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燕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专帖】真实世界的“真实”

[复制链接]
526#
发表于 13-4-4 11:08:41 | 只看该作者
527# blackeye

来一个反面的案例

来源http://www.teachercn.com/EduNews/News_Sp/2013-3/28/2013032817191152543.html

没生活没真情 作文只剩瞎编

今天下雨了,我看见王丽娜没打伞,我想起今天是学雷锋日,于是我把李小小的伞拿给了她,然后和她一起开心地回家了。
  老师评语:李小小是怎么回家的?
  我今天看到一个老大娘从口袋里掉出了4张500块钱。我马上捡起来还给老大娘。老大娘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转身对老大娘说,我叫红领巾,雷锋叔叔是我的偶像。
  老师评语:4张500块钱,下次带给老师看看。

  今天是雷锋日,我拾金不昧。在公园捡到一亿元,全部都是10块钱的,有一本语文书那么厚!我把钱交给警察叔叔,受到了表扬。
  老师评语:你的语文书真够厚啊!
  近几天,网上一篇篇“逼疯老师”的小学生作文被网友们纷纷转发。语文老师们说,这样的作文并非只是个笑话。老师们担心的是“神一样的作文”背后的问题:孩子们缺乏生活体验、缺乏情感交流。
  春天的草地像大球
  雷锋小学的刘老师说,曾经有一次上课让孩子们用一句话表现春天来了。一个小朋友造的句子是: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草地像绿色的大球一样。刘老师很不解,为什么像绿色的大球?小朋友说,因为地球是圆的。“孩子是纯粹用想像推理的方式来造句。她看见过地球仪,觉得地球是圆的,如果长满草就是一个绿色大球。现在城市里很少能看见大面积的植物了,家长也很忙,几乎没时间带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孩子没在春天看见过大片的草地,所以只能想像着说。”
  为写挫折竟让家人去世
  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几乎是让所有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灯市口小学的孙老师在开学后让学生们写“假期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很多孩子犯了难,纷纷反映没什么可写的,“每天就是看电视、写作业,没什么印象深刻的事”。孙老师感慨:“学生们的生活圈子太小了。”
  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中学。本市某示范高中高一年级的卢老师说,现在很少给学生布置命题作文,因为会收到千篇一律的作业。有一次布置了一篇《人生中的挫折》,第二天一判作业,发现有一批学生的家人最近都去世了。“学生们好像没话可说,要不就瞎编一个家人去世的故事,要不就写古人如何挫折,写自己的挫折就是考试没考好,竞赛没得好成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7#
发表于 13-4-4 11:10:20 | 只看该作者
接上

卢老师放弃了命题作文,决定先从“看图说话”教起。“要让他们先学会个性化的描述,然后再说个性化的思想。”卢老师说,明显感觉1995年是个分水岭,之前出生的孩子还有一些生活经验,而之后出生的孩子除了课本,最熟悉的就是几部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电视剧,其他的课外书、名著知之甚少,甚至一些成语故事都不了解。生活经验、社会经验更是几乎为零。
  作文不好因为“不会感动”
  体育馆路小学的郭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给学生布置作文题,写“我的好妈妈”。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我”生病了,妈妈带我去看病。“其实我知道很多妈妈的感人细节,但这些孩子都感受不到,他们都觉得那是应该的。比如有一个当公交司机的妈妈,为了每天早上7点能送孩子上学,天天5点上岗去开早班车。有一天好不容易休息可以补个觉,孩子还把练习册忘在家里了,让妈妈又到学校送一趟。这样的事,孩子都不当回事,根本不感动。写作文的时候他们就扯上看病之类大众化的套路故事,因为他们感觉不到妈妈的爱。我觉得很多孩子作文写不好不是表达能力的问题,是不会感恩的问题。”

  判一天作文老师直想吐

  京城北部一所知名小学的家长抱怨:学校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写不出好作文。“如今的孩子确实缺少生活体验,写作文有困难。但学校的教学方式更是饮鸩止渴。我们家孩子一个学期只写四五篇作文,每篇要修改数遍,直到老师满意为止。期末考试前学生要背诵这几篇自己的作文,期末考试不管出什么题,都要套上这几篇作文中的一篇。如果不背范文,临场发挥,写的再好也不给高分,这完全是应试教育。”
  这样的“范文教育”已经波及了高考。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副组长漆永祥表示,高考阅卷评判作文真是太痛苦了,老师们只看一天就受不了了,看到最后真的是“要吐了”。现在高考作文的主要问题就是“模式化”,很多学生学习了不少写作套路。范文样式的作文毫无真情实感,让人“无法直视”。
  高考阅卷老师呼吁学生“说真话”,而中小学老师们认为,想让孩子“会说真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8#
发表于 13-4-5 20:32:53 | 只看该作者
大人怎么生活 孩子就怎么游戏 (2013-04-03 17:05:47)转载▼标签: cctv《看见》融合教育杂谈  


作者:柴静

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0d37b0102etnq.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9#
发表于 13-4-6 19:22:3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教育

http://www.sunofus.org/bbs/thread-94264-1-1.html卢勤:千万别对孩子说“你瞧人家”
http://www.sunofus.org/bbs/thread-94266-1-1.html卢勤:卢勤家庭教育讲座精彩视频集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0#
发表于 13-4-7 08:55: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星 于 13-4-7 08:59 编辑

关于教育,家庭学校


http://news.qq.com/zt2012/living/zaijia.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在家上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1#
发表于 13-4-15 12:48:11 | 只看该作者
旧文重读之快乐是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最好良药

http://www.sunofus.org/bbs/thread-55818-1-15.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2#
发表于 13-5-12 20:39:26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中国人首先要讲好,用好中国话。否则,洋墨水喝多了,连最常见的中文使用方法都忘记了,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3#
发表于 13-5-25 18:42: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星 于 13-5-25 18:46 编辑

自闭症,大脑的极端男性化状态
来自 果壳  http://www.guokr.com/article/437015/

孤独症儿童诊断治疗,如何与自闭的孩子相处,孩子多动症抑郁症寡言少语怎么办
剑桥大学自闭症研究中心的负责人认为,自闭症可能是一种才能——毕竟,科学和自闭症的本质,都是关注其他人视而不见的模式
图片:Denisse García

