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面楚歌,中国实体经济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会有经济危机吗?
房地产投资融资俱乐部2016-05-08 23:32:31阅读(31853) 评论(2)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一、实体经济形势严峻
一、实体经济形势严峻
先简单说一下目前的经济形势。传统制造业就不说了,一比钓早。农业,三大主粮价格全线下跌。工业,ppi连续49个月下降。餐饮,中高端的都卖自助餐了。酒类销量下滑,红酒烂市了。钢铁水泥煤炭,回到90年代的价格了。
你们知道实体经济有多惨吗?我就说一件事!20年前,你爸月薪500元的时候,一个打火机是1元,现在你月薪5000元了,一个打火机还是1元。你说这些制造业老板是不是哭到惨绝人寰的地步了?
二、东亚南亚开始发力
HM,ZARA,中国大陆最畅销的女装品牌。中国市场里面这两个牌子,约70%是东南亚制造,不相信,你去大商场看看标签。而且这种趋势会加速发展。宜家、nike,已经开始把工厂搬到东南亚了。
12亿印度人也已经杀到家门口了。昨天浦东国际展览中心,很多印度人都在搞大展台,专门承接适合空运的小东西,主要是衣服牛仔裤上的花边和小珠花饰品等机器无法批量生产的手工制造品。由于体积小重量轻,适合空运。报价只有国内的一半(印度人工便宜),吸引了大量的中国生产商咨询。
同样两条裤子:一条是越南成本,一条是浙江成本,沃尔玛买哪一条?这就是中国出口的痛点。越南在低端制造业的水平不比中国农民差,而且工资又那么低。
东南亚和南亚的潜力有多大?越南缅甸合计超一亿人口,巴基斯坦接近两亿人口,都是靠海的低成本地区,一旦发力,制造业十年就上来了。印度是英语国家,服务业的巨人。中国的中低端工业和服务业,在目前的成本环境中,毫无价格优势可言。
中国出口何时凋零,不取决于我们的努力,而取决于东南亚的产业承接速度。不管我们如何努力,成本不可能低过东南亚民工的500元人民币月薪。裤子不说了,就算是手机电子业,只要东南亚加快承接,大幅度萎缩也是很快的。高端产业(光伏、重工、设备),东南亚暂时承接不了,但欧美想自己做,就对你双反调查。
我敢断言十年之内,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必定把中国出口拍死在沙滩上。以后,裤子是巴基斯坦进口了。皮鞋是越南进口的。大米是南美洲进口的。塑料盆是缅甸进口的。我们基本就剩下大国企,拆房子和炒房子了。不要再提什么小米了,美国苹果+东南亚人力一结合,就没小米什么事情了。到时候,要么工人重回低工资年代,要么政府和公务员让利,否则中国出口失败带来的失业问题和外汇短缺,将是极大的麻烦。你想想那么多毫无技能的近视眼大学生聚集在大城市怎么办?
中国经济的起步很成功,中国农民肯吃苦,守纪律,任劳任怨。但第二步走得不行,在制造业积累了资金后,通过四万亿、炒房潮,吃光用光了。这一点,真的很郁闷。
三、实体经济究竟被谁打垮?
(1)税费:不能承受之重
社会保险33%,企业所得税20%,增值税17%,个税累进,粗算10%,贷款利息10%,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动不动被科长起诉罚款,你还得找个律师应付一下。如果还觉得容易的话,你可以办个企业试试看!
现在在上海开个最小的公司,租最小的市区办公室,人工,房租,办工设备,税费,样样都贵,起步每年40万。十人公司每年要100万。这是最低标准,员工还十分不满意待遇。普通人有啥生意,能够在养活这么多人的情况下,还能够赚钱?
做生意真的很难的,不是开玩笑。炒菜,一个盘子赚8元,手炒断了,也赚不了多少。经常遇到刁蛮顾客,没事找茬,老板娘还要亲自冲上去吵,还要小舅子假装小混混。小店一开,动不动就要罚款,卫生啊,广告啊,消防啊,哎,要是都懂这些法规,还会去炒菜吗?
