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一介书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的强迫症经历和治疗经验》

[复制链接]
46#
发表于 11-4-9 16:36: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诸行无常 于 13-12-13 09:08 编辑

如何化解心理症结,谈谈我的经验和思路

  (一)

  比如关煤气的强迫检查。我本人没有这种强迫,因为这个例子以前专门说过,就拿这个事来举例了。以下论述类推到强迫回忆、穷思竭虑等症状,也是同样适用的。

  带着无所谓的心态是有效的,也就是看破、放下、出离(执着)。如果你在关煤气这个事上找不到无所谓的心态,可以这么办:当你遇到其它事情觉得别人执着而你却是无所谓时,试着体会这种不同,假如那个执着于那件本来你并不执着的事的人是你,而那个不执着无所谓的人是别人,那么他们对待同一件事的看法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不同,这样去体会,你便能清楚地看到事情的整体,明了执着人的局限。放在关煤气这件事上也是一样,假如你是别人,当你症状出现的时候,为什么别人不担心而你却担心,把角色调换过来,体会双方的不同。这种心理学上有个称呼叫“共情”。我想可否算自他相换的一种前行,如果不能体会别人的感受,如何还能破除利己执着、发利他心呢?不过我自己即使在现在头脑清醒的情况也很难体会,而且实际上从来没得过强迫症的普通健康人也很难体会。

  这里有个方便法,如果你有和你亲密的人,你们的心比较贴近,你容易体会到对方的心思和感想,对方的言行举止背后的心理活动你都容易理解,那么当你症状出现时,设想如果对方在场,他会怎么看待你、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如果他出现你的这个症状,以他的性情,他的心理活动会是怎样的,他会怎样处理这个问题。这样去体会,你会知道你不必一定是原来的样子,你完全可以换一种应对方式。

  如果体会不到别人的心思、感想、状态,可以寻找体会自己曾经有过的心思、感想、状态。比如你在关煤气这个事上犯强迫,但在别的事情上你不会也都犯强迫。由于你必定遇到过其它事情觉得别人执着而你却是无所谓的,所以当你在关煤气这个事上粘着时,试着体会当你遇到其它事情觉得别人执着而你却是无所谓的那种心态,把当时自己那种无所谓心态的对象转移到关煤气这个事上来,你会觉得你的担忧是不必要的。

  如果一时想不起遇到过其它事情觉得别人执着而你却是无所谓的,可以想想在这个事上犯强迫之前是怎样的,那个时候你在这个事上完全不会执着。比如关煤气的强迫检查,肯定不是生来就有,在强迫之前的经验是怎样的呢?需要想想。即使在强迫之后,也肯定不是一天到晚强迫没有片刻停歇。可能开始对关煤气这个事你有一次两次轻松的经验,你没有注意,过去就过去了。但到了三次四次,乃至更多次,轻松的心情,给你留下了印象,这时候就会注意到,会去观察和感受这种心情是怎么来的,怎样产生的。一开始那种看破放下的心境像是一株苗芽,很弱小,似乎发挥不了作用,但你注意培养,这种心境就会逐渐成长壮大起来,原先的粘着开始变得不那么坚固和不可动摇,最终脱离了粘着。又像是一团墨水,开始完全漆黑,偶尔中间出现了一滴清水,让你感到清爽。这滴水也不只是清水,而是像药水,可以把墨水的黑影中和掉,就像光明出现的时候,黑暗自然没了。刚开始一滴水可能很快被墨水湮没了,但你注意培养,清水出现得越来越多,墨水的漆黑就变淡消失了。

  但可能这样还是很难。譬如对于感情问题,虽然可能比真正的强迫症轻很多了,不过问题有点类似。开始很难跨过去,但是时间久了,会觉察到拨弄来拨弄去就是这么个玩意,感觉好像始终哽在心里,虽然有哽着,但也就那么点玩意而已,那么把其它时候平和的宽容的无所谓的心态,转移过来,就感觉平复了。说起来似乎容易,真正经历了才知道并不容易,只是以前没碰到自己的盲点而已。这个不是胆量够不够的原因,用无所谓的心态对治更有普适性。

  对于强迫者,要他思维体会恐怕很难,因为他整天都是紧张僵化,不是强迫这个就是强迫那个,早就不知道还有放下的心情了。我想,虽然不知道放下的心情,但现在在某个事情上犯强迫,过一段时间强迫转移了,变成在另一事情上犯强迫,虽然心情还是粘着,但对于先前的那件事,你已经暂时放下了,也算是一种放下的心情。这个情况至少可以使我们明白:先前的粘着是不必要的,就和现在的事情一样你不用管它;那么同样,现在的粘着也是不必要的,就和先前的事情一样,你不是非得管它。

  我们可以想想别人眼里的世界是怎样的,而我们生活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即使是曾经的患者,超出其曾经的经验和范围,也会觉得他人的症状表现没有必要,或者轻症状者也不了解重症患者的想法,为何自己从来不成问题的事情对方却纠缠不止?那么我们自己在别人眼里也是同样可笑狭促不可理喻。即使你无法思考,体会不到什么,单就这样的症状来来去去、人们形形色色的情况,或许便可以给自己多一点忍耐和希望:疾病总是暂时和缘起的,前景总是开阔和光明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有一天我们回过头来端详审视这趟悲叹沉痛的强迫之旅,也只如昨夜经历的一场梦魇。——这就是事情对我们的意义!通过这个经历,也许更可以感到业力与因果的演绎庄严而清明,带着庄重与诚敬的心情、忏悔与感恩的心情,坦诚接受,平常面对。

  如果是思维感知困难严重的患者,可能连上面的话是什么意思都看不懂。需要慢慢来,不用急,急了更犯强迫。

  可以试着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担心什么,最严重的后果会是怎样,可能性是多少。把想法写下来,可以帮助理清思绪,是有好处的。当你起心担心粘着这件事时,可以摸着纸条说,我已经有了,可以对自己说:它没有什么意思、它没有什么意思……,我已经给了它意思、我已经给了它意思……,我不知道它的意思、我不知道它的意思……,它没有什么意思、它没有什么意思……。这样去暗示自己。在一篇强迫症康复的心得体会里看到过这个办法,我觉得不错,对我有启发。

  任何方法,只要自己觉得有用,感觉到在当前情况下能够帮助自己看破放下,慢慢地,一点点调节,会淡化的,同时调节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

  一开始完全被症状占据了,只有一种僵直的状态,思想、感觉僵硬得和石头一样,完全没有任何生动鲜活的感觉。好比胶棉拖把上的那块胶棉,干燥时硬梆梆的,捏不动,改变不了胶棉的形状。这个时候心灵就像那块胶棉一样,已经硬化、固化了,没有活力,不具有流动性,改变不了心灵的相状,想像不出还有其它状态的可能。

  但是,即使强迫再严重,也不可能一年到头时刻粘着没有一刻停歇的时候,正因为会有那么一些放下的时候,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会有那么一些经验,对这个心境是需要体会和培养的。

  当放下的心境越来越多的时候,就像是胶棉拖把上的那块胶棉,被水滴一滴一滴湿润了,乃至整个浸在了水中,湿润了就变得很柔软,不会固着在一种状态上,这时候也就恢复正常了。当然如果那不是胶棉,而是冰块,完全融化在水中,那么应该是非常健康的,远比普通人健康灵活。

  当心灵能够从不同角度体验事物,能够体验多种多样的事物,能够体验到事物本身具有多种多样性,就不会把自己牢牢固着在一个念头上。了解这一点,很多执着、很多问题都是可以容纳、舍弃、一笑置之的。

  比如一个例子,说想要完美,把桌子擦了两小时,虽然桌子很干净,但是耽误了学习和工作,所以并不完美。如果擦桌子时能想到这一点,就知道老擦桌子的那种固着是没理由的。这个例子是别人举的,我也会这样想,所以我从来没有在那种事上犯强迫,也从来不认为那种行为叫“追求完美”。
  又如有人天天躺在床上做强迫功夫,但想到家里人为你着急,自身前途无望,这样思维,无论为己为人,都必须行动起来,寻求改变。还可以想到很多和你一样严重的强迫者都康复了,你不是孤单的、没有希望的。还有世上很多盲人、失去手脚的人,相比之下你幸运多了,他们能克服自身的障碍坚强活下来,还能做出一番成绩,知道了这些,会发现你没有理由还在抱怨。还有很多三恶道的众生,相比之下你还有人身,只要有人身就有希望,趁活着的时候赶快自救,这样去思维,会发现你原先的固着是没有理由的,不能继续拖延。
  又如某些认知行为疗法的心理书,或精神分析的心理书,或某些佛书、杂书等,其中所说的道理,使你对自己的现实状况有了某种角度的深刻认识,了解到当前状况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出在哪里,哪里可以改进,你对自己的状况就有了一点游刃有余的余地,身心就会变轻松了,原先的粘着开始得以放下。
  不过这里的问题是,很多时候患者想都想不了,也看不了书,或在头脑里有一丝概念的印象,但身心没有感受,没有改变的内驱力,心还是放不开,很固着,都没有正常的思维与感知能力,所以需要恢复正常的思维和感知。
  然而即使不能正常思维,生不起恰当的感受,但那一点意识还是有的,有了一点责任心,就不会放任自己。虽然想不了,简单的事情还是能做的,以行动为先导,老是躺在床上做强迫功夫无论如何没有理由。强迫到连肢体都“瘫痪”的只是极少数,而且强迫再厉害也不会死人的。这些是对某些完全没工作长期赖在家里的强迫者说的。
  强迫症是有自知能力的,我们比那些精神病、智障、脑瘫之类的障碍轻多了,虽然人们因此而更不了解强迫症因而很多不正确的诟病,大概强迫症的业债所致,势所必然。所以我们还是幸运的,得为自己承担起责任,不能老把问题推给“强迫症”。除了自己,没别人在强迫自己,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倘若真切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心情便容易调柔,惭愧忏悔的心便易于生起。当生起这样的心情时,实际上当下的心相续就已经改变了,强迫思维的妄想就已经变得可以容纳了。
  以上随手摘了我自己文章里的几段内容,它们都是一种思路。当你在某事上犯强迫时,心里能了知强迫的起因,或者能意识到其它事情的重要,从而意识到原先强迫的荒谬和不必要,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看待事情,原先的执着将得以松懈和瓦解。

  粘着和放下的心态在人们心里都是存在的,这一刻粘着,下一刻就可能放下。也许这一刻被粘着的念头抓住了,以为那是“自己”,但是念头刹那生灭,之前一万念都是粘着,之后一念也许就放下。很短暂的一念放下,心情顿感轻松,可很快又是长时间粘着,摆脱不了,心情沉重,这种经验应该大家都有过。但念头是待缘而起的,不是无缘无故忽然说放下就放下,想胆大就胆大,那样改变心情乃至性格岂非随心所欲了。也许对习气轻的人,在很多事情上容易放下,习气重的就比较困难,所以才要训练。通过训练,习气重的也能变轻。为什么之前一万念都是粘着,为什么刚才一念就放下,这种心情是怎样产生的,就需要体会,训练自己时时处处都能放下。

  比如关煤气,有说要向前看,不要关注在关煤气的尾巴上。我想我可以体会到其中的含义:向前看,就有放下的意味;不要把心放在关煤气上(收尾上),那么放在哪里?当然是把心放在当下,也就是活在当下。有向前看的念头正是因为有放下的要求,现在顺着体会放下的心情向前看,很好。这在平时就需要留意,当平时某些时候没有强迫、有放下的心情时,带着平和顺着体会放下的心情,使它能够熟悉起来任运自如。如果有放下的心情时不细心观察,不注意保任,等烦恼出现时,由于不能熟练运用,就枉然了。好比学习,平时健康思维清醒时就要用功,否则等到遇到障碍比如生病头脑不灵光时,因为平时不注意练习,不熟悉解题思路,即使知道问题有解,也枉然了。这里没有仪式化,没有教条化,是就我自己经验来说的。光是空喊几句发心发心、胆大胆大之类,是无用的。好比佛法里说发心也是训练出来的,不是空喊出来的,七重因果的教授不是仪式化、教条的,而是有详细的实修引导的。

  (三)

  发心的话很容易说,特别是信佛人更喜欢说,但是如果不切实际,架空而发,则无意义。我愿意相信一些人的发心的话有点真实愿意去尝试的成份,同时也明白基本上说话的人心里仍然是自私自恋的,两种心态都是存在的。正如放下的心态和粘着的心态在人们身上都存在一样。

  但,虽然说话的人心里仍然是自私自恋的,因为有那么一点真实愿意去尝试的成份,对这个成份我是钦慕的,希望人们能够将这一点成份发扬光大。

  但,虽然我钦慕无私和放下的境界,但更重视自私自恋的毛病,正如我明白很多强迫者尤其是重症患者的困难,简单说放下是没用的一样。

  强迫者粘着的毛病很严重,但不可能一年到头时刻粘着没有一刻停歇的时候,正因为会有那么一些放下的时候,在日常生活里肯定会有那么一些经验,对这个心境是需要培养的,希望人们能够将这一点发挥出来,无处不自在。

  正如佛法发心的教授,是有次第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自私自利和无私的心态在人们身上是同时存在的,现在经由佛法的引导,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某些都曾有过的经验,如知母念恩报恩等等,逐步培养人们思维体会无私的心,顺着这个路子,把这一点训练牢固起来。

  顺着体会放下的心情向前看,不是故意反着/抗着粘着的心情硬生生地向前看。放下的心情好比无云晴空,粘着的心情好比云雾森林,晴空和云雾在人们心里都是存在的。强迫严重者心里云雾密布,偶尔瞥见其中太阳的光芒,现在就顺着这个光明,而不是和云雾折腾,训练体会放大光明的心境,雾气自然就散了。这叫“正念常相继,无心云雾收”——咨询师之语。

  (四)

  以本人经验来说,要体会这个心境、那个心境,其中最有意义也最易操作的,是体会一种童年心境,恢复一种童年感受,在你形成强迫之前的感受。

  绝大多数患者小时候是没有强迫的,那么后来问题怎么一点点产生的,之前和之后是如何的不同,需要慢慢体会,并从中学习温柔地对待自己——这就是一点慈悲心。而回忆给我最大的感受只是“无常”,以及“业与因果”,由此心里坦然很多——这或许就是一点舍心、一点虔敬心。问题来自细节,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细节的梳理。通过这样的反复回忆和体认,可以让人清楚地看到一个人一生发展的脉络,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白自己当初的想法是怎样的,了解到以后大致应该怎么做。所言“发心”,陈义不用太高。架空而发,不仅空洞,而且幼稚。就如有人说的,不懂而且回避问题,越发越远,越来越糊涂,只是浑浑噩噩,却没什么意义。

  我想以闻思修的过程来说明回忆童心、体会童年经验的过程。
  先是听闻。我看了很多怀旧资料,如老电影、老图书之类,及一些有意义的、能够带给人思考的电影、书籍。通过这些阅读,会使人想起很多往事,想起早年记忆里曾经有过的感受与心情、思考与困惑。
  再是思维。把那些感受、心情、思考、困惑,重新体味,重新审视,当初的困惑、心理疙瘩变得清晰了,也就可以解决了。但是不熟练。
  再是修。数数串习,熟悉思维的所缘境,熟悉思维后获得的理解,那种感受和心情,于实践中运用。而实践也会同时加深你的理解和感受,这是一起进行的。

  实际需要闻思修的、需要串习的、需要观察体会的,不限于回忆过往的经验,如果当下生活中出现了这类经验,都值得细心体会。而回忆也不限于童心、童年经验,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出离心、平等心、恭敬心、慈悲心、感恩心、皈依心、忏悔心等等,这些用于思维对治的感受和心情,都需要熟悉。

