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燕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专帖】真实世界的“真实”

[复制链接]
541#
发表于 13-6-6 08:03:39 | 只看该作者
2儿童精神分裂症

儿童精神分裂症,是指起病于儿童或青少年期,以基本个性改变、特征性思维障碍、感知觉障碍、情感及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是一组少见的精神障碍。据统计, 15岁前发病者占精神分裂症的4%,10岁前发病者则占0.5~1%,在总的人群中,一万名儿童中有一名为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起病于10岁以前者较少,10岁以后显著增多。临床发现最小者为3岁,一般以12~14岁为多数。


临床表现
与成人比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在较小的儿童,发病常是潜隐或是渐进性的,到青春期时则多急性起病且症状明显。
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早期症状不易发现,特别是10岁以下儿童多缓慢起病。早期常有睡眠障碍、头痛、精神萎靡、孤僻退缩、活动减少、与亲人疏远、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言语减少或缄默不语;有的表现为情绪烦躁不安、恐惧、忧郁或无故发脾气;也有的以冲动破坏行为或强迫观念和行为为主要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
感知障碍各种形式的幻觉在儿童精神分裂症均可见到。如看到鬼怪和动物,不完整的人形;听见奇怪的声音在议论他、指责或命令他,儿童受幻听影响,可与声音对骂或自言自语;有的儿童觉得自己变丑了,反复照镜子。
思维和言语障碍儿童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思维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言语障碍。如说话重复、言语刻板、模仿言语或缄默不语,也有的自造新词或怪句子;讲话逻辑性差,联想松散,常常使人费解。妄想在儿童中比较简单及带有幻想性,有人称之为“病理性幻想征候群”。其特点是幻想内容荒谬离奇与现实脱离,自身不能区分想象与真实,活动受幻想支配,自认为是幻想中的角色,沉溺其中,对客观事物漠不关心。还常可见到青少年疑心父母不是亲的,到处去寻找亲父母(多为社会名人),医学上称为非血统妄想。也有的病人坚信自己是小山羊,在地上爬,要求吃草等。
情感和行为异常表现兴趣减少,不主动与人接触,对亲人冷淡。情绪不稳、不协调,时哭时笑或紧张害怕。行为刻板、冲动或违拗(与你所要求做的动作相反)。有的病人兴奋乱跑 、旋转身体、撞头或大喊大叫等。还有时出现仪式性动作,奇特姿势或怪异行为等。
智力障碍精神分裂症本身不影响智力,但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病后影响知识的学习而表现出智力障碍;也可由精神衰退所致。
自知力缺损不能正确地评估自身和现实环境。认识不到自己患了病,拒绝治疗。
社会功能受损不能适应学习生活,常退缩或攻击。严重者生活懒散,生活不能自理。
身体和神经系统症状幼年病人可出现身体发育迟缓、言语发育延迟、行为笨拙、肌张力异常等。大多数患儿有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面色苍白、面部油脂较多,女孩可出现月经紊乱等。
评估与诊断儿童精神分裂症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多参照成人的诊断标准,诊断较为混乱。年龄未满18 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称之为儿童精神分裂症或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其中13岁前起病的患者极少,称为“儿童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起病年龄在13~18周岁的称为“青少年期起病的精神分裂症”。此外,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与孤独症、精神发育迟滞及神经系统的疾病相鉴别,这种鉴别有时很困难。但实际上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与成人精神分裂症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前驱期或早期症状往往显示出独立的临床现象。
精神分裂症存在前驱期现象历来就有认识,如Bleuler(1911) 认为精神分裂症前驱症状以类神经衰弱现象为主。但明确将精神分裂症发病过程划分为精神病罹病危险状态(At Risk MentalState, ARMS) (包括轻性精神病性症状,短期间歇性精神病性症状,某种特异性现象或状态的3项危险因子,其中至少应具备1项),精神病前驱期(精神病发病前显示的各种异常现象阶段),精神病早期(明显精神病性症状出现前阶段)和首次发作精神病(能完全满足精神病性症状诊断标准)概念却是近年来在早期精神分裂症研究中所提出。
在成人精神分裂症前驱期和早期症状中,粟田等(1998)将其描述为焦虑紧张,被压迫感,抑郁罪恶感,活动减少或增多,注意力障碍,知觉异常,猜疑被害、牵连观念,躯体化症状,睡眠障碍,社会孤独性等。但因儿童精神分裂症脑发育处于脆弱状态,因此在前驱期症状中多反映出自控能力减弱,自信心下降, 紧张度增高,意欲活动减退,言语减少,易疲劳,躯体化体验等。也有较多儿童显示出不洁恐怖,强迫症状,刻板行为,选择性缄默,拒食,逃学,自杀念头,或呈现为抽动障碍等。儿童期抽象思维能力尚不成熟,所以在出现妄想性体验时则多显示出被支配或影响性体验,并常常描述为“自己完全不能控制”,在表达被害或牵连观念时也多显得模棱两可,难以确定。如“好像有什么东西影响”,“感觉像看见了什么”等模糊语言,当产生强烈妄想体验时往往反映出恐怖性的世界改变样状态。幻觉也较为常见,且多为魔术样幻觉,通常呈浮游样状态。如“遭到了外星人袭击”,“自己被鲨鱼吃了”等。在儿童精神分裂症中经常出现情绪不稳,易激惹,常突然冲动,攻击他人,且多伴有被抛弃样语言。如指责父母或老师“你们不是讨厌我吗?”,“这件事难道没有关系吗?”等,虽经父母或老师反复解释或证明,但仍耿耿于怀。由于儿童精神分裂症多具有紧张度增高,因此有观点认为,当他人靠近时即呈现出强烈的紧张不安可视为非常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的特异症状。
在临床诊断中易于把儿童精神分裂症前驱或早期症状混淆为适应性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精神病性症状样体验(Psychotic Like Experiences)等。如果用成人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操作时又易构成背离状态,即儿童精神分裂症特征越多,越难满足成人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发展过程Kreapelin 命名的“早发性痴呆( Dementia Praecox) ”作为精神分裂症的早期概念开创了把疾病诱因、症状表现、病程和预后及病理特点融为一体的诊断先河。如果回顾Kreapelin 后对精神分裂症的各种生物学研究,迄今也是充分肯定精神分裂症是脑功能异常的结果。虽然近年来的精神分裂症脑影像学研究中最重要的结果表明了在精神分裂症发病初期就呈现出脑形态学变化,但也是由于脑内各区域个别机能产生了异常,导致整个神经系统协调机能不能统合,并因此反映出前驱症状或发病前的神经功能活动低下。
最近的精神分裂症脑发育障碍假说( Neurodevelopmental Hypothesis) 作为精神分裂症发生的第1阶段学说,可谓集中了目前对儿童精神分裂症研究的一致观点。即认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是由于在胎儿发育期因某种内在或外在因素使大脑皮质神经锥体细胞结构异常排列,构成了神经细胞结构异常,形成脑皮质脆弱性基础。以后在发育成长过程中当某种外源性的心理社会因素袭击时则显示出脑皮质抵抗力不足的缺陷,使原本不规则的细胞排列结构出现了功能上的异常活动,从而使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认知、社会机能发生紊乱,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反过来又强化了对外界刺激的脆弱性。当到达青春期或青年期时(第2阶段),又因各种应激使脑机能受到缓慢影响,在临床中则显示出社会适应不良等前驱症状,此时多以强迫或焦虑症状为中心的神经症样反应过渡到对人恐怖,自臭恐怖等与被害关系妄想有关的早期症状。行为方面也相应反映出人际关系变化,不愿上学,孤独性或闭居不出等。这类早期的社会适应性障碍即使在以后发生典型精神病性症状时也通常交织互现,构成所谓精神分裂症表现的异质性。当随着异常的生物性结构带来的神经传递物质异常活跃时,多巴胺过度释放就会引起典型精神病性症状急性期(即多巴胺假说期)。因此急性期抗精神病药物通过拮抗多巴胺 (主要是拮抗多巴胺D2)受体可缓解精神病性症状,而对前躯期或早期症状则往往显示无效。