说个真人真事。我有个亲戚,某年春节前雇了个小面包车,三人带了六箱儿童服装,在高速被交警拦下,人货混装,罚款一万。那两个小夫妻身上没有一万元,走不了,春节前,那么冷的天,小夫妻在高速边上哭了一晚上,没人理他们。
(2)各项成本不断攀升
对于制造业而言,主要的生产要素都在涨价。工资社保,每年增加12%-15%,食堂菜价,水价,气价,都在涨,房租是长期合同,一般也是每年上涨一点点。再算算物流成本,中国到处是收费站,产品从苏北小县城出厂,到四川小县城销售,中转三四次,价格基本是涨三倍,否则就是亏。总而言之,所有东西都在涨,唯独是出厂价格持续下跌,小老板真的是欲哭无泪了。
现在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黑白两道的压迫,销售冷到冰点,知识产权保护为0,合同无法履行,到处都是收费站。这种现实情况,怎么可能产生大批优质企业?
(3)融资难,难于上青天
作为曾经的小老板,我深刻体会到贷款的酸甜苦辣。如果你要是为社会创造财富而去申请企业贷款,那无数表格和各种痛苦,会让你觉得办企业好像是在干坏事。如果是炒房去贷款,随便开个假证明,说自己月薪四万,银行会默契的假装不知道,闭起眼睛放贷。
为什么银行不肯放款给中小企业?原因很简单,你的生意不能稳赚钱,银行不想借给你。贷款100万元给小民企和贷款一个亿给大国企,花费的成本是一样的,银行自然没有心思理会中小企业了。
现在的情况是,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国企拿到了资金后无处投资,于是资金在国企手里转个弯,高息放贷给中小企业。国企成为贷款的二道贩子,再扒了小老板一层皮。中小企业雪上加霜,惨惨惨。
(4)劳动力都往工地跑
中国制造业不是和欧美日制造业竞争,而是和有天量贷款的国企基建竞争资金实力。建筑工地开出的超高工资,普通制造业根本无力对抗。你培养了3年的熟练工,工地一加薪就跑了,你和谁去竞争?所谓招工容易,是要高工资的,否则没人来,现在一个办公室文员,吹空调都要3500+五险一金,而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是国企主导,根本不考虑投资收益,也无所谓劳动力成本,缺人就加工资,通过高工资诱惑制造业服务业的人到工地砌砖。基建的资金来源于贷款,且无所谓还贷,制造业要考虑成本和利润,只好收摊了。许多高速公路给农民工发高工资,但本身亏损,搞笑吧?一旦不印,农民工的高工资立即就没了。
(5)房地产摧毁实体经济
房地产已经占领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了。2015年中国GDP是67万亿,其中全国卖地收入是3.4万亿。在房价构成中,地价约占30%,也就是说房地产创造了11.3万亿gdp,再加上中介,装修,家电家具,估计30%的gdp直接由房价而来。另外,3.4万亿的卖地收入,又拉动了铁公鸡,杠杆率至少是3倍,又是15%gdp。一账算下来,房地产投资在GDP的占比超过45%。
但房地产经济有个最大的恶果,就是利润由寡头分享,其他人很惨。农民工辛辛苦苦拿了万元月薪,包工头赚了20万,一转身又交给老家县城的房产商了。由于房地产抽走了所有的消费资金,老百姓只剩下生活必需品消费,这就导致各行各业的很多产品卖不出去了。
06年至今,粮食和一般工业品涨价一倍不到,电子产品还在降价,例如电脑手机相机。制造业平均工资加社保,合计涨了3倍,小老板坠入深渊,苦不堪言。与此同时,员工也没有得到多大的实惠,因为多出来的收入,全部被楼市抢走了。近十年,全社会所有人,任劳任怨的养肥了房产商。
其实我不关心谁赚了钱,房产商赚钱也好,小老板赚钱也好,农民工赚钱也好,都可以,无所谓。我只关心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是否得到增强。现在问题是,房地产经济不需要技术,不需要效率,只要有本事去贷款,有本事去盖章,就可以赚大钱,这是最坏的结果。
(6)四万亿的冲击
中国在2009年的时候,制造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来经济危机能够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剩下的做大做强,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结果,四万亿来了,把房价推高数倍,实体全部屌丝,于是,中国制造业就回头走,往人工高成本,产品劣质化,规模作坊化,价格低价化的初期模式道路上走了。可悲!
四万亿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秩序,现在走不回去了。09年之前私企是暴富了,但大部分老板没有去吃喝嫖赌,想的是继续研发创新,走向世界,那时候成功学非常流行。后来是,先倒霉的关厂买房,反而发财了,坚持不懈的老板,全部SB了。
(7)社会地位太低
"小私企,企业主,小老板",当你听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你不会联想到好事,只会联想到,他们在欺负工人,剥削工人,血汗工厂,脏乱差,违法乱纪,做坏事。是不是?这就是我们当前的现实。其实这些人,维系了中国70%的就业,虽然工人目前还吃住一般。
过去5年,从事实体经济的人被互联网和金融人士嘲笑为老土。互联网现在大家看清楚了,就是借钱、发钱和烧钱,去年获得A轮融资的846家创业公司现在都快倒闭完了。金融由于引进了高等数学的表述方式,把99.99%的人弄晕了,一直很神秘兮兮的,写个报告的也能够搞到年薪60万。现在也看明白了,也就是借新还旧,如果下一期续不上,立即出问题。关了灯,都一样。
四、中国经济下一步何去何从?