  比如你在生活中的某个时刻、某个场景,或者在看心理书、佛书或其它书籍电影等的时候,当中的某种情景、思想、观念、分析、词句,给了你启发,使你内心产生一种经验,体会到一种与强迫(或任何病态心理)不同的轻松明达的境界,也许这个心境只是片刻闪过,但你细心观察,反复咀嚼,了解产生这个心境背后的原因,熟悉产生心境的所缘境,运用熟练起来,这个心境便会增强、明晰、扩大开来,你的强迫(或任何病态心理)便得到了化解。所以实际上完全不限于童年心境或童年经验。

  之所以首先强调关注童年,有三个原因:

  第一,因为现在状态很混乱,很难有祥和的心情,而童年时期曾经经历过的某些出离、平等、恭敬、感恩等等感受,是你曾经有过的经验。它不是从书上看来、别处听来的,不是别人的感受,它是你自己曾经有过的、亲身经历的,容易回想生起切身觉受。

  第二,童年的心情比较单纯,体会童心像是清洁容器,因为只有恢复了单纯的心情,才易于生起出离、平等、恭敬、感恩等等的觉受和安住于此。观察体会童年经验,忆念回想儿时心情,如同把后天的染污放到清澈明净的湖水中,把染污洗涤、稀释了,心里变得清澈明净,再去透视问题就比较容易了。并且,很多经验本身就具有正面的、光明的力量,可以把染污净除、化解掉。如慈悲的心可以对治嗔心,舍的心可以对治好面子心,等等。

  比如我举过的社恐例子,早餐想到小吃店买东西不敢上前。但是害怕归害怕,它绝对不是我,我也肯定不是它。它只是些后天的染污、外来的概念化的东西,我怎么可能是些这样无聊的东西?小店边上的其他人为什么不怕,他们都是和你一样的人,他们买得好好的,你也同样不会有问题。试过了就知道,事情没有你原先意象中的那么可怕。而且在恐惧症之前,在你小时候,并没有这样多的害怕,为什么现在却有这样多害怕?同样都是人,为什么之前与之后会有这么大差别?因为你染污多了,攀缘计较的心过重,想得太多了,才会产生很多挂碍。倘若始终告诉自己是个小孩、学生,很多东西还不知道、不了解,有问题是很正常的,现在重新去学习、去尝试,怀着这样单纯的心情去接触人和事,会轻松很多。

  又如在生活中,妈妈经常对你唠叨,你很厌烦她。但要想,在小的时候,妈妈是怎样照顾你的,供你衣食,教你说话,送你上学,为你把屎把尿,妈妈都没有烦你,这样去忆念妈妈的恩德,便会生起感恩的心情。当生起这样的感受时,厌烦的心就改变了,心就变得柔软调和了,进一步可以思维其他问题。并且所唠叨的有时候是对的,可你没有做好,才害得别人为你唠叨,而你还要厌烦她,这样思维便会生起惭愧忏悔的心。当生起这样的心情时,当下烦恼的心就改变了。心变得柔软调和了,便可以进一步思维其他问题。(当然这些是我从书上看来的,实际我自己也做不到,只能说有去改变自己的意愿。)

  第三,童年经验渗透在你心灵深处,你现在的思想、感情、性格都由这些从小的经验铸造而来。当想起这些从小的经验的时候,就会对当下的生活状态的来龙去脉有个清醒的、完整的认识。好比心理分析,需要回想、挖掘出你过去的经历,来帮助分析当前的状况,知道了当前不安的心态产生的缘由,就可以看破放下,也会知道以后应该怎么做。又好比瑜伽,通过瑜伽动作把身体里潜藏的不安因素调和释放出来,从而使身体获得轻安。

  在实际练习中可能需要注意一点,不要把体会童心、回忆童年经验只搞成了换个心情。恢复祥和的心情,体会童心、出离心、平等心、恭敬心、慈悲心、感恩心、皈依心、忏悔心等等,是发心的事情,不是仅仅改善心情。

  什么是发心?犹如慈悲心化解仇恨,无常观破除执着,这叫发心。
  什么是换心情?像是怒胜思、喜胜悲等,那是情绪的变化。

  情绪是暂时的,发心是根本。如果能从情绪变化中体会到心的状态可以多种多样,人的状态也可以多种多样,体会到无常变化,那么它将给人带来心量的改变,有了一点拿得起放得下的眼界、智慧、魄力,就不会再萎缩、畏缩地固着于一点。

  也许在这里,所谓的体会童心、回忆童年经验这类词语,改成闻、思、修习某种觉受、境界、见地更合适,或者前者算是后者的一些前期准备工作。

  忆念回想某种心情,观察体会某些经验,不是为了换心情,也不是就要为了找出什么恐惧焦虑的根源之类,而是为了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帮助整理所有曾经有过的思考、思绪和记忆。通过各个方面的生动贴切的资料,把你曾经有过的各种感受渐渐点滴润湿成片了,并体会到其中的运作和发展规律。其中各种心理学的解读、各种治疗方法都可以用上,各种佛书、杂书、影视中所说的道理,以及某些触动你心灵的、有对治力量的景象、意象、音乐等等,只要有启发,能够帮助你生起某些心情和感受,具有某种对治的效果,都可以作为思维、观察、体会的素材,成为你走向康复的辅助。

  如同夏坝仁波切说:“……找出很多很多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如果导论里面没有,就要到其它的书里面找出相应的道理来说服自己,即便其它的相关书里面也没有,你也还是要寻找一些道理来说服自己,让自己生起这种心。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调整我们内在的心理思维结构,慢慢调整,调整到最完美为止……。”可能“说服”这个词用在这里会使某些病友产生误解,它实质是一种内心的沟通、协调和认知的改造。就这些整理、调解的过程,都可以用闻、思、修来概括,而终归于菩提道次第禅修的模式。

  (五)

  康复需要两方面努力:发心和行动。

  佛教里说“行愿”,外在的行动和内心的活动(发心、愿望)是连在一起的。单有发心没有行动,要么因为障碍大,要么因为那个发心不够真切、不够强烈。心里真的有所愿望、有所感触,即使有障碍,也必定会想办法克服而付诸行动。而行为的熏习也将进一步培养正面的感受,树立良好的信心。

  有网友问到过一个问题。如果知道自己的症结,善于和真实我沟通,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该干什么,则全然投入生活实践没问题。如果根本不清楚症结所在,甚至怀着错误认识,却要行动转变自己,也许那样的行动正在以理想我打压真实我,则是盲目的。
  光做事不思考,不懂得怎样省察自己、和自己沟通,会造成很多迷惑,而且这样的“行动”恐怕正是一种逃避——逃避自己的内心世界。光在那瞎想思考不行动,同样无法达成目的,并且这样的“思考”恐怕首先就是一种逃避行为。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概可以做为参照。

  我个人觉得,行动对于社恐和行为强迫更易见效,对于思维强迫较难见效,得慢慢磨。

  (六)关于修持方法

  真正佛法的修法,需从依止善知识开始,积资净障(积累资粮与净除业障)。有次第、有系统的修法是按照菩提道次第的开示,从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的阶梯一步步修上去,是最稳妥、最完整、最次第分明的,从而也是最迅捷的道路。摘几篇文章:

  ◆居士问:请问上师,怎样算是正确的修持呢?
  ◇夏坝仁波切:我用自己的修行来做例子说明吧。我先背诵几个可以指导目前修行的偈子,它可以是佛陀说的,可以是菩萨说的,也可以是历代上师说的,我反复地背诵,然后再反复地观修。
  比如修菩提心的时候,先以毗卢七支坐的方式打坐,把整个身心全部放松下来,然后通过21次呼吸,来调整自己的心。修平等舍之时想:“一切众生是我母”,然后是“知母恩、观母恩、报母恩、大慈、大悲”等一个一个地想,想完了之后真正起修菩提心(此处特指自他相换菩提心修法)的时候,就念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当中说的“众罪咸归我,我善施众生。”(仁光法师、任杰老师所译《中观宝鬘论颂显明要义释》)我就反复这样念,念的同时就想,我要想办法把这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变成自己心的一部分。我便思维所有众生的一切罪业由我来受吧,我愿把自己所有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无论是一切六道轮回当中的行苦、坏苦、苦苦,不管每一个众生有多少苦,以及由于因果业报所造恶的恶报业力,都由我来受吧!我修菩提心等的一切善根,及我无始以来到现在所造的所有善根,回向给六道轮回的众生,愿他们脱离一切痛苦,具足一切安乐吧!我在心里这样不断地思维,不断地想。想到什么程度为止呢?想到不断地流出眼泪,内心非常非常难受,或者生起一种无法忍受让众生继续受苦的大慈大悲心为止,这就是一种观想。
  不仅要这样去想,而且还必须拿一些其它的经典,一边念一边去想,一边想一边去念,通过这种方式,找出很多很多的理由来说服自己,其实你能找到很多道理来说服自己。直到你的心一次又一次地生起对一切众生非常大的爱心和慈悲心为止。这样修的时间长了,你对每一个众生,哪怕是苍蝇和蚊子都不会感觉它是跟我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什么东西,你会总是感觉它也是我的父母,包括你的敌人和最痛恨的人,也都会不由自主地成为你发慈悲心的对象,要生起这种心理。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呢?无论是亲近善知识还是暇满人身难得,在念“福田正士至尊上师前……”、“偶一获此有暇十圆满……”(能海上师译《上师供》)这些词句时,要不断地想反复地想,观察自己的思维,然后再用《上师供导论》里面所讲的一些道理和理论来说服自己,如果导论里面没有,就要到其它的书里面找出相应的道理来说服自己,即便其它的相关书里面也没有,你也还是要寻找一些道理来说服自己,让自己生起这种心。
  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调整我们内在的心理思维结构,慢慢调整,调整到最完美为止,也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成佛。你成佛肯定不是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享受!绝对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把我们最肮脏的肉体变成毗卢遮那佛的金刚身,把现在我们最肮脏的烦恼心变成无所不知、能够度化一切众生的诸佛的大智和大慈大悲。
  ……你暂时根本就不用考虑修禅定的问题,因为你现在需要修的是菩提心。修禅定的时候当然不是这样修。而且这样修对禅定的影响是:第一,会对修禅定有帮助;第二,禅定的基础是菩提心,没有菩提心你根本不该修禅定,因为即便你修了禅定也证不了佛果。
  ……对,我就是想说这个,一定要按菩提道次第修,这个很重要!你现在念念咒也可以,但是最主要的是按菩提道次第去修,能生起菩提道次第的觉受才是无价之宝,将来你再修什么本尊、什么法都可以非常快地修成。

  ◆祈竹仁波切答居士问:
  当你有了出离心、菩提心,你很容易生起空性见。当你生起了空性见,你就切断了轮回,和轮回说再见了!那个时候,就算有人要你喝下一整杯毒药,你也会丝毫无损!

  ◆菩提道次第的特有修法:
  “观察修”(也叫“分别修”),是菩提道次第的特有修法。就是在禅定中思考问题,用智慧来洞察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觉受的一个过程。比如以思维轮回过患为例,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轮回的种种过患之后,只是对此有所了解,仅仅是获得一些知识而已,并没有发挥出相应的激励作用。我们必须要把这些问题拿到禅定之中,在寂静专注的状态下,进行反复的思维抉择,观察体悟,直至在心中产生相应的觉受,改变自己原有的心相续,心和法融为一体,真正生起对轮回的厌离感。这就是“观察修”。只有“观察修”才能带来这种证量。
  “观察修”和心定一处的“专住修”有什么区别呢?“专住修”传统上译为“奢摩他”,即心缘一处的修定法门,专注于一个特定目标,制心不动。许多人都认为只有专住修才是正确的修持,观察修会对此产生障碍,应当摒弃。甚至一谈到修持,就认为一定要什么都不想,让思想一片空白,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禅定”等等。这更是一种错误的见解。那些痴呆者或植物人也是什么都不想,吃几粒安眠药也能达到这种不想的“境界”,但这对解脱有什么用呢?禅宗的六祖慧能大师讲“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他也反对这种修法。可是长期以来,很多修行人就是不求闻经解意,以为修行不可以有分别心,修法时不能有思想念头,把观察当成修行的障碍加以摒弃。这说明我们还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止和观。
  修行就是要进行思维抉择,不用这种修,不会产生明辨真理的智慧。许多经论里都讲过这个问题。比如《解深密经》说要“如其所闻,作意思维。”我们听闻佛法、念诵经典的主要目的,不就是为了理解其中的意思吗?通过学习佛陀的思想和智慧,来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和行为。这就需要进行思维抉择。正如我们想要吃饭却不去动手做,整天在那儿念叨菜谱,念了半天,也不能把肚子念饱啊!念菜谱的目的,不就是为了知道如何做菜,然后再亲自实践,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吗?所以,不要把念诵仅仅作为某种禅定法门来修,虽然那样也有功德,能种下少许善根,但更重要的是要思维其中的义理,用以转化自己的心识,这才能真正发挥修法的作用。佛陀曾经教导弟子说:“对于我所说的每一句教言,你们都要像甄别真金那样仔细对待,不要因为是我说的就相信。”有的人理解为这是佛的自谦之词,佛认为自己讲的也不一定都对,因而告诉弟子不要盲从权威。然而佛作为遍知一切者,所讲的东西怎么还会有错呢?佛在这里所要强调的,正是要求弟子们进行观察和思辨抉择,只有通过这种观察修的转化,才能在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和接受佛的言教。
  虽然有的法门讲“不思善,不思恶”,但那是从究竟意义来讲的。从空性的角度来说,不管善念还是恶念,观其自性都无生无灭,空不可得。因此不执着于妄念,任其自生自灭,则自然融入虚空,显现本有的大光明——这是修证的一种境界。所以慧能大师说“老僧不断百念”,因为妄念本空,又何必去断除它,头上安头呢?所谓“不思善恶”,仅仅是针对上述特殊情况讲的。有的人却误认为修持就是不要有分别心,不要有思想念头。要知道佛所说的“无分别”,是指在胜义谛中,诸法的法性相同,从这个角度说诸法无分别。但佛还有妙观察智,万事万物犹如在掌中一样清晰明了。否则,如果佛连五谷都不分,是非都不明,像这样的“傻瓜佛”,谁愿意去做?我们之所以会沉溺于轮回,正是因为无明。无明的对立面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破除无明。修行要善于观察修,要越修越有智慧,越修越不迷惘,越修越自在。如果整天不思善也不思恶,是非不分,善恶不明,思想越修越迟钝,这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动物也不思善不思恶,它只靠本能来生活。萨迦班智达也说:“愚痴的人来修大手印,只能成为畜生道的因。”
  所以在宗喀巴大师的教法里,特别提出“观察修”这样一个特殊教授。这也是其他教派所没有的一种修持方法。虽然很多教派也承认这种修法,但却缺少像这样完整系统的修持理论体系,缺少能用于思辨而获得定解的正确教理。这种方法就是在修定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问题上,按照教理进行深入的思维、观察和抉择,止观交替进行,以解决我们心中的困惑和执着,同时经过禅定力的转化,心中自然会生起相应的觉受。同时,这种修法也能解决修定的问题,通过积极的观修和引导,心念自然专注,不会产生沉掉的过患,不求入定而自然能快速入定。然而有些浅薄之士却认为,格鲁派只知道研学经教和因明,整天辩经,可能没有什么实际修持。这是不明白“修法”的真正涵义,不明白“观察修”也是一种修。我们和谁辩论呢?是和自己辩!辩论的受益者正是自己。为了显正破邪,固然需要掌握一定的因明学,但真正的思辨观察对象是自己,无明、愚昧、怀疑、烦恼等等,这些覆盖在我们光明心上的敌人,才是思辨观察的主要对象。只有通过如理思辨和观修,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法理,在心中树立起光明智慧的旗帜。
  我们修持“三主要道”,修出离心、菩提心、缘起正见,都是以上述“观察修”为主。这是实修道次第的精要教授。只有通过观察修,我们才能在心中生起三主要道的证量。不用这种修,是不会真正产生任何觉受的。最后只能成为所谓的“教油子”。就是听闻了不少教法,知道生死无常,知道轮回过患,也知道解脱胜利……,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心中却没有生起丝毫觉受,仍然贪爱世间,仍然执著自我,丝毫不能对治烦恼。这就是没有通过“观察修”,将教法转化为内在觉受而导致的过患。

