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波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分享森田理论精华和自己的共鸣--森田理论读书笔记汇总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10-4-16 12:53:34 | 只看该作者
精神在不断地变化

森田先生曾就这一事实作了如下论述:“我们的身体机能、精神现象,就如川流不息那样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变化流动,不管我们的欲望还是痛苦、恐怖,都绝不能认为它象立体空间似的、具有固定性和实体性。我们只能想象它、思考它,但不能作为实际存在的事实。也就是说,我们的欲望和痛苦等是按照时间的四维在不断地变化、流动、消长或者出没,决不可对其拘泥、固执和保留。即:对于快乐、痛苦应当采取快乐就快乐、痛苦就痛苦的态度,顺其自然,听之任之。因为即使我们企图扩大快乐或是想减轻痛苦,也难以如愿、不可能实现。唯一的办法,就是只有任凭其随时间而流逝。”

森田先生认为必须在精神变化中研究精神问题:我们的精神,如同“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一样,不断地流动、转变,就算是刹那之间亦不静止固定。因此,对精神问题之研究,就必须求之于外界和自我的相对之间、在其变化流动内研究之。

精神活动的产生:对具有一定性质的身体施加外界的刺激时,才会发生精神活动。在内界与外界之间互相关联地不断发生流动变化者,就是所谓的精神。此理,用佛教禅语描述撞钟所说“钟鸣乎?撞木鸣乎?抑钟与撞木之间鸣乎?”作为例子,大家就较为容易理解。

对于神经质者来说,就算是在认识上了解了“精神和情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这一情况,可是在其内心发生冲突时,还是会感到好像有障碍性的异物总是固着于精神上摆脱不掉,如有神经性头痛的患者往往会把头痛这种感觉当成一种存在的实体而出现的想法,再如因失眠而苦恼的神经症者,他是无法知道自己有时睡着的时间竟会比想象的长那么多,因为他只惦记着睡不着的时间,从而就算是睡着了也感到自己一点也没有睡着,从而出现了自己想象的情况竟与真实情况有如此大的出入。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10-4-16 13:13:11 | 只看该作者
精神的拮抗作用(对抗作用)

此如生理上的拮抗肌作用相似,故森田先生借用于描述精神上的这类活动。即我们的行动有使其适应生活的作用,命名为精神拮抗作用。如受人非难时往往会产生反抗心理、受人称赞时往往会感觉不好意思等等心理的抑制作用。

似此,当某种感觉或欲望发生时,同时一定会产生与之相反的反抗心理,这种心理的机制表现正常时,就可以做到有所节制、保持适度:即使受人表扬也不会骄傲自满,受人批评也就不会悲观失望,喝酒也不会酩酊大醉;但如精神拮抗作用过强时,则行动就会受到抑制,从而导致逃避行为的出现,如恐高症的表现。

如精神拮抗作用仅单方面发生作用,如仅欲望心理发生作用而抑制心理不起作用时,则会容易形成冲动行动,我们可以从精神病人、意志薄弱者或幼儿的行为上观察到这种现象。反之,也会导致行动抑制或者逃避。

森田先生指出:宇宙的一切现象,完全是由相对关系、调节作用和互相平衡来形成的。人的精神现象也绝不会脱离这个规律,并且是在不断地变化,刹那间也不会停止固定,但只有保持着平衡的状态,才是正常和稳定的。互相对立的两个拮抗作用就是在精神的运动和变化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变化的本质。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10-4-19 10:02:16 | 只看该作者
思想矛盾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如果以“理应如此”的思想支配情感,就会招致相反的结果;如果把不安情绪视为障碍物而总想把它除掉,其结果反而使不安更加强烈。此种现象就称之为“思想矛盾”。

森田先生说过:“思想矛盾是‘理应如此’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即与其预想的结果是相反的。”思想矛盾的常见例证:人总是要死的,既然总是得死,而且就是害怕也于事无补,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因为恐惧不安影响到生活的质量、缩短自己的寿命,这可以说是我们理性上的认识。因此,从我们的理性认识上我们知道“应该不要怕死”,这是我们的理性认识,也可说是我们的思想;但实际上当我们面临死神时还是会不能不害怕,而且有些人会表现出非常的害怕,这就是事实。这就是我们的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的一个典型例证。

