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zjcczj1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心路历程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10-10-9 20:19:22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现在还有很多痛苦,觉得还没有挣脱出来。就像你所说,就是正常人健康人也一样会有烦恼,那些你觉得很快乐的人他们也有不快乐,只是你不知道罢了。
很喜欢你签名档的话,你是很聪明的人,抓住了心理治疗的本质,聪明的人对痛苦敏感,对痛苦的记忆深刻,但是一旦开悟了也许好得更快。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苦难等到过去以后会是财富,现在是最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会有云开雾散的一天。没有人是废物,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宝石。别伤害别人,别伤害自己,只要有生命就有希望。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10-10-9 22:33:00 | 只看该作者
这些帖子挺不错的

加油!!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10-10-10 16:56: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jcczj132 于 10-10-10 17:09 编辑

62# 法国梧桐
       谢谢法国梧桐的鼓励和支持,真的很感谢。还有感谢你对我的欣赏。非常感谢你对我的欣赏,我从小就没人欣赏我,鼓励我。虽然我知道这是我的杯具,我希望我能克服,但是你的欣赏仍然让我感到非常的开心,非常非常的开心。
       我承认我还有很多痛苦正在承受着,比如,工作,子女教育问题,未来的生活的问题,这段时间我都是将这些问题暂时的搁置不予考虑,先想着梳理自己的内心。然后能逐步的解决这些问题。也许这些问题还和我以前的思维模式有关系,因为以前的我影响着现在的我,决定了将来的我。也许对未来的焦虑和恐惧还是要靠解决内心的软弱无力来入手。因为未来的恐惧和焦虑是通过我的心理活动产生的而作用在自身的。面对旧有的困难时我用新的观念和理论来看待它,用新的行为方式来克服它。问题是我觉得自己还很弱小,还不够强大,还需要继续的学习,学习如何让内心强大起来。
        我错了,其实你说的痛苦还是指以前的模式对我造成的痛苦。我将这些指向为了对未来的恐惧。不得不承认改变一个人,特别是改变一个痛苦的人的难度是多么的巨大。我一个人独自痛苦孤独了那么多年,不被人理解,默默的坚持忍受着。直到进入论坛才让我真正的勇敢的面对起真实的自我,才让我能系统的思考人生问题。光看书在那里想是没有用的,如果不经过意识的加工成型,不表达出来,如何才能体现个人的精神所在呢。如何让自己的思想变化变得系统性、连续性呢。如何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升华蜕变呢。如何能让真实的自我回归,接受自己,爱自己呢。所以发帖子表白剖析自己对我而言也是有重要意义的。
          我还是没能无条件的接受自己宽恕自己,我已经不刻意的去追求这种完美的接受了。我尽量让自己接受自己吧。
          人的思想总是有其局限性的,我的出生成长的经历影响着我让我成为了现在的我。我承认我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于是我要不断的学习让我成长起来。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今天在图书馆借到一本《谁在强迫我的人生》孟刚著。他也是向许世钢一样从一个心理疾病患者成为心理咨询师的。这本书也许会很有启发的意义,和许世钢的帖子一样。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10-10-10 17:06:34 | 只看该作者
这些帖子挺不错的

加油!!
波波 发表于 10-10-9 22:33

也非常感谢波波对我的的鼓励和肯定,非常非常感谢你。你的欣赏也让我感到非常的开心,非常非常的开心。加精是对我的肯定和鼓励!我刚刚开心激动了好一会。非常感谢论坛给我个人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可以放心的释放自己的地方。也感谢那些默默地关注我支持我的朋友们。谢谢你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救,每个人都有我们存在的意义的。加油!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10-10-10 18:18:02 | 只看该作者
很好,很强大,顶一下,努力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10-10-10 23:09: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jcczj132 于 10-10-11 00:03 编辑

66# 真之
谢谢你真之!衷心表示感谢!
————————————————《科学精神》————————————————
第一章    何谓科学精神   1
        何谓科学/1
        何谓科学精神/6
        科学史上的科学精神/8
        科学精神是人类多元文化中的一朵璀璨的奇葩/16
        科学精神的内核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超越阶级的/18
        科学的全球化前景/25
        科学精神的培养/28
第二章    相信有序     31
        相信世界有序是科学工作的基础/31
        有序与无序/35
        对有序的认识和有序的理念是人类特有的/43
        科学精神的有序以存在为前提/44
        有序和无序的辩证关系/46
        世界的有序性是科研的前提/48
        有序性和因果性/53
        有序性不等于没有活力/54
        有序和无序的相互转化/55
第三章    相信世界可知
        在认识上科学与常识、宗教和艺术有所区别/58
        文本与世界的关系/66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72
第四章     经验实证传统  77
         什么是经验实证/77
         霍金、培根、伽利略、波普尔与休谟/80
         理论与实践、模型与世界的关系/87
