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一介书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的强迫症经历和治疗经验》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11-8-9 21:23: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六道解脱 于 11-8-9 21:54 编辑

回119-120楼:
 
不好意思,因为我来这里主要只是在自己的贴后面发点自己的感想,别的贴没怎么看。既然问到,我想到一点说一点。
 
当身上很脏时,这是个事实,需要洗洗。
当身上不脏,这是个事实,不用洗。
如果身上不脏,却总感觉很脏,那不是事实,不用洗了。
接受是指接受不管事实脏不脏却总感觉很脏的那个难受劲,事实不脏就不用洗,事实脏就洗。
 
>>>接纳是接受,不是就这样了,当身上很脏时,接受了仍然要去打,就是管它,而强迫接受了,不是就这样了,不让他这样当然要去管呀?
 
对了,要去管。
 
>>>为什么管它就是陷入了强迫中呢?
 
没有陷入强迫,而是在走出强迫。你原先的理解有误。
 
>>>因为强迫是能好的,为什么还要把痊愈也放下呀?
 
如果你搞不清楚该洗不洗,则会关注在自己有没有落入强迫(的概念)中,关注自己表现是不是在正常(的框架)里,即关注自己有没有痊愈,而实际这样已经处在强迫的事实中了。如果你知道自己该洗不洗,并且也是那样做的,事实脏则洗,不脏则不洗,那么也便痊愈了,不用另个再去理会什么痊不痊愈。
 
其实我能把这点事打出这么多个字来,我自己也觉得挺神奇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发表于 11-8-17 15:53:22 | 只看该作者
转几篇介绍
 
佛教医学的特点
摘自《佛教医学引论》

  以智慧著称的佛学,一方面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契合,足以堪称一门古老的现代医学,另一方面,由于其独特、深遂而全面的思维方式和别具一格的实践方法,使它与工业文明及后工业文明中脱颖而出的现代医学相比,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独具的长处,足资今天亟待发展深化的现代医学去学习、研究和发掘。佛教医学与现代医学相比,有三个最为突出的特点,下面逐一进行讨论。

  第一节 佛教医学具有完整而彻底的哲学基础

  如前所述,由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所建构的现代医学体系,由于缺乏统一的哲学根基,仅通过系统论将三个层次捆绑在一起,因而导致了各个层面的医学在实践中各行其是、平行发展的局面,使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与之相比,佛教医学却有着迄今世界上最为完备而彻底的哲学基础。从根境识三缘和合入手而建立的佛教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体系,并不将根(生物)、识(心理)、境(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视做彼此作用完全相等,而是认为三者当中以心识最为根本,心为法本,心尊心使。根境识三者缘起而成心身世界所依据的,乃是缘起心枢的法则,直至最后,三者终汇为一心,归于万法唯心的世界本体。

  在佛教医学看来,心识是最能动的力量,人类只有通过它才能认识自身和世界。人、社会、自然生态健康与否,心识乃是决定性因素。对心识的这种主导、主宰作用,佛典中多有论述。如原始经典《经集》云:一切依识而立。《杂阿含经》云:心持世界去,心拘引世界,其心为一法,能制御世间。佛教医学认为,人类之所以有流转生死,诸苦交攻的病态人生,其根由并非源于物质现象,乃是人类由心而起,造作身、口、意之恶行所决定,所谓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砾于辙。心识这一人生的主宰,同样也是世界的主宰。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厌舍品》云:“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间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又如《华严经·夜摩宫偈赞品》所云:心如画工师,能画诸世间。佛教医学极力主张心是产生世间一切的根本,强调由心故作恶,由心有果报,由于自己的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而致种种罪苦福乐,高倡一切非源于他,一切自作自受、自负其责的唯是自心所取的观念,认为人的心身道德及社会、自然健康与否,完全由人自己决定,世人举心造业而至种种果报,实不得归咎于任何人之外的因素。此种哲学观在佛教医学疗治众生疾病实践中的积极意义已不言而喻。

  自始自终以唯心缘起的哲学观为主线的佛教医学,更进一步为心识描绘出了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总体结构。由表层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到底层的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或者还有人总结出第九无垢识),这些心识共同作用,互为缘起,从而变现了当下的众生心身和世界。每个人均以其八识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身心世界,那些所谓客观外在的诸种事物也不过是自己第八阿赖耶识的相分所变现而产生。如《密严经·妙身生品》云:如是自心内,现境还自缘。《成唯识论》卷一亦云:诸有对色,皆识变现,非极微成。都谓所有境界均为心识所变现,不出八识之范围。人的八识互相缘起,形成身心世界的情况,如《大乘入楞伽经》云:意从赖耶生,识依末那起,赖耶起诸心,如海起波浪,习气以为因,随缘而生起。谓第八阿赖耶识为心体,如大海一样潜藏有各种有漏、无漏种子,第七末那识执此心体为自我,引发出各种习气种子,形成各种境界,从而如风吹动大海一样,兴起眼耳鼻舌身意等诸识的波浪,动荡不宁,无有休止。因此,佛教医学中所谓心识,不仅包括了现代医学模式中人的精神、心理、思维这一层面的内容,还包括了目前人类以自然科学手段研究还未认识到的更深层次的意识结构。佛教医学此种对心识的深入分析,为今天的现代医学解决意识本质这一关键性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认为三界唯识,宇宙万象皆是我人心识中所现,永远无法超出心识的范围这一基础上,佛教哲学终于提出了宇宙万有,在本质上只是一心的万法唯心主张,从本体论的角度,将整个世界归为一绝对真心。如《华严经》所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知一切法,即心自性。《入楞伽经》亦云:诸法无法体,而说唯是心。在万法唯心的观念中,整个世界,除了此一心,别无他物。故此一心乃是作为终极或本来的绝对心,是超越主客观二元,超越时空概念,超越心物对立的绝对本体。宇宙万物皆是这一绝对真心的表现,在众生表现为众生心识的体性或法尔具足的自性,又有心性、本心、真心、自性清净心等多种称谓,在万物则表现为其恒常不变、本来如是的法性。此一真常之心随缘显现,而又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正因它如此超越而又随缘,故不可以妄心揣测,超言绝虑,无可名状,所谓出言即错,拟议即乖。同时,它具备的心的不可思议的功用,又要求人们只能向自己的心中去寻求其存在,故方便名之为心,实则较之三界唯识中的心识,又更多了一层本体论内涵。

  按照佛教医学应病与药,随方解缚的原则,其治疗所依据的这一彻底的本体论唯心观,实则并非一种纯粹的哲学构建,而只是它根据人类执著外物实有,忽视追求内心的顽疾所采取的一种方便手段。《杂藏经》中明确指出:如世有良医,以妙药治病,诸佛亦如是,为物说唯心。在佛陀看来,此世间之诸种文明,无不在引导人们向心外求,追名逐物,满足贪求欲望,使人类心灵放浪形骸,颠沛流离,找不到自己的家园,遭受种种生老病死之苦。针对人类这种一贯的妄想执著,佛陀才强调心为源为本,万法唯心,自心的无明贪求乃人类所有痛苦、疾病之根源,以期唤起人们对心灵应有的重视;并以自认其心、自净其心、自主其心为根本途径,彻底解脱人类之诸种痛苦,获得永恒幸福,恢复本有之自然健康状态。这正是佛教医学的根本宗旨。从此宗旨出发,佛教医学在对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各个层面疾病的认识和治疗过程中,都非常重视人的心识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强调从心识入手,找到每一种疾病的最终根源和解决办法。这又成为佛教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最大特色。与今天现代医学由于缺乏统一的哲学观而导致的不良后果相比,佛教医学所具备的完整而彻底的哲学基础,使它能将其整个生物——心理——社会(自然)医学体系融为一体,以人的心识为主线和根本,前后贯通,对每一种具体疾病都可整体地运用佛教医学进行诊断和治疗,从而避免了现代医学中不同层面的医学学科各行其是,无法互相配合的情况。对于现代医学来说,这无疑是最值得借鉴、学习之处。

  第二节 佛教医学对心身关系的独到认识和深入发掘

  心身关系认识模糊不清,一直是现代医学模式中最突出的缺陷之一。迄今为止,现代自然科学由于思路的局限,终未能在其外求实证的道路上探究到意识的本质。因而使得现代医学在心身关系的研究中,无法找到一确定的准则。无论是以心身二元论的假定前提为基础,试图揭示心身互相影响的生理机制的研究,还是以心产生于身的唯物论哲学为指导,力求解决大脑如何产生意识以及意识又如何反作用于身体的问题的研究,其结果目前来看都远不能令人满意。现代医学中对心身关系研究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则是避开心身互相影响的机制,直接研究观察由心理导致的生理变化和由生理导致的意识变化。由此总结出的理论,如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与皮层内脏相关学说、塞里尔的应激学说、沃尔夫的心理生理学说、下丘脑刺激学说以及当前最为热门的对于神经递质的研究等,为现代心身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现代医学不同,佛教医学从其一贯的缘起唯心的角度出发,对心身关系的认识采取了就自然科学看来非常独特的思路,形成了自己独具的一整套理论。其中包括最早的五蕴缘起学说,十二因缘理论以及后来密宗提倡的三层心身理论等。

  一.五蕴缘起的心身观

  心身的五蕴缘起观,是佛教医学对心身关系所做最初也最为简单的概括。五蕴之蕴意为积聚、品类,五蕴即五种东西积聚合集。心身之五蕴缘起意谓人乃色、受、想、行、识五类东西积集在一起,和合而成,不可分割。五者中色指人的物质身体;受想行识指人的心理意识,总名为心。人由五蕴缘起而成即是由心身二者缘起而成。具体分析,色蕴由地火水风四大元素集合而成,统称四大或四界。地大之性是坚固,表固态;水大之性是润泽、流动,表液态;火大之性为暖热,风大之性为运动。人身中发、爪、齿、皮肤及骨肉筋脉、五脏六腑等物质皆属地大,脑髓、眼泪、汗水、血液、口水、小便等液态物质皆属水大,人的体温及饮食消化之功能属火大。呼吸、动作等属风大,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生物有机体及其各种动态功能。受蕴指人主观或心理上因接受外界刺激而产生的感受,包括感觉、情绪、感情等心理活动;想蕴指与感官印象或名词等概念符号相关的意识活动,包括知觉、回忆、思维、想象等;行蕴指人心理有目的、有动机的意向性活动,包括人的意志、动机等;识蕴指人的意识所具有的统觉功能及各种深层心理功能(潜意识功能),为各种心理活动的核心。它们共同构成人心的一面。心与身互相缘起的观点与西方心身平行的二元心身观颇有不同,其着眼点乃是心身相互依存,一体不二的关系,心身合之则双存,分之则两亡。

  二.无上瑜伽的三层心身结构

  佛教医学这种心身互为缘起,一体不二的思想,在晚期密乘佛教中,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更为深入而细致化了。具体表现为密乘无上瑜伽的三层心身思想。

  所谓三层身心,是指无上瑜伽把人身心分成粗身心、细身心及最细身心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表层粗身心,其中粗身是指一般人肉眼可见,由四大积集而成的人的生物有机体。从现代生物医学角度看,相当于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以肉眼和显微镜观测到人体构造及生理活动。粗心,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识的感觉、知觉及心理、思维活动。这一层的心身,均粗显易见,为现代心身医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无上瑜伽讨论较少。

  三层身心的第二层为潜藏在粗身心下的细身和细心,此乃佛教医学探讨心身关系之重点。所谓细身是指由气、脉、明点按一定法则构成的内在微细的生理机制。虽然人的肉眼不可见,却是表层身心发挥作用的内在根源。其中的气,是指人身中肉眼不见却具有推动生命活动正常进行作用的生命能量,共有108种之多。最重要的气有十种,分为两类。一为根本气,包括五种:持命气为人的生命之本;下行气推动代谢终产物从下身的排泄,如粪尿等;上行气引气上行,维持上半身的饮食、语言、思维等活动;平住气推动胃肠消化吸收;遍行气维系全身的肢体运动。第二类为支分气,分别维持人的五种感官功能。其中行气(龙气)维持视觉功能,循行气(龟气)维持听觉功能,最行气(提婆气)维持味觉功能,正行气(海马气)维持嗅觉,决行气(财生气)维持触觉。

  脉,为气所循行之通道,其作用相当于中医所言之经络。无上瑜伽认为人身共有七万二千脉,其中主要的有一百二十脉,更重要者为其中的二十四脉,最为主要的是左、中、右三脉。左脉主行精,右脉主运血。常人的精血行于左右脉中,中脉一般扁缩不通,只有通过专门的瑜伽修炼方法锻炼才能打开。以中脉为轴,在人的顶、喉、心、脐、会阴等处向四周辐射出若干支脉,此即为脉轮。其中,顶喉心脐四轮为根本轮,心轮中所藏黄豆大的“和合”圆点,为人阿赖耶识之根本。另外中脉底端的海底轮为生命之气的发源地,潜藏有无穷的人体能量。

  明点意为精滴,为人身中生命能量的凝聚体,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离戏明点,代表了佛陀所说的自性涅槃状态,故无法以人类目前的名词概念描述,只有达到涅槃的人才能见到。第二类为错乱明点,是目前一般人身中所具,又分不坏明点、咒明点及风明点三种。不坏明点禀自父母精血而生,终生不坏,并随人的心理活动之变化在中脉内上下移动。咒明点与风明点都是指在进行无上瑜伽修炼时由观想而结成之明点。第三类为物明点,意谓此类明点有质地及形相。物明点又分净浊二分。其中的净分指禀自父精的“白菩提”和禀自母血的红菩提,为产生人的生命能量和智慧之本;浊分是指以先天的红白菩提为本吸收饮食中之精华而生的各种体液。

  气、脉、明点共同组合为人的细身,脉为气与明点运动之轨道,明点为气之凝集,气为明点所蕴能量之运动。

  与细身相应的细心,是指潜伏于人的六识之下的第七识与第八识,尤其是指第八阿赖耶识中所深藏的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及与八识性妄相联系的一切无明妄想。

  在佛教医学看来,细身与细心共同缘集为人的内在生理、心理机制,二者互相依存,一体不二。细身中的气,为识之所乘,是识的物质基础,识则是气的作用表现。如《大幻化网导引法》云:识等诸蕴,彼之本体,为五大之气。具体来说,细心的每一种无明烦恼,皆能引起气脉的变化,导致脉结混乱,缠缚不通。如《密宗灌顶论》云:盖心理上有一分自私,生理上必有一脉自缚。反之,气脉的不畅与缠缚,在细心中则表现为各种烦恼种子,使人心理得不到清净。陈建民《曲肱斋文集·略论金刚乘人与般若乘人用心之大异》曰:九结十使五毒等,以密乘理观之,是脉结缠缚而成。而九结从脉上言,十使从气上言,五毒则从明点上言之也。正因佛教医学发现在人的细身心层面中有如此浑然一体,不可分离的关系,它才能在医治人的心身疾病的实践中发展完善出一套以密乘无上瑜伽气脉明点修炼方法为标志的禅定治疗体系,对调节身心,开发人体潜能进行了深入而成功的开拓。佛教传统生物医学中的藏医学对躯体疾病的治疗亦依据此理论,并在脉中总结出了可以用来进行放血治疗的77条脉。又按脉的生理功能又将其分为三类:来自中心脉的气脉,来自右脉的血脉和来自右脉的水脉。只是其对脉的位置的认识与无上瑜伽略有不同。由于细身的建立乃是依于佛教医学特有的禅定方法,于禅定中通过内省观察而得,科学仪器无法观测,所以现代医学对此并无任何研究。对身、细心层次上的心身关系独特认识,实乃是佛教心身医学理论的一大特色。

  佛教医学所说的第三层最细风心,又潜藏于细身心层下,称为本来身心。最细身为离戏明点之运动,最细心则指心未被妄念遮蔽时的本具觉性,二者一体不二,从未分离,并显现出道、根、果三种光明。按无上瑜伽之理论,只有身体之气进入中脉,使由凡夫病态人生而导致的业气转化为智慧之气,打开心轮间覆蔽此本性光明的脉结,最细身心的本来面目才得显现,出现所谓“心华发明,照十方刹”之境界,并以之为基础,改变前两层心身之结构,使整个身体转化为虹光身或大迁转身。由于现代医学对之无任何研究,因此这种理论正确与否尚没有公论,只是从中国西藏地区所出现的很多无上瑜伽修行者临终虹化之现象看,该理论并非完全虚构。目前,现代医学对死亡学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有关死亡光明的某些内容,已与佛教医学对于最细心身光明的论述显示出某种一致性,深值得人们注意。

  三.心身的时间缘起观——十二因缘及业障病

  1.十二因缘

  佛教医学更从时间的绵延性上对心身缘起关系进行了研究,此即是佛陀所宣说的十二因缘理论。

  十二因缘之始,谓由心的无明,不知宇宙人生之真实而缘起行,即人的意志性行为;由行缘起识,即人的深层心理意识;由识缘起名色,即人的心身统一体;由名色缘起六处,即眼耳鼻舌身意等人的六种感知器官;由六处缘起触,即人六种感知器官与外界之接触;由触缘起受,即由触而得的感受;由受而缘起对事物的贪爱,由爱而缘起对事物之执取,由取而缘起对事物的占有,产生三界的生命活动;由有而缘起生于六道之中,终产生衰老、疾病、死亡及各种忧悲恼苦。总的来说,由人心的无始无明状态而导致了当下心身的产生,心身的贪取活动,产生生死忧悲各种痛苦,又加重了无明,从而生生死死循环不已,故十二因缘认为人的心身缘起有一时间延续过程。但总的来说,心身互为缘起,终归于心的无明,如《华严经》云:十二因缘皆依于一心。

  具体地分析,十二因缘观的心身缘起可从各个时间相上表现出来,如刹那(一念)十二缘起,相续十二因缘起,三世二重十二因缘和远续十二缘起等。最是代表性的则是三世十二因缘的心身缘起观。谓前世的贪瞋痴等烦恼及所造作的身、口、意行为即是无明与行,乃前世之因,从之而缘起了前世命终到今生投胎的神识(即识)。神识入胎后逐渐形成胎儿五蕴身心,是为名色,至出胎时六根已具备,则为六处。出胎后婴儿期间虽对外境而不分别苦乐即是触,待渐长大后产生感情、情绪即为受,青春期之后对世间之物产生贪爱,即为爱。长大成人,世界观形成,执着于对世间的追求,产生了取,再由贪爱追求而至占有(有),从而造下种种恶业,决定了来世必生于三界之中,继续遭受老病死之苦及诸种烦恼。由此三世身心相连,互相缘起不断。以之可追溯到多生多世乃至无量久远以前,即为远续十二因缘观。

