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随笔日志] 我的成长经历和我的感情生活

[复制链接]
511#
发表于 07-12-22 16:16:23 | 只看该作者
美惠子姐姐多保重,注意身体。
以后电话费用不完的时候记得找我啊,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
 楼主| 发表于 07-12-22 20:17:06 | 只看该作者
我的长途话费还剩40多元没有花完,就剩下不到十天就过期了,所以最近准备再次去骚扰几个朋友,肯定不会放过你木碗,最近两天的重感冒让我好久没犯的鼻炎又发作了,今天在家差不多用了一包餐巾纸,下午在家里睡了一大觉,醒来以后感觉好多了。今天冬至,晚上去婆婆家吃饺子,吃完饭一家三口到药店去买了治鼻炎的药物,希望感冒能早日好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3#
发表于 07-12-22 21:20:56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感冒了哦,但还不是很严重。其实我一直很少感冒,所以偶尔感冒一下我还是比较欢迎它的。

姐姐要好好保重自己哦,我们一起多休息,多喝白开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4#
发表于 07-12-23 21:44:38 | 只看该作者
美惠子:你好!

看了你的成长经历,很受启发.你大姨的性格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很想改变,但性格能轻易地改变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5#
 楼主| 发表于 08-1-7 11:17:19 | 只看该作者
2007年已经成为过去,回首2007,这一年是我的本命年,感慨颇多,简单回顾一下,也算对自己有个交待。



   2007年的上半年过得还算比较风平浪静,工作是在学校后勤、科任组之间穿梭忙碌。八月份放暑假,在学校图书室加班半个月,好不容易休假,到医院进行例行检查,却被告知乳腺又一次出了问题,乳腺导管里长了纤维瘤,此外还有不少大小不一的囊肿,医生告诉我必须手术,无奈,第二次走上手术台,七年前的那一次医生给我我用的是局部麻醉,我是在和医生的聊天中完成手术的,只住了三天医院,这次却是全身麻醉,让我在昏迷中医生用一个小时做完了手术,看来比上一次要严重多了,住了七天院,好在比较幸运,化验结果是良性,我的一位同事比我只大一岁,因为大款丈夫有外遇而闹离婚,今年暑假也检查出了乳腺癌,做手术钱不够,还向我借了几千,和她相比我还算不错的,不过我也要好好注意了,毕竟我已经做过两次手术了。现在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好像逐年升高,我心里清楚,我的这次乳腺出问题与我四年前的抑郁症复发是有直接联系的,我需要好好改变我自己,好好学会如何来爱自己,努力让自己的心胸变得豁达、变得乐观、开朗,好好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暑假过后,因为学校工作的需要,我担任了三年级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同时还兼任我喜欢的图书管理员工作,因为受抑郁症的影响,我离开教学一线整整有四年了,今年重返一线,加上三年级数学我以前也没有教过,压力还是比较大的,不过在领导同事们的热心帮助下,加上自己的勤奋努力,还算一步步慢慢适应了新的工作,也算入了门,领导今年把我当成了新教师,频繁的来听课,给我派师傅带我,我也很感谢领导给我这个机会,虽然年纪已经不年轻,但我觉得自己的心态还是很年轻的,干劲也是很足的,能够把领导的批评当补药来吃,当然脸皮也练得比以前厚多了,成绩虽然是谈不上的,但只要和同类班相差不大我就比较满足了。



    2007年我读书方面的收获还是不小的,新书买了很多,一年的购书钱已经超过了2000元,特别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这学期买了很多,前几年因为不在教学一线,教学方面的书看得很少,今年需要在这方面多补补课,需要下功夫给自己恶补才行。书看得不少,文章写的还是不够多,教学反思都是在领导的要求下才写了几篇,自己主动写的还是不多,像我这种书看得多,却写得少的人,用高万祥校长的话来说属于知识和智力上的“半瘫痪者”或称“精神侏儒者”,这个说法我感觉真是一针见血,2008年我要坚决摘掉这顶帽子,多读、多背、多写,多实践,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爱书人。经过两年的努力,让我比较高兴的是在经典诵读方面我利用每天上下班走路的时间,背下了《大学》、《中庸》、《老子》、《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给儿子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和孩子一同成长,我感觉其乐无穷。

    2008年,我希望自己读书写作方面都有一个重大的突破,目标是读书感悟要写上50篇,教学反思手记也争取50篇,在教学方面也要有一个较大的进步。同时还要注意锻炼身体,除了工作,把精力多放在家庭上,把老公和儿子照顾好,建设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6#
发表于 08-1-8 05:01:37 | 只看该作者
供美惠子姐姐参考:

高校教师《教育心理学》指定教材目录:
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
学习迁移;
知识领会;
记忆巩固;

群体心理;
学习态度;
心理健康;

创造性;
自我评价;
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7#
 楼主| 发表于 08-1-8 10:18: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thail08 的推荐,有时间我会去看一下的。我最近写了不少读后感,发在我的新浪博客里。把这些文章也发在我的这个专栏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8#
 楼主| 发表于 08-1-8 10:20:09 | 只看该作者

让我们的心灵成长——读胡因梦的〈生命的不可思议〉有感

终于看完了胡因梦的《生命的不可思议》,在那个曾经美丽如天使如今却是铅华尽洗、澄澈洞明的女子的文字里,让人感觉到似是遭遇了那种涅磐重生、脱胎换骨的美丽,从缥缈变得厚重。或者这也是思索的女子的魅力所在。读完了她的这部作品,扭转了以往从娱乐报道和李敖文字里成形的那个胡因梦的刻板印象。读《生命的不可思议》并没有想像中那么艰难辛苦。很多人听闻书的名字(尤其是在台湾地区发行时的名字《死亡与童女之舞》),再看见封面上胡因梦仰面向天的抽象派照片,就不敢再轻易翻启这本书了。都知道现在的胡因梦早不再是当年的琼瑶剧女主角和李敖身边的女人,而是今日专事有关心灵探究及翻译与写作的胡因梦了,因而更加惧怕这本书的晦涩艰深。然而,真正埋首去读时,却是意料之外的通顺畅快。这个美丽的女人有着细致文雅的笔触,用稳定毫不张扬的基调,娓娓叙述着自己演艺生活的探求,叙述她与李熬的情仇爱恨,叙述她的家庭与生计,叙述她灵道求索的一路艰辛……时而平静,时而跳跃,或慨叹,或叙述,都是跳出世事的恬然睿智,偶尔流露出的小小诙谐令人莞尔。

