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 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

[复制链接]
151#
 楼主| 发表于 14-8-9 05:50: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14-8-9 06:41 编辑


等身大的日本(15) 日本书店有多少和中国有关的书籍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中岛惠:前些日子,在前往上海之际,我特意去了一家名叫“上海书城”的大型书店。因为我想知道哪些书籍在中国最受欢迎?我进入1楼一看大吃一惊。这是因为,在最显眼位置的畅销书和推荐书籍柜台里,摆放着很多日本作家的著作。

       大致翻看一下发现,这里摆放着在日本也非常有名的《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著)、《导盲犬可鲁的一生》(中文版书名:《再见了,可鲁》,石黑谦吾著)、《萤火虫之墓》(野坂昭如著)以及《雪国》(川端康成著)等。而在上到2楼之后,发现村上春树和东野圭吾的作品都开设了专柜,他们的书籍非常畅销。当然,所有书籍都是已被翻译为中文的版本,但一眼就能看出是“日本作品”,日本书籍竟然摆放了如此巨大的数量,我感到非常吃惊,同时作为日本人我也感到非常高兴。

       另一方面,各位读者是否了解日本的书店有多少与中国有关的书籍呢?令人遗憾的是,与中国的书店不同,日本书店1楼显眼位置摆放中国相关书籍的情况并不常见。在2年前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一些作品曾被摆放到显眼的位置,但那也仅是很短的时间。

       在与中国相关的书籍中,最多的是描写最近2~3年中国时事动向的著作。例如,最为常见的是曾在中国工作的日本报纸记者、民营企业经营者以及顾问等撰写的与中国政治、经济与商业相关的实用性书籍。书中加入并详细描述了曾在中国生活过的日本人的经验之谈,这一点受到欢迎。

       此外,即使是学者撰写的著作,也存在一种倾向——即面向普通读者、内容比较浅显易懂的著作受到欢迎,而内容专业性很强、郑重其事的论文风格文章则受到冷落。其中还包括了内容上批评中国的著作。这些书籍被摆放在“海外情况”柜台,很多时候按照美国、亚洲和欧洲等地区进行分类摆放,中国作家作品的日语版只有很少的数量。

       如果仅从这一点来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与中国书店相比,日本的书店与中国相关的书籍很少”。但是,如果稍稍扩大范围后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实际在日本书籍中,混杂了相当数量与中国有关的书籍。

       例如,日本知名作家之一北方谦三原本一直创作“冷酷(hard-boiled)小说”和冒险小说,但自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起,开始对中国历史产生兴趣,目前为止先后创作了《水浒传》、《杨令传》、《岳飞传》和《三国志》等作品。

       上述所有作品都并非只有1册,其中《水浒传》和《杨令传》都是长达15卷的巨著。其特色是以中国古典为基础,同时加入了独特的解释和大胆的创作,读者亲切地称之为“北方水浒传”。

       这些书籍在喜爱读书的日本人之间已经深深扎根。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日本人也非常喜欢孔子、老子、孟子以及孙子。日本人并非原封不动地以古典形式学习这些作品,很多书籍为了便于现代人理解而进行了改写,使内容通俗易懂,这些著作对众多日本人的生存方式产生了影响。



       这些书籍并未摆放在“中国相关书籍”柜台。但是,无论是《水浒传》还是孔子,都已经完全渗透到日本文化中。正因为如此,这些或许并不属于“中国相关书籍”。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2#
 楼主| 发表于 14-8-9 05:51:26 | 只看该作者
等身大的日本(14) 日本人为什么总爱说“对不起”?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中岛惠:如果是学习日语以及就职于日资企业、经常有机会和日本人接触的中国人,可能会不厌其烦地听到一些词语。而其中之一就是“对不起”(sumimasen すみません)。

       大家或许都知道“八格牙路(混蛋)”和“第一”(ichiban いちばん),但如果不是在电视剧和电影中,“真实的日本人“在中国人面前不可能经常说这2个词语。

       在我看来,“实际上日本人经常说的词语的第1名”肯定是“对不起”(sumimasen)。

       我从以前就有这种感觉,但在阅读一本日语书籍之后,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感觉。那本书的书名是《“sumimasen”的国家》(榎本博明著,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我自己也是日本人,但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才第一次明白了日本人为什么经常说“对不起”的理由。于是我兴致勃勃地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深刻,可以说称得上日本论和日本人论。仅仅通过本文无法充分地全面加以介绍,因此我打算今后另找机会进行介绍,而此次只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部分。

       学习过日语的各位中国读者会如何理解“对不起”(sumimasen)的含义呢?其第一个含义是“非常抱歉”(道歉),另一个含义则是“非常感谢”(道谢)。这当然正确。我觉得大多数人理解这2个含义,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使用。我自己也是如此。除此以外、也有请教询问时使用的“请问”一样的含义。

       但我在阅读这本书之后发现,日本人不仅在明确表达这2个含义其中之一时,而且会在无意识之中作为开场白连声说“对不起”。例如下面的情况。

       “对不起。关于前些天拜托您邮寄资料的事,能不能请您在这周之内邮到?”