脑发育障碍假说是一种比较纯粹的生物学改变学说,其理论依据源于儿童期脑发育过程中较少成人的心理社会应激影响,而且遗传因素比重较大,特别是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围产期风险频率也显著高于成人精神分裂症。在与神经发育相关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中也表明多基因异常起到了重要作用,临床现象中也较多地反映了遗传或围产期风险因素(如母体感染, 物质影响或心理应激等)对神经发育障碍的影响。因此脑发育障碍假说实际上体现了目前对儿童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和生物学研究特征。
在精神分裂症的脑影象学跟踪研究中,发现精神分裂症的脑形态学在逐渐发生变化,但如果早期给予合理有效的治疗,则可阻止这种形态学变化,说明伴随精神症状出现的神经递质异常传导给脑形态学改变带来了重大影响。然而儿童正处于脑发育期,如果精神症状长期迁延化必然会加速脑形态学改变,促使脑机能更加低下。
危险因素与发生原因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未明,可能是下列因素相互作用或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国内文献报道,本症患儿家族中有精神病遗传史者为16%~64%;父母同患精神分裂症,其子女有40%的患病危险;父母之一患病,子女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危险率为7%~17%,而普通人群为1%左右。表明遗传因素在儿童精神分裂症病因中具有重要作用。最新研究结果,有人发现在第6、第8对染色体上有异常基因位点。目前分子遗传学研究非常流行,但意见尚不统一。
病前性格特征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儿为内向性格,表现孤僻、胆小、兴趣少、敏感、怕羞、话少、主动积极性差。但一般认为病前性格并非发病的决定因素,而是患病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受到环境不良因素影响,则发病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本病患儿中有围生期损伤、感染、中毒病史者多。临床发现有步态、姿势、平衡协调运动、肌张力等异常征象。脑电图异常率也较高。
生化代谢异常传统观念认为中枢多巴胺(一种神经传导递质)系统活动过度和去甲肾上腺素(另一种递质)的功能不足与发病有关。最近大量研究显示,除了中枢多巴胺系统活动过度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功能不足外,脑内5- 羟色胺、谷氨酸、和内啡肽的水平变化也与发病和病理变化有关。目前治疗此病的药物已经从传统的以脑内多巴胺拮抗剂为主要特点的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转向脑内多巴胺和5- 羟色胺平衡拮抗为主要特点的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奎硫平、奥氮平等。这些变化都是针对脑内生化异常的研究进展而发生的变化,事实证明非常有效。
社会、家庭、心理因素儿童受到强烈惊吓、亲人死亡、受委屈或讽刺、父母离异、学习负担过重或升学未能如愿等精神因素诱发精神分裂症者较为常见。表明社会、家庭、心理因素对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均有重要影响。[1-2]
疾病治疗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应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工娱治疗、环境治疗及教育训练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措施。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疾病的早期及精神症状明显阶段应给予积极的抗精神病药物,最好住院系统治疗。根据病情和病人状况,选用不同的药物。如治疗4~6周症状无改善,可考虑更换药物。切忌不规律服药或骤加骤停。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定期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和心电图等。传统的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氯氮平等,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多。近年来,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以其效能较高、不良反应较小的特点在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心理治疗、工娱治疗、环境治疗及教育训练根据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1)急性期住院阶段,要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医护人员要与患儿建立良好关系,这对患儿消除对住院的紧张恐惧情绪有重要意义。(2)稳定治疗阶段(急性期过后,一般住院后10天),组织患儿参加学习、文娱、游戏或简单劳动,激发患儿对生活的兴趣,转移对症状的注意,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更好地配合药物治疗。有条件的可开展音乐治疗、体育治疗和康复训练。(3)恢复期,应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以提高患儿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自觉主动接受治疗的合作精神。同时教给患儿父母巩固疗效的方法,劝说父母避免对患儿生活包办过多,安排好学龄儿童进入学校学习的时机和相应的准备工作。对有智力影响的儿童着重加强教育训练以及行为矫正。对功能缺陷者,则需辅助康复训练。[3-4]
疾病预后精神分裂症预后较差,儿童更为突出,以前称之为早发性痴呆。随着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诊断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者,预后有明显的改善。关键问题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积极维持疗效,加强心理康复工作,才可避免精神衰退。因此,儿童精神分裂症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http://baike.baidu.com/view/468248.ht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2#
发表于 13-6-6 08:10:09 | 只看该作者
3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本型较为少见。起病隐袭,发展缓慢,多在青少年期发病。其临床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或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为主,早期可表现为类似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头昏、失眠等,然后逐渐出现孤僻、懒散、兴致缺失、情感淡漠和行为古怪,以至无法适应社会需要,但没有妄想、幻觉等明显的“阳性症状”。病情严重时精神衰弱日益明显。病程至少2年。本型预后较差。


