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Israel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美国慈善文化的渊源

[复制链接]
196#
发表于 14-6-24 21:57:47 | 只看该作者
我只能说壹基金的展望是:越来越多的人在理性的情况下,从月行一善走到日行一善。我们展望的不是募集多少钱,而是多少人认同我是公民,我有责任和义务去做公益。我们应该在不影响自己生活的情况下去帮助他人,这同时也是在帮助自己。我们的社会充满了太多的埋怨。既然埋怨改变不了什么,那么,我们就做点儿什么吧。这是壹基金的愿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发表于 14-8-5 18:12:37 | 只看该作者
最不该忘记郭美美的应是中红会
作者:刘雪松







5569人参与 6评论



既然中红会当初不认为郭美美的炫富与自己有关系,那么,郭美美今天供认卖身,便与中红会的洁净程度不存在关联。中红会现在以为郭美美身体越不洁,就越能证明自己的身体干净,反倒给人造成这样一种推断:所谓忘记郭美美,只不过是放过中红会的另一种表白。



郭美美的肉体交易新闻,以很不搭调的时间点,出现在一堆灾难性新闻的火急火燎之际,报道的眼球有了,受众的胃口倒了。

同样不知是巧合,还是精心安排,从上月19日就没再发过声的中国红十字总会官方微博,时隔15天后以密集的传播方式,从昨天凌晨1时起,至午间,11个小时内发布了12条消息,其中有关鲁甸地震与郭美美卖春的消息,各占一半。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官微,则在凌晨连发的3条有关鲁甸地震的信息中,以醒目的标题特别提醒社会——这一刻,请忘记郭美美。关闭了评论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官微,在转发劝导人们“忘记郭美美”的忠告时,是看不到那些依然忿忿的口水的。因此,所谓忘记,其实更多的只是一种屏蔽,是用双手捂紧耳朵的那种姿势。

但残存的记忆,与听觉是没有关系的,仅与脑部活动有关。努力忘记,是因为忘不掉记忆。而记忆的存在与否,是个掩耳无法欺骗自己的东西。即便中红会在郭美美承认自己的经济来源是出自卖肉之后,真的可以潇洒地将郭美美的名字给彻底抛到脑后,但郭美美与红十字会之间已然在受众记忆中留下的关联痕迹,却是一时难以忘却的。郭美美对于中国慈善事业的伤害,无论未来最终的真相如何,都已经在民众心中留下了伤痛。中红会说不痛就不痛了,但民众还会隐隐作痛,中红会应该理解社会大众的心情,强求不得。

其实郭美美带给社会的刺痛,痛感最深的,应该是红十字会。三年前,郭美美以“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身份在微博上炫富之后,直接拖累的便是红十字会。从此以后,中红会遭遇了诚信质疑。

遗憾的是,中红会将“严重损害红会声誉和社会公信力,影响社会公正、危害社会诚信,误导公众认知、破坏社会秩序,对中国的人道、公益、慈善事业造成的严重危害”,归为“一些机构和个人”利用了郭美美炫富而编造、传播了谣言。这种不埋怨郭美美利用了中红会、反怪罪社会利用了郭美美的反思视角,在逻辑上很难站得住脚。

长达三年多时间,名誉受损如此严重的中红会,想要证明自身清白、追究郭美美的法律责任,其实不是一桩太难的事。把这些年募集的账本摊开来,把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之间的关联线索曝晒在民众的视线之中,再脏的郭美美都染不黑中红会鲜红的颜色。脉络很清楚,时间很充裕。但事隔三年多,该摊的牌没摊,该究的责没究,却因为郭美美赌博被抓,供出卖身接客的脏事,中红会立即觉得自己彻底干净了,责备社会舆论是利用了郭美美炫富抹黑中红会了,这种郭美美越脏、中红会越白的判断,缺乏事实证据作佐证,也缺少必然的逻辑关系。

既然中红会当初不认为郭美美的炫富与自己有关系,那么,郭美美今天供认卖身,便与中红会的洁净程度不存在关联。中红会现在以为郭美美身体越不洁,就越能证明自己的身体干净,反倒给人造成这样一种推断:所谓忘记郭美美,只不过是放过中红会的另一种表白。

