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惠子 发表于 14-8-24 18:46:14

晚年
  “从来就没有走上神坛,所以也用不着走下神坛”
  华西都市报:这些生活化故事,其实也让大家看到一个伟人邓小平平凡的那一面。
  邓林:我之前说过一句话“邓小平从来就没有走上神坛,也就不需要走下神坛”。
  我们全家都有这个概念:邓小平是人,不是神,从来就没有走上神坛,所以也用不着走下神坛。
  父亲是个很接地气的人,父亲的道理都是从老百姓来的,像“摸着石头过河”、“黑猫白猫”,他用了这些民间的谚语说出来,实践发现对的就坚持,错的就改正。
  我们有的时候跟我父亲出去坐在火车上,他特别爱看,就看外头的庄稼和房子,庄稼的颜色就说明今年长得怎么样,庄稼发黄肯定肥料不够,庄稼油绿油绿就是长势好。看房子也能看出细节,当时浙江、江苏那边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富裕得比较快,两层小楼就出来了,所以一看见这样的房子我爸爸也挺高兴。
  华西都市报:他相信亲眼看到的事情。
  邓林:说明这就是事实,不用统计,事实说明当时的发展情况,所谓小康社会这是给他直观的一种体会。当然还是要有更具体的数字啦,比如说到了一个地方要去参观,到了四川我们也跟他到农民家去看过,看沼气,还有去看工厂,到了深圳去渔民家看看。
  华西都市报:邓公退休以后的晚年生活,是什么状态?
  邓林:他退休前后都一样。生活很简单,每天早上起来喝茶,吃早点,然后就是看文件、散步。没有其他内容。他之所以能活到90多岁,也是因为他的生活非常规律,还有他的性格,很少大喜大悲,喜怒不形于色。
  老爷子总是说,等我退休了以后,要享受一下一个真正平民的生活,上街去买买东西啊,逛逛商店。
  华西都市报:要做一个普通人。
  邓林:有一次到上海他真去逛商店,给孩子们买了铅笔和橡皮。
  有一年去成都,我们先去杜甫草堂,看到梅花开得特别好,回来就鼓动他也去看看。老爷子同意了。去了以后,想不到又是人山人海,只好到最后面一个小院,地上摆了几个盆景。回来问他,看见梅花了吗,他说看见了,那个院子里有几盆。其实草堂廊子外头的梅树全都开花了,不过全是人,被人群挡上了,他看不见。
  华西都市报:当年邓公也是九次回过咱们四川,但是一直没回广安。
  邓林:他不愿意扰民,一回去,就会兴师动众,骚扰地方。
  华西都市报:邓公他对故乡是一种什么感情?
  邓林:首先语言这一辈子就没变。他对故乡一直是一种想念,一份眷恋,一份感情。我父亲对他的家乡、对他的母亲、父亲还是有很深的怀念的,虽然他平常不说,但有时候能感觉得到。
  亲情
  “爸妈骨灰撒在海里 我们在大海里相聚”
  华西都市报:我们都知道邓公喜欢大海,大海在他心中有着怎样的特殊感情?
  邓林:我想应该是有的。他16岁的时候就坐着远洋轮去法国,在海上漂泊了那么长时间,这是他对大海一次初步认识。
  我爸爸确实说过他游泳就不愿意在游泳池里,他愿意在海里游,海里有一种非常自由的感觉,浪来了还有点搏击,开阔视野开阔心情,我觉得他的心情会非常舒服,非常开阔,非常愉快。
  华西都市报:邓公逝世后,新华社发了一篇特稿叫“在大海中永生”。
  邓林:是。最后我父亲骨灰怎么办,他在世时家里议论过的。老爷子说扔弃在马桶里,我们说那不行。我妈说埋在门前的石榴树下,我说那石榴树长出石榴我们都不敢吃了。后来说那就撒大海里吧,就撒在大海了。
  后来,我母亲的骨灰也撒在大海里,他们在大海里互相扶持。我也说了,将来我死了我的骨灰也撒到大海,我就陪我爹陪我妈,我们在大海里相聚。本版采写:华西都市报记者王国平 摄影谭曦

美惠子 发表于 14-8-24 18:46:39

邓公务实,为国为民争利,绝对是伟人

美惠子 发表于 14-8-24 19:01:07

汪东兴不支持邓小平复出:他比华主席差远了
正文我来说两句(759人参与)
扫描到手机
2013年11月06日02:05来源:人民网 作者:叶永烈
手机客户端
保存到博客
第1页 :
  本文摘自《他影响了中国》,叶永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照华国锋的意思,为邓小平平反,似乎是“那么一小撮反革命分子”的“反革命策略”。
  其实,那是1977年1月上旬,北京的李冬民等十几个青年,在长安街上刷出大标语,要求邓小平出来工作,要求为天安门事件平反。当时的中共北京市委负责人吴德以反革命罪逮捕了李冬民等人。华国锋竟以此假案为据,称李冬民的目的是“抬邓、反华、保王洪文”。此处的“反华”,指反华国锋。
  华国锋又强调说: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议,都必须维护,凡是损害毛主席形象的言行,都必须制止。”
  不言而喻,华国锋拿出毛泽东这张王牌来压人。
  华国锋的话,被归纳为“两个凡是”: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个始终不渝地遵循。”
  汪东兴为华国锋帮腔说:
  “现在,有人提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搞错了,要把邓小平请出来,还要让他当总理,说他如何如何能干。邓小平这个人我是熟悉的,讲能力他是有一点,但错误更多。七五年,毛主席是想让他当总理,可试了试,不行,他那两把刷子比我们华主席差远了,所以,最后毛主席才选定华国锋同志作接班人……”
  陈云与邓小平有着深厚的友谊。早在1952年以后,陈云与邓小平同在政务院共事,陈云就说过:“小平同志是内外兼通、游刃有余。”陈云称赞邓小平对于经济是无师自通。邓小平也很赞赏陈云。在邓小平“三落”时,陈云从来没有跟随大流去“批判”邓小平,所以邓小平说:“陈云同志不落井下石,在关键的时刻能够保持:)员的本色。”

美惠子 发表于 14-8-24 19:01:29

1977年3月17日,陈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书面发言,态度鲜明地支持邓小平。
  陈云指出:
  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胜利,对中国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我对天安门事件的看法:(一)当时绝大多数群众是为了悼念周总理。(二)尤其关心周恩来同志逝世后党的接班人是谁。(三)至于混在群众中的坏人是极少数。(四)需要查一查“四人帮”是否插手,是否有诡计。
  因为天安门事件是群众关心的事,而且当时在全国也有类似事件。
  邓小平同志与“天安门事件”是无关的。为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的需要,听说中央有些同志提出让邓小平同志重新参加:)的领导工作,是完全正确、完全必要的,我完全拥护。[《陈云文选》第三卷,230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王震也在小组会上指出:
  “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这是毛主席讲的,周总理传达的。1975年,他主持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他是同‘四人帮’作斗争的先锋。‘四人帮’千方百计地、卑鄙地陷害他。‘天安门事件’是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四人帮’的强大抗议运动,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谁不承认‘天安门事件’的本质和主流,实际上就是替‘四人帮’辩护。”
  陈云、王震的意见,在会上得到许多人的支持。
  虽说在中共中央会议上,陈云、王震的意见未获通过,但是关于邓小平复出问题,仍是当时中共内部斗争的一大焦点。
  当时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叶剑英,也支持邓小平复出。叶剑英多次找华国锋谈话,提出请邓小平出来参加中共中央领导工作。

美惠子 发表于 14-8-24 19:02:45

解密《邓小平》:影视剧如何讲政治(图)
2014-08-24 09:22:19 来源: 半岛都市报(济南) 有0人参与分享到



  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48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下简称《邓小平》)已经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首播一周,全国上下掀起了追剧和评剧的热潮。

  相较以往的红色影视剧,这部剧让观众眼前一亮。从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 ”拍到1984年实行全面改革开放,真实呈现了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邓小平访美、知青返乡、包产到户等历史事件。剧中首次展现了1976年以来的高层政治生活,也出现了华国锋、胡耀邦等敏感政治人物,还对邓小平的家庭生活做了细致描绘。许多观众感叹此剧“大胆触及以往很少触及的题材”,将这些过去只存在于历史书中的情景,第一次搬上了荧屏。

  对于该剧引起的诸多讨论,《邓小平》总编剧龙平平表示,有一些媒体谈到这部片子“脱敏”,自己不太懂指什么,但是确实有很多事情很难把握,需要拿捏,目前已经是破天荒了。不过,龙平平话锋一转反问,“当代人写当代史不敢面对,是要交给后人吗?”

