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剩产能肆虐 全球经济低谷苦尝货币恶果
星火记者联盟 09月19日 18:11
分类 :财经
阅读:34
抢沙发
过剩产能肆虐 全球经济低谷苦尝货币恶果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到第8年的复苏期。然而,供给、需求端持续失衡导致全球范围内大面积通货紧缩,也推迟了景气触底的步伐。近日,澳大利亚联邦储备银行公布的消息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增长率低于平均经济增长率。这意味着全球经济增长潜能面临结构性限制。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IMF)总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在接受访问时警告:“经济下跌的风险仍未消退,全球经济尚处在极为脆弱的复苏过程中”。面对这种脆弱的经济复苏,前美国财长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更以长期增长停滞(Secular Stagnation)来形容当前全球经济所面临的困境。然而,面对全球经济增长停滞,各国政府究竟该用什么手段才能将世界经济拉出衰退边缘呢?
大宗商品产能过剩导致全球性景气低迷
量化宽松的苦果
不容讳言的是,当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根本原因在于需求侧增长放缓。需求增长放缓的症结一方面在于全球景气尚未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另方面,自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府接连祭出史无前例的货币宽松政策(quantity Easing, 简称QE),这也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副作用。
首先,以发达国家为首所释出的宽松资金并未对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起到有效的支撑作用。自QE以来,发达国家所发放的宽松货币给发展中国家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后果。作为经济体量较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具有完善的能力,能对以外汇占款形式发放的超额基础货币进行调控,但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数据显示,2007年12月,我国央行外汇储备额仅1.53万亿美元,到了2012年,外汇储备额增加至3.24万亿美元,增长超过100%。国际资本蜂拥进入中国使得央行基础货币供给量剧增,连带也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自2008年至2012年间,我国的物价指数曾出现过逾10%的波动(从近9%的通胀到-2%的通缩)。
此外,过度宽松的货币供给给发展中国家经济注入活水,但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也让发展中国家尝到了资源错配的苦果,而这正是当前全球产能过剩的元凶。
量化宽松以来,美国所印制的大量国际美元流入了新兴市场。这些以套利为目的的国际美元迅速将当地容积量不大的资本市场抬起,并在当地创造出经济荣景的错觉。
资产价格溢价所引发的财富效应也顺势流入了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由此开启了一波由新兴市场点火的经济复苏周期。2009年起,以中国为首的金砖国家(Brics)领先全球迎来了经济反弹。一直以来,绝大多数新兴市场都依赖大宗商品出口来创造经济增长。在国际美元泛滥的情况下,全球商品市场进入新一轮大多头,连带也让自然禀赋雄厚的新兴市场国家加大投资以扩张产能。
然而,这种“看天吃饭”的增长模式是无法持续的。自2012年9月,美联储推出QE3以来,货币宽松政策的效果开始出现递减,高度依赖大宗商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开始面临到出口下滑导致的经济衰退困境当中。
过剩产能肆虐
经济增长停滞不说,为扩张产能而加大的固定资本投资项目也面临到“竣工即停工”的尴尬场景。发达国家所推动的量化宽松政策意外在新兴市场点燃了一把虚火。然而,未能有效对生产要素进行配置使得新兴市场国家生产力增长有限;此外,通过举债手段进行的大量投资项目也因为大宗商品价格崩坏而化为负债。为了偿还融资利息,这些依靠大宗商品的企业被迫以贴近成本的价格向市场出售产能。这种不符合经济法则的商业行为也延长了市场调节的时间,导致的后果便是市场迟迟无法触底。
持平而论,当前全球产能过剩的问题可说是各国量化宽松的一个副作用,也因此,只能通过市场法则慢慢地淘汰缺乏竞争力的过剩产能。随着美国经济形势日趋好转,市场对于货币宽松的预期也将趋缓,市场将加快探底的步伐,而这也将对依赖大宗商品出口的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冲击。
在此次G20国峰会上,各会员国就如何因应当前经济形势达成诸多共识,其中最引人关注地便是积极落实去产能政策,并佐以货币、财政扩张政策。目前来看,唯有稳健地推动去产能并通过需求侧管理、供给侧改革的措施,加速推动市场化进程,全球经济才可能再次走上复苏的道路。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11227)供稿,于无声处听惊雷,敢讲话、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内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分享0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