​(文/Naomi Darom)“剑桥心理学”网站的主页看上去平淡无奇。顶端配图是黑色为底的几张人像:思考的女人、浅笑的男人,还有若有所思的小孩;蓝色标题“欢迎参与大学生父母项目”的下方,是研究概述:
“我们是一个专门从事在线心理学研究的团队,成员来自剑桥大学心理学系与精神病学系。本研究项目旨在确你的大学专业与你孩子的心理发育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这段描述的背后,是一个野心勃勃并且必将引起学界轩然大波的理论。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揭示有自闭特征(哪怕没有被确诊为自闭症)并选择特定职业(工程、物理、数学等)的人,与同样投身这些领域并且具有类似性格特质的异性结合,后代患自闭症的风险是否更高。
这项研究出自西蒙•巴伦-科恩(Simon Baron-Cohen)的策划,这位剑桥大学自闭症研究中心的负责人,是现今世界上最具争议的自闭症研究先锋之一。
自闭症研究的最大谜题之一巴伦-科恩的研究生涯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初他想解开自闭症研究领域最大的谜题之一:为什么男性自闭症患者明显多于女性?
奥地利儿童精神病学研究者汉斯·阿斯伯格描述了一种较为温和的自闭症,最初只在男孩儿身上发现,他认为这种综合征是“男性智力的特有表现”。图片来源:en.wikipedia.org
20世纪40年代,美国精神病学家雷奥•肯纳(Leo Kanner)研究发现,男孩自闭症患者与女孩自闭症患者的比例是4:1。1944年,奥地利儿科和儿童精神病学专家汉斯•阿斯伯格(Hans Asperger)描述了一种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综合征——阿斯伯格综合征。这是一种较为温和的自闭症,最初只在男孩身上发现。阿斯伯格认为,这一综合征是“男性智力的特有表现”。
如今,被诊断为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男孩数量是女孩的9倍,但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没有人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阿斯伯格的著作被译成英文之时,巴伦-科恩的自闭症研究刚起步,他认为调查一下这种病症与性别之间的关联会比较有意思。基于自己的发现,巴伦-科恩把自闭症患者的大脑称为“男性大脑的极端形式”。
当然,对男女大脑差异的描述很难绕开性别政治的雷区。“尽管被否定了几十年,两性的大脑还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巴伦-科恩声称。举个例子,男性大脑的平均体积大于女性大脑,但女性大脑发育得更早、更快。一般说来,女性大脑中语言中枢和情感处理中枢也比男性大。
巴伦-科恩说:“对多种文化的几百项研究证实,通常状况下,男孩更喜欢玩乐高和玩具车等组装玩具,而女孩更多与玩偶相伴。”不仅如此,男女择业倾向也有不同,前者更偏向工程和数学领域,后者则多选择治疗类职业。
为消除社会因子的影响,巴伦-科恩和研究人员进行了新的实验,向新生儿展示人脸和机械物体。结果,即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遵循上述性别模式——多数女孩的目光在人脸上停留时间更长,多数男孩的视线则在物体上流连更久。
巴伦-科恩用“同理心—系统化”轴来展示男女大脑的差异。同理心,即体察他人想法和情绪并予以适当情绪回应的能力;系统化是理解和构建从软件到汽车引擎等各种系统的内在驱动。通常,同理心分值高则系统化能力低,反之亦然。很少有人能在两方面都表现优异。
分析同等IQ水平的男女大脑后得知,男性思考时更多依赖灰质,女性则更多使用白质。一般认为灰质与信息处理有关,白质跟不同脑区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关。图片来源:static.record-eagle.com

女性一般在同理心测试中得分高于男性,而男性的系统化能力分数更高。而在这两种能力测验中,自闭症患者的大脑都落到了“正常”男性大脑的范围之外:同理心测试中,正常男性得分低于女性,而没有智力缺陷(即智商相对较高并具有正常语言能力)的自闭症患者得分低于一般男性;在针对系统化能力(具体表现为对复杂系统的兴趣和理解以及对细节关注)的问卷调查中:正常男性得分高于女性,最高分数却属于自闭症患者。
巴伦-科恩表示,自闭症患者长时间与物体相处,很少留意人脸——人的面部表情传达的巨量信息太令他们困惑。但另一方面,他们可以花几个小时研究一幅复杂的画,回想引擎的精确构造或是用乐高玩具搭建宏伟的塔楼。
羊水里的睾酮巴伦-科恩的最新研究试图透过间接证据直指自闭现象的源头——子宫。他依据男性大脑和自闭症患者大脑之间已知联系猜想:孕妇子宫内与胚胎直接接触的雄性激素含量,是否与自闭症发病几率存在某种联系呢?
其中一项研究在剑桥开展,他检测了235名怀孕妇女羊水中睾酮的含量。8年后,巴伦-科恩回访这些母亲,调查她们孩子是否存在自闭特征(自我封闭倾向、言语交流障碍和刻板人格等症状不仅在自闭症患者中出现,但若在某一个体身上高度集中,则被认为是诊断自闭症的可靠依据)。他发现,羊水中睾酮含量越高,孩子身上呈现的自闭特征越多。
2012年11月的一次会议上,巴伦-科恩发表的新研究有了来自丹麦的支持——那里存放着采集于1980年至今的羊水,巴伦-科恩拥有超过十万份样本。丹麦人还详细记录了所有诊断为自闭症的儿童资料,巴伦-科恩得以交叉比对两组数据,找到羊水的睾酮含量同孩子出生后患自闭症几率之间可能的关联。
那么,拥有数学或工程学天赋的女性,其胚胎期睾酮含量较高吗?巴伦-科恩认为有这个可能,“但是不能匆忙下结论,因为我们的系统化能力测试对象是6-9岁的儿童。待他们选择了自己的大学专业之后再进行回访会更有意思,看看当年根据胚胎期睾酮预测的学位选择——偏科学或是偏人文——是否准确。”
是缺陷,也是才能如果自闭症最终被确认(也)具有激素成因,将带来很多可能性。不过,巴伦-科恩强调,产前自闭症诊断并非他的研究意图:“现在谈这个为时尚早,一是尚未有对孕妇或儿童进行激素治疗的风险研究,假如改变睾酮含量,儿童的各方面发育都有可能受影响,比如药物可能会降低孩子对数学或是物理的兴趣。二是伦理问题,这种治疗的对象究竟是什么?自闭症治愈这一概念本身就颇具争议。很多自闭症患者不希望被治愈,因为自闭症带给他们与众不同的世界观。”
巴伦-科恩实际上提出了看待自闭症的新角度:“或许通过研究自闭症,我们能够了解才能的本质。一般说来科学天赋与自闭症之间没有关系,但如果深入研究,我们就能发现非常基本的联系。如果一个自闭症患儿拥有高智商并且没有语言学习障碍,说不定自闭症也能成为一种优势?或许自闭症赋予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或者科学的能力。毕竟,科学和自闭症的本质,都是关注其他人视而不见的模式。”
巴伦-科恩目前的研究关注所谓的选型交配(即选择与自己类似的伴侣)是否对自闭症的发病有影响。很多研究已经证实,有抑郁、躁郁或是人格混乱等症状的人,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精神状态类似的伴侣。巴伦-科恩意在检验这样一个理论,即两个有系统化倾向的人(这一倾向可通过他们的职业选择来识别),他们生育的后代是否更易患自闭症。
这是不是说,工程师、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在选择对象的时候要格外小心?巴伦-科恩说:“我倒不担心人们会将职业纳入伴侣选择的考量。择偶通常都是非理性的,人们不由自主便会陷入爱河或觉得互相合适。但我确实认为理解遗传学是很重要的。假如与数学能力或系统解读能力相关的基因确实与自闭症基因有关联,我们看待自闭症将被改变:它不仅仅是个缺陷,还是种才能。”
对本文亦有贡献。

