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美惠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推荐] 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

[复制链接]
136#
 楼主| 发表于 14-8-7 08:33:16 | 只看该作者
                              造福全世界的日本发明——速食面

    速食面,又称方便面、快熟面、即食面、泡面、快速面、快餐面,是一种可在短时间之内煮熟食用的面制食品。速食面的原理是利用棕榈油将已煮熟与调味的面条硬化,并压制成块状,食用前以热水冲泡,用热水溶解棕榈油,并将面条加热泡软,数分钟内便可食用。

    速食面在中国兴起之初广受好评,尝过速食面的人无不赞不绝口。虽然近年来速食面一直被冠以垃圾食品的名号,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速食面一度在人们心中被定为美食。从销量上来看2000年,全球消费的速食面高达463亿包,由此可见“速食面”在全球拥有一大批的“粉丝”。
    那么速食面到底是怎样发明的呢?我们先从它的创始人说起。
    世界上第一包速食面“鸡汤拉面”是于1958年由日本人安藤百福发明的,当时他已48岁,而开发速食面的灵感则早在1945年就已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食品严重不足,人们饿得连薯秧都吃。安藤百福偶而经过一家拉面摊,看到穿着简陋的人们顶着寒风排起了二三十米的长队。这使他对拉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感到这是大众的一个巨大需求。但是他并没有着手开发。一直到他担任董事长的信用组合破产,一瞬间失去了几乎所有财产时,才决心把事业的中心转移到“食”上面来。
    1958年春天,安藤百福在大阪府池田市住宅的后院内建了一个10平方米的简陋小屋,找来了一台旧制面机,然后买了18公斤面粉、食油等,埋头于速食面的开发。     
    安藤百福设想的速食面是一种只要加入热水立刻就能食用的速食面,他设了五个目标:味道好且吃不厌;可以成为家庭厨房常备品且具有很高的保存性;简便,不需要烹饪;价格便宜;安全、卫生。
    开始研究时完全处在摸索阶段,早晨5点起床后便立刻钻进小屋,一直研究到深夜一两点,睡眠时间平均不到4小时。这样的日子整整持续了一年,没有休息过一天。
    在面类这一行,他完全是一个外行。面条的原料配合非常微妙,有很大的学问。他把所有想到的东西全部试了一下,但放到制面机上加工时,有的面松松垮垮的,有的粘成一团。做了扔,扔了又做。整个开发成了一个重复的过程,看不见一丝希望。后来,总算悟出了一个经验:食品讲究的是平衡。食品的开发就是追求和发现这惟一而绝妙的平衡的过程。     后来,安藤夫人做的油炸菜肴启发了他。油炸食品的面衣上有无数的洞眼,就像海绵一样,这是因为面衣是用水调和的,其中的水分在油炸过程中会发散掉,形成“洞眼”,加入开水,很快就会变软。这样,将面条浸在汤汁中使之着味,然后油炸使之干燥,就能同时解决保存和烹调的问题。这种被他称作“瞬间热油干燥法”很快便拿到了速食面制法的专利。
    1966年安藤百福第一次去欧美进行视察旅行,希望找到把速食面推向世界的办法。
    他拿着鸡肉拉面去洛杉矶的超市时,他让几个采购人员试尝拉面,他们为难地摇着头,原来是没有放面条的碗。找到的只有纸杯子,于是把鸡肉拉面分成两半放入纸杯中,注入开水,他们用叉子吃着。吃完后把杯子随手扔进了垃圾箱。
    安藤恍然大悟,脑子里有了开发“杯装速食面”的构想。容器决定选用当时还算新型的泡沫塑料,轻而且保温性能好,成本也便宜。杯子的形状做成用一只手也能拿起的大小。
    在一次从美国回国的飞机上,安藤发现空中小姐给的放开心果的铝制容器的上部是一个由纸和铝箔贴合而成的密封盖子。当时,他正被如何才能长期保存这个问题困扰,想找一种不通气的材料。杯装速食面的铝盖在那一刻就这么定了下来。
    速食面的发展并没有因为它的成功而停留,现在速食面的总类已经有880种。有一项调查非常有趣。问题是:“你希望21世纪会出现什么超级速食面?”有如下几种回答:
“超音速食面”:打开盖子,立即出现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
“魔法拉面”:用自来水也能泡出一碗热乎乎的拉面。
“强力面”:只要吃一碗,便能吸收人体一天所需的营养成分。
“太空面”:跟太空食品一样超级小,热水一冲,便能变成普通尺寸的拉面。
“减肥面”:能边吃边减肥的拉面,当然营养成分不能少。
“环保面”:喝完碗里的面和汤,最后还能将杯子吃进去。
    速食面的加工大致经过湿面条→蒸熟→油炸→冷却→加入调味剂→包装等流程。在经过超高温的蒸熟和油炸干燥过程中,面粉中的营养素破坏极多,尤其是维生素B族的破坏更为显著。常吃速食面,特别是少年儿童,如果不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弥补它的缺陷,必然会导致种种不良而影响身体健康。
    如果实在无法抗拒它的吸引,最好是煮速食面的时候加点蛋,加点菜如青菜,西红柿什么的。而且应注意补充营养,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各类鲜蛋、瘦肉、动物内脏、水产品、海鲜等,并应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保持体内蛋白质、维生素和纤维素的平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楼主| 发表于 14-8-7 08:36: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14-8-7 08:37 编辑

                                                 日本文化:日本最有名的“三大妖怪”
      热爱动漫的朋友们应该在动漫中听过很多种妖怪的名字,比如天狗、滑头鬼、雪女等等。日本民俗中,妖怪都是吃人害人之流,但是在动漫里多被赋予仁义的色彩。那么,日本的妖怪到底是什么形象呢?今天未名天日语小编带大家粗略了解一下。

     日本民俗学的奠基者柳田国男认为,日本妖怪最大的特征在于它具有两面性,善恶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这也可以解释动漫中一些妖怪被设定成正面形象,一些被设定成反面形象。由于日本文化广泛受汉文化影响,所以日本传说中的妖怪70%来源自中国,除此之外还有20%是来自印度,日本本土妖怪只占10%。日本人对妖怪的研究很透彻,号称“妖怪博士”的小松和彦教授带领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人缘收集了1.6万条有关各种妖怪的传闻,制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库以供研究。现在,日本的“妖怪学”已经作为日本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正式确立,并在众多高校展开授课。不光日本学生,外国学生也对日本“妖怪学”十分感兴趣。