人对恐怖这种苦恼想要消除、否定或者战胜它从而求得安心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想“除掉恐怖的思想”便和“恐怖的事实”之间便产生了精神冲突,这些思想矛盾和精神冲突就会在原本恐怖带来的痛苦的基础上再增加多一重痛苦和烦恼,而且由于精神交互作用的影响,由心理冲突所衍生的次生痛苦可能会比原本恐怖带来的痛苦更甚、更烈、更严重。因此,凡试图以愿望解决烦恼只能会导致徒劳无益地陷入思想矛盾之中从而一筹莫展,这是因为想用愿望来歪曲事实,其出发点已经错了。所谓的“恶智”就是立足于这种思想矛盾基础上的知识,它只能起到一再重复矛盾、加重矛盾的作用。因此,这样的知识越多,越受其困扰和折磨。假若一旦心机一转,能够摆脱情绪的束缚、丢掉思想包袱,明确地正视人生的事实,并以此为出发点做到轻装前进,则以往的知识全都会变成“良智”。这样,知识越多,就越能发挥有益的作用。因此,从知识方面来讲,同样的知识,根据其发挥作用的方向、标准是否正确,可变为“恶智”或“良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把自己的知识转化为“良智”。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10-4-19 10:51:40 | 只看该作者
由此可知,产生精神冲突以及烦闷、苦恼的根源在于思想矛盾,而产生这种思想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在于不理解人性的实质(人性的事实),不了解对于不安、恐怖、身体不适等这些人人都会有的厌恶感觉是一种正常的、必然的自然现象和反应,有其因果关系,而总想避免或消除它,但这又是不可能消除得了的。因此,就必然会产生思想矛盾和心理冲突。

我们的思想和认识,有很多是不符合事实、不切合我们的日常实际经验的,如,日常经验已经告诉我们:想消除不安,反而更增加自己的不安;欲消除憎恶,反而会更加憎恶。但是,神经质者却不吸取这些日常经验,依然固执己见,错误地坚持认为必能除掉不安和憎恶,并一味固执地与之进行艰苦拼搏,但结果却是更加烦恼,引发了精神交互作用,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人有种种欲望,就会随之而来产生种种情感,然而如一味想用是非善恶的标准来衡量这种情感,并根据是非善恶标准来决定取舍,从而否定自认为的“非”或者压抑自认为的“恶”,是不可能办到的,因为包括不安、恐怖、身体不适等这些自认为“不良”的感受是人人都会有的,是一种正常的、必然的自然现象和反应,有其因果关系。之所以会有上述“否定非、压抑恶”的这种想法,是因为由于深信“理应如此”,认为凭着自己的意志就能完全支配自己的情感,但事实证明这是不可能办到的,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认识。

需要指出的是:用是非善恶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行动,并根据是非善恶标准来决定我们行动的取舍,从而否定自认为的“非”或者压抑自认为的“恶”行动,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但根据自己的世界观或价值观的是非善恶标准来衡量我们的情感,是非常不妥当的。理由如上面所述。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10-4-20 13:02:44 | 只看该作者
破除思想矛盾

打破“恶知(恶智)”,明确认识人的本性,是克服思想矛盾、消除精神冲突、解脱烦恼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人生的自然规律,服从事实,即顺其自然,事实唯真。

具体的做法是:应该放弃徒劳的人为拙策,服从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去行事,服从之、忍受之,顺其自然。想依靠人为的办法任意支配自己的情感,就如同要使鸡毛上天、河水逆流一样,不仅不能如愿,反而徒增烦恼。因为此皆力所不及之事,而强为之,当然会感觉痛苦难忍。

一般来说,贪生怕死、厌恶不快、遭遇灾祸会感觉悲伤、事不如意会忧愁惋惜、睡眠过久会感觉头重、饮食过度会感觉胃不舒适、惊恐过度会引起心率过速等。。。皆是人之自然的情感或现象,恰如水之就下,势所必然,皆受自然规律支配,有其不可避免的因果关系。因此,理解人生的自然规律,特别是情感的活动规律,是极其重要的。
通过学习情感的活动规律,懂得了情感是自然现象、情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等道理,这是初步打破思想矛盾的重要开端;如果觉悟到把恐怖、不安等视为异物而与之艰苦拼搏以消除之是不可能办到的事,就可老老实实地忍受不安和恐怖这一客观存在的痛苦--这是原生的痛苦,同时在各自所处的环境里采取行动,为其所当为,把自己的注意力投放到从事建设性的活动上,这样就可打破思想矛盾,做到顺应自然,从而能够从神经症的精神冲突中解脱出来。