制造业是一切行业之母。房子不是卖给建筑工的,金融产品的利润是来自实体的,服务业主要是源于生产利润的消费,然后是这些行业之间的相互循环交易。近两年,制造业用工数是大量下滑的,但是表面上看不出来。因为新的劳动力,大学生跑到大城市当销售和服务员了,非大学生去建筑工地了。
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至今,中国运气好的无与伦比。第一波港台疯狂涌入,第二波是最惠国待遇导致的出口狂涨,第三波外资+入世,一下子成为出口冠军,第四波更奇怪,本来小布什要来找碴了,结果911了,美国一下子和我们又是好朋友了。但是到了现在,实体滞涨,楼市狂欢。该怎么办呢?
中国经济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了,现在走的每一步都会对未来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上一次类似情况是1998年。98年国企大下岗之前,当时有两个可能,一是继续印钞维持那些没有竞争力的国企,二是不再输血,国企员工下岗。朱总理没有选择印钞,是真正的调结构,但得罪了太多太多的人。朱总理的改革是真刀真枪,触动灵魂的。国企几千万人真就下岗了,北海和海南的房地产泡沫真的就破了,精简机构真的就减下来了,真的入世了,汇率真的改了,价格双轨制真的取消了。几刀下去,刀刀见红。朱总理的改革虽然让很多人利益受损,但是中国经济一下子就起来了。
我后来想想朱总理壮士断腕,让那么多国企干部职工下岗,他心里承担了多少痛苦啊。1993年,朱总理让海南房地产,一夜崩盘,得罪了多少权贵,他心里承担了多少压力。这个民族之所以有希望,就是还有几个这样的人。
现在的改革呢,好改的基本改完了,剩下的都是伤筋动骨的项目了。一刀下去,必然剧痛。你想想当今社会,富得流油的,就剩下这几个了:房产商,大国企,二代哥。你看谁比较好说话?
环顾四周,有谁愿意为此轮改革买单?没有!拿望远镜也找不到一个。
中国会有经济危机吗?
作者:长沙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 朱锡庆,来源:南方都市报
小报告君语:本文写于2013年,但是那时候的问题现在仍在讨论。所以,与其简单的直呼危机,不如研究真的问题。
若说中国经济处在大危机的前夜,就要问究竟属哪一种危机。影子银行会导致出现大面积的违约吗?还不至于,危机一定是大面积的违约实质发生。地方债也是问题,但不是危机。哪怕地方政府的这个开发模式被毁掉,地方政府欠了一些钱,还是有办法处理的。人民币在升值,物价也比较稳定,中国发生币值大幅波动的危机的可能性也不大。
先来分析一下最近中国三个领域发生的热点事件。
地产调控
第一个领域是房地产。中国的房地产是个新兴产业。以前是单位建房,以福利的形式分给职工,住宿条件很差。1997年有了住房信贷,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中国所有的城市在这15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90%以上的城市老城区推倒重建,道路管线重铺,城区面积扩大若干倍以上。
为什么城市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一是与商品房制度推出有关。二是与地方政府的经营有关。如果没有地方政府的“经营城市”,中国的城市也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所谓“经营城市”,即是地方政府负责征地,负责基础设施建设,修路铺管道,并负责招商引资,改变土地用途,并形成了一个盈利模式。地方政府把土地征过来的价格和卖给开发商的价格有一个差价,这个差价成为地方政府的收入,有此收入后又启动了第二波的开发。政府做这个事情,交易费用很低,并由此有了源源不断的收入来源,把土地很快就开发出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原来靠行政级别来分配住房的制度被废除了,现在谁出得起价谁得,买别墅也没有问题。原来连房屋装修都不会,而在这短短15年间,中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地产企业,建造的房子质量改善很快。带来的一个后果是所有人的住房条件都得到了改善。从效果看,这是一个高效的城市开发模式,立竿见影,城市面貌和居民的居住条件迅速改善。地产的产业链很长,有很好的带动效应,还有活跃全局的作用。
既然如此,为何政府要去打压调控,去限价限购?给出的原因是居民说房价太高,买不起。世界上任何一项商品或服务,是人人都能买得起的吗?说房价高要打压,这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创举。房屋的建造价格一平米可能就两三千块钱,但卖出去几万块,房地产商暴利,搞得低收入居民没有房子住,就呼吁打压。这个看法很有问题。