基本概述
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疾病中是一组最多见的疾病,在精神科的门诊及住院部本病患者约占就诊人数的2/3。大多数患者在年富力强的青年时期起病,以25岁左右为最多,也有不少在15~40岁之间的少年和壮年时间起病,大多起病缓慢,少数呈急性或亚急性。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症状早期大部分患者无明显诱因下缓慢起病,许多病状是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最早被发现很多时候独自呆坐似在思考问题,生活较前懒散,纪律松弛,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常漫不经心,学习成绩下降,与其谈话话题不多,语句简单、内容单调,逐渐对人冷淡,疏远亲人[1],本来很有兴趣的事物也不感兴趣。
偶然可发现有一两句话不可理解或 “牛头不对马嘴”,或有时有点奇怪的行为。如突然发怒摔烂东西,或为一点小事执拗与人纠缠不休,无理取闹,莫名其妙地伤心落泪或欣喜。此时常易被误会为 “思想问题”或性格改变。有部分患者会诉说:时有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全身疲倦无力等不适,也有表现为怕脏,反复洗手,无故心慌恐惧,心烦意乱等,也常常被误诊为神经衰弱。
部分患者可因躯体有病或精神受刺激等因素诱发,突然出现失眠、兴奋、言语与行为明显异常,少数会出现短暂意识不清并有片断性幻觉妄想或呆着不动成为木僵状态等。  
充分期此期为精神分裂症明显显露特征性病状时期,其表现如下:
1.思维障碍也称联想过程障碍,较轻病状时为思维散漫,病者讲话或写文章时,每句话文法结构尚通顺,但上下句之间或上下文之间缺乏连贯性,因而整段讲话或文章使人无法理解其中心内容。病状严重时加重思维破裂,不仅句与句之间无联系,每个语句也不完整,好象语词的杂拌或语句的堆积,紊乱得支离破碎,好象一个文盲的人乱按打字机所打出来的文章。
有的可表现为思维中断,与人谈话时突然停顿片刻,再接下讲时己转变了话题。
此外还有思维涌现,即脑子内不由自主地冒出一连串毫无联系语句,有如泉水一般涌出,病者想压也压不住。有时又觉似被别人施加外力把一些思想插入或挤入脑袋中,是别人强加于自己的,这种感觉叫强制性思维。还有的表现为思维贫乏,与他坐在一起,如果你不提出问题就只有相对无言,对问话的回答也非常简单,多重复单调地答“是”或 “不是”。另有些病者向你叙述事情时仅讲了三言两语就认为表达了许多含意,认为别人已详纫了解其要说的内容了,这称为病理性简述。
病人对事物的思考和推理常缺乏逻辑性,对事物的判断分析不符合现实规律,不符合一般情理,却自认为很有道理。缺乏逻辑性的表现形式有语词新作和病理象征性思维。病人创作一些图案、符号、文字或动作,以表示他自己才能理解的概念。如写“女男”表示结婚,举起弯曲的末指表示欢迎。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是因为病者把抽象的概念与具体事物混淆不清。如一男青年经常保持双膝关节不屈以表示坚强,坚强是抽象概念,双膝关节的位置是具体事物,两者混为一谈。还有一中年工人不准许女儿买黑毛线回家打毛衣,妥买只能买红的,以表示他这家人走“红线”(革命路线)不走“黑线”。
思维障碍还包括思维内容的障碍的部分病者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妄想,以被害及关系妄想最多见,其次夸大、嫉妒、等妄想也常见。这些妄想可以单一或多种同时存在且互相影响。例如有一青年搭公共汽车时旁边坐着两位解放军,下车后在马路上行走前后都有摩托车,则推想自己是个大人物,不然为什么上街有解放军保护和有摩托车开路。在家听到邻居在打扑克,传来断续的声音说:“枪毙……糟了……出错啦……”,又推想“他们嫉妒我是个大人物,给我加上犯错误的罪名,要拉我去枪毙了”。这个病者同时存在夸大、关系、被害三种妄想且互相关联及渗透。
2.情感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之一。病者在安静时表现冷淡,对周围事物无兴趣,不关心,与亲人疏远,告知重大事件时无动于衷,喜欢一人独坐房中,甚至连吃饭也不与亲人一起吃。有时会出现兴奋激动或焦虑抑郁等反应,但大多与周围环境无联系而是受幻觉妄想所支配,有时其情感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为亲人开追悼会的时候他却站在一旁自笑。其情感也常与思维内容不协调,如笑嘻嘻的叙述她的悲惨遭遇。
3.意志行为障碍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受自己的意志所支配,如要完成某项任务必须决心克服一切困难才行。病者无论对学习或工作都无责任心,抱无所谓的态度,对近期或远期的打算也不考虑,整天无所事事地呆坐、卧床或无目的地徘徊,甚至日常生活的吃饭、洗脸、换衣服、梳头理发等也是被动的。有时可因幻觉妄想的影响而自语、自笑或作出打人毁物、自伤等行为。
以上提过的病者在思维、情感与行为三方面不协调也是主要的特征,这些特征常从病者日常的事例可以找得到。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特点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特点: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出现缓慢发展的残留型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阴性”症状时,且伴有显着的个人行为改变(表现为显着地丧失兴趣、懒散和社会退缩).所以,一旦出现类似上述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症状时,患者及其家属切不可随意断定患有该疾病,应在专业医生的诊断下方可确诊。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一、从无明显的阳性精神病性症状。
二、起病隐袭,缓慢发展,病程至少二年,并逐渐趋向衰退。
三、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第6项症状标准,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社会性退缩等阴性症状为主更临床相。
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疾病中是一组最多见的疾病,在精神科的门诊及住院部本病患者约占就诊人数的三分之二。大多数患者在年富力强的青年时期起病,以25岁左右为最多,也有不少在15-40岁之间的少年和壮年时间起病,大多起病缓慢,少数呈急性或亚急性。
精神分裂症病程较长
精神分裂症病程多为冗长,从数月至数十年。如不及时治疗常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当疾病在高峰期,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均适应不良,客观检查发现情感、思维、意志行为的互相不协调,即精神活动有分裂现象。
主要发病原因(1)遗传因素:临床遗传学研究,证明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一定的作用。根调查,发现本病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数倍。与患者血缘关系越近,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越高。有关孪生子的研究预告,本病单卵孪生的同病率比双卵孪生一般高4-6倍,寄养子也是如此。
(2)内分泌因素:本病大多在青春期前后性成熟期发病,部分病人在分娩后急性起病。此外,本病发病率在绝经阶段也较高。以上临床事实说明内分泌在发病中具有一定作用。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和垂体功能障碍,也曾被不少学者疑为本病的病因。但有关这些方面的研究未能作出肯定的结论。
(3)病前个性特征:孤僻、敏感、害羞、好幻想、逻辑性思维差等特殊的病前个性特征导致精神分裂症的人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50%~60%,国内资料分析发现,病前具有胆小、犹豫、主动性差、依赖性强等性格的占40%。比对照组高7倍。
(4)环境因素:在母孕期受到病毒感染的胎儿,其成年后发生精神分裂的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期及围产期的合并症,也使本病的发病率提高。
(5)社会心理因素:本病的发生多是由于在幼年至成年生活中的困难遭遇而造成的,其中与精神分裂症亲属的接触是致病的主要因素。
(6)辐射可能导致精神分裂:德国科学家最近发现,怀孕的母亲在接受医用X线照射,或在乘远程飞机时受到的辐射将严重损伤子宫里的胎儿,这些受到辐射的胎儿在以后的生长发育中,患精神性疾病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亚琛大学的ChristophSchmitz与同事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子宫中的老鼠在受到轻微辐射后,其脑中的海马沟所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只在它们成年期早期才显现出来。研究人员认为,他们的发现可以为在成年时出现的诸如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形成找到重要的线索。
他们研究时,在母鼠怀孕的一定时期将其暴露在X线下。之后,研究人员检查了母鼠,并在幼鼠成长的第1个月和第6个月时两次对幼鼠检查。研究人员发现,在受到辐射后最初的几天里,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幼鼠受到损伤,在1个月的时候有一些证据显示幼鼠的体内的DNA受到了损害,但到了6个月时候(此时幼鼠的发育和人类20年的发育程度相当),老鼠脑内的海马沟细胞却有严重的缺失。