       虽然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开头却首先使用了“对不起”这个字眼。

       虽然这句“对不起”没有深刻的含义,但对于日本人的交流来说,却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背后存在的是日本人特有的“真心话”和“场面话”这个原则。真心话和场面话在海外容易被认为是日本人的恶劣习惯,但其实未必如此。只要在日本社会生活,就必须理解这种双重机构。

       虽然不是了不起的事情,却要首先说一句“对不起”,对于日本人来说这非常重要。为什么呢?因此这样一来,对方的态度就能缓和,会说“哪里哪里,是我要说对不起。我邮寄晚了。现在马上邮寄,请多多关照”,在良好的气氛中,事情顺利得以解决。

       但如果说真心话,以质问的口吻向对方说“前些天就拜托你了,为什么到现在没有邮寄?”,试想结果会怎么样呢?对方也可能摆出要打架的架式,说“这个很着急吗?不是没说明最后期限吗”,虽然仅仅是邮寄资料这样的简单事情,但两者的关系却可能陷入危险。

       也就是说,日本文化存在使用“场面话”的习惯,其目的是体谅和避免损害对方的心情和体面。因此,“对不起”除了单纯的道歉和道谢的含义之外,还包含各种含义。其中之一就是像上面会话中出现的体谅对方的心情。

        即使仅仅是场面话,面对主动说出“对不起”的人,作为听者的人也会产生“不能责怪这个人”等感觉。这是因为,如果对方说了“对不起”,质问和愤怒的心情将得到缓解。

       也就是说,“对不起”(sumimasen)是让日本人交流更加顺畅的有魔力的语言。

        各位中国读者如果也在无意识中了解了这个“魔法”,并在平时加以使用,与日本人的交流一定会变得更加顺畅。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3#
 楼主| 发表于 14-8-9 05:53:35 | 只看该作者
   即使仅仅是场面话,面对主动说出“对不起”的人,作为听者的人也会产生“不能责怪这个人”等感觉。这是因为,如果对方说了“对不起”,质问和愤怒的心情将得到缓解。

       也就是说,“对不起”(sumimasen)是让日本人交流更加顺畅的有魔力的语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4#
 楼主| 发表于 14-8-9 05:55:03 | 只看该作者
     
等身大的日本(13) 我的日本朋友得到中国人帮助的故事(2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中岛惠:继上周之后,本周我继续介绍从日本人听说过的故事。我和那位朋友有共同的朋友,通过Facebook相互结识,多次互发邮件,后来在上海第一次见面。他是一位男性,比我稍稍年长一些,目前在上海市内经营一家酒吧。他性格直爽,我们见面不久就坦率地向我讲述了自己前半生的经历。

       这位男性自学生时代起就成绩优异,从东京都一所知名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了老家的一家银行。过着一帆风顺的银行职员生活,而且娶了妻子,但自日本经济泡沫崩溃之际起,人生的齿轮出现了异常。虽然客户企业的经营陷入困境,但根据上司的命令却不得不收回融资,与客户企业的关系不断恶化,最后陷入了自我憎恶。最后只好从银行辞职,跳槽进入了一家中小企业。

       但是,在这里也受到雷曼危机的影响,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后来出现一个念头,通过熟人的介绍来到了上海,打算在这里经营餐饮店,但结果仍然遭遇了失败。不但赔光了投资资金,而且和妻子离了婚。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中国人邀请他一起经营一家面向日本人的酒吧。于是他以抓住救命稻草的心情接受了邀请,最初从月薪很低的实习服务生的工作开始干起。而站在店外迎接顾客也是他的工作之一,在寒冷的日子里,手脚都冻得冰凉,非常辛苦。而在这些时候,店里的女孩子们对他非常亲切,会买来汉堡包和热乎乎的汤送给他喝。

        这位男性表示,“中国人经常问‘吃饭了吗’,以此打招呼,这时我会说‘还没有吃饭’,于是他们真的给我买来饭送给我吃,这让我非常感动。中国人特别重视吃饭。在日本,从来都没有人将汉堡包掰下一半送给我,而在上海,我却收获了这种亲切的对待。”

       现在他已经结束服务生的工作,作为一名经营者,终于过上了稳定的生活。这位男性表示,“我的后半生被中国人拯救了。从今以后希望继续在上海打拼”。

       下面介绍另一位日本人的故事。他是日本一家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由于出差,经常前往上海和青岛等中国各地。有一次,为了从上海一家酒店前往机场,在出租车乘降站排队,出租车迟迟没有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就在这时,身后紧挨着排队的一对老夫妇对他说,“对不起。我们时间来不及了,您如果也去机场,我们能不能同坐一辆车?”。那位经营者说“当然可以”,于是一起上了出租车。

       老夫妇表示,“多亏您我们才能提前大约1钟到达。能赶上飞机登机时间真是太好了。一定要让我们付出租车车费”。他表示了拒绝,说“我自己也打算去机场,所以不需要这样”,但老夫妇下车时仍然留下了钱,这让他心情非常激动。这种情况与得到帮助稍稍有些不同,但老夫妇和善的态度在这位男性的心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但是,这个故事还有一些下文。那位男性要去另一个更远的候机楼,在那对老夫妇下车之后,继续又坐了一段出租车,但在下车的时候,驾驶员要求其支付2倍的车费。驾驶员是一位男性,可能听到了老夫妇说的话。“那位驾驶员的理由是,1台车拉了2组乘客,所以要付2倍车费”。

       那位男性说,“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既有好的中国人,也有不好的中国人。但是,我和那对老夫妇的温暖人心的交流不会因此而消失。”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5#
 楼主| 发表于 14-8-9 05:58:36 | 只看该作者
等身大的日本(12) 我的日本朋友得到中国人帮助的故事(1)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中岛惠:我毕业于日本一所大学的中文专业,因此在前辈、同学和后辈中,很多人目前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工作。有些人作为企业派遣的常驻人员在当地工作3~4年后返回日本,而有些人则在结束派驻生活之后,随即留在当地自己创业。其中有几个前辈已经在中国居住了30多年。

        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的母校有一个特色——毕业生之间非常团结,不管是到了北京还是访问上海,即使是只有一面之缘,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般只要一个电话就会马上赶过来帮忙。我并不是商务人士,而且也懂中文,因此在中国基本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但前些天我要从南京返回上海时,因为感冒而不停嗽咳,于是在南京站向居住在上海的后辈打了一个电话,请他在我到达上海站时拿感冒药过来。结果,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果然还是朋友最值得拥有,我对这位朋友心怀感激。