         古代中国有没有实证的传统/95
第五章     逻辑分析传统  99
         从爱因斯坦的一段名言说起/99
         科学理论结构的三个重要品质/102
         什么是公理化数学和分析哲学/110
第六章     科学的非正统性  115
         正统与异端、教条、求真/115
         一部科学史是异端不断取代正统的过程/118
         非正统性的创新与科学研究的阻力/126
         科学精神和唯科学主义在中国/131
第七章     科学精神与自由   138
         自由与科学、自然、社会/138
         什么是内在自由、外在自由/141
         你理解科学与社会吗?/146
第八章     科学精神与民主  150
         先谈谈科学精神的前提——平等/150
         科学精神与民主、自由观念/153
         自由与平等冲突吗/160
         权利是一种机会、一种资格/162
         科学精神与公众/164
         民主制度与“科学共同体”、科学家/167
第九章     科学精神与文化   173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173
          科学精神与宗教/174
          科学精神与艺术/178
          科学精神与伦理/185
          科学精神与教育/189
          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196
第十章      科学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 206
          你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吗/206
          科学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210
          发展是在创造资源的良性互动中形成的和谐/216

           也许大家会很奇怪,为什么要将与心理学无关的东西写出来。而且是如此晦涩难懂的理论性强的东西。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内在的心理动机。然而中国的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对人性的不尊重,对人的不尊重,我有表达我自己思想的权利和自由,教育者们为什么、凭什么打击我的思想和行为自由?为什么他们不能以宽容的 态度来面对不同的学说和意见。看不惯的一律打压封杀。也许是封建余毒思想的残留,也许是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认识不够。也许是教育者们的思想觉悟没有到达爱的高度。
           我们需要被尊重。举个例子:我堂弟大夏天的光膀子到大太阳底下去晒太阳。叔叔看不过去,恶语相向。当时我就很敏感阻止了叔叔,我认为堂弟自然有他大热天晒太阳的理由,他解释道:我这是因为身上汗太多不舒服,想把衣服晒干穿起来舒服。
            无论这个理由是多么的可笑和无知,我们都需要尊重他个人的选择和意愿。叔叔的不理解使得他恶语相向,而堂弟 因此感觉受到了伤害而与父亲顶嘴。这都是不尊重他人带来的恶果。被他人尊重是我们每个人应当享有的权利。
            推而广之,我们的童年的那些被教育者斥之为荒唐的行为背后,有多少是因为如我堂弟那样的天真和单纯的心理动机?有多少错误是被理解和可以被大人原谅的?因为我们的错误的行为而受到的惩罚从来没有被原谅过,所以我一辈子都不原谅自己,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原谅的,所以内疚、痛苦伴随着我成长。或者说大人对儿童的不尊重,而恣意干涉一个儿童了解世界构建自我的过程,打乱了一个本来就是自然而然的精神世界的生长发育过程。从小未受到尊重,自我就会产生我是一个不值得尊重的人而变得不自重、自尊。这种不自重不自尊又反过来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证明着我的低能。使我们越来越不自信,自我评价越来越低,最后越来越觉得自己没有用,然后就掉进抑郁里或者产生别的心理疾病。
             我这里描述的只是很片面从自尊的角度来分析自己,而实际上的心理过程比这个要复杂得多。只能起一个简单的概括性的作用,而从别的(如:没有安全感,轻蔑儿童等)角度来看待我们的问题,我相信也可以得到相似的结论。童年,家庭是自我认知(或人格)形成的基础中的基础,我们现在的认知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有时候我们甚至都已经忘记了我们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奇怪念头,实际上这些念头都是有根可循的。
              扯得太远了,因为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内在的心理动机这一句话而想到了自己而说了很多,我的思维就是这样,想起来某些东西的时候就会一直写下去,就好比灵感一样。有时候你想写都写不出来的。
              我还是解释下为什么要把《科学精神》的目录写出来,1.我现在经历的是一个新的构建自我的过程,一个学习新的知识的过程,我觉得对我而言有帮助。2,我们天天和科学做伴,但是我们却忽视了它的存在,每一次思考带来的收获都是新的。同理对周围的事物的司空见惯导致我们的思维僵化住了。3.这本书是晦涩难懂的。而我一直很怕这样的书,看起来头痛不已,但是我还是大概的看完了,粗略的了解了下书中的内容。就这样丢下了我会遗忘的,所以我还了书以后还是决定再借回来。我要再消化消化。而这个再消化的过程也是我的一个思考过程一个意识加工的过程。所以我要写出来,将知识固化,真正变成自己的。然后和大家分享。分享如下:
              P3 科学可能包括三大方面,科学的理论、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这都应该叫做科学。一般容易把理论认作科学,在理论之外会多会忽视,其实应包括这三大要素。
              P3  科学从远古到今天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是近现代突然产生的,是慢慢演化的。在远古时候,关于自然的知识、社会的知识、人的知识都是混在一起的(世界观?)科学,巫术,宗教也没有发生分化·····后来随着人类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渐渐从对象、方法、手段、目的、表述方式等方面,科学、艺术、文学、哲学、宗教开始分道扬镳,有了各自所属的领域(是否可以理解为这些都是人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而产生的不同结果?)。。。。。但从文化来说,科学与非科学共同组成了我们人类的精神文明。
