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anni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颜文伟医生的有关帖子

[复制链接]
151#
 楼主| 发表于 09-12-21 19:36:51 | 只看该作者
服抗精神病药物发胖可用二甲双胍瘦身
2008-1-22 13:58:41   健康报 2008.01.22   颜秋雨
  中南大学湘雅二院采用抗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合并生活方式干预,以对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可使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导致肥胖的患者瘦下来。该研究近日在《美国医学会杂志》1月号上发表。
  据介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培酮等广泛用于精神障碍和严重行为障碍的治疗,但这些药物可引起代谢方面的不良反应,包括体重增加、高血脂、高血糖等,有五成以上接受药物治疗的精神病患者有体重增加趋势。湘雅二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赵靖平教授、吴仁容博士等关于《生活方式干预与二甲双胍治疗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体重增加:随机对照研究》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二甲双胍是一种抗糖尿病药,能抑制肝脏糖异生,可减轻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对无糖尿病的过度肥胖者亦有效。国外研究显示,一些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可以减轻或防止抗精神病药所致的体重增加,但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赵靖平领导的科研组通过两年时间,对已接受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且体重增加超过10%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28人进行了研究。这些患者继续使用原有抗精神病药,随机分为四组,接受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饮食控制及让他们每天坚持至少30分钟的适度锻炼。赵靖平说,为保证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所有参与该研究的患者都处于父母或其他成年照料者的监护下。12周后,二甲双胍治疗组患者的体重平均减轻了3.2公斤。该研究表明,单独应用或合并应用二甲双胍和生活方式干预,对于抗精神病药所致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敏感度异常有一定疗效。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楼主| 发表于 10-1-13 09:16:53 | 只看该作者
1971865192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发表于 10-1-14 07:39:29 | 只看该作者
anning,你收集了这么多的好文章,我今天才看到,奇怪,我基本是每天都在网上,这么就没有发现,也许我看过,一点也不记得了!
这么多的好文章,你辛苦了!谢谢!谢谢!谢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楼主| 发表于 10-1-17 15:34:16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成瘾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初探发表时间:2010-01-13 21:47 发表人:肖代齐 相关疾病:网络成瘾 网络依赖 网瘾 行为控制障碍 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访问次数:53次

网络成瘾症


湖北省中医院精神心理科  肖代齐


网络成瘾( Internet addiction)或网络依赖(internet dependence,internet dependency)或称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是过度使用网络有悖社会规范,给自己造成损害甚至有损他人的不当行为。网络成瘾是属于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或称行为控制障碍)的一种类型,其行为只在于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网络成瘾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游戏、浏览、制作数据,以致影响生活质量,降低学习或工作效率,社会功能受损,有害身体健康;把它作为一种正式界定的疾病纳入到诊断体系当中去,最早是由埃文--葛尔柏格(Ivan Goldberg, M.D)在1997年所定立的理论化病态并且正式承认其研究价值。可以说,它是对网络的一种过度依赖,并有各种行为异常、病态人格、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其典型症状表现为情绪改变、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生物钟紊乱、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和药物依赖等。


在过去的统计,全球2.95亿网民中,就有114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网瘾综合症,约占总人数的6-9%。另有报道中国网瘾人数已超过1600万人,进一步调查还发现,网络上瘾者多集中在12-18岁的学生和无固定职业者(网虫)、家庭主妇也多有涉及,男女比例约为2:1,这些人有充裕的时间痴迷电脑,因而是易感者。《中国互联网从业人员健康状况报告》正式公布,调查显示,71%的人认为自己对网络有依赖;52%的互联网从业人员如果1~2天不使用电脑或不上网会感到不踏实的感觉。《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在青少年网民中,网络成瘾者约占十分之一,几乎所有的网络成瘾者都点击过黄色网页。


【病因病理】


遗传因素  在临床上可以观察到,不同的个体对网络的体验、耐受性、敏感性、依赖性与戒断反应都不完全相同,在相同的环境只有较少部分人发生网络依赖成瘾。一些长时间使用网络的人,他们只是在必要时才在社交、娱乐的场合过度使用,而另一些人在短期使用甚至是初次使用后就很快发展成依赖成瘾,其行为上有较显著的区别。


不良的人格特征可能也是网络依赖的发生原因,如生活上偏爱独处、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穷思竭虑、自控能力差、焦虑紧张等。


神经生理生化假设  神经生物学机制虽然尚未明了,然而中脑边缘系统作为依赖的强化反应是备受学者研究的。中脑边缘的多巴胺系统涉及依赖成瘾的犒赏效应。这个系统主要在腹侧被盖、伏隔核、杏仁核等。多巴胺系统可能发生一连串的适应性改变,比如数量、活性、细胞内信号传导分子活性、信号传导途径以及基因表达改变;从分子遗传学来说,成瘾与神经递质系统和相关的基因结构以及基因的表达的差异都是有关的。


学习记忆成瘾说  成瘾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持久性,成瘾后即使已经戒断很久,当又复显原来相关线索,仍然会对成瘾物有强烈的渴求,仍有很高的复发的风险。成瘾与学习记忆有着相似的细胞分子学基础;因而成瘾就被认为是一种病理性学习记忆。


心理因素 ①心理发育因素:童年的经历与不合理的教养,可影响心理发育不够成熟,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不切实际的希望,会使孩子长期在“失败”中度日,由于学习成绩差,始终受到老师的鄙视和同学的排挤,迫使其到虚拟世界去寻求“希望”。②心理防御方面:性格孤寂、自我灵活性差,加上生活事件的导引和习惯致使网络成瘾。                                                