  导演吴子牛表示,这部戏很自由,“有一些媒体说这部戏体现了‘政治脱敏’,我却觉得这部戏体现的是政治进步。”

  这段历史有的没有定论挑战很大

  对于网络的一些质疑,导演吴子牛表示,“我完全相信编剧队伍。他们敢写我就敢拍。”

  该剧的编剧团队可谓阵容强大。有中央文献研究室的专家、党史办的专家、邓小平研究的专家,而且剧本获得了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的通过。该剧总顾问是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及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两位正部级的“高配”。该剧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省委、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经济观察报记者获悉,编剧团队在拍摄过程中全程陪同提供指导。

  助理编剧周锟介绍,这部剧本的创作经历了前期构思、大纲、试写、正式创作四个阶段,最终形成了近60万字的剧本。“以大纲为例,每一集的大纲都在5000字以上,远远超过一般电视剧的规模。”周锟说,为了完成创作,主创团队多次去山里,进行封闭式写作。

  龙平平介绍,仅剧情大纲就改了十几稿,其中也有过失望、彷徨的时候,有过甩手不干的想法,但是在领导的支持和大家的鼓励下,最终完成了近60万字的电视文学剧本。“去年毛主席的纪念剧集拍了49集,我们大概参照一下剪了个42集的。然后再经过审查修改,最后定为现在的48集。”

  就剧作题材而言,当代人写当代史,难度可想而知。“我们可以看到,对刚刚过去的这段历史,有的已有定论,有的没有定论,有的虽然有了定论,但出于不同经历、不同认识,有人又主张重新审视,这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战。”龙平平说。

  据龙平平介绍,“同时要写邓小平和反映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就不能抹杀这一代革命家的历史贡献,所以我们这个剧本中至少出现了50个以上有名有姓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其中有一些领导同志还健在。”

  该剧还有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特质,即采取虚实两条线索平行发展的叙事脉络,一条以邓小平为主,一条则是虚构了田源等人物作为映衬。“我们过去写邓小平确实有顾虑,不敢去虚构。十几年前我写过有关小平同志的电影故事片,时间跨度更长,全是真实人物,故事情节也少,重大情节与重要观点均需体现,类似真人演绎的纪录片。”而今龙平平在电视剧创作中吸取经验,才有了这样两条线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该剧描写的时间段主要是1976~1984年间。为什么只写到1984年呢?“因为1984年以后太难写了。”龙平平坦言。

  敏感事件拍出来视觉冲击力大

  像《邓小平》这样的重大题材的影视剧,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形象的拿捏把握无处不在。在本剧的开篇,抓捕“四人帮”的场景是一个非常巧妙的镜头语言运用。会议室里,大多数政治局委员们都到了,只有四个紧挨着的座位还空着。这样的镜头寓意在同类影视作品中颇具新意。

  龙平平介绍,在原本剧本的开头,应该是要表现“四人帮”被捕的那一夜。但最终从剧情结构角度考虑,时间线拉得太长了,播了两集,主人公邓小平还没有出场,因此作了删减,“四人帮”的演员并没有出现。

  第二集中还详细描述了著名的大逃港事件。所谓的大逃港事件,是指建国后四次规模较大的内地居民集中逃往香港的事件。“说实话写出来容易,但是拍出来的视觉冲击力就大了。”在龙平平看来,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出京,奔赴改革圣地深圳,在莲花山上,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他本人也不避讳谈“逃港”。“他都不回避,我们有什么好回避的呢?”

  同时,在这部电视剧中将会有胡耀邦、华国锋等多个前国家领导人形象首次登上屏幕。这一度引起网友广泛关注。据资料显示,此前在《浴血坚持》等剧集中也曾出现过胡耀邦,但故事的背景均设为1949年之前,而华国锋则是首次在电视荧屏上出现。龙平平则表示,说到这些人物形象展现,首先即为“客观”,“表现这些人物形象,我们心里也忐忑,能不能演得像就是一个挑战 ,如果不像则可能遇到想不到的麻烦。”

  “但如果在这八年里没有写到这些人物,或者没有对一些贡献做出客观表现,那叫什么历史呢?”龙平平直言,“所以事情和人物(出现)均属剧情需要。都是为了体现创作这个剧的目的。如果不是这样一个标准不可能做出忠实分析。”

  导演吴子牛表示这部戏很自由,“有一些媒体说这部戏体现了‘政治脱敏’,我却觉得这部戏体现的是政治进步。”

  他曾在1986年拍的片子中涉及到文革的部分,当时就被剪掉了。如今,拍摄的尺度确实大了。这部剧对文化大革命的大尺度描写和基本全盘否定,应该也是第一次。

  吴子牛解释说,以往表现领袖人物的影视往往是采取仰视、讴歌的态度。而这部电视剧希望用平视的角度去看待邓小平。观众能看到,剧中的邓小平,既是一位信仰坚定、心系人民的老:)员,也是一位充满智慧、悲天悯人的长者,还是一位有生活情趣、爱好广泛的普通人。

  链接

  从剧本审查到成片审查一路畅通

  随着这部电视剧的播出,一些有关剧本内容遭改动、某些重要内容被删除的言论也一路伴随而来。龙平平则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电视剧在播出前进行必要改动完全正常,正式确定播出后剧本的改动已不涉及内容,动的只是标点台词等小地方。

  针对网络上传的“送给各级领导审查的光盘就超过1万张。”吴子牛解释,1万份应该是口误,也就是一两千份。因为涉及到这个片子的部门很多,例如外交、港澳、党史等部门,还有中央电视台、邓家的人、投资方等等。这些预审并没有给片子带来损失,有一些修改,我对此还是感到很欣慰的。2013年4月,该剧剧本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领导小组审查通过。同年8月,经中央办公厅批准,该剧正式立项;9月,该剧正式开机。

  总编剧龙平平表示,从剧本审查到成片审查一路畅通。片中出现的逃港,我的心里面一直在打鼓。开始没有把握,不知道能不能通过。但没有任何人对这个细节提出疑问。这些事情敏感不敏感,关键是表现的方式是否客观。“尽管程序很多,手续很多,但没有遇到任何刁难。”龙平平补充说,我不是要歌颂谁,这是真心话。如果没有各方面支持,不可能6月5日送审,8月8日开播。

  “要特别感谢广电总局和中宣部。”龙平平说。想确定播出时间时,他见到负责文艺的中宣部领导,问对方能否10天内给一个意见,对方十分爽快就答应了。第三天,龙平平还在外面出差时接到电话说,“你赶紧回来,意见出来了”。龙平平说,没想到这么快。“8月8日开播,超出我预料。”龙平平说。据其介绍,早在10年前,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就有许多电视工作者想做这部电视剧,但因“题材重大,难度也比较大”,在创作中遇到很多困难,最后未能完成。


  据《解放日报》报道,最早开始筹备拍摄《邓小平》是在2001年。当年,中央重大革命历史影视题材领导小组在北戴河召开工作会议,会上明确提出,必须集中精兵强将投入拍摄制作,于2004年保质保量地完成《邓小平》。当时定下的编剧,是写过《小平,您好》的著名编剧王朝柱;导演是金韬,扮演邓小平的是上海演员潘玉民。当年电视剧已经进入摄制阶段,但最终未能有成果。

  相比之下,正在热播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更显珍贵。2014年7月,该剧通过审查。审查意见认为:该剧“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大收获”。据《经济参考报》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本文来源: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美惠子 发表于 14-8-24 19:03:43

电视剧《邓小平》主创:按信史标准写当代史2014-08-15 14:52:5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有0人参与



昨晚,48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至第10集。这部电视剧为献礼邓小平诞辰110周年而作,全景式再现了1976年到1984年间我国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事件,接地气的表达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追捧和热议。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改革开放……一个个历史决定性瞬间的记忆被随之唤醒。《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剧前所未有的开放表达,也被观众评价为“一改过去的假大空和说教态度,真实客观地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幕后团队邓小平研究者牵头该剧开篇便还原了粉碎“四人帮”的高层决策过程和1977年邓小平复出工作的历史瞬间,华国锋也首次在国内影视剧中出现。作为一部献礼邓小平110周年诞辰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这种开放的表现手法和题材内容的突破,其实并不像外界想象般“饱经审查的磨难”。该剧剧本历经四年创作,编剧团队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龙平平领衔,团队成员包括邓小平研究学者刘贵军、周锟、王达阳等,以及专业编剧张强,作家黄亚洲、魏人。据龙平平介绍,这种编剧团队的架构,主要是考虑到题材重大,需要专业研究人员的把关。龙平平本人所在的第三编研部,也叫邓小平研究组,此前国内市场上能够见到的邓小平著作、文集等出版物,均由该部门负责编纂。按龙平平的形容,“我们算是拿工资专门研究邓小平的职业研究者”。据了解,目前国内以邓小平为题材拍摄的电影故事片、文献片、纪录片等,也大多由该组参与撰稿与编剧。2003年版电影《邓小平》中,龙平平便曾担任编剧一职,“因此对编剧工作并不陌生”。但考虑到创作难度太大,“专家重历史研究和理论研究,但剧本是文艺作品,需要形象思维”,编剧团队后来陆续加入了专业作家团队。内容突破不回避重大事件和人物由于牵涉题材重大,不少观众猜测该剧或许在剧本阶段遭遇过严苛审查。龙平平表示,事实恰恰相反,“虽然剧本在创作阶段进行过很多次的磨合,但在决定播出后并没有过大的修改,顶多是对台词的瑕疵部分作些修饰。”龙平平透露,成片拍摄后的审查也很畅通,“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各方面都很支持。我们为了赶进度,曾经问过中宣部负责文艺的工作人员,能否10天内给出审片意见,结果对方只用了三天就给出了前20集的意见。这种分段进行的审查很少有先例。”有媒体此前将华国锋、胡耀邦等在剧中的出现,称之为某种意义上的“脱敏”。但在龙平平的创作过程中,并未接到过任何指示,“没有人要求我不写华国锋,也没有多写一点、少写一点、删一点的任何要求。”据龙平平透露,在创作剧本之前,他得到的“指导性意见”,就是要求剧本能够将故事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反映邓小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形象,并反映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这八年间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都不能遗漏,按照这个标准,我不可能抹掉华国锋和胡耀邦,也不能凭空地否认他们的贡献。”龙平平说,“我们就是按照信史的标准来写。如果连我们这些当代人都不能客观地面对,都不敢写当代史,后代又怎么能客观地反映呢?”最难的首先是人物。改革开放,邓小平是首功,“但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集体智慧,不能抹杀那一代革命家的贡献。”龙平平说,电视剧中,至少出现了50个以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有些人还健在。他认为,要写成“改革开放的英雄榜”,是创作目的之一。其次,描述事件也很难。该剧描写的是1976年至1984年这八年的事情,是“新的革命开始的八年”,对中国现在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会影响中国的走向和未来。