              P4  如果给伪科学作个界定,简单地说就是,出于各自利益动机,明明不是科学,却硬要宣传是科学的就是伪科学。
              P7 科学精神是科学(自然科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秀传统和生命线。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提出科学的精神气质一说:第一条是公有性,第二条是普遍性,第三条是无私性,第四条是有组织的 怀疑主义。竺可桢说过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这就是说只求真理,不管个人利害。
              P29科学精神主要包括7个方面:相信世界有序、相信世界可知、经验实证传统、逻辑分析传统、正统与非正统性、独立精神和创新精神。前两个方面主要从科学认知来说的,是科学认识的前提和基础;中间三个主要从科学理论来说的,是科学理论的品格和保证;后面三个是从科学主体来说的,是科研主体的精神和气质。当然这里的划分是比较粗略的,实际过程中,科学精神的每一个方面都包含科学认知、科学理论和科研主体三者之中。              
               P35 所谓有序,一般认为是指事物内部的要素或事物之间有规则的联系和运动转化;所谓无序。是指事物内部各种要素或事物之间混乱而无规则的组合和运动变化。有序与无序在一定的条件下,统一形成事物的秩序。
               P41  有序作为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念,不仅存在于科学研究中,还进入到宗教、艺术、文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可以说有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概念。人为什么看到杂乱无章觉得不舒服,但是看到世界井然有序就觉得舒适?有序对应的是确定性,有确定性就有安全感。人们对于有序的”好感“可能和人本身的生存状态有关:外界的有序以及自身行为的有序,才能感到安全。有序是人获得自由的前提。
               好晚了,明天继续。这本书虽然号称是写给广大青年学生和教育工作者看的,但是我觉得其内容丰富,理论高屋建瓴,值得一看。给人迷茫的思想带来清新的空气。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10-10-11 16:24:56 | 只看该作者
昨天太兴奋了
————————————————《科学精神》摘要————————————————
P45   基本上宗教都会有个造物主。而造物主可以是不同的名字,如上帝,安拉等。但是对于世界有序这一点上基本上都是认为是造物主意志的体现。科学和宗教不同,科学不是以造物主为前提的,科学精神是以存在为前提的。
P53  世界是有序的,那么表现在认知上就是说可以从原因探知结果,反过来也是如此。牛顿力学如果不谈因果问题就不是科学的了。科学强调因果性,特别是近现代科学主要建立在经验实证基础上的,而经验实证就是要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不能指出其因果关联的试验都不能作为科学知识。因果性有两种主要形态:决定论和概率论。
P54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与科学强调的因果性有所不同,一方面,佛教的因果报应强化了人们对因果性的认识,使得因果性观念深入民心,另一方面,佛教的因果报应又超出了科学的实证水平,即科学并不能证明其存在与否,它超出了我们理性能力的理解。
P58  科学精神第一原则是相信世界有序,第二原则是相信世界可知。
P60  虽然宗教和科学一样,都通过人的理性来认识世界,并相信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宗教是通过人的理性来理解神性,理解造物主,由造物主来告诉人们关于世界的知识。人首先是运用理性,去理解造物主,与神沟通。可以说,宗教的可知是对神的意志的感悟和理解。
      在人的理性这一点上,宗教讲求理解,感悟,是信仰为先的。“信仰以便理解”,把信仰作为理解的前提。......可以说人的理性和人的能动性在宗教信仰面前完全是屈从的,都是围绕神的意志而来的。
P61  不少科学家信仰宗教。例如,牛顿、波义耳都是信教的。......应该将,在这些科学家身上,既有科学精神,也有宗教精神。
      如果从宗教改革以后来看,很多有信仰的科学家多是把宗教放在了伦理的层面上来看的。他不把宗教的神看做是一个绝对的造物主,一个终极存在的神。而是把宗教理论变成了伦理理论,在伦理范围内接受宗教。
P62   艺术拥有独特的表达、认识世界的手法,比如说水墨画、油画、雕塑、建筑、诗、词、歌赋、戏剧、电影、交响乐等等各不相同。艺术具有宣泄情感的作用,但是通过深刻的描绘自然、或者社会生活,甚至是人的内心世界,以感性或者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艺术也具有认识世界的功能。
P66  简而言之,科学精神认为可行理论的真理性是相对的。有人说宗教有宗教真理,科学有科学真理。二者是不同的。科学真理从来都带有或然性或者相对性。而宗教真理往往是绝对的。在科学领域,真理永远是相对的,因此不可能形成科学原教旨主义。
P67  对于世界,为什么科学认识会是相对的。这要从理论和世界的关系说起
     几千年前,老子就有大彻大悟的说法,“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并不等于世界本身。不仅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看法,即便是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也会有不同的认识。
P68 理论 就是通常说的文本。文本当然不等同于世界。
     文本是概念的组合,概念却是思维的创造。人类在创造概念时,不能论证文本和世界是相等的。从两方面来看:1.没法从世界推导出概念。......(2.要文本完备,纯粹就不能将世界的事情。如果讲了世界的事情,那么它就是不完备的。)
P71  文本和世界有关系。讲没有关系是相对主义,我们要和相对主义划清界限,讲文本和世界相等是教条主义,我们要和教条主义划清界限。文本和世界有什么关联呢?第一人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面。第二文本是人生活在世界中创造的,这个纽带就是人。人每天要和世界打交道,吃饭,喝水等,每天也要和文本打交道,阅读、思考、质疑、写作。所以,人就是文本和世界发生关系的通道。