社会环境因素  不同的社会环境塑造不同的人,进入21世纪后,大部分的学生和孩子都是伴随着电脑长大的,学电脑、用电脑、上网是他们在生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和体验,甚至中老年人也伴随其间。可正是这个“不可或缺”,却使不少人患上了网络依赖。


   很多孩子由于压力过大,家长的教育方式粗暴,感觉不到父母的爱。因此,他们会去上网,通过聊天、打游戏等方式来释放压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没有网络,这些孩子可能会趴在地上打珠子、输赢赌博画片、迷恋武侠小说甚至打架、吸毒做违法的事情,正是网络给他们心理上起到缓冲作用。在网络上得到了现实生活中缺少的东西,就不会去赌博、吸毒、做违法的事情了。


   有的人是因为精神空虚,有的人是因为情感受挫,有的人是因为婚姻危机,自然不一样的各个方面都是导致网络依赖症的原因;成果的分配不公催生出民间的许多非理性情绪,


表现这些情绪会借助网络表达出来,在多数人的受迫害幻觉和暴力性语言的强化中只会变得更加情绪化和极端化,而不能自拔。


   网络缺乏制度和道德约束,又容易滋生非理性消息和谣言,由于缺乏理性的参与渠道,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正在网民中激起一种强烈情绪,网络就成为“失控的机器”。


中医的认识  人的禀性,不仅受阴阳五行的制约,而且受天时、地利与人本身的影响。按人的能力特征将人分为:明人、聪听人、智辨人、静慧人、调柔人、口苦人、苦手人、甘手人等八种人。按情感分为:顾私已者、顾大体者、不及情者、善钟情者、任浮沉者、矜志节者六种人。不同的人对网络依不依赖和依赖的程度是不一样的,不过依笔者看来甘手人、口苦人或不及情者、善鈡情者、矜志节者较易发生网络依赖,无论哪种人如果依赖了网络,在中医而言,网瘾的病位在心。中医认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既产生上网的动机,而且又通过上网来获得快感,而这种快感也是心理的一种需要。原本快感是一种积极的,是一种正常的情志反应。但是,网瘾者长期处于上网获取的快感,久而久之,心理就越来越饥渴,越来越希望获得更多的快感。“七情过极”、“物极必反”,中医认为 元气是有限的,而欲念是无限的,以无限之欲念去竭有限之元气,是应当有所畏惧的;一种对健康有益的快感反到成了一把双刃剑,反过来伤害人的健康。快感的无限追求、无限满足深深的伤害了主神明的心,长期网络依赖者过度兴奋,耗气伤津,气化不利,痰浊内生使人恍惚,从而出现思维紊乱、反应迟钝等症状。


【临床表现】


网络过度使用:个体使用网络的频率和时间均已超出正常的限度,使用网络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和工作或成为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网络生活占据了大部分业余时间,导致个人生活与网络生活之间失去原有的平衡,从而在学习和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易疲惫、困倦、无精打采、效率下降,严重者旷课、旷工,并对日常生活及人际交往有一定影响。网络过度使用经常受到他人的批评,甚至为此而与家人朋友发生冲突;个体对上述危害虽有所认识,但仍继续使用。要指出的是,“过度使用”不应伴有戒断症状,否则应考虑为网络成瘾。


   网络依赖成瘾:网络依赖成瘾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常伴有躯体和精神症状。根据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及内容,可将网络成瘾分为以下5类: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信息成瘾、网络交易成瘾,其中以网络游戏成瘾居多。


   特征性临床表现:患者对网络的使用存在极大的渴求,不论在学习、工作或日常生活中都常常在脑海中回想着与网络相关的情境,并期待着下一次上网;患者能够从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体会到强烈的愉悦和满足感,并为保持这种愉悦和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上网时间和投入程度,随着上网时间延长,患者对网络使用逐渐失去了自控能力,驻足于网络的时间增多,可以由最初几天上网一次发展到每日上网几个小时,最终需要连续几日都在网络上;当突然减少或停止上网时,患者会出现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严重者甚至出现冲动、攻击、毁物行为;部分患者会选择与网络类似媒介物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上述戒断反应。戒断反应的出现也加剧了患者对网络的渴求程度,患者也常常为了避免戒断反应的再度发生而更加沉迷于网络、难于脱离,致使上网日渐成为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甚至日常行为均局限在网络上,从而减少或放弃了从前的兴趣、娱乐及其他重要的活动,患者会对自己的家人或朋友隐瞒上网的真实时间和沉迷于网络的程度,网络的危害意识在其内心逐渐减弱,发展到无视家人和朋友的任何劝告,为能够上网和延长上网时间而想尽一切办法,包括说谎、旷课、旷工、偷拿家人钱财等。在家人眼里,患者变得冷漠、无情,丧失了对自身及他人的责任感。此时患者完全不考虑网络给其自身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终日沉迷于网络,甚至废寝忘食。


    网络成瘾的类型


1、网络游戏成瘾:多见于青少年,这批人群常缺少家庭或学校的关怀,在学习上他们可能是失败者,他们得不到家里父母和亲属的关爱,得不到学校的器重,常受到老师与同学的讽刺与打击,即便是走向了社会也是适应现实社会的失败者,于是他们走向“虚拟世界”走向游戏这便是寻求快乐的捷径,他们与游戏网友抱成一团,沉迷于“虚拟世界”之中,脱离了现实社会,是家庭与学校不受欢迎的人。


