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secondquic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牢牢骚骚] 对经济危机非常焦虑

[复制链接]
1036#
 楼主| 发表于 16-10-7 07:24:03 | 只看该作者
深度:高盛是怎样炼成的

阿尔法工场 09月22日 10:18
分类 :财经
阅读:98
抢沙发
高盛公司创立于1869年,至今已运营147年。家族式经营、合伙人制度和轻资本运作是上市前高盛集团经营的主要特征。

民生银行研究院:

历经数次危机,屹立不倒:高盛公司创立于1869年,至今已运营147年。家族式经营、合伙人制度和轻资本运作是上市前高盛集团经营的主要特征。后期高盛引入了股份制度并完成上市,补充了资本,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创造了卓越业绩。金融危机后,虽然杠杆率较危机前大幅度下降,但是高盛专注投行业务和全球化运营的核心战略并未发生改变。受制于经济弱复苏和监管趋严,高盛发展也面临增长停滞和盈利下滑的挑战。

业务模式富有特色,管控高效,全球一体化运营:高盛作为独立投行模式的杰出代表,不但具有独特的业务模式和高效的管控架构;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全球一体化运营水平。从业务模式看,高盛深耕投行全产业链,业务条线清晰,收入以手续费为主,机构、投行、投资和资管四大条线贡献相对均衡。高盛集团的高效管控源于合伙人精神与现代公司治理机制的完美结合、以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扁平组织架构和对中后台的大力投入。由于具有颇高的全球一体化运营水平,高盛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常年保持在40%左右。

高盛集团成功之道:一是打造了密切的客户和业务关系网络;二是合伙人机制塑造了团队至上的企业文化;三是注重保持与政府密切的关系;四是集中协作、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模式。

一、历经数次危机,屹立不倒

(一)历史悠久的全球最优秀投资银行

1、上市前的成长历程:合伙人机制,轻资本发展,跻身顶尖投行

家族式经营、合伙人制度和轻资本运作是上市前高盛集团经营的主要特征之一。高盛是华尔街最后一家保留合伙制的投资银行,合伙人制度在它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投资银行业是十分重视关系的行业,很多时候家族关系网是其最重要的资产,只有合伙制才能将这项无形资产留在企业内部。与现代投资银行的高杠杆特征不同,传统投资银行业务主要集中于代理人和咨询顾问等范围,基本上并不动用自有资本,主要采用轻资本运作方式。

企业初创,票据交易商,渐露峥嵘。1869年,早期的高盛公司成立;1885年,戈德曼与萨克斯家族创设合伙制公司。高盛创设之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后来增加贷款、外汇兑换及新兴的股票承销业务。1906年,在创二代亨利和萨姆的领导下,高盛开始了它的第一次承销业务,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1929年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决策失误,高盛损失了92%的原始投资,濒临倒闭。

二次创业,凤凰涅磐,跻身顶尖投行前列。经历大萧条之后长达三十多年的韬光养晦,经过诸多精英合伙人的通力合作和传承,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高盛逐渐从华尔街的二流投资银行成长为一流投资银行。在此期间,众多卓越领导人引领了高盛的发展,共同缔造了高盛帝国。先是被称为“现代高盛之父”的西德尼,其继任之初主要采取休养生息的谨慎策略。

在西德尼领导下,1932年,高盛收购了在商业票据业务领域的一家主要竞争对手;20世纪40年代,聘请精通交易业务的莱文,并其创建了盈利能力强劲的套利交易部门;20世纪中期,高盛承担了西尔斯以及福特等大企业的IPO主承销,获得了极高的荣誉。此外,西德尼还启动了高盛专业化分工进程。

首先在销售部,其次在兼并与收购部,最后在所有的部门,工作效率得到大大提高,高盛逐渐在许多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竞争中取得了领头羊的地位。直至今日,高盛完善的投资银行服务系统已经成为公司重要的基础部门,为公司招揽和留住遍及全球的客户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销售能力方面,高盛遍布全球的营销团队在同行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数位不同时期优秀的领导人引导了高盛的发展。西德尼之后是莱文。1976年,莱文去世后,公司管理委员会决定由文伯格和怀特黑特两人共同作为高盛产业的继承者,开创了闻名业界的“双头管理”时代。

在二人的通力合作下,高盛于70年代主导了机构大宗交易,80年代主导了固定收益业务和杠杆收购。到90年代,在鲁宾和弗里德曼、科尔津和保尔森等卓越领导人相继带领下,高盛逐渐成为享誉全球并持续保持领先地位的金融企业。

在成长为顶尖投行的过程中,高盛业务经营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逐渐突破传统投行的业务边界,开启多元化发展,其标志性事件是1981年通过收购J·阿朗公司进入大宗商品交易领域,该项收购使交易业务对高盛营收和利润的贡献持续达30%以上;90年代,高盛又开设资本投资业务,成立GS资本合作投资基金,引领了投行业直接投资业务的发展。

2、上市后的卓越业绩:引入股份制,补充资本,多元化均衡发展高盛公司在以合伙人制度经营和运作逾百年后,于1999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高盛在内的美国投资银行的发展轨迹是从合伙制企业转到公众公司,在高盛之前,美林、雷曼兄弟、摩根史坦利和贝尔斯登等曾经的五大投行都先后上市。

高盛的改制上市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原因:一是扩充资本金的压力。随着经济的繁荣和金融深化程度的提高,现代投资银行的运营管理越来越依赖于资本,资本重要性显著提高,全球投行业重资本化发展特征非常明显。投资银行业的转型升级使得交易业务和资本投资业务在业务多元化和均衡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盛迫于扩充资本金的压力,不得不选择股份制的形式,通过发行股票并上市来迅速增大资本实力;

二是承担无限责任的风险和压力。随着华尔街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证券市场的规模和风险也同时被杠杆效应放大了。投资银行因为一次失败的业务而导致破产的可能性大为增加,这使得合伙人不得不忧虑风险的底线。因此在经济增长放缓时,合伙人有可能离开公司并带走大量资金;

三是激励机制的掣肘与人才竞争的压力。合伙制投资银行对优秀业务人员的最高奖励就是接纳其成为合伙人。这种奖励所建立的基础是:员工希望成为合伙人,因而不在乎短期收入。

由于金融工具的创新,一线的业务人员虽然很多并非是合伙人,但常常能为公司创造惊人的利润。然而,其成为合伙人的可能性却极小。对于这些优秀一线业务人员来说,经过漫长等待成为一名合伙人与短期获暴利相比,后者诱惑更实在。这使得上市公司在与合伙制投资银行进行人才竞争时处于优势地位。


然而,上市后高盛合伙人制度并未消失,在公司制的治理架构下,高盛合伙人仍然发挥着作用,在高盛集团内部,二者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伴随上市带来的资本金增加,高盛多元化业务发展迈向新的台阶,除传统投行和交易业务之外,资本金投资和资产管理两大业务获得快速发展,主要业务之间变得更加均衡。适应投资银行业的转型升级,高盛集团逐渐从一家传统的投资银行演变为专注投行业务的现代金融集团,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成为5大投行中具有最强盈利能力的一家。

虽然遭受金融危机的重创,并且于2008年被美联储批准其成为银行控股公司,但并不妨碍其作为近20年来五大投行中唯一一家仍然健在并且成功跑赢大市的投行类金融机构。



(二)金融危机后的最新战略发展框架

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全球金融市场监管趋严使得国外投行面临的经营环境日渐恶劣,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大投行纷纷调整业务部门和经营战略以适应新的环境。在此背景下,高盛集团战略发展既保持了定力又不乏灵活性,集中体现为其核心战略的稳定与业务结构的调整。

1、核心战略稳定:专注投行业务和全球化运营

后危机时期,国外投行纷纷借助多元化发展来提升抗周期能力,应对盈利下滑的压力。很多金融机构改变了商业模式,部分机构开始从事零售业务或者从国际扩张转向国内市场。但是高盛并没有改变核心战略,其仍然专注于投资银行业务,仍主张全球化运营。

高盛集团获准成为银行控股公司带来的主要影响在于接受更严格的监管,但这并未影响它的商业模式和客户服务。高盛集团定位依然是一家世界领先的投资银行、证券和投资管理公司,其商业模式、客户战略和营收结构与金融危机之前相比相差无几。

依然是通过投资银行、机构客户服务、投资与借贷、投资管理等四大业务条线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高净值个人等各领域的众多客户提供一系列金融服务。高盛集团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

由于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高盛能够做到持续不断地发展变化以帮助客户无论在世界何地都能敏锐地发现和抓住投资机会。2016年5月,高盛推出网络银行GSBank.com1,涉足零售业务,其目的仍主要是为了服务机构投资客户,获取低成本资金来源。


2、主动去杠杆,从重资本向轻资本转型

主动去杠杆。为满足巴塞尔协议III等外部监管的要求,控制经营风险,以美国投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都纷纷加速去杠杆,境外投行的经营杠杆都从危机前约30倍的水平下降至2015年约10倍左右的水平,其中高盛的杠杆比例从2007年高峰时期的26.2倍下降至2015年约10.3倍的水平。

全美证券经营机构的杠杆比例从2007年高峰时期的38倍下降至2015年约18倍左右的水平。由于监管发生了变化,高盛需要更多资金,以实现去杠杆化。从下图可以看出,高盛通过内源积累和外源补充,资本金实力得以提升,“去杠杆化”成效显著。


从重资本向轻资本转型。为满足沃克尔规则要求,高盛逐渐剥离方向型交易的自营业务,重资本为主的自营业务规模大大缩减。业务结构从高风险的交易业务向轻资本的中介业务转型。金融危机前,高盛机构销售交易和本金投资是其支柱业务,2007年的收入贡献高达68%,传统投行服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的收入占比不足30%;金融危机后,资本中介型的机构客户服务成为高盛的业务支柱,重资本的投资业务占比直线下滑,2015年底高盛机构客户服务的收入占比为45%,投资借贷业务收入占比下滑至约16%的水平。

(三)危机后经营绩效:收入与盈利增长放缓

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际投行业的发展轨迹。高盛集团的经营数据,也从侧面表明全球投行业与全球经济一样正在经历经济低迷、调整和适应期。根据财富500强榜单(以总收入规模计),高盛2009-2016年排名有所下滑,但2011年后相对平稳。


受全球经济弱复苏和监管趋严的影响,高盛近年来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盈利能力明显下降,营业收入缓慢增长,资产负债规模的停滞不前。以2015年为例,高盛实现营业收入338亿美元,同比下降2%,净利润约61亿美元,同比下降约28%,ROE更是首次跌破两位数,降至7.14%的水平,其中机构客户服务和投资借贷是业绩下滑的主要业务点。

据最新的财务数据,高盛2016年上半年营收为142.7亿美元,同比下降27.51%;净利润下降24%,至29.6亿美元。受制于去杠杆和盈利能力下降,高盛股价估值出现了明显下滑,相比危机前,PE估值和PB估值均下降70%以上。




二、业务模式富有特色,管控高效,全球一体化运营

(一)独立投行模式,领跑同业

独立投行模式是指在分业经营体制下,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分离,投资银行作为市场主体专司投行业务。独立投行模式来源于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1933以来,投资银行一直独立于美联储和其他银行监管机构之外。投资银行不需要披露资产负债表,杠杆率不受任何监管和控制。

全球投行大致分成独立投行模式和全能模式(完全或部分)。前者以高盛和摩根士坦利等为代表。此种模式下,投行是独立的市场主体,专业化程度高、信誉卓著。这些投行历史悠久,尤以美国五大投行为代表,是证券市场的主要做市商,与共同基金和保险公司一起,构成金融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

以金融危机为标志,五大独立投行中,一家破产(雷曼),两家被商业银行并购(贝尔斯登、美林),两家转为银行控股集团。高盛集团以其市场地位、影响力和存活时间衡量,可视为独立投行模式的最优秀代表。后者以德意志银行、巴克莱、花旗集团、摩根大通及汇丰控股等为代表。在这种模式下,投资银行部门完全或相对独立,投行业务与其它业务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防火墙”,母公司对投资银行实行较松散的控制。


长期来看,高盛盈利能力和经营稳健程度显著高于同业。上市以来股价累积增长率更是显著跑盈大市,与S&P500指数相比较,超额收益率在100%以上。更为重要的是其作为五大行中其中两家存活下来,避免了破产倒闭的厄运,是金融危机中五大行表现最稳健的一家投行。

(二)盈利方式多元,贡献相对均衡

1、业务条线清晰,深耕投行全产业链

在高盛内部,五大前台部门分别是投行部、证券部、商业银行部、投资管理部、全球投资研究部,这些部门共同组成了服务客户的四大业务条线。

(1)投资银行:向由企业、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和政府组成的多元客户群体提供广泛的投资银行服务,具体是指就合并和收购、资产出售、企业反收购活动、风险管理、重组和分拆、公开发售和私募配售的债券和股票承销(包括国内交易和跨境交易),以及与这些活动直接相关的衍生工具交易提供策略咨询服务。

(2)机构客户服务:与企业、金融机构、投资基金及政府等机构客户合作,促进客户交易,并在固定收益、股票、货币和商品市场提供做市服务;向遍布全球的主要股票、期权及期货交易所提供做市服务,并向机构客户提供融资、证券借贷及其它机构经纪服务。

(3)投资与借贷:通过投资与贷款向客户提供长期性质融资;通过管理的基金直接或间接投资于债务证券及贷款、上市及私募股权证券、房地产、综合投资实体及发电厂。

(4)投资管理:向众多机构和个人客户提供横跨所有主要资产类别的投资管理服务和投资产品(主要通过独立管理账户及集合投资工具,例如共同基金和私募投资基金);向高净值个人和家庭提供理财顾问服务,包括投资组合管理和财务顾问,经纪和其它交易服务。

与其它四个前台部门相比较,全球投资研究部虽然同属前台部门;但它不产生利润,是“成本中心”而非“利润中心”,其功能定位基本立足于卖方研究和对内服务,研究业务与其他主营业务紧密结合。

一方面,通过研究和销售平台对外服务于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和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获得交易佣金(佣金市场化导致佣金收入占比的下降);另一方面,对内服务于全球市场销售交易、全球财富管理、债券和股票承销、商品和外汇交易等部门,共同创造收益。



2、以手续费收入为主:机构业务为主,投行、投资和资管次之

与商业银行相比,投资银行非息收入占主要地位。以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作为收入结构划分标准,非息收入占比远高于利息收入占比,反映了其收入更多来源于手续费收入,深层次原因在于投资银行商业模式与商业银行商业模式的差异。


从具体科目来看,投资银行收入始终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1999年为33%,之后在收入绝对值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占比在2005年和2010年分别下滑至15%和12%;后在2015年又上升至21%。四个代表性年份的收入分别为44亿美元、