美惠子 发表于 14-8-24 19:04:46

《邓小平》编剧释疑: 对当代史没有回避2014-08-15 16:29:04 来源: 中新网移动版 有0人参与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8月8日在CCTV-1开播,立时引发关注与热议,开播当天收视率破2%(一年中平均收视率超过2%的电视剧即为热播剧,仅有四五部)。虽然全剧仅截取了1976年至1984年,8年间发生的事情,但出现了50余位有名有姓的国家领导人,其中包括在影视剧中很少出现的华国锋、胡耀邦等,此外,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知青返城、逃港这些以往影视剧的雷区也都被大篇幅展现。昨天,该剧总编剧,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组长龙平平接受采访时坦言:“我研究这段历史快30年了,这些事件,有的有结论,有的没结论,我们的创作就是在不断研究克服难题的过程中艰难前进的。”有没有刻意绕开历史?《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把八年历史脉络分为:“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艰难复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1984年,改革开放创办特区、中英香港问题解决”三大阶段。总编剧龙平平表示,电视剧围绕着三块主题架构客观反映8年的发展脉络,就要保证大事件不能丢,少了一块,历史转折不全面。但他坦言,“这其中的确有一些事情是很难把握的,因为大家认识不同。但倘若当代人写当代史都不敢面对,交给后人,后人将怎么把握?这样不行,所以我们没有回避。”开播几天,观众已经在剧中看到了华国锋、胡耀邦,还有陈永贵,剧中涉及的很多历史人物都是第一次在荧屏上出现,龙平平得到的第一反馈是,“你胆子也太大了!”“我说,是你们不了解。的确,这些人第一次出来,像不像就是一个挑战,长得不像可能遇到的麻烦你想都想不到。举例说,如果没有华国锋,不对他的贡献做客观表现,就不叫客观反映历史。”全剧共出现了五十多位真实的、有名有姓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一些领导人至今健在。剧本初成稿,龙平平也曾经有过忐忑,直到著名评论家李准评价该剧本是改革开放的群英谱、光荣榜,“这话说得很到位,也点出我们创作的目的之一。即让后人铭记这些人为我们的国家发展、人民新生活的开创所作出的贡献。”审片也没有遇到任何阻碍,“甚至没有一个人跟我提出,华国锋就绕开吧。后面还有很多胡耀邦的戏份,他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表现得生龙活虎。审查的人还会说,有些地方应该把他的作用再突出些。”抓四人帮是毛主席生前部署?播出几日来,观众在剧中发现了几处不符合“史实”的错漏。比如,在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说,“孩子们,我还可以干二十年!”而史料上,邓小平的原话是:“我可以安度晚年了。”对此,龙平平解释,原本剧本中的确是“安度晚年”,完成片的台词是根据邓家家属的意见修改了。“这里有一个说话场合问题,虽然在很多回忆录里记载,小平同志说的是‘安度晚年’,但邓家人说不对,他们说:‘我父亲真实的心态是我终于可以出来工作了,他不见得是在公开场合说,但这才是他当时的准确心态。’所以,我们最后把这句台词给改了。”另一处被广泛争议的是,剧中华国锋说:“抓捕‘四人帮’,是毛主席生前布置下的。”对此,龙平平说,这句话曾真实记录于红头文件,文件称:“1975年5月3日,毛主席就指出:他们的问题,‘上半年解决不了,下半年解决;今年解决不了,明年解决,明年解决不了,后年解决。’”龙平平表示:“华国锋在当时场合下说‘是毛主席生前布置下的’,是合理的。而且我们认为这符合人物、历史环境和当时的场景。”马少骅演得像不像?最多的争议集中于邓小平的性格,众所周知他少言寡语,情绪不外露,但在剧中,马少骅饰演的邓小平不仅话很多,而且言辞激烈。马少骅说:“作为一名专业演员,我当然知道人不说话会显得很有深度,人话一多就容易飘,有负面影响。所以,拿到本子的时候我问编剧,是不是话太多了,编剧说,老人家说的话比这里面的多。”后来,马少骅通过翻查史料领悟到,“邓小平的人物性格原本是外向的,16岁在法国留学时有小钢炮的外号,哪里都能听到他说话。后来,他出了名的少言寡语,性格内敛,但并不代表他肚子里没有话,他满肚子的话,经由他的人生经历,历练变得不太爱表态、不太动情,他说,‘生气解决不了问题。’我想,他外向的性情被内向包裹着,而且他的子女也没有内向型的性格,我是信遗传的。”龙平平表示,“真实的小平同志少言寡语,他不怎么说话,但不是不说话,翻翻邓选,他的原话比剧中更尖锐激烈,他做出来的事情让人吃惊。”龙平平举例证实,“记录中有这样的场景,一次集体照相之后邓小平把某位同志留下谈话,一说就是两小时,整理记录下来不用改,就是一整套理论,临时想出来的?谁也不知道。如果按生活原貌不做艺术处理地去演,就好像把伟人神话了,但事实就是这样。他要么不说,但一定都在脑中装着。要说,就石破天惊,对国家有重要影响。”最后,龙平平也接受观众指正,对剧中出现的一些错漏诚恳道歉。比如前晚播出的一集中,演员在1978年抱怨“现在高三的学生不会做一元一次方程”,但实际上当年还没有高三。毛泽东早年缩短学制,中学变成4年,“高三”至少到1979年之后才出现。“作为主编剧,我道歉。”龙平平说。本报记者 金力维 J187