2、网络色情成瘾:以青少年和成年人居多,老年人少有,青少年情窦初开,性意识刚刚萌发,成为“虚拟性爱成瘾”的高发人群。一部分青少年可能因某个偶然机会在网上体验到了虚拟性爱,这类刺激和体验对于青年少来说过于强烈,他们容易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对于成年人,网络的易介入性和直观性,使得色情的内容随处可见,一些具有猎奇心理的人和易于发生性冲动的人或有‘性偏好障碍’的人,终日在这些网站上留连忘返,以满足那些日常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性需要。有专家指出,每周花费11个小时以上用来漫游色情网站的人就有网络色情成瘾的嫌疑。网络色情成瘾的病症表现为在网络活动开始干扰你的工作、学习、正常娱乐以及你与他人的关系。


3、网络关系成瘾:这类人往往人际因素不好,所处环境相对隔离,自尊心偏低,网络关系成瘾的人会忽视真实存在的人际关系,出现实际人际关系的萎缩和角色倒错,有情绪及自我概念改变、出现网络人际关系卷入和网络关系依赖行为,“网恋”就是其典型,所谓“把两颗寂寞的心联系在一起了”或称“电脑诉衷肠”,同时有社会功能下降,戒断后产生戒断反应。


4、网络信息成瘾:一切都在网上查是一类人的行为,没有电脑就不能工作、买什么衣服、买什么手机、吃什么药、做题的答案……等,不上网查就不行;一天如果没有收到网上的邮件就心里不安。还有一类人,就是专门喜好非法进入他人电脑系统,偷窥或窃取他人信息,或非法制作“电脑病毒”破坏网络系统以图自我欣赏,明知不对但无法自控。


5、网络交易成瘾:常是指一群上网做生意的和购物的人群,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他们从事网络交易迷恋上了网络而不能自拔;也包括一些股民、上淘宝网等商业网站者、也有企业雇员参与经商者,这些人常伴发有诸多心理和躯体的不适,如心烦失眠、精神食欲减退,躯体症状如腰酸背痛等,不能完成正常的工作与学习,并影响到日常的生活、社会功能减退。


网络成瘾的共患病


网络成瘾者伴随其他心理障碍是常见的,伴有其他心理障碍即共患病,有人认为共病约在2/3左右。因此在诊断上要想到共患病的存在。对于网络成瘾的共患病,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不过根据现有的认识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


一、焦虑症


紧张不安、提心吊胆、肌肉紧张、食欲减退、胃肠功能障碍、营养不良、睡眠节律紊乱以及疲乏无力、心慌胸闷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因长时间注视电脑屏幕,注意力高度集中、眨眼次数减少,会引起视疲劳、眼部干涩、胀痛、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甚至出现视屏晕厥现象(一过性黑蒙、可伴有恶心、呕吐)。长期操作电脑可导致腕关节综合征(鼠标手),偏头痛、颈肩疼痛及颈椎病。游戏中的失败和死亡场面也会对患者带来很大影响,引起恐惧、害怕的情绪体验,甚至常常担心有不祥降临等。


二、心境障碍


以明显的持久的情绪高涨或者低落为主,同时有相伴的思维和行为的改变,有时还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因过度沉溺于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致使患者现实检验功能受损,不能从网络的“虚拟刺激场面”和“高等级身份”中完全脱离出来,可出现自信心膨胀、自我评价过高等高涨情绪反应;部分严重的患者,几乎完全与现实隔离,可出现短暂的现实解体。同时,过度的网络使用往往受到家人、朋友的反对和批评,致使个体对现实生活产生严重的不适应感和无法融入感,出现悲观、沮丧、对未来失去希望等低落情绪体验,但上述症状并不会减少患者使用网络的行为,相反患者往往会通过上网来缓解上述不良情绪;而且患者在戒断期也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上述精神症状通常具备以下特点:①出现于过度沉迷网络之后,持续时间不长,随着网瘾的戒除继而减少或消失;②症状内容与患者接触的网络内容密切相关,症状的变化受网络内容和患者人格特点的影响;③症状的出现不会减少患者使用网络的行为,却恰恰体现了网络依赖已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三、应激相关障碍


现实环境对依赖行为具有强化作用,当网络依赖患者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或轻度应激事件时,会出现上网行为增多、依赖网络程度加重、精神症状的出现也会相应频繁。现实环境和网络环境对个体造成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部分患者受网络环境的影响颇深,虚拟环境也会如同现实环境一样造成患者的创伤,比如出现急性应激反应,可有恐惧和精神运动性兴奋、盲目行为或情感迟钝、意识模糊等。有时也会对网络中痛苦的体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


四、对立违抗与品行障碍


网络游戏独有的挑战性和逼真性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却也带来了诸多的暴力和虚幻,使许多青少年模糊了现实与虚拟世界的界限,形成并固化了其他的不良行为模式。在产生网瘾或摆脱网瘾的长时间后,经常说谎、不服从家长老师的要求、对立违抗,违反学校纪律,出现反复逃学、打群架、离家出走等品行障碍问题。同时,网络的匿名性和逃避现实性也固化了患者社会适应不良的模式,在人格形成的青少年时期可能导致不健全人格,尤其是回避型人格,表现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对他人过分依赖、自卑,需要被人喜欢和认可,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无法适应现实生活,对社会活动和以往的朋友采取回避态度,变得孤僻、多疑,情绪不稳等。


五、多动障碍,即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


  这类人首发在儿童,可以延续至成人,以儿童和少年最多,主要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自幼好动,在需要安静的场合活动过多,在校学习的学生表现为学习困难、学习成绩差,还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是冲动任性克制力差,在学校常引起老师与同学的不满,在家易引起家长的嫌弃,这类患者有诸多的情绪问题,于是网络就成了他们的避风港和安乐地。