      我曾经多次从这样的同学和其它居住在中国的日本人口中听说“得到中国人帮助的故事”。中国和日本在“国家”层面难以改善关系,但“个人”之间却发生了很多这样“令人感动的事儿”,我对此深感吃惊。这次和下次我打算分2次来讲述这样的故事。

        给我拿来感冒药的那个后辈在年龄上和我仅仅相差1岁,但却是从学生时代起经常找我商量事情的“爱撒娇的小孩”。这或许是因为他高中时代失去了母亲,存在性格柔弱的一面。在工作方面,他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到目前为止曾多次换工作。

        他在数年前终于找到了中国伴侣,并且结了婚,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在听说这件事时,我感到非常高兴,就像这是自己的事儿一样。现在他以本地聘用的形式,在上海一家日资企业努力工作着。

        他的妻子在老家经营一家服装店,夫妻在1个月的一半时间里过着两地分居生活。在妻子不在身边的时候,他曾在深夜12点左右出现39度的高烧,并且感到非常痛苦。他虽然懂中文,但由于特别难受,开始辗转反侧,而且有些不知所措。虽然公司同事中有中国人,但当时已经是深夜。在不知怎么才办好的时候,他想起了经常去的一家按摩店的一位女子。她总是笑脸相迎,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

      作为老主顾,他在多年里一直光顾这家按摩店。这家店自每天下午开店到深夜2点前后营业。于是他马上拨打经常给自己按摩的一位30多岁女子的手机。在说明事情原委之后,这名女子立刻乘出租车赶到他的住处,然后带着他坐出租车去了医院。他随身带着刚刚从银行取出的2000元钱,于是将这些钱委托她保管。

      但是,上海的医院到处都经常没有空床,因此没办法住院。即使是急病,也不能马上让患者躺在床上。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蹲在走廊里,她非常担心,拼命央求医院,最后终于得到了病床。

      在付完钱得到治疗之后,或许是因为放松下来,他进入了梦乡。他的病是急性胆囊炎。到了早上睡醒的时候,他发现那位女子一直坐在病床傍边照看他,对此他感到非常吃惊。

        “真是太高兴了。我靠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去医院,而且自己是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医院的情况。总而言之,多亏她我才得救了。后来,我


和妻子商量,要给她送一些礼物,但遭到了回绝。她说‘我们是朋友,不用客气’。在日本,与仅仅存在工作关系的人之间,会稍稍保持心理上的距离,我觉得不可能为别人做这么多事情。我被中国人的善良深深打动了。真是非常感谢。”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楼主| 发表于 14-8-9 06:01:49 | 只看该作者
莫邦富的日本管窺 (26)飞机上看到的爱心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莫邦富:那已经是很久之前的一桩小事了。但这桩小事迄今依旧清晰地刻印在我的记忆中,并影响着我。
那是在飞往中国的飞机上,我的旁边坐着一位日本女性,已经有50来岁了吧。吃完飞机上提供的盒饭后,我看见她用餐巾纸仔细盖住使用过的餐具。那些吃剩的饭菜等全被掩盖在了洁白的餐巾纸下面。

      顿时我感到好像受到了一次无言的礼仪讲授,因为这样一来,空姐收拾使用完毕的餐具时,至少视觉上可以减少一点抵触感。再看看自己的已经吃完了饭菜的盒饭箱子,尽管吃得很干净,但用过的餐具看上去还是有点狼藉。

      一对比,差距立显。从此以后,我乘坐飞机时,就再也没把赤裸着的饭后餐具直接交给空姐了。每次我一定会将用完的餐巾纸覆盖在盒饭餐具,让空姐收拾餐具时至少可以感觉干净些。
另一次,也是在飞机上。NHK电视台的一位导演和我一起去国外采访。空姐送餐来时,问我们想吃什么?我不假思索地点了自己想吃的机内餐。可是,那位导演却问空姐:“哪种机内餐剩得多?”空姐告诉他,和式机内餐人气度高,所剩不多了。导演回答:“那好,我就要西式吧。”

      点完菜后,我不解地问导演:“你为什么这么选菜呢?”他告诉我,他的太太就是一位空姐,在飞机上常常会碰到以下那样的尴尬场面:客人要某种式样的机内餐时,偏偏没有了。于是,客人就很不满意。正因为知道飞机内容易发生这类尴尬事,所以好多空姐因私乘坐飞机时,也都会有意识地去挑选剩余量较多的那种机内餐,用这种微小的好心来减轻认识或不认识的同行的工作负担,以示对她们的劳动的一种声援。他听太太讲过这种事之后,从此他乘坐飞机时再也不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机内餐了。

      我听后很感动,这种夫妻之间的理解和爱情看似无形,实则有影。那位当空姐的太太是幸福的。也许这2桩事都是很小很小的小事,这些举手之劳的小事却往往会折射出一个人对他人的尊敬和他自己的心灵的高洁。真是这些小事对我产生了影响,在此后乘坐飞机,选择机内餐时,我也学会了那位导演那样的选择方法,尽管我的太太不是空姐。


莫邦富 简历

上海出生。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毕业后,曾在该校任教。198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读完硕士、博士课程。现在是旅居日本的华人作家、评论家。
著有《新华侨》、《蛇头》、《解读中国全省事典》、《获得世界市场第一的顾客战略》等50多部日文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7#
 楼主| 发表于 14-8-9 06:27:47 | 只看该作者

等身大的日本(22)日本人心灵的故乡——富士山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中岛惠:中国诸位读者或许也对日本的富士山有所耳闻。