了解更多: 理工男女相结合,后代患自闭症的可能性更高吗?



编译自:以色列《国土报》,Simon Baron-Cohen: The man overturning conventional thinking on autism
文章图片:en.wikipediea.org;static.record-eagle.com;(小图)Denisse Garcí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4#
发表于 13-5-30 19:16:52 | 只看该作者
你担不担心你的孩子成为书呆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dd971d0100glm0.html




先说一件事情,那是十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和我关系不错的一位副校长要我下班去他家,原来是他需要搞一个接线盒,让我帮他把电线联接一下,正好遇见他在北京邮电大学上大二的儿子放署假在家,当时我好生纳闷,学电子的大二学生,一个简单的接线盒全搞不定?
我在大学时,有一门主修课是自动控制原理,我们当时选用哈工大的教材,学起来感觉很吃力,于是我到图书馆找到一本翻译过来的国外的教材,看了一下,发现人家讲得很简单,头一章节就是列出了登月飞船降落月球时制动火箭的减速方程,而样一个简单的东东,在哈工大的教材中,讲得神乎其神,用了人家十倍的页数,细致到不再细致,当时我就想,原理搞清楚了,许多细节不仅是老师,学生自己也能推演出来,干吗罗列得如果细致,以至于让人学起来非常吃力?
后来让我感觉到困惑的还有,我孩子上小学时,有的数学题,我需要思考半天才能解出来,上初中时,有的普通学生的作业题目达到我们那个年代上学时的竞赛题目的难度,各位家长们,你们有同样的感受吗?我们的学校,为什么用这么难的题,以似乎名正言顺的形式,来剥夺了孩子们的玩的权力,社会活动的权力,和本来用增长生活技能的时间----难道只有这么作,他们才是名校吗?老师才是高水平的老师吗?
知识传授起来,本来是自然的事情,是简单的事情,是师生交互的事情,可是我们一贯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想法看待老师,硬生生地划分出一个知识分子阶层,然后当老师的,日益自高自大,终于把中国教育,修炼成一个培养书呆子的优秀行业。
有一位海外学者叫朗咸平,言语锋芒,曾说,在大陆只要你能顺利考上大学,那么你的创造力就算完蛋了。也就是你的人,已经呆滞了。
我们的家长在全力配合书呆子的培养体制,比如我们为孩子作尽了一切,孩子们作到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难题不会作,就花大价钱为孩子请家教,仿佛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有一个学期跟上,就永远跟不上了!
远离丑陋的中国教育,远离丑陋的名师,你要么让孩子去流学,要么找一所具备国际化教学水准的中学来上!。

我在最初的回贴中说过,不要拿不受压教育体制压制的天才的行为说话。衡量一个教育体制是否完美,应当取决于它的总体的平均社会效果。
另外应当强调的是,书呆子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事情,更多的心理层面的问题。我们知道,免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更多的没有天份的学生,在当前教育体制的压制下,在学校里死记的东西,等他们参加工作早已多半作废,而具备天份的学生,则以消耗更大的精力去获取大学门票为代价。
说到总根源,应当是问为什么我们成为了一个把“逐利”当成我们行为目标的唯一根源。在我们这个社会上许多东西都更象是买卖,教育,官位,包括二奶,以及其它任何形式的黑幕。golose所讲社会家庭学校各方推波助澜---其实说是逐利的唯一目标的结果,西方虽然经过百年的剥削历史,他们的逐利比我们有过之而针不及,但他们是多元化的。在毛爷爷时代我们天天批判的唯利是图,却变成我们今天可悲的现实,难道不滑稽吗?
最为可悲的事情还在于,我们教育系统,把大量的高智商的学生培养成了绵羊,把具备反叛和创新天赋的学生打入了冷官----千秋功过,谁与评说!