    我们对妖怪的定义,一般都是认为他们十分的恐怖可怕,但是日本的妖怪虽然也都是从害人的定义中走出来的,但是他们变成妖怪之前都有一个悲惨的故事。日本的妖怪中,女妖占很大一部分,并且有一些没有性别的妖怪都在日本妖怪志中被女人化。这可能和古代日本女子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受到了各种歧视和压迫有关,很多生前可怜的女子死后都化作了厉鬼。
   给大家介绍日本最有名的三大妖怪:
    大天狗
   大天狗是日本“三大妖怪”中最恐怖最厉害的一类妖怪,被人赋予的形象是身材高大、穿着修验僧服和高齿木屐、长着双翼、红脸和大长鼻子、手持羽扇、宝槌的奇怪生物。居住在深山之中,具有令人难以想象怪力和超能力。它可以自由地翱翔于天空中、具有将人类撕成碎片的力气,其手中所拿的扇子,只要轻轻地一挥,便能将许多棵大树连根拔起,其威力可见一斑。上天下地,无所不能。至今鞍马寺仍供奉着天狗的雕像。
    据说天狗会把迷失在森林里的人拐走,所以古人称被拐走的小孩叫做“神隐”,顾名思义就是被神明藏起来了。天狗的传说,后来又融入了山岳信仰的宗教之中(天台、真言密教两宗),镰仓时代《是害坊绘卷》描绘出天狗与天台宗僧侣大战,结果败退的景象,动作如栩如生,相当有趣。
     据说在这个故事当中,来自中国的天狗军团,前来向日本的天狗求援,但是日本的天狗摆出一副傲慢的态度,即日语中所谓的“自慢”、“鼻高高”。因此原本古代以“老鹰”为主要形象的天狗,到了中世后期转变为“鼻高天狗”,并穿凿附会说那些修行未臻火候、态度傲慢的山僧,死后会变成天狗。到了后世,更产生了天狗出现便会招致天下大乱的说法。对于引起各种不可思议现象的山僧,到底与天狗传说是否有关联,至今仍是个谜。
    酒吞童子

    酒吞童子,也称酒颠童子或酒天童子,是活跃在平安时代的几大名妖之一。其与九尾狐和大天狗所化的崇德天皇被认为是日本三大最为厉害的妖怪,曾是统领众妖的百鬼之王,茨木童子后来成为酒吞童子的手下,不过最后却被大将军源赖光所灭。酒吞童子生活在990年的平安朝代,是震撼京都的着名妖怪。传说居住在丹波国大江山上的酒吞童子纠结了一伙恶鬼,他们无恶不作,私自修建了铁铸的宫殿,晚上潜入富豪家中偷窃财宝,并且掳走妇女和儿童作为他们的口中食粮。
    作为能力强大的妖怪,酒吞童子拥有极为强硕的身躯,身长六米,虎背熊腰,喜欢饮血的他有着血红的面部,近秃的头顶有着几撮凌乱的短发,头有五个犄角,并号有15只眼睛,穿着个格子织物的外衣,腰间系着野兽皮,当然这是其作为恶鬼的形态,在人间为害时酒吞童子还往往化成有着英俊外表的少年。
    九尾狐
                              
    传说其妖身为九尾狐,是专门幻化成绝世美女迷惑君王的妖怪。
    它生于印度,旅行到中国时,在夏桀时化身为妺喜、在商纣王时化身成妲己。当商朝灭亡时她被姜子牙追杀,被迫飘洋过海来到日本,自称“玉藻前”,赢得了鸟羽天皇的宠爱与信任。
    当时玉藻前受鸟羽天皇宠幸,玉藻前这个名字就是天皇所赐;和桀纣的传说一样,玉藻前引诱天皇不理朝政,又得了怪病倒卧床榻,大臣们开始怀疑她,请安倍泰成暗中对她进行调查,证实千年九尾妖狐所化,御体康复的天皇恼羞成怒,下令追杀玉藻前。
    最后她被晴明擒杀,但其野心和执念仍以“杀生石”(会喷出毒液攻击鸟类及昆虫,令动物无法近身的石头)的形态保留在那须野,时时刻刻等待着报复时机的到来。
    传说这名玉藻前全身都是金色的,而且还有九条尾巴,金碧辉煌。而这名玉藻的祖先,有说来自中国、印度,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来到日本,借由真言宗的荼吉尼天信仰,与稻荷神社结合,而增加了许多妖力,形成如今的妖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发表于 14-8-7 08:47:2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长见识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楼主| 发表于 14-8-8 20:47: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14-8-8 20:49 编辑

企业社会里日本女性不能承受之“媚”




    当今的日本社会已经步入了男女平等的共同社会。女性不但拥有更宽广的社会空间,也确立了与男性的平等地位。某种意义上讲,日本女性表现出的活力和激情正在牵引着垂暮迟迟的社会。比起男人来,她们更愿意与人交往和沟通,并善于在其中创造出新的社会可能性。



    然而,现实中日本女性在职场上的地位,却远不如法律规定的那样平等和高大。由于相夫教子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女性结婚后的离职率很高,因此在职场上很难被委以重任。比如日本国会议员中女性人数比率仅为7.9%,一般企业女性管理层比率仅为10.6%等等。职场,也许是日本男性仍在坚守的最后一块“阵地”了。因此也有人用“企业社会”一词来概括日本社会的构造。



    原本来说,在一般的工作岗位上并不应该有男女之别。但是在这种男性当道的企业社会中,女性或多或少地会展现出个人“媚力”来寻求圆滑的生存空间。一个看似妩媚的眼神,一句听起来亲切入耳的话语,在职场女性的人际关系中无疑是最好的润滑剂。然而,正是这种“媚力”有时更容易惹来同性的质疑和批评。职场女性之间的嫌隙往往从用“媚”不当开始。



    今年25岁的柿谷兰在大学毕业后,曾进入大阪的一家贸易公司任职。由于长相甜美又爱说爱笑,她很快就将与男上司、男社员的关系处得非常融洽。但同时这也引起了女社员们的嫉妒,在背后被说成是“爱抛媚眼的狐狸精”。不仅如此,她与有家室的上司的绯闻很快就传遍了办公室。上司不得不故意疏远她来避嫌,让她感到很委屈也很无助。最终她在工作两年后忍无可忍地离了职。



    那么,女人在职场发挥自己的“媚力”是否能得到好的结果,她们又为什么总是成为女同僚的众矢之的呢?这方面的专家石原壮一郎认为,擅长发挥“媚力”是女人一项重要的社交技能,是其很有女人味的象征。一个冷漠平淡甚至明哲保身的女人其工作成绩也不会高。



    但是,用“媚”过度或用得不恰当,往往会给自己惹来麻烦,甚至陷入恶性循环中。柿谷兰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因为有强烈的男性企业社会观念,因而失去了在男社员和女社员间的关系平衡。即使她之后工作得非常努力,别人也会认为这是讨好男上司得到的恩惠。这就是恶性循环。



    其实,“闯入”男性企业社会的日本女人应该在何时展现出多少“媚力”,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标准。这样一来,长相好或沟通能力强的女社员,即使自认为是在进行正常沟通也会被人误解为“献媚”,因而受到排斥。这对于公司来说也是严重的损失。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后,曾多次提出解放女性生产力,鼓励女性更多地参与社会和管理企业。今后家庭与事业保持两立的日本女性会与越来越多。在这种前景下,能否适时适度地展现“媚力”就成了女性职场人际交往的关键。平时多观察前辈女社员的表现,试探出他人能够接受的“媚力”程度,日本女性尚须努力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14-8-8 20:50:26 | 只看该作者
“深层日本”之:东京的最后一块垃圾“圣地”
2014-08-04 11:24阅读(11525)评论(2)


