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这样做才能愉快地找到富有人生价值的工作方法(1)
抛开受害者的意识
抱有受害者的意识,则将一事无成。 前不久,某电视台播放了这样一个采访节目。内容是关于从事不同行业的职员,对采访人提出的"公司对你们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所作的回答。而职员们的回答,却可谓五花八门:"赚钱的地方。""为养家活口才不得不来这里干活。"其中也有人以非常烦躁的语气回答说:"公司?不就意味着过劳死嘛。"我总觉得,电视台的这个节目似乎旨在刻意反映当代公司职员的某个特定的侧面。我想,与这主题不相符的回答大部分已被删掉了吧。我虽不能认定现代的职员都是这样看待公司的,但事实上,抱有这样想法的人是相当多的吧。现在,人的平均年龄为80岁。在这漫长的人生中,职员大约有一半即近40年的时间是在公司里度过的。在工作中持有这样一种想法的人,与在工作中积极愉快,从中感到人生价值的人相比,他们在40年后,其结果定会有天壤之别吧。这种想法,即在接受采访的职员们的回答中所表露的对公司的看法: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工作,就是人们所称的所谓"受雇佣秉性"吧。由此而产生的诸如"总觉得自己已经成为公司的牺牲品了"这样的想法,就是受害者意识。假如听一听那些抱有强烈的受害意识的职员所说的话,就可发现:除上述"受雇佣秉性"外,他们总是斤斤计较个人的得失,并以此来观察事物。"领导这样任意地驱使我,让我干这干那,可给的工资却很低。""那家伙没什么大本事,但得到的待遇却很优厚。""B公司的奖金比我们公司多,休假时间也比我们多。"以上是他们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可是,不论哪句话都是将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一方。由此可见,他们只是主观地、或说是表面地观察事物。比如,那些抱有受人任意驱使想法的人,他们在工作上究竟做出哪些成绩呢?在别人看起来,没有多大本事却又得到优厚待遇的人,也许有着你所不知的能力、本事。B公司诚然休假时间长、奖金多,但这一部份,也许由相当繁重紧张的职员们的劳动予以补偿了吧。这才是客观的、多方面的把握事物的方式。但若是戴上受害者意识这副有色眼镜看问题的话,是不会这样去考虑的。并且,受害者意识是一种感情化的东西,所以它便成为一个出气口,发泄对上司、公司的不满情绪。假如自己一方克尽职守,做好自己应做的工作,然后再批评公司和上司,那这种批评还算得上是建设性的,但若出于受害者意识而发出的不平和牢骚,则只能是坏话、中伤,丝毫与事无补。比如,公司计划搞一个大项目。各组人员的任务已分派停当,并开始组织实施。其结果,有的人成功,有的人进展得并不顺利。其实,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企业搞项目,自然有很多风险,失败的可能性也决不在少数。倘若在具体实施前就能预计到会取得百分之百的成功,那可以说,这一项目原本就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项目。正因为要承担风险,所以也才有倾注全力的价值。问题是那些工作进展不顺利的人,是如何看待挫折的。A,"虽未成功,但自己付出了努力。上司未予以正确评价,不公正。"B,"要说公司决定搞这样的大项目,实属自不量力!"失败,则必有其失败的理由或原因。唯有对失败作出冷静的分析和判断才能得以前进。但,A氏、B氏都没有继续深入地作出判断,只是看到为之付出努力的自己,而一味地责难上司。归根到底,他们只看到自己是受害者的一面。此谓转嫁责任。作为上司,在分派部下难做的工作时理应事先预测到结果。即便得不到百分之百的成功,也应期待部下将会从失败中吸取某些教训,不再重蹈覆辙。但反过来,假如部下唯从感情出发,一味地认为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受害者的话,那最终的结果必将与事无补。这似乎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般社会风气了。若孩子考试落榜,家长则把责任推给学校或私塾。若孩子变坏,走上邪道,家长却追究他朋友的责任。而孩子则有自己的想法,说是责任全在父母。经营状况不佳说是因为泡沫经济崩溃的缘故,政策失败是外国施加压力的结果。我们这个时代也可以称之为:一亿人都是受害者,都要把责任转嫁给别人的时代。虽说不能只是一味地责怪公司职员,但要想成长为一个在事业上很有成就的公司职员,最起码必须抛弃这种受害者意识。