们的意识中来。
       这个过程,虽然肯定不是一条坦途,但却是唯一能使我们摆脱童年阴影的出路。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自己从一个无意的童年受害人,转变为现实中的一个有责任感的个人。这样的人由于清楚的意识到过去发生了什么,从而能够与它共存。(认识到自己痛苦矛盾的根源,原谅他,宽恕他。让自己内心潜意识的痛苦变得不再痛苦,而外在的症状也就消失了。)
       但是大多数人都恰恰相反。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过去仍在继续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许多人甚至根本不想知道自己过去的历史。他们不自觉的继续生活在过去被压抑的童年情景只中,意识不到它们已经不复存在的事实。他们仍然对过去感到恐惧的事情心有余悸,不了解尽管它们曾经是真实的,但很早以前就已经不存在了。无意识的记忆、被压抑的情感和被压抑的需求主宰了他们的生活,几乎决定了他们所作的一切,或是没有做成的一切。
       对童年经历中可怕的被虐待的事实进行压抑,使许多人不但毁灭了自己的生活,也断送了他人的生活。他们处于无意识的对报复的渴望,很可能使自己卷入暴力的深渊,烧毁房屋和商店,并对别人施加暴力。他么以这种毁灭的方式去掩盖属于自己的事实,为了避免再次体验那个曾经忍受绝望折磨的孩子的感情。
       还有人则在各式各样的自我折磨和自虐行为中,主动的无意识的延续着曾经强加在他们身上的痛苦,却自认为这些是“解放”。那些运行自己的乳头上被穿孔,在上面挂环,以便得到杂志上亮相的机会的妇女,她们骄傲的宣称,在这样做的时候毫无疼痛感,甚至觉得好玩。她们所说的都是真实的。因为在很小的时候她们就必须学会不对疼痛产生感觉,,所以到了今天,她们就会付出代价而不去感觉那个被虐待的小女孩心中的痛苦,并被迫想象那是很好玩的事情。
        被压抑的痛苦还会以更个人的形式表现出来。正如一个小时候受到过性虐待的妇女一直竭力否认她童年的真相,为了避免体验痛苦,她永远借助男人、酒精、吸毒或事业上的成功来逃避她的过去。她需要用不断的兴奋使孤寂不能靠近自己;她不能忍受哪怕一点儿的寂静的时刻,因为那会使她重温童年那难以忍受的孤独,而对她来说那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她将继续在她的内心逃亡,除非她明白,对过去感情的了解只会带来解脱,而不是死亡。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10-9-4 11:32: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jcczj132 于 10-9-4 12:30 编辑

《天才儿童的悲剧》—Ⅰ.1
                            贫穷的富有孩子
节选摘要:
     我们有时候扪心自问 ,我们到底能否懂得,当我们是孩子时所被迫体验的孤独感和被抛弃感的痛苦程度。我这里主要指的不是儿童在实际意义上被父母抛弃或者与他们分离,虽然这毫无疑问也会造成创伤性后果,我也不是指那些确实没有得到足够的生活照料或完全被忽视的孩子,已经那些至少一直能意识到自己在成长期间遭到了忽视的这一事实的孩子。除了这些个别的情况之外,为数众多的众人在进入治疗时,都一直相信自己曾经有一个愉快和受到保护的童年,并且这个信念伴随这他们一生。(我也是如此,我以前从来没想过我的童年是不幸福的,我有完整温暖的家庭,相亲相爱的父母。其实我一直被自己制作的幻觉所欺骗,我真的幸福吗?我也许很痛苦:不喜欢读书想玩,却被硬逼着读。我害羞读书不出声,硬逼着我念出来,我一边小声的念出来一边默默的流着眼泪。一边被竹扫帚条抽得浑身是疤浑身都痛,一边还要往怀里钻,不知道我害怕的是哪轰隆隆的雷声还是害怕失去了父母的爱。我甚至都忘记了是因为什么事而挨打了,朋友们抛弃你们的幻觉吧。看清自己的悲哀的人生吧,发泄我们的愤怒与悲哀我们才能接受现实才能解脱)
      我经常遇到哪些因具有天赋和成就不凡而受到称赞和羡慕的病人。他们无论想做什么都能做好,甚至相当出色,他们也被人羡慕和妒忌,想成功就成功,但是这些都无济于事。在所有的这些荣耀背后,潜伏着抑郁,空虚,自我疏离和对生活的漠视。当哪些幻觉的魔法不再灵验时,当这些人一旦不在是第一名时,不再是绝对的超级明星时,或者不再能达到某些标准时,沮丧的感觉马上就会像黑色梦魇般袭来。他们就会感到焦虑、极度自卑和羞耻感(内疚)的折磨。(坛友movie就是如此,不做第一名就要崩溃)