http://baike.baidu.com/view/1574293.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3#
发表于 13-6-6 08:16:36 | 只看该作者
4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英语:Selective mutism)是一种社交焦虑症,患者有正常説话的能力,但在特定情境下就是说不出口。《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把选择性缄默症描述为儿童的罕见心理失调。患有这症的儿童和成人能正常说话和理解语言,但在某些社交场合却无法说话。他们其他行为和学习能力都正常,尽管他们会不愿意参与团体活动。这就像是极端的害羞。但是症状的保持和程度,显然与害羞相异,譬如一个小孩在学校里完全静默,在家中却能自由说话,不过如有陌生人在场可能又令小孩静默。
选择性缄默症并不视为沟通障碍,因为大部份儿童患者会以面部表情和手势等沟通。有时候选择性缄默症是广泛性发展障碍或精神障碍的症状。
选择性缄默症常会误诊为自闭症亚斯伯格综合症,尤其若在心理学家面前表现得特别退缩。很不幸的,这可能令治疗方法错误。
以前的英文病名elective mutism,显出对此症的误解普遍,甚至心理学家也不例外:误以为患者自己决定在某些场合缄默,但实际上是他们的极度焦虑迫使他们缄默,即使想说话,也不能发出任何声音。为了表示其非自愿性,1994年,其英文名从带有自愿含义的旧名,改为中性的selective mutism
此症的发生比例仍不清楚。由于公众极大部份不知道此症,很多个案没被发现。以有纪录的个案统计,发病率为1比1000。但在《美国儿童及青年精神病学院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一份2002年的研究中,这比例提高至7比1000。目前还没有找到任何病因,但有证据显示有遗传因素,女性比男性患者较多。

选择性缄默症的通常特征有:
  • 在某些期望说话的特定社交场合(例如在学校),持续无法说话,即使在其他场合能够说话。
  • 这状况影响学习或工作表现,人际沟通。
  • 这状况已持续超过一个月(不仅限于上学第一个月)。
  • 不说话的原因不是对社交场合中的语言不了解或不习惯使用。
  • 这状况不适合以某些沟通障碍解释(例如口吃),也不仅于广泛性发展障碍精神分或其他精神障碍的时候发生。
患者焦虑时通常有以下表现,或会被误为无礼:
  • 觉得难以保持眼神接触。
  • 常常不笑,表情空白。
  • 举止僵硬不自然。
  • 对通常有需要说话的场合,感到特别难以应付。例如学校点名,打招呼,多谢,道别。
  • 比别人更易忧虑。
  • 对噪音和人群更敏感。
  • 感到难以谈论自己和表达感受。
积极的方面,很多患者呈现出:
  • 智力和认知高于常人,好奇。
  • 对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敏感。
  • 有很好的集中力。
  • 善于辨别是非,有正义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0%89%E6%8B%A9%E6%80%A7%E7%BC%84%E9%BB%98%E7%97%8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4#
发表于 13-6-6 08:26:36 | 只看该作者
5潜在性抑郁症(这个很不靠谱)

遗传基因上可能对它有一定隐发要素,结合成长环境影响造就了这种罕见的几率!往往他会给患者带来很多诱发病症,最长见的就是自闭症(最不靠谱处)、复杂性思考疾病、多重人格等等,看患者本身成长和环境因素等等而定。在幼儿时期不善与人交流,往往人们眼中的老实巴交,沉迷于自己的世界。