37亿美元、48亿美元和70亿美元。

机构客户服务业务占比最高,2010年和2015年的收入和占比分别为218亿美元、56%和152亿美元、45%。资本金投资是高盛的重要战略性业务,尤其投资和贷款(包含于其中)成为单独的核算科目后,这项业务始终占有稳定的比例,2010年和2015年的收入和占比分别为75亿美元、19%和54亿美元、16%。资产管理业务近年收入有较大幅度提升,收入占比也保持稳定的比例。2010年和2015年的收入和占比分别为50亿美元、13%和62亿美元、18%。


3、FICC做市业务:服务机构客户的利器

FICC业务对于现代投资银行功能发挥的意义在于可以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流动性和风险管理功能,满足客户在利率、汇率、商品市场的多样化投融资需求。高盛FICC业务主要是做市(market-making)业务,下设五条产品线,分别是:利率类(Interest rates)、证券化类(Mortgages)、货币/外汇类(Currencies)、信用类(Credit)以及商品类(Commodities)。

从服务客户需求出发,高盛FICC做市业务无论在产品业务覆盖范围还是在地域结构范围方面,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高盛内部,与投行、投资、资管等业务相比,归属于机构客户服务条线的FICC业务收贡献了最高的收入,2009年一度接近50%;

2011~2015五年间,该项业务分别占到了各项业务净收入合计的20%~30%。近年来,面对美国金融机构监管政策的变化和行业客户量递减的趋势,在同行纷纷收缩FICC业务同时,高盛仍然坚持FICC业务,逆市扩张。过去五年,高盛FICC业务市场占有率以20%的数量逐年递增。


(三)合伙人机制引领考核激励,管理独特高效

1、合伙人制度在上市后依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高盛是华尔街最后一家保留合伙制的投资银行。尽管1998年的合伙人会议决议将高盛公司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但是合伙制度在高盛的运转过程中依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投行的合伙人精神与文化和现代公司制治理结构在高盛集团实现了完美结合,较为妥善解决了股份制伴随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了公司治理问题。

合伙人制度的存在不但没有造成因为引入股份制而带来的业内精英的流失,而且还形成一种独特、稳定而有效的管理架构,从而使得上市后的高盛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长期以来高盛的管理结构中没有严格的分层,一个合伙人经常身兼数职。高盛公司内部简洁的人员结构可以保证高管充分竞争,保证了好主意能够被最高层听取。

每个人都可以充分的表达自己观点及担忧。虽然高盛已经结束了合伙制经营,但它却将合伙文化中敏感的风险防范意识很好地继承了下来。问责制、风险评估管理等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的决策流程确保了对于潜在风险全面客观的认识。

高盛合伙人制度所具有的优势对股份制管理形成了有效补充:一是吸引优秀人才长期稳定为之工作;二是高级管理人员具有高风险意识与强责任意识;三是避免薪酬攀比以及带来的内耗。

高盛上市之后,它仍保留着合伙制的一些特点,例如合伙人仍然持有公司大量股份、并依据自己积累的客户资源继续给公司服务等等。上市后高盛的合伙人数量一直保持在员工总数的1.5%左右(2014年底的合伙人数量为467名),每两年更新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高盛每两年会进行一次“合伙人才库”的选拔。选拔将以员工的商业贡献与文化适应性作为主要评选标准。成为合伙人才库的会员不但享有优越的红利,而且还能把获得的报酬投资于公司私营交易,并以低于市价的折扣买进高盛股票。合伙人头衔并不附带任何明确的责任,但是通常可以得到加薪,并参加一个特别的合伙人奖金池的分配。



2、顶层委员会制带来决策高效

高盛集团内部实行董事会统一领导,决策权高度集中于董事会。公司决策高度集中是高盛集团治理模式的显著特点,其中,顶层委员会在其中承担发挥着核心和枢纽作用,扁平化的委员会决策机制具有灵活高效的特点,能够很好适应现代投资银行的业务规律。

管理层下管理委员会、公司风险委员会、部门风险委员会、资本承诺委员会、信用政策委员会、创新产品评审委员会、操作风险委员会、财务委员会等各种委员会,各委员会起到了“核查和平衡”的重要作用。在管理程序上,最高层是以董事长(兼CEO)和首席运营官为首的建立了一个由6个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从全局上进行统筹管理,不代表任何特定部门的利益。

在执行委员会之下,包括经营和合伙人委员会。新成立的执行委员会的成员来自每一个部门,他们将介入整个公司的运营。同时,更多的合伙人将会清楚地了解公司的运营和长期战略。由于有更多的合伙人能够接触到上层的管理,公司的文化能够从领导者那里轻易地传递给更多的人。

高盛集团管理架构继承发扬了合伙制下扁平的组织结构和协作精神,最低级到最高级之间级别数量较少;高级管理人员可能同时担任某一个部门的主管,业务人员可以通过主管将意见建议提交到公司的管理委员会审议。


3、重视中后台的资源投入,保证高效运转

截至2015年底,高盛集团员工人数约为3.68万名,其中2/3以上的员工属于中后台员工,高盛集团深知,只有中后台的强大才算真正强大。为此,高盛集团在中后台进行大量投入,以IT为例,高盛的后台仅IT支持人员就占到员工总人数的约1/3,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中台人员,以及身处前台的支持人员;高盛的IT部门甚至开发自己的算法和语言。

强大的中后台为前台高效运转提供了有效保证。高盛迄今已经存在了近150年,之所以能够在大风大浪中屹立不倒,不仅是因为高盛的业务优秀,而且是因为高盛的中后台同样优秀,后台与前台一样强,甚至比前台更强。


(四)国际化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1、进程:立足本土,先区域国际化,后全球化运营

高盛集团的国际化进程先后经历了起步阶段(1869-1953年)、进军欧洲和日本(1953-1980年代)、金砖四国与新兴市场的战略性扩张(1984-2015年)等阶段。在此过程中,高盛国际化经营程度逐步提高,从立足美国本土到区域国际化再到实现全球跨国经营。现如今,高盛集团海外收入占比约为40%,并且连续保持20年以上,俨然成为国际金融业全球化发展的典范。

高盛在中国的发展始于1984年在香港地区成立亚太地区总部。1994年,借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契机,高盛在北京和上海分设办事处,并通过入股中资大型企业、担任证券承销商等方式全面拓展中国市场。其中包括购买中国平安保险公司6.8%的股份、收购中国网通2.4%的股份等。2004年,高盛与北京高华证券成立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2005年,高盛投资了工商银行,并借由这个机会与工商银行达成了多项合作。

2、国际化策略:聘请顾问,重点开发盈利强的业务与地区,把握进入时机

高盛集团国际化发展的根本动机是适应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形势,跟随美国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到全球的竞争,通过海外业务实现利润增长。通过聘请国际顾问、选择盈利能力强的业务重点开发、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市场等国际化策略的实施,实现顺利的国际化布局。

由于高盛缺乏对欧洲和亚洲各国市场的了解,且欧洲各个国家在文化、商业环境、政治和习俗上都存在很大差异,为了得到熟知各国社会、政治、文化的专家帮助,高盛在各国聘请了政府部门离职的高官、或与政府及很多大型公司有密切关系的专家作为顾问,为高盛提供重要的建议。



高盛最初在伦敦开发的业务都是传统业务,如股票代理买卖、外汇交易等,这些业务都未能覆盖其当时的运营成本,导致出现几年亏损。自营业务的开发,大大提升了高盛伦敦公司的盈利能力。1986年,英国实施大变革,实施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高盛在这个时候把握时机,大力开发英国市场和其他欧洲市场。1956年至1973年,日本进入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进入日本市场都是提前10年布局,把握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资本市场开始发展,高盛随后在上海和北京成立代表处,开发中国市场。从以上这些举动来看,高盛时刻关注国际市场,并在这些市场发生有利变化的时候及时布局,抢占市场。

三、引领高盛集团走向成功的主要经验

(一)打造了密切的客户和业务关系网络

驱动高盛业绩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其强大的客户和业务关系网络,既包括广阔的客户网络,也包括紧密联系的业务网络。这些紧密的客户关系形成了一张牢不可破的网络,能不断为高盛带来业务机会,而不同业务之间也能为彼此带来业务机会。

高盛的各项业务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通过与客户的长期紧密联系和经营管理,使得高盛的各项业务在合规的情况下彼此互通有无,能够快速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并为之提供服务。比如投资银行业务是高盛业务网络的前沿,拥有广泛的客户网络。高盛通过投行业务,与更多美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和声望最高的公司建立了业务关系。

高盛绝大多数直接投资业务机会都源自高盛的客户网络,客户会选择高盛在上市前担任联合投资者或合伙人,得以在上市时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可。而投行业务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高盛商业票据和卖方代理业务的拓展和升级,套利和大宗交易也蒸蒸日上。

又如高盛重金打造的研究部门成为众多机构投资者研究服务的最重要提供者,该部门在获取强大盈利的同时为今后承销业务的成功打下了客户基础。再如高盛私人客户业务的快速发展又为其带来了大量的投资银行业务,私人客户服务业务也成为高盛国际扩张战略的关键部分。

通过私人客户服务业务,高盛产生了两项重要的业务:私人财富管理和机构经纪业务。私人客户业务帮助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与高盛其他部门建立联系,让他们在享受高盛私人银行专业服务之余,还得益于其在投资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方面的专长。


(二)合伙人机制塑造了团队至上的企业文化

在高盛内部,合伙人机制不但是一种制度而且还是一种文化。投资银行业是十分重视关系的行业,很多时候家族关系网是其最重要的资产,只有合伙制才能将这项无型资产留在企业内部。上市后,高盛合伙人制度与公司制实现了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稳定而有效的管理架构。在这种管理架构下,高盛将个人对财富、声誉的贪婪与野心成功转化成了真正的团队精神,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实现了真正统一和融合。

高盛的所有业务单位都由来自不同部门的团队组成,经常跨办事处合作。在这些团队中,每个人都各有所长,然而项目的总体责任仍由大家分担。高盛团队精神不仅仅是灵活合作及协作,而是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在这个结构中,每个人的观点都会受到重视,创意可能随时随地涌现。通力合作和团体精神不但为员工营造良好的环境,而且还为客户创造最佳的业绩。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领导高盛的怀特黑特一再强调的“在高盛只有‘我们’,没有‘我’”。这种团队精神成为高盛文化的主要部分之一。在其他公司,个人的突出表现会受到鼓励,而在高盛,能否融入公司之中才是关键。

高盛的团队文化的突出表现是异于“华尔街明星制”的双头制度。高盛长达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较长时期是由两个CEO共同领导,而且高盛的各个主要业务部门也多由两人共同负责。高盛的联合CEO总能共同决策、共同承担责任,但又同时懂得相互忍让,倾听对方的意见。

双头组合能使高盛保持稳健的经营策略,又对风险承担和金融创新有了更好的心理准备和更强的接受能力。后来高盛将双头制度扩大到公司内部的许多营运部门,现在高盛大多数部门都实行双头制度。

(三)重视开拓维护政府关系

在欧美政界,高盛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脉,这其中的典型事实是大量高盛前雇员都在政府重要职位任职,这为其业务拓展和日常运营提供了良好便利。这从深层次证明高盛非常注重政府这个重要客户群体的经营。

高盛与政府关系的维护和构建是全球金融业的楷模。在其主要营运中心,高盛均与政府保持着密切合作的关系,除却欧美政府外,高盛还与中国等新兴国家政府保持着紧密的关系。由于在中国经济金融改革中扮演了特殊角色,一再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一度获得“超国民待遇”,反映了高盛独特营销和服务方式。

高盛集团保持与政府的关系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提供政策、咨询顾问等方式,而是站在政府背后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尤其是帮助政府找到棘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使政府更加有效地运转。在此过程中,高盛不仅获得了项目,还有信息和信任等。


(四)集中且协作的全员风险管理模式

1、意识第一,全员参与

在高盛内部,风险控制的观念已经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人人都是参与者,其将风险控制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员工年度360度评估的重要内容,直接与薪酬及职业发展挂钩。尽管高盛自上而下设立了不少风险管理委员会,并在全球主要业务中心配备了首席风险管理官,但风险专职人员并不能关注到每一个业务细节,因而高盛推广风险管理全员参与模式,将各业务部门作为风险控制的第一道防线。

2、强调控制部门对业务部门的独立性

在管理风险的理念上,高盛在治理层面非常强调业务部门与风险控制部门之间的独立性。高盛认为业务部门的基本动机是为了赚取更多的经济利润,控制部门的基本职能则是评价、管理和控制风险,两类部门之间存在监督与被监督、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因此,必须保持控制部门的独立性,特别是人员、薪酬与汇报条线上都要独立于业务部门,这样方能达到独立控制的目的。

业务拓展中,业务部门在利润动机驱动下可能甘冒损害公司利益的风险,因此,一项业务是否接受不是由业务部门说了算,而是要交由风险控制部门进行事前风险评价,其评价意见对业务的接受与否起决定性的作用。


3、完善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高盛建立了全覆盖、交叉制衡的风险管理制度,其风险管理制度涉及业务运营及管理的方方面面,并随业务发展而不断充实和完善。高盛根据不同业务的交易及风险特征构建了跨部门、交叉制衡的风险管理系统,这样,任何一个部门的风险问题都很容易被本部门或其他部门的员工及时发现。

组织层面,董事会领导下的各类风险控制与业务委员会在高盛公司风险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与风险相关的委员会包括管理委员会、公司风险委员会、部门风险委员会、资本承诺委员会等。

在董事会领导下,高盛保持对风险的高度关注:如董事会定期审核并批准公司的风险情况,包括公司的财务杠杆、流动性风险和其他事务;董事会定期审核具体的风险分析,例如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等;除了正式的常规记录之外,董事会还定期与风险控制和业务部门的众多其他高管进行沟通。

4、高效审慎的价值计量

高盛根本的风险管理方式在于问责制、问题上报和沟通。这种纪律约束主要体现在按市值计价的过程中,即用现行市场交易价格为金融资产和负债定价。高盛认为对金融工具实行严格的公允价值核算对于审慎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唯此才能清晰地察觉风险、管理市场风险限额、监控信用风险敞口,并管理流动性需求。正是按照公允价值对头寸进行日常记账的做法,使高盛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相对较早地做出了降低日益恶化的市场和头寸中的风险决策。

四、高盛运营模式对我行的借鉴与启示

(一)弘扬合伙人精神,塑造团队文化

合伙人机制是打造百年高盛的制度基础,合伙人文化的精神内核即使在高盛上市以后,也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在合伙人精神指引下,高盛历代卓越的领导人带领高盛不但实现了从二流迈向一流,从优秀走向卓越的跨越,而且还形成了持续追求卓越,团队至上的企业文化。

(二)建立紧密客户网络,加快高效流程银行建设

在高盛看来,客户利益至上,只有对客户尽心服务,成功才会随之而来。高盛主要业务条线共享客户资源,共同服务客户,通过提供投行全产业链服务不但成功“捕捉”客户,而且还给客户带来最佳的客户体验,实现了高效流水化作业。

(三)构建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是银行永恒的生命线。随着金融业态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资产负债结构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风险管理也面临类似挑战。为适应集团化、综合化发展对风险管理能力要求,建议我行学习高盛的风险管理模式,建立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一是理念先行,全面推广风险管理文化,人人都是风险参与者,风险管理全员有责;二是制度保障,构建全覆盖、交叉制衡的风险管理制度,保持风险控制部门对业务部门的独立性,形成以董事会为核心,各部门广泛参与,以集中、协作和高效为特点的风险管理模式;三是坚持公允估值,保持对风险的高度敏感和警惕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以问责制、问题上报和沟通为纪律约束的风险管理方式。

(四)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和投行类综合化业务发展

作为全球最负盛名的投资银行,高盛专业化能力和风控机制无疑领先于同业,但近年来其盈利能力大幅下滑,金融危机期间还被迫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这固然有外部经济监管环境的原因,但更深层次原因在于资本市场和投行类业务的高风险、高收益、高波动业务属性。

(五)国际化发展应确立“追随”战略,基于客户需求重点布局高增长区域

在长达五六十年的国际化发展历程中,高盛并没有“为国际化而国际化”,而是适应客户需求和业务发展及自身实际,逐渐走出了一条先主要区域国际布局、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道路。高盛国际化实践促进了其与全球范围内不同企业在各个业务领域的广泛合作,使得业务结构相对平衡,并且风险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和业务领域。

更多股票信息请下载阿尔法工场A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7#
 楼主| 发表于 16-10-7 07:25:44 | 只看该作者
40家门店同时关门!快休闲世界一哥Chipotle怎么了?