六、精神分裂症


  这类病人发病的早期常有情感症状,如抑郁与焦虑、情感不协调,在幻觉与妄想的支配下连续上网漫游往往是一连数小时甚至数天不肯下网,他们的思维可能有被控制感、被洞悉感或强制思维或病理性象征思维,他们出现紧张与行为怪异,后来就会出现意志的减退或缺乏。


七、强迫症


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类神经症。临床特征是起源于自我,患者意识到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是不必要的,但患者不能控制,由于患者的自知力完好,常为这些强迫症状苦恼和不安。强迫症的形式多样难以概全。强迫上网浏览某些网页、强迫在网上反复购物也是其表现形式之一,还有强迫性穷思竭虑的病人会无法控制地浏览各种网页,企图寻找不同答案……。


【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


诊断


一、网络成瘾


1、症状标准: 长期、反复使用网络,使用网络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和工作或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符合如下症状:


(1)对网络的使用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2)减少或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上述戒断反应可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的电子媒介(如电视、掌上游戏机等)来缓解。


(3)下述5条内至少符合1条:① 为达到满足感而不断增加使用网络的时间和投入的程度;② 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及持续时间难以控制,经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③ 固执的使用网络而不顾其明显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网络使用的危害仍难以停止;④ 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的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⑤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


     2、病程标准:平均每日非工作及学习目的连续使用网络时间达到或超过6 h,且符合症状标准已达到或超过3个月。


3、严重程度标准: 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如社交、学习或工作能力方面)。


4、排除标准 排除网络过度使用、神经症、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品行障碍、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及注意力缺陷或多动障碍等。


二、网络过度使用


1、症状标准: 长期、反复使用网络,对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使用网络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和工作或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符合下列2项:


(1)过度使用的行为经常受到他人的批评,并导致突出的负性后果;


(2)尽管个体对网络过度使用的危害有所认识,但仍继续使用。


2、排除标准: 过度使用不应伴有戒断症状,否则应考虑为网络成瘾。


鉴别诊断 (不包括共患病)


一、    焦虑症(广泛性焦虑):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紧张不安同时有植物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没有上网的体验与上网依赖。


二、    心境障碍:以明显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表现持久并有思维和行为的改变,但不一定与上网有联系。


三、    应激相关障碍:是一组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异常心理反应,出现了精神障碍,发生的原因多与生活事件和环境有关,也与社会文化和人格特点有关。


四、    对立违抗与品行障碍:是一种在儿童少年时期严重违反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反复而持久的反社会攻击与对立违抗性行为,发病高峰在学龄期。


五、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与同龄人相比,表现为明显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以及活动过度或冲动任性的一组综合征。


六、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也有精神活动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楚,智力尚好,但有幻觉、妄想及认知功能损害。


七、    强迫症:有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形成强烈冲突而感到焦虑和痛苦,观念是来源于自我的,也有社会功能受损。


【治疗】


一、治疗原则:


1、  首先要找专业的精神科进行筛查,看是否有共患病,并排除其他精神病。


2、不能歧视患者  他们的行为表现,不可视为思想问题或品行问题,不是批评责骂能够纠正的,更不能惩罚。他们是一种病理生理和病理心理现象,不要把这种现象当一般的精神病来看待,以免造成心理创伤。


3、心理行为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药物治疗可为心理教育创造条件。药物可以补充躯体素质上的不足,在应用药物的条件下,网络成瘾的症状(尤其是共患病的症状)可以改善,就更容易接受行为治疗、接受心理辅导和教育。


4、中医的治则是:①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把“和”作为辨证论治的最高原则。《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②治病求本即调整阴阳、脏腑,气血是其具体体现。③治疗肝肾。尽管各证型所关脏腑,气血盛衰,溯其源多关系肝肾之伤必及于五脏之转机,故肝肾始终不可忽视。④心身并治。以中医“形神相关”学说,采取意疗、药物、针灸、推拿导引、食疗以达到扶正祛邪,心身并调以愈病为目的。


     二、药物治疗:只针对有共患病的人。


     三、食疗:适当调养,进食营养丰富具有健脑安神的食物。


     四、心理治疗:


1、要求基本素质: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科学的工作,要用科学的助人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来帮助求助者,使他们认识困扰他们的真正原因,改正或放弃适应不良的行为,消除症状,使其身体康复、心理成熟。


①     职业道德  心理治疗者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


②     丰富的心理治疗(咨询)理论知识。


③     良好的人格特质。  


④     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


2、  目前常用的是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


3、  其他: ①尚可采用的还有“森田疗法”、中医称之为的“意疗”。


          ②提高后天素质即培养以下能力:生活上自理、知识上自学、行动上自律、决策上自主、品德上自修、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


【调护与预后】


1、调护要点:①精神调摄  建立治病信心,主动治疗,锻炼意志,巩固毅力,提高学习兴趣。②管理教育  医生、教师和社会要体谅关心患者,加强正面教育,切忌简单粗暴与歧视,避免损害患者的自尊心或产生敌意,但又不能放任自流,防止攻击,破坏及其它危险行为,杜绝意外事故发生。③慎察疗效  密切观察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法,注意巩固疗效,不得擅自随便终止治疗。


2、预后:预后好坏,除疾病本身外,还与治疗效果和社会关怀、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如果合并有人格障碍,品行障碍或情绪障碍者,以及其他精神症状者抑或智力偏低者预后不良。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楼主| 发表于 10-1-17 15:34:47 | 只看该作者
双相障碍发表时间:2009-12-20 16:44 发表人:肖代齐 相关疾病:双相情感障碍 躁狂抑郁症 躁郁症 环性心境障碍 访问次数:266次

