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美惠子 于 12-2-17 07:12 编辑
(原创)龙年走在“龙背”上——环翠登协文登青龙山之行
龙年的正月二十二,我们环翠区登山协会组织了一次在爬文登青龙山的活动,在龙年爬龙山,能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好兆头,龙年赏“龙”景,应时又吉祥。正好寒假开学前我们还能休一天,我就赶快报名参加,还约上了小叔子一家和刚从我们学校退休的李老师一起来爬青龙山。
早上八点半,我们背上登山包一起来到财富广场,一上车就看到了很多熟悉的面孔,大家开心的互相打招呼。今天这次行动来的群管理真不少,基本都到齐了,在车上,萝卜姐把群管理给驴友们一一做了介绍,最后介绍我,下车后熟悉的驴友们纷纷向我表示祝贺,弄得我挺不好意思的,当群管理只能让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大了,每次爬山我除了管好自己,我还要多兼顾一些了,要为环翠登协这个团队我要多付出一些了。
青龙山在文登位于文登市西郊,海拔将近600米,20多年前我在文登师范读书的三年里曾很多次爬过文登东郊的峰山,却对这座青龙山一无所知,今天终于有机会来亲近这座山了。今天的天气还是挺不错的,虽然不是阳光明媚,天气也比较冷,但还是个比较适合爬山的好天气。九点半我们下车了,将近百人的队伍在环翠登协户外管理大宝,乐山乐水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向青龙山挺进。我们在岩石和灌木间穿行,脚下还有薄薄的小雪,走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今天我们要穿越五个山头,因为人多,我们的战线拉得很长,我和李老师一直跟着队伍走在前列,我特别喜欢那些繁衍生息在石壁上和石缝间的生命,它们那么朴素而壮观的生存着,那紧紧抱住石壁的藤蔓,或是在春夏的时候更加的漂亮,但在初春这个季节更能看到它们的风骨。只见面前有一路蜿蜒起伏的山脊,山脊上的不规则的石块恰似那腾飞的巨龙脊背上的鳞片。过了一个山头,前面的地势依然是蜿蜒起伏或状如龙脊的山背。山脊上那石头说不尽的千姿百态使人疑心它不是天然生成,而是能工巧匠精心制作。石头间的缝隙里生长着一些带硬刺的棘类灌木,虽时值初春季节,但这样的的情况显然给行走的驴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山路愈加崎岖了,可大家伙的心情却逐步的高涨了起来。前面的地势有的地方变得更加的险恶,坑坑洼洼的山路毕竟不同于城里的公路,不少新驴走起来就显得踉踉跄跄的。
正前方则是更陡峭的山峰,早已敏捷攀上崖顶的群管理80后的精彩和世纪藤木东牢牢地把攀援绳索系在一棵树的树根上,将绳的另一端甩了下来,驴友们就依次开始攀援了。我去年爬了将近20次山,还是第一次用绳子爬山,感到特别刺激,我目测了一下距离,用脚在崖壁上蹬住了一个突兀出来的小小的石檐,大腿一用劲,身体向左上方一个蹿跃。两手稳稳地抠住了早已观察好的一块大石块的棱角,全身紧紧的贴在崖壁上,很快就爬上去了,但是这条路对一些没穿登山鞋的弱驴来说有很大难度,而且大家爬的速度也比较慢,绳子也不能承受更多人同时往上爬,右边是一处稍微缓一点的坡,群管理80大声喊着让孩子、弱驴右下切过去,强驴上峰!弱驴和孩子们都咋舌地抬头看了看陡峭的山峰后乖乖的向下走去,一路上草上飞用照相机给大家拍下了最惊险刺激经典的镜头,看得出当一个专业的摄影记者确实不容易。