掌柜攻略 09月22日 10:10
阅读:12
抢沙发
2015年,这个品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型危机,食物中毒事件引发的一系列地震,让这个以新鲜、健康为招牌的连锁品牌手足无措。面朝地板摔下神坛之后,它一直在努力自救,成不成功还未可知,但至少它都试了。

文/何姗

一切都要从去年10月份爆发的大肠杆菌和诺罗病毒事件开始,在一个月的时间内,30多名顾客陆续发现自己被餐厅“撂倒”,华盛顿和俄勒冈的四十多家门店直接暂停营业。

最可怕的是中毒的顾客一直到12月还在出现,他们分布在了美国的十四个州,最近的应该是在今年3月,马萨诸塞州还有店铺为了预防诺罗病毒爆发临时关店两天——虽然还好这次没有人被放倒。


(经历了如此惨痛的噩梦,Chipotle重新整顿)

在今年2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正式宣布,Chipotle的食品安全噩梦已经结束了,这也帮助公司股价努力上蹿了5.6%,同时也算是Chipotle危机之中的重要转折点。他们从原材料把控、宣传、会员制度、菜品设计等方方面面开始全面整顿,把被扒掉的衣服一件件穿回去。

新的食品安全操作流程

Chipotle 开始更改厨房流程,把牛排鸡肉等的蛋白质来源的准备工序挪到了蔬果之后。牛油果、柠檬类水果和洋葱这些看上去有坚实外皮的,使用前都得焯水,再冷却。而生菜等“高危”食材,以及之前被人猜测是大肠杆菌来源的牛排都不再放在店中加工,而是由中央厨房统一处理(牛排甚至要直接煮熟),再运送到各个分店进行进一步调味处理。

这样看上去是安全很多的,但它也必然招致了顾客对于口味和品质的抱怨。毕竟,Chipotle 曾经是一个连番茄都要在店中手工鲜切的中端水平快餐连锁,现在这种“致匠心”被“安全生产三大纪律八大注意”代替了。

食品安全事故之后,Chipotle 这次放下狠话,要做安全指数最高的快餐品牌,现在每一款食品都被加上了条形码,方便公司随时追溯其中的食材、排查潜在隐患。这要求种植者、物流、中央厨房和分店厨房等各个部门的复杂配合和反复确认,其人工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暴涨可想而知。


(安全事故之后,Chipotle对食品安全严苛到丧心病狂的地步)

新透明度保证

有了新的食品安全流程,也要有新的监管方式。公司内部的监管频率已经提升到了每周一次——有点讽刺的是,在Chipotle的食品安全问题爆发的城市,比如洛杉矶、纽约等,公司内部审查甚至已经成为了政府的要求。与此同时,每一个季度,Chipotle还额外请来第三方审计。

除此之外,透明化还体现在了宣传之上。Chipotle最近已经将三个广告语注册为商标,分别是"Cutting Additives, Not Corners"; "The Nature of Taste"; and "Additives, Subtracted."(我随便翻译一下,大概意思是:“消灭添加剂,不留死角”“本质美味”“添加剂,走你”),这些很可能会被用在宣传透明化的市场活动中去。

新广告火热登场

在最苦痛的2015年,Chipotle从利润中拿了1.6%用来做市场推广;今年这个数字要翻倍了。2016年第一个季度他们已经砸了至少五千万美元,占了第一季度利润的高达16%,可以说是砸锅卖铁吆喝。

他们的公关动作包括强调食品安全步骤的新网站,超级碗天价广告费用,电子游戏和电影短片的拍摄。


(2016年Chipotle在宣传上挥金如土毫不含糊)

送!送!送!送!

从今年一月份开始,分店们开始向顾客派发前所未有的优惠券——直接可以免费换一个主食的强劲优惠,尽管派发权利只有店经理有,但品牌计划发出去600-1000万张,够经理们忙活的;而在二月初,Chipotle所有的分店曾经因为要开食品安全大会而关闭几个小时。

在这期间扑空了的顾客,品牌都承诺会发给他们优惠券,换取免费的墨西哥卷,换取申请高达五百三十万,最多的时候一分钟能涌入五万多份。但是根据市场调查机构xAd发现,这种大方带来的正面影响,来得快去得也快,优惠期结束之后,Chiptle的客流量很快就跌回原型。


(为了讨好顾客,Chipotle送出了五百三十万份主食,几乎足够波士顿人手一个了)

新会员计划

从来没有会员制度的高冷品牌,这回要给顾客爸爸们磕头了。

这个名为Chiptopia的计划已经在今年1月份开始执行,持续到9月底,虽然看上去机制比较复杂,但总的说来,常客可以换取免费的餐点、周边产品,如果你夏天里隔天去一次的话,甚至能在那里办个20人派对。

刚刚推出的时候,这个新制度确实吸引了老顾客们,但是高层逐渐发现,它的受关注程度从推出开始就无可挽回地逐渐下滑,9月底之后,高层们需要想想新办法来替代它了。

新菜单

在公司23年的历史里,Chipotle的简洁明了的菜单其实一直没有什么明显改动,这种极简的风格一直都是它的优良传统和之前巨大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现在,分析师已经对此表示忧虑,觉得顾客已经对它有点厌倦了,在食品安全危机的当口,这个本来不算是大错的问题也显得格外刺眼。

现在他们把宝押在西班牙风味香肠chorizo上面,这款配料已经在部分门店推出了,今年秋天会普及到所有分店。Steve Ells 表示,它目前为止已经将主菜销售有效地拉动了6-7%,但是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却认为它对于吸纳新顾客不一定有效。


(这款西班牙风味香肠chorizo寄托了Chipotle对新菜单的所有希望)

在去年之前,Chipotle曾经享受了至少十年的销量增长,而去年的最后一个季度,Chipotle迎来了公司创办20多年来的最差季度报表,单店销量锐减14.6%,股价下跌超过3成,市场估值蒸发高达5亿美元——然而,颓势在今年头两个季度,有过之而无不减。

当然,其中有一部分是被声嘶力竭的自我改革和疯狂的派送活动所影响。我们现在不知道,这样的力度还能持续多久,而在口号和礼物之后,曾经风光无限的Chipotle还会不会回来,但现在可以肯定的是,再回来也不会是以前的模样了。

(本文为掌柜攻略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分享0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8#
 楼主| 发表于 16-10-7 07:26:46 | 只看该作者
南非黄金生产商从澳交所退市 想来港股市场“掘金”

港股挖掘机 09月22日 09:50
分类 :财经
阅读:9
抢沙发
南非黄金生产商从澳交所退市 想来港股市场“掘金”

近日,智通财经了解到,从澳大利亚和南非退市的南非黄金生产商“第一黄金(Gold One)”,踏海而来想挂牌港股主板市场。看来这家主要开采黄金的矿业公司,也看上了港股市场的金矿了。

由于公司主要收入来源是销售黄金,因此主要收入受金价、黄金开采量等的影响很大,而近几年金价波动不小。所以对第一黄金而言,虽然公司本质工作是生产金子,但是最后能给投资者带来多少“金”,还真不好说。

财务受金价影响波动明显

智通财经了解到,2013年以来,美元平均黄金价格从1409.6美元/盎司下跌至2014年的1264.3美元/盎司,以及2015年的1159.7美元/盎司和截止2016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的1219.0美元/盎司。


因此其总收入出现一定波动:截止2013年、2014年和2015年12月30日止年度,以及截止2016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第一黄金销量分别为10.33万盎司、10.02万盎司、12.65万盎司,以及6.67万盎司;持续经营收入分别为1.46亿美元、1.25亿美元、1.48亿美元,以及7532.5万美元。

同期,其毛利率分别为37.4%、19.6%、30.3%、34.1%;利润净额则为740万美元、-2770万美元、7770万美元和1090万美元。2014年形成的大幅亏损,主要是受对一联营公司权益作出的减值拨备及随后于2015年拨回的影响。

由此,全球黄金市场价格波动,将严重影响第一黄金经营的盈利能力。

持续采矿业务扩展能力影响产量

据智通财经了解,目前第一黄金绝大部分采矿业务集中在Modder east矿山,已经在开发的Holfontein矿山,预计2021年开始投产。

在Holfontein项目投产前,Modder east是仅有的经营矿山,该矿山寿命尚余10年,到2020年,按稳定状态年产量平均为13万盎司,其后会逐渐、大幅减少。

预期2021年将投产的Holfontein矿山,首年产量为2万盎司,之后稳定状态每年生产3.5万盎司。因此预计2016年至2020年整体平均生产水平大约为13万盎司,2021年为12万盎司。

因此,未来第一黄金的生产水平,很大程度上要看开拓中的项目,包括综合Nigel项目、综合Modder项目、Grootvlei下倾延伸项目、East rand表面处理项目及其他East rand盆地勘探项目等。

公司称,相信该等项目中的多数将于2015年前进行生产,即在目前主力矿山Modder east寿命结束之前。

不过,矿产资源的勘探具有一定投机性质,其风险在于,公司未必能够发现可采并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

运营效率行业领先有竞争优势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采纳的,评估黄金生产商当前及持续营运效率的公认方法行业比较通用的AISC衡量,第一黄金是行业内持续经营业务成本较低的黄金生产商,AISC分别为每盎司970美元、1131美元、971美元及823美元。

因为主要矿山Modder east的采矿作业,目前集中在地表以下300米至500米的深度开采Black Reef,预期到2018年至2019年集中在地表以下290米至530米,远较南非其他黄金生产商的地下矿山的1500米至3000米为浅。


南非黄金开采行业的主要参与者包括Sibanye、AngloGold、Harmony Gold、Gold Fields、PAR等,并均在全球主要的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

2015年,以收益计算,第一黄金以2%的市场份额位列第六;亿黄金产量计算,第一黄金以2.5%的市场份额同样位列第六。

以2015年所生产的每盎司黄金的AISC计,第一黄金的Modder East是南非四大黄金生产商所运营的地下矿山中,最具营运效率的矿山之一。

而由于Modder East矿山的Black Reef部分结构并不复杂,而矿体形态使其本身达到0.897的高开采率,远高于同行0.60-0.85的平均开采率。

曾于澳大利亚及南非公开上市

智通财经获得的资料显示,第一黄金的前身公司为约翰内斯堡证券交易所上市的Aflease,2009年被BMA以反向收购方式收购,此后更名为第一黄金(Gold One),并于2009年在澳洲交易所及约翰内斯堡交易所上市。

2011年,白银集团、中非发展基金及CX Gold成为其主要股东。2014年在强制收购少数股东权益后,第一黄金从澳洲交易所及约翰内斯堡交易所退市,着手进军港股市场主板。

此外公司还拥有南非矿业最大的黄金生产商Sibanye19.57%的股权。Sibanye是一间在纽交所及约翰内斯堡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对第一黄金未来的扩展或有裨益。

更多港股及海外理财资讯,请点击www.zhitongcaijing.com(搜索“智通财经”);欲加入智通港股投资群,请加智通客服微信(ztcjkf)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分享0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9#
 楼主| 发表于 16-10-7 07:28:24 | 只看该作者
人民币不但不该贬值,反而还低估45%?

齐俊杰 09月22日 08:03
阅读:21160
抢沙发
最近英国《经济学人》公布了一个指数,他显示人民币不但不具备贬值基础,反而还低估了45%,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公号搜索 齐俊杰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The Economist)根据例行日程在 7 月公布最新巨无霸指数(该指数每年半年公布一次,一次为1月份,另外一次为7月份) 。该指数显示,在美国购买一个巨无霸汉堡需要5.04美元(美国巨无霸真贵) ,按市场汇率,在中国购买一个巨无霸汉堡仅需 2.79 美元(单买一个巨无霸20元人民币),其据此推断,当前人民币汇率仍然被低估了45%。


这就一脸懵逼了,最近两年人民币一直还贬值的,每年贬值5%左右,怎么还告诉我人民币低估了,应该升值呢?到底是哪里不对?但真是这样吗?翻看以往的战绩发现,能够从公开渠道搜集到的 1998 年 1 月以来的巨霸指数,其所指示的人民币汇率始终存在大幅低估,最大的时候为2005-2006年,高达 58%左右,此后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迅速收窄,但直低估幅度最小的 2013年前后,仍高达42%左右,目前徘徊在45%左右。


其实问题出在巨无霸身上,在巨无霸汉堡价格的构成中,“不可贸易品”部分如劳动力、房租及电力成本在其中占55%;“可贸易品”部分如牛肉、乳酪、面包等原材料成本仅占 31% 。其中,劳动力成本占整个巨无霸汉堡价格的 46%,是巨无霸成本中的单一最大来源,而牛肉仅占 9%,面包占14%。 所以你会发现,本地特色的劳动力和房租还有电力占了一半以上,其他那些东西,虽然能够贸易,但经过交易后的成本也会略有差异,比如美国的运输仓储跟中国肯定不是一个价。所以算来算去,有特色的地方占了绝大多数比例,在这样一个地域特色面前,购买力平价的计算就有着明显的误区。即使同在中国,兰州拉面的价格在一线城市和在兰州本地也能差出几倍,所以这么看,巨无霸指数就是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上不了真正的大雅之堂。不明白为何,作为全球最专业的经济学人杂志还拿这个东西说事。归根结底的目的只有一个,国际舆论在施压人民币的贬值问题。作为美英这种国家,是非常不希望人民币持续大幅度贬值的,所以这不光是我们自己的选择题,是保房价还是保汇率,首先美英欧就给我们选择了,必须要保持汇率稳定。你要是大幅波动,会在国际舆论上对中国大幅施压,你看看G20期间,汇率是不是还往上走了点。这就说明外部压力是空前的。所以,人民币贬值哪那么容易,你敢说贬值这两个字,立马就能全球声讨你。这么看,反倒是房价这个事我们自己能说了算。你猜最后我们会怎么选择呢?是闭关锁国,跟所有国家断交翻脸,还是偷偷的把房价的泡沫刺破?不管怎么选择,这必然是个艰难的决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0#
 楼主| 发表于 16-10-7 07:29:27 | 只看该作者
厦门房价暴涨时 当地近半上市民企在裁员?