   


    在关注日本垃圾分类回收与焚烧的同时,应该注意到,垃圾灰的填埋工作也同样重要,因为它是整个处理工作的最后一环,也是最占地方的一环。自从1900年《污物处理法》颁布后,日本各地方自治体有义务独立处理垃圾。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寸土寸金的东京,合理填埋垃圾灰是整个处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

    伴随着法律的颁布,江户(东京)政府从明治时代就开始填埋垃圾。最初只是将未处理的垃圾堆在一起埋掉了事,但由于垃圾总量少以及分类回收工作的彻底,填埋速度远没有达到土壤的分解速度。明治时代的垃圾填埋并不是什么社会问题,

    然而到了昭和中后期,高度成长的经济也让日本深受垃圾问题的困扰,因焚烧能力不足,东京的部分垃圾被直接填埋在东京湾,导致填埋场周边环境严重恶化。1971年,时任东京都知事的美浓部甚至提出“垃圾战争”口号,历时多年才初步缓解了这场危机,但也同时催生了东京湾内大片填海造出的新地(如图1)。

    到了今天,东京的垃圾填埋已经实现了技术化与合理化,每堆3米垃圾灰就在上面覆盖50厘米沙土,最终筑成一个个等腰梯形的垄,上下镶嵌在一起,像盖房子一样分段向上码放,称之为“三明治工法”。这样一来,垃圾灰就不会被风吹走,也可以防止发生虫害。

    尽管如此,昭和年代的垃圾后遗症依然存在,甚至成了制约东京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那就是垃圾填海已经面临极限。为保障航运,政府于1998年划定了东京最后一块垃圾“圣地”(图1空白划彩线处)。如果这块海域被填满,东京就再无海可填。

    东京都丰岛区垃圾焚烧场中央控制室

    为此,如何高效地利用这块海域,成了政府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此前专家团队建议从减少垃圾灰入手,用高温将灰融化分解成沙子,再将其用于土木工程建设。然而丰岛区垃圾焚烧场厂长浅川胜男分析,这种方法要消耗极大量的热能,产出的沙子再利用率也不高,现在看来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办法。

    于是,东京的垃圾处理部门在寻找新解决办法的同时,也开始着手推动向海外出口垃圾处理技术。据东京二十三区清扫一部事务组合的岛田纪行介绍,目前该部门已经在中国及东南亚国家展开了推广与调查。虽然出口的主体是垃圾焚烧炉的技术,但伴随而来的比如垃圾灰等各种副产品输出,也能为东京解决实际问题。

    当然,即使这些手段都失败了,东京的垃圾处理还有最后一招,那就是将垃圾灰运到管辖区内的海上岛屿,在那里继续填海。但是,这不仅会使处理成本大幅上升,也必定会招来当地居民的反对。因此,将垃圾灰卖到海外去,恐怕是东京政府打得最如意的算盘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1#
 楼主| 发表于 14-8-8 20:51: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14-8-8 20:53 编辑

心中的伤口仍在流血—“311大地震”三年后的灾民生活(邢熠
分类:日本社会 | 标签: 日本  地震  海啸  灾民

2014-05-29 12:27阅读(3950)评论(9)




    “穿过县境上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川端康成

    然而,这里并不是川端笔下美丽的雪国越后汤泽,也不是什么铁路交通触手可及的发达地区。这里是“3·11东日本大地震”重灾区——岩手县釜石市大槌町。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观测史上最大规模的地震,随之而来的海啸卷起14米高的威势,将大槌町破坏殆尽。在海啸中丧生或失踪的町民达1200余人,约占当地总人口的10%。

        2月27日,我由岩手县首府盛冈市驱车近3个小时,来到这个位于东海岸的小镇。沿途随处可见厚厚的积雪,反射起午后昏沉的阳光。西侧的远山隐没在一层薄薄的霾里,近处展开大块被均匀切割过的工地,整齐地码放着一摞摞材木。再往东看,就是那片让人又爱又恨的太平洋。

    这里的气候正是乍暖还寒时,灾民们就快要熬过第三个严冬了。大槌町复兴的速度虽然不算快,但在外人看来却是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然而灾民生活的改善,是否像海边14米高的防潮堤一样有了详尽的工程表;他们心中的残雪,又是否就快消融了呢?

开起震后第一家店,现在却只想离开

    被海啸冲毁的大槌北小学校址上,现在已经用临时建材搭起了“福幸闪闪商店街”。掀起“居酒屋Mikadon”的暖帘,可以看到店里并排摆放着两台外卖推车。推车后面传出店主柏崎浩美(51岁)、美香子(46岁)夫妇的招呼声:“欢迎光临”。

    这家店以供应便宜的海产品为主,今天的招牌菜是海鲜盖饭。在米饭上铺一层海藻,放一片厚厚的金枪鱼、一片肥得流油的鲑鱼,再加上少许贝肉。下酒菜是冬鰤煮萝卜。除此之外,再无他物。柏崎店主凑过来说:“味道不错吧?这可是一个渔民师傅特供给我的。”

    柏崎店主曾经的另一个工作是美发师。地震前他在自家一楼兼营发廊和居酒屋,生意不错。但一场海啸让他失去了所有。震后2个月,他耐不住在避难所的生活,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搭了这两台外卖推车,重开起当地第一家流动饮食店。

    “在避难所时,每晚大家都从瓦砾中拣出木材生火,围坐在一起谈心。听到朋友怀念从前在我店里喝酒的日子,我就动起了重开居酒屋的念头。” 柏崎店主说。

    同年12月,柏崎夫妇的店在“福幸闪闪商店街”有了固定的场所。但他们不愿丢掉外卖推车,就把它放到店里当桌子用。这几年店里人来人往,充满着当地居民、建筑工人和志愿者们的笑声。当时,柏崎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然而当我今年造访时,却发现这里好像换了一种空气。店里只有一桌客,看上去是几个建筑工人。柏崎店主仍然幽默地说着笑话,但却掩饰不住脸上忧郁的表情。夫人美香子只是一言不发地在厨下忙活着。

    “这一年来生意差了不少,每天的营业额差不多是以前的三分之一。志愿者减少得很厉害,现在就靠当地居民和建筑工人支撑。我和老婆现在还挤在4畳半(7.5平米)的房子里生活。”

    地震之后,柏崎店主不仅经营着自己的生意,还作为大槌町的灾民代表四处奔走,呼吁尽快改善灾民生活质量。国家每年拨给大槌町200多亿日元复兴款项,其中却仅有8%被用在民生上,其余大都是复兴建设的专款。由于立场不一致,柏崎店主的意见不被町政府接受。