  2.业障病

  从心身时间缘起角度,佛教医学总结出一种独特的疾病:业障病,又称因果病。业,泛指人等一切众生有意识的造作。从根本上,佛教医学认为人类一切疾病皆是业障病,如《四部医典》中云:诸病总因归纳只一条,只因不解无明为蒙昧。谓由心的无明而造作出诸多业缘,感得各种心身疾病。但此处则专指一种由前世的恶业而感得的疾病。《灌顶经》卷12云:其世间人萎黄之病,困笃著床,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考楚万端,此病人者,或其前世造作恶业罪过所招殃咎所引故也。”按照传统佛教医学观点,此种疾病非药石所能治愈,唯须忏悔业障,广行放生写经,布施众生等善举,以其功德消业除病。

  佛典中分析了很多业障病病例,佛陀本人即从宿世业障的角度解释自己患背痛、头痛、骨节烦痛的原因。抛开业障病的宗教教化内容,从唯识哲学、华严哲学及现代全息论角度看,业障病或因果病的提法颇有意义。

  心身缘起的时间流程同样遵循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因果法则。按照唯识学理论,心身造作的各种业行皆在阿赖业识中作为无形的种子潜藏下来,不会失灭,只待因缘聚会时发动现行,产生果报,然后又成为新的种子,如此因果循环反复不已。每一种子的由因感果,按照华严理论,皆是此前时空中一切因素共同作用之结果,虽然各种因素作用不同,但总不违一法缘起一切法,一切法缘成一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因此,从当前的心身疾病现象,即可发现过去乃至久远以来的影响因素,然后寻找对治措施。这一思路与宇宙全息论基本一致,只不过将其运用在人的疾病观察上而已。

  在宇宙全息论影响下,生物全息医学已经诞生,但尚限于及生物体自身局部对整体的全息反映。而按照华严理论,宇宙全息的反映是时空统一反映。一方面,一尘中可容纳大千世界;另一方面,一念无体,即赅大劫,大劫无体,即赅一念。佛教因果业障病概念,更多的是从时间全息的角度探讨病因。所谓果依众缘,报通三世,多劫以前的心身造业在因缘会合后,可在现有心身上表现为疾病。

  对因果业障病的治疗,佛教医学依于万法唯心的观点,更多地强调忏悔、行善积德等改造心灵的治疗措施,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业既由心造,因果病当然可由心转。以新造作的善业,对治过去所造之恶业,使恶业之果带来的疾病痛苦在新的善业之因影响下发生改变,这可谓抓住了治疗的根本。但另一方面,华严理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观念揭示出,在佛教医学中时空本来同一,心物本来不二,所有时间因素都可通过空间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只要人们充分发挥潜力,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物质手段,同样可以达到根除业障病的效果。近现代以来新的检测、治疗手段的发明,已使许多过去被视为物质手段无能为力的属于佛教医学业障病范畴的疾病(如先天性疾病等),都得到了根治。而且,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尤其是生物基因工程的日新月异,人们以物质性手段治愈业障病的能力必会越来越强。从这种意义上说,佛教医学的业障病概念虽为现代医学所缺乏,但佛教医学并不如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在此问题上与现代西医学截然对立,反而可在治疗方法上应用现代医学的手段,形成一种借鉴吸收的关系。

  总的说来,佛教医学对心身关系的认识,更多的是在其特有的缘起心枢的哲学观指导下,通过禅定思维观察而建立。这与现代医学缺乏完整的哲学思路,又主要依赖仪器设备观测而建立的心身关系理论相比,自有其独到之处。二者的互相结合,必会对人类认识和改造自身带来更大的促进。

  第三节 佛教医学的禅定修证治疗体系

  过于依赖外在力量,如药物、手术器械等物理、化学、生物治疗工具,而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自主调控身心的治疗方法,一直是现代医学在保护人类健康,治疗疾病过程中的重大缺陷。随着科技发展及其在医疗中的应用,这一不足反而更显得日益突出。与之相比,强调人的主动性,提倡自主调节身心,开发人的潜能,并总结完善出一整套以禅定为手段的修证治疗体系,实乃佛教医学的又一大优势。

  一.禅定简介

  禅定,意为净虑,即在内心寂净的状态下进行思考审虑。如《俱舍论》卷二十八云:由定寂净,慧能审,故虑体是慧。定有净用及生慧虑,故名净虑。约略相当于儒家《大学》中“定而后能净,净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之意。禅定又称止观。止即指定,所谓心一境性之意,即人的心念持久地专注于某一事物或情景而不散乱。观即是思考、观察,以佛教哲学所提供的正确见解在定中对事物进行分析、体究,以期获得证知实相的超越性智慧。禅定中须止观双运,定慧等持,方不致落入死定或狂慧,起到身心双向调节作用。目前,国内对气功锻炼和国外对瑜伽净坐的研究,已从现代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初步肯定了禅定对身心的调节作用。如国内对气功锻炼者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的分析显示出,禅定可使其锻炼者的心脏、呼吸、基础代谢、内分泌及神经系统发生变化,从而使身体得到休整和恢复,增强人的免疫能力。国外对瑜伽静坐的研究也表明,在禅定状态下,人的脑电波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与国内气功界通过长期观察,认为禅定锻炼可使人心情安定愉悦,烦恼减弱,自信心增强的结论是相一致的。

  二.佛教医学三大禅定体系

  佛陀及其跟从者在长达两千多年的追求永恒幸福的修炼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从各个角度,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调控身心,力求自识其心、自净其心、自主其心,实现人生的超越,复归本然 的涅槃健康状态,由此,总结完善出了一整套调控身心的修证治疗体系。就佛教医学而言,其对禅定的认识与把握已臻于成熟,并成为其救治众生疾苦的最得力、最有特色的工具。

  佛教医学中的禅定治疗体系,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三部分,即小乘禅定、大乘禅定,密乘禅定,每一部分又都自成体系。小乘禅定重在个人的身心解脱,以停息一切心身活动的灭尽定为最高禅定境界,对破除人们病态的妄想贪执具有极好的对治作用。依南传上座部经典,小乘禅定中修定的方法有四十种之多,修观的方法有四种,配合四十种定使用,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北传小乘禅法中,修定之门比南传还多出近二十种,亦自成体系。总的来说,小乘禅定修定的方法,主要有南传的十遍、十不净观、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定、一想、一差别及北传的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六特胜、通明禅等,异常丰富。其中尤以数息观和不净观最为常用,在北传禅法中称为“二甘露门”。

  不净观谓禅定修习者主动想象或到坟场中观察人死后尸体从肿胀青瘀到溃烂而成白骨的十个过程,包括尸体的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柘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等十种相的观想,从而放弃对自己身体与他人身体的过度执着和贪恋,得到心灵的自在解脱。数息观又称安般念,是从数呼吸入手,渐次经过数、随、触、止、还、净七门而入定的方法。由于人的思维紧张程度与呼吸关系密切,故由数息入手而平息思虑妄想,为一般小乘禅定的入手方法。

  至于小乘修观的方法,有四谛观(思考苦、集、灭、道之理)、十二因缘观、三随观(思考无常、苦、无我)和三解脱门(包括空随观、无相随观、无愿随观),四者所观内容互有交叉,总以三法印为根本。

  佛教医学中的大乘禅定以渡尽一切众生共同成佛涅槃为宗旨,不仅以其无住涅槃的真空妙有思想全面包括了小乘禅定的所有内容,更有大乘禅法独具的所谓出世间上上禅和非世间非出世间禅,号称百八三昧乃至八万四千、无量种三昧之多。据《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大乘菩萨禅分为九种: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禅。总的来说,大乘禅具有三个 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伏断烦恼,止息妄念,获得身心轻安的现法乐住,二是可通过禅定开发人的各种潜能,如智慧、神通、悲心等,三是可通过禅定成就利益众生的诸种能力,为众生服务。但由于大乘禅所要求境界颇高,修习方法亦不详,故历来少有人真正修持运用。实际用来修持的大乘禅法反而很少,只有实相禅和念佛禅两种。实相禅包括《般若经》中的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楞伽经》中的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清净禅,《大乘起信论》中的“真如三昧”,天台宗的一心三观、圆顿止观,华严宗的法界三观,唯识宗的五重唯识观,禅宗祖师禅,净土宗实相念佛等,以思维真如实相为方法,达到最终契入实相,永证涅槃。念佛禅以思念佛的名号、相好、功德、净土等为方法,以求念佛成佛或往生佛国净土。其中包括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天台宗常行三昧、净土宗念阿弥陀佛等。

  密乘禅定属于大乘禅定,同样以普渡众生、自利利他为宗旨,但其具体的禅定操作方法与原有的大小乘禅定在外观形式上多有不同,别具特色,花样繁多,在佛学发展到晚期才出现,并自成体系,故别立一门。三乘禅法中,以密乘禅法为最多。按其出现顺序、理论深浅,密乘禅定可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四部瑜伽。按修习目的和方法,又可分为三类:本尊法、气脉明点修法和菩提心、光明修法。此三者所依据的理论均为密乘禅定所独有,乃佛教医学禅定治疗体系在大小乘禅定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本尊法以三密相应为理论基础,谓人们的本来清净心性因迷执而不显,故选取一位已证得此本来面目的佛为自己的本尊,在修习时以自己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相应无间,从而与本尊感应沟通,获得加持,使自己本来的清净身口意三密速疾显现,即身成佛。四部瑜伽各有多种本尊法,下三部瑜伽的本尊法分为佛部(以五方佛为主尊)、莲花部(以观音菩萨为主尊)、金刚部(以不动明王为主尊),无上部瑜伽的本尊法分为父部(以密集金刚为主尊)、母部(以上乐金刚为主尊)、无二部(以时轮金刚为主尊),其本尊虽各有差别,但修习原理及方法皆大体相近。气脉明点修法的理论依据为密乘无上瑜伽的三层身心观,以观想、调息或诵咒为手段,调控并改善自身的气脉明点,促使人的身心发生变化。主要有九节佛风、宝瓶气、拙火定等多种方法。菩提心及光明修法,以无上瑜伽心性即光明的思想为理论依据,将心性及心性光明作为禅观对象。其中“净菩提心观”把人的本来心性形象化为明月之光,光明大手印、大圆满彻却等,则直接观察心性光明。

  佛教医学总的思路特点,乃如陈兵先生所言,认为病生于业(心理与行为),业起于心,心的无明、烦恼乃所有痛苦之源乃至世间一切污秽、痛苦之本。只有众善奉行,自净其心,修戒定慧三学乃至菩萨六度,由人心净化导致人体净化,由人心净化导致国土净化 ,才能最终实现其度尽所有众生入无余涅槃的终极健康目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发表于 11-8-17 15:54:04 | 只看该作者
佛医的特质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关于宇宙人生真谛的至善、圆满的教育。
 
  佛教医学是人类最彻底、圆满的医学理论,佛陀是“大医王”,能医治三界众生的一切病苦。
 
  佛医不同于其它医学,相对于中医、西医的医学理论,有以下几个特质:
 
  一、佛医是最彻底的医学
 
  关于疾病的原因,不同的医学理论有不同的解释。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根源,分为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外在的方面就是“外感六淫”,“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内在的方面就是“七情致病”,“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过度则带来疾病:“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肝”。
 
  西医理论认为,疾病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人体感染了病菌、病毒所致,认为主要的疾病都是这“外源性”疾病,次要的疾病是“内源性”疾病,如精神病、遗传病等。
 
  佛医理论认为,疾病的最主要、最根本原因是人心的“三毒”:贪、嗔、痴,因为这无量的“三毒”造成了无量的业力、业障,从而导致疾病,其它原因是生活环境与自身生理上不相适应的“四大不调”。
 
  按佛教理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法由心想生”,“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万法唯心”,由此,疾病也是“心”的生灭法——病由心生,病从心灭。
 
  佛教所说的“心”,是指“心识”,即“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比中医所说的“七情”,比西医理论的“心理”更深入、更彻底。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8、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佛教“八识”理论,是最高、最彻底的宇宙、人生真相的学说,揭示了一切生命“生、老、病、死”的真相。
 
  另外,对于疾病的载体——人体,不同的医学理论也有不同的看法。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由三宝:“精、气、神”构成,这“三宝”充足、和谐、平衡,人体就健康,否则就生病。
 
  西医理论认为,“人是机器”,人在本质上与山河大地等外在物质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比较复杂一点而已,只是一部复杂的机器,本质上还是机器,不承认“精、气、神”等学说,更不承认佛教的“八识”理论。
 
  佛教理论认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人体是自己“心识”在六道中的“应报身”,人体是“身、心、灵”三位一体的存在。这里的“灵”即“心”,不同于中医理论“精、气、神”所说的“神”,更不同于西医理论的“心理”。
 
  佛教的因果律,深刻、彻底地揭示了疾病的原因:人心的三毒:“贪、嗔、痴”。
 
  佛教“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博大精深理论,打造了佛医理论的精髓——病由心生,病从心灭。
 
  佛教是生死解脱的学说,是最彻底的生命理论,佛医的目标,是拯救众生超越三界、解脱生死,这是中医、西医无法做到的。
 
  二、佛医是最智慧的医学
 
  1、身、心并治,以治心为内在目标,以治身为外在目标,这是佛医的最基本特征。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基本上都只治疗身体,很少有“心”的成分。中医、西医的目标都是治疗身体疾病,而佛医则不仅要治疗疾病,更注重的是消除疾病的根源:业力、业障。
 
  2、“内学”特征,这一点与中医类似,与西医的“外学”完全不同。“内学”就是向身心内部求索、研究的学问,“外学”就是向身心外部求索、研究的学问。由于“内学”的方法,中医形成了“精、气、神”理论,佛医形成了“身、心、灵”理论,而西医则是病菌、病毒学理论,物理、化学、生物等理论。
 
  3、整体生命观。中医和佛医,都是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观念,而西医则是分门别类,分科分目,局部、片面地去分析人体的疾病规律。
 
  4、自愈理论。西医基本忽略或不承认人体自身的自我医治功能,认为疾病靠外在的药品直接医治,治疗的重点是杀毒、杀菌;中医和佛医都认为,疾病可以依靠人体自身的愈合功能治好,药品和其它手段只是激活、激励自身的愈合能力。佛医和中医的不同还在于使用“心药”——慈悲与智慧,可以不用外在的药品。
 
  5、自我治疗。佛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可以不需要外在的医生,外在的药品,自我治疗,自我康复,这和中医、西医是完全不同的。
 
  6、佛力加持。当诚心忏悔业障,诵经念咒时,可以感应道交,获得法界力量的支持,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感应,从而消除业障、离苦得乐。
 
  三、佛医是最完整的医学
 
  西医的最大特点是“临床医学”,都是研究睡在床上的病人,而对于“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并没有表现出突出优点。而佛医是非常完整的,既是“预防医学”,又是“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佛医最强调的是“预防医学”。佛门有言:“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佛菩萨所做的就是防微杜渐,在“因”上下工夫,告诉众生因果的道理,让人戒恶从善,离苦得乐,往往在“因”上就把病排除了,就防止了疾病的开花结果,酿成苦果。这方面,佛医比中医、西医做得最彻底、最完整。
 
  四、佛医是最上等的医学
 
  中国有“上医治未病”的说法,早在1500年前,药圣孙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这一论述充分强调了预防医学的重要性。佛医“治未病”的理论比中医完善、彻底,和西医相比,更是显得无比优越,所以,佛医是“上医”、“大医”。
 
  历史上有一个公案,秦国有一位神医,名叫扁鹊,他不需要把脉,只是看看你的神情,马上就知道你的病。扁鹊有一次为齐桓侯(桓公午)看病,他对桓侯说:“你现在有病了,应该要吃药。”桓侯讲:“我那里有病,我身体很健康,身强力壮的,那里有病?”再过一段时间,这扁鹊一看,这病愈来愈深了,扁鹊就跟桓侯说:“你的病以前是在皮肤上面,现在是到皮肤里面、血管里面去了,要赶快医治喔!”桓侯说:“我那里有病?我没有病。”再过一段时间,桓侯知道自己病重的时候,去找扁鹊,扁鹊已经不在了,桓侯就病死了。
 
  原文如下:
 
  史记卷一百五: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闲,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柰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这个案例说明“上医”的重要性。
 
  五、佛医是最广义的医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大医治国、中医治人、小医治病”的说法,按这个说法,佛医则是“大医”,佛陀是“大医王”,佛陀医治的不仅仅是人体疾病本身,还医治社会、人心,带领众生脱离生死苦海,是很广义的医学,不是像西医那样,是很狭义的医学理论。
 
  佛医的最终目标,还不是象中医、西医只是治疗身体的疾病,而是解脱生死,超越三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发表于 11-8-17 15:54: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诸行无常 于 12-11-2 08:01 编辑

《佛医我心,我治我病》,或称《佛医我心,佛治我病》?
http://blog.ifeng.com/article/1270164.html
豆丁网有全书下载。

陈兵著《佛教心理学》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1096804.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发表于 11-8-17 16:07: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诸行无常 于 13-12-14 09:19 编辑

  虽闻多恶名 苦行者忍之
  不应苦自害 亦不应起恼
  闻声恐怖者 是则林中兽
  是轻躁众生 不成出家法
  仁者当堪耐 下中上恶声
  执心坚住者 是则出家法
  不由他人语 令汝成劫贼
  亦不由他人 令汝得罗汉
  如法自知已 诸天亦复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发表于 11-8-17 16:27:11 | 只看该作者
学佛之后,就要发愿“嘴巴干净一点”
 
佛说语言有三种,称心真实颠倒说,
犹如蜂蜜鲜花粪,唯一当弃最末者。
 
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亲口说,众生的语言,大致归纳有三种:
 
一、上等者——称心如意之语,即随顺六道众生的根基,说不同的悦耳语。如云:“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些诸佛菩萨、传承上师所传下的金刚语,可以开示解脱正道,利益众生直至成佛。
 
二、中等者——真实语,指力求诚实、心口一致的老实话。这种人不会讲什么甚深道理,但说话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从来也不说谎,不会捏造事实。
 
三、下等者——虚语或颠倒语,指虚伪颠倒的妄语、粗语、恶语、绮语。它的范围比较广,凡是不悦耳的言词,如语言空洞,无有实义,带有欺骗性、狡诈性,均可包括在这里。
 
此三种语言可用比喻一一说明:称心如意之语,好似甜美的蜂蜜,甜美的滋味谁都喜欢;真实语,宛如美丽的鲜花,处处惹人喜爱;虚语或颠倒语,如同肮脏的粪便,别说真正接触,哪怕听到一句,也令人极其厌恶。
 
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语言是非常关键的,它是重要的连接纽带,不管你是否学佛,都应该具备悦耳的语言。佛经云:“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若说柔和悦耳的语言,不但不造罪,功德还会增上。世人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以刺耳的语言伤害他人,很长时间都没办法愈合。所以作者要求我们,与人沟通的时候,说话要真实可靠、柔和委婉,不要说谎话,更不能用粗暴的语言。
 
