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206|回复: 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贴图] 古典与唯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08-9-13 21:1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9月5日到11月16日,湖南省博物馆将隆重上演“古典与唯美——西蒙基金会藏欧洲19世纪绘画精品展”,其中展出的100幅绘画精品,涵盖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及拉斐尔前派等众多充分代表19世纪艺术风格的作品。今生能有幸亲眼目睹米勒、莫奈、雷诺阿、蒙克、佐恩……等等诸位大师的真品,置身于这些杰作面前顶礼膜拜,我想,对于任何一位喜欢或者说曾经喜欢绘画艺术的爱好者而言,都不易于看到上帝在云端伸出手,赐予自己无比的幸运和无上的荣誉。


    我到处问朋友有没有人一起同去,实际上,展览异常火爆,人满为患,并且,看画展是不应该有人陪同的,特别是对绘画没有兴趣的朋友。若是不幸遇上一位絮叨的同伴,像苍蝇一样嗡嗡嗡,无法聚精会神欣赏杰作,反被坏了心情,那真不如一头碰死。
    实际上,我原本就没想要找同伴,一个人静悄悄的慢慢驻足观赏,才是一种享受。
    实际上,我只是缺乏勇气,缺乏看画展的勇气,想找朋友陪同,不过是给自己壮胆而已。

    1989年的夏天,父母告诉我,不能考美术学校,此后就与绘画决裂,再不敢触碰,一碰,就是殷红的血从心里汩汩流淌。
    直到渐渐的,伤愈了,恨消了,想想幼时的放弃未免可惜,有意重拾画笔,又觉得曾经的所谓天赋,不过是自大的幻影。
    当参加工作的初中同学,从她的钱包里掏出我当时送给她的一副素描小画片,我给自己震慑住了。原来,我曾经画得如此唯美细腻,这真是我画的吗?我被自己20年前的画迷住了。
    我毁了所有的画作,毁灭一切与绘画有关的记忆,以为可以让过去变得空白,却不知早已在他处留下碎屑,提醒我不可抹杀的曾经。
    我更不敢提笔,我知道自己如今的水平,连小学时都不及,我无法接受自己笔下会丑陋幼稚到这种程度,宁愿保持曾经的美好,不要让现实破坏回忆。
   
    放下画笔之后的19年里,陪妈妈看过一次画展,实话说,水平不高,和平日逛市场看到的无异。陪侄子画过一次,那次让我感觉那么生疏和笨拙,更让我想要放弃。
    总是想着,等我老了,什么都不用做了,我就去上老年大学,重新学画。
    我没有妈妈那样超然的态度,想画就铺上宣纸,画完了要我点评,即使被我嗤之以鼻,也都贴在自己卧室里。
    我不敢,不敢画,不敢接受自己现在的水平,我逃避画展,不去看,就当我从未爱过绘画,从未有过那段痴迷的时光。

    可现在,我真的舍不得再逃避,这样的机会,一辈子或许就这么一次,我舍不得放弃。
    但我又不敢,不敢直面。找了很多借口,比如展览室内为保护画作温度设置得很低,等天气凉快一点再去,免得内外温差太大,感冒了。比如问朋友能不能弄到票,其实30元,我还承受得起。
    在网上看关于画展的新闻,把能找到的图片一一收藏,给自己勇气,若这次我再不去,我会鄙视我自己。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08-9-13 21:14:10 | 只看该作者

看不到图片请刷新

《布洛涅林荫大道》
1902年
画布油画,70.50×102.90厘米
路易斯·玛丽·德·施莱佛
法国,1862―1942年

  巴黎人路易斯·玛丽·德·施莱佛是位早熟的画家,他第一次参加法国沙龙画展时,只有13岁。当时他没有得到任何著名艺术家的举荐,有的只是他那个善于发现儿子绘画天才的父亲的鼓励。1877年,施莱佛开始向专攻舞台布景和静物画的菲力浦·卢梭学习绘画,但很快便放弃了。后来,他又陆续在几家画室临时练习绘画,但从未进过正式的美术学校。1900年,他在巴黎国际画展上获得金奖。
  24岁时,他开始关注巴黎社会的日常生活,以它为题进行创作,并开始接受越来越多的订单。在所谓的“美丽时代”,巴黎是个充满欢乐的城市,生气勃勃,是当时的世界时装之都。巴黎的繁华持续了几十年,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结束。
  施莱佛的作品不仅画技精巧,而且画面情趣自然,十分引人瞩目。他画的卖花女,富人乘坐的马车,拉车的马匹,以及街道清洁工,都被他饱蘸亮丽色彩的画笔描绘得栩栩如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08-9-13 21:16:54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喜欢这一副