      在第一次见面时这些人总会告诉你,他们的父母都是善解人意的,至少一方如此;而即使小时候入目有过误解他们的时候,过错也是在他们自己的身上,因为他们不能适当的向父母表达自己。他们在描述自己的童年生活时,对哪个曾经是孩子的自己表现出缺少同情心,尤其让人惊讶的是,这些病人不但 有突出的自省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同情他人的能力。可是他们与自己童年感情世界的关系却是残缺的,表现的特点是缺少尊重,对控制和操纵强迫性的需要,已经对成功的渴求。他们时常对孩提时的自己表现出轻蔑和讥讽,甚至是抱有嘲弄和无所谓的态度。总之,他们对自己的童年经历完全没有感情上的了解或认证的评价;除了对成功的渴望,他们对自己的真正需要毫无概念。正由于他们对自己的真实历史压抑得如此彻底,所以他们就能轻易保留着自己曾经有一个幸福童年的幻觉。(本章对所谓的成功人士患抑郁症等疾病具有积极的提示作用,对一般人都有警示作用,我们压抑了自己 的感情压抑了自己的需求,没能体会到真实的世界真实的自我。成为了父母心中的好孩子,成为了虚伪的自我,这才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括号内的都是我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外面的正文是节选摘要人家的文章)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10-9-4 22:06:50 | 只看该作者
我想 我一定会告诉你关于我的童年  我什么也不想说  因为我不是你  你也不是我  我们都是一个个体  痛苦只有我们自己承受  我不想安慰  只想聆听  聆听这陪伴你   你很坚强  加油 11# zjcczj132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10-9-4 22:59: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jcczj132 于 10-9-4 23:39 编辑

《天才儿童的悲剧》—Ⅰ.2
                            丢失的感情世界
节选摘要: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认为一个人感情障碍的根源,应该在婴儿早期的适应性改变中区寻找。当孩子必须对尊重、回应、理解、同情和得到感情反射这些需求进行压抑时,就会产生几种严重的后果。
        这些后果之一是,病人无论在童年还是长大后,都不能有意识的体验自己的某些情感,比如嫉妒、羡慕、愤怒、孤独、无助和焦虑。使人倍感悲哀的是,我们在这里谈及的是一些鲜活又往往具有深刻感情的人。最为引人注意一点是,他们在讲述自己的童年时,总会提起一些不包含任何痛苦和恐惧的体验。(也许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压抑隐藏自己的感情也是一个本能的事情,可是过分的压抑会导致疾病的产生和人格的缺陷)
        这些人都一律培养出不去体验感情的技巧,因为一个孩子只有在另一个人能够完全接受他(她),理解他(她)支持他(她)的前提下,才能体验到自己的感情。如果他(她)生活里没有这样一个人,如果他(她)为了体验感情必须冒着失去母爱或是母爱替代物的危险,那么他(她)就只能压抑自己的感情。他(她)甚至不能“只是为了他(她)自己”而私下里体验它们;所以他(她)根本体验不到他们。不过这些感情将被保留在他身体和细胞里面,被作为信息存储起来,等待有朝一日被另外一件事情引导出来。
       后来的生活中,我们必须应对这些早期情感复活的各种情境,虽然看不到明显的原始联系。这种联系只有当强烈的感情在治疗中得到体验之后,才能得到破译,并与它们发生原始情境成功的联系起来。(要求我们寻找童年的线索寻找被压抑的感情的线索,寻找导致我们心理疾病的线索。然后体验,释放,宽恕,解脱,新生)