百年老店中红会,社会从一呼百应的满腔热血,到一听摇头的质疑围观,郭美美只是提醒社会重新审视这家百年老店公信度的一根烧火棍。倘若中红会觉得是无辜惹来的一身灰,那么,社会已经给足了中红会自证清白、掸灰扫尘的时间和机会,中红会没必要将整个社会拉到同一个战壕里,当成惺惺相惜的共同受害者来看。公众三年多时间提不起给中红会募捐的热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于受灾受难群众的关怀与帮助。群众不热情,是期待中红会在郭美美的抹黑中主动提供足以见底的实证,然后以更大的热情,放心大胆地捐,踏踏实实地助。他们不忘记郭美美,其实是没见到中红会的底。中红会把底兜干净了,一百个郭美美都抹不黑百年老店的招牌。

包公的脸不是抹黑的,关公的脸不是喝红的。中红会的颜色,是卖身的郭美美与再怎么别有用心的人,想抹都抹不黑的。清者自清,中红会只要一笔一笔把账端出来晒晒就行。早晒早忘记,根本就用不着提醒。否则,反倒让人觉得此地无银三百两。

一个干干净净的中红会,应该永远记住郭美美这个名字。它是全中国慈善事业的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发表于 14-8-16 14:10:29 | 只看该作者
周立波在公益上面不差钱 4000万元捐款不觉高尚(图)

2013年11月26日 17:56
来源:凤凰娱乐综合








0人参与 0评论


周立波录制节目现场
自《中国梦想秀》第六季开播过半,据悉已有上万个爱心热线打进栏目组要求捐献爱心。同时,针对已通过的梦想,浙江卫视“圆梦办”陆续派出工作人员分赴各地进行核实,为追梦人进行圆梦工作,而“梦想大使”周立波两天时间内南北奔波5000多公里为追梦人圆梦。
栏目组透露,与前五季相比,第六季因为报名人数庞大,加上报名地区更广,在选题方式上进行了改进,将原先五次身份审核进行有效合并,在确保真实性的基础上提高筛选效率。首先对从网络、电话等渠道收集来的上万份报名资料进行个人信息核实,初选出3000份梦想选题,并交由“梦六”故事组;故事组负责人丁立透露,从3000份梦想最终“淘”出800多份;这些选题被送到由导演、副导演、编导组等核心节目人员组成的“故事会”进行讨论筛选;剩下200多份选题,最终由各路导演联系追梦人进行最后把关。“老师”成为“梦六”最大泪点:“乡村校长”周玉阳、“中国好爸爸”柏剑、“最美支教老师”菜刀……据透露,这些老师的无私大爱感动了很多观众,每期节目都会接到上千个爱心热线,最高纪录是15小时接到104个电话。
周立波首曝他的公益基金为4000万元,“我们结婚时候说好的,所有的礼金都捐出来做公益。我们拿了600万元出来,礼金3400万元,一共4000万元。”对于做慈善,周立波如此调侃自己和太太,“我们家分得很清楚,我负责赚钱,我太太负责消费;我负责伤害,我太太负责积德。现在太太为了这些把所有的生意都停掉了,全职做公益,做一件好事可以抵掉三件坏事。人在世界上也不过上万天,做点有意思的事情,死后留名,给孩子们一个榜样。”周立波又认为,做好事很可能会导致麻烦,“中国人自己把做好事弄得太高尚,什么事一旦太高尚就会很累。我对慈善的理解跟一般人不同,某种意义上我是在为自己做,而且我不觉得自己高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发表于 15-2-16 04:28:50 | 只看该作者
卢咏:公益机构运作要提升专业水平
2015-02-10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来,国内一系列捐赠事件引起公众对中国公益事业的关注。什么是公益?人们为什么要捐赠?公益机构怎样运作,如何持续发展?公益机构如何体现公信力?广大公众对相关的讨论日渐增多。美国永亚公益咨询公司创办人兼总裁卢咏女士,在美国顶尖的非营利机构有着长期的管理和研究经验,其新书《公益筹款》,全面展现世界顶级非营利机构的运作状况、管理方式和筹款经验,详细介绍行之有效的筹款管理框架、战略步骤和具体方式方法。中国经济网记者日前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对卢咏进行了一次专访:

  记者:能否谈谈你写《公益筹款》这本书的初衷?