《克琳娜·达格尔的宁芙女神》  
1880年
画布油画,76.20×26.70厘米
弗雷德里克•莱顿
英国,1830―1896年

    身裹轻纱的裸体女性,以拟人化的方式追忆古典传统,给观众以主观想像的空间,构成了莱顿晚年作品的突出特点。1880年展出的《克琳娜•达格尔的宁芙女神》就属于这类作品。
  在罗马和巴黎期间,莱顿结识了许多画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1825―1905)和亚历山大•卡巴内尔(1824―1889)是其中的佼佼者。从他们身上,莱顿汲取了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的美学观念。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观念把莱顿变成了和维多利亚艺术潮流相对立的某种角色。但是,也正是因为他在英国传播上述观念的代言人地位,使得他先前在英国画家中的被动地位又被扭转了过来。
  在他创作生涯的晚期,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成了他经常使用的题材,并用象征性手法挖掘它们在表现人类的无助、孤独和生与死等情感状态时的神奇力量。
  宁芙女神以一个着宽大长袍的女子形象出现,背对着瀑布站在一个沙堆上。莱顿借此向人们传递着水的天性:湍急的河流和飞溅的水花,以及表面平静而深不可测的暗流。这幅画是画家1895年创作的最后一幅杰作《六月煌煌》(现存波多黎各蓬塞博物馆)的姊妹篇,十分珍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08-9-13 21:18:04 | 只看该作者
《古典美》
1906年
画布油画,40.60×30.50厘米
约翰•威廉•格威德
英国,1861-1922年
  这幅作品曾经收录在他的主要传记作家史璜生的画册中。观众透过薄如蝉翼的服饰,看到了少女的美丽。少女楚楚动人的容貌让人浮想联翩。
  格威德擅长描绘着古典服装、依靠在大理石上的女性形象。他的作品可以被看作展示古典美的艺术长廊:黑发女郎,独自依靠在大理石旁,像是以某种方式反映出画家本人的梦想和思绪。作品源自希腊学院派画风及细腻的绘画手法,让人想起格威德推崇备至的英国画家莱顿(1830-1896)。作品使用了许多19世纪末流行的艺术手法,即主题总是来自几经挖掘后的文学题材。
  观看这幅作品,会产生一种仰视纪念碑似的感觉,这是画家的有意安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08-9-13 21:21:25 | 只看该作者
《无言的歌》
1875年
画布油画,74.50×99.50厘米
约翰•梅尔休伊什•斯特拉德威克
英国,1849―1937年
  1877年,当伯恩•琼斯在格罗夫纳画廊成功参展,并一举成名之后,周围立即聚集了一批青年画家,其中就有斯特拉德威克。当时,这位年轻艺术家的创作就以《圣经》及文学、神话传说题材为主,带有明显的复古倾向。
  斯特拉德威克的创作生涯,始于广泛吸纳无名画家的“达德利”画廊。《无言的歌》是1876年斯特拉德威克唯一获准在英国皇家学院画廊参展的作品。该画售出后,他得以购置了一间画室,并开始了独立的画家生涯。这件事在当时的英国艺术界曾引起轰动。乔治•肖伯纳回忆说,斯特拉德威克是几经努力才将《无言的歌》放进皇家学院画廊的,不过参展之后,获得了巨大成功。
  《无言的歌》表现了一位目光传递爱意的窈窕女性,而周围的鸟鸣声又似乎揭示了她的某种思乡之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08-9-13 21:22:24 | 只看该作者
《埃拉加巴卢斯的玫瑰》  
1888年
画布油画,132.70×214.40厘米
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
荷兰,1836―1912年
  花卉是这位画家十分钟爱的主题。《埃拉加巴卢斯的玫瑰》充分印证了上述判断。这幅画是以罗马史上臭名昭著的皇帝埃拉加巴卢斯为依据创作的。埃拉加巴卢斯长相十分俊美,他原名瓦里乌斯•阿维图斯•巴西亚努斯,因崇拜非尼基性爱之神埃拉加巴卢而改用现名。
  这幅画是画家的三幅杰作之一,是受当时英国著名土木工程师约翰•艾尔顿(1833―1911)的委托而作的。当时正值这位工程师负责将海德公园的水晶宫移至西德纳姆郊区,手中有钱,大量收购名画,为这幅画他就付出了四千古英镑。该画是阿尔玛-塔德玛的颠峰作品之一,1888年曾在英国皇家学院画廊展出,被《艺术日报》评为“画家阿尔玛-塔德玛的杰作”。画面被画家描绘得十分绚丽:花瓣、大理石、绸缎、薄纱、青铜器,花朵等等。清明亮丽的环境中,走动着绝色佳丽。而与这一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严酷的现实,但是,作者没有直接描述现实的丑恶,而是通过布景与色彩把它表现了出来。
  阿尔玛-塔德玛描述了埃拉加巴卢斯的一个表面娱乐大众而实质十分诡异的主意:往出席皇帝晚餐的客人身上洒玫瑰花瓣。但是花瓣洒得如此之多,甚至把一些食客埋在底下喘不过气来。画家把皇帝安置在宝座上,观察着受苦的食客,旁边坐着皇帝的母亲和宠臣。在这幅画里,画家把人体和玫瑰花瓣溶为一体,将他的绘画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08-9-13 21:23:32 | 只看该作者

