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生达命岂暇愁——抑郁症患者的性格特征(4) 当黛玉得知宝玉亲后,就立定主意,有意糟踏身子,茶饭无心,每日渐减下来。半月之后,粥都不能吃了,不要人来看望,也不肯吃药,只要速死。 就一般情况而言,当人们患其他疾病时,患者本人都持一种积极的治疗态度,而抑郁症患者则不然,不但没用积极的态度而且还有意糟踏自己,这是抑郁症患者绝望心理所致。我在患病时,也有时有意糟踏自己,前文中谈到专吃不好的菜就是这种心理。 在中外文学史上,从一些因患抑郁症而自杀的作家中分析其自杀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其性格是他们患抑郁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前苏联田园诗人叶赛宁,有关文章在分析他自杀悲剧的原因时指出,就其性格而言,叶赛宁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他作为一个年轻有才华的诗人,他去会见著名诗人勃洛克时,竟然“脸上不禁汗淋淋”,高尔基谈到对他的初次印象是“一个朴实的、有点神色不安的男孩”。 1956年5月13日,前苏联作家亚·法捷耶夫在精神抑郁中饮弹自戕身亡。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的讣告称:“最近几年来,亚·法捷耶夫被严重的病症——酒精中毒所折磨。近年来采取的各种医疗措施都没带来有益的结果。由病症发展所引起而陷入严重的精神抑郁状态中,法捷耶夫自杀而死”。 金尚军先生在《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战士—<毁灭>的作者亚·法捷耶夫的毁灭》一文中分析法捷耶夫时指出:他是一个真正的党的战士,一个意志坚强、心地善良、头脑清醒、行动果断的人。法捷耶夫一向谦虚谨慎,严格要求自己,富有自我批评精神。他有坚强的信念和行为准则,但是他又有一颗富有同情心,容易被挫折以及对全部生活乐趣、对人们的痛苦毫不掩饰的心灵和一种非常受激动的性格。法捷耶夫的朋友尤·李别进斯基说:“虽然法捷耶夫有自己的锐气和勇气,但很脆弱,很娇气、很像沃舍梯人那尔特诗里的神话人物,一听到指责就生病,一受到委屈就难受得要死”。 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系投水自尽。王国维的性格偏于悲观,天性抑郁。他认为人生如同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者也”。“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始知生活与苦病不能相离”。 井之先生在《一个脆弱灵魂的崩溃——王以仁自杀及其原因》一文中分析中国现代作家王以仁跳海自杀后指出:“家道的败落,世人的冷眼,在王以仁的心灵中早就埋下了忧郁的种子,也造就了他那自卑的心态和过于敏感的性格”。“王以仁的阴暗心理是他自杀的一个潜在的然而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被鲁讯先生誉为“中国的济慈”,曾名噪一时的诗人朱湘,年仅29岁就自戕而死,投入到滚滚的长江之中。朱湘在生命的最后时日里,失业、别家给他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以卖文为生,不得已时还得向旧友求援、告贷,有时竟闹到身无分文,受尽侮辱的地步,使清高的诗人失去了生活的勇气。金筌先生在《他的名字并非写在水上——解诗人朱湘自杀之谜》中指出:“他的那种抑郁寡欢,落落寡合,那种极度自尊又十分自卑,那种恃才傲物又多愁善感的个性,以及最后以29岁的英年自寻绝路,与他同年时代所受不幸的‘情感教育’似乎都不无关系”。 以上几位中外作家自杀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抑郁的、自尊且自卑的性格,则是造成这些作家自杀悲剧的共同主观原因,他们并非到了非死不可的地步,主要是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心灵中有着隐遁于坚强之后的极为脆弱的一面。 笔者在病中及病愈后,时常探寻自己患病的原因。在学《心理学》时,对自己的气质进行对自我签定,我认为自己属于抑郁气质的人。 前苏联的心理学家研究了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对待看戏迟到这件事的表现,是很典型的,有趣的。 胆汁质的人与剧场把门人争执起来,企图进到自己的座位上去(按规定迟到者应在幕间入场,以免影响别人)。他分辩说,戏院的时钟走快了,他不会影响任何人,打算推开检票员径直跑到自己座位上去。 多血质的人立刻会明白,人家不会放他到座位里去,但可以找个机会溜进去。 粘液质的人看到不让他进场,就会想到反正第一场不会太精彩,我先去小卖部转转,等到幕间再进去。 抑郁质的人说:“我老是不走运,偶尔来看一次戏,就那这样倒霉”。接着就返回家去了。 可见,由于性格不同,对于同样一件事情,处理的方法则不同。多血质的人认为是不足挂齿的小事,而抑郁质的人则认为很重要。无怪乎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在生活中,在正常情况下,为生活所迫,逼得人生活不下去的情况是极少的。人生最大的恐惧和困难莫过于死亡。按照正常的思维,如果人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困难吗?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多数自杀者(逃犯及战场上自杀者例外)是属于病态心理,是出自自身对生活的厌倦、恐惧和无望。诚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人们不会为世界性问题投河自尽、开枪自杀或者发疯的”。 由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对精神疾病讳疾忌医,避而不谈,精神疾病的内涵又过窄,人们往往认为精神疾病就是指那些失去理智满街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这样,往往严重影响人们对精神疾病,尤其是对抑郁症的认识和治疗。在我修改这本书稿时,准备采访一位由于抑郁自杀后被抢救过来的人,她却谢绝采访且不承认自己患的是抑郁症。 我病愈后,好多人由于不了解抑郁症,问我:“你有病时我们看你去,不还记得吗?”其实,人患抑郁症时,人的思维、情绪体验往往更加深刻,抑郁症患者之所以痛苦就在于“太明白了”。笔者给这种现象起个名字叫“情感过敏”。 下面,为进一步说明人在抑郁时的心理状态,摘录几篇国外作家关于记述他们忧郁心理的语录: ……我从家里出来,漫步街头,只觉得忧心如焚,于是我回转家去。为什么要回去?为的是回家去忧郁…… (肖邦《书信集》1930年) 我不知道躲往哪里才能避开忧思,我自己也不知道忧思从何而来…… (果戈理致母亲的信,1937) 我经常发作这样的忧郁,以致我担心我会跳海。我亲爱的朋友!我厌烦极了…… (涅克拉索夫致屠格涅夫的信,1857年) 我是那样的郁郁不乐,我的身心郁郁不乐到了可怕的绝望地步,我活不下去了…… (爱伦·坡致安妮的信,1848年) 我的心灵是那么抑郁,过去还从来没有过。我曾与这种忧郁症的影响作过斗争,结果是白费力气。我真是不幸,却不知道原因何在…… (爱伦·坡致肯尼迪的信,1835年) |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
GMT+8, 24-11-24 03:30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