P71  科学的真理度的高低就是世界同构度的高低。以数码相机作比喻,相机像素不一样,像素是什么意思呢?你拍照片像素越高,同构度越高,像素约低同构度越低。拍照片就是吧对象变成一个一个的点,点越多,那么喝对象也越接近,但是这些点永远不等于对象。点再多叶不等于对象本身。
     文本和世界的关系就是同构度的关系,科学理论的进展就是同构度的提高。新的理论取代旧的理论,新的理论同构度高于旧的理论,这就是理论文本的进化。
P77  所谓经验实证就是用事实验证。在科学的领域,如果要承认理论是不是合理的,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时候,主要的办法就是通过实验。这是科学最重要的传统之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致,即理论的任何导出陈述都必须与观察相符,能用实验检验,不能解释实验事实的理论应淘汰。
P78  马克思就有句很著名的话:“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P88  社会科学非常有意思。一边是自然科学理论,明确要和实验打交道。一边是宗教,明确和实验不打交道。在中间的,我认为就是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如果要健康发展,必须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如果不能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那就是宗教化的。而且只会比宗教更坏,那是一种没有神的”宗教“ ,没有信仰和约束的”宗教“。它对人的思想危害更加严重。社会科学就处在自然科学和宗教之间,探讨与人有关的问题,包括了社会问题。
P94   科学的合理性是相对的,没有什么理论是绝对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一个科学理论是可以得到绝对证明的。这一点波普尔比较聪明,他将可否证性。没有否证之前,我们承认相对合理。
P98   我们在社会生活层面适应科学词汇的时候,实际上包含了两重含义:第一要有根据。那就是科学精神的实证传统,需要经过实验或者实践的检验;第二 不能语无伦次,要有逻辑分析。科学进入到大众语汇中,其实是把科学精神加在了里面。平时,一些眼睛的事情,未必为实。实证传统要和一切装神弄鬼划清界限。要防止科学理论的异化,更要防止理论对人,对社会产生负效应,最好的方法我认为就是通过实验。
P117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精神就是 求真  ,因为科学认为世界是可认识的、有序的,人的知识是没有穷尽的。从这种没有穷尽性可以推出科学理论的发展一旦是具有非正统性的,任何理论都是阶段性的认识,是相对真理。思维的 求真 ,并没有绝对的 真 。我们不断希望对世界的解释能更透彻,能不断推进理论向前发展,不断使理论逼近绝对真理,但却达不到绝对真理,这是因为理论是人创造的文本,它永远不可能和世界等同,文本和世界之间的差距总是填不满的。所以非正统性体现在科学精神上,和 求真  一致的。如果要坚持正统理论不变化,那么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会越来越多,如果不能更好的解释世界,再正统的理论也没有用,用一句话来总结上面所说的,就是:一部科学史就是异端不断取代正统的过程。
       暂时到这里,下面还有。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10-10-12 16:53: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jcczj132 于 10-10-12 17:08 编辑

————————————————《科学精神》摘要3————————————————
      P96  任何社会都存在三个文化传统:民间文化传统、精英传统、和官方传统。
      P97  民间传统以日常生活、日常行为为载体的;官方传统是以信仰、理论等为其工具的;精英传统以精英的文本为传递。三个传统不一样。说中国文化缺乏实证精神,若用来通论一切中国传统文化,显然是不对的,只能讲,官方传统和精英传统的主流是这样的,绝对不能包括民间传统。.......
           正因为民间存在着实证传统,与日常生活联系,所以民间不可能被教条化。民间的教条化是受到来自官方传统和精英传统的影响。(我想作者是讲的文革吧。)
      P130  从培养人的角度来讲,要使人具有创造性,具有独特的眼光和视角,否则很容易变成教条的应声虫。永远按照一个方式讲话是无法超越前人的。.......从教育体制来说,通识教育就必不可少了。教育一旦允许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跨越。用盲人摸象的例子来说,如果一个人永远摸大象的腿,那他就只知道大象的腿,而不知道象牙、象牙鼻子等。通识教育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而提出的,要在通识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如果对通识了解不够,专业也很难钻进去,不能够产生新的、超越性的想法,要知道,想出一个新命题,然后把它展开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P133   唯科学主义, 是对科学知识和技术万能的一种信念。因为唯科学主义就是将科学理论当做教条来运用的一种典型立场,认为可行可以解决世界上的一切问题。......这本身就是违背科学精神的。属于一个领域的理论不能随便被运用到其他领域,.......科学理论都是需要条件的,需要接受检验。但唯科学主义认为,不管在什么条件下我都是对的,把科学命题无条件的运用到一切领域。搞唯科学是错误的,错误在于绝对化。
     P141    思想自由和信仰自由都已经成为了人权的基本组成部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这是宪法赋予我们每个公民的自由的权利)
      P143   如果可行吧宗教解构了、消除掉了,对人类就是一个悲剧。科学解决不了信仰领域和终极关怀的问题,要防止科学对信仰领域进行不恰当的侵害。......科学不是必然反宗教的,宗教也不是必然反科学的,但是2者互相混在一起,就会造成互相对立。.......所以不能片面强调科学 与宗教的斗争,两者还要有妥协,要彼此尊重,不能互相干涉。
             何谓迷信?简单的说,就是装神弄鬼。科学精神是反对装神弄鬼的。科学和宗教可以相安无事,但是科学肯定是反对装神弄鬼的,装神弄鬼绝对不是现代宗教。......各种宗教的发展都有一个逐渐理性化的过程,即日益脱离装神弄鬼。但是搞邪教的还是要装神弄鬼,控制人的灵魂等。
        P146  一个具有较多科学精神的人,可以理性的把握自己的命运,会以比较理性的态度来追求发展。明智的人能够从外界获得很多自由。如果从人的社会行为来看,科学精神是我们认识未知事物的指引。(人对未知的事物普遍会产生恐惧心理,我是否能这样理解?)