又叫潜在性抑制症
英文名:Low Latent Inhibition,LLI或Decreased LatentInhibition,DLI


解释与其他有些人对周围事物的信息比常人更开放,天生(极少是后天)就对环境刺激特别敏感,能产生更广阔的思维,比普通人容易在更短的时间内接收并处理更多更综合的信息。变的对周围的苦难有强烈的共鸣,无法坐视不管,成了帮助者,这种人关心其他人的幸福远多过关心自己。[1]
积木、绘画等创造性的游戏是他们最爱的,往往有点天赋。对于幼儿时期来说,他们不喜欢与同龄人一起玩耍,更多愿意的是花上一天的时间摆弄几块简单的积木!认为只有自己是真实存在的,其它一切都是虚假的画面,包括亲人、动物、事物、一切的一切都是围绕真实自己虚拟存在的(培养了以后的内心自我封闭,不让任何人或事物轻易进入)儿童时期,表现上和大众无出入,但是自我内心封闭非常严重!内心开始矛盾,一些变化让他们不断思考却找不到答案。这种情况会让他们感觉相当愤怒,完全自我贬低存在价值。自我错误意识到自己变的非常愚笨(矛盾心理的培养,不断心理自我谴责贬低,思想上有了严重负担)步入青年时期,出现明显差别,眼中的一切事物都和常人不同,物体的外貌形象不是他们眼中真正看到的,不喜欢表现真实的自我,多面化。在别人眼中的自己,对自己的认识等等,都是他们想表达给别人的,创造出来的虚假,多个假面中的一个(开始轻微精神分裂,多重人格)青年时期,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分析能力较强,所以会常常觉得别人幼稚!但不喜欢表达,只关心自己关心的事物,沉迷自己的思考,一个图钉或一条蚯蚓会给他们带来成千上万的问题!但是自我意识、思维创造能力、空间组合能力极度膨胀,在生理和精神上又带来了巨大负担!唯一的好处就是不容易受外界影响,轻易改变自己,常人说的不易学坏(发展了一种错误的意识路线,思维上彻底和正常人分裂出来)成年时期,典型的大男人主义,思想传统,内心充满矛盾,多面化,极度以自我为中心,已经有轻微精神分裂征兆。自己的内心的一切都是不为人知的,父母都可能不知道他们的真正内心世界,别人是完全没有办法知道他们脑袋中的东西。[2]
眼中的不同表现为:比如平常人观察一只蚂蚁会看见什么颜色,几只脚,在爬动等一系列外貌形象。他们眼中看到的是,蚂蚁的内部构造,肌肉群,神经模网等等。还会通过空间想象,思维组合,脑信息筛选,看见它可能吃的东西,吃的动作,食物怎么样从口中运动到内部等等。这个蚂蚁被怎么样卵化,构成由蛋白质、水等等。其实不是真的眼睛突然看到了,只是在他们眼睛在传达给大脑的形象的同时,大脑会出现资料整理,在已有的资料认识基础上进行分析,如果没有已知的资料,会立刻出现多种空间思维运作,在无数的自我认知中找出其认为正确的形象进行填充。所以往往他们会去思考一些简单的真理,为什么是正确的!为什么“我” 不叫“你;为什么1+2就必须等于3;为什么外星生物的组成必须和地球生物的构成元素一样;为什么人的基因只比香蕉多一组,香蕉为什么不是人,人不是香蕉(导致诱发病症,复杂性思考疾病)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这种突如其来的庞大问题结构,随时随地的自我意识出现的细致思考和观察,这种全方位的开放式信息处理是完全没有办法接受和理解的,一个人不管接触到什么东西都会牵连无数,思考无数,这是件多么可怕痛苦的事情!所以有很多Low Latent Inhibition患者心理、生理根本无法负担这种承重,严重的超常规负荷直接导致患者精神分裂,完全崩溃的不在少数,大多最后成为精神病患者
这种病症不是完全不能康复的,必须经过药物和心理治疗,使其达到一种内心的自我开放和接受,让他们真正解脱出来,完全治好的几率不大高,大部分治疗还是靠病者自己一些较为坚韧的患者(高智商,意志坚定者)他们大多在计算、创造、逻辑思维能力上比常人强悍很多,但是他们会失去一些正常思考、正常生活的平衡性。(通常在某一方面的创造成就者都是低水平潜意识压抑者,常人的潜意识压抑能力是他们的七倍)这样就会直接导致他失去生活乐趣!应该害怕和惊奇的时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流露;看一些悬疑电影,刚开头就知道了结尾;从一个人的外貌、语言和动作就能彻底分析到对方的精确性格、生活、习性等等;(这些信息分析的处理是他们潜在形成的,也就是说完全自动化,正常人则完全没有“自动化”这种负担)......观察分析能力是常人无法想象,据说爱因斯坦、牛顿、达芬奇等等就是这种病症的患者!当然也有希特勒这种等[3]
他们并不是常人理解的那样怪异,他们表现的自己和常人无异,但是内心是极度脆弱的。很多人认为他们,包括患者本身都以为不需要感情这个东西,然而他们的感情却是相当细腻,能感受到别人不能感受到的东西。他们的一切内心表达都是自己的一个反面,他们不会像常人那样去正常流露,也许是自我意识的保护使其不能接受太多感情的东西,但是他们自己却明确知道这种表达是错误的,又体现了患者的矛盾思想。 就像一直在生活中和人群中演戏,成功演出自己认为最强大的一面,直到自己完全崩溃为止!他们就像一根随时可能断掉的线,只是患者自身情况不同,粗细韧性不同。[4]
潜在抑制症是一种心理疾病。通常人会把对自己没有直接作用的事物封闭在思考范围之外,而潜在抑制症患者会深度分解思考。比如,当患者看到一条路的时候,会迅速深度想到该条路通向什么方向,或者铺路时的情景。
由于潜在抑制症会引发患者的一系列幻想,想象内容的纵深程度非常之大,低于平均智商或年纪偏小的患者因为无法承受这种想象程度,而引发精神分裂,但平均智商以上或成年人患者则可以控制想象内容的纵深程度,而会成为一个极富创造性的人,几近于天才。
潜在抑制症患者由于想象内容的庞大,以及不断的扩张,而关心所有细小的事情,从邻居的生活,到世界政局的变化;从药品的化学结构,到建筑的结构。这会让体质差一些的患者引发精神衰弱等疾病。



病征1.无数的幼稚问题,小事物的接触让你失眠
2.经常恍惚状态,吃药时候都是看见一系列化学方程式,或是无数物质细小颗粒粉末的构成
3.完全没有人彻底了解你,从来表现给别人的都是自我营造的其他角色(自闭和多重人格)
4.经常感觉脑袋快要爆炸了,思维相当混乱,无数图象,数字等等搀杂其中
5.常常会把很多责任往自己身上拉,想改变世界上的一切不公平和丑恶
6.现在打字的时候看见的是键盘下面的连接线,线外面的绝缘材料,一块块的塑料的模件...看见自己打字的手指,出现上面的细胞、毛孔,下面是肌肉、血管和神经线还在慢慢蠕动,骨头...
7.从来没有一个异性进入过自己的心,就算别人主动喜欢自己,都会有一种排斥情绪
8.接触的人、事物让自己第一感觉就是相当幼稚,然后又发现自己的幼稚
9.对周围的苦难有强烈的共鸣,无法坐视不管,成了帮助者,关心其他人的幸福远多过关心自己



http://baike.baidu.com/view/2368468.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5#
发表于 13-6-6 08:35:41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自以为自己是阿斯伯格的人,越来越多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


http://www.sunofus.org/bbs/viewthread.php?tid=95329&extra=page%3D1%26amp%3Bfilter%3Dtype%26amp%3Btypeid%3D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6#
发表于 13-6-6 08:46:46 | 只看该作者
6人格解体障碍

人格解体是第三种最常出现的精神症状,最常发生于遭受意外,攻击,严重躯体疾病和外伤之时.它也可以是其他精神疾病和癫痫的伴发症状.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人格解体并未被广泛研究过,对于它的发病率和病因也知之甚少.

