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 《电视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

[复制链接]
151#
 楼主| 发表于 14-8-20 19:59:20 | 只看该作者





责编:李倩倩 日期:2014-8-18邓小平遗物的故事 一组批示——恢复高考的点滴细节

1977年8月18日,历经三落三起,刚刚复出工作还不到一个月的邓小平,在教育部提交的《关于推迟招生和新生开学时间的请示报告》上作出批示:“这是经过考虑,为了保证重点大学学生质量而商定的。拟同意。”在此后的4个月中,围绕招生考试工作,邓小平又先后作出了多份批示。正是这一组批示,使中断了10年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得到了恢复。不到半年的时间,两次共有118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57万人成为改革开放时代的第一批大学生。恢复高考成为邓小平领导全面拨乱反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突破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楼主| 发表于 14-8-20 21:44:30 | 只看该作者





责编:李倩倩 日期:2014-8-18邓小平遗物的故事 一组批示——恢复高考的点滴细节

1977年8月18日,历经三落三起,刚刚复出工作还不到一个月的邓小平,在教育部提交的《关于推迟招生和新生开学时间的请示报告》上作出批示:“这是经过考虑,为了保证重点大学学生质量而商定的。拟同意。”在此后的4个月中,围绕招生考试工作,邓小平又先后作出了多份批示。正是这一组批示,使中断了10年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得到了恢复。不到半年的时间,两次共有118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57万人成为改革开放时代的第一批大学生。恢复高考成为邓小平领导全面拨乱反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突破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楼主| 发表于 14-8-20 21:44:57 | 只看该作者





责编:李倩倩 日期:2014-8-18邓小平遗物的故事 一组批示——恢复高考的点滴细节

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发表讲话,以科教战线为突破口,领导全面拨乱反正。打倒“四人帮”后,整个国家从“文化大革命”的泥沼中挣脱了出来。中国向何处去?复出伊始的邓小平把突破口瞄准了科学教育领域。此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停滞了10年的教育困局。1977年8月4日至8月8日,召开了一次富有传奇色彩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这是邓小平复出工作后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参加科教座谈会的人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33位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的负责人,年龄范围从31岁一直到82岁,其中很多人当时还戴着“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国家科委原副主任吴明瑜参加了这次会议,他也是1978年初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讲话稿的起草者之一。他说:“在我们科研工作里面来讲,大家都记得科学大会,科学大会被大家称为科学的春天的到来。如果这是科学的春天的话,那么1977年的8月4号到8月8号这次座谈会啊,可以说是预示着春天将要到来的一次春雷。”8月8日,在科教座谈会结束时邓小平再次明确宣布: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就这样,通过一个短短的科教座谈会,邓小平以最迅捷的方式了解到科教战线最真实的情况和最迫切的要求,又以超乎寻常的魄力和判断力,从善如流、果断拍板,作出了一个影响民族命运的关键决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楼主| 发表于 14-8-20 21:45:22 | 只看该作者





责编:李倩倩 日期:2014-8-18邓小平遗物的故事 牛仔帽——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这是一顶纯正美国西部风情的牛仔帽,白底衬着红色的丝质缎带,既普通又看得出考究。作为礼物,我们似乎仍能从中领略赠送者的热情;而作为历史的见证,它曾身处世界舞台的中心。这顶牛仔帽的拥有者是邓小平,它,是一份来自大洋彼岸的国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楼主| 发表于 14-8-20 21:45:58 | 只看该作者





责编:李倩倩 日期:2014-8-18邓小平遗物的故事 牛仔帽——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1979年1月底至2月初,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出访美国。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对美国的访问。图为邓小平和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阳台上。1979年1月28日,农历己未年大年初一,中国人的习惯,这一天是不出远门的,但就在清晨凛冽的寒风中,75岁的邓小平登上专机,率团访问美国。这个时间是邓小平专门选定的,取意“一年伊始,万象更新”,他非常清楚,这趟特殊的旅程,将翻过历史厚重的书页,写下新的篇章。卡特总统对邓副总理的到访是非常热情的,接待的规格非常高,而且是破例,他是用国家元首的这样一个规格,来接待中国的一位国务院的副总理。这恐怕在美国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也说明了它的总统对小平副总理到访的重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楼主| 发表于 14-8-20 21:46:24 | 只看该作者





