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奇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感悟

[复制链接]
571#
 楼主| 发表于 12-12-24 11:18:50 | 只看该作者
转载 [ 我们内心的冲突 | 卡伦·霍尼 ] 回避人
2012-10-22 18:42:42

[内容来自经典短片阅读小组]

基本冲突的第三种类型是离群独居的需要,就是对他人的回避。每一个认真对待生活与自己的人偶尔都有一人独处的需求,渴望一种富有意义的孤独,绝不是神经症表现。相反,多数神经症患者不敢深入到自己心灵的内部,而失去了享有建设性孤独的能力,这倒正是神经症迹象。只有当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紧张,而孤独主要是为了避免这种紧张时,想独自一人的愿望才是神经症表现。

自我孤立型特征当中最明显的是普遍地疏远他人。患者格外强调这一点,但实际上他对人的疏远并不比其他类型的患者对人的疏远更严重。在前面讨论过的两种类型中,不好笼统地说哪一种更对人疏远。我们只能说这种特性在屈服型里是被遮蔽着的,患者一旦发现自己在疏远别人便惊恐不安,因为他亲近他人的强烈要求使他急于相信在自己与别人之间并无鸿沟。退一步说,对人的疏远只是人际关系失调的标志。无论那种神经症都是这样。疏远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关系失调的严重程度,而不取决于是那种神经症。

孤独型所特有的另一特征是对自我的疏远,就是说,感情麻木愚钝,对自己之所是、所爱、所恨、所欲、所想、所惧、所怨、所信均无所知,但这种自我疏远也是所有神经症的通病。自我孤立者很象神话中的还魂尸。它们象活人一样工作生活,但却没有生命。而另外类型的患者却可以有较丰富的感情生活。既然存在这种多样型,我们便不能不认为自我疏远只属于孤独型。  所有的离群者都共有另一个特性,那就是:他们都能够带着一种客观的兴趣来观察自己,就象人们观看一件艺术品。他们对自己都持旁观态度,这与他们对生活的总的态度一样。因此,他们常常是自己内心冲突的优秀的观察者。这方面突出的例证是他们常显示出对梦中的象征有神秘的理解力。

最富于关键意义的是他们内心的一种需要:在自己和他人之间保持感情的距离。更精确地说,他们有意识和无意识地作出决定,不已任何方式在感情上与他人发生关联,无论是爱情、争斗、合作、还是竞争。他们好比在自己周围划了一个魔圈,任何人不得侵入。这就是为什么从表面上看他们还是可以与人相处的原因。当外部世界擅自侵入他划定的圈子里时,他便焦虑不安,这就是他的需要的强迫性表现。

他们的需要和品质都服务于这一主要目的:不介入。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对自立自强的需要。这种需要的一个明确的表现是足智多谋。攻击性也可能显得有随机应变之才,但两者的精神气质不同。对攻击性而言,这种精神是他对抗敌对世界,击败别人的先决条件;在自我孤立型中,这种精神好象是鲁滨逊式的: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富于才干,这是他能够对自己的孤立进行补偿的唯一方法。

一种更不可靠的维持自力更生的方式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限制自己的需要。要更好地理解这方面的各种动机,我们只需记住这一点:病人隐蔽着的原则是,决不对任何人或事表示亲近,以防那个人或那件事变得不可缺少。否则,他的自我孤立原则就会受到侵犯。还是少管他人为妙。比如,一个自我孤立者仍然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但这种快乐离不开别人,他宁可放弃。他可以有兴致偶尔与几个朋友一起度过傍晚,但总的来说不喜欢与人往来和社交活动。同样,他回避竞争、出名、成功,他还常常限制自己的吃喝等生活习惯,使自己不致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挣够必须支付的费用。他十分怨恨疾病,认为那是一种屈辱,因为疾病迫使他依赖他人。他可能坚持对任何事物都要有第一手的了解,而不是从旁人的所说所写来获得信息;他只愿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当然,这种态度只要不发展到荒谬的地步,还是有助于形成宝贵的个人独立性格的。


自我孤立型还有一个特殊的需要——保守个人隐私。他象有些住旅馆的店客,房门上总是挂着请勿打扰的牌子。甚至连书籍杂志也被他看作是外部来的干涉者。任何对他个人生活的提问都叫他万分震惊,他总想用个人隐秘把自己包藏起来。一个自我孤立者发现别人并不特别地看待他,就会恼羞成怒,因为这使他觉得自己的“独特”别剥夺了。事实上,他宁愿工作、睡觉、吃喝时都是自己一人。与屈从型形成鲜明对照,他不想与人分享自己的 经验,怕的是别人会扰乱他。甚至在他听音乐、散步或与人谈话的时候,他真正感到快乐也是在后来回味时,而不是在当时。

自立自强与保守隐私都服务于他最突出的需要——绝对的独立。他自己把这种独立看作是有积极意义的事。这种独立当然有某种价值,因为无论他怎样软弱无力,他也绝不是任人摆布的机器人。他盲目地拒绝附和他人,又自我清高不介入竞争,的确赋予他以某种廉洁正直的形象。这里,他的错误在于他把独立本身就看成了目的,而忘记了这一事实:独立的价值最终有赖于它能帮助他做些什么。他的独立只是他整个离群表现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离群的目的是消极的,那就是我行我素,不要强迫、束缚、义务。

象其他种类的神经质趋势一样,对独立的需要是强迫性的、盲目的。它的表现是:患者对任何稍微类似强迫、影响、义务等的东西都过度敏感,敏感的程度衡量自我孤立趋势的尺度。不同的患者所感受到的限制也不同,对患者肉体的限制,比如衣领、腰带、鞋袜,都可能被感觉为压力。任何对视线的阻挡都使患者有禁闭之感;身居隧道或矿井中更会产生焦虑不安。患者尽可能逃避长期的义务:要他签一个合同、契约,只要超过一年期限,便畏首畏尾、万般艰难;要他决定婚姻大事,更是困难重重,犹疑不决。结婚对孤独离群者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危险的举动,因为那样必然把他卷入人际亲密关系之中;当然,由于患者需要保护,或相信一个伴侣会完全与自己的特殊要求相符,结婚的危险有可能减轻。常常可见患者在决定结婚前显得惊慌万状。无情的时间以其必然性使他感到是一种强迫,他想方设法晚五分钟上班,就是为了维持一种自由的幻觉。时间表之类的东西只构成对他的威胁。别人如果期待他去做某种事或以某种方式行动,则会使他心中不快,大为反感,也不管这种期待是别人实际表示出来的或者只是自己觉得有的。他也许在一般时候送人礼物,但可能忘记生日礼物或圣诞礼物,因为别人期待。要他与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或传统价值观念保持一致,是他难以容忍的;他可能外表上保持一致以避免摩擦,但在内心里顽固地摒弃一切人们习以为常的制度和标准。最后,别人给他的参谋或劝告,他会觉得受到了支配,于是竭力抗拒,即使这种劝告正合他的心意。这里,他的抗拒也与一种有意无意的愿望有关,那就是:挫败他人。

对优越感的需要虽然可见于所有的神经症,但在本类型中更得到强调,因为它与超群出众有内在联系。也许,对那种既不能使人变得特别强大而多谋、又不能让人觉得唯我独尊的孤立,是没有任何人能够忍受的。这已从临床经验中得到验证。当患者的自我优越感被暂时粉碎的时候(不管是被某个失败还是被内心冲突的增加),他就再不能承受孤独,而是不顾一切地伸手求助,需要温情和保护了。这种波动在他的生活史中并非鲜见。在他十多岁或二十出头的时候,他可能有过一些不冷不热的友谊关系,但总的说来过着颇为孤独的生活,感到较为怡然自得。 他常编制着对未来的故事,幻想着将来完成一番大业。但是后来这些美梦在现实的岩石上摔的粉碎。尽管他在高中无庸质疑地在班上遥居第一,到了大学他碰上强有力的竞争,便知难而退了。他初次建立爱情的尝试也惨遭失败;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认识到自己的梦难以实现,便觉得孤傲离群变得不可忍受了。在强迫性驱力的作用下他不可遏止地渴求别人亲近他,渴求异性,渴求婚姻。只要有人爱他,他便甘愿受屈。 当这样一个患者来要求分析治疗时,尽管他有明显突出的表现,却不要医生触动这些表现,他所要求的,只是医生帮助他找到任何一种形式的爱。只是在他感到自己比先前有力多了,他才会以极大的宽慰发现他更愿意一个人过日子并喜欢这样。他给人的印象是旧病复发,又陷入自我孤立。但实际上现在的情况是:他现在第一次有充分而坚实的理由承认——甚至是向自己——他就是要求孤独。这正是医生的恰当时机,可以开展对他的孤独症的治疗。

自我孤立者对优越地位的要求,有某些特定的性质。由于他畏惧竞争所以他实际上并不想通过不懈的努力来超群出众。相反地他感到自己高贵的品质别人应该一看便知,而勿需自己费尽心机;他潜在的优点别人应该感受到,而不必有意表现。

他的优越感的另一表现方式是他自认为的“独一无二”感,这直接产生于他对“与众不同”的渴求之中。他可能自比为高距山巅的一棵大树,而山脚下丛林中的树木生长却受到相互的阻碍。另外,假如说屈从型会在心中对伙伴产生这种疑问:他会喜欢我吗? 而攻击型想知道:这对手的力量怎样? ——那么孤立型最关心的是:“他会干预我的事吗?他是想对我施加影响,还是想让我独自一人不加干涉?” 他感到自己好象是珍贵的东方地毯,设计独特,图案和色彩也举世无双,永远不改变。他尤其自傲于抵制了环境的磨灭一切的影响,并决心继续抵制下去。对“不变”的宠爱使他把所有神经症固有的僵硬性当作神圣的原则来尊崇。他迫切地要扩充自己的模式,使这种模式更纯洁,更鲜明。他拒不接受任何外在的介入。

自我孤立者的感情生活不象其他类型的人那样有较为一致的模式。不同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原因是:前两种主要趋势是为了肯定性的目的——追求温情、亲近、爱或生存、支配、成功——而自我孤立型的追求带有否定性;他不要别人介入,不许别人干预或施加影响。所以,他的感情状态有赖于在这种否定性框架中得以生存并发展的特殊欲望。

患者表现出压抑一切感情的总倾向,甚至否认感情的存在。“感情根本就不存在,人们总撒谎说有感情,象他们对许多事情都撒谎一样。”“自我牺牲也是一个谎言,若不是谎言,也是一种生理或精神的行为。”“我那时梦想着过独身生活,永不结婚,梦想着变得强壮、平静、寡言、不求人。我要个人奋斗,要更大的自由,不再做梦,而要清醒地过日子。我觉得道德毫无意义;只要是真的,还管什么好歹?乞求同情,希望外在的援助,才是大罪。心灵对我就好象是神庙,要严加守卫,里面总是进行着奇特的仪式,只有庙内的僧人,这圣庙的监护人,才可以知道有些什么。”

对感情的拒斥主要涉及他人的感情,见之于爱与恨,这正是想与他人保持感情的必然结果;因为有意识地经验到强烈的爱憎感情,只会使人与他人接近,或与他人冲突。但并不是说,在人际关系之外,感情是受到压抑的,所以它便活跃于对书本、动物、自然、艺术、吃喝等的兴趣中。另外,早期对感情的否定对后来实现孤立是必要的。

人际关系之外的感情压抑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任何有可能使孤立者产生依赖性的欲望、兴趣或快乐,都被他看成对自己的背叛,因而加以压制。在患者看来,似乎在允许感情流露之前,需要小心地分析局势,以防可能损失宝贵的自由,任何对独立的威胁都只促使他把感情的大门关得更紧。但当他发现局势无害于他的自由是,便会欣然投入其中。患者心中既害怕惮于欢乐,又怕因此而自由受限,所以有时几乎变成了禁欲主义者。但这是一种特殊的禁欲主义,起目的不是自我否定或自我折磨。我们还是称之为自我限制更好。我们如果承认他的理论前提,那么它并非缺乏明智。

自发的情感体验应该在我们身上有他的位置,这对保持心理平衡有极重要的作用比如,创造性才能可能是一种拯救手段。假如这种才能先受到了压抑而不能表现,然后通过分析治疗或别的体验而被解放出来,那么对病人将产生良好的影响,甚至使人觉得治疗中发生了奇迹。 但在估计这种疗效时却要谨慎。首先,如果把产生的疗效普遍化,则是错误的;他对一个自我孤立型患者不一定有好处。甚至对那个患者本人而言,如果从是否改变了他的神经症的基本因素看,那么严格地说这种效果还不能称作治愈。它只提供给他一种更满意,失调程度更轻一些的生活方式。

感情愈是被克制,病人就愈有可能强调理性的重要。他的希望便是一切事情都能够只凭理智思维的力量便得到解决,好象只要知道了自己的问题就足以治疗自己的毛病了;或者好象单靠理性就能解决世上的一切麻烦了。

有一点已经很清楚了:任何亲密持久的关系都必然威胁他的自我孤立,因而可能产生很坏的后果;当然,如果与他交往的人也同样自我孤立,自愿尊重他对保持距离的要求;或者,他的伙伴因为某些理由能够愿意顺应他的孤立需求,那么又当别论。 如果她对他有什么要求,那将吓坏他,正象他如果失去对自己感情的控制也会给吓坏一样。可以说他不知道他给予别人的是多么少,而他却以为自己已经献出了未表达出口、未体验过的感情,把对自己珍贵无比的东西已给予了她。只要感情距离得到足够的保障,他能够保持某种程度的持久的忠贞。他也许可以卷入与他人的短暂的交往的关系,时隐时现,这些短期关系是脆弱的,任何微弱的力量都会使他马上退缩。

异性关系之于他,完全有如一张桥牌之于别人。只要这种关系是短暂的,不干预他的生活,他就欣赏;而且,这种关系还必须严格限制在专门为之划出的时间、地点、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他可能对这种关系极端冷漠,根本不愿哪个异性进入自己守护的“领地”。这时,他自然用完全是想象出来的关系来取代真实的关系。

我们所描述的这一切特殊表现,都出现于分析过程之中。自然,自我孤立者对医生的分析大为不快,因为那的确可说是对他私生活的最大侵犯。但他也有兴趣对自己作一番观察,医生的分析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看到自己内心的复杂斗争,因此,他又对此又感到神往。他可能对自己所做的梦的生动性感到好奇,或对自己偶然的联想的恰当性感到迷惑。在找到能证实自己的臆断的材料时,他就象科学家找到了证明那样快活。他感谢医生的努力,希望医生在某些地方给他以指点,但若是医生“强迫”或催促他走向自己未曾料到的地方,则会引起他的反感。他老是担心分析中的暗示会带来危险,而实际上对于他这种类型的人来说,危险性远远小于另两种类型,因为他早就“全副武装”来防范外来影响了。本来,合理的自卫方法,乃是去证实分析医生的暗示是否正确,他却不这样做;相反,他的做法是:凡医生所说的若不符合他对自己的看法或对生活的总的看法,他都必然盲目的加以拒斥,尽管他表面上作到了礼貌周全,不直接反对。他尤其感到可憎的是医生居然要他来个改变。当然他希望摆脱扰乱他的那些东西,但不能触及他的人格。他一方面欣然观察自己,另一方面又无意识地坚决不改。在很长的时间以内,分析医生对他只是传过来的一个声音。在梦中表现为两个记者从相隔遥远的不同国家互相打长途电话,它表现了病人想让自己不与医生及其分析工作沾边的动机——不让这种分析触及自己。

还可以在分析过程中以及过程以外观察到一种特点,就是患者在面对医生的进攻时死命防卫自己的孤立。这种现象当然也见诸所有的神经症。但这一类患者的抗拒更持久,几乎成了生死搏斗,病人想出一切办法来对付干预。事实上,早在自我孤立真正受到威胁以前,这种反抗就已经暗暗地但带有破坏性地进行着了。拒不让医生的分析来干预自己,只是病人意图的一个方面。如果分析医生试图使病人相信他与医生有关,他心中有冲突在发生,那么病人的抗拒便更巧妙,更委婉一些。病人至多会对分析医生表现一点同情达理的看法。假如病人的无意识产生出自发的感情反应,他也决不会任其进一步发展。总之,病人常常对人际关系分析持有根深蒂固的对抗。病人与他人的关系一般都非常含糊暧昧,医生常难于得出清晰的印象。病人的这种抵制是可以理解的。他一直与他人保持着一个安全的距离,医生谈起他的问题只会使他震惊、不安。医生如果多次提说这些问题,病人便公开怀疑医生有什么动机。这个分析医生是不是要使我合群?这种方法只会引起病人的蔑视。如果后来医生成功地使病人知道离群索居的缺陷,病人便惊恐不安、烦躁易怒。他可能意欲离开医生。在分析过程以外,他的反应更强烈。平常本来是平静温和、通情达理的人,可能会因恼怒而变得僵硬冷漠,或出言不逊,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孤傲与自由受到了威胁。病人一想到加入什么活动或专业团体,一想到别人需要他的是参与行动而不仅仅是交纳一笔会费,便真正恐惧起来。即使他不慎卷入了进去,他也会不顾一切使自己脱身出来。比起一个生命受到威胁的人,这种病人更有本事发现逃避的办法。他不仅用一切能够用得上的方法来防卫自己的孤立,还觉得为了孤立任何牺牲也值得。他把外在的好处和内心的价值都抛弃了;在意识上,他把任何可能干涉自我孤立的欲望都清除掉;在无意识中,他便自动地实行了对欲望的压抑。

任何受到如此激烈捍卫的东西一定具有一种巨大的主观价值。只有在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才希望理解孤立具有的功用,从而最终对患者进行治疗。正如我们已看到的,在这几种对他人的基本态度中,每一种都自有其积极的价值。在亲近人的类型里,患者试图为自己创造出一种与外部世界友好的关系;在对抗人的类型里,他在竞争性世界中为了生存而自我武装;在回避人类型里,他企图获得某种清高和明澈的心境。事实上,对人的发展来说,这三种态度不仅可取而且必要。只是当它们表现在神经症中时才变成强迫的、僵硬的、盲目的以及相互排斥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它们本来具有的价值,但并没有完全取消这种价值。

自我孤立的确有很大好处。意味深长的是,在所有东方世界的哲学里,孤身独处都被看作是达到精神的更高境界所必须的基础。当然,我们不能将这种意愿与神经症孤独混为一谈。在前者,孤立是人的自愿选择,被认为是达到达到自我完善的最好途径,选择了孤独的人如果愿意的话,也满可以选择另一种不同的生活。在后者,情况则不同,神经症冲突不是一种可以选择的东西,而是内心的一种强迫,是患者唯一的生活方式。不过,从这当中同样可能得到好处,虽然好处的大小取决于整个神经症过程的严重程度。纵然神经症有巨大的破坏作力量,自我孤立者有可能保持某种纯正诚实。当然,如果是在一个人际关系普遍良好的真诚的社会里,这种品质算不了什么;但在一个充满虚伪、狡诈、忌妒、残忍和贪婪的社会里,弱者很容易因为自己的诚实而遭殃,与他人保持距离则有益于维护自己的品质。还有,由于神经症通常会剥夺心灵的平静,自我孤立到可以通向内心的安宁和沉静;所做的牺牲越大,所得到的安宁也越大。另外,假如患者在他划定的“魔圈”的范围内并没有完全窒息掉自己的感情生活,那么,他的自我孤立还会使他产生出富有独创性的思想和感情。最后,所有这些因素,再加上他对世界的观照和相对来说不那么严重的神志错乱,都有助于创造性才能的发展和表现——如果他有这种才能的话。 我并不是说神经症孤立是创造性必具的前提,而是说在神经症状态下自我孤立可以提供最好的机会以表现患者潜在的创造性能力。

尽管这些好处不容忽视,它们并不是病人顽固防卫自我孤立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好处不大或被伴随的搅扰所掩盖,病人还是会坚决防卫自己的孤独。这一观察方式把我们领向问题的更深处。如果孤独者被硬拉进与他人的接触中去,他很可能在精神上土崩瓦解,用通俗的术语来说,就是神经崩溃。“崩溃”这个词概括了一系列紊乱失调现象:机能紊乱、酗酒、自杀、抑郁、工作能力丧失、精神错乱。病人自己,有时还有精神病医生,容易把刚好发生在“崩溃”之前的某一件事当作致病的原因。诚然,这类事情可能与发病有关。医生应该认真看待它们,尽量弄清某一具体事件究竟诱发出了病人的什么毛病。但这样远远不够,因为问题还摆在那:为什么病人受到这样强烈的影响?为什么他的整个心理平衡只因为一件事就给打破了,而这件事一般看来只不过是普通的挫折和意外?换言之,即使分析医生懂得了病人以何种形式对某一特定事件作出反应,还远远不够;他还必须懂得为什么这么小的一个诱因就产生出这么严重的结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指出这一事实:正象其它神经症趋势一样,自我孤立只要真能得到保障并起应有的作用,患者便得到一种安全感。反过来说,如果孤立趋势被妨碍而不能发生作用,患者则产生焦虑不安。在患者还能保持与他人的距离时,他感到比较安全;而一旦因为某种缘故他的“魔圈”被别人践踏而擅自侵入,则感觉受到了威胁。这样,我们就更能够理解,何以患者在不能维护与他人的感情距离时便惊慌失措。我们还可以再加一句:他之所以这样害怕,是因为他没有应付生活的其他办法。他只能独善其身,逃避众人。这里再一次表明,正是孤独症所具有的否定性质,使这一趋势显得特殊,与其他类型大相径庭。具体说,自我孤立患者面对困难局势时既做不到委屈妥协,也做不到奋起抗争;既不能俯首合作,也不能颐指气使;既不能爱也不能恨。他毫无自卫能力,有如一头困兽,只有一种应付危险的办法——逃跑和躲藏。这种状态充分解释了他何以对生活总持有焦虑不安的态度。对这种状态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明白这一个道理:他把孤独离群作为一种全面的自我防御手段,他死死地依赖这种手段,不惜一切代价捍卫之。所有类型的神经症趋势说到底都是防御性手段,但除了孤独症以外,其余那些趋势是患者力图以肯定的方式来应付生活的尝试。然而,如果孤立脱群成为占优势的倾向,患者则完全无力真正应付生活中的矛盾,结果孤独症变成只是一种纯防御手段了。

但患者对孤独状态的坚决维护还有一个更深一层的解释。对自我孤立的威胁,对攻破围墙的担心,常常还不仅是暂时的恐惧。它可能产生的结果是:一种表现为精神错乱的人格分裂。如果在分析过程中自我孤立状态便开始被打破,病人不仅感到隐隐的忧虑,而且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明显的畏惧。例如,患者害怕淹没在变动不居的人流中,这主要是怕失掉了自己的独特性的恐惧。他还害怕被可怜地置于带有攻击性的人的强迫和支配之下,这是他毫无防卫能力的结果。他还有第三个恐惧,就是怕精神失常,失常的可能性显得如此大,他需要绝对确信不会成为事实。他的这种失常并不是发疯,也不是因为想不负责任而作出的反应。它直接表现了一种对人格被分裂的畏惧,常见于梦和联想之中。这就意味着,要放弃他的自我孤立,就必须面对自己的冲突;这还意味着,他承受不住这个打击,只会象被雷电击中的大树那样给劈成碎片。这一断言已为其他的观察所证实。有极端自我孤立倾向的人,对内心冲突的说法有不可遏制的反感。到后来,他们会对分析医生说,他们当时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完全不懂他所说的冲突是怎么回事。而一旦医生真的使他们看到了他们内心正在激烈进行的冲突,他们会以令人难以察觉的方式,以无意识的巧妙手腕回避这个问题。如果他们还没有作好思想上的准备,却突然偶然地认识到一种冲突的存在,他们便感到巨大的惊恐。当后来他们在更安全的基础上达到对冲突的认识时,便表现出更大的孤立倾向。

自我孤立是基本冲突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但也是病人用来对付冲突保卫自己的手段。自我孤立正是病人用来保护自己对付基本冲突的更为积极主动的类型。这里我们必须重申一句:基本态度中某一类占了优势,并不妨碍其余类型照样存在并发生作用。首先,这几种相矛盾的倾向常常可见于患者的生活史。在他明确地表现出自我孤立的倾向之前,他往往经常有过屈从依附的经历和攻击对抗的记录。自我孤立者的价值观也与那两种类型的人形成对照:那两种类型的价值观是清楚的、界定分明的;而他的价值观却充满矛盾。对他奉为自由独立的东西,他是一直估价甚高的;但除此以外,他也许会在分析过程的某个时候对善良、同情、慷慨、自我牺牲等品质表示出极端的赞赏;而在另外一个时候则又马上推崇丛林哲学,信仰弱肉强食、自私自利的生活准则。他自己也有可能对这当中的矛盾感到奇怪,但他总是尽量用某种合理化作用来否认自己那些倾向的冲突性质。分析医生要是对整个结构没有清晰的统观,则很容易对此感到迷惑不解。医生可能在这个方向或那个方向上追踪一气,但走不多远便会碰壁,因为病人总是躲进自我孤立中避难,把医生的通路全给关闭了,就象人们关上了轮船上的防水隔舱。

在孤独者的这种特殊的“抗拒”中,掩藏着一个完整而又简单的逻辑:他不愿与医生发生干系,不愿作为一个人来自我认识。事实上他根本不想分析他与别人的关系。他不愿正视自己的冲突。如果我们理解了他看问题的出发点,我们就会明白,他甚至根本不关心对冲突因素的分析。他的出发点是:认定自己不需要关心什么关系,只要自己与他人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就行了,纵然存在着关系的失调也与他无关。他确信,甚至医生指出的冲突也可以而且应该不去管它,否则便是自寻烦恼;没有必要去把一团乱麻理出头续,反正自己龟缩在自我孤立之中。如前所述,这种无意识的想法逻辑上是正确的——至少在一定的限度内是这样。他所忽视并老是拒绝认识的,是他不可能在真空里成长和发展。

这样可知,神经症自我孤立的最重要的功用,是使主要冲突发挥不了作用。它是患者用以对付冲突的最极端最有效的防御手段。作为众多的制造人为和谐的神经症方法的一种,自我孤立试图通过回避而达到解决冲突的目的。但这不是真正的解决,因为患者并没有消除掉对亲近、支配、利己、出名等的强迫性渴求,这些强迫性渴求即使不造成他思维的瘫痪,也会持续地烦扰他。最后,只要继续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价值观,他是绝不可能获得内心平静或自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2#
 楼主| 发表于 12-12-31 13:59:21 | 只看该作者

……几乎纯粹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给试图永生和不朽的人以希望,给在生活中走投无路的人以慰藉。这个世界是不安、畏惧、绝望之人的退路,然而,这个世界高处不胜寒,从本质上说,只不过是虚空的对应物,它本身就充满不安、畏惧和绝望。没有谁能够完全局限在其中完成自己的人生。摘自 索伦·克尔凯郭尔《孤独人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3#
发表于 12-12-31 17:10:55 | 只看该作者
祝奇迹新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4#
 楼主| 发表于 13-1-1 13:38:0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黑眼睛,也祝黑眼睛新年快乐!祝大家新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5#
 楼主| 发表于 13-1-4 10:07:44 | 只看该作者

九型人格《呼吸的风格与人格能量》转载

学习九型近十年,越学越觉得九型博大精深,知之甚少。以前总认为,脑区的呼吸比较浅,在咽喉部;心区的在膈肌以上,在胸腔;只有腹区的呼吸较深,在腹部。其实不然。今天在深圳跟随美国九型人格大师学习,就有新的收获。

有些人,生下来就有不同的呼吸,与能量的大小有较强的相关性。

以吸气为主导者,在身体里面聚集很大的能量,如3号、7号、8号。

以呼气为主导者, 在身体里面聚集的能量较少,如4号、5号、9号。

介于两者之间者,在吸气与呼气之间都会保持紧绷,聚集的能量中等,如1号、2号、6号

我个人认为,虽然在每个区有高中低之分,但有其“潜能性”。如腹区8号的保护、9号的和平、1号的完美能量应该用各有千秋来评论,相对能量均等,只不过擅长不同的角色而已。就负能量而言,腹区以“怒”闻名,8号大发雷霆、9号压抑或麻醉愤怒、1号怒而不宣。我遇到8号唱歌,有的虽五音不全,但从腹部发出浑厚富有磁性的声音还受人欢迎。有一位1号完美朋友个子挺高,较消瘦,真没想到“青藏高原”唱的让人如痴如醉,就是他腹区的潜在能量发挥了作用。