简介
人格解体容易诊断而难予定义。从临床需要出发,可将上述现象用“人格解体”
相关书籍

这一术语概括。由于患者常用“似乎是”来形容他的形形色色的体验,而且感到奇怪,难于描述,因而常常容易被误解,也即被归入某一精神病类型。例如,把“我已死”、“我不存在”或“我和身体不在那里”等体验,归入精神性抑郁症的妄想;把情感丧失或感觉到一切行动都是自动的或像被人操纵的木偶,怀疑成是精神分裂症,等等

症状诊断病人对自己,包括他们的身体,生活有着扭曲的知觉,由此造成他们的不适感觉.病人感到自己像机器人,或者像生活在梦中.通常这些症状时间短暂,并同时伴发焦虑,惊恐,恐怖症状.但是有时症状可以变为慢性,持续或发作许多年.病人对自己的症状难以描述,并对自己是否会精神失常感到恐惧.病人有不真实感,觉得周围的世界不真实,如做梦一般.
本病对有些病人影响较小,但对有些病人影响巨大,甚至造成功能残疾.虽然部分病人能适应人格解体的感觉,甚至抵挡不利影响,但是另一部分病人则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感到焦虑,担心自己是否会发疯,或者对于身体的异常感觉以及对周围世界的陌生感所蕴涵的意义反复思索.
诊断主要依赖于症状表现,之前排除躯体疾病,物质滥用和其他分离性障碍.心理测试和特殊精神检查可以帮助诊断.


相关研究塔克从300多名患者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中得出结论:(1)人格解体是一种明确的体验,当用这种方法问到曾有此种体验的患者时,他们是立刻就明白的。(2)人格解体是一种原发的内心感觉状态,可能发生于许多情绪状态之下,包括病理的和正常的,亦可出现于忧郁情绪和认识过程障碍的情况之下。(3)具有人格解体症状的患者往往有慢性焦虑、持续性忧郁情感和一不定期程度的思维病理变化表现,在评价人格解体与思维过程的关系中,发现人格解体多见于思维分解与概念界限混淆不清的病例中。(4)人格解体与焦虑有明显关系,但与妄想或幻觉现象没有明显的相关,与猜疑和妄想狂尤少联系。(5)人格解体现象与精神分裂症联系较多,特别是在隐袭性或边缘状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这种疾病患者比在混合性忧郁症中更为多见。而且,许多有人格解体现象的病人也有显著的癔病特征。(6)人格解体在年轻人中较常见,但与性别无关。
有关研究发现,人格解体的发作持续时间从数秒到数月,最常见的为数分钟或娄小时,该症状在许多疾病中出现,但也见于正常人,特别在疲惫状态、药物中毒或似睡非睡之时。孤立的的短暂发作,特别是在疲乏之时,需与颞叶癫痫区别,后者在临床基础上是可以区别的。人格解体可能出现周期性、持续性现象,最常见的病理情况是伴发于焦虑综合症,特别是灾难性综合症或恐怖-焦虑-人格解体综合症。在正常女性中常伴发于轻度的广场恐怖症,亦见于神经症和精神性抑郁,尤其是在严重抑郁时。少年有时在极度恐慌时可出现急性人格解体,从而导致严重行为障碍,但不能误诊为重性精神病。


http://baike.baidu.com/view/825931.htm




人格解体障碍 (DPD)是精神障碍之一,它导致患者持续或反复感到人格解体和/或失实。诊断标准包括持续或反复的感到自己从心理过程或身体中分离出来。 在DSM-IV-T中,这一精神障碍被分类为解离症;在 ICD-10中,它被称作人格解体-失实综合症,并被分类为单独一种神经质障碍 对于该症的通常描述包括:感到自己从物质躯体中脱离;感到自己并未占有身体的全部;失去对自己语言、动作的控制感;觉得和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断开;有一种“自动化感”——经历着生活改变,但却没有任何体验或参与感,仿佛生活是在电影里的场景;失去对身份的确定感;感到和自己的身体失去连接;觉得自己的反应不是自己故意做出的;很难把自己和现实、环境关联起来;就像是做梦一样,有灵魂出壳体验
偶然瞬间的轻度人格解体是正常的; 强烈、严重、持续或反复的人格解体则是问题。人格解体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但不限于)持续或反复地感到自己被从思维过程或躯体分开。只有当解离持续并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工作这些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功能时,人格解体障碍才能确诊。通过研究给出该障碍的一个精确定义被证明是很困难的,一方面人格解体本质上具有主观性,另一方面描述人格解体的语言包含歧义,还由于人格解体往往和失实症往往同时出现。
人格解体障碍被认为主要是由生活中严重的灾难事件导致的,包括童年性、身体、心理伤害;事故、战争、酷刑、恐吓袭击和严重的吸毒经历。现在并不清楚基因因素是否对此有影响;然而在人格解体障碍患者体内确实存在许多神经化学物质以及激素改变。
虽然该障碍是一种对于现实体验的改变,但它却和思觉失调无关。人格解体障碍得患者能够保持对内在体验和外在世界客观事实的区分力。无论是间歇还是持续的人格解体,发病时患者都能够区分现实和幻觉,它们对现实的知晓力始终保持不变。
虽然人格解体障碍曾经被认为在一般人群中非常罕见,但现在认为一般人群中一生中有 1%-2% 的几率罹患人格解体障碍。尽管人格解体障碍出现几率很小,但不同程度的人格解体却是大部分人都会经常遇到的。
人格解体障碍障碍和早期感知与注意过程破坏相关。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6%A0%BC%E8%A7%A3%E9%AB%94%E9%9A%9C%E7%A4%9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7#
发表于 13-6-6 08:50: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星 于 13-6-6 08:52 编辑