失败就是失败,要敢于承认。唯有如此,心情才会感到非常轻松愉快,才能对失败的内容作出冷静的判断。而且,将来也不致于重蹈覆辙。阻碍前进的正是这种受者意识。 抛开受害者的意识——这山望着那山高 我有一个朋友,经营一家美容整形诊所。据他说,女人对于容貌的美和丑有着独特的眼光。听说其独特之处在于:她们对于别人,特别是评判同性时的眼光总是极其苛刻而又准确的。然而,当她们面对镜子看自己的脸时,很多女性的眼睛突然模糊起来了。也就是说,她们戴上了滤光镜。听说戴滤光镜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只看到自己的优点,还有一类却只看自己的缺点。前者似乎可谓自负型、后者为自卑型。无论哪一类人,都是不可能对自己的容貌作出,客观的评判的。我的朋友在诊所接待来访的咨询美容的女性时,首先给客人看几张她本人的放大的正脸、侧脸的相片。大多女性看了相片后都会大吃一惊:"哎呀,这是我吗?"。其中似乎还有人说声"骗人!"后便哭起来的。据我朋友说,"这就是女性多么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容貌的证据。""原来真有这样的事!"--当时.,只是对他精细的观察表示钦佩而已,但转而一想,这不是也很符合薪俸阶层者中所存在的情况吗?就是说,他们往往只看到别人,而看不到自己。要对自己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确是很难的。这一点表现得最明显的是人事变动,它与前一节提到的受害者意识有关。诸如晋级、升格、维持原状,以及左迁等,这对薪俸阶层者来讲,是一段悲喜交集的时期。得到晋级、升格的这些人自然非常高兴,而问题出在那些没有得到晋级的,特别是确信自己定能晋级的人的身上。这些人大多会勃然大怒,并这样对自己说:"我在工作上并不比他差,可是他倒提升了,而我却被排除在外。这还不是因为他总是低三下四地巴结上司的缘故吗?公司没有认真地对我作出应有的评价,太不公正了。"这个人深信"我在工作上干得不错",然而上司和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与本人相异,也就是说,主观的自我评价和客观的评价之间存在着差距,而他又偏偏没有看到这一点。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由此便产生了受害者意识。换句话说,这等于白白地丧失了一次审视真实的自我的机会。不过,人也是感情动物。因没能得到晋级而感到悲伤、恼怒--这种感情也是一种心态的表现,不足为怪。关键是不要沉溺于这种感情之中,即便受到一时的冲击,也要能做到将其视为客观地审视自己的契机。事实上,做到客观地认识自己是很困难的。"认识你自己"这句名言,似从古希腊时代起已是哲学上的一大命题;修禅的目的之一亦在于此。神经症中有一种症状称"对人恐怖"。有这种症状的人,一遇到人就感到非常紧张,脸色变红,态度也变得生硬而不自然。若这种症状重复出现,最后便会害怕见人,不得不终日把自己关在家里。若再探究一下这些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往往深信:自己的眼神有些凶样,是否会给对方带来不快?抑或自己话里带有乡下口音,生怕因此遭到对方的嘲笑,等等。然而,在和他们实际接触时几乎谁也无意去注意他的眼神有多凶,口音有多重。即,自己夸大自己的缺点(自己感到的那部分)。在森田疗法中,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主观的虚构性。"而这也是他们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的缘故。无论哪一个人,都有两个方面:比别人好的地方和差的地方。最理想的态度是客观地看到这两个方面,更加努力地发扬好的地方,改正差的地方,但一般人是很难做到这点的。总是夸大地考虑自己缺点的人固然很不好办,但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的人更加难办。这样的人,即便上司或前辈给他们指出缺点也不能诚恳地接受下来,反而会予以反驳。他们往往在遭到非常惨重的失败,抑或酿成难以收拾的结果时,方始懂得上司或前辈们的劝戒的意义。我本人从前就是属于这一类型。在我任尼齐伊副总经理的时期,小林敏峰总经理曾多次向我指出:"你很固执,缺乏灵活性。"可是,当时的我完全不认为自己很固执。当时,我深信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然而,为了工作,像拉着马车的马似地拼命奔跑,最终还是患上了神经症,在我接触到有关森田疗法的书籍后方始得以真正客观地了解了自己的性格。