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家长写的一篇文章《关于日本的特殊教育》
电视里正在播出一个重度先天心脏病患儿与疾病作斗争的故事。讲到他做了手术之后终于能够参加梦寐以求的运动会的时候,电视屏幕上出现了这个男孩鼻子里插着吸氧管、与一个拿着氧气瓶在他身边的女性一起奔跑的镜头。这个女性并不是他母亲,而是学校为帮助他能顺利地度过学校生活而专门配置的老师。这个男孩子并非得天独厚地享受着这样的待遇,这所学校也不是拥有优越于他校的条件,而是所有在日本接受义务教育、包括公立幼儿教育的孩子都可以享受到这样的待遇。条件是如上述男孩那样患有严重身体疾病、肢体或者心智残疾。这在日本被称为“特殊教育”。
我家孩子上幼儿园时,班上便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孩子,就是所谓智能上的非正常儿。这样除了班主任之外,班上还另配有一个老师专门负责带这个孩子。从早上孩子来园到下午家长来接,这个专门老师都一直陪在孩子身边,帮助他完成对他来说比较困难的游戏、活动内容,并对他进行生活上的专门指导,上厕所、更衣、洗漱等。家长只将孩子送到幼儿园,便可以放心地交给老师,去做自己的事。幼儿园毕业式的那天,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是专门老师,而不是家长。
日本的义务教育制度适用于所有的学龄儿童,包括外国籍儿童,当然也包括残疾儿童。对于轻度残疾的孩子学校里设有“特殊学级”,即为这样的孩子,主要是智能的非正常儿而设置的,一般由持有特殊教育资格的老师负责。以长野县为例,一个老师大约管理8个孩子。这些孩子在上音乐、体育课或打扫卫生时,会回到自己的班级,与班里的同学一起活动。而上文化课时,因为他们跟不上普通班的进度,所以会到特殊班来,由专门老师为他们慢慢讲解学习的内容。身体残疾或有病的孩子则有专职老师常时陪伴,如上述心脏病患儿。
对于重度残疾的孩子,有一种叫做养护学校的地方可以供他们学习。前一阵儿,因为工作关系,使我有机会陪同家里有残疾儿童的中国家长去参观了养护学校。
夏末的一天,我们来到了位于松本市的长野县立养护学校。从外表看,它的校舍与普通公立学校无异,没有多余的奢华,也不显得更简陋。带我们参观的老师先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情况,她告诉我们,这个学校的宗旨是培养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及走向社会的自立能力。
我们首先去了体育馆,那儿正在上体育课。大约二十多个孩子,由十几个老师领着在做游戏。而体育馆里的设备除了一个篮球架及一个蹦蹦床是购置的设备之外,其他都显得很简单,象是手工做的。一问果然是老师们自己做的。特别是其中的一个滑梯,是用纸箱做成的。虽然是用纸箱做的,但却很结实,而且老师们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将它装饰成了非常可爱的样子。
之后,我们去了一年级教室。这个班有9个孩子,老师则有4个。暑期过后,游泳课已结束了。但这一天却是个秋老虎横行的日子。在灿烂的阳光下,老师们在教室门口摆上了用苫布搭起来的简易小池子,让孩子们玩儿水。
这时,我的目光被远处的一幕吸引住。那也是一个小游泳池,池中坐着两个年轻的男女教师,他们每人怀中都抱着一个重度残疾儿。这两个孩子估计连话也说不出,但他们的脸上却流露出十分舒适享受的表情,两个老师则是极其温和地拥着孩子,低着头似乎在轻声说着什么,亲切的笑容洋溢在脸上。看着这温馨的情景,我感到阵阵暖流从心底涌出了出来。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手工教室、木工教室及陶器教室,看着那些精致的制品,若不是眼见为实,很难让人相信它们出自这些残疾孩子之手。
我一边参观一边感叹这里的特殊教育对于残疾儿童自理、自立能力养成所做出的悉心安排。但是与我同行的中国家长却对这儿的教学内容中过多的身体训练、游艺及实际操作感到不满足。她不断地问老师,什么时候学习文化课。我可以理解她望子成龙的心愿,即使她的孩子患有严重的自闭症。但是她为什么不明白一个连穿衣、吃饭、排泄这样的生活基本都不能独立完成,没有与人沟通能力的孩子,即使知道1+1不等于3,即使将“小九九”背得滚瓜烂熟,也不能在社会上立足的道理呢?由此可以看出,对书本知识不折不扣地追求是这个中国母亲对教育的全部认识。
除了将对残疾儿童自立能力的培养作为学校的主要宗旨之外,养护学校还有一个口号就是“愉快地学习”。在学校展示的照片上,我看到那些口鼻插管、躺在轮椅上的孩子们上课的照片。当然这所谓上课也许不过是听老师讲讲故事,看看画书,或是进行一些简单的书写描画,但对他们的教育确实尽到了所能尽到的最大限度。
我一向认为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不应通过精英阶层的状态来判定,而应看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残疾人是否被人性化对待,是否生活得有尊严。从养护学校所折射出的福利社会的精神来看,我觉得日本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是相当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