另外,就呼吸能量而言,以吸气为主导者,造就了3号、7号、8号外在高能量形象。事物总有两面性或对立性,8号有强大的一面,但又有内心脆弱的一面。因此能量应该分外在高能量及内在高能量。我记得去年在美国学习九型时,九型大师戴维-丹尼尔斯从哲学阴阳角度就谈论过,3号、7号、8号为阳;4号、5号、9号为阴;1号、2号、6号介于阴阳。祖国传统医学核心就是阴阳,人体注重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每种型号都是一个个体,就能量而言,外在高能量者,相对内在能量低,外在低能量者,相对内在能量高。

九型人格每个个体的能量应该有中医的“整体观念”,应该“辨证论治”,不同于“扛麻袋”。5号在自己的空间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能说低能量吗!人体分阴阳,能量分内外。

呼吸的练习在于每种型号脑心腹三者成为能量流动的状态,得以提升,增强正能量,消除负能量,达到“内圣外王”。(9月7日修改于东湖宾馆零点)







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思维、感觉、记忆、一切心理活动都离不开能量。而能量的流动,必须依靠“呼吸运动”的推动。是胸腔和腹腔的张缩运动,把内在的能量鼓荡、流动起来。

“外在高能量者,相对内在能量低,外在低能量者,相对内在能量高”:这里我可以借用弗洛伊德这样一段话:“应该记住,人格可以获得能量是一定的,不多也不少,这就是说,如果自我得到了能量,那本我和超我——或两者同时——就失去了能量。”

一一人格可以获得能量是一定的,外在得了多少能量,就意味着内在失去了多少能量;内在得了多少能量,就意味着外在失去了多少能量。

能量分布的高低多少,和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呼吸风格有密切关系。外在高能量者:3号、7号、8号,是以膈肌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外在低能量者:4号、5号、9号,是腹肌基本上没有运动的“胸式呼吸”;介于两者之间聚集能量中等者:1号、2号、6号,是正常的“混合式呼吸”。

低能量的4号、5号、9号为阴;高能量的3号、7号、8号为阳;中等能量的1号、2号、6号,是阴阳平衡。

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等能量者是阴阳平衡;而低能量者和高能量者是在中等能量者的两端,为阴和阳两极。

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同的呼吸风格,决定着能量在人格中分布的不同;不同的能量分布作用,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决定着一个人情绪表达方式的不同:高能量者以“怒”为主;低能量者以“压抑”为主;中等能量者以“怒而不宣”为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6#
 楼主| 发表于 13-1-6 10:04:56 | 只看该作者


在九型人格《呼吸的风格与人格能量》中说:外在高能量者,相对内在能量低;外在低能量者,相对内在能量高


外在低能量的四号、五号、九号,以压抑为主、为内向型,退缩型(远离他人)。四号的退缩是为了保护其情感和脆弱的自我形象;五号的退缩,是疏于行动,沉浸于思考的世界; 九号的退缩是为了让他人无法干扰他们的内心平静。


四号,自我型一一追求独特;五号,理智型一一追求知识;九号,和平型一一追求和谐。


外在低能量,内在髙能量的四号,自我型一一我认为是文学艺术家人格;五号,理智型一一我认为是科学家人格;九号的内在高能量,什么也不是,除了有超常的记忆力外,能量几乎用在了自己折磨自己。

外在高能量的三号、七号、八号,以怒为主,为外向型,进攻型排斥他人


第三型人在寻求目标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竞争中是进攻性的; 第七型人在进入坏境和满足自己的欲望时是进攻性的;第八型人在对抗他人和环境时是进攻性的。

第三型为成就型;第七型为活跃型;第八型为领袖型。


在九型人格中,外在髙能量的第三型、第七型、第八型,以为主、为外向型、进攻型;外在低能量的第四型、第五型、第九型,以压抑为主,为内向型,退缩型。

进攻型、退缩型;外向型、内向型;怒、压抑,这是两组相互对立的人格。其中,以闻名的八号,和以压抑为主的九号,也许就是人格中的两个极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7#
 楼主| 发表于 13-1-13 11:44:13 | 只看该作者

“心理能量是一个挺抽象的概念。通常我们把它理解为一种心力。但能量和力其实是不完全相同的,只有在和外界发生关系的时候,能量才会表现为力,在没有外界关系的时候,能量就是能量,无所谓力。”一一心理能量只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动力,而不是原动力。

源动力是指动力的源泉,原动力指的是动力的根本。如果用人比喻汽车,人的能量就是汽车的油,人的呼吸运动就是汽车的发动机,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节律性运动由此产生的动力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也就是发动机把汽油燃烧产生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燃料燃烧的化学能就是汽车运动的原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8#
 楼主| 发表于 13-1-17 09:56:57 | 只看该作者

在一篇名为《医学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学基础》的文章中,摘录以下一部分:

上面的一段话实际上揭示了人的完整的认知过程,你知道我们是怎样认识事物的吗?
认知过程是指一个人对来自客观世界的信息,通过感官加以选择、接受,在神经通路和脑中进行编码、储存、确定意义,并运用经验、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泛指感觉和知觉、学习和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活动的过程。人认识事物的过程就是通过上述内容完成的,是通过它们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

一、感觉

(一)什么是感觉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简单属性开始的。例如,我们面前有一个苹果,我们是怎样认识它的呢?我们用眼睛去看,知道它有红红的颜色,圆圆的形状;用嘴一咬,知道它是甜的;拿在手上一掂,知道它有一定的重量。这里的红、圆、甜、重就是苹果的一些个别属性,红是由苹果表面反射一定波长的光波引起的,圆是由苹果的外围轮廓线条作用于眼睛引起的,甜是苹果内部的某些化学物质作用于舌头引起的,重是由苹果压迫皮肤表面引起的。我们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这就是感觉(sensation),因此感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二) 感觉的意义

感觉虽然很简单,但却很重要,它在人的生活和工作中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通过感觉,人能够认识外界物体的颜色、明度、气味、软硬等,从而能够了解事物的各种属性。通过感觉我们还能认识自己机体的各种状态,如饥饿、寒冷等,因而有可能实现自我调节,如饥则食、渴则饮。没有感觉提供的信息,人就不可能根据自己机体的状态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其次,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人要正常的生活,必须和环境保持平衡,其中包括信息的平衡,具体说,人们从周围环境获得必要的信息,是保证机体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相反,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有人认为,大城市中由于信息超载,会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相反,由“感觉剥夺( sensory deprivation)”造成的信息不足,将使人无法忍受由此而产生的不安和痛苦。可见,没有由感觉提供的外界信息,人就不能正常地生存。

再次,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人的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必须借助于感觉提供的原始资料;人的情绪体验,也必须依靠人对环境和身体内部状态的感觉。因此,没有感觉,一切较复杂、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就无从产生。






气是能量的载体、也是信息的载体、是中介、是桥梁,气穿针引线。人的大脑好比是电脑,电脑是储存数据信息的工具,网络传递信息需要电源,所以,电流既是数据信息的载体,也是数据信息传递的工具;大脑是外在信息的储存库,大脑对外在信息的接收需要感觉,感觉需要能量,能量需要气的传递,所以,气既是信息的载体,也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大脑与气的关系,就好比电脑没有电源,不能获取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9#
 楼主| 发表于 13-2-24 13:32: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奇迹 于 13-2-24 13:38 编辑

我的回老家之行


将近四十天没上论坛,今天是元宵节,祝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2013年国历11月末,宝宝被他奶奶带回了老家,要待放年假女儿女婿回他们老家团年后春节才把宝宝接回来。本来好不容易有了一个人静静呆上两个多月的机会,可是大哥得了病,我没有任何理由借口不去看望,我必须得去。但是我知道,这是去执行一项艰巨的任务,时间大概也是两个多月,这一出门也许没有我选择的余地。我离别故土已八年有余,这又是一个难逢的大好机会,因为离除夕只有两个多月,我自己已经一个人单独过了七个年,这于情于理我都应该留下和大家一起热闹热闹。一方面先天的生理因素,坐车对我来说是多么的艰难,回去一次是那么的不容易。



12月3日早上不吃早饭,出发前提前半个多小时服用晕车药,同时在左耳和右耳分别贴上一片晕车贴,再为晕车时的呕吐准备一些必要的塑料袋和纸,同时带上将近三个月的抗抑郁药物盐酸舍曲林,再带上我的笔记本电脑出发了。女婿开车送我,女儿也一道,我迫不得已的坐上车,朝着大哥的住处前往。大哥的住处离这里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都是高速路,只有出发时到收费站这段路是城市车道。晕车人最畏惧城市的堵车和红绿灯,本来出城只需不到十分钟,可是红灯绿灯,起起停停,上车不到两分钟就开始晕、开始吐,直到出城后车上了高速路。

上车前我就要求把车窗留上一小半不关,有风吹着似乎要好受一点。那天天气比较冷,呼呼的冷风从车窗吹进,刚好吹着我的头部,他们怕我感冒,想关闭车窗,我不同意,说,感冒就感冒吧。车一路跑我一路吐,而且满头大汗顺着脸流,头发没有一点是干的。一个半小时后,到点了,下车了,侄女扶着我进屋上床休息,我稀里糊涂的盖上三床被子,她们为我擦干了头上的汗水,我真的感冒了,我服用了感冒药物,睡了三天……

雅安是闻名的雨城,已经是冬天了,还很多时候都在下雨,有时候还听见滴滴答答的房檐水,滴得很烦。天总是阴沉底矮,很少见到阳光、蓝天白云。我在雅安耍了二十多天,大哥大嫂对我依然很关心,问寒问暖,每天总是变着花样做上好吃的希望我能多吃点。大哥每天下午六点半钟准时为我打开电热毯开关,一天也没忘记过。大哥的女婿女儿在汉源县上班,要周末才回到家里,外孙读书住校,所以平时只有大哥和大嫂两个人在家里。

大哥的生活、饮食、起居很有规律。每天起得很早,每天坚持走路、拍手、锻炼,下雨时就不走远,就在小区内绕着圈子走。大哥的身体状态看上去比较好,饮食、精神面貌各方面都算好,但愿大哥能多活些年。今年征求他的意见,他的孝顺的儿女孙子们还要陪同他一道去国外旅游……

尽管我们是兄妹关系,尽管大哥大嫂对我的关心有佳,我还是耍得很无奈。毕竟这不是一种发自心灵的自觉而有效果的兴趣,而是一种想做的应付和应酬的企图,所以,总觉得不自在、不自由。我似乎不是在耍,而是在执行一项任务,就这样一天一天的数着时间。本想在大哥这里耍上一个月,其余的一个多月就留给阔别了八年多的故土。可是我大弟弟的小女儿就住在离大哥不远处的芦山县,大概有七十华里。侄女在芦山县广播局工作,侄女婿在芦山县担任某一个乡的乡长。自从我到大哥这里后,就念着要接我去她们那里耍,我不想去。我怕的不是别的,而是怕坐车。侄女不同意,说,好不容易来一趟,再晕也只有半个小时,非得要我去。而且还打电话给我女儿,要她说服动员我。

实在推不脫,必须得去,于是约定了一个时间,她们开车来接我。虽然只有六七十里,但是都是山路,所以晕车也晕得比较厉害。我在她们那里耍了将近二十天。那个县虽然在山上,但县城所在地是一个山上的平地,而且这个平地很宽广。站在旁边一座不高的山顶上,还能看见山的另一边还有一个宽广的平地,而且还有一条比较大的河流从中穿过,看得出那里是一片肥沃的良田……

我在侄女那里耍时,就显得比较自由。因为侄女是下辈,也就没有条款的约束,我就少了不自在的没有效果的应付和应酬。侄女和侄女婿都在上班,孩子上学,平时一般就只有我一个人在家,我可以到处乱走。我在那里耍的同时,还计算着下一段路不准备坐车,而是步行走路。我还打听好她们那里有一条直通荣经县的顺山公路,这条路比较捷径,它可以不再下山去经过雅安市内绕,而是从芦山出发,直接通往荣经县上高速路。然后从荣经县再穿过二十里路的泥巴山隧道,就是我阔别了八年多的故土。我打算分为两天走,第一天从芦山出发住宿荣经,第二天从荣经出发到达目的地。

我把这个想法说给侄女听,她不同意,而且坚决反对。她说,这条通往荣经的顺山捷径路她们走过,开车都要花多长时间,我步行绝对不可能走到。另一方面,我不知道高速公路旁边没有人行道,也就是说泥巴山隧道过不去,我还得步行翻越三千多米高的泥巴山,这个方案行不通。我又想到另一种,我在网上搜索芦山县县城到雅安有多少路程,结果是三十三公里,也就是六十六华里。我想我走路应该没有问题,因为从山上往下走用我们的土话说是送脚路,比较轻松,我走下山后在高速路车站旁边旅店住一晚上,第二天他们把车开下来,我直接坐车上高速路。

我又把这个想法告诉侄女,她还是不同意,说,再晕也只不过半个小时,一会儿就过去了,还是不行。临走的一天,侄女婿有事去不了,他的驾驶员开车送我。侄女和她们的孩子,我和驾驶员我们一共四个人。我同样吃晕车药,耳朵上同样贴上晕车贴,照样不管用,照样的晕。只是路程不远,只坐了一个多小时。那个驾驶员还说,他还从来没见过晕车晕得这么厉害的人。

终于回到了阔别八年多的故土!我儿时的朋友在我还未出发之前,就给她的朋友们打电话,说我要回一趟老家。她的朋友也就相当于我的朋友,我还得去完成这个任务,有必要一个一个的去应酬。再加上我有几户亲戚,和有几户有必要去走的人家,再加上我有八户住在那里的老家亲人们,一共将近二十户,都住在县城,我还得一户一户走完,任务也比较艰巨

等我车晕过了,恢复好了,我首先要去的地方,就是去看望我以往曾经说过的,我每次从学校回老家时都要去看望的,我那个被恶人打成头脑失灵的叔伯哥哥。他平时的表现只是沉默、不看人、不和别人说话,有时给他说话时,他回答的尽是些听不懂的,牛头不对马嘴的话语。但他不打人,不骂人,不去垃圾堆里捡东西吃。我每次去看他都是在山上,都是在没完没了的将他挖的荒地翻来复去,尽种些没有作用的杂物,也种有红苕,南瓜。这次修水库,我们那里成了库区,房屋被拆了,大家都搬迁走了,他就是不走,住在山上一个岩洞里。

这次我和我大弟弟的大女儿我们俩一道去看望他,他住的山洞就在离水库不是很高处的环湖路上边。我们俩走到他的住处下边,我大声喊他的名字,他只是在答应,却头都不抬起看我们一下,我们也没有看到他在哪里。我们问他是怎么上去的,路在哪里?他答复我们说再往前走,从那边爬上去。我们找到了上去的路,是他踩出的一条不是路的路,我们好不容易才爬了上去。七十多岁的人,真有能耐,那么悬的路不知怎么走,每天在那里爬上爬下,摔死了都没有人知道。好在老天似乎有眼……

我们上去后,看见他正在煮挂面吃,还说要我们也吃一点。也不知道他挂面里有没有盐,我们去以后他就没有继续再吃,而是把挂面碗放在那儿。他有一个不幸福的家庭,家里有妻子和两个儿子,连他一共四个人。四个人分为两个家,大儿子和他一个家,小儿子和妈妈一个家。两个儿子都已四十多岁,至今都没有成家。他们对他也不关心,不知道他妻子和小儿子去不去看望他。大儿子在一个厂里上班,看他的时间也很少,只是想起时又给他送点米面之类。听他们说,有时他粮食吃完,他会跑到他妻子和小儿子那里去要,因为他们住的地点离他比较近。听说他去那里要粮食他们也不给他,还要挨骂。他不还口,只是嘴里小声的叽哩咕噜着就走了,也不知道在说什么,也许肉和油都没吃过……

除了他家人给他的东西他不拒绝外,无论谁给他的东西他都不要,不管是吃的还是穿的。他有个大姐已经过世了,大姐的儿女们有时会给他这个舅舅送些吃的或穿的东西,他特别犟,无论怎么说他都不肯要,还叫他们把东西拿走。听说有次他们来想为他筑个遮风挡雨的窝,他死活不让他们做。他头上戴一顶补了很多疤的遮阳帽,什么塑料纸袋都补些在上面,也不分是什么颜色。不知是不是用针线缝补的,虽然补得粗针大麻线,倒也是顺眼。

他住在一个不大的山洞里,洞口用一些破布和塑料纸遮挡着,里面还塞了些不知是什么东西,只剩下不大的一点点空间,不知道他晚上是怎么睡的;离洞口不远处的上侧,一个不高的小坎处,掏了一个炉灶式的小坑,再用稀泥糊抹堆成一个烧火做饭的炉灶;他没有炒锅,唯一只有一个被烟子熏得漆黑的铝锅,上面盖着一个不是全黑的锅盖;锅的周围分别摆放着三个赃兮兮的碗,一个大洋瓷碗、一个小洋瓷碗、一个是一般的碗;紧挨着碗,一个装过保健品的圆筒盒子里,有十多双黑黢黢的七长八短的筷子;旁边一个不大的长方形小木板,不知是不是菜板;侧边一个漆黑的斗笠式的铝锅盖,盖上面还钻了很多小孔,盖顶处烂了一个很大的洞,不知他是怎么在上面编系上了几段铅丝,方便手提;还摆放着一个赃得不是太厉害的铝盆,里面还装有小半盆赃水,大概是洗脸洗菜等通用;坎下面两只赃兮兮的破桶,里面还装有水;还有些乱七八糟的仿佛是通过他思考摆放的,只是我不知道他的用途;周围的地上还堆放着不少的他四处捡来烧火做饭吃的棍棍棒棒和废旧木柴。这就是他的家,不知道刮风下雨时他是怎么过的,又是怎么做饭吃的,就像是一个野人。好在他的这个家坐落在一片碧波荡漾的湖畔,没事可以静静的坐着望着湖水发呆……

我们这次去看他的目的是看看他会不会用钱,如果会用,我们俩会分别给他一些钱,结果他不会用。我们去时买了些水果,我们说把水果留给他吃,他怎么也不肯要,还说什么不能吃,吃了牙齿痛,吃了会爬不起来,嘴里还叽里咕噜说了些什么,我们没有听懂。我们在他那里坐了很长时间,他连头都没有朝我们偏一下。以往我去看他时他还能记得我的乳名,这次去他不认识我。地上放着一个烂口袋,口袋里装了些乱七八糟的也许是他在哪里捡的红苕、洋芋,全是很小个的。在他住处的周围还种了些南瓜,南瓜藤干枯了,没有了,只见地上还睡着十来个不大的老南瓜。我们问起他口袋里的红苕和地上的南瓜时他还说,要把口袋里的红苕送给我们吃,要我们摘些南瓜回去吃。我们回答他说,你把水果收下,我们就把口袋里的红苕拿走,怎么说他也不肯。我们临走时,他一手提着水果,一手提着口袋跟着我们跑,我们拿他没有办法,只好把口袋和水果都拿走了。我们准备下次买些食物类的东西给他送去。

下图我的叔伯哥哥和他的炊具用具和燃料


他和他的炊具用具燃料


他就住在上面


他种的南瓜


他种的南瓜


他住的山洞


他住的山洞


看完他以后,从第二天开始,我得去完成我必须要完成的任务一一我得依次一户一户的去走,去应酬。家乡的冬天很暖和,阳光很多,有些类似西昌的气候。我基本每天都在外边走,他们说我被太阳晒黑了。我晚上住的地点基本是固定的,基本住在大弟弟和小弟弟还有一个侄女这三家,因为这三家一天都有人闲耍在家里,其他那些各有各的事,少有时间闲耍在家。

我每天上半天就出去外面到处走走,吃过午饭后下午就去走不属于我们家在内的其它亲戚、和朋友的朋友、还有些有必要去走一走的人户,去应酬。有时候一天走一户,有时走两户。任随怎么挽留,我从不在谁家住宿过夜,总是找些借口说我晚上要上网。其实自从出门的这两个多月里,我很少上网。无论我住在谁家,即使旁边没有人打搅,我仍然觉得有干扰,总觉得很混乱,无法思维,回不了我自己的世界!特别是回到阔别多年的老家,我的电脑白天基本没有休息过,都是被那些小孙子们争来争去。我白天走累了,晚上也就懒得起来……

我除了走住在县城里的这么多家人以外,还去了我曾经住了将近二十年的学校。过去老家走学校只隔一条大渡河,只有五里路左右,无论是去还是来,走路坐船只需要半个多小时。现在这里成了一片汪洋,我从县城出发绕着湖边的公路走到原来的学校地点,大概是五十三华里。我去的那天早上,侄女要为我煮鸡蛋,要我吃了东西再走,我没有吃,我在她们家外面的餐饮店里五元钱买了一个我认为好吃的大饼子,我要店老板为我切成六小块,装进了塑料袋,然后再买上一瓶可乐,我出发了。

从县城到过去的学校地点坐微型车只需要六元钱就可以到达,我走路也许要走上一天。我边走边看,是不是又停下脚步,拿起相机对着镜头,把它们存放在我的相机里。阔别八年,所有的一切记忆全被淹没在湖底。没有淹没的地方,也被城市规划的脚步踩踏得面貌全非,已经找不到当年的任何痕迹。曾经的山坡,变成了今天灯火辉煌的县城,曾经的桑田,变成了今天的茫茫苍海……

一路上都是车来车往,基本没有步行的人。途中要穿越两个隧道,其中一个比较长,很长时间都走不出洞口。隧道里噪声很大,整个洞内都是刺耳的嗡嗡嚎叫声。我走了六个多小时,首先来到我曾经住过的学校迁居所在地。这里,一所展新的学校拔地而起,她就是曾经的汉源四中,她就是用特殊党费援建的,以党的生日命名的七一中学。我走进去转了转,看了看,学校已经放寒假,除了学校保安外,里面基本没看见有人。

我刚走出校门正往另一个方向走,就听见后面远处仿佛有人在喊我,我侧头一看,原来是我们曾经同住在一个学校的王孃孃。她也是和我一样,是第一批农转非把户口迁到了学校。学校老师住宅楼没有修在校园内,而是在学校附近,放假后住宅楼里住的人很少,大部分都住在新县城。不知怎么那样凑巧,八年了,她怎么突然看到一个背影就联想到那个人是我,就如她所说这也许是一种缘分吧。当天下午我就没有继续再走,在她家里吃过晚饭,我们俩在外面转了转,晚上我就住在她家里。

第二天早上我没有在她家吃早饭,而是起床漱口洗脸就走。我还没有走完,这里是学校的迁居地,我还得去看看我原来住过的学校所在地,看看能不能搜寻到一点点记忆,一点点足迹。我得去远处遥望一望我曾经走过的路,爬过的山。顺着湖边顺山公路我又走了大概一个小时,那里还有我们一户亲戚,我随便去看一看她,随便分别发给她三个孙子一些就叫它压岁钱吧。在她家里吃过早饭后,我出去四处走走,同时也去寻找原来的学校遗址,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任随别人怎么解释,我总是觉得不像。原来的学校所在地,如今一部分已经被推土机推平成地,种上了庄稼,一部分修建成了楼房,我到哪里去寻找学校的足迹……

我在这个亲戚家里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还是没在她家吃早饭,同样还是起床洗脸漱口就走,走到哪里饿了就在哪里买着吃,这次是往回走。来时走走停停,边走边看,时间要花费得多些。返回时没有耽搁,一直走,时间要花费得少些。第一天只是走到学校的迁居地,少走了大概十里路,用了六个小时。第二天是从原来老学校的地方出发往回走,要多走大概十里路,同样也只用了六个小时。由于天气比较热口也渴,除去我带的柑子外,我还喝了三瓶可乐。他们说我是长征干部,这一来一回,走了一百里路还多……

赶在腊月二十九之前,我把该走的人户全都走完了。今年的过年,以我大哥为首的我们这一大家人准备大团年,总共五十多人。从腊月二十九除夕这天开始,住在县城里的这八户分别轮流做饭,每户做一天,八户人也就是八天,今天这家吃,明天那家吃,大团年八天。今年的腊月二十九这天是除夕,除去轮到这天做饭的这户外,其余的人大哥他们大家商量,选在除夕这天去挂纸上坟。

我们要去挂纸的地点,要从我那个住在山洞里的叔伯哥哥的洞口下边的公路上路过。这天是大年除夕,在临走之前,大弟弟的大女儿我们俩一道去买了三把挂面,三袋萨琪玛,还买了一件优酸乳,只是忘了应该送给他一些肉。我们俩提前走路把东西给我那个叔伯哥哥送去,同时也随便在他那里多坐了一会。我们对他说,今天是大年三十,是过年,问他知不知道,只听他嘴里叽哩咕噜小声在念,也不知道他说些什么,只是听起来倒是很流利顺口。也许他把什么是过年都忘了!这次我们给他买的东西,他还是不要。我们骗他说,东西暂时放在这里,等我们把纸挂完后再来拿东西,也不知道他听懂没有……

再说今年的大团年几十个人,以他们说就是特别热闹。腊月二十九除夕这天,是大哥的大女儿做饭。挂纸回来,几十个人也就集中在这里。在吃年夜饭之前,我大哥给大家讲话。他主要大概的概括总结一下,从我爹爹开始到现在,我们这个大家庭,和大家庭的主要成员大概的一些情况。同时还给大家提醒建议了多方面的问题,再给大家讲一讲他的感慨。因为他有病在身,虽然目前他的精神身体状况看上去还没有问题,但是这种病是说不清楚。就他话说,这也许是最后一次给大家讲话,下一个年说不定他已不在了……在他的讲话过程中,时不时的又响起一片掌声……

大哥讲完了话,大家拍手欢迎。接着,就有晚辈出来主动承头,拍手欢迎,引领大家唱歌,每个人都必须唱。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都唱,想唱什么就唱什么。小到唱儿歌的,大到唱毛泽东时代歌的,有唱得好的,有五音不全的,百花齐放。还有些是有人伴舞的,什么动作都有。我也唱了两首,一首是:马儿啊!你慢些走,另一首是: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年!掌声、笑声、孩子们的欢呼声,气氛非常的热烈!

大侄女的年夜饭做好了,活动暂停。大家围着桌子吃饭、团年、举杯、祝福,有喝啤酒的、有喝高级白酒的、有喝饮料的。年夜饭结束后,大人们为孩子们颁发压岁钱,有发一百的,有发两百的。这一家发完,另一家又接着发,八家人,每一家都发,毕业后还没有找到工作的都属于孩子,都发。而且有些是爸爸妈妈己经发过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还要另发一份,也就是一家人发出两份。我也发了,每个孩子一百,大哥大嫂我也给了他们每人两百。不过,我这不算是压岁钱,这是临走时女儿给了我一部钱,要我分别给每个孩子一点,压岁钱等他们来接我时由他们来发。他们来接我时,发给所有孩子每人两百,发给大舅、大舅母、二舅母、幺舅、幺舅母,每个人三百。今年的孩子们特别开心,得了不少压岁钱!不过,我也得了不少,是晚辈们给我的。

农历二0一三年末,除夕这一天,是一份永恒的留念。是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一大家人从挂纸开始,到我大哥讲话,大家互动唱歌热闹,到吃年夜饭,发压岁钱的整个全过程。这是一段定格的记忆,是一份永久的纪念!结束后,还有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还有零晨时的迎新年放烟花、还有守岁,大家想留的就留在这里,不想留的就走,大家自由安排。

第二天大年初一,大家又在另一户团年,吃饭。就这样一户接着一户,吃了八天。每天专门有人做饭,其余的人就没事。过年、吃饭、打麻将,如请客、吃饭、打麻将一样,这已经基本成了一种规律。所以,每天都有几桌麻将,我也陪同他们打了八天麻将。他们说,我如果赢到钱,就当他们孝敬我,如果我输了,就当我发给他们压岁钱。结果,我输了将近六百元。

直到大年初七,八天的大团年结束了。女儿初九上班,他们提前从女婿老家赶回来,初六这天来到这里。他们没有把宝宝带回来,继续留在他奶奶家,他们准备把我接回去后,再去接宝宝。他们打算初七在这里耍一天,初八我们一同赶回成都。这次出门将近八十天,也许就只有这一次,因为我怕坐车。初八这天早上同样不吃早饭,我吃了晕车药,耳朵上贴上晕车贴,同样准备好塑料袋和纸。我这次的打算是:先暂不坐车,要他们在家里休息等着,我提前步行走到高速路口收费站等着,他们后边开车赶来,我在高速路口上车,然后到了成都下高速路时,我下车步行。这样,我就等于只坐高速路,而不坐起点和终点这两头的公路,这样会减轻我的晕车。

车在高速路上跑的快慢速度基本一致,避免了城市和乡村公路的红灯绿灯,起起停停。上车时一个收费站,下车时一个收费站,中途基本没有停下过。所以,回来时虽然还是晕,但吐的次数没有那么多,晕得没有那么厉害。我如果不步行起点和终点这两段路,成都到我们老家坐车最多不过三个小时。可是,对于晕车的人来说,多坐一段路,多拐一个弯,多一次红灯都是那么的艰难!