        P147   对于历史上科学研究悲剧的原因,我总结的一个公式是:教条主义+权力。光有教条主义是不能造成悲剧的,因为大家都可以持不同的意见(的自由?)但是有权利的介入就不行了。父母有教条又烂用父母权,孩子就倒霉了。老师有教条又滥用教授的权力,学生就倒霉了。老师和父母的权力是很有限的,如果是公权力的话,就更不得了,地方长官、政府部门负责人或者国家领导人,他们的权力更大。
        P154   科学精神的背后就是每个人平等,它不但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也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
        P190   要培养一个有良知的人,这些都是必要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基本原则还是很清楚的:人权、平等、自由、博爱、同情心。对于一个正常的人应该既有同情心又有良知。良知是科学精神给的,同情心是人文精神给的。
        P191   教育分科往往重视了知识而忽略了精神。所以教育最大的问题还是要回到精神,以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出发点,以人格的健全为出发点。(教育的塑造人格功能和传授知识的功能是并重的。)
        P206   马克思说的“人的全面发展”界定得非常好,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个提法非常精彩,非常深邃。
        P226   如果将人类文明比作一只迎着历史长空翱翔的大鹏,那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无疑就是文明的双翼,同根同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个人要发展,社会要发展,人类要发展,必须张开文明的双翼。
        P226   从选题到成书,前后历时3年,.......惟愿能发扬科学精神,读者喜闻乐见,有益社会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奋飞!......胡守钧
(作者胡守钧系复旦大学教授,算得上是一个历史名人,因为他当年炮轰张春桥,被打倒成胡守钧反革命小集团,他经历的人生的苦痛折磨是我等所不能企及的。有兴趣可以当故事看看他的事情http://www.yhcqw.com/html/cqb/2008/417/084179543463JA81481F02BI43EI4CDA05.html。真佩服这样的人!懂得真理,却又敢说真话,敢坚持真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10-10-12 18:32:02 | 只看该作者
作为女人,这些理论的东西我看不下去,楼主请不要生气
我喜欢看每个人自己的经历,遇到的具体人和事,像喜欢看故事和自传一样,这是我的思维局限,呵呵。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10-10-12 20:36: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jcczj132 于 10-10-12 21:44 编辑

70# 法国梧桐
           呵呵,我一直以为你是兄弟呢。
           不喜欢不要紧,你可以跳过去不读啊。但是,理论作为我们思想的结晶,其存在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理论来源于我们个人的经历和对知识的学习,我想这对人的成长而言是有指导作用的。我们不正是利用各种心理学理论来指导我们认识自己帮助我们成长吗?这种纯理论的东西,只要你真的能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而感受到了他们的存在,接受了他们,这些理论就能成为了你宝贵的精神财富。每一个思想都有其独特性,孔子都说三人行了,就看我们能不能从中汲取营养。

——————————————————一——————个回帖的记录然后发散——————————————
            传统典型的中国父母,继承了我们的祖先勤劳,诚恳的生活态度,和蛮横无知的教育方法。他们往往不会鼓励,支持,理解和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被父母夸奖鼓励过。导致自己的孩子从来没有得到父母精神上的支持,内心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对象。我们永远不会满足自己,因为我们从小就没有被支持过鼓励过。他们给的关爱只是表现在我们外部的能力上,他们爱的不是我们的心灵,爱的是我们的外在表现出来的个人能力。他们以为外在能力和我们内在的心灵是一体和等同的,很遗憾,恰恰是一体的但是却不是等同的,反而不能区别对待的。外在的能力不是我的人,只能代表我个人和外部世界交流的反应程度,而不能和自我划上等号。外在能力只是我作为人而体现的本能。而心灵的滋养比外在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
         我确信我以前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人。我们都需要肯定,这种肯定代表了父母对我们的赞成,支持,理解,这就是爱的代言。因为父母对我们的肯定是我们内心生存的必需品。但是父母对我们个人的肯定,转向了我们外在的能力上,让我们以为我们的能力强了就能得到爱了,让我们披上了虚伪的自我的外衣。其实我们永远的不到他们的爱,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的爱过我们的灵魂,无条件的爱过我们,我们的被爱是有条件的,是以他们的肯定为前提的,他们肯定的确又是我们的外在的能力。他们没有真正像尊重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过我们的人格,我们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一张白纸,他们可以随意涂写,肆意改造。
         并不是父母不爱我们,当然也存在不爱孩子的父母。我们都是父母爱的延续,生命的延续。他们没有理由不爱我们的,但是有的父母因为在他们小的时候的成长经历或者说他们的抚育观念,导致了他们对爱的定义上出现了偏差。他们因为关心我们的未来,以为我们能力强了我们就会幸福就会开心了,所以过分关心我们的外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我们心灵的成长。这种不正确的培养方式,让我们感觉不到爱的存在。让我一辈子都在寻找童年缺失的爱。
         我相信人的本质上来讲都是为了自己的,若不为自己活着,若没有这样的心理动力,我们如何存活下去呢?这就是自利,个人的利益首先要能保证,这样我们才能获得生存的必须品。自利不是自私,自私是自利过度,而一味的牺牲自己的利益就是自利不足,这样的人用利益交换童年缺失的爱。在明确了人活着是为了自己以后,我会更加的为我的爱人,为我的家人而付出着,因为他们的快乐是我的依赖,他们能给我温暖,他们能给我依靠。我是为了我自己而想让他们满意的,不是纯粹把他们的满意当做我生存的全部意义。