思想矛盾本来是不合理的体验,但是,如果懂得了其不合理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顺其自然,为所当为,那就会摆脱这些不合理的体验,从而回归自然和正常之中了。试举一例,如当出现紧张情绪时,对其采取听之任之、顺其自然的态度,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集中精力、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干那些建设性的事情,那为时不久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忘掉了紧张的情绪,这就是自然地服从情感规律的态度。一句话,就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由此可见,思想矛盾会增强精神冲突,使我们不能专心致志地去工作,但是,如果能够采取服从自然、服从其情感规律的态度,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放在热衷于钻研业务或者从事建设性行动方面,就可在不知不觉中忘却了不快感,从而达到消除思想矛盾的目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10-4-20 15:29:41 | 只看该作者
事实即真理(事实唯真)

为了保障我们的心身健康,我们必须了解人的心身活动和包括情感在内的精神活动的常识性知识,并体验、理解这些知识,我们需要理解人是如何生存的事实。

在我们的心身全部活动中,其意识所及的范围也是极其有限的。在我们的身体上,本来就有一个精神(或称“意识”)支配不到的广阔领域,我们的意志可以决定自己是否从事某种行动,“随心所欲”地支配身体的行为,过上所谓的“日常生活”。但是,我们的身体一面对精神的意向起着协调作用,但另一方面在其能够协调(随意)到部分之外,还有精神达不到的广大的不随意领域,如我们心脏的搏动、血液流动、内分泌系统等。因此,把身体看作是精神的属性,是由“精神至上”的观点所产生的错误。

如果不理解人的情感是一种内在的自然现象,是我们的意志所不及的不随意领域,就容易产生“只要精神一到,何事均成,更不用说是自己的情感问题了”这样的错误的观点或想法、认知。如果我们一旦有了这种错误的认识,就会企图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的事去办,以致陷入作茧自缚,导致出现思想矛盾和心理冲突,进而陷入精神交互作用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神经症的出现就是其必然的结果。

森田先生曾经针对“事实唯真”作如下说明:“吾人不要把情绪或想象而误认为是事实来欺骗自己,因为不论我们是否同意,事实是不可动摇的,事实就是事实。我们必须承认事实、服从事实,以事实唯真实,才不至于导致思想矛盾和精神冲突。认清自己的精神实质,就是自觉;如实地确认外界,就是真理。这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关于自觉与领悟问题,有一本森田理论的书专门阐述,在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之后,我会与大家分享其精华。)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楼主| 发表于 10-4-20 16:44:24 | 只看该作者
顺应自然地生活

如果在心身活动、精神活动以及情感的变化中看清了人在社会上的自然状态,那我们就可以健康的生活方式顺应其自然地好好地过好自己的每一天,这就是顺应自然地生活。顺应自然的生活方法不仅对神经症患者有益,对所有希望过健康生活的人,都会有益的。但是,
顺应自然的真正含义,仅通过我们的脑袋去进行抽象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只有接触到人生的实质时,才能理解其真义,否则就会发生误解,从而出现“差以毫厘、谬之千里”的状况。

如果我们真正做到“承认事实就是事实,不可能的事就是不可能”,那我们就容易做到顺其自然;更进一步,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必须做什么,并按照自己本来就有的进取心去为其所当为,这就是一种积极的顺其自然的态度。以这种态度来生活对指导自己过好每一天是大有帮助的。