责编:李倩倩 日期:2014-8-18邓小平遗物的故事 牛仔帽——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邓小平不仅带领中国人民推开了尘封已久的国门,而且亲自走上国际舞台,以其卓越的外交风范,向全世界展示了与传统印象截然不同的中国气度。而为了迎接邓小平的来访,美国人也表现出少有的谦逊和热情。在休斯敦市郊蒙巴顿的环形竞技场,现场2000多名观众对邓小平的出现报以热烈掌声。在浓郁地方特色的马技表演开始前,两位骑白马的女牛仔将两顶白色牛仔帽赠给邓小平和卓琳,二人当即很高兴地戴在头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楼主| 发表于 14-8-20 21:46:59 | 只看该作者





责编:李倩倩 日期:2014-8-18邓小平遗物的故事 夹克衫——春天的故事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的邓小平画像广场,是深圳的标志之一。每年大约有百万以上的游人来到这里与这位世纪伟人合影留念。这幅画像始作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目前已是第四个版本。在这幅小平画像的第一版画面上,邓小平身着米色夹克衫,目光睿智,神采奕奕。这是一件普通式样的夹克衫,1992年的早春,穿着这件夹克衫,88岁高龄的邓小平开始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出行。在深圳考察时,邓小平经常穿着的米色夹克衫,如今放置在了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的展厅中。1992年,中国处在一个重大历史关头。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受到严重挑战,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长期冷战的格局彻底结束,世界的发展呈现出多极化趋势。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给社会主义中国带来一系列新震荡、新问题、新挑战。当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之后,中国还要不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不能回避,必须作出正确抉择的问题。1992年同时还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要召开中国:)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形成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面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经过三年治理整顿之后改革开放的新情况,十四大将怎样谋划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国际国内关注的焦点。而且中国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开放已经历了14个年头,到了必须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所以在当时,中国向何处去成为一个问题,邓小平在这个时候发表了视察南方的谈话,这个视察南方的谈话是在又一个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上,重新做了一个道路的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楼主| 发表于 14-8-20 21:47:42 | 只看该作者





责编:李倩倩 日期:2014-8-18邓小平遗物的故事 夹克衫——春天的故事

1月22日上午,阳光明媚,空气清新。邓小平穿着米色夹克衫,偕全家到深圳仙湖植物园种树和游览。他饶有兴趣地参观了植于室内的各种珍奇植物。来到一棵高山榕树前,当地人把高山榕树也称为“发财树”,女儿毛毛(邓榕)风趣地对父亲说:“以后咱们家也种一棵。”邓小平深情地说:“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 22日下午3点10分,邓小平在迎宾馆接见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市纪委的负责人,并同深圳市五套班子的负责人合影。合影后,邓小平对广东省和深圳市负责人说: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楼主| 发表于 14-8-20 21:50:38 | 只看该作者