         人要为自己活着。不是为了父母的肯定而活着。虽然这种为肯定而活着的思想一直根深蒂固的存在在我们的潜意识内而不被发觉。从我了解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在开始摆脱过去的苦痛折磨。
         真实我是一个安全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他基本上处在人的潜意识层,我们平时难以察觉。我们的内心深处沉淀着恐惧、内疚、悔恨、自责和绝望。形成一种控制自我的巨大力量。——《谁在强迫我的人生》P179,我认为这可以很好的说明我们的疾病产生的根源。
         无条件的接纳自我,做真实的自我。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关键的步骤和信念。
         每一部走出神经症的历史,都是一部血迹斑斑的痛苦的心理蜕变重生的历程,许世钢,孟刚,露易丝.海,还有我,还有很多类似的人,看到他们我内心唏嘘不已。还有多少人要经历这样的痛苦,还有多少人正经历着深陷心理泥潭的痛苦。究其根源,从个人角度来讲,心理学知识的匮乏,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从家庭的角度而言,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匮乏而使用不恰当的教养方法使家庭成为了心理疾病产生的温床。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心理学知识的不普及导致人们忽视心理卫生。从个人生理角度而言,确实存在家族遗传现象。
          心理学有着和自然科学截然不同的特点,因为心理学研究的是我们个人的内心世界,很难具体量化起来,统计,归纳成为了主要方法。甚至还要夹杂着个人的猜测。但是却又是很难证明的东西,难就难在了这是人的大脑的思维过程。这种非直观性和难证明性,往往导致了人们对心理学的不信任不理解。因为能认同无条件的接纳自我,做真实的自我这样重要的思想是受到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制约的。就好比2个不同的国家的人在进行对话一样,我说我的,他说他的。但是我坚信只要下功夫,人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是可以提高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这个潜能。
           很多朋友说:我没有读过大学,没有你们的知识丰富,没有能力读书,不是块读书的料。所以就可以不用去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不用提高自我的认知,无法改善自己的内心的痛苦。我接受这种理由,我也理解大家。因为每个人都有给自己的定位,你就是把自己定位在了我没有读过大学,没有你们的知识丰富,没有能力读书,不是块读书的料这上面。有没有想到做一定的突破呢?突破自己原有的自我定位,多学习点知识。
           也许大家奇怪我为什么苦口婆心的劝大家,因为我觉得自我调节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痛苦的减轻,必须面临着自我的华丽转身。这是一种深刻的认知,不通过系统学习是很难取得的。(当然这是我的个人意见,并不适用每一个人,对于想深刻改造自己,想摆脱痛苦的人值得一试,痛苦的人不但包括活在神经症里的人,也包括已经走出神经症的人,甚至可包括没有走进神经症而面对生活痛苦着的人。思考痛苦的产生。能让你减轻痛苦。得到心灵的升华。举个例子:周国平写的《妞妞》就是这样的一个例证。看得我眼泪水直冒停都停不住,呵呵。当人生的问题来了,思考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我们的思想是我们最有力的工具是人生中最值得依靠的力量!)
          是不是我也有这种读书的情结在里面。我想这种读书的情结是深刻存在在我的内心世界的。儿时母亲逼迫我读书,我不可避免的要去分析为什么要读书,也得到了接受了知识有用论的结论。今天我要更深化我的理论: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学习知识,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使用知识, 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学习不是为了功成名就。学习就是为了自我的提升,为了自我的发展。
          到今天我还在为学习的问题烦恼着,我的学习功能受损了。这个问题继续客观存在这,我相信会有解决的一天的。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我对未来的恐惧,是建立在看算命的书,产生的不利于我的结论的,而且更是建立在童年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和不正确的自我认知上的。如果我从小就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一个自信的人,一个热爱科学反对迷信的人,我会去在乎那些书上怎么写的吗?一个人的思想具有连贯性,正因为我从小对自己的评价低,而导致了我会接受算命书对我的评价。人任何的选择都是有其心理动机的,我受到了从小自我评价低的影响而选择了接受算命书对我的低评价,尽管明明知道算命书上说的很多都是明显相互矛盾的,而我选择了忽视。尽管是半信半疑,那也是一种接受。
          以科学的观点来看,无法证明的东西,无法用实验来证明的东西就是不科学的。尽管这些算命的东西都是我们的祖先观察世界而得到的,是可以自圆其说的,是以理论的形式而长期霸占着中国人的思想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1#
 楼主| 发表于 10-10-14 14:08: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jcczj132 于 10-10-14 14:11 编辑

————————————————————疼痛的心身医学————————————————
摘自《现代心身疾病治疗学》第十九章
    一.概述
    疼痛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经验,任何组织因伤害而引发的一种不舒适的感觉或者情绪的反应,就可称为疼痛。疼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也是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疼痛常伴随各种疾病,造成患者的身心不适。“痛”是末梢痛感受器因物理或化学上的刺激,经过神经系统传递都大脑皮质时感觉到的一种神经生理现象。疼痛对患者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疼痛意味着机体有损伤,这种损伤多为躯体组织有损伤,也有可能是精神性损伤,所以疼痛是机体有损伤的信号。二是疼痛时会引起自主神经反应、情感反应、躯体运动性反应和行为反应,这对机体是一种保护反应,提醒其去主动求助治疗。