但是,积极的顺其自然与自甘落后、灰心丧志是截然不同的,高良武久先生曾就此论述如下:“从游泳池的高台初次学跳水时有恐惧感,这是一般人都有的共同心理。如果害怕、不敢跳就不跳了,这是自甘落后的态度;又或者,认为恐惧心理是一种障碍,想先消除这种恐惧心以后再去跳水,这是一种观念性的主观想象,是向神经症道路上发展的过程。因为如果把问题的重点放在消除恐惧心方面,这是把本来不可能办到的事而强使其可能,必然会引起心理冲突。在这种精神交互作用下,恐惧意识反而更强烈,于是就忽视了本来的跳水目的。这是一种以情绪为本位的行动,而不是顺其自然的态度。在此,顺其自然的态度是指一边忍受着理应产生的恐惧心理,虽然战战兢兢地害怕着,但仍然按照本来的意愿(或称客观要求)去完成练习跳水这一行为。想先消除了恐惧心再去练习跳水,这是一种双重性的操作心理,毫无用处;只有依靠行动,用实践的结果激发自己的自信,这样恐惧心也就自然会减轻了。”因此,积极的顺其自然的关键,是发挥本来的进取欲望(即生的欲望)并采取积极进取的行动。它和自甘落后毫无共同之处,也不会陷入踌躇不前的境地,并且理解了人生。

把不可能办到的事暂置一边,对可能办到的事,便竭尽全力积极去干,这是一种毫不勉强、按照自然条件去行事的生活方法,也就是顺应自然地去生活,从而,人生便进入了自由自在的境地。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10-4-20 23:38:38 | 只看该作者
热烈祝贺本主题帖的浏览量突破10000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10-4-21 12:22: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9-9 17:31 编辑

人的心灵如能达到心随境转的自由自在境地,便自然会呈现所谓真正自我接受的态度,此时,就能够觉悟到不管自己有多少缺点、多少弱点,都是我自己的真实存在,是一个独特的“我”。除了依靠自己去过好日常生活以外,别无它法;只要自己全力去干,不论其结果如何,自己都甘愿承担和接受,正所谓“尽人事而听天命”就是如此。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力所能及地“尽己之性”去生活,就是顺其自然地去生活的态度。因为自己已经“尽人事”了,因此即使最后的结果还是不理想,那也不会后悔,反而可以从失败或缺陷中进行自我检查,虚心地找出在哪些地方处理不当、在哪里有错误或者目前还不具备的条件,籍以吸取教训。

人之所以不能做到自我接受,或者在失败以后感到后悔(其实失败后谁都会有一些懊恼的情绪表现,这是正常的),是因为有完美主义(完善主义)思想,是一种观念性的产物。因为,完善或不完善,是观念上的自我认为,它和事实是有区别的,事实就是事实,如果我们仅是任意地以观念性的尺度去衡量事实,就容易被完美主义思想束缚。事实上,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行动也无完全完美的行动,只要认识自己,承认现实,且力所能及地过上自己的生活,就无怨无悔了。

森田先生曾谈过这个问题:“人如果自觉认定好与坏、成与败全在于自己,具有如此的心胸量度时,便会坚韧不拔、毫不悲观地听任命运的遭遇,才能胸襟开朗,能够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随机应变,做到无拘无束,轻松自如。所谓当机立断是对打定了主意的事情便立即采取行动,付诸实施。对于任何事情,如能做到不计得失、不怕吃苦的时候,就容易成功。”

如果觉悟到怎样顺应自然地生活,就会有了自我适应,就会破除了自我防卫的心理,就不再自我掩饰,就会有容人之量,会待人谦虚,会表现出对人关怀,做到推己及人。这样,就会给人以热情开朗的印象,人际关系自然会好起来;被完美主义思想束缚的神经质者,不仅对自己的行动不完善很敏感,同样对别人的行动也很敏感;对自己的所谓缺点和弱点敏感且嫌恶,并不愿把它暴露在别人面前,因此就焦思苦虑、想方设法地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进行自我掩饰,最终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观念及做法。这样一来,其不仅不关心别人,而且还会注意别人的弱点和缺点,从而不利于与别人相处,也就搞不好人际关系了。

由此可见,有了顺应自然的自我适应心理,便会自觉地热爱生活、喜欢自己、推己及人,承认自己和别人都是独立的、独特的和绝对存在的,从而,会产生爱惜之心、慈爱之心。

我们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注意在自己的言语行动上不表现愤怒的情感,就容易保持人际关系的和睦相处;而如把愤怒之情表现在言语行动上,往往会形成对别人的敌对状态。但是,对侵犯原则或严重冒犯尊严且必须通过表达出自己的愤怒以警醒对方的事情除外。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10-4-21 12:30:31 | 只看该作者
自觉和领悟之路读书笔记(森田正马著 水谷启二编 王祖承 陆谢森 褚玉雄 蔡军 译) --森田理论学习笔记系列之