一队人陆陆续续的都攀上了崖顶后,站在崖顶的最高处找好位置放眼看那前方的山下。只见从右下切过去的驴友们稀稀哩哩的仨俩一伙四五成群的行走在整个笼罩在山路上,五颜六色的衣服把这略显荒凉的山路衬托的色彩斑斓的煞是好看。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不由陶醉在了这山间的风景里。我忍不住大声呐喊了起来
响亮的呐喊声回荡在山间远远地传了出去。那行走在山路上的驴友们听到这喊声,也都回头挥臂呼喊了起来。一时间,那山、那人、一整片儿显得格外的迷人。我专注这美景,忘情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纯真,朴实,自然和美好。我真的陶醉了,这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舒适。与世外桃源相比我想这也可以算是另一种味道了吧。
我们一行人快速的下山追上前面的驴友,和大家一起顺着山坡朝斜前方又登了一段,有一段下坡的路也非常陡,这里又一次用上了绳子,乐山好水、阿水两位管理在绳子的两端,我抓住绳子这次走得比较从容,李老师跟在我后面就显得笨拙多了,她下山的姿势,看得我特好笑,好在有群管理这些小伙子们和几个强驴的保护,她也顺利下了这个陡坡。在翻过两个山头之后,有的人开始头晕,体力不支。所以队伍慢慢开始拉长,甚至相隔一个山头。收队的人也很耐心的跟在后面,防止有人掉队迷路。搀扶、提醒和鼓励永远是驴群的主旋律。每到一个山顶,大家都不会放弃欣赏美景。这样活动让驴们不仅体验了流汗挑战极限的刺激,更在心中留下了更多的美好。其实这才是户外,才是生活。
在这次活动中,2012年环翠登协新调整的高素质管理团队集体亮相,体育局的领导跟踪指导我们的登山活动,萝卜姐指挥得力,大宝安排细致周到,几个年轻的群管理配合默契,群管理们展现出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活动中自始至终大家表现出沟通、协作、互助,良好的团队精神,这也是我们这次能够顺利完成穿越活动的保证,我为自己能够加入这样优秀的管理团队而感到自豪。
我们转过了一个山头顺山势而下来到了一开阔地带,看了看表,已经快中午十二点。领队说在这里吃饭吧,确实有点饿了,大家各自找到自己的伙伴各自找地就地拿出准备好的食物香喷喷的吃了起来。我和李老师草上飞坐在一起,互相分享自己拿的食物,在这饥寒交迫的时刻真是胃口特棒,吃嘛嘛香。草上飞带的清香温热的普洱茶让我喝上了瘾,李老师自己做的酱牛肉和香肠让大家赞不绝口。真个是:初春青龙山上走,风景别致乐悠悠。吃完饭,我们把不能降解的垃圾都收拾到袋子里,背下山去。既然爱山爱风景,就不该破坏这美丽的地方啊。
要说这青龙山的石头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山峦叠障,由西向东排列三个山顶,分为石门、雕顶、鵏鸽窝。空气清新,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独特的地理构成奇特的奇峰异石,似神龟,如雕顶,像情侣,仙人洞、仙人床等。每处石景都流传着一段美丽的民间传说。“八仙过海,雕顶歇脚”的故事起源于雕顶。
相传,当年八仙过海时,途经此处,被这鸥燕成群、轻帆点点的美景所吸引,于是抛锚雕顶,游岛数日。游兴正浓的八仙各施法力,为这片仙岛留下了不朽的杰作。吕洞宾挥动宝剑在牧牛场开出神人洞,后来牛郎在此居住,放牛数年,故“得名牧牛场”。韩湘子挥舞书板造就仙人床,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织女便歇息于此,成群的喜鹊和白鸽唧唧喳喳叫个不停,象唱歌、象诉说,于是,这里就有名字—鹁鸽窝。汉钟离的大蒲扇变成了今日罩在仙人床上的劲松。嗜酒如命的铁拐李喝的那酒葫芦也千醉不起,满肚子的琼浆玉液涌向圣经山,流出今日的“圣经山”矿泉水。