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燕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专帖】真实世界的“真实”

[复制链接]
556#
发表于 13-6-8 11:32:03 | 只看该作者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http://news.ifeng.com/opinion/gundong/detail_2010_12/07/3379909_3.shtml


法利赛人一直在拜神,每天读经,每天祷告,念兹在兹,中规中矩,一片冰心在玉壶。可活生生的基督来到他们身边和中间,一个也认不得,尽管基督想千方用百计予以启发,但还是认不得,以至基督受尽逼迫,最后以宝血成全于十字架——这可能算世界上对“叶公好龙”和“鹦鹉学舌”的最佳注解! ——题记
按:鹦鹉是鹦鹉,叶公是叶公,原本两不搭的事,鹦鹉擅长学舌,叶公个性好龙,根本没什么关连。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质上,鹦鹉与叶公私曲暗通,鹦鹉学舌学的是形式,叶公好龙好的也是形式,他们心手相牵。 就个人的观察,中国思想界不乏鹦鹉和叶公,他们成天念叨一些正经的东西,但其实只是鹦鹉学舌,最典型的恐怕就是经济学人们念叨的市场和政治学人们念叨的自由民主;他们也不时呼唤某些美好的东西,但其实只是叶公好龙,最典型的恐怕莫过于隔一段时间就要大讨论一次的中国为什么不出大师的问题。 2010年元旦,在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节目中,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先生就谈到:“中国有经济和经济师,但没有经济学。”事实上,这是多年来一直在讨论的问题,类似的说法已三番五次。按陈教授的说法,真正的经济学思想“能让人眼睛一亮,启迪人的智力,改变人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的方式”。这当然不错,十分对,非常对,非常非常对!但如果真正出现让人眼睛一亮的思想,我们有没有接受的敏锐呢?即便有了敏锐,我们又能不能有接纳的胸怀呢? “汇率”是个伪命题的理念完全颠覆通行的货币及汇率理论,应该略有让人眼睛一亮的功能吧?也的确有众多人士表示,读后深感耳目一新。但经济学界至今一片哑然聋样,集体失语,是否装,我不关心,但这确是事实。以至有十分亲近的朋友郑重建议:君山,集体失语是学界的责任,你已经仁至义尽,你再想个法子译为英文,先出口海外,再返销境内,我帮你推荐给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情深意重,但还是让我心里拔凉拔凉。事实上,这是我第二次“着凉”,多年前就有好朋友郑重建议把“注目礼”思想先出口海外。 莫非鹦鹉们和叶公们真的已狠下心来认定一条: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 本文写于2007年12月初,原题《叶公好龙话大师》,曾改题《实事求是》。
同主题阅读:三论为什么骗子越来越多
[主要论述] 1.心理学家曾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例作过一实验,首先找到若干著名大学的著名作者撰写的论文,然后把作者的姓名改为不知名的人的姓名,把作者的单位也改为一个不知名的单位,重新投给那些以前发表过这一些文章的期刊,结果呢?进入正常评审程序的文章90%被退了稿——我们的势利就是如此卓越! 2.最直白着说,这么多年来,我们不是一直在翘首盼望大师出山吗?但就是把一个活生生的大师摆面前,我们也根本认不得,因为绝大多数人缺乏鉴识大师的学识和修养!佛家有一个说法,叫“唯佛与佛相知”。翻译过来就是:只有大师才能鉴识和发现大师! 3.平常我们为什么能高谈阔论大师呢?不客气讲,这只是鹦鹉学舌而已,别人比如教科书说某某是大师,于是我们也就跟着教科书称某某为大师,并不表明我们就真切地知道大师什么样,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学问。跟着教科书称某某是大师,与鉴识乃至发现某某是大师,差别悬如天壤,不可同日而语。也就像一个初中毕业生知道牛顿的力学定律,但不能说就有了牛顿的智慧一样。



目 录 1. 大师的诞生非线性 2. 中西思想史:太阳VS月亮 3. 只有大师才能鉴识和发现大师 4. 超越鹦鹉学舌
近来在两个不同场合听两位不同朋友谈到大师: 大约一周前,一朋友对我语重心长:中国不产大师,至今本土没有诺贝尔奖得主,因为没有产生大师的土壤,学术思想欠缺自由。 大约两月前,一朋友对我侃侃而谈:中国历来少有大师,相对而言,西方群星璀璨。朋友脱口而出好一些大师的名字:柏拉图、莱布尼茨、黑格尔、康德、歌德…… 大师的诞生非线性 前一位朋友所说属实,中国眼下的确学术思想还欠缺自由,虽标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现实操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有禁有忌有删。但学术思想不自由不一定就不产生大师,正如学术思想自由不一定就产生大师一样。
从历史经验看,大师的诞生往往非线性,出乎意料,超越常规,冲破环境和土壤。在谈到大师时,常常要提到一定的超前性,据称陈奎元先生曾提到大师往往超越当时人十年。既然可以超越一定的时间,为什么就不能够超越一定的土壤呢? 从思想深度看,大师更应该尽可能超越时空,思考大本大源,追求普适,乃至永恒,与一般的所谓土壤何干!从历史经验看,大师所思考的问题确实相通。比如柏拉图与康德,时间上虽相距两千多年,但思考的问题完全相通,尤其在哲学论识论。
单纯就土壤言呢?太史公云:“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作也。”牛粪里面长鲜花,不明摆着超越土壤吗?
中西思想史:太阳Vs月亮 后一位朋友所说某种程度上属实,西方思想史上,的确群星璀璨,江山代有人材出,各领风骚几十年,而且动不动就创造体系。比如从十八世纪中到十九世纪上的近五十年间,德国差不多并存五大哲学体系,代表人物分别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叔本华,一个个都体系非凡。 与西方思想史一对照,中华思想几乎没有史。一位叫夏曾佑的历史学者就表示:“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褒着说,可能是中华民族发现了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朱夫子还真说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贬着说,中华民族甚荒唐,不思想,拱手把脑袋和思想交于一人,按帕斯卡尔的说法,是放弃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权力。
不仅思想无史,就是纯粹的应用科学也是如此,最典型的就是中医。自中医发觞以来,几乎就静止不动;相比于西医的“初一十五不一样”,中医简直像太阳,活生生一幅“绝对真理”的圆满架势。一部分人士对此甚不满意,称中医根本就不具备作为科学最起码的品格,但即便反对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医有效!事实上,要不是靠疗效在挺着说话,中医早已被人活活踹死。 但这是否就表明中国历来少有大师呢?问题论起来有点大,拿中医来说,可能就涉及一根本问题:究竟什么是科学呢?
长话短说,首先提请注意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华民族总体上从来就不缺乏创新的意识、打倒权威的勇气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一点在禅门尤其鲜明,不但提倡打倒偶像,而且还坚决打倒自家的偶像,包括佛和祖在内,信奉的是“教由魔主,佛由自做”——用马克思的话来讲,这是要把人彻底解放成为人,岂止创新?元末明初著名的万峰时蔚禅师说过这样一段话: 大凡参禅做工夫者,不得安然静坐,忘形死心,沉空守寂,昏沉散乱。须是抖擞精神,猛著精彩,急下手脚,剔起眉毛,咬定牙关,提起话头,立地要知。分晓不得,今日也恁么,便就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上大起疑情,疑个一归何处。即将此一则公案,尽平生气力,提在手中,如一柄铁扫帚相似;佛来也扫,魔来也扫,邪来也扫,正来也扫,是也扫,非也扫,有也扫,无也扫,扫来扫去,扫到无下手处,无著力处,正好著力,无扫荡处,正好扫荡……
一往无前,怀疑一切,扫荡一切——既然大力提倡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中华思想为什么一直无史呢?为什么竟至于原地不动呢?为什么竟然一点儿创新也没有呢?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情势正好比李白当年在黄鹤楼看到崔颢的诗,禁不住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朱熹曾明确表示:“圣贤言语尽多了,前辈说得分晓了,学者只将己来听命于他,切己去做。依古人说的行出来,便是我底,何必别生意见,硬自立说,此最学者大病,不可不深戒。”意思就是,为什么要为创新而创新呢?进一步还可以问:谁规定了科学就必须不断进步呢?