    她的父亲是满洲贵族,母亲是大户人家。她的出生就带着时代的烙印,母亲的苛刻和家庭的纷争让她比同龄的孩子更缺乏安全感。青春时期她自然走向叛逆,并用自己的方式找到救赎----阅读李敖,从青春时代就开始崇拜李敖。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成为早期台湾电影的“当家花旦”。具体说应该是林青霞出道成为偶像明星的时期,银屏上还有这样一个绝代风华的美人。但是大多作品不能算作佳作,甚至有些角色仿佛“花瓶”。但是她依然很坚持很叛逆的我行我素,在圈内固执得要命。

    而与李敖的短暂婚姻才是胡因梦的人生转折。她就穿着一件睡衣与李敖结婚,而三个月零二十天后,宣布离婚,短暂的要命的婚姻。之后无端的被卷进李敖和萧孟能的财产官司,因为出庭作证真相大白,李敖曾称她大义灭亲。但是这随之而来的是内心无尽的痛苦,李敖的指责和各种攻击折磨得她心力交瘁。

    结束演艺生涯的她转变成为一个翻译家,开始翻译心灵读物,寻找心灵的救赎。如今在这样一个女子的恬静面容中,我依稀看得到曾经美丽的容颜。但是她说,那其实是一种原罪。我想或许生命的不可思议无处不在。“你以为你发生的都是意外,你的遭遇都是外面加给你的----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自编自导自演。”如果不能拒绝这场梦,不如好好演完这场戏!

    书中回顾了她四十多年的人生。诚如其题,你会发现一个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过程,而且竟然是如此之不可思议。探索自己是一件很有趣也很辛苦的事。跳出自己看自己,不留情面地把自己当作客体去剖析,直面自己的不安全感、对爱的渴求——据我自己的感觉,人要直面自己,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其实很多事情,比如该分该和,该出国该工作,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答案;只是,很多时候很多人不愿意去面对这个答案。更深层次上,要承认自己的虚荣、胆怯,再坦然面对之,就更难得了。

     她写她的“灵道”之路铺陈了最多的理论与著作,但那些奇异甚至闻所未闻的探求经历亦让人着迷和信服;她写她的成长与家庭,予她压抑也予她关爱,基调并不轻松却依然引人入胜;她写她的父亲的离去,悲哀的伤感下却涌动着隐隐的温暖……
   所以,这书不会乏味。女人的感性,沉淀的生活,非常的历练,才华的流动,构成了这本书打动心灵的质素,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还有隐约透出的中年女人独有的优雅而孤单着的气质。合上书的时候,脑子里忽然就跳出书中一句话来,印象极深刻。是胡因梦评价李敖的话,却未必不是对自己内心理性的透析和探求:“人即使拥有再多无知的支持者,终场熄灯时面对面的,依然是孤独的自我以及试图自圆其说的挣扎罢了。”权当这本书是一个女人终场熄灯后对着黑暗的回首驻足吧。
  看完她的自传,我对她翻译的那些书籍也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我会陆续买来好好研究学习,她在新浪网的博客我也会经常去光顾一下。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8-1-9 16:0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9#
发表于 08-1-8 10:49:0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0#
 楼主| 发表于 08-1-9 16:01:49 | 只看该作者

给灵魂一次接受洗礼的机会吧——读司晶《拉自己一把》有感

《拉自己一把》是一本非常值得大家看的书,是司晶感人的亲身经历,一个残疾人用自己的感人经历挽救了许多在迷途中的人,她的精神和毅力让我流下了许多的眼泪,让我由衷的钦佩!



  司晶,一位关注平民危机,创造灵魂复苏的心灵大师,一位有着传奇人生经历,活出高贵人格魅力的平凡百姓;资深心理咨询师、《婚姻与家庭》杂志专栏作家,清华、北大、中科院等几十家大中小院校特聘教授,心理顾问,被公认为当前国内最全面、最有效解决青少年各类成长问题的杰出女性。



著名导演谢晋:向精神巨人——司晶学习!
著名主持人王小丫:司晶是我最佩服的大姐!

著名剧作家白天光先生:司晶是上帝把她带到人间的天才,司晶不是自己的,是属于大家的!



   读着这本书,读着一个脆弱的生命与病魔的坚强抗争,感人肺腑且超越生命的故事,与作者司晶一起在艰难的求生路上,用心感触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聆听着世间所有的忧伤和欢乐,触摸着一个非凡的心灵对生活、事业、金钱、权力、情感和死亡的真实体验和独特思考。“拉自己一把”,司晶做出了许多人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一件事;拉自己一把,改变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给自己带去了希望和光明。


    残疾是人生的不幸。其实,人生有很多的苦难和挫折,有各种各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现实,只要我们能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接纳生活,用一种大度的胸怀享受生活,用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面对生活,不幸的生命会因苦难和挫折而更精彩。


 书中的上 篇—— 没有足迹的路,在这里,司晶写道:如果你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倾听我轻轻地向你述说我经历过的一个又一个惨淡的故事,你会猛然发现,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成功的彼岸距你只有一步之遥,让哀痛变为欢乐不是神话。



    当医生对9个月大的她宣读了“这是个废孩子”的判决后,经历了两年痛苦与无奈的折磨,双双身为高干的父母终于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将她寄养到兰西县的姑姥家。这是东北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县城,姑姥则是一个婚姻不幸又不能生育的厉害女人,她没得到过爱,更不会付出爱,一心认为这个瘫孩子是前世造的孽。都说多磨的孩子早立世,司晶从小就特别善解人意,自我约束力强,她深知自己是个残疾人,只有对身边的人好才能赢得别人的感情,孩子的自由天性荡然无存。


    在那个年代那个小地方,人们对待残疾人的同情是有限的。姑姥爱干净,家里一尘不染,用报纸糊的墙壁不许靠脏,用油擦的柜子不许粘上手指印,否则都要挨打。


    “我被放在炕角上不让乱动,可我根本坐不住,只能用两只胳膊支撑,或是把两条又细又软的小腿垫坐在屁股底下。”这样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但她从来不说累,脊椎骨在没有一块肌肉的支持下渐渐向左侧弯了下去,以至于后来不得不进行矫正手术。