  ◆观察修——心法相融的殊胜方便:
  一般人修法有一个弊端,经咒佛号念了不少,经忏也常拜,可是多年下来对心态影响不大,闻法当时,可能会引起一些感触,能引发些微信心、出离心、精进心等,过后几天,心态又依然如故,日常行事我行我素,随习性走。。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教理越懂越多,每次修法希里糊涂过一遍,法融入不了心,心也不在法上,心、法不相应,这种情况,帕绷喀大师称为“教油子”,若不励力改变,修行不会有太长进了,任修何法,都成形式,与身心解脱背道而驰。。
  为避免以上修法的恶病弊端,帕绷喀大师开出了格鲁派传承中不共的修法:观察修。观察修是基于这样一个简单道理:我们每一个人听闻得到的智慧很容易失去、忘掉,为了把它长期保留下来,必须在听闻各种道理后,结合自己的思维方便,把这些法义道理融合在心态里面,这样法相就消除了,法义最终是心里的一种觉受,心法融合后修法的效果是不断加强这种心态觉受。如此,则每次修法都有心里的觉受体现,这样就避免了默然无觉的教油子的弊端。。。
  帕绷喀大师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观察修的妙处。
  其一譬如眼见美色,身心相应的会有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实际是贪欲所引发的各种觉受,我们从无始劫来和现前都有意无意地在熏修贪欲,所以贪欲与自心坚固融合,不容分离,所以说,无明以贪爱为根本,因熏习时间太长故,贪爱与心融合一体。。
  其二遇嗔敌,心中也是自然而然地会眼红耳赤,恨不得一棍子打死,此心态无理可说,一念即起,皆因贪嗔皆经无始熏习,业根太重。这实际可以作为观察修的反面例子,由此可见观察修的实质是把法义融会在心态中,转化成无相的觉受,可以祛除所知障的弊端,也不易消失和破坏。。
  现在说说以观察修修习善品诸法,首先要确立一个科目,譬如寿命无常,然后就从经教和大德的论著甚至世间的各种正反道理,从中抉择犀利的法义来分析思维,只要有利于心中生起无常的体验,如熏习贪嗔一样道理,通过反复思维,渐渐心中生起对无常的觉受,甚至好象随时听到无常接近的脚步,由此即能生起修法的迫切心和精进心,一刻停歇也会觉得如失去珍宝般的可惜。。其他科目的观察修法道理一样,可以类推。
  观察修按效果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相状:即通达相、有励力觉受、无励力觉受。修时能想起修法科目相应的各种所缘类,记忆不差,即是通达所缘相。修科目时尚需各种教理教义辅助思维抉择,经思维后能生起觉受,不思维时不生觉受,称为有励力觉受。到了思不思维没有差别,何时只要一提起念,或遇境界,相应的觉受无间地生起,如眼见美色,能无间地生起心潮萌动等各种觉受,称为无励力觉受。生起无励力觉受后,那么此科目的有相的修习基本完成了,法与心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何时一提念头或一遇境界觉受就会朗然地在心中生起,就算熏修一遍法,此时才可以说能随时随地的修行了。。无励力觉受后继续往下深修,离证悟心性光明就不远了。。。

  ◆格鲁不共修持——观察修:
  在《菩提道次第》中,将所有佛法修持归纳为观察修和止住修二类,而所有佛法修持对象中只有奢摩他——止才是止住修,其他所有所缘都要进行观察修,因此正确了解观察修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大略研讨一下观察修。
  观察修是说对于所应观修的内容通过思辨、分析、推理等各种方法进行修持,当内心有所觉受的时候才进行止住修——安住于观察修所得之觉受。就像我们对于一个仇人,每思及曾对我所作的损害则怨恨增加一分,这是我们平常人的“观察修”,佛法的观察修要把对境换成道次第的所缘。宗大师说,此观察修不但不影响止住修,反而可以帮助生起止,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有炼金的比喻。
  现在很多人认为只有止住修才是真正的修持,其实是十分错误的,苦、皈依、业果、出离心等需要观察修才可以生起觉受、证德暂且不说,能断除无始轮回生死根本无明的唯一锋利宝剑——无漏智慧也是必须要通过观察修才能获得,这点宗大师在很多著作中都有论述,帕帮喀大师曾说:这个观察修的教授是从文殊上师(指宗喀巴)语密耳传所出,只有格鲁派具备而他宗少分也没有的教授(帕帮喀著《菩提道次第体验引导修法教授》)。
  1、既然说观察修是思辨、分析等修持方式,那回忆道次第每个所缘是否是观察修呢?这不是这里所说的观察修,观察修一定要具备各种理路的推理、思辨,然后确定所观察的对象,单纯忆念并不具备这个因素。
  2、背诵所闻的法义,然后进行思维也不是观察修,因为这只是属于闻慧的范畴,按照所闻法义进行思维不具备观察修的要素。
  3、串习道次第每个所缘以及他们的标准、修持方法、修持次第等也不是观察修,这属于串习道次第的法义,令不忘所缘而已,并不能生起道次第的证德,故非观察修。
  现在很多人说格鲁派所说的观察修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和殊胜之处,我想可能是不了解什么是观察修吧?这个教授在其他教派的确难以找到,但并非说他们没有证德,只是没有阐发出这个教授而已。所以帕帮喀大师说此乃格鲁别法。
  匆忙之中略谈如上,起因是由于本空说只有中观应成思想才是格鲁的精华,其他都是和“邻居”差不多而起,其实格鲁所标显的各种殊胜并非乱说,里面具有严格的论述,其他殊胜之处等有机会慢慢探讨。

  ◆夏坝仁波切关于“闻思修”菩提道次第的开示
  (在网络搜索这个标题即得。)

  此类教授格鲁里很多,想了解的可以自己查找。

  我想,当初步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的觉受时,粗重的烦恼障碍会得以减轻。心调柔了,要修止修观才比较容易,也不大会走偏了,或是作无用功。对于像我这类头痛的人,越想安静不动越是头痛,没有办法处理,要么就只能打瞌睡以缓解头痛,所以要去修什么止是不可能的。但平时在生活中,当遇到某些情景、读到某句话等等的时候,偶尔心中有所感触,体会到了某种心境,生起了某种觉受,头痛便会减轻一些,心里便会感到些许希望。这样的次数多了以后,你便会留意这种情况,并且开始自觉主动地往这方面发展。据本人经验,忆念回想、观察体会一种童年心境,恢复一种童年感受,是最有意义和最易操作的。而忆念回想、观察体会最大的感受是“无常”以及“业与因果”,而思维无常与业果是生起出离心的内容。这样看来,我的做法可算是修习菩提道次第的一种前行。

  就佛法而言,如果出离心都没生起来,修什么都与解脱无干,而要是生起了出离心菩提心的觉受,可以把心安住于此种的觉受,这便是一种很好的修止方式。就疗愈而言,不需要一定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只要生起了一种轻松放下安祥的觉受,同样可以把心安住于此种心境。如开示说:“这种修法也能解决修定的问题,通过积极的观修和引导,心念自然专注,不会产生沉掉的过患,不求入定而自然能快速入定。”

  以上是我的理解。这个方法、这条道路是我在自身康复过程中摸索出来的,由于感到这种调心办法和菩提道次第禅修的模式有相通之处,所以就拉来这面大旗给自己包装了;同时也是因为觉得它可以成为一种具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并且,就像道次第是整个修行之道的凝炼总结,任何修行的教授都可以纳入道次第的教授,这是一条圆满的道路,我的路子也是在阅读学习实践以后,对其中心理转换过程、修心之道的一点体会总结,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掌握好了,很多方法都可以纳入这条修心之路。不过我所说的东西并不成熟,有些零散体会,没有贯串成系统,且心理学不懂多少,不是我能发明的这个路子,而是佛教里面本来就有的路。

  另外,对于佛法我是初学,真正的菩提道次第不是我说的那些怎样放松、发心、缓解焦虑、化解执着等内容,如果有人想了解真正的菩提道次第,请找具德上师传授。

  (七)相关问答

  以下是部分病友的邮件中提到的问题。说实话收到这种东西我有点发怵,好比一个外行人还没经过培训就被赶到前台受理业务了。好在我是业余的,只是谈谈个人经验,不必担代怎样重大的责任,这样可以保有点平常心。对于病友的问题,我勾画不出完整、透彻的回答,想到一点说一点。

  ●为什么我想到某些童年经验时感觉挺好,挺有信心,可用在工作中却很不自然,拘谨,做作?

  【回】体会童心不是逃避现实,不是要故意挤出某种腼腆、僵硬、粘乎的表情,而是学习儿童少染着心。这样的童真经过锤炼,或许可以达到像是老顽童一般,有着看破大千世界而又始终怀着赤子之心的眼界与胸怀,这也是末学的一种期望吧。

  童年时期心少染着,没有很多攀缘计较,没有很多贪婪、恐惧、疑虑、狭隘、好面子等问题,天生就有恭敬心、平等心、惭耻心、勇猛心(心无牵挂,无所畏惧,初生牛犊不怕虎等)、出离心、谦和心、慈悲心等情怀,即使一时有问题,也不难放下。而在现在混乱的状况下,要观察体会偶尔短暂的清明,把这一点发挥出来,注意到在这个清明心境的背后,正是恭敬、平等、惭耻、勇猛、出离、谦和、慈悲等的经验在起作用。这些经验在强迫严重的生活状态下很难有,而在没犯强迫时(比如童年)较多且印象深刻,有利于打破僵直的状态,比较便于入手。

  并且回想童年还有个好处。比如我们忆念上师,与上师相应,不仅在于一条条细节的改造,而且作为一个整体,上师的人格力量感染着我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当我们想起上师,就会生起一种心,自然知道哪些心态是不对的,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该怎样去做,自然会有一股正面的力量引导、净化着我们,而不仅仅是一条一条单独的割裂的对治。所谓的体会童心也一样,是与我们内在善良、明净的人格相应,具有一种整体的治疗意义。如果能够体会到心中本具的贤善人格(或者说是过往生的善根开启了、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圣贤教育在我们心识中播下的白净种子起作用了),恢复起来较为明白有力。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学佛之后,有些陈年陋习能很快不费力地改掉的一个原因。

  童真的感情是我们本来就有的,由内而发的,一种自然的心情,不用刻意造作,当遇到外缘时,自然就会生起的反应。也许开始对那种心境、那种态度不太清楚,不太熟悉,因为已经遗忘太久,会有些造作,时间久了,历事多了,就变自然了。

  其它皈依、忏悔、祈祷的心同样。专修的时候有专修的方法,平时则是历缘对境的熟悉与历练。生活中一边忆念祈祷上师一边工作,不是某种宗教神经质的状态,而是自然、专注且敏感的状态。怎么忆念呢?佛教里有个比喻,如子忆母,犹如孩子想念母亲的慈爱那样(或者是如母忆子,如同慈爱的母亲想念孩子那样。这里的母亲、孩子都可以理解成自己),生活照常进行,心里总挂念着。又或者像是想念恋人那样,不思量自难忘。又如别人喊你的名字,可能你的思绪很多很乱,别人说什么你没在意也听不清楚,但如果别人一说你的名字,你马上就会反应过来。就是像这个样子。生活中不用刻意去钻营什么状态,心里自有一份情怀。

  回想曾经有过的经验,不是为了去寻找安慰,而是学习好的地方,去掉坏的地方。其中能起作用的,无非在于正确的发心和行动。修心炼性,不正是返朴归真的过程吗?

  另外应当知道,我所说的东西并不完美,更没有上升到怎样的理论和系统的高度,只是把自己有过的经历、经验尽量完整地叙述出来。记录下来的都是心里话,可未必适合别人。应该说,有些说法很有帮助,却不是必需的。比如三个自我、接纳之类,很多人不去深究,甚至不屑于此(很多信佛人就这样),一样得以康复。如果真的觉得我说的这些东西不好,或者觉得被它束缚了,那就扔开它,就像别人扔开三个自我、接纳之类的东西一样。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许有时会回想起那些文字中所说的东西,也许会觉得有道理、有启发,也许会觉得不正确、不完善,都不用挂怀。从自己的感想出发,活出真实的自己,会产生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自己的处世方式,知道怎样在社会生活中表达自己。

  ●觉知的方法里说要专注当下的某一事物,改变心不断流转于过去或未来的习性,而恢复童心却要人回想过去的经验,到底该回忆还是不回忆?

  【回】这个问题与忏悔的一个问题相似。反省要发掘往事,与「往事浑忘却」如何调适才不矛盾?参见“反省忏悔除心垢”一节。

  回忆从前不是要人停留在过去,而是为了整理思路,并从中汲取营养。如果生起了一种祥和的感受,当下混乱的心相续就改变了,可以试着安住在这样的心情里。但如果是带着执着的心去回想以前的事情,甚而夹杂着怨恼,觉得以前多好,现在怎么变成这样了,留恋在过去,不愿正视、面对现在,这是一种愚痴连带怖畏的心。

  好比阅读祖师大德的传记,忆念往圣先贤的事迹,是为了学习他们自觉觉他的心行,这样的人格力量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从而使我们增上信心,生起勇猛精进的心。如果阅读的时候想,要是我是书中那个人,有这么多光环,生命如此多姿多彩,别人也来艳羡我,那该多好,沉浸在幻想里,那是起了贪心,这个心与先贤的心行正相违。这类留恋过去、不正视现在、幻想将来的状况,是攀缘计度的心在作怪(当然不是因为追求完美,追求完美不是这样的心),是在造轮回业。

  更多请参见前文叙述,已有说明。

  ●觉知能代替忏悔吗?为什么没有忏悔练习觉知也有效?觉知的意识是开放的,专注则是精神集中在一点上,两者似乎是矛盾的,不能运用。

  【回】觉知练习是内省的练习,我想如果内省力足够强,能够完全省察到是什么深细的习气障碍了你,那么不需要借助心理学理论的拄杖,就可以改变自己。忏悔同样。

  忏悔是把以前的恶业种子习气挖出来,因为经常冒出不好的念头,是因为意识里潜藏着很多恶业种子,这些种子现在发芽了,冒出地面了,所以有强迫症了。忏悔就好比注入了甘露、药水,把埋藏在地下的毒素清除掉了,不会再发芽了,强迫也就没有了。觉知观照也可以说是一种忏悔方法,它是一种出离:以前习气缠缚着你,你和习气认同,执着以为那就是你,现在觉察到那只是习气,不是你,于是原来的执着粘缚剥离开了。其中的那个执着粘缚便是一种毒素,通过觉知观照把毒素清除。

  并且忏悔、觉知等,本身是一股正念,当起了妄念时,只要保持正念,其它妄念即使没有相应对治净除,也得以暂时遗忘了。好比玩游戏,一般说来玩游戏是不可能净除习气的,但把心思保持在玩游戏这件事上,也可以使人暂时忘了强迫的妄想。

  觉知和专注不是一码事。我理解觉知属于观,专注属于止。怎样专注呢?比如练习内观,保持对五蕴生灭的觉知观照。当生起烦恼时,或心思打岔忽然想要游走玩耍时,不要去理会那些念想(不是要把那个打岔的心思灭掉或压下去,而是不理会),只是保持正念,继续观察五蕴生灭,这便是专注。

  我们平时都散乱的,陷在、被困在自己的烦恼妄想执着里,不是开放的,但由于随顺自己的习气,觉察不到,还以为自己放松、开放,那个样子哪能观照什么。现在要把心拉回来,是要克服习气的。做别的事同样,当起了妄想时,只要继续看好眼前正在做的事,别的妄想渐渐就少了、淡了。这样便可以深入专注。

  禅修方式不是只有觉知内观一种,但不管哪种都需要专注。专注可以专注在觉知上,可以专注在观想某一事物上,也可以专注在观察体会某些童年经验的心情上,专注在皈依、忏悔上,专注在慈悲喜舍上,专注在空性上,乃至精神分析之类的事情都需要专注。并不是觉知就不用专注了。

  在实际练习时,如果感到散乱了,可以转向止的练习,使心定下来;如果感到昏沉了,可以转向观的练习,使心里清明,两者互相扶助。止观需得双运,不能偏废。这是我从书上看来的。

  正因为专注,所以才能保持清醒的意识,才能保持开放的觉知,两者不是矛盾的。

  ●对治三要道: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怎样配合康复治疗?