莫奈!莫奈!莫奈!

《安提比斯》  
1888年
画布油画,65.40×81.30厘米
克劳德•莫奈
法国,1840―1926年
  1888年,莫奈乘火车离开巴黎向南驶去,途中停了几站之后,最后到达安提比斯,在一个艺术家所偏爱的旅馆里住了三个月。气候潮湿,海风强劲,莫奈不得不把画架固定在地上作画。在三个半月的时间里,莫奈共画了39幅油画。
  这幅画的视角取自尼斯蓝色海岸,面向安提比斯的古代堡垒,远处是阿尔卑斯山。莫奈描述说,太阳照在周围的山上,山就变成了粉红色和蓝色,画起来特别吃力。因为他画的那些地方,在阳光的照耀下总是在变换着颜色。画成后,人们看到的一系列形象是一个由无数变化着的成分构成的梦幻般的景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08-9-13 21:24:43 | 只看该作者

无法复制的蒙克

《仲夏夜》  
1899年
画布油画,101×91厘米
爱德华•蒙克
挪威,1863―1944年
  蒙克作品最常见的主题都是与人类的悲剧情怀相关的,例如孤独、忧伤、痛苦、死亡等等。蒙克的大部分作品充斥着上述源自疾病和家庭悲剧的情感,给人的感觉是灰暗和悲观。这种思维特性构成了他的艺术天分的基础。大家公认这位挪威画家和多产的雕塑家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同时还是北欧最杰出的画家,与高更和梵高齐名。
  在这幅蒙克旅德期间(1892―1908)绘制的作品中,集中了画家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主题:夜晚和亲吻。他执拗地多次在作品中以它们为题进行创作。通过基本色调的搭配,他把天空的夜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像其它人物画一样,这幅作品又刻画了人生的周期性。他把四对看不见面孔和相拥着几乎融为一体的恋人,放在路上供人欣赏。他们看上去,与其像沉溺于爱情的恋人,更像是夜色下的幽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08-9-13 21:25:53 | 只看该作者
《拾麦穗的女人》
1891年
画布油画,101.60×78.70厘米
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
法国,1844―1925年
  作为19世纪最多产的艺术家之一,莱尔米特的声望在创作这幅画时达到了最高峰。他对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许多同时代的画家不同,莱尔米特从未放弃对绘画技术的追求,他在纸上绘制的炭笔画和胶彩画成就斐然。
  1890年,对官方美术沙龙感到失望的莱尔米特组织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行,建立了法国全国美术家协会。《拾麦穗的女人》在该协会的第二次年展中展出,获得极高评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08-9-13 21:27:28 | 只看该作者
《四重奏: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  
1868年
画布油画,61×88.30厘米
阿尔伯特•约瑟夫•摩尔
英国,1841―1893年
  摩尔出生在约克郡一个著名的艺术家庭。父亲威廉•摩尔和哥哥亨利•摩尔(1831―1895,著名风景画家)引导他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19世纪五十年代,他到了伦敦,先在肯辛顿艺术学校学习,后考入英国皇家学院,1860年前往巴黎和罗马深造。渐渐地,摩尔形成了着色轻柔,线条细腻的独特风格,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画家中也显得十分突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休闲人物为主人公,人物形象明显受到希腊风格的影响。
  《四重奏: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展示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摩尔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充分表现了他在调理线条和色彩搭配上的巨大创造力。这幅作品在寻求音乐与美术之间的联想的同时,把沃尔特•佩特称之为“音乐的特性”的东西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画面上并没有明示出音乐家们与听众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更看不出四位演奏家有什么特别之处。把现代乐器画进作品里,目的是为了避免观众“较真儿”,同时又把画家为了突出作品时代性的意图表现了出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08-9-13 21:33:29 | 只看该作者