  卢咏:在美国,除了政府机构,商业机构,非营利机构是第三力量,国内常叫社会组织。商业机构与非营利机构都属于私人部门。我写的第一本书《第三力量:美国非营利机构与民间外交》在国内很受欢迎,反映了人们在认知方面对非营利机构的运行存在较多需求。关于非营利机构的筹款运作,也存在较多空白,所以再次动笔,写了《公益筹款》这本书。

  记者:你怎样看待参与捐赠活动的功利性与公益性?

  卢咏:参与公益事业是人们释放爱心的一种重要方式,捐赠等公益活动体现了人类善良的一面。社会对公益事业的需求度高,参与者也渴望其行动获得认可。当然,参与公益事业并非完全无私,存在社交功能,提升社会地位,也存在某种功利性,比如获得减税资格。

  免税是一种优惠机制,鼓励机制。不过,减免税务不能够解释为什么这么多美国人进行捐赠。很多人也不是冲着减税来的。捐款就是捐款。在美国,免税是联邦政府提供的一种特殊待遇,因为参与公益事业就是帮助政府做一些事情,政府收了税原本也要做这个事,要控制政府规模,不如通过制度上的安排,直接让私人做。

  记者:美国如何监管非营利机构的运作?

  卢咏:非营利机构获得减少税收优惠资格之后,要面临很大的责任。美国监管部门对非营利机构的认证与减少税收优惠,监管得相当厉害。非营利机构注册成立之后并非自动获得优税资格,要向国税局(IRS)申请。根据美国国内税收法对501(C)(3)类公共慈善机构的规定,获得资格之后,每年都要向国税局呈报一份内容详尽的税务文件(多数机构需要递交990表),否则可能失去免税资格。国税局对这份报告的审查非常严格,许多非营利机构都要找专业人员去写。要有独立的审计。另外,捐赠者也可提出要求查看财务报表进行审计。

  记者:美国的非营利机构如何筹款?

  卢咏:非营利机构筹款,也就是公益筹款,在美国是一个专业化的过程,有一套完整的系统。在筹款环节的具体操作方式,各种机构因规模类型不同存在较大差别,专业化程度不一样。比如哈佛大学的专职筹款队伍十分庞大,如果加上各院系的筹款专员,全校的专职筹款人员有好几百人。

  《公益筹款》这本书,就是从专业化角度,介绍如何建立一套系统,对非营利机构进行专业管理。这个过程,包括确定一个可能捐赠者,初步接触,培养感情,开口要钱,捐赠到位,感谢认可捐赠者,做好捐赠记录,财务透明等环节。要体现问责性,财务要清楚,跟进工作要周全,捐赠者才有可能再捐。第一笔捐赠比较低,关系好了,才有可能获得高额捐赠。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

  非营利机构对捐赠者关系的培养,是跟人打交道,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跟公关、营销有点像,是培养人脉的问题。容易出现的情况是,想着你的时候就来了,捐赠后就没声音了。美国优秀的非营利机构是如何操作的呢?比如大学,在学生刚毕业时,主要是发筹款资料,通过信件、电邮、社交媒体等方式保持联系,保持数年的浅层关系。几年后,等毕业生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开始进行尝试,一般是年度性的捐赠,金额较小。跟进工作非常重要,获得初次捐赠之后,就努力将其培养成经常性捐赠者。“售后服务”很重要,要通过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恰到好处的感谢和认可,以及公开透明的财务等专业化管理过程,让捐赠者感觉很开心、很放心,做公益捐赠很值得,不参与公益捐赠,是丧失机会。

  做好公益事业并非热心人扎堆就能把事情做好,信誉是非营利机构的生命要素,而非营利机构提高专业素质是增加公众信任度的必由之路。

  记者:您曾经提到,对于美国的捐赠者而言,捐赠如同奢侈品消费,体现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能否详细解读?