面包财经 09月22日 07:10
阅读:3577
厦门民企的困境只是一个缩影

厦门房价疯涨之时,当地不少上市公司却在遭遇经营困境和天灾的双重打击。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6年8月份部分城市的住宅价格变动情况显示:截至8月,厦门房价较去年底已经上涨高达44%。仅次于深圳,成为今年房价上涨最快的黑马。而在厦门房价暴涨的当下,厦门近半的上市民企利润出现下降甚至亏损。

厦门民企陷入困境 半数利润下跌

财报数据显示:除去新上市的5家公司外,当前厦门14家民营上市公司中有7家2016年上半年净利润出现了下滑,占总数的一半。下表为面包财经(微信公众号:mbcaijing)根据上市公司数据绘制的厦门上市民企净利润:


注册地位于厦门的一些国企上市公司日子也不好过。8家上市国企中,有3家利润出现下跌。盈利能力最强的依然与房地产脱不开关系。今年上半年厦门上市国企中利润最多的是建发股份,该公司8.6亿元的净利润中有5.1亿来自房地产业务的贡献,同期房产利润增幅达到62.38%。

上市企业不断裁员 人均薪酬多在10万以下

利润下滑的同时,不少厦门上市公司在裁减员工数量。根据财报披露的数据:2015年14家民营上市企业中有7家员工总数出现了减少。这与前几年厦门上市民企员工总数持续增加的趋势相反,在2012年这14家上市民企的员工总数还增加了近3000人,增幅近10%。

即便把范围扩大到全部的36家上市公司(包括国企、集体企业、民企等)情况也不乐观。36家中有13家员工数量在减少,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上市公司普遍的员工薪酬水平通常较整体水平略高,但即便是以此作为参照,厦门的高房价依然是沉重的负担。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数据,厦门7月新建住宅的均价已超过27000元/平方米;房价仅次于深圳、上海和北京。

2015年厦门上市的民营企业中,有12家企业员工人均薪酬低于10万元,人均员工薪酬最低的为新华都,人均薪酬仅为4.56万元。对于很多三四线城市而言,这样的薪酬水平并不算太低,但当前厦门的房价早已经跻身一线城市行列。下表为面包财经(微信公众号:mbcaijing)根据Wind数据以及相关财务准则计算的厦门上市民企人均薪酬:


实业不易 台风也来添乱

实业不易,近日席卷福建的台风莫兰蒂也在重创不少厦门上市公司。

9月20日厦工股份发布公告称:台风莫兰蒂使厦工股份的部分厂房受损,损失金额在1500万元—2000万元。此外还有1亿多元的设备过水。万里石公告称估计损失在500万至800万元,合兴包装预计损失在300万至500万元。安妮股份经初步估计造成的损失高达2000万,而该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仅为576.32万元,可谓是真正白忙了半年。

除了企业利润下跌和天灾外,厦门上市公司的负债也在快速增加。2016年上半年36家公司的总负债高达2391.27亿元,与2015年底相比负债增加了498.8亿元,增幅高达26.35%。而在2014年到2015年一年时间中,厦门上市企业的负债才增加了188.19亿元,增幅仅为11.04%。

厦门的房价在飞涨,诸多上市公司却陷入利润下滑和裁员的境地。到底是谁在支撑厦门的高房价?还会飞多久?

本文作者:面包财经(ID:mbcaijing)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1#
 楼主| 发表于 16-10-7 07:31:00 | 只看该作者
A股身体不缺失血?明年A股走势一个词悲观

星火记者联盟 09月21日 21:09
分类 :财经
阅读:17
抢沙发
A股身体不缺失血?明年A股走势一个词悲观
近一段时间,A股依旧在3,000点附近徘徊,总体上行乏力。具体来看,增量资金不进来,存量资金反而流出,这就是近期A股资金面的真实写照。

证监会刘士余的最新公开表态,依然是强调全面监管。市场的核心矛盾转为资金与监管意志尚未适配,主要变量仍是监管措施的不确定性。虽然“防风险,去杠杆”的强监管格局已成为市场共识,但投资者所不确定的是,监管措施能够细化到何种地步?

金融监管的力度加大,是否得不偿失

内有重力

比如推出的“连涨特停”、“涨停质询”等监管手段,是不是还会升级?通过各种监管“收紧”甚至“斩断”一部分银行、保险资金进入股市的入口,会进行到哪一步?

上述疑虑未能消除之前,各路资金难以放心大胆进场。但是随着证监会刘士余最新的公开表态,可以看出未来的监管,没有最严,只有更严。

在北京时间9月10日上交所会员大会上,刘士余强调:牢牢把握任何时候都坚持依法从严全面监管理念,绝不手软动真格的。他还指出,任何时候都要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坚决纠正脱实向虚自娱自乐。

表态意味着,新一届证监会将秉持“稳字当头”的理念,把“去杠杆、防风险”坚持到底,金融创新则很可能长期被封存。具体做法则是收紧银保资金进入股市的渠道,限制A股投资者加杠杆的空间。

刘士余在重塑资本市场基本制度,到全面从严监管打击违法违规,再到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做出很大的努力。但场内资金适应监管层意志,首先是需要一个过程;其次,由于风险偏好较低,增量资金迟迟不愿进场,市场活跃度的提升将变得十分困难。

外有引力

较为明显的A股资金外部引力,来自香港H股和楼市。形象点说,A股就是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还得给其他市场输血。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港股还是楼市对股市资金的强大吸引力,都离不开人民币贬值预期渐强的大背景。

今年5月来美联储加息的预期开始增强,从而启动了一个人民币相对美元贬值的阶段。随着美联储决议逐渐降临,9月加息预期将持续给人民币带来贬值压力。在人民币贬值的市场预期下,资金向外部转移是必然趋势。

此前保监会放开险资沪港通,让A股最大的机构资金流入香港合法化,这无疑是让A股本已枯竭的资金来源雪上加霜。最近沪港通数据显示,明显流入香港的资金要多得多, A股的“身子”慢慢被掏空。

同样,对于楼市来说,首先其今年火爆的赚钱效应,使得投资者趋之若鹜。另外,手里握有大量现金的投资者急需把手中现金资产进行固化,防止现金类资产贬值。在他们眼中,房地产也几乎是唯一的避险投资渠道。

综上所述,由“强监管”带来的内部重力和人民币贬值预期带来的外部引力,正在慢慢掏空A股的身体。A股正在不断“失血”却找不到新的“输血”渠道,有限的存量资金难以翻腾出什么浪花。鉴于“强监管”和“人民币压力”大概率长期存在,难以乐观地估计今年四季度甚至明年的A股走势。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11227)供稿,于无声处听惊雷,敢讲话、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内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分享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2#
 楼主| 发表于 16-10-7 07:32:50 | 只看该作者
17家IPO公司终止审查 它们给出了12个教训

读懂新三板 09月21日 19:33
阅读:34
抢沙发
这17家公司在申请IPO之路上的12个教训。

近期,证监会在其官网上发布从2016年1月到5月,共计17家终止IPO审查的公司,在审核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通报信息。这是证监会首次就IPO审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集中式的披露和通告。

这17家公司,包括拟在主板和中小板进行IPO的9家公司,以及拟在创业板进行IPO的8家公司。

读懂新三板根据证监会指出的这17家公司的问题,将其大致分成了12个类目,仅算作这17家公司在申请IPO之路上的12个教训。

1、关键时候掉链子

典型公司:光耀能源(A15158)

根据公司披露的业绩数据信息,2012-2014年及2015年上半年,发行人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66亿元、2.25亿元、2.46亿元和4649万元,净利润分别为2389万元、3882万元、3961万元和-1959万元。

在2012年到2014年间,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都呈上升的趋势,然而,2015年上半年,公司的营收却只有4649万元,净利润出现亏损,亏损额达1959万元。

在公司于2015年6月23日报送的IPO申报稿中,公司提到受行业竞争加剧、经营成本上升、企业快速扩张导致的成本费用支出加大等影响,公司上市当年经营业绩,有可能会出现下滑的风险。

当可能出现的风险,变成了残酷的现实,公司已经不再具备申请IPO的条件了。

2、有了新计划,申请IPO的事情,就先放一边吧

典型公司:楚源高新(A15067.SH)、思进机械(A15173.SZ)

楚源高新:在2015年5月11日报送的申报材料中,楚源高新提到的IPO对象,并没有战略投资者的身影,并且公司明确指出发行人的股东中没有战略投资者。

然而,在接受证监会的IPO审查过程中,公司拟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因此,申请IPO的事情就先放一放啦。

思进机械:由于这种情形而撤销IPO申请的,在这次被公告出来的17家公司中,除了楚源高新,还有拟在创业板进行IPO并上市的思进机械。

公司在接受IPO审查期间,有了经营战略及上市计划上的调整,因此这次IPO申请的事情,就没有继续下去。

3、隐瞒问题急申报,结果被暴露了

典型公司:九圣禾(A15152.SH)、云视科技(A15288.SZ)

公司成功上市,不仅是一件让人觉得“倍有面儿”的事情,而且还能融到大把大把的钱,对于企业来讲,这才是最最关键的。

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公司,那么着急地想要成为上市公司。

话说,为了快点上市,有些公司也是蛮拼的,它们甚至不惜隐瞒企业存在的影响发行条件的问题,在条件尚不成熟时就上报材料,一心只顾着先上报、先排队。

然而,跑得最快、站在最前的,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要是再碰上这种隐瞒问题的企业,那简直就是一定的。

于是,在证监会开始正式对它们进行审查的时候,隐瞒的问题就被一一暴露了。

像这样的公司,在这次的审查过程中,典型的就有九圣禾(A15152.SH)和云视科技(A15288.SZ),其中云视科技是一家拟在创业板进行IPO并上市的公司。

九圣禾由于未能按时完成审计工作,财务资料未能在逾期3个月内予以更新,急急忙忙上报的招股书,原来竟没有最新的财务数据,结果,只好无缘IPO了。

2015年12月,云视科技被上市公司东华软件(002065)收购,然而,公司并没有将这一事项,在最新的财务报表中表现出来,没有在财务报告有效期内提交更新的审计报告,结果到了接受审查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公司只好对IPO说再见了。

4、受让股份的钱哪来的说不清

典型公司:万隆制药(A14490.SZ)

万隆制药,是一家拟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公司一共向证监会报送了3次申报稿。

保荐机构在历次向证监会提交的申请文件中,对发行人主要股东、董事受让股份的资金来源的核查结论存在前后不一致的情形,且未在财务报告有效期内,向证监会提交相关核查报告。

5、报告期业绩下滑,甚至亏损

典型公司:生迪光电(A14498.SH);银隆农业(A15123.SZ);光耀能源(A15158.SH);黑旋风(A14658.SZ);隆基电磁(A15053.SZ);杰美特(A15103.SZ);华迈燃气(A14411.SZ);众鸿科技(A14288.SZ);宏大真空(A14207.SZ)

这种IPO审查终止的情形,所涉及的公司有很多。

在这17家公司中,共有9家公司是由于在报告期内业绩下滑,甚至出现亏损,导致IPO申请折戟的。

这9家公司是生迪光电(A14498.SH);银隆农业(A15123.SZ);光耀能源(A15158.SH);黑旋风(A14658.SZ);隆基电磁(A15053.SZ);杰美特(A15103.SZ);华迈燃气(A14411.SZ);众鸿科技(A14288.SZ);宏大真空(A14207.SZ)。

具体说来:

生迪光电:2012年到2014年,公司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为2630万元、4512万元、2827万元。

2015年上半年获得订单金额同比下滑,费用率同比上升,2015年上半年经营业绩亏损,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904万元。

新疆银隆农业:

1)从2012年到2015年上半年,公司的存货余额分别为15.29亿元、14.43亿元、13.99亿元和13.76亿元,占当期总资产55.74%、59.26%、54.25%和48.64%,其主要为棉花。在棉花价格不断下滑的情况下,发行人存货存在积压及减值的可能。

2)2012-2014年及2015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1.34亿元、1.48亿元、1.18亿元及192万元,受国内棉花价格走低及销量下降影响,2015年上半年净利润微利,这个数值基本都不及2012年到2014年各年的净利润的零头。

这些都在表明公司的业绩还有经营状况,实在比较堪忧,这个样子,还怎么好意思申请IPO呢?