争吵是好的,通过争吵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可能扩大自己的视野。
本贴的主要目的是想家长们认识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在前进,社会在进步,虽然道路曲折,但孩子们比我们面对未来的时间要长很多,让我们的孩子们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我们的家长们应当能看到这个起跑线会依然你的看法不同而完全不同。
中国教育是短时无法改变的,但家长们却可以变,我们个体的孩子的教育方式可以变,以求得他们在更长的时期内能在青少年时期获得更好的培养和帮助-----避免成为书呆子。
同时认识到当前教育体制中的缺陷,而从中校正,这样的讨论是件好事情,至少对于明智的家长是这样的。
您发表的贴子,从语言上看,是官方的语言,包括89后党的领导等等,如果是您自己的作品,那您是位可敬的领导,如果你引自别处,也说明您对正统学术的尊重。但中国的教育非常奇特:疯狂的学校,疯狂的老师,疯狂的目标,疯狂的敬业,疯狂的工作。对于生活在教育系统中的人来说,其实最受害的是老师,学生上几年,升大学的升大学,就业的就业,只有老师成年累月的疯狂工作,校长们,主任们指手画脚说几句就OK了,只有老师们累。
其实改革中国应试教育一个好办法,我自己想出来的,就是让老师的工作严格执行劳动法,就一切OK了,可惜我们敬爱的老师们全教傻了,知识一大堆,却从来不知道自己被人家违法强迫工作。也许他们是自愿的?打死也不会有人相信的。

2009-12-21 14:59



引用:原帖由 pounch 于 2009-12-21 14:42 发表 \"当时我好生纳闷,学电子的大二学生,一个简单的接线盒全搞不定?\" ——这和我爸爸一个问法,我爸高中文化 我是浙大信电系毕业的,小时候就会做接线版,因为我小
把220V电线去皮,用螺丝刀压紧在接线板上,然后把接线盒复原----就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啊,初中生就应当会啊。您的问题非常有意思,家里的电是强电,归强电管,我学的是弱电,不会是应当的,呵呵----让我说啥好呢?
讲一个故事,一个人穿着工作服推着自行车去修车,修车人感觉怪,问他是作啥的?他说是修汽车的。于是修车人大笑:“你汽车都能修,自行车修不得?”
您知道师和匝的区别吗?师是触类旁通,有创造性,匝是学啥作啥,动作百分百,但换一点样子,就完蛋了。唉,中国呀,不缺匝啊,缺师啊。如果您学弱电,跟强电是两回事,如果您这么认为,也是这么作,如果您一贯都不改,那您真的最多成一个匝,混口饭吧。




应试教育最容易回答的一句话是:学校没里没学过这个!或者:我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或者:书上这是么说的!

中国的科技落后最好的借口是:国外都还没有作过!

关于更广泛的教育资源的话题

资源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国家对资源的重视是近几年的事。比如稀土资源,我们以前一直是贱卖出口,而美国也储有大量的稀土,人家封存于地下不开发,进口大量的中国便宜的稀土。西方世界还把大量的高能污染的产业移到中国来,比如多晶硅产业,他们一方面享受着太阳能的清洁能源,一方面让中国承担巨大的环境压力。而刚刚草草收场的哥本哈根世界环境大会,发达国家拒绝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保技术,美国则采取了更加不积极的态度拒绝承担责任。所以这一切都与智力资源有关。
所谓的智力资源就是我本贴中多次提及的天才型的人物。他们在人口中的占比是一定的,中国有十多亿人口,期间存储着大量的优质资源。一个国家强大与这些资源的开发是分不开的,而开发这些资源需要一个完备的教育体系。比如初中级教育该由国家全免费用提供,使所以民众获得同等的教育机会;高等教育西方通过全额奖学金的方式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接受高等教育。我们中国如何呢?我们已经不再是个穷国,前几天哥本哈根会议上,我们就宣称我们可以把发达国家用于对中国环保的支持无偿地占给更不发达的国家!但是我们却惊奇地发现全国上下建了许多所希望小学,却用民间捐助在贫因地区建小学校。那么多贫困人口的孩子,认为读完小学就能让知识改变命运吗?他们中间天才型的人力资源就得到开发了吗?用一个什么样的机会能保证具备天才智力结构的穷困少年能升入初中,高中,然后是大学?
在这里我不是打击那些捐建希望小学的善良人们的爱心,就事论事,认为这一种滑稽的事情。民间捐资建小学,其实是对国家教育制度一个巨大的讽刺,而国家却毫不为耻。本人认为建希望小学的钱,应当统筹用于贫因少年上高中及大学,而国家政府则应当完整的执行《九年义务教育法》,为所有公民,免费提供从小学到中的全程义务教育。前些天网上热议的北京大学推荐生制度,看似不错,但全国这几十所中学,能覆盖多少人口比重?不过是哗众取宠之作而已,那也称得上教育改革?呸!
为什么说我们名师名校是丑陋的,因为他们不从实际情况出发去培养人才:即未来社会到底需要什么的人才?而是去盲目攀比分数。其实不仅我们的教育界,乃至整个国家都尔漫着一种书呆子气,以至于形成一种传统。毛泽东在窑洞中写两篇著名的文章《实践论〉和〈矛盾论〉。毛并不同意两个同时发表,因为他担心〈矛盾论〉会干扰〈实践论〉的效果。毛之所以把实践看得如此重要,是因为中国人书呆子太多,太多的教条,以至于时常一兴奋就忘记事物的根本。贱卖稀土创汇兴奋了,学生出国工作
得到人家的好评兴奋了,希望小学建了N多,兴奋了,名校名师多了兴奋了。唉,不多说了,说多了又要被封贴。



深入一下,谈一下啥叫科学?

既然本贴讨论的内容如此之多,那么干脆讨论到底。
论题:学到了科学的形式却没有学到科学的精神===书呆子
论据:举一例,关于抗生素过度使用的问题。大家都知道中国曾经(包括现在)出现过惊人的抗生素过度使用的问题。我们中国有众多的医学院,有教授,博士,硕士,主治医师若干,但为什么一简单的抗生素使用过度的问题会出现?
医院里已经发生过无数次因为同时使用两种抗生素或大剂量使用导致肾功能出问题的情况,我们且不说教授博士们,刚刚从医学院比来的读了五年本科的见习医师们也应当明白这个简单的科学原理?但为什么这种情况会出现在中国?原因太简单了,他们研究和学习的只是科学的内容和形式,而没有得到科学的精神。
有人说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没有出过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我们的基础教育很成功嘛!我开贴提到的十几年前的那位北京邮电大学的学生,在本贴出现的浙江大学信电系的学生,都认弱电的强电的区别是正常的,但没有人认为它们应当地科学精神上是统一的。十多年后的浙江大学(仅排后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之后吧),名声应当远在北京邮电大学之上,但我们学生们依然这么认为。
我不知道用“抹杀”二字看待中国的教育是不是合适,但至少认为学习到了科学的形式,而完全不顾及科学精神的存在,是多么的令人啼笑皆非