  卢咏:同样是消费“奢侈品”,捐赠可以说是一种高尚的消费行为。在欧美发达国家,许多富人将公益捐赠视为一种类似于“奢侈品”投资的活动,由此获得社会价值的回报。只有参与公益性捐赠活动,才能真正晋身上流社会,如同成为中国古代的“士族”,财富创造与社会发展才能进入良性循环。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规律。

  美国将公益捐赠变成一个体制化科学化的东西,是从镀金时代开始,有100多年历史了。富人投身公益,心性向善,即使藉此经营社会关系,有某些功利色彩,也应该受到肯定。例如通过高额捐赠成为大学、博物馆、医院的理事,是一种社会地位的体现。捐赠之后,与其他有社会地位的建立关系,可以提升人生境界,可以提升社会影响力,也可以带来更多商业机会。对个人而言,也是一个良性循环。

  公益是社会公信力的积累,社会资本的积累。你的社会地位、人脉,人们对你的信任,都包含在内。要获得社会信任,除了建立完善法律法规等监管体系,公益机构专业程度要提高,这是整个社会进入现代化的一个过程。

  记者:美国企业的捐赠活动怎样?

  卢咏:美国企业的捐赠活动目的性较强。企业资助大学研究项目,对培养招聘人才,开发新产品都有好处。员工知道所在企业做公益,会产生较多忠诚感。很多美国大企业通过公益捐款与年轻大学生建立关系,并且已经成为一些成功大企业的“必修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发表于 15-2-16 04:29:54 | 只看该作者
秦国英:点滴之善汇成大海
2015-02-09来源:新浪公益



  科技让爱心跃然掌上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急速发展普及,突破信息垄断的壁垒,消除时间空间的障碍,催生了门槛低、人人可参与、全程透明的“微公益”新形态。拨动手指,通过手机瞬间完成自己的善捐,聚沙成塔,传递善意,帮助他人。“指尖公益”对传统募款模式产生极大的冲击,成为众筹的一大亮点。社会公益与企业公益并驾齐驱,色彩纷呈,千千万万的网民成为践行公益的主体,实现了公益资源的最大化。
  面对风云变化的新技术、新思维、新模式的公益新浪潮,各大型基金会如何抓住发展机遇,运用互联网思维,精心策划好的项目,及时抓住典型事件,创新完善机构的发展战略,聚集更多的社会资源,扩大组织的社会影响力,成为各基金会抢抓战机的重大的新课题。

  妇基会与各知名网络公司合作已经有多年的经历,如2011年在新浪微博上发起救助患罕见毛霉菌感染者卢文红,得到杨千嬅、胡静等数十位媒体、文化名人帮助转发呼吁,两周内累计筹得捐款26000余元、药品捐赠10万元,及时救下了这位3岁孩子的妈妈。
  2014年春节与百事公司、天猫商城合作的“把乐带回家”网上乐捐,取得良好业绩,并已成为我们的一个保留项目,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推进。类似的乐捐项目还有10元“母亲水窖爱心水杯”,让农村学校的孩子们不再凑着水龙头喝水,用上无毒无味、抗震耐摔、密封性强又好看的水杯。

  岁末年初,通过移动互联网,发起的两个 “网捐”公益行动,则进一步显示了我们对“微公益”项目精细准确的策划。
  2014年圣诞节期间,妇基会与腾讯公益、京东商城、滴滴打车、“nextbuy造吧”联合借苹果6手机发布、平安夜圣诞送祝福、为贫困儿童送新年礼物于一体打造的一款时尚、公益的圣诞礼物——这款神似大号“iPhone6”包装的不是智能手机而是6个红灿灿的有机苹果。苹果,与“平安祝福”相契合,“ 6G”,有6个的意思,G则更蕴含更丰富,传递了Give(给予)、Gift(礼物)、Great(美好)、Generous(慷慨)、Glamour(魅力)、Gleam(闪烁)这些充满美好愿景的正能量信息,包装上的玫瑰花,则代表浪漫真情和珍贵独特,符合青年人的消费心理。