北京光耀能源:这家公司可谓是问题多多,在前文的第一种撤回申请情形中,也出现过它的身影。在这次的有最多公司出现的问题中,北京光耀能源也赫然在列。

2012-2014年及2015年上半年,发行人营业收入分别为1.66亿元、2.25亿元、2.46亿元和4649万元,净利润分别为2389万元、3882万元、3961万元和-1959万元。

黑旋风:这家公司在这次的IPO审核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经营业绩的大幅下滑。

2015年上半年,其净利润为136万元,同比大幅下滑91.24%。

沈阳隆基电磁:2012-2014年及2015年上半年,发行人营业收入分别为5.60亿元、5.31亿元、4.82亿元和1.8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9016万元、8289万元、4792万元和1201万元;新增含税订单金额从2012年的6.51亿元下降至2015年上半年的1.48亿元。

杰美特:发行人主要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提供保护套产品,OEM/ODM业务占比较大。

2012-2014及2015年上半年,净利润分别为7182万元、6623万元、5621万元和-380万元,受公司海外市场销售疲软及行业竞争加剧的影响,2015年上半年净利润有较大降幅。

2012-2014年及2015年上半年,发行人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42%、38%、38%和25%,呈下滑趋势。

华迈燃气:2013-2015年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为2334万元、2166万元和1676万元,报告期内发行人业绩呈下降趋势。

众鸿科技:2013-2015年度,发行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为3279万元、672万元和1330万元,自2013年以来下降较多且大幅波动。

宏大真空:发行人主要从事大型真空镀膜设备的生产销售。发行人单位产品价值较大,由于下游手机、平板电脑行业投资增速放缓,导致发行人业绩下滑。

2012至2015年上半年,发行人净利润分别为3488万元、3720万元、1527万元和1752万元,而2015年全年未经审计的净利润不足1000万元。

6、信息披露不完整

典型公司:辰欣药业(A14310.SH)、黑旋风(A14658.SZ)

辰欣药业:在这次接受证监会的审查过程中,辰欣药业共有三个地方被发现没有进行信息披露。

按照证监会所指出的,这三处未披露信息的事项,包括从2011年到2013年,辰欣药业向关联方友邦伟业出具的共计5000万元的4笔无贸易背景的商业承兑汇票,以及在2012年度,公司与控股股东泓欣创和关联方辰邦置业之间发生的7111万元的关联资金往来和1520万元的往来款。

黑旋风:因为信批不完整而终止此次IPO申请的,除了辰欣药业,还有黑旋风。

证监会指出,对于黑旋风的大部分经销商都曾为其员工这件事,黑旋风在其招股说明书中,并没有作出详细的说明。

此外,证监会在黑旋风的招股说明书中,还发现了一处颇有疑问的地方。

黑旋风在招股书中称,公司2012年最大客户为奇台县林海商贸有限公司,但该公司成立于2013年8月6日。

这是怎么回事?对于这样明显让人产生疑问的地方,黑旋风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原因。

7、信息披露不一致

典型公司:金叶股份(A14476.SH)

发行人在报送的招股说明书、反馈意见回复中存在多处业务数据不一致、差错等情形,涉及原材料采购、进销存配比关系、主要供应商客户的交易金额、关联交易数据等。

8、用个人账户收款

典型公司:九圣禾(A15152.SH)、黑旋风(A14658.SZ)

九圣禾:发行人报告期内存在以个人账户收款的情况。发行人现金收款的比例约为12%,存在经销商将款项转账至发行人出纳的个人银行账户,再由出纳转账至发行人账户的情况。

黑旋风:报告期内发行人存在以个人账户收款的情形。此外,存在员工代收现金货款后转账缴存发行人的情形。

9、收入、利润与同行业上市公司变化趋势不一致且披露理由不充分

典型公司:光耀能源(A15158.SH)

证监会指出,发行人应收账款账龄较长且坏账准备按账龄计提比例低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

10、还有那么多的钱没收回来,甚至有可能出现坏账

典型公司:光耀能源(A15158.SH);隆基电磁(A15053.SZ);华迈燃气(A14411.SZ)

光耀能源:2012-2014年及2015年上半年,发行人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1.16亿元、1.15亿元、1.33亿元和1.12亿元。

仅仅只是2015年上半年的应收账款余额数据,就差不多已经与往年的相关数据持平了,2015年预计庞大的应收账款余额,也是蛮让人震惊的。

截至2015年6月末,账龄1-2年应收账款占比为19.00%、3年及以上应收账款占比19.35%。发行人应收账款账龄较长且坏账准备按账龄计提比例低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

隆基电磁:2012-2014年及2015年上半年,发行人应收账款金额较大,账面价值分别为1.93亿元、2.45亿元、2.45亿元和2.66亿元。

其中账龄超过两年的应收账款占比分别为6.00%、6.45%、11.68%和15.69%,占比不断提高。

华迈燃气:发行人主要从事天然气输配设备生产和销售。2014年及2015年原油、煤炭等其他替代能源价格大幅下调,从而抑制天燃气输配设备市场投资的意愿。

2013-2015年度,发行人营业收入分别为1.30亿元、1.39亿元和1.33亿元,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6790万元、7910万元和1.04亿元,发行人收入规模基本持平但同期应收账款余额逐年增加。

11、还债压力山大

典型公司:银隆农业(A15123.SZ)

从公司2012年到2014年,以及2015年上半年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0.15%、79.84%、77.80%及83.30%,且其负债基本为流动负债,大部分为短期借款,偿债压力较大。

12、审核沟通后,意识到自身不符合发行条件而撤回申请

典型公司:众鸿科技(A14288.SZ);华迈燃气(A14411.SZ);千乘影视(A14416.SZ)

众鸿科技:发行人主营业务为车载电子系统的研发设计服务。2013-2015年度,发行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为3279万元、672万元和1330万元。

审核中,证监会重点关注发行人营业利润自2013年以来下降较多且大幅波动的原因,是否存在调节收入和利润的情形,对发行人未来发展的影响。

2013-2015年度,发行人技术开发收入分别为114万元、167万元和950万元。审核重点关注2015年发行人单独收取的研发收入大幅增加的原因,以及2015年第4季度确认技术开发收入约664万元的合理性。

华迈燃气:发行人主要通过议标方式取得订单。审核中关注到发行人合同毛利率较高,在反馈意见中要求发行人详细披露其销售模式,说明产品销售过程中招标比例较低的原因,是否符合招投标法,获取业务是否合法合规,业务开展是否对总包商存在依赖,合同毛利率波动是否合理等。

千乘影视:发行人主要从事电视剧的策划、制作、发行等业务,主要客户为电视台和新媒体(视频网站)。

审核中,证监会重点关注发行人向中间商销售收入确认方法的合理性,相关的经济利益是否很可能流入企业。

报告期内,发行人2014年以前主要向电视台和互联网媒体直接销售电视剧剧目,向中间商销售比重不超过3%。2014年12月、2015年4-6月,发行人向4家中间商销售电视剧,实现销售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21%、50%。

截至2015年6月30日,发行人向4家中间商累计回款金额占累计销售金额的6%。对于该等业务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证监会对保荐机构等中介机构进行了专项问核,保荐机构等中介机构并未提交专项问核核查报告,发行人未在财务报告有效期内提交更新的审计报告。

扫描二维码,关注「读懂新三板」或者微信搜索“读懂新三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3#
 楼主| 发表于 16-10-7 07:35:16 | 只看该作者
新一轮金融风暴山雨欲来!德银、富国丑闻爆发

一条财经 09月21日 17:27
分类 :财经
阅读:183
抢沙发
德意志银行(下称“德银”)遭罚140亿美元,或将成为第二个雷曼兄弟?

【“一条财经”(微信ID:ytcj123)提要】

►德意志银行(下称“德银”)遭罚140亿美元,或将成为第二个雷曼兄弟?

►富国银行丑闻缠身,全球第一大行地位不保。


【正文】

早在100多年前,德银就被公认为世界上首要的金融机构之一。一个世纪以来,它一直保持在金融行业中的这种地位。

但是近年来却是麻烦不断、祸不单行,日前,美国司法部门对其开出的140亿美元罚单更是令其雪上加霜。

140亿美元罚单令德银雪上加霜

在欧洲经济复苏乏力,深陷负利率无法自拔的大背景下,欧洲最大商业银行——德银近期因金融危机前出售住房贷款抵押支持证券(RMBS)被美国司法部开出140亿美元天价罚单,再次成为市场焦点,投资者担忧情绪已迅速蔓延至整个欧洲市场。

也许很多人都觉得140亿美元对作为欧洲第一大银行的德银来说没什么,但事实并非如此,德银虽然仍披着欧洲第一大行的光鲜外衣,但其实这“光鲜外衣”已变成“皇帝的新装”,真实财务状况实在不容乐观,早已是“捉襟见肘”。

今年2月,德银公布了其2015年的年报,巨亏68亿欧元,为此,市场大震,德银或将成为第二个“雷曼兄弟”的呼声四起。

屋漏又遭连夜雨,漏船偏遇打头风!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美国监管机构似乎又对欧盟成员——德国的公司格外“照顾”,美国司法部对德银开出140亿美元罚单的消息,直接导致欧洲银行股的集体下跌。

据证实,美国对德银的这张罚单是针对其2008年金融危机前违规金融活动的调查,并以此为了结。如果成为现实,这一数字将是美国监管史上对在美外国银行开出的最高罚单。

这些年,德银遭到的处罚

不仅如此,近年来,德银一直是麻烦不断,已经在全球多地面临诉讼和监管机构约束措施。

去年,美国金融监管机构认定德银将自己持有的衍生品市值高估至少150亿美元,对其罚款5500万美元。

去年4月,美国和英国金融监管机构对德银开出25亿美元罚单,指控其操纵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ibor)。

去年12月,美国政府起诉德银利用空壳公司逃税,追索1.9亿美元税款、罚金和利息。

早在2010年,德银承认自1996年至2002年间协助美国富人逃税,同意支付5.5亿美元罚金。

去年和今年,德银的美国分公司接连两次没有通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压力测试”。

今年6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定德银存在“重大系统性风险”,加重投资者担忧。

富国银行丑闻缠身全球第一大行地位不保

两周前,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爆出,富国银行造假,存在严重的欺诈、诈骗行为。具体造假行为包括:虚假的信用卡账户;向用户发送虚假邮件使用户注册网上业务;迫使用户为自己不知道的信用卡缴纳滞纳金。富国银行有150万个账户、56.5万张信用卡都是伪造的。

此丑闻涉及范围巨大,令人震惊。富国银行的咨询公司分析表示,富国银行的员工过去开设了超过一百五十万个未被授权的银行账户。其操作方法是,银行职员将客户卡上的资金挪至以此客户信息私自新开的账户中。由于现有账户中的资金被转移,客户会因账户余额不足缴纳银行管理费以及银行透支费。

除此之外,富国银行的雇员在不告知客户的情况下,私自申请了约56.5万个信用卡账户。而超过1.4万个账户产生了40万美金以上的费用,其中包括信用卡年费,利息以及透支保护费。

由于造假,富国银行被罚款1.85亿美元。此外,法庭要求富国银行现年63岁的CEO John Stumpf出庭作证。

联邦监管机构称富国银行(Wells Fargo) 员工在未告知客户的情况下,自2011年起私自建立上百万个虚假银行账户。目前美国全国范围内的富国银行客户都有可能在为自己的幽灵账户支付着款项。

据CNN报道,富国银行在最近几年已经陆续开除了5300名涉及开设虚假账户的员工。消费者金融保护局表示,富国银行的员工通过注册虚假的账户密码和虚假的电子邮箱以在银行网络系统上开设虚假账户。

《纽约时报》报道称,监管部门认为这家银行的员工此前曾被激励虚开这些未经授权的账户,因为富国银行制定了激励措施来奖励通过这种方式招徕新业务的员工。很多富国银行在职和离职员工都告诉监管部门,他们在扩大银行新账户方面感受过极大的压力。

《纽约时报》称其为“富国银行一个丑陋的时刻”。并表示,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作为美国少数几家大银行之一,富国银行一直能够保持连续的利润增长,“现在我们终于知道其中的原因之一了。”

丑闻曝光后富国银行股价持续暴跌,周三富国银行股价下滑0.94%,自上周二丑闻曝光以来,富国银行股价累积下挫6.51%。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重仓富国银行。据FactSet数据,截止6月底,巴菲特持股富国银行9.51%股份。丑闻曝光当日该行股价暴跌导致“股神”巴菲特账面损失高达14亿美元。

事实上,富国银行是股神巴菲特最喜欢的银行,巴菲特从1989年起就开始投资这家银行。今年3月,巴菲特及其公司透露,在富国银行的持股达到监管门槛的10%。

这次丑闻曝光,令富国银行失去了全球市值第一大银行宝座,而被摩根大通反超,中国工商银行则排名第三。

国内银行业大幅裁员

日前,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已经披露完毕,从数据来看,银行业净利增速仍在继续下滑。不仅如此,多家银行的员工人数也在大幅减少,其中工农中建四大行上半年员工合计减少约2.5万人。截至6月30日,中国银行员工总数较去年末减少6881人,农业银行减少4023人,工商银行减少7635人,建设银行减少6721人,招商银行减少7768人。

其他多家银行也存在员工减少的情况,比如交行员工减少577人;民生银行减少1046人;光大银行员工减少了498人。

不过,也有部分银行在增员。比如,平安银行员工上半年相比去年年末增加了663人;兴业银行员工增加725人;浦发银行员工增加844人;宁波银行增加了706人。

国内银行虽然裁员,但房贷势头却是持续增长。

房贷成银行“香饽饽”

央行公布的7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以房贷为主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占比102.96%。

8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以房贷为主的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占比55.71%。

目前,房贷在新增贷款占比中增长有所放缓,但成为拉动新增贷款增长主力的局面并未改变。

时下,中国经济领域再现“奇景”,一、二线城市楼市进入火爆场面,如二线城市杭州在出台“限外令”的9月18日当天,新房和二手房的成交量创历史新高,大批上海、温州等外地房客涌入杭州买房,房价扶摇直上;此外,各地“地王”频出,截至8月底全国共诞生150多宗“地王”。

8月份全国信贷中个人按揭超七成

在银行资产配置荒和社会资金脱实向虚的推动下,资本通过银行信贷注入楼市。

今年全国银行上半年投放在房地产开发和个人购房按揭贷款就高达2.3万亿元;且今年7、8两个月房贷增长极不正常,7月全国银行信贷仅增长4636亿元,而住户部门中长期贷款就增加了4773亿元;8月全国银行信贷增长9487亿元,个人按揭房贷占比就高达71.2%。

在住房按揭贷款投放或快速或稳步增长的背后,是银行业普遍判断这一业务依旧是较低风险。“行内还是很看好住房按揭业务的。”一股份行个贷人士表示。

即便楼市有所下跌,在购房者已经付了首付且偿还部分房贷的情况下,大部分购房者并不会选择断供。有银行人士表示,国内基本很少出现局部断供的现象,除非是购房者个人经营出现重大变故,或是杠杆过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4#
 楼主| 发表于 16-10-7 07:39:27 | 只看该作者
1991:东京地产崩盘始末

格上理财网 09月21日 15:21
分类 :财经
阅读:100
抢沙发
首先发难的是日本股市,1990年日本股市断崖式下跌,暴跌40%,近乎腰斩。而楼市大崩盘于1991年才真正开始,这是因为不动产市场相对金融市场反应更迟钝。

故事开始于有人提起26年前日本地产泡沫破裂前夕,把东京圈的房子全卖了能买下整个美国。然后有人计算了中国版:将北上深的房子全卖了能买下半个美国。于是很多人把这当成个段子,甚至还有人觉得这证明中国房价还有上涨空间。

    其实这些比较顶多当个参考,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全球化从二战后就已经开始了,每个经济体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它们之间的关系大部分是分工,少部分是竞争。当在某个领域竞争不利,就会自然改变生态位。譬如中国此刻面临的改革转型。

    其实并没有谁真的在走谁的老路,并不是说在日本楼市泡沫破裂的点位,中国也一定会破裂。没那事,有可能早有可能晚。何时触发那个机关,那个大家觉得自己高买了资产,竞相抛售的滚雪球现象,更多的取决于市场中消费者的心智状态。当然历史数据会对集体心智状态造成一定影响,但并非绝对的。