    她还曾偷听到姑姥对来看望她的妈妈说:“像这样的孩子都是要账鬼,早死早省心,不死就是你的累赘!”这对一个生性要强的孩子来说又是一记多么残酷的打击。



    然而至今让司晶感到庆幸的是,上帝虽然剥夺了她站立的权利,却给了她一副聪明的头脑,去捕捉体味生命中每一件美丽的事物。


    天暖的时候,姑姥常把她放在院子里一个晒米用的笸箩里,丢给她一张旧报纸一把小剪刀。四五岁的她剪出的小鸭子、小狗活灵活现,招来大人们的一片感叹与惊讶。13岁那年,因为怀疑自己没有鞋才不会走路,她向邻居央求来下脚布料,没人教,也没向人请教,一针一线为自己缝制出生平第一双鞋。


    “由于右手半瘫,两手配合不好,手指被刺得血淋淋的。”尽管如此,对活计十分挑剔的姑姥也不得不吃惊:“这孩子是不是成精了?”


    后来司晶曾在文章中写道:“我有一种爱鞋的情结,我不舍得扔掉每一双穿过的鞋。我把它们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那里,每一双鞋子的底都是崭新的,它们从来没有踏响过生活的足音,却加速了心的驰骋……”


   从此她爱上了针线活,“那个时候体现一个女孩优秀与否的标准就是会做活儿,很多十八九岁的姑娘因为针线做得不好被家人骂,可这根本难不倒我,凡是从我手里出来的东西保准惊人。”


    可为此她也丢失了不少她渴望的友谊,妈妈们常常比着司晶做的针线把女儿们臭骂一顿。这种自信与痛苦交织的感受让她无所适从,即使成年之后也常常困扰着她。



    从生病开始就被医生宣判要死的孩子,谁会想到要送她去念书呢?17岁之前,司晶是一个文盲,家里写来的信只能听姑姥读个只言片语,为了求别人多读几遍,她要靠缝一堆衣服和织一双手套来换取,这常常让她感到屈辱。一次一个男孩子捉弄她,信读到一半就扔在地上跑开了,周围没有一个人,她眼睁睁地看着信被一只猪踩得面目全非……她下定决心要认字。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第一个字竟是从墙上开始认的。“县城的居民爱用旧报纸、海报糊裱墙壁,这可帮了我的大忙。”司晶还发现县城里的人,识几个字的对书没兴趣,却喜欢念叨别人家墙上的字。于是她抓住爱逞强的孩子,故意说他们认不全整篇文章,孩子们自然要证明自己,她就暗暗跟着记,两遍念下来基本都记住了,再一遍一遍加深对每一个字的记忆。


    “我觉得每认识一个字,眼前黑色的天空就出现一个小小的亮点。我像着了魔,眼睛整天盯在墙上。”顶多两个月,她已经捧着《青春之歌》读得如痴如醉了。看着没有一支笔一个本的司晶,大人们再一次震惊了。


    有了书做翅膀,她不再是连炕都走不下的瘫孩子。也许姑姥说的有道理:“老天有眼幸亏她不能走,否则她能上天。”


    会认字的司晶在姑姥眼里越来越难管教,这个脾气越来越坏的女人甚至用烧书的行为来表示她的恼怒。在挨了狠狠一巴掌之后,司晶用借来的一支笔艰难地给家里写去了第一封信,她回到了阔别16年的家。


    “姑姥去世时的情景非常惨烈,尚未断气的她因为养女迫不及待地褪她手上的金戒指而被活活气死。”司晶同情这个没有爱也不懂爱的女人。


    回到家她闭口不谈过去的生活,直到第一本书出版,母亲才得知她的遭遇,从此经常内疚得流泪。而她却感谢父母把自己送走,说这反而造就了她,“否则在百般呵护下,我会成为一个坐在轮椅上的纨绔子弟”。



   我从来没有看一本书可以看得我泣不成声,在读《拉自己一把》的上篇时,我的眼泪却是一直没有止住。虽然这本书我已经读过好几遍了,但每读一遍都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我从来没有想过人间有如此成长之人, 我从来就不知道世间有如此残冷的环境, 她在书上的每个字,每一个词,都是那刺痛我的神精; 还有什么可以让自己的灵魂受到如此震憾, 还有什么理由让自己觉得不幸? 还有什么可以让自己的灵魂受到如此震憾。除了当时的自卑心情外,我词穷的无法形容阅读的心情。有对司晶老师的同情,欣赏,鼓励, 有对姑姥的痛恨,及姑姥一生的悲哀, 苦命的人儿,活出了甘泉的人生; 拉自己一把,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本书,起码可以让你停滞复杂的心灵得到一次圣洁的洗刷. 如果你稍有空,买一本回来,给你的家人,朋友,孩子,和自己;值得一读!!



《拉自己一把》下篇 生命对话录 司晶在这里写道: 我从来不承认自己是心理医生,至今我尚未给自己的事业一个准确的定义,为了让人们能接受,只能暂时叫“咨询”。我很自豪地说,我是求咨者的朋友,我不能给他(她)们治病,但我可用我独有的方式,让他们从迷茫中觉醒,从绝望的谷底重新站起来。



   有医生这样形容司晶:“她背负着一具连着骨肉的‘十字架’过日子,每一分钟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优越的生活条件,父母的加倍补偿,亲友的同情,没有人需要她做任何事,她的生活就是每天原地从床上起来,到晚上再原地躺下。


    她开始怀疑自己真的如姑姥所说是个“累赘”,为了证实自己的价值,趁家人不在的时候,她用手撑着小凳子把自己一步步挪进厨房做饭,她用椅背顶着胸口洗大盆的衣服,她趴在地上为全家六口人做过冬的棉衣……


    那些正常人干起来也不轻松的家务活,她要为之付出的代价难以言语。身体因为超负荷的劳动累坏了,但她觉得值得。劳动不仅磨炼了她的意志,更让她获得了自尊和成就感。


    然而严重侧弯的脊柱,深深凹陷在胸腔里的肋骨,头与腿几乎贴在一起,呼吸困难,甚至出现了危及生命的综合症,这一切逼迫着27岁的司晶必须进行脊椎整形手术。从十几岁就上手术台的她,对手术并不陌生,但这一次要冒的风险,无人能够预测。