       以被人抛弃的感觉为例,不是指成人的,指的是一个小婴儿体验的最原始的被抛弃的感觉——无法逃避因为他的母亲自己的需求也没有得到过满足。她必须依赖孩子对她的特别反应,这对她来说无比重要,因为她此时也是一个“孩子”,正在寻找一个能使自己得到满足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她自己的孩子)
       无论这听起来多么自相矛盾,一个孩子确确实实是置身于母亲的掌控之中的。这个母亲可以感到自己是被注意的中心,因为孩子的眼睛总是在追随着她。一个孩子不可能逃离他的母亲,就像他的母亲不能逃离她自己的母亲一样。一个孩子有可能按照他母亲的需要的方式长大,被迫去尊重她,她也可以吧自己的感情强加于他,得以的看到自己的形象反映在孩子对她的爱喝欣赏中,并感到在他面前很有权威。可是一旦这个孩子不顺从了,她就可能吧他丢给一个陌生人,或者是禁闭在一间屋子里。
        无论一个女人受过多好的教育,当她不得不隐瞒和压抑所有与她母亲有关的需要时,这些需要就会从她的潜意识深长冒出来,并在自己的孩子的身上寻求满足。她的孩子清楚的感知到这一切,很快就不再表达自己的悲哀了。后来,这些被人遗弃的感觉,在对成人的这些”孩子“进行治疗中开始出现,当他们是孩子是,是不可能经受得住程度如此强烈的痛苦的。这种结果只有在移情和关注的环境中才有可能发生,而这正是他们过去生活中从来没有过的。所以,这些强烈的痛苦的感情必须被隐藏起来。但是,如果因此说它们是不存在的,则是对临床证据的否认。
        当这些人为小时候被遗弃的感情进行辩护时,有几种他们常用的防御机制是可以被识别的。除了简单的否认之外,我们经常会发现,他们在为过去被压抑的需要寻找满足时,会进行各种令人心力交瘁的挣扎。这些属于过去的需求,由于受到压抑,已经变成各种反常的行为,而它们的满足经常要借助某种象征的帮助。比如:教派,性反常行为,五花八门的团体,酒精或毒品(看到论坛里交友区内很多人以性压抑的名义在发帖)。将问题理性化也是很常见的一种做法,因为它是一种相当有效的防御机制。(我们常常为我们的父母辩护,以前让我们吃的苦都是为了我们好,都是为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好,这就是压抑我们的悲哀或者愤怒或者别的情感而将问题理性化,实际上我们还是在自欺欺人,我们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与重视,重现,重新体验我们的悲哀然后宽恕才是我们的正道,其他的都是在自欺欺人) 但是,当头脑无视来自身体的重要信息时,它的结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所有这些防御机制都伴随着对原始情境和相关感情的抑制。
       对于父母需要的妥协,经常(虽然不是绝对)导致“似是而非的人格”的产生。这种人发展只会表现别人期望在他身上看到的东西,并且使自己与它们天衣无缝的融为一体,以致别人(和自己)很难看清楚在他虚假自我的背后还会有什么东西存在。他不可能发展和辨别他真实的自我,因为他不允许哪样生活。难怪他经常抱怨一种空虚感或无家可归感,因为那种空洞的感觉是真实的。一个被掏空、枯竭、丧失自身潜力的过程确实正在他身上发生。当一个孩子内心是有鲜活和自发的东西都被剥夺之后,他的完整性就被破坏了。在童年的梦中,这些病人经常体验到自己至少是一部分已经死亡了。
        萨莉是个年轻的女性,她讲起自己常做的一个梦:
               我的弟妹们站在一座桥上,他们往河里扔下一个盒子,我知道我就躺在那里面,
               已经死了,但是我却能听见我的心跳。我总是在这时醒来。
      这个梦混合了病人对其弟妹们无意识的愤怒,因为在生活中,他必须是他们善良和体贴的“母亲”,所以她只能在梦中“枪毙”自己的真实感情、愿望和要求。
         另一个年轻人鲍勃的梦是这样的:
                我看见一片草地,上面有一个白色的棺材。我很害怕是我妈妈躺在里面。但当我打开
                盖子以后,我庆幸的发现躺在里面的是我自己。
       如果鲍勃小时候能够表达他对母亲的失望,即体验自己的愤怒和恨意,那他就会完全真实的活着。不过那将导致丧失他母亲对他的爱,而那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就意味着死亡。因此,他便“谋杀了”他的愤怒以及他自己的一部分,为的是保住他母亲的爱。