    凯恩斯就认为,市场价格表现就是共同知识造成的。当年荷兰一颗郁金香花球能换二十间荷兰大瓦房。在这个阶段,郁金香培育成本的共同知识占比已经很小,而对需求乐观估计已经统治了所有人的意识。要判断此时此刻中国楼价到底走到哪一层楼?能不能摔死人?是很难的。我们只能通过观察共同知识中不同因素的占比来推测。一般来说,共同知识中房屋建设成本和房屋总价与GDP比值这些常识因素,越来越少直至几近消失,就说明已经非常临近破裂的时刻。市场总是这样,一开始每个人都算小帐,觉得房子太贵根本不值这个钱,逐渐到开始认同价格高有高的理由,再到后来已经顾不上许多能抢上就不错了,最后一定数量的人忽然醒悟——这个房屋投资横看竖看都不合适,如果不及时卖掉就有可能赔掉裤衩……于是触发滚雪球机制。


    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回顾一下26年前日本人走过的心路历程。

    泡沫的形成

    很多网文都把1985年的“广场协议”锚定为日本经济的拐点,其实这是很粗陋的想法。因为1985年后日本房价是加速升高的,拐点是1991年才到来的。这中间隔着整个“五年规划”呢。如果不是现在的人以“上帝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话,身在其中的日本人怎么可能想到日本经济会从此“奔流到海不复回”?生活在1985年-1991年之间的日本人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日本经济只会更好,“不买房再等30年……”(谁知道是买了房后悔30年)。反过来想,我们其实也没办法知道此时此刻--2016年的中国楼市会是历史上的哪个阶段。

    咱们不以阴谋论最喜欢的广场协议开头,咱们就以日本战后的几个主要红利开始。

    第一个红利:婴儿潮。日本在二战中元气大伤,被美军数以万吨的炸弹和两颗原子弹几乎打成的月球表面。因此人口像经过二战的大多数国家一样,有一个集体生育回补缺口的阶段,这就是婴儿潮。婴儿潮苦了一代日本人,而这一代日本人却为日本的振兴奠定了基础。人力成本低廉,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要服从,必须要努力工作(同期中国婴儿潮的那批人却不事生产,跑去砸文物)。

    第二个红利:美军进驻。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外国驻军绝对是丧权辱国的大耻辱。这是没错,但谁让日本是坏事做尽的侵略者呢,所以美军进驻就相当于假释阶段,得被人看管着生活。这对日本来说绝对是因祸得福。因为此期间接连发生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地区动荡,但是都跟日本没关系。同时由于美军进驻也没有谁会去惦记着打日本。 这样等于是被隔离在战后的局部冲突之外。对于资本来说这就像一个天然避风港,外资就会大量涌入。

    第三个红利:科技。这一条应当说也是因祸得福。日本是一个岛国,由于土地和资源匮乏,自古以来就贫穷多战乱。所以日本想要发展就两条路,打出去和卖出去。打出去这条路就是侵略亚洲,建“大东亚共荣圈”。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战败,成为全世界唯一挨过核弹的国家。所以战后的日本就剩一条路了---卖出去。此时的日本商品面临着带头大哥美国产品的打压。其中机会就在于,美国和中国一样地大物博,选择很多。而日本只有在商品上打败美国这一条路可走。因此日本很早就定下了科技兴国的路线。也许正是别无选择的环境,迫使日本人非常努力的提高教育和科研,共出了21位诺奖得主。在科技的强力支撑下,日本的汽车、电子产品侵袭全球。


    日本第一个诺奖得主-汤川秀树

    第四个红利:中国崛起。你没看错,中国绝对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助力。80-90年代是是这样,往后可能还会来一轮。日本虽然在二战时以中国为后盾与美国争霸的算盘落空,但是在日本商品与美国的“新太平洋战争”中,在中国为后盾的支撑下完爆美国,把美国汽车业都打到姥姥家去了。因为80年代适逢中国改革开放百废待兴,一切都匮乏,家电更是没有能力生产。日本的高附加值家电输出到中国,扩充了企业力量,更有资本支撑科研,从而得以与美国一决高下。广场协议,其实是美国认输的表现。


    谁还记得当年的东芝电视机

    最后一个红利:广场协议。广场协议也是红利?是不是很毁三观?事实上,战后美元以黄金储备背书的美元输出到全世界,支撑欧洲和日韩复兴以拒苏联 。这个“布雷顿森林体系”坑苦了美国。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和日本都利用这个机制抽空美元。美元要作为国际货币保持强势的信用,但强势美元是美国制造业的噩梦,美元都输出到国际买东西了(主要是日货),买美国货的就越来越少。很多企业要破产,美国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美国就像一个败家子,只买东西不卖东西,钱往外送赤字扩大)而这个发起“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美国财长助理哈里.怀特后因被找到是苏联间谍的证据而遭调查。此时的日本真是春风得意,以弹丸之地的岛国达到了美国经济总量的一半,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广场协议是美国财长布鲁梅萨跑去跟德国和日本商量,求他们带头在市场抛出一部分美元,令美元贬值,好提振美国的出口,缩小逆差。结果市场马上发生了过激反应,人们拼命抛售美元,美元跌幅最高达到41%。(这是谁做空了美元?)而日元因广场协议涨了大约20%。这下好了,日元强势了,美元换成日元,等美元跌了再换回来就会赚钱……在这五年里,连美国人都会认为自己被日本人耍了……

    所谓过犹不及,正是这最后一个红利快速提升了日本经济内压,最终引爆了泡沫,瞬间将前面几个红利全部转变为噩梦。实际上当时的日本是被撑死的,而非饿死。这块我再浅显的解释一下:假设你的收入由工资、奖金、投资股票的回报组成。通常这几种收入都是交替到你手里。我们普通人的经验是钱永远不够花……假设你有一段时间特别走运,工资发了、奖金double了,加上股市表现良好(这真是难得),然后你手里的钱忽然够花了,并且你也花了。那么接下来的未来预期是什么?刚刚发过的工资需要一个周期再发,奖金短时间很难会double,股市八年一个周期……于是对于未来的一切预期就都是向下的。 然而你在三种收入的高峰合一的时候做出的投资并没有考虑到未来悲观的预期…比如你把这些钱买了一辆豪车,结果发现在常态下这款车的保险和保养费用都是一场噩梦。


    广场协议那次著名的演讲

    中国人对二战中日本的印象是“贪心不足蛇吞象”,一个弹丸岛国就想吞下诺大的中国。而事实上这种吃多了消化不良的悲剧在80年代的日本再次重演。

    最后的疯狂

    前面说的这五项红利,此时起了反作用。首先日元升值,加上日本持续的经济高增长和美国之间形成鲜明对比,再结合日本无军备带来的稳定市场环境和中国新崛起的旺盛需求,以及对日本婴儿潮住房刚性住房需求的误判,彻底坐实了日本将取代美国的集体幻想。在贬值预期下的美元涌入日本进行投资(就像今天的中国人,因预期人民币贬值而狂换美元)……但是日本国土小、资源匮乏,那点资产一买就高了。

    此时一个逆转已经悄然发生了。就是以日本的地缘天赋,绝对是应当牢牢占据高技术产品贸易出口的龙头位置。但是飞涨的房价,显然比花重金搞科研,精益求精的生产要省力的多。加上日元升值打击了日本出口制造业,搞外贸赚钱不如炒楼来得痛快!

    连原本那些扎扎实实做生产的三菱、松下、索尼等巨头因出口事业的财报难看,不得不重金在东京拿地,大兴土木,来换取好看的报表。日本稀缺土地带来的高增值形成了巨大的海绵,吸走了本来用于制造业的资金。生产企业资金吃紧。1986年日本就发生了短暂的衰退。而日本政府错误判断了形势,认为是日元升值引起的流动性的紧缩,于是来了个大放水,降低了贷款门槛。结果巨量流动性非但没有惠及制造业,反而加上杠杆冲进楼市。一些日本名人,根本不需要任何抵押物,仅凭“名气”这个虚拟资产就可以贷到款。

    这个时候日本人的共同知识里已经将日本战后的基本国策忘得一干二净,也不记得城市化已经76%了,没什么人还生活在町里,没有什么人能给城市的楼房接盘了。东京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城市,而东京的房子全卖了就能买下整个美国!要知道日本全国GDP是美国的一半,而首都的房价却能买下整个美国。东京的所有楼产总价值是东京GDP的200%。此时披着经济腾飞虚假外衣的投机扩张在支撑着日本。日本资产价格虚高,开始令资本溢出到海外。有钱的日本人飞到全世界买买买。扫荡各种奢侈品商店,买下洛克菲勒中心,买下假的梵高《向日葵》……

  这个虚假繁荣在1989年-1990年间到达顶点。日本政府发现坏菜了!因为楼市持续上涨,银行的贷款全部是用高价房作为抵押的……一旦楼价波动,会大面积出现坏账,不光楼市遭殃,而且连同支柱型的大企业都因在楼市过多的配置资产而将遭殃。于是日本政府决定该给市场降温了,将利率从2.5%上调到6%。

    ……其实日本政府错就错在不应当一下子叫醒所有人,你早干嘛去了?上调利率将所有在“大和崛起”美梦中的日本人同时叫醒了……万一自己以房屋存在的财富跌掉一半甚至更惨怎么办?婴儿潮人群“一生悬命”积攒的财富,将会一朝成土。这样的话早点卖是能减少点损失的。如此形成了一个诡异的囚徒博弈,如果第二天你不卖,别人卖了怎么办?加了杠杆买房的就会终生背负债务,或者直接破产到公园流浪……

    于是那一刻终于到来了!


    首先发难的是日本股市,1990年日本股市断崖式下跌,暴跌40%,近乎腰斩。所以第一个倒霉的是金融系统,那些持有日元资产的银行、投行,因股价下跌导致资产直接缩水。为了保住自己,他们必须抛出另外一些资产来获得流动性,这就是所谓的系统性风险。

    于是真正的流动性危机到来了,延迟支付屡屡发生。公司因业务萎缩不得不进行裁员,那些昨天还月薪100万日元的高级白领,一下子就还不起房贷了。反倒是那些在这个节骨眼退休,卖掉资产周游世界的老人,到今天都是日本比较富有的人群。有些在日本经济的顶点兑换人民币来到中国,赶上中国经济大发展。过了一些年再兑换成日元回到日本,发现到中国十年等于没花钱……

    而楼市大崩盘于1991年才真正开始,这是因为不动产市场相对金融市场反应更迟钝。要卖掉高价值资产是需要进行很激烈的心理斗争的。日本的老百姓还抱有一丝幻想,再等等,说不定只是暂时的波动,毕竟还有那五大红利支撑呢……结果这个暂时,一下就暂时了26年……至今仍然看不到尽头。


    流落街头的日本人

    我们和日本的区别

    到小编截稿之日,日本东京仍是全世界第一大城市,2015年城市GDP是七千多亿美元,是中国上海的两倍。而东京最贵的楼盘,每平米价格约合人民币不到4万。而此时的上海,很多楼盘每平米已达到7万,且还在上涨……

    小编并不认为当下的中国与当年的日本有多少相似。中国有着个与美国接近的国土面积和资源,比日本大得多的内需,低得多的研发能力。最重要的是小编算了一笔账。上海有2300万人口,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如果此时的均价是3.5万,那么上海房地产总值约为28万亿人民币。2015年上海GDP接近2.5万亿,地产总值是GDP的1120%……

    作者:维斯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分享0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5#
 楼主| 发表于 16-10-7 07:42:14 | 只看该作者
穷人真正缺的不是钱

格上理财网 09月21日 15:03
分类 :财经
阅读:65 抢沙发
在德国,人均月收入低于 1035 欧元(相当于 7700 人民币),就是福利制度定义下的穷人。


   1、根本不缺钱的穷人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福利制度的国家。说到德国的穷人,最奇怪也是最被视而不见的事实是:他们在经济上并不穷。

    说他们是穷人,完全是基于福利制度的人为定义。

    德国规定,个人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收入的 60% 的就是穷人。德国早已是经济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很高。于是水涨船高,在德国,人均月收入低于 1035 欧元(相当于 7700 人民币),就是福利制度定义下的穷人。

    与此同时,德国最低生活保障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就进了最低生活保障清单。到 1985 年,清单已成厚厚一大本,赫然可见下列内容:150 克腌黄瓜;100 克家庭装冰淇淋,皮克勒侯爵风味;一张双程火车票,二等车厢,30公里……德国福利制度规定,单身失业者领取住房救济金的最低标准是 45 平方米。结果,这些人的住房面积比德国人均住房面积还要多 2 平方米。

    在德国穷人的家庭里,微波炉、游戏机、智能电话、计算机、大屏幕液晶电视,应有尽有。

    令人印象深刻是:德国穷人是新潮电子产品的最早消费者。对最新型号的手机、硬盘摄像机、DVD 播放机等最新科技产品,他们趋之若鹜。他们好像习惯于通过购买最新电子产品来缓解现实生活的挫败感。德国最大的家电连锁商城深谙此道,专门为这一人群设计了促销标语:“我可一点儿都不傻。”

    实际上,在今天的德国,符合福利制度定义的穷人和中产阶级在物质上的差异已经基本消失。但是,穷人和中产阶级在其他方面有深刻且难以弥补的差异——称之为“鸿沟”更准确。

    2、拒绝工作的人

    在德国,夫妇二人失业在家,有两个孩子,那么,从政府那里得到的各种补贴加起来每个月有 2000 欧元,足够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如果父亲不想吃救济,想要出去工作自力更生,那么,至少每小时挣到 10 欧元才能达到原有吃救济的水平。

    所以,在德国下层阶级那里,不值得去工作已成广泛共识。多年失业者大有人在。长期失业,而不是贫穷,成为下层阶级的显著标志。

    找工作是不是很难呢?正好相反,德国许多地方都严重缺乏劳动力。

    由于本国的失业者舒舒服服地在家吃福利,很多企业不得不转而从外国引入劳动力。那些德国本国的穷人,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问题。问题在于,既然失业比工作挣得更多,为什么要去工作呢?