  每份义卖价格99元,其中除包装邮寄成本外,有扶持鼓励果农种植有机食品的资金返还,有为 “儿童希望之家”中来自各地孤残儿童采买新年礼物的40元善款,及5--20元的“滴滴打车”专车券。在短短2周的爱心义卖中“苹果6G”线上线下共筹集善款44万多元,是妇基会最有效益的一次义卖活动。

  2015年初,缘起于一位母亲的恳请,妇基会在腾讯公益上认领了一名13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的救助发起。孩子父母都是 “滴滴打车”的专车司机,正当生活看到新的希望时,品学兼优的儿子突然患上了白血病。这次是由患儿母亲个人发起,妇基会作为公募认领、全程监管,“滴滴打车”团队具体运作,腾讯公益网站推广的“疾病救助”项目。母亲淳朴真情的呼唤,“来不及等待的生命”的急迫,感动了13314人认捐,5天时间就完成了60多万元善款的筹集目标。

  赢在创意
  在网络上以事件发起的公益募捐,有不断的惊喜,也有不如人意的缺憾,当然也会有执行不力的公众质疑。其中创意是最为关键的,如果你推出的项目及展示方式不够吸引力,不能在短时间将人们的关注转化为公益捐助,很有可能没人为你埋单,铩羽而归!如何能在微公益与可持续发展中寻求切合点至关重要。
  令人喜悦的 “苹果6G” 捐赠是恰逢iphone6手机火热销售和圣诞节送苹果保平安的习俗,巧妙打造了一个迎合现代都市年轻人消费观念和公益需求的礼品,赢在创意,让人们在愉快的网购中欣然做了善事,在做善事的同时,也润物无声地传递了人人皆可公益的理念。
  胜在管理
  对白血病患儿的救助相对则是让公众揪心的捐赠,类似的突发性个人救助特案,并不是大型公募基金会主打的优势项目和常规项目。但一旦认领,就一定要发挥公募基金会信息透明,监管到位的优势,对个案进行确认和背书,承诺为支持项目的爱心人士开具捐赠票据服务,从而让人捐得放心,捐得安心,捐得舒心;并通过有效监管,保证善款运用的及时、公开和透明,为公众把好每一道关。

  我们在认领发起救助时,就在网上晒出解放军广州军区医院的诊断书。
  捐款目标实现后,委托滴滴打车广州团队负责项目的具体落实,在腾讯公益中随时说明孩子病情、治疗情况及图片,保障“微救助”项目实现零风险运作。最终,由于及时的救助和治疗,孩子很快得以骨髓配型成功。
  苹果6G项目委托“儿童希望”负责具体实施救助。44万元善款中有228240元可为近30名孤残儿童购置日常生活用品和新年礼物,112740元支持返还果农,账目清晰,待项目实施完毕后还会在网上晒出所有的开支明细和有效证据。

  传播慈善文化
  两次“时间少、额度多”的“网捐”着实让我感受到当公益遇上移动互联网,可谓是如虎添翼。
  新公益更注重参与、执行,为每个人创造参与公益的“方便法门”,体验快乐来自举手之劳。一方面,技术上让公众参与公益更加便捷。不用到邮局汇款,不用到银行转账,动动手指就能捐款,善款去向也可即时公开,大大提高“捐赠体验”。另一方面,更多年轻人愿意通过这种时尚的渠道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在朋友圈中推广开来,“晒出”自己善行善举,与朋友分享人生快乐的同时,也推波助澜弘扬了移动互联网端的“慈善文化”。只要有爱心,每个人都有机会投入公益,哪怕在社会底层,也能日行一善,用善意来创造价值,回报社会。不仅让世界充满爱,充满善,更让自己获得快乐和尊严。
  互联网社交媒体重塑慈善格局
  互联网思维已给当下诸多行业带来深刻而巨大变革,“冰桶挑战”掀起的狂澜,助推互联网思维阵阵“大风”,促动大型公募基金会纷纷调整战略部署,试水社交媒体,让公益一路狂奔,大步跨向公益新时代。相比其他,妇基会运用互联网思维谋篇布局还略显滞后,“微公益”项目布局还处于相对分散、不成规模、专业化不强的格局。今后我们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坚持既有企业募资为主体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形成以品牌项目为核心产品,以突发事件救助项目为辅助产品,构建起以服务女性与家庭的网络项目矩阵,成为撬动企业和社会力量进入公益慈善的“入口”,并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进一步扩大妇基会的社会影响力。