曹国舅持朝板、托圣书将文化传播于此,形成后来的文登学,据说,大学士徐士林曾拜于此山。蓝采和悦耳动听的玉迪声,吸引着众鸟汇集于大虹沟,为日后牛郎侄女相会铺设七彩百鹊桥,时至今日雨过天晴仍能看到似弓如桥的彩虹,所以此地曰“大虹沟”,经过无数年的春华秋实,已演变成今日花香遍野、叠彩风岭、怡情养性的美景。倒骑着毛驴的张果老拍着鱼鼓,唱着滔滔不绝的故事,直说的前年神龟忘记了归宿,说的鲸王和蛟龙至今还留在小天上,此番热闹已传上天庭,玉帝差托塔天王乘神雕下凡查看,神雕落脚之处称雕顶,看到八仙的杰作,从不凑热闹的托塔天王将宝塔放于板栗园中,即兴将八仙的故事刻在铁锚上,此后铁锚便留于雕顶。八仙起航时神雕煽动的翅膀助一臂之力,祝一帆风顺。后演变成雕顶的奇石,且正看象雕,斜看象“山”,实物确如此。尽管雕顶的铁锚熔于大炼钢铁的年代,但八仙过海雕顶歇脚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仙界只几天,人间数万年”,当年的水域已变成陆地,岛屿已成高山,并早已有人类在此生息,有趣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如今这里的睡牛石是当年陪伴牛郎多年神牛的化身。书归正转,思凡心切的织女趁王母娘娘昆嵛山洗脚的工夫,下了凡间与牛郎演绎了千年不变的爱情故事。蓑衣夼上情人石的美丽造型是故事的真实写照,难怪现代的年轻人在好日子里成双成对来这里感受传统民俗的乐趣。织女下凡触犯天条。玉帝勃然大怒,忙率天兵大将下凡捉拿,众仙架着祥云拥着玉帝来到石门山上,玉帝向北一望道:“此乃卧虎藏龙之处,福地也。”早有仙探禀报:“此处百姓勤劳善良、诚实守信、不畏艰难、尊老爱幼且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玉帝大喜,便下旨意,不再追究织女,即启动石门山的石门,命石马驮出一石箩金豆,嘴衔一石簸箕珠玑放于大院场上,难以置信的是,这里的人们无一贪禁珠宝,不知是谁提出将金豆、珠玑播洒于青龙山中,造福子孙,为此玉帝深深感动,即召风、雷、闪、雨四神道:此处臣民品德高尚、安分守己、民风淳朴,日后不许打扰。从此这里风调雨顺、一派祥和。如今这里山峦叠翠、碧波荡漾、环境优美、风光独特,形成了民间故事与现代景观的默契。由此响动是通向百鸟园的林中小径,小径依坡而修,北临碧水,南依绿树,“曲径通幽”的感觉油然而生。丰富的水资源和宜人的气候,也为各种动物提供了理想的栖身之地。
吃完饭我们下了山,一路上经过一片芦苇荡,看到这一片片白色的芦苇花,我却不知怎么总想起来在学校里给一年级的孩子们上品德课时一起看过的德育故事片《闵损芦衣》,闵子骞的后母虐待他用芦花给他缝制棉衣不保暖而让他冬天受冻的故事,在城里是很难看到这么多芦苇,而在这里确到处都是。
我们轻声慢步走过景区,看到了动物园的几只鸵鸟,在17米高的观音菩萨和罗汉岛弥勒菩萨面前,我作为一个佛弟子,当然要好好拜一拜,感谢观音菩萨和弥勒菩萨保佑我们大小驴友们驴途平安归来。
在我看来,驴行能淡化人的欲望,对物质的追逐变成为一种对精神上的满足,能让人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感悟生活,驴行让人类的自大和骄傲都会自觉地缩小,甚至隐退到一个不易觉察的角落,让我们明白自己的渺小,小到微不足道,驴行让人学会宽容,忘却功名势利,宽容地对待所有眼前的事物。
驴行使我谦虚,驴行让我健康,让我快乐!变换的风景,奇异的偶遇,萍逢的驴友,给我们些许刻板,些许枯燥,些许疲惫的生活中,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我爱驴行,我爱驴友,更爱那驴行过后的成就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