此时,对小林总经理所说的那番话也终于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了。既然已提到我个人的情况,下面顺便再谈一谈。如引言中所说,我在重新担任营业总部长后便拼命地工作。当时的我以为这样做是"一切为了公司",现在想来那是因为在内少深处潜藏着这样一种思想意识,即"渴望别人对我这个为公司拼命工作的人作出肯定的评价"。总之,当时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而是不顾一切地拼命工作,甚至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这种有悖于客观条件的努力,其后果必然会在某处表现出来。就像前一章中提到的A君那样患了忧郁症,抑或同我一样为神经症所折磨。事实上,冷静地审视真实的自我是极难做到的。商业的世界,换句话说也就是竞争的世界。公司内部存在着竞争,公司与公司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在这充满竞争的环境中,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缺点确非易事。但是,唯有承认自己的缺点,并予以改正,才能最终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因而,假如自己身边有能给予自己批评、指出缺点的上司或前辈在,那就等于得到一块未加工的钻石。要是此人能诚恳地接受批评和劝导,这块未加工的钻石就可能变成真正的钻石。反之,也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而己。上司和前辈们为了尽量不伤害对方,总是精心地选择合适的言辞进行劝说的。所以,关键就看你在多大程度上,能以坦诚的态度去理解潜藏在这些话背后的真正涵义了。 抛开受害者的意识——立场不同,看法也随之改变 不论是谁都有过一两次向别人借钱的事情吧。只需回忆一下借钱时的情景,都会有此同感:当你向别人求借,在听到应允的答复时,顿觉对方看去如同菩萨一般。可是,这个菩萨不久便来催讨借款。这时,他突然变成恶鬼。其实他的脸部表情并不。可怕,与借钱时并无二致。可是这次看去,这一尊菩萨犹如恶鬼一样。这就是立场改变了,看法也随之改变的道理。下面再举一个例子。未考取驾驶执照的人,看到汽车紧贴行人身旁穿过时,会气愤地说:"请多为我们步行的人考虑考虑!"同样是这个人,当他考取驾驶执照,驱车外出时,又会愤愤然地抱怨说:"走路别那么慢慢腾腾的,也请替我们开车的考虑考虑!"以这种立场不同的情况来考察公司,毫无疑问,在公司内部也存在着雇佣立场和被雇佣的立场之间的差异。公司,当然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组织。因此,雇佣者一方是基于这一目的来衡量职员的表现的,即要看职员本人为公司做出多大贡献、给公司带来多大利益、抑或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公司的社会信誉。而作为被雇佣者一方是从以下几点来观察公司的,即公司是如何看待我的工作的?公司是如何通过工资、晋级等方式来表明它对我的评价的?于此最重要的是双方都要相互理解对方的立场。假如双方都是一味地坚持自己的立场,那双方谁也得不到发展。所谓客观地审视身为一个薪俸阶层者的自我,也就是说看问题时需具备这两个视点,否则即被上述"受雇佣的劣根性"、"受害者意识"所束缚。比如,公司经营不善而陷入困境时,有人却公开说:"这样的事与我无关。反正我尽力干了,所以公司经营好坏同我不相干。"曾有一个时期,劳动工会也持有这样的想法。事实上,职员的工作是以公司的存在为前提的,公司对其工作付以报酬。若公司一旦倒闭,则鸡飞蛋打,一无所得。话似乎扯得远了,就说苏联的解体不是也出于与此相同的原因吗?想起我被拘留在西伯利亚期间,每天强迫我们学习共产主义。虽说是强迫,但对于我这个生长在贫寒家庭、且没有学历的人来讲,确实感到"共产主义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但我想,之所以最终没有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那是因为我感到:在每天被灌输的有关教养的思想中,其基点存在着"过于片面的看法"。养成"多视角地观察事物"的这一观点,不仅仅是公司职员所需,也是一个人能否成长发展的重要关键。由于立场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就随之不同。就此,我想谈谈负责经营的最高领导的革新精神。