再深入就是讨论个性了


引用:原帖由 karanliu 于 2009-12-23 10:44 发表 正当大家探讨有点深入的时候,却突然打住了。有点嘎然而止的味道啊。不希望此贴就此打住呢。
还要深入啊?
再深入就讨论个体了。就是孩子的特点,前面那位北美研究生先生也说过,犹太人从小就把孩子的特性进行定位,这是非常好的作法,他们没有条条框框,他们的想法最切合实际,所以发大财的最多,也最讨人嫌。人的一生是波动的,成年人最有体会,无耐的我们有时将这称为是命运。其实具我的观察,人的一生中能量是不平衡的。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现象,有的学生从中学到大学都是学生干部,受老师关怀和重视,但到了社会上后,却非常平淡,有的人在学校不显山不露水,到了社会上却如鱼得水。因此我非常欣赏犹太人的作法,从小对孩子的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有重点对他进行教育和引导。
比如你孩子天生就酷爱学习和读书,那你一定要强迫有一样拿得出手的爱好,交一两个朋友;如果你孩子天生好动且贪玩,你当然要培养他学习的兴趣;如果你孩子胆小,要锻炼他的胆量,如果你孩子胆大且性格外向,你一定要教育他事事要小心从事,平和待人,平等待人。---总之不有因为家长个人的喜好去随意培养孩子,那样是自私的。
同时家长对于在学校没有特殊好的表现的孩子也不必着急,包括学习,活动等等,这首先表示你孩子在学校里没有浪费任何能量,将来这些能量到社会上暴发,未不件美事。
孩子的成长两个必然的道路:一个是表扬成长为信心,一个挫折成长为经验,但后一种更为重要,因为经验积累的越多,成熟越早,他就越能早日成家立业,越能早早享受人生的快乐。毛爷爷文章中说过,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自偿一下。那么孩子的人生经验的积累,有的错误必须亲自犯一下才能长经验。----所以这点上看,传统的好孩子长大后,有出息的不多,是因为“好孩子”人生的经验太少。古语称:雄才多磨难,纨绔少伟男。看到孩子受苦家长们就心疼的得不了,那是不行嘀!---总之家长们不能因自已的喜欢爱去教育孩子。
哈哈哈,简单说这么多了。



如何与人相处?---不让孩子成呆子第一法

如何让自己的孩子不成为书呆子,结合上面的所讲的允许孩子犯错误,或者说让孩子在挫折中增长生活经验的话题,我向各位家长建议一个不让孩子成为书呆子的最实用的方法之一,让孩子成为一个的魅力的人,或善于交往的人。
如果你能和你的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的话,他会经常经意或不经意地提起他身边的同学和朋友,有好的事情也会有坏的事情。那比如你发现你在处理他与同学的一次矛盾时,方法是不对的(通常讲是错误的),那么你是立即指出来,还是不声不响,任他按自己方式去处理?我认为应当首先任由他自己处理,可能结果会当了,但那是他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必要时,你可以在事后帮他总结,比如这个件事,如果你是他会如何想?你这件事如果当初那么办,结果会怎么样?
这样孩子自己会慢慢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克制自己的坏毛病,学会了如何尊重别人和与别人交流,发现自己为人处事时的不足,而不是整天听家长的指手划脚。孩子也许自己能短时间内体会得到,但当他体会不到或走大弯路时,家长可以侧面提醒一下,帮他分析一下,一切就OK了。也就是说你发现在孩子一种倾向不太好,可以放任他发展一下,让实践告诉他这作真的不好,于是他的经验增长了。孩子们善于与人交往,就会变成一个可爱的孩子,一个有魅力和吸引力的学生。
我们许多的家长,关注孩子的成绩胜过关注他的交往能力,是非常有害的。现在找工作,不单是看专业和毕业的学校,公司招人一定要面试一下,当然可爱的和有魅力的学生更容易入选。许多书呆子式的学生,成绩优秀,工作后却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欣赏别人,如何被别人欣赏,结果再从头补生活课,代价实在太大了。
让孩子不成为书呆子,有没有创造力的天份放一边,首先你要让他的生活经验先于这识成长,你就是个成功的家长了。这里面首要是让孩子多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古语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 本帖最后由 函谷关留守 于 2009-12-24 08:03 编辑 ]


唤醒人们的良知和理想主义

书呆子说到底并不一种智力状态,而是一种心理状态。他们喜欢生活在一种约定俗成的环境中,不喜欢改变,只会顺从环境。比如,老师让我们怎么作我们就怎么作,学校怎么学的就怎么作,领导怎么讲就怎么作,书上怎么说就怎么作,别人怎么作我们就怎么作……,他们出色地完成这些约定俗成的东东,就会有成就感,就会受到表扬,他们没有良知也没有理想(就如同我上楼中所讲的房地产央企一样他们只知道的企业的利益,和拿着国家的钱去冒险经营,全然不顾道义和良心)。
科学的精神,不仅是探索未知,探索未来,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比如我前面的关于中国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医科学生都知道这样作的危害,但全社会的医疗机构都在作,为什么?他们的医疗行为不是在为民众的健康负责,而是大家都这么作,所以我也这么作。
当高智高的人群,都被教化成没有社会责任感,没有理想的绵羊时,会怎么样?
因此我们希望的九零后们,反叛到底吧,去创造一个属你们的新世界吧


中国书呆子这么多的文化历史根源


引用:原帖由 木屋老妈 于 2009-12-25 19:34 发表 原帖由 函谷关留守 于 2009-12-25 16:52 发表 原帖由 Brain_Hand 于 2009-12-25 10:32 发表 西方人看中国人的吃草药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按约定俗成的方式去办事情,从而更容易进入书呆子的思维?