    一刀竖切的刀口有40厘米长,另一刀从腰间侧切过来,整整是腰的半径。五根穿过神经区的钢丝将一根钢棍固定在脊椎上,再截一块髂骨砸碎了铺在上面。


    八小时后被推出手术室的司晶大睁着双眼,心痛的父亲用手为她闭上,直到晚上她才清醒过来。麻药的效力逐渐解除后,捆在脊椎上的钢棍随着体内的温度一点点挺直,这种痛苦让她终生都难以忘怀。


    然而由于植骨太少,背部肌肉全瘫没有力量,手术后一年,刚直起来的腰又弯了,她不得不进行第二次脊椎强直手术。后来她听护士长描述了那个惊心动魄的场面:“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手术,电刀子一上去一股白烟从上到下把人劈开了。”她的身体里又被加进了两根钢棍。


    为了不伤害大脑,她控制使用镇痛药,常常与别人说话的一瞬间就疼昏过去了。只有医生能够了解她正在遭受怎样的折磨,这个已经与司晶成为朋友的男人,做了几十年的手术,第一次被一个弱女子忍受痛苦的超常意志力感动得流泪了。还有医生这样形容司晶:“她背负着一具连着骨肉的‘十字架’过日子,每一分钟都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虽然她能做饭、洗衣、擦地板,赢来别人的赞叹与钦佩,但她无法逃脱终生被轮椅所困顿的现实。学绘画、学英语、练习写作,她依然在每一条路上四处奔突,为的就是拉自己一把,不做一个“活死人”。


    当生活在姑姥家的火炕上的时候,就有大姑娘小媳妇找到善解人意的司晶诉说心事,而她还不懂得爱情为何物时,就能告诉人们怎样去爱。回到父母身边,因为善于思考和乐于助人,她周围的朋友一个连带一个,越聚越多。他们坦诚地将自己的烦恼与困惑向她吐露,于是形形色色的人生,错综复杂的世界,一一在她的面前展现开来。


    她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角落,那里面郁积着各式各样的焦虑与苦恼,不懂得释放和化解,就会羁绊前进的步伐。然而不管他们感到多么无奈与绝望,她总能用自己的人生观帮他们重拾信心。看着陌生的人带着信任来,又怀着尊敬和感激离开,她逐渐感知到了自己的力量。


    第一次脊椎矫正手术中,她喉管边缘的肉被呼吸机全刮掉了,形成了息肉,边割边长,医生警告她:“立刻停止讲话,否则容易病变。”她毫不理会,找她的电话依旧铃声不断,她也并没有像医生所预言的那样。


    另一次手术后的危险期内,一位感情受骗的妻子千里迢迢赶来求助。谈话结束后,汗水湿透了衣服,可看见对方脸上露出的笑容,她欣慰得食欲也大增了。“周围的人都说我有瘾,有瘾能过瘾就是享受啊。”


    那时的司晶并不知道“心理咨询”这个名词,东北地区的心理咨询业起步也比较晚。还是一位专业人士提醒她说:“司晶你应该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实际上你已经在这么做了。”


    偶然发生的一件事,促使司晶下定了决心。“一个想自杀的人一见到我就瘫在我的床上说:要是再找不到你我就真的自杀了。”


    她意识到这是一项神圣的职责,选择这项职责也将照亮她的人生。她报名学习中国科学院医学心理学函授课程,而且怕家人阻拦,毅然从家中搬出来独住。经过艰难的努力,她通过了11门功课的考核,以优异的成绩拿到毕业证书。1995年8月,司晶在自己的家中正式成立了“福源心理咨询所”。



   人们沉甸甸的信任让她心怀感激,在一个咨询者的鼓励下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由于不收费,前来求助的人对司晶的信任度是百分之百的。有人说她是家庭条件太好不需要钱,而她不这么认为。她曾经给一名大学生做心理咨询,谈话结束后男孩两手插在兜里默默地流泪。司晶问他还有什么事,他回答说他想给钱,也给得起,但觉得那样做就把她给亵渎了。司晶也感动得几乎流泪:“他理解我,他说我改变了他的一生,一个人能花多少钱去改变另一个人的一生啊。”


     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来自学习、事业、情感、人际、物质上的挫折和坎坷。有的人消极颓废,有的人怨天尤人,有的人忧郁寡欢,有的人绝望轻生。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叹息和抱怨。有的人说:这是一个无望的世界,有的人说:这是一个没有欢乐的人生。难道生活真的是那么让人灰心和无望吗?难道这世界真的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吗?为什么在同一种环境下,有的人站起来,有的人却倒下了?因为前者发现了自己心灵荒漠中的“甘泉”他得救了。而后者把手举得高高,但却趴下了。因为一个奢望外力的人,永远是一个不得饱足的乞丐。一个没有自救意识的人,无论什么都救不了他。当我们经常为生活中的坎坷而感叹生活太残酷的时候,不要忘了问自己,我为生活微笑过吗?当我们为人生太冷漠而感叹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问自己,我们曾几何时付出一份真诚的热情?当我们埋怨世道太黑暗的时候,请扪心自问,我们为这个世界增添过几许亮点?如果我们把这一连串拖住我们脚步,从而影响我们生命质量的问题提及出来,我们就会猛然发现,至关我们能否活出高品味的一个太平常的小道理,那就切不可忘“拉自己一把”。因为自身的力量是无穷的,当我们能从自己的身上寻找到力量源泉,我们就会有勇气面对任何挫折和苦难。当我们濒临干渴绝境的时候,告诉自己,再向前一步就有活水,我们就有可能绝处逢生。只要我们懂得拉自己一把,生命就有转机,只要我们不断“拉自己一把”生活中就不会再有过不去的坎。如果每个人都学会“拉自己一把”人间就会变成美好的乐园。



  请记住这一句话:经常的拉自己一把,把自己拉到水面上,那样可以看到天很蓝,还有很多海鸟、白帆……



    司晶在新浪的博客我经常光顾,她的书、她的博客、她的文章、她的视频是我精神力量的源泉,感谢司晶,认识你真好!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8-1-9 16:0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1#
发表于 08-1-9 18:54:18 | 只看该作者
读完惠姐姐的这两篇读后感,我也很想去找这两本书来看看。刚好我的同事有第二本书,上周我本想借来看,后来却忘记了。明天一定要记得去借来看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2#
 楼主| 发表于 08-1-10 12:03:16 | 只看该作者
司晶的这本书是非常好的,特别适合我们这些患过抑郁症的朋友们阅读。一定会让大家受益匪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3#
 楼主| 发表于 08-1-10 12:05:33 | 只看该作者