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1979年对疼痛所下 的定义是,躯体组织有实际或潜在损伤时产生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这个定义是疼痛不仅包括神经系统不容传入讯息的病理,也包括不愉快的情绪感受,而疼痛的产生并非完全源自于组织损害。若疼痛来自外周痛觉感受刺激,就称为痛感受器疼痛(nociceptivepain),若疼痛来自周围神经,脊髓后角,脊髓或脑部某些部位受伤害(如牵涉到疼痛传递的路径)则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pain)。上述两种疼痛大多数是同时并存的。另外一所谓中枢性疼痛(central pain OR CNS pain),指的是中枢神经系统(CNS)异常引起的疼痛,中枢性疼痛往往与外周痛感受器刺激与否有关,或者仅有些微关联,而常与中枢神经系统本身的异常兴奋或抑制有关,临床上则表现出迟发性的疼痛,疼痛阈值降低或对于一些无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性增高。“痛”依个体的意识、注意力、认知、记忆以及情绪等心理因素,而有不同程度的痛觉感受,影响其对疼痛的耐受性及反应、处理态度及医患关系,因此“痛”也是心理现象。
       二、疼痛产生的机制
    (一)疼痛的生物学机制
    (纯生物学概念,不打出来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了看看)
    (二)疼痛的心理动力学机制。
     佛洛依德将疼痛定义为因失落或受伤而引起的一种情绪反应。Szasz认为疼痛是由于实际上的或想象中身体可能有受伤或失去的威胁感而引起的。
     Engel以心理动力分析的观点提出以下的理论:
     1.痛会警告一个人的身体的损害和危险,因此痛在个人的发展中对其环境的了解,尤其是与如何从危险中自我保护的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这些痛经验可能会被“登记”而存储在中枢神经细胞内,而形成所谓的“疼痛的记忆”,而会影响到以后痛的产生和认知。
     2.痛与个人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个人在儿童时期和其重要关系人的人际关系有密切联系。从婴儿时期开始,因肚子饿而需要母亲照顾,就会产生难受的感觉(即痛),而这种感觉使他发生哭泣以引起母亲的注意,因此痛 的感觉,直接或者间接与所爱的人的安慰及期待有关联,而成为一种甜蜜的快乐,或与所爱的人在一起的期待感。
     3.儿童早期的痛与惩罚连在一起,当小孩子做错事被惩罚而感到“痛”的时候,他的罪恶感便会相对减轻,这样“痛”的症状渐渐成为个人抵消他罪恶感的一种潜意识心理机制。(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自虐成瘾???)
     4.痛与个人的攻击性有关联。当小孩子把他的攻击性加到别人的身上的时候,他会被惩罚而产生痛,便会产生如何抑制自己的攻击性或反感,这样当个人在某些情况下,产生攻击性行为和难以抑制的时候,便会产生痛,而减轻因他的攻击性而产生的罪恶感。
     5.痛和怕失去敬爱的人的心情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当他对他所敬爱的人存在某种矛盾的心理(如爱、恨)时,而有攻击性,反感,以罪恶感或怕失去他们的感觉时,痛的产生便成为其罪恶感的 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同时用他的痛苦减轻其失去所爱的人所产生的心理上的痛苦。如同其所敬爱的人有痛的症状,他个人痛的感受是为了减轻其罪恶感的认同作用。
     6.痛往往与性欲有密切的关系,痛对某些人来说是会引起性兴奋的原动力,有些人会给对方施以某些方法甚至达到残忍的程度,有些则需要对方给予痛才能达到性兴奋。在每个人的意识下多少都有这种心理因素的存在。(第6条我无法理解。虐待别人或者是被虐待而得到性兴奋可以理解,而虐待别人是给予他人痛,不是给自己痛,自身的生理上的痛才是研究的对象,而且为什么是以痛的形式表现的,而且以原动力的形式是不是太片面的提高了痛的性兴奋动力性?我想他说得还是不够具体和完整)
        (以上说讲的应该是身体上的能感受到的疼痛,而不是指心理上精神上的那种痛苦感,往往我会把这二者混淆。打上来思考的过程中,这种混淆让我迷惑。)
         (而躯体上的痛苦往往伴随着我们精神上的痛苦,所以必须要对其做一定的了解,以缓解精神上的和躯体上痛苦)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10-10-14 15:53: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神光 于 10-10-14 16:10 编辑

小小提示:健康的心理不是将自己完全引向理性。墨清有一句名言:生活教会了我思考,思考却没有教会我生活。健康的心理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请爱护自己的心。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10-10-14 16:43: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zjcczj132 于 10-10-15 08:03 编辑

——————————————————————————谢谢你神光————————————————
             谢谢神光的提示,我明白神光的担心,担心我太过于理智,而压抑自己的情感,我想我不是真的全部在抑制我的情感,我现在在做的,虽然很多是在打出来很多的书本上的东西,我只是希望我能通过学习,学习思考人生,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定位,自我的转变也是需要方向的。我需要用这些看起来枯燥无比的理论来完善我自己,丰富我自己的内心,理解得越多,越明白,不糊涂。我稀里糊涂,混了二十多年,我混够了,我不想再这样混下去了。而且现实的生活的压力是始终存在的。
       我的内心我还是潜意识的认为我是一个孤苦伶仃,没有一个安全的依靠的人,至少我是这样感觉的,我的父亲已经去世,母亲不理解我,妻子不理解,我必须做到理解自己认识自己赞同自己。我现在在做的是重建我的信仰世界,我在寻找我值得依靠的。也许理性的成分是多了一点,但是我也没有选择压抑自己的感情了。而且我明白理性是无法取代感性的。我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只会思考的机器。
        我也有我的生活。可是我一直不愿意说自己现在的生活。这是否让你觉得我是在用理性代替了感性? 我不愿意说,是因为我还是觉得自己内心不够强大,等我看够了这些书,那天自己觉得成熟了的时候,自然能更好的面对生活。或者那一天,我更换了工作,不能确定还能像现在一样的思考了。所以我现在还是有紧迫感的。
        而实际的情况是,通过对内心世界的分析,和对理论的学习,对理论的学习其实也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自己。我现在已经发生了不少的改变,我明显感觉得到的,所以我将坚持下去。我还是有方向的,我不想像以前一样过得迷迷糊糊没有方向感。
        我没有丧失作为一个人的感性,我仍然在爱着在恨着。
        谢谢你的关心。
        是否我太偏执?而我仍不自知?