在上海外滩建造一个房子,与在新疆沙漠里建造同样的一个房子,造价差不多,但售价是天壤之别。决定房价的最主要因素是位置(租值)。做过生意的可能会理解,在繁华街道和里巷里同样大小,同样装修的门面,价格天差地别。房子的周围环境也很重要,看到江景的与看不到江景的房子,价格可能相差一倍以上。位置是无形的,有大位置和小位置,北京和上海的地理位置重要是大位置,北京市二环里的某个街道是小位置,这些都影响房价。这些年城市的房价上涨快,恰好表明城市有进步,通过基础设施和道路建设,位置显着改善。
这里确有一个问题,一个城市房价增长快,但一部分居民可能收入低,买不起,租金很贵,也租不起,怎么办?唐代白居易刚到长安时,拿诗给一长者看,长者调侃说,长安的房价高,想白白地居住不容易。后来看到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赶快改口说,写得如此好,在哪里居住都容易。北京房价高,居民收入低,租都租不起,那就换一个收入能支付栖身之处就是了。
但中国现在有一个问题是户籍管制,民众不能自由迁徙。房价是调节人口空间配置的最好手段,即人要生活在与他的能力及收入水平匹配的地方。但现在户籍管制限制了要素和人员的流动。北京的位置如此重要,当然要容纳高附加值的产业,房价升上来,产业和人口都要重新配置,但户籍管制是障碍。
回头来看,户籍制这些原来计划经济遗留下的陈规陋习与现在的市场经济不匹配,在隐隐发作,造成了当前的冲突。
地方债和“钱荒”
第二个领域是地方债。现在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地方债总额是4万亿左右,也有说12万亿的。认为是中国经济的“未爆弹”和“大隐忧”。
中国城市在短短15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城区差不多推倒重建,新城区扩大了若干倍。与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模式有关。地方政府之前的收入主要是税费,并以这些收入来开支,预算是平衡的。现在突然要拿出钱来修路铺管线,初始资金肯定是要融的,之后再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也要融资。地方政府经营城市是地方政府当业主,先进行投资,修路铺管线,把原来的土地位置改善。这还不行,地方政府还要去招商,把土地的用途改变。土地的位置和用途改变了,土地才能升值,地方政府就是赚这两个改变后的溢价,这个溢价是政府投资的结果。
1990年代中期,地方政府很穷,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经营土地。这个办法是各个地方政府逐渐摸索,艰难试出来的,包括一些商人参与其中。一些地方政府做得不错,另一些政府就去学,然后慢慢在全国扩散。这是一个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模式,而且随着发展,一些区县的土地出售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无可厚非。只要地方政府改变土地用途,铺设管线,改善土地位置这个事情本身做得对,通俗一点讲,只要它这个地能卖得出去,这个模式就没有问题的。它融的那点资算什么?银行改制后,没有那么蠢,它很清楚,只要地方政府的地能卖得出去,给地方政府贷款就没有风险。
地方政府的债务平台有多大风险?搞清楚里面的细节,看不到风险从何而来,但现在的确有问题了,一些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借了银行的钱,到期还不了了,有的在借新债还旧债。什么原因造成的?就是打压房地产,地卖不出去了。这个开发模式被破坏了。
第三个“钱荒”。关于银行的表外业务,也就是“影子银行”问题,我以为是不实指责。银行流动性又如此充裕,而一些领域的融资渠道被人为切断,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流动性泛滥成灾,而另一些领域受政策的干扰,尤其是需要大量资金的领域,是干裂的,渴得要命。“影子银行”的作用恰在此,通过变通,它从这里引一点水,去浇灌另一个干渴的领域。这是这3年来银行的表外业务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它使得调控政策对经济的扭曲效应部分得到了矫正。但它也存在一个缺陷。充裕的是短期流动性,而影子银行放出去的资金的是长期的,就造成了期限错配,拿短期的流动性去发行长期的收益产品。当这类业务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的确会存在大面积违约的风险。
目前国内的“影子银行”则更多的是阐释一种规避监管的功能。银行不计入信贷业务的银信理财产品,也称为“影子银行”。 目前“影子银行”有三种最主要存在形式: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
现在有些人看到了期限错配的违约风险,但把错了脉,下错了药。
中国经济有危机吗?