所谓“自觉”就是深深挖掘自己的内心,以便清楚地了解(自己)最深层的本心。由于有了自觉的特征,我们就可以丢掉自己的迷惑,朝向自己的本心,正确地作出自己的行动;并能发现他人的真心。这里的“领悟”,是指从各种束缚中脱逸出来而达到自由自在的境地。

精神活动被束缚以及生活态度的错误会引发人的种种烦恼和担心。这些不安和烦恼实际上往往都是精神方面的原因所致,用药物治疗并不是根本的治疗方法,而是精神上的开导、生活上的指导却往往可以指点迷津,让其重新得到生活乐趣的真谛。这是一种接受“再教育”的过程。通过“再教育”,可以纠正至今还很顽固的病症,而且对那些无可救药的、抱着悲观消极的人,可使之成为开朗、活泼的人,同时使这些人也能自觉地挖掘自己的本心,从而找回已失去的人性。

科学也好,宗教也好,都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存,提供达到安身立命的方法。它们之间并不相互排斥。

神经症实际上不是病,也不是什么神经方面的衰弱所致,那是主观意识上的精神性的产物。神经症症状是主观意识的产物。正如“迷惑中的是与非,是非相加仍是非”一样。主观性的精神性的东西是不容易理解的,不靠直觉来感受就会出错。

对于神经衰弱(这里指普通的神经症,抑郁症不在其内),把它当作病来治疗,反而治不好;把自己当作普通的健康人来对待,倒容易好。而对于抑郁症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病,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往往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并用效果会较好),并注意休养、休息和调节,调整之前致病的思维方式、工作和生活方式,减轻压力,才能更快的摆脱痛苦,走出郁抑。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楼主| 发表于 10-4-21 12:31:30 | 只看该作者

悲伤的时候就应该老老实实地悲伤。如固执不是用在‘必须正直’这样的自己为中心的思考方法上,而发挥在工作事业上,一定会有所成就。世界上的成功者,没有一个不是固执的。

过去以为由于自身的缺点(指神经质),是造成劣等感的原因,而现在明白了缺点也即是自己的特长。缺点和特长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缺点也就丧失了个性,缺乏了人情味。尽管一个人的神经质、笨拙、迟钝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缺点,但在这些缺点的反面,表现为内省力、诚实、对工作执着的优点却也会存在。

由于抛弃了过去自我改造的努力和设法筹措自己心理活动的企图,没有了思想负担而变得轻松自如,丰裕生活充满欢乐,不再为自我改造而徒然地浪费精力,相应地对工作倾注了更多的能量。就是要改变努力的方向,确保努力方向的正确性,才能真正将自己的精力与能量放在满足自己“生的欲望”的建设性行动中,从而使自己的心理、精神和情绪慢慢的、自然而然的都如健康人一样正常。这就是积极的顺应自然。

如为了设法从症状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而竭力挣扎,就会越是挣扎,越是陷入痛苦的境地。(这是由于思想矛盾和精神交互作用所致的恶性循环)

以前从退缩的思考方法出发,沉浸在消极的情绪里,现取而代之以积极的精神面貌待人处世,燃烧着想成为伟大的人,想成为富翁的向上欲望,遇事都能出色完成。(这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是由于精神能量关注的方向是否正确造成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10-4-21 12:32: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9-9 18:04 编辑

在人前感到害羞是理所当然的心理。肚子饿了要吃饭,见了上司会紧张,无论是谁都是不可避免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平等现象(这里用“正常”来代替“平等”来描述更合适)。树立了这种“平等观”,对人就富有同情心。
在寒风刺骨的下雪天收酒桶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尽管自己怕冷不会去干这种苦差事,但若认为他人习惯了,对大雪天收酒桶不会在乎。这种思想就表现了这个人的“差别观”(或叫“歧视观”)。一旦被“差别观”束缚住,就人为地筑起了同他人的壁障。不善妥协和调和人际关系,就渐渐发展成严重的强迫观念。“事实惟真”的认知观抓住了“平等和差别”((这里用“共性和个性”来代替“平等和差别”来描述更合适))两个方面。坚持“事实惟真”,就不会被狭隘的思想所束缚,不会成为强迫观念。
对平等观与差别观(共性和个性)的阐述:一切事物都存在差别和平等这两方面,像每个人脸上都横生着两个眼睛,这是平等的;但眼睛的生法却是千变万化的,由此有美、丑、威严和和蔼等表情之分,这就是差别。