要说经营公司的难处,这是一个唯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理解的问题。具体说,难就难在首先必须预测前景,敢于向难以实现的事物挑战。一般而言,新职员正因为相信该公司将来定会有进一步的发展、绝对不可能倒闭,才来到这家公司的。抱有这种想法也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谁也不愿意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一个有可能倒闭的公司吧。试想,假如总经理面对这些内心燃烧着希望之火的新职员说:"再过30年,公司就将倒闭。"那他们定会大吃一惊,或只能把总经理的话理解为开了一个不太慎重的玩笑吧。事实上,公司的寿命平均为30年。一个公司,如果只是开展一般性的缺乏新意的业务,那就很可能倒闭。公司最高领导的责任就是如何想方设法防止它的倒闭。下面举一个具体例子。尼齐伊的小林总经理从前常常提出一些看去好像"违背常识,近乎异想天开"的想法,但在事业上却是富有独创性的点子,因此颇有名声。一次,就是这位小林总经理提出:"我想创办一个新型的游泳学校。"当时的尼齐伊只经营超级市场、从事商品零售业,我们完全不懂有关经营游泳学校的知识和诀窍。预测未来的发展,仅仅靠商业零售业一项是很有限的,必须开拓新的领域--小林总经理的这一想法,我们虽然都很理解,但公司大部分干部持有这样的想法:"我们是经营超级市场的。再怎么说也经营不了游泳学校啊!"而小林总经理却毫不退让,坚持己见,说:"不管怎样,干起来看看。"当时担任专任董事的是个非常优秀的干部,而且原本就是一个性格果断的人。他立即将方案带回去给部下看。此时大家-致表示反对,说:"这是不可能的。于不了这样的事"。然而,他指示部下说:"你们连干都没干,怎么能说干不了呢!总而言之,首先我们要收集有关不同于现有游泳学校的颇有新意的信息资料。后来,他们反复修改了方案,并在数年间的失败和摸索中积累了经验,最后终在全国范围内创办起来。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日本最著名的游泳学校--"人们"。在旁人眼里,以为是"违背常识,近乎异想天开"的小林总经理的想法,毋庸置疑是来自他对时代发展趋势所作的预测和展望。作为一个经营者,必须具备这种不断革新的精神。诚然,不是经过革新的所有企业都能取得成功的,但若不进行革新,企业的寿命充其量也只能维持30年而已。 在物质丰富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人所持有的三个共同点 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为了灵活地适应这种变化,年轻一代必须具有一种新的思考方法。年轻、新颖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极其宝贵的,但另一方面,在当代年轻人的身上,他们似乎有着共同的长处和短处。假如年轻人在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并努力予以发扬的同时,也意识到他们的共同缺点的话,那恰似锦上添花,如虎生翼了。现暂不涉及长处的问题,仅想谈谈有关年轻人的共同缺点,即以下三点: ①以自我为中心。 ②脱离实际的观念性。 ③依赖性强。 何谓"以自我为中心" 年轻人不可能永远年轻。不久即将步入中年,成为公司和国家的中坚力量。唯有使年轻人严格要求自己,公司和国家才有希望。然而,即便你对现今的年轻人说这样的话,他们似乎也不大理解了。"为了他人、为了公司、为了其他什么目的而尽心尽力"的这种想法本身,已很难理解了。他们也有着来自人的本能的欲望--如出人头地,成为了不起的人物等,因而很多人对于工作还是相当努力的。但这一切,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其他什么目的。由此可见,"以自我为中心"是最明显地表现在他们身上的一种倾向。在公司举行面试时,问那些来求职的年轻人说:"对你来讲,公司重要还是个人重要?"大多数年轻人回答说:"个人重要。"当问起"还有什么需要了解?"时,许多人首先询问的就是"一年内假期有多少天?"为慎重起见在此申明一点,我并不是责怪你们年轻人。我们这一代人曾经在"一切为了祖国"的口号的鼓舞下憧憬当一名敢死队员。我想,若与我们这一代人相比,他们的个人主义还是一种健康的思考方法吧。不过,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并深深植根于西方世界的个人主义,就会发现:努力地为自己谋生存的本身,与为他人、为社会是相关联的。