  【回】这是我曾经说过的话,现在觉得喇叭吹太响了。

  所谓出离心可以简化成出离世间八法的心。于世间八法生厌弃,生惭耻,于种种顺逆境界看淡放下,不生染着。比如事情已经过去了,不再想了,未来的事妄想无用,不去攀缘,关注当下的生活,这便是一种出离。

  所谓菩提心可以简化成慈悲心、善心,首先是善待自己的心。小时自己糊涂,别人也糊涂,以盲引盲,导致了现在的状况。现在自己了解到原委,如同父母对待孩子的心情,理解、慈悲、包容自己,包容所有的一切,同时现在自己具备学习和适应能力了,自己要为自己负责,需要自己着手哺育、培养和觉悟自己。

  所谓空正见我想说的是一种从因缘来考察事情的方式,即明了事情是由种种因缘聚合而成,从而打破原先以为实有的执取。通俗地说,就是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于是宽容了、放下了(原先因不理解而有的愚痴和执着)。

  比如仇恨,如果对某人仇恨很深,念念不忘,要你放下仇恨,可能做不到。原先你把对方和你放在对立的位置,现在则想到:
  1、对方不是独一无二的,像对方那样的人、那样的情况有很多;对方也不是专门要针对你,是他的性格、思维方式、业力种种因缘使然,“你”在这里对对方而言只是他心里宣泄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是片面的,并不符合真实的情况,所以你不用在意对方的看法。这样去想,那个坚固的“对方”(对立面)的感觉就被稀释了,于是你的怨恨失去了目标,没有朝向,就萎缩了。
  2、你也不是独一无二的,像你这样的人、这样的情况有很多;实际上你也不是专门要针对对方,是你的性格、思维方式、业力种种因缘使然,“对方”在这里对你而言只是你心里宣泄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是片面的,并不符合真实的情况,所以你也不用在意你的怨恨。这样去想,那个坚固的“你”的感觉就被稀释了,于是你的怨恨失去了发出地、支撑点,生不起来了。
  3、如果是由于对方愚痴而害了你,对方自己正是愚痴的受害者,他自己也深受其害。这样想,便会生起一点悲悯之心。
  4、你同样可能在某些事情上害过其他人,即使近期没有,远期也有,即使远期没有,过往生肯定有。你们都是有缺点的凡夫,没什么不同。
  5、对方的心理运作和你的心理运作的路数,是相通的,你们彼此是同一件事情的不同侧面。这样想,你和你的对立面就同化了,失去了对立。
  以上是在答一病友问时想到的几点。实际上我们可以想到很多情况,发现有很多理由,都表明了我们原先的实执,那个坚固对立面的认识、仇恨的感觉,是很狭隘的、莫名其妙的、没有理由的,是错误的,它是妄想,不是真实的。在佛教里说明的理由更多。通过这类思维,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如果真的看清了是非曲直,心里不会有疑问。理解了,也就宽容了,对别人,也对自己。这样把思路厘清了,心量变开阔了,发心才不会望空而发,才有意义。

  这种是简单例子。深层而广大的,我想是出于对神经症本质的理解,看见了其中种种因缘的牵连,而引生的对轮回的出离和悲悯之情,以此心观照所有轮回中的芸芸众生,观照轮回中的芸芸众生中的那个自己,神经症将得以彻底根除,心灵将在此中得以升华。这是一种期望吧。我想这是经历神经症能够带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三要道是三个要点,扩展开来则有很多内容和具体的操作步骤。佛法里的发心引导,是有次第一步一步引导的。比如思维一切众生对己有恩,这个境界很开阔,一般人很难一下修起来。如果不能思维有恩,可先思维怨亲平等,生起平等心,以便先把那个仇恨放松、放下。如果不能思维一切众生,可以先从身边对己有恩的人、与己亲密的人开始,比如父母亲人等,生起感恩的心情,这样心量便已经可以放开了一些,然后扩大到一般无怨无仇的陌生人,然后把这个心情运用到你怨恨的对境上。这样一步一步引导,最终生起知母念恩报恩等的觉受和证量。

  类比强迫症,心绷得太紧,太固着了,以致患者觉得心只有那一种固着的状态,放不开来,转换不到其它状态,那么也需要一步一步引导。好比一个人拳头握得太紧,完全僵化了,以致以为那只手生来就是那个样子,都忘了怎么活动了,这时你突然要他去抓住别的东西,他根本不知道怎么做。那么需要让他放松开来,犹如思维平等心出离心一样,使心的状态慢慢舒缓活动开来。于是他便可以体会到,原来手不是只有握紧那一种可能,还存在其它可能的相状,然后他才可以伸开手去抓别的东西。当心里有了一些宽松的余地,有了一点活动的空间,就好像手的筋骨活动开来了,然后便可以展开其它事情,慢慢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对治一般的心理问题,佛法比心理学圆满。对治严重的心理疾病,佛法未必比心理学拿手。对于一名佛教徒,提三要道作纲领,把自身的所有经历、所有感受最终汇入这条道路,我觉得是必然的,否则他的心灵没有获得整合,他的生活是割裂的、支离破碎的。但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这种思想感情,具体到各人的应用,有很多实用效果好的且自成体系的心理治疗方法,未必一定要生搬硬套三要道这种东西。

  ●你的很多分析与方法我以前在静坐实修时也隐约闪现过,只是不那么深刻和明了。我的思考缺少内心深处的认同感,还是在自己的头脑里打转,我觉得我应该身体力行这些禅修方法……。

  【回】开始那些想法在我心里也是隐约闪现,一晃就没了,但在那一闪现间,心情顿时放下,顿感轻松,然后一晃之间,心情又焦灼沉重起来。但因为有那么片刻的经验,对当时那种经验,那一闪念的背后是怎样的想法、怎样的思路,慢慢去体会、去寻找,就会逐渐清晰明朗。这样反复摸索体会,反复训练,那些想法和思路就变得熟悉和完善起来。以后当遇到某些对境,心情焦灼沉重时,只要顺着已有的经验体会,就可以轻松处理。

  这样去观察体会偶尔短暂的清明,把这一点发挥出来,与菩提道次第的禅修方式是一个路子。它们都是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某些都曾有过的经验,如知母念恩报恩等等,逐步引导人们怎样思维体会无私的心,也许这种心在我们平时只是一闪念,或者只在某个特定对境下才容易生起,现在则通过有意熟悉那种心情背后的想法、思路,把那种心训练牢固起来。其它皈依、忏悔等发心也是如此,通过反复思维、反复训练,最终才能生起坚固的觉受和证量。

  这些都是入门的东西,我以自身所知能作个抛砖引玉之用,就挺高兴了。不过我现在是想得到,做不到。比如跟你回复了一大堆,但对照自己都没做到。理智上能想到一些漂亮的东西,但内心没有相应的转变,那种觉受生不起来,根本没达到那种境界。这需要长久的修习。

  但是这不容易做到。按照那仓活佛的开示,在系统学习菩提道次第之后,以《速道》修法进行闭关实修。首先,要把下士道和中士道作为实修重点来修持。一般而言,下士道的证量生起需要5年时间,中士道需要5年时间,这是指闭关专修的情况下而言的。如此实修,上士道的证量才有生起的基础。上士道中又以止、观为核心。所以真是不容易。

  一般学佛人天天说厌离轮回,度生利他,然而那些基本上只是概念化的,没有落实到身心上,不是真实的。他厌离的只是书上说的轮回。因为书上天天说厌离轮回,他看得厌了,于是厌倦了那些概念上的轮回,而非真正的厌离轮回。这是宗萨仁波切的开示。

  曾有众弟子问阿底峡尊者:“何时方可摄受眷属?何时方可行利他之事?何时才可超度亡灵?”尊者回答:“证悟了空性并且具足神通之时方可摄受眷属;自私自利之心断尽之时方可行饶益他众;获得见道之后方可超度亡灵。”
  所以一般学佛人的所谓饶益众生是靠不住的,非真正利他,而是自我的投射,乃至病态的宣泄。但虽然不是真正利他,却也是必要的练习,其中好的成份是值得肯定的。

  所以实际上,学佛人往往也是“思考缺少内心深处的认同感,还是在自己的头脑里打转”,内心要达到菩提道次第的证量,谈何容易。

  相应的,可见观察体会偶尔短暂的清明,或者生起皈依忏悔等等心情,也是很难。即使一名健康人也需要长久的训练才能做到。不过对于治疗而言,要求比道次第的禅修低得多。但鉴于患者的情况,比一般健康人多了很多困难。所以你说“思考缺少内心深处的认同感,还是在自己的头脑里打转”,实属正常。

  断绝网络有好处,也有不利的地方。因为如果还没有大致了解,自己一个人研究,会很沉闷、很局限,没有外来提醒,难有进步。比如我,如果没有看很多心理资料、佛学资料、怀旧资料,早早断了网,那么很多东西都想不到,对恢复不利。但如果已有一定经验,或者觉得上网心太散乱,断网一段时间也是好的。总之自己把握。

  ●老是梦见大便,醒来很不舒服,怎么回事?

  【回】梦见厕所、大便可能与邪淫、xing生活不洁有关。我早年曾多次梦到在厕所拉大便,或漂浮在粪坑上方,其中有的可能是消化不良或身体不健康引起的,更多的则与性有关,因为那时上网看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且SY频繁,是那种在污秽浊臭的脓血粪坑里翻滚的感觉,相应的就梦到厕所、粪坑了,做梦的时候心里能感到和邪淫的关联。

  如果不是这方面的事,按我的理解,以我们患者的情况,之所以梦见大便,是因为我们这个人就像一坨大便,和大便一样下贱、臭秽。当你感到了自己心中的污秽,和大便一样肮脏,令你厌恶,当你觉得你这个身体、你的言谈举止、面目表情、举手投足、为人处世都充满了龌龊与污秽,像是大便一样不堪入目,于是梦见大便了。什么样的龌龊与污秽?比如神经症的习气,和其它内心污秽的习气。

  梦见大便,说明白天自己在生活中觉察到了内心的污秽,有惭耻之心,自己都想掩鼻弃之,所以在梦中显现出来了。这个梦相当于一个提醒,告诉我们要生起惭愧心、忏悔心,需要打扫自己的心灵,清理我们的问题。所以梦见大便是好事。还有很多人都觉察不到,梦都梦不见。

  如果醒来很不舒服,是因为那种大便、厕所样的污秽没有清除掉,感觉就很不舒服。如果梦见清除掉了,是业障净除的征相,醒来应该感到清爽,表现在生活中,神经症的毛病、不好的习气应该净除了很多。

  也会有其它情况,不一定是大便。比如我几次梦见在一个陈年旧房子里,房间里落满了灰尘,且到处都是虫子,我反复清扫,可虫子不断地冒出来,后来我厌烦了不扫了,结果最后看起来房间和没打扫差不多,这是修行懈怠,忏悔不力。还梦见光着身子在一个蒸笼里,由两个人抬着往山上走,蒸笼把我体内的黑气蒸发掉了,走到半山腰的时候放下我来,我一个人在山腰,换了身干净衣服,山风吹来,很是舒服。我想,光着身子是表示完全坦露,直视问题,没有遮掩;在蒸笼里,一是表示安全,没人看到,二是表示把自己围起来打,无可逃遁,三是表示用功,蒸出一身汗了;有人抬,表示上师三宝的加被。不过可惜只到山腰,没到山顶,说明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改善。也有梦见上师三宝的梦。

  这种梦我想不管有没有诵经礼忏,不管信不信佛,只要从内心深挖习气,在心里诚恳发露愧悔改过,就有可能出现,不是希罕事,但只有在反复多次出现的时候才算业障净除的征象。没有这种梦也不是一定表示没有净除,只要在生活中那些毛病、习气的确纠正了,就是好了。但我想同样应该需要验证。如果没有上师,有个方便法,可以用地藏占察轮占察检验三业是否清净;如果是依止上师修学的,上师会知道弟子到了什么程度。

  ●我想我是没有真生出惭愧心,迫切心,不能使自己的心念相续不断,所以导致这段日子的修行断断续续,不能坚持。但是要升起迫切心情似乎又会不很放松,又有点紧张,生怕又掉入强迫状态,不知道怎么去让自己坚持?

  【回】《四十二章经》:“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缓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另一段网友说的:“佛法最是圆满,如教你观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是让你精进,是一紧,而修行上轨道后,又应思维人身难得今我已得,佛法难闻我今已闻,是一缓,易生起喜乐而对修行更有益。如犯杀盗淫妄酒的堕罪,应受三恶道的苦,是一紧;而今已受持五戒,可免受此三恶道苦,是一缓。紧缓之法,佛法中处处可见。唯紧无缓,日日只有痛哭的份,哪还会有心思修行?如琵琶弦子,绷得太紧易断,太松则不成调。”

  我体会,“要升起迫切心情似乎又会不很放松,又有点紧张”,这个“紧张”,如果是想到自己业障深重不修行来不及了、要掉入恶道了,那么这种紧张适合上述两段内容。但如果这个“紧张”,是“我是怎样”、“我就要怎样”,那不是用功太紧了,而是起了攀缘计较世间八法的念头,这种情况一是需要放松、放开那样的想法,不管那样的想法,安住于自己该做的事,二是对那样的想法要起惭愧忏悔的心,这样思维,心便柔顺了,不那么紧张(计较)了。

  另外,修行自需倾尽全力,不是某些人所想的“顺其自然”、得过且过的样子。果真上路了,会越来越专注,用功绵绵密密,越来越知道怎样正确如法地倾尽全部心力去努力用功。如果首先还在担忧计较“尽力”、“努力”、“竭力”、“用心”之类的词语,听到之后在心理上造成不好的感受,觉得消耗气血津液,产生身心疲厌,甚且带来强迫,因而对之生起厌恶、畏惧、怠惰,只是因为没有调和身心,不会正确用心,用功不上道,不能反怪“尽心竭力”、“努力用功”、“追求完美”的提法是根本错误的,然后还瞎想些“染净无别”啊、“不执着”啊之类没用的。如行般舟三昧,或夜不倒单,或如某些大德之专精用功,其心岂会在一些粗重琐碎的身心感受上。关于怎样正确用心,在诸多经论和大德开示里都有。

  总括而言,如果能知道自己的症结,知道自己该怎样惭愧忏悔,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并且能够付诸行动,那么改变只是时间问题,不用着急。

  改变需要过程,做好自己该做的,出现阻碍和反复是正常的。记得有个比方,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犹如一盏油灯,中间火焰在燃,火焰周围也有烟在冒。做自己该做的(念佛),好比中间的火焰在燃;同时也有妄想,好比周围有烟在冒。虽然有烟在冒,但火焰还是在燃呀!所以关注那个火焰就行了,其它会慢慢消融了。

  这个话我是这样说一说,自己未必能做到。但某些时候做不到,某些时候还是做得到。一时做得好不用自得(自得已经是妄念了),一时做不到也不用太自责或沮丧(太自责或沮丧也是妄念),只要做不到的时候越来越少,做得到的时候越来越多,就是在进步了。