一个人如果违背了自己的希望,生活态度逐步退缩的话,对治疗是毫无益处的。

经历过大疑,醒悟后必有大悟。考虑问题的落脚点有了改变,即认知有改善,从而努力的方向也会得到更正。采取了害羞时任其害羞,痛苦时任其痛苦,该做的事情照常坚持去做的态度。(这是考虑问题时落脚点得到改变的关键)

社交恐怖者常常诉说的“在人前害羞”啦,“难为情”啦等心理状态,实际上是无论谁都具有的情感,是正常的一种心理现象。那些在人前毫无顾忌的人,可以说是变态者、意志薄弱者、精神病者;做到“在害羞时任其害羞的”的人,是普遍的所谓正常人;那些持有固执己见地认为“难为情的话对自己是损害”、“害羞的话于事不利”等想法的人,实际上是社交恐怖者。

当实践和情感融为一体时,就成了同一个事物。神经症者当发挥了忏悔之心和牺牲精神,症状亦同时得到了治愈。即使不怎么相信也无妨,先试着干起来就行。试图把自己感到害羞,感到胆小的心理隐藏起来,就发展成为社交恐怖。若把自己的害羞、胆小公开坦白出来,社交恐怖也随之消失了。

在外面紧张工作时感到健康、愉快,一旦闲散下来,精神松懈时,全身活动迟钝,身体反而感觉不好。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这和肚子饿了想吃饭,肚子饱了不想吃一样的生理现象。这是一时性的生理、心理表现
用豁出去的精神积极的去行动。刚开始行动时,会感受到局促不安、非常痛苦,但随着自己本来面目的暴露,难为情的情绪就会烟消云散,这说明害羞心理已到了极点。这是用自己豁出去的精神,使情绪发生了转折。因此,愉快也好,痛苦也好,是与肚子饿或肚子饱一样的现象,用不着为此高兴或悲伤。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楼主| 发表于 10-4-21 12:33:00 | 只看该作者
森田疗法住院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将来体会“事实惟真”的想法,学习“服从自然,顺应境遇”的生活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适应能力。决不是练习。
对于实际生活的内容,我们必须完成,而决不是练习,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是实践。神经质性格的人,存在倒过来思考问题的倾向。如某青年在他人家用餐时,表现出非常的客气,但过分的客气,主人亦感到很不自在,真没办法。由于社交恐怖心理作祟,光在意自身的一举一动,反而不去考虑他人的麻烦了。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能够具体的述说事情或者是心理活动的经过,就会引起情感丰富人的共鸣。能进行具体的谈话,就可说明这个人的进步。神经症的人,如果不再抽象地、主观地诉说自己的痛苦,而能设法具体地表述事实情况,就这一点,也可以说明他已好转了。

思考方法最好是把着眼点放在实际和实践方面,不太主张絮絮叨叨的说明。

流传于世的谚语,往往透射着真理的光辉。

一个人如果能够耻辱时任其耻辱,任其软弱到极点,一旦需要之时,反而会表现出坚韧不拔。知道畏惧者才是真正的勇士。
意志薄弱者和精神病患者,由于附加了各种不同的条件,与“软弱到极点”不同,他们自不量力,看不清方向,常干些突发的没有谋划的意外行动。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楼主| 发表于 10-4-21 12:33:35 | 只看该作者
如当你受到变态患者(精神病人)的骚扰,自己知道力量上是敌不过这些精神病人的,因此也决没有斗败他们的意图。先必须弄清对手攻击的情形,在自身完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任其患者所为。对乱喊乱叫的患者,不去过分重视他。你的冷漠态度,反而会使患者也冷静下来,只说些想说的话,不再信口开河了。正如狗在街上和其他狗相遇,若卷起尾巴底下头地过去,其他狗也不会来追赶或嘶咬。如对付这类患者也模仿这种方法,夹紧尾巴,没有丝毫与其对抗的心理,软弱到了极点,社交恐怖者倘也理解这种奥妙,就不会受到他人的敌视,且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明白了这点,病即痊愈了。