时人动不动讲普适和永恒,但究竟何谓普适和永恒,我们可能并没有深思,更没有从普适性和永恒性的角度来看待中华哲学,包括中医在内。但中华的古圣先贤自信旦旦,《中庸》云:“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要说狂妄,这恐怕是世界上最狂妄的表白,全维度上狂到极点,尤其时间上大举入侵未来,狂到一百代以后——但这不正是真理与理性所要求的普适和永恒的品格吗? 如此一观照,西方思想史是不是大可阙疑?褒着说,西方思想一路突破,从胜利走向胜利,大有创新的精神;贬着说,西方思想一弯小月,初一十五不一样,缺乏理性的品格,更没有“止于至善”的从容和圆满。 自然而然,西方所谓的群星璀璨亦付阙疑,兴许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呗,有什么大不了!
在这里也可以负责任地挑明,在中华思想面前,西方哲学——包括认识论和本体论在内——有点小儿科,所谓大师,不过小旦! 只有大师才能鉴识和发现大师 两位谈到大师的朋友,特别后一位朋友,给我一种强烈的印象:他清楚地知道大师其人,有什么样的学问,是什么样的人。事实上,相当一部分谈到大师的人都自认为知道大师什么样,胸中有数,甚至有模有样。 这是一种最流行的谬见!就像真理一开始都只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一样,绝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真正知道大师什么样。最直白着说,这么多年来,我们不是一直在翘首盼望大师出山吗?
但就是把一个活生生的大师摆面前,我们也根本认不得,因为大多数人可能缺乏鉴识大师的学识和修养!佛家有一个说法,叫“唯佛与佛相知”。翻译过来就是:只有大师才能鉴识和发现大师! 古已有之,法利赛人一直在拜神,每天读经,每天祷告,念兹在兹,中规中矩,一片冰心在玉壶。可活生生的耶稣基督来到他们身边和中间,一个也认不得,尽管基督想千方用百计予以启发,但还是认不得,以至基督受尽逼迫,最后以宝血成全于十字架——这可能算世界上对“叶公好龙”的最佳注解!
于今为烈,心理学家曾以发表学术论文为例作过一实验,首先找到若干著名大学的著名作者撰写的论文,然后把作者的姓名改为不知名的人的姓名,把作者的单位也改为一个不知名的单位,重新投给以前发表过这些文章的期刊,结果呢?进入正常评审程序的文章90%被退稿——我们的势利就是如此卓越! 再举一例,物理学上,马克·普朗克应该算位大师吧,不仅是量子物理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而且也荣膺191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早在1878年,普朗克就在博士论文中提出过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新思想,但慕尼黑大学学位委员会的物理学家们一致反对,群起而攻之——大师在哪里呢?
普朗克后来愤愤不平地表示:“按照我的意见,一个新的科学真理不能通过说服她的反对者而使其理论获胜,她的获胜主要由于其反对者终于死去而熟悉她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普朗克科学原理”,或许愤青了,但谁能否认事实? 超越鹦鹉学舌 那平常我们为什么能够谈论大师,并且也像后一位朋友那样,脱口而出好一些大师的名字呢?不客气讲,这只是鹦鹉学舌而已,比如教科书说某某是大师,于是跟着称某某为大师,但这并不表明我们真切知道大师什么样,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学问。跟着教科书称某某是大师,与鉴识乃至发现某某是大师,悬如天壤,不可同日而语。也就像一个初中毕业生知道牛顿的力学定律,但不能说就有了牛顿的智慧一样。 怎么样超越鹦鹉学舌呢?