       富士山高3776米,为日本最高峰,其独特的美丽山脊线条凸显出存在感,使其成为日本最有名的高山。肯定有人通过照片和影像看到过富士山,或者曾在来到日本时远眺富士山。

       我的老家位于富士山所在的山梨县,因此从小时候起,每天不分早晚都能不厌其烦地看到富士山(实际上,

[/table]富士山横跨山梨县
   (图/Kyodo)
和静冈县之间,山顶的地址尚未确定下来)。以前,远方的朋友来到我的家乡,在近距离看到富士山时,曾经激动得流下了泪水。对于每天都能看到富士山的我来说,富士山是司空见惯的,但即使是日本人,对于来自远方的人来说,近距离看到富士山似乎也是非常兴奋的事情。

       对于日本人来说,富士山就是如此特别的存在。

       在地质学上,富士山属于成层火山,最后一次喷发是在江户时代的1707年。自那以来,300多年时间里没有再次喷发,因此在我小时候,老师告诉学生富士山属于“休眠火山”,而现在则知道其内部发生着剧烈的活动,因而被改称“活火山”。在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之后,很多人担心“接下来可能是富士山喷发?”

       但是,对于日本人来说,富士山自古以来就是“日本的象征”,而且是“信仰的对象”。富士山被称为神山,是祭祀神佛的圣山,在江户时代,不断有人从江户(现在的东京)步行前往相距约150公里的富士山。 

       在富士山附近的静冈县和山梨县,由于富士山的存在,称为富士市、富士宫市、富士吉田市等等的地名很多,即使是在更遥远的东京,过去被认为能看到富士山的地点也被冠以富士见町、富士见台等地名。如今,在晴朗的日子,有时可以从东京的高层公寓和高层大楼楼顶看到富士山。

       在日本女性名字中,过去有很多富士子、富士江、富士代等源于富士山的受人喜爱的名字。

       此外,在日本全国各地的高山之中,外形与富士山相似的山以及所在县最有名的山经常被冠以“○○富士”的名称,以示喜欢。例如北海道的羊蹄山别名“虾夷富士”,长野县的黑姫山被称为“信浓富士”。这些山分布在日本各地,由此可见日本人非常喜爱富士山。

       富士山201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时整个日本都沉浸在欢喜中。今年,山梨县一侧登山口7月1日举行“开放”仪式,静冈县一侧登山口7月10日举行了“开放”仪式,随后登山者开始攀登夏季的富士山。其中,外国旅游者也非常多。

     但是,同时也发生了一个重大问题。在富士山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每年登山人数增加至30万人,这虽然是好事,但垃圾也随之大量增加,而洗手间和山中小屋建设也跟不上需求,环境污染和乱扔垃圾等问题正日趋突出。

     以前攀登富士山的人缺乏道德、乱扔垃圾的问题就受到关注。由于这些问题等原因,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一事被推迟,而在列入名录1年之后的如今,在希望进一步增加游客的旅游业者、地方政府与希望保护富士山环境的人之间,对立正在加剧。

     日本在2016年2月之前必须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咨询机构汇报限制游客人数和应对垃圾问题等的方针。如果无法加以改善,富士山有可能被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除名。

     富士山是日本人心灵的故乡。全体日本人都有义务保护希望在世界上最引以为傲的富士山。

[table=120]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8#
 楼主| 发表于 14-8-9 06:29:07 | 只看该作者

等身大的日本(21) 不愿去海外的日本人出现激增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中岛惠:自从7、8年前开始,我在采访时不断听到日本企业的经营者和人事负责人等抱怨称,“年轻员工不愿意到外国工作,让人一筹莫展”。

       各位中国读者或许也知道,人口不断减少的日本市场正在逐年缩小,很多日本企业开始依赖海外的销售额。在日本大型企业中,甚至有些企业的海外销售额比例已超过7成、8成。即使是以往那些很少与海外产生联系的企业和行业,现在如果不进军海外市场,就无法生存下去。这是因为若不如此,经营就难以维持下去。

       但是,尽管面对这种局面,最近年轻日本员工却存在不愿意到海外工作的倾向。不仅是到海外工作,在大学时代即使有自由时间和金钱,愿意去海外旅游的人也正在逐渐减少,日本人的“内向化”趋势正在迅速加剧。

       其原因各不相同。例如,在泡沫经济崩溃后、经济增长出现放缓的199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完全不了解日本的经济高速增长期。这些人在经济恶化期间度过童年时代,在成长的过程中目睹了父亲遭到裁员或许家人费劲辛劳的情形。

       因此,自己希望即使不进入知名企业,也要姑且进入工作稳定的企业。这些人似乎认为,即使工资不高也没关系,只要过上稳定的生活就好。此外,日本年轻人想当公务员的想法也在逐渐增强。而如果到海外工作,就无法继续在和日本相同的环境中生活,当然日语也难以继续派上用场,而且不可能经常吃到日本食品。到海外留学可以掌握外语、获得研究生学位、或者积累特别的经验,过去在回国之后可以应用到工作中,而在如今,越来越多人认为,“海外经验反而会带来麻烦。在求职过程中,留学的人与其它人相比起步较晚,因此到国外留学自不必说,甚至不愿意到海外旅游”。

       此外,这还与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例如智能手机的普及。目前很多人在1天中智能手机不离手,总是在玩游戏、LINE和Facebook等,不停地和朋友进行交流,而对自己身边事情之外很少产生兴趣。岂止是去海外,即使对于过去作为兴趣非常喜爱的汽车和卡拉OK等也很少再产生兴趣,很多年轻人开始仅仅生活在智能手机和十多位朋友等构成的狭小世界里。

       日本年轻人的这种情况在中国似乎也如出一辙,但在涌向海外这一点上,中国人或许有所不同。希望到欧美和日本留学以扩大见闻的中国人正在逐渐增加,而且留学生人数也在扩大,但日本却截然相反。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的统计显示,在日本人的海外留学目的地中,日本留学生最多的是美国,达到约2万1000人。其次是中国,约为1万6000人。第3位是英国、第4位是澳大利亚、第5位是台湾地区。