中国古代的圣贤是不信鬼神的,他们更没有宗教,他们对无法抗拒的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于是人们把这些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称为是天命。象称皇帝为天子,反对恶势力----比如农民起义是替天行道。道是人们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的统称。
古人研究的道分为社会与自然人类两种,我今天就先说说关于自然与人类方面。古人们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的一些规律,更是通过感悟得出一些规律,这些规律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宏观与微观是相通的,相互转化的,这些是生活在长江与黄河流域的中国人千百万年总结。比如他们发现日月星辰的规律,并通过感悟将这些规律联系起来,并加以验证,于是许多理论方法开始成形。举一个例子,为什么中国古人将纪年也纪日用60周期?而无独有偶的是现代西方科学也同样用60作为时间计算周期?如果说10进制是由于人类的手指数量是10个,那么60何从找起?在古巴比伦,也存在着60的计数制!古人是通过简单的经验总结加上感悟得到这些。只不过是中国古人感悟得更深入,更切合实际,理论更丰富。

比如人体的经络,不用要现代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它的客观存在,现在的科学仪器也无法证明它,更不能因此认为是巫术(那是幼稚的)。古人研究了经络与人体脏腑的关系,与四季的关系,与食物的关系同,并试图用这些去改变人体的状态,达到延年或治病的效果-----这就是中医。

中医的诊治次序是砭,针,炙,药。就是人体出问题,首先是根据穴位按摩挤压,再就是针刺,现就是穴位炙烤,最后才是通过食物调整。中医将人体依照运行方式,画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并将这个运行的体系与自然界的规律相对应。将所以能入药的动植物都与人体某些运行功能相对应(这些是经过几千年的经验得到了)。为了便于运输,储藏,人们将这些药材进行干澡后制成现在在中药店里看到药材,这只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些植物药材有的说起来很特别,比如枣仁,生枣仁能治疗睡不醒,而炒一下它的功效就变成了治疗睡不着。中药还会将日常的吃的食物也按分类进入药典,比如姜。如果寒性体质吃了过多的海鲜(水产品一般中医认中水性属于寒),会拉肚子,去医院是没啥办法的,输液呗,但如果吃几片生姜,因为姜大热于中腑所以会很快缓解拉肚子的现象。

我们说中医在人类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无电,无取暖,营养不良),最大的限度去理解自然,医治疾患已经很了不起了。过去的一名好医生是不容易的,他得通晓自然,通晓人生与社会(中医将精神因素也列入疾病诱因),多数医士是由秀才变成,就是他们考不上举人和近士,转行当学医。张仲景则又是高官,又是名医。
从中医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人伟大之处在于,顺应自然,研究自然(但从没有想挑战自然-----这与西方文化完全不同)。所以虽然中国也在近代接触过西学,但并没有日本很快适应过去,因为中国的确文化太丰厚了。现在以此来讽刺中国的古代文化有点为时为早,因为随着世界环境和政治矛盾的深化,说不定未来的世界应当向着哪个方向前进。
这也是中国近现代产生这么从书呆子的历史文化原因吧。我国人,喜欢崇拜,古人崇天命,后崇毛泽东,后来有些崇洋,到没啥可崇时,最危险了,英才流失海外……
这个特性使我们过于看重学习,而不是研究(没啥子新探索),总是把理论神化,把教材神化,把分数神化……

[ 本帖最后由 函谷关留守 于 2009-12-25 21:35 编辑 ]


2009-12-29 13:39


一个贴子不可能改变多少现实,但杭州是足够美丽的城市,杭州市家长是足够明智的家长,这个贴能对有的家长有参考价值,足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5#
发表于 13-6-1 08:52:24 | 只看该作者
转一篇不靠谱的文字

我的思维方式-图像式思维法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6354660

这篇文章可能非常难懂,也是我为了提高国人的思维水平而做的一个尝试。其实,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思维水平的问题。思维水平决定了我们的社会形态和工作的水准。

我经常谈到语言问题和逻辑问题。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不可分的。语言清晰了,思维的逻辑就清晰。语言不清晰,逻辑也很难清晰。目前,讲究科学的思维,就是有条理的逻辑思维,已经得到了国人的共识。这种努力的艰辛和吃力,我看得历历在目。

其实,这些问题是由于语言的不清晰造成的。关于语言这个话题,我写的文章也太多了。但是,不被大多数人理解。我有换位思考能力,我也可以理解大家。这个问题要想清楚,必须懂外语,要加以对比,才好理解。

问题是,通过学外语来提高思维的清晰性,速度太慢,太耽误时间。我想能不能通过一些方法使大家速成,迅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本文就是做一个尝试。

中文是不科学的,中文的思维方式是平面思维。中文不懂得对事物描述的技巧。事物是一个图像,描写这个图像需要确定施动者(主语),受动者(宾语),动作(谓语),伴随状态-就是地点,时间,副词。以及描写地点位置和动作方向,手段的介词,只有施动者可以做主语(不包括被动态),这一点,现代语言学家也不清楚。

西方语言比较清晰,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立体思维。我把我体会的立体思维向大家介绍一下。

我首先谈一下语言的本质,语言是一种对外在事物(你眼睛看到的)和内在事物(你头脑里想到的)的描述。它们是一个图像(这句话是重点)。

对外在事物的描述就是名词,世界是由名词组成的,第一级的名词就是实际存在的事物,比如,桌子,椅子。当然,桌子,椅子也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如果你对我说,这把椅子,那么你就具体定义了椅子。我和你就可以交流了。

第二级的外部事物的名词定义,比如:家具。并没有家具这个东西,他是对桌子,椅子和床之类用品的一个抽象。为的是说话方便,否则你就要罗列一遍。

第三级的外部事物的名词定义,比如:生活用品。就包括家具,和厨具等等,你可以继续往上推导,目的还是为了说话的方便。

外部事物概念具有逐级抽象的特点,但是记住这一点,到你最后落实行动时,都要落实到第一级的事物,比如锤子,木头,箱子,机器,汽车。

对外在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五官完成的,表示五官感觉的词不能单独存在,如视觉的红,听觉的声音。嗅觉的香味,臭味。触觉的软硬。味觉的甜酸。