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有一个非常好的读书方法——“重新发现一遍”,即在学一种理论时,假设自己就是理论的创始人,然后从最原始的材料出发,亲自归纳和演绎出理论来。在谈到教科书和新理论的问题时,茅老写下这样一段话: 学一个理论最犯忌的是不愿意承认它,一味地挑毛病。这是普通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当一个新理论由一个不出名的小青年提出来时,往往难以被承认,原因就在于此。如果这个理论已经树立了它的权威性,写进了教科书,命运就不一样了。所以一般人对于权威性的理论,总是肯定它是对的,学了就学了,也不打算向它挑战,或者说重新把它再发现一遍;对于尚未建立权威的理论,一味挑毛病,想方设法抵制它,最后自己没能学到任何东西。导致这种可悲结局的原因,就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不对。(茅于轼著《微观经济学十讲》第3页)
“重新发现一遍”的读书方法之所以大有意义,即在于它要求一个读者超越简单的学,而是尽可能去发现,进而就可能还原到发现者最初的情境,甚至发现发现者的不足。超越鹦鹉学舌,可能必须走重新发现的路! 不只是大师,我们谈论的很多东西其实都依附在教科书或别的权威之下,自己并没有真正思考过,表面上懂了,实质上不懂;看起来懂了,问起来不懂;初一想懂了,深一思不懂,都是在鹦鹉学舌,都需要去重新发现,就包括被我们叫得成天价响的“自由”、“民主”和“平等”,乃至“市场”,甚至“科学”。 怎么办?以不变应万变!只要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几可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由朱夫子题给岳麓书院、后由润之先生转赠给中国:)的四个大字: 实事求是!



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6-9-7/1431099.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7#
发表于 13-7-9 20:39:29 | 只看该作者
557# 水星


通过我与好朋友们沟通,我发现我的社会适合性之所以比他们好一点,其中有一点的原因是,感官方面的障碍我身上虽然也有一些,但是与他们比起来轻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8#
发表于 13-7-17 09:17:08 | 只看该作者
揭秘:到底什么是精神病
http://health.cn.yahoo.com/ypen/20111111/692866.html


关于“精神病”一定要先要区分几个重要的概念,以免产生误解。首先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区分。一般我们会骂人“神经病”,实际上我们是用错了名词。神经病是指脑瘫或者神经系统某部分损伤所附带产生的的精神症状,它的发病机制很清楚是属于生理系统的原因。因此该病的患者是在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看病的那些人。相比较而言,精神病则是指精神系统并没有损伤,而单纯出现精神症状。因此根据这两个概念的区分,骂人用“精神病”才是正确的。
关于精神病的概念,在临床医学上也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平时一般所说的疯子是指狭义的精神病,它仅指精神活动异常达到一定程度的重性精神病患者,最典型的就是精神分裂症。而广义的精神病范围更为宽泛,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神经症和重症精神病(狭义的精神病)。
很多人经常开玩笑问:“你觉得你有病吗?”要是回答:“我当然没病。”大家就会笑他说:“精神病人都是这样说的,你可以被关进去了”。要是回答:“我有病。”接着就会有人说:“你自己都认为有病了,那更加要被关进精神病院,不要出来害人。”
这个笑话其实包含了精神病诊断的一些基本理念。当一个人出现一些精神上的不适,怎样判断他是患有神经症、重症精神病还是其他呢?一个准则就是他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认识。例如一个说自己有幻听的人来到精神病院,医生会问他:“你觉得你上课听到的歌声是真是存在的吗?”若是病人回答:“是的。我觉得它们就想干扰我学习,不想我考试考好。”医生就会大致判断这个病人精神上出现了某些问题,会继续对他进行诊断。要是病人回答:“我知道它们不是真实存在的,但这些不知从哪里来的声音一直在我耳边,这让我十分苦恼。”这时医生会建议病人先进行大脑和神经的生理性检查,看看是不是神经出现某些生理性的病变而导致这种精神症状,例如大脑中长了肿瘤压迫神经导致的幻听,这就不属于精神科的范围了。也就是说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患有重症精神病的主要依据是:病人能不能真实的反映他所处的环境。在医学上把这种反映能力称之为“自知力”。
综合上面的可以发现:区分精神病和神经病的重要依据是看患者神经系统是否有损伤;区分重症精神病和其他精神病的重要依据看患者是否有区分环境、自我与想象的能力。
实际上现在关于精神病的生病原因并没有一个让人信服的说法的。先来看看几个主要的“病因说”:
遗传论:相信这一观念的人一般为医生。他们认为精神病史先天器质性的因素所导致的后果。上个世纪大量的双生子(双胞胎)的研究成为他们认为重症精神病是遗传的重要证据。但是后来又有人用充分的证据揭露了当时双生子研究的造假的始末。单纯用“精神病家庭得病的多”这样的统计数据说话,并不能解释遗传是导致精神病的原因。其他那些不可控的因素也都可以成为解释的原因——例如家庭环境、教养方式等等。
心理论:心理治疗师一般都认为“精神”上的“毛病”自然是和意识、心理有关的。认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不适应社会文化的人格是造成重症精神病的主要原因。这种说法偏向于哲学,似乎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让非专业人士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因为这种思辨的形式,心理治疗界不同的流派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唯一缺乏的就是有说服力和强有力证据支撑的道理。
社会论:这个观念一般不单独被认为是重症精神病的发病机制,而仅仅被认为是外在的诱因。
相比于其他的生理疾病而言,精神病发病机制的医学研究并没有充分的让人可以信赖的科学证据,不管是生理学还是解剖学上的。我们找不到病情的生理基础,观察不到大脑由此产生的变化。而且精神病的症状表现都体现在语言、思维、理性等意识层面,也使得人们难以对医学产生信心。
但是更多依赖于思辨的哲学的心理治疗也似乎无法提供让人信服的证据,只能是一些猜想。此外它自身内部也是歧义众生,不仅是不同的治疗流派,就连一个流派中不同的治疗家也有自己不同的意见,这种看似“百家争鸣”的局面也让人们难以对心理治疗产生信心。
就想很多人所说的一样,精神病医生无法解释的就用“生理+心理+社会”来搪塞病人及其家属。这种混乱的局面不仅给大众带来困惑,也给了很多所谓的“专业人士”自由发挥的空间。上面所讲的例子中“婴儿时期没有经过爬行,直接就开始学习走路”导致幻听症就是典型。
总的来说关于精神病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
首次是我们还没有弄清精神病生病的原因;其次是还没有一致公认的治疗方法;第三是治疗效果上的低治愈率和高复发率。甚至诊断一个人是否有精神病目前都有很大的争议,精神病学家罗森汉恩在1973年—1975年在美国12家精神病院进行关于诊断效度的实验充分证明美国的精神病院并不能很好的鉴别正常人和精神病人。
这些问题的存在让我们不得不说面对精神病,我们还有太多需要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9#
发表于 13-7-17 09:28:32 | 只看该作者
几个疑问 1


