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如邓小平1926年1月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撰写的自述中所说:
生活的痛苦,使我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很大的影响,最初两年对资本主义社会性的痛恶略有感觉。
邓小平的这份法国工作并没有持续很久,恶劣的工作环境、微薄的薪水和远超出年龄的高强度劳动,让16岁的邓小平不得不做出了离开的决定。
邓小平从施奈德钢铁厂辞职后,又陆续做过许多杂工,经常每天只吃两顿饭,主要是面包和自来水。许多同学衣食无着,营养不良,有的甚至生病而死,还有一位四川籍学生,由于对生活失去了希望而自杀。他们本来就受尽风霜,才能奋斗出国,到法国后更无丰衣足食可言,饱尝艰辛,颠沛流离。邓小平后来回忆说:“每当我能买得起一块羊角面包和一杯牛奶时,我总是感到很高兴。”
多年之后,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小女儿毛毛(邓榕)好奇地问父亲:“为什么二叔邓垦那么高,你却个子矮?”邓小平回忆起这段做工的岁月,回答说:“那时候做工苦。”
1995年,16岁的外孙女羊羊要去美国留学,临行前她去看望已经91岁高龄的爷爷。邓小平对外孙女的叮嘱,羊羊现在依然记忆犹新:
去跟爷爷说,爷爷我要出国了,然后我要到国外去学习。他那时候呢就跟我说,小羊子你不要哭,爷爷那个时候呢也是16岁的时候去法国勤工俭学的,那个时候条件非常差,不像你们现在这样条件非常的好,有机会到国外去读书,所以呢一定要出去好好学习。以后回到国家来,回到中国来呢要做点事情。
不仅是对孙辈的期望,其实“背负理想、学成归国”,这也一直是邓小平留法勤工俭学时的愿望。做苦工,从来都不是邓小平来法国的初衷,在施奈德钢铁厂的残酷经历并没有让邓小平在求学的道路上止步。
1922年的冬天,邓小平来到巴黎南部的蒙达尔纪夏莱特市,这里是中国留法勤工俭学生们的聚集之地,也是旅欧中国学生共产主义组织的发源地之一。邓小平的人生也在这里发生改变。
这一年,邓小平进入哈金森橡胶制品厂,寻找到了一份制鞋的工作。橡胶厂的工作是计件工资,一般的工人大概一天是做10双胶鞋,邓小平心灵手巧,他一天可以做20双。
虽然工作枯燥、劳累,但邓小平却在这里结识了很多来自中国的志同道合的年轻人。
那时,王若飞26岁,赵世炎21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 —— 旅欧中国少年:)成员。18岁的邓小平很快通过他们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宣言》是邓小平最早接触的关于共产主义理论书籍之一。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 法国的工人运动正在蓬勃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思潮广为流行。包括邓小平在内的大批中国留学生,正是在法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逐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晚年的邓小平曾十分明确地表示:“我的入门老师是《:)宣言》和《共产主义的ABC》。”
“把一切交给党”
通过与早期革命家的接触,加上阅读大量共产主义书籍,耳濡目染中,马克思主义悄然在不满20岁的邓小平的心中播下了种子,一个新的梦想由此萌芽。
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小平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曾经有两个重大历史疑点,其中之一,就是他到底是在哪一年参加的革命。
过去的说法一直是1922年,说邓小平在这一年加入共青团并开始参加革命,但这是根据相关人士的回忆,并没有第一手的材料来证明。
在权威的官方出版的《邓小平年谱》上,却有这样的记录:
1923年6月11日 (邓小平)离开夏莱特市,到达巴黎。与穆清接洽,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原来,研究人员在编写《邓小平年谱》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2006年还专门到俄罗斯档案馆去查材料,找到了1926年1月,就是邓小平刚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时候写的一份自传,这份自传是他亲笔写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