经济增速下滑,出现了“钱荒”,地方债务问题和产能过剩等现象,导致了一些议论,即中国经济有没有危机。现在形成了一种气氛,对中国经济的共同诊断是有危机,或处在危机的前夜。很多投行所做的报告也在大肆唱空中国。
但中国究竟有没有危机,这个判断和分析重要,若对病症的分析不对,会乱吃药而出大事。
什么是危机,危机的标志是什么?是银行倒闭算危机?还是大量失业算危机?说中国经济有危机,这30年从未间断,年年有人喊。这里首先要研究一下危机的案例,把危机分门别类,再来对照中国,判断是不是有危机。
人类有史以来的危机有三类。第一类就是像欧债危机之类的,长期大规模的透支累积到一定的程度造成的。因为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累积到一定程度是再也借不到一毛钱,危机全面爆发。第二类是由于某个信号的误导,使得企业和个体出现大面积的决策错误,导致签订的合同大部分履行不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属这种。居民向银行借钱买房子,分期偿还,银行又通过衍生品市场把这个债务打包卖掉。次贷危机只要满足两个条件就不会爆发,一是房价不降,二是居民收入是按照克林顿新经济时期的增速增加。而一旦居民的收入与预期不符合,还不了银行的钱,整个危机就会爆发。第三类是币值危机。币值剧烈的波动,尤其是发生严重的通胀通缩。
若说中国经济处在大危机的前夜,就要问究竟属哪一种危机。影子银行会导致出现大面积的违约吗?还不至于,危机一定是大面积的违约实质发生。地方债也是问题,但不是危机。哪怕地方政府的这个开发模式被毁掉,地方政府欠了一些钱,还是有办法处理的。人民币在升值,物价也比较稳定,中国发生币值大幅波动的危机可能性也不大。
中国当下确有问题,但不是危机,且这些问题大多同自以为是的调控有关。病症找不准而乱治,倒真有可能把问题演化为危机。一个人感冒了,却误诊为癌症而去化疗,结果可想而知。
建议
最后谈一谈对中国未来10年、20年发展的一点建议。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中国这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创造了人类史上的奇迹,但对未来乐观的少。
判断中国经济的未来,要看过去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根基还在不在。这根基就是以极低的成本获取知识的途径,它没有断掉。经济增长的本质是民众知识的增长。中国现在民间的知识增长很快,农民还在学习加工制造的知识,企业家在成批的成长,这些都表现为知识增量的存在。
现在很多人担心美国搞再工业化会回流,担心制造业会转移到印度越南去,而我认为至少在今后20年的时间内,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无可撼动,因为中国民间获取知识的成本是个极限成本。中国是靠打工在“干中学”,知识更新的成本近于零;中国有5000年悠久历史,中国人学习能力很强;同时,中国是一个大国,学习的环境好。一个小国只能学一部分,而全世界的企业都跑到中国来办厂,知识源头来自全球,其他小国是没有办法比的。这些优势怎么可能会在一夜间丢掉?中国的知识增量一直没有衰减的迹象,经济增长的根基没有坏掉。
但对未来的发展,我有一个担心。原来30年来改革开放,让各地区试而生成制度的方法逐渐被抛弃,现在从外面胡乱抄袭一些法条。大陆法的法条体系是人构造出来的,很粗糙,又想当然,表现出来就是很多法条成执行不了的一纸空文。如若严格执行有关税法,不偷税漏税,中国所有的企业都会死掉,现在没有死掉,是因为企业或多或少都偷税漏税。
这些通用条款是如此的幼稚粗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是一个大隐患,目前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泛罪化”,所有的人或多或少都违规,这其实是个“制度悲剧”。这些粗糙的通用条款若是完全的一纸空文也好,但又不是,执法部门还时不时来点检查执法。它造成的一个恶果是个体都没有安全感。如此粗糙的条款怎么能支撑得了中国经济日益庞大的体量?这些法条生成方式要改。
现在政府在力推升级转型,但什么是“升级”,不清楚。这个问题从知识的视角可以看得很清楚,中国经济发展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学习,二是集成,三是大量原创知识的涌现。中国现在处在第二个阶段,即集成创新的阶段,把来自世界各地的知识汇集起来,产生新的知识。现在世界开始进入到“智物时代”了,智能化、网络化是一大趋势,原来很多物品携带的是能量,现在注入了智慧,中国必须要抓住这个趋势,在集成创新的阶段时就融入智物时代,完成升级。所谓升级的要领就在这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