有些人认为粗语比较有力量,能承办一些事情,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也讲过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北风与南风比武,看谁能把一个人的衣服吹掉。北风刮得特别猛厉,那人为了抵挡寒风,反而把衣服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动,顿时阳光明媚,那人渐渐觉得暖和,于是脱掉大衣。北风喻为恶语,南风则为美语,所以,认为说粗语容易承办事情,只不过是自欺欺人,要想把事情处理得非常圆满,必须依靠婉转的语言。
 
《入行论》云:“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应该让别人乐于接受,说一些称心的话语,把意思表达清楚。有些人说了半天,也不知道他是在赞叹还是毁谤,他自己说什么也不明白,这可能跟性格有关吧。我们说话不但要主题明确,同时要顾及到别人的感受。藏地有种说法是:“说一句话,要看一百个人的脸色。”又说:“语无剑刃,能刺人心。”可见,交谈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否则会得罪很多人。有些道友说:“这个人3年前对我说过什么,这话一直刺到我的心坎深处。已经过了这么年,我的伤口还是没有治好……”当然,修行境界比较差的人,经常会受到语言的刺伤,倘若你修行很不错,哪怕别人冤枉你、侮辱你,你也会当成耳边风,不会引生烦恼或者痛苦。可是凡夫人不一定有这么高的境界,经常会受到语言的影响,所以说话还是要注意。
 
这次学了《亲友书》以后,我们说话要谦恭有礼,不要说粗语脏语。有些人对教理一窍不通,但骂起人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各种“教证”十分丰富。我看到某些人跟工人吵架时,本来觉得他平时不太会说话,不要说《释量论》或《入中论》,让他解释一下《入行论•回向品》的颂词,他也像嘴里含了块石头一样吐不出来,但是没想到,他骂人时语言源源不断,内心马上变成一个大“伏藏”。素质比较低的人,最会骂人。不过我们学院有一个很好的传统,上师如意宝在世时规定:道友之间不能取绰号,不能互相恶口谩骂。学院里常住的人基本上都能做到这一点,然世间上的有些人,开口不带脏话就不舒服,说出来的语言,我们听后根本不敢重复。有些生意人互相吵架,甚至父母骂孩子时,很多话特别难听。我们也学过《百业经》、《贤愚经》中的公案,这样恶口骂人的果报如何,大家应该比较清楚。
 
在说话的过程中,一定要说真实、称心的话语。学了这个颂词,希望你们内心有一种誓言。什么样的誓言呢?以前自己说话不太注意,骂过什么什么人,从现在开始,在诸佛菩萨和上师面前发誓,今后嘴巴干净一点,不要像乌鸦一样整天给人带来噩兆。如果你们真有口才,可以多背一点《入行论》的教证,生气的时候,看能不能用上几个?不过,有些人生气时不要说《入行论》,可能连“嗡玛呢巴美吽”也不想念。
 
——出自索达吉堪布《亲友书》讲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发表于 11-8-17 16:30:22 | 只看该作者
某签名:一段往事、一些人、一世浮沉、一座坟
 
说是搞笑签名,倒不是搞笑的。让人歇了许多妄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发表于 11-8-17 16:30:49 | 只看该作者
远避愚痴者,交往贤圣人,敬应尊敬者,此为最吉祥。
住于适当所,过去积善业,己持正誓愿,此为最吉祥。
广学长技艺,善学诸律仪,能语彼言辞,此为最吉祥。
善能事父母,养护己妻子,安住于生业,此为最吉祥。
净行行布施,爱护诸亲族,生业无非难,此为最吉祥。
远离诸恶趣,仅慎勿饮酒,于法无放逸,此为最吉祥。
虔敬而自逊,满足且知恩,随时闻正法,此为最吉祥。
谦恭有忍辱,诣会于沙门,随时为法谈,此为最吉祥。
修道行梵行,审实见圣谛,实证于涅槃,此为最吉祥。
虽依世间法,其心不动摇,安稳无忧垢,此为最吉祥。
能为如此者,何处无不胜,到处皆多幸,彼等最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发表于 11-8-28 16:46: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六道解脱 于 11-10-15 16:51 编辑

先接纳别人才能沟通——圣严法师
 
一般人所认为的沟通协调,就是让别人接受自己,却往往忘了体察别人真正的需求。例如,我有一个弟子,他在与人沟通协调时,常对别人说:“我是为你设想,所以你一定要接受我的建议,你非这么做不可。”然后才问对方:“你会不会觉得很难接受?”如果对方表示很困难,他便回答:“这不困难,只要你接受我的想法,困难自然就会解决。”

像这样的沟通,是单向、填鸭式的,并不是真正的沟通。真正的沟通一定要先问对方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求?然后再看自己能帮上什么忙,不要一厢情愿的要对方接受自己的做法。

我在日本留学期间,不论到任何商店,日本的店员一定会先问一句话:“请问我能帮你什么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也应该如此。帮助别人时,不要预先设想好自己的计画,然后不管别人是否需要,硬是把自己的方法套在对方身上。例如,中国人宴客时,都不会先问客人的口味如何,菜一上桌就不停地把菜挟给客人,使得客人吃也不行,不吃也不行,非常尴尬。但是在西方则不然,有一次我热心地挟菜给一位西方客人,他不甚愉悦地直接对我说:“你知道我喜欢吃这个吗?”从此以后,帮别人挟菜前,我都会先问对方:“菜合不合口味?”、“还想吃些什么吗?”

因此,沟通协调的原则应该是:先让别人提出他真正的想法与需要,然后再让他了解我们所能提供的帮助,这样的沟通协调才算成就沟通是一种双向的交流,如果只是单向的沟通,那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沟通。

佛法中也有所谓的“四摄法”,指的是用四种方法来引导众生进入佛法的世界,分别为:“同事”、“布施”、“利行”与“爱语”,这四种方法都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想要度化众生,就不能强制众生接受佛法,要让他们能够真心的接受。所以,想要度化众生,首先就要接纳众生。

身为一个佛教徒,或是正在学习菩萨道的人,是不能离开群众的,因为行菩萨道要能做到“众生无边誓愿度”。既然要度化众生,就不能够离开人群而自求安乐、独善其身,必须把自己奉献给众生,并且放宽胸襟接纳众生的种种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然后才能让他们放宽胸襟,接受佛法。

有些人在度化别人时,往往会姿态站得高高地说:“佛法太好了,你必须相信、必须接受。”可是这种说法是在展现权威,而不是感化别人。要用佛法来感化人、感动人,而不是教训人。菩萨都是以低身段、低姿态融入众生之中,不仅和每一位众生地位平等,甚至还要让众生觉得自己的地位比较高,有种被尊重的感觉,才能让众生对佛法产生好感,否则很难接受佛法。

(选自圣严法师《从心沟通》)

==========================================================
[转]我们口号是——让沟通具有建设性!

前段时间,写了些企业文化的口号,其中一条是:

让沟通具有建设性!
我们将识别问题并努力提出解决办法;
或者提出一个新的更好的办法来替代。

我想,如果我们的批评是具有建设性的,应该会被理解;但如果是指责性的,那恐怕会更容易产生矛盾。

建设性的动机通常是为了消除问题,利益彼此,而指责性的动机通常是为了追究责任,于事无补。其实只要我们调整好动机,往往事情就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

因此,我们为什么不去尝试更加积极,更加善意,更加具有建设性的思维呢?

事实上只要你改变动机和眼光,世界马上发生改变^_^

==========================================================
【保留资料,本人前年底记录下的感想】

说到沟通与交流,在这篇总结文章快完成的时候,我对沟通和交流的想法/愿望/前景占察了一下,占察原意是想给自己增加一点信心(因为我对那些人实在是没信心),原以为会回答“所向处可开化/难开化”或“观所去有障难/无障难”,占了几次不应,最后一次得“有所求而受苦”,有点意外。过后想想有点哭笑不得,这是个早该预料到的结果,只是因为我也有点“忘我”了。别人可不可开化不是我管得了或该管的,而我自己为此烦恼却是真的。辨明问题、普及常识、达成某种沟通与交流,只是我自己的想法,别人是来“发心”的,并无学习沟通的想法。经过这么久那些年轻的“心”早就看穿了,能倒出什么玩意、怎么个倒法我都一清二楚。不是我对那些人的“心”太悲观了,而是太天真了。虽然如此,我也没想和那些小孩谈什么,只是说出自己想说的,做些自己该做的而已,对于后来人不会没有意义。

==========================================================
1、2楼的转贴使我产生一些联想。我写的很多东西,主要并不是想要和某些人达成沟通的,而是留给后来者审察、留给有类似遭遇的人借鉴的。在心网,我可以把所有问题都拿出来说明和探讨,但和一帮自命学佛之人不可能,也没兴趣。佛网基本上毫无基础,太“年轻”了。

信佛人的心理问题、心理学认识问题,要想达成沟通的可能性:

1、需要沟通双方不是“年轻”的人。照我的观察,任何人在网上话一多统统暴露出毛病,称得上发心的/成熟的人非常稀少。我想,至少他应该是个诚恳的、谦逊的人,有着开放的胸襟和探求的精神,愿意去学习,对事情有整体的把握,具备冷静与理性的特质,厌弃网络的浮躁与喧杂,没有某些盲目与冲动。

前不久的一个事情也表明,这类人在信佛群体中的确很少,感觉比普通人群中的比例还更低。如果普通人当中10个能找到1个,信佛群体中不会超过该比例的一半。

2、需要具备基础知识,了解一般情况,否则是鸡同鸭讲,纯粹浪费时间。

倘若符合第1点条件,即使没有达成何种沟通,也不致加深矛盾和误解。符合1、2两点条件,才有可能达成一定沟通。但大抵只是些周边问题,难有实质的进展,而且只能是很局部的,不可能有普遍的影响。

更好的情况是两不相干,不用沟通什么。对于某些自命信佛发心之人,管好自己,不给别人造成麻烦就不错了。对于强迫者,费很多精神去“沟通”那些额外的问题,即使有进展,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用处,所以只要自己心里清楚,做好自己该做的就行了。

==========================================================
曾有过来人说,本来他性格挺好,待人宽厚,即使在患强迫症期间,仍然克己为公,反省自己,没有抱怨。但自从他和别人说起强迫症,和别人谈到这个问题,由于人们的无知、幼稚与狭隘的妄评、自以为是的骄慢和偏见,不仅没有用处,反而由此增添许多额外的问题和麻烦。他的脾气开始变得敏感、暴躁,成了连他自己都不喜欢、也从来没想过会有的样子。当然那是过去的事了。

我也是这样,曾说过我能好转与我遇到的(网络中的)信佛人圈子无关,是靠心理学的认识、患友们的帮助才得以好转。不过即使对心理的认识,由于佛法的观念(如无常、出离、业果、暇满难得等)本身就与我的思想观念丝丝相扣,是我生活的基石,心理上的调整在我必定会与佛法相关连,不可能分开。所以可以这样说:佛学知识是有益的,但对于心理学和心理问题,佛网圈子里的人差不多一无所知,没有给我带来任何帮助,也许除了充当反面教材之外。

现在我对佛教网络中的八卦、是非闲谈、无用的“讨论”,不再关注。一般人多的佛教论坛社区很少去了,人多必杂,总体素质必定不高。大致只到几位大德的网站闻思佛法资料,或到几个有法师住持的、学风纯正的论坛看一些有意义的讨论。对于心理资料基本上已不再看,因为不需要了。

通过这类事情,可以使人认识到原先性情中的缺点和不足,认识到自己心中藏着的许多浮躁不安的东西,好事。惭愧,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发表于 11-8-28 16:49: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诸行无常 于 13-7-5 11:27 编辑

什么是活在当下
摘自宗萨钦哲仁波切《皈依与保护》(“诸护法大会供”法会开示)

  我再三对你们谈到,在所有这些皈依修法中,活在当下大概就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修法了。活在当下是止观的精髓。有人要求我为此做点简短的介绍,所以这正是我接下来要讲的。当我们说不住于过去、不住于未来,而住于当下的那一刻……我们一旦这么说,就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哦,这是大圆满法!他怎么可以这样公开地讲?”另一种是:“哦,他正在教大圆满!让我们仔细听。” 你可以查查佛陀的经论,从头到尾从尾到头查看十次,你根本找不到佛说过一句你必须住于过去。类似的,佛也从没说过你必须住于未来。没有。只有那些从沙漠来的、嗅过骆驼的人们才这么说。

  所有佛的教法都是在说活在当下。接下来的挑战就是,当我们提到“活在当下”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就禁不住去想那应该是些特别的“当下”,是个很奇异、很神圣的东西。因此我们是这么做的——我们试着禅修,然后你想到面条、电影。然后你想:“啊,这个不是的!我那特别的当下在哪儿?”你在找寻,却不知道当面条出现在你脑海时,你只要觉察它,而你需要做的就只是这个。

  下一个挑战。你在打坐,面条出现了,你觉察到面条。但是几个月后,面条还是持续出现。

  当下

  我想提醒你们的是,佛的所有教法中从未提到住于过去或未来。事实上,在有些大乘经论中,甚至住于当下都是不被鼓励的。不过,这是以后要谈的,还是不要把我们自己搞糊涂吧。

  让我们想想,这个世界的所有这些灾难和不幸从何而来?不幸、问题、灾难。什么是这个世界的大魔头?主要的元凶……让我们思维和考虑,什么是我们的生活和世界的罪魁祸首?只有一个。“它”一直在那儿,就在我们面前。很多“它”,不只是一两个,而是很多个“它”。

  罪魁祸首:散乱

  我们生活中的罪魁祸首,西丄藏丄人称为yeng (gyeng)。英文里,你可以粗略地把它翻作散乱。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散乱,也许我们可以试试用一些别的词。英文里,有一些很好的表达——“激动起来”与“被困住”。我相信中文这么古老的语言里也有更好的用语。“发愣”——让我们再形容一些。它可以变得相当极端。有时,你是如此的散乱,你的嘴张着,一只苍蝇飞进去,甚至还有时间飞出来,你都还没有意识到。

  在较细微的层面上,几乎所有我们所做的,几乎所有的一切——甚至是我们现在所修的念住,都是某种形式的散乱。基本上,轮回的特征实际上就是持续的散乱。这是我们所唯一拥有的。所有这个地球上的一切,所有商店里出售的一切,都是为了使我们更散乱。此刻,散乱似乎正在大倾销,香港的价格更便宜。

  想得到赞扬是一种散乱;想得到注意是一种散乱;逃避批评是一种散乱。基本上,即使向往小小的舒适都是一种散乱。很多我们做的事,在俗世里被称作“不散乱的”、“全神专注的”,从修行的角度看,它们只不过是一些很有组织、很有文化的散乱。只要有一个目标,你就必然会有散乱。举例来说,禅修时,我们总有个目标——如果不是为证悟,至少是做个平和宁静和有自控能力的人,这意味着,我们在禅修上渴望有所进步。看,现在进步就是其中一个最大的散乱。渴望有所进步就是禅修最大的散乱。

  当散乱初起时,可以说是“没问题的”,但散乱通常都会演变成沉迷。实际上,所谓的佛法,不论如何教授或修持——无论是在上座部的国家里剃了头的僧人,或是西丄藏佛坛上所有复杂的仪轨,凡此种种——所有这一切只有一个目标,一个目的,就是将散乱拆除解体。但是很多时候,这些设计来消除散乱的方法本身,恰恰成了散乱的来源。我敢肯定,许多上座部的修行者被诸如头发到底应该剃到离头皮多近、什么才算是真正的黄色僧袍、如何穿著,被所有这些导致散乱。类似的,西丄藏丄人则为哪个食子应该放在哪个食子的后面而散乱。如我前面所说,人类就是不能不带某种形式的散乱来沟通、生活或存在。

  你可能会问:“那你为什么还教这么多不同的东西,这些仪轨、咒语,所有这些?”正如我在这五天刚开始时说的,最简单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就是住于当下。但是我们无法欣赏它。我们渴望复杂。住于当下——简朴的修法——真的太过难以忍受。我们没法相信它。所以无论你是去日本的禅宗寺庙,他们说那里崇尚简洁,他们没有仪轨,对吗?但是要制造“简单”,好比一片枫叶落下,然后有人去捡起来打扫干净等等,这同样是造作的、虚构的、难以修持的。就象是如果你去印度或西丄藏,那儿的佛坛上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太多的颜色、太多的照片、太多的佛像。同样是造作的。西丄藏僧人忙着制造杂乱而散乱;日本僧人则忙着收拾整理而散乱。如果我说,就象昨天讲的,当一个如一碗面般世俗的念头出现在你的脑海,只要觉知它,就已经够好了。如果我这样说,你多半是不会满意的。念些咒语、修些仪轨、做一些更仪式化的东西会更让你满足。我也是这样的。

  “智慧的面条”:觉知

  现在我告诉你最重要的部分,仔细听。当你打坐时,一碗面出现在你脑海,你需要做的就只是觉知它。不过你知道吗,好多人会这样做:坐着,一碗面条浮现,然后你紧抓着这碗面,因为我跟你讲过要以这碗面做禅修。现在面条已经变得如此神圣,你会尽力去维持这碗面。就在这里, 你(的禅修)垮掉了。当一碗面浮现脑海时,你注视它。随后你想吸烟,你就想,“啊,这个不好,让我回到面条上”。你的禅修已垮掉了。要点是:你坐着,或说禅修,一碗面出现脑海,你觉知它——很好。这之后,如果你开始想着面条,那么面条就成为了一种散乱。所以觉知面条不是散乱,但是,想着面条就是面条散乱了。这里有两种“面条”。一种是“智慧面条”,一种是“散乱面条”。“智慧面条”就只是简单地觉知它。之后,如果你开始想着面条,那它也就成为散乱了。

  下一个实际的问题是,那我们该怎么办?我们有这么多的念头。不只是面条,还有香烟、电影、谈话、男生、女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好的念头、坏的念头……我们怎么办?都是一样,当这些念头出现时,你就只是觉知它们。焦虑、愤怒、快乐、幸福,不管是什么念头……只是看着它。当然,作为人类,我们都想知道这么做有什么效果。

  看着念头的效果

  那么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效用,意义是什么?如果你持续看着你的念头,这些念头就不会制造故事。如果你只是看着你的念头,这些念头就全变成好象是未被剪辑的电影镜头,象拍摄电影,没被剪辑过的。当你一直这么做并且越做越多时,你的未剪辑的电影镜头里,自然也就不会有音乐、主题和特效,所以你就不会被困住。