责编:李倩倩 日期:2014-8-18邓小平遗物的故事 夹克衫——春天的故事

1月25日上午9点35分,邓小平来到珠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亚洲仿真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参观。公司总经理游景玉向他详细介绍了公司的科研、生产和科技队伍等情况。当游景玉汇报到公司走的是一条科技、生产、效益相结合的道路时,邓小平问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你认为站得住脚吗? ”游景玉回答说:“我认为站得住脚,因为我们是用实践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我们过去的实践、现在的实践和未来的实践都会说明这个问题。我相信它是正确的。”邓小平深情地说:“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样,都可以回来;回来我们妥善安排。起码国内相信他们。告诉他们,要做贡献,还是回国好。”邓小平看着机房内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颇有感慨地对科技人员说:“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不小,希望在九十年代,进步得更快。每一行都树立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一定要打赢。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看着正在研制的两套火电站仿真机高兴地说:“我是看新鲜。要发展高新技术,越新越好,越高越好,越新越高,我们就高兴。不只我们高兴,人民高兴,国家高兴!”机房里坐在计算机旁的都是年轻人。邓小平走着看着,脸上露出喜悦的神情。当他走到一台计算机旁时,停了下来,与一位正在操作的刚从复旦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交谈起来。他握着这位年轻人的手,高兴地说:“我要握握年轻人的手,科学的希望在年轻人。”同公司科技人员一起合影留念后,邓小平转过身去,望着一大群年轻人说:“我要和大家拉拉手。”霎时,一双双年轻的手伸过来,邓小平一一同大家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楼主| 发表于 14-8-20 21:59:16 | 只看该作者





责编:李倩倩 日期:2014-8-18邓小平遗物的故事 《成败之鉴》——心系两岸统一

1994年邓小平90岁生日时,海峡对岸的台湾送来了一个很特殊的礼物,这是一本书,书名为《成败之鉴》,这是陈立夫的回忆录,扉页写着“祝贺邓小平九十寿辰”,落款是“陈立夫”,时间是“1994年8月”。陈立夫,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国时期“蒋宋孔陈” 四大家族中“陈”氏家族的老二,陈果夫的亲弟弟,国民党中统的头子,早年积极推行“反共”政策。《成败之鉴》是陈立夫晚年的回忆录,1994年由台湾正中书局出版。该书在台湾非常受欢迎,第一版当月就脱销了,马上又印发了第二版。书的内容是陈立夫对自己一生的回忆,也是对国民党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国民党和蒋介石政治成败的反思。陈立夫在邓小平90大寿之际把自己的回忆录作为礼物送给他,既是对邓小平致以问候,又表达了他对祖国统一的渴望和共鸣。此时送书的陈立夫已经96岁高龄,比邓小平还年长6岁。海峡两岸对峙多年,国共两党势不两立,高层之间怎么会有来往呢?这是因为进入新时期以来,在邓小平的主导下,中央对台方针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提出了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和台湾人民,解决台湾问题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台湾高层持两岸统一立场的人并不多,但陈立夫就是其中之一。早在蒋介石统治台湾时期,陈立夫就积极寻求与大陆沟通。晚年的陈立夫更是致力于两岸统一,倡导“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倡议进行国共第三次合作。主张两岸统一的陈立夫自然成为邓小平对台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尽管两人从未谋面。邓小平第一次给陈立夫带话是1980年9月9日。这天他会见了一个叫陈树柏的美籍华人学者。他是国民党元老、曾任广东省政府主席陈济棠的儿子。邓小平说:“陈立夫有民族感。在有生之年做点事嘛。我同他不认识,你见了他说我问候他,尽管没见过面,哲学、思想、见解都不同。”说到两岸统一问题,邓小平动情地说:“在统一方面可以做点事嘛。能在我们这一代交账,历史上写我们一笔比较好,否则历史会责备我们的,至少要骂我们的。国际上的账都可以放下,国内的账为什么不能呢?我们岁数大了,可能急一些。统一越早越好。八十年代我们每一天都把统一摆在议事日程上。”给陈立夫带话不是目的,目的是对台湾当局领导人蒋经国能产生影响。在这方面,陈立夫也是一个合适人选。从大革命时期起,陈立夫同蒋家就有深厚的关系。蒋经国执政后,他也很受倚重,能对政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
 楼主| 发表于 14-8-20 21:59:45 | 只看该作者