幸福是什么——《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是我在逛街的时候,在一家书店偶遇的,黄绿色的封面,简单地以一幅家庭合影开封面,下书“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笔迹,很少从现象书中感觉“墨香”的存在,这本书便有,很多的亲笔信,字迹并不是可以上书简的那种,然而,寻常的家信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与爱,将我们熏醉。一开始就知道这本书是令人心伤的,杨先生将太多的情感注入其中,教我们这些外人也不得不将自己的感情投放。

     2003年出版的《我们仨》,也许并不能说是杨绛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感人并发人深省的一本书。《我们仨》带给我的感受的复杂的,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离别时,我会心酸;读到家常处,我则会认同。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震撼,也让我体会到了一本好书的魅力。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这么多人的争相传阅吧!亲情,似乎永远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过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语便能表达出亲情的温馨和持久。一位90多岁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更能让人为之动容。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时的相扶相帮和患难时的不离不弃,在杨绛老人的笔下一一展现开来。我随她喜,随她悲,随她一路陷入对亲人的思念。我敬佩他们三人的治学严谨;悲伤他们的坎坷人生;欣慰他们的患难于共;羡慕他们的融融亲情;也心痛他们的相继逝世。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著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几十年来,他们相濡以沫,读书为乐,不去理世俗的嘈杂,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书分三部,第一、二部记述了一个梦,或许是人到老年的一些精神状态。梦中的情境读来令人历历在目,就连一些生活中的琐事细节都清清楚楚。即让人感受到杨女士对这个社会的恐惧和怀疑,也感知到她对家庭的珍惜和信任。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的相聚与失散,正是一个家庭真实的写照。女儿圆圆去世了,钱钟书走了,相亲相爱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这位老人,她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书的第三部,只看名字就叫人心酸,“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记述了杨女士和钱钟书结婚后的一些生活内容,从1935年婚后同去英国牛津求学,到1998年钱钟书去世,其间女儿也在1997年因病去世,从一个家庭的组建到结束。杨女士在书中说“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的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林,像冬日礼拜天阳台上晒到的阳光,那样柔和而问心,即使如“文化大革命” 那段年岁,在她笔下,也因家人团聚而平缓。“我们仨”不止一次用平凡打动我,仿佛我也成了他们家空气中的尘埃,跟随他们在流转的年岁中浮动。

      谁都看得出,这是一部用心写就的书。平实,自然,以感情带动文字,温婉平实的文字中,蕴涵着深邃和厚重,所写的虽然都是日常的枝节,却处处显出浓郁的人情味,以及真正的知识分子所特有的那股朗朗清气。

      谁都看得出,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正是这个家庭的幸福让我感动并且在感动之余引发我的思索。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最混乱的几十年间的风雨历程,一家人怎样的相濡以沫,怎样的相亲相爱。她不仅告诉了我们幸福在那里,还告诉了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因为正是杨绛,让我深深的领悟到,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幸福是一种不太确定的东西,因为它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觉体验的东西。别人说你是幸福的,那是别人的看法,幸不幸福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而最关键的一点是,你有能力感知幸福吗?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现代人正在逐步缺失的。看看杨绛钱钟书的风风雨雨吧,但是不论在怎样的逆境中、不论在遭受着怎样的苦难,这永远都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我们仨在一起”,这就是幸福的能力,它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这个家庭具备在任何环境下感知幸福的能力,所以,她们永远都是幸福的。

     石康说“这个家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趣味,一种追求”。我认同这一点,这是杨绛女士用她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的,但愿我们能够真正领悟到这一点,让自己真正拥有这种能力,从而获得自己真正的幸福。

      读杨绛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到今天为止,我读了三遍,我是个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真的要忘了钱老和他女儿圆圆离开我们已很久了。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让我衷情,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真是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入了是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杨绛的文笔真的很优美宁静,平凡家事国家大事从容而谈,面对别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丝的恨,只是泰然处之。而前面两节,三人走失在古驿道,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经梦起至梦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却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从照片上看,杨绛不算漂亮;老年后,发现他们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简单地从杨绛散文中知道,他们家也曾处世交,于是结成亲家,不管当时是否以爱情为基础,这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爱情是个什么东西,终将被习惯于依靠代替,为他们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经历了多少的苦。

     钱老是名人,而在杨绛先生的眼中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角色,有幸相携至老也不枉此生了。好的书每看一次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真的要感谢杨绛先生!

      祝愿杨绛清静地度过晚年,更祝他们仨再相聚没有生离也没有死别。《我们仨》我还会再读下去,陪伴我一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4#
 楼主| 发表于 08-1-10 12:08:33 | 只看该作者

天堂就在心里——读《我们的钱媛》有感

2003年,一本《我们仨》温情满人间,令我读后心生感动。 那个女孩子,在“我们仨”里见过。没有爸爸的风流,没有妈妈的小资。很朴实。很温厚。由钱钟书而认识杨绛,由杨绛而认识钱瑗。对这三口之家喜欢得不得了,钱瑗(前缘)这个名字也觉得简单有意境。当看到杨绛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而伤痛无言时,很多人可能像我一样难免要伤心落泪,又或心生好奇:钱钟书和杨绛唯一的爱女钱媛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她的一生如何?冲着对杨绛的喜欢和对钱瑗的好奇,今年在当当网邮寄了一本《我们的钱媛》,我一段一段的读,泪也一段一段的流,疼痛感也一丝丝的袭来,有时几乎不能制止…



   1937年5月,钱瑗来到世间,1997年3月,因病去世。在钱瑗过世7年半后,一直不能忘怀她的亲友师生,纷纷撰文回忆,描绘出一个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孝顺谦和、富有情趣的钱瑗。在《我们的钱瑗》序中,杨绛写道,“我们夫妇曾探讨女儿的个性。钱锺书说,‘刚正,像外公;爱教书,像爷爷。’我觉得这话很恰当。……钱瑗坚强不屈,正直不阿。钱瑗热心教书,关怀学生,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她默默无闻,说不上有什么成就,也不是名师,只是行伍间一名小兵。但是她既然只求当尖兵,可说有志竟成,没有虚度此生。”



    本书通过钱瑗的妈妈、同事、朋友、学生的追忆,再现了钱瑗生前读书、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折射出钱瑗先生刚正严肃的学者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烙印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形象。出生于书香世家的钱瑗,有世上最有学问、最有才情的父母,却从不炫耀,也不问名利,只踏踏实实做学问,兢兢业业教书,追求心灵与精神的幸福。观钱瑗的一生,短暂而又高质,古人所谓“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要义,在她身上真正实现,她无愧“知识分子——社会良心”称号。在这个时代,大学的所谓教授、博导们只要有三成能象钱媛般心怀理想,不求闻达,专心学问,努力育人,那大学何愁不能成其“大”也!