终于又回来了。结束了两个多月的行程,已经变成一段胶卷被尘封。昨天是那么的遥远,寂静,仿佛一切都未曾发生过,未曾经历过。留下的只是一段陌生、遥远、而朦胧的记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0#
发表于 13-2-26 18:05:09 | 只看该作者
看来奇迹这个年过得很不错,很有意义,谢谢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1#
 楼主| 发表于 13-2-27 10:31:4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黑眼睛。还算不错吧。

这个周末,他们要去把宝宝接回来,下个周,我也就正式上班了。带宝宝的任务也许就我一人承担。因为宝宝的奶奶未走之前曾经问过我说,如果宝宝能走路,我一个人能不能管得着。我没有回答她,我是否能管得着。我只是问她,你是不是不想来。她答复说,是。我也没多说什么,她来,我轻松点,不来,我劳累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2#
 楼主| 发表于 13-5-3 12:08: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奇迹 于 13-5-3 12:18 编辑

有关九型人格的文章,我曾经转载过几次。九型人格的分析研究比较深刻、透彻,对各个人格都有比较详细的讲解。只是我认为在某些方面的说法有些不太恰当。比如在脑、心、腹三个能量中心的分法上似乎有些不太恰当。其它八型我不太了解,只是第九型被列为腹能量中心,我觉得不合适。如果单说成是三个智慧中心,我还不怎么好解释。但是这三个智慧中心同时也等于是三个能量中心,我觉得不合适。

下面我再转载一篇《九型人格销售攻心术》的文章,附带以往转载过的其中的某些部分:

在九型人格《呼吸的风格与人格能量》中说:脑区的呼吸比较浅,在咽喉部;心区的在膈肌以上,在胸腔;只有腹区的呼吸较深,在腹部……

有些人,生下来就有不同的呼吸,与能量的大小有较强的相关性。以吸气为主导者,在身体里面聚集很大的能量,如3号、7号、8号。以呼气为主导者, 在身体里面聚集的能量较少,如4号、5号、9号。介于两者之间者,在吸气与呼气之间都会保持紧绷,聚集的能量中等,如1号、2号、6号。

……就负能量而言,腹区以“怒”闻名,8号大发雷霆、9号压抑或麻醉愤怒、1号怒而不宣……事物总有两面性或对立性……能量应该分外在高能量及内在高能量……

3号、7号、8号为阳;4号、5号、9号为阴;1号、2号、6号介于阴阳。祖国传统医学核心就是阴阳,人体注重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每种型号都是一个个体,就能量而言,外在高能量者,相对内在能量低,外在低能量者,相对内在能量高。

在卡伦·霍尼与九型人格中说:在每一个三元组中,我们可以这样来阐释霍尼的类型。

在情感三元组中:第二型人常常为了无私和爱而屈从于超我的指令;第三型人在寻求目标的过程中、在与他人的竞争中是进攻性的;第四型人的退缩是为了保护其情感和脆弱的自我形象。

在思维三元组中:第五型人是退缩的,疏于行动,沉浸于思考的世界;第六型人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屈从于超我的指令;第七型人在进入坏境和满足自己的欲望时是进攻性的。

在本能三元组中:第八型人在对抗他人和环境时是进攻性的;第九型人的退缩是为了让他人无法干扰他们的内心平静;第一型人屈从于他们所追求的理想。

在九型人格人格健康阶梯中说:九型人格除了性格的九种形态外,还有人格的健康状况,总共有9级。最健康的是第1级,最差的是第9级。健康的阶梯有第1、2和3级;一般的有第4、5和6级;不健康的有第7、8和9级。

九型人格分為三种能量中心:思考主导:以思想為原驱力:第五型智慧型、观察者、思想型、理性分析者、思考型;第六型忠诚型、忠诚型、寻找安全者、谨慎型;第七型快乐主义型、丰富型、活跃型、创造可能者、享乐型。

感情主导:以感情為原驱力:第二型助人者、全爱型、助人型、成就他人者、博爱型;第三型成就者、事业型、成就型、实践型;第四型艺术型、浪漫者、自我型、感觉凭藉。

本能主导:以行动為原驱力:第八型领袖型、能力型、挑战者、保护者、权威型;第九型和平型、和平者、和谐型、维持和谐者;第一型完美主义者、完美型、改革者、跟从原则者、改进型、秩序大使。

《九型人格销售攻心术》转载

前言

在我看来,做销售也是一场博弈,跟客户之间的博弈。遇到的客户形形色色,试想,如果我们能迅速摸清客户路数与掌握客户脾气,对症下药,轻松搞定客户自然不在话下。

我根据自己多年在销售领域的实战经历,提炼和总结了这套专门用九型人格来破解不同类型特质客户的方法,取得了非凡的成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我的研究发现,中国客户可以分为9种类型。有人就说了:中国这么多消费者,难道只有9种类型么?当然不是了,我所讲的这9种类型是核心类型,9在数字世界里是单个最大的,再大的数值也必须由0~9这几个数字来组成,0代表没有,所以这里不用阐述。中国的消费者加起来,最基本的核心类型有9种。任何人都是由一种主导类型和一种辅导类型任意两种组合而成。主导类型一辈子都不会变,主导类型只会有一种,辅导类型可能有多种。你随便用这9个单数进行组合,可以组合出无限数字,为首的那个数字就是主导的类型了。我这里就是要研究主导类型。

读者就要问了,是哪9种啊?

好,我们现在就先来认识一下这9种基本的特质类型。

付出型:付出为王—以人际关系为主,乐于付出,重视别人的需求胜过重视自己的需求。能敏锐感觉到别人的需要,会随时改变自己适应别人,迎合别人。善于付出更胜于接受。

成就型:成就为王—好胜心强,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各方面都要表现出成功的样子,把自己的感觉搁置并转化到对目标的执著追求上,是天生的工作狂。

感觉型:独特为王—具有超越常人的感觉能力,常常是戏剧化的向内感觉,蔑视世俗与规则,我行我素,特立独行,充满了浪漫与悲情气质,活在自我的感觉世界里。

以上这三种特质的客户其智慧中心主要在心脏部位。

观察型:观察为王—善于观察,思考,有强烈的求知欲,但行动力弱。对物质生活要求极其简单,能恪守内心的一份宁静,保留自己的私人空间,不随波逐流,常常活在自己的思想世界里。

疑虑型:怀疑为王—把恐惧投射到环境中,处处小心谨慎,不轻易相信人和事,对周边环境缺乏安全感,故喜欢寻求权威的保护,喜欢群体生活,对工作能尽职尽责。

快乐型:享受为王—活泼好动,富有活力,精力充沛,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不断探索和追求,不拘泥于常规,讨厌按部就班,常常以逃避压力来追求享乐。

以上这三种特质的客户其智慧中心主要在脑部。

领袖型:权力为王—讲究实力,追求正义,重视原则,主持公道。喜欢锄强扶弱,打抱不平,充满力量感,以自我为中心,勇于向困难挑战,是天生的领袖。

中庸型:和谐为王—不愿意面对矛盾和冲突,难以下决定,不愿意拒绝别人,常常把自己的愤怒压抑在心底,逃避现实,追求和谐,善于聆听和协调关系。

完美型:规则为王—执著地追求细节与完美,重视规则与道义,力求把每件事都做到完美,以超高标准来检视自己的行为,常常批评自己和别人,很难让自己放轻松,害怕自己犯错误和受到良心的谴责。

以上这三种特质的客户其智慧中心主要在腹部。

每种特质类型的客户因为注意力关注的焦点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一般来讲,中国的民营企业家群体以领袖型特质、成就型特质、观察型特质为主。因为中国企业生存环境比较复杂,需要应付各类危机,面对各类挫折,能生存下来的企业往往要有一位强势的领导人,所以领袖型特质的最多,其次是成就型特质。

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的对象多数以疑虑型特质、中庸型特质、自律型特质为多。因为他们一般很自律,比较谨慎小心,不随波逐流,不张扬而游刃有余,最后成为赢家。

而感觉型有成就者多存在于一些艺术领域、娱乐领域里。

针对这9种特质的客户,笔者专门撰写了本书来进行破解,每种特质的客户,都专门有一套破解之道。只要熟练掌握这些客户的特质,进而掌握应对他们的方法,就会在销售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纵横天下。

导读

老子《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中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一者,体也,相也,用也。

这里的“一”可以进行多方面的理解,宇宙是一个整体,地球也是一个整体,很多事物既相互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都相对独立,独成一体。其实所有的生命都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它们相互依存,在漫长的岁月里不断地选择、进化。在进化的过程中因为分工不同,注意力的方向不同,慢慢的性格就逐渐分化。

二者,体分虚、实,相分阴、阳,用分动、静。

虽然人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是进化是极其自然的需要,生命如果要延续要存活,就需要有种方式让生命延续下去。这就需要生命进行分化,从而生命有了雌性、雄性,这就是所谓的“二”,即阴阳。

中国的太极图非常富有哲理地揭示了这一点。世间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之分:女为阴,男为阳;雌为阴,雄为阳;母为阴,公为阳;电子为负,原子为正;黑夜为阴,白日为阳;山后为阴,山前为阳;月亮为阴,太阳为阳。数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并且写在了《道德经》里。阴阳、虚实、远近、高低、左右、大小、里外、正负、上下、黑白都是二元对立体,是辩证的关系。

三者,三才也,在物是天、地、人;在人是精、气、神;在位上、中、下;在时前、中、后(或是过去、当下、未来)。
9种人格特质的来源不是偶然的,暗合了很多寓意:生命直接来源于太阳,光合作用是生命存在的必要前提,而太阳恰恰有9颗行星,这些年星相学一直很盛行,是否这9种特质暗合了这9颗行星呢?木星最大,是否代表了其中的领袖型—能量最大的人类领袖呢?你看任何的恒星或者行星只要是体积巨大、质量巨大,往往拥有很大的能量,而围绕着它们旋转的卫星则相对较多,有的多达几十颗。同样,我们也看到每一种特质类型并不是绝对完美的,每种特质都存在一些缺陷,有些是明显的,有些是隐藏的。有些性情如火,激情勃发;有些性情静默,生性恬淡,不求闻达;有些积极入世,追求权力和名望,勇于承担责任;有些则远离世事,淡泊致远;有些逃避痛苦和压力,追求享乐和暂时的身心愉悦;有些则终生活在痛苦和伤感中不能自拔!同样在这些行星中也有些热似火,有些则冷如冰;有些飘忽不定,有些则大而安定。

这里面肯定会有很多相关联的东西,需要人类去弄明白。比如这9种人格与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里面肯定也会有某种内在的连接和暗合的含义。还有,星座是十二星座,属相是十二属相,这十二属相是与人类联系最紧密的十二种生灵,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这些需要我们去探究的东西恐怕会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假以时日,我想这会有解释的。

但是有一点是很明显的,从远古到现在,所有的人都是为了能生存下来而斗争,而挣扎。为了生存而采取的一切手段从生命本身来讲是无可厚非的,只要是生命就有存活的欲望和权利。当任何生命面对灭亡的危机,它们都会本能地去挣扎、本能地去斗争,以捍卫自己生存的权利。在这个生存与斗争的漫长过程中,很多不适应的物种灭绝了,有些物种则存活下来,还有些物种因为具有超越一般生命的智慧而慢慢成了地球的主宰,他们就是人类。我深信九型人格同样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结果。

人类为了生存下来,在这个过程中自然采用了很多方式方法,并慢慢进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智慧,这个过程中自然就会形成分工与合作:人类发挥各自的特长,共同抗击自然灾害和野兽进攻。至于这个过程有多长,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自从有了生命之后,即从远古时候肯定就已经开始这个进程了。

如果你留意,你会看到动物世界里,猴群、狮群、象群、狼群、豹群等都是有领袖的:猴王、狮王、象王、狼王、豹王。几乎每一个动物群体里都由那些最强大勇猛的个体来担当领导者。而另一些则去负责其他的事情,比如预警和防卫、猎食和分工,在一些比较高级的动物群种里也是存在的,更何况人类呢!

在地球上所有生命之中,人类最后得以繁衍壮大,成为地球的主宰,也不是偶然的。虽然人类体积不如鲸鱼、大象、老虎,但是人类因为拥有智慧而得以生存下来,成为地球之王。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呢?在生命几亿年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我相信发生了很多很多不计其数的危机和变异。每一次危机都可能让生命走向灭绝,每一种变异都可能导致生命前进一步,或者是后退一步。

想象一下,在一片原始的森林里,一群刚刚进化到直行的人类,如果要生存下来,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呢?自然灾害:比如地震、火山喷发、海啸、雪崩、飓风、暴雨、外星撞击地球;强大动物的威胁:老虎、狮子、狼、豹子、鳄鱼、蟒蛇等。人类生存的历史肯定是充满了与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与各种飞禽猛兽作斗争,为了生存而抗争奋斗的过程。

我们从人类漫长的进化和生存斗争史中截取一个画面,来描述人类性格进化和演化的过程:早期的人类,因为经常遇到野兽的袭击和自然灾害的侵害,被吃掉或者被饿死冻死,甚至得了莫名其妙的病无法痊愈而死亡。即使如此,生命仍然在这里继续繁衍着。慢慢的人类开始意识到仅仅凭借自己的力量是很难战胜大自然的各种危险的,于是他们开始群居,结伴而行。

下面的故事,描述的是人类诞生后面临的一次危机,这次危机只是人类生存发展史中的一段小插曲,有很多危机可能远比这残酷得多、危险得多,比如地震、火山迸发、洪水,乃至连续多年的干旱!这只是众多危机中很普通的一个。

一群原始人生活在丛林里,与野兽为伍,以地为床,以天为盖,四处为家。他们靠打猎采野果为生,有时候因为搜集不到足够的食物,只好把主要的食物留给小孩。

这一天,还算相对平静,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受到大规模的袭击了,很多人心里庆幸这份难得的平静,同时似乎心里一直也有些不安,总觉得有事情要发生,于是就请来村里的巫师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是有灾难降临,人们就提高了警惕。可是占卜刚结束,人们还没来得及进行防卫的布置,天色就已经变暗,外面已经闪起了数盏绿油油的光—原来是狼!紧接着,绿光越来越多,无数绿光开始慢慢向他们围拢—数不清的狼开始向他们靠拢,准备对他们发起围剿。逃跑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要么被吃掉要么奋起抗击!唯有反击才能生存!于是原始人类拿起手边能拿到的一切利器,石斧、石刀、棍子等,准备着又一次惨烈的厮杀。

狼群终于发动了攻击,那些快饿晕了的狼像疯了一样开始冲向人群,人们开始与狼搏斗。人类的惨叫声、呼喊声震天响;狼嗥也是震天响,人类开始了又一次与野兽的搏斗……

战争持续了数个小时,有的人力量大,战斗力强,一个人能与几头狼战斗;有些人则不堪一击,被强有力者保护;还有一些则被狼吃掉了。好多人在这场战斗中被狼吃掉了,这里的人又减少了很多,人们陷入了绝望之中,恐惧、悲伤、忧愁、愤怒等情绪弥漫在整个人群。

三个智慧中心

在这一场厮杀和自我生存的抵抗中,人们又加强了一些自己的行为。慢慢的,随着每一次的抵抗,随着每一次的灾难,随着每一次的气候变化以及自我求生存的过程,人类形成了三个智慧中心。其实每个智慧中心的形成都有其必然性:它们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史中,与大自然协调和搏斗、与艰苦的环境共存、与天灾地祸斗争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见图0-1)。
1.脑智慧中心

脑智慧中心的人喜欢收集资料和数据,凡事三思而后行,属于轻者上浮所致。大脑处于人体的最上端,离地面最远,离天最近,视野相对开阔。脑是人的思想中心,精神中心。因此脑智慧中心的人多为科学家、哲学家,比如爱因斯坦、牛顿等。脑中心的人一般智商偏高,他们喜欢分析、喜欢观察。他们的形成其实源于对这个世界存在危机的恐惧,为了逃避这种生死的恐惧,为了克服这些未知世界存在的风险,他们逐渐开始勤于思考与观察,心中心和腹中心则慢慢退化,退居次要位置。脑中心人的特点是勤于思考,而疏于行动,他们因为恐惧而生成,也因为恐惧而进化。平时要么感到安全,要么感到害怕。他们容易活在过去,因为他们依靠的主要是数据资料,这些都是来自于过去,恰恰是这样,他们的研究方向却包含了过去和未来。

脑智慧中心的三种型号及其形成

(1)5号观察型。一部分人逃避恐惧的方式是把自己投入到研究世界之中,为了搞明白世界为何是这样子,把自己给隐藏起来,甚至远离人群,开始把恐惧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中,暂时把恐惧放在某一个角落里。他们成为了5号观察型的雏形。

5号观察型的形成。无数次遭遇到危险的经历让一部分人开始考虑怎样才能远离危险,保护自己。他们觉得大部分人都很盲从,大部分人都只是机械地抵抗,而没有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手段。他们觉得人类完全可以通过研究这些危机发生的原因,知道如何去规避风险,保全实力。但是多数人对他们的这种观点嗤之以鼻,认为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哪有时间来思考这些问题。而他们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只有知道和了解这个世界才能避免过多的无辜伤亡。磨刀不误砍柴工,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减少伤亡,避免危险,保全自己。为此他们开始慢慢疏远人群,投入到对世界和知识的研究中,他们不断去观察、去总结、去提炼,最后他们的心中心和腹中心慢慢退化,脑中心开始进化成主要的智慧中心,他们已经不愿意去感受和反应了。虽然很多时候他们的分析和建议是有效的,但却也不乏错误的时候。他们特别害怕被人误解,慢慢地他们觉得人类多数都很愚昧,太浅薄。有时候他们也会受伤,唯恐别人看穿他们脆弱的感情,他们也有渴望—人类能认可他们的
存在,能接受他们,但是由于他们脆弱,于是他们渐行渐远—他们就是5号观察型的前身。

(3)7号快乐型。在与危机搏斗的过程中,有些人开始逃避恐惧和痛苦,避免承担责任,开始追求享受和快乐,活一天是
一天,他们成为了7号快乐型的雏形。

7号快乐型的形成。在这一场搏杀中,很多人觉得这个世界真是残酷无情,很多鲜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了,自己最亲近的人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就不见了,他们恐惧面对这种结果,他们不接受这个事实。特别是亲人朋友的牺牲让这部分人开始去思考,他们发现人生太短暂了,世界充满了变数,人类生存何其艰难?为什么要让自己活在痛苦和悲伤里?与其这样,不如开开心心地追求快乐,忘掉痛苦。现实是无法改变的,于是他们开始把对于死亡的恐惧投射到对快乐的追求之中,他们特
别害怕死亡,但是他们潜意识里面深知这是无法改变的,于是他们开始觉得自己会长寿、自己会不死,他们开始觉得人活着一定要对得起自己,不能悲伤和痛苦地过一辈子。及时享乐成为了他们逃避死亡和痛苦的唯一追求。为此,他们开始去逃避压力,逃避痛苦,他们开始变得自恋,对自己充满了不切实际的空想。他们就是7号快乐型的前身。

2.心智慧中心
心脏处于腹与脑的中间部位,我们很多成语都跟“心”有关:心不在焉、心想事成。脑子是用来想的,心怎么会想呢?心智慧中心型的人容易活在当下,被当下的感觉和情绪所左右,时而欣喜若狂,意气风发;时而沮丧消沉,满脸阴郁;时而激情四射,一路高歌;时而低落难耐,垂头丧气,满腹心事。总之他们是那种被情绪所左右的人,一生都活在情绪和感觉里不能自拔,他们通常会以自己的感觉来判断事物,感觉能力相当强。他们对人要么认同,要么敌视;他们具有创造力和
创新力,能成为艺术领域、文化领域的佼佼者,他们通常都是艺术家、画家、音乐家、演员、活动家、社交家,或在公益事业等领域出类拔萃者。

心智慧中心的三种型号及其形成

(1)4号感觉型。有许多人掉入了忧伤的境地,开始去关注自我感觉,或在自我感觉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他们慢慢形成了4号感觉型。

4号感觉型的形成。面对死亡的恐惧和生存的艰难,有些人陷入了对自我情感的深深忧郁之中,他们感叹生命的渺小和世事的难料,他们陷入了对逝者的悲情之中,他们为自己对此无能为力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他们开始把这种生离死别的情感慢慢投射到自我身上,怎样做才能让生命不再这样无奈和无意义呢?他们开始艺术化的想象,天马行空的浪漫追求,对生命的无限关注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主题。他们为了逃避这种悲情和离别,开始用自己的灵性来抒发和创造,他们希望以此来激励世人,让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他们总是感觉自己不完美,总是觉得只有自己与众不同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和价值;他
们一生都在寻找缺失的美,他们常常感叹人生的不如意事,他们甚至常常能和世间的万事万物产生感应,产生连接,睹物伤情,见物思人。他们开始把自己对死亡、对恐惧、对威胁、对生存、对矛盾的感受投进自己的情感,加以扩大,并以此来进行创造和抒发,他们希望能帮助人们,找回真我,远离痛苦,能通过艺术的升华和灵性的回归生活得更幸福一些。

(2)3号成就型。一些人发现自己如果要生存,必须处处不能落后,否则会被淘汰,于是他们把所有的注意力投向了目标
和成就,开始在族群中扮演先锋的角色,开始拼命去工作以获得认可和肯定,唯有如此他们才会心安理得,为此他们甚至不择手段,不惜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他们是3号成就型的前身。

3号成就型的形成。面对现实世界的残酷斗争,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面对食物和水的严重不足,一部分人觉得自己不能再等待了,不能让自己成为牺牲品,他们要争取,要拼搏。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走掉,一个个饿死,他们羞愧难当,他们拒绝接受,他们开始搁置原有的真实情感,唯恐这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他们觉得只有自己做好了,实现了目标和任务才能帮助爱自己的人,否则就是辜负爱自己的人。唯一的方式是忘掉情感,面对现实去拼搏。这样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他们把所有的一切都归结为竞争,一切都在于自己的努力,否则自己就会失败,就会被人瞧不起。显然他们觉得这个世界是自然
进化、优胜劣汰的,面对那些故去的人,哭泣是没有用的,世界不相信眼泪,为了生存,就要豁出去!

(3)2号付出型。还有一些人为了能生存下来,把注意力的焦点投向服务他人,满足他人的需要,他们通过改变自我不断付出,不断出谋划策,不断依附强势的人得到保护而生存,他们是2号付出型的雏形。

2号付出型的形成。当没有外敌入侵,或者没有遭遇到危险的时候,尽管8号领袖型得到了响应和尊敬,但是他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让人们很头痛:一方面族群离不开他们,关键时刻需要他们站出来保护;另一方面他们又太霸道和不近人情,让人又敬又畏。需要有人来协调和处理这些关系和具体事务,于是族群里那些渐渐能为他人主动服务,经常照顾他人的2号付出型就开始慢慢地显现。虽然他们也有权力欲望,可是他们似乎甘心屈服于那些勇武之人。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强大,为了生存他们开始依附那些有力量能保护他们的人,为此他们不惜改变自己来迎合那些最强大的人。长此以往,他们也慢慢遗失了真正的自我,忽视了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尽管他们经常照顾那些弱小的人,可是他们却似乎并不把这些小人物放在心上,只有那些最强大的人才是他们取悦的重点,这就是2号付出型的雏形。2号付
出型之所以总是关注外界关注有权力的人,乐于付出,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3.腹智慧中心

腹智慧中心的人因为愤怒而形成,他们需要积蓄力量,对抗环境中强大的敌人或者对手。为此他们渐渐失去了脑中心的精神,心中心的情绪感觉,而把这种愤怒变为了自身一种本能的反应。腹中心最接近地面,因此也最脚踏实地,务实能干。他们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实干家,腹中心在脑中心和心中心下部,是丹田之所在。中国古话说“气沉丹田”,是把周身的气积到丹田再发散出来,能获得最大的力量。因此腹中心的人是气最大的一类,他们不仅吸收自身的能量,更吸收天地之气,他们由此成为所有类型中最大力量者,最大能量者。他们下盘很稳,所以能成就大事。他们容易活在未来,总是设想
未来,但恰恰容易关注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过去。

腹智慧中心的三种型号及其形成

(1)1号完美型。在外在威胁面前,在生死存亡面前,在每一次分配和活动中,有些人开始面对这种威胁和危机,去寻找合乎每个人的道德和逻辑的方式方法。他们认为人类要发展,必要建立一套规则,来维护正义和公平,否则这个世界没有希望,为此他们把全部焦点放在了完美和极致上,他们是

1号完美型的前身。

1号完美型的形成。有些人看到这个世界的不公平和危险,他们对此充满了愤怒和压抑,他们认为这个世界需要好的规则,即使是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之中,他们也希望尽量做到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人,他们发现总有些人要破坏完美,不按照规则出牌,为此他们感到愤怒。他们觉得自己有义务和责任去维护规则和道德,为此他们时常提醒自己,以避免被一些诱惑击中。有时候他们的感情也会外露,他们马上发现这样做有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后果,为此他们又退缩了。很多时候可能是他们的想法得不到认可,面对危险无能为力,因此他们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里,尽量让自己做起事情来能够符合道德和规范,他们就成为了1号完美型的前身。

(2)8号领袖型。有些人则感受到这种威胁,一旦受到攻击就会愤怒不已,他们开始接受公开的挑战,在苦难面前振臂高呼,勇于接受挑战,把自己内心里对于不安全不公平的愤怒完全发泄出来,他们成为了8号领袖型的雏形。

8号领袖型的形成。在这场战斗中以及之后残酷的战斗中,那些勇武有力的人开始保护弱小,他们认为在野兽的入侵时既然无法躲避,就勇敢地面对,勇敢地回击,他们杀死了不少入侵者,保护了身边的人。渐渐地每次遇到危险都是那些大胆的、敢于面对的、有力量的人冲在前面,保护弱者,坚持战斗,守卫家园,防止入侵。于是他们得到尊敬,慢慢被其他人所拥戴,成为了大大小小的头领,他们就是8号领袖型最原始的雏形。他们似乎也知道了要获得别人的认可,自己就要强大,勇于接受挑战,于是他们开始不断加强自己的力量和自信心,也觉察到自己必须要维护正义,处事公正才能赢得身边人的认同和尊敬,才能获得周围人的拥护,否则他们就会因为不公正而被推翻。

(3)9号中庸型。有些人面对血腥和危险,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他们十分反感这种危险的生活,开始逃避,不愿意面对,故意忽略掉这些危机,他们希望这个世界最好是太平无事的,他们宁愿相信这些,于是他们成为了9号中庸型的前身。