癫痫病跟精神病搭边不
答:甲 :癫痫是一种神经系统的疾病、是因为大脑内部的病灶神经异常放电引起的、精神病是指抽象的人的心理上的莫方面的扭曲异常、两者并无太大关联


乙:没有直接关系、大部分颠痫患者是先天性的 丙:癫痫不是精神病,但是有些癫痫患者在发作时和精神病有些相似,因此有些人把癫痫看作是精神病,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0#
发表于 13-7-17 09:31:44 | 只看该作者
相类问题

脑瘫,多动症,自闭症,老年痴呆症,学习障碍与精神病的关系和上面的关系相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1#
发表于 13-7-17 09:51:07 | 只看该作者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http://baike.baidu.com/view/551921.htm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为DSM)由美国精神医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简称为APA)出版,是一本在美国与其他国家中最常使用来诊断精神疾病的指导手册。


定义
虽然这本手册受到心理学家与精神病学家的广泛接受,但是当中的精神疾病列表却备受争议。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手册第二版(简称为DSM-II)中将同性恋列为精神疾病的一种;这个条目在1973年由APA投票通过予以移除(请参看同性恋与心理学条目)。
发展
DSM之所以被发展出来,一开始是为了提供更多客观的词汇给精神病学研究。在DSM之前,精神病学家之间的沟通并不统一,尤其是在不同的国家间。建立特定判准亦是为试图使有关精神健康的研究更为容易。而多轴系统的设立是为了产生病患之更完整的图像,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诊断。
DSM的判准与分类系统建立在主要由精神病学家所参与的会诊以及委员会会议上。因此,DSM的内容并没有反应关于心理病理学(psychopathology)的议题的所有意见、比如情绪困境(emotional distress)及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ing)。而且关于那些判准与分类,也没有任何客观的、生物可验证的(verifiable)标准。这些判准,以及它们被临床医师应用的方式,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被文化差异影响,且周期性地被修改,以反映当代的社会地景(social landscape)。视为精神的观点违常随着时间而改变。例如,在1973年的精神病学表决之前,同性恋被列在DSM中,当作可诊断的精神疾病[3]。我们现在也知道,某些精神违常的诊断被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待所影响。也就是说,在诊断的判准没有提及性别的情况下,临床医师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诊断女人与男人的行为。
简史第一版(简称为DSM-I)于1952年出版[4] ,当中列有60种不同的精神疾病
DSM-II于1968年出版。
以上这两版大量受到心理动力学方法的影响。所谓正常与非正常之间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区别,所有的精神疾病都被视为一种对环境事件的反应。精神疾病存在于一整个行为连续光谱之上。因此,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非正常的部份。那些不正常部份越严重的人,在功能运作上就拥有越多的困难。
前面几版的DSM对精神病(psychosis)与神经官能症(neurosis)作了一个区分。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特色为与现实脱离。精神病通常会有幻觉、妄想与非逻辑性思考(illogical thinking)。精神官能症是一种比较轻微的精神疾病,其特色为将现实扭曲,但并没有完全与现实脱离。精神官能症通常会有焦躁(anxiety)与忧郁(depression)。
第三版(简称为DSM-III)于1980年出版,放弃了心理动力学观点,改而使用一套医疗模式为主要诊断方法,使正常与不正常之间有了一个明确的区分。 DSM变成了一个「非理论性」的手册,因为它不探讨精神疾病的成因。
1980年版出版DSM-III后,传统的对于神经症和精神症的划分就被取消了。神经症性障碍(neurotic disorders)或称为神经症,最初指相对较为普通的心理问题,个体没有脑异常的迹象,没有表现出广泛的非理性思维,没有违反基本的规范,但体验到主观的痛苦或自我挫败的模式或不适当的应对策略。精神症性障碍(psychotic disorders)或精神症,被认为在性质和严重程度上有别于神经性障碍。神经症患者的行为非常显着地偏移了社会规范,还伴有深度的理性思维和一般情感过程的混乱。 [5]
第三版的修订版(简称为DSM-III-R)于1987年出版[6]。
第四版(简称为DSM-IV)于1994年出版,包括297种病症[7][8]。
目前最新的版本为DSM-IV的修订版,简称为DSM-IV-TR,于2000年出版[9]。
第五版(简称为DSM-V)计画是要到2010年才会出版。 APA的研究部预期要到2005年或之后才会开始组成DSM的编辑工作小组。
现行版本 DSM-IV-TR
五轴式诊断系统DSM在第四修订版中将精神病学的诊断系统化为五个轴:
第一轴:临床疾患,可能为临床关注焦点的其他状况。用来报告各种疾患或状况,唯人格疾患及智能不足除外[10]。常见的第一轴违常包括忧郁、焦虑、双极性疾病躁郁症过动症、与精神分裂。
第二轴:人格疾患及智能不足[10]。常见的第二轴违常包括边缘型人格异常、分裂型人格异常、反社会型人格异常、自恋型人格异常,以及心智迟缓智能障碍。
第三轴:记录了一般医学状况,能以许多方式与精神疾患产生相关性[10]。
第四轴:用以记录可能影响精神疾患之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心理社会及环境问题[10]。
第五轴:对功能之整体评估[10]。使用的工具为GAF(Global Assessment of Functioning Scaling),由1到100分。
DSM的内容被一群职在创造一组可重覆且有意义的诊断的专家决定。虽然此些命名原先的目标是强化研究以增进诊疗,这些命名如今广泛地被临床医师及保险公司采用。
DSM-IV-TR 分类DSM-IV-TR将精神疾病分成以下16类:
通常初诊断于婴儿期、儿童期或青春期的疾患(Disorders usually first diagnosed in infany, childhood, or adolescence)
谵妄、痴呆、失忆性疾患及其他认知疾患(Delirium, Dementia, and Amnestic and other Cognitive Disorders)
一种一般性医学状况造成的精神疾患(Mental disorders due to a general medical condition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
物质关联疾患 (Substance-related disorders)
精神分裂及其他精神性疾患(Schizophenia and other psychotic disorders)
情感性疾患 (Mood disorders)
焦虑性疾患 (Anxiety disorders)
身体型疾患 (Somatoform disorders)
人为疾患 (Factitious disorder)
解离性疾患 (Dissociative disorders)
性疾患及性别认同疾患(Sexual and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饮食性疾患 (Eating disorder)
睡眠疾患 (Sleep disorders)
他处未分类之冲动控制疾患(Impulse-control disorders not elsewhere classified)
适应性疾患 (Adjustment disorders)
人格疾患 (Personality disorders)
批评根据最新消息,最新一期《心理疾病精神疗法》杂志上的调查说,多数参与编撰手册的专家与一些药品制造商有着千丝万缕的“暧昧”关系。在170名参与编撰1994年版《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的专家中,有56%的人在1989-2004年间与至少一家制药商有财务往来。并且这种财务关系花样繁多,包括演讲咨询费、拥有公司股份、馈赠礼品、资助旅游和研究。调查说,“这种令人生疑的关系在诊断领域的专家身上更为明显,因为他们可以直接开出药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2#
发表于 13-7-17 09:53:43 | 只看该作者
被此诊断书收录的所谓疾病,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属于精神障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3#
发表于 13-7-17 09:54:55 | 只看该作者
被此诊断书收录的疾病,也不见得一定就是疾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4#
发表于 13-7-17 10:02: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星 于 13-7-17 12:07 编辑