这才是真正的个人主义。这种思想,也同"为他人、为社会活着也就是为自己"的这种柏拉图①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日本所谓的个人主义,是对西方个人主义的误解。这种只要自己有利即可的想法只是一种利己主义而已。那么,形成这种日本独特的个人主义的土壤是什么呢?正如许多有识之士所指出的那样,皆来自物质丰富时代中的教育和过分溺爱、放任主义等的家庭环境吧。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从小学生时代起就开始为在考试中取得第一名而整天埋头学习;在考试成绩上把压过别人,取得优胜视为人生至高无上的价值。倘若这种思想被灌输到脑子里,那自然就不会关心他人了吧。此外,家庭本应是在与兄弟姐妹相处中得到磨炼,其间便可自然而然地学会集体生活规则的一个场所。然而,有的家庭没有兄弟姐妹,得不到磨炼的机会。只要学习成绩好,父母就一味地娇惯宠爱。孩子在学习的间歇时间,或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与不会说话的机器作伴。假如成长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这怕也是毫不足怪的吧。但是,这未必仅仅限于年轻人,在神经症患者中,属以自我为中心的、固执一类的人也不少。这类人常常这样诉说:"自己的症状特殊,与其他人不一样,自己比任何人都要痛苦。"这正是因为这些人凡事内向,只注意自己的事情,缺乏对别人的体谅和同情。即心里装的唯有自己,看不到别人。所谓"生活探讨会",是根据森田理论创办的一个神经症患者的自助小组。这个小组组织成员们学习森田理论,并让他们彼此交谈自己的烦恼和体会,其间还举办一些有利于克服神经症的活动,脚踏实地地创造出许多成绩。如前文所述,那些只意识到自己的自我中心者也来参加这个"生活探讨会"。"生活探讨会"根据不同地区定期召开学习座谈会。他们一年、两年地坚持参加这样的活动,其间还轮流担任诸如倒茶、征收会费、售书等工作。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入会之初,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还非常强烈的人,随着为周围人服务机会的增多,神经症也逐步好转起来。也就是说,通过这些活动,他们开始从以前只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死胡同里摆脱出来。在他们认识到以前对他人缺乏体贴和关心的同时,症状也就随之得到好转。这也许可以说是森田理论的一个卓越之处吧。我本人也是在患了肠胃神经症,接触到森田疗法后才如梦方醒的--原来我本人也属于自我中心型的,而以前却丝毫没有察觉。--每一个人都是在接受家庭环境和教育给予自己的,以及邂逅相遇的前辈、朋友等的影响中成长起来的。我父亲是个工人。在广岛县吴市的一家海军工厂工作。下班回来后又到戏院去打工挣钱。我常看到父亲总是很晚与母亲一起吃饭的情景。在我的心目中,父亲非常认真,只知埋头干活,这似乎就是他的一切。至于孩子的教育和家务活全都托付给母亲。在我的记忆中,从小时候起一直到我离开家,父亲从未带我们出去玩过一次。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种观念:男人在外面工作,家里一切由女人操持。甚至结婚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之后,我都没有重新考虑过这个问题。已形成了所谓的成见。不知在妻子、孩子的眼里,我这个只知工作,完全不顾家庭的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恐怕是一个令人感到毫无风趣、只会工作的丈夫;一个难以接近,而且对孩子放任不管的不合格的父亲吧。不仅如此,还是一个顽固的合理主义,今天想来,就像一个男性的利己主义者(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穿着西服走在路上的那个样子吧。所谓以自我为中心,即考虑问题时一切以自己为中心。根本不去考虑对方的立场,也不关心他人。自然,他们的言语、行为、判断都是单方面的。而且,本人并不意识到这点--这就是自我中心者的特征。若就商人世界而言,这个道理唯有其本人成为上司、客户、高层管理人员等,即有过各种不同亲身经历和体会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何谓"脱离实际的观念性"