    体验和发展自己感情的内在困难,导致了许多形式的依赖的产生,并阻碍了个性化的发展。父母和孩子双方在他们稳定化的结盟中各取所需:父母在孩子伪装的自我中,找到了他们需要的自我肯定,用来替代自己缺失的安全感;而由于孩子不能建立安全感,便先是有意识的,后来便是无意识的依赖于他的父母。他不可能依赖自己的感情,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机会通过尝试和犯错误来体验它们。他对自己真正的需求毫无感觉,造成了他与自我在最高程度上的疏离。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不可能与自己的父母在心理上分离,即使他已经长大成人,也仍然需要来自伴侣、各种团体特别是自己的孩子对他的肯定。由于父母遗传下来这份遗产,让下一代人被迫藏在真实的自我背后,并在被压抑的记忆阴影之下,无意识的生活着。除非他们的后代能够抛弃这个“遗产”,完全意识到真实的过去是什么,从而了解他的真正天性;否则,他小时候曾经在父母家中体验过的孤独感觉,就会转变成一个感情疏离的成人的生活。
(上面很大部分讲的是被人抛弃的感觉。这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如孩子生气了闹起来了,父母就恐吓他把他卖掉,不要他了,送给别人,亲爱的朋友,你是否有过这样悲哀的童年经历呢?想一想。没关系,特别是在我们这个以孝为荣的国家里,生父母的气基本上就是大不敬,更别说怨恨了。虽然有些人实实在在的表露出来了这种想法,还得到了别人的反感。我不是唆使你怨恨你的父母亲人,破坏你的家庭和睦,不过还是建议大家正视自己的现实,发泄自己的情绪(可以在心里,不一定要真的面对某个人说些伤人的话,那样真的不好)舒缓自己的内心矛盾,给予宽恕,是真心的宽恕。
上文中的母亲不一定是真正的母亲,请不要对号入座,指的是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非常亲近的人。可以是父母亲,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兄弟姐妹,甚至是学校的老师只要是他对你伤害巨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10-9-5 10:56: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jcczj132 于 10-9-5 11:03 编辑

《天才儿童的悲剧》—Ⅰ.3
                            寻找真实的自我   (上)

节选摘要:
        那么治疗到底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它并不会将我们失去的童年找回来,也不会改变已经发生了的事实。没有人能靠保持和培养幻觉而被治愈;很多病人渴望的那种没有爱恨交织感情存在的和谐天堂是不存在的。可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经历的体验,包括对自相矛盾感情的了解,却能够帮助他在成人的水平上,回到自己的感情世界中来——那里没有天堂,却能够让他获得感受悲哀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可以确保我们重新找回失去的生命活力。
        治疗中的转折点之一,是在病人开始有了如下感情上的醒悟时:原来,她竭尽全力并以否定自己为代价得到的爱,并不是针对她本人的——那些对她的荣誉和成就的羡慕,仅仅是针对荣誉和成就本身,而不是对作为“孩子”的她本人。在治疗过程中,隐藏在成就背后的那个年幼又孤独的孩子清醒过来了,她问:“如果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伤心的、有各种需求的、恼人的喝怒气冲天的我,你会怎么样?你还会爱我妈?我身上有着所以的这些坏毛病。这是否意味着你爱的其实并不是我,而是我假装出来的一切?这是否意味着你爱的的是那个听话的、可靠的、善解人意的、懂事又可人的孩子——那个事实上从来就不曾是孩子的我?我的童年到底是什么?我难道不是被它骗了吗?可是我再也不能返回了,做什么也于事无补了。从一出生起我就一直是个小大人。我所有的才能难道不是全被误用了吗?”
