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
“双相情感障碍”也称“躁郁症”,这是一种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在抑郁发作期,表现和抑郁症相同,核心症状是‘三低’——情绪低落、兴趣降低、精力低下”,袁宁介绍,主要表现为高兴不起来,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觉得什么事情都不想干、也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到,精力不足,悲观。严重者可出现自伤自杀的行为、甚至幻觉、妄想,影响工作和生活。
“而到了躁狂发作期,患者的情绪会到达另外一个极端,它的核心症状是‘三高’,表现为情绪高昂、思维高涨、意志高亢”,程度较轻者,称为“轻躁狂”,表现为兴高采烈、轻松愉快,自觉状态良好、灵感频现,往往会有很多计划和打算,有些患者甚至非常享受这种兴奋和欢快感,希望能够一直保持。然而,如果没有及时调整和干预,状况可能会变得非常糟糕。比如患者可能变得易激惹,容易因小事与人发生争执或大发雷霆;盲目自信或夸大,做事不计后果,做出冲动的投资冒险行为或鲁莽的行为;注意力极易转移,做事虎头蛇尾,虽忙忙碌碌却一事无成。
正常的情绪波动就像爬山,虽有起伏,但通过放松调整,大多数人都在可控范围之内。“‘双相情感障碍’的情绪波动像在陡峭的高山和幽深的峡谷中来回反转,情绪落差太大,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这也导致双相情感障碍确诊困难,据外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的平均确诊需要10年时间,其自杀率甚至超过抑郁症。
袁宁介绍,双相情感障碍其实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终生患病率大概在1%-3%之间,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2,这种差异可能与激素水平、妊娠、分娩和哺乳,心理社会应激事件及应对方式有关。
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急性或亚急起病,呈发作性病程,好发于春末夏初,同大多数精神心理疾病一样,双相障碍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倾向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在疾病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尤其遗传因素可能作用更为突出,有数据显示,双相障碍患者的生物学亲属的患病风险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
“目前双相情感障是可治可控的,其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需坚持全病程治疗的原则,以预防复发、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