美惠子 发表于 14-8-24 19:05:31

历史就像油画,要站远一点才看得清楚2014-08-24 14:43:52 来源: 羊城晚报 有0人参与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5/53/534D6DA7B94B0808E11629EB2AE61E93.jpg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E/E1/E186E1513BA0308A860A5224D01F35A8.jpg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4/4C/4C2B5A13BB9C096A0269181DEC28E213.jpg剧中的邓小平(马少骅饰)和习仲勋(张嘉译饰)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F/F6/F68C1E96E8A5B2C7719913089B92A3E7.jpg剧中的邓小平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9/9E/9E91ECA79A73D30A25457800BEEE8EE3.jpg剧中的邓小平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A/AF/AFAEEB73E62C70FF631B4EA97B5D8BBA.jpg剧中的华国锋(曾红生饰)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3/39/39ADEA92CAEA85C110566EA656814906.jpg剧中的胡耀邦(李光复饰)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D/D6/D6F2D55998F325CF7FD16F8D317F8C4A.jpg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4/41/418A7B5B87219CD0D6CEDC1ED192BD0E.jpg叶永烈□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朱绍杰实习生 柳成雅应该给胡福明一个镜头羊城晚报:您认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最值得关注的在哪些方面?叶永烈:这部电视剧写的是“文革”结束之后,粉碎“四人帮”只是组织上的巨大胜利,思想上还百废待兴,邓小平复出面临着的任务是清除“文革”思想的遗毒,带领中国这艘巨大的航船驶向改革开放的大海,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片子叫《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关键就在“转折”两字,从“文革”到改革开放就是这一大转折。我想这部作品的播出,对于当前深化改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也是让年轻一代懂得改革来之不易。我平时不看电视剧的,现在电视剧的低俗化倾向非常严重,可看的电视剧很少。破例看了这部电视剧,一方面由于我写过这方面的书,也因为我亲历过转折的过程。羊城晚报:您看这部电视剧应该也有很深的感触吧。叶永烈:是的,这些事我都亲身经历过,看这部剧等于重温了历史。但是,我也提出一个问题,这部剧里没有胡福明一个镜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戏中反复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胡福明,后来还成为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我为了写书采访过他,他写的这篇文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按道理来说,电视剧中应该出现胡福明,但没有,连名字都没提到。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我认为不管怎么样都应该提一下。
把握分寸再现华国锋、胡耀邦羊城晚报:您觉得这部电视剧拍得怎么样?叶永烈:龙平平先生是研究邓小平的专家,这部电视剧由他任总编剧,难度很高,作者要有相当的魄力。因为这里头出现很多刚刚过去的人物,比如说胡耀邦、华国锋,有的人还健在,当代人写当代史,不好写。就像油画一样,要站远一点才看得清楚,站得太近了,看不清。这部电视剧写的也就是才过去30来年的事,要把握好分寸,写好不容易。其中最不好写、最不好把握的是华国锋。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中立了大功,但他后来又不适合做第一领袖,可对他不能进行全盘否定。怎么把握好表现华国锋的分寸,不容易。这部片子里华国锋不时会出现一下,“大会开始了,请某同志讲话”,这样说一句就没有了。“两个凡是”也没说是华国锋说的,只是从侧面来表现。还有就是胡耀邦,戏里对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胡耀邦在大转折中立了两个大功,我在《邓小平改变中国》里也非常详细地写到。第一,发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当时是他一手操办的,先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然后《人民日报》转载。刚开始邓小平并没有参与,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另一个是他为冤假错案平反。这两大贡献奠定了后来他担任中共中央主席的基础。很多人不知道这段历史,胡耀邦当时担任的是中共中央主席,邓小平反而是副主席,胡耀邦觉得不合适,后来提出把中共中央主席取消,改成中共中央总书记。当时华国锋担任的是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接替他也就成了中共中央主席,这样变成邓小平要向他请示了,胡耀邦立刻觉得不合适,表示我还是做总书记吧。从胡耀邦开始,就再也没有中共中央主席了。胡耀邦担任中共中央主席的时间很短,他在改革开放中起了很大作用,是当时邓小平最主要的助手。羊城晚报:像您提到的华国锋、胡耀邦,还有其他比如“逃港”情节,以前我们认为比较敏感的题材,现在电视剧都能表达了,您认为这种“脱敏”的转变有哪些意义?叶永烈:电视剧可以放开到这种程度,表明当今政治气氛比较宽松、比较开明。我看到各色各样的网友怎么评价这个电视剧、评价邓小平都可以。如果是“文革”时期或是刚刚粉碎“四人帮”的岁月,那是绝对不容许的。现在有些人对邓小平的评论,哪怕是一条两条,在当时都可以被打成反革命。
“我可以再干20年”还是“我可以安度晚年了”?羊城晚报:电视剧毕竟是艺术创作,不可能完全按照历史而不做任何修改来拍。您怎么看历史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叶永烈:作为电视剧来说,大的事情首先应该准确,其它的类似用下大雨、打雷闪电来烘托情绪,是允许的。那天有网友问我,粉碎“四人帮”那天到底下没下雨,我说实际上没下雨的,那天阳光很好,有照片为证。吴子牛导演也解释说,当天确实没下雨,但为了烘托当时的政治气氛,这场雨属于艺术创作的部分。另外一点是,邓小平听到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反应是“我可以安度晚年了”,电视剧改成了“我可以再干20年”。羊城晚报:您怎么看这个改动呢?叶永烈:我觉得改得很失败,不该改。“我可以干20年”,这时间算得太准了,这种话不合适,在当时他不太可能说这种话。而“我可以安度晚年了”,很符合当时他的心理。我认为这句话改得不好。不过编剧也解释说,剧本本来写的就是“安度晚年”。还有一点,电视剧里华国锋说“粉碎‘四人帮’是毛主席生前的部署”,这句话是错的,毛泽东生前根本没有部署粉碎“四人帮”,剧组说他们是有红头文件的,这个文件我也都看过,他说这句话是有前言后语的,他说的是“我看问题不大,不要小题大做,但有问题要讲明白,上半年解决不了,下半年解决;今年解决不了,明年解决;明年解决不了,后年解决。我看批判经验主义的人,自己就是经验主义,马列主义不多,有一些,不多,跟我差不多。不作自我批评不好,要人家作,自己不作。”显然,毛泽东所谓的“解决”,是解决经验主义问题,不是“解决‘四人帮’”、“粉碎‘四人帮’”。
敏感题材写成很艰难,送审也艰难羊城晚报:您写作《邓小平改变中国》、《“四人帮”兴亡》这些书,难度也蛮高的,内容上也会有限制,您怎么处理呢?叶永烈:其实这种写作也存在“脱敏”的问题。我是报审专业户,大部分作品都需要报审,关于邓小平的很多都得在龙平平那里审,他那里审查通过,我才可以出版。我上个月新出版了《“四人帮”兴亡》增订版,送审时那个女审查员还没怀孕,等书出来,她的孩子已经七个月大了,但这次这算比较快的,这本书第一版在2002年就完成送审了,但出版是在2009年,审查用了很长时间。羊城晚报:历史写作受到政治观念的影响,如何把握政治观念与历史阐发之间的尺度呢?叶永烈:首先是观点的问题。比如说,写作《“四人帮”的兴亡》首先依据的是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其中有非常明确的、彻底否定的一些观点,那我要在这本书的指导下进行创作,依据的史观要正确,对华国锋的评价要掌握分寸。华国锋是第一个提出粉碎“四人帮”的,然后华国锋找到汪东兴,这个不是叶剑英提出来的,这才是史实。对于敏感的人物、敏感的问题,怎么处理好,确实很艰难,写成很艰难,送审也艰难。羊城晚报:现在有很多关于邓小平的传记,这些传记的角度有何不同?叶永烈:我认为传记分三类,一类叫官修,一类叫家修,还有一类叫私修。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邓小平传》刚刚出版,那就是官修。包括《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个电视剧也属官修。家修就是《我的父亲邓小平》,从家事这方面写的。还有一种叫私修,《邓小平改变中国》、《邓小平时代》就属于私修。官修的史实非常准确,具有权威性,但往往避开了很多细节,像一个年谱。家修因为是家属写的,会写邓小平在家里的很多事,这是外人不知道的。不足之处是会避讳缺点。私修最大的特点就是充满细节,增加很多官方传记没有的东西。很大的缺点是不像官方可以查很多档案、内部资料、掌握那么多权威的信息。
《邓小平》几个有趣的小数据电视剧《邓小平》的剧本创作历时4年,大纲修改10余次,剧本6次易稿,终稿约60万字剧组常规人员多人,分成3组拍摄,电视剧里有名有姓的真实或者虚构人物同样约500多人在演员里,张嘉译0片酬出演习仲勋;马少骅为角色增肥20多斤本剧总投资有1.2亿元,拍摄时间总长112天,后期制作7个月,审查光盘超过1万张(据网络新闻资料收集制图/温亮)
主创谈龙平平:一路审查没遇到任何刁难近日,《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北京举行记者见面会,该剧总编剧、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邓小平研究专家龙平平,剧中邓小平扮演者马少骅,演员印小天等主创人员出席会议,龙平平就这部电视剧的源起、创作思路、审查过程等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三条指导性意见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有关部门决定请中央文献研究室来牵头,先行组织创作一部以邓小平为题材的电视剧。我记得很清楚,大概是2009年2月领导给我交代了这个任务,同时也做了些指导性意见。最重要的有三条,第一条是,希望这部电视剧的时间段放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前后。第二个意见是,这部电视剧的核心是反映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形象。第三条是,除了小平同志个人的历史贡献外,整体上还要反映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的理解就是反映邓小平和一个时代。这是创作之初给我们提出的三条指导性意见。我所在的部门叫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它的职能就是编辑邓小平同志的著作、研究邓小平同志的生平思想,这个部门在过去就叫邓小平研究组,因此我的职务可以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也可以叫邓小平研究组组长。这个组现在有十八九个同志,是拿工资专门研究小平同志的。大家所接触过的《邓小平文选》以及邓小平的一些著作,都是我们这个部门编辑的。比如过去12集的电视文献片《邓小平》,比如电影故事片《邓小平》,还有一些关于小平同志的纪录片、文献片,绝大多数都是我们撰稿、编剧。2003年上映的电影故事片《邓小平》也是我担任编剧。基于这么特殊的工作关系和这些经历,上级领导综合各方面把创作任务交给了我。由于这个项目确实难度太大,我们采取了专家和作家结合的创作方法。我们是研究邓小平的专家,主要是历史研究,是抽象思维,但这次的任务是文艺作品,是形象思维,因此,我们要请内行人来参与创作,陆陆续续有很多专业作家参加到我们这个行列。现在署名的编剧除了我以外,还有张强、黄亚洲和魏仁,这三位都是比较长时间在创作组里工作的,特别是张强,他是年轻的中年编剧,从2010年一直到现在一直待在创作组,不仅参与了编剧,还参加了后期的方方面面工作。整个剧本创作历时4年,拍摄112天,过程非常艰难。因为这段历史离我们太近。历史学的一条行规是:当代人不写当代史,因为需要沉淀,可是该剧就是当代人写当代人。
48集内容分三段我们接到任务时的三条指导性意见就是方针,围绕这个指导方针来架构剧本,进行取舍。整个剧的提纲反反复复修改了至少十几次,最终落在现在这样的构架上。如果把这48集按结构内容做细分,大概可分为三段。第一集到第12集、13集,它反映粉碎“四人帮”以后小平同志艰难复出和主动请缨分管科技教育,以科技教育战线为突破口进行拨乱反正,时间点总体是从1976年10月到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第二段是反映历史转折,历史转折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移,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也是伟大历史转折的标志。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段的时间点大概是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到1978年12月底三中全会以后。第三段是三中全会后到1984年,开辟新的道路,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这块的线索比较多,从农村改革到对外开放到创办特区再到城市改革到调整社会关系,到做历史决议正确评价毛泽东到对香港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最后到全面改革,事件围绕着这三块主体内容来架构。总体上来说,它还是一个历史剧,因此要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这八年历史发展的脉络。因此这里边发生的大事不能落下,如果少了一块,那这个历史转折就是不全面的。
敏感不敏感关键看立场我看很多媒体上出现“脱敏”两个字,我也不太懂具体究竟指的是什么,但这其中确实有些事情是很难把握的,大家的认识不同。我们也曾经想过这个事情别碰了行不行?不行。把这个难题要交给后人的话,后人把它写成什么样子谁也说不清楚,所以我们还是有责任的,也没有回避这些事情。比如电视剧里表现“逃港”,不知道以前荧幕有没有这样的表现,对这件事我心里一直打鼓,因为真正拍出来的视觉效果冲击力是很强的,我没有把握,不知道能不能通过。但是,没有任何人对这个问题提出疑问,而且我自己后来也有了底气,为什么?因为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基层调研第一站就到广东瞻仰小平同志的遗像,在这个过程中他多次谈到当年的“逃港”,他对这个事情都不回避,我们有什么理由回避?拍出来好多人觉得“你胆子太大了”,怎么叫我胆子太大?你不了解历史,总书记说过很多遍了。实际上,这些事情敏感不敏感关键是你的立场、观点,是不是客观。再比如人物形象,确确实实我们心里也打鼓,华国锋的形象、汪东兴的形象,等等,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在银幕上出现,单单像不像就是个挑战,去哪儿找这些人?但要客观地反映这段历史,如果没有华国锋或者不对他的贡献做客观的表现,那叫什么历史呢?这些事我们也没有遇到过任何阻碍,没有任何人跟我提说华国锋就算了吧,别弄他了。所有的事件和人物都是剧情需要,都是为了创作这部历史剧,如果不是按照这样的标准,不可能做出真实的东西来。我没想到剧本创作出来后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肯定,刚播出的时候大家对审查都挺感兴趣,我要说,从剧本审查到成片的审查,我们一路畅通,审查的程序很多,也非常严格,但没有遇到任何刁难,遇到的都是支持。如果没有各方面这样的支持,不可能在今年8月8日播出。