小儿脑瘫等于弱智吗?
http://www.xywy.com/baby/xlq/shenti/20100410_669356.html




小儿脑瘫,又称小儿脑性瘫痪,是指从受孕开始到婴儿期,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缺氧、外伤、感染等原因所导致的神经细胞受损)和发育缺陷所致的以姿势和运动功能障碍(失语、走路不稳)为主的综合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神经细胞受损)综合征。

  虽然在脑瘫儿中有很多存在智力缺陷,但脑瘫并不等于弱智!多数患儿家长一听到“瘫”字,第一反应就是脑子都瘫了,那不就是傻了吗?心里就没底了,甚至放弃治疗。其实不能这样,因为孩子是在新生儿期(0-1个月)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大脑受到了损伤,所以,才会伴有智力低下、惊厥、听觉和视觉障碍、行为异常等现象,既然是“伴有”就不是绝对会有,更不代表终生伴有。导致部分脑瘫儿童智力发育延迟的根本原因是:父母没及时发现,长期缺乏外界环境适宜的刺激和学习机会,并不是因为其本身智力有问题。

  智力障碍是脑瘫儿童最常见的合并症,盲目地认为脑瘫就是弱智,把脑瘫与智力低下划上等号,这是错误的,对于脑瘫儿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很多资料和个案追踪都表明,有些脑瘫儿童的智力甚至高于一般儿童,只要给予机会和适宜的训练,他们不但可以完全康复,更完全可以创造出令人吃惊的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5#
发表于 13-7-17 17:11:56 | 只看该作者
被此诊断书收录的所谓疾病,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属于精神障碍
水星 发表于 13-7-17 01:53

我知道水星的意思,就是自闭症是不是精神障碍的问题。DSM第四版收入阿斯伯格综合症的时候就有争议,认为这不属于精神病。现在阿斯伯格症并入自闭症,自闭症也不能说是精神病,但应该可以说是精神类障碍,不是“精神病性”障碍。自闭症不是“病”,不是a mental illness,它是障碍:a mental condition/disorder---我知道mental听起来还是不好听,但是我认为这是泛指大脑功能失调,不是精神失常的意思。

这几天看了一个自闭症会议的录像,自闭症专家Christopher Gillberg是这样说的(大意):自闭症很少以纯粹的形式出现,它总是与很多病共病。如果拿掉那些共病,那么自闭症本身并不是个问题,它只是一种不同的存在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6#
发表于 13-7-17 19:52:22 | 只看该作者
570# blackeye


希望有一天,能从这个手册中移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7#
发表于 13-7-21 19:05:33 | 只看该作者

RE: 【转贴专帖】写给一位70后母亲

本帖最后由 blackeye 于 13-7-21 11:07 编辑

链接:http://hi.baidu.com/rogerswu/item/1a938617916d29088ebde4d4

这是一个70后母亲在新浪微博上和我的对话,相信其中的问题属于更多的父母。一些思考,分享给更多的父母。相信你不会把我说的话仅仅做一个教条的理解,仅仅呆在语言构成的模型中,而能够观察真实生活的情景。本来每一个话题都可以向更深的层次展开,但我实在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原文一动一字地搬在这里吧。

她的问题是:

1、孩子们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可能不会考虑那么多,仅仅是觉得好玩,而大人就会考虑到把家里弄得很乱,孩子没有礼貌,缺乏教养等等,如何在不伤害孩子的情况下,有效制止孩子的行为?

2、如何建立孩子的秩序感?

我的回答:

0.其实,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不可以独立来观察。应该放到整个生活情景中去看。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情景中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这需要系统而完整的思维能力。如果说,监护人的内心世界,也是这个情景的一部分。可想而知,要完整地了解一个孩子的行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1.尽管如此,我还是尽力来回答你的问题。每一个孩子对世界都有一种天然的好奇。成人应该尽量去理解孩子,他的世界和自己有何不同。成人生活在固定的生活秩序中,仿佛世界有了一种确定性。而孩子是没有的,他只是在探索,发现这个世界的秩序而已。

2.如果以孩子中心,应该在保护他的探索欲的基础上,去建立秩序。如果以成人为中心,则可能是把某种既定的规则强迫到他身上。可是,这样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冲突 ,行为上可能正确了,内心可能扭曲了。如何化解这样的冲突?需要父母对孩子,对自己的内心都高度敏锐。建立正确的价值形成途径。

3.看起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可是,如果我们观察自身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我们的文化背景如何影响过我们。就会知道,这是很复杂的事情。所以,要真正地去了解孩子,也必须真正地了解自己。充当孩子的旁观者,还得充当自己的旁观者。

4.我们不是把一套自己认为的生活秩序通过“教育”给予他,而是和他在一起,共同去发现这个秩序。否则,我们只是复制了另一个自己,而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灵魂。而他生活的世界,实际上一直在变化啊。无论是内心,还是环境.成人真的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吗?还是应该培养孩子发现价值的能力?