     日本赴海外留学人数在1986年曾仅为约1万4000人。但在进入1990年代之后迅速增长,突破了2万人,人数创出历史新高是2004年,达到约8万2000人。但目前已经减少至5万人左右。

       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的,日本企业面临必须进军海外的严峻局面。企业方面会将年轻员工派到海外培训,或让其学习外语、将其培育为海外派驻人员,但以员工的立场勉勉强强地到海外、和以自愿态度按照自己的意志到海外,对事物产生的看法和想法或许有所不同吧。

      

如果按照公司的命令心不甘情不愿地去一个国家,无法理解那个国家的文化和人民。包括我在内,“过去按照自己意志到海外、孜孜不倦学习”的很多中年以上日本人都在感叹日本的这一问题。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9#
 楼主| 发表于 14-8-9 06:31:27 | 只看该作者

莫邦富的日本管窺 (25)朋友,请跟我去品尝舌尖上的中国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莫邦富:以前,我经常参与制作电视节目。尤其是制作NHK的大型记录片时,常常会带着摄制组去中国采访拍摄,一去就是几个星期或1个多月。10多年以前在中国长期工作时,除了在上海、北京等部分大城市之外,吃饭时没有其他选项,只能吃中餐。去中国前,有些日本摄制人员会打怵,怕长时间吃中餐,口味和身体适应不了。每次我都是笑笑,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届时想办法吧。”


      一到出发的时候,我还立了一个叫日本人很为难的私人规矩:“在中国期间,吃饭时我不会点麻婆豆腐、青椒肉丝、茄汁明虾这类日本常见的中餐招牌菜。嫁鸡随鸡,跟我随我。既然去了中国,就把吃饭也当做一个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好机会。我点什么,大家就吃什么。当然欢迎大家提建议。”

      有的日本人第一次和我合作,听我这么一立规矩,会面面相觑,有点担心。而曾经和我一起工作过的日本人则安慰道:“跟着莫邦富,你能吃到一个想不到的中国。”

      其实我基本不会点鲍鱼、海参等高级食材,工作经费也不允许大吃大喝。我点的基本都是大众菜。但是,对餐厅的要求高,尽量选口碑评价好的地方用餐。点的菜极其大众化,比如,香椿炒蛋、腊肉西芹或腊肉炒花菜、西红柿白菜羹、翡翠豆瓣酥、雪菜毛豆、黄鱼雪菜汤、鸡汁素鸡、韭芽炒蛋、干煸豆角、酸菜粉条、小鸡炖蘑菇、核桃腰豆炒菱角、竹荪排骨汤或竹荪土鸡汤等等。主食类则有驴肉火烧、生煎馒头、荠菜馄饨、过桥米线、葱油饼、海鲜疙瘩汤、咸肉菜饭、昆山懊灶面、浙江的春饼、山东的大馒头、上海的粢饭糕等等。

      用日本的说法,整个一个B级美食菜单,价钱不贵,可是好吃!香椿、腊肉、素鸡、酸菜、核桃、菱角等,在日本是很难见到进入日常食材的,一般人更是想不到香椿、菱角也能做成美味的菜肴。而豆瓣酥简直是人见人爱,在日本的餐桌上,蚕豆是按粒数的,一个人的餐具里给你放上2、3粒蚕豆也就到顶了。所以,豆瓣酥拿到日本来简直可以算是土豪菜了。

      一边吃我还一边提问。比如,香椿炒蛋上来了,我就叫大家猜:和鸡蛋炒在一起的那个绿色植物是什么食材?猜中的奖励我写的书,签名的。这样餐桌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等到亮出谜底后,再讲述在中国的北方为什么会爱吃香椿炒蛋。这样以来,民俗风情、社会知识也就自然而然地渗透进了餐桌。吃饭的过程变成了一堂轻松愉快的学习和熟悉中国文化的课程了。朋友,怎么样?有没有兴趣跟随我去尝尝一个不一样的美味中国?


莫邦富 简历

上海出生。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毕业后,曾在该校任教。198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读完硕士、博士课程。现在是旅居日本的华人作家、评论家。
著有《新华侨》、《蛇头》、《解读中国全省事典》、《获得世界市场第一的顾客战略》等50多部日文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0#
 楼主| 发表于 14-8-9 06:33:50 | 只看该作者

莫邦富的日本管窺 (24)从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看中日的合作空间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莫邦富:超强台风“威马逊” 重创海南岛后,在海南省民政厅送往文昌灾区多个乡镇的1127箱救援食品中,有290箱面包发了霉。此事引起哗然大波,海南省民政厅干部承认“采购、发放等工作比较粗率”,并辩解说,接到缺乏救灾食品的电话后,立即联系采购商,由于没有联系到大型超市,只能通过地区民政局推荐,找到海南华健贸易有限公司,紧急采购了救灾食品。救灾霉变食品事发后,民政厅救灾处处长被停职检查,并调离工作岗位,工商部门也吊销了经销商的工商营业执照。

       处理失职干部,固然是应举之策。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这次事件其实折射出海南省的防灾救灾工作存在的巨大漏洞。首先,当地没有储备一定数量的救灾物资;其次,没有建立起一个成系统的紧急事态时的救灾物资采购渠道。

      在防灾救灾方面,日本有着很成熟的经验。就拿东京的六本木新城来说吧。2003年正式开业的六本木新城由建筑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森大楼公司主导开发,有高层办公大楼、高层住宅、众多的商业设施、还有户外剧场等组成的文化设施、高级酒店、电视广播中心、开放空间、街道、公共设施等,是眼下日本规模最大的一项城市再开发项目。每天约有2万人在这种新城里工作,平均每天出入人数要高达10万人之多。