  以上是末学的感想。

  ●改正不良习气

  【问】发现其实回忆童心,忏悔皈依,斋戒,觉知,活在当下啊都是为了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气,通过“不知道”、“在学习”、“在尝试”这样的词语告诉自己,脱去全部身心的羁绊,全神贯注于当前做事的心情上,可以稍稍带着这么点觉知,而不是想“我”是怎样、“我”就要怎样之类。今天早上起床,居然有了短暂的童年时起床的那种感觉,心里有了点幸福。

  【回】您很用心、虚心,的确是在学习、在尝试,这份心态也是我需要学习的。《十善业道经》里说:“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相信怀着这样的善念,念念为善,一定会迎来健康光明的生活。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11-4-9 19:56:34 | 只看该作者
柔软的心、坦诚的心、童真的心,
很喜欢作者理论联系自我经历的而得出的认识,平等平和谦虚透着智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11-4-9 21:31:50 | 只看该作者
柔软的心、坦诚的心、童真的心,
平等平和谦虚透着智慧。。。
如是 发表于 11-4-9 19:56

读到这几个词,我的心也变柔软了。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11-4-12 10:23:28 | 只看该作者
心中平等平和谦虚柔软坦诚的人,从一开始便会感到处处流露着平等平和与坦诚的基调。然而心里不平等不平和不谦虚不柔软不坦诚的人去读却是。。。现在还读不起来。。。。

平等,平和,——喧闹之后归于平淡,是我想往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11-4-12 11:30:36 | 只看该作者
思和观察修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http://www.gelu.org/bbs/viewthread.php?tid=13940

广论对“观察修”和“止住修”的定义
http://www.gelu.org/bbs/viewthre ... =%B9%DB%B2%EC%D0%DE

转贴一则“观察修”的问答
http://www.gelu.org/bbs/viewthre ... =%B9%DB%B2%EC%D0%DE

网友:【我的恩师常会说起一个道理,他说我们的烦恼是无始以来一点一点串习来的,相反地,我们的善根也是要一点一点串习增长的。那么怎样才能增长自己的善根呢?关键要依着传承和善知识的教授进行广大的闻思,在教理上进行反复的、深细的思维和抉择,获得种种定解,建立起坚固的佛教世界观,同时运用到实际的起心动念和一举一动中——这就是修行。】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11-4-12 17:09:5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真的拥有了坦诚的心,就找到了回家的路。。。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11-4-12 19:21:18 | 只看该作者
惭愧我现在做不到。。。以后会努力。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11-4-13 08:21:07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是看了你的贴子,我才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的,谢谢你啊,惭愧我现在更做得很不够呢。。。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11-4-13 12:45: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六道解脱 于 11-4-13 13:49 编辑

说到坦诚,不得不说,其实我在想另外的事:嗔心、贪心、我慢、怨恼,恶口、妄语、马甲、绮语,这些都是我的问题,当时觉得很有必要,好像不这样不行,过了那个劲之后却觉得,完全是多余的,极其幼稚。。。

可以说我上心网的六七年以来,前三年主要是解决强迫症和头痛的问题,后三四年却不是,之所以还留在心网,除了想把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整理出来之外,是因为还有嗔心、贪心、我慢、怨恼,恶口、妄语、马甲、绮语等与强迫症和头痛无关的事情没解决。。。

现在呢,我也不知道了。前三年有前三年的收获,后三四年有后三四年的收获。我已经说了很多,其中我自认为绝大部分是对的,但也有很多问题。如今别人的问题还在,自己的问题还有个尾巴。但,不必提了,让时间来消磨一切吧。。。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11-4-13 18:40:01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呢,我也不知道了。"
诚实地面对自己。。。

“但,不必提了,让时间来消磨一切吧。。。"
是的,不需要太多的理论,让时间来化解。。。。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11-4-13 18:48:2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11-4-13 20:35:58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你的经历,有很深的感慨,我现在就是放不下执着,但我会努力的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11-4-14 11:59:55 | 只看该作者
都需要努力啊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11-4-18 09:13: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诸行无常 于 13-12-13 09:12 编辑

[批/评]得强迫症的真正原因

【摘要】

1楼:
  得强迫症的真正原因
  一:不孝顺父母 ,不尊重老师,不听领导的话
  详细意思:不听父母或者老师或者领导正确的话,跟他们对着干,逆着来,让他们痛苦,尴尬,伤心,落泪等。
  二:懒惰,懈怠,贪吃,贪睡
  详细意思:从小读书,很喜欢学习,学习很多理论,很多知识,却是空想,学习的东西不能在生活中落实。在家里不愿意干家务活,在学校不会也不愿意为班级、为学校干活,进入工作岗位不会也不愿意干很多杂活。普遍早上起不来,贪吃,贪睡。
  三:犯邪淫
  详细意思:按照中医理念来讲,犯邪淫会耗伤人们的**,导致肾气不足,而肾主骨生髓,主掌于脑,“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肾气如果足的话,就会记忆力强,思考能力强,学习成绩一定会好;假如一个人肾气亏虚、脑力不足,他的理解力和记忆力都会下降,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好成绩
  四:贪名,嫉妒心重
  详细意思:从小读书成绩好,受到各方面的夸奖,因此非常贪名声,自己任何一方面都要比别人好。本来确实很多方面都比别人要好,也就比较满足,可没有想到长大以后,犯了上面的第三条“邪淫”,理解力和记忆力急速下降,再怎么努力也比别人差很多,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情,因而嫉妒心非常重,想尽一切办法要做到比别人强,而事与愿违,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做到。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技术的学习,工作岗位的学习,人际交往的学习等。做不到,却又内心绝不接受,非常急躁,依然想快速追上别人,因此造成强迫或者是抑郁。
  五:爱撒谎,不讲信用,不敢放下自己的面子,面对自己的缺点和现状。

3楼:
  这些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很多伟人也患过强迫症,他们可比你强多了。
  要从科学角度认识强迫症,很多患者得病前都是非常优秀的人。
  (笔者按:所说的情况可能很多人会有部分,但与成因不是一回事;同样有很多人部分或基本上没有。1楼的看法眼光太过窄浅,而且瞎指挥。这种原因的揣测根本是错误的,整个都不着调。)

9楼:
  楼主的公益心还是值得肯定的,不过楼主多少犯了些“盲人摸象”的错误吧,那应该只是楼主个人的经历,确实不见得能代表所有人,而且以现象解释现象,好像也没有深入到事物的本质。
  (笔者按:9楼是宽容、称赞、与1楼商讨的态度,但问题是1楼不会与9楼商量。此类人往往有目中无人和占据道德制高点的良好感觉,尚且不如很多康复与未康复的病友。如果1楼真想要发发心的,需要好好学习改进改进,否则那点“公益心”也没啥可看的了。)

10楼:
  楼主的标题是省略句,省略了第一人称。

13楼:
  呵呵``我也是强迫症``可他说的没有一点是我得强迫症的原因``呵!更别说是真正原因了!在我身上从没有他说的这些话的影子。或许,这就是他自己内心的映射吧!他自己就是这么一个窝囊的人!此人可真嚣张啊,以偏概全,既肤浅又狭隘!还好意思发表出来!真是一个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自作聪明的白痴啊``!
  能碰上这么个缺乏自知之明,考虑片面的人,真长见识!
  (笔者按:这位可能有点愤慨,说“从没有他说的这些话的影子”恐怕也不合实际。但评价“这就是他自己内心的映射吧!他自己就是这么一个窝囊的人!此人可真嚣张啊,以偏概全,既肤浅又狭隘!”,差不了多少——除非1楼大部分是出于愤慨才说出此种偏颇言论,然而好像不是。)

23楼:
  3、9、10、13楼都说得不错,到位。但楼主的状态听不进。
  本来宣扬孝亲,宣扬传统文化,宣扬戒邪淫、放生、念佛,都不错,都有益(虽然这有很大局限,但没有很多问题)。但不要以为自己是唯一正确的,拿自己那点东西强行加到所有人身上。
  10楼说“楼主的标题是省略句,省略了第一人称”。实际凭我对一些佛网和信佛人的了解,完全可以肯定,很多东西不是说者自己的经验,而是出于自己的想像,是在佛网一些所谓感应、事迹、修行贴子之类的盲目热捧中,在一种气氛中才肯定下来的东西。
  我认为那些东西、那些氛围,对于某些初学佛者,大体还是正的;对于心理学,大体是偏的。还有些想法,如果是针对患者的某些不知检点的毛病而说,那么没有问题,很有必要;如果就以此为主,那么问题很多,局限很大。狭隘与刚愎自负的态度,实与修行无关。大篇宗教式的说辞,尚未挨及心理之门。按照我对神经症的理解,其自身尚未脱离神经症的范畴。

========================================================
按:转1楼贴是作为反面例子,不是要针对那名作者,这个情况是有普遍性的,代表了(至少是常挂网的)信佛群体中绝大多数人的心智发育程度和心理认识水准。也许1楼的毛病并无13楼说的那么严重,也许单单就该贴反映出的情况算是“轻”的。还有更糟糕的已经是垃圾小丑的玩意,在信佛群体里居然会得到大多数认可,连起码的是非对错都分不清了,并且居然几乎无人指出,并且指出了还不知道、不承认。包括所谓老修,来到这个领域都是小儿,毫无反省和自知能力。不仅是无知和幼稚了,而是人品素质和智商的问题。所以更需要有人指出。

======================================================
【信佛人的几个问题】

  ●放生的问题

  放生是功德无量的事,但放生绝对不是走向康复的唯一或首要途径,且对大多数人都不是重要途径。

  放生我也在放,我师父也叫我放生,但并不是针对神经症的。师父一贯提倡放生,但和师父相处这么久,并没有针对我的问题特别说过放生可以对治,倒是和我说到过心理学的问题,并给过我一些药治疗,其中包括精神类的西药。我曾就我的情况亲自问过几位大德上师,他们有的叫我修加行,有的叫我去医院,还有的打卦后告诉我去医院治,或者要把去医院治和忏悔修行结合起来,打卦也不只一次了。这个问题我自己也占察过,结果显示配合医院治疗更好。所有人都没告诉我神经症要通过放生解决,更没说只能通过放生解决。

  而且这里有个误区。比如一个社恐的人,很希望能改变,却不敢正视现实问题,听说放生能放好,在某些信佛人的一种救世主式的高呼之下,感到有救了,偷偷去放生了,暂时回避了当下的问题,但由于他并没有面对自己的症结,事情丝毫没有改变。

  这情形好比一名将军,敌人来了,不去准备守城杀敌,却只在一边念念观世音菩萨求神保佑,是非常愚昧和怯懦的行为。

  类似的如忏悔。一名强迫症患者,不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里,只是整天自己折腾难受,已经求救无门。忽然听到忏悔,虽然未必相信,但只要听说能解决他们的问题,或许就愿听一听别人的意见,什么方法都愿意试一试,特别是不花钱的方法。听到佛法说要忏悔,尽管不以为然,但其中有人仍然会表示忏悔,忏悔他们往昔所造的恶业等等。但是由于不懂得方法,说了几句忏悔的话,内疚一下、自责一下,就完了,对当下的心并无任何改变。因此这种忏悔是不如法的、无效的,说不定还加重强迫症。

  “因果就在当下,当下的心中必有前世的等流果,任何果报都可以在自心中找到根源。”这是一位上师的话。心理学和佛法一样,都在讲怎样调解自心烦恼。即使放生有用,也是因果迂回曲折的方法,比起心理学(包括部分佛法的运用)直接的调心对治的做法,相差不以道里计。

  有的病友说想休学在家疗养,还有称想跑去深山或偏僻乡村终老的,也有称要到寺院出家解决问题。这种做法,也许对某些人在某个时期,在某些善因缘的牵引下,比如在家可以暂时放下压力,寻求专业治疗师的帮助,按照正确的方法去调理,比如有大德师父给予契机的指导,帮你消障增福,教你如何皈依忏悔、如何修习四念处等等,那么经过自己努力,或许的确会有帮助,却不是原先所想的什么“疗养”、“出家”能有用的。

  放生也一样。如果做得正确,可能会有帮助。如果心态不对,则对这个事情毫无意义,因为没有针对到症结上,甚至成为逃避的行为。

  有人认为强迫就是胆小造成的,只要胆大就好了。我认为胆大的提法对多数强迫者有意义,如果真能做到胆大的话;但如何“胆大”,需要引导。放生或许对部分患者是一个很好的助缘,因为放生是无畏布施,我想对“胆大”应该是有帮助的,但只是助缘,不是正行。各种心理治疗方法,包括一些佛法调心的运用,才是直接的对治。

  在有的信佛人当中,拿放生来作为对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方法,提得太高了,是不恰当的,甚且贬斥其它方法,更是错误。姑且打个比方,想以放生代替修加行,若真有上师观察许可即可,否则不要自作聪明,认为放放生可以对治心理问题。有人认为这是布施,是利他,是与人快乐自己快乐,我想是有这回事吧,作为一个总的原则,放到哪里都不会错,但不是一句简单的“发心”、“布施”就完事了。

  比如有的不知道怎么学佛的,以别人的宽容为“资本”,以低级的装逼为乐趣/个性/能耐,以无知地耍宝为高明,以发泄幼稚和暴力为大气,放生能放好吗?他能知道怎么发心吗?比如大量的幼儿园、青春期、街头小痞之类,这些都是心理问题,一句放生、布施、与人为乐怎么能治好?很多这样的学佛人,就已经表明不对症了。

  所谓利他的事情做过的人有很多,而一些喜欢喊发心的却连喊都喊得不成样子,边上一些看客很多也没认识到存在的问题,起码没看到谁指出过。什么原因?他们的问题单靠放生、布施或“别人”念经加持能扭转吗?

  类似的这种问题已有患者和咨询师指出说明过了,我想以自己的了解再与求救心切的病友们说,放生是一个建议,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而且如果有非人债主纠缠或由生理因素引起心理问题,放生在这里是一个好的对治方法,但它只对于部分人、在部分时期比较有用。

  一名咨询师面对前来咨询的强迫者,合适的话会告诉他们去做公益活动(如果这名咨询师信佛,当然也有可能会告诉他们去放生),这只是一个方面,在交往、流动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融洽和自信,如果有效,只是一个助缘,还有其它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我想也许对于部分人,比如这本来就是他的爱好,是他的理想,是他的人生计划安排之一,那么带着这份热爱去从事这份事情,可以作为一个开端,以点带面,影响到其他方面。还有的强迫者这方面一向没有间断,或者本来就事业有成的,他们不缺少这类活动,咨询师就不会给这种建议。各人的情况需要分别对待。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意识到那些幼儿园、青春期、街头小痞之类的毛病只是小孩玩意(强迫症一样),是自己哄哄自己的把戏,意识到是人心的扭曲、卑劣的显现,由此对之生起厌恶、厌离,这样去忏悔改正自己的习气,才是针对到症结上,才谈得上发心,才是有意义的。

  ●戒邪淫的问题

  同样的,也是把邪淫对神经症的形成和推动的危害放到了一个不恰当的位置。

  我琢磨着,是不是某些信佛人的放生、戒邪淫之类的“事迹”、“感应”看多了,功利性太强,眼界忒窄了些,以致过于狂热和不理智。

  说到因果,我想,那个神经症与发心的因果关系的想法,在信佛人中应该是我最先明确和仔细提出来的。这个想法在很早就有,为了谨慎起见,直到看到《饿鬼报应经》里的那段话,才公布了我的想法。(事实上当时我看到那段经文,就认为是上师加被的结果。)当时说得没那么仔细,但核心内容已明确说明了。据我之前多年泡网的经验,在我之前没有看到哪个人说到过这个问题,估计可能会有这类的一两句话的提到,因为在我之后看到过有这类的一两句话的提到,所以之前应该也不会完全没有,但说得不够清楚,且仅仅限于邪淫,没说到与“发心”的联系。在我之后几个月,才看到有人比较明确地说到这个问题,并且同样引用《饿鬼报应经》里的那个例子作为一个经论依据,但也只是几句话不详细。然后又再过了半年还是一年以后,才看到有其他人在心网说到和我相似的想法,然而还是简单的几句话。所以可以说这个想法在信佛人当中是我最先明确和仔细提出来的。刚开始看到有其他人说到这个问题时我还有点高兴,以为终于找到支持者了,但不久感到味道不对:

  其一,我说的因果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考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并且我自己还寻求过验证。而某些信佛人说的因果是从三世因果的角度来裁断,却似乎从未想要求证,就把邪不邪淫作为关键重点而认定了,把他自己那点经验(也可能只是从别处看来的“感应”事迹)加到别人身上,似乎就作为前世今生的主要线索,以为挖到了根源(当然这里根源不是指业、我执之类,那个等于废话),而仍然看不上、不懂、贬低别人的心理分析与探讨。

  其二,这个神经症与道德的因果关系心理学家也是知道的,比如我在“神经症致病的精神因素”一节里引用的荣格举的例子(显然与邪淫无关)。对于这些心理学大师,这点玩意哪有不知道的——连我这个水平不入流的人都知道。在有的心理案例里也说到了,如青少年SY导致社恐,这本是普通案例,咨询师不会不知道。但这个因果关系的想法,只是一部分原因,还有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我个人认为那个发心与神经症的因果关系的想法适用于大多数人,但未必是绝大多数,有些精神障碍的原因与我说的不是同类型的。任何此类因果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或所有情况,且对适用者来说在其神经症成因的成份里还有所占轻重比例的问题。并且不管什么原因,即使是同样的原因,解决起来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因为人不同,需要采用各种方法——主要是心理学的方法,也包括佛法的方法——来治疗。这些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过程都是现成的,是由诸多专家共同摸索取得的成果,并且仍然在实践治疗中摸索改善的,这些人才是称得上发心和利他的,是我们的榜样。
  退一步说,即使是佛法方面的专家,如东杜仁波切等,他们对心理治疗有多年的摸索与实践,而他们却是开放的态度,认为自己所说的只是一隅,而问题是多重的,其方法未必适合所有人,其它方法只要有帮助都可以采用,绝不是神经质的情态,好像什么都知道似的。并且即使退一万步,假设任何情况解决路子都是一样的(当然那是不可能的),也绝不是瞎喊和病态宣泄能有任何意义的——也许除了对缓解瞎喊者自己的心理问题有点意义以外。对此那些“学佛人”似乎不会去稍微想一想。

  其三,这些学佛人自己拍拍脑袋想到一点(仅有的一点知识还是刚刚从别人那里看来的),就以为发现了什么,好像怎样不得了,反过来跑去教训别人,举止心态很无知很臭屁,然后再拨弄些下三滥的玩意,就是垃圾了。

  本人对邪淫与神经症的关系的看法,在说到“斋戒对康复的意义”时有提到。有网友说:“心理疾病背后的负面精神能量是可以转化形式的,强迫能量和性能量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所以很多病友的性欲不是亢奋就是低下。这跟很多心理疾病患者同时伴随暴食和厌食现象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食欲,一个是性欲。很多病友被过度SY纠缠,其实是强迫症状的能量转化成了过剩的性欲,这种情况也只有等到强迫症缓解了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本人对此表示赞同。

  再说一说我的观点:SY是个普遍问题,可能强迫人群相对普通人群要严重些,多出的部分,主要是在糟糕的心理状态下衍生出来的行为,却不是由这种行为而导致了这样糟糕的心理状态。从三世因果而言,SY是邪淫,很糟糕,不守五戒,人身都保不住;而且SY对心理的影响,即使今世没怎么显出来,后世果报成熟,仍然会造成心理问题、心理疾病,成为导致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因缘之一,所以SY根本上必须断除。就今生目下的状况而言,SY是次要问题,但对沉溺于此的人则会拖累健康,并且本身就是在逃避生活,因循守旧麻痹自己,不可能走向康复。

  很多信佛人认为强迫症是邪淫造成的或邪淫在强迫症成因中占了很大成份,但从来没看到有说服力的证据,都是罗列一通什么表现,莫名其妙就认为那些表现是邪淫造成的。可那些表现的描述,精神压力大的人多会有一些,有些含含糊糊的东西,没什么精神问题的人也能套用,不知怎么他们就能断定是邪淫造成的,更不知怎么就能断定这样会导致强迫了,它们之间根本没有逻辑通道。邪淫是会造成一些问题,一些问题的产生却未必是邪淫造成的,那些表现和邪淫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就算有一些联系,也未必能联系上强迫症,就算能联系上他个人的强迫症,要认为适合多数人,也没有根据。

  看到有些信佛人说强迫症是SY造成的、戒了SY强迫症就好了,估计只对他本人而言。而这其中好转的原因,恐怕也不是他所想的那样。决定断SY,并且的确实践断了SY,说明他生活有了目标,心里有了志向,鼓舞起一种士气,不再空虚苟且过活了,这样的心理状态就首先对强迫症已经有正面的对治力量了。比如烟瘾重的、萎靡不振的人很难戒烟,而如果他真的立志戒烟,并且真的戒了烟,他的生活、心理状态一定有很多改变,不是仅仅不抽烟了这么简单。如果要说戒了烟了强迫症就好,我们知道这种说法肯定不对。同样如果要说戒了SY了强迫症就好,基本上也是不对的,虽然SY对生理、心理的影响比抽烟大。除非强迫的正好就是SY。

  就我本人来说,失眠、社恐、强迫是在初二下学期开始的,强迫最严重是在高三、大一、大二时期,但我在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末期之前都从不SY,也不乱想什么男女的事。小学三年级上学期受同学教唆好玩而有过SY,一度比较频繁,四年级下学期基本就完全断了,因为发觉自己在沉湎于污秽浊臭低级的东西,感觉不好,便断除了,不费什么力气,不搞就不搞了,很简单的。整个过程都有清楚印象,和SY没有关系。多年前我不知道自己是强迫症,不知道那种情况是怎么回事,为了使自己安心点,想要尽快找到出路,受佛网一些言论的影响,于是给自己安了SY报应之类的原因,还把自己SY说得很严重,好像可以给自己套上一个角色了,有了定位了,确定原因了,康复就有希望了。后来知道是错误的。(我看到有其他信佛人也说到类似的纠正认识的过程。)就我而言,邪淫和强迫症的形成没有关系,无论前世今生;形成之后邪淫对强迫症的影响应该有一些,但很小,远不是主要因素。

  在心网有不少人说到,很早就有强迫,有的七、八岁就有了,那时根本不想男女的事,等到几年或九、十年后才有SY。从来不SY而有强迫的人也有的,这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在我曾经常去的一个心网里看到有四位患者说到过,他们也不会和一些自诩信佛的小孩一样,拿这点事(以及类似的事,比如他们的所谓“发心利他”)来夸耀和妄下论断。

  宣扬戒邪淫是好事,在如今世道尤有必要,但胡扯则很不理智。非要把强迫症原因往这上面靠(实际上这些人把什么原因都往这上面靠),那是笑话。没强迫的普通人当中有多少SY的?康复的人当中有多少没断除SY的?事实明摆着。

  弗洛伊德把人的问题都归结为性的问题,认为人类社会由性欲驱动,把人“物化”了,把人就当成了力比多。后来的阿德勒、弗罗姆、荣格、霍尼等对弗的学说都有摒弃和发展,他们更关注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特质才是人的精神问题产生的根源。如果我没搞错,现代心理学认为后者的认识更正确和完善。弗的观念,相信凡是爱好传统文化的人,或是学佛人,都不会赞成,乃至差不多都看成邪说、有病。但奇怪的是,一干自命学佛的人,把神经症的原因归结为邪淫,认为犯邪淫是多数神经症产生的重要原因,却不觉得这种观念有病、歪得厉害。这是他们无知的一个表现。

  估计这些人不加思考,不顾事实,凡事一定要往这方面扯,出于几种原因:
  (1)的确是他的经验,符合他个人的情况。这种情况我在有的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里看到有,辅导老师会引导个案去正确认识性(不过他们认为适度SY是正常现象,以佛教看是邪见,但就眼下神经症而言,这个问题是次要的),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他们积极生活,却不是像有些信佛人那样,到处大篇的天马行空的想像,用等同坊间因果恫吓的东西去教育人。真正符合那些信佛人所说的成因类别和严重程度的,比他们撒播宣扬的要少得多得多。
  (2)仅仅是认识错误。这很少。我相信,如果仅仅是认识错误,当他有更多了解之后,必定会纠正先前的错误认识。
  (3)宗教狂热和优越感。既不懂也学不来心理学,并以无知为荣。不仅无知,且毫无逻辑,不加检点,草率作结论。
  (4)由于认识狭窄、心气狭窄,只有单一亢奋的、狭窄偏激的东西,他们才能留下一点印象。可以想见,很多人都是小毛孩、小年青,还处在青春期,非常无知,大概眼里只有这些事情,脑袋里也只能装得进这些东西。并且很多人正由于心气狭窄萎缩,已经无心、无力自觉自主地考察和省思问题,剩下能做的只有懒惰、依赖群众、不辨事实、盲目跟风。
  (5)做“功德”。由于急功近利的心态,认为既然戒邪淫重要和宣扬“佛法”有功德,哪怕说成强迫的原因不大对、偏激狭窄,乃至是错误的、明显不合逻辑,也不管不顾,只要继续这种行为、推销自己的观念、能让人戒邪淫就好,并认为自己出于好心,在“实修”、“实干”,不参与“理论”辨正,不参与“是非”争执。这种心态,摆明了是挟好心以自居、自恃,就已经错了;并且是挟好心以胡来,罔顾事实、走偏狭、施暴力。如此的“好心”。
  说实话我看到心网老冒出一干人搞这种所谓“戒邪淫”挺厌烦的,因为狭窄偏激,不讲道理,学佛也不是这样学的。错误不是佛法。
  其中已经有腐烂的成份:信佛人中没有人会对他们的错误指正一句,并且当别人指出其中的明显问题,提出了合理意见和建议也不听,而是敌对的心态,认为在破坏“佛事”,并且会借助同样盲目的人群的势力来掩盖异己的声音。包括那些自认为没有借助势力施加暴力,只是在说自己的认识,没有把想法强加给别人的人。糊涂、麻木且排外。
  (6)垃圾小丑。本身一无所知,却偏要自以为是,乃至一个劲地把别人往他瞎想的观念里套,这样心里有操控和满足感。他们那个心理很有问题,真正纠缠着一些事情。可能信了佛之后,找到信佛圈子之后,心里有了组织倚靠了,胡扯的胆子很大,其中不乏垃圾的人。

  这个问题从来不是一个搅不清的问题,很明白的事情,大部分是由一帮自以为学佛人捣鼓出来的,好像搞成了什么大问题。——这的确成问题,不仅反映在他们所谓的“戒邪淫”上。


发心的问题,详情参阅《信佛人的问题:无厘头的发心与助人》,讲得很清楚
http://www.sunofus.org/bbs/thread-65180-1-5.html

从第8楼开始。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11-4-18 09:15: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诸行无常 于 13-12-13 09:13 编辑

【关于忍辱与公平】

  ●关于忍辱

  1、首先,忍辱不是憋着,而是一个理解和宽恕的过程。不说什么无我之类,单看这个心理过程,是因为理解了双方行为的来由,理解了一切,于是宽容了一切、包容了一切,并自然升起厌离和悲悯之心,所谓辱便不再成为辱,也不再需要忍,于是真正达到了忍辱的要求。
  但是,这里可能会有陷阱。当我们说宽容、包容、厌离、悲悯的时候,往往只针对别人,没有针对自己,没有针对事情的整体。当说我宽容了别人、我包容了别人,这种说法感觉我可以排除在事情整体之外,别人在下我在上,别人更小我更大,那么这就成为一种单向的、缺乏自省的思维,暗含一种具攻击性的心态,实质是一种慢心,是嗔恚的变相状态。看起来好像宽容了、包容了,实则没有;似乎感觉把我排除在外了,不用忍了,实则之所以要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排除在外,正因为没有理解自己,没有宽容自己,没有包容自己,因为容不下自己,而容不下整个事情。应该是理解自己,理解对方,理解事情的整体,由是思维业果,忏悔业障,生起厌离和悲悯之情,对别人,也是对自己,这样去发心才是得当的。

  2、再者,遇到错的不说,并不是忍辱。需要搞清楚了,是不是忍辱的事情。如果单单因为被冤枉、受委屈而给自己申辩,则未必有必要。但是,一群小孩瞎搞瞎闹,对大人来说完全理解一切,完全包容一切,因而告诉他们,不要瞎搞瞎闹,这是教育的事情、公义的事情,不是忍辱的事情。要说忍,则并不是小孩所理解的哪种忍耐。

  3、对于我遇到的某些事情,本来既然我有问题,需要去反省,而不是去批判别人的问题,然而一干信佛人暴露出的问题极其明显、十分普遍,如果有人说明指出其中的问题,我也不想多余去说什么,但自始自终几乎无人说明、无人反思(一贯的水准和作风,不仅反映在这件事上),更加暴露出问题的严重,那么更需要有人去反省和指出整个事情,剖析其中的问题,包括自己的、别人的、整个事情所反映出的存在的问题。

  4、所以为公为私,需要自己权衡。在我自己,说来说去,肯定是忍不住的,但太多明显问题无人指出,让人看了笑话;指出了仍不明白、不承认、装作不知道,是可悲的;不明白、不承认、装作不知道,还在那没头没脑地“发心”,真是令人难以想像的愚痴。那种“发心”只是无厘头+幼稚+抠气的行为,只能说这种人从来不知道反省和什么是发心。对于这些人、事,看得越清楚越是知道,它们根本不值得理会。我应当尽我一份责任,然后可以歇着了。

  5、森田曾说:“……并不要去讲求宽恕他人的德行或爱护敌对者的宗教道规。怨恨就是怨恨。实事求是,听其自然地亮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总之,只要切断思想矛盾,无论多么痛苦也能消解。……其实无非就是要回到自己那自然的状态。”这段内容在本文“如何面对轻谤毁辱/如何面对病态医生”一节的“小结之三”里提到过。
  其实森田这句话,宽恕他人和爱护敌对者并非错误,这不是什么外来的束缚人性的所谓宗教道规,而是人内在的本性使然。因为当你怨恨时,内心是躁动不安的,要想消除这种不安,就需要去寻求解决方案,而最究竟的解决方案就在佛法当中。
  对于强迫者,怨恨就是怨恨,不去管什么怨恨是不好的、不该怨恨之类,这对消解那种稀里糊涂的既要排斥又要接纳(/反省/忏悔/忍辱/圆融)的混乱思维是有用的。这种情况可算是一种“怒胜思”的情况,但只是一时缓解,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有强迫者这样减轻了一些混乱,他一定会想,问题还在,还没解决,怎么可能好起来的?为什么“反省/忏悔/忍辱/圆融”没有用,听其自然地亮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却有用?又多了一个问题,是需要省思的。
  真正的问题是在那种稀里糊涂的“反省/忏悔/忍辱/圆融”的认识,也就是我说的状况:以前心里没什么固定想法,别人说什么都相信,认为别人说的肯定比自己想的可靠,把什么杂七杂八连同垃圾都奉到高位,不把自己搞成一团烂泥才怪。那是一种懵懂的单纯,懵懂的平等心、谦卑心,是一种愚痴的表现,可以说这里也有个“次第”的问题……。倘若次第了然于胸(即是对人生之路、对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对社会生活有了一定的整体把握),知道了森田说的那个“实事求是,听其自然地亮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在自己的人生和心灵中处在什么位置,从而有了一种心安感。但终究是不美,因为怨恨是不对的。虽然可能因为有了一种整体认识,可以包容自己的怨恨,不会因为怨恨而更生强迫,但没有解决根本。
  我想,什么情况下“怒胜思”才是真正正确和有效的?应该是在这种怒是针对自己的不长进的一种怒的时候。比如你大致已经知道了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知道了当前状况是怎样从开始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就有了一种心安感,以后当恐惧焦虑(或悲伤、兴奋等心情都一样)升起时,你不与之认同,只是以旁观者的心态、大人看护小孩的心态去对待它。但你不能经常做到,不能每次都做好,还是会与恐惧焦虑等情绪认同,还是会陷进去,认为那就是你。当要陷进去的时候,你在心里呵斥自己,让那些情绪、那种认同、那个不长进的你滚远点,这种呵斥是一种奋发前行的志向、一种当断则断的意识、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气魄,或许可以算是一种怒。这个怒可以胜思,是击中了症结的。