5.所以,在我看来,孩子的任何成人眼中的破坏性活动,都不可以用道德,教养,既定的价值观去判断。当然,这要分年龄段。身为父母,应该有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能力,发现途径。也只是这样,才能建立真正的道德和教养。真正的道德和教养,是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70后的父母接受是相反的方式。

7.在70后的背景上,去做一个健康的父母,非常不容易,非常艰难,真正要越过的,就是自己曾经得到的教育带来的对孩子,对自我,对人性,对世界的误解。所以,珍惜孩子吧,某种程度上,他是我们重新做人的礼物。

8.我看到微博上有很多人,包括一些作家,老师,都在讨论中国的教育。表达种种不满和批评,但是几乎这所有的不满里面,仍然带着曾经的教育模式的带来的思维方式的约束和影响。可想而知,这是障碍多大的事情。

9.最大的障碍,或许在于父母内心的安全感水平,安全感越高,越容易相信孩子能够靠自己的力量成长,亲子关系越放松。安全感越低,越容易去怀疑孩子的一切,亲子关系越紧张。我们寄托给孩子的,未必是全是希望,很可能还包括自己的焦虑和恐惧。而这个安全感,又受家庭关系,经济能力,时代背景约束。

10.越是怀疑孩子,越容易陷入强迫和控制,越是控制,越是冲突和不安。于是陷入恶性的循环。父母累,孩子也累。太容易给孩子形成分裂的人格。这样的模式随处可见啊。家庭里,学校里,大多是这样的怀疑模式。这何尝不是过去的,甚至今天的一种政治模式?人心和政治遵循着同样的逻辑。

11.某种程度上,做一个人性的父母,培养一个自由的、自信的孩子。就是在改变中国的政治。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孩子,从来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更是这个社会的。这不仅仅是一种家庭责任,还是一种社会责任。所以,爱孩子,懂得孩子,真的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啊。

12.在和孩子形成的冲突中,最重要的不是管理孩子,而是管理自己的情绪。在孩子的任何错误和缺点前,保持放松,而不是焦虑和紧张。是最重要的事情。只要亲子关系基本上是放松的,任何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不需要太费脑筋。

13.观察中美教育的差异,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中国的教育是以对人性的怀疑为基础的。而美国的教育是以对人性的信任为基础的。这样的传统,从孔子的时代就开始了,如果人性不恶,圣人拿来干什么呢?事实是,圣人一直被小人握在手里,拿来阄人。中国人没有创造力,有深厚的历史背景。

14.在中国,生存的秩序,是预先就被确定好的。所以,教育的意义就是培养孩子怎么进入这个秩序,或者说规矩。哪怕是用强迫的方式。可是,今天已经不是千年不变的时代了,所以,重要的不是将一个自以为僵化的秩序给予孩子,而是要培养孩子观察真实世界的能力,或者说发现秩序的能力。

15.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父母,教育者高度尊重敏锐于孩子的内心反应。这意味着孩子和自己,和世界的联系是紧密的。孩子能够自由地洞察内心和环境。当环境改变时,内心改变时,他都能立刻察觉。但是,强迫的模式或规矩,会破坏这种联接感。

16.所以,不要机械地给孩子看《弟子规》这样的东西。这实在是对人性无知的东西。这会中断孩子的意识和内在的机体,和外在的环境的联系。会让他活固定的模式中,而不是活在自由的内心和生命中。只要孩子得到了足够的爱和安全,他自然会用爱回馈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8#
发表于 13-7-31 19:42:39 | 只看该作者
这一切当然都是一个谜
http://www.sunofus.org/bbs/thread-96378-1-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9#
发表于 13-8-10 19:38:4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有哲学家吗?(其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93bc37010183t5.html