告社交恐怖者的忠言:自己胆小、有劣等感是天生的或者是小时候的经历与体验造就的,是无可奈何的事。当用尽各种手段、方法仍无济于事时,就开辟了新的道路。这就是“任其软弱到极点”的意思,物极必反。无论自身面对的处境或者工作方面存在什么样的困难,应该做的事,再困难也要去完成。因为“黔驴技穷”,随着临界点的“突破”,当在人前无论何种态度处世都无所谓时,转机就来了。

无奈之中如果我们能够带着症状干应该干的事,自然地让自己软弱到极点,就会最终体验到真正地好转。有时尽管心情不宁,也要不在乎。顺利时候感到高兴,不顺利也认为是理所当然,就不会感到特别的痛苦。

我们在做某件事情时,一般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主动地表现出勇气百倍的样子,实际上是虚张声势做作出来,反而不自然。遇到复杂的交易和谈判时,靠虚假勇气支撑的结果是屡遭失败,最后悲观地认为自己无能,越来越陷入愁肠百结的境地。另一种是被动的、不得已而为的态度,这是毫无虚伪的做作。认识到自己的软弱,谈判场合反而表现罕见的潜力,即使不赢,至少也不输。采取这种态度,胜了高兴,败了也不以为然,没有悲观情绪。

   所谓“软弱到了极点”,是决不会越来越懦弱下去的。我们具有欲罢不能的上进心,意识到自身的软弱,反而会背水一战,下必胜的决心;意识到自己头脑迟钝,会比正常人加倍的努力;意识到自己不近人情,会更谨慎处世,不怨天尤人。

夹紧尾巴,是恐怖的表现;遗憾、不服输是欲望的表现。这种“恐怖”和“欲望”间的冲突越大,能忍受这种痛苦坚持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人,是伟大的人。正是在“恐怖”和“欲望”两方面强烈的互相作用下,真正得到人生修养的熏陶。正因为有内心矛盾,人才会进步。而否定“恐怖”、舍弃“欲望”的人,是似是而非的修道士或是强迫观念者。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楼主| 发表于 10-4-21 12:34: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波波 于 20-9-14 12:11 编辑

顺从、盲从与固执的区别:纯朴的人一般顺应着境遇或者他人的心意,即使不理解,随着听下去也会渐渐明白,这就是“顺从”,是真正的诚实。然而如认为人必须要诚实,必须要坚持自己认为的“道理”,这是与顺从正好相反的“固执”固执的人,拘泥于过于自信的自我,不管他人怎么告诫,总是无动于衷、固执己见而不会作出妥协和改变。

不管干什么事情,就算是赶赴战场也不需要下什么决心,只要服从于自己置身的环境,积极行动就行。下了决心,就会产生多余的思想纠葛。

水谷君是与固执相反的“盲从”的典范,我叫他鞠三个躬就会治好其疾病,他毫不思考就照此躬行了,根本没有想过这种方法是不可能根治疾病的。实际的情况是:这种盲从的做法不仅无法根治,而且连一点效果都不会有。不讲策略,埋头苦干地突进,这也是“盲从”的表现,这样是不可能做到有顺从适应性那样地工作的

“固执”和“盲从”是两个极端,都离“领悟”目标有很大距离。

无法干、没有能力干的这种“自我意识”和发自自我纯真的心去“尝试一下”的愿望,清楚地在内心中表现为对立,而在行动上就可表现为顺从(即顺应“无论如何也要去尝试一下”的客观要求,积极地、随机应变地去行动)。由于“顺从”地积极行动,自身就开始会通过行动逐步得到很大的进展和锻炼。(我在身处郁抑时尽管感受异常的痛苦,也能够坚持根据自己当时的状况注意调节和学习、复习,做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备,最后以不错的成绩取得成功,可以说是在不知不觉中践行了森田理论)

会也好,不会也好,应该干的事,不管愿意与否,无论如何也要去干。这时光凭勇气、自信等假装的信念是无济于事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15 01: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