责编:李倩倩 日期:2014-8-18邓小平遗物的故事 《成败之鉴》——心系两岸统一

1981年10月,邓小平会见从美国来北京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大会的原国民党高级将领李默庵。对台湾当局领导人蒋经国,邓小平并不陌生,两人是老同学。20世纪20年代,他们都是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一期学生。那时邓小平22岁,蒋经国才十五六岁。蒋经国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被分在邓小平为组长的团小组里,两人有比较密切的来往。1926年底,邓小平在中山大学学习不到一年就回国了,而蒋经国则一直在苏联待了12年,直到1937年才回国。苏联一别,两人从此没再见过面。半个世纪后,他们分别成了国共两党的领导者。在主政风格上,两人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务实。蒋经国在台湾改善民生,发展民主,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替代了“反攻大陆”的口号。邓小平在大陆倡导改革开放,结束了长达20年的对金门、马祖的炮击政策,不再使用“解放台湾”的提法。在两人的领导下,海峡两岸由军事对抗向和平解决的方向迈进。从80年代初期起,邓小平亲力亲为,抓住一切机会做台湾当局领导人尤其是蒋经国的工作,明确表示:希望老同学之间合作一把,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做点贡献。中央对台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乐美真回忆说:“新时期的方针既然提出来了,我们很明确,就是当时以蒋经国为对手,举行国共第三次和谈,来解决祖国统一大业问题。”当时台湾与大陆没有直接沟通的渠道,邓小平想到了各种方法。邓小平首先通过外国政要向蒋经国带话。1980年5月14日,他在会见日本国策研究会的常任理事矢次一夫时,首次向蒋经国带话:“我们现在还是以蒋经国先生为对手。请你对蒋经国先生讲,我们都是过七十岁的人了。他刚过七十,比我小几岁。在我们这一代解决这个问题,历史会给我们讲些好话,为后代做点好事。他们有什么想法,你们可以私下同他们谈,把他们的意见告诉我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楼主| 发表于 14-8-20 22:00:08 | 只看该作者





责编:李倩倩 日期:2014-8-18邓小平遗物的故事 《成败之鉴》——心系两岸统一

1983年,邓小平和邓颖超(左)、廖承志(右)共商祖国统一大计。1982年7月,在邓小平的决策下,大陆发表了致蒋经国的一封公开信,直接隔海传话,这是新时期对台工作的一个大动作。前些时候,蒋经国在悼念他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道:“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中央对台工作小组组长邓颖超看到了蒋经国的这篇文章。乐美真回忆说:“邓大姐请示了小平同志,决定由过去和蒋经国有历史渊源的廖承志同志给蒋经国写一封信,主要是要晓以大义,陈以利害,但是呢,要动以感情。”廖承志当时任中央对台工作小组副组长,他父亲廖仲恺与蒋介石是国民党时期的同事,他本人与蒋经国是儿时的好友,也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由他来写这封信,于公于私都很合适。 当时两岸处于隔绝状态,没有通信往来,这封信怎么发出去呢,怎样让蒋经国和台湾社会各界看到呢?时任中央对台办专职副主任的汪锋回忆说:“很多人并不知道,写这封信是小平同志的意思。而且信的主旨也是他和廖承志同志商定的,并由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发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楼主| 发表于 14-8-20 22:00:30 | 只看该作者





责编:李倩倩 日期:2014-8-18邓小平遗物的故事《成败之鉴》——心系两岸统一

1983年9月,邓小平会见原国民党政府教育部次长、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荣誉教授顾毓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楼主| 发表于 14-8-20 22:04:12 | 只看该作者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左四),成都军区政委朱福熙(左五),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右二)等领导,邓小平同志亲属代表邓榕(左三)、邓卓棣(左二)等,以及市委书记侯晓春,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增斌等在邓小平缅怀馆参观,深切缅怀伟人的崇高风范和爱民情怀。

  大公网北京8月19日电 (记者 方乐迪) 8月22日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日。纪念日之前,邓小平唯一的孙子、在广西百色市平果县担任副县长的邓卓棣,8月18日现身爷爷故乡四川广安,参加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仪式。

  8月18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在广安举行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仪式,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省长魏宏以及成都军区政委朱福熙等出席,邓家亦安排代表参加活动。广安市政府网站所配发的图片显示,邓小平的孙子邓卓棣同时出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楼主| 发表于 14-8-20 22:06:06 | 只看该作者