  接下来,有个重要的问题:你可以说,我是美林或华尔街的总裁。我需要思考、需要计划、需要时间表。如果我修持这种“当下”,我的所有念头变成是未被剪辑的、支离破碎的,然后就会怎样呢?我可能会丢掉工作。这是个常见的问题,我肯定你知道它。在我们的生命中,什么是导致我们成功的最重要工具?控制。我们都是控制狂。我们只不过是不知道如何控制事物,否则我们人人都是控制狂。你如何才能控制呢?还是,面条禅修。让我们叫它做“当下”吧。你看,当你觉知你的念头时,这就意味着你不散乱,意味着你没有入迷了,意味着你没有激动起来,意味着你没有被困住,你控制得住,你也很放松。当然,我理解你的生意伙伴是很紧张的那种人,他就真的开始怀疑你了,因为你很轻松。这经常发生。有时候我们跟很放松的人一起旅游,比如去机场,他们老是不来。他们几乎落在后头了,我们开始紧张。我们几乎总是错的。他们总是准时来到。在这种情况下,我会建议你,为了你的朋友好,你应该假装你很紧张。(众人笑)你应该假装你很偏执。你注意到了吗?如果我们看起来忙的话,我们的很多朋友会开心的。不仅仅是生意上,也包括人际关系,所有的一切……活在当下是关键。现在我想总结一下,我所讲的关于“当下”任何东西,根本不是《大圆满法》,也跟大圆满的修法相去甚远。所以不要以为我传了你们大圆满法。

======================================================
忍耐
摘自宗萨钦哲仁波切《轮回是战场,菩萨是勇敢的战士》

  现在讲到忍耐,也叫做忍辱。当这个战士在无尽的战场上作战的时候,他开始怀疑这个战场有没有一个边际,不管他多么努力,他永远都找不到头,好像永远没有结果出现,有时候连一个好梦都不做,有时候也没有什么好感觉。无论我们如何试图把敌人减少,敌人反而变得越来越强壮,好像障碍永远都没有完,当战士感觉到这些的时候,他可能会觉得不耐烦,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可能会输了这场仗。所以忍耐是非常重要的,你不会忍耐的原因,可能是你有很多的障碍,尤其真正修行的人有很多很多的障碍,一旦你进入这个所谓的佛法,你生病也多了,生活中失败的状况也比以前多。

  我们现在该怎么做呢?我们应该学会去感谢欣赏这些障碍。记得吗?战士要感谢一切的事情,感谢欣赏任何一件事情,是战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同时也要明白,没有什么东西是战士特别喜欢的,因为如果有什么东西使这个战士特别喜欢,或者他选择性地希望什么东西,那这个地方就会成为他的弱点。因为你喜欢的东西总是很难得到的,而你不容易得到的东西,你总想拼了命把它得到,这个通常就是战士的忍耐被打败,被消灭掉。

  那我们怎样感谢欣赏这个障碍呢?有很多理由,最先我们想说为什么这个障碍会来。为什么会有障碍呢,因为我们里面有东西要被障碍。这表示你里面有一些好东西。如果你里面没有这个的话,那么障碍为什么要来呢?如果你从来没有碰到任何障碍的话,那才是真的坏事,因为那表示你里面根本没有东西需要打扰。

  为什么障碍要来呢?我们付钱给障碍,是要障碍来干扰我们,所以当障碍来的时候你要非常高兴,你要想这个障碍终于很嫉妒了,这表示我里面有很多东西,这个障碍不希望我有。当你逐渐走过这个战场,慢慢接近对岸,你会碰到一些最困难的障碍。有些修法的人会说我修法这么久了,我的程度到底怎样,我是不是到了初地菩萨,会有这种想法。我当然不能告诉你,当修行更好了,你将看到花会开、地会震、天会裂成两半,这些现象我不能跟你讲。

  不过我可以保证,当你越接近对岸,你碰到的困难会越大,这说明很好。如果在座的有任何人说你没有碰到困难,这表示你做得并不好,它表示不但佛菩萨没有理你,连障碍也没有理你。因为障碍觉得你一点用也没有,我们都不必打扰他了,他自己就可以打扰他自己。你应该是一个战士,什么可以使你成为一个战士呢?因为有敌人你才是战士,如果在这个战场上根本没有一个敌人,那你手上拿的那把长刀或长枪是干什么用的,也许你只能拿着刀乱舞,或是拿着枪向天上乱放几枪,这也许是你唯一能做的,好像玩偶似的战士。你要做战士就必须有敌人,你要做一个很好的战士就要有很好的敌人,你如果能和最坏的敌人作战,表示你是最优秀的战士。

  我认为忍耐非常重要,我只是知道我自己没有什么忍耐就是了。有耐心很难,现在大家好像都没有什么耐心,也许因为这是个已开发的时代——现代,以前需要几分钟才能做完的事,现在只要一分钟就做完了,好像我们冲马桶一样。我们现在的心就好像按钮似的,要吃速食,吃麦当劳,像这种,让你觉得成佛也可以比较快。现在最流行的速食是什么,是不是麦当劳?我觉得现在金刚乘就好像是麦当劳一样,有些方法太快了,会变得像一种垃圾食物,它会让你生病,所以要小心。最好要表现得很优雅,到一个好的地方吃饭,欣赏每一滴你喝下去的水、每一粒你吃下去的饭,大概这个就是耐心(忍辱)。

  当我们练习当下同时和我们的烦恼战斗的时候,如果你能够习惯的话,可以住在当下一段时间。但是你会注意到当下那一念一过去,马上又会有别的思想来,有的时候是非常偏颇的烦恼,比如有贪或者生气,刚开始会有挫折感,所以说忍耐是很重要的。当你住在当下也就是住在第一念的时候,如果那时有第二个念头插进来开始打扰,这个时候你会说,在这个第二念中也可以找到第一念,

  目前,我们是习惯于第二代以后的这些妄想,我们多数人从来听都没有听过所谓第一念,有些人是听过但没有这样修,我们有一些人修过,但我们修的数量很少,因此我们的心对于第一念还不习惯。当你在听音乐的时候,“当下”也可以非常有效地发挥作用,我们应该认真地去听它的每一刻,没有捏造,既没有希望也没有惧怕。如果你对于当下很习惯,你就变得很自然,你做的一切也变得很自然,如果你经常被第二代以后的妄想所压迫,你的任何行为都变得非常复杂。

  举例来说艺术,艺术和当下有很大的关联,对于音乐家、艺术家、诗人而言,当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能住在当下没有任何捏造,当你看到的任何现象的时候都是一首诗。就像前面说的一样,每一件事都有它优雅的地方,当你把它自然优雅的地方,阐释出来的时候,这就是一首诗。

  当你的心没有被经过教育的东西所改变时,那么任何声音对你来说都可以是音乐,我们现在所听到的声音,可以是非常令人愉快的音乐。但是人类永远希望把它变得不自然,所以产生了各种音符,就使它变得非常不同。说我们在这张纸上画些什么东西,我们也许最应该在心里知道的是:这张纸本身就是一个艺术,一个没有经过改造的艺术,没有被我们人类的思想贿赂或是买通的。但是多数的人不知道这张白纸就是一个艺术,为了让人知道这是一个艺术,我们花些力气来把它变成什么,画些什么,所以你能看到你画得越少这个画越美,你画得越多把它塞得满满的,这种美就没有了,除非你是一个非常好的捏造者。所谓一个好的捏造者就是一个好的,能够住在当下的人。

  这样分析可能比较复杂一点,等一下我们可以再讨论,上个礼拜有很多问题留下,可能要花一些时间。今天晚上以后,可能会花比较多的时间来回答问题。总而言之,去训练这种没有经过捏造的状况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非得造些什么东西,你造得越少越好,你造得越多你的生命就越复杂,这个是忍耐。所以说对我们情绪上的敌人要很忍耐,要对当下很忍耐,因为它好像显出来很快又很短。

======================================================
加行就是训练我们的坚持、忍耐
摘自宗萨仁波切《佛法概要》

  问:四加行是消除业障,还是为了增加修行的痛苦?

  答:以历史的观点来看四加行,佛从没有教过四加行吧!密勒日巴也没有修过四加行!许许多多大成就者,像帝洛巴、那洛巴也没有修过四加行。虽然他们都没有真正修过四加行,但他们确确实实做过上千次的加行。

  “加行”是什么?是忍耐。使人坚定是很重要的,在理论上,一切都是本性清净,无差别的。这在口头上谈得容易,但实际上我们并未真正去了解。如果我们用头去撞墙,即使不小心撞到了,也会原谅自己。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会有敌人?因为有我,如果世界上没有我,就不会有一个“我”的敌人存在。就像撞墙头会痛,是因为我们有头的缘故。

  加行就是训练我们的坚持、忍耐。喜欢的就去做,那么和我们以往所造的业有什么不同?喜欢杀人就去杀人、喜欢追求感官快乐就去追求、喜欢灌顶就去灌顶、不喜欢这个上师就赶快换一个上师,所以我们常说这是“以前的”,以前的上师、以前的丈夫、以前的太太、以前的女朋友……。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我们被宠坏了。对一个这样被宠坏了的自我,难道不应该去调整、不应该去忍耐吗?这就像一头牛站在悬涯边,因为无知而不知闪躲走避。当我们告诉它种种危险牛听不懂,所以不会走开。但如果我们鞭打它,牛就会走开,这就是忍耐的重要。现在的问题是,对许多人来说,修四加行是一件挺愉快的事,而且大家还把它视为一项运动,可以减肥、可以锻炼胸肌,可以降低胆固醇、可以防止高血压,做完一百个大礼拜会让人感到身心舒畅。如果是以这样子的心态来修四加行,即使修一百万次,也不算是加行。

  问:在哪里训练忍耐?

  答:忍耐是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如果我看你很喜欢做大礼拜,不喜欢***,那么我会要你***,一个大礼拜也不让你做。现代人的悲哀是,上师和弟子之间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互相观察,所以上师并不知道弟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问:忍耐是为了消业障?

  答:是的,忍耐是为了消业障。消什么业呢?就是清净那个被宠坏的心,清净那个想做大礼拜的欲念。从印度大成就者的传记可知,帝洛巴从没有教那洛巴四加行,帝洛巴是个非常伟大的成就者,他叫那洛巴去城里偷汤,那洛巴遵守上师的命令,结果被人逮到,给狠狠的揍了一顿,回到上师处所,也因为没有偷到汤,又被上师狠狠揍了一顿。帝洛巴不像我们一样,给那洛巴上千个灌顶、上千个教法,他只是给他上千个苦行,训练他的忍耐。忍耐(坚定)是以不同的形态出现的,对一个人有意义的忍耐,对另一个人未必有用。

======================================================
>>>【想得到赞扬是一种散乱;想得到注意是一种散乱;逃避批评是一种散乱。基本上,即使向往小小的舒适都是一种散乱。很多我们做的事,在俗世里被称作“不散乱的”、“全神专注的”,从修行的角度看,它们只不过是一些很有组织、很有文化的散乱。只要有一个目标,你就必然会有散乱。举例来说,禅修时,我们总有个目标——如果不是为证悟,至少是做个平和宁静和有自控能力的人,这意味着,我们在禅修上渴望有所进步。看,现在进步就是其中一个最大的散乱。渴望有所进步就是禅修最大的散乱。】

很多的所谓“追求完美”、“渴望进步”大抵如此罢了。

>>>【为了得到我想要的,避开我不想要的,最后我就去满足别人的自我。】

很多的所谓“为别人着想”,大抵如此罢了。

当然还有更多的“为别人着想”,是【为了使你得到我想要你得到的样子,我就去要求别人满足我的自我。】

照说这些都是很明白的状况。

======================================================
阿底峡尊者:有八件事情让人软弱(八种陷阱)

·希望受到赞美
·不希望受到批评

·希望得到
·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乐
·不希望痛苦

·希望声名远播
·不希望默默无名或受到忽视

这世间八法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熟记在心,那么就可以不时检查我们是否落入其中一个陷阱,或甚至是全部。检查是否落入任何一个这类的陷阱,是我修习的核心基础。它们很容易记: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

因此我们检视自己是否落入任何这类的陷阱。我掉进全部这些陷阱,尤其是第一个:希望受到赞美。我总是喜欢被赞美,那是我最大的弱点。我相信这发生在我们许多人身上,微小、肤浅、无用、可笑的赞美之词,就能让我们变得非常软弱。批评亦然,几句荒谬、毫无意义的批评,能带来永远的伤害。

我想你们都知道我在说什么:我们多么喜欢赢,多么不喜欢输;我们多爱受人关注,多不乐意被人忽视……这一切都是陷阱。如果我们落入其中一个陷阱,我们就变得软弱。

我总是掉进这八种陷阱。我不想失去朋友,我希望得到赞美,我不愿意被人批评,我想得到弟子,我希望被重视,我不想被冷落。那么我会怎么做?为了得到我想要的,避开我不想要的,最后我就去满足别人的自我。

理想状况下,假如我是一个真正的老师,我应该告诉你一些你需要听的东西;那有可能很伤人。假如我当真严肃看待我做为心灵友伴的角色,那会斫伤你的自我,真正原因就在于灵性道路与自我希求乃是背道而驰。很遗憾我得这么说,但这是唯一之道。

因此,如果我们想成为灵性修持者,如果我们希望变得强壮,我们应该是需要锻炼的。阿底峡尊者教给我们一种很棒的训练方式,称为“娄琼”。“娄琼”是个藏文字,意指“修心”。这个修练方式基本上就是记得问问自己:我们正落入哪些陷阱?

…………

经由一再地忆持见地,经由检视我们正落入八种陷阱中的哪些,经由各式各样的观修,我们获得功德。

…………

我们在讨论的主题是修心与八种陷阱——世间八法,那么我们如何观修它呢?我们可以称此为“动中修行”。我认为这是相当重要的修持,但有时也相当困难。为什么?又来了,累犯——我们的期待。如果我们审视它,就连我们走路的方式都是基于期待。我们采取特定的走路方式,以便可以获得赞美,以便不会受到批评,以便得到某种东西,以便不会失去某种东西,以便可以受到重视,以便不会被忽略。每一件事,我们走路的方式、我们的发型、我们今早穿的上衣……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期待,而不是真诚无造作。缺乏真诚无作时,我们就再度变得非常软弱,我们可能成为自己跟别人期待的牺牲品。

摘自宗萨仁波切《世间八法》

======================================================
宗萨仁波切对于“新时代”的评价
  
  问:近几年来,台湾流行「新时代」(New Age)思潮,有些人甚至尝试将佛法与新时代讯息结合。仁波切对此潮流有何评论?

  答:我有两点看法。我是个颇自负的人,所以对那些「新时代」(New Age)导师,并没有太高的评价。因为这些人通常只告诉你你想听的东西,而非你该听的内容。身为佛教徒,我们的目的不是去听「新时代」那种类型的音乐;佛教的终极目标不是放松自己,与宇宙合而为一。学佛的目的是成佛并利益众生。
  话虽如此,你若具有佛法的正见,以此做为帮助众生的工具,则可以去接触「新时代」的东西。事实上,为了利益众生,佛教徒甚至该随时准备好放弃佛教。我甚至建议大家不要做佛教徒;做不做佛教徒并不重要,要紧的是如实修学佛法。

  [宗萨钦哲仁波切在这次的开示中以这句话做开始,毫不留情的指责New Age、秘密、The Power of Now(特别是The Power of Now,仁波切形容他对身为佛法国度的不丹人,竟然拥护这派而感到“2000%的忿怒”。)等的附佛外道,认为他们偷取佛陀部分的教法,断章取义地误导大众。而且巧妙地让人无法批评他们,因为他们也谈利益他人与慈爱。因为不到百分之五的佛经被翻译成各国文字,New Age所盗取的佛教思想很容易让人以为是它们新创的思想,为了防止佛教就此衰败,因此有了“八万四千佛典传译”计划。]

(按:关于“佛典传译计划”的介绍,请自行在网上搜索。)

======================================================
宗萨仁波切的心理治疗

  我们这些还依赖参考点的人应该训练自己去拥有好的参考点,而不是坏的参考点。佛教认为,好的参考点会引导我们去耗尽所有的参考点,坏的参考点的问题是,很难摆脱它们,因为,我们会爱上这些宝贵的参照。尽管我们目前不得不依赖好的参考点,拥有任何参考点都会产生问题,参考就是问题。

  我来给你们讲讲我自己的经历。最近我回了趟锡金,我是在那里长大的,因为我是个很野的孩子,所以我的指导老师非常的严格。我跟自己的父母分离差不多六年,整年没有假期,除了新年那一天,即使是那一天,大半天也在修法。早上三点起床,晚上八点就要去睡觉,没有小孩子的游戏玩耍,什么也没有。当我学习好的时候,老师说:「你应该做的更好,因为照理说你是文殊师利。」如果我做的不好,他会说:「今天文殊师利上哪儿去了?」

  从大概六岁起,我就住在锡金国王的宫殿里,甚至不予许我下楼。不过,我必须说,我真的是个很野的孩子,有两次,我差点把那座王宫烧掉了。这次我回去,我看见自己很久很久以前,当我九、十,或十一岁时留下的抓痕,如同囚笼里的犯人,我真的在墙上抓挖过。十三岁时,我的根本上师顶果钦哲仁波切,告诉钦哲活佛府的管事,我不应该再有私人老师了,应该进佛学院。

  多谢弗洛伊德,他关于童年经验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理论。想一想,到今天,我还是讨厌向任何人回报,或者不得不好好表现给某人看。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说,我真的无法看到自己结婚,然后向妻子报告去了那里,不是因为我会做见不得人的事,我甚至没有时间做坏事。但是,我不想回报,我为什么要回报?假如有人,或一群人,上师们,弟子们,或寺院,在期待我回报,我都不喜欢。这是一个参考点可能产生影响的个人实例。

  直到最近,过去发生的一切对我来说都不是问题,有时,我还会取笑弗洛伊德。不过,几年前,为了我自己的信息,我去和心理医生交谈,听到了童年可能对我们产生的影响。读过弗洛伊德以后,我意识到,弗洛伊德当然是对的,即使我想不认同他,我还是不得不同意他的某些观点。所以,我在考虑进行心理治疗。不过,如果我一旦在藏族文化里提出这样的事,所有人的眉毛都会抬起来,要面子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位仁波切去看心理医生,这会被看成是很丢脸的,他们将非常不信任我。

摘自宗萨仁波切《金刚经》开示

【笔者按】
  果然大家风范。这才是一个健康的人,才是对心理学和心理问题的健康的认识与态度。
  联想到某些旮旯头的顽童搞的玩意儿,天天在那充大、充强、充发心、充正常,显示/维护自己的“优越感”。无非想向别人宣称我学佛、我高明、我强大、我清净、我舒服、我不可能有病、我可以随便搞你。可惜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这种人本身就是神经症,所以对心理学和心理问题(包括他自己)的认识与态度也是神经症的。因为这种人有病,才使劲嚷嚷那种玩意儿。他不觉得/不承认自己有问题不是因为他清净高明而是因为他愚昧不知自省(俗话说无知/无耻者无畏),那副样子首先即是有病的反应……完全不堪入目。
  这个贴也是老贴了。
  这几年不知道是不是看了几本心理书的缘故,多了一点考察问题的视角,也可能这本来就是我所好的吧。并且可能知识、心量开阔了些,业障减轻了些,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以前只以格鲁为尊,其它不大入眼,现在那种宗派藩篱的念想可以说没有了。几年前我看宗萨仁波切,觉得有些东西简直是外行人写的,对他的某些行为心里也没什么尊崇感,后来则开始有所相应,渐渐喜欢上了这位仁波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发表于 11-8-28 16:53: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六道解脱 于 11-8-29 17:55 编辑