    “每天早上醒来,脑海里总有一个声音说:‘快去工作,让自己忙一点’,但另一个声音却说:‘安静地哭一场吧’。我从没想到自己会开始忧郁,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还要持续多久。我现在只想离开,将来就算建设搞起来了,但我已经不在了。”

第一个冲向海边监视,却失去了所有至亲

    在与柏崎店主聊天的过程中,店里又进来了一位当地的名人——消防团长烟山佳成。他刚从附近一个火灾现场回来,那户人家已经被烧得干干净净了,还好没有人员伤亡。

    所谓消防团,其实就是民间的消防志愿者。由于消防员无法常驻在乡下,就需要町民或村民们自发地组成消防团,到处巡视和宣传防火知识。“3·11大地震”中曾有各地消防团员为疏散民众,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烟山佳成作为大槌町消防团长,在震后第一时间被派到海边监视海啸。途中他曾回家探望母亲、妻子和儿子,发现他们都没有逃离的意思。他回忆道:“说实话谁也没有想到海啸会来的那么凶猛,我甚至都没有叮嘱家人尽快去避难。妻子还对我说‘家里没事,你快去海边吧。’”

    到了海边之后,他发现海啸的来势远比想象中猛烈。他想通知总部,却发现电话已经不能用了。他想尽快赶回家中,但道路早已被堵死,汽车寸步难行。他本以为很快自己就能像平时那样回到家中,但这一走,家就没了。

自那以后三年,烟山佳成始终背负着对家人的歉疚生活。现在的他一如既往地奔走在火灾现场,力争挽救每一个生命。但他说在现场时总会想起自己的家人。一开始会哭,但现在眼泪也流干了。

    “我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一个人吃晚饭。寂静之中筷子的磕碰声特别刺耳,会让我联想起从前与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景象。对比现在的形单影只,我感到无比的凄凉和愧疚。我要用我的余生为大槌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让我的心好受一些。”

被上天选中来帮助灾民的幸存者

    与记者一同前往“福幸闪闪商店街”的,是家在当地的志愿者法人“远野真心团体”副理事长臼泽良一(64岁),也是最反对柏崎夫妇离开的人:“他是商店街的象征。如果他走了,这里的人心就更没有了依靠。”因此在这家店里,经常能见到两人互相说服的景象。

    “那你觉得自己还能做什么呢?对复兴的失望会让你感到失去了一切。”——柏崎浩美

    “我本来就是死过一次的人,我可以不要自己的性命和名誉,一定要让大槌町的灾民过上好日子。”——臼泽良一

        2011年3月11日,臼泽良一正在自家楼上完成一篇关于自然保护的报告。下午2点46分,电视里忽然响起尖锐的警报,紧接着房子就像要塌了般晃动起来。他还没回过神来,就听见楼下传来妻子的声音:“老头子,海啸要来了,快跑吧!”他只记得当时回答:“别担心,海啸到不了这里。”

    他是最后一个准备离家避难的人,当时很不情愿。但当他刚刚走下楼梯,就听到远方传来巨大的轰隆声,紧接着房屋和树木一排排地被推到,凶猛的海啸转眼间逼近了他的家。他慌忙抱起10岁大的宠物狗上了屋顶,只见四周已经成了一片火海,他被无情地卷进了漩涡中。

    海水将他冲进了一间房子,一直浮到接近房顶的地方。他拼命将房顶凿出一个小洞,把嘴凑过去使劲呼吸。结果,海水就在他嘴边的高度停住了。过了半夜,海水开始退去,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又爬上了屋顶。

    这时,他眼前仿佛忽然出现了一条路,路的尽头有几名拿着救援工具的消防员,正在大喊着给他指路:“从那间屋子上走,跳过那里,快到这边来……”他顺着这条路逃到了山坡上,得救了。臼泽良一的夫人刚刚在远处目睹了他被海啸冲走的情景,所以当他们又在避难所重聚时,夫人哭得几乎晕倒。庆幸的是,臼泽夫妇和两个儿子都幸免于难,现在全家人生活在一起。

    “当时我置身于火海,又被海啸冲走,海水最后在我嘴边停住,但我仍幸存下来了。我想这不是幸运两字可以解释的,这是上天安排我活着帮助灾民。这是一种使命。”

    “福幸闪闪商店街”建成后,臼泽良一所在的团体曾经在商店街的一角搭起了帐篷,接收和帮助全世界来到大槌町的志愿者。然而随着复兴进程的加快,他们的帐篷被政府作为他用,大槌町唯一的志愿者据点就这么消失了。

    “那之后来到大槌町的志愿者越来越少,这里不但缺乏劳动力,也缺乏来消费的群体。我最担心的就是外面的人以为这里已经恢复了原来的生活,不再需要帮助了。”

    尽管没有了据点,但臼泽良一仍然通过其他途径帮助灾民。其中包括为灾民提供心理医疗、主张改善灾民生活以及反对“超级堤防”的建设等等。说服柏崎夫妇不要离开大槌町,也被看作是他的重要工作之一。

    “以大槌町的实际情况来看,我觉得救灾是不需要什么理论和学说的。只要我们有一股子热情和觉悟,复兴就肯定能成功。我希望灾民们都能亲眼看到这一天。活了64年,我觉得自己现在的工作最有意义。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

后记

    古时候当天灾摧毁某一片地域时,居民往往选择迁徙。但如今人们不但要重建灾区,还要建得更好。这也许是人类有了“公民意识”之后的事。在大槌町见到的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烦恼和坚持,每到深夜总爱聚在一起舔舐伤口。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震后三年来,从没有让自己停下脚步。

    一旦他们放弃了坚持,或许就等于同时放弃了自己作为大槌町公民的归属感。柏崎夫妇的不舍、烟山佳成的迷恋以及臼泽良一的使命,都是对共同家园的召唤,都为了重筑一个集体的共同回忆。
    最后当我询问柏崎店主离开的底线是再等几年时,他回答:“六年。”夫人美香子这时终于开口说话:“你只是在逞强罢了。再等六年,难道还不说明你舍不得离开这里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2#
 楼主| 发表于 14-8-8 21:39: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14-8-9 05:33 编辑

今夕:日本年轻人眼中的中国



查看原文…

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外表上非常相似,但实际上,在政治体制、社会制度乃至生活环境等很多方面,中国人和日本人都明显存在差异。


那么,日本年轻人如何看待中国?和九哥一起去听听日本大学生是怎么说的吧。




1、“令我感到吃惊的部分是,在日中邦交正常化后的大约10年里,日中关系曾非常良好。难以相信还存在这样的时代。作为我们这一代,希望为了日中关系再次好起来而努力。”(20岁,商学系)




2、“我觉得,中国人和日本人相互误解的地方可能很多。尽管如此,如果年轻的中国人说喜欢日本,我也会感到非常高兴。”(20岁,商学系)