    和短期失业不同,长期失业,尤其是那种没有后顾之忧轻轻松松的失业,对人的影响非常深刻。

    对于劳动者来说,工作并不仅仅意味着获得收入。工作还意味着荣誉感、勤奋、成功、追求效率等工作伦理。而正是这些工作伦理为人的生活创造出意义,让人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外在形象。

    对那些长期失业吃福利的人来说,按时早起、学习、努力等生活习惯都已消失。虽然衣食无忧,但他们的生活已经不再有意义。

    3、穷人的生活方式

    近距离观察德国那些靠福利生活的穷人的生活方式,会发现,长期拒绝工作,并因此丧失了勤奋和上进之心,是形成这种生活方式的核心原因。

    一个长期脱离劳动的人,他的生活准则及价值观和劳动者迥然不同。由此造成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也天差地别。

    具体来说,德国穷人的生活方式的特点包括:

    一、缺乏自制能力

    以往被视为富贵病之一的糖尿病已成为德国下层阶级的常见病,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自制能力,放纵口舌之欲。他们喝下大量的高糖饮料、酗酒、吸烟、缺乏运动。这些都不是因为贫穷——真正的穷人可喝不起成打的高糖饮料,这些生活方式是缺乏自制能力的结果。

    过去,穷人因为艰苦的劳动而健康受损。现在的德国几乎不存在危害健康的职业。穷人的居住条件和医疗条件也已经根本改善。

已屏蔽

    吃救济的穷人的懒散懈怠也传给了他们的孩子。

    有记者采访一家皮划艇俱乐部,发现在那里挥汗训练的都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

    俱乐部的会费不是问题。俱乐部很愿意向穷人家的孩子提供免费待遇和补贴。问题在于,皮划艇运动对人的刻苦和遵守纪律要求很高。一个人缺席迟到,其他人就都要等着。一个人在训练中违反指令,可能导致船只倾覆和人员受伤。参加皮划艇训练,运动员必须全神贯注、严格执行指令。靠福利生活的下层阶级家庭的孩子根本做不到这些。

    守纪律、值得信赖、勤奋、有责任感这些非金钱特质,往往能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中最终成就。下层阶级的家庭因为远离工作而极度缺乏这些非金钱特质,他们的孩子也因此与此无缘。

    对政治,下层阶级同样冷漠。民主制度已经和他们无关。德国出现了一个和主流社会平行、但永不相交的下层阶级社会。人们互相能看得见,但彼此之间绝少有交往和互动。

    二、用卡车表决

    在德国城市中,很容易就能辨认出下层阶级聚居的社区。

    这些社区中,人们在路边无所事事地喝着啤酒,人行道上的垃圾久久无人清理。墙上满是涂鸦之作。人尿狗屎到处都是。

    下层阶级的人还特别喜欢宠物。这些社区的超市中,狗粮和酒占据了大量货架,新鲜食品和蔬菜却很少见。

    这些社区原来并不专属下层阶级。但当吃福利、放弃工作的人越来越多时,带有他们生活方式特色的街区景象就会越来越多。同时,中产阶级会越来越快地逃离这里——用卡车表决。

    同样,这些社区特色也和钱无关。

    体面规矩的生活并不一定要有钱才行。即使收入不高,也可以清理垃圾、保持墙面和路面清洁、不在小房子里养大型宠物、让家人吃健康饮食。做到这些需要的只是上进心、责任心,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可这些正是福利社会中的穷人最缺乏的。

    如果这些不良现象是由钱造成的,那么,当经济形势改善时,不良现象应该会有所缓解。但吊诡的是,每一次经济形势改善,对此类社区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其中的原因是:

    一旦经济形势改善,那些因为经济糟糕而丢掉工作、但还愿意找工作,愿意自力更生的人就会找到工作。而一旦找到工作,他们就会迅速逃离这里。

    偏偏这些还保持着上进心的人正是社区共同生活最需要的人。他们可能是负责任的家长、有耐心的足球教练、纠纷调解者、热心人,是孩子们的好榜样,是社区仅存的支柱力量。随着他们的离开,社区将越来越糟糕越来越破败,以至于毫无希望。

    三、破碎的家庭

已屏蔽

已屏蔽

    下层阶级不缺钱,他们缺的是父亲。父亲这个角色几乎从这些社区中消失了。

已屏蔽

    在破碎的家庭中,儿童极度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这种关爱并不必然需要钱。交谈、爱抚,甚至注视,对这些孩子来说都是奢侈品。

    下层阶级的家长不但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也毫无兴趣了解孩子在学习什么。在下层阶级社区的学校,老师在开家长会时可能会面对空无一人的教室。中产阶级家庭高度关注孩子的学习,精心设计和参与孩子课内外的教育。下层阶级父母则对此漠不关心。他们并不想要孩子日后出人头地。孩子能和他们一样,长大了也靠福利生活,就很不错嘛。

    4、穷人的鸦片

    时至今日,德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仍然顽固地认为,穷人之所以穷,只是因为他们缺钱。只要福利制度给他们足够的钱,就可以解决贫穷问题。

    可事实是,源源不断的救济金就像鸦片一样从根本上败坏了穷人的生活。

    他们形成了对福利救济的依赖,并因此拒绝工作,和社会脱节。他们丧失了做人起码的进取心和改变现实的勇气。也因此,除了寄希望于福利费的增加,他们完全没有提高生活水平的可能。他们成了地地道道的寄生虫和行尸走肉。

    在中文中,贫和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贫指的是经济困窘、收入不高。而穷的原意是指无路可走、没有希望——穷途末路。

    德国社会的现实表明,按照规划运行良好的福利制度,不但没有消灭穷人,反而大量制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穷人——彻底丧失未来和生活希望的人。

    作者:李子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6#
 楼主| 发表于 16-10-7 07:41:31 | 只看该作者
穷人真正缺的不是钱

格上理财网 09月21日 15:03
分类 :财经
阅读:65 抢沙发
在德国,人均月收入低于 1035 欧元(相当于 7700 人民币),就是福利制度定义下的穷人。


   1、根本不缺钱的穷人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福利制度的国家。说到德国的穷人,最奇怪也是最被视而不见的事实是:他们在经济上并不穷。

    说他们是穷人,完全是基于福利制度的人为定义。

    德国规定,个人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收入的 60% 的就是穷人。德国早已是经济发达国家,人均收入很高。于是水涨船高,在德国,人均月收入低于 1035 欧元(相当于 7700 人民币),就是福利制度定义下的穷人。

    与此同时,德国最低生活保障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自行车、收音机、电视机就进了最低生活保障清单。到 1985 年,清单已成厚厚一大本,赫然可见下列内容:150 克腌黄瓜;100 克家庭装冰淇淋,皮克勒侯爵风味;一张双程火车票,二等车厢,30公里……德国福利制度规定,单身失业者领取住房救济金的最低标准是 45 平方米。结果,这些人的住房面积比德国人均住房面积还要多 2 平方米。

    在德国穷人的家庭里,微波炉、游戏机、智能电话、计算机、大屏幕液晶电视,应有尽有。

    令人印象深刻是:德国穷人是新潮电子产品的最早消费者。对最新型号的手机、硬盘摄像机、DVD 播放机等最新科技产品,他们趋之若鹜。他们好像习惯于通过购买最新电子产品来缓解现实生活的挫败感。德国最大的家电连锁商城深谙此道,专门为这一人群设计了促销标语:“我可一点儿都不傻。”

    实际上,在今天的德国,符合福利制度定义的穷人和中产阶级在物质上的差异已经基本消失。但是,穷人和中产阶级在其他方面有深刻且难以弥补的差异——称之为“鸿沟”更准确。

    2、拒绝工作的人

    在德国,夫妇二人失业在家,有两个孩子,那么,从政府那里得到的各种补贴加起来每个月有 2000 欧元,足够维持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如果父亲不想吃救济,想要出去工作自力更生,那么,至少每小时挣到 10 欧元才能达到原有吃救济的水平。

    所以,在德国下层阶级那里,不值得去工作已成广泛共识。多年失业者大有人在。长期失业,而不是贫穷,成为下层阶级的显著标志。

    找工作是不是很难呢?正好相反,德国许多地方都严重缺乏劳动力。

    由于本国的失业者舒舒服服地在家吃福利,很多企业不得不转而从外国引入劳动力。那些德国本国的穷人,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问题。问题在于,既然失业比工作挣得更多,为什么要去工作呢?

    和短期失业不同,长期失业,尤其是那种没有后顾之忧轻轻松松的失业,对人的影响非常深刻。

    对于劳动者来说,工作并不仅仅意味着获得收入。工作还意味着荣誉感、勤奋、成功、追求效率等工作伦理。而正是这些工作伦理为人的生活创造出意义,让人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外在形象。

    对那些长期失业吃福利的人来说,按时早起、学习、努力等生活习惯都已消失。虽然衣食无忧,但他们的生活已经不再有意义。

    3、穷人的生活方式

    近距离观察德国那些靠福利生活的穷人的生活方式,会发现,长期拒绝工作,并因此丧失了勤奋和上进之心,是形成这种生活方式的核心原因。

    一个长期脱离劳动的人,他的生活准则及价值观和劳动者迥然不同。由此造成的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也天差地别。

    具体来说,德国穷人的生活方式的特点包括:

    一、缺乏自制能力

    以往被视为富贵病之一的糖尿病已成为德国下层阶级的常见病,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自制能力,放纵口舌之欲。他们喝下大量的高糖饮料、酗酒、吸烟、缺乏运动。这些都不是因为贫穷——真正的穷人可喝不起成打的高糖饮料,这些生活方式是缺乏自制能力的结果。

    过去,穷人因为艰苦的劳动而健康受损。现在的德国几乎不存在危害健康的职业。穷人的居住条件和医疗条件也已经根本改善。

已屏蔽

    吃救济的穷人的懒散懈怠也传给了他们的孩子。

    有记者采访一家皮划艇俱乐部,发现在那里挥汗训练的都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

    俱乐部的会费不是问题。俱乐部很愿意向穷人家的孩子提供免费待遇和补贴。问题在于,皮划艇运动对人的刻苦和遵守纪律要求很高。一个人缺席迟到,其他人就都要等着。一个人在训练中违反指令,可能导致船只倾覆和人员受伤。参加皮划艇训练,运动员必须全神贯注、严格执行指令。靠福利生活的下层阶级家庭的孩子根本做不到这些。

    守纪律、值得信赖、勤奋、有责任感这些非金钱特质,往往能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中最终成就。下层阶级的家庭因为远离工作而极度缺乏这些非金钱特质,他们的孩子也因此与此无缘。

    对政治,下层阶级同样冷漠。民主制度已经和他们无关。德国出现了一个和主流社会平行、但永不相交的下层阶级社会。人们互相能看得见,但彼此之间绝少有交往和互动。

    二、用卡车表决

    在德国城市中,很容易就能辨认出下层阶级聚居的社区。

    这些社区中,人们在路边无所事事地喝着啤酒,人行道上的垃圾久久无人清理。墙上满是涂鸦之作。人尿狗屎到处都是。

    下层阶级的人还特别喜欢宠物。这些社区的超市中,狗粮和酒占据了大量货架,新鲜食品和蔬菜却很少见。

    这些社区原来并不专属下层阶级。但当吃福利、放弃工作的人越来越多时,带有他们生活方式特色的街区景象就会越来越多。同时,中产阶级会越来越快地逃离这里——用卡车表决。

    同样,这些社区特色也和钱无关。

    体面规矩的生活并不一定要有钱才行。即使收入不高,也可以清理垃圾、保持墙面和路面清洁、不在小房子里养大型宠物、让家人吃健康饮食。做到这些需要的只是上进心、责任心,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可这些正是福利社会中的穷人最缺乏的。

    如果这些不良现象是由钱造成的,那么,当经济形势改善时,不良现象应该会有所缓解。但吊诡的是,每一次经济形势改善,对此类社区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其中的原因是:

    一旦经济形势改善,那些因为经济糟糕而丢掉工作、但还愿意找工作,愿意自力更生的人就会找到工作。而一旦找到工作,他们就会迅速逃离这里。

    偏偏这些还保持着上进心的人正是社区共同生活最需要的人。他们可能是负责任的家长、有耐心的足球教练、纠纷调解者、热心人,是孩子们的好榜样,是社区仅存的支柱力量。随着他们的离开,社区将越来越糟糕越来越破败,以至于毫无希望。

    三、破碎的家庭

已屏蔽

已屏蔽

    下层阶级不缺钱,他们缺的是父亲。父亲这个角色几乎从这些社区中消失了。

已屏蔽

    在破碎的家庭中,儿童极度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这种关爱并不必然需要钱。交谈、爱抚,甚至注视,对这些孩子来说都是奢侈品。

    下层阶级的家长不但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也毫无兴趣了解孩子在学习什么。在下层阶级社区的学校,老师在开家长会时可能会面对空无一人的教室。中产阶级家庭高度关注孩子的学习,精心设计和参与孩子课内外的教育。下层阶级父母则对此漠不关心。他们并不想要孩子日后出人头地。孩子能和他们一样,长大了也靠福利生活,就很不错嘛。

    4、穷人的鸦片

    时至今日,德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仍然顽固地认为,穷人之所以穷,只是因为他们缺钱。只要福利制度给他们足够的钱,就可以解决贫穷问题。

    可事实是,源源不断的救济金就像鸦片一样从根本上败坏了穷人的生活。

    他们形成了对福利救济的依赖,并因此拒绝工作,和社会脱节。他们丧失了做人起码的进取心和改变现实的勇气。也因此,除了寄希望于福利费的增加,他们完全没有提高生活水平的可能。他们成了地地道道的寄生虫和行尸走肉。

    在中文中,贫和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贫指的是经济困窘、收入不高。而穷的原意是指无路可走、没有希望——穷途末路。

    德国社会的现实表明,按照规划运行良好的福利制度,不但没有消灭穷人,反而大量制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穷人——彻底丧失未来和生活希望的人。

    作者:李子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7#
 楼主| 发表于 16-10-7 07:44:24 | 只看该作者
央行境外市场干预会吸走外汇储备多少血

阿尔法工场 09月21日 11:28
分类 :财经
阅读:35
抢沙发
近日离岸人民币利率飙升引发热议,多数舆论将其归咎于央行在离岸市场干预,以打压人民币空头。

近日离岸人民币利率飙升引发热议,多数舆论将其归咎于央行在离岸市场干预,以打压人民币空头。

不少朋友询问央行在离岸市场干预人民币走势是否会大量消耗外汇储备。笔者今天试图谈一下离岸市场干预和外汇储备的关系。

先简要介绍一下何为离岸干预。下定义很烦人,我们还是看个案例轻松些。

一个香港人A存款账户里有1亿人民币活期存款(真有钱呀),现在他想把人民币兑换成美元,于是向银行B申请卖出1亿人民币,银行B给A支付美元之后,A账户中的1亿人民币存款消失,增加了相应的美元存款。

此时1亿人民币到了银行B手中,B是不会拿着这1亿人民币的,它也要将1亿人民币出售给别人,以便将支付给A的美元弥补回来。此时A会面向整个离岸市场的所有银行出售这1亿人民币。

如果此时整个离岸市场没有人想卖出美元买入这1亿人民币,那么银行B只能将这1亿人民币降价出售。比如将1美元6.70人民币的报价调整为6.75人民币,如果成交了,离岸人民币就发生了明显的贬值。

如果央行不希望离岸人民币出现明显的贬值,此时央行可以在6.70的价位买入这1亿人民币,支付给B银行1492.5万美元。于是离岸市场人民币兑美元的报价稳定了,同时央行的外汇储备减少1492.5万美元。

在上述过程中,在香港人A打算清空自己的人民币存款账户之后,银行B实际上充当了中央银行和A之间的交易通道,最终人民币存款在离岸市场消失,央行的外汇储备变为A的美元存款。

那么究竟央行干预离岸市场需要消耗多少外汇储备呢?是否会像很多朋友担忧的那样,会像海绵挤水一样一点点地榨干我国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呢?