中国有哲学家吗?
中国是否有哲学?这是一个至今仍然有争论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即: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个外来词,在这个词没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是没有听说过这个词汇的,就如同在自然科学没有传到中国之前,中国人是没有自然科学的。而哲学和自然科学已经成了西方文明的核心部分,他们融入到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中。从西方文明史看,哲学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这在中国始终没有发生,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确信,中国是否有哲学的原因。有人可能会说,有一种叫做哲学的,还有一种叫做“中国哲学”,当然,如果有人一定要拿出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中国式的思维方式,硬说,存在一种所谓的“中国哲学”,或者说,用所谓的“中国式”某某,来对抗世界,谁又能说什么呢?我并不怀疑有人会仍然用无无耻的“中国模式”来蒙混过关。
到底“哲学是什么?”从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哲学是对两个问题的回答,这种回答是一种不断地探索的过程。这两个问题是:“世界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除非你对所谓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有所回答,否则你就没有创立哲学,进一步地,除非有人对这两个问题创立过思想,否则你就不是哲学家。这样,我就界定了哲学和哲学家。于是,我们不得不得出结论说:中国未曾产生过哲学,同样中国也没有哲学家。在哲学领域内,中国的确有哲学的思考者,但是从没产生过哲学家。不仅没有人对哲学产生过原创思想,即使是对西方哲学思想的阐述,也是不曾有过恰当过。中国人写的《西方哲学史》,从未有过象罗素、黑格尔或者文德尔班那样的深刻,即使是转述他人的思想,也文不对题。他们在转述西方哲学思想时,的确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西方哲学的“中国哲学”。
这也许是两种文化的不容所致。中国的所谓学术,完全是一种学阀式,他们不容许批评,这包括,不允许对传统批评,不允许对圣人批评,甚至不允许对老师批评,他们把这种批评与“道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中国的道德传统,就像一杆枪,他们不是用来修行的,而是用来压制异己的。在中国,爱真理与爱老师是一回事,或者说,老师比真理地位更高。如果有人说,“我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那一定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因为中国的文化只是另一杆枪而已,是用来从思想上来控制人的,这也是为什么哲学不会在中国产生的重要原因,它们与自由思想格格不入。哲学不能在中国产生,那么自然科学也就无从谈起,因为哲学是自然科学之母。
中国社会的变革或者进步,完全在于中国人是否学会了思考,或者说,完全在于中国人是否学会了自由思考。而最好的自由思考是哲学思考,学会哲学思考比学会自然科学思考更困难,因为自然科学已经形成一套可循的成熟方法,所以中国人可以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作出贡献,而却没有在哲学领域中作出贡献,因为哲学并不象自然科学那样,有了某种可以遵循的方法。哲学的方法一旦创立了,也就成为了历史,而哲学的进步就是在不断地创造方法,一位哲学家的哲学思考方法,并不会成为另一位哲学家思考的方法,因为每一位哲学家思考的方法都不同。康德的方法是伟大的,但是如果你去学习康德,不但无法学到手,而且一定是蹩脚的。每位哲学家都有自己的语言。
一个民族不能自由思考,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创立哲学。自由民主首先是一种思考方式,而后才是生活的方式。而哲学是自由思考的根。一个民族只有回答了“世界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才能对“如何生活?”以及“什么是生活的意义?”这两个有关生活的灵魂问题有所知晓和回答。否则,这个民族只能靠吃饭生活。而这一切完全靠动物的本能就能实现,根本不需要什么文化或者思想就能够完成的。如果一个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就是提供吃饭的,那就等于没有文化和思想,因为其他一切物种没有思想和文化同样可以活着。一切思想和文化,其根本作用就在于,这可以使一个民族脱离靠动物本能生活的状态,变成一种真正的人的生活。
一个人,无论他在研究所谓的什么思想,或者思考所谓的什么理论,而其生活却仍然靠动物本能,你的研究和思考还有什么意义呢?你可以是大学教授,科学院的院士,可以获得硕士或者博士等所谓的学位,但是,你的所有这些头衔并没有改变你的动物的生活方式,那么这所有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在古希腊,一个哲学家,他不仅仅有一种思想,同样也有一种依照这种思想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教给人们关于人的生活方式。西方的当代哲学家们,他们虽然没有像古希腊那样,成为哲人,那是因为,关于人的生活方式已经渗透到了每一位在这种文化和思想中生活的人,于是,哲人的作用已经开始弱化了。一个民族的启蒙,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创造人类思想,而后是在这种思想下生活的哲人,他们是人类的榜样。
中国的当下的所谓的哲学者,他们只是在研究所谓的“学问”,从不把这种学问或者思想渗透到生活之中,所以,我们并不是真正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家,而只有以“研究学问”作为自己的职业的所谓的教授们,他们研究哲学所谓的“学问”,是为了挣口饭吃。所以,我说:中国没有哲学家。所以,中国人缺乏启蒙,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人的生活如此堕落不堪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0#
发表于 13-8-10 19:41:2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有哲学家吗?(其二)

http://huicaiyanyan.blog.163.com/blog/static/48402680200991023135914/



中国有哲学吗?中国有哲学家吗?
  非常遗憾,答案只能是:没有。
  黑格尔在他的书中说,中国人无哲学曾引起许多人的愤懑,他们认为这老匹夫在学问上搞种族歧视。当然到了今天还有许多的人还会振振有辞不同意这个观点:冯友兰先生写了七大卷【中国哲学史】,任继愈先生也写了四大卷【中国哲学史】,还有谁谁也写了什么什么,难道他们不是哲学家吗?



首先我们要探究一下,究竟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人类的有生命力的智慧学。这种哲学的标本,即是西方近代哲学。西方近代哲学不仅是智慧学,而且是能够“生儿育女”的智慧学,近现代流行于世界的种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心理科学等等,全都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儿女们。

  这样的哲学,中国根本就没有。第一,中国到现在也拿不出一门完整的智慧学;第二,中国的“智慧学”是不能“生儿育女”的太监学。中国不要说拿不出哲学,甚至至今也拿不出一门自己像样的“学”(但中医中药学除外)来。
一切物质和生命都存在于宇宙的三个基本场之中,它们是强力场、弱力(包括电磁力)场和引力场。
  与上述类似,一切人类都生存于世界的三个王国之中,它们是必然王国、理性王国和自由王国。用我的理论话语重新对上述的三个王国作出解释,他们即:
  客观先验的必然王国,又可称真王国;
  相对经验的实然(理性)王国,又可称善王国;
  自由超验的应然王国,又可称美王国。
  每一个人都同时生存在这三个王国之中,谁想偏废任何一个王国都不可能。也就是说,任何人主观设想自己只生活在其中的某一个惟一的王国之中,这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谁真想这么认定,那只能证明他真是疯了。
  过去人们也曾说,人的进步是从必然王国经过理性王国,最后走向自由王国。现在看来,仅仅这么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任何人其实永远都不可能真正离开任何一个王国。但的确有一种学说,可以帮助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得某种升华,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言谈和举止,尽可能地在不违背真王国的规律的情况下,又尽可能地在不违背善王国的法律的情况下,最终走向精神情感的美王国。
  上面所述的学说即是哲学。
  迄今为止,西方近代哲学的确是世界人类中最有效的哲学,甚至是惟一可以称之为哲学的哲学。因为,第一,它对真王国做出了迄今为止人类中最好的描述,全面揭示了真王国的规律的是西方近代哲学及其子女的自然科学。第二,它对善王国同样也做出了迄今为止最好的描述,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善王国的法律、法治和伦理。第三,它对美王国也有所涉及,虽然不及前面两个王国那么出色。不过应该指出,由于它所运用的二元论逻辑的局限性,西方近代哲学到了20世纪末,实际上也已经死了。21世纪,西方文化向全世界的扩张,事实上正在给全人类带来灾难。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哲学智慧的内涵,即在真、善、美这三个王国之间穿针引线,打通它们,并尽一切可能把这三个王国之间的关系安排得和谐美满。
  由此,我们还可以回到西方近代哲学的源头——古希腊的哲学那里去看看。
  古希腊的哲人为真王国作出了伟大的奠基。苏格拉底为概念定义的确定性作了最重要的贡献,柏拉图为先验理念的同一性的确立作出了同样重大的贡献,亚里斯多德为真理的立法作了最重要的工作,也即形式逻辑最初的完成。
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哲学和哲学家?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三人具有梯级的师徒关系,他们共同为真理王国奠基,更有亚里斯多德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他们形成了节节高的态势。弟子决不会因为个人的意气而打倒老师,但也决不会因为爱老师而宁可让真理受到损害,而是恰恰相反,为了真理,宁可反对老师,而决不姑息老师。