单独的红是不存在的,你只能说这件衣服上的红。由你对这件衣服的视觉和触觉构成了这件衣服,你对它的回忆也是当时的视觉和触觉感觉。

你的五官对外部事物的感受就构成了那个事物,这个事物是可以和他人分享的,我们假定他人看到的和听到的和我们的感觉是一样的,这在大部分的情况下是对的,也有例外,比如,色盲。

但是,你的内部感觉是不能和别人分享的,比如体内的感觉:如酸麻胀痛,痒。
心理的感觉:如:喜怒哀乐惊恐悲。

然后是内部事物(抽象事物),就是你思想中的事物:如语言--感觉 科学 思维 数字 概念,范畴, 这些事物只存在于人脑里。

抽象概念就是对具体事物的一个概括,抽象事物不能单独存在,抽象是为了思考方便,但最后要落实到具体的事物上,抽象事物存在的原因就是人有想象的能力。

比如数字吧,是对外在事物的数量的一个抽象,其原理和 家具就是对桌子和椅子的一种抽象 差不多。最终计算得到结果后,你还要落实到实物上。

再解释一下科学这个词。科学也是一种抽象,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等等。数学又包括代数和几何学等。代数我们说了,是对实际事物的数量的一个抽象。几何也是对实际面积的一个抽象。

概念一词是对我们使用的名词的一个抽象,目的是简化思考过程,但是这种抽象的概念最终要还原到具体的事物上。

由于人的世界分为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外部世界就是你眼里看到的世界,内部世界就是你头脑里想象的世界。

所以,这个图像的动作也分两种,一种是外部动作,如,打,拿。一种是内部动作,如:思考,对比,分析。

如果明白了我上面说的内容,就可以学立体思维法了。我的立体思维法,就是一个人位于一个笛卡尔坐标系的原点,左边是过去的时间,右边是将来的时间。Y轴是现在的时间。

当你看文章和写文章和思考时,脑子里出现一个笛卡尔坐标系,如果是过去发生的事,你把它放在左边,进入这个图像,这个图像的动作就是过去时,一个图像只能描述一个动作,从这一点就可以体现出中文的不精确(中文对动作的描述很乱,如连动句)。如果有两个图像,比如。“当我进屋时,小王已经把工作做完了”。

我的动作的图像在坐标的原点的左边的一点,小王的动作的图像在我的图像的左边,这个句子用英语表示,就是过去式和过去完成时。

当然,还可以有时间上更前面的动作,还可以创造更过去的时态。如:当我进屋时,小王已经把小张做过的工作完成了,“做过的”是更先前的动作,我们可以在坐标轴的更左一点标出,但是一般语言没有比过去完成时更过去的时态,是由于记忆量的问题,一句话无法表达那么大的信息量,也没有必要。可以分句表达。但是我这里举这个例子,就是为了使大家思维清晰。

动作分现在,过去,将来发生的。从过去的角度讲,也可以有过去正在进行,过去已经完成,过去的将来要发生的的动作。

由于这些图像的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中文里没有体现,所以,我们必须培养从中文的句子里看出时态的能力,就是你看到一个动词,就要马上清楚它是已经发生了的还是没发生的。

印欧语系的语言的创造过程就是在画这张图-动作的图像描述法,日语,韩语也是。并不存在什么头脑中的特别语法,从语法规律的角度研究语言是不可能成功的,比如美国的乔姆斯基研究所谓的普遍语法,研究语法间转换的规律。

我这里已经揭示了语言的本质。语言就是对外在事物和内在事物的图像式描述。

其实语法就是人们对某一个特定图像做的一种特定的描述规则,是任意的。语法的转换关系要看这两个图像间是否有关联,懂英语的人可以看我下面这个例子,比较难。可以体现出图像思维法的优势。

乔姆斯基找句子转换的对应关系时举出的一个反例,就是违反他的推论的例子。

例子:1.every one in the room at least knows two languages.
但不能说:2. at least two languges are known by every one in the room..

第一句的图像是有几个人,他们的脑子里至少可能各有两门外语,并不一定相同。
第二句成了至少有两种语言被这几个人共同知晓,这个图像就不一样了。

因为也许屋里的这两个人懂的不是同样两门外语。这正是语义决定句式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乔姆斯基不是在研究语言,他的目的也许是想让人对语言有 清晰的认识,结果是让人越来越糊涂。因为他采用了错误的方法,而且他本人对语言的认识也非常初级。

另外,要注意区别现实中实际发生的动作和大脑中想象的事物之间的差别,意大利语在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见时要用虚拟式,严格地区分了主观看法和客观事实。

如果能做到我上面说的内容,思维就清晰了,就是你头脑中的图像清晰了,表达也会清晰,逻辑也会清晰,思维能力增强了才能做一些比较困难的事情。比较精细的事情。

坦白说,现在国人的思维水平很低,只能在三级的思维水平打转,我希望大家能达到五级的思维水平,就是发明创造的思维水平。我这篇文章可能绝大部分人看不懂,少部分人能看懂,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多琢磨,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有了逻辑思维水平后,还有更难的是换位思考能力,有了换位思考能力就无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6#
发表于 13-6-1 11:05:26 | 只看该作者
不靠谱文字2
心理学家:为何中国人逻辑思维比美国人差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3004222