3、“我曾认为在电视和报纸新闻中看到的中国人一定会讨厌日本。因此我也讨厌中国。但在听了今天的讲座之后,我改变了想法,认为这是不对的。”(20岁,政经系)




4、“听了中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不公平,我感到非常吃惊。如果我出生在中国的农村,肯定无法考上大学。我感觉生为日本人真是太好了”(20岁,政经系)




5、“提到中国,新闻里总是播出PM2.5和领土问题,因此除此以外的事情我们并不了解。但是,我喜欢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有中国菜”(20岁,外语系)




6、“日本的天空蔚蓝而洁净,空气新鲜。日本食品很安全。来到日本的中国人对于日本人认为理所当然的这些事情感到感动,而这也让我感到了感动。日本人没有意识到的是,我们过着非常美好的生活”(20岁,外语系)




7、 “我并不讨厌中国,但也说不上喜欢,对于这个问题,心情有些模棱两可。在学校里,有时会碰到中国留学生,他们都很认真,是很好的人,和在电视新闻里看到的中国人完全不同。虽然平时没有和他们进行过深入的交流,但我希望以后与他们进一步加强交流。我们交往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个人。”(政经系,21岁)




8、“由于只能通过电视新闻了解中国,我无法回答老师的问题。不过,我打算今后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听说他们说喜欢看日本的动画片和电视剧,同时对日本空气的清新以及治安情况很好给予了积极评价,我感到非常高兴。我自己也希望去中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中国好的地方。”(政经系,20岁)




9、“以前在英国留学时,我不喜欢那里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总是炫耀自己有钱,态度非常恶劣。”(外语系,20岁)


(整理自《日经中文网》,有删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发表于 14-8-8 23:41:21 | 只看该作者
不想知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楼主| 发表于 14-8-9 05:36:53 | 只看该作者
等身大的日本(26)日本人喜欢撒在白米饭吃的食物

2014/08/05




打印E-mail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中岛惠:日本人非常喜爱吃“白米饭”。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的白米饭非常好吃。

       大米是日本人的主食。听说最近日本人的饮食习惯出现变化,逐渐开始减少吃大米,反而是吃面包、意大利面以及其它糕点等的情况正在增加,但即便如此,在1日3餐中,2餐吃米饭的人仍然很多。

       日本大米属于颗粒圆、粘性好的日本特有短粒米。其特点是饱满而有光泽。

       日本被称为“瑞穗之国”,正如此言所说,如果来到地方的农村地带,如今仍然能看到大片美丽的绿色水田。日本人重视水稻种植,与大米一起生活到现在。

       对于这样“喜欢白米饭”的日本人来说,自从吃粗茶淡饭的时代起,就一直享受着米饭的味道本身。
人们在生活中一直觉得即使没有菜肴,只要有米饭就好。日本人的国民食物饭团子等就是典型。

       但对于日本人来说,有一些食物可以撒在米饭上,并会让米饭更加好吃。

       此前看过一个有关“希望撒在白米饭吃的东西”的问卷调查。对于其结果,日本人肯定“感到非常赞同”,但站在中国人角度来看会是什么情况呢?或许有中国人觉得惊愕,感到“这是什么?为什么呢?”。下面介绍一下问卷调查的结果。

     第1位:生鸡蛋
     第2位:辣椒雪鱼子
     第3位:紫菜
     第4位:纳豆
     第5位:拌饭素 
     第6位:梅干
       第7位:咸烹紫菜
     第8位:咸鳕鱼子
       第9位:花椒炒小干鱼
     第10位:山药 

       由于有些食材是中国所没有的,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难以理解。

       生鸡蛋是日本人平时经常吃的食材。将生鸡蛋撒在白米饭之上,再浇上酱油即可。剩下的就是用筷子翻来覆去搅拌匀,然后以粘糊糊的状态吃下去。

       日本人非常喜欢这种“生鸡蛋拌饭”。最近,已经有“生鸡蛋拌饭”专用酱油出售。鸡蛋的种类有很多。按照S、M、L 等大小的不同分开出售,既有10个售100日元(大约6人民元)左右的低价产品,也有4个高达200~300日元(12~18人民元)左右的高档产品,由于“内含维生素E”等,如果去超市,会发现有10多种鸡蛋出售。

       对于日本人来说,鸡蛋就是这么难以离开的食材,而且尤其喜欢生吃。但是,即使是长期居住在日本的外国人,似乎很多人仍然不喜欢吃生鸡蛋。

       位列第3位的紫菜、第4位的纳豆也是日本早餐必不可少的食物。很多在早餐时不吃面包而吃米饭的人都以紫菜和纳豆作为菜肴。在住旅馆时,早上的自助餐必然出现的就是紫菜和纳豆。紫菜可以用于饭团子,还可撒在盒饭的米饭之上。由于可以长期保存,紫菜在日本甚至可以说达到家家必备的程度。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讨厌紫菜的日本人。

       此外,我认为拌饭素也是日本特有的食物。所谓拌饭素,指的是呈粉末状或粒状、类似调料的副食食材。首先将食材粉碎,并用调料进行调味,然后使之干燥即可。由于是撒在米饭上食用,因此被称为拌饭素。

       拌饭素有各种不同的口味,最正宗的有“紫菜和鸡蛋味”、“ 鳕鱼子味”、“烤肉味”和“烤大马哈鱼味”等。而超市则有20种以上。这也是日本人吃盒饭不可或缺的东西。

     即使没有像样的菜肴,只要有能够撒在米饭上的简单食材,日本人就能感到心满意足。这是因为,日本的白米饭非常好吃。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5#
 楼主| 发表于 14-8-9 05:38:23 | 只看该作者
等身大的日本(24) 8成日本人属于内向性格?

2014/07/22

[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
7
[/url]



打印E-mail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中岛惠:在周末整理旧报纸时,我发现了一则有趣的报道。其标题是《你属于内向还是外向?》,是一篇源自问卷调查的报道,内容非常有意思。

        报道称,对约2300名读者实施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日本人中,称自己属于“内向”的人占整体的78%,而回答自己“外向”的人仅占22%。

       在回答自己“内向”的人选择的“符合自己的气质”中,最多的是“喜欢享受一个人的时间”(约1400人),排在第一位。其次是“讨厌与他人发生冲突”(约1040人),接下来是“喜欢不受打扰、能全身心投入的工作”、“对他人的财产和名声不敢兴趣”等回答。这些答案的确很符合日本人的特点。

     但另一方面,对于“是否曾对外向的人感到羡慕?”这一提问,半数以上的54%的人给出了肯定回答。而这样想的理由包括“善于社交,看起来很快乐”、“能让周围的人更加积极,让气氛更融洽”、“具有行动力”等。

      相反,回答自己“外向”的人选择的“符合自己的气质”则包括“被他人称为比较活跃”(约290人)、“相对于独处,与他人在一起更加愉快”(约240人)等。此外,对于“是否曾对内向的人感到羡慕?”的问题,90%的人给出了否定回答。