以上作品介绍来自湖南省博物馆网站

名称:《瓦实提》
作者:埃德温•朗(英国)
类别:绘画
油画材质:画布油画
规格:213.4×166.4厘米
简介:
  埃德温•朗作品的主要收藏家是英国人莫顿•拉塞尔•科茨。在以此人名字命名的博物馆里,曾经收藏过这幅名画。
  朗的创作属于典型的东方主义流派。他走上这条创作道路是开始于他的老师约翰•菲力普斯劝他完成的西班牙、埃及和叙利亚的旅行。1874年,他访问了耶路撒冷,并以《圣经》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他的成名之作:《市场里的巴比伦婚礼》。1875年,这幅画在英国皇家学院画廊展出时,大获成功。1882年,该画在克里斯蒂拍卖行以七千古英镑售出,让画家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
  和我们随后会欣赏到的荷兰画家阿尔玛-塔德玛的作品一样,朗在作品中也特别注重画面的布景及装饰物的准确性。在他创作的大量以《圣经》为题材的油画中,《瓦实提》是其中著名的一幅。这个故事记述在《旧约•以斯帖记》中,讲的是波斯国王亚哈随鲁在宴会席间,命人召见王后瓦实提,以供宾客欣赏她的美貌。但王后拒绝了国王的无理要求,这使国王觉得有损了自己的尊严,甚至会有可能形成妻子不尊重丈夫的社会风气,从而种下家庭矛盾的祸根。因此,事后国王废掉了王后,并写入波斯律法,代表永不反悔。
  这幅作品的背景是一座波斯式的大殿,画家精心绘制了其中的铭文和浮雕。王后充满异国情调的美貌、华美的服饰及珠宝,与她哀伤而失望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作品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含义,因为当时英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也和王后所面临的一样,是异常困窘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08-9-13 21:40:53 | 只看该作者
《后宫之美》
亨利·吕西安·杜塞(法国)
画布油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08-9-13 21:43:03 | 只看该作者
《克娄巴特拉用死囚尝毒》
亚历山大·卡巴内尔(法国)
1887年
画布油画
   
    作为拿破仑三世的宫廷御用画家,亚历山大•卡巴内尔在《克娄巴特拉用死囚尝毒》这幅画中,成功地展示了他的美学理念。
    19世纪上半叶,一门新兴的学问“埃及学”逐渐激发起欧洲人对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的生平的兴趣,当时的画家们争相表现有关埃及的题材。卡巴内尔的这幅画取材于希腊学者、传记作家普卢塔克的著作《安东尼的一生》。讲的是亚克兴角战役之后,被屋大维打败的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感到末日临近,决定自杀。为此,她下令让几个奴隶体尝不同的毒药,以便为自己选择痛苦最小的一种。卡巴内尔的画笔准确地抓住了人物的表情:克娄巴特拉的人格魅力没有一丝一毫的流失,她斜倚在兽皮铺就的长椅上,身边伴有一只豹子和一个摇扇的侍女,姿态闲适地观察着每个奴隶死亡时的表情。画面以外表的华丽与暗含着的死亡恐惧形成一种对峙的张力,这一点,也许会让人联想到法国浪漫主义先锋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萨达那巴尔之死》,而与《萨达那巴尔之死》用跃动的笔触展现临死前的不安不同,这幅画则是用细腻的手法营造出一种表面的平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08-9-13 21:45:22 | 只看该作者
弗雷德里克·莱顿作品:《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08-9-13 21:47:48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生命中的三个阶段,熟睡的婴儿,青壮年,暮年,将这三个阶段联结起来的,是女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8 00:4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