  6、净叶不沉的故事
  一个年轻人千里迢迢找到一位出家师父说:“我只是读书耕作,从来不传不闻流言飞语,不招惹是非,但不知为什么,总是有人有恶言诽谤我,用飞语诋毁我。如今,我实在有些经受不住了。”
  师父静静听他说完,微微一笑说:“施主何必心急,同老衲到院中捡一片净叶,你就可知自己的未来了。”带年轻人走到禅寺中殿旁一条穿寺而过的小溪边,顺手从菩提树上摘下一枚菩提叶,又吩咐一个小和尚说:“去取一桶一瓢来。”小和尚很快就提来了一个木桶和一个葫芦瓢交给师父。师父手拈树叶对年轻人说:“施主不惹是非,远离红尘,就像我手中的这枚净叶。”说着将那一枚叶子丢进桶中,又指着那桶说:“可如今施主惨遭诽谤、诋毁,深陷尘世苦井,是否就如这枚净叶深陷桶底呢?”年轻人叹口气,点点头说:“我就是桶底的这枚树叶呀。”
  师父将水桶放到溪边的一块岩石上,弯腰从溪里舀起一瓢水说:“这是对施主的一句诽谤,企图是打沉你。”说着就哗的一声将那瓢水兜头浇到桶中的树叶上,树叶在桶中激烈地荡了又荡,然后便漂在了水面上。又弯腰舀起一瓢水说:“这是庸人对你的一句恶语诽谤,还是企图要打沉你,但施主请看这又会怎样呢?”说着又倒下一瓢水兜头浇到桶中的树叶上,但树叶晃了晃,还是漂在了桶中的水面上。年轻人看了看桶里的水,又看了看水面上浮着的那枚树叶说:“叶秋毫无损,只是桶里的水深了,而树叶随水位离桶口越来越近了。”师父听了,微笑着点点头,又舀起一瓢瓢的水浇到树叶上,说:“流言是无法击沉一枚净叶的,净叶抖掉了浇在它身上的一句句飞语、一句句诽谤,不仅不会沉入水底,反而随着诽谤和飞语的增多而使自己渐渐漂升,一步一步远离渊底了。”边说边往桶中倒水,桶里的水不知不觉就满了,那枚菩提树叶也终于浮到了桶面上,翠绿的叶子像一叶小舟,在水面上轻轻地荡漾着,晃动着。
  师父望着树叶感叹说:“再有一些飞语和诽谤就更妙了。”年轻人听了,不解地说:“为何如此说呢?”师父笑了笑,又舀起两瓢水浇到桶中的树叶上,桶水四溢,把那片叶也溢了出来,漂到桶下的溪流里,树叶就随着溪水悠悠地漂走了。师父说:“这么多的流言飞语终于帮这枚净叶跳出了陷阱,并让这枚树叶漂向远方的大河、大江、大海,使它拥有了更广阔的世界。”
  年轻人蓦然明白了,高兴地对师父说:“我明白了,一枚净叶是永远不会沉入水底的,流言飞语、诽谤和诋毁,只能把纯净的心灵淘洗得更加纯净。”师父欣慰地笑了。
  净叶不沉,又有什么能把纯净的心灵击沉呢?即使把它埋入污泥深扰的塘底,它也会绽放出更美、更结净的莲花。
  在纷扰的世事面前,你不应选择做一块石子,在流言飞语的冲刷下沉入池底,而应选择做一枚永远无法被击沉的净叶,在激流中漂向广阔的海洋……

  有问:为什么一定是水和净叶?如果自己是脏叶,别人是沙子、飞石,不是就会沉下去了?
  我想:如果自己的确有问题,自己需要检讨改正,这本身就是趋向干净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发心和行动本身也是干净的;别人或诋毁或赞美,都是助你洗去泥沙,给你消业的。另外,叶子、沙子等只是比喻,也可以比作空气。空气对空气,谁害谁了。一定要执为实有也是无法。有分别心才执着于脏,认为脏的不是本来面目。经历过这种事,可以让人摸透人情世故,更好地看破放下。当成了脏叶、石头、沙子,是因为没看清、没摸透。看清了、摸透了,了解到其中彼此的愚痴和执迷,心性由是得以提升,将会生起宽容、厌离、悲悯的心,对人也对己。永嘉大师证道歌: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7、索达吉堪布说:“当然,倘若自己良心上受到谴责,被别人恶言诽谤,那谁也没办法救护。但若自己问心无愧,那么别人怎样说也无所谓。”后一句没问题,前一句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如果是偶尔口出恶言,或者说话言辞常常带有攻击性,这种情况在患友当中也不少见。开始让人感到悲哀,没指望,生厌离,但想想,自己也有很多毛病,不会好多少。很多是身不由己,一时口快,需要宣泄吧?况且也有很多人、很多时候不这样,也有值得学的地方。所以后来漠视之,只看有用的。对于这种情况,有人说:“其实这些靠攻击、诋毁别人来得到暂时的满足感或者说愉悦感的人,也是受难者,只是这样一群人没有得到合理的调整和健康积极地引导,自己也没有加以重视,有一种被动消极化的以难为难,最后从受害者变为了加害者,从值得同情的人变为了让人唾沫的人。我希望大家要乐观健康地看待,特别是我们心理有困惑的朋友们,正确认识这一现象,提示自己,有了心理困惑,影响到了你正常健康美好的生活时候,一定要尽早行动,找心理老师聊聊,帮你想想办法,尽快过上阳光健康美好的生活。”
  如果不是一时口快需要宣泄,而是刻意为之,却丝毫不认为自己有问题,这种情况主要是局外人。喜欢显摆骂人的,说些污秽侮辱性的言辞,以骂人为能、为“利他”,甚至干脆说不为“利他”只为自己要骂人的,不管他说的是否貌似有理,显摆骂人本身首先就已表明他有心理问题(而不是表明他有“本事”),从这点就可以蔑视它。不是别人一对就什么都对,你一错就什么都错,什么都不是,什么都要向别人学似的。对的归对的,错的归错的。(别人说错的)自己对的地方,肯定自己,心里堂堂正正;(别人说对的)自己错的地方,勇于承认,心里仍然坦坦荡荡。
  看清了事实,明了其中的是非曲直,然后面对、承认、坦然接受,就不会有问题,看不清才混乱。
  事情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你和别人都只是其中一个身不由己的环节。这样去思维,会生起一点厌离和悲悯的心情,对别人也对自己。如果遇到问题都责怪自己,或都推到别人身上,自己心里不会接受,因为你能感到那种做法本来就不对,是有问题、不恰当的。
  试想如果你遇到这类情况,你会和别人一样去骂人吗?不会。即使你有理,你也不会去辱骂别人,因为辱骂别人不能使你更对,而是显出你的心理问题,使你的正确性降级了;如果别人接受你的意见,不表示你的辱骂是对的,而是表明对方的宽容;但即使别人可以宽容,我们自己也该生起厌恶了,并不因为别人的宽容我们就可以继续纵容自己。同样即使别人有理,也不代表他辱骂是对的。所以即使你可以同意他说的对的地方,也不等于你应当认可他错误的地方。
  他们的错误在于欲显示他们的无知认识,以及他们的显摆、宣泄、辱骂、轻蔑、歪曲和种种强加于人的东西是对的,欲给自己套上“示现”的光环,欲以此来成立他们自己的“形象”,显示他们的自尊,并以此姿态去教训别人发心,这本身就是垃圾、搞笑、有病的东西。
  还有些,明着声称不为“示现”就为骂人,声称他骂人是在给别人消业没有错误,乐得其骂。这种人一样,非常愚痴下劣,需要通过这种途径给他自己找一点存在感。任何的显摆、宣泄、辱骂、轻蔑、歪曲,本身就是病态的,本身就是轮回的心态、恶道的心态,本身就在造恶业,越缠陷得越深,唯一只有慈悲才是化解药方。但这么显而易见的问题,且不说那些跳梁小丑(那种人不值一提),就在很多貌似有修学的人当中,就显露出此种混乱的认识(心态),说明他们(心理)很有问题。
  何况事实是,这类人骂的通常都是歪曲的,其素质、水平比很多病友差多了,还不够格来掺和什么。
  在我们自己而言,别人的显摆、宣泄、辱骂、轻蔑、歪曲和强加于人的东西,是给我们消业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安然接受,并不表示我们应该认可那样的认识和行径。体会那种行为的心理,是错误的、幼稚的、病态的,这样思维,心里会生起厌离,也会生起宽容、包容的心情。
  如果你很有闲,可以接着看他到底想说什么。但即使有一点点道理,都不值得你花时间。因为那点东西别人早就说过,而且把握得更好,用不着谁来摆架子。好的榜样不缺,不需要到那些小儿混混之辈当中去讨经验。我看了这么多,还没见过一个骂人或显摆的是值得一看的(废话)。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我检查不是要不分是非好坏什么话都听地去“忏悔”。】
  客观评述,神经症患者往往有很多毛病,就人而言,则有好有坏,某一方面出了问题,不代表整个都很糟,起码很多人比那些显摆骂人的货色文明多了、强多了。肯恩·威尔伯:“在意识光谱中,灵修与心理治疗对治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次元,如果你在其中一个次元出了问题,并不代表你在另一个次元的表现也很差劲。神经官能症并不是一种罪恶。”神经症患者没什么特别的,优点值得肯定,毛病更需要改进,如此而已。
  身教远大于言传,与有德之人接触多了,一望便知,什么才是健康的、成熟的人,什么是幼稚的、无聊的玩意,其它根本不值一提。先管好自己吧。

  ——当然需要回过来,从我们自身角度说,也因为我们自己幼稚,才会招来一群同样幼稚的人,做些同样幼稚的事。以上主要是说明事实情况,做到自己心里有数,不是为了拿这种话去管别人。我们需要先管好自己。自己都管不好,是管(说服/改变/利益)不了别人的。

  8、不单是面对别人对自己误解、偏见、谤毁时的忍辱,还有面对自己对别人、自己对自己事情时的忍辱,如:嗔心、贪心、我慢、怨恼,妄语、恶口、绮语,以及邪淫、懒惰、放逸等。当时觉得很有必要,好像不这样不行,可虽然感到一时宣泄的痛快,等过了那个劲之后却觉得,完全是多余的,极其幼稚无聊,并为自己当时的行为而懊恼。如果忍过了,虽然当时心里憋闷,过后却因此而欣喜。
  我感到,忍不住嗔心、贪心、妄语、恶口、懒散、邪淫等,除了对自己没信心等原因之外,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无人理解、无人倾听或无人监督,因而才会用这种病态的方式宣泄。想一想,上师、本尊、空行护法都在无时不刻地注视着你,倾听你所有的一切,了知你所有的一切,理解你所有的一切,包容你所有的一切,也监督着你所有的一切(或者可以观想父母、兄弟姐妹等亲密的人、关心你的人,他们对你倾注了心血,你不能辜负他们)。如果你忍不过,他们都将因此失望难过,离弃于你。如果你忍过了这一关,他们都将喜悦地看着你,对你由衷地嘉许。这样想一想,孰轻孰重,应该怎样取舍,心里就会明白。
  这个我本人做得很糟,多数时候忍不过,并且犯了几次较为严重的错误(现在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事)。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是我的写照。但也从中获得了教训,心态比以前好了很多,应该说是有进步的。这里谈一谈自己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9、健阳乐住法主:“所谓的放下,要放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这个心态,一点点的事情我们都承受不起,一点点的事情我们就会暴露出自己狭隘的那一面:嫉妒、傲慢……,那语言所流露出来的东西(就会)伤害别人。我这个话说出来他会很难受,他难受了你很高兴,这种很狭隘的,人心的最可怜的一面。我把这个话说出去了,肯定他会很难受的,好像那个是个成就感。所以各种各样的烦恼就接二连三地来了。那是因为你狭隘,你无知。如果你了解宇宙人生的本性,你理解别人,你理解宇宙人生,你从他的角度去考虑他本身,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放下,从而你那种情绪就不存在了。因为你看清楚了,自然就放下了。就是因为你看不透,你对宇宙人生了解不透彻,不明了,所以你会这样不好的心态。……看得清楚,看得明了,就可以放下,就可以提高你的层次,了解到你自己的本性,就是这样。所以你把宇宙人生看得透彻,看得明了,然后契合于你自己当下,综合地去考虑问题,所得出的结论,那就是最根本、最完整的解决方法。”
  “我们唯一得罪人的就这个嘴巴。所以我们说出去的话,会不会影响别人?你如果不会思考的话,少说话。(某居士说:实话实说……)不用实话实说。主要的一点,是不是实?如果你理解错误就不是实了。所以我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头脑是有限的。所以你讲出来,有没有什么作用和力量?你已经感觉到处处碰壁,那你就不要说了。(某居士大致说:实话实说不行吗?)我们这个心里有傲慢、嫉妒,各种各样的心态。但是呢,你这种各种各样的心态,你也不能说出来。那我们说出来的东西,也有时候不能做出来。如果我们肮脏的心,有起心动念,你说出来了就不好了。你说出来的东西如果做出来,那更是业力。所以你作为一个不是领导的人,作为一个职工,有一个职工的道。职工该说什么话,职工该做什么事,这是他自己的一条道路。你不能扮演领导的角色,你也不是监督的人,你是个职工。所以该说的话,不该说的话,自己要清楚。你今天是一年级,你就该做什么,要清楚。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路,你不要超过它。这就是做人。”

  笔者按:这个开示真好,正好针对我遇到的问题,也是我自己存在的问题。不过我仍然想,我的意思,在前面第3、4点,以及通篇都有说明。我需要且应该把这些问题、这些想法说明白、清吐出来,然后可以放下了。我遵从我的道路。虽然不是什么祟高的发心,但起码没有很大问题。

  10、说到沟通与交流,在这篇总结文章快完成的时候,我对与信佛人群沟通交流、辨明某些问题的想法/愿望/前景占察了一下,占察原意是想给自己增加一点信心(因为我对那些人实在是没信心),原以为会回答“所向处可开化/难开化/为魔网”或“观所去有障难/无障难”,占了几次不应,最后一次得“有所求而受苦”,有点意外。过后想想有点哭笑不得,这是个早该预料到的结果,只是因为我也有点“忘我”了。别人可不可开化不是我管得了或该管的,而我自己为此烦恼却是真的。辨明问题、普及常识、达成某些沟通与交流,只是我自己的想法,别人是来“发心”的,并无学习沟通的想法。经过这么久那些年轻的“心”早就看穿了,能倒出什么玩意、怎么个倒法我都一清二楚,印象非常之差。不是我对那些人的“心”太悲观了,而是太天真了。
  好几年前佛网的一位告诉我的情况是强迫症的病友,在我对佛网的学佛人对神经症的一种观念表示不同意见时,马上在我后面跟贴,说“不用再说了……”。现在我完全了解他的感受。让我有些奇怪的是,当时网络不及现在发达,心网很少,才刚起步,而那名佛友兼病友对我后来这几年经历的事情却已经身有体会了,这应该是出于在生活中遇到的一种什么样的经历?挺有先见之明的。
  现在说来,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认识清楚就行了。我没想和某些人谈什么,只是说出自己想说的,做些自己该做的,对于后来人不会没有意义。