        你的意思是,可以通过爱自己使自己获得依靠和力量?你的怀疑和否定,让我感觉很难受还有迷茫,呵呵。
下班了,回家陪老婆带孩子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10-10-15 10:47:37 | 只看该作者
————————————————————疼痛的心身医学(二)————————————————
摘自《现代心身疾病治疗学》第十九章
       三、疼痛与精神疾病
       有些精神疾病会以疼痛来表现,或伴随疼痛产生,如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化障碍、转换症、疑病症、诈病、疼痛症、分离状态,甚至是精神病。大约30%难治性疼痛的病人的(有?)焦虑症、1/3~1/2的慢性疼痛病痛的焦虑症状来自于身体功能的障碍,对自我的感受或对照顾者的依赖。躯体化障碍是无法找到相关的器质性因素来解释病人的疼痛,慢性疼痛的病人约5%~10%属于躯体化障碍。
       DSM_Ⅳ(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第4版)对疼痛症的定义: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症状导致显著的社会、职业功能障碍或明显的挫折感;心理 因素对疼痛的产生、持续、恶化及严重程度中扮演重要角色,即使有器质性病变,也无法充分解释所呈现的疼痛或伴随的社会、职业功能障碍。(此理论好像深深符合我耳朵后面隐隐作痛的症状的表现。我以前一看难懂的理论书后面就有感觉,现在只要想到我耳朵后面还会有感觉它就真的开始有感觉,而且控制不住,只有我遗忘它的时候才能消退,一旦我意识到,它又会加强。值得说明的是,虽然我没有去过医院做过详细的检查,我能明显意识到耳后疼痛的症状与我个人的心理状态积极相关的。难道真的是疼痛症?)
       疼痛症有不同的名称,如心因性疼痛,躯体化疼痛症,及疼痛行为,由这些名称放映出病人的症状混合了情绪和人际关系的某些特质,来强调疼痛的症状而吸引别人注意及造成功能障碍。(说的不就是我的学习功能障碍吗?)
       失眠、紧张也会造成疼痛,一般而言,假如不能有至少5小时不间断连续的睡眠,或有慢性疲劳就容易出现肌肉疼痛。深睡眠期——第4期的不完整可能使肌肉无法放松,造成肌肉酸痛,关节痛以及全身疲劳的感觉。
       四、疼痛与心理因素
       1)疼痛与抑郁
       疼痛与抑郁是临床医师在每日的工作中经常会碰到的。两者可能同时产生,或相互影响,如器质性原因引起的慢性疼痛可能导致抑郁情绪。回顾文献,慢性疼痛病人出现抑郁症状的约占5%~87%。
       另一方面,抑郁症可出现慢性疼痛。多项研究显示,抑郁症病人抱怨慢性疼痛困扰比例约在15~90%之间。疼痛部位以头部最多,另外较常见的有背部、腹部、胸部、关节及四肢。抑郁病人对疼痛的易感性比一般人高,也就是说同样的刺激,一般人感觉到的只有轻微的痛觉,而抑郁症病人则觉得比较不舒服甚至难以忍受,除了中枢疼痛阈值下降外,就行为层面而言,可能因素为对疼痛因应调试的策略能力较弱或缺乏。
       学者们也尝试从生化学,药理学角度来阐释两者的关系,如抑郁与疼痛皆可因抗抑郁剂的给予而改善。以三环抗抑郁剂为例,其止痛作用机制是多方面的......(生物化学理论,就不打上来了)
       2),疼痛与焦虑
       任一感知都和情绪相联系。痛觉也是一种感觉,它总是和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相联系,并且常伴随逃避行为。实践证明,积极愉快的情绪使人们对有害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对疼痛刺激耐受性升高,因而不易感觉到痛。实验研究发现,焦虑时网状结构上升激活系统活化,从而提高大脑皮质的觉醒程度和对同觉的敏感性。此外,焦虑时伴有脑内去甲肾上腺素递质释放的增加,后者可使痛觉系统活动增强,降低痛阈和增痛的感觉。因此凡是能降低焦虑的方法,如行为疗法,生物反馈治疗都可降低疼痛。
       3),疼痛与人格
       疼痛与人格之间的关系很复杂,大体上一部分是因为所谓“人格”很难下清楚的定义。也许最简单的定义是:明显的个人特质之总和使其行为与他人区别,不随时间或情境变化,也可以被预期属于某些人惯有的行为模式。过去研究发现,外向型性格者对实验性引发的疼痛耐受性较高。据Bond采用艾森克人格测验问卷研究认为:疼痛的体验与神经质维度有关,神经质的强度越高,越容易产生疼痛体验;疼痛行为与内外向维度密切相关,外向性格的患者易产生疼痛行为,如服用镇痛药。较近期一些研究对404例50岁男女患者,且在患者60岁及70岁时随访使用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量表(MMPI),发现背痛者在神经质特质——疑病、歇斯底里、抑郁有较高的分数,而那些在后来随访时才出现背痛者的第一次测试并无上述情形。此结果显示MMPI量表所突显的人格特质是疼痛出现后才有的,而在疼痛的出现前并没有这些特质。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10-10-15 12:54:55 | 只看该作者
爱自己就是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无论自己做出什么都可以接受。爱自己的心,如同爱婴儿吧,察觉她的哭她的笑她的忧伤与不满,这些和枯燥无比的知识没有关联啊,是吧?相信自己是可爱的,不去附加任何条件就很可爱!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0 19:1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