9号中庸型的形成。在每场战斗中,在每次危机中,一部分人看到了世界的残酷,看到了生存的艰难,眼看着自己身边的人
一个个离自己而去,他们只能把愤怒压抑在心里,慢慢弱化,慢慢自我麻醉,他们开始祈求和平,祈求这个世界最好太平无事,否则都要遭殃。面对现实的无能为力让他们感觉到大自然的伟大和不可改变,面对身边人的强势和不屈,尽管他们很佩服,但是他们觉得这样又能如何呢?世界就是这样子的,最好还是服从还是顺其自然吧,一切都是老天的安排。他们慢慢地把自己的焦点放在了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开始去逃避一些现实,他们知道自己无法改变这一切,既然改变不了就让自己顺其自然吧。

“身”“心”“灵”与“精”“神”“气”及“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

很显然,从古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研究人类的“精”“气”“神”与“身”“心”“灵”之间的关系,这正好对应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身与九型人格中的腹部是否正好对应呢?腹中心的3种型号都属于以腹部为中心的型号,以愤怒为主。我们中国古代称腹为丹田,练功夫的人都知道,气功里面有“气沉丹田”之说,丹田恰恰位于肚脐之下的腹部。

武侠小说中,比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当郭靖遭陈玄风袭击,情急之下将一把小匕首插进他的腹部,结果陈玄风一生苦练功夫,刀枪不入,腹部正是他的命门所在,于是一命呜呼。很多武功高强的人命门都在腹部,可见腹部对人至关重要。以腹部为中心的人因为常常聚集天地、万事万物之气,所以能量都比较大,产生了自古以来最多的英雄。我们常说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是指人的精神状态;而形容恼怒则有:气恼、气盛、气愤;中国人习惯用这个字来形容氛围:如气氛、和气等。因此属于腹部智慧中心的人也最容易生气和发怒,他们多是出于本能的反应而行为。

这个类型的人向外发展的结果是容易发泄无度,历史上的很多暴君,比如商纣王、董卓等都属于此类,还有很多江湖豪客也都是此类型性格,他们纵情声色、暴饮暴食、武力惊人。这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他们保持了天地之气,保留了人类最原始的本原状态。这个类型的人暗合了中国古代人提出的天地人之中的地。

心与灵代表的应该是心中心,灵性在4号感觉型身上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心与灵是灵魂的核心,灵性、精灵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成为万物之灵的最高体现。处于心中心的3个类型,也最具有人类本性中的善良、灵性、感情与慈悲济世情怀,他们往往心地善良,富有情趣,保持良知,与人为善。中文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形容词:心无杂念、心事、心烦、精灵、灵魂、机灵、灵活等。汉字有很多都是以“心”作为部首的—感、恩、思、念、想、怒、忽、悲、愁、慈、慧等,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可见心脏是多么的重要。这个中心的人容易被情绪所左右,容易陷入情绪之中,他们也最真实,最具有人类原本的一些可爱之处,保留了人类悲伤、忧郁、伤感等最原始最真实的情绪。心中心的人有时候也显得比较自私与自我,这与弗洛伊德所说的“自我”是一致的,他们无时无刻不活在当下,被当下的事情所左右,就容易情绪化,经过修炼和提升,也能达到很高的境界。这个类型的人暗合了天地人之中的人。

对于精与神我认为这与脑中心暗合。在天地人三物中,腹中心的人与地最接近,最脚踏实地;脑中心的人与天最接近,最能产生精神和哲学思想;心中心的人最能活在当下,最善于表达人的情绪与感受,最能善待人的灵性。脑中心的人比较善于思考与分析,他们当然也会有幻想存在。由于大脑是人体的智慧中心,因此这个类型的人智商普遍较高,善于观察研究问题,刻苦钻研,提出见解,在科学领域、教育领域他们是主导,他们引领了科学向前发展,引导着人类不断去探索宇宙未解之谜,克服无知和愚昧。诸葛亮是此类型的典型代表,他通过研究发明了孔明灯,在那个时代已经知道运用空气力学让灯笼飞上天,而且还有木牛流马、八卦阵,等等。

在心理动力学中,本我、自我与超我是由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的三大部分。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相关概念,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的形成和相互关系。“本我”(完全潜意识)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识)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识)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艾里克森认为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力量,不再是受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他把自我看做一种心理过程,它包含着人的意识活动,是可以加以控制的。自我是人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即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能力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自我的作用远远不仅是防御性的,其表现的游戏、言语、思想和行动等都带有自主性,具有对内外力量的适应性。

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它代表的是理想而不是现实,要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实际或快乐。超我是由自我中的一部分发展而来的。它由两部分组成:自我典范和良心。自我典范相当于幼儿观念中父母认为在道德方面是好的东西,良心则是父母观念中不该违背的东西。自我和良心是同一道德观念的两个方面。

如果九型人格中三个智慧中心确实是成立的,那么弗洛伊德的三种“我”在这三个智慧中心肯定是有不同的侧重点的。本我极其接近腹中心的三种类型,自我接近心中心的三种类型,超我接近脑中心的三种类型。腹中心代表了人类最本真和直接的原始欲望;心中心代表了自我表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而脑中心代表了超越物欲肉欲和自我,进化到高层精神中心的超我。

每个人可能同时拥有这三种“我”,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对每一种的侧重点都不同,就如三个智慧中心。智慧中心在心脏的三种类型在演化的过程中,每种类型都会侧重于某一个智慧中心,另外的两个则慢慢退化,只起到了相对维持功能的作用。很多感觉型、付出型的人即使知道很多道理,知道很多应该和不应该,仍然会冲动地去做一些事情,他们凭借感觉做事情多于凭借理性做事情。而脑智慧中心的人则更超我,完全依赖理性思维去处理事情,他们很难被感性打动。腹智慧中心的人则依赖本能的反应来做事情,这就具有攻击性。




因为上网的时间很有限,我只能作个最简单的解释:

九型人格把9号和8号同时列入为腹能量中心区,以弗洛伊德本我过强和本我缺失来看,倒是说得过去,它们是同一条线上的两个极端,两者作用虽然相反,但性质却相同,两者都属于破坏性质,而不属于建设性质,两者都属于“死亡本能”。但是要说是“最接近地面,最脚踏实地,他们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实干家,腹中心在脑中心和心中心下部,是丹田之所在。中国古话说“气沉丹田”,是把周身的气积到丹田再发散出来,能获得最大的力量。他们不仅吸收自身的能量,更吸收天地之气,他们由此成为所有类型中最大力量者,最大能量者。他们下盘很稳,所以能成就大事。”这种说法把9号包括在内是很不切合实际的,只有8号的高能量者才会是这样,而9号是和8号对立面的另一个极端。8号的能量在地,9号的能量在天。

在九型人格《呼吸的风格与人格能量》中说:“就负能量而言,腹区以“怒”闻名,8号大发雷霆、9号压抑或麻醉愤怒、1号怒而不宣”:即使9号也算是以“怒”闻名,但他也是以压抑或麻醉愤怒,能量怎么说都不会在腹区。腹区的高能量者,压抑在他们身上是不会起任何作用的,而低能量者,要他不压抑也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弗洛伊德:“人格的动力状态由能量在整个人格中的不同分布决定的,而一个人的行为则取决于他所具有动力状态”。

九型人格人格健康阶梯中说:九型人格除了性格的九种形态外,还有人格的健康状况,总共有9级。最健康的是第1级,最差的是第9级。健康的阶梯有第1、2和3级;一般的有第4、5和6级;不健康的有第7、8和9级。

这是以“阶梯”形式论九型人格人格健康,最健康的是第1级,最差的是第9级。如果以三元论讲,就如阴阳哲学中的:“阴阳哲学是三元哲学:阴、阴阳(阴阳就是阴过渡到阳的过程)、阳。三者是相对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也就是“阴”和“阳”为两极,介于两极之间的“阴阳”是阴和阳的中和,是阴和阳在两极之间过渡的过程。在过渡的过程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只是看其中以哪一种为主要。相反的两种不同力量,分别朝着相对的方向过渡,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相互中和,导致事物结构的变化,不断推动新事物的产生。在介于两极之间的中心为阴阳(阴和阳基本平衡)。  

低能量者为阴,高能量者为阳,介于两者之间的为“阴阳”(阴和阳的中和)。阴和阳在两极,中间为阴阳基本平衡。也就是说9号和8号为阴阳两极,而1号为阴阳基本平衡。

所以,我认为9号被列为腹能量中心是错误的。腹能量中心的:1号完美型、8号领袖型、9号中庸型。以我的认为,我认为1号的完美型应该是心能量中心;9号的中庸型应该是脑能量中心;只有8号的领袖型才算是腹能量中心。

文章中还说:“这个类型的人向外发展的结果是容易发泄无度,历史上的很多暴君,比如商纣王、董卓等都属于此类,还有很多江湖豪客也都是此类型性格,他们纵情声色、暴饮暴食、武力惊人。这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一一这段话很符合“莎士比亚”眼里的世界。


在卡夫卡《地狱里的温柔》中说:“莎士比亚眼里的世界与卡夫卡的世界大致相同,是一间牢房……莎士比亚也和卡夫卡一样,被这牢房里的恶臭熏得痛苦不堪……所不同的是:莎士比亚牢房中那些牢友个个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完整无缺,到死方休;而在卡夫卡牢房中的那些牢友,他们被剥夺了作为人的一切,只剩下抽象的人性……在卡夫卡的牢房中,在死刑判决被执行之前很久,甚至在邪恶的法律程序被确定下来之前很久,某种可怕的结果就已强加在了被告身上。在卡夫卡的笔下,主人公的世界是一个由理性和逻辑织构起来的荒诞、离奇的世界……他们被剥夺了作为人的一切,只剩下抽象的人性……他们活着,仅此而已。”

莎士比亚“牢房中的牢友个个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完整无缺,到死方休”: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过强;卡夫卡“……牢房中的牢友被剥夺了作为人的一切,只剩下抽象的人性……”:这是弗洛伊德的“本我”缺失。

文章中还有一段这样的话:“本我极其接近腹中心的三种类型,自我接近心中心的三种类型,超我接近脑中心的三种类型。腹中心代表了人类最本真和直接的原始欲望;心中心代表了自我表现、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而脑中心代表了超越物欲肉欲和自我,进化到高层精神中心的超我。”

在“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心理能量分布和配置”中说:“人格的动力状态由能量在整个人格中的不同分布决定的,而一个人的行为则取决于他所具有动力状态,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控制,他的行为就很有道德;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自我所支配,他的行为就显得很实际;如果能量还停留在本我——心理能的根源处,他的行为就具有冲动性;一个人的本质和行为毫无例外的取决于能量在其人格中的分布状况。”

用弗洛伊德的“心理能量分布和配置”,来解释以上文章中的这段话:本我极其接近腹中心的三种类型是:如果能量还停留在本我——心理能的根源处,他的行为就具有冲动性;自我接近心中心的三种类型是: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自我所支配他的行为就显得很实际;超我接近脑中心的三种类型是: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控制,他的行为就很有道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3#
 楼主| 发表于 13-6-17 10:58:48 | 只看该作者
我对“孤独症”的理解:

也许我对自闭症不太了解,也许孤独症和自闭症应该分别开来。从凯伦.霍尼作品中,我认为的孤独症属于是神经症的一种类型。之所以叫孤独症,是因为孤与独的特征在他们身上有着明显的表现:孤单、孤立、独处、独来独往、独身……之所以说它属于是神经症,是因为它属于神经系统范围,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失调所引起的……

下面我再从凯伦.霍尼作品一一《我们的内心冲突》中转载一部分,有些是我以往曾经转载过的。

凯伦.霍尼作品一一《我们的内心冲突》

新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霍尼

凯伦.霍尼(1885-1952)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学家。他以非凡的勇气和深邃的洞察力,创立了一种新的神经症理论,领导了新的精神分析运动,成为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的领袖人物。霍妮是犹太人,出生于德国汉堡。曾入柏林大学医学院学习,191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并接受了四年正统的精神分析训练,曾得到弗洛伊德的著名弟子阿伯拉汗的指导。1932年霍妮为逃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接受了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长亚力山大的邀请,赴美任该所的副所长。两年后任职于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由于霍妮的观念与弗洛伊德的传统观点分岐越来越大,1941年她被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开除,但她迅速创建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并担任所长直到去世。

霍妮的主要著作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1937)、《精神分析的新道路》(1939)、《自我分析》(1942)、《我们的内心冲突》(1945)、《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以及由弟子整理出版的《女性心理学》(1967)。

序言
在研究神经症的时候,无论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无论经过怎样曲折的途径,我们最终会认识到,人格的紊乱是患病的原因。

每一种神经症,无论其症状如何,都是性格神经症。由此,我们从理论上和治疗中必须致力于更好的理解神经症性人格结构。

需要强调的一个论点是,神经症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这就确切说明了,神经症产生于人际关系的紊乱失调。

神经症的内驱力是强迫性内驱力。强迫性内驱力是神经症特有的,这种驱力产生于孤独、无助、恐惧等感觉,产生于与他人的敌对情绪。不仅如此,它还代表了患者用来应付生活一些手段,它们追求的主要是安全感而不是满足;它们的强迫性起因于潜伏在它们之后的焦虑不安。

我们把强迫性内驱力称作神经症趋势或倾向。

假如精神分析主要不是将我们目前的麻烦与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而是理解我们现在人格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那么,不需要或只需要行家的一点帮助就可以认识并改变我们自己。

神经症之所以会发生,是由于诸种不同的倾向相互冲撞的结果。

冲突出现于相互矛盾的神经症倾向之间。它们最早只涉及到患者对他人的矛盾态度,最终还是会包含患者对自己的矛盾态度,包含他的矛盾的品质和矛盾的价值观。

我的观察:首先是病人对他内心显然存在的矛盾竟一无所知—当我向他们指出这一点时,他们露出想回避的神态,而且似乎对此毫无兴趣(经过多次这样的经验,我认识到,他们的回避正表现了他们对分析者试图解决他们的矛盾持反感的态度)--最后,他们在突然认识到冲突后又显得惊惶不安(这种反应使我明白自己是在玩弄炸药。病人想避而不谈他的冲突,那是自有其道理的:他们怕自己的力量把自己撕成碎片)

病人不惜费尽心机去“解决”冲突,或者确切的说,去否认它们的存在并制造一种和谐的假象。最初的试图是掩盖一部分冲击,让其对立面占上风。

第二个试图是回避他人。孤独是基本冲突的一个部分,即一种最初对待他人的矛盾态度;同时也代表一种解决矛盾的试图,因为在自我与他人之间维持一种感情上的距离便好象使冲突不能发生作用。

第三个试图与上面两个很不相同。患者不是回避他人,而是回避自己,他的整个实际的自我对他反而显得不真实,于是他心中创造出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来取代真实形象,在这个人为的自我中,冲突的各部分改头换面,不再象是冲突,倒象是一个丰富的人格的不同方面。对完美的需要正是力图符合理想化的自我意象。这种意象与实际的差距越大,对赞美的需求自然也就越难以满足。在所有解决冲突的试图中,这种理想化意象也许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对整个人格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反过来它又制造出一条新的内裂隙,因此又需要再一次的缝合弥补。

第四种试图主要是为了消除这种裂隙,同时也偷偷抹去其它的冲突,这就是外化作用,病人认为内心的活动是自我之外的事情。如果理想化意象意味着与实际的自我有几步之差,外化作用则使真实面貌面目全非。外化作用再次产生了新的冲突,或者大大加剧了原有的冲突,尤其是自我与外界之间的冲突。

上面的四种趋势是患者为解决冲突而作的主要尝试,部分是由于它们似乎经常在各种神经症里发生作用,部分是由于它们导致人格的猛烈的改变。

当然患者还有其它办法,只是不具有这几种的普遍意义。比如:武断的自认正确,这种自以为是的态度的主要功能是压抑内心的疑虑;僵硬死板的自我控制,功能是企图凭借意志力量把已经分裂的内心世界凑在一块儿;犬儒主义表现,通过对一切价值观的蔑视,自然取消了与理想有关的冲突。

悬而未决的冲突造成的后果:各种各样的恐惧,精力的浪费,道德的损害,由于复杂的感情纠葛而产生的绝望感。
我这种神经症理论的动力中心是三种态度之间的基本冲突,这三种态度就是:亲近人、对抗人和回避人。患者一方面害怕人格被分裂,一方面又需要维持统一体的功能,所以便不顾一切地试图解决矛盾。尽管他制造了一种人为的平衡,但同时又制造了新的冲突,所以有需要继续寻找进一步的补救措施来抹掉这些新冲突。这种逃避分裂、追求统一的努力,每走一步只会使患者更加敌视他人,更加一筹莫展,更加心有畏惧,更加疏远自己和疏远他人;结果,冲突的病因更加严重,冲突的真正解决更遥遥无期。病人最后丧失了希望,就企图在虐待行为中寻找补偿,而这样又反过来加剧了他的无望感,产生新的冲突—这就是神经症的发展及其产生的性格结构的一幅令人颤栗的图画。

冲 突
能够在体验冲突时又意识到冲突,尽管这可能叫人痛苦,却可以说是一种宝贵的才能。我们愈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自己的解决方法,我们就愈能获得更多的内心的自由和更大的力量。只有当我们愿意承受打击时我们才能有希望成为自己的主人。虚假的冷静根植于内心的愚钝,决不是值得羡慕的。它只会使我们变得虚弱而不堪一击。

神经症一直是个程度的问题。我所说的“神经症患者”,指的是已经达到病态程度的人。他对自己的感情和欲望的意识已衰退。通常,他能有意识地、清楚地体验到的感情是恐惧和愤怒,这往往是别人击中他的弱点时他的反应。不过,甚至这种反应也可能被他压抑下去。这种典型的神经症患者,他们受强制性的标准的影响太深了,失去了自己决定方向的能力。在那些强迫性倾向的支配下,病人连断然舍弃的能力都几乎丧失了,更不用说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了。

神经症冲突所涉及的了问题,也可以是困扰正常人的普遍性问题,两者的区别在于:正常人的冲突的两对立面的悬殊,远不及神经症患者的悬殊那么大。打个比方,一个只相差90度或更小的角度,而另一个可能达到180度。

还有,两者在意识程度上有差别。正常范围内的冲突可以完全是有意识的,而神经症冲突就其所有主要因素而言总是无意识的。即使一个正常人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冲突,但只要得到一点帮助,他也能认识冲突的存在。相反,神经症冲突的主要倾向被牢牢地压抑着,要克服巨大的阻力才能将它们解放出来。

正常的冲突涉及到作两可之间的实际选择。陷入神经症冲突的人不可能自由选择。两种方向正相反的力以同样的强度驱使着他,而这两个方向都是他不愿去的,所以通常意义的选择是不可能的。他被“搁浅”了,感到一筹莫展。
要解决这种冲突,只有对神经症倾向进行处理,改变他自己、与人的关系,才能帮助他完全摆在那些倾向。

上述特点说明了神经症冲突为什么有如此的强度。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些特点并牢记在心,我们就不能理解病人不顾一切地旨在解决冲突的努力,而这些努力或尝试正构成神经症的主要内容。

基 本 冲 突

发现神经症冲突并非易事,一方面是由于它们主要处于无意识中,更重要的是因为患者往往矢口否认它们的存在。事实上,每一种神经症症状都表明有冲突存在;就是说,每一症状都是冲突的直接或间接产物。

我们将看到,未被解决的冲突是怎样产生焦虑、压抑、犹豫、迟钝、孤立等状况的。对成因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将注意力从表现出的紊乱转向紊乱的根源。

另外一个冲突的标志是自相矛盾。患者有时也能意识到自己的这种矛盾表现,但更经常的情况是他看不见这种自相矛盾,而一个毫无经验的观察者却会觉得那是显而易见的。

自相矛盾是冲突存在的确切标志。

与症状不同,自相矛盾常常有助于我们对冲突的性质作出试探性的分析。例如,深度的抑郁(症状)只暴露出一个事实:病人正陷于进退两难的困境。而一个溺爱孩子的母亲忘记了孩子的生日(自相矛盾),我们可以认为:她更关注的是当一个好母亲这一理想,而不是孩子本人。甚至可以承认这种可能性:一方面是她当良母的理想,一方面还有无意识的虐待趋势一一给孩子以失望、挫折;这两者相互冲突。

有时候,冲突会出现在表面,被意识所体验到,但实际上出现于表面的只是真实冲突的变形或扭曲。此时,一个人尽管施用有效的计俩一一回避一一还是发现他非作出一个重大的选择不可,这时他就处在这种有意识的冲突之中。于是他经受着巨大的折磨,辗转于对立的两方之间,完全不能作出任何抉择。他可能求教于精神分析医生,但他必然会失望,因为眼下的冲突不过是早就在内心里摩擦着的炸药的最终爆炸。不沿着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追溯下去,认识深藏在下面的冲突,是不能解答眼下困扰他的问题的。

有时,内心的冲突可能外化而出现在病人有意识的思维里,体现为他自己与周围环境的矛盾。或者当一个人发现那些似乎是毫无根据的恐惧和抑制妨碍着他的意愿时,他可能意识到内心的冲突有着更深的根源。

我们对一个人的认识越是充分,就越是能够识别出那些可以对症状、自相矛盾的表面冲突作出解释的矛盾因素来。然而,这样反而会更加让人困惑不解,因为矛盾的数量和种类众多而纷繁。所以我们自然要问:在所有这些各不相同的冲突下面,是否掩藏着一个基本的冲突,即一切冲突的根源?

弗洛伊德断言,在基本冲突的双方中,一方是不顾一切追求满足的本能驱动力,方一方是险恶的环境一一家庭和社会。险恶的外界环境在人的幼年便获得内化,而自那以后,便以可怕的超我出现。

弗氏所说的精神状态必然暗示,神经症病人还保持了为某一目的而全心全意为之奋斗的能力,只是恐惧所引起的阻碍作用挫败了他的努力。而在我看来,冲突的根源在于神经症患者丧失了一心一意争取某物的能力,原因在于他的愿望本身就是四分五裂的,就是说,相互抵触的。这就构成了比弗氏想象的远为复杂的情况。

我从神经症患者对他人的矛盾态度中看到了基本的冲突。例如,患者一方面文弱、敏感、富于同情、乐于助人,而另一方面又凶狠、粗鲁、自私。我的意思是,在患者对他人的态度上,往往生动地表现出根本的矛盾性质。

“基本焦虑”指患病儿童的这样一种感觉:孩子感到,在一个潜在地充满敌意的世界里,他是孤立无助的。外界环境的各种不利因素均可使小孩产生这种不安全感,这包括:直接或间接的严厉管束;冷漠、错误的培养方式;对孩子个人要求的不尊重;缺少指点;对孩子的轻蔑;过多的赞扬或毫无赞扬;缺少温情;父母之间的不和迫使孩子站在一方反对另一方;给孩子委以过重的责任或任其无所事事;过渡溺爱和保护;与别的孩子断绝;对孩子不公正、歧视、言行不一;充满敌意的气氛;等等。

特别加以注意的唯一因素,是小孩感到周围潜伏着虚伪。

小孩被这些使他不安的状况所困扰,自己摸索生活的道路,寻找应付这带有威慑性的世界的方法。尽管他势孤力弱,充满疑惧,他还是无意识地形成了自己的策略,以对付环境中各种发挥作用的力量。在这样做的时候,他不仅发展了相应的策略也发展了持久的性格倾向,这些倾向变成了他人格的一部分。我把这些倾向称为“神经症趋势”。

虽然我们会暂时看不到细节,我们却能够清楚地观察到患者为了应付外界环境而采用的主要步骤。起初呈现的情况可能是一片混乱,但到一定时候三个主要发展方向便逐渐变得清晰:小孩可能亲近人,或对抗人,或回避人。

小孩亲近人时,愿意正视自己的无助状态;虽然他也自我疏远,心有疑惧,但还是想争取他人的温情或依附他人。只有这样他才感到与他人一起是安全的。如果他家里的人发生争执,他就站在最强有力的一边,通过与强的一方保持一致,获得一种归宿感、支撑感,这就使他感到不再象过去那样软弱无力,那么孤立无助。

当他对抗人时,他正视的是周围的敌意,并认为这种敌意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便有意识地反抗。他盲目地怀疑他人的感情和意图。他以自己所能想到的方式进行反抗。他要成为强者,击败他人,不但是为了自卫,也是为了报复。
当他回避人时,他既不想归宿,也不想反抗,而是保持距离。他觉得他与别人的共同点太少,别人不理解他。他树起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一一个以大自然、玩具、书和梦组成的世界。

这三种心态的每一种中,基本焦虑所包含的诸因素中有一种被过分夸大了;首先是无助状态,其次是敌对情绪,再次是孤立脱群。但事实上,这三种倾向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完全占据小孩的整个心灵,因为在这些心态得以发展的条件下,三种倾向都必定会出现。我们从统观中得到的,只是占优势的那种倾向。

如果我们研究充分发展的神经症,这个事实还会变得更明显。我们都见过这样的成人,他们身上突出地表现了前面所述的三种态度中的一种。但我们同时也能看到,他的其它倾向并没有停止作用。

占主导地位的态度,正是主宰实际行为的那种。它代表特定的患者能得心应手用来对付他人的手段。同时,局主导地位的态度常常是为病人的意识最欣然接受的心态。

这并不是说,另外的不显著的态度就是较弱的。被掩盖的次要倾向可能具有巨大的能量,这已经被许多事实所证明。在不少例子中,占主导地位的态度与次要态度交换了位子。这在儿童中能看到,成人中也不乏其例。

当神经症患者改弦更张,表现出态度的变化时,似乎那是由于他进入了青春期或成人期后所获得的经验造成了人格的改变。但是这种改变其实不大。事实上发生的事情是:内部的和外部的压力结合起来,迫使他放弃先前占主导地位的态度而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过,要不是首先有冲突存在,这种改变是不会发生的。

从正常的观点看,三种态度不应该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和谐统一。但在神经症中,有好几个理由说明何以这些状态不能协调。患者不能灵活应付外界。他别无他法,只有要么屈从,要么对抗,要么逃避,而不管这一行为在具体的情况下是否适当。假如他以别的方式行动,反而会感到惊慌失措。这样,当三种态度都在他身上强烈表现出来时,他便陷入厉害的冲突里面。

还有一个因素严重地扩大了冲突的范围,这就是:上述各种态度并一直局限在患者与他人的关系中,而是逐渐蔓延到整个人格,就象恶性肿瘤蔓延到整个肌体组织。这些态度不仅完全支配着患者与他人的关系,也控制着他与他自己、与生活本身的关系。

冲突开始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而最终影响到我们整个的人格,这并非鲜见。人际关系有巨大的决定性,注定会规定我们的品质、为自己所设的目标以及我们崇高的价值。所有这一切又反过来作用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因而它们又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我的观点是,产生于相互矛盾的态度的冲突,构成了神经症的核心,因而应被称为基本的冲突。这一观点是神经症新理论的内核。本理论可看作是对我先前观点的扩充,该观点是:神经症是人际关系紊乱的表现。

亲 近 人

因为基本冲突具有分裂的力量,神经症患者就在他的周围设了一道防线。这样不仅把它挡在了视线之外,也把它深深埋在了那里,因而反而无法将它以单纯的形式提取出来。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冒出表面的主要是各种解决冲突的试图,而不是冲突本身。所以,只注意病史的细节,便表现不出掩藏的一切东西,我们所作的描述就必然过于就事论事,不能使问题一目了然。

要理解基本矛盾的全部内涵,我们先得分别一个个地研究对立的因素。

要取得一定的成功,我们就必须将个体分为几种类型来观察,每个类型的人都有某种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而该因素也代表患者更愿意接受的那个自己,为了简明扼要,我们把这些类型划分为屈从型人格、攻击性人格、孤立型人格三种。