两个强迫性穷思竭虑的例子

(之一)

  好痛苦...家人不理解...朋友以为我疯了...可恶的强迫症
  我今年高考考砸了,我不甘屈居在那一间毫无名气的学校,于是我怀着雄心壮志去复读.八月,我开始了我的复读生活.开始的一个星期,我拼命的学习,可我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很充实.
  到了第二个星期,我不知怎的,整天会想望着书上的字句,问自己为甚麼会懂那些字句的意思,看着自己的作文就会想自己为甚麼会写作文,看着英语单词就会想自己为甚麼会说英语...我尝试为自己的问题想出很多答案,例如:看得懂是因为我从小就受过这些教育...但这些答案并不能停止我的那些奇怪想法,反而引出更多问题...例如甚麼是"教育",甚麼叫"懂",甚麼叫受",为甚麼人受教育就会看得懂书,为甚麼人会说话,为甚麼人可以听得懂人讲话...忽然我的身上就大冒冷汗,心里很害怕,好像甚麼都不懂,甚麼都不会做一样...
  之后的日子,我就一直被它缠着...我晚上睡在床上,会在想:为甚麼我会躺在床上?为甚麼我要睡觉?甚麼叫睡觉?我一直在问,一直在问,真的好恐怖!终于,可能是我真的想累了,大概2点左右才睡着......早上起来以后,我又会想我起床要做甚麼...想了很久,我终于想起我要刷牙,于是我起来刷牙,走到水龙头那里,我看着哗哗的水,我会在想:为甚麼它要叫水,为甚麼人要刷牙,甚麼叫刷牙...我很害怕,我知道自己紧张了,我叫自己放松点,可是我竟然问自己甚麼叫"放松"!天啊,我连放松都不会!我真的很害怕......
  我每天想呀想...伴随而来的是头部剧烈的疼痛...我没办法上课,没办法集中精神啊!!!我还要高考!!!我怎么办啊!!!
  那天的数学课,我看着满黑板的数学符号,我拼命问自己那是甚麼,为甚麼我会懂,然后我就真的连黑板上的一个字也看不懂,123是甚麼abc是甚麼???!!!我正痛苦到快要死时,老师却一味地在说:"这道题很简单啊,我说过了,不许不会啊."可我就真的不会啊!我想听课,可是我脑里又在想:我为甚麼会听得懂老师说话的?我为甚麼会懂?为甚麼我要听课........我忍不住哭了...我好辛苦...我不想活了...就在这时,我竟然还在问自己为甚麼要哭,哭是甚麼?!我终于忍不住告诉了我的同学...我知道他们会觉得我很奇怪...但我还是告诉了他们...有人用奇怪的眼神打量我,有人可怜同情我.....可是我的脑里还在想啊!我控制不了!
  我打通爸爸的电话,叫他来学校接我回家...在车上,妈妈用她一贯冷酷的语气对我说:你是不是不想读书了?............我很痛苦啊,我把情况告诉了他们,他们还是不明白我...
  ......爸妈终于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陪我去看了心理医生,医生说这是强迫症...
  我很想平静地把这一年奋斗完,考一间好的大学...可是为甚麼我要得这种病!!!我现在还不敢回学校...以后该怎么办.....

(之二)

  【问者】
  请问佛教的出发点是了生死还是遍正知?归宿又是什么?不知道成佛了是否就知道一切了?

  【回复】
  出发点?出发点是了生死,结果证遍正知。遍正知不谈归宿。

  ============================================================
  出发点是苦谛,归宿是灭谛。
  对苦的分析是集谛;灭苦的方法是道谛。
  〖八正道〗
  ﹝出法界次第﹞
  谓此八法不依偏邪而行,故名为正。复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正见],谓人修无漏道,见四谛分明,破外道有无等种种邪见,是为正见。(无漏道者即戒定慧。修此道者,能断三界有漏生死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正思惟],谓人见四谛时,正念思惟,观察筹量,令观增长,是为正思惟。
  [三、正语],谓人以无漏智慧,常摄口业,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是为正语。
  [四、正业],谓人以无漏智慧,修摄其心,住于清净正业,断除一切邪妄之行,是为正业。(清净正业者,谓戒定慧等出世之善业也。)
  [五、正命],谓出家之人,当离五种邪命利养,常以乞食自活其命,是为正命。(五种邪命者,一诈现异相,二自说功能,三占相吉凶,四高声现威,五说所得利以动人心也。)
  [六、正精进],不杂名精,无间名进。谓人勤修戒定慧之道,一心专精,无有间歇,是名正精进。
  [七、正念],谓人思念戒定慧正道及五停心助道之法,堪能进至涅槃,是名正念。(五停心者,多散众生数息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嗔众生慈悲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也。)
  [八、正定],谓人摄诸散乱,身心寂静,正住真空之理,决定不移,是名正定。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出发为利他,归宿是究竟彻底不退转的利他。

  【问者】
  那么思维意识自我感等佛是否如实完全知道?是怎么回事?

  【回复】
  那就争取做正遍知。

  ============================================================
  copy 段文字
  >>>>老张 说:人我相这东西,从无明到死,从极细到粗,这个过程是纠缠。
  >>>>小马 说:我一直认为是一个意思。。。
  >>>>老张 说:也是割裂。但这说得是凡夫。
  >>>>小马 说:就是说纠缠本身带有“被迷惑”的意思。。。?
  >>>>老张 说:高位菩萨可以做同样的事情,但不迷惑。那么,他们做这样的纠缠的时候,其实就不割裂。
  >>>>老张 说:这就好像你我说话,说"我是老大",那是(执)人我相是割裂。
  >>>>老张 说:佛陀说"我回答你问题",哈哈,也有人我相显现,但佛不执,没有割裂。佛陀当时能够升起一切凡夫所有的行,识,名色等,但是佛完全没有无明,完全无惑。

  【问者】
  请问“自我感”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中阴身的自我感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由于涉及心里恢复,希望看到如实详细的解答,谢谢。

  【回复】
  无始以来,不明“无我”,而累积的熏习习惯。与生命俱来。

  【问者】
  最近的心理状况,恳请大家帮我!
  最近开始,我开始考虑很多古怪的问题,出现了几个典型的症状,非常痛苦,恳请大家帮我走出阴霾。
  一、认知一切。看到任何事情都要搞清楚,不认识一切觉得很难受。比如吃饭,想为什么要吃饭,因为饿;为什么饿。。。又比如寒冷,什么是冷,怎么产生的,意义是什么。。。现在已经觉得自己生活得不真切了。
  二、过分注意自身。分析自身一切身心上的变化,比如感觉、视觉,比如方位感、自我感等,对每个动作都研究他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意义。生活得很虚幻了,没有一种踏实的感觉。很痛苦很累。
  三、“成道”情结。我学习过一点宗教知识,心中总有一个要成道达到了知宇宙生命奥秘的想法。这样我觉得要知道所有的事情才能达到这个目标。最近纠缠于“自我感”,一直在想“自我”的感觉是如何形成的。我觉得搞清楚这个问题才有可能了知自身的奥秘。显然现在我还搞不清这个问题,于是我就告诉自己,那就等待轮回吧,很多年以后就可能搞清楚,到时候自然知道了。除此之外,我觉得成道了应该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吧,然而是否有道成,成道了能不能知道答案,又是一个未知数,心中总是感觉不安。吃不好,睡不安。成天都在想,学习生活都扔到一边了,短短十多天仿佛变了一个人似的,每天过得很虚幻,很累很痛苦。恳请好心人救我,谢谢!

  【回复】
  我有时也有类似的感觉:也是想法,想了解真相;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如演若达多,迷头认影;看看佛经吧。

  ============================================================
  笨鸟很笨,帮不了您。发几句同病相怜的感概吧。
  在我们看小说电视等故事情节时,
  自然会产生思维惯性,
  于是心被虚幻的故事情节俘掳不得自在。
  听您说“认知一切”笨鸟感到很亲切,
  因为这也是笨鸟的追求。
  笨鸟也有很长时间在追问为什么,
  也跟您一样没有理想的收获,
  多的只是一堆烦恼。

  听闻佛法后才知道人世为什么基本上是个怪圈,
  追问的这颗心把这个怪圈圈成死结。
  按笨鸟的管见,
  佛法就是要人们停下胡思乱想的心,平心静气,修身养性,
  佛法就是要人们广大心气,走出个人患得患失的狭隘天地,
  佛法就是要人们走出死结回归自在。
  停下胡思乱想的心不容易,
  修禅定是迎难而上,
  念佛号是移花接木,
  行菩萨道是釜底抽薪,
  ……。

  我感到
  当我们在认真地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情的时候,
  一切都会向我们微笑。

  愿您的每一天都充满快乐。

  ============================================================
  这有点像小猫转着圈抓自己的尾巴,却总是抓不到,越抓不到小猫越想抓,就转的越快,结果尾巴也动的越快----结果就在那里打转转,我们看得很有趣。
  以念头抓念头类似,以分别意识心去追究这个也属于妄念的“自我感”,就好像小猫抓尾巴,最后会转疯掉的。不过这种思维经历也有好处,有点类似禅宗起疑情,参念佛是谁?那个念佛的“我”是谁?到思维到茶不思饭不想,脑子转啊转,抓那个“我”,到最后转不动的时候,或者可能遇到某种机缘,狂心一歇,马上豁然开朗。

  【问者】
  顶一下,另外对自己的感受行为也每个都分析,比如吃饼干甜也分析。

  【回复】
  建议这段时间多参加体育运动,打打篮球,踢踢足球,可能就不乱想了。

  ============================================================
  分析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陷入散乱当然是明显的问题。
  个人看法呢:
  1 问为什么,当然是好事情,问不出来,才是值得悲哀的。
  2 一次性完全解决,显然可能性不是很大,应该发长远心,渐渐的进行解决
  3 痛苦的来源可能是陷入明显的散乱,这不是什么好现象,但是是可以对治的,对治的方法,传统的讲五停心观,其中数息是专门对治散乱的,且从古到今,从数息入手的教法相当的丰富和完整,近代如帕奥禅师的如实知见等著作皆是,可以参考。
  若止观上坐的条件都暂时不具备,《妙法莲华经》中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念佛,或者抄写经典,都是可以尝试的做法。若常以昏沉散乱为苦,凑不足起码的定力来上坐,可以尝试抄写心经,心经很容易抄成,一日一篇,积为定课,经云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自然功不唐捐。

  ============================================================
  即使再让大家说,估计也很难说得更好。比较专业的问题,最好还是求教于医师。既然发了帖,我就罗嗦一些想当然的想法。
  老兄还是应该坚定而清晰地认识到:不管多么有意义的思考,只要是让你陷于穷思竭虑的痛苦,就只是强迫症的一种病态表现!这种看似有意义的思考,对你而言,不但是无意义的,而且是相当有害的,哪怕你自认为想清楚了就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当你身心状况完全康复时,你也许还会思考这些问题。但要坚信:那是在一种心态平和,自由自在甚至法喜充满的情况下去思考,去分析问题,也只有在这种正常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下,才会得到深刻,真正受益的结果。因此,你当前最最重要的任务,不是去分析出什么结果,想通什么问题,而是让身心不断康复直至痊愈,到时候,你就可以自由自在思考任何事情了。
  祝你早日痊愈!

  【问者】
  请给我一个准确的答案,轮回是否真的存在!急!谢谢!
  这个就是我最近不断提问的总原因,请给弟子明确的回答,谢谢!

  【回复】
  这事儿还得靠自己!俺们就算跟你拍胸脯,你怎么肯定就不是蒙你呢?

  【问者】
  信得过你们,只要讲得合情合理。

  【回复】
  多方面信息﹐信不信由您。
  1。宗教界。全球宗教界記錄的輪迴說已經多的不得了﹐散在世界各地都有。佛也承認有﹐您信嗎﹖以下是一個輪迴FAQ﹐挺有意思的﹐geocities.com/richard_holmes/reincarnation/faq.htm#b3。
  這篇文章簡要介紹西方輪迴說的起源﹕themystica.com/mystica/articles/r/reincarnation.html。
  2。學術界。在美國﹐University of Virginia有一位挺有名的Stevenson教授在研究和彙集這方面的資料﹐共收集了3000多個當代輪迴的事例。許多事例來自根本不信輪迴的文化和地區﹐如土耳其等回教地區。
  3。網際。可以google搜索reincarnation的關鍵字﹐可以看到成千上萬的輪迴網站和論壇。我無意中﹐看到一個基督教牧師(他本人不信輪迴)在著述中看到他說在美國有3000萬人相信輪迴﹐這個數字比我想象的高得多﹐依人口比例來看﹐每四人差不多就有一人信﹐可能比我們漢人還高。我覺得這是事實說的話﹐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事實也就不能不信了。還有在網際幫人看過去世的服務﹐這裡有不少個﹕kasamba.com/Advice/Browse/ViewCategory.aspx?CatID=10327&DesID=7&SortBy=6&banid=3188。
  其中Elizabeth用戶評價很高﹐kasamba.com/ViewExpert.asp?CatID=10327&conMemID=72246。看過去世只要$35﹐也不貴﹐我自己沒用過。
  我在搜索時無意中看到此文﹕near-death.com/origen.html﹐其中說==> “Because early Christianity was so different than Christianity as it is practiced today, many scholars have said that the entire teachings of Jesus had more in common with Buddhism than it does with Christianity as it is practiced today. This is because the early Christian writings discovered in 1945 and the discovery of the Dead Sea Scrolls in 1947 has given scholars a better picture of the early Christians. They were Jews who did not renounce their Jewish religion. They were believers in reincarnation and taught a special form of "resurrection" that had to do with becoming spiritually "born again." They believed that Jesus was a very, very special man but not God. They believed that Jesus would return within their generation. As you will see, the evidence also shows that the early Christians were much more believers in mysticism than probably most people are aware of today”。看來基督教非但承認輪迴﹐而且還和佛教類似﹐有意思。
  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反對輪迴說的說法﹐但我實在看不到什么事實﹐都無非是拿自己的理論強作解釋而已。實際上﹐不信輪迴的人要真正問問自己﹐到底有什么事實和科學理論依據能證明沒有輪迴﹐還是徹底關閉自己拒絕事實﹖還有最重要的是要檢查一下自己的心理狀況﹐看看是否是正常﹐到底能否接受事實﹗

  【问者】
  有轮回我觉得挺害怕,又累又不知所往,该怎么办?
  还有轮回无期,那么究竟我是谁?该走向何方呢?心不得安啦。
  想到这些,我身体发凉,腿发软,真的好痛苦,感觉永远不安心。

  【回复】
  沒關係﹐這裡有雙保險。
  學佛最終能出輪迴﹐這是第一道保險。佛門中又有淨土法門﹐保證今生出輪迴﹐這是第二道保險﹐萬無一失﹐好好學﹐功不唐捐。

  【问者】
  对轮回的恐惧
  现在我对轮回的存在也非常害怕,因为如果存在轮回,那么:
  1.“追本溯原”之痛。既然有轮回,那么现在的我也只是一时的我,那么真正的我是谁,究竟是谁在轮回呢?这样我就背负了寻找自己“本来面目”的巨大劳累;同时不知道自己是“谁”,这样也就不能安心的活着,此中滋味只有心理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知道,不知道那里来的,不知道轮回的主体是谁,也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时时看着自己的。。。。都有一种恐惧感;同时不知道自己存在是为了什么。
  2.没有归宿感和生活的负累感。如果有轮回,那么一直轮回下去,且不说轮回之苦,吾人最终会走到那里去更是令人心不安啊。且即便有归宿,我还要煎熬多少万亿年才能到达呢,那么我现在的生活就有一种背负感和一种煎熬感,活着就是为了等待和完成那件事情,多大的负累啊,现在的生活还有何意义和快乐可言!现在我一个本可以朝气蓬勃的小伙子的心确实有死了的味道!!
  3.对“现在”生活的冲击。显然我觉得轮回抹杀了现在生活的意义,同时想想现在属于自己快乐的一切将对下一世的自我几乎毫无意义,这是怎样的一种悲怆!我现在对一切失去兴趣,对生活也没有了丝毫的热情与信心!
  4.了知世界的痛苦。前面已说过我认为只有当我全部了解世界和自我后才能找到最大的幸福。轮回提供了我们无限的生命,也就提供了了解全部的一种可能。这样,要达到归宿,岂不是要等到我全部了知一切才谈得上吗?那么我要轮回到何时何地才能等到那一天啊!难道我活着就是为了这个?
  当然我这些看法太悲观,我也找到了轮回的积极意义,说得这么悲惨只是想看看大家的想法和解决办法。
  谢谢!!

  【回复】
  恐惧一下也挺好,不至于无聊,这样生活多有滋味呀。
  “庐山云雾浙江潮,不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物,庐山云雾浙江潮。”

  ============================================================
  当确信有轮回的时候,便只有一件事做起来最刺激了。
  当不经意地感觉到了所谓前几世的一些东东后,更确信佛的话真实不虚,更确信了轮回真实不虚,因果真实不虚,因缘是那样微妙,今生又不可思议地应缘重逢。。。
  因为有轮回的存在,知道应该地狱天堂里混过,皇帝乞丐都做过,甚至当过狗狗和小强。一切都真正变得索然无趣了,再辉煌,不过是重复而已。没意思透顶了!!!!
  恐怕只有一件事情自己多少世没做过了,那就是做一把超出轮回,或者说玩弄轮回于股掌的人物___佛。
  那个时候开始,便痛快卸下了世间法的心理负担,开始直奔这轮回中最刺激的一条路上来了,^0^。
  无始劫来最刺激的事哦,^0^。

  ============================================================
  小孩子,恐惧就是轮回。所以你还在轮回里。

  ============================================================
  真对轮回恐惧了,该依佛陀教诲奉行!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问者】
  其实是这样的,我提各种问题(包括问轮回)的总根源如此,恳请大家救助!
  我一直以来有个偏执的看法,就是只有自己彻底了解自身的秘密后才能获得最大的幸福。于是一直努力去探索世界身心。由于种种机缘,最近一直考虑轮回,觉得轮回可怕,想脱离之。读了一些濒死经历后,得知死后仍有一自我的存在,于是好奇想知道那个自我是怎么形成的(有些朋友大概还记得我以前发帖说过我曾经询问过自我感是怎么形成的),进而配合我偏执的心理,觉得不搞清这个问题,就不能透彻了解身心奥秘,而且事关自我解脱与安心,日久便成了一块心病。一想到自己死的时候,变成中阴身了还会考虑那个时候的自我是怎么形成的而没有答案就恐惧。
  读南师的书讲中阴身是由意识生出的,那么意识又是什么呢?它又是如何生出中阴身的?这些问题我觉得非搞清不可,否则太不安心。
  被这些问题搅得吃不好、睡不香,心里总是不安,现在和1个月以前的我判若两人,对一切失去兴趣,对生活没有了热情和信心,连死都无法解脱。身心难受,终身幸福都丧失了,再也不能象以前那么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了,痛苦万分,且恐怕直到彻底了解,否则我再也不会安心快乐,恳请大家帮帮我!谢谢!叩头了!