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为心境障碍的一种临床亚型,是指既有躁狂发作,也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时,表现为心境高涨,思维奔逸,语言行动增多。病情轻者社会功能无损,或轻度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发作以心境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为主。严重时也可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一般呈躁狂和抑郁反复、交替发作病程,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双相障碍可分为双相Ⅰ型和双相Ⅱ型:只要目前或病史中有达到诊断标准的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属于双相Ⅰ型;有反复的抑郁发作及轻躁狂发作,但无躁狂发作属于双相Ⅱ型。反复出现躁狂或抑郁发作而无相反相位发作者,称为单相障碍(unipolar disorder,UPD)。


西方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双相障碍调查资料显示终生患病率为3.0%~3.4%,而90年代为5.5%~7.8%。美国ECA研究认为双相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0.6%~1.1%(男性0.8%~1.1%,女性0.5%~1.3%),社区样本估计为0.4%~1.6%。1982年国内12地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0.042%,台湾地区为0.7%~1.6%(1982~1987年),香港特区为1.5%~1.6%(1993年)。港台地区与大陆资料相差约35倍,主要原因可能是方法学和诊断标准的差异有关。


双相障碍相当于中医的“癫狂病”。其中躁狂发作相当于中医的“狂病”,抑郁发作时,相当于“郁病”、“癫病”。癫狂病以情感高涨与低落,躁狂与抑郁交替出现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远在两千多年前《内经》就有癫狂专篇,论述该病的病因,《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脉解》曰:“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癫狂疾也”。《素问·阳明脉解》指出:“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为躁狂发作的基本特征和表现。创制生铁落饮和针灸治疗本病,首创“与背胞以手按之立快”点穴法治疗。此后《难经》对癫与狂病的不同表现加以鉴别。金代张从正、朱丹溪首次提出该病“痰迷心窍”的病因病机学说。清代王清任首创“气血凝滞”说,且创制癫狂梦醒汤用以治疗本病,并沿用至今。


【病因病理】


一 西医病因病理


(一)   遗传因素


家系研究表明本病呈家族聚集性,与遗传因素关系密切。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揭示:心境障碍先证者亲属患病的概率远高于一般人群的10~30倍,血缘关系愈近,患病概率越高。双生子调查发现单、双相心境障碍双生子同病率显著不同,单相障碍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40%,双卵双生子为11%;双相障碍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72%,而双卵双生子为14%,同病率显著高于单相。寄养子研究发现其生身父母患本病数明显高于寄养父母。以上三个方面的资料,均提示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近年来,包括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RFLPs)在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提示,心境障碍(特别是双相障碍)可能与第4、第11(11p15.5)、第18号常染色体或X性染色体上基因异常有关。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


1.神经生物化学因素  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能神经递质系统紊乱与双向障碍关系密切,一般认为NE异常是心境障碍的状态标记,NE 减少出现抑郁症状,NE增加则表现躁狂症状;而5-HT缺乏可能是抑郁和躁狂症状的共同生化基础。乙酰胆碱(Ach)、g-氨基丁酸(GABA)等也与双向障碍有关;躁狂发作患者存在鸟苷酸结合蛋白亚型Gp蛋白活性的增强,情绪稳定剂调节Gp蛋白,因而起到治疗作用。


2.神经内分泌因素  约30%的重性抑郁症患者有甲状腺素释放迟缓,约10%的患者体内可检测到甲状腺抗体。这些异常在双相障碍病人表现较为突出。有人推测,甲状腺素机能减退与临床上抑郁和躁狂快速转换有关。


(三)其他因素


脑血流图(CBF)和正电子发射扫描(PET)研究双相障碍病人,两侧前额叶皮质不对称,额叶功能低下和全皮质葡萄糖代谢低下,治疗后前额叶不对称消失,但额叶功能低下和全皮质代谢低下持续存在。近年来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扫描(SPECT)研究提示抑郁发作时存在某些脑区的血流灌注下降,以及双侧脑功能区局部的血流不对称性。


二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病因与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和先天遗传有关,病位在脑、心、肝、脾,而病人瘀血、痰结闭塞心窍,阴阳失调,形神失控是其病机所在。


(一)情志所伤


卒受惊恐,情志过激,勃然大怒,引动肝火上升,冲心犯脑,神明失其主宰。或突遭惊恐,触动心火,上扰清灵,神明无由自主,神志逆乱,躁扰不宁而发为狂病;或思虑太过,所愿不遂,心脾受伤,思则气结,心气受抑,脾气不发,则痰气郁结,上扰清窍,以致蒙蔽心神,神志逆乱而成癫病、郁病;日久则心血内耗,脾失化源,心脾两虚,血不荣心,或药物所伤,中州受损,中阳虚衰,神明失养而成癫狂之虚证。


(二)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膏粱炙煿之品,酿成痰浊,复因心火暴张,痰随火升,蒙蔽心窍,神明无由出入发为狂证;或贪杯好饮,里湿素盛,聚湿成痰,发为癫病。


(三)先天遗传


母腹中受惊而致神机紊乱,或禀赋不足和家族遗传,出生后突受刺激则阴阳失调,神机逆乱而引发颠狂病。


【临床表现】


躁狂状态的基本特征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称之为“三高”症状。夲病多数为急性起病。部分病人可表现为轻躁狂,或躁狂发作后转为抑郁,或躁狂与抑郁混合发作。