      六本木新城的救灾物资储备仓库有5处,储存着可供72小时使用的救灾物资。紧急用食品、饮用水等物资都按员工人数乘以3天所需量来储备,还要多备10%,以备供应地震发生后无法回家的路人等需求。

      救灾物资储备分“急救药品”、“救助用器材”(如头盔、安全靴、铁锹、铁杆、铁锤、万能斧、绳索、爬梯、千斤顶、小型发电机、燃料、抽水机、阻燃毛毯、毛巾、婴儿用尿布、简易便器、防尘口罩、劳动手套等)、“紧急用品”(如手电筒、手提喇叭、便携式扬声器、小型收音机、备有电池等)、“紧急用食品”、“紧急外携文件”(公司重要文件和贵重品)等。

      光食品就有20万份。储备的食品中有快速面、咖喱饭、牛肉饭、饼干等多种。菜肴有鱼罐头、多种风味的防灾菜肴等。为的是考虑到救灾时的生活质量,不能老叫灾民吃一种食品。

      由此可见,在每年都有台风经过的海南省,民政等救灾部门应该尽快建立起食品、饮用水等必需品的储备系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防灾救灾方面,中国和日本之间有着很好的合作空间,日本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完全可供中国参考及吸收。


莫邦富 简历

上海出生。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毕业后,曾在该校任教。198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读完硕士、博士课程。现在是旅居日本的华人作家、评论家。
著有《新华侨》、《蛇头》、《解读中国全省事典》、《获得世界市场第一的顾客战略》等50多部日文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1#
 楼主| 发表于 14-8-9 06:35: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14-8-9 06:41 编辑

  
莫邦富的日本管窺 (23)大海落日为什么会吸引中国游客的心?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莫邦富:本月初,我应邀去北海道札幌参加日中协会主办的“日中俱乐部”。演讲会筹备会人员问我:“你来过北海道几次?”说实在的,因为访问的次数太多,我反倒一下子回答不上来了。日本47个都道府县,我都已全部走过。从访问次数来讲,北海道绝不亚于大阪和京都。如果从演讲次数来讲,在北海道的演讲次数甚至压倒其他地方,仅屈居东京之后。

      由日中协会主办的“日中俱乐部”演讲会,在其他各地已经举办过200次了,但在北海道还是首次举办。这使我感受到了一种沉重的压力,害怕辜负了大家的期待。演讲会结束后,听日中协会的白西绅一郎理事长说,我的这次演讲会参加者人数排位第二。听说了这个理想的结果后,心头的压力才终于雾消云散了。

       在札幌的这次演讲主要围绕着旅游题目来讲,我向前来听讲的日本人强调,在宣传日本吸引海外游客时,一定要找出各地自己的针对外国人市场的宣传和公关方法。比如,夕阳徐徐降落大海,余晖染红海面,这是一幅在日本并不那么稀罕的海上落日图,很多日本人不会大惊小怪地拍照和鼓掌。可是,对于据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这实际上是一个观赏和接触大自然的宝贵机会。在中国,说“太阳下山了”,谁都不会吃惊。中文中有“日落西山”的表现方法,可是没有“日落西海”的说法。所以,在日本成不了观光资源的大海落日在中国游客的眼里,却有了另一番神奇的魅力。

      同样道理,有的事在日本人那里会被看得很重,可是在中国人眼里却怎么也看不出其价值来。

      比如,以前山梨县以“武田信玄”“风林火山”为关键词来吸引海外游客,我就表示过强烈的反对意见。因为连同样使用汉字的中国人中,都有不少人理解不了这2个关键词的含义,更遑论欧美人等西方人士了。

      高知县曾经一碰到有对外宣传的机会时,就立即搬出坂本龙马这一出生于当地的明治时代的历史人物来。我曾经为此纳闷过:“明明高知县当地有一种非常吸引眼球的街舞—高知舞(よさこい),为什么非要搬动历史人物来表演呢?这不是舍近求远了吗?”
有一次,高知县邀请我去采访。我一看给我准备的所有参观活动都是和坂本龙马有关的景点时,不禁耍了一次小脾气:“安排的都是和坂本龙马有关的设施的话,那我就不用去访问了。”

      幸亏山梨县和高知县都非常认真地听取了我的意见,及时做了改正,在此后的对外宣传中,也开始注意起外国人的关注热点了。在北海道札幌的演讲虽然结束了,我想由此所感受到的课题还有很多,有待中日双方热爱旅游的人们齐心合力地去解决。


[/table]
[table=150]

莫邦富 简历
上海出生。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毕业后,曾在该校任教。198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读完硕士、博士课程。现在是旅居日本的华人作家、评论家。
著有《新华侨》、《蛇头》、《解读中国全省事典》、《获得世界市场第一的顾客战略》等50多部日文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楼主| 发表于 14-8-9 06:37:26 | 只看该作者
  
莫邦富的日本管窺 (22)西施狗“啦啦”被日本华人社会誉为动物保护大使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莫邦富:今年初春,我和我太太回上海探亲时,上海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等宴请我们夫妇。宴毕互相握手告辞时,市政府工作人员讲了一句叫我太太大吃一惊的问候语:“回到日本后,请向你家的二小姐啦啦问好!”