在大学学习经营学或法律。它作为基础学科来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这毕竟是书本知识。要想在实际工作中取得这方面的成绩,则首先需从零开始学习,掌握现实情况。若没有这一过程,那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不过是一种书面性的知识,也就是说,只作为一种脱离实际的知识而被束之高阁罢了。我本人从年轻时候起在思想上就有非常强烈的脱离实际的观念性倾向。特别是因为我只读完高小而感到非常自卑,因而我拼命用功学习经营学,也曾将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奉为金科玉律,不容丝毫变动。当然,我那时还没有意识到这就是脱离实际的观念性知识。还是在尼齐伊合并之初,我担任营业部长时期的事情。一次,公司开会讨论有关如何编制预算计划的问题。会前,我仅仅临时突击学习了一周,却在会上装出一副颇为精通的领导人的样子。现在想来这真是一个没有从实际出发而单凭书本知识去指导工作的典型事例了。现在反省此事,我不禁隐隐地感到羞愧。在企业中,也存在着一种"五月病"。是指:大学毕业后,精神百倍地投入工作的新职员,大抵过了三个月后易患的一种神经症(神经官能症)。在患"五月病"的新职员中有一种共同的倾向,即他们相信: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理论可以原封不动地照搬到工作中去发挥作用。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很自然,公司里有许多前辈、资深的老职员,会有诸多过去沿袭下来的旧习惯,以及光凭理论是很难驾驭、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旦碰壁,他们就为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感到苦恼。其结果,有的人因患上"五月病"而影响了健康,其中甚至还有人辞职,离开公司而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但仔细想来,这种差距的存在也是很自然的。学校本是传授书本知识和理论或技术的地方;而使学生们在实践中获得锻炼的机会却非常之少。鉴于这种现实情况,某大企业的总经理在欢迎新职员的仪式上,对他们作了以下的训示:"我想,诸位进公司以后会感到种种矛盾,也会遇到困难的。但,不管怎么样,希望你们在这头三年要努力工作,经受各种考验,之后再下结论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也不是唯有日本才存在的。听说在美国的学校里,为消除这种差距,比如就学习市场活动(从商品生产到有关销售的企业活动)的学生而言,校方在毕业前的几个月,组织他们在小卖店或销售店进行市场营销方面的实习,让他们通过实践来掌握知识。在这个时候,实习商店老板的评分会影响到学业成绩。所以,学生们极其认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之中。企业管理的难点,若不深入实际凭空想象,则是很难把握的。以前,有一个被誉为经营理论之神的经营评论家。他亲自经营的一家公司后来也倒闭了。可见现实是残酷无情的。说起脱离实际的观念性倾向,我再举一个例子。森田疗法的创始人森田正马博士最讨厌观念性的理论,主张做任何研究都应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再作出判断。他本人就是积极提倡并贯彻这一真正"科学的"方法的一个身体力行者。截止1920年前后,神经症一般称为神经衰弱。其病因,被认为是由神经衰弱引起的;作为治疗法,最重要的是充分的休养。这种说法已成为定论。森田正马博士在东京大学学习期间,校医曾确诊他患有神经衰弱以及脚气病。为此,他一边休养一边服药,约坚持了一年左右。就在他病休期间,乡里突然中断了汇寄学费。年轻的森田为此非常生气--"我忍受了这样的痛苦仍然坚持学习,可是家里却……。"因而他不仅中止了休养,连药也不吃,开始拼命地用功学习。他当时抱着这样一种半赌气的心情--"我若因此病情加重以至死去,那都是父母的责任。"然而,过了半年,由于他拼命学习,考试成绩直线上升,而且连病也完全治好了。据说,这次病愈使森田博士对神经衰弱这一病名产生了怀疑。博士在这以后,甚至连西方的精神医学、东方医学、通俗疗法、催眠术、迷信疗法等都一个一个地亲自进行实地检验,直到自己彻底理解为止。通过长达20余年的摸索、试验,最后终于发现了神经症的本质和治疗方法,同时发表了许多治愈的病例,以证明这种理论的正确性。这种摒弃观念性理论、坚持依据事实进行研究的正确态度,恐怕不仅仅适用于医学的领域吧。