     书中的钱瑗属于学生的、同事的、朋友的、学校的、教学的、学术的、爸爸妈妈的、婆婆的、孩子的……惟独没有自己的,读完后,才明白书的起名名副其实,为什么用“我们的”,而不是其他。书中大多内容都是记录钱瑗教授的正直、认真和负责。单纯不浮躁,踏实做学问。所有的亲朋挚友、同窗学子,无一不在缅怀钱瑗教授单纯而高尚的人格。而我当我放下书的时候,心像漂洗过一样纯净,豁然开朗很多,觉得不想再为繁琐的小事而计较,要专心做自己的工作,做自己的学问。现在我们心里太缺少榜样了,我想钱瑗教授可以算一个。



   钱瑗是名门之后,但她不象名门之后,看她的照片,很本色,很质朴,尤其后来的照片感觉缺少一种女性的细腻,但一字字的追忆写她认真、努力、勤奋、刚正、智慧、真挚、温馨、为别人着想;写她心甘情愿当“尖兵”,有志竟成没有虚度的一生;写她默默无言,没有一句怨言鞠躬尽瘁段短的一生,读钱瑗,是感动的,她无愧名门之后。


     钱钟书杨绛两位先生常说:但愿多一二知己,不要众多不相知的人闻名。钱瑗的为人为学实践了这一点,正因为如此,有了《我们的钱瑗》的出版。《我们的钱瑗》蔚籍了妈妈心,也给予我们读者宝贵的精神财富,使我们在阅读时,心理充满深深的感激。



    钱媛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 钱钟书得意地说:“妈妈有点笨哦!” 。杨绛:“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家庭生活中钱瑗不仅仅是孩子,也是他们的朋友,附录中看到圆圆画的爸爸的肖像,在病榻上写给的信,一种浓浓的亲情跃然纸上。圆圆在不能起床,不能说话的情况下不放心妈妈的一日三餐,平躺着写信教给妈妈如何做简易的饮食。“牛儿不吃草,想把娘恩报”这是不能进食的女儿写给妈妈的诗。有谁看到这些文字会不动容呢?

作为妈妈的杨绛在女儿鲜花般的笑容在眼前消失时,轻轻说“圆圆,阿圆,你走好,带着爸爸妈妈的祝福回去。”心上却似“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便是我使的劲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着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连着血和肉的亲情被作者写得那样真切,每读于此,总是长叹一声:“人生为什么会有离别”做为爸爸的钱钟书听到女儿回去的消息后“眼里是灼热的痛和苦,他黯然看着我……”分明也让你看到了一种无言的伤感,一种深切的痛在眼里流动着。



    读完有一点对钱媛不满意,钱媛太不爱惜自己的身体了,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学校组织的体检也不按时去参加,甚至逃避,对自己的健康不重视,导致最后检查出癌症以后再也没有爬起来,不到60岁就告别了这个世界,留下八十多岁的老父老母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间悲剧。有时我就想,为什么很多像钱钟书、阳江、冰心、巴金、季羡林等老一代知识分子经受过很多挫折和磨难却都很长寿,而我们现在很多像钱媛一样的中年的高级知识分子却英年早逝,是真的被套上马车就卸不下来吗?有什么办法能够避免这样的悲剧少一些发生呢?



    除了对钱瑗先生生平的补记外,这本书还对她的婚姻生活作了澄清。因为《我们仨》中没有提及钱瑗夫婿,引发读者诸多猜测,而网络报章也有一些文章谈及其婚姻,但因各种原因有诸多不尽不实之处。《我们的钱瑗》中杨绛先生和钱瑗前夫王德一生前同窗好友分别撰文讲述钱瑗这段婚姻始末,读者从中可以看到这个家庭一段温暖而又辛酸的经历。另外,钱瑗的继子继女也在书中撰写回忆钱瑗与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的家庭生活。



    读完书,其实非常的心酸,这种心酸的感觉很复杂,无法用语言去概括,但是,如果钱瑗天堂有知,一定是不赞同,钱瑗先生说,“人其实很了不起,天堂就在人的心里”。我想,这也反映出了我的“俗气”,钱瑗的超脱。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8-1-10 12:0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5#
 楼主| 发表于 08-1-18 16:24:19 | 只看该作者

努力学会爱自己——《生命的重建》读后感

《生命的重建》被称为誉满全球的健康观念第一畅销书,被誉为生命教育圣经般的巨著,曾经创造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50周第1名的骄人记录。