       啦啦是我们家领养的一条需要救助的宠物。她属于日语叫シーズー的狗种,这是从中文的狮子狗的发音演变过来的名称,近年国内按照英文发音,将其称为“西施”。啦啦出生后因为未足月,身体很弱,眼睛又略有眼疾,失去商品价格,被靠繁殖狗牟利的商人抛弃,让她自然死去。当啦啦在一堆屎尿之中饿得奄奄待毙之际,被拯救小动物的志愿者团体发现并救出。于是,有了我们和她的邂逅。2012年6月,

       出生才3个月的啦啦来到我们家,成了我家的二闺女。

       去年由旅日新华侨及日本友人组成的网友们策划聚餐会时,选定的日子正好是啦啦来到我家的日子,于是我顺口说了句:“那天正好是啦啦来我家一周年的日子。”朋友们顿时热情地表示给聚餐会再加上一个主题:动物保护!这样那次聚餐会就多了一项祝贺啦啦一周岁生日和宣传动物保护重要性的内容。

       参加聚餐会的中文报刊主编敏锐地从这桩小事中找出了新闻的亮点。这2年中日关系严峻,而旅居海外的华人积极参与动物保护活动的事例又不多,这类新闻应该是大多数读者容易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也反映了海外华人社会关心热点的变化。

       事实也如此,这篇题为《旅日华人与爱犬谱写温情故事 侨界聚会谈动物保护》的消息见报后,中国新闻社立即据此向全世界的华人社会刊发了此条消息。消息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从新浪网、网易、21CN等诸多网络媒体,到宠物关联的网络、食品网络等专业领域网络,甚至包括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日报网、中国评论新闻等传统媒体的电子网站也都纷纷转发了这条充满着温情和温馨的消息。啦啦也在一夜之间一跃而变成了日本华人社会的一条名犬。

       今年7月12日,喜爱啦啦的旅日新华侨们和日本友人们聚集在东京的“四季六本木”餐厅举办网下保护动物慈善聚餐会,销售印有画家马艳绘制的啦啦图像的T恤衫,把销售所得转捐给动物保护团体,希望今后有更多小动物能像啦啦那样获得救助。餐厅门口张贴的印海报上印有啦啦的照片,并称其为“动物保护大使”,显然大家给啦啦的存在又赋予了一层新的含义。



莫邦富 简历
上海出生。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毕业后,曾在该校任教。198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读完硕士、博士课程。现在是旅居日本的华人作家、评论家。
著有《新华侨》、《蛇头》、《解读中国全省事典》、《获得世界市场第一的顾客战略》等50多部日文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楼主| 发表于 14-8-9 06:39:02 | 只看该作者
莫邦富的日本管窺 (18) 日本的情侣酒店和中国的钟点房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莫邦富:那是上世纪80年代前期的事了。有一天,我在翻译一本日文小说时,碰到了一段叫我费解的文字。那段文字大意说:车子开出市区后,郊外的公路两侧出现了像是情侣酒店的建筑。

       当时的中国男女想进酒店开房住在一起,必须出示结婚证,否则不能开房同住的。而日本去酒店开房,根本不需要出示有关婚姻关系的证书或文件。所以,男女之间为了做爱去酒店,不会遇到什么人为障碍的。所以,我费解了:既然如此,为什么需要专设一种情侣酒店呢?为什么情侣酒店能从外表上看出其建筑特色呢?“像是”一词是指什么东西而发的呢?



       1985年来到日本后,有一天去大阪闲逛,无意间走入大阪一个叫做“南”的地区,看到一些酒店门口放着许多种在大坛子里的树,都有一人来高。这些树在酒店门口摆设成迷阵状,有人从酒店出来,树就能有效地挡住路人的视线。这时,我恍然大悟:这就是情侣酒店!“像是”一词指的是哪些内容也就不言而喻了。

       当时,我所熟悉的一个中小企业团体里有一位专营情侣酒店的老板。有天,他问我:中国会出现情侣酒店吗?我一口断定:“不会!”后来我为此后悔:这断言下得太轻率了。

       就拿我这星期去中国青岛出差时的实际见闻来说吧。我所住的五星级酒店的对面是家普通酒店,酒店门口的招牌上和电光板上都打着“钟点房”3小时的价格。这里所说的“钟点房”实际就是为男女行事方便而设的一种租房服务项目,包括大酒店在内的许多酒店都设有这项服务。结果,中国虽然没有出现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称作“情侣酒店”的酒店,但是不挂情侣酒店牌子的情侣酒店却遍地开花了。这大概也是中国社会的特色之一。

       当然,中国酒店的“钟点房”并不仅供男女做爱服务,任何人只要付费之后,都可以利用这项服务。哪怕是单独一个人也可以租用,而一个人进日本的情侣酒店借房间那是需要胆量的。

        有一次,我在江西的一个地方城市采访。在等候列车的几个小时里,我跑到站前的酒店,借了3小时的钟点房,美美地睡了一个午觉,恢复了体力。午觉醒来,看到宽大的床上自己一个人孤单单地傻傻地躺着,觉得很有点辜负了酒店设立钟点房服务的那番美意,隐隐地泛起一丝憾意,同时傻傻也再次认识到润物细无声的中国社会的行事特点。

莫邦富 简历
上海出生。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毕业后,曾在该校任教。198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读完硕士、博士课程。现在是旅居日本的华人作家、评论家。
著有《新华侨》、《蛇头》、《解读中国全省事典》、《获得世界市场第一的顾客战略》等50多部日文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楼主| 发表于 14-8-9 06:40:35 | 只看该作者
  
莫邦富的日本管窺 (21) 日本:WiFi小国?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莫邦富:2年前,我率领一个采访组去石川县采访。采访结束那天,时间有点富余,陪同我采访的当地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建议:“到日本海边的咖啡店去消磨一会儿如何?”我当即答应。于是,我们一行去一家孤零零地坐落在日本海边的咖啡店消磨了一个多小时。

      尽管这家咖啡店前不巴村后不着店,但是位于波涛翻滚的日本海边,很有情调,是年轻人幽会的一个好去处。我顺手在新浪微博上发了一段文字,介绍了这家咖啡店。没过几分钟,就从隔海相望的中国传来了回音,好几个网友来打听这家咖啡店的地址,表示有机会去日本时,想去那里喝杯咖啡,眺望一会儿日本海的波涛。