  相对于此,中国的老子、孔子、墨子三人之间也有类似的师徒传承关系。孔子曾问道于老子,墨子曾为儒家弟子。但是他们绝对没有共同为真理献身的精神,而是相反,个人意气高于真理,做得最不好的恰恰是孔子。显然,老子的“常道”是真理,可是孔子宁可把老子尊为“飞龙”,而且是见首不见尾的神秘的龙,却无视老子的“常道”;因此,老子的“常道”被儒家后学歪曲成了“非常道”,而孔子本人的“大道”却远离真理,变成了一种仅仅应然的理想或愿望,更加错误的是,孔子把实现了“大道”的时代捏造为“与三代之英”的古代,从而在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复古主义的历史倾向。墨子反对儒家的重礼乐,而主张薄礼、非乐、节葬。……。弄到后来,儒、墨两家不可相容。
  老子虽然较早就为真王国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奠基工作,墨子也为此做出了很好的补充,建立了进行真假判断的逻辑方法,而且为进入善王国做好了准备,可惜“独尊儒术”之后,这一切全都成了泡影。索性墨家消失,老子被严重歪曲。到头来,中国至今也没有把自己的真、善王国的理论基础建立起来。
西方人的善王国理论基础的建立是在近代十七世纪之后。英国哲人的实验主义、法国哲人的实证主义、德国哲人的思辨主义以及美国哲人的实用主义等等,共同构造成了西方相对、经验、实然、理性的王国,也即善王国的理论基础。美王国的理论基础也同时在法、英、德等国哲人的共同努力下推出。
  由上面所述可见,哲学的思维在西方曾是生命力极其旺盛的社会合力。正是因此,西方人的近代哲学,可以孕育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心理科学等等儿女们。
  有一个故事,可以鲜明地表明西方人(英国人)爱真理的程度有多么深刻。1919年的德国和英国处于敌对状态,而德国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却由英国的科学家的试验观察所证实。当时,伦敦时报刊出的头条新闻标题竟是“科学革命,牛顿定律被推翻”。大家想想,牛顿是英国人心目中的“圣人”,本国的圣人被敌国的科学家推翻,竟然还用如此大的标题报道出来,毫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试设想,如果日本人用什么东西推翻了中国的什么圣人,中国人将会如何歇斯底里地大发作呢?中国人会为真理高呼吗?我不过在文章中对儒学的“博大精深”表示了疑义,竟招来那么多人动情的辱骂,中国人心中能有多少真理的位置呢?而儒学的“博大精深”的真理成分究竟又有多少呢?这也正好说明,中国“哲学”直到今天也没有“长大成人”,甚至还在娘肚子里没有出世。
  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只有儒家的伪学——伪神学的两汉经学和伪哲学的宋、明理学。它们根本就没有资格被称为哲学。它们既谈论不了人类的真王国,同样也谈论不了人类的善王国,即使能谈一点美王国的问题,付诸实行的却全都是伪学,伪君子学。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或许对先秦时期的论述尚具有一点价值,因为毕竟还有老子论述的真王国,有墨子论述的善王国,有孔子论述的美王国,尽管也难免会有曲解。如果(只能是如果)能有人在当时即把他们三者作出有效的综合,那将是多么伟大的事情,那将形成多么伟大的智慧合力,并在中国造成多么巨大的人类文明的辉煌。可惜中国人永远地错过了那么伟大的时代,错过了那“如果”可能的一切机会。
后来的两千多年,只有独此一家的伪儒学在唱独角戏,最多还有一个法家在一旁窥视,他们演的全都是伪君子戏。他们能有哲学吗?须知,哲学是智慧合力的产物。智慧合,则哲学生,智慧分,则哲学死。惟独一家的智慧,则根本就产生不了哲学,而且那种独此一家的智慧,最终是不是真智慧,也难以保证,很可能早就已经蜕变为伪智慧。自汉代以来,中国不仅“独尊儒术”,而且还用极权专制来推行“独尊儒术”,中国人不仅是在分裂智慧,而且简直是在歼灭智慧。这样的中国人能有爱智慧的哲学吗?因此,我们就应该承认,自秦汉以来,中国实际上就是一个没有哲学的国家,中国人实际上就是一个没有哲学的民族。既然如此,又何来哲学家呢?
  冯友兰先生、任继愈先生,以及其他等等的先生,对不起,充其量不过是中国人思想资料的编篡者。他们缺乏对上述三个王国的全方位合智慧系统的理论思考,而且他们的思想也严重地受到长期以来“独尊”的儒家伪学的影响,包括六、七十年代的新儒家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先生,以及他们的老师辈熊十力、梁漱溟、张君劢等先生,他们的弟子辈杜维明等先生。说实在话,人们很难称这些先生们是中国的哲学家,这是因为,在他们的著作中,很难有多少东西可以称作是中国人真正的合智慧。
  至于近代靠研究西方哲学吃饭的先生们,他们可以是研究西方某家某派哲学的“专门研究家”,却难以自成哲学家。由于中国历史惯性的原因,他们甚至都丧失了用自己的话语说话的能力,他们用中国文人崇拜圣人的方式,同样也把他们所研究的某西方哲学家视为不可超越的“洋圣人”,他们依然没有自我的主体性,依然没有任何自己的创见。正是因此,靠他们,同样也难在中国造成某种合智慧的“哲学”状态。不过最根本的问题,还在于思维及其表达的无自由。在一个只具有“独尊儒术”的历史传统和惟一只坚持一个“主义”的国度,智慧也只有“分”,而不可能“合”。刚才我们已经说了:智慧合,则哲学生;智慧分,则哲学死;智慧“独”,则哲学无。这简直就是人类文明世界不证自明的永恒而普遍的真理。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违反了这条真理,所以中国人就只能与哲学和哲学家无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4 02: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