    这本书我向很多人推荐过,我自己一共看了五六遍,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因为我喜欢心理学,也是佛门的俗家弟子,所以对书中倡导的很多佛学方面的知识特别认同。身为美国人的露易斯.海不但是著名的心理学家,而且居然是佛门弟子,而且学佛的功力还很深,让我很惊讶也很钦佩。露易丝.海在书中给我们揭示了疾病背后所隐藏的心理模式,从而为人们开辟了重建生命整体健康的完美道路。被媒体称为“圣人”的露易丝·海将深刻的哲理、科学的精神与博大的爱,结合自己的坎坷经历,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泉般滋润每一个读者的心田。正如戴夫·布朗的评价:露易丝的书是上帝送给这个烦恼世界最好的礼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本书都具有你无法想象的价值!
   她悲惨的童年和多坎的命运使她心理留下了极大的阴影,她潜意识中,有着强烈的认为世界对她就会如此,所以,她本能据绝着会使他改变,会让她美好的东西。结果,她的状况越来越差。命运如此不公平,病魔竟也折磨着她。和佛学老师的接触让她有了改变窘况的决心,人不就是肉体与灵魂的合一吗?在身体上善待自己,在心灵上鼓励安慰相信自己,奇迹出现了,癌症竟在六个月完全无影无终了。这就是生命的伟大与神奇之处啊。也许,故事会有些偶然,但对于绝望中的人来说,与其痛苦无望的接受现实,慢慢珍惜那将逝去的岁月,何不乐观的在欣然接受下,去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强大的生命力,接受自己的一切,他们都是属于你的,正是他们构造了你的独一无二,包括你的身体,也包括发生在你身上所有的事情,也许他们只是让你更成熟的武器。置于病患的出现,是你体内的不协调,一种冲突,在医疗手段治疗的同时,自身顽强的斗志也是至关重要的啊!
    露易斯.海认为“憎恨”、“批评”、“内疚”、“恐惧”,是我们生活中四种最坏最坏的习惯。这四种坏习惯,在我们身体和精神上,造成很大很大的问题。憎恨、批评、内疚和恐惧,引致我们的身体发生疾病。不快乐带来风湿症,长时期的憎恨,更会带来癌症。后果很可怕,我们需要好好警惕!
    这些坏习惯来自我们喜欢责怪他人,却从不勇于负责。如果我们承担所有的责任,那么我们就不会责怪任何人。即使真有人值得我们批评,那也完全是我们自己把这种人引来自己身边的。我们自己的内心思想不健康,分辨不出何者正确、何者不正确,以致招引来不好的人,做出错误的事,这有怎能只怪别人?
     她认为很多疾病都来自不能宽恕别人。如果你希望你的病快快好,那么当疾病来到的时候,你便应该快快找出,在你的心里究竟有那一个人令你痛恨?当你找出后,你便应该宽恕他。  要是你对这一个人感到很难宽恕,那就证明这一个人其实是你最需要去宽恕的。你不必愁不知道怎样去宽恕他,只要你肯宽恕、准备宽恕,佛法自会教导你怎样去宽恕。  一个人认识自己的痛苦容易,认识别人的痛苦较难。其实想通了就会知道,他们也已经尽了全力,只是不自禁的做错事罢了。既然做错,他们的痛苦和需要被原谅是必然的。

    她还认为与宽恕别人同样重要的一件事是──自己应该喜爱自己。尽管我们健康不佳、缺少金钱,或是婚姻关系不快乐,都只是暂时性的,只要我们喜爱自己,种种不如意事,都会很快过去。

   她认为人一旦接受自己,那么生命中的一切,自然都会流畅。只要我们真能喜爱自己,我们的健康回好转,金钱会更多,与人的关系会改善,创造能力也会增强。当好的一切自然来到时,我们根本不需要去特别奋斗。喜爱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就够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了。 接受自己和喜爱自己,会制造出一种安全感、自信心,故此能使我们福至心灵,万事得心应手。所以,“当下”我们就应该毫不迟疑地改变,立刻接受和喜爱自己。一旦真做到了,一定会有很好的成绩,而那些成绩,完全不是勉强的来的,而是自己自自然然发生的。
    想想曾经的我是多么不会爱自己,在抑郁症发作的日子里,我从自卑——自责——自罪到最后严重地想自杀。当时因为工作上严重受挫,我整天认为自己“做的事不够多不够好”、“我没有价值”,对自己的一切没有一样满意。多年来,我一直都在苛责自己、批评自己。这样做对我一点用处都没有,徒然使自己傍徨无措,现在想想那又何必?人在自暴自弃的时候,聪明的会变蠢,健康的会多病,福不至,心不灵。过分自我批评,并不会改变我们的拖延和懒惰。我们不该把我们的力量,用作批评我们自己,而不去把它用作解放旧的思想习惯、培养新的思想习惯。 我们应该有这种信念:“我愿意放弃‘认为自己没有价值’的旧思想。我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行善,便自然会得到所有美好的东西。我喜爱自己,珍惜自己、接受改变,因缘会帮助我成就所向往的一切。”
    以前的我曾经怨恨过父母,特别是怨恨妈妈从小不喜欢我,对我冷漠,忽视批评过多所造成的.事实上,怨恨最没有益处。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了,是我们怨恨,怨恨完了以后,另一些不好的事情又发生,于是我们又再怨恨……这样的循环不止,令我们永远也不能超越出痛苦。我在学佛以后,明白了一定是我和妈妈前世是冤家,前世我虐待她,今世她就虐待我,这是因果报应,是自己自做自受,怨恨心理也就消除了.现在我们母女的关系已经改善的很好.妈妈后来也弥补了我很多,我也知足了。我现在已经努力克服了很多消极观念,心灵得到了成长,生活也就感觉比以前幸福多了.
    露易斯告诉我,他们好,是我们前生和他们有善缘;他们不好,是我们前生有了亏欠,所以受此业报。说得很有道理,一切其实都是我自作自受。我们既和父母有缘,他们的“弱点”,也正是我们必定要接受的;我们在接受以后,可以自己来转化、改良。幸而我们现在长大了,可以超越出早年受到的一切影响了。并且还知道人人有佛性,人人都可以做得很好,所以不论我们早年听了多少消极的话,只要我们肯克服,就可以消除过去的所有一切消极的信念。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的父母或家人,只有有限度的理解、指示和觉察力,他们只能持着这样有限的能力,来教导我们,而我们也不能改变过去。我们现在的思想,能塑造出我们未来的一切,如果我们要想挣脱过去,得到自由,就从“当下”开始。 我们责怪别人,其实是因为不想自己负责任,所以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这是很不应该的。我相信因果报应!相信生命是非常简单的,我们送出去的任何东西,转眼之间,将以另一形式重回。佛的正知正见,引导我们的正确思想、正确行为,使我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得到一切应有的果报。