1920年乘轮船抵达法国马赛勤工俭学,年仅16岁,在同学中是最年轻的。1924年加入中国:)。1926年去苏联学习。在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呆了12天,就转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被分到了七班。1927年离苏回国,任中共中央秘书,更名邓小平。1928年和张锡瑗结婚。1929年化名邓斌,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前往广西,领导党的工作,准备武装起义。

1931年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1933年因拥护毛泽东的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者撤职下放,是为其“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落”。同年6月,被临时:)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是为“第一起”。1934年随中央红军长征。年底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参加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周恩来、朱德、叶剑英赴南京参加国民政府国防会议,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与师长刘伯承一起在太行山区开辟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 39年在延安同卓琳结婚,后一起回到太行山。

1940年8月至12月,参与指挥百团大战。1941年4月15日,发表《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阐述中国:)关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基本理论和政策。1942年9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书记。1943年发表《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指出发展生产是打破敌人封锁、建设根据地自给自足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是生产的重心。1945年6月,在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8月,日本宣布投降。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任中央局书记和军区政治委员。1948年任总前委书记,与刘伯承、陈毅等指挥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出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

1950年领导西南地区的土地改革、剿匪、政权建设、恢复和发展生产。1951年领导进军西藏工作。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任政务院副总理,兼任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后兼任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长。1954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55年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59年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 对于全国上下大炼钢铁,邓小平1959年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时说:“这一时期造成党内最大损失的是浮夸风。

1960年在中共中央天津会议上讲话,强调要正确宣传毛泽东思想,不要庸俗化。1961年写信给毛泽东,就“农业六十条”中有关供给制、粮食征购、公共食堂等问题提出意见。1965年在主持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针对江青等对文艺界人士和文艺作品的错误批判提出严厉批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失去一切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落”。1969年被押送到江西省新建县,在拖拉机修造厂参加劳动。

1972年林彪坠机后致信毛泽东,希望再为党和国家多做几年工作。毛泽东批示肯定了邓的历史功绩。1973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起”。1975年开始全面整顿,纠正“文革”错误。年底,在“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再度受到错误批判。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落”。1977年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恢复邓小平原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是为邓小平之 “第三起”。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讲话,系统地论述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性作用。10月22日至29日,访问日本,出席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仪式。12月13日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12月18日至22日,出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会议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1979年1月28日至2月6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访问美国,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 同年,邓小平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当年的风云人物。

1980年8月邓小平会见外国记者时说,“对毛主席的评价要非常客观,第一他是有功的,第二才是过”,同时邓提出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永远要保留下去”。9月,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81年6月,主持和指导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毛泽东做了“三分过,七分功”的盖棺定论,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2年8月21日,他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时重申,中国是第三世界的一员。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对外政策的纲领。9月1日,在中国:)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开幕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9月12日至13日,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召开,选举邓小平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决定他任中央军委主席。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9月24日,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阐述中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为以后中英两国政府的谈判定了基调。1983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84年1月24至26日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济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1985年6月4日,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宣布,中国政府决定裁减军队员额100万。1989年11月9日,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的请求。11月13日,会见1989年度日中经济协会访华团。这是他会见的最后一批外国客人。

1990年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接受邓小平辞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是为邓小平的最后一项公职。1991年1月至2月,视察上海。同上海市负责人谈话时提出,抓紧开发浦东,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8月20日,同中共中央几位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1992年年初南巡,发表了举世瞩目的“南巡讲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12月29日,被英国《金融时报》推选为“1992年风云人物”。1993年6月4日,被世界桥联和北美桥联授予世界冠军金牌奖和主席最高荣誉奖。12月13日,视察浦东。1997年2月19日逝世于北京,享年93岁。20日联合国总部降半旗致哀。3月2日,遵遗嘱骨灰撒入大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4 03:2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