  【回复】
  有这路毛病的人,还是少思考死亡的问题!
  否则也要尽量在专家的指导下去学习如何“思考”。
  个人以为,与其困顿于自己生前死后的无解问题,不如多去尝试关心周遭的事物,反而可能在因缘凑巧下自然地解开您目前所引以为苦的这些烦恼。至少我觉得往外开展的路子对你似乎比较合适!

  ============================================================
  你想得到的是一个什么答案?是一个定义,关于什么是意识?佛教字典或者这里的善知识告诉你一个定义,但是这些肯定解决不了您的困惑。要想明白到底什么是意识,意识的本质或者怎么工作。那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要不然唯识也不用那么多经典了。自己花点功夫学习一点正见,然后有了问题再来请教善知识,更加有利于建立正见。
  一点个人意见。

  ============================================================
  不用担心,我本人也许直到死也搞不清楚自我感如何形成的。所以,没什么可以担心的,起码你有个同病相怜者。

  ============================================================
  哪有那么容易!你想了解就能了解?自我感已经出来了。而且还没有意识到的是,想认识自我感的还是自我感。在缺乏定力的情况下,如此提发悬空,有什么意义? 你这么思考,妄想更加厉害。
  佛陀说过,众生生无慧目,为“自我”所驱使,想寻找自我感的正是“狂心”。
  你该怎么办,我说不好。但一心拜佛忏悔或许对你更有帮助。修修止或许更好。心理医生其实某些时候更有效。
  我等众生若无机缘,长日漂流无依无归!悲叹!

  【问者】
  它引发了对人生观,生命的来源及我们该何去何从等问题的思考,究竟我是谁?

  【回复】
  老兄你这是明显的强迫思维啊。这个问题想通了,又会有另一个。

  【问者】
  末学最后一问,所有问题的中心,请各位大德慈悲指点,感激涕零。
  我是谁?从哪里来?我将去向何方?
  末学细思维最近的所有问题,归结而成这个问题,请各位指点要了解这几个问题需要阅读哪些经典,经典上一定有相应的文章指出了这几个我们都关心的问题。
  我觉得第二个问题是核心,我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经上好象说一念无明,那么接着如何形成了我的见性、闻性等等,然后又是如何形成我们这个物质的身体,神识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神识是在“我”的概念中处于什么地位。
  如果您有直接的答案,更加请慈悲指点,后学感激涕零。
  并不是想知道具体而微的细节,只是想了解大体行程,请推荐一些阅读资料。

  【回复】
  妄念无根也
  >>>>老张 说:象最这样的东西,一不小心就撞上了.....关键问题在....
  >>>>老张 说:没有真的看明白心里(心行) 的一切妄念,不管粗细,都没有"根".
  >>>>老张 说:这事如果体会了,就真知道没有"最".
  >>>>小马 说:没有根和最是啥关系。。。。说说啊。。。
  >>>>老张 说:有根就有头,头是最....的.
  >>>>老张 说:没根,找不到头.....哪里是最?
  >>>>小马 说:这个我得再琢磨琢磨。。。
  >>>>小马 说:好像对,没感觉。。。。
  >>>>老张 说:肯定没感觉....因为没真做过.

  ============================================================
  如果想看现代白话文的解说:“「自我」可以界定为不断执著「我」和「我所有」、自己和他人的虚妄观念,以及因而产生的概念、思想、欲望和活动。此一执著自始就是徒劳无功、注定要挫败的,是因为它本身并没有基础或真理可言,而我们所执著的对象,本质上就是不可执著的。我们之所以这么执著,是因为在生命深处,我们知道自我并不是本来就存在的。从这个秘密的、令人焦虑的认识里,就产生了我们所有的不安和恐惧。”
  建议完整地阅读:《西藏生死书》,可以比较完整地了解人生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里, “我”是个什么东东, 以及如何形成,甚至应该如何解脱。。。

  ============================================================
  佛法概论里的书都有这些内容。
  学习的方法,可以多找些佛法概论来学习。
  如广超法师、张澄基、弘学、明旸等等。
  若想深入学习,南师推荐过几本概论:小止观、摩诃止观、宗镜录、菩提道次第广论、略论。
  现在弘扬道次第的大德比较多,学习资料非常丰富,学习起来会方便很多。
  关于这些佛法概论的内容,很容易被认为是佛教哲学的内容,误认为于修行关系不大。而实际上,这些知识应该是修行者闻思的必要内容,是学佛弟子不可绕过的基础。阅读古大德的著述,随处可见对这些基本教理的决定认识,处处能见到这些相似的文字。在菩提道次第论中,宗大师也是千叮咛万嘱咐,必要基础,决定不可缺少。

  ============================================================
  楞严经片段(老兄似乎有点像演若达多耶——),妄本无因。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
  佛是这么解答的:
  ......
  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当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
  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诸愚痴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
  ——《圆觉经》

  ============================================================
  把你的问题换一下。
  *
  **
  ***
  ****
  问题是:
  “三角”是谁?从哪里来?
  那些星星就是你的喜怒哀乐,你的片片思虑。
  孔子也说过,不知生,焉知死。你的问题是核心问题。
  那些星星就是那样摆着的,为什么你要称其为“三角”?
  或许还可以称其为“楼梯”,这样的话,那些星星就不是任何一件东西,既不是“三角”,也不是“楼梯”。你能称他为什么比较妥当,最终你只能放弃这种企图。它是离言的存在。
  但为什么会称其为“三角”或“楼梯”?假设,你没有经历过“三角”或“楼梯”的体验,你怎么会称谓得出“三角”或“楼梯”来?而当你最初在生活中见到所谓真实的原始的“三角”和“楼梯”的时候,如果没有人教给你语言,你没有语言,但你的心里还是有“三角”或“楼梯”的体验,这就够了(这里面就不追问最初看到三角或楼梯时,心里如何构成三角或楼梯这个体验的,因为这如同鸡与蛋的层层演变,都是相似循环)。当你再看到上面那些星星的时候,你就会把那些星星命名为你的体验。你即使学会了语言,体验的本质其实不变,只不过你给他戴上了语言的帽子,即称他为“三角”或“楼梯”。这时你就直接把上面的那些星星称为三角和楼梯了。
  你现在的喜怒哀乐,片片思虑,就如一颗颗星星,他们排列着,相似着“过去的”“你的体验”排列着,就如同上面的星星相似着你过去体验过的三角和楼梯。也因为相似,你才会有恒常的,连续不断的“我”的妄想。
  这就是“我”的由来。
  顺便你可以想一个问题,一个人如果突然失去了记忆,他的“我”会怎么样?
  前一段时间知道你提到强迫症,我个人的意见是最好找一个好医生,改变一下那些小星星。急症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先从物质角度上下手,再配合心理角度则比较容易些。心病会加重肌体疾病,肌体疾病反过来又加重心理疾病,导致恶性循环。
  你要尽快跳出恶性循环,进入良性循环,从物质角度上突破可能会容易些。如果想在论坛上,通过佛教引领你纳入良性循环,那不但需要一个很有力量的导师,而且你本人也得需要有很强的接纳力量,这恐怕不太现实。

  ============================================================
  “上”是怎么形成的?
  因为有“下”, “下”是怎么形成的?因为有“上”。
  人是怎么形成的,因为有意识。意识是怎么形成的,因为有人。
  这个圈子很怪也很妙。看起来打不破,我猜是因为我们在执着强化这个对立,划地自限。其实无生无灭的心根本不为它所限。这些念头起起灭灭,刻刻不停,无一久住。而知诸念者,却一刻未动,那是主人,所见的相都是客人。主人不留他,他是不会住的。
  现在有所意想,正是苦苦挽留客人。碍于面子,您的问题只好多留一会儿。为了讨好您,它也变化花样出来,让您觉得留着它很值。
  但是也不要以为这个完全不好,更不必刻意灭绝之。要知道,这正是不生不灭者的妙用:你意在哪,就现哪的光景。
  好比你处在暗处,可是你有个手电,照什么就看到什么。照屋子就看到屋子,照路就看到路,师兄现在用它照烦恼,烦恼当然出现了。解决问题,一者,如楼下师兄说的,回光一瞥,荐取不生不灭的;二者,住念于佛,菩萨。总之,不是顺着思维乱想。
  供兄参考。
  南无阿弥陀佛

  ============================================================
  我是谁?从哪里来?我将去向何方?以及这个物理世界是如何形成的?什么是意识?什么又是中阴身?轮回的问题?
  您的求知欲似乎真的很强烈,难怪您会心力憔悴啊。如果您真的为这些问题而寝食难安的话。首先我建议您先去把《楞严经》,《楞伽经》仔细研读后,自然在理论上会了解大概的内容。之后,找一个适合自己身心的方法去一门深入的真修实证去,把佛法拿来自己身心去自觉内证。不是光在理论上就能够彻底明白的!!切记!切记!拿禅宗的话来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您光在这里把这许多问题一起放在心里怎么受的了呢?
  什么是我?佛法的我和我之间有何同异?也就是心的问题,这个问题您找一找就足够了。至于从哪里来又去向哪里这个问题,您姑且放一放才好。从哪里来?现在已经来了嘛,何必费心去想。去向哪里?我们现在还好生生的活着,又何必去问。还有中阴身,也并非就是死去的时候才有的,真正修持到一定阶段自然会生起的。它也的确是意识所生,也可以说是业力所形成。其实把这三个问题都可以归纳到,这个物理身心世界是怎么生起的就可以了,四个变成一个好了,您会轻松一些的。这个问题早在《楞严经》佛就已经在理论上解答了这个问题。首先是富楼那尊者问佛说;“既然您说我们的本性本来是圆明清净的,那又为什么又忽然生起山河大地?”。
  首先您把《楞严经》中佛说的;七处寻心,八还辩见看看再说,然后去看《楞伽经》中关于什么是佛法的心、意、识的形成。这些都要在心地中去内证的,不是想像揣测就可以完全明了的。相信这两部经典足够可以解答您的困惑了,关键在于您能否在看后把理论拿去在自己心地上去自觉求证才是。

  ============================================================
  再一点建议。你看你说的见性、闻性又弄出个神识。见闻觉知是佛法中说的,而神识又是道教中的名词。无论研究求证什么都要首先专一才是,见性闻性通俗来说就是你能看见、闻见的那个功能的性质就叫见性和闻性。而神识在道教是修持者的说法,也就是佛法中的意识的别名。还有按照道家修行者的说法神识又分阴阳,也就是佛法中差别层次上的中阴身而已。这些似是而非的观念无非都是名相上的差别戏论,简直是何足道哉!都拿来在脑子里做个什么呀?
  至于那些所谓濒死经历,那是别人的死去时的经历。我们活着的人再怎么分析疑惑也根本不能完全体会那个境界,何必呢?那是死的经历,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以现有的生命为依靠,去求那个我们可以去把握,可以通过这个现有的有限时光因求证而得到的来自于心灵上的升华。
  我和一切山河大地是怎么形成的,佛说是:“一念无名,缘起无生。”简单比方,修观心法门的修持者在观心过程中,忽起一个念头,不晓得哪里来的。这个就是无名,因为不知道就叫无名。当内外境界风飘荡心海的时候,忽起忽灭。现象是有但是都是暂时的呈现,留不住也无法抵挡它的到来,所以它本来无生。
  至于我们的自我感,在佛法叫做我执。我们的自我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呢?我执!这个自我意识是我们后天对外物和自身的美丑发生了喜欢和厌恶的心态,由这种对美的认同而产生喜爱的观念,再由喜爱的观念进一步又产生了去占有的欲望。厌恶也是一样子,不喜欢的就会产生排斥甚至毁灭的心态。简单来说我们的自我意识就是这样不断积累形成的,为什么叫“执”呢?牢固而难以破除的观念。
  把这些都暂时放下,如果想认识解决身心甚至宇宙人生的大事。不妨先把佛教教理做一番深入浅出的研究,之后再找一个方法回转来自己身心中去实践一回。先把心找到,其他的都是心的功能外化,找到根本自然通达一切,也自然不被一切的似是而非的戏论所困扰。

  ============================================================
  先安静下来。对于你来说,这些问题以及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这种穷思竭虑中体验到痛苦,你已经无法正常生活了,这是好事吗?对于别人来说,他可能也会思考这些问题,但大部分人不会象你这样面临如此糟糕的局面。记得你曾经说过已经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但我看到的却是相反,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但为了让自己早日摆脱出来,这件事劝你一定要用心改变。
  我想你也许不会否认这是一种强迫思维症状,对你而言,这种无休止的思维只会产生痛苦,并且我看到了思维后面还伴有强迫行为,且愈演愈烈,你反复发贴本身就是强迫行为,假如你不这么做,会使自己更焦躁,是这样吗?而即使这么做了,却一样痛苦。既然是痛苦,就要解决它,而不是成为它的奴隶,难道你不担心它会恶化到一个你无法面对的程度吗?
  相信你已经在努力,你不会不作任何尝试。与此同时,我能体会要战胜它是多么的难,但我们还是应该相信最终是可以做到的。你之所以是目前这个现状,是因为你用错了方法,或者说,你用的甚至不算是方法,而只是一种反应而已。所以,你要解决你的现状,而不是让他来左右你。这需要方法,在用正确的方法之前,有两件事你必须告诉自己,要反复讲,甚至就像你现在发贴这样。一是告诉自己能够搞定这件事,充其量只是时间问题;二是告诉自己能够接受那些该死的强迫思维的到来。即使你遇到挫折也要不懈地这么做,这次不行下次接着来,对自己说,你可以坦然面对。
  当你已经准备好了,当它到来的时候,不要抗拒它,不要用这种笨办法,这种办法不但不能克服你的苦受,相反,它会强化你的症状。这很重要,你要了解你的症状发生的某些原理,记住,是情绪导致了你的行为(思维),看这个公式:刺激>情绪>行为,第三步“行为”包括了思维与你发贴的动作,不要在这一步反抗,你不是要用力,而是放松,明白吗?首先,它来了,你发现了,接下来,放松……不要以为您能象劈柴一样斩灭它,如果你这么天真的认为,你就用错了方法,你这样是搞不定的,因为你现在的力量还不足以战胜另一个你,但你能放松,这是做得到的,除非你愿意让情况更糟。接下来回到第二步“情绪”,在放松过程中你体验到难受,体验到强烈焦虑,这些负面情绪一定会来的,接受它,之所以要求接受它,是因为你没有别的选择。别着急,千万不要犯刚才的错误,不要用强迫这种低级的方式来转移它。你如果觉得没事可做憋得慌,这时恰恰是找到出路的时刻,你可以尝试作分析,来到第一步“刺激”。这一步会很难,分析什么呢?分析任何可能的原因使你焦虑?是什么事情、什么情景、什么景象、什么声音,不管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慢慢找一找,不管能不能分析出来,你尝试这样做,只需这样做就可以了,没有什么可期待的,即使你分析不出来也无妨。第三步很深入,你只需做就可以了,关键是从第三步回到第二步,有的时候即使没有找到强迫发生的原因,仅仅是接受它就有可能治愈。注意,对抗是事情发生之后的反应,接受/分析是事情发生之前的方法,事情的发生是从焦虑开始的,不要在事后对付它,而是在事前搞定它。前者是你惯用的糟糕的选择,后者才是你该做的,说你用错了方法,指的就是这个。
  ——这些内容,仅供参考,慢慢来吧,但愿你的情况会好起来。

  ============================================================
  能不想才本事,小心入魔。
  怎样了生死?我是谁?这问题古人也参,只是没你这么闹腾的,你要真想弄明白,好好学学古人:
  大慧说,若要了得生死,须“……将妄想颠倒底心、思量分别底心、好生恶死底心、知见解会底心一时按下,只以话头为拄杖,不得将心等悟,不得作道理会,不得向举处承当,不得向击石火闪电光处会,不得向意根下卜度,不得向扬眉瞬目处躲根,不得向语路上作活计,不得向文字中引证,不得扬在无事甲里……”
  看看吧,古人是怎么对待问题的,问题本身只是拄杖,不是拿来敲自己头的!你这样弄,对照一下上面,看你发的那些帖子,不但没“一时按下”,还全弄反了,正好是“大用妄想颠倒底心、思量分别底心、好生恶死底心、知见解会底心”,“偏向作道理会”,“死往意根下卜度”,“猛向文字中引证”,
  ……这样下去没好事,还是先歇一歇好。

  ============================================================
  接受轮回,接受自我,接受轮回过程中的痛苦与快乐,接受自我产生的痛苦与快乐,体验无我,认同无我,不要用无我排斥自我,也不要让自我占据无我,不要让它们成为两种彼此不容相互对立的状态,这样就好了。
  轮回不会因为你拒绝就停止,自我也不会因为你排斥就消失,拒绝轮回希求寂静的爱憎取舍就是又一轮轮回的开始,排斥自我的那个所谓的无我也会在与自我的不断对立中形成一个新的自我,轮回只有当你等视轮涅才会消失,而自我也只有当你把自我与无我之间的界域彻底泯灭时才会消失。

  ============================================================
  你是怕死后不知到哪去了,别想那么多了,虔心念诵《药师》《地藏》《无量义》吧。如果命不当绝,那就活着;如果大限已至,拼命诵经念佛求来世吧,至少下辈子还能有个好去处。别念杂了,太杂了薰染不深,到最后使不上劲。死亡没那么可怕,那是一个新的起点。舍身受身是轮回中的常事,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然。我不怕轮回,我只怕没有为轮回做好充分的准备。
  散财,放生,不停地念诵,让自己的心尽可能的善良、柔软、放松、快乐、充实,把人世间的一切烦嚣与牵挂抛之脑后,让自己从容平静地翩然逝去。大丈夫生当尽其欢,死当安其意,如此活是好活,死是好死,下辈子再见,下辈子的生命还会更精彩!