7创伤后应激障碍


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CCMD、ICD和DSM三个诊断系统都有关于PTSD的诊断标准,有关本障碍的定义和诊断归属基本一致。但是相对而言,DSM-IV对PTSD的界定更为全面且具体。
美国诊断标准(DSM-Ⅳ-TR)美国《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版修订本》(Diagnostic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TR),缩写为DSM-Ⅳ-TR。在DSM-Ⅳ-TR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从A到F6个大项,其中A为事件标准,B、C、C为症状标准,E为病程标准,F为严重标准。各项标准分别如下[4][6]:
A、患者曾暴露于某一创伤性事件,存在以下二种:
⑴患者亲自体验、目睹、或遭遇某一或数件涉及到真正的或几乎招致的死亡或严重的损伤,或者涉及到自己或他人躯体完整性遭到威胁的事件;
⑵患者有强烈的害怕、失助、或恐惧反应。注:如是儿童,则代之表现为紊乱或激越的行为。
B、以下列1种(或多种)的方式持续地重新体验到这种创伤事件:
⑴反复闯入性地痛苦地回忆起这些事件,包括印象、思想、或知觉。注:如是幼儿,反复地进行表达创伤主题或一些有关的游戏。
⑵反复而痛苦地梦及此事件。注:如是儿童,可能是令人可怕的梦而讲不清内容。
⑶似乎创伤事件正在重现的动作或感受(包括这种体验、错觉、幻觉、及分离性闪回发作于再现之时的感觉,包括发生了意识清醒时或酒醉时)。注:如是幼儿,可出现特殊创伤的再现。
⑷暴露于作为此创伤事件的象征或很相象的内心或外界迹象之时,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
⑸暴露于作为此创伤事件的象征或很相象的内心或外界迹象之时,出现生理反应。
C、对此创伤伴有的刺激作持久的回避,对一般事物的反应显得麻木(在创伤前不存在这种情况),如下列之3项以上:
⑴努力避免有关此创伤的思想、感受、或谈话。
⑵努力避免会促使回忆起此创伤的活动、地点、或人物。
⑶不能回忆此创伤的重要方面。
⑷明显地很少参加有意义活动或没有兴趣参加.
⑸有脱离他人或觉得他人很陌生的感受。
⑹情感范围有所限制(例如,不能表示爱恋)。
⑺对未来没有远大设想(例如,不期望有一个好的职业、婚姻、儿女、或正常生活享受)。
D、警觉性增高的症状(在创伤前不存在),表现为下列2项或以上:
⑴难以人睡,或睡得不深;
⑵激惹或易发怒;
⑶难以集中注意;
⑷警觉过高;
⑸过分的惊吓反应。
E、病期(B、C及D的症状)超过1月。
F、此障碍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缺损。
国际诊断标准(ICD-10-E)在2007年的《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修订本》(ICD-10-E)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7]: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的延迟的和/或延长的反应,这类事件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弥漫的痛苦(如天灾人祸,战争,严重事故,目睹他人惨死,身受酷刑,成为恐怖活动、强奸、或其它犯罪活动的受害者)。人格特质(如强迫、衰弱)或既往有神经症性疾病的历史等易感因素可降低出现这类综合征的阈值或使其病情更重,但用这些易感因素解释症状的发生既非必要也不充分。
典型的症状包括:在“麻木”感和情绪迟钝的持续背景下,不断地在闯入的回忆(“闪回”)或梦中反复再现创伤,与他人疏远,对周围环境漠无反应,快感缺乏,回避易使人联想到创伤的活动和情境。一般而言,有可能使患者想到原来创伤的线索都是害怕和回避的对象。偶尔可见戏剧性的急性暴发恐惧、惊恐或攻击,这些由一些突然唤起对创伤或原来反应的回忆和/或重演的刺激起扳机作用而促发的。
通常存在植物神经过度兴奋状态,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失眠。焦虑抑郁常与上述症状和体征并存。自杀观念也非罕见。另一个使情况复杂化的因素是过度饮酒和服用药物。
创伤后,发病的潜伏期从几周到数月不等(但很少超过6个月)。病程有波动,大多数病人可望恢复。少数病例表现为多年不愈的慢性病程,或转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
本障碍的诊断不宜过宽。必须有证据表明它发生在极其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后的6个月内。但是,如果临床表现典型,又无其它适宜诊断(如焦虑强迫障碍,或抑郁)可供选择,即使事件与起病的间隔超过6个月,给予“可能”诊断也是可行的。除了有创伤的依据外,还必须有在白天的想象里或睡梦中存在反复的、闯入性的回忆或重演。常有明显的情感疏远、麻木感,以及回避可能唤起创伤回忆的刺激。但这些都非诊断所必需。植物神经紊乱、心境障碍、行为异常均有助于诊断,但亦非要素。
中国诊断标准(CCMD-3)中国诊断标准是由中华精神科学会于2000年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中,2008年7月由卫生部修改了病程。其诊断标准如下[8]:
⒈主要表现: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
⑴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梦境,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
⑵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⑶持续的回避;
⑷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⑸对未来失去信心。少数病人可有人格改变或有神经症病史等附加因素,从而降低了对应激源的应对能力或加重疾病过程。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在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数年。
⒉症状标准:
⑴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如天灾人祸);
⑵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并至少有下列1项:①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②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恶梦;③反复发生错觉、幻觉;④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或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
⑶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至少有下列1项:①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②易激惹;③集中注意困难;④过分地担惊受怕;
⑷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境的回避,至少有下列2项:①极力不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②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③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④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经历无关的某些活动仍有兴趣;⑤选择性遗忘;⑥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
⒊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⒋病程标准:
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即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数月后,罕见延迟半年以上才发生),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1个月(2008年6月修订此条)。
⒌排除标准:
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等。
上述三个诊断标准,是基本接轨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023908.htm?fromId=17605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8#
发表于 13-6-6 08:54:44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上面的文字后,就可以知道了,在这个世界上表面上极为相似,却完全不同的事物名相是有多么的复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9#
发表于 13-6-6 08:56:09 | 只看该作者
结论自我诊断,极不靠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0#
发表于 13-6-6 09:07:14 | 只看该作者
区别与联系
先天,儿童精神分裂症,单纯型精神分裂症,潜在性抑郁症

后天,分裂样人格障碍,选择性缄默症,人格解体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1#
发表于 13-6-6 11:51: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星 于 13-6-6 12:13 编辑

自闭儿大脑对语言的反应可预示康复效果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a9b6f30101dqou.html




Alexandra Sifferlin/马安迪 译

对自闭症儿童来说,语言是一件让人烦恼的事。现在,新的研究
发现,幼儿大脑对语言的反应可以用来预测他们未来语言和认知
能力的发展。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研人员深入地研究了自闭症谱系的孩子们是
怎样处理语言的。他们使用大脑传感器测试比较了一群2岁儿童
的大脑对他们熟悉和不熟悉的词语所产生的反应。在参与者中,
24人被诊断为自闭症,另22人则发展完全正常。

研究人员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将自闭症儿童又分为两组,并进一
步分析了他们大脑的反应。他们发现,自闭症症状较轻的孩子的
大脑反应与发展正常的孩子相似。而症状严重的自闭症孩子则非
如此。

症状较轻的自闭症孩子对脑刺激的反应接近平均水平。当他们听
到熟悉的话语时,左侧大脑中的颞顶区显示出较强的活跃程度,
这通常是负责处理语言活动的。相反,自闭症症状严重的孩子则
表现出大脑右半球活跃,而这是异常的。

这项研究的作者们称:“我们认为该测试显示2岁的大脑会通过
自我调整来处理语言。而这种调整则取决于孩子从社会经验中学
习的能力。”

所有参与者都接受了在认知能力、语言和社会技能以及情感发展
方面对他们的评估测试。测试分别在他们2岁、4岁和6岁时进行
。研究显示那些接受行为治疗的自闭症儿童都能够随着时间的推
移有所改善,但他们康复的效果之间则存在显着的差异。那些在
2岁时大脑反应跟发展正常的孩子最相似的自闭症儿童在他们6岁
时表现出在行为和社交技能方面的进步最大。