  11、看到几句话:“如果我们的批评是具有建设性的,应该会被理解;但如果是指责性的,那恐怕会更容易产生矛盾。建设性的动机通常是为了消除问题,利益彼此,而指责性的动机通常是为了追究责任,于事无补。其实只要我们调整好动机,往往事情就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因此,我们为什么不去尝试更加积极,更加善意,更加具有建设性的思维呢?事实上只要你改变动机和眼光,世界马上发生改变。”——这个想法不错。
  但,如果对应到这个问题上,更好的情况是两不相干,不用沟通什么。对于某些自命学佛发心之人,管好自己,不给别人制造麻烦就不错了。对于强迫者,费很多精神去“沟通”那些额外的问题,即使有进展,对解决实际问题也没有用处,所以只要自己心里清楚,做好自己该做的就行了。

  12、一份很好的参考资料:宽恕心理学。实际上,既然我可以理解宽容、暂时忽视病友的某些毛病,那么也可以理解宽容、暂时忽视佛友的某些毛病;既然病友可以理解宽容、暂时忽视我的某些毛病,没有因为某些想法与我不同而排斥而仍然来交流探讨,那么佛友应该也可以理解宽容、暂时忽视我的某些毛病,不因为某些想法与我不同而予以排斥而仍然可以交流探讨。事实就是如此,虽然这样的人极少。

  13、曾有过来人说,本来他性情挺好,待人宽厚,即便在强迫症期间,仍然克己为公,反省自己,没有抱怨。但自从他和别人说起强迫症,和别人谈到这个问题,由于人们无知的妄评、自以为是的骄慢与偏见,不仅没有用处,反而由此增添许多额外的问题和麻烦。他的脾气开始变得敏感、暴躁,成了连他自己都不喜欢、也从来没想过会有的样子。当然那是过去的事了。
  我也是这样,曾说过我是靠师父的帮助、病友的交流、心理学的认识才得以好转,与所遇到的(网络中的)学佛人圈子无关,后者带来的基本只有害处。事实上我早年强迫虽然严重,虽然功课质量差,也时常中断,但多数时候是坚持做功课的,在知道是强迫症以后,又开始学习了解心理学主要是有关神经症的书籍,后来由于佛网中的事情,心情很烦燥,虽然那时强迫症大部分已好转,却完全中断了诵经礼拜的功课,因为想忏悔却忏悔不了,不接受那种是非不分稀里糊涂把什么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的“忏悔”,索性扔开了佛法方面的功课,专门看心理学、逛心理网站去了。这是我烦恼业障重,很愚笨,并且懈怠的缘故。不过虽然中断了诵经礼拜,对佛学知识的闻思学习却没有中断。由于佛法的观念(如无常、出离、业果、暇满难得等)本身就是我认同的,是我生活的基石,心理上的调整在我必定会与佛法相关连,不可能分开。只是我需要厘清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真实面目,要通过贴切的解读,把佛法的观念与我的问题真正对应起来才能解决,否则佛法的观念是空泛的,乏少具体的对治力;并且我要有一个平台、途径将我的想法明确地表达、清吐出来,这在佛网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心网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正是在看心理书、逛心理网的时间里,才写出了本文的主干,直到把这事大部分看透放下以后,才又把功课拾起,之后又对本文有多次补充修订,以把整个事情经过、所遇到的问题阐述清楚透彻来。所以可以这样说:佛学知识是有益的,但对于心理学和心理问题,佛网圈子里的人差不多一无所知,没有任何帮助,除了可以给我充当反面教材之外。可能这一切的确是业吧,这样思惟,心里清净很多。
  现在我对网络中的八卦、是非闲谈、无用的“讨论”,兴味索然,不再留步。一般人多的佛教论坛社区很少去了,人多必杂,总体素质必定不高。大致只到几位大德的网站闻思佛法资料,或到几个有法师住持的、学风纯正的论坛看一些有意义的讨论。对于心理资料遇到了会翻一翻,但不会花大段整块的时间去阅读,因为它已不是我需要下功夫学习的了。
  通过这类事情,可以使人认识到原先性情中的缺点和不足,认识到自己心中藏着的许多浮躁不安的东西,好事。
  一上师法语: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生烦恼。——惭愧,感恩。

  14、想到一个相关事情。没人邀请,自己喜欢在网上发表贴子、谈论见解,很多时候也是不能忍的表现。
  有网友说他“都变得不会讲话了”,因为那种说话方式,一开口就像在教导别人,总是试图掌握主动地位的感觉。这与我比较像,网上很多人都这样,是人们的通病。我曾说,我们不把别人投射成某种自己可以掌握的概念、形象,我们都不知道怎样表达和交流,不知道怎样应对生活。那不会有利益。实际上大家都差不多,彼此彼此。
  博客是一种自恋文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智敏上师曾说:“青年人不急于写文稿,但为策励学人,也可以谈谈自己学修经验,要避免以文字博取名利,对自己修行有害。”
  不过,在网上发表感想,自娱自乐,排遣寂寞,分享心情,只要知道不是目的地,而是一个过程,则没有大问题,我想吧。如果要给这种状况安一个形象,可能就是一个存在问题的,还需要学习、也正在学习,愿意、能够去自我检点的人,别的没什么更多的崇高的或低劣的形象。
  在我而言,自从来到心网后,写了很多东西,大概主要不是为了与人分享或帮助别人什么的,而是因为需要把心里的想法清吐出来,是一种思想表达的练习和情感的释放。这本身算一个治疗的途径:说出来,然后放下。生活中无人理解、无从述说,网络能提供一个自由发言的渠道,作为一个阶段的过程,其意义无可否认。只是我有些过了,泡网时间太多了。
  我还猜想,可能前世做出了点事,起了骄慢心,沾沾自喜,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导致后来发起神经,忍不过,造下大恶业;又由于在意过往形象、面子等,仍然忍不过,未能痛切忏悔,造成今世神经症的恶报。这是个未经确切证实的猜想。但我容易沾沾自喜、好面子的心理,比普通人要重,估计应该是前世等流。
  所以末学有个愿,未登地前不领众。生活中不乱谈,不冒充老到,不在活动中出头什么的,也不扎学佛人的堆,隐姓埋名,密密用功;不想什么度生、事业之类,因为己度未能,欲行度生,仅为相似利他,实则是一种散乱;只愿自己安安静静修行,于心足矣。

  ●关于公平

  想到几个例子。

  1、看到过一篇文章,说弗洛伊德当初因为心理学的成就而获诺贝尔奖提名,但爱因斯坦认为那种学说是对人类的侮辱,与当时一些知名人士联名写信给评委会反对弗洛伊德,后来弗洛伊德没有获奖。弗洛伊德在一次与爱因斯坦的见面谈话中说,爱因斯坦对心理学的了解程度,就像他对物理学的了解程度一样。爱因斯坦是幸运的,因为他的相对论别人不懂不能插嘴,而他的心理学人人都可以插嘴。爱因斯坦有一堆前人可以效法,而他却要在莽林中独自披荆斩棘,举步维艰。

  我想:心理学、美学这类东西,不像自然科学有硬性量化的指标可以衡量,对与错各人会有各人观点,而且牵扯到各自心理问题,越无知越容易自以为是,各自为阵,很难有公正客观的立场。

  2、一段对话:
  【网友】个人觉得,把论坛当作寺院辩经场一样看,是会有较大的弊端的。
  做任何事,都要考虑适时适地才好。
  因为辩经场上,都是专业出家人士,他们自己的学修素质与老师的实时引导,都与论坛坛民的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在论坛辩论,很容易就会引起“低层次、不友好的吵架、攻击”,或者是无意义,浪费时间的绮语(十恶之一,呵呵)等。
  论坛作为一个……沟通传播信息平台,个人觉得功德无量。
  但,关于有关辩论,我觉得,辩论展开时,对于自己的发心前行,正行,结行,比如我,好像都不是那么容易在辩论中纠正而使之如法。
  总之,不反对在论坛辩论,理不辩不明。但论坛不是辩经场,论坛与辩经场有太多区别,所以个人不主张的是:把论坛当成像辩经场一样的倡导辩论,否则可能真的弊大于利。
  【网友】从没想过把论坛当作辩经场,在这个平台上大家能如思维正常的人一般交流,凭良心说话就阿弥陀佛了。
  【网友】然也!是这样!

  曾在佛网上看到有人说起,原贴找不到了,大意是,他和众师兄去南无寺拜访大吉活佛,在大吉活佛面前3米的地方,有一师兄就因为前面一师兄挡住了他的视线,用各种话问候那名师兄2小时(好像是说2小时,反正有几个小时)。当时他的震惊不啻于刘姥姥进大观园。后来另一师兄说:众生都有病,所以才到寺院来,佛就是给人治病的。一番话打消了他的邪念。

  我的感受:信佛群体和非信佛群体,总体素质差不多,没什么差别;在对心理学和心理问题的认识上,信佛人群由于有着宗教的狂热与不理智,比普通人更为盲目和自以为是。这个常识对我迟来了些,认识也深刻些。
  能正常思维交流的非常少,不出错的几乎没有,至少在常逛网的人当中是这样。不同意见能通过在网络平台辩论而改变的,从来就没有过。

  摘一段健阳乐住仁波切开示:“佛告诉你这个真理,然后你在了解这个真理的基础上应该怎么做?相信因果,因果是不虚的。在不虚因果的基础上怎么去改变、变化,这就是修行。不修行就本性难移了。不懂得这些道理,不修行,我们就会说:哎呀,我的人权!我怎么会这样?他怎么会那样?很多很多的烦恼分别都来了。然后就是希望值,我希望我今生怎么怎么样,幸福快乐、家庭这个样子、事业那个样子,种种的希望。你不知道自己的福报,不懂得无常和空无自性这些真理,追求一段时间,发现不符合于这个希望,这个没实现、那个没实现,无常打破了你的这个心态,完了!心里就想不开了,烦恼、痛苦、抱怨就更多了,有的会崩溃,有的还疯了。所谓的希望就是贪。我们学佛人根深蒂固地有一个无常,了解空无自性的世间真理,这些烦恼就不存在了。比如:你在当下有很多烦恼的事情,你知道不过如此;你有一个不学佛的同事,你就知道他的语言、他的身体、他的心态来源于烦恼、分别、嫉妒,他不懂得这些都是无常的,他的真实面目你会看得清清楚楚。你不是以自我的立场去看:哎呀,他对我怎么怎么样,我我我,没有这些。看清楚了,你就不会生气,不会受到损伤。就是这么一个道理。”

  对于我来说,并不是希望怎样好,只是希望、觉得应该有一点公道、清醒和理解的声音,但是极少;而歪曲谤毁的声音很多很普遍。但这也是我的业障吧,因果总是绝对公平的。现在我也清楚了。
  现在的我,有烦恼,知道不过如此,别人的、自己的真实面目都看得清清楚楚。我不再和以前那样,以自我的立场去看:哎呀,怎么会这样,事情对我不公啊,我我我,没有这些。看清楚了,就不会生气,不会受到损伤。——就是这样。

  3、慧律法师《做一个最没有用的人》:
  记得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和同学组团去参访广钦老和尚。在进去之前,有一位同学一心想要和广钦老和尚“辩”。一进门,尚未开口,广钦老和尚就对他说:“你不要说,先听我说,你想说什么我都知道,辩论不好!”
  这位同学一听,吓得不敢出声,他心想:“我在想什么,广钦老和尚怎么会知道呢?”
  老和尚接着说:“辩论是不能解决事情的,要实实在在的修行。”
  这位同学马上跪下去,向老和尚顶礼,请求老和尚开示。
  老和尚说:“你的我慢、自大、贡高,是你所有烦恼的开始。”
  这位同学就问老和尚:“要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呢?”
  老和尚慈悲地说:“这个很简单。你要发愿,把自己当做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人,就像地下的泥土,任何人在它身上大、小便、吐痰,它都没关系,因为它是在最底层的,最没有人会注意的东西。如果我们也想像自己一无长处,都没有优点。别人毁谤我,就当作消业障,只要这么想,就没有什么烦恼了。”
  我们今天之所以会感到痛苦,就是优越感太过于强烈,我们都觉得自己很有才干,别人劝谏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
  我刚出家的时候,由于深度近视加上散光,所以,如果有人在比较远一点的地方向我打招呼,因视力不佳没有看到,就走过去了,往往因此招致不少言语上的毁谤。这个时候,我就告诫自己,要像广钦老和尚说,要做一个最没有用的人;念头这么一转,整个心舒畅无比,就不再挂碍了。

  我想:广钦老和尚的话非常好。这是思维业果、忏悔业障,是谦卑心、忍辱行。有位上师曾就我的问题和我说过:不是你要怎样……。以前虽然知道这个理,但由于烦恼太重,妄想太多,且思维感知僵硬不真实,难以真切体会到。现在虽然不能很好地做到,但体会得到这种心情和感受,这是最后唯一需要走的路。当你不要公平、不求公正,不在乎别人是否理解,不屑于别人是否歪解,当你看透了这一切、厌弃了这一切,真正生起了无常心、出离心,乃至生起了悲悯心,当你从心里认识到自己业障重、烦恼重、太浅薄,真正生起了惭愧忏悔之心,只想要自己老老实实认真修行,不再有心思理会其它,你就彻底解放了。直到本文最终修订的去年,每当我看到一些信佛人拿无知发泄当发心,借着人多势众想当然地要推销、宣泄到别人头上的东西,就反感、厌恶、委屈、恶心,有想批判辨驳的冲动。现在不冲动了,因为看清楚了,一开始心里就没和那些人划为一类。不过既然暂时没有完全退出,对于其中的问题仍然不妨且应该指出,其它玩意,只当路过便了。
  其实强迫症也有这个问题,强迫里含有贪欲、我慢、好面子等心理。有病友说,当你意识到你不比别人特别,是个非常平凡甚至有点蠢笨的人,那么当强迫的内容出现时,就告诉自己,别太认真了,自己解决不了,我是一个笨蛋,理解不了也解决不好,这个内容就这样糊里糊涂地放着吧,然后强迫就好了。就像我说的混混过那样,也含有一种忏悔之意。不过不是单凭这一点就能彻底恢复,还会有其它过程,还有其它问题的转变。
  类似的,对于我的情况,所经历见闻的遭遇,广钦老和尚的那段开示可针对一部分问题,是我最后收尾的路,却不是对所有人、所有情况都适用。

  4、一学佛人说道:“……注重改变自己的心最主要。……总归生死问题只能靠自己去解决,死亡将由我们大家独自去面对,那一刻对于各人的心的检验对所有人都公平。经常用这个提醒一下自己,心态就会平和很多。”

  5、华智洛周仁波切:“从当下起,要一心一意学佛,要珍惜这个殊胜的因缘。世界是虚幻而短暂的,有生必有死,不知何时,我们就成为了某某往生者,再过几年,你就只剩下了一个名字符号,再过几十年,你就彻底被世界遗忘了。所以不要去执着这个身体。过去的因缘使我们得到这个人身,在修法的过程中也没有违缘出现,所以要珍惜当下这个身体,发挥他应有的作用,即:身做大礼拜、供灯、供水,意就观想四加行、五加行,思维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口赞佛、法、僧三宝的功德、持咒等。身、口、意如理如法,不再做错事,珍惜当下。”

  6、人的一生极其短暂,倏忽之间,多年过去,我从记忆中仿佛尚在昨日的幼儿情景,到当年一个刚对宗教产生兴趣、立志求道的少年人,经过诸多,再到如今变成了那些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口中所称的叔叔。往事都已成念境。
  曾经我无法想像自己面老皮皱衰朽不堪等待死亡的生活情景,无法想像死亡的时刻会是怎样的,现在则能体会到一些,能够接受衰老与死亡的过程。我想,只要遵佛教导如律如法地行持,认真努力了,倾尽全力了,心底无愧,当死亡来临的那一刻,我将坦然面对自己,还顾此生,毫无顾虑地撒手尘寰,投入佛菩萨的怀抱,在更加增上的人身中,继续未尽的菩提之愿。那一刻,我也将悲欣交集。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22 19:08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