在每一种类型里,我们着重注意患者更愿意受其支配的态度,尽可能不去考虑它所掩藏的冲突。

在每一种这样的类型中,我们全都会发现,对他人的基本心态才引出了或至少有助于引出某些需要、品质、敏感、压抑、焦虑,以及一种特定的价值。

这种探讨方式也有弊端,但它肯定有优点。首先调查的类型应该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态度、反应、信念等的功能与结构,这样,当这些因素含糊不淸地出现在类似的病例中时,我们更容易认识出它们。不仅如此,观察典型的、没有夹杂其它表现的病状,有助于找出三种态度的内在矛盾。

第一组是屈从型,表现出所有“亲近人”的特点。他对温情和赞赏有明显要求,尤其需要一位“伙伴”,即是说,一个朋友、一位情人、一个丈夫或一个妻子。总之,“他能够完成患者对生活的一切希望,能帮助患者决定善与恶,他的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替患者稳操胜券”。这些需要具有一切神经症趋势所共有的特点:它们是强迫性的、盲目的,受挫折后便产生焦虑或变得颓丧。这些需要所引起的作用,几乎不依赖于与患者相关的“他人”的固有价值,也不依赖于患者个人对他们的真实感情。无论这些需要在其表现上是怎样各不相同,他们围绕的中心却是相同的,即对亲近的渴求。由于这些需要的盲目性,屈从型的人总爱强调他与别人趣味相投、气质相近,而无视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对他人的这种误解不是由于愚昧、呆笨或不会观察,而是由于他的强迫性需要决定的。正象某个病人作的图画显示的那样,他感到自己是被奇形怪状的害人的野兽团团包围在当中的一个小孩。我们可以这样说,它们当中更帯攻击性因而也更令人畏惧的,正是患者最需要其温情的。总之,这种类型的人需要别人喜欢他、需要他、想他、爱他;他需要感到别人接受他、欢迎他、赞赏他、佩服他、离不了他,尤其是某一个人需要他;他需要有人帮助他,保护他,关心他,指导他。

病人可以认为这些需要都是十分自然的。诚然,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喜欢,需要归宿感,需要有人帮助,等等。病人的错处在于,他认定他不顾一切地对温情和赞赏的渴求是真诚的,但实际上他的这些需求笼罩着对安全感的贪得无厌的渴求。

患者对安全感的要求太迫切了,所以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在他的这种努力中,他便产生出某些品质和态度,而这些品质和态度便铸成他的性格。这类品质和态度有一部分可以称作是“给予温情”的,即对他人之所需他能敏锐感受一一如果他在感情上能理解别人的话。比如,尽管他有可能忽视一个自愿离群者对独处的要求,他却随时准备满足别人对同情、帮助、赞同等的渴望。他自觉地尽力作到无愧于别人对他的期望,因而他常常看不见自己的真实情感了。他变得“无私”,“富于自我牺牲”,“无所索求”,只有一点是他不断要求的,那就是别人对他的温情。他变得屈从人意,过分周到。他事事赞不绝口,处处感激不尽,随时慷慨大方。他本人对这一事实视而不见;在他心底深处他并不怎么关心他人,而认为他们虚伪自私。但是,他无意识的想法是:他确信他是爱所有人的,他们都“很不错”,值得信任。他的这一错误不仅后来给他带来巨大的失望,而且增加了他的总的不安全感。

这些品质并不象他本人以为的那么宝贵,尤其是他并未让自己的感情或判断介入自己的所作所为,而是盲目给予,同时又不由自主地要求得到同样的回报;所以,他如果没得到回报便深感不安。

伴随着这些属性并与它们重叠交的,是另一种特性,它表现为回避别人的不满,逃避争吵,躲避竞争。他总是使自己从属于别人,站在次要的位置上,把显赫地位让与他人;他总是息事宁人、委曲求全,而且毫无怨恨(有意识的)。对报复、成功的欲望,全都被深深压抑下去。连他自己也常常感到奇怪,怎么自己这么容易就妥协了,又从不对什么事耿耿于怀。这当中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他倾向于自动承担罪责。这里,他还是无视自己的真实感情,即是说,自己是否真正感到有过失,他都处在谴责自己,从不问罪别人。在面对显然毫无根据的批评或可以预料的非难事,他只是自我检讨,首肯致谦。

这些态度不知不觉地逐渐变成明显的压抑;他不敢固持已见,对人不敢批评指责,有所要求;不敢发号施令,不敢突出自己,也不敢有所追求。还有,由于他的生活完全以他人为重,他的压抑阻止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有什么个人喜好。这种情况发展到最后,会使他甚至觉得任何没有别人参与的体验都是毫无意义的,即使那只是一顿饭、一场电影、一段音乐,一处大自然的风光。无须赘言,这样严格地限制自我取悦,不仅使他的生活极度贫乏,也更增加了他对人的依赖性。

这种类型的患者除了把上述品质理想化而外,他对自己还有某些特殊的态度。其中一种是:他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有一种“我多么渺小可怜”的感觉。当他得自己拿主意时,他便失感到一筹莫展,象一只迷失了港湾的小船,又象失去教母的灰姑娘。这种可怜状有一半是真的。不难设想,一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感到自己不能抗争,自然只能真正变得软弱。此外,他既不向自己也不向别人掩饰自己的这种可怜状。他甚至在梦中发现自己更是可怜巴巴。他还把这种可怜状当作吸引别人或保护自己的手段:“你必须爱我,保护我,原谅我。别丢下我,因为我是这样软弱无助”。

从他甘居从属地位的态度产生出第二个特点。他认为别人理所当然比他优秀,比他有吸引力,比他智慧,比他教养好,比他高明。他的这种感觉到是有事实依据的,因为他缺少主见,软弱无能,这的确损害了他的能力;即使在他无疑具有才能的领域内,他的自卑感还是使他把荣誉归于别人一一尽管本来是他的功绩一一并认为别人比他更有才能。在面对攻击性或盛气凌人的人时,他更感到自己渺小无用。甚至在他独自一人时,他也倾向于低估自己的品质、天质、才能,以及他的物质财富。

第三个典型特色是他的依附性的一部分,这就是,他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对他的看法来评价自己。他的自我评价随着旁人的褒贬不同而时髙时低,随着别人的喜恶变化而上下波动。这样,别人的任何拒斥对他都是灾难性打击。如果有人没有回报他的邀请,在意识领域内他可能是以通情达理的明智态度来看待的,但在他内心世界里自有其特殊的逻辑方式,而这种逻辑会把他的自我评价降低为零。换言之,任何评价、拒斥、或背弃对他都是可怕的危险。他会失魂落魄地以最大的努力来挽回那个他因此而害怕的人对他的看法。他一边脸挨了耳光后又把另一边脸凑上去,这并非由于某种神秘的“受虐狂”驱力所迫,而是他根据内心发出的指令所能作的唯一努力。

所有这一切形成了他的一套特殊的价值观。自然,根据他全面的成熟程度,这些价值观念的明确和坚实程度也大小不同。它们涉及到善、同情、爱、慷慨、无私、谦卑;而自私、野心、粗心、放荡、权势等是他深恶痛绝的,虽然这些属性同时也为他暗暗地赞赏,因为它们代表“力量”。

以上所列的属性,就是神经症的亲近人所包含的因素。现在已经很清楚了,只用一个述语来描述这些特征是很欠妥的,因为这些属性中暗示着一整套思维、感觉、行为的方式,就是说,暗示着一种生活形态。

如果我们不知道对相反趋势的压抑在何种程度上增强着居首位的趋势,我们就不能充分理解病人是怎样死守他的这些态度和信念的。

我们在分析屈从型发现病人实际上把自己的攻击性倾向压抑着。患者表面上虽然对人非常关切,可我们发现他对别人实际上缺乏兴奋。他更多的是藐视、无意识地强取或利用别人,控制和支配他人,凶狠地想胜过他人,要成功地报复他人。

“自我抹煞”和“与人为善”只会招致被践踏、被捉弄的处境,而依附他人也只会使自己更加脆弱;结果,病人反而感到被忽视、被拒斥、被轻蔑,尤其是他对大量温情和高度赞扬的期待落了空的时候更是如此。

当我说所有这些感情、驱力、态度都受“压抑”,意思是:病人不仅意识不到这些压抑的存在,还强烈地希望永远也不意识到它们。他甚至忧心忡忡地提防着,怕的是这些压抑的迹象会在自己或他人面前暴露出来。

患者把内心的某些东西压抑下去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已经理解到的是:敌意能危及患者去爱别人和被人爱的需要。不仅如此,在他看来,任何攻击性行为或自我肯定都显得自私。他自己就会首先谴责这种行为,从而认为别人也在对之进行谴责,因为他的自我评价完全有赖于别人的赞同。

凡带有肯定、报复、勇猛等性质的感情和冲动都被压抑下去,这还产生另一种作用。那正是患者诸多试图中的一种,其目的在于消灭冲突,制造一种统一、和谐与完整的感觉。突出一种倾向而把其它倾向窒息掉,正是一种无意识的尝试,企图对人格进行组织。它是患者的一种主要的解决冲突的办法。

于是,我们发现患者严厉压抑自己的所有攻击性冲动,有两个目的:他的整个生活方式不能受到威胁,他的人为的统一不能被破坏。攻击性倾向越具有破坏性,越是需要严格地加以清除。患者只是退守,不敢要求,从不拒绝别人之所求,总是表示喜欢别人,永远屈居次要,躲在后台,等等。换言之,屈从、讨好等倾向更加增强,它们变得更带强迫性,更加盲目。

自然,所有这些无意识的试图并不能阻止被压抑的冲动发生作用。但它们的阻止方式却适合于神经症结构。被压抑的敌意积累到一定时候就可能以不同的猛烈程度爆发出来,表现为不时的恼怒和情绪的恶化。这些爆发尽管有违于患者对温良恭俭让的要求,他本人却以为这完全是自然的。从患者的角度而言,他并没有错。由于他不知道他对别人的要求都是过分的,以自己为中心的,他自然随时觉得别人待他不公,简直不能忍受。最后,假如被压抑的敌意聚焦了足以引起无名怒火的力量,就可能导致多种肌体功能失调,比如头痛或胃溃疡。

所以,“屈从型”的多数属性都有双重动机。当患者自我贬低时,他的隐秘的目的是避免摩擦,求得一团和气;但这也可能是压抑自我的一种手段。当他让人占据上风时,既是在屈从忍让,也可能是在逃避心中升起的想要利用他人以肥自己的愿望。要克服神经症屈从倾向,就要对冲突的两面进行深入、恰当的分析。我们必须在揭示之后继续研究冲突,才能达到患者人格的最终整合。

我们还需要注意爱情和性欲在屈从型中所起的作用。在患者眼中,爱情似乎是唯一值得奋斗的东西,是生活的目的。没有爱情的生活显得乏味、空洞、无趣。爱情成为被追逐的幻影,别的一切都不重要。无论是人还是自然,是工作、是娱乐还是一种兴趣爱好,如果没有爱情关系为它们增添色彩和风味,它们便毫无意义。在我们文明的条件下,这种痴迷更多见于女性。这一事实使人们产生一种看法,即以为它是女性特有的一种渴求。实际上,这种痴迷与性别无关,而是一种神经症表现,因为它是一种有悖常理的强迫性内驱力。

如果我们懂得屈从型的结构,就能够明白为什么患者把爱看得如此重要,为什么他会有那些“疯狂的办法”。考虑到他的矛盾的、强迫性倾向,我们必须说,实际上那是唯一能使他所有病态需求得到满足的方式。

它既能满足被人喜爱这一需求,也能达到支配他人这一要求;他既居于次要地位,又能够突出自我。这种方法既能使他发泄全部的攻击性倾向,又显得正当无邪甚至高尚,还给它机会去表现出友善与仁爱。不仅如此,由于他意识不到他的挫折和苦恼发端于内心的冲突,爱情便成为治疗这些毛病的灵丹妙药,他相信,只要能找到一个爱他的人,一切都会好了。

我们只说这是一种错误的愿望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理解他的无意识的思维逻辑:“我软弱无助,要是我孤身一人活在这充满敌意的人世上,我的无助状态对我便是一种危险和威胁。但假如我找到一位爱我胜过爱一切的人,我就不再有危险了,因为他(她)将保护我。有了他,我就不需要自我肯定了,因为他能理解我,把我想要的给予我,而且用不着我提出请求或作出解释。这样,我的弱者地位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他会爱怜我的无助而让我依附在他的力量上,我为自己是主动不起来的,但如果为了他,或甚至只是为了他要我为我自己做的事,那我也会迫不及待。”

他就这样重新构建着自己的思维和推理,将它系统化:“这当中有些是思悟所得,有些仅仅是感觉,还有很多是无意识,他继续推想下去:孤身一人对我是折磨。这并不仅仅因为我对无人分享的东西感受不到乐趣,还因为我感到绝望、焦虑。诚然,我可以一个人在星期六晚上一人独处,或任何时候孤身一人。但如果我得到一个对我一片痴心的情人,他就会替我解脱这种折磨,我也不再孤独了。现在显得毫无意义的一切,比如准备早餐、工作或观看落日等,都将变成欢乐。”

他还这样想:“我是没有自信的,我总觉得别人比我更有才干,更有天资,更有吸引力。甚至我尽力完成的工作也一无是处,引不起荣誉耀感。我完成的东西也许不足挂齿,或者只是碰上了运气。我不敢担保还能这样再进行一次。假如别人真正认识了我,便会不再理睬我这个无用之徒。但如果我找到一个爱我之所是,很看重我的人别人对我也就刮目相看了。”

所以,难怪这种爱象海市蜃楼那样诱人,也难怪病人将它死死抓着不放,却舍弃了更为艰苦的努力一一从内部来一番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性交除了具有生物性功能外,还有一种价值:证明自己的被需要。屈从型患者越是自我孤立(即害怕感情的卷入),或者说越是放弃被爱的希望,他的性行为就越可能取代爱情本身。他会以为那是亲近人的唯一途径,他还会过高地估价它解决矛盾的力量,正如他过高估计爱情一样。

我们常常发现,病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推论本身是无可指责的,但这种推论的出发点却是谬误的。其谬误在于:患者把自己的需要误当作温情,把与之相关的东西误认为是真有能力去爱,而且将自己的攻击性或破坏性倾向排除在外。换言之,他忽视的是整个神经症冲突。

如果屈从型患者真的幸运地找到一位伙伴,有力量也有温情,或正好与他的神经症相互弥补,他的苦恼有可能减轻,甚至会感到一定的快乐。多数情况不是如此,他将在尘世寻找天堂,这种关系只能将他推入更深的不幸。他极有可能将自己的冲突带进这种关系中从而毁掉它。这种关系的畏最好可能性也只是缓解实际的忧烦,而只要他的冲突得不到解决,他的健康发展之路就是被堵死的。

对 抗 人

屈从型固执地以为人皆“善”,但又不断受到相反事实的严重打击;类似的,攻击型的一个特征:他认为人皆“恶”是理所当然的,拒不承认人不是如他们想的那样。在他看来,生活就是一场大搏斗,任何人无不争先恐后。他只是很不愿意地、很有保留地承认有少数例外。

他的态度有时一望便知,但更多时候这种态度外表有一层掩饰,那便是礼貌周全、公正不阿、待人友好。这种外表可以比喻为阴谋家为了权宜之计而作的让步。事实上,这是虚饰、真实感觉和神经症需要的大杂烩。这种神经症患者的一个欲望是使别人相信他是好人;而在这种欲望中,有可能掺和着一种真心实意,尤其是患者明知他的支配地位是众所周知的时候。这当中有些因素可能正表明了对温情和赞赏的神经症渴求,而这种渴求却服务于攻击性目的。

攻击性患者的需要带有同样具有强迫性,这些需要是由他的焦虑引起的,这一点必须强调,因为在屈从型中占显著地位的恐惧,在他这里是从未听说也从未见到的。对他而言,任何事物都是、或终究会变得、或至少显得是凶多吉少的。

他的需要发自他的一种感受。他感到人生是一个搏斗场,只有适者才能生存,象达尔文指出过的,是弱肉强食。无论怎样,为了个人利益而顽强奋争是第一定律。由此产生控制别人的首要需求,至于行使控制的手段则数不胜数。有直接大权在握,也有以对人关心备致或使人感恩戴德的方式而达到间接支配的目的。他更愿意幕后使权,采用的手段深思熟虑,这表明他确信只要老谋深算或富于预见,没有办不成的事。他的控制所采用的形式,一方面依先天禀赋,另一方面则是相互冲突的各种倾向。如果他暗暗渴望别人的友爱,他也会选择间接的控制手段。如果他想幕后使权,则表现出虐待狂趋势,因为这样才能利用他人而达到自私自利的目的。

伴随着这些需要的,是想超群出众,事事成功,身负重誉或获得某种形式的显赫。为这类目的而进行的奋斗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向权力的,尤其在一个竞争性社会里成功和权威只会增强权力;但这些奋斗也使得患者主观上获得一种力量的感觉,因为在自身以外他发现了对自己的肯定、赞美以及高人一等的事实。

在这,也象在屈从型里一样,重心不落在自身而是自身之外,只是病人所要求的肯定在种类上不同。事实上,屈从型也好,攻击型也好,两者所需要的肯定,都是徒劳无益的。当人们奇怪为什么自己取得了成功还是感到不安全时,这只证明他们缺乏心理学常识;既然他们有这种疑惑感,这就表明成功和威望通常在一定税程度上被作为判断标准。

强烈地想要利用他人,小聪明压倒他人,使他人给自己带来好处,这些需要都是攻击型的主成部分。患者对待任何局面或关系时所持的立场是:我从中得到什么。不论是钱还是与声誉、接触或是一个主意有关的问题,他都要这样想。患者本人有意识地或半有意识地确信,每个人都是这样的,重要的是要比别人做的更周全。他养成的性格几乎刚好是屈从型的反面。他变得倔强、坚毅,或给人这样的外表印象。他把所有的感情,他自己的和别人的,都看成多愁善感。对他来说,爱情也无足轻重。这并不是说他从未爱过,而是说他最关心的是找这样一个配偶,这个配偶能激起他的欲念,他自己的地位又可通过这个配偶的魅力、社会声望戓财产而大大提高。他根本不认为有必要对他人表示关心。假如问他一个伦理学老问题:一个木筏子上有两个人,只活一个,他该怎么办时,他会说,他当然认为尽力保全自己要紧,不这样做才是傻子,才是伪君子呢!他绝不承认自己有畏惧,总是竭尽全力将这种情绪严加控制。比如,他可能强迫自己呆在一幢空房子里,虽然他惧怕盗贼;他可能坚持骑在马上,直到克服了对马的畏惧才下来;他有意穿越多蛇的沼泽地,以摆脱对蛇的恐惧。

屈从型趋于讨好,攻击型却不惜一切地好斗。在与别人争执中,他兴致勃勃处处留意,不惜死命相争以证明自己正确。他尤其在被逼得没有退路时显出英雄本色,往往变守为攻。与屈从型害怕取胜的心理相反,攻击型患者是输不起的,他只能赢不能输。前者遇事责怪自己,后者事事推委他人。相同处在于两者都没有过失感。屈从型患者在自责时并不真相信自己有错,只是情不自禁被驱迫着去自我谴责。同样,攻击型患者也并非确信别人不对,他只是武断地认为自己正确,因为他需要这种主观的自我肯定,正如一支军队需要一个安全的阵地才能发起进攻一样。轻易地承认一个并不是非承认不可的过失,他认为这不仅暴露出他的愚蠢无知,而且暴露出他的软弱可欺,而这是不可饶恕的。患者居然有如此深切的现实感,他所持有的那种现实主义,正是与他的态度一一必须对抗这个带有敌意的世界一一相一致的。他决不会“幼稚”地忽略别人阻碍他的目标的表现,包括别人的志向、贪婪、愚昧或其他。由于在竞争性文明制度下象他这样的这一类属性远比礼貌、教养更为常见,他便觉得有理由这样做,自己是现实派。实际上,他和屈从型患者同样是有缺陷的。他的现实观还有一个内容,那便是极为看中谋略和预见;象一个优秀策士一样,他随时随地谨慎地估计自己的机会、对手的力量、可能的陷阱。由于他常常必须自认为是最强有力、最有头脑或最受尊敬的人,所以他总是尽量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机智以证明的确如此。他对工作的孜孜不倦、苦心经营,有可能得到他上司另眼相看或在自己的事业中大显身手。然而,这种对工作的专心致志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只是假象,因为对他而言工作只是他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他并不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并不能真正从中得到乐趣。这种情况是与他竭力从生活中排斥感情这种现象相一致的。这种对感情的强性窒息有双重效用:一方面,他无疑是为了成功而采用的权宜之计,是患者能象一个上足了润滑油的机器那样顺利运行,不停地制造能给他带来重大权力和声望的产品。在这里,让感情插足只会误事。感情用事显然只会减少他的机遇。它只会使他耻于运用那些他通常在成功之路上所运用过的心计;他可能诱使他放弃雄心而沉溺于对自然或艺术的陶醉之中,或使他倾心于朋友而不是只接触可以利用的人。另一方面,对感情的窒息必然造成内心激情的贫乏,而这种贫乏对他的追求必有影响,那就是:注定要损害他的创造性。

攻击型患者给人的印象是他毫无压抑之累,他能公然说出愿望,发号施令、大发雷霆、自我防卫。但实际上他的压抑并不比屈从型的少。他的特定的压抑并不使我们觉得那是压抑,这并不主要归因于我们的文明制度;这些压抑寓于感情领域之中,涉及他的交友、恋爱、表达感情、表示同情和理解、享乐而不带私欲等方面的能力;他甚至会认为无私心的快乐只不过是浪费时间。

他感到自己有力、诚实和现实。当然,如果我们以他的方式来看事物,那他并没有错。根据他自己的出发点,他的自我估计完全是合乎逻辑的;因为在他看来残忍无情就是力量,不关心他人就是诚实,不惜手段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就是现实观念。他自认为诚实,这还有一个缘故:他狭诈地戳穿了周围人们的为善。他认为对事业的热情、慈善的心肠等等都是伪装。而且,他要揭露那些“公益精神”或“中教美德”的真实面目,他并不困难。他的价值观是建立在弱肉强食基础上的。强权即真理,让仁爱和宽恕见鬼去吧。人都是狼。

攻击型患者趋向于不仅拒斥真正的同情和友好,也趋向于拒斥这两种品质的变种:屈从和讨好。这是自有其主观逻辑的,但我们不能就此断定他不分真伪;当他遇到一种确实友好而又有力量的性格时,他是能够认识和表示敬意的。问题在于他认定在这方面过于明辨是非对自己只会有害无益。他觉得,他拒斥的那两种态度都是生存斗争中没有把握的冒险。

那么,他何以如此坚决地抛弃人情中温柔的一面呢?他何以会看到他人的感情行为便感到恶心呢?当有人表现出他认为不该有的同情时,他为什么要这样嗤之以鼻呢?这种患者的行为就象是一个人把乞丐感触门外,因为他不忍目睹乞丐的惨状。的确,他还真可能对乞丐出言不逊。他会一文不给,显出过分的恶意。这些反应都是他所特有的。

分析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观察到这些反应,尤其是当攻击性倾向缓和下来时。实际上,他对他人的温和有着矛盾的感受。他因此而瞧不起别人,但同时他又喜欢别人那样,因为这样一来他就能毫无顾忌的追求自己的目的。可是为什么他还是经常感到屈从型对自己的吸引,正象屈从型常被他们所吸引呢?他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应,是因为受内心一种需要的驱使所致,即他需要战胜自身的温和感情。对攻击型患者来说,“温和”不仅意味着真正的温情、怜恤等,还意味着屈从型病人的需求、感情和准则所蕴含的一切。仍以乞丐为例,攻击型患者还是感受到内心为真情所动,想对乞丐的行乞作出应允,觉得应该伸手相助。但同时他还感受到一个更强烈的需要,那就是把这一切念头都赶走,所以,结果他不仅拒绝施舍,还恶语相伤。

屈从型希望将各异的力量融和与爱中,攻击型则于自己名望中。享有名望,这不仅有可能实现他所追求的自我肯定,还给了他一个诱惑一一获得别人的好感,从而自己能够反过来对他们产生好感。由于名望似乎是解决冲突的办法,所以他象沙漠中看到清泉幻影的旅行者一样将它追逐。

他的思想的内在逻辑是,任何同情感,任何为当好人而少不了的义务,任何委曲求全,都是与他奉行的整个生活方式相矛盾的,只会动摇自己信念的根基。这些对立倾向的出现,使他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基本冲突,从而粉碎他精心设计的局面一一统一。最后的结果是:对温和倾向的压抑必须增强攻击性倾向并使它变得更具强迫性。

两种已经讨论过的类型代表两个相反的极端。但自始至终两者都不是自己自由选择自己的形式:这些形式都是强迫性的,不可通融的,由内心需要决定的。它们都没有可以立足的中间地带。到此为止我们已经看到基本冲突的两个方面在两种不同类型中体现为占压倒优势的趋势。现在有这样一个人:他身上这两种对立的态度和价值观势均力敌。很明显,这样一个人会同时被两种相反方向的力无情地驱迫,他根本无法承受。所有实际上他会被分裂开来,使整个思维活动完全瘫痪。他势必力图去掉某一方面的压力,结果不是落入第一种类型就是落入第二种类型。这是他解决冲突方式之一。

与容格的看法相反,两种相互冲突的东西不可能构成和谐的整体。

回 避 人

基本冲突的第三种类型是离群独居的需要,就是对他人的回避。每一个认真对待生活与自己的人偶尔有一人独处的需求,渴望一种富有意义的孤独,绝不是神经症表现。相反,多数神经症患者不敢深入到自己心灵的内部,而失去了享有建设性孤独的能力,这倒正是神经症迹象。只有当一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紧张,而孤独主要是为了避免这种紧张时,想独自一人的愿望才是神经症表现。

自我孤立型特征当中最明显的是普遍地疏远他人。患者格外强调这一点,但实际上他对人的疏远并不比其他类型的患者对人的疏远更严重。在前面讨论过的两种类型中,不好笼统地说哪一种更对人疏远。我们只能说这种特性在屈服型里是被遮蔽着的,患者一旦发现自己在疏远别人便惊恐不安,因为他亲近他人的强烈要求使他急于相信在自己与别人之间并无鸿沟。退一步说,对人的疏远只是人际关系失调的标志。无论那种神经症都是这样。疏远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关系失调的严重程度,而不取决于是那种神经症。

孤独型所持有的另一特征是自我的疏远,就是说,感情麻木愚钝,对自己之所是、所爱、所恨、所欲、所想、所惧、所怨、所信均无所知,但这种自我的疏远也是所有神经症的通病。自我孤立者很象神话中的还魂尸。他们象活人一样工作生活,但却没有生命。而另外类型的患者却可以有较丰富的感情生活。既然存在这种多样型,我们便不能不认为自我的疏远只属于孤独型。

所有的离群者都共有另一个特性,那就是:他们都能够带着一种客观的兴趣来观察自己,就象人们观看一件艺术品。他们对自己都持旁观态度,这与他们对生活的总的态度一样。因此,他们常常是自己内心冲突的优秀观察者。这方面突出的例证是他们常显示出对梦中的象征有神秘的理解力。

最富于关键意义的是他们内心的一种需要:在自己和他人之间保持感情的距离。更精确地说,他们有意识和无意识地作出决定,不已任何方式在感情上与他人发生关联,无论是爱情、争斗、合作、还是竞争。他们好比在自己周围划了一个魔圈,任何人不得侵入。这就是为什么从表面上是他们还是可以与人相处的原因。当外部世界擅自侵入他划定的圈子里时,他便焦虑不安,这就是他的需要的强迫性表现。

他们的需要和品质都服务于这一主要目的:不介入。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对自立自强的需要。这种需要的一个明确的表现是足智多谋。攻击性也可能显得有随机应变之才,但两者的精神气质不同。对攻击性而言,这种精神是他对抗敌对世界,击败别人的先决条件;在自我孤立型中,这种精神好象是鲁滨逊式的: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富于才干,这是他能够对自己的孤立进行补偿的唯一方法。