1.情感高涨  病人表现为愉快、轻松、乐观、热情,体验到周围的一切都很美好,自我感觉良好,精力充沛。情感高涨生动鲜明,与内心体验及周围环境相协调,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引起周围人的共鸣,这是躁狂症的一个特征性症状。有时情绪反应不稳定,具有明显的易激惹性,常因一些小事或要求未予满足或遭批评而大发脾气,甚至出现伤人毁物等行为。


2.思维奔逸  病人联想过程明显加速,话多、声高、滔滔不绝,自觉“脑子非常灵活”,言语跟不上思维活动的速度。注意力不集中,话题常随境转移,可出现意念飘忽、音联意联。在情感高涨的背景上,自我评价过高,高傲自大,自命不凡。有些病人则态度傲慢,颐指气使,常以长官或权威自居,动则教训和呵斥别人。也可出现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一般历时短暂。


3.精神运动性兴奋  病人社交活动增多,喜欢热闹场面,对人热情,与素不相识的人一见如故。好开玩笑,爱管闲事,整天忙忙碌碌,但办事缺乏深思熟虑,虎头蛇尾。经济上表现慷慨大方,滥买物品,造成浪费。性欲增强,睡眠需要减少,但面无倦容,精力充沛。有时易激惹,行为轻率,好接近异性,自知力早期丧失。躁狂发作时,病人活动增多与睡眠减少形成鲜明对比,体力与精力都显得特别旺盛。


4.混合发作  通常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换相时发生,病人既有躁狂的表现,又有抑郁的表现,如一个活动明显增多,讲话滔滔不绝的患者,同时又严重的消极抑郁的想法;又如有抑郁心境的病人可由言语和动作的增多。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  诊断要点


(一)西医诊断要点


1.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关于躁狂发作、双相障碍和环性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


(1)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①症状标准:以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为主,且至少有下列症状中的3项(若仅为易激惹,至少需4项)。a、注意力不集中或随意境转移;b、语量增多;c、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等)、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d、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e、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f、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g、睡眠需要减少;h、性欲亢进。②严重标准 严重损害社会功能,或给别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③病程标准:a、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并至少已持续1周;b、可存在某些分裂性症状,但不符合分裂症的诊断标准。若同时符合分裂症的症状标准,待分裂症状缓解后,满足躁狂发作标准至少1周。④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或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的躁狂。


(2)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目前发作符合躁狂或抑郁症标准,以前有相反的临床相或混合性发作,如在躁狂发作后又有抑郁发作或混合性发作。双相障碍的临床类型分为双相Ⅰ型障碍,双相Ⅱ型障碍,环性心境障碍,为其他未标明的双相障碍。


(3)环性心境障碍诊断标准:①症状标准:反复出现心境高涨或低落,但不符合躁狂或抑郁发作症状标准。②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较轻。③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2年,但这2年中,可由数月心境正常间歇期。④排除标准 a、心境变化并非躯体病或神经活性物质的直接后果,也非分裂征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附加症状。b、排除躁狂或抑郁发作,一旦符合相应标准及诊断为其他类型情感障碍。


(二)中医诊断要点


1.辨癫狂  狂证属阳,多实证,动而多怒,见于躁狂发作期;癫证属阴,多虚证,静而多喜,情绪抑郁,见于抑郁发作,两者相互转化,故又虚实夹杂。


2.辨新久虚实  本病早期或初病多以狂暴无知、情绪高涨为主要表现,临床多属心肝火炽、痰火或腑实内扰证,病性以实为主;治不得法或迁延,邪热伤阴,瘀血阻络,可致阴虚火旺或瘀血阻窍兼气阴两虚等证,病性以虚或虚中夹实为主。


3.辨病性  情绪抑郁,哭笑无常,多喜太息,胸胁胀闷,此属气滞;神情呆滞,沉默痴呆,胸闷痞满,此属痰阻;情感忧虑,昏昏愦愦,气短无力,此属气虚;沉默少动,善悲欲哭,肢体困乏,此属脾虚;神思恍惚,多疑善忘,心悸易惊,此属血虚。


三 鉴别诊断


(一)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精神运动性兴奋症状与环境格格不入,与病人自身的性格和思维也不协调,病人并无轻松愉快感,言语内容零乱,行为多具冲动性,无法让他人产生共鸣,呈慢性进行性病程;而躁狂症主要特征是起病急剧,情绪高涨,具有感染性,加之家族史、既往发作史及间歇期精神状态正常,可资鉴别。


(二)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指分裂症状和情感症状(躁狂或抑郁)同时存在又同样突出,而且一般恢复良好。而双相障碍以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的情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有或偶尔出现分裂症样症状,不具备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因此详细了解病史和观察病程可以鉴别。


(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如麻痹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脑肿瘤、脑血管病等所致精神障碍,脑炎后综合征等,都可出现类躁狂症状,但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欣快症状突出,而情感并非高涨。详细询问病史、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CT检查、其他实验室检查,对鉴别诊断可提供重要依据。


(四)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许多躯体疾病可引起躁狂状态,但不是真正高涨。如甲亢,除焦虑、易激惹外,躯体主诉多。同时,发现原发躯体疾病症状和体征、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


(五)中毒性精神障碍


精神活性物质如毒品、酒的使用可能出现兴奋状态。某些非成瘾性物质如皮质激素、异烟肼、阿的平等中毒可引起躁狂状态,这种兴奋状态与躁狂状态的发生、发展与使用这些物质关系密切,停用或减药后症状迅速减轻或消失。此外,中毒性精神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治疗】