          这些提问带来的是无尽的悲哀和痛苦,但结果却总是一个新的权威在病人的心中确立:它标志着一个对自己命运的新的认同,在悲哀的洗礼中重生。现在,这个病人对她的自我表达不再表示不屑,也不在讥讽或嘲笑它们了,尽管她有时仍会无意识的忽略或无视它们——就像她的父母在她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时,用一种不易察觉的方式无视她一样。甚至当她已经是个大孩子时,她也不能说或甚至是想:不管什么事情让我感到难过或高兴,我都能自由的把他们表达出来;我不必为了取悦谁而面带笑容,我也不必为了别人的需要去压抑我的烦恼和忧虑。我可以生气,没有人会因此死去;当你伤害了我的感情时,我可以大发雷霆,生活也不会因此停摆。
        在大多数情况下,当病人看到自己现在终于能够认识并认真对待她过去总在逃避的东西时,她是会感到欣慰的,尽管旧的感情模式还会很长一段时间内,一遍又一遍的向她反扑过来。她开始明白了,这是她唯一能够求生的机会。现在她可以意识到,当她害怕时,有时仍会让自己相信自己并不害怕;并且还意识到她是怎样用嘲弄自己感情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或是根本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或是直到几天后它们已经过去了,才对它们有所感觉。她也逐渐的意识到,每当自己经历感动,不安或难过的时候,她是怎样不得不想办法阻止自己面对这些感情的。——比如,一个6岁的孩子的妈妈死了,他的姑姑对他说:“你一定要勇敢,不能哭。现在乖乖地去你的房间玩吧。”
         治疗的过程一旦开始,它通常是会继续下去的,除非遇到病人刻意表演的干扰,或是来自其他形式的、理智上的地址。饱受痛苦的病人在这个时候开始变的思路清晰,和以前所持的抱怨态度迥然不同,但是,过去的体验仍然使她不敢相信这样做不会引发致命的危险;当在现实中需要维护自己的权利时,她仍然害怕受到拒绝和惩罚。病人这时对自己不愿加以承认的感情深感惊讶,但这时为时已晚:她自己内心冲动的意识已经被唤醒了,想再回过头去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那个曾经受到惊吓和不敢开口的孩子,现在能够按照过去认为不可能的方式体验自己的感情了。事过之后,她为自己敢于冒这个险,并体验了一回真正的自我而感到欣慰。过去,她一直对吝啬的行为很不屑,而现在,她忽然发现自己很在乎因治疗师接电话而被耽误的2分钟治疗时间。她过去从未向别人要求过什么,却总是被别人的要求搞得疲惫不堪;而现在她却忽然因为自己的治疗师又要去度假而感到气愤。她还会不无厌恶的看着其他等在咨询室外的人。而这会是什么感情呢?这可是一种她从来不知道的感情!
        刚开始,当看到自己不再永远是个善良、理解人、宽容和有自制力的人,她会感到羞愧;而且尤其昂她发现了自己是个没有需要的人时更是如此,因为这一切品质都曾经构成了她自我尊重的基础(当我们发现童年的真相时,体验到未曾体验过的情感时,感觉就像是另外一个我时,恭喜你,你已经做出了成功转变的第一步。)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10-9-5 11:04:42 | 只看该作者
《天才儿童的悲剧》—Ⅰ.3
                            寻找真实的自我   (下)
节选摘要:
        
        体验对某人爱恨交织的感情有着2种完全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作为成人的体验,一种是当他忽然体验到自己是一个2岁的小孩时。病人彼得正在医生的指导下回想自己小时候在厨房里被佣人喂饭的情景,他沮丧的想:我什么妈妈每晚都要出去?为什么她不能以我为乐?我到底做了什么事使她情愿和别人在一起?我怎样做才能让她待在家里?千万别哭,千万别哭。
        当彼得是一个两岁的小孩时,他当然是不会这样想的,但是,当他在治疗中体验到了这一现实时,他便既是成人又是那个两岁的孩子,他可能还放声痛哭。他的眼泪不是一种宣泄,而是对他早期渴望母爱的这一需求的合理表达——这种渴望长期以来一直是被他否认的。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彼得体验了对自己母亲,一个成功的儿科医生的所有爱恨交织的感情折磨。他母亲以前那个“僵硬的”被理性化的形象开始融入另一幅画中,那里面也有一个女人,她不能给自己和她的孩子提供任何连续性的亲子关系。“我恨那些狼心狗肺的人,他们总是不断的生病,把你从我身边夺走,我也恨你,因为你选择了与他们在一起而不是我。”无助的感情加上长期积蓄的,对母亲在自己最需要时却总不在自己身边的愤怒混为一体了。意识到这些感情后,彼得终于能够摆脱长期折磨他的各种症状了,这其中道理不言而喻。他与女人的关系也改变了,这是因为他过去有的那种先征服再遗弃她们的报复冲动。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彼得体验到了他儿时的愤怒无助的感情,已经受到一个大部分时间不在自己身边的母亲的控制的经验,而这种控制的形式以前在他的记忆中是不存在的。一个人只能记得有意识的体验过的事情。但是一个受到折磨的孩子的感情世界本是就是一个被筛选的结果,这个结果剔除了体验感情时最重要的因素。这些早期的感情,加上因为不了解童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产生的痛苦_作为童年最原始的一部分,终于第一次在治疗中被有意识的体验了。