“首先在2岁时测试孩子的语言处理可以预测他们在6岁时的语言
、认知和适应行为的是个激动人心的发现,而且研究也表明测试
大脑较之于其他测试个体间差异的方法更为准确,”华盛顿大学
学习与脑科学研究所主任、论文作者帕特里夏·库尔说:“大脑
将给我们提供了解自闭症儿童不同的处理信息方式的最好的机会
。这些信息将帮助我们开发出更好的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方法。”

研究人员认为,对大脑的这些测量即使在孩子2岁之前也仍有意
义。他们目前正在计划对年龄为14个月的儿童进行研究,看看他
们是否能前瞻性地识别儿童罹患自闭症的风险。“如果我们能尽
早确定孩子的风险,就可以马上开始治疗,而这时大脑从神经学
的角度来说尚处于最‘可塑’的时期,”库尔说,“这就是我们
的愿望。”

译文来自2013年5月30日《时代周刊》

研究报告原文见: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doi/10.1371/journal.pone.0064967#s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2#
发表于 13-6-6 17:41: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星 于 13-6-6 17:43 编辑

因为,我是听觉先行的,所以,我现在发展的比较好。我想这也许是我目前发展比较好的一个最关键的原因。

也可以这么认为,我也许天生就更接近于所谓的“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3#
发表于 13-6-8 09:12: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星 于 13-6-8 11:03 编辑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表现上看起似乎特别的像自闭症(通常人们所想象的自闭症,望文生义所认为的自闭症)


1天堂来的孩子
http://www.sunofus.org/bbs/thread-77707-35-1.html

516楼



2书呆子

书呆子形成的原因
书呆子形成的原因很多。这里有两条:
第一,书呆子读书,用心专一,但问题也出在这里。据科学家研究,人的大脑非常复杂,有几百亿个细胞,和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组成,当你读书时,由于你舍弃了其它活动,再加上书本中的内容毕竟有限,所以脑细胞的利用率极低,那么这就会使脑细胞的一部分功能丧失,所以经常读书而没有合理用脑就会变得在其它方面很迟钝,所以书呆子就这样慢慢地炼成了。
第二,书中的内容,一般都是讲的过去的事,不管怎么说,内容都不是眼前的事,所以你老是比现实要慢一些,这样也就形成呆子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3f48490100gyc3.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4#
发表于 13-6-8 10:55:19 | 只看该作者
书呆子


  【拼音】shū dāi zi
  【解释】泛指如下几类人: 1、死读书,教条主义 2、书生气很浓,不谙事故。一般指只读书而不会用书上的知识变通的人。



      指只知读书而缺乏实际知识的人
  他是个书呆子,不善于应付人事关系
  同样,不问政治而死读书的 ,那是无用的书呆子,决不是真正有学问的学者。——《事事关心》

     1. 同“ 书呆 ”。
   鲁迅 《南腔北调集·真假堂吉诃德》:“他其实是个十分老实的书呆子。” 秦牧 《艺海拾贝·辩证规律在艺术创造上的运用》:“一个直接知识贫乏的人,即使读了很多的书,也可能只是一个书呆子。”《新华月报》1979年第7期:“据说他当时对商务当局说:‘他是个书呆子,不善于应付人事关系, 王云五 则既有学问,也有办事才能,比他强得多。’”
  2. 书呆子:同“ 书呆 ”。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笑柄·不准》:“为官者必用读书人,以其有体有用也。然断不可用书呆子,凡人一呆而万事隳矣。”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三:“﹝ 言侣白 ﹞归舟经 吴淞江 ,夜遇胠箧者,乃从容语之曰:‘财物尽尔取,有茄砚一枚,我自少习用,不忍舍也。’盗曰:‘真书呆子!’因笑而掷还之。”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唐冰溪先生》:“初得中正榜,引见后,以口嘘气,以手拂尘,上以为书呆子。”



http://hanyu.iciba.com/wiki/244764.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5#
发表于 13-6-8 10:59:55 | 只看该作者
书呆子的处世特征和修正良方(ZT)


书呆子气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品质,通常也称为书生气,这种现象多发生在读书人身上,主要有如下特征:
(1)处世不精明,不善于适应环境,不善交际。呆板木讷,说话作事多不合时宜,令人好气又好笑。常不知不觉就得罪人。
(2)性格多半内向、独处、不合群。兴趣少但专注,注意力常集中一点而不能灵活转移,对所感兴趣的事常沉醉痴迷,对兴趣以外的事莫不关心。
(3)看问题偏激,易走极端。有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时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事情主观武断。喜欢沉思、幻想,有时又冲动,有时反应迟钝、思想行为古板,不合潮流。
(4)缺少组织、管理能力,不会见机行事,随机应变。处理事情常出漏洞,遇—亡麻烦采取退避态度。常自命清高,与世无争,又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喜欢引经据典,咬文嚼字。
(5)生活散漫拖拉随便,无条理,不善计划安排。不拘小节,不修边幅,常显得窝窝囊囊、缺少派头。但也有的恰恰相反,生活细节特别讲究,非常拘谨,严肃,不苟言笑,一本正经。
书呆子气一经形成就不那么容易改变,因为它已成为人的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容易改变并不是不能改变。
(1)解除消极的自我防卫机制。
自我防卫机制是人为了保护心理免受创伤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心理功能,但它可起消极作用。一个人为了掩饰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明显不合理的行为或不能达到个人追求目标时,往往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环境中找一些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正当合理的。不善为人处世说成是清高、不愿与俗人同流合污;明知自己一身书呆子气,想改也难改掉,却硬说这是文人特征,是道德高尚的表现,竭力抵毁精明人,以难得糊涂为自己开脱。这种自我防卫可以起到维护心理平衡的作用。但从心理学的认识失调论看,人们只有在体验着心理失谐的烦恼与痛苦时,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达到新的心理平衡。如要想改掉书呆子气,必须充分认识到书呆子气的弊病,为克服它提供充分的理由,以造成心理失谐。所以首先应解除消极的自我防卫机制,尽量不为自己的书呆子气辩护。
(2)强迫自己进行人际交往保留。
形成书呆子气的根本原因是埋头书本,不喜欢与人交往,缺乏社会经验,又因为缺乏社会经验,不能应付复杂的社会生活,便采取退缩回避的策略,不与人打交道。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必须强迫自己进行交际。多参加集体活动,感受集体活动和乐趣,培养对客观事物的好奇心。通过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通过实践,了解人情世故,掌握处世艺术。应该规定自己每天的学习任务一样,规定自己每天的交往任务。



http://hi.baidu.com/cachy1979/item/ff2d2135bb69164c3075a10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22 12:59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