一 、治疗原则


双相障碍的治疗,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预防复发。治疗力求系统、充分,以求得稳定得疗效。在双相障碍的治疗中应特别注意不要加速由抑郁向躁狂状态或由躁狂向抑郁状态的转化,因为转化可能最终导致双相循环的加快,使治疗更加棘手,疗效更差。躁狂发作期以抗躁狂状态药物治疗为主,应用情绪稳定剂,攻逐、开窍的中药,及电休克治疗;抑郁发作可抗抑郁治疗,应用抗抑郁剂和(或)中药、针灸治疗,同时配和心理治疗。双向障碍具有反复发作性,因此在抑郁发作或躁狂发作之后应采取维持治疗。急性期药物治疗一般6~8周。巩固期治疗主要药物应维持急性期水平,抑郁发作4~6月,躁狂或混合发作2~3月。维持期治疗应根据病人发作情况而定。对于反复发作、间隔时间缩短的病人服药时间应延长。对恢复期病人,配合心理治疗、家庭及危机干预及社会康复措施,对预防复发和提高病人社会适应能力十分重要。


中医治疗应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郁病以理气解郁,畅达神机为其治疗原则。若初病体实可用攻逐法或开窍法,久病正虚,则应养血安神,补养心脾。狂病以降(泄)火豁痰以治标,调整阴阳,恢复神机以治本,为其基本原则。此外,加强护理、移情易性不但是防病治病的需要,也是防止反复与发生意外不可忽视的原则。


二 、西医治疗


(一)药物治疗


1.情绪稳定剂


(1)锂盐:碳酸锂是治疗躁狂发作的首选药,它既可用于躁狂的急性发作,也可用于缓解期的维持治疗,预防躁狂与抑郁复发。治疗有效率约80%。急性躁狂发作时碳酸锂的剂量为600~20OOmg/日。一般从小剂量开始,3~5天内逐渐增加至治疗剂量,分2~3次服用;维持治疗剂量为500~15OOmg/日。老年及体弱者剂量适当减少,与抗抑郁药或抗精神病药合用时剂量也应减少。一般起效时间为7~10天。由于锂盐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在治疗中应监测血药浓度。急性期治疗血药浓度应维持在0.8~1.2mmol/L,维持治疗时为0.4~0.8mmol/L。缺钠或肾脏疾病易致锂盐中毒,必须加以注意。


在合并电休克治疗时,由于锂盐具有加强肌肉松弛剂的作用,使呼吸恢复缓慢,故锂盐剂量宜小。


(2)抗惊厥药:卡马西平和丙戊酸盐广泛用于治疗躁狂发作、双相障碍维持治疗及用锂盐治疗无效的快速循环型。卡马西平和丙戊酸盐的治疗剂量均为400~12OOmg/日。也可与碳酸锂联用,但剂量应适当减小。卡马西平常见不良反应有镇静、恶心、视物模糊、皮疹、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能异常等。丙戊酸盐也较为安全,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震颤、体重增加等。


(3)抗精神病药:氯丙嗪、氯氮平、氟哌啶醇控制急性躁狂起效快,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奥氮平、维思通、喹硫平、齐拉西酮、啊立哌唑等均能有效地控制双相情感障碍的躁狂发作。病情严重者可肌内注射氯丙嗪50~1OOmg/日,分2次给药;或用氟哌啶醇,每次5~lOmg,每日2~3次。病情较轻的患者宜口服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200~60Omg/日,氟哌啶醇10~2Omg/日、氯氮平200~5OOmg/日,分2~3次给药;奥氮平5~20mg/日,晚1次服用、维思通2~6mg/日。


⑷抗抑郁药的使用:需要权衡利弊,以防转躁(有报道转换率可达10%--70%);一般建议抗抑郁药与心境稳定剂联合使用。


(二) 电抽搐治疗


电抽搐治疗对急性重症躁狂发作或对锂盐治疗无效的患者有一定治疗效果,可单独应用或合并药物治疗,一般隔日1次,4~10次为一疗程。合并药物治疗患者应适当减少药物剂量。


(三)心理治疗


研究表明躁狂发作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助心理治疗,优于单一药物治疗效果;对抑郁发作的治疗和预防效果优于躁狂发作。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关系治疗、和短程精神分析治疗提高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使病人学会面对现实,改变人格结构,能应付现实中的各种问题。采用个别治疗、夫妻治疗、家庭治疗和小组治疗等治疗形式。结合心理治疗可以提高服药的依从性,提高自知力的恢复,减慢抑郁、躁狂间的转化,使病情稳定,减少复发,降低再住院率,促进心理社会功能的恢复。


三 、中医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中医治疗,郁证见抑郁证、癫证见精神分裂症。躁狂发作的中医治疗如下:


(一)辨证论治


1.痰火扰神证


症状 素有性急易怒,头痛失眠,两目怒视,面红目赤,烦躁,突然狂乱无知,骂詈叫号,不避亲疏,逾垣上屋,或毁物伤人,气力逾常,不食不眠。舌质红绛,苔多黄腻或黄燥而垢,脉弦大滑数。


治法 清泄肝火,涤痰醒神。


方药 生铁落饮(《医学心悟》)。生铁落、钩藤、胆星、贝母、橘红、菖蒲、远志、茯神、辰砂、天冬、麦冬、玄参、连翘、丹参。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黄腻甚者同时用礞石滚痰丸泻火逐痰,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脉弦实,肝胆火盛者,可用当归龙荟丸泻肝清火,如阳明火盛,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脉实大者,可用加减承气汤荡涤秽浊,清泄胃肠实火,烦渴引饮,加石膏、知母、以清热。如神志较清,痰热未尽,心烦不寐者,可用温胆汤合朱砂安神丸以化痰安神。