一种更不可靠的维持自力更生的方式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限制自己的需要。要更好地理解这方面的各种动机,我们只需记住这一点:病人隐蔽着的原则是,决不对任何人或事表示亲近,以防那个人或那件事变得不可缺少。否则,他的自我孤立原则就会受到侵犯。还是少管他人为妙。比如,一个自我孤立者仍然可以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但这种快乐离不开别人,他宁可放弃。他可以有兴致偶尔与几个朋友一起度过傍晚,但总的来说不喜欢与人往来和社交活动。同样,他回避竞争、出名、成功,他还常常限制自己的吃喝等生活习惯,使自己不致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挣够必须支付的费用。他十分怨恨疾病,认为那是一种屈辱,因为疾病迫使他依赖他人。他可能坚持对任何事物都要有第一手的了解,而不是从旁人的所说所写来获得信息;他只愿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当然,这种态度只要不发展到荒谬的地步,还是有助于形成宝贵的个人独立性格的。

自我孤立型还有一个特殊的需要——保守个人隐私。他象有些住旅馆的店客,房门上总是挂着请勿打扰的牌子。甚至连书籍杂志也被他看作是外部来的干涉者。任何对他个人生活的提问都叫他万分震惊,他总想用个人隐秘把自己包藏起来。一个自我孤立者发现别人并不特别地看待他,就会恼羞成怒,因为这使他觉得自己的“独特”别剥夺了。事实上,他宁愿工作、睡觉、吃喝时都是自己一人。与屈从型形成鲜明对照,他不想与人分享自己的 经验,怕的是别人会扰乱他。甚至在他听音乐、散步或与人谈话的时候,他真正感到快乐也是在后来回味时,而不是在当时。

自立自强与保守隐私都服务于他最突出的需要——绝对的独立。他自己把这种独立看作是有积极意义的事。这种独立当然有某种价值,因为无论他怎样软弱无力,他也绝不是任人摆布的机器人。他盲目地拒绝附和他人,又自我清高不介入竞争,的确赋予他以某种廉洁正直的形象。这里,他的错误在于他把独立本身就看成了目的,而忘记了这一事实:独立的价值最终有赖于它能帮助他做些什么。他的独立只是他整个离群表现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离群的目的是消极的,那就是我行我素,不要强迫、束缚、义务。

像其他种类的神经质趋势一样,对独立的需要是强迫性的、盲目的。它的表现是:患者对任何稍微类似强迫、影响、义务等的东西都过度敏感,敏感的程度衡量自我孤立趋势的尺度。不同的患者所感受到的限制也不同,对患者肉体的限制,比如衣领、腰带、鞋袜,都可能被感觉为压力。任何对视线的阻挡都使患者有禁闭之感;身居隧道或矿井中更会产生焦虑不安。患者尽可能逃避长期的义务:要他签一个合同、契约,只要超过一年期限,便畏首畏尾、万般艰难;要他决定婚姻大事,更是困难重重,犹疑不决。结婚对孤独离群者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危险的举动,因为那样必然把他卷入人际亲密关系之中;当然,由于患者需要保护,或相信一个伴侣会完全与自己的特殊要求相符,结婚的危险有可能减轻。常常可见患者在决定结婚前显得惊慌万状。无情的时间以其必然性使他感到是一种强迫,他想方设法晚五分钟上班,就是为了维持一种自由的幻觉。时间表之类的东西只构成对他的威胁。别人如果期待他去做某种事或以某种方式行动,则会使他心中不快,大为反感,也不管这种期待是别人实际表示出来的或者只是自己觉得有的。他也许在一般时候送人礼物,但可能忘记生日礼物或圣诞礼物,因为别人期待。要他与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或传统价值观念保持一致,是他难以容忍的;他可能外表上保持一致以避免摩擦,但在内心里顽固地摒弃一切人们习以为常的制度和标准。最后,别人给他的参谋或劝告,他会觉得受到了支配,于是竭力抗拒,即使这种劝告正合他的心意。这里,他的抗拒也与一种有意无意的愿望有关,那就是:挫败他人。

对优越感的需要虽然可见于所有的神经症,但在本类型中更得到强调,因为它与超群出众有内在联系。也许,对那种既不能使人变得特别强大而多谋、又不能让人觉得唯我独尊的孤立,是没有任何人能够忍受的。这已从临床经验中得到验证。当患者的自我优越感被暂时粉碎的时候(不管是被某个失败还是被内心冲突的增加),他就再不能承受孤独,而是不顾一切地伸手求助,需要温情和保护了。这种波动在他的生活史中并非鲜见。在他十多岁或二十出头的时候,他可能有过一些不冷不热的友谊关系,但总的说来过着颇为孤独的生活,感到较为怡然自得。他常编制着对未来的故事,幻想着将来完成一番大业。但是后来这些美梦在现实的岩石上摔的粉碎。尽管他在高中无庸质疑地在班上遥居第一,到了大学他碰上强有力的竞争,便知难而退了。他初次建立爱情的尝试也惨遭失败;或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认识到自己的梦难以实现,便觉得孤傲离群变得不可忍受了。在强迫性驱力的作用下他不可遏止地渴求别人亲近他,渴求异性,渴求婚姻。只要有人爱他,他便甘愿受屈。 当这样一个患者来要求分析治疗时,尽管他有明显突出的表现,却不要医生触动这些表现,他所要求的,只是医生帮助他找到任何一种形式的爱。只是在他感到自己比先前有力多了,他才会以极大的宽慰发现他更愿意一个人过日子并喜欢这样。他给人的印象是旧病复发,又陷入自我孤立。但实际上现在的情况是:他现在第一次有充分而坚实的理由承认——甚至是向自己——他就是要求孤独。这正是医生的恰当时机,可以开展对他的孤独症的治疗。

自我孤立者对优越地位的要求,有某些特定的性质。由于他畏惧竞争所以他实际上并不想通过不懈的努力来超群出众。相反地他感到自己高贵的品质别人应该一看便知,而勿需自己费尽心机;他潜在的优点别人应该感受到,而不必有意表现。

他的优越感的另一表现方式是他自认为的“独一无二”感,这直接产生于他对“与众不同”的渴求之中。他可能自比为高距山巅的一棵大树,而山脚下丛林中的树木生长却受到相互的阻碍。另外,假如说屈从型会在心中对伙伴产生这种疑问:他会喜欢我吗? 而攻击型想知道:这对手的力量怎样? ——那么孤立型最关心的是:“他会干预我的事吗?他是想对我施加影响,还是想让我独自一人不加干涉?” 他感到自己好象是珍贵的东方地毯,设计独特,图案和色彩也举世无双,永远不改变。他尤其自傲于抵制了环境的磨灭一切的影响,并决心继续抵制下去。对“不变”的宠爱使他把所有神经症固有的僵硬性当作神圣的原则来尊崇。他迫切地要扩充自己的模式,使这种模式更纯洁,更鲜明。他拒不接受任何外在的介入。

自我孤立者的感情生活不象其他类型的人那样有较为一致的模式。不同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很大。原因是:前两种主要趋势是为了肯定性的目的——追求温情、亲近、爱或生存、支配、成功——而自我孤立型的追求带有否定性;他不要别人介入,不许别人干预或施加影响。所以,他的感情状态有赖于在这种否定性框架中得以生存并发展的特殊欲望。

患者表现出压抑一切感情的总倾向,甚至否认感情的存在。“感情根本就不存在,人们总撒谎说有感情,象他们对许多事情都撒谎一样。”“自我牺牲也是一个谎言,若不是谎言,也是一种生理或精神的行为。”“我那时梦想着过独身生活,永不结婚,梦想着变得强壮、平静、寡言、不求人。我要个人奋斗,要更大的自由,不再做梦,而要清醒地过日子。我觉得道德毫无意义;只要是真的,还管什么好歹?乞求同情,希望外在的援助,才是大罪。心灵对我就好象是神庙,要严加守卫,里面总是进行着奇特的仪式,只有庙内的僧人,这圣庙的监护人,才可以知道有些什么。

对感情的拒斥主要涉及他人的感情,见之于爱与恨,这正是想与他人保持感情的必然结果;因为有意识地经验到强烈的爱憎感情,只会使人与他人接近,或与他人冲突。但并不是说,在人际关系之外,感情是受到压抑的,所以它便活跃于对书本、动物、自然、艺术、吃喝等的兴趣中。另外,早期对感情的否定对后来实现孤立是必要的。

人际关系之外的感情压抑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任何有可能使孤立者产生依赖性的欲望、兴趣或快乐,都被他看成对自己的背叛,因而加以压制。在患者看来,似乎在允许感情流露之前,需要小心地分析局势,以防可能损失宝贵的自由,任何对独立的威胁都只促使他把感情的大门关得更紧。但当他发现局势无害于他的自由是,便会欣然投入其中。患者心中既害怕惮于欢乐,又怕因此而自由受限,所以有时几乎变成了禁欲主义者。但这是一种特殊的禁欲主义,起目的不是自我否定或自我折磨。我们还是称之为自我限制更好。我们如果承认他的理论前提,那么它并非缺乏明智。

自发的情感体验应该在我们身上有他的位置,这对保持心理平衡有极重要的作用。比如,创造性才能可能是一种拯救手段。假如这种才能先受到了压抑而不能表现,然后通过分析治疗或别的体验而被解放出来,那么对病人将产生良好的影响,甚至使人觉得治疗中发生了奇迹。但在估计这种疗效时却要谨慎。首先,如果把产生的疗效普遍化,则是错误的;他对一个自我孤立型患者不一定有好处。甚至对那个患者本人而言,如果从是否改变了他的神经症的基本因素看,那么严格地说这种效果还不能称作治愈。它只提供给他一种更满意,失调程度更轻一些的生活方式。
感情愈是被克制,病人就愈有可能强调理性的重要。他的希望便是一切事情都能够只凭理智思维的力量便得到解决,好象只要知道了自己的问题就足以治疗自己的毛病了;或者好象单靠理性就能解决世上的一切麻烦了。

有一点已经很清楚了:任何亲密持久的关系都必然威胁他的自我孤立,因而可能产生很坏的后果;当然,如果与他交往的人也同样自我孤立,自愿尊重他对保持距离的要求;或者,他的伙伴因为某些理由能够愿意顺应他的孤立需求,那么又当别论。 如果她对他有什么要求,那将吓坏他,正象他如果失去对自己感情的控制也会给吓坏一样。可以说他不知道他给予别人的是多么少,而他却以为自己已经献出了未表达出口、未体验过的感情,把对自己珍贵无比的东西已给予了她。只要感情距离得到足够的保障,他能够保持某种程度的持久的忠贞。他也许可以卷入与他人的短暂的交往的关系,时隐时现,这些短期关系是脆弱的,任何微弱的力量都会使他马上退缩。

异性关系之于他,完全有如一张桥牌之于别人。只要这种关系是短暂的,不干预他的生活,他就欣赏;而且,这种关系还必须严格限制在专门为之划出的时间、地点、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他可能对这种关系极端冷漠,根本不愿哪个异性进入自己守护的“领地”。这时,他自然用完全是想象出来的关系来取代真实的关系。

我们所描述的这一切特殊表现,都出现于分析过程之中。自然,自我孤立者对医生的分析大为不快,因为那的确可说是对他私生活的最大侵犯。但他也有兴趣对自己作一番观察,医生的分析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看到自己内心的复杂斗争,因此,他又对此又感到神往。他可能对自己所做的梦的生动性感到好奇,或对自己偶然的联想的恰当性感到迷惑。在找到能证实自己的臆断的材料时,他就象科学家找到了证明那样快活。他感谢医生的努力,希望医生在某些地方给他以指点,但若是医生“强迫”或催促他走向自己未曾料到的地方,则会引起他的反感。他老是担心分析中的暗示会带来危险,而实际上对于他这种类型的人来说,危险性远远小于另两种类型,因为他早就“全副武装”来防范外来影响了。本来,合理的自卫方法,乃是去证实分析医生的暗示是否正确,他却不这样做;相反,他的做法是:凡医生所说的若不符合他对自己的看法或对生活的总的看法,他都必然盲目的加以拒斥,尽管他表面上作到了礼貌周全,不直接反对。他尤其感到可憎的是医生居然要他来个改变。当然他希望摆脱扰乱他的那些东西,但不能触及他的人格。他一方面欣然观察自己,另一方面又无意识地坚决不改。在很长的时间以内,分析医生对他只是传过来的一个声音。在梦中表现为两个记者从相隔遥远的不同国家互相打长途电话,它表现了病人想让自己不与医生及其分析工作沾边的动机——不让这种分析触及自己。

还可以在分析过程中以及过程以外观察到一种特点,就是患者在面对医生的进攻时死命防卫自己的孤立。这种现象当然也见诸所有的神经症。但这一类患者的抗拒更持久,几乎成了生死搏斗,病人想出一切办法来对付干预。事实上,早在自我孤立真正受到威胁以前,这种反抗就已经暗暗地但带有破坏性地进行着了。拒不让医生的分析来干预自己,只是病人意图的一个方面。如果分析医生试图使病人相信他与医生有关,他心中有冲突在发生,那么病人的抗拒便更巧妙,更委婉一些。病人至多会对分析医生表现一点同情达理的看法。假如病人的无意识产生出自发的感情反应,他也决不会任其进一步发展。总之,病人常常对人际关系分析持有根深蒂固的对抗。病人与他人的关系一般都非常含糊暧昧,医生常难于得出清晰的印象。病人的这种抵制是可以理解的。他一直与他人保持着一个安全的距离,医生谈起他的问题只会使他震惊、不安。医生如果多次提说这些问题,病人便公开怀疑医生有什么动机。这个分析医生是不是要使我合群?这种方法只会引起病人的蔑视。如果后来医生成功地使病人知道离群索居的缺陷,病人便惊恐不安、烦躁易怒。他可能意欲离开医生。在分析过程以外,他的反应更强烈。平常本来是平静温和、通情达理的人,可能会因恼怒而变得僵硬冷漠,或出言不逊,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孤傲与自由受到了威胁。病人一想到加入什么活动或专业团体,一想到别人需要他的是参与行动而不仅仅是交纳一笔会费,便真正恐惧起来。即使他不慎卷入了进去,他也会不顾一切使自己脱身出来。比起一个生命受到威胁的人,这种病人更有本事发现逃避的办法。他不仅用一切能够用得上的方法来防卫自己的孤立,还觉得为了孤立任何牺牲也值得。他把外在的好处和内心的价值都抛弃了;在意识上,他把任何可能干涉自我孤立的欲望都清除掉;在无意识中,他便自动地实行了对欲望的压抑。

任何受到如此激烈捍卫的东西一定具有一种巨大的主观价值。只有在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才希望理解孤立具有的功用,从而最终对患者进行治疗。正如我们已看到的,在这几种对他人的基本态度中,每一种都自有其积极的价值。在亲近人的类型里,患者试图为自己创造出一种与外部世界友好的关系;在对抗人的类型里,他在竞争性世界中为了生存而自我武装;在回避人类型里,他企图获得某种清高和明澈的心境。事实上,对人的发展来说,这三种态度不仅可取而且必要。只是当它们表现在神经症中时才变成强迫的、僵硬的、盲目的以及相互排斥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它们本来具有的价值,但并没有完全取消这种价值。

自我孤立的确有很大好处。意味深长的是,在所有东方世界的哲学里,孤身独处都被看作是达到精神的更高境界所必须的基础。当然,我们不能将这种意愿与神经症孤独混为一谈。在前者,孤立是人的自愿选择,被认为是达到自我完善的最好途径,选择了孤独的人如果愿意的话,也满可以选择另一种不同的生活。在后者,情况则不同,神经症冲突不是一种可以选择的东西,而是内心的一种强迫,是患者唯一的生活方式。不过,从这当中同样可能得到好处,虽然好处的大小取决于整个神经症过程的严重程度。纵然神经症有巨大的破坏作力量,自我孤立者有可能保持某种纯正诚实。当然,如果是在一个人际关系普遍良好的真诚的社会里,这种品质算不了什么;但在一个充满虚伪、狡诈、忌妒、残忍和贪婪的社会里,弱者很容易因为自己的诚实而遭殃,与他人保持距离则有益于维护自己的品质。还有,由于神经症通常会剥夺心灵的平静,自我孤立到可以通向内心的安宁和沉静;所做的牺牲越大,所得到的安宁也越大。另外,假如患者在他划定的“魔圈”的范围内并没有完全窒息掉自己的感情生活,那么,他的自我孤立还会使他产生出富有独创性的思想和感情。最后,所有这些因素,再加上他对世界的观照和相对来说不那么严重的神志错乱,都有助于创造性才能的发展和表现——如果他有这种才能的话。我并不是说神经症孤立是创造性必具的前提,而是说在神经症状态下自我孤立可以提供最好的机会以表现患者潜在的创造性能力。

尽管这些好处不容忽视,它们并不是病人顽固防卫自我孤立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如果由于某种原因这种好处不大或被伴随的搅扰所掩盖,病人还是会坚决防卫自己的孤独。这一观察方式把我们领向问题的更深处。如果孤独者被硬拉进与他人的接触中去,他很可能在精神上土崩瓦解,用通俗的术语来说,就是神经崩溃。“崩溃”这个词概括了一系列紊乱失调现象:机能紊乱、酗酒、自杀、抑郁、工作能力丧失、精神错乱。病人自己,有时还有精神病医生,容易把刚好发生在“崩溃”之前的某一件事当作致病的原因。诚然,这类事情可能与发病有关。医生应该认真看待它们,尽量弄清某一具体事件究竟诱发出了病人的什么毛病。但这样远远不够,因为问题还摆在那:为什么病人受到这样强烈的影响?为什么他的整个心理平衡只因为一件事就给打破了,而这件事一般看来只不过是普通的挫折和意外?换言之,即使分析医生懂得了病人以何种形式对某一特定事件作出反应,还远远不够;他还必须懂得为什么这么小的一个诱因就产生出这么严重的结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指出这一事实:正象其它神经症趋势一样,自我孤立只要真能得到保障并起应有的作用,患者便得到一种安全感。反过来说,如果孤立趋势被妨碍而不能发生作用,患者则产生焦虑不安。在患者还能保持与他人的距离时,他感到比较安全;而一旦因为某种缘故他的“魔圈”被别人践踏而擅自侵入,则感觉受到了威胁。这样,我们就更能够理解,何以患者在不能维护与他人的感情距离时便惊慌失措。我们还可以再加一句:他之所以这样害怕,是因为他没有应付生活的其他办法。他只能独善其身,逃避众人。这里再一次表明,正是孤独症所具有的否定性质,使这一趋势显得特殊,与其他类型大相径庭。具体说,自我孤立患者面对困难局势时既做不到委屈妥协,也做不到奋起抗争;既不能俯首合作,也不能颐指气使;既不能爱也不能恨。他毫无自卫能力,有如一头困兽,只有一种应付危险的办法——逃跑和躲藏。这种状态充分解释了他何以对生活总持有焦虑不安的态度。对这种状态的了解,也有助于我们明白这一个道理:他把孤独离群作为一种全面的自我防御手段,他死死地依赖这种手段,不惜一切代价捍卫之。所有类型的神经症趋势说到底都是防御性手段,但除了孤独症以外,其余那些趋势是患者力图以肯定的方式来应付生活的尝试。然而,如果孤立脱群成为占优势的倾向,患者则完全无力真正应付生活中的矛盾,结果孤独症变成只是一种纯防御手段了。

但患者对孤独状态的坚决维护还有一个更深一层的解释。对自我孤立的威胁,对攻破围墙的担心,常常还不仅是暂时的恐惧。它可能产生的结果是:一种表现为精神错乱的人格分裂。如果在分析过程中自我孤立状态便开始被打破,病人不仅感到隐隐的忧虑,而且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明显的畏惧。例如,患者害怕淹没在变动不居的人流中,这主要是怕失掉了自己的独特性的恐惧。他还害怕被可怜地置于带有攻击性的人的强迫和支配之下,这是他毫无防卫能力的结果。他还有第三个恐惧,就是怕精神失常,失常的可能性显得如此大,他需要绝对确信不会成为事实。他的这种失常并不是发疯,也不是因为想不负责任而作出的反应。它直接表现了一种对人格被分裂的畏惧,常见于梦和联想之中。这就意味着,要放弃他的自我孤立,就必须面对自己的冲突;这还意味着,他承受不住这个打击,只会象被雷电击中的大树那样给劈成碎片。这一断言已为其他的观察所证实。有极端自我孤立倾向的人,对内心冲突的说法有不可遏制的反感。到后来,他们会对分析医生说,他们当时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完全不懂他所说的冲突是怎么回事。而一旦医生真的使他们看到了他们内心正在激烈进行的冲突,他们会以令人难以察觉的方式,以无意识的巧妙手腕回避这个问题。如果他们还没有作好思想上的准备,却突然偶然地认识到一种冲突的存在,他们便感到巨大的惊恐。当后来他们在更安全的基础上达到对冲突的认识时,便表现出更大的孤立倾向。

自我孤立是基本冲突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但也是病人用来对付冲突保卫自己的手段。自我孤立正是病人用来保护自己对付基本冲突的更为积极主动的类型。这里我们必须重申一句:基本态度中某一类占了优势,并不妨碍其余类型照样存在并发生作用。首先,这几种相矛盾的倾向常常可见于患者的生活史。在他明确地表现出自我孤立的倾向之前,他往往经常有过屈从依附的经历和攻击对抗的记录。自我孤立者的价值观也与那两种类型的人形成对照:那两种类型的价值观是清楚的、界定分明的;而他的价值观却充满矛盾。对他奉为自由独立的东西,他是一直估价甚高的;但除此以外,他也许会在分析过程的某个时候对善良、同情、慷慨、自我牺牲等品质表示出极端的赞赏;而在另外一个时候则又马上推崇丛林哲学,信仰弱肉强食、自私自利的生活准则。他自己也有可能对这当中的矛盾感到奇怪,但他总是尽量用某种合理化作用来否认自己那些倾向的冲突性质。分析医生要是对整个结构没有清晰的统观,则很容易对此感到迷惑不解。医生可能在这个方向或那个方向上追踪一气,但走不多远便会碰壁,因为病人总是躲进自我孤立中避难,把医生的通路全给关闭了,就象人们关上了轮船上的防水隔舱。

在孤独者的这种特殊的“抗拒”中,掩藏着一个完整而又简单的逻辑:他不愿与医生发生干系,不愿作为一个人来自我认识。事实上他根本不想分析他与别人的关系。他不愿正视自己的冲突。如果我们理解了他看问题的出发点,我们就会明白,他甚至根本不关心对冲突因素的分析。他的出发点是:认定自己不需要关心什么关系,只要自己与他人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就行了,纵然存在着关系的失调也与他无关。他确信,甚至医生指出的冲突也可以而且应该不去管它,否则便是自寻烦恼;没有必要去把一团乱麻理出头续,反正自己龟缩在自我孤立之中。如前所述,这种无意识的想法逻辑上是正确的——至少在一定的限度内是这样。他所忽视并老是拒绝认识的,是他不可能在真空里成长和发展。

这样可知,神经症自我孤立的最重要的功用,是使主要冲突发挥不了作用。它是患者用以对付冲突的最极端最有效的防御手段。作为众多的制造人为和谐的神经症方法的一种,自我孤立试图通过回避而达到解决冲突的目的。但这不是真正的解决,因为患者并没有消除掉对亲近、支配、利己、出名等的强迫性渴求,这些强迫性渴求即使不造成他思维的瘫痪,也会持续地烦扰他。最后,只要继续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价值观,他是绝不可能获得内心平静或自由的。

从凯伦,霍尼的作品:《我们的内心冲突》中三种类型的神经症就可以看出,里面的“回避人”也就是“孤立型”就是原来的“孤独症”。

在莱恩的《分裂的自我》中说:“幻想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分裂,正是明可夫斯基有关孤独症的核心。”

凯伦.霍尼:神经症乃是对正常行为方式的偏离和畸变。是在反应方式上的某种固执,以及潜能和实现之间的脱节。

明可夫斯基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分裂”,和凯伦.霍尼的“潜能和实现之间的脱节”是一回事。

而且凯伦.霍尼还特别说明:“如果他具备种种天赋,外在条件又十分有利于他的发展,他却仍然无所作为。或者,尽管他拥有一切使自己感到幸福的条件,却不能享受自己拥有的一切,不能从中感到幸福。或者一个女人尽管无比美丽,却仍然感到自己不能吸引男人,那么这种脱节和差距就应该被视为神经症的表现了。换句话说,神经症患者往往感到他自己就是自己的绊脚石。”

莱恩的《分裂的自我》中说: 精神分裂性这一术语用于描述这样的个体,其经验整体经由如下两种主要的方式分裂为二:其一,他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出现了分裂;其二,他与自身的关系出现了分裂。他没有能力把自己与他人“一道”加以体验,也没有能力把自己“置身于”环境中加以体验。相反,他在绝望的孤独中体验自己;并且他所体验的自己并非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以不同方式“分裂”了的人;分裂的结果也许是只有脆弱联系的心与身,也许是两个或多个自我等等。

我们看看“精神分裂性”个体的两种方式的分裂,和“人格解体神经症”的分裂有没有什么不同。精神分裂性:其一,他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出现了分裂;其二,他与自身的关系出现了分裂。人格解体神经症:“对现实知觉的改变是人格解体神经症的中心症状,主要是对身体的自我及心理的自我,还有周围的世界的知觉发生了变化。”看来“精神分裂性”的分裂,和“人格解体神经症”的分裂是一致的,两者都是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出现了分裂,和与自身的关系出现了分裂。

文章中说:在研究神经症的时候,无论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无论经过怎样曲折的途径,我们最终会认识到,人格的紊乱是患病的原因。每一种神经症,无论其症状如何,都是性格神经症。由此,我们从理论上和治疗中必须致力于更好的理解神经症性格结构。需要强调的一个论点是,神经症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这就确切说明了,神经症产生于人际关系的紊乱失调。

神经症的内驱力是强迫性内驱力。强迫性内驱力是神经症特有的,这种驱力产生于孤独、无助、恐惧等感觉,产生于与他人的敌对情绪。不仅如此,它还代表了患者用来应付生活一些手段,它们追求的主要是安全感而不是满足;它们的强迫性起因于潜伏在它们之后的焦虑不安。

第四种试图主要是为了消除这种裂隙,同时也偷偷抹去其它的冲突,这就是外化作用,病人认为内心的活动是自我之外的事情。如果理想化意象意味着与实际的自我有几步之差,外化作用则使真实面貌面目全非。外化作用再次产生了新的冲突,或者大大加剧了原有的冲突,尤其是自我与外界之间的冲突。

文章中还指出,这三种类型的神经症中,“自我孤立者很象神话中的还魂尸。他们象活人一样工作生活,但却没有生命;而另外两种类型的患者却可以有较丰富的感情生活。”这也体现了莎士比亚和卡夫卡眼中的两个世界。特别是“对抗人”,也就是攻击型,与“回避人”,也就是孤立型。前者“攻击性”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完整无缺,到死方休;而后者“孤立型”是被剥夺了作为人的一切,只剩下抽象的人性……

明可夫斯基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分裂”,以及凯伦.霍尼的,“潜能和实现之间的脱节”: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孤独症”。

我认识了解自闭症,然后再走进自闭症版块,是从“亲亲”的一贴:“《日记》让我们试着恋爱吧”开始,也就是她这一帖的吸引,让我落户在这个版块。这也是我在这个论坛里六年多来见到的唯一的一帖恋爱观和我相似的帖子。之前,我从没想到过我和自闭症会有什么联系。也是这一帖,让我对自闭症版块产生了兴趣。然后我再进一步从版块的资料中,发现有三个自闭症人土的文章资料中的内容与我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天宝、唐娜、陈毅雄。特别是陈毅雄,我觉得再好的解释也莫过于感同身受。

下面,我分别从他们三个人的资料中,摘录一部分,看看他们和凯伦.霍尼作品中的孤独症,神经症有什么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4#
发表于 13-7-2 21:25:18 | 只看该作者
我对“孤独症”的理解:

也许我对自闭症不太了解,也许孤独症和自闭症应该分别开来。从凯伦.霍尼作品中,我认为的孤独症属于是神经症的一种类型。之所以叫孤独症,是因为孤与独的特征在他们身上有着明显的表现:孤单、孤立、独处、独来独往、独身……之所以说它属于是神经症,是因为它属于神经系统范围,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失调所引起的……
奇迹 发表于 13-6-17 02:58


奇迹觉得自己可能不是自闭症?现在国内的术语里,孤独症就是自闭症。它不是神经症的一种。

从你以往的帖子看,你似乎觉得自己更符合分裂性人格障碍的定义。从表现上看,分裂性人格障碍和自闭症确实差不多,也有人际关系上的问题,但它不是以交流障碍为主要特征来定义的,而自闭症是以交流障碍为主。自闭症者也有神经症类的问题,但和他们的交流障碍比较,那些都是次要的。

我觉得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区别自闭症和其他心理和精神障碍是很难的。奇迹能够这样实事求是,说出自己的疑惑,我觉得非常难能可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5#
 楼主| 发表于 13-7-5 14:56:1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黑眼睛。

对于有着相同经历体验的人,对于相关的语言文字总是特别敏感,自始至终我都会对我的“认为”不变,而且我还会对它作出前后一致的表达。就如“分裂的自我”中的一句话:“对于作为人的他人,我们有着自己的经验”。我对自闭症不理解的意思是:我不知道过去的“孤独症”和现在自闭症谱系的孤独症有什么不同,而我要说的是,唐娜、天宝、陈毅雄,他们的孤独症就是我所理解认为的孤独症,也就是《我们的内心冲突》中的三种类型的神经症中的一种,“回避人(自我孤立型)”。

对于天宝、唐娜、陈毅雄他们的相关资料,我以往只是在自闭症版块里搜看,从没在网上搜索过,所以,我认为只有陈毅雄我们才相似。不看不知道,这一看发现在一篇名为《三面伊人——一位孤独症女士的精彩自传》唐娜的叙述中才发现,原来唐娜也是……连有些比喻的用饲用语我们都相似。在霍妮的“回避人”的文章中说:“要他决定婚姻大事,更是困难重重,犹疑不决。结婚对孤独离群者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危险的举动”。在唐娜的文章中对这一点叙述得比较细致、具体,对亲密关系恐惧的细节,以及恐惧的程度。虽然天宝没有像唐娜和陈毅雄那样,把这方面的问题说得那么响亮,但我认为她的“感觉剥夺症状”,就已经包含着所有一切。

在天宝的文章资料中说:“孩提时期,我……,但并没有感到“焦虑”,直到青春期才有这一感觉。在青春期,我的行为向坏的方向发展。有人也描述过很多孤独症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出现行为的恶化……这一感觉为持续性的”。

天宝的这一段话很符合我以往的以我自己为例的逻辑解释,我把“青春”解释为人生的转折点、一道坎、一个考场、一道选择题、一道检验一个人价值问题的重要关口。青春期前生活在父母的臂膀下,天垮下来有他们撑住。再说,年龄还小,还不到时候。进入青春期,有种“火烧眉毛”的紧迫感。所以,我认为人的许多心理疾病就从这里开始发芽、开花、结果。这也许就是我对为什么“很多孤独症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行为的恶化”的逻辑解释。这也符合“人格解体神经症”爆发的年龄段:15至30岁,几乎不见于40岁以后。

所以,我们不能说“孤独症”只是“交流障碍”,而且是平稳的,一辈子如此。我认为的“孤独症”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恶化。犹如天宝所说:“如果我沒有服用抗抑鬱藥,我現在不會活生生的在這裡。” 唐娜说:“我看到‘孤独’类型的性格当发展到人格障碍的程度时,被误认为是孤独症本身……我看到没有得到医治的各种并发症把‘水桶’装满。当其他信息试图进入大脑时,处理信息的可用空间几乎没有了。”

在霍妮的文章中有一段在我看来是比较关键的话:“由于他把大量感情力量压抑了下去,他使这些感情力量陷于瘫痪。所有这些因素使他不可能发展自己的目标。最后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基本冲突造成他自身的分裂。”

内心冲突是神经症等基本特征。霍妮将神经症病人在基本焦虑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心冲突称为“基本冲突”。所以我认为,即使天宝、唐娜、陈毅雄他们没有发展到严重的“人格解体”,但至少他们的自身是分裂的。所以,他们也属于莱恩的《分裂的自我》中的“精神分裂性个体”。《分裂的自我》中主要叙述的是“精神分裂性”和“精神分裂症”。莱恩同弗洛伊德一样都是临床经验,他们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来。所以他们理论解释看起来总是那样的“得体”,那样的让人感同身受……

其实,我们都属于同一类型的人,只是各自叙述的角度不同,所表达的语言文字也就会不同。就好比一棵植物,他们讲的是露出泥土的部分,讲的是枝、干、叶如何如何的内容,而我讲的是埋在土下边根部的内容,显然表达也会不同。也就是他们是在意识的世界里面对相关人群交流,而我是在潜意识的世界里一个人的自言自语。他们讲的话符合大众口味,容易被人接受理解,而我的自言自语可能有些人会听不懂。也许这根掩埋得太深太久,或者已经严重到腐烂,以至于与外界的信息已经完全被中断。所以大家在版块里对她们的解读讨论,我似乎一点也听不懂。我只是有程序化的机械“能力”打发日常的生活,却没有能力将它们用理论文字来叙述。

我从《分裂的自我》中摘录一段话来作比较,看看在他们三个人的身上,是不是也有着“分裂”的表现:“精神分裂性这一术语用于描述这样的个体,其经验整体经由如下两种主要的方式分裂为二:其一,他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出现了分裂;其二,他与自身的关系出现了分裂。他没有能力把自己与他人“一道”加以体验,也没有能力把自己“置身于”环境中加以体验。相反,他在绝望的孤独中体验自己;并且他所体验的自己并非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以不同方式“分裂”了的人;分裂的结果也许是只有脆弱联系的心与身,也许是两个或多个自我等等。”

下面,我分别从他们三个人的资料中各摘录一部分。由于我没有时间,也似乎没有这样的能力将他们资料中的有关部分加以有效的解释、归纳、整理。但是,即使解释得再拉杂混乱,我还是会慢慢的加以解释……

唐娜的《三面伊人——一位孤独症女士的精彩自传》中的摘录:
直到三年前,唐娜25岁,她发现这个名词——孤独症——至少将给她机会理解她自己和搭起通往真实世界的桥梁。
唐娜·威廉姆斯不是典型的孤独症儿童——没有典型的孤独症儿童,就像她的书没有典型的读者一样。


孤独症发病率很低,但却是很麻烦人的障碍。大约一万名儿童中有四名儿童患有孤独症,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男孩。

唐娜·威廉姆斯曾经被称为“聋”、“发育迟缓”、“障碍”和“精神错乱”,生活在她自己的世界里。她交替地处于苛刻的敌意和想要走出自己的世界并生活在外部的世界里。她展开了她称作的反对这个世界的战斗。她生活在像梦一样的状态中,她退缩,从安全的玻璃球里的世界中观察她周围无法理解的环境,鹦鹉学舌般地重复她周围那些人的话,希望他们能够让她单独地呆着。只有少数几个人能理解她,至少唐娜本人理解。她只知道她有些不妥,并且渴望着自己是“正常的”。

在家里我仍旧将会花几小时在镜子前面,凝视着我的眼睛,一遍又一遍地低声耳语般地说着我的名字。有时尝试着把我自己呼唤回来,在其他的时候,变得非常恐惧的,丢失了我的自我感觉。

我正在失去我感觉的能力,我自己的世界可能是一个空空的地方,但是我失去支配它的能力使我无情地处于某种拘禁中。我,像许多其他人“被折磨的”人们一样,开始伤害我……

我把自己锁在监狱里的时候,我把其他人关在了监狱的外面。在我自己的家庭里,我感觉到我仍旧有对这件事情合情合理的控制。同时,我周围的环境改变令人感到十分的恐惧(不管这些环境可能已看起来多么糟糕)。这使我这样极力地、艰难地使人们确信我是有能力接纳他们宝贵的“正常状态”。我这样强烈地反抗我自己的意愿,就是这个原因引起我这样艰难地为了这么一点点的回报而抗争。这些回报只是为了令人不愉快地完成保持有意识和有反应。

就是这个恐惧“我自己的世界”被别人从我这里取走导致在行为上的这样结果:强迫我拒绝接受“我自己的世界”。作为替换的是一个更加“拿得出手”、举止良好、容易亲近,但却是没有情感的躯壳。“他们”从来没有得到把一只手放在真实的我的身上,但是越来越使他们得意洋洋的是,我开始停止拜访我自己。

我的憎恨变成了我唯一真实的感情,而且当我没有生气时,我为呼吸说抱歉,我为占据了空间说抱歉,甚至开始为说了抱歉而说抱歉。这个对生存权利的完全否认拒绝是学习正常地行动的结果。我外部的每一件事情告诉我,我的生存将要依赖于我正常行动变成优雅的行动。在我的内心里,我知道通过详细地描述,这意味着无论我是什么和无论我是谁当然是不值得接受,归属或甚至生活。

我不是特别地对性胆战心惊,我已经决定我的身体完全地不属于我。我感觉身体是和我相当孤立的什么东西,麻木不仁,我的精神则在千里之外。通过这样隔离起来和无法被触摸,我感觉不管怎样我能够熟练地操纵,而且不管怎样我是自由的。

我开始得了十分严重的病。在我神经紧张的时候,我的脸上堆满微笑,十分清楚,我是非常绝望的。

我现在十六岁了。过去我感觉我的家庭是这样陌生。现在感觉更加是这样的。我好像是一个局外人在边缘移来移去。
我出现两个神经性紧张的痉挛,在一个纯粹的一下子大量出现的事物中突然的爆发,遍布我的胸部、颈部和我的半张脸,每一次我接近或者谈论任何背负了情感重担的话题时就出现。

我一次又一次地画着相同的图画,在它的旁边写到,“让我从这里的地狱摆脱出来”,这是我的困境像征性的代表,这个困境缘于婴幼儿期我无法接触的情感的特征。我必须通过去的黑暗是在“我的世界”和“这个世界”之间的突然中断,尽管我从来没有能力使得这条黑暗变成一段。我已经了解到恐惧完全的迷失所有的对我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自我引起的强烈吸引,当我跳来跳去的时候,这种情况就发生了,而且这是可能交流的唯一方面。放弃这种情况的秘密只不过是太致命的。太多的本意良好的人们将会冷酷无情地极力拖着我通过黑暗,这是尚未准备好的,在这个过程中,杀死了我不受情感影响的自我。在身体上我可能从来没有死去,但是在精神上我在努力中已经死去了很多次。作为一个结果,我在灵魂上有复合的裂痕。

对这些具有偶然意味的事件完全地只有微乎其微的感情。这是简单的,我周围发生的事情只有非常少的一部分实际地到达我这里,甚至当某些事情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时,就好像我的身体或者是仅仅存在于“这个世界”里的一个物体,或者在其他的时候是在“我的世界”内部和“这个世界”外部之间的一堵墙。

没有什么令人奇怪的,在这样事件的回忆里,我指我自己是“你”,这是因为“你”合乎逻辑地获得我对我自己的关系。一个人在和“这个世界”相互互动中发展起来“我”,唐娜没有相互活动……

唐娜和正常的连续统一体相处得实际上是比较紧密的。她正常的连续统一体在“这个世界”里是不完美的,在“这个世界”里唐娜只有情感,而这个情感只有在“她的世界”里才会发挥功能。

我开始感觉到十分恐慌。当我开始失去我的周围是什么样的感觉时,我的身体正处于自动控制器的操纵之下。商店里乱七八糟,充斥着混乱的颜色和吵杂声。我看着人们,我正在面对他们:陌生人。我不知道我为什么站在那里,我必须离开。我一把抓住我的包,像脱僵的野马似的快速地跑出了商店。城市的街道是一个梦魇:移动着的由人们组成的一道道墙。无论走到哪里,我的脚被脚围绕着。我正在奔跑,我推推撞撞,从这一大群的人们中间穿过去。城市中令人感到混乱的喧闹在我的耳朵里高声尖叫着。我必须到达某个安全的地方去,我必须到某个熟悉的地方去……

现在我已经十八岁了。我开始恐惧我自己不稳定的思想状态。随着我年龄的逐渐增长,这种不稳定已变得从未有过的更加显而易见和不可原谅。有时我感觉处于二十岁到二十九岁的时期,有时我至多十六岁,然而其他的时候我仍旧只有三岁大小。我的相对连续性的有条理性的生活将要走到尽头,我感觉到我正在被淹没。

通过我的音乐,我开始越来越接近真实的自我,并且表达真实的自我。我的音乐讲述着我喜欢的事物,讲述着风和雨,讲述着自由和希望,讲述着在朴素单纯里的愉快,并且讲述克服混乱迷惑的成功。然而,我越是接近我自己带出来的,恐惧就变得越大,这种情况在我内部的自我和我过去习惯于和外部世界交流的人物之间引起严重的冲突。

对于放弃身体的接触有一些呈压倒一切的东西,那就是失去所有的在我自己和其他的人之间分离出来的感觉所产生的恐惧,就象要被吃掉,或者被浪潮淹没一样。接触的恐惧和死亡的恐惧是相同的。

我的每一面已开始变得和我的真实的自我更加紧密地精诚合作,尽管他们彼此之间的距离仍旧有数里之遥,就好象他们是完全的连续统一体,而我的真正的自我被保留,被保护起来,无法表达,处于在中间的地位上。在他们的极端之处,我已变成的那两个人物拒绝接受我的存在和迷失了我的意识,其他的时候,他们是失去个人自我感的,爱说话的和我自己的处世观点,这个自我有能力召唤人们,以及为一个自我的环境,这个自我不能够处理这样复杂的物体。

如果我真实的自我仅仅处于我的潜意识中,然后由于一些不幸的事情它没有完全地进入睡眠之中。如果真实的我是我有意识的精神,然后它象一个白日梦的状态,没有真正的醒转过来的状态,我作为我自己感觉到感情的深度使得其余所有的感情是空空的,粗制滥造和两维(通过比较)。我自己这两个爱说话的观点忍耐的世界是,对我来说,一个复杂的令人混乱和有侵犯性的予以打击的世界。这样,我的两个人物创造出来的任何事情在我努力获得自由中必须被撕碎。

玻璃后面的生活,虽生犹死还是可以忍受的

一个人触摸的纯粹恐惧触摸了

这将能够永久粉碎玻璃

而且使得表演者从他的钢索上垂直坠下

进入到无知的不可知道

今天,看起来好象世界是一道屏幕

在一本有许多秘密的书中我撕了一页

一个正在触摸的触摸使这个玻璃在两个世界之间被破坏

而且不确定的冷风呼啸着,令人寒战

通过身体和灵魂,第一次纠缠到一起

象野生的和独立的葡萄树

布里恩是与众不同的。他从拥挤的人群里站出来,他安静,独居,但是有一些更多的事情,非常不同的事情,其他的人想要过来认识我时,他们将会对我说话。布里恩不会走过来,并且仅仅存在于我的友情中。布里恩有能力交流,但是通过一般正常种类的交流却是难以接近的。他也感觉到有关于我的差异。当我们丁当作响的时候,我们周围世界里其余的部分消失不见了。

自从我三岁时在公园里偶然遇到那个女孩以来,从来没有任何人有能力这样完全地捕获到我。我或者在布里恩的世界里,或者布里恩在我的世界里。也许我们存在于总而言之不同的世界里,而且直到现在,我从来没有发现任何其他的人也存在于这个世界里。

布里恩和我只不过在相同的地方发现我们自己。我们不能说我们感觉到什么感情,我们只不过感受着这种感情,而且出于对需要距离尊重的风度,我们什么也不说。事实上,布里恩和我几乎完全什么也不交流。我们通过我们对周围的物体和自然界的讨论互相交流,以及我们曾经写的或读的诗,或者我们曾看过的电影。我们从来没有讨论这些物体任何的意义对于彼此来说可能意味着什么。事实上,我们对自己说有关于这样的事情,而并非对对方说的,而且只不过允许其他的人有偷听者的特殊优惠。

我开始梳理布里恩的头发,他为我带来午饭,于是我们就在一棵特别的树下面,坐在草地上,我们共同分享食物。我们俩都发现凝视着对方的眼睛是极度困难的,而且我们凝视对方眼睛的时候,这再一次是迷失我们自己的令人恐惧的感情。

人们说我们彼此相爱了。我防御地告诉他们不要用一个一般平常种类的关系的任何比较贬低我和布里恩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年的期间,我对布里恩已渐渐地变得这样亲密,在看到他的时候,我从来没有失去我的恐惧和完全的神经紧张。有时,这种情况曾使得我看不见他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忍受的折磨。大部分的时间里我结结巴巴地说话,且颤抖着,因为他象我一样,所以他做出所有正确的反应,且只不过凝视着空间,而且从来不让这种表情显示到他的脸上。有这些作为基础,这样的事情没有麻烦,而且就是这个简单的,无条件的接受意味着在彼此的友谊中我们不是“对彼此来说处于那里”,我们只不过是“处于那里”。

在“真实的世界”里我们没有孤注一掷地走出来,彼此触摸。唯一的有麻烦的事情是在“我的世界”之内某个人在情感上已有能力触摸我。

一天,我们无意地、安静地触摸着我们的手,我被吓坏了,这个在情感上正在接触的触摸的痛苦几乎是超过我能忍受的。我们并排坐着,忽略我们的手正在触摸的事实,并且允许我们自己表达这种感情,我感觉我好象将要死掉了。

布里恩和我四脚朝天地躺在草地上,我告诉他这个女孩子所说的那些话,“我也去过一所特殊学校。”布里恩吐露说,“我被送到那里,因为我的父母认为我是疯子。”他说。他告诉我他在“家”里怎样度过时间,以及他过去也有和人们交流的困难。他的父母一直以来认为他可能是患有精神分裂症。

布里恩没有被他周围的人们所误会,然而,他确实经常感觉到和他们在一起痛苦,不舒服。布里恩没有被幻觉剂所折磨,只是被他的交流问题和他的情感接触所折磨。他一直以来就有能力处理这些事情,几乎都比我处理得好。如果布里恩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那么我必定也是这样的了。

这个想法是令人恐惧的,然而,由于我读过精神分裂症的有关资料,我没有非常好的适合症状的描述。尽管我害怕亲近,并且感觉到人们有侵犯性。然而这些不是被误会的和偏执狂的感情,尽管物体有时被减少成更加过分简单化的特征——颜色、声音、感觉——但是我从来没有被这种情况吓坏了。

尽管有时我的行为是野蛮的,或者其他时候是完全的自鸣得意,但是这不是一件误会的麻烦事。这起源于一个震惊的反应,这个反应由任何类型的亲近所激发的,从身体的接近到关切的、同情的精神的接近。

我一直想要去交流,并且在社会场合装出了一种伪装的外表,应用这种外表我能够交流和减轻一些我的挫折,努力证明我的聪明和心智健全。然而这些不是幻想出来的极可怕的东西,它们是在我孤立的和极度孤单的无法达到的世界之内我为自己创造出来的家庭。它们的作用是转换者,以克服在“这个世界”和“我的世界”之间的交流问题。

不知道“患有孤独症”真正意味着什么,我仅仅认为它意味着退缩。是了!我是退缩的,是什么了呢?我自始自终地知道这一点。我知道我出现的问题有:被触摸,人们对我说的关心的事情,或者想要认识我,我知道,从我的妈妈那里,好长一段时间我只不过重复别人所说的话。我仍旧没有理解这一方面:在我的生命中这个情况一直以来影响了这么多其他的事情。我深深地觉得我一定是疯子,而且我辛辛苦苦阅读心理学方面的著作,就是为了发现到底是什么使我深受其折磨。这些书中没有一本提到孤独症。于是,象过去一样,我仍旧处于不明白之中。

我强迫我把自己和布里恩隔离起来。不象在我的生命里我停止的和其他人的关系,他没有停止存在,我只不过感觉到在他的友谊中并且感觉到我必须逃走。对于我这是一个明显的特性,有一些人们我留下了,剩下的人我从他们中间逃走。当我留下来的人们努力紧紧抱住我,因为他们认为我正要逃走和我曾经从他们身边逃走的少数几个人把我看作是仅仅把他们留下来和感觉到被反抗的和被抛弃的时候,问题就对我产生了。这些似乎真实的微妙差异产生于这时我感觉到的——所有或什么也没有的情感里的显著的差异。

我又一次非常强烈地退却到一无所有的感情里,恢复对真实的自我的战斗并且继续下去,现在暴露了它本身,我没有留下,我跑开了。

他艰难地试图接近我,但是我正在尽我所能的飞快地奔跑着。这个经常危险的世界没有帮助的,在那里我沉湎于我自己,并且有时侯我不知道在努力震动我自己以达到感觉某些说不清楚的东西中我是否提供我自己必须的混乱和危险。

大学生活结束了。在某一个时期,我对进一步求学感兴趣,但是我害怕长期的友谊,常常遭遇友谊的恐惧就是太强烈了。

“我能摸一摸你,看一看是否你是真实的?”她接着说。

“对不起。”我说,“如果你摸我,我就可能消失了。”

毫无疑问,每一个人有一个位置,我设想。

我们去了一间咖啡屋,他坐在桌子的另一边,他的脚偶然碰到了我的脚,而我痛苦地意识到这个接触。然而同时,因为接触是令人恐惧的,我太害怕了,而不能移开我的脚,这可能显露出接触有它的重要性。我让我的表情忽略它,我颤抖起来。我的感情正在向我尖叫,为了我的生活而逃跑。

我为自己找到一个房间,可以住一个晚上,吃一顿早餐。我惊恐万分,走进我自己的房间,很高兴是孤单的。我仔细考虑逃走,不是因为我对这个男人没有什么感情,而是因为我感觉到他很彻底地了解我发挥功能的方式。他能够接近我,不过,当我已同意某件事情时,我通常必须坚持它,我去旅馆见他。

我等着,吓呆了,我为自己买了两杯酒以使我平静下来。我憎恨我的周围还有其他的人。其他的人没有在这个地方的份儿。我所感觉到的只不过太个性化了,而不能允许其他的人们存在,甚至哪怕瞥我一眼。抱着一丝希望,我问旅馆里是否有一架钢琴。

走路的自由使得谈话比较安全一点。毕竟,走路是避免逃跑的一步,就是那扇敞开着的我通常需要的感觉安全之门。

我们在黑暗中继续往前走,向徐缓起伏的小山走去。我们爬上某个农场的设备上——两个三岁大小的孩子完全是他们自己,处在一块地面上,他向我伸出来一只手,帮助我爬上去。我的心沉下去了,我痛苦地变得意识到我没有能力把触摸和感情结合起来。

我们往回走向小镇,我靠着他的身边走着,我感到一个陌生的感觉。头发披散在我胳膊的后面,而我们震惊地凝视着对方。就好象风直接地从我的一边吹到另一边去。我的眼睛匆匆地扫视着我的手和脚,非常惊奇我实际上确实有一个肉体的身体。

我一直经历着情感上的接触就如同死亡的恐惧。和这个相联系的发抖和处于一个垂死的情况相等的。在这个情况下,你的头脑里正在说的唯一的事情是“让我从这里出去,我要死了。”我最终面对着这个死亡的恐惧,象海洋的波浪一样冲洗着我,我已听到沉寂中耳内嗡嗡的响声。当我象死亡的恐惧情感停住到一起时,我失去了他给我的所有自我意识之感觉。我已发现通过允许我自己去支配情感使我自己处于一个震惊的状态。然而,我生存下来了,没有化身自动地出现去接管,唐娜开始赢得这场战斗。然而这一次,她没有战斗,没有象镜子一样去反映其余的某个人,她正在从战斗中走出来走向是她的镜子的某个人。

所有的话是不相关的,我感觉这个陌生人很熟悉,好象挨着我坐着的是我自己。我已不能够对恐惧做出反应,恐惧看起来好象猎物看到苍鹰接近它一样。在失败中,我胜利了。

我们沉默地站着,观看着海浪发出猛烈地碰撞的声音。这时已是第二天的中午,而且我的火车预定在一个小时以后就开车了。我在这一天里更加进一步成熟起来,比起那些在很多年里遇到的人,我更加了解这个陌生人。他们没有希望充分地反映我,并接近我,因为只有我能够接触我自己。没有紧紧拥抱的告别,甚至没有摇一摇手,甚至看着对方都有巨大的压力,都是正在被暴露的。然而,知道我的恐惧,知道他的恐惧,而且知道必须努力学会忽略它,我们做了一个坚定的允诺:继续保持联系。然后我转过身去,没有说再见,我一口气跑过一条街的长度,在街道拐角的附近,来到火车站,去乘坐火车,把我带回伦敦去,取我在那里的东西。

来了一封信,这个陌生人的话重复模仿我自己的感情和经历。我不能够相信它们是真实的,也不相信他是我的完全的反应。我通过视觉察觉他是这样的,我在离开去欧洲之前,我必须再一次去看他。我出乎意料地到达了他曾经给我的地址。他的家人热情好客,而且好象没有对我拜访的出其不意产生几乎一点点的警觉。

他在他的房间里,我走进去,站在门口里面,我象一片叶子一样颤抖着,而且他也是这样。想要一个出去的路,想要逃走,这样我有机会使得我逃走。我问是否我来你的家里制造一个错误,他解释说,如果他知道我将要来,他可能就会离开家了,他不知道怎样去处理,他说我可以暂时住下来。我拼命地抗争着要逃走的冲动,感觉起来象我正淹没在有感情的深渊和强烈之中,但是我仍然留下来。

所有的一切和以前的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发生变化。我的强烈恐惧正在使得我站在较远的距离谈话,我们说了一个小时,令人惊讶不已的是他第一次地吻了我,我忽然地哭出了眼泪,他问我为什么哭起来,而我掩饰自己的行为,然而我一直哭着,因为这就是在我生命里的第一次我被吻的时候我真正的“在那里”。

他的父母欣喜若狂,他们从来没有看见自己的儿子说这么多的话,他们也没有看见这样善于和一位朋友交往。在这一天里,我们看电视,弹奏音乐,而且几乎不能从他的房间走出来,这个房间与世隔绝,充满了安全感。在这个夜晚里,我们步行走过黑暗中的威尔士乡村,这是我们自己的黑暗的代表,这样难得地被另外一个人的存在照亮了,他同时走在“我们的世界”和“这个世界”之内。

以下一部分是从自闭症版块的资料中摘录:
我没法说哪一个问题是最困难的,因为每一个都非常困难。这些问题也不见得需要‘克服’(我削弱了它们,而没有克服它们),而是需要适当地控制。我的工作是我用于自我控制的手段之一,另外就是要为自己创造顺应孤独症特点的应对策略和支持环境。不过我还是把主要的问题列在这里:

听觉认知盲、视觉认知盲、身体失觉。
对听觉、视觉、体觉信息的处理总是支离破碎……
• 极难在脑子内部处理视觉和语言信息,而倾向于通过实际体验,音乐(强记),和感觉系统(逻辑/数学思维)来学习。
例如暴露焦虑症,社交恐惧症,强迫症……
• 一堆类似孤独症的性格,在极端的表现形式下可划归人格障碍,但是常常被误认为是孤独症本身的特性。

每个孤独症患者都是不同的。有很多事情会使人心情沮丧,甚至会使人患上抑郁症。我常常感到自己与世隔绝……我所看到的世界与Chris和其他人看到的很不相同……同时我也为此而感到孤立……

我有很多‘孤独症性格’--- 孤僻,怪异,提防心重,有艺术细胞 --- 这些性格决定了我喜欢独处,不喜欢和人亲近,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东西比对人有兴趣。我们两个都是喜欢独处的人,所以我们常常很安静地在一起,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

天宝:

我的感觉问题是对声音和触觉过分敏感。较大的声音能使我感到震痛了耳朵,我产生了回避触觉以躲避触觉引起的过强的感觉。

许多孤独症有调节感觉输入的问题,要么过度反应,要么过低反应。有人提出,一些认知缺陷源于感觉输入的歪曲。孤独症在不同刺激间的交替注意能力控制的神经机制方面也有明显的异常。