    我们的确不应该鄙薄自己、看低自己,因为那样等于是在自己身上加锁,把自己锁在一个不见天日的牢笼里,不能出来。要打开这把锁救自己,惟有喜爱自己、接受自己,不要对自己妄加批评。没有耐性,是一种抗拒。我们抗拒的,是学习和改变;我们会希望一步登天,一下就把事情做好、完成。如果这样,就表示我们并没有花出适当的时间,去学习怎样化解问题。你应该抛开执著、放弃抗拒,让你自己学习你需要学习的课程。一旦你这样做到了,那会令你所走的道路,以后更容易走。千万不要让你的抗拒力阻碍了你的进展,终止了你的改变。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开始进行改变:一、看清楚自己的抗拒力;二、继续改变你的思想。
   露易斯.海告诉我们真正喜爱自己,喜爱自己,第一样要记住的事,便是不要苛求自己、批评自己、责怪自己。  要一个人改变原本就不容易,她也是到了四十岁以后才能做到。但她相信人若付出毅力,因缘就会聚合而得帮助;若仍自暴自弃,那么菩萨也对他没有办法。真正的问题她时常都告诉别人,一定要喜爱自己。要离开虚荣、摆脱自大,因为虚荣和自大与喜爱自己之道正好相反。虚荣和自大其实只是一种恐惧,而喜爱自己乃是要我们对自己有极大的尊重心,以及对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心意、身体有深深的感激之意。  
     的确当我们接受和喜爱自己时,我们的所有潜力,自然都被发挥出来,会高明的连我们自己都惊奇。不妨想想:是有人在一旁责骂你时,你做事做得最好?还是有人在一旁鼓励你时,你做事做得最好呢?当然是有人鼓励时。事情能做得更好!我们也需要自己来多多鼓励自己!不懂得改善生活,只知道一味自苦的人,是很对不起自己的。
    露易斯说当一个人能喜爱自己的时候,自然就能保护自己,处处留心自己的健康,不吃过多的食物、不做过多的睡眠,多吃蔬果、少吃肥腻,灵活思想、运动身体。而当人在精神焕发的时候,身体机能自然旺盛,不致把脂肪囤积起来,形成过肥。一个人在憎恨自己的情况下想要减肥成功,等于是在不愿助人的情况下,想要别人帮助一样,是不能达到目的的。看来我还没有做到真正喜爱自己,所以导致自己的体重始终不能减下去。

   这本书让我学到的最好的东西是——自爱,一切从自爱开始,从相信自己开始,从鼓励自己开始,开始生命,开始生活,耐心些!可以知道,无论我们的往事如何不如意,我们都有能力完全把生命扭转过来,使生命充满正气和快乐。
露易斯认为“应该”这两个字,是文字中非常有害的两个字。当我们用“应该”这两个字时,其实就是在说我们自己“错了”;我们的过去“错了”,将来也“会错”。我们真的不需要这样说自己“错”。我们原来就可以有多种选择,不是一定要怎样。如果我能,我真想把“应该”这两个字永远取消,把它变成“可以”两个字。“可以”这两个字,表示我们有选择的余地,也表示我们从来都没有那种所谓的“错”。以前没有意识到“应该”二字的危害,把“应该”改为“可以”效果果然很好,大家可以来试一试!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能把生命改变的更好,把一切处理的更合适、妥当,也更轻松。但是,尽管我们是这样盼望,但要我们正真有所改变,却常常办不到。我们宁愿他人改变,来适应我们,也不愿自己改变,去适应一切。

    假使你自己都不能为自己改变,那别人又怎能为你改变他们自己呢?改变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不至于毫无办法,我们只要能从自己的内在该起,先改变我们的旧思想,再改变我们对人说话的态度;自自然然,外面的境遇,也就改变了。

    改变思想、改变说话态度,就能改变生命,使一切变的更好。说来轻松,做起来却往往并不容易。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顽固性--或多或少;也有毅力问题--能坚持不能坚持。
    露易斯说有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白;认识到自己过去的思想信念错误,并不是表示我们过去不是一个好人,不必为我们的过去悲愤,还应该在改进的“当下”,高高兴兴的庆祝一番才是。我们所出的问题,都应该由自己负责——这点认识也很重要。她要我们认识自己内在的力量,可以左右一切,它可以转化你的思想,也可以转化你的人生经历,避苦趋吉;这是佛陀所郑重教导我们的。让我们认真的说:“我愿意改变。” 重复的说:“我愿意改变、我愿意改变。”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最好将手放在我们的胸口,表示决心。留意我们不想改变的地方;因为,它很可能正是我们最需要去改变的。当你付诸行动时。你会发觉;帮助我们成就的“因缘”,正在逐渐聚合。为自己好,我们都希望把坏的一切改变,不论什么方法,只要对我们有帮助,我们就要接受。这里有一个方法,很多人都用过,露易斯说她自己也用过。这方法就是:告诉你自己,你愿意改变。对这镜子告诉自己说:“我愿意改变。”  当我们诚诚恳恳地,一再的说:“我愿意去改变”时,我们的情况就真的在开始改变。为了改变,我们还是要对着镜子,望着自己的双眼,不过,我们该说一些积极的话、有鼓舞力的话,来振奋自己。这样做非常有用,可以很快便有很好的收获。

    露易斯提醒大家,想转弱为强、转败为胜,最大的秘诀只有一个:就是愿意放弃以往的坏习惯。一定要先告诉自己:“我愿意放弃!”这在佛家来说,就是“破执”,执着是不好的,所有不好的执着,都必须破。我们真的会变成我们自己所想的那样。我们认为自己好,自己就会更好;认为自己坏,自己就会更坏。所有我们生命中的痛苦和愉快,都完全是自己造成的。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想法,让我突然间开窍,知道很多事实。书中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深深的打动着我的心灵,果然是心灵大师。最有力量的是当下,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你当下所有的思想,所说的话,将会创造出你的未来,你的明天,下个星期,下一年。我们很多人都认定自己不够好,要知道这只是一个念头,念头是可以改变的。对我们最有害的是憎恨,批评和内疚。如果把憎恨溶化,甚至可以使癌症痊愈。如果我们真正的爱护自己,我们的生命便有成就。我们一定要将过去网开一面,宽恕所有的人。我们一定要开始学习爱护自己。爱是最奇妙的,最有效的医疗力量,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真正的喜爱自己。生命一定会充满奇迹。宽恕别人吧!你可以做得到的,对害过我们的人说‘‘我准备宽恕你,虽然你过去对不起我,但我决心宽恕你,不再记恨,让你自由自在。’这就是解冤解结]。这句话很有份量,你不但解放他人,也解放了自己,不会再被怨恨所困。这些都是书中话。这本书让我惊讶,让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在这么年轻时就发现了它,遇见了它,让我在成长过程中,学习宽恕敌人,让自己快乐,让自己自信,解放自我。

    不论你年纪多老,照样可以成就新的事业;对做事越有趣味,成功的机会便越大。“自求多福”——只有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才有幸福。做一个人而竟不喜爱自己,这事绝不可以。



[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08-1-19 16:4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9-24 11:32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