2.火盛伤阴证


症状 狂病日久,其势较蕺,呼之能自止,但有疲惫之象,多言善惊,时而烦躁,形瘦面红而秽,舌红少苦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安神定志。


方药 二阴煎(《景岳全书》)。生地、麦冬、玄参、黄连、木通、竹叶、灯芯草、茯神、酸枣仁、甘草。亦可合定志丸(《千金》)以资调理。


3.痰结血瘀证


症状 狂病日久不愈,面色暗滞而秽,躁扰不安,多言,恼怒不休,甚至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妄见妄闻,妄思离奇,头痛,心悸而烦,舌质紫暗有瘀斑,少苔或薄黄苔干,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 豁痰化瘀。


方药 癫狂梦醒汤(《医林改错》)。桃仁、赤芍、柴胡、大腹皮、陈皮、青皮、苏子、桑皮、半夏、木通、香附、甘草。


4.心肾失调证


症状 狂病久延,时作时止,势已轻瘥,妄言妄为,呼之已能自制,寝不安寐,烦惋焦躁,口干便难,舌尖红无苔或有剥裂,脉细数。


治法 育阴潜阳,交通心肾。


方药 黄连阿胶汤(《伤寒论》)合天王补心丹(《 摄生秘剖 》)。方以川黄连、牛黄、黄芩、生地黄、阿胶、当归身、生白芍;人参、丹参、玄参、酸枣仁、柏子仁、天门冬、麦门冬、茯苓、远志、桔梗、五味子。


(二)针灸治疗


1.体针  针刺取穴原则可辨证取穴或对症取穴。主穴取:水沟、少商、隐白、大陵、风府等;辨证属痰、热者配曲池、丰隆、大椎、百会等。躁狂发作时用泻法,亦可在①水沟、百会;②大椎、风府,两组穴位电针治疗,用强刺激。


2.水针  取心俞、巨阙、间使、足三里、三阴交等,每次取1~2穴,用25~50ml氯丙嗪穴位注射,每日1次,各穴交替应用,主要用于治疗躁狂发作。


(三)单味中药与中成药


1.单味药  曼陀罗、黄芫花、灵芝、银杏叶等。


2.中成药  龙胆泻肝丸、礞石滚痰丸、人参归脾丸、十全养荣丸等。


   【预防、调护与预后】


一 、预防要点


预防双相障碍的发病,应重点做好高危人群的心理健康保健与遗传咨询工作;有效防止外界因素的侵扰,减少于各种应激相关的心理障碍发生的有效途径。


二、 调护要点


对于躁狂发作的病人,首先迅速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力争短期控制病人的兴奋。将躁狂的病人应安置在安静的隔离房间,或暂时与其他病人隔开。防止冲动伤人,同时也要保护病人的安全。对极度兴奋的病人,可采取保护带约束于床上。在约束期间,应严密观察,防止皮肤损伤或妨碍血液循环。还应及时补充液体和营养,加强个人卫生护理。


对抑郁状态病人,应加强护理、严密监护,以防自杀。应将病人安排在易观察的病室里,不宜单独居住。护理病人服药,防止蓄积藏药、尔后一次大量吞服。有些抑郁症病人,伪装痊愈,表现愉快的假象,以麻痹周围人员,达到乘机自杀的目的,医务人员对此必须提高警惕。


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安慰与指导,建立良好的医护关系;合理安排好工作娱乐活动,进行家庭干预及健康教育。


三、预后


美国曾调查(1994)双相障碍发病后平均10年才能得到首次治疗,50%以上的现症者5年以上未受过治疗,其中36%甚至10年以上未治疗;有认为,抑郁症中有20%--50%会发展成双相障碍,要用心境稳定剂来维持治疗,以免复发;25%--50%的双相障碍有过自杀行为,11%--19%自杀身亡。第一次诊断为双相障碍的年轻病人在第一年内易于自杀尤应警惕。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楼主| 发表于 10-1-21 16:2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发表于 10-9-17 16:45:02 | 只看该作者
明天再看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发表于 11-7-22 14:57:20 | 只看该作者
   强迫症是一种治疗比较困难的精神疾病,一方面是治疗效果不是很好,另一方面治疗以后很容易复发。    1.强迫症是否需要治疗?那些强迫症状不是很严重,对生活学习工作影响不大的朋友,不需要药物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可以考虑药物治疗。不过一旦采用药物治疗,就一定要有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整个治疗可能长达数年,每一个月可能需要数百元的费用,不可半途而废。
    2.药物治疗的同时是不是需要心理治疗,就我的许多强迫症病人治疗情况看,基本上不需要同时进行心理治疗,药物就可以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3.强迫症如何进行药物治疗?目前强迫症的药物治疗主要是新一代的抗抑郁药物。最好的强迫症治疗医院治疗的关键在于药物的选择,以及大剂量的药物治疗。一般剂量需要大于抗抑郁治疗的剂量,同时要有足够长的时间。
    4.强迫症治疗的疗效如何?对于一般的强迫症,药物治疗疗效明显(完全缓解或者对生活没有影响)的可以达到60%左右,有一些比较难治疗的病人病情会经常有波动,少数可能无效。我的网页上,有许多治疗效果很好的病人。
    5.强迫症的治疗时间?强迫症一般在治疗药物达到充分剂量以后,在4-8周后出现明显好转。
    以后需要保持大剂量治疗半年以上,才可以考虑适当减少剂量,但是不宜过低。然后长期维持,维持时间需要根据治疗以前的严重程度以及强迫症存在的时间长短决定,还与药物治疗以后是不是完全缓解有关,一般可能2年以上,不然复发的可能很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15 05:38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