       从这一结果中可以看出,很多日本人似乎认为“内向=不太好,外向=好”。

     我自己曾记得,在翻看小学时代的家长通知书时,老师曾多次给我写出“内向性格”的评语。然后,总是加上一句“需要变得更加积极”。不过在上小学6年级时,班主任老师给我写的评语至今仍然难以忘记。

       其内容是“在应该说出自己意见时最好说出来。但是,即使沉默不语,该明白的人总能明白”,这句话充满温柔。

     如今的我性格坚定,很难想象会有上面的事情,但在小时候,我曾经是一个喜欢安静、显得若有若无的孩子。

       在同学中,上课时总是毫不顾忌地举手、并积极到教室前面发言的引人注意的孩子在班级里只有3、4个,其它大多数孩子都是“内向”性格。即使是日本有名的演员,在回答“为什么要当演员?”这个问题时,回答说“小时候非常内向,父母很担心,于是让我去戏剧学习班”的人也大有人在。

        换句话说,日本人的性格大部分都属于“内向”,而且曾经有人觉得“这样下去不行”。

        但有意思的是,在某些方面,有时会认为“这样也不错”。

        即使是上面的问卷调查结果,对于“是否曾对内向的人感到羡慕?”这一问题,也有少数人给出了肯定回答,在询问这些人“在哪些情况下这样觉得?”时,得到的回答的确很有意思。

        答案包括“显得深思熟虑”、“让人感觉很谦虚”、“感到细腻的体谅之心”、“合作能力强”、“更好建立人与人的关系”等。换句话说,虽然内向经常吃亏,但日本人具有给予其积极评价的一面。

        在这篇报道中,有一个段落是读者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请求教授写推荐信时,我对教授说‘我的性格是不善于表达,缺乏社交能力’,结果教授给我写的评语是‘沉默寡言,但具有执行力’,这让我非常高兴”

        在中国和美国等地,或许存在如果不在人前积极宣传和推销自己就得不到积极评价的一面。

        但我认为,日本人属于内向性格未必完全是坏事。即使不积极宣传自己,有时也能获得认可。这或许才是日本的特色。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楼主| 发表于 14-8-9 05:40:18 | 只看该作者
等身大的日本(20) 我们日本人很少了解近现代史

2014/06/24


打印E-mail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中岛惠:我经常采访中国人,因此总能够从他们那里得知我所不知道的日本。以前,和他们讨论在学校学习的“历史”课,曾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日本没有“历史”这门课程,初中时代通过社会课学习历史,而到高中时代,则根据发展方向的不同,选学日本史和世界史)

     中国重点学习近现代史,这一点与日本完全不同,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日本学生都基本不学习近现代史。

       有一次,我和北京一位30多岁的中国女性聊天,她告诉我,对日本产生兴趣的契机是,初中2、3年级时学习历史课程。当时中国的考试中出现了下面的题目。

       “康有为的百日维新失败了,但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却取得了成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恢复最快的原因是什么?”

     她告诉我,在中国的历史课上,对于日本会详细学习明治维新及之后的情况。其意图是通过了解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如何发展起来、并走向现代化,来为自己国家提供参考。我还向她之外的很多人询问了相同的问题,结果都听说,中国重点学习近现代历史,反而不太重视古代的历史。

    另一方面,日本的情况却截然相反。日本史课程按时间顺序从遥远的时代开始学起。例如旧石器时代、绳文时代(日本石器时代后期)、弥生时代(约公元前300-公元300年)等,都从全是原始人、让人难以产生兴趣的时代开始,然后逐渐向现代推进。

     终于能让人产生兴趣的历史始于武士第一次掌握政权的镰仓时代(1185~1333年)。这是因为,NHK等的电视剧中经常播出描写镰仓时代的历史剧。电视剧细致刻画了建立镰仓幕府的源赖朝(电视剧中的人物当然是虚构的)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是什么样的人物等,因此容易对其产生亲近感。

    而提到随后最受学生喜爱的时代,或许是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年)。这个时代诞生了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这两位日本有代表性的武将。在战乱时代,织田在即将统一天下之际死去,而继承其衣钵的丰臣秀吉最终实现了统一。

     接下来是江户时代(1603~1868年)。开创江户幕府的是德川家康。自那以来,日本直到明治时代,大约300年都是太平时代。安土桃山和江户时代的故事也多次被搬上电视屏幕,而且有日本知名演员出演,这让学生对学习这段历史充满劲头儿。

    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3个人性格完全不同,因此日本人在分析自己的性格时经常说“我是信长类型”、“我是家康类型”等。

     但是,日本人在学校重点学习的历史,终结于江户时代结束、明治时代开始这段时间。对于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明治政府都做了哪些事情、日本的近代化是如何推进的等,日本的教科书很少提及。

     由于是按顺序从古代开始学起,在高中3年级的应试季节之前,无法学完教科书的全部内容,虽然时间不足是原因之一,但没有机会认真学习自己祖国的近现代史仍然让人非常遗憾。

       令人惋惜的是,恐怕50岁以下的很多日本人都没有在学校学习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及其以后的现代史。想要学习这段历史的人只能自己买书来学,结果,日本个人在近现代史方面的知识出现很大差异。这就是日本历史教育的现状。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7#
 楼主| 发表于 14-8-9 05:41:59 | 只看该作者
等身大的日本(19) 日本人的沟通术:推测+期待+心灵感应

2014/06/17


打印E-mail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中岛惠:前些日子,我听新闻说,居住在上海的日本人减少了近1万人,对此感到非常遗憾。

       我经常采访中国各地中国人的“个人故事”,在这些人当中,有很多在日资企业工作的中国人。其中既有人毕业于中国大学的日语专业,也有人毕业于技术类专业、然后在日资企业旗下工厂当工程师。与普通中国人相比,他们对日本人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似乎自然而然学会了与日本人交往的方式。

       但是,这些人似乎有时候完全不知道日本人在想什么,因此感到困惑。如果仅仅是困惑并不值得担心,但我听说这种情况有时候直接导致了不信任感和对日本的负面情绪。因此,今天我打算介绍一下外国人难以理解的日本人的沟通术,这是从居住在上海的一位日本顾问那里学到的。

        一言以蔽之,日本人的沟通术就是“推测+期待+心灵感应”。据称日本人的习惯是,以“应该是这样吧?”来推测对方的心情,然后怀着“希望你这样做”的期待,(不通过语言)通过态度和表情将自己的想法不露痕迹地传递给对方。

        下面观察第一个事例。在日资工厂,日本上司对小李说,“希望你每天写日报”,结果小李写了“今日去了○○地方”这种流水账。对此,上司仅仅批评称,“这种东西不叫日报。以后写得认真点”。于是,小李按照自己的理解,更加详细地写了日报,结果却受到了更加严厉的批评。站在小李的角度来看,日报这种东西自己从来都没有写过,一点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会受到批评。

       上面提到的那位顾问说,“日本的常识和中国的常识存在不同。但是,在不作出说明的情况下就发脾气的日本上司司空见惯。日本人有一种习惯——不详细说清楚所有问题却要发脾气,借此表达‘希望你这样做(希望你认真写)’的意思,但对于没有写日报这种习惯的中国人来说,则难以理解为什么会遭受批评。”

        接下来看第2个事例。假设出场人物为日本上司A、中国部下B、中国部下C这3个人。在午休时间,C趴在办公桌上睡觉。而B离开了座位。这时,B的电话响了。在看到C并不打算接电话之后,日本人A将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呢?