笔者觉得问题可能没有那么严重。

还是回到我们前面的例子,不难发现,做空人民币的前提是必须有人卖出人民币买入美元,当然买入欧元或者日元也可以,只不过市场上绝大多数人买入的是美元。

假设离岸市场所有人民币出售方的最终交易对手都是中国人民银行(当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不妨假设这种最极端的情况,以考验外汇储备的承受能力),外汇储备会面临多大压力呢?

首先必须清楚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存款总量究竟有多大。话句话说,可能因央行干预离岸市场而给外汇储备施加缩水压力的离岸人民币总额有多少呢?

这是个没有精确统计的数据,根据比较乐观的估算,在人民币升值预期比较强烈的2014年之前,离岸市场人民币总存量最多时大约超过2万亿人民币,其中香港市场最多。

根据金管局的统计,香港市场人民币存款总规模最高峰的时候有10036亿人民币,这是2014年12月底的数字。

但经过2015和2016年人民币贬值忧虑的不断冲击,离岸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已大为降低,截止2016年7月,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仅剩6671亿人民币,比高峰时下滑了3365亿人民币。

如果我们假设全球其他市场的人民币存量与香港市场同步减少,那么截止2016年7月底,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存量规模大约可能有1.3-1.5万亿元左右。

按照1.5万亿这个比较高的数字估算,如果以6.70的汇率折算,大约相当于2239亿美元。换句话说,假如离岸市场突然选择某一天集体抛售人民币,央行若要将离岸人民币汇率稳定在6.70左右,那么将动用2239亿美元。

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离岸市场人民币的减少不可能完全是央行干预人民币汇率造成的,有很多因素可能造成离岸人民币存量的减少,央行干预市场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甚至可能都不是主要因素。

举个例子,国家开发银行在香港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香港居民以人民币存款认购这种“点心债”之后,香港居民手中的人民币存款转化为人民币债券,虽然其持有的人民币资产没有减少,但是资产形式发生变化。随着国家开发银行将发债所筹人民币资金投向其他市场,香港市场的人民币存款同时减少。

除了点心债以外,香港企业或个人偿还人民币借款,以人民币支付进口货款,赴大陆旅游等等渠道都可能降低离岸市场的人民币存量。

在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消失之后,所有当初因升值诱惑而持有人民币的境外企业或个人都会增强通过上述种种渠道减持人民币的动力。

所以,真正需要通过央行干预市场而回流的人民币规模绝对要远远小于离岸市场的人民币总量。

换句话说,即使央行未来真的需要通过持续抛售美元来抑制离岸人民币的跌势,那么其对外汇储备的压力也绝对不会大于2239亿美元,可能1000亿美元差不多就是上限了。

现在可能很多朋友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国际大投行经常口头上制造各种关于人民币涨跌的舆论,但却很少真的操刀上阵,建立庞大的自营头寸去冒险。因为在手里筹码太少的情况下,这种赌方向的操作一旦遭遇央行狙击,几乎没有胜算。

所以对于大投行或者大型对冲基金来说,聪明的做法绝不是自己冲在市场的第一线,而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市场话语权,引导舆论激发普通民众和企业的恐慌,自己跟在后面收渔翁之利既轻松又安全。

在离岸人民币存量有限的情况下,离岸投资者有没有办法主动增加人民币负债,然后将借来的人民币抛售以做空人民币呢?

当然有,理论上他们可以通过向境内机构融资的方法获得人民币。但在目前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框架下,在岸机构向离岸市场融出人民币仍有障碍。

所以这种理论上可行的离岸做空行为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很大,这也是离岸市场做空行为不会给外汇储备带来太大压力的原因之一。

更多股票信息请下载阿尔法工场APP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分享0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8#
 楼主| 发表于 16-10-7 07:47:36 | 只看该作者
免费电视牌照成“香饽饽” 凤凰卫视加入抢夺大战

港股挖掘机 09月21日 09:48
分类 :财经
阅读:13
抢沙发
免费电视牌照成“香饽饽” 凤凰卫视(02008)加入抢夺大战
新一轮免费电视牌照争夺战开始。继亚视停播后,香港免费电视牌照又成为了各大电视媒体争抢的对象,而凤凰卫视(02008)也加入了战局。

9月20日,凤凰卫视发布公告,凤凰香港现为公司间接全资拥有附属公司,2016年5月6日,凤凰香港已向通讯事务管理局递交有关数码地面电视广播的香港本地免费电视服务牌照申请。倘若该申请获得批准,凤凰香港将进行公司架构重组,以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凤凰香港申请免费电视牌照,市场人士表示,或许因为凤凰卫视的现任主席兼大股东为刘长乐,据悉,刘长乐是亚视的前老板,2002年至2007年掌管亚视(拥有免费牌照),在其执掌期间,亚视曾出过一系列神作,因此一度超过TVB。然而近几年亚视鲜有力作,收视远不及上TVB,彻底失去观众后,最终遭政府收回免费电视牌照。现在亚视已经宣布停播。

相关人士进一步表示,在有了亚视的管理经历后,刘长乐在港申请免费电视牌照,相信他已有一套发展策略。

三间机构“抢夺”免费牌照

目前包括凤凰香港在内,共有三间机构申请免费电视牌照。此外香港现在有三间机构提供本地免费电视节目服务,包括无线电视、ViuTV,以及属于政府部门的香港电台。有线宽频(01097)旗下“奇妙电视”正积极筹组中,最迟明年五月启播。

值得注意的是,经营免费电视也是一项很“烧钱”的生意,在未产生盈利前便要作出巨额投资以制作节目及聘用人手等。比如,重新递交申请的香港电视(王维基那间)宣布假若日后获批开台,在6年内会投资34亿元。

目前仍未知悉凤凰在争取免视电视牌照上会作出多大的投入,但是据该公司中期业绩显示,其收入已下跌11.9%至17.08亿元,不论电视业务及新媒体业务均出现倒退,并且获得8290.6万元亏损。


牌照虽“烧钱”,获得也不易

然而牌照虽然“烧钱”,但想获得也没有那么容易,智通财经查阅香港《本地免费电视节目服务牌照》,得知要获批免费电视牌照,除了必须受香港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认为合适并在牌照上指明的条件所规限,还必须遵守香港《广播条例》。而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及/或通讯局会否考虑、或是否批出牌照、又或以哪些条款批出牌照,皆不受该指南所约制。

那么“免费牌照”又是怎么一回事?据了解,香港免费电视节目服务指拟供或可供超过5000个住宅单位在香港免费接收的电视节目服务,并以香港为主要目标市场。由于此类电视节目服务最普及,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最大,因此受到较严格的规管。如果增发牌照,对于香港市民,他们看免费电视节目有了更多选择。

此外持牌机构均须遵行下列规定:设有1个中文台及1个英文台;于广告宣传时间方面,在每天下午5时至晚上11时的时段内,就每个时钟小时而言合计不得超逾10分钟,而在其他时间,广告宣传时间占在有关时段内提供的节目服务的总时间合计不得超逾18%;播放不少于指定数量的儿童节目,其中包括一定比例的本地制作;及播放政府为学校提供的节目。

截至9月20日收盘,凤凰卫视股价上升1.88%至1.63港元,看来凤凰香港能否拿到牌照还是一个谜。

更多港股及海外理财资讯,请点击www.zhitongcaijing.com(搜索“智通财经”);欲加入智通港股投资群,请加智通客服微信(ztcjkf)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分享0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9#
 楼主| 发表于 16-10-7 07:49:47 | 只看该作者
A股振幅创14年新低,有何寓意?

郭施亮 09月20日 23:58
分类 :财经
阅读:1317
抢沙发
A股振幅创14年新低,有何寓意?

A股振幅创14年新低,有何寓意?

股市投资人气极度低迷,这是近一段时期市场的真实写照。然而,回顾近期的市场表现,基本还是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而当市场出现单日上涨的行情时,往往也是处于一种缩量上涨的姿态,对市场持续做多的热情构成了冲击。

其中,以上证指数为例,在9月20日全天的交易时间段内,市场全天波动空间仅有12点,而全天累计最大振幅仅有0.4%。至于两市合计成交量能,却继续维持极度缩量的状态,而目前两市合计成交量能再度下一个台阶,收盘时两市合计仅有3500亿元左右的量能水平。

A股振幅创14年新低,这一现象备受市场的高度重视。然而,对于市场而言,面对当前的市场表现,既有蕴藏持续缩量整理后的变盘趋势,又有内外部市场环境的不明确预期而引发的观望氛围升级的问题。或许,对于此时此刻,市场各方似乎仍在等待着契机,而在股市处于上下两难的过程中,更多的资金仍然会选择观望的态度,试图回避短期市场不必要的波动风险。

量价先行,量能指标往往属于股市表现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然而,从近期A股市场的量能变动情况来看,两市日均成交量能基本上呈现出持续萎缩的姿态,而在前期市场表现有所活跃的时候,两市合计日均成交量能仍然能够保持在7000余亿元的水平。但,时至今日,两市合计日均成交量能却仅有之前活跃日均量能的一半水平。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A股市场,人气依然极度低迷,而市场各方的观望情绪仍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或许,对于不少资金而言,它们选择持续观望的策略,还是会存在不少的考虑。

其中,以股市外部环境为例,美联储加息压力依存,而这一块石头未能得以最终落地,始终压抑着市场持续做多的热情。

再者,随着深港通的“通车”临近,两地市场之间的折溢价率空间依旧较大,而对于不少资金来说,在两地市场折溢价空间持续缩窄的过程中,试图借此契机获得阶段性的套利空间,并充分利用港股市场的估值优势,来实现深港通“通车”预期下的投资利润最大化。或许,这也是近期沪港通渠道中,资金“南下”意味远高于“北上”的一个真实写照。换一种角度来看,在“南下”资金寻求更多的套利机会之际,也从某种程度上分流了A股市场的部分存量资金。

市场环境,乃至是政策环境的不明朗化,或许成为了近期股市资金稍显谨慎的真实写照。但是,对于市场而言,在振幅极度缩小,日均成交量能极度缩量的状态下,或意味着股市有望加速迎来阶段性的变盘转折点。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当下的股市大环境,仍然离不开国家队资金的稳定效应,而在国家队资金对部分权重股乃至超级权重股票的高度控盘格局下,却进一步缩减了股市的波动风险。与此同时,经历了之前轰轰烈烈的“去杠杆化”“去泡沫化”过程,股市持续做多热情已经大不如前,而市场的稳定性也有望进一步提升,但对于投资者而言,却进一步增加他们的操作难度,而从股市中赚钱的难度也越来越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0#
 楼主| 发表于 16-10-7 07:52:54 | 只看该作者
美国总让北京背全球经济黑锅 日本都看不下去了

星火记者联盟 09月20日 18:46
分类 :财经
阅读:52
抢沙发
美国总让北京背全球经济黑锅 日本都看不下去了
拿中国说事已经成为美国高层推进新政的一贯做法。但奥巴马这次遭到日本媒体痛批,日本媒体都烦了,称奥巴马屡次拿中国说事推TPP。看来连一向和美国站在一起的日本媒体也对奥巴马的TPP计划存疑了。


综合媒体报道,奥巴马任期快要结束,为给自己留下一些外交遗产,正在全力冲刺TPP协议,为使得协议获得国会通过,奥巴马屡次拿中国威胁说事。

日经中文网再次发文分析奥巴马的TPP计划。标题为:“奥巴马为呼吁批准TPP拿中国说事。”又是TPP,又是拿中国说事。看来连一向和美国站在一起的日本媒体也对奥巴马的TPP计划存疑了。

文章说,美国总统奥巴马于当地时间9月16日与政财界要人围绕跨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在白宫进行会谈,并就为推动美国国会批准TPP而展开合作达成一致。奥巴马对记者表示,“中国正寻求在亚洲构建自主的贸易制度。这明显不是有利于美国企业的规则”,强调了TPP的必要性。

参加会谈的人有曾参加总统选举共和党候选人提名争夺战的俄亥俄州州长卡西奇、前纽约市长彭博、前财长保尔森和美国IBM首席执行官(CEO)罗密提等人。

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前国务卿希拉里与共和党候选人、房地产大亨特朗普均认为TPP将夺走美国的就业岗位,显示出反对TPP的态度。奥巴马针对TPP指出,“存在很多误解”。强调称如果TPP无法得到批准,“将对美国带来长期的不利”。

卡西奇在会谈后与美国白宫发言人厄内斯特一同在白宫举行了记者会。在野党州长在白宫举行记者会实属罕见。他表示“经济基础将加强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对中国崛起显示出警惕感。

文章写道,美国许多制造业岗位在过去的20多年里都自动消失不见了,然而这并不是贸易惹的祸。随着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进行在线交易,对美国企业来说,更多的进入国外市场至关重要,包括国内的制造业已经愈加依赖国外市场以在国内提供就业岗位。

文章继而称,美国当今最大的挑战就是制造更多的高薪岗位,并确保更多的美国人具备达到这些高薪岗位所要求的技能与教育水平。这些岗位会依赖国外市场提供原材料、劳动力和消费者。打破进入这些市场的壁垒对美国全球经济的未来至关重要,TPP将会帮助美国做到这一点。

实际上,日媒难得发文质疑称,奥巴马都成“跛脚鸭”了,TPP还有希望?

据日本经济新闻近日发表文章,日本作为TPP中的核心成员,其媒体声音或代表日本本国也对美国“大哥”的TPP计划产生怀疑。以下为日经全文:

美国总统奥巴马9月8日结束了任期内的最后一次亚洲访问。尽管很想给自己提出的重视亚洲战略扫尾,但作为这一战略核心的跨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由于国会的反对,何时得到批准还没有眉目。如果照目前情况发展下去,将会陷入战略骨架缺失的状态,奥巴马的外交目标有可能在空洞化中匆匆收场。

文章称,奥巴马之所以把重视亚洲战略放在心上,是因为中国在经济上不断崛起。TPP将打造一个由美国和日本等主导的高标准贸易规则。奥巴马曾称:“如果(TPP)不能得到批准,规则将会由中国这样的国家来书写”。

文章分析认为,从国会会期反过来推算TPP在“跛脚鸭时期”获得批准的可能性,严峻的局面将浮出水面。这是因为,围绕在“跛脚鸭时期”将哪些议题作为最优先课题,奥巴马与民主党存在意见分歧。民主党很多声音认为应最优先批准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去世后的继任人事安排。

如果在明年1月之前,有望对中国产生威慑效果的TPP生效无法获得国会批准,奥巴马的亚洲外交被打上失败烙印的可能性就将增大。

本文由星火记者联盟(微信ID:cctv11227)供稿,于无声处听惊雷,敢讲话、讲真话,是财经爱好者不可多得的内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分享8044
扫一扫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3 14:28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