  ============================================================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医院的诊断肯定是错的。(笔者按:医院诊断这名佛友患的是精神分裂症。)
  不论哪个医院,都会得出那个相同的诊断,不过由于他们不了解你的具体情况,加之不了佛教,肯定会误诊的。你倒不必担心。
  …………
  天堂地狱轮回,作为文化是可以被接受的,如果当成真事和医生说,并显得忧心匆匆,就是思维和现世社会相脱节,就会被诊断为精神分裂。而后者被认为有脑器质性病变,是不可逆的。
  通常的强迫症是非理性地强迫自己作一些无意义的事情。如反复洗手,反复锁门等。这位师兄一直处于理性的逻辑状态。
  古人有句话,“大事未明,如丧考妣!”
  生死事大。大多数人麻木而已。…………

  ============================================================
  (一定要看)治疗建议:中西医佛法三结合
  中医:吃点益智安神的中药。
  西医:到心理门诊和心理咨询大夫唠唠,不要到精神病门诊。
  佛法:你学偏了,把你所学的放一放。跟你周围的佛友交流交流嘛。
  还有一点就是,我可以负责地告诉你:你没有精神病。
  因为精神病诊断的一个标准或病人出院标准是:是否认为自己过去曾经不正常。很显然,你现在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不正常状态,对自己有正确地认识,不能诊断为精神病。(一定是你的轮回问题把医生吓着了)
  如果不幸已经被捕了进去,如果还有机会看到这个帖子,你一定要对医生讲“你认为自己前一阶段不正常”,如果还不让你出院,就是为了你的住院费了。(对治方法很简单,告诉医院住院费可能要拖欠)

  ============================================================
  为何我们生活中痛苦如影随形?
  贪、嗔、痴不去,痛苦是不可避免的,人人都没有例外。
  你难以明白的东西给你带来的困惑给你讲明白了你就会解脱了吗?也许暂时可以,但不久你还是会痛苦,因为你的痛苦根源还在,它还象一根刺在你身上,不拔去是解决不了的。
  “我是谁?从哪里来?我将去向何方?”,探讨这个问题没有多大的用处,“神识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神识是在‘我’的概念中处于什么地位?”,你去寻找究竟的源头,那你还是在“神、上帝”中徘徊。无论告诉你怎样的“上帝”,你都会去问这个“上帝”到底是怎样来的。这样的思维不是正确的方向,可以说是徒劳无益。
  没有永恒的“神、上帝”,没有永恒的“我”。诸行无常,诸行皆苦,诸行无我,在诸行上观察,体悟痛苦,了解痛苦的实质(这非常重要),最后才能真正的解决痛苦。
  你也许遇到了许多的思想上、身体上的痛苦,还是先解决自身的问题吧。
  建议先看看《阿含经》,从苦谛上下手是最直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发表于 11-8-28 17:00: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六道解脱 于 11-8-29 17:55 编辑

●演若达多的秘密

  《楞严经》卷四,富楼那问,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佛陀回答这个问题,举了一个演若达多的例子来比喻说明。演若达多是印度室罗城中的一个怪人,经中说他是“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佛陀通过这个怪人来说明虚妄无因的道理,并进一步说明此事既非因缘亦非自然。经中有一段非常绕人的论述:“……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这里是通过演若达多其人的特征来比例妄执无因的道理。既然是比喻,那么就是为了生动地交待要表述的内容,拿来比喻的这个事情就应该是为我们所熟知的,但对这个演若达多的特别之处我们似乎并不很熟悉。佛陀有诸如迷人四方、翳目空华以及舟行岸移、摇目动水等比喻,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让人理解,但这个演若达多的例子,就相对显得绕一些。那么演若达多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幸运的是,这种人今天还有,在现代精神病学分类中可以准确的找到这种病人,拿现在老百姓的话来说,他是一个疯子。
  我们可以拿今天的一些知识来充实对几千年前演若达多其人的了解。大致上,按照CCMD(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描述,演若达多相当于一个精神分裂(早期)患者,症状表现为一种对颜面五官的感知觉障碍,不断地照镜子,坚持认为自己的脸形非常难看,感觉自己的鼻、唇等存在严重缺陷或严重变形,为了证实这种变化,或关注它的发展变化,所以表现为经常照镜子的行为,称为“窥镜症”。在楞严经中,如“晨朝以镜照面”“嗔责己头”“以为魑魅”等等描述与窥镜症相仿。不过似乎演若达多病得更重一点,他不但认为自己的头如魑魅,甚至还认为自己的头不在了,为了找头,除了窥镜,还“无状狂走”,无论是认知、情绪还是行为都极度狂乱,这就是演若达多。作为一种感知觉综合障碍,它是一种比较极端的错妄现象。在佛陀看来,正常人也错妄,大家都无明,只是与演若达多相比没有那么夸张,这里是拿演若达多这个放大镜来比例妄执无因的道理,通过放大来使问题清晰化。或许像这样充实一下演若达多的信息,能够加强对这段经文的理解。

@@@@@@@@@@@@@@@@@@@@@@@@@@@@@@@@@@@@@@@@@@@@@@@
●本能与我能

  一切都是因缘的造化。包括我们这些有智慧的生命包括我们的耳眼鼻舌身意、五蕴十八界。所以因缘的造化是远远超越人的智慧,人的色身和智慧可以说只是它的一个子集,造化的一部份。
  比如人的眼睛看见东西,因缘和合的结果,与生俱来,不是后天我们创造出来。我们每天看东西前,不用想——眼睛呀,我要看见东西然后才看见东西;我们的鼻、舌也是如此,我们的每个器官也是。我们吃了东西,不必告诉胃,胃啊你要把它消化了再传给小肠;然后再告诉小肠,小肠啊,你要吸收营养啊,废物要传给大肠;肺啊你要不停的换空气啊;心脏啊你可不能休息啊,不要跳太快也不要太慢。。。
  非但人是这样,所有相似相续的因缘造化都是这样。比如植物成长开花结果,前面不用告诉后面要怎么做。火焰相似相续,前面的火苗不用告诉后面的火苗,你要把火传下去,而自然能相续。
  因为这些都是“本来如此”——因缘自然而然的造化。如果我们还要动脑筋来协调这一切的话,那就是头上安头。也叫作妄。
  在这因缘幻化的相似相续中,本无内外之分能所之分,比如火苗,没能火苗和所火苗两半。但人却一念欲明,于[本明]中分出能明和所明也就是能觉和所觉。这能所一分,妄想就开始搅动,原本清静的开始受到了搅动,基本上善念造善业恶念造恶业。
  与此同时,由于对能的执着,忘功用中,这[本具的如来功德]就被妄念覆盖。本能被我能覆盖,本德被我见所覆盖。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
●关于“想”的功效

  【问者】
  请问各位师兄,如果不付诸实际行动,光脑子里想一件事情会发生,如果想的次数很多(数以亿计),这样不断想下去最终会不会促成该事情的发生呢?
  比如我脑子里天天想一辆车子撞伤了我,我这样天天想,如果下辈子我还天天这样想,下下辈子也是这样,直到宇宙毁灭,那么会不会终有一天我脑海里的想法变为现实呢?
  又如果我想得很专注,类似入定了,那结果会怎样呢?
  谢谢大家,请大家帮助陷入困境的我!多谢!

  ============================================================
  弟子强迫症现在的问题是:脑子里想的和真实间的关系。
  差不多快全好了,但前几天回顾自己的发病历史的时候,结果把陈年老酒给搬出来了:发现自己遗忘了的一个症状。唉,看来又得受几年苦搞清这个问题了。
  我脑袋里想到2个真实存在的东西,比如甲和乙,如果想像甲对乙做了什么,那么会不会真的促成现实中的甲对乙做同样的事情?
  比如想像某俩车撞了我的某个亲人,会不会对真实事件发生影响?
  我自己在过去的几年里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实证,结果是没影响。但如果我想的次数增多呢,程度加深呢?我正是为此疑惑痛苦。如果答案是想得很多会对真实事情发生较大的影响,那么我会有种不自由的感觉和一种异样的感受。
  问题主要就是害怕如果我想像中(特别指那些想得比较具体的想像)A对B怎么了,想多了(比如想上几年、几十年,但我没有发心说要害谁或者发心一定要让这事情发生,而只是想),结果较大的增加了事情发生的概率,结果导致事情真的发生了。由于我多想的是些伤害性事情,因此特别怕,而且发生了我会永远不原谅自己。
  除此之外,如果事实真的是这样,那么我觉得世界显得太荒唐、太随意、思维太不自由了(有些事情不敢想),请各位开示!
  另外不知道经文对发心、作意等的解释怎样的。
  请各位有经验的前辈指点,不甚感激!!

  【回复】
  仁兄请进
  您的问题的核心是,您心中不由自主、但并不是出自您意愿的一些想法是否会导致事情真的发生了?
  回答是否定的。
  这涉及到佛教中对业力的一个重要观点——不增长业。
  《瑜伽师地论》说明了十种不增长业,即不会感果的业力(以下解释出自《三藏法数》)。
  [一、梦所作业],梦所作者,谓梦中所为,非意思所起,亦非身口所作,是为不增长业也。
  [二、无知所作业],无知所作者,谓无所知觉之人所作之业,皆非意思所起,是为不增长业也。
  [三、无故思所作业],无故思所作者,谓身口所作之业,非故意所思而起,是为不增长业也。
  [四、不利不数所作业],不利不数所作者,谓不以利养而作,亦不数数而作,是为不增长业也。
  [五、狂乱所作业],狂乱所作者,谓痴狂昏乱之人,于身口所作,本非故意,亦非知觉,是为不增长业也。
  [六、失念所作业],失念所作者,谓人既失正念,即同迷痴,凡所作业,不由意地而起,是为不增长业也。
  [七、非乐欲所作业],非乐欲所作者,谓凡所作业,必从乐欲心起;若其所作,既非乐欲,是为不增长业也。
  [八、自性无记业],自性无记者,谓无记性所作,非善因缘,亦非不善因缘,是为不增长业也。(无记性者,谓不善不恶之性也。)
  [九、悔所损业],悔所损者,谓先所作业,既生惭愧,悔过迁善,其业即损,是为不增长业也。
  [十、对治所损业],对治所损者,谓所作业,方便对治。如嗔心起时,即以慈悲治之,其业损减,是为不增长业也。
  如仁兄所言:“由于我多想的是些伤害性事情,因此特别怕,而且发生了我会永远不原谅自己。”可见,仁兄心中只是强迫性妄想,并非出自内心的意愿,这种违背自心本愿的心理活动正是上面第七条之“非乐欲”。非乐欲心态下所作的任何业都是不增长业,即没有感果能力的业,犹如我们先世所作的恶业经过真诚忏悔后,而失去感得苦果的能力一样。
  若出于我们内心真实乐欲、意愿而造作了属于“增长业”范围的业力,这种业力存在着影响自己身心乃至周围环境的可能。但仁兄之强迫性妄想,既非出自心愿,又无身口的介入,如同梦所作业,对于外境不可能有什么影响。
  另外,仁兄也不要害怕不自主、非乐欲情况下心中种种“恶念”可能给自身将来带来什么恶果——不增长业不会感果。
  愿仁兄一切吉祥!

  ============================================================
  您的情形,赵叔之贴已经很说明问题了。若您还不放心,后学就从自己的理解赘语数言,不知有无作用。
  愚见各人有各自的因缘果报,别人如何受报,应由其本身之业来决定,并非由您怎么想而得来,何况您的想并无身口造作结果,又何况此想并非您所愿?当然,现实中确有您所说的情况发生,看起来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正好是您想的那样。于是您会认为,他们的果报是由您想出来的(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我认为这样的推理想法不大符合因果律,您没必要给自己增加这个心理负担。您如今的这些想法和A对B如何如何的结局相合,可能有如下这样的因缘:过去生您和A、B都有缘,B对A做了不应理之事,您虽知而未制止或甚至有旁观看好戏的心态。以此因缘,到今世A要对B作回报,应前世之因缘,您也要为此事受点心理上的痛苦,也应您前世之因缘。这样的事,我们凡夫常做。
  有人明明做了错事恶事,而用咒诅来辩护自己。如有个经典上的故事,有一妇人,前世为大太,害了小妾所生之子,而欲辩解不是她做,咒说若是她做的,愿来生父母为火烧,自身被活埋,子遭狼吞水漂烹煮,等等。结果,来世有一生,还作女人,这些恶果统统出现,父母为火烧,自身被活埋,子遭狼吞水漂烹煮,惨不忍睹。后厌世求出离,遇佛得度。那么有人问这事件中,那些作她父母子女的不是太倒楣了吗?她咒诅,为何他们受业?实际从因果来看,她的父母子女也有他们各自的恶业要报,正好和她咒诅之因缘聚合,各自受各自的业果,他们的恶报由自身业感而来,并非直接来自她的咒诅。这事和您的情形不同,但也有类似的因缘果报之理在。
  这些是我个人的推理,您看看是否合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自身的染浊和恶缘相催之下的无奈。所以,我们应争取无论如何此生要了却生死大事,断诸恶之本。这就是为何我们要求生净土的意义吧。

  ============================================================
  您的问题在于设法别再去乱想,而不在于向谁讨得一个称心如意的解释!今天就算您生值佛世,释尊当着您的面拍胸脯保证:凭你怎么乱想都不会结生恶果,乃至您自觉于佛语也完全信受无疑,恐怕还是不挡用!因为这是强迫症,隔不多久你还是会那么想,想了以后还是照怕无疑!

  ============================================================
  您的症状到现在有多长时间了?伴随有强迫动作吗?
  根据您的表述,这是强迫性怀疑和穷思竭虑,是常见的强迫性思维的一种,通常会伴有强迫性动作,一般来说,本人清楚知道这些强迫观念和动作是不合理甚至是荒谬的,但就是制止不了,因而感到痛苦。如果程度轻时间短相对容易矫治。
  您说“如果答案是:想得很多会对真实事情发生较大的影响”,倘若这个判断仅是发生强迫现象时的内容,过后自己完全明白根本没有道理,这相对好一点,但如果您确实自己(有些)相信这个推断的话,建议先从这里尝试改变,zf善知识从佛法的角度给了您明确的结论,答案是:不会!因此,首先要改变的是,您对你强迫思维内容的认知,这些内容是荒谬的,在发生强迫时不要求有这种清醒认知(因为暂时做不到),但平时一定要明白,不能不自觉的去支持那个强迫性怀疑的内容,否则只会强化它,不管您学过什么,不管您持什么观点,首先要改变这个。
  另一个会强化强迫观念的是您的反应,在发生强迫时您的反应如果反抗太硬太强,事实上也会强化它。因此,当察觉到强迫观念出现的时候,您的反应很重要,应该学会技巧的反应,不是盲目对抗,有经验的医生会教授这些技巧。如果伴有强迫动作可能需要额外的如脱敏技巧。总的来说,我认为反应的初步首先是接受它,不是接受思维的内容,而是接受这件事情的发生,甚至于接受痛苦,并逐渐培养治愈的信心。
  只有接受它,才能了解它,进而化解它。
  通过对认知的调整和技巧性反应的慢慢实施,也许事情就此解决了。但不排除根子还在(如果顽固的话),反复发作,这个根子的找到和铲除需要用心,尤其是自己用心。这些奇怪的症状理论上是有原因的,其来源可能来自于从前甚至幼年时的某个事件,但自己并不清楚,可能忘失了,这个事件或刺激很有可能就是原因,因此平时自己如果能多反思多观察,则有助于找到它。不知道您有没有总结过发生强迫时有没有什么规律?它是否总是和某些事件、观念、感觉、记忆、声音、现象……等等等等有某种关联?观察心念,体察它们的来龙去脉,很多时候,这些念头可能是伪装性象征性的非逻辑的。如果能找到,可以作为线索慢慢地,自由随意展开搜寻。如果难以找到,可能是原因被泛化,难度加大。这种方法如果顺利的话,可以缓解症状。原理是:强迫思维或动作,其本身并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是焦虑!如果您不做这些强迫,就会更焦虑,强迫只是本人化解内在焦虑的手段,换句话说,强迫者是通过强迫来减少自己内心的担心。
  是情绪导致了思维,导致了动作,所以应该了解和缓和这些焦虑情绪,甚至找到担心的来源。体验自己的痛苦情绪,观察它,了解它,是用智慧来化解它,而不是用强迫这种低级的方式来转移它。多想想自己是不是情绪不适?担心什么?什么引起的?如何面对?告诉自己能够解决。更何况您有强大的佛法支持,情况会好起来的!
  ——非常个人、片面的观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对您有益。

  ============================================================
  常态的思维有的时候会发生一点变型,比如强迫观念,再严重的比如妄想、精神分裂等,这些都是偏离了以大部分人为标准的常模,所以觉得异常,并感到痛苦。但是,如果从更严格更细的角度说,大部分人也是异常,也感到痛苦。比如我们正常的思维,其实也有很大的“强迫性”,强迫我们追逐名闻利养,追逐贪嗔痴,明明知道是阳焰空华,也妄执不止,强迫不休。说到底,日出日没,每天早晚脑子里面转的那些念头,没多少能自己做主的,这难道不是一种强迫症吗?它所带来的亦如穷思竭虑一般,是苦。问题在于,我们认为这是正常,并不明白这是痛苦。所以佛陀首宣苦谛,就是要凡夫生起求治愿望,生起出离心,这才是修行的第一步。

  ============================================================
  想的功能是取境为相,施设名言,构画概念。心行中没有单纯的想,除了想,还有触作意受思等等。拼命“想一辆车子撞伤了我”,而没有其他心行,是不会成为事实的。十二支中的“有支”相当于既成事实,是由前面诸支辗转而来,并不是靠一个名言就可成为事实的。想的功能就是施设名言,单纯的想不足以导致现实发生,就好像电影中的汽车永远不会冲出银幕压向你一样。
  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广义的说,想这个行为本身也可视作一个“事实”,当然这是一个内隐行为。这样一个行为如果到了毫无必要的穷思竭虑的地步,就会成为病态,会导致苦受。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问题会使你“陷入困境”到这种意义重大的程度,那么按五蕴的顺序,应该体验到比想蕴粗重的受蕴。换句话说,你在穷想这些表面问题的时候,应该同时有不快的情绪,如果没有这种体验,建议你在这地方多找找,找到真实的感受并挖掘出深层次的问题。不必要在这种毫无意义的强迫观念中纠缠,这样做只会强化你现在的困境,掩盖内在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发表于 11-8-28 17:06:02 | 只看该作者
旧贴重温,供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发表于 11-8-28 17:17: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诸行无常 于 14-5-14 08:56 编辑

●学佛者不应逃避学佛

  以下是从一信佛患者的情况想到的,所说的未必都符合哪个人的情况,但这类现象必定是存在的。对相应病友有几点的建议,也是对自己的检讨:

  1、参考下“回避型人格”的资料。也许当初有回避心理,封闭了自己,造成了现在融入不了社会,但心里又知道这样回避(包括某些恨意)是不对的,所以又有改变的愿望。

  2、但是,起初为什么开始回避呢?也许起初自己心里的那个还有些模糊的人生态度就与众人的世俗生活态度不一样、不认同,于是回避,这是正常的。但也许掺杂了很多胆小、怕事、好面子、自卑、自负、仇恨等,因此回避,这是病态的。病态的回避多了,性格有了偏差,于是正常的回避也变得不正常了、不自信了,又或者有时用正常的回避作借口,来掩饰自己病态的回避。但始终知道自己有问题,但又不知道(不愿正视)问题在哪里,于是导致性格不自信,心思混乱,焦虑不安,做事犹犹豫豫,睡觉也犹犹豫豫(心里很乱,不能安心睡眠)……

  3、以上是普遍的情况,可能还有特定事件之类。比如家里人不支持,估计很多年过来会有不少出格的举动,强化了自己和家里人对抗的心理状态。既是对抗的,却又是不能摆脱的。知道自己有错、有问题,却是不能改、不愿改的。知道自己有些问题并没有错,却是不能实现的,于是仍然采取对抗的模式来应对。既自卑又自负,心理状态刚强难化,听不进别人的话,但是心底仍然知道这个样子是不对的、不行的。

  4、所以心里非常希望有一位了解你的、了解这些事情的上师,懂你所有的痛,可以理解你的一切,包容你的一切,宽恕你的一切,了解你的思想状态,可以给你有针对性的指导。

  5、但是,自己一副刚强难化的样子,上师来了,恐怕都不会理你。我自己的经历,与众道友一起去见一位仁波切。别人上前顶礼仁波切时正常,轮到我上前顶礼时,仁波切看了一眼便起身侧过去不看我,表示不接受我的顶礼。别人上前供养时正常,轮到我上前供养时,仁波切又起身侧过去不看我,表示不接受我的这个样子——有问题不知道惭愧悔改,却仍然东想西想自以为有理的样子。

  6、即使上师要开导,也是谈无常、谈出离、谈皈依、谈忏悔,我的经验是这样,没什么“奇遇”。想来别的病友也是一样,如果遇到上师给你开解,在佛法对治方面,也是谈无常、谈出离、谈皈依、谈忏悔,不会有别的奇特的东西。而在对心理问题的考察方面,上师所讲的不会很细,不会比懂心理学的人了解更多。

  7、懂佛法的不懂心理,懂心理的不懂佛法,两样都懂的还不一定懂你的情况,何况经常有不懂充懂的,所以信佛人不愿看心理书,不屑找咨询师,我很理解,但是看看是很有好处的。我想,如果我们遇不到几样都懂的人,是我们福份浅、业障重,这是需要思维的,而不是寄希望于他人、排斥他人。别人说的不一定对,但不一定所有东西都无可借鉴之处。也许我们可以发愿以后自己成为都懂的人?