       1、对C大声喊“赶快接电话”
       2、视而不见(电话一会就不响了)
       3、无奈之下自己接电话

     在日本人采取的行动中,最多的是第3种。据说在日本人问已经睁开眼睛的C,“为什么不接电话?”之后,C的回答是“现在是午休时间,对方不应该打电话过来”。而在A说“不接电话怎么行呢?B又不在座位上”之后,C就直接说,“总之是B现在不在座位上。如果接电话那么重要,那么最好将B的电话设为留言电话”。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日本上司采取的行动,仅仅是带着一脸不高兴的表情。同时,在一段时间里,将不和部下开口说话。但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看,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上司突然不高兴、并且不讲话了。日本人通过“态度”来表示自己对不接电话这件事感到生气,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心情没有传递给中国人。日本人的习惯是,不详细解释“为什么即使是午休时间也要接电话”,却单方面生闷气,进而拒绝和对方进行交流。

     如果是在日本人之间,即使不说出来,也能借助“推测+期待+心灵感应”彼此沟通。即使沉默不语,也能够想象到对方生气的理由。但是,在各种各样的人生活在一起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这种做法并不适用。但很多日本人不了解这一点。当然,日本人并没有恶

意。因为在日本国内,如果把想说的话全部告诉对方,会被认为是不会察言观色的人。由于在与外国人沟通方面没有进行重要的训练,有时将产生摩擦,但这是由于各自的文化存在差异。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楼主| 发表于 14-8-9 05:44:44 | 只看该作者
  
等身大的日本(18) 普通日本人的初高中生活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中岛惠:在不久之前,在观看韩国客轮沉没事件的后续报道时,有报道称韩国中小学的99%没有建游泳池,我对此感到非常吃惊。这是因为日本的中小学基本都建有游泳池。这对日本人来说属于“理所当然”,但对于韩国人来说却不是“理所当然”,在明白这一点的同时,我突然想到,在中国的学校也从未看到过游泳池。

     受此启发,这次打算介绍一下普通日本人渡过了什么样的学生生活。或许与中国人的“理所当然”具有很大不同。

       日本既有公立学校,也有私立学校,但本文将着重介绍占据压倒性数量的公立学校。首先,入学前要进行的准备是制作制服。我上的是农村中学,但仍然到学校指定的服装店,请店里测量了尺寸,制作了可以穿3年时间的新制服。由于基本上1套制服要穿3年,因此会做得偏大一点。我上中学时穿的是水兵服,而上高中的时候则是休闲西服、裙子和白色衬衫。质地优良,分为夏装和冬装2种。而男学生多采用黑色立领学生服,同时有些学校选择休闲西服和长裤。

        学校上课一般为早上8点半左右到下午4点半左右,中小学都提供伙食。我小时候吃的是由面包、菜肴、牛奶和甜点组成的套餐。每个月学校都会发放伙食的菜单,因此母亲会想方设法避免学校的伙食和家里吃的晚餐发生重复。最近,据称相比面包,吃米饭的时候更多,而且菜肴也经常精益求精。关于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游泳池,日本每年一到夏季,上体育课的时间就停止其它运动,几乎都是上游泳课。我曾经最讨厌这种体育课。

        而到高中阶段,即使是公立学校,也不再提供伙食,因此必须自己准备午餐。在我上高中的时候,同班同学的大部分都从自己家里带便当。一般是由母亲或自己制作。菜肴会选择前一天晚上剩下的料理和冷冻食品。

        任何人都喜欢的便当菜肴包括煎鸡蛋、炸鸡、炒香肠、小西红柿和花椰菜等蔬菜。(如果全是肉菜,菜肴会变成褐色,日本人重视外观,因此喜欢将红色和绿色的蔬菜放入便当盒中)。日本人即使吃凉的料理也不会介意,我记得母亲曾为我制作过凉而可口的菜肴。

       在有些学校,学校里的小卖店出售面包和饭团子,因此有些学生不携带便当,而在买这些东西吃。在吃便当的时候,学生们会挪动课桌,和自己喜欢的朋友一起吃。有时还和朋友们交换菜肴,充满欢乐气氛。

       傍晚,下课之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俱乐部活动。在我的学生时代,初中几乎所有人、高中70%以上的学生都参加了俱乐部活动。俱乐部活动种类丰富。体育俱乐部包括棒球部、足球部、篮球部、网球部、排球部等,男女学生分别组成不同的俱乐部。其它俱乐部各个学校有所不同,但一般有游泳部、弓道部、柔道部、羽毛球部和田径部等。

       而文化方面的俱乐部则不分男女,有吹奏乐部、美术部、戏剧部、摄影部、茶道部和花道部等。不管哪种俱乐部,都会由一名教师负责担任指导。此外,如果是实力强劲的体育俱乐部,还可能从学校外面邀请专业的教练。

       经常让中国人感到吃惊的是,日本人非常热心地参与俱乐部活动。无论是棒球部还是足球部,都会举行全国大赛,在各县取得胜利的球队将力争夺取“日本第一”。有些学生去学校基本不学习,而是一心参与俱乐部活动。听到这样的事情,中国人会感到非常惊讶,但这在日本的学校里却是“理所当然”的情形之一。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等。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观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9#
 楼主| 发表于 14-8-9 05:46:33 | 只看该作者

等身大的日本(17) 日本人如何看待“已成为过去的韩流”?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中岛惠:韩国客轮沉没事件已经过去1个半月。这则新闻在日本也得到了热烈报道,引发了很多日本人的关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多亏这则令人感觉悲伤的新闻,日韩之间悬而未决的领土问题和历史认识问题暂时偃旗息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日本人对韩国的感情出现了好转。相反,由于在客轮沉没事件后韩国政府应对不力,应该说进一步出现了恶化。

        中国读者或许知道,进入2000年代以来,日韩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而其原因就在于“韩流”的变化。2003年4月,裴勇俊主演的韩国电视剧《冬季恋歌》在日本播出,之后很快大受追捧,在日本女性之间掀起了“裴勇俊热”。在那之前,日本人对韩国的看法非常负面,但受韩流的影响,发生了剧烈变化。