比如新事业的开发、新体系的建立、市场活动等,在我们职员所从事的所有领域里,不是可以说也应如此吗?总之,不是观念性的应如此如此的,而是依据事实开展工作。我深切地感到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何谓“依赖性” 当代年轻人的最后一个共同缺点,即表现为精神气质上的依赖性。这一点与上文提及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有关,其症结在于精神上不能自立。他们从孩提时代起无论在什么方面都一直受到父母的照顾,并视之为理所当然。即便成人后当了职员也很难从中摆脱出来。这种依赖性表现在实际工作上则是:上司安排下来的工作,虽也能尽自己的努力予以完成,但本人却缺乏独创精神。当一个人面临困境时,为从中摆脱出来应尽最大的努力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即便屡试屡败也要进行试验。若无这种精神,则无法取得进步。但是,倘若是依赖性的思考方式,则认为公司陷入绝境责任不在自己,相反还期待别人伸出援助之手。这就好比:在遭到惊涛骇浪的袭击,即将溺水而亡的生死攸关的时刻,不仅不为摆脱这一险境而作出自己的努力,反而一味地期待别人的相救。假如真的陷入此境,也许在溺水前还会有人拉你一两次,但在以竞争和结果为基本原理的商业社会里,这种得人相助的情况并不是时时都会有的。这种依赖性倾向的特征在于:往往本人意识不到。这点与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法是相同的。常有这样的职员,进公司数年后便尝试独自创办企业。在公司任职的这几年,工作也大体摸熟,是该做出一定成绩的时候了。因而开始考虑:"与其受雇于公司倒不如自己独立经营,这样的话,赚到的钱可全归自己所有。"于是,抱有同样想法的同事一起体面地提出辞呈,遂离开公司独立经营。但是,若仔细考察一下就可发现:按照原定计划取得成功的概率,大体上不是五人中只有一人吗?在公司任职期间对自己还是毕恭毕敬的客户,等到自己独立后却一反常态,突然变得很冷淡。其实,这本是极其自然的事。过去客户们持以毕恭毕敬的态度并不是对他们,而是对公司。总之,到了这个时候他们才真正深切地懂得:自己的一切全有赖于公司。我本人认为,年轻的公司职员抱有"将来定要独立经营"的理想决不是件坏事,毋宁说我非常希望诸位都有这样的雄心。但如方才所说的,于此必须指出:只要有依赖心的存在,那么,其成功率将是很低的。长谷川洋三先生("生活探讨会"名誉会长)曾说过:"看一个人是否持依赖性态度,只需看他对父母、亲戚、前辈、朋友等周围的人是否抱有感激之心便可得知"。要自立并使事业成功必须有赖于许多人的协助。意识到这点,那自然就不会过份地相信自己的力量,从而珍惜同每个人的结识和交往,诚心诚意地予以相待。 你想在此一生做些什么?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D.K.雷诺鲁兹博士在他所著的《活泼的生活方式》(创元社)一书中,发表了非常独特的见解。他说,在你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不妨自己好好考虑考虑,归纳整理一下--希望别人在你死后的葬礼上致什么样的悼词?在你墓碑上刻些什么词句?我想大家已懂得博士这番出入意料的话的真正含意了吧。即,博士希望我们认真地思考一下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在有限的一生中究竟想做些什么?据说,织田信长①曾说过:"人生五十载,世事如梦幻。"现今这个时代的人生虽以80年计,但人生有限这一事实依然未变。为此,有许多人产生过贪图眼前享乐的念头,即既然人生有限,那只要过得快活、高兴就行了。这到底应该怎么看呢?我以为:正因为人生有限,更需为自己的二生树立目标,并为这个目标的实现作出最大的努力。这才是一个人应持的很有意义的生活态度。即便仅就一个职员而言,在他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如果仅仅满足于每天糊里糊涂地去公司上班、下班,那才是犹如梦幻,虚度一生。因而,在他退休后或临终前就会无限后悔地念叨:"我工作究竟是为了什么?我这一辈子是怎么度过的?为了防止以上结局,我们趁年轻时应尽早地确定自己真正愿意做的工作,并需考虑如何在工作中发挥自身才干的方法。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
GMT+8, 24-11-25 11:30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