  8、所以不用等待“奇迹”出现,希望遇见一位你期待的上师来到你面前,然后开始改变,可以脱胎换骨了。能够在网上看到很多开示,已经是很好的缘份、很好的改变的时机了。意见是对的,听不进去,没办法。上师对我说念皈依,以求救命的心情竭诚呼喊。但是念皈依,不是一种刚强心态,认为我是对的、有理由的,别人靠边站,只有你来救我。而是思维业障,惭愧忏悔,自己把心调柔,这样去自救。

  9、比如有的病友情况,靠父母养活,与家里人不和,肯定不应理。这样思维,生起惭愧、忏悔、皈依的心,把心安住在惭愧、忏悔、皈依的觉受上。然后可以用个简短的忏悔偈、皈依偈提持这种心情,当心里响起偈诵的声音时,就会想起相应的心情。如果不从这里去思维和发心,把心调柔,可能上师来了仍旧错过。
  诵经持咒同样,如果不是反省改过,检点自身问题,却妄想修什么定,那么一是用不上功,因为心不可能真正安定下来;二是用上的那个功也没什么用,因为修行的本意就是反省改过,心地没改其它是没用的;三是如果感到用上什么功了,说不定就快精神出偏了。

  10、解决心理疾病、心理问题,即使没有条件、没有环境许可念佛修加行之类,也不是很要紧。绝大多数康复者都不是信佛的,而且信基督的祈祷也康复了,信佛的同样。诵经礼忏康复的,这个心理问题转化过程,至少八成以上成份都可以用心理学解释,没什么特别的。
  如果一名信佛者,在这方面,既不能按佛的教导去做好,也不能按心理治疗的要求去做到,甚至都看不上心理学,等于有路看不见,有人接引不去走,那恐怕谁也帮不上忙,比不信佛者处境更糟。

  11、心理书看进去了我感觉是有意思的。刚开始可能看不懂,看不进去,和自身情况联系不上,但是慢慢地,把那些零碎的、生动的、贴切的、不成体系的东西经常在心里回忆体会,曾经有过的各种感受,在心理学的阐述下,渐渐点滴润湿成片了,并且体会到其中的运作和发展规律,整个情况逐渐就会清晰起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去做。这跟学佛一样,从不信佛、对佛教有点兴趣到学佛的过程,开始对佛教的东西可能看不进去、不愿看,但会有某些切入点是我们有体会、有感触的,当依照着去做的时候,是有帮助的。然后再逐渐用心去看,把那些零碎的、生动的、贴切的、不成体系的东西经常在心里回忆体会,曾经有过的各种感受,在佛学的阐述下,渐渐点滴润湿成片了,并且形成了系统,整个情况就会清晰起来,然后发现原来是个很有道理、很有意义的东西。


●既然非为逃避和冲动而学佛,则坚定走自己的路——学佛者不应逃避学佛之补充

  在有心理问题的学佛人或想要学佛人当中,这个情况可能和逃避学佛的情况一样,是同时存在的。故此摘一段与网友的对话作参考。

  【网友】
  我看了你的文章,恢复了很多。但是容易被影响,而且习惯性的就会对什么事物分析。我还是学生,但是不想念高中。可以说内心缺少一种叫做信念的东西。看了你的文章,好像我就能够肯定自己了。可是依然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事。

  【我】
  记得有部电视剧里说,有些东西是拿来分享的,不是拿来分析的,比如感情。其实拿来分析也没错,但可能习惯性地往负面分析,那种分析会变成一种侵犯,老这样则不好。因为少了宽容、包容的心境,分析会变成对自己、对他人的侵犯、鞭挞、惩罚。由于一开始就带着负面的心态去分析,这样分析也是负面的,不成为前进的助力。但即使是负面的东西,也有正面的意义,若能了解这一点,将会生起祥和的心情。

  不想念高中啊,哎呀,当初我也很不想念,初中就不想念了,读书很没意思,书上没有我想要的东西,纯粹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我曾和家里人说过,我读了这么多年书,用处只在于拿到一个文凭,方便找工作,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意义。可工作也没什么意义。

  这个事情我多说几句,仅供参考。为什么初二以后不想念书了,因为念那些书没有用处,那个时候我已经感到这样下去不会有进步,我看不到出路,也不知道怎样靠自己走出一条出路,虽然当时成绩没有下降,但那成绩毫无意义。高中以后成绩开始下降,一方面因为失眠强迫等原因,思维迟钝,一方面本来就不想学。回顾我的学生时代,只有初中以前感觉还真实,高中就没留下什么印象,大学的回忆几乎是空白,我的心早已不属于那里,那个地方也不属于我。工作同样。现在的工作,从一开始,一走进那个办公室,我立刻就告诉自己这是无常的、脆弱的存在,不是你待的地方,你不应该在这里终老,那不是你的归宿。这与具体哪个办公室或哪份工作无关,任何一个固定地方,要我长期待着,都是这种很强烈的感觉。单位领导是好领导,团队是好团队,但我对工作并无兴致。每次开会,领导洋洋洒洒发言,诚恳剖析问题,激励大家的热情,希望把工作做到更好,可我坐在下面感到格格不入,实在提不起兴趣。对比这种反差,真是有点不好意思坐在那个位置。刚毕业参加工作头几年表现还过得去,虽然那时毛病多,但能感到自己在进步。后来则没有任何意义,混日子而已,对工作没有任何感情,心游离于工作之外。可以说我不属于那里,那本来就不是我该待的地方。

  初中时我很想出家,但当时对寺院、出家人都是些错误的印象,所以对出家又有抗拒,不知道到哪儿出家修行好。在高中快毕业时,我和家里人说想考佛学院,家里人不理解,也由于我仍然不了解寺院和出家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不想贸然行动,所以没有坚持。但在2005年的时候,当时对佛教已有所了解,已经是正信皈依的佛弟子了,当时求过观音签,问以后能不能出家,得一中签,签辞大意说目前不适合,要等候时机,以后是好的;2006年请一上师打卦,问可否出家,回答说随缘;2007年我再求签问现在出家好不好,得一上签,可由于感到自身心理问题,自觉不适合出家,所以拿到那个签却不大相信;2008年又请一师父帮我求签(担心自己求的不准,请别人帮忙确认一下),问出家好不好,得一上签。大约在2008-2009年,末学的一位师父劝我出家,如今看来,当时已经可以走了(那时强迫症基本都好了,没什么影响了),虽然不一定就能很快地怎样好好修行,但比起如今这样在家浪费几年要好,可由于心里有事放不下(比如其中一件事是,我还没把我的强迫经历写出来,有一肚子话要吐出来,很执着吧),没能成行。现在我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心里轻松多了,可以放下了。
  (按:虽然佛教不提倡求签之类,可也是方便法。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确有其事,并不是有精神问题就完全不能出家,如果有疑虑,借助这个办法确认一下,并无妨碍。)

  后来我曾想请另一位大德打卦问问出家之事。这位大德说:“如果您真正发心,愿意为自他一切众生获得究竟解脱而出家,这当然是好事情。事实上,根据佛陀的教法,只要符合佛陀规定条件的人,都可以受戒出家。这个不必另作观察。请您自己要认真反思:出家是为了什么?—— 为了令自他一切众生获得解脱,还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如果是后者,建议您不要选择出家,这种发心会使您半途而废,不能成为真正的出家人。”
  现在我也明白了,实际自己省察,究竟能不能出家、什么时候才能出家,这个问题并不啰索,只要寻找到依止的上师、合适的道场,且心中生起了真实无伪的出离心并不断增上之时,便是出家时机成熟之时。只要对佛教有正确认识,正信佛教,不是逃避或一时冲动,发心正确,即使不马上出家,也可先住山修行,到寺院打打杂,除障培福,几年后时机成熟了再出家,未尝不可。但我感觉这事在心网,除了我之外,好像并没有其他人适合。

  倘若不出家,在家的话,我打算今后从事自由职业,因为我渴望自由,自己作主,而不是局限于一处,受限于人。这样可以到处走,跟随上师,以后有条件可以闭关,起码时间条件具备了;平时则深居简出,安心修行。这事问上师打过卦,是可行的。但我本人向往出家更多一些。

  总之不管走哪条路,活着要对未来有长期打算,不能满足于眼前,不能依赖别人,不可混日子过。如果是那种家人不理解、排斥学佛、矛盾深的情况,只有当自己经济上是独立的,才有发言权,才能够对等地交流。当自己生活是独立的,有些问题能沟通自然更好,不能也不是大问题,因为双方都知道,各有各的生活,有些问题已经用不着一定要交流或达成何种共识了。

  我不清楚你的情况。如果你真有出家的想法,则需自己省察是否合适。如果没有这个想法,只是不知道该做什么事,可以先多了解一下佛教。因为人生的意义,只有在佛法里才能寻得。

  【我】
  搜索“觉囊派健阳活佛视频佛法开示净土宗7”,从30分13秒开始看,有一段讲不想读书、有心理问题、是否该出家的事。以下是谈话的大致内容。

  △众居士:邻居家的孩子……有病……
  ◇孩子母亲:(说到她儿子的事情)……还不会说(意思是不知道怎么叙述这件事)。
  △众居士:不用编词,实话实说,师父在这儿,难得的机会。
  ◇孩子母亲:就是我儿子休学快两年了,上初中开始,……
  ◆仁波切:什么病?
  △众居士:到医院检查不出来的病……。她那孩子在小学的时候,一切都挺正常的。等上了初中之后吧,第一学期上没到两三个月,在外头都挺好的。有一次,我听他妈妈说的,说孩子原来和同学都在一起,后来性格变得比较孤僻,自己在走廊里,自己低着头,好像自个儿在沉思什么,有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也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所以同学们跟他在一起的时候,他觉得很反感,……上课的时候趴在那儿(睡觉)……没有群体的那种感觉。但是老师……说这孩子是精神不好,三番五次动员家长(给孩子医疗),或者是要孩子休学。就这样,老师、家长怎么说(也无用),也说服不了老师。在无奈之下,这孩子退学了。现在休学快两年了。……到医院看,医院给说什么呢?是精神病,精神不好,住院了,要用药。回来之后,好像是有点正常了,过段时间又不行,……有时候不吃饭就不吃饭。……
  ◇孩子母亲:……合掌有的时候就合掌。初一十五烧香,有时候我忘了,他去烧。
  ◆仁波切:有这个佛缘就挺好的,是吧。慢慢看,这种缘份。看看这些病,真的是有病,就应该好好地治疗。
  △众居士:有的时候有病,有的时候没病。但是师父,您刚才说要他本身面对现实,正确区别,是吗?
  ◆仁波切:是啊,主要是看因缘。我们希望孩子怎么样,望子成龙,不可能的事情,(孩子)有自己的缘份。这样他自己有什么病,真正有病应该是看医生,医学方面有没有治疗的方法,这是最关键的。
  △众居士:师父您刚才说的那句话,是不是要看他的因缘。这句话我再好好反思,琢磨琢磨。我不说了。
  ◇孩子母亲:师父,我们那里有说,我儿子是佛养的。但是我作为母亲,我的心中……,就是有的人让他出家,……
  ◆仁波切:对,那简直是太好了。有这个缘份的话太好了。
  ◇孩子母亲:我心里确实舍不得。……
  ◆仁波切:舍不得,……。你对出家人这么反感,你怎么今天来这里的呢?说舍不得出家,我们这些人就不高兴了。这话不能在我们旁边讲。(众笑)
  ◇孩子母亲:一天吧,你要是问他还行,要是不问,这一天不和你说话。……
  ◆仁波切:哎呀,我们这里的人希望他能出家的。
  ◇孩子母亲:现在我有点想开了。
  ◆仁波切:因为你看,他不适合于这个世间,他学习都让他退下来了,看医生也就这个样子了,是不是?那出家,佛祖能帮助他,这是多好的事情。
  ◇孩子母亲:……确实想不通。
  ◆仁波切:怎么会想不通?你看我们这些人中有儿女想出家的话,我们很欢喜的,恨不得的事情。
  ◇孩子母亲:听半天,还是有我执,自私。
  △众居士:你自私的话,娘儿俩都找对(作对?挤兑?),两不情愿。
  △众居士:多好啊,赶快送出家去。
  ◇孩子母亲:有时候我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他也念,一念念500遍,完了对我说:妈,你坐着,我念吧。他这么说的。
  △众居士:多好啊。
  ◇孩子母亲:我心想是不是我做错了,是不是我的问题?我心中在佛面前忏悔。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仁波切:不是,你看嘛,他出家的很多迹象以及缘份已经很具足了。一个小孩不能上学了,你说干什么呀?
  ◇孩子母亲:快两年了。
  ◆仁波切:对呀,快两年了。这多好啊,再说你信佛。他有这么一个无上光明的道,你不让他走,你再耽误他……。学校已经耽误他了,你还……(耽误),那他怎么办呢?这样不是很适合。因为你们汉地人觉得出家(不好)……。就在汉地佛学院里面,让他去学习,在庙里面,这是最好的,然后慢慢地懂得一些佛理,这样就好了。不然我们这些人,汉地也没有庙,藏地太遥远,又不懂藏语。
  ◇孩子母亲:有时候我要上庙,他说我跟你去,我说你不要来,别老跟着掺和,上学校学习去,别跟着妈掺和。
  ◆仁波切:掺和?(众笑)
  △众居士:师父,要是说她儿子参与了,要是在家修行,行不行?
  ◆仁波切:比如我们这些人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爱,不亚于你。他不是说不要我了,他为了我让我出家,那才是真正的爱。

  【我】
  曾遇到有的父母把孩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到学佛上,说是学佛才学出来的毛病,那是错误的。可惜我口头表达能力不好,不知道怎样把这个问题说明白、说婉转。我想说,作为孩子自身固然存在问题,同时也是父母自己教育有问题、心理有问题,不了解孩子,才会产生和堆积成如今一大堆难以化解的问题,并且也看不惯佛教,于是把孩子的问题归结到别人(学佛)身上,推卸自己的责任。这样一来,孩子更不愿和家人沟通,只有跑到佛教里才能找到快乐与安慰,虽然很多时候不免逃避、对抗的成份,却是他的精神寄托,如果他能在此过程中逐渐纠正自己的学佛动机和行为,终将得以走出困境。如果父母在此过程中也能纠正自己的心态和方式,与孩子多沟通和提供帮助,而不是互相排斥的,问题就好解决多了。

  【网友】
  谢谢,我会注意的。我爹爹就是学佛的,但是条件是不允许出家的,妈妈也不会允许我出家。爹爹应该有很多放不下的东西。而且,一家人都是担心我没甚前途,要我这样那样。我也以为应该要这样那样,后来愈发痛苦,心理吧的一个咨询师说我是追求完美导致的强迫症,我从没想过我会是强迫症,后来看见你的情况和你很相似,可能也不大典型。我的一定不是逃避的,即使遭受了一些伤害,生活也不算太差。总觉得不是我想要的。近来常常做梦,回想起来在小时候的那种简单的愿望,非常非常快乐。现在也不可能有挚友,走一条我不想走的路太孤单了。很无奈。

  【我】
  我是因为干什么老想到头里面去,主要是这一点可近似归为强迫症,否则我也不会把自己归为强迫症,不会把这篇纪念文章叫做“强迫症纪念”,的确不典型。
  我搜集了一些资料打包成“出家在家之比较数篇.zip”,可到新浪爱问共享资料搜索。
  若有这个心,应往这方面努力才好。
  我在家里人眼里也是没前途的(主要是我妈会唠叨)。不过我不在乎别人怎么想,我的前途我做主。
  如果不出家,在家也是可以的。能做自己想做的,遵循自己内心的愿望,并且在朝这条路上努力,这样的生活才充实、快乐和有意义。
  另有一篇陈兵教授的《年轻人如何处理学佛与做人的关系?》可供参考。

  【网友】
  我爸爸是支持的。妈妈不太支持。我想素食,妈妈害怕我吃不好,买很多肉,很高兴的跟我说。
  如果不是恰好看到你的文章,我可能还不明不白。
  谢谢你的资料,我会顺应我的内心。

  【我】
  哦,看来家里人对你挺好的。我家人对我一向也都挺好,对我学佛的态度是不支持、不反对(我妈有些意见,但不会太反对,她也管不了)。看得出您是有孝心、有佛缘的孩子。愿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发表于 11-8-28 17:27: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诸行无常 于 14-5-14 09:05 编辑

推荐一本好书:《今生——经受与寻找》。附两篇评论。

http://www.sunofus.org/bbs/thread-2105924-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3 06:53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