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湘峰 于 16-5-9 15:16 编辑
苦从何来?
痛苦源于无明。无明指对人、事、物的错误认识。就人而言,认为有一个独立、恒一存在的“我”,继而对这“我”生起执着,然后对“我的”生起执着。就事物而言,认为有独立、绝对、固有存在的事物。这样的见解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与人、事、物的真实状态相反。世间万象皆依缘起,随条件的聚合、变化而生成、变化、坏失,无可执持。
见解与真相的偏离,使我们处于愚蔽、扭曲、不得自在的状态,把原本无常的误认为本该恒常,把无我的执为固有,因而一再地幻灭、失落,求而不得,无从安心。
因缘和合的现象,包括我们自己和一切身外之物之事在内,都不离痛苦的本质。拿我们每个人来说,有生便有死,在生死之间有无常老病、种种缺憾,这副身心不过是变化的相似相续,哪里有什么是真正靠得住的?
身心之外,如果我们认为有所得,则必定会经历失去。有积聚,必有消散时。有爱恋,必有怨怼时。这不是说你需要刻意地以消极悲观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而是你要看到得、聚、爱、福背后失、散、恨、祸的势。你也许会说,何不反过来看,失去必有得到时,遇祸必有得福时。的确可以这样看,但之后呢?还是得失得失,反复反复。留心观察,便慢慢体会到,轮回就是这样不由自主地无心轮转,周而复始的无可奈何。所以佛陀说,要完全远离痛苦,只有出离轮回。
什么样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远离痛苦烦恼?具体的方法要依各要根机而定,没有一刀切、放之四海皆准的固定套路。就大多数人的根机而言,贪婪、嗔恨等作为需要断除的对象,以不净观等方法加以对治,是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在此基础上,通过学习法,增进对空性的了解后,可以逐渐把贪婪、嗔恨等作为净化的对象,以观修空性等方便法门摄持,了达烦恼的本性为空,从而息灭痛苦。
——摘自《通过佛法看世界》
慈悲心的训练
——摘自《通过佛法看世界》 心的训练可以从觉察开始,尽量清晰地了各自己身心的活动,言语、举动、感受、情绪、心念的生灭变化,久之,心会变得安静而敏锐,并且对苦、无常等生出切身的领悟。 另一项训练是专注,制心一处。比如持咒、念佛、诵经、抄经、调息等,都能起到这个作用。把一颗习惯于散乱驰求的心系在一句心咒、一句佛号或呼吸吐纳上,就好像把一匹野马系在了木桩上,尽管它还是会跑开,但跑不远,兜一个圈子又不得不回来,等它自己跑累了,自然就老实不动了。心也是这样,尽管开始持咒、念佛时,还是会杂念纷飞,但不用着急,杂念随他去,我只抱住这一声心咒、佛号不放,慢慢地,心就安静下来了。 上面这两项训练会增强洞察力和专注力,这意味着我们能够在洞悉宏观同时不失对微观的专注,在专注的同时可以保持开放,这时可以对佛法教义,比如无常、苦、空、慈悲等教法,进行思维。心静之后不是一味地静止下去,而是开始由静中生发、觉受,或者在静的基础上观察、思维教法,并进一步在心中生起乃至证悟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