       大声叫喊“特别喜欢裴勇俊!”、“非常喜欢韩国!”的日本女性层出不穷。而去韩国旅游、开始学习韩国语、到处寻找韩国料理的日本女性不断增加,甚至“与韩国男性相亲的旅游团”也出现了激增。由此可见,对韩国抱有好感的日本人不断涌现。

       而电视上也纷纷播出新的韩国电视剧,韩流席卷了整个日本。在东京最大的闹市区新宿站旁、大久保站周边有知名的

韩国料理一条街,一到周末,就能看到众多女性从日本全国涌向这里,人群拥挤到寸步难行的地步,踊跃购买电视剧相关商品。在我的记忆中,这股热潮大概持续到了2010年前后。

     韩流热潮长盛不衰的原因在于,在韩国电视剧中,内容质量高的作品层出不穷,不仅是演员,韩国歌手也纷纷来到日本,这曾作为一种商业模式确立下来。与此同时,对此前“存在偏见”的韩国产生兴趣的日本人除了一部分女性粉丝以外也逐渐增加。

       韩流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给背负着惨痛历史的日韩关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因素。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韩国演员裴勇俊对日韩关系产生的影响可以说大得惊人。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日中两国之间,至今仍没有一个演员和文化人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在最近2、3年,日韩之间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成为巨大转折点的是韩国前总统李明博登上竹岛(韩国名:独岛)以及有关日本天皇的言论。此外,日本人也对日本大量播出的韩国电视剧日趋感到厌烦,开始不断将目光转向日韩的政治层面。

     负面因素一旦受到关注,寻找积极因素就将变得困难,韩流已经成为过去。我曾希望通过文化交流抵消两国间政治问题的影响,但结果证明这很困难。如今,大久保站前的韩国料理街已经门可罗雀。去大久保的日本女性出现锐减,结果经销韩流商品的店铺不得不关门大吉。

     那么,此前经常去大久保的女性们如何看待韩流的变化呢?一位女性表示,“可能很多人因特别迅速地陷入过度狂热而感到了厌烦。如今,如果冷静看待韩国,可见各种不良风气。在周围的朋友中,很多人都说对韩国已经厌烦了。”

     这些令人遗憾的言论出自没常性的女性们之口,但热潮这种东西或许原本就是暂时性的。在韩国语学校工作的我的一位熟人表示,“学生人数出现了减少,但维持了韩流热潮前的水平。从结果来看,投身热潮的人就是很快受到影响的人。除此以外,真正关注某些事情的人将像以前一样存在。今后希望脚踏实地教韩国语”。

     在日本,韩流热潮退去之后,是否最终什么都没有留下呢?我并不这样认为。我感到虽然日韩之间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日本人对韩
国的理解的确在一点点地取得进展。那么,日中之间以及中韩之间将会何去何从呢?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楼主| 发表于 14-8-9 05:48:19 | 只看该作者
   
等身大的日本(16) 日本人喜欢和讨厌的中华料理是什么?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中岛惠:我曾在20岁的时候到北京留学,因此非常喜欢吃中餐。就算每天都吃中餐,我也完全不会厌烦。相反,我讨厌的是日本的传统食品梅干。在和别人聚餐时,只要被问到“有什么不喜欢吃的东西?”,我都会回答说,“除了梅干以外任何东西都吃。不过飞机和桌子除外(笑)”。

     我还是一个嘴馋的人,只要有人推荐一个饭店说“○○很好吃”,我都会跃跃欲试,用自己的舌头确认味道。直到20年前,提到能在东京吃到的中餐,都是只能在类似拉面店那样的廉价饭店吃到的拉面、炒饭、麻婆豆腐、炒什锦和锅贴等,结果很多日本人误认为“这些就是中餐的全部”。但在最近,像模像样的中餐馆开始迅速增加,同时中国厨师也不断增多,一部分饭店的水平已经非常接近中国。

     现在,东京都内有山东料理、北京料理、上海料理、广东料理、四川料理、湖南料理和台湾料理等。此外,还有饭店仅仅以山西省有名的刀削面作为招牌菜。同时既有麻婆豆腐专卖店,也存在饺子专卖店。

       以前,我在东京都内的大学讲课的时候,只要问“对大学生来说有代表性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很多学生都会回答“中餐”。不管日中关系如何,日本人都非常喜欢中餐,东京的中餐馆如今仍然在不断增加,我认为在外国料理中,中国菜已经首屈一指。



     那么,日本人最喜欢的中餐是什么呢?由于没有统计数据,我只能自己推测,我觉得锅贴会以绝对优势排在第一位。

       二战后,曾经在中国东北等地居住过的日本人带到日本的料理就是饺子,在日本能吃到的饺子几乎都是锅贴。在进入大学遇到中国老师之前,我也完全不知道世界上存在水饺这种东西。

       即使是在日本的普通家庭中,锅贴也是经常由母亲做的家常菜,而如果去中餐馆,还会发现日本特有的“棒饺子”(像春卷的形状,皮的两端不卷到内侧,而是保持开口状态)、放在铁锅中趁热吃的“铁锅饺子”、把鸡翅去骨塞进饺子馅后烤制而成的“手羽先饺子”( 鸡翅饺子)、种类丰富多彩。在日本,饺子馅中经常放入切碎的大蒜。

       此外,提到任何人都知道而且非常喜欢的中餐,很多都是四川料理。即使是在日本的乡间,没有吃过“麻婆豆腐”和“干烧虾仁”的日本人也为数不多。此外,不知为什么“青椒肉丝”成为了家常菜。

       例如,当几个日本人一起出去吃饭的时候,如果点“锅贴、麻婆豆腐、干烧虾仁、青椒肉丝、炒饭”,任何人都不会有意见。同时,最后点的甜品肯定是在中国名不见经传的“杏仁豆腐”。这是日本人的特色,不过日本人似乎很少点开胃菜和汤。

     另一方面,大家是否知道日本人不喜欢的中餐是什么呢?根据我的主观推断,日本人比较讨厌动物内脏制作的菜肴。在我经常光顾的四川料理店,以前曾出售“夫妻肺片”,但前些天发现已经从菜单上消失。厨师表示“基本没有人点这道菜。可能是因为很多人不了解菜名的意思”。此外,“水煮牛肉”在中国很受欢迎,但在日本,几乎没有人知道这道菜,而在四川料理店,口味也不像在中国那么辣。

     此外,日本人也不喜欢花椒的麻辣味道。日本人更习惯于辣椒的辛辣,即使非常辣,也有人能吃得下,但如果花椒使用过多,就无论如何
都难以下咽了。在日本,“麻婆豆腐”和“干烧虾仁”倍受欢迎,为什么“夫妻肺片”却完全默默无闻呢?中餐是如何推广到日本的呢?对于这些问题,我觉得将来进行一番考察将趣味无穷。

中岛 惠简历
出生于日本山梨县。曾在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留学。先担任报社记者,1996年起成为自由记者。著作有《中国精英这样看待日本人》、《中国人的误解 日本人的误解》(均由日本经济新闻出版社出版)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3 01: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