      这使我再次认识到了进入社交网时代的互联网社会的便利和迅速,同时也再次体会到了WiFi的威力。如果没有WiFi,没有社交网,使用传统的信息传播手段想把这家孤立在海边的咖啡店迅速介绍出去,让大家知道它,并不是桩容易的事。

      然而,在这家咖啡店能够做到的事并不意味在日本各地都能轻而易举地实现。1年前,我在冲绳的宫古岛采访时,也在海边的一家很有情调的餐厅用过餐。那天正好是我的专栏截稿日子,必须赶紧把已经写完的稿件发给远在东京的媒体编辑部。可是那家餐厅没有WiFi,店里的互联网又不能供客人使用。结果为了上网发稿,我只好急急匆匆地吃完饭,赶紧驱车返回酒店发稿。发完稿后,很遗憾没有好好体验一下那家餐厅的情调,同时也失去了一次介绍那家餐厅的难得机会。

      前几天,我利用去北海道演讲的机会,重访了千岁市的支笏湖。承蒙当地旅游部门的热情安排,在位于支笏湖岸深处的湖畔餐厅用餐。支笏湖盛产长在淡水湖里的姫鱒等鱼种,加上今年姫鱒的鱼肉长得特别红,味道十分鲜美。我随手拿起手机拍照,想上网介绍这家餐厅,这时才发现这家餐厅也没有WiFi设施。于是,只好打消上网介绍这家餐厅的念头。

      互联网社会已经进化到了社交网时代,大量的信息是通过个人利用社交网来传播的,而且其传播速度甚至远远快于传统媒体,以致诞生了一个新词即“自媒体”。如今有不少人也积极用“自媒体”这个新词来说明具有媒体性质的个人和他们的网上活动。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很多人迄今依旧推崇传统媒体而忽视自媒体,因此理解不了为什么需要WiFi的理由。而在许多公司或场合,当这些具有决定权的人对某一事物表示不理解,那就往往意为着这一事物就很难获得推进的动力。于是,日本各地的WiFi的普及就迟迟不见进步了。



莫邦富 简历

上海出生。曾下乡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毕业后,曾在该校任教。1985年留学日本,在日本读完硕士、博士课程。现在是旅居日本的华人作家、评论家。
著有《新华侨》、《蛇头》、《解读中国全省事典》、《获得世界市场第一的顾客战略》等50多部日文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楼主| 发表于 14-8-11 19:24:58 | 只看该作者
等身大的日本(1)日本人头脑中浮现的中国典型形象?

2014/02/11




打印E-mail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中岛惠: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我一直对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经济、社会问题等进行采访,而从大约5年前开始,将焦点主要对准了居住于中日两国的“一个中国人”,一直观察这个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对日本的看法。我认为,通过细心倾听中国人真实的声音,能够更加真实地呈现“中国人的实际面貌”,这是仅仅依靠在日本得到报道的中国政治与经济宏观新闻难以全面把握的,与此同时,“中国人关于日本的真实想法”也有望借此浮出水面。

    实际上,在进行这种采访之后,不管怎样阅读中国宏观新闻都无法呈现出来的“活生生的中国人的面貌” 清晰地浮现出来。而且,通过倾听中国人对日本的看法,作为日本人的我自己也开始感觉到,中日两国一直以来形成的对彼此的看法是多么陈腐,而且没能随时代发生变化,这些看法充满了来源于过去报道和影像的先入为主的成见,同时正在“固定下来”。

    上述内容在拙著《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进行了详细阐述,而本文打算阐述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中国的看法。我觉得通过听取双方的声音,或许可以纠正彼此的误解,有助于加深相互理解。因此,本专栏对我来说简直可以说是“正中下怀”。

    那么,如今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是什么样子呢?下面介绍一下正在上海一个研究生院留学的一名24岁男学生的声音。他曾在东京都内一所大学攻读中文专业,毕业后立即到中国留学,因此与普通日本人相比称得上“中国通”。但是,这名学生在留学前对中国抱有的印象居然是,“很多中国人骑着自行车在天安门广场前的长安街上川流不息的情景”。

    不可思议的是,他对中国的这个印象与40多岁的我那代人对中国的印象如出一辙,因此或许可以说,这是很多日本人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中国有代表性的形象”。而如果是比我稍稍年长一些的50多岁以上的日本人,那么骑自行车的人的服装将变为“人民服”。

    而在如今,身穿人民服的中国人早已不见踪影,而且很多中国人在北京长安街上骑自行车的光景等也已难以看到,但直到今天,提到很多日本人眼前浮现出来的中国典型景象,仍然是“天安门广场”、“中国人骑自行车的情景”。

    令人吃惊的是,不仅仅在于这种印象本身,而且很多日本人至今仍然误认为现在北京的景象也和过去相似。在有关中国的新闻得到如此大量报道的今天,像上面那样,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依然“固定下来”,这就好像是在数十年前的阶段,时光出现了停止。

    去年,我与居住在上海的一位30多岁日本商务人士交谈时,他坦率向我讲述了2年前第一次来上海出差时的感想。

    “的确感到吃惊。本以为中国人现在大家都骑自行车,结果街上飞速行驶的都是高档进口车,浦东高层大楼高到让人感到眩晕,夜晚的街道也热闹非凡,中国岂不是在飞速发展?我对自己缺乏学习和认识肤浅感到吃惊,非常不好意思。”

    在那之前,他从未学过中文,也不存在对中国的积极关注。但是,他是就职于东京一家中型企业的非常普通的商务人士,他的认识在日本人中并不特别落伍。

    也就是说,虽然中日两国的特殊新闻会在媒体上得到报道,但普通人的生活和日常情景却很少得到关注。正因为如此,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虽然政治经济新闻会在头脑中不断与时俱进,但很少去修正过去彼此产生的印象。我觉得这个例子或许可以归入上述情景。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4 02:01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