我不能在嘈杂的办公室或机场打电话。每个人都能在嘈杂的环境打电话,但我不能。如果我试图不听周围的声音,我也会听不到电话中的声音。我的一个患高功能孤独症的朋友,在相对安静的旅馆大厅中不能听到与人谈话的声音。她与我有相同的问题,只是程度轻些。

孤独症者有必要远离干扰他们的噪声。突然很大的噪声刺激我的耳朵就像牙医的钻子在钻神经。一个葡萄牙的具有天赋的男性孤独症者说,当动物制造出噪声时,我的皮肤都在惊跳。因为特定的声音具有刺痛感,孤独症孩子会捂住耳朵。好长时间才能说出一句话。不过,唱歌对我来说倒是很容易的事,我具有完美的曲调

像一个过分的惊跳反应,突然的噪声(那怕是相对轻的)会引起我心跳加快。小脑异常也许在声音敏感性增高方面起了作用。对老鼠的研究表明,小脑吲部调节 。

感觉输入,用电刺激小脑会引起猫对声音和触觉的过分敏感。

我一直不愿意处于淆杂的环境中,如商业街。连续的高音量噪声,如洗澡间通气孔的排风扇或吹头发的吹风机令我烦恼。我会尽量不去听这些声音,逃避这些地方。但对某些特定频率想避也避不掉。对孤独症患儿来说,如果经常受到噪音的影响,集中注意力是不太可能的。高调、尖叫的声音最不能容忍。低调、不太高的噪声影响不大。一个爆竹的爆炸能使我耳朵发痛。

我的触觉感官也是很敏感的,质料稍粗的外衣对我而言,就像磨石的砂纸狠擦我的皮肤。当别人拥抱我时,我全身僵硬,回避,避免全身过度的刺激感受。像是着了魔一样僵硬和回避。

我在教堂常常出洋相,因为裙子磨擦发痒,经常抓搔。感到星期天穿的衣服不同于其它衣服。大多数人在几分钟内即适应了不同的衣服,但直到现在,我都避免穿新的内衣。我穿新内衣后,要三到四天才能适应过来。作为一个在教堂的孩子,裙子和长袜常使我发疯。寒冷的冬天穿裙子时感到腿被刺痛。星期天不穿裙子,改穿短裤,这一问题就得以解决。如果总是穿裙子,我又不能容忍穿短裤。现在我只买在感觉上相类似的衣服。我的父母不会觉得我有点怪。但衣着上稍微的变化有助于我的行为改变。

一些触觉过敏能得以减轻,鼓励孩子穿不同质地的衣服常常是有帮助的。我皮肤的神经未梢过分敏感,对别人毫无意义的刺激,对我来说是一种折磨。

……正常婴儿与成人言语指令同步运动。孤独症则不能。如此。有人也发现,孤独症者有某种程度的阅读困难和口吃。定位反应也有所缺陷。正常人听声音时,先是一个耳朵听到,然后是另一个耳朵听到,两耳的不同步性有时相差达一秒以上。这也许有助于解释特定的言语问题。别人常责怪我谈话时突然中断。由于缺乏节奏感,确定及时谈论必要的内容是困难的,紧跟谈话节奏的起伏也是困难的。

在我的“Emergence: Labeled Autistic”一书中,我描述了渴望压觉刺激。这是一种趋-避的情景。我希望被拥抱的感觉,当别人拥抱我时,感觉就像潮汐一样浸遍了全身。5岁时,我常梦想有这样一种设备,我进去后能给我舒适压觉。能控制这种设备是非常重要的,当强度太大时能让它停下来。当别人拥抱我时,我全身僵硬,回避,避免全身过度的刺激感受。像是着了魔一样僵硬和回避。

……唱歌对我来说倒是很容易的事,我具有完美的曲调功能,一首歌我只要听一、两篇就能哼出曲调来……

孩提时期,我……,但并没有感到“焦虑”,直到青春期才有这一感觉。在青春期,我的行为向坏的方向发展。有人也描述过很多孤独症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出现行为的恶化……这一感觉为持续性的。当别人问我这一感觉像什么时,我说:“当你做一些能引起焦虑的事情时,如你第一次在大众广庭之下公开说话,你可以想象你的感觉。”

你可想象一下,在没有原因的情况下,心跳加快、手掌出汗、不能控制的不安的走动,你会有什么感觉。“不安”几近过度敏感,而不是焦虑。好比说我的脑力奔跑的速度是每小时200里,而不是正常的60里。利眠宁、安定(译者注:这是两种抗焦虑药物,有助睡眠的作用。)对此没有多少作用……总的来说,不安是持续的……

当我一心一意打字时,我感到平静。当无所事事时,我感受到最不安……随着年龄增长日益加重……

药物的治疗
孤独症有很多不同的亚型,所以,对我有用的药物,对别人不一定有用……我在医学图书馆看到,抗抑郁药,如丙咪嗪,对内源性焦虑和惊恐发作的病人有效。而文章中所描述的症状与我的表现相类似,所以,我决定试用丙咪嗪。睡前服用50毫克的丙咪嗪,效果颇佳。几周之内,不安的感觉开始减轻。服用丙咪嗪四年后,我改用50毫克的去甲丙咪嗪,该药略有一些副作用。这些药物改变了我的生活……

缓慢的进步
在我服用抗抑郁剂的八年中,我的言语、社交能力、姿势出现了稳步提高……去年中,我没有时间去看望我的老朋友,而她以前就知道我在服用抗抑郁剂。我的朋友告诉我,我已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目光接触得以提高 ……

通过八年的服用抗抑郁剂,我在孤独症联谊会议上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有说我在言语和外表行为方面得到稳步的进步。我的老朋友,Lorna King, 也注意到我出现了很多改变,“你过去的言语好像是被压出来的,总是像爆炸一样冲口而出,你以前的行为倾向性已经不见了。”

我以前一直对我的言语和外表行为的怪异缺乏意识,直到看到了自己的录像才知道这一点,我认为,录像能为很多高功能孤独症的言语和社交技能带来帮助。

上大学后我有幸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其它三个高功能孤独症不是这么幸运。另外一个男性虽得到了数学的博士学位,但一直呆在家中。他必须要别人的引导才能进行恰当的工作。教数学并不适合他,他本应谋求一个不太要求与人交往的研究位置。另外一位女士得到一个历史学学位,现在在干令人厌烦的电话机销售员。 她需要一个能充分发挥她才干的工作。她需要一位导师帮助她去找适合她的工作,引她入门。这些人在大学毕业后都需要帮助,但他们并没有得到帮助。第三个是男性,高校的表现不错,但现在也呆在家中。他对图书馆的研究具有真才实学。如果哪个对此感兴趣的人和他合作,他本可以为报刊上的文章查阅有关背景资料。这三个人恰当的工作本应是尽量能发挥他们的天分,尽量避免他们的缺陷。高功能孤独症者可能真的永远不会真真适合社会的高速运转。我的生活是我的工作。如果高功能孤独症者得到一份有趣的工作,她或他就会有一个充实的生活。

尽管和学校里的马在一起过的很快乐,但我的高中生活并非一帆风顺。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我忽然感到阵阵焦虑,此后这种焦虑就一直伴随着我……那时候我是日夜如此。我想不到有什么事情让我一下子变成这样,也许是因为我的自闭症基因开始活跃起来了吧。自闭症和强迫症有许多共同之处,《诊断和统计手册》在之前的30年里我服用低剂量的抗抑郁药。我不会停止使用它们,它们对惊慌的发作有帮助。

我现在有了朋友。但是那是关于共同的兴趣的。我们谈论工程和动物行为。闲聊使我感到厌倦。对于科学我总是很确定,我需要学习社交上的暗示。但是我已经学会了谈论一点天气。

感觉剥夺症状:将动物置于一个严格限制的、单调的、缺少觉感刺激的环境,可产生许多孤独症的症状,如刻板行为、多动、自我刺激。为什么孤独症和关在动物园隔离笼子中的狮子有相同的表现?从我个人的体验,我可提出一个可能的回答。因为输入的听觉和触觉刺激对我影响很大,所以,形成了一个自我保护机制,限制感觉输入,以避免过强的刺激。

我天生具有感觉问题(由于小脑异常),也许回避诸如拥抱类的接触引起了继发性的神经损害……也许回避拥抱触觉使一些行为问题更为恶化。

其它嚴重的感官失調問題,例如視覺問題,类似Donna Williams所描述的。我要強調的是,每個人的感官失調問題是如此不同,有的孩子對聲音有感官障礙,有的孩子會有很嚴重的視覺感官障礙;有的孩子同時有聽覺和視覺的感官障礙[,还有的孩子,就如经典的《雨人》那样,只有一种温和的听觉敏感。我无法对问题的多种情况做出充分强调]。

我在三十多歲開始服用抗抑鬱藥。如果我沒有服用抗抑鬱藥 (anti-depressants),我現在不會活生生的在這裡。我知道許多自閉症成人對服用Prozac (百憂解) 的反應很好,但我要對服用抗抑鬱藥的人一個警告,並解釋一下抗抑鬱藥的功用,这包括两种新药,例如Prozac (百憂解)及其复制品,以及更老的三环抗抑郁药。抗抑鬱藥物對腦內的兩個電路有幫助: 第一個電路是能舒緩焦慮和神經過敏,第二個電路引發興奮和激動。[我想指出,这第二个电路是抗抑郁电路,毕竟,它们之所以称为“抗抑郁”是因为它们消除抑郁/沮丧/消沉。]

有憂鬱症的人需要長期服用抗抑鬱藥,才得以“走出”神經衰弱的狀況;但是,大多数有自閉症的人並不是真正有抑鬱症,長期服用或大量的反抑郁藥劑反而會導致焦躁、不安和情緒激動。

15年來,我服用的抗抑鬱藥一直是相同的劑量,我的神經仍是像腳踏自行車上上下下的循環;但和以前相比,我的情況好多了。你需要在每次复发时克制服用更大剂量的冲动。雖然你不能100%控制,但如果藥和劑量都合適您,您應該可以獲得約90%的控制。最後,我要補充一點:抑鬱藥物不是對每個人有用。

陈毅雄:
人们一般认为自闭症是一种社交障碍,自闭症人士的主要问题是与人沟通和建立人际关系。实际上,社交能力的欠缺只是自闭症的一个方面。我不仅仅迷失在人的社会里,也迷失在时间、空间、和实体世界里。

我觉得自己的躯体就像一个潜水机器人,在海底探索着这个外星世界。真实的我站在一个很远的地方俯视着,好像是从一艘船上控制着这个机器人。每当我回忆往事时,我总是像个事不关己的旁观者,审视着生活里发生过的事情,审视着自己。我从来没有作为我自己来看这个世界。我不在‘我自己’里面。

我不知道我有一个躯体。我的手不属于我,我不知道我有脚。如果不用眼睛看,我就不知道我身体的各个部分在哪里。我不知道我可以控制自己的身体,也不知道怎样去控制它。不论做什么事情,我都必须用眼睛来辅助我的动作,而不能依赖”感觉“。我所有的动作因此而变得迟缓。

对时间的问题:他们可能只懂得「现在」的时刻,由于缺乏主观之个人历史,不能从过往的经验中学习。他们经常对将来有所恐惧和忧虑,因为无法以直觉本能去预计将发生的事情。他们无法能够一时间移心转念应付多宗难以逆料的情况,又不懂得分配空闲时间,遂养成重复刻板习惯。

空间的难题:他们只靠两维视觉观感,难以把位置、形式、质感联系起来,或有可能因为对身体觉察力差,甚至不觉得自己躯体的存在,以致肌能活动的控制亦有困难,难以判断如何可以稳握对象。

情感困难:许多自闭人士感应和意识情感的能力比非自闭人士差劲。就算察觉了强烈的情感,也不知如何处理。因没有了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感,他们只能建立交易型的关系。高功能自闭人士时常应用智力来取代自己不可靠的情感直觉。他们能观察不同的社交情况,分析系统如何操作,然后建立一个各种不同情况该如何反应或应变的规则。

高度依赖逻辑并不表示他们缺乏情感。理智是有限的:如果心情坏,事情发生得太突然,或碰到自己陌生的情况,可能情感会失控而表现出来。依赖逻辑也很费神;就算能够应变正常社交生活的自闭人士也很难应变长时间的亲密关系。

感情关系」对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事;他们只能从交易角度去了解关系。他们可能完全不觉得家庭成员和友朋之间的亲切和眷恋之情,既没有「主观之个人历史」可供借鉴,别人的意图对他们来说更是高深莫测了。

感官知觉的问题:对世界缺少一种连贯性的知觉,他们只有零碎的意识经历;有些时候,他们会在不知不觉间听漏了说话的一部份,令人以为颇不专心。他们可能缺乏了感官和情绪上的享受乐趣,生活只是令他们沮丧的连串琐事与妥协。即使普通不过之刺激—如:光管中隐隐闪烁、浓烈香水味、繁忙的车辆噪音—都使他们感到难受。

陈毅雄小时候是个顺从的孩子,不论在家还是在学校都没有行为问题。在小学时他是个安静的学生,成绩很好……他对自己的身体没有意识,不能直觉地感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不能感到身体的基本需求……他不论是感到焦虑、愤怒、还是委屈,都不会表现在脸上,所以谁也不知道他的情绪。

他不懂得友情为何物,人与人关系中的感情因素是他的盲点……陈毅雄还提到‘时间直觉’的问题……这个直觉影响的是人对时间的主观体验而不是抽象的时间概念。尽管他认识钟表上的时间,他没有‘过去’和‘将来’的概念。对他来说,过去根本不存在,现在有太多的疑惑,将来不可预知。他就像迷失在一片漆黑的时间隧道里,不知道前面有什么在等着他,所以总是心怀恐惧。

我的困难主要在三个方面:
认知:我在接收感官信息和控制肢体动作方面有困难。我脑子里缺乏一些必要的装置或结构来帮助我应付对大多数人来说根本不是问题的日常生活。

情感:我在情感的觉察和认知方面有困难,不知道如何表达和对待自己的感受。我感到恐惧,焦虑,厌恶周围的人,厌恶这个世界。我缺乏做事情的内在动力。

体验:我缺乏那些可以帮助我认识自己的处境和周围环境的实际经验。自闭症使我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无法获得对环境的正常体验,也就无法学到基本的社交和生活技能。

慢性疲劳:我的慢性疲劳问题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

感官敏感:我不喜欢噪音(如:交通或电视噪音),一些味道 (如:特殊的口感或味道)和碰触(如:别人接触我的身体)。

眼神接触:我的母亲在我小时候就训练我要面向和我说话的人,但我还是不明白“眼神接触目”这个概念。我采取的办法是,在距人眼很近的位置找一个高反差的物体,然后一直盯住它。我的感情本能启动后,我现在也可以和他人维持眼神。

抑郁:我曾经觉得我渴望的很多东西都无法得到,比如友情、尊重和财富。
              
不少自闭症人士(包括我自己)经常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困倦无力、提不起劲来……大部份自闭症人士的内心同样受着疑惑、焦虑、恐惧和愤怒所煎熬,那些挣扎不但在日间如影随形般缠绕他们,就是在夜里也使他们睡不安寝……我们的呼吸常是那么匆忙、短促和杂乱无章—使我们脑部虚耗重要的氧气。

在“自闭症人土谈恋爱”中说:
有些自闭症书籍建议一些爱情秘诀,可是自闭症人士想要知道的是:爱情究竟与他何干?有何意义?为什么去爱?亲密关系对我毫无意义,我不喜欢别人的接触抚慰,情感徒令我厌烦。

许多自闭症人士对爱情所要作的牺牲和所带来的麻烦,因而有所恐惧和选择独身,实在不足为奇的。

自闭症人士也难以了解人类本相,他们「消受」不了,结果感到焦虑和讨厌。非自闭症人士愈多谈到爱情的甜蜜,以及男士有责任保护他的女伴,自闭症人士愈对恋爱敬而远之。自闭症人士面对亲密关系所带来的挑战,大概非自闭症人士所无法想象与理解的。

给自闭症人士一点提示:假如你对恋爱不感兴趣,那不必介怀;一般是不会对别人作这般公布的。若你不感兴趣,只要说你由于要专注事业,故选择独身。以微笑去应付别人取笑,大多数社会文化中,为发展事业而牺牲恋爱是为人所接受的。


另外我下面再转载两篇相关的文章:《认识人格解体》和(分裂样人格障碍)

《认识人格解体》

1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 2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心理科 3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心理系

《摘要》人格解体是一个以现实感丧失和情感麻木为主要特征表现的自我意识障碍。通过现象学分析概括认为,人格解体不再被看作是单一的现象(如:非真实感),而是包括四组症状的临床症状群,(1)躯体解体,(2)情感麻木,(3)异常的主观记忆,(4)现实解体。但目前人格解体却很少被临床实践或实验研究所注意,本综述对人格解体的不同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人格解体 自我意识
人格解体可见于多种临床疾病,其中包括人格解体障碍、抑郁症、强迫症、焦虑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另外,在脑卒中或脑外伤患者中也可发生。但是对于人格解体的认识却并不普及,甚至存在一定的误解。本文将对人格解体的概念、表现和治疗等进行一定的讨论。

1,人格解体的发展

人格解体是精神病理学中自我意识障碍的一种。因为人格解体的患者对于主观的自我、自身、情感和周围环境均可出现丧失真实感和疏离感,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很多有趣的、奇异的或是吸引人的现象。同时也使得国内外科学家们对其命名、述语、含义、内容和表现等的阐述不尽相同。1957年,法国医生Maurice Krishaber发表一篇名为De La NovropathiecOrObro-cardiaque(中译大致是大脑心脏性神经病)的著作,全书38个病例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病人都有一种令人困惑而痛苦的奇异感。1898年,上述现象引起了LaurentDugas的关注,他建议将此种现象叫着人格解体(dObersonalisation),为人格解体命名的开始。此后,MaPOther与MayeCross详细描述了人格解体的临床表现,提出人格解体适用于自我的知觉真实性改变,而把环境的真实性改变称为现实解体。人格解体神经症这一述语最初出现在美国DSM-II中,在DSM-III及DSM-IV中,本症称为人格解体障碍,归类在分离性障碍或歇斯底里神经症分离型中。但是,人格解体者对自己的异常感受有清楚的症状自知力,不把主观感受和客观现实混为一谈,且深以为苦,这些与分离性障碍大不相同。有学者认为把人格解体和分离性障碍归为一起是不合适的。

2,DpD的病因和发病率

DpD(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的病因不明,也无明显的促发因素。人格解体神经症颇为少见,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不详。已有资料显示本病多发生在15-30岁,几乎不见于40岁以后。大约10%的正常人在疲劳、入睡前或药物中毒时可短暂出现自我不真实体验,且无性别差异阁,也不影响生活,故无病理意义。除了单独的人格解体障碍外,人格解体作为焦虑症、强迫性神经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癫痫、器质性精神障碍的一个组成则相当常见,其消长受原发疾病的影响。

3,DPD的概念及误解

人格解体是一种非精神病性症状,病人有症状自知力,他们并不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当作客观现实。DPD患者多数能够感受到自身出现的异常,同时将其描述出来。而这类描述又多以“好像”、“仿佛”。“似乎”来加以限定,这也正说明了DPD患者对于其自身异常感受有一定认识,也是人格解体并非狂想一类的精神病性症状的一种证据。在DpD患者身上理智和真实感是存在差异的,如同我们既相信地球在飞速地转动,同时也实实在在地感到地是不动的。JasPers解释过,人格解体是可以理解的,而精神分裂症的原发性症状则不可理解。

人格解体表现出的对于自我、自身、情感和周围环境的疏离感,对于记忆的模糊感,使人们在描述时想到“分离”或“解离”这些分离性障碍的用语。DSM-IV的分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s)分为以下几种:(1)分离性遗忘症;(2)分离漫游症;(3)分离性身份障碍;(4)人格解体障碍;(5)分离障碍,未特别标明的。可见DSM的分类系统也将DPD归入了分离性障碍。人格解体呈现的是广泛的自我意识的破裂,表现在更为核心的层面,如整体感和存在感的破裂。分离性障碍(分离性遗忘,分离性身份障碍等)主要表现在自我方面的受损,包含对于自我的记忆、生平经历和人格身份等方面。前三项诊断中“不能回忆”、“重要的个人情况”或“本人的过去”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而人格解体却没有此种记忆障碍。人格解体者对自己的异常感受有清楚的症状自知力,不把主观感受和客观现实混为一谈,如DPD患者知道自己可能经历了哪些事情,但感觉不到这些经历是自己体验过的,并对此很困惑,这些也与分离性障碍大不相同。DPD与分离性障碍的这些差异使得两种障碍应分别讨论,而不是混为一谈。

在谈到DPD时,现在仍常用“非真实感”这一简单化的述语来描述,甚至认为人格解体就是一类“非真实感”障碍。这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人格解体就是一种对于客观真实感的丧失。这种简单化的描述作为概念描述人格解体时,就显得单一和不够准确了。将人格解体看作一种综合征而不是单一的症状这一观念,是在20世纪前叶被建立起来的。近来的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人格解体的症状之间是彼此关联的,而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不同现象。因此,人格解体广义的范畴是一种综合征,包含了几个相互关联的不同症状,主要有:(1)躯体解体,(2)情感麻木,(3)异常的主观记忆,(4)现实解体(对周围环境的疏离感)。下面我们会分别对它们进行讨论。

4,DPD的教表现

4,1,躯体解体

DPD患者感到自己身体的属性发生了变化,失去正常时的真切感和实质感的体验,称之为躯体解体。患者有如下体验:(1)感到失去了对身体的拥有感,(2)失去身体的支配感,感到做出的动作并非出自自己的意愿,而是身体自动完成的,(3)脱离身体感,属于一种非特意的不在身体内部的体验,(4)躯体变形感,感到身体的大小或重量改变,这种感觉亦可见于其它障碍,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或癫痫。

4,2,情感解体
DPD患者会体验到不同程度的情感减退或情感麻木,患者不能感觉到高兴、难过、愤怒等情绪,这被称为情感解体。有学者认为人格解体的情感麻木体验源于患者难以受到周围事物的感染或不能体会适当的情感情境,而不是完全失去情感的能力。有情感麻木体验的人格解体者能主诉出自己的这种感受,这与其它会出现情感麻木症状的障碍,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或PTSD是不同的。人格解体中的情感麻木与愉快感缺乏是两个不同的精神病理学概念。

4,3,异常的主观记忆

DPD患者会出现一种精细的主观记忆损伤,患者能够回忆自己的经历但却没有亲身经历的感觉。换句话说,记忆除了需要回忆起自己经历的事实性信息之外,还需求一种特殊的觉知。这种觉知会使人体验到回忆是确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而不是来自于想象或是梦境的记忆。在DPD患者身上,这种对于“现实”的回忆,和“记忆”自我体验感是分裂的,这和心因性遗传有所区别。

4,4,现实解体

现实解体是DPD患者经常主诉的现象,患者感到被隔离与世界之外,周围世界变得不真实、不清晰、朦胧飘忽、疏远而陌生。Mapother与Mayer Gross于1935年首先提出现实解体,并做出描述。而对于现实解体与人格解体是不同的现象还是同一个现象不同的视觉的描述,\-p

尚存争议。患者常将对周围环境的异常感的描述分为两类。其一,患者运用一种参照性的描述,感到自己被隔断、疏离于自己本身或周围的环境。如:患者经常形容自己“处在一处异样的空间中”,“在一个水泡中”或者“与世界之间隔着一层纱,一层纸,一片雾”等。其二,患者会将自己的感受描述为一种意识状态的异样感,如:“喝醉了”、“没有睡醒的”、“迷糊的”等。现实解体经常伴随着其它DPD的症状共同出现,而很少有单独出现现实解体的案例报告。

5,DPD的治理

人格解体的治疗困难,不但长期的DPD患者出现症状改善存在困难,在其它疾病中出现的人格解体症状也有迁延难治的情况。目前DPD的治疗并没有明确的指南性指导,同时也没有足够有力的实验依据。有报道称继法性人格解体主要是治疗原发病,而对人格解体神经症,多认为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短期使用抭焦虑剂,可安定病人的情绪。有报道认为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用于治疗患者出现的人格解体症状似乎也有一定疗效。心理治疗对于人格解体的治疗仍存在争议,心理治疗是有效还是不适用的争议也没有明确的答案。

6,讨论

人格解体作为自我意识障碍的一种,其表现为对于情感、躯体、自我记忆体验及周围环境的疏离感和非真实感,患者多对自身异常有一定察觉,并感到痛苦。应该认识到人格解体与精神病性症状是有区别的。人格解体的症状间彼此存在一定联系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同时也不应将其看为简单的“非真实感”或单一的症状,认识其内在联系并理解其作为一组综合征是有意义的。在DPD单独作为诊断出现的同时,人格解体的症状也经常出现在其它疾病,如:抑郁症、焦虑障碍、强迫症,精神分裂症或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应注意相应的鉴别,比如,人格解体与分离性障碍的区别,情感解体与愉快感丧失的不同。

对于DPD目前还存在诸多不明之处,其病因及流行病学,治疗及预后,都存在一定的空白。这与DPD的现状不无相关,DPD的临床工作及研究实验均不充分,未得到重视。作者在查阅文献报告时对此感觉颇深。这一点也希望能在今后得到一定的改观。使我们在面对DPD患者时能够更好的解决患者的痛苦,在临床的精神心理以及康复工作中对患者出现的人格解体能够更好的识治,受到更多的关注。


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自闭型、孤独型、素质型)[相当于精分阴性症状]。一种普遍的脱离社交关系,在人际交往中情感表达范围狭窄的行为模式,孤独、冷漠、社会退缩,但未丧失认识现实的能力。

在社会功能缺陷方面,分裂样人格障碍远比偏执型更极端,他们既不渴望也不喜欢亲密关系,他们冷漠,孤僻、对他人的赞扬或批评似乎无动于衷,他们只把自己看作是世界的旁观者,而非参与者。

他们往往表现出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但并未出现精分的衰退。在无家可归者群体里这一人格障碍类型较普遍。

分裂型人格障碍:
分裂型人格障碍(边缘型精神分裂症?)

思维怪异,在感知、社会交往和行为上都有异常,但未达到精神分裂症的程度。

分裂型人格障碍表现出明显的怪异观念与行为,类似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但只有一小部分最终发展成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学者认为分裂型人格障碍就是精神分裂症的表现型之一,只不过严重程度更低。其生物学因素(遗憾、病毒感染、脑结构缺陷等)的影响很类似于精分。


我不知道“分裂样人格障碍”属于自闭症,还是属于孤独症?

分裂样人格障碍和分裂型人格障碍容易混淆,其实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分裂样人格障碍往往表现出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而分裂型人格障碍表现出的是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孤独、冷漠、孤僻、社会“退缩”,既不渴望也不喜欢亲密关系”: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这些特点是不是和霍妮的回避人(自我孤立型)能对上号。

莱恩的《分裂的自我》主要讲的是精神分裂性和精神分裂症这两类人群,前者为“分裂性”,后者为后者为“分裂症”。这“分裂样”是不是也和《分裂的自我》中的“分裂性”能对上号。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实自闭症和孤独症在特点上是有区别的,只不过孤独症患者身上同时具有自闭症的特征,也许正因为有着相同之处,才归为谱系。

在一篇名为《自闭症谱系障碍》中,摘录以下一点点:
以神经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自闭症的核心缺陷,有三个主要的假说:心理理论缺陷说、中枢性统合不足说、执行功能缺陷说一一以我自己的经历体验,我认为“中枢性统合不足说”比较正确。

中枢性统合不足说主要用来解释自闭症患者的兴趣狭窄和特殊才能。一些学者认为,自闭症患者的信息加工不完善,其注意力经常被正常人所忽视的客体表面或个别特征所吸引,对整体情景缺乏注意,结果使得信息加工发生在局部而非整体水平上。由此也可解释一些高功能自闭症患者在记忆、数学或音乐某一领域可能具有特殊才能的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3 05:0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