        每一次都像奇迹一样,我们看到在伪装、自我否认和自我疏离的背后,病人身上还有那么多真实感情和统一性仍然被保存下来了,并且在他刚一找的与自己感情沟通的渠道后马上再现出来。但是,如果我们因此认为,在伪装的自我后面,一个全面发展的真实自我在有意识的隐藏这,那就错了。关键在于,我们并不知道他一直隐藏的到底是什么。
         一个成年人,只有曾经拥有过关系自己的父母或者是看护人,他才能完全体验到自己的各种感情(而不压抑自己)。在童年受到虐待或忽视的人则缺乏这个能力,因此很少被意料之外的感情所打动。他们只承认被内心的“审查官”接受和允许的感情,而这些“审查官”才是他们父母的后代。他们为这种感情上的控制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是 抑郁和内心的空虚。真实的自我无法与人沟通,因为它一直处于无意识状态,所以无法生长并被囚禁在内心的牢狱里。而牢狱的看守和他的同伙——泛指家长,教师和社会习俗等,并不鼓励任何生命活力的发展。而只有当这种发展得到解放以后,自我才可以发出声音,开始生长并发展它的创造性。那在过去存在的恐惧、空虚和可怕的自大幻觉的内心,现在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丰富的生命活力。这并不是一个返家的过程,因为这个“家”过去从来就没有存在过。这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家。
       (感觉这章非常重要,一个字都没漏的打了上来。我们生活的环境注定了我们的童年真的得不到那么多的尊重和被重视,无法享有表达各种感情和感觉的能力的权利。这就注定了我们悲哀的童年造就了以后的疾病。现在认清事实的真相还不晚。我们从小就被大人要求做着做那,就是没能做真正的自己,现在机会来了。有疑问:1,。我对女人天生的那种亲近感想靠近想接触(从小就喜欢和女孩子玩却又被伙伴笑话),是源自于对母爱的缺失。还是源自于对女性身份的认同(小时候总有人说我性格像内向女孩而我妹妹性格开朗,如果互换下就好了)。应该是对母爱的缺失,不然我就是个同性恋了。2.性格中软弱的部分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从小就爱哭,小学的时候的老师的评语还有爱哭鼻子呢。备注:我是男的。崩溃的时候就是大哭,后来读书了,工作了,一和女朋友也就是现在的老婆吵架情绪控制不住的时候也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哭,哭得她都怕了,一哭她就让步了。呵呵,从去年才开始好转,也就是去年才接触到的这本书从去年才开始正视现实的,现在吵架不多也不哭了,现在你想让我哭我都不哭)
               (搞了半天传不上去,也不知道是不是有字数限制。只好分2个来发了,删帖是要扣积分和威望的,晕!)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10-9-5 18:17:01 | 只看该作者
《天才儿童的悲剧》—Ⅰ.4
                            治疗师的故事
节选摘要:
          心理治疗师们经常被说成是自身就有感情障碍的人。我到目前为止所说的这一切目的,就是为了阐明这个观点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以在经验中找到根据的,一个治疗师的敏感度,移情能力,专注程度,特殊的情感反应能力,以及他的超级“感应天线”,都暗示这样的一个事实:即当他是孩子时,他可能已经习惯了去满足别人的需要,同时压抑自己的需要。(有个校长在写读后感的时候提到过,对感应天线是可以在小时候可以培养的。大概是这个意思。后面的就不打上来了,我们毕竟不是专门给人家治疗的,我们只想自我帮助。)

《天才儿童的悲剧》—Ⅰ.5
                            金脑子的故事
  节选摘要: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小孩脑子里是金子,家人在孩子长大后一味的索取,他也一味付出,最后挂掉了。最后作者总结道:难道父母的爱不属于这种生活中“最不显眼”的事吗?但这种爱却又不能没有,并使许多人自相矛盾的为此付出了活生生的自我)
(这2天要出差,明天就走。过几天回来再说啊)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15 01: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