"事情要一分二地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些熟悉的语句我们在日常生活里一直挂在口头上。换句科学的话说,就是用辨证和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也许你从没意识到,我们在想问题时一直是辨证有余而逻辑不足的。
中国人思考问题注意辨证、矛盾、联系与和谐,而逻辑思维能力明显不足。
最近,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侯玉波副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思维方式比较研究"、"文化思维方式对领导者心理行为的影响"两项研究中,在对500多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评定后发现,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可以从五个维度来衡量:
一、变化性: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静止不动的东西;
二、矛盾性:世界并不是精确和清晰的,而是充满着矛盾的统一体;
三、折衷性:中国人喜欢中庸之道,不喜欢做极端的事情;
四、联系性: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五、和谐性:客观事物只有与其它事物放在一起的时候才有意义。
这些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固然好处多多,可是"将事物从一个整体中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分析,明确概念,再进行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评定中却没能突显出来,实在让人遗憾。更有学者指出正是逻辑思维不足,是我们近代以来科学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重视分析事件的背景和环境的习惯,以及缺乏足够的分类能力,阻碍逻辑思维产生。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差呢?对此,侯副教授首先从国人思考问题的角度进行分析,"东方人的思维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我们判断问题习惯在一个背景中去判断,任何人去谈问题关注的重点往往是这件事情发生的背景。目前中国主流思想,也是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的塑造,背景对人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内因最重要。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考虑外因更多,尤其是我们将一件事情做失败的时候,我们经常会从环境上来找原因,我们很少认定这件事情是某个人造成的。"
而西方人想问题则有所不同,"他们不像我们将事件看得很全面,但抓住了事件本身的特点,最后找到了事件本质的东西。"
侯副教授举例说,文化心理学家彭凯平曾经比较研究中国人和美国人对中国留学生卢刚枪杀爱荷华大学教授和学生的事件的不同认识,《纽约时报》认为是卢刚自己的问题,是情绪上的原因,而不是环境的原因。而中文《环球》杂志分析,惨剧的发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问题,加之竞争很激烈,和周围人人际关系不好等原因,将事情的发生归结到环境中。
中国人逻辑思维薄弱,还和中国人分类能力较差有关。"中国人的分类很概括,比如传统哲学中的"道"就包含了太多含义。相比之下西方人分类的更细。如果同样五十件东西,可能中国人就分成四大类,而西方人会分成十几个类别。而分类越多,看一个单独事物就更细致,能更好的认识这一类的特性,特性越突出。分类越少,能从个体里发现的特点就很少,分类之后特性就被忽视,结果导致很多应该发现的规律都没有发现。"侯老师如此解释说。
中西先民最初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差异与不同的生活方式引发思维方式差异。
他告诉记者,中国人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思考角度和分类方式与最初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有关。古代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较好,农业是主要生产方式,简单而容易丰收,基本上衣食不愁,没必要不断对外扩张,慢慢养成了不去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
而古代西方生活条件很艰苦,像希腊一类地方土壤面积很少,必须依靠狩猎和捕鱼为生,这些产业对个人特征的要求更高,与这种生态环境相适应,西方人的思维取向是个人式的。而且伴随着近海产出越来越少,只有不断向外扩张。为掌握提高能扩张的资本,扩只有不断创造一些先进的造船技术,因此就培养了一种向外的精神。
而在西东的不同的生活状态之下,滋生出的思考方式也是不同的,有一些研究者将两方面联系起来研究后认为,西方古代先民生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就需要逻辑推理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而中国古人生活无忧,最大的困扰来自如何同人的相处。所以努力在人际关系上追求和谐,慢慢在很多方面就形成注重联系和和谐的思维特点。这要求遇事不但要看见人本身,还要注意到与之相关的一些事情,往往导致有时忽视对事情本身的分析。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容易让个人逃避应有的责任。
中国人喜欢用联系的、矛盾的、变化的思维看问题,也导致了一些问题。侯副教授举例说,日常生活中面对同一事件,如果过于讲求联系,辩证分析,归因于不可控的因素,往往会使个人逃脱了责任。假使就事论事,追究到个人,个人会将事情努力做好。西方人强调内在因素,每一个人都要承担各自的责任。
他告诉记者,辩证的联系的思维是流淌在民族血液里的思维方式特点,但是这种思考方式并非生下来就会的,而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社会规范影响而慢慢形成的。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一些西方思想的传入,以及我们有意识的教育,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逐渐具备逻辑思维的优点,这对于完善我们思维方式很有帮助。
对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他不赞成将两者绝对对立起来。他强调说,"在具体的心理学实验时,发现逻辑分析和辩证分析确实有很多不同。不过西方人很多时候也是注意一分为二看问题,我们只是考虑问题比他们多一些,而我们有时将一个事件本身看得很绝对。"
(来源:37度医学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7#
发表于 13-6-1 11:53:14 | 只看该作者
当代国人思维混乱,横不横来,纵不纵。似是而非。
古汉语纵向表述发达,可是不好学,难懂(隐含的横向逻辑更为发达)。西语横纵兼优,可是词汇量过大。
现代汉语,是横向化的汉语。与西语比,横向的严密度不如西语,纵向的严密度更不如西语。
当代用横向的逻辑来解读古汉语,不出现误读,才是一件奇怪的事。
有些人认为,汉语是含糊的,是不清晰的,这仅仅是现代汉语的特点,而古汉语是各种维度都极为清晰的语言。
可惜,现在能真正的把古汉语学好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我看白话文运动,也是有利也有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8#
发表于 13-6-1 14:27:51 | 只看该作者
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84cd40100qaxt.html


马克思认为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外壳。我不知道德语的外壳怎么说,也不知道是否原文就是这样理解的。不过这中介一种比喻,是一种帮助理解的近似说法。

语言的发明和演化的确是人类进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原因有二:一是简化思考过程,强化了人脑的作用;二是便于沟通,强化了社会的作用。这第二点的"沟通"不光是生者之间的,在书面语言发明后,还包括生者通过书面语言与死者之间的沟通。

但我认为其实人的思维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图象思维(直观思维或具象思考),第二是抽象思维(符号思维,特别是语言思维)。我们首先来考察一下两者的关系。先要谈的是抽象思维里最重要的部分,即语言思维里的语言。

语言学是一个很大的门类,甚至分出了不同的流派。这里只讨论概念和分类上层面上的语言。在这个层面上,语言其实是一个概念和分类的系统。

分类和概念是相互联系,把分类后的每个类别进行命名,就够成一个概念。动词:对动作进行分类和命名;名词:对不同类别的事物进行命名;形容词:对不同的情状进行命名;这些是实义词。关系词,把上述实词的关系进行分类。

有了语言,你只需要用声音、符号、手势就可以表达意思了。比如:太阳出来了。这是"名词+动词"的形式。太阳是个专有名词,所以不是一个类别,而是一个特定的事物,当然可以看成类的极限,即一个事物作为一类,或者一个事物构成的集合。出来是一个动作的描述,可以指很多东西从无到有呈现在你面前的动作过程。另比如:星星亮了。这是同样的结构,但"星星"是一个类别词,是很多类