  网络公益的特征,要求线上公益募捐与线下的公募基金会紧密结合。公募基金会要为公民提供信誉保障,为草根公益机构提供公募资格,对项目运作提供规范引导和风险防控;“微公益”组织者要依托公募基金会建立规范管理的机制,保障公众捐款得到合理使用,保证活动可达到预期目标。从一定意义上看,这也是病患孩子用最短时间获得资助的关键所在。因此,利用互联网思维,探索公募与私募、大型基金会与草根组织结合,构建一个线上与线下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的联合劝募格局。一方面使微公益带动大公益,使社会公益资源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培育更多更专业的新生力量,努力提高草根组织的组织能力、团队能力和专业化能力,推动全民公益时代尽快到来。
  微公益推动全民公益,其意义不限于公益,更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如果每个大型公募基金会都能实现这一新的发展战略,让更多人参与到公益慈善中,用举手之劳的善行和无所不在的爱心点燃每个人的心灯,用以照亮一个光明的中国,中国梦就真的可以期待了。(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1#
发表于 15-2-16 04:30:38 | 只看该作者
宋厚亮:公益机构如何获得媒体青睐
2015-02-11来源:公益时报





        他长期专注报道著名企业家们的公益慈善经历,他采访过王健林、牛根生、俞敏洪,他希望讲自己的所见所闻整理出更多经验,可以对更多公益组织、对公益行业有所助益,让更多行业之外的公众了解这个行业所发生的故事,尤其公益在社会转型时期所展现的重要力量。

       这两年,很多公益机构的秘书长和传播总监都跟我探讨一个主题,公益机构如何吸引媒体,如何跟媒体做更好的链接,如何透过媒体走出公益本身,如何能够让小小的公益圈之外的大众去理解、去认知我们的公益世界。我们公益机构本身有非常丰富的资源,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尤其有一些基金会,背后拥有非常丰富的企业家、名人资源,在行动和传播中却没有合理的相应规划。

       两年前我采访姚晨,她并没有成立基金会,也没有成立专项基金,但她在私下里参与了很多公益慈善事务。吸引我采访她的一个身份,当然是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区代言人。在关注她之前,我并不了解难民,根本不知道难民是生活在什么样的境地,相信大多数中国人也都如此。但是当姚晨成为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区的代言人之后,境况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作为“微博女王”的她在微博上持续不断分享难民署的行动、分享难民的悲惨境遇,吸引着大众和媒体做更多的传播。百度当时做了一个统计,对“联合国难民署”一词的搜索在2012年排在年度搜索词的第四位。也就是说,这项离我们非常遥远的公益行动,在十多亿中国人中间突然有了这么大的关注度。

       同样,马云在新浪微博的注册身份是“TNC(大自然保护协会)全球董事会董事”。在此之前,就连许多公益界的人士都不知道TNC做着什么样的事,但是马云的独特身份让大家开始关注TNC。

       目前,在公益慈善行业内,大多数的基金会、公益机构都被我们熟知。但在行业之外,公众根本不了解我们这个行业所发生的故事,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所展现的重要力量。

       我认为,有名人、明星资源的公益机构,如果让他们广泛深入参与到项目中、参与到传播中,对公益机构走出公益圈、让更多大众了解,是很有价值的。对于没有名人、明星资源的公益机构,也应该主动吸引他们的加入,因为如今名人、明星不参与公益是很没有脸面的事,他们也等待着更多优秀的公益机构跟他们做链接。尤其是在当今中国公益发展的初级阶段,这种链接对于公众是很有必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9-25 10:31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