美惠子 发表于 14-8-24 19:06:01

总编剧揭秘《邓小平》:领导曾给出3条指导性意见2014-08-15 08:37:49 来源: 光明网 有1人参与



http://easyread.ph.126.net/NR_-aEPZcdd5NhO9qSs0pg==/7916549690684976668.jpg
从左至右为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剧龙平平、邓小平扮演者马少骅、演员印小天中新网北京8月15日电(上官云) 连日来,48集重大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一套热播,在收获众多好评的同时,有不少观众对该剧拍摄的幕后工作产生极大兴趣,并在微博上发起各类相关话题。14日下午,该剧总编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党史专家龙平平接受媒体采访,揭秘该电视剧剧本创作与拍摄的幕后故事。剧本创作历时四年:领导曾给出3条指导性意见龙平平首先简单介绍该电视剧剧本的创作情况。他透露,十年前正值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曾有许多电视工作者来做这件事情,但因题材重大,难度较高,创作时遇到各种困难,项目最终未能完成。直到2009年,有关部门决定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牵头组织创作这样一部电视剧。龙平平介绍:“当年2月份,领导给我提出3条指导性意见。第一,希望这部电视剧的时间段放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前后;第二,核心要反映邓小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形象;第三:除了小平同志个人历史贡献,也要总体反映国家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这在龙平平看来,意在全面反映邓小平的一个时代。因为长期从事邓小平思想相关研究工作,也曾经担任过一些相关影视剧的编剧,龙平平堪称此方面的专家,但他在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仍然感觉到难度太大,“后来想了一个办法,由专家和作家结合创作创作。”“原因在于专家使用抽象思维方式研究历史与理论,但接到的任务却是写形象思维的文艺作品,很多地方不熟悉,所以要请内行参与。”龙平平说,剧本创作历经4年时间,有人加入也有人离开,前后有很多同志为此做出贡献。创作历经艰难:人物塑造成难题在采访中,龙平平将剧本创作称为“艰难的历程”。为何艰难?龙平平说,关键要表现的人物“离我们太近”:“学历史的都知道这句行规,即当代人不写当代史,意为当代人看不清楚当代发生的事情,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否则很难写的客观。”而他接到的创作任务却恰是如此。龙平平说,这里面有很多难题。就人物塑造来说,在开创中国特色主义道路的工作中,小平同志是首功,但又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而是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全体智慧结晶,要通过写小平同志反映这个过程,就不能抹杀这代革命家的历史功绩。于是,在龙平平领衔创作的剧本中,出现了大概五十个真实的、有名有姓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甚至有一些领导人至今健在。剧本初成稿,龙平平也曾经有过忐忑,直到著名评论家李准评价改剧本是改革开放的群英谱、光荣榜,“这话说的很到位,也点出我们创作的目的之一。即让后人铭记这些人为我们的国家发展、人民新生活的开创所作出的贡献。”解决人物创作的难题后,剧中反映事件与电视剧时间跨度的问题又接踵而来。龙平平说,在1979年到1984年这段时间中,邓小平作出的一些决策影响中国人的生活乃至决定中国未来走向,尤其今天当中国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之时,人们审视历史经历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议论与认识,要让大家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很难,这些都要拿捏好一个“度”。“现在很多人对清宫、后宫争斗的事情说起来如数家珍,但对领导我们实行改革开放的领袖却非常陌生。身为党史研究者,我有责任让大家了解(这些历史)。”龙平平郑重的说。邓家人提供指导性意见:演员表演获帮助相对漫长的创作工作结束后,又经过大致112天拍摄,2014年6月5号完成52集的送审片,并于8月8日顺利播出。龙平平说,当时送审的光盘非常多,广电总局、中宣部的领导们为确保这部剧不出任何问题、保质保量按时播出花费了巨大心血。“有时我们需要确定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有次去拜访中宣部领导,提出能否在10天内给出意见,对方应允了。但就在第三天,我还在外地出差就接到‘领导意见已经提出’的电话。”龙平平说。电视剧的顺利播出也离不开邓小平亲属的指导。龙平平介绍,剧本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与邓家人在不断的交流,主演马少骅、印小天等人均去过邓家,在表演上得到不少帮助。“比如我们剧本中原来在描述邓小平同志得知四人帮被粉碎的消息后曾说了一句话:我可以安度晚年了。但家属的意见是,将词改成‘我可以再干20年’能够更准确反映老人家当时的心态。”龙平平举例道。同时,龙平平也不无遗憾的提出,这部剧仍然存有缺点,比如已经播出的剧情中,有个人物说“高三学生不会做一元一次方程”,但实际当时中国中学是四年制,并没有高三,高中三年制大概到1979年才恢复,“这是个严重失误,作为总编剧我要向观众道歉。”内容情节寻求突破:“平视”塑造邓小平形象在各界帮助下,该剧最终顺利播出,一些细节展现颇获观众好评。在近十年来,描写邓小平的影视剧有过不少,龙平平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如果说有什么突破的话,那么首先情节、内容是大的突破,“以前没有任何一部(影视剧)作品描写这个时期。”而第二个突破在龙平平看来尤为重要。他分析,如同导演吴子牛所说,展现邓小平的形象可以“平视”,即他不只是一位伟大领袖,也是平民,还曾是个命悬一线的人,而在剧情开始的时候设计邓小平端水为瘫痪的儿子擦身,弯着腰拿收音机都是体现生活化的东西,“这是第一次全景式展现他跟家里人在一起的镜头,之前的影视剧中没有过。”“剧中还有个比较‘大胆’的镜头,邓家搬了新家以后,小平同志情不自禁的拥抱一下夫人卓琳,这都是艺术的(表现),但没有人提出异议。”龙平平介绍,小平同志当初也说过“家庭是个好东西”,“这位老人在之后20年的时间里帮助一个国家改变命运,其中重要的因素就是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使他始终处在一个安全愉悦的状态。”龙平平还分析,该剧可分为三部分。从第1集到第13集,反映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艰难复出、分管科教并以此为突破口进行拨乱反正;第二部分反映历史转折,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第三则是三中全会后到1984年开启新路的阶段,“当年邓小平被‘保留党籍以观后效’曾留下谜团,很多百姓不知道他去向何方,因此剧中人物张贴大字报寻找小平都有真实的事实依据。类似这样的突破还有很多,观众在以后播出的剧集中仍可关注。”

美惠子 发表于 14-8-24 19:06:55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14-8-24 19:10 编辑

《邓小平》编剧黄亚洲:曾做好写了不能拍的准备2014-08-16 07:46:00 来源: 光明网 有0人参与



http://easyread.ph.126.net/YsZQMcVhZ8newfNBmDeX6g==/7916935619266348116.jpg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剧之一黄亚洲。

央视热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下简称《邓小平》)的编剧之一黄亚洲目前在美国游历、写作,即便身在异国,黄亚洲依然未能“逃离”《邓小平》的舆论热潮。黄亚洲日前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专访时说,“开播首日,我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就是当年上山下乡的‘兵团战友’,我们一起回忆往事,感动到流泪。”这一周,黄亚洲只要打开微信,总能收获许多笑脸和鲜花。在美国,黄亚洲住在好友家,好友夫妇都是当年的清华高材生,去国多年,对祖国充满感情。这些天,这对夫妇在身边各种华人圈都不忘说一句:“央视正在播放的电视剧邓小平的编剧之一就住我家。”最后,黄亚洲几乎每天都能尝到朋友夫妇带回家的、各种朋友捎来的“私房菜”。“我知道,我尝到的岂止是美味,是美国人民朴实的感情。”1949年生的黄亚洲,作为文革、改革开放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他承认自己“泪点低”,尽管对《邓小平》剧情再熟悉不过,还是会看得抽鼻子。黄亚洲很爽直地说:“我这人有点俗,还曾担心这部‘主旋律作品’收视率不高。”现在看来,这种担心可以放下了。8月8日,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中央一套播出,首日收视率最高达2.88%,成为当日所有频道电视剧收视冠军。此后,各种好评声接踵而至,人物“接地气”的呈现方式,以及大量的历史细节,使这部“主旋律作品”同时收获了人气和口碑。“肯定的评价现在主要集中在该剧对邓小平人格魅力的展现上,”黄亚洲告诉澎湃新闻,“比如剧中邓小平给瘫痪的儿子擦身,‘四人帮’毁灭前邓小平表现出焦虑、担忧等镜头,大家看后都表示,呈现出的是一个作为‘普通人’的邓小平,他也会担惊受怕,他也疼爱儿女,这就很贴近我们”。同时,剧中一些情节也招致争议。一份遗志、一句台词、一件轶事、一场风雨,任何可能与历史存在偏差的剧情,都被列出考证,成为争论的对象。为此,黄亚洲回应:“剧中最终体现的这些,一定有它的道理,电视剧只是一部文艺作品,不是《新闻联播》,我们要从故事的角度去理解。”
《邓小平》剧照,邓小平与全家一起过生日。谈“老爷子”:领袖气质和慈父形象并存 澎湃新闻:你在接触邓小平家人和下属等身边人的过程中,你觉得他们对邓小平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他们眼中的邓小平是什么样的?黄亚洲:毛主席曾经送邓小平一个“钢铁公司”的雅号,喻指他的坚毅性格,对这一点,大家都是敬仰的,谈起来也是感慨的。当然,在他的家人眼里,这位“老爷子”不仅是严父,更是慈父。他在跟外孙女儿玩耍时会伸手去“揪小辫子”,流露出童心。所以我在写邓小平的时候,采取了一种“平视”的角度,是写领袖,也是写人,把他的精神状态以及七情六欲都同时表现出来。澎湃新闻:在对邓家人的采访交流中,能回忆一些细节与我们共享吗?邓小平对他们的影响在你看来体现在哪儿?黄亚洲:每一次的交谈,都会让我感到他们对父亲的坚信与深情。邓小平在压力下的不屈不挠,我看在他们的性格中都有体现。在政治重压下做最坏打算之时,全家“分家庭照片珍藏”的细节就最能体现一家人的团结与坚韧。“老爷子”过生日之时,年幼的邓家第三代会送他礼物“三只小猪”玩具,而他会给几个子女都写一幅字,说“爸爸没有什么别的可以送给你们的,就一人送一幅字吧”。写到这种亲情时,我自己内心也会涌暖流,不仅为邓家人的亲情,也为我们所有中国人家庭的亲情。其实我们中国人都特别珍视这种传统的家庭感情,所以邓小平晚年也感慨过:“家庭是个好东西。”澎湃新闻:剧本里有没有什么情节是在这种交谈过程中作了修改的?黄亚洲:有,举一个例子吧。在我写的部分里,曾经写到邓小平在思想解放大讨论受到压制的时期里,夜不能寐,甚至半夜起身,取烟,走到院子里思索。其实这些描述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邓家的几个女儿告诉我们,“老爷子”的起居极有规律,心中再大的事,也是按时作息,一般说来躺下不久就能进入梦乡。这种作息规律是“老爷子”在严酷的战争年代中练就的,所以我就不能按照原来那么写。澎湃新闻:邓小平是出了名的少言寡语,是一个情绪不外露、非常内敛的人,在工作中是,在生活中也是,但影视剧毕竟是表演的艺术,我们感觉这部剧里的邓小平还是挺爱表达的,这会不会有点背离人物的真实情况?这两者如何兼顾?黄亚洲:邓小平晚年时不爱多说话,以及他基本不与家人谈工作上的事,也不与秘书谈论各种烦心的工作问题,这确实是我们编写故事以及生动塑造人物的一个难题。当然也有解决办法,比如他与下属就会讲很多工作上的事,他的很多生活细节也能传达出他的思想情绪。另外,让他适当地在不同场合说一些话,也不至于证明他的多语。澎湃新闻:2004年上映的电影《邓小平1928》,你也是编剧之一,同样是表现邓小平这个人物,从《邓小平1928》到现在这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有什么变化?黄亚洲:在那部电影里,我写的是24岁的邓小平,写到了他的:)秘书长身份的地下生活,写到了他的初次婚姻,那时候着重描写的是他的已经确立的人生志向,他品格中的坚毅与智慧。再多的,恐怕也没有了。而这一部,除了继续表达主人公上述的品性之外,更多的,则是表现他的对国家命运与人民生活状态的思考,以及这种思考中的果敢实践。他的这种行为改变了中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这是他彪炳中华民族青史的最为浓重的一笔。参与这段历史的描写过程,我当然更加心潮澎湃。澎湃新闻:这部剧选取了邓小平复出后的那8年作为背景,为什么不再往后写了?黄亚洲:应该说,这8年,是邓小平复出后拨乱反正的关键8年,国内政策、国际政策,他都作了极大的、极为有效地调整,国家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人们会在1984年的游行队伍中自发地打出“小平您好”的横幅。我想,这横幅,不是简单的一幅学生宿舍的床单,而是重新找回了自信心的中国人民的心声。所以,电视剧在这里打上结尾,是合适的。当然,历史还在延续,还在很活泼地前进,以后的中国当代史,也会有银幕与荧屏来蜂拥表现的。路总要一步一步走吧。
《邓小平》剧照,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字。谈争议:不会胡编,也不要把电视剧当社论看 澎湃新闻:前两集中说“粉碎四人帮”是遵循毛主席的遗志,是现在争议比较大的一处,这样的台词一度被认为是“文学创作”,但也有人考证说这一细节是真实的。对这一段,你们当时是怎么印证和处理的?黄亚洲:肯定不会完全的胡编。我个人认为,这是剧中人说的台词,剧中人这么说一定是有他的道理,他一定得这么说,这在历史上是合理的,更不用说这只是一部文艺作品了。澎湃新闻:第二集中有这样一段:邓小平听到“粉碎四人帮”消息之后说的话是“孩子们,我还可以干二十年!”但有人考证,历史上真实的情况是邓小平说了一句“看来,我可以安度晚年了!”;还有一处:1976年10月6日的北京,并没有下雨,而电视剧为了烘托气氛,下起了大雨。这些改动颇有点耐人寻味,这样改动的用意是什么?黄亚洲:“看来,我可以安度晚年了!”确实是邓小平当时的原话。剧中最终体现的这句台词,你可以理解为这只是一个电视故事吧。关于那天是否下雨,我想,也不甚重要。观众会理解的。还是这句话,小事不拘,要把它理解为一个电视故事。澎湃新闻:已经播出的这几集,几乎每一集都有泪点,作为编剧,你会刻意制造一些泪点吗?黄亚洲:要说泪点,确实有。但是这些泪点,应该说,也不是刻意制造的。它本身就是中国当代史的泪点。中国的当代史是会叫人掉眼泪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过来人,所以我们自己在看片的时候,也常常泪流满面。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邓小平拨乱反正的拳拳之心,以及马少骅老师对此的精准表达,也会叫人热泪盈眶。毕竟,这段历史太艰难了。澎湃新闻:作为编剧之一,你在创作过程中,事实部分得到哪些部门或者机构,哪些人的支持,看了哪些书籍或者材料?黄亚洲:这个戏的编剧工作,始终在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指导下进行,近四年都是这样。中央领导也对这部戏很支持,换句话说,要是没有中央领导的意见,这部戏的创作也没有那么快就立项。看的材料那当然是海量的,书籍与网上各种材料都有,关键是取舍。总体还是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澎湃新闻:你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多大?黄亚洲:虚构人物的那几条线上,我们都可以发挥,可以构建情节,哪怕是表现主人公的细节,我们也可以发挥,这里的自由度还是有的。比如我们设计了邓小平考察广东时期的下农村视察,碰到当时的农村只允许农户“至多养三只鸭子”的政策,这里我们就设计了邓小平突然停车进村、手忙脚乱的农村干部慌忙挡住墙上来不及抹去的“继续批邓”的大标语、邓小平察看农家灶房、邓小平发现农户多养鸭子的蛛丝马迹,然后是农户大妈吓得要朝各位“视察领导”跪下来求饶的情节。发生这些情况的大背景是真实存在的,至于写什么来表现,则由编剧来加以发挥了。毕竟,这是一部文艺作品,不要拿它当社论看。澎湃新闻:这部剧中除了邓小平等现实人物这条主线外,还设计了一系列虚构人物作为副线,就剧本而言,你认为这些虚构人物的部分有多重要?这些虚构的人和事,比如夏家、田家,背后是如何取材的?黄亚洲:虚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命运各异的普通人物不仅是推进剧情的线索,而且他们的翻天覆地的命运轨迹也正是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的成果证明。田志远与夏默,是两位虚构的高级干部,夏默更是知识分子型的,他们身上其实寄寓了许多干部的影子。而他们的夫人、子女则更是许多普通中国人的缩影。这就是鲁迅说的“杂取”。你不能说谁就是谁,谁就是谁的化身,甚至可以说,他们身上都有你我的影子。
《邓小平》剧照,剧中的邓小平与胡耀邦。谈尺度:一直做着“写了不能拍”与“拍了通不过”的准备 澎湃新闻:华国锋和胡耀邦是邓小平时代不能绕过的两位政治人物,但以往的影视作品往往回避,这次将他们写进剧本,不少人评价说是一次大胆突破,为什么要作这次突破?黄亚洲:既然“不能绕过”,那就不要绕过。我们的着眼点,还是写好邓小平的形象,写出他对当代中国的贡献,这样,其他的问题就都不是特别的问题了。要说好一个故事,就不能过分的片面化。在这个方面,总的说,领导部门也是比较开明的。澎湃新闻:编剧过程中有没有尺度方面的纠结?黄亚洲:尺度的纠结,肯定有。不仅是最后审查阶段,就是编剧们自己在讨论剧本写作时,就考虑到了种种问题。因为毕竟是电视剧,受众面积这么大;又因为是中央电视台播出,人们在看央视节目时往往会有更多的解读;再者,当下的人们对时政又这么关心,观点与判断百花齐放,我们在描述当代史的时候,更要注意史实以及史实的合适表达。当然,所谓的合适表达,也没有一定之规,编剧之间也常发生热烈讨论,也常有写了删、删了再写的事。但是我想,这样的故事要说个基本明白,一定是不能回避有些人和有些事的,不然,什么都顾忌,这故事还怎么往下讲?澎湃新闻:你在此前的一次访谈里提到:审片之后,还和许多权威人士不断争论哪些不宜表现,哪些应予删节。能否举个例子?黄亚洲:譬如撒切尔夫人挟马岛胜利的余威来京商谈香港前途问题,由于在“主权”、“治权”上都没有达到她原先预案的期望,她在与毫不退让的邓小平会谈后,下人民大会堂台阶时,滑跌了一下,估计是神不守舍的缘故吧,这件事在当时的国际新闻报道中许多媒体都做了文章,我们在剧本中也体现了,吴导演也拍了。就塑造人物性格而言,写这一笔当然无可非议。但是考虑到国际观感,这一段,审片时有,最后还是删节了。澎湃新闻:一开始是谁找到你,邀请你来担任《邓小平》的编剧?黄亚洲:中央文献研究室的领导邀我参与编剧的,可能是因为我曾经写过邓小平生涯题材的电影,也写过若干重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澎湃新闻:据说现在的编剧团队已经是“第三次搭建的团队”,那么此前的为什么没有成功?黄亚洲:在这之前,也有写改革开放中的邓小平形象的电视剧作品,第一次据说还拍摄了,但是没有获得通过,具体原因不知,好多年了,可能与政策把握上的难度有关吧。第二次有了剧本,还没有投拍,可能也是政策把握的原因。所以这次由中央文献研究室直接来组织创作班子,把握性就大一些。但是说实话,我心里一直是不踏实的,一直做着“写完了不能投拍”与“投拍了通不过”的心理准备。澎湃新闻:这部片子和你以往参与的“主旋律电视剧”相比,在剧本审查方面,有什么不同和难处?黄亚洲:确实,我参与过不少所谓“主旋律电视剧”的创作,但书写的英雄人物大多是历史年代久远的。这部戏比较特殊,表现的年代是我亲身经历的,很多老人都还健在,许多事都有很多亲历者,如此年代的真实人物要作艺术呈现,当然难。好在有中央文献研究室诸位的具体指导,毕竟松快多了。剧本审读以及电视剧摄制完成后的审片,当然也可以说是严格的,都是按程序一步步走的。总之,我得到的信息是,在离播放还有一星期的时候,吴导演还在机房里作修改,制片方与导演的苦心可想而知。

美惠子 发表于 14-8-24 19:07:33

专家解读观众追看主旋律大剧:家国情怀唤起感召力2014-08-22 03:48:01 来源: 解放网 有0人参与



原标题:专家解读观众追看主旋律大剧:家国情怀唤起感召力6000万观众为何追看热播主旋律大剧——专家解读三种力量是关键每天接近有6000万观众稳定收看,前14集平均收视率达到2.06%、单集最高达2.37%……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如何成为全国观众追看的主旋律大剧?在21日下午召开的专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该剧之所以反响巨大、好评如潮,有三种力量是关键。改变命运带来的震撼力关于这部剧的讨论,早已经超越了电视剧范畴,而被赋于了更高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彭健明表示,广大观众通过观看这部剧,实际上也是在看历史转折中的自己,不仅仅是对以往的一种回顾,更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可以说,是社会各界和广大观众成就了这部剧的时代意义。彭健明认为,这部剧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和敢于直面历史、突破创新的精神,生动再现了一个真实感人、丰富饱满、感人至深的小平同志,准确勾勒出一个国家和几代人的命运转折,引发了全社会强烈共鸣。“剧中鲜为人知的决策过程和重大事件的发展变革,与我们今天的生活乃至命运休戚相关。”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丹枫举例说,“剧中,小平同志在高考招生上做出‘取消单位同意’‘放宽政审’的明确指示,在知青问题上‘让孩子们回来吧’等感人话语,带给每一个亲历者强烈的心灵震撼。”家国情怀唤起的感召力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是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视为理想追求的境界。该剧人物,无论是真实还是虚构,都呈现出这样一种的情感。“小平同志对‘大家’和‘小家’同样的爱,陈景润、苏步青等专家学者的忍辱负重,金锁、建红、田源放弃大学、追求理想的举动,常常让我们心里生出最温暖的情愫。”重大革命与历史题材电视剧审查组专家丁振海说。《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也认为,这部电视作品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如同一种深层次文化心理密码,拉近了剧中人物和观众的距离,让广众深切地感受到,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更需要每一个人像改革开放之初一样,常怀爱国之情,恪尽兴国之责,合力同心为国家发展繁荣贡献力量。时代精神催生的奋进力很多专家指出,观看这部剧,已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叙事欣赏,更令人感受到了一种蓬勃的精神力量,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奋进精神不谋而合。“这是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史诗性的作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不吝赞美。他还说,马少骅创造了“迄今为止影视作品中最走进邓小平精神世界的艺术形象”,不仅传扬了小平同志的思想、风范、人格,同时帮助广大观众获取正能量和奋进力量。“这就是生活与艺术的辩证法。”他说。仲呈祥说,历史沉淀尚未完成,艺术家要再现这段历史,做到“站在今天、反思过去、为了明天”是很难的,必须要坚持高超的唯物史观和美学,并注入历史智慧,才能把握好。“这部作品,我认为最成功之处,就是它确实是‘为了明天’,为了指导我们继承好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了我们把这个事业向前推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说。(记者璩静)(来源:新华网)

美惠子 发表于 14-8-24 19:08:06

邓小平饰演者马少骅:人物塑造获叶剑英之子肯定2014-08-15 00:11:00 来源: 没品新闻 有0人参与



http://easyread.ph.126.net/9Fs2Z_757HrIVt03jKmgnA==/7916975201684911880.jpg
邓小平饰演者马少骅剧照中新网北京8月15日电 连日来,48集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热播引起观众广泛关注。14日下午,该剧主演、邓小平的扮演者马少骅接受记者采访,袒露扮演一代伟人的体悟。接下角色:曾十分犹豫 望能真正演活人物马少骅为著名演员,曾出演过不少重要角色。有伟人孙中山,也有普通民工,但他自认在这些角色中真正叫好的不过一两个。而他最想达到的演出境界则是放下剧本可以随心所欲,怎么演怎么像。但可能出乎许多观众意料,他最初接下邓小平这个角色时十分犹豫,原因在于“风险太大”,又想演、又怕演,“那会儿我已经六十岁,干嘛要冒险呢?这个角色场场戏都难演。不是演技问题,而是老人家的高度我够不上,害怕演砸了对不起剧组和观众的殷切期望。”最终,此前的演出经历促使马少骅接下这个角色。 他说:“我有演这种肖像式人物的经验,还演过不少四川人,这都是为我创作(邓小平)这个角色铺路。”马少骅透露,他曾跟导演吴子牛说,“像不像”交给化妆师,自己要抓的点为“是不是”,“有句话说演员创造角色,到最后就是‘自己就是他’。我希望真正把小平同志演‘活’。”有趣的是,电视剧虽早已制作完成,但马少骅仍然无法从角色中完全走出来,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说到动情处,他时不时便会改换成邓小平的四川口音,“家里人都奇怪,说我灵魂附体。艰辛努力:全身心投入 看纪录片揣摩伟人举止为了演好这个角色,马少骅付出艰辛努力。他说,只有演员要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掌握并刻画人物的行为逻辑,根据剧本提出的事件发展脉络顺势而发,自己在扮演邓小平时便力求做到这点。马少骅介绍,剧情中曾有邓小平拿起一位工程师的手的镜头,随后的台词便是自己的发挥,“这是我们工程师的手啊。”“这场戏结束我就跟导演说,你既要放开我不要给我拘束,又要给我把关,别让我演跑题。”马少骅笑着表示,自己的努力得到当时的“第一批观众”,即现场道具与灯光工作人员的认可,几次拍摄结束后都看到他们站在监视器前观看,导演也竖大拇指,“这是对我的夸奖,我就顺着这个‘劲儿’慢慢的拍。”与“慢”形成对比的是整个拍摄期间的时间的紧凑,在此期间马少骅甚至连回顾拍好内容的时间都没有;给予他巨大支持的哥哥也说,之前看马少骅的戏从来没这样紧张过。马少骅笑称自己拍这个角色有点“亡命”:不看电视、不接电话,终日研究剧组提供的相关资料,力求将内心贴近人物形象,每天看有关邓小平的纪录片,墙上悬挂邓小平的照片,揣摩他的举止。演出体悟:邓小平少言寡语但内心感情炽热在民众的印象里,邓小平是个少言寡语的人,但在电视剧中感情流露的戏份却比较多,比如感慨四人帮被粉碎等等。马少骅对此则别有心得,他称,剧中展现20多件大事,“小平同志能在会上不讲话吗?那样戏也就不好看了。”演绎不太爱说话的人物往往比较难向观众“讨巧”。但随着情节的展开,马少骅渐渐认为,邓小平并非“无话”。比如第二次南巡讲话,他提出一定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才能拥护你,马少骅从这段话中感受到老人家内心炽热的情感,“所以他是内向型的人吗?剧中这个人物应该是内向型与外向型互有包容。”通过研读史料,马少骅称,邓小平的性格或许并非开始就属内敛,而是后天形成的。因有过太多历练才养成不太表态、不易动情的性格,“邓家人说,我爸爸没有流过泪。但这难道意味着心里没有感情吗?这一切只因为他曾是二野掌握千军万马的人,责任重大,为着这个原因,老人家以博大的毅力改变了性格。”终获回报:人物塑造获叶剑英元帅之子点赞马少骅的付出得到了肯定。他告诉记者,拍摄完成后,叶剑英元帅的儿子叶选廉打来电话,“他问我是不是认识老爷子(邓小平)?并说老爷子常在我家玩儿,我们太熟悉了,你怎么把他抓的那么准啊?”在随后的日子里,马少骅接到了更多这类信息,他也会为此感动落泪。马少骅并不否认全剧仍存在不足之处,但他表示越演到最后越热爱小平同志,“他既是一个平常人,更是一个伟人。我家人便是他当初领导下的‘二野’队伍中的人。我了解到,在那里没有人说邓政委‘不行’,二野聚集如此之多的虎将,却流传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邓政委来谈话’。”“我佩服老人家,在那样的艰难处境中能担当如此重任。”马少骅肯定的表示,邓小平这个人物形象完全可在奥斯卡拿奖,“比《林肯》可以演的精彩。”(原标题:邓小平饰演者马少骅:人物塑造获叶剑英之子肯定)本文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上官云

美惠子 发表于 14-8-24 19:08:36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热播 收视率有望继续攀升2014-08-13 10:27:00 来源: 华商网 有0人参与



“老爷子”一家亲情细腻亲切□本报记者 常雄飞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正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热播。根据最新出炉的统计数据:该剧第1集、第2集中心城市平均收视率高达1.76%,份额4.76%,夺当日所有上星频道电视剧收视冠军。前几集戏份较多的邓小平和家人展现出很浓的家庭氛围,几位家庭成员的扮演者获得观众一致认可。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一套首播,引起观众和网友的热议。有观众表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不仅再现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还将一代伟人对家人的爱刻画得非常细腻和亲切,接地气,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伟人故事。记者从央视获悉,该剧第一、二集收视十分火爆,第一集收视达1.88%,第二集收视达2.88%,成为当下难得的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佳作。电视荧屏的激烈竞争已进入白热化,《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开播便取得骄人收视成绩,十分难得。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剧情的深入,该剧的收视率有望进一步攀升。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责任编辑陈林表示,自己在电视剧中心工作10多年,经常看主旋律电视剧,没想到重大题材的电视剧可以拍得这么好看,这么打动人。评论家解玺璋说,这部电视剧无论从台词还是对场景的描写都很生活化。其实伟人的家庭生活氛围不是很好表现,重大题材影视剧在伟人的亲情上下这么大的功夫,很少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朱继东希望能有更多的80后、90后看这部电视剧,年轻观众可以从剧中了解那个年代国家命运与父辈命运如何和谐共振。亲切称呼传递感人亲情电视剧前几集邓小平和家人的戏份较多,从目前播出的6集来看,剧中饰演邓小平家人的演员都受到广大观众的肯定。饰演邓小平妻子卓琳的萨日娜表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十分重视平民视角,尤其是展现小平同志家庭生活的一面。第一集一开始以邓小平为儿子邓朴方擦身子为切入点,其中邓小平弯腰为儿子捡螺丝刀的一幕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萨日娜说,为增加这种平民视角,剧中有很多展现家庭生活的细节。此外,剧中人物的称呼也十分亲切,卓琳习惯性地称呼邓小平“老兄”,邓小平和卓琳友爱地称呼邓朴方为“胖子”……这些细节增加了观众的亲切感,十分接地气。沈傲君饰演邓小平女儿邓楠,虽然戏份不多,但她认为这是她从事表演事业10多年来都没有过的体验。以前都是塑造角色。这次是演绎一个真实的人物,感受邓小平一家的真实家庭温暖,这种平平淡淡和父母的感情,让人感动。在拍摄中,沈傲君等和邓小平家人沟通过很多次,他们讲了很多细节,让演员们缩短了与真实人物的距离。比如在家里,他们不叫“爸爸妈妈”,而是亲切地称为“老爷子”、“老妈子”。

美惠子 发表于 14-8-24 19:09:17

重温邓小平读书趣闻给人的深刻感悟2014-08-22 15:12:00 来源: 手机人民网 有0人参与



读书作为邓小平的一个爱好并不广为人知,他在南方谈话时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让人们误以为,邓小平是个不怎么读书的人。其实,邓小平一生酷爱读书,并且博览群书。(2014年8月21日《人民政协报》)可以说,纵览古今,凡志存高远者,大抵爱读书,善于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运用于实践,造福社会。邓小平就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建设时期,从来没有放松过读书学习。正是他把读书学习与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革命战争和革命建设中具有真知灼见,永远走在时代前面。据邓小平的儿子邓朴方回忆,邓小平看书“从来不在上面写字,连个道都不画,熟记在心,融会贯通。不是那种记啊画啊的人,一切都是在脑子里,一种精神的领悟。他也没有记日记的习惯。”所以,邓小平读书的爱好不为人们所知,恐怕和他的读书习惯有很大关系。他生前用过的书房有40多平方米,大半屋子堆着的都是曾经阅读过的书籍,囊括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但他从不做读书笔记,很少评点所读的作品。邓小平的女儿邓榕说:“我们家的藏书,什么都有。中国历史方面的,中国文学方面的,外国文学方面的,还有许许多多外国历史、回忆录、传记、哲学等方面的书。当然,还有许多马列主义书籍。” 卓琳回忆邓小平有“三爱”,其中之一就是爱看中国历史经典书籍。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是《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他还通读了二十四史,特别爱看《三国志》。笔者认为,面对邓小平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读书习惯,我们许多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应该感到汗颜。读书,对领导干部而言,既是提高执政能力、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职责的必然要求,也是自身提升素质、增长才干的内在需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时移势易,要跟上形势的发展,应对时代的挑战,靠“拍脑袋”不行,靠“跟着感觉走不行”,靠“昨天的知识”指导今天的工作更不行。实践早已证明,一个领导干部读书学习的勤奋程度,决定着他的思想深度,决定着他的施政力度,决定着他的群众威信度。一个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的人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但一个好的领导必须是一个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的人。不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这样的领导干部,说起话来言之无物,空话连篇;办起事来眼光短浅,盲目决策,工作推不动,下级不服气,在群众眼里,自然也是“面目可憎”……试想,这样的领导干部怎么能与时俱进地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又怎么能承担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正因如此,笔者感到,重温邓小平读书趣闻,既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告诫。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己,经受住各种考验,就要坚持在读书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坚持在读书学习中把握人生道理、领悟人生真谛、体会人生价值、实践人生追求。否则,就很难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美惠子 发表于 14-8-24 19:11:40

邓小平扮演者:每天追剧一镜头被删令我心痛2014-08-20 08:49:12 来源: 海外网 有0人参与



四川新闻网北京8月18日讯自8月8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引发了全国观众的看片热潮和热烈讨论。近日,四川新闻网记者再次见到了剧中两位主演,邓小平扮演者马少骅,以及卓琳扮演者萨日娜,深入了解了该剧背后的故事。马少骅:删掉的一个镜头令我心痛近日,四川新闻网记者再次见到了邓小平扮演者马少骅,以及卓琳扮演者萨日娜,两位老戏骨见面,像老友再聚一般,分外亲热,手拉着手关心着对方的生活近况。马少骅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自己每天都会在电视上观看该剧,至今看到剧中某些情节时,回想起自己当时在片场演出时的场景,依然觉得十分激动。谈及刚刚在上周五刚刚播出的11、12集中,马少骅坦言,有一个镜头的删除,让自己心痛不已。那场戏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兴高采烈进入北大学习,有一些大学新生正在接受电视台记者的采访,而邓小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电视里播出的这则新闻。“在拍摄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全家都高高兴兴在看电视的时候,小平却很细心地、悄悄看了一眼儿子邓朴方,然后把一盘瓜子递到他面前说:‘胖子,吃瓜子。’”在马少骅看来,这个细节非常用心,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一个父亲对于儿子的关爱,也有愧疚。因为他深知残疾的儿子看到这些生龙活虎的大学新生时,会回想起自己的不幸。他心疼儿子,所以通过这个简单的细节,来表达对儿子的关心。“我看到播出画面时,那个情节被删减了,挺可惜的。”马少骅对四川新闻网记者说。萨日娜:演过女儿又演妻子与邓小平“有缘”剧中卓琳的扮演者萨日娜自称,自己和邓小平特别“有缘”,十年前就曾饰演过邓小平女儿邓榕,十年后的今天,“升级”饰演邓榕母亲卓琳。萨日娜对四川新闻网记者感叹,饰演卓琳这个角色,让她感触颇多:“我在饰演过程中,被卓琳深深感动,她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是一个温暖家庭的维系者。我从没有把这个角色当做一个伟人夫人去演。”萨日娜说,在拍摄过程中,自己也不时和邓家人在一起聊及邓家平时的生活状态,“邓家子女对我说,他们每天的生活状态特别简单:‘我们每天就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傻乐,老爷子不说话,光是看着我们乐。’”同时,萨日娜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有一场戏,自己现在想起来仍旧觉得没有表现好,很愧疚。那场戏是1977年,邓小平一家搬进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邓小平突然深情地对孩子们说:“我爱你们的妈妈。”然后一家人聚在一起,非常动人。当时拍摄那场戏时,邓小平女儿邓榕在一旁观看,直到拍摄结束后,邓榕才私下对萨日娜说,那场戏“爸爸”的衣服风紧扣没有扣,要是真实生活中的“妈妈”的话,一定会帮他把风紧扣扣好的。邓榕的提醒,让萨日娜再次被邓小平和卓琳之间的感情所触动。(记者沈杏怡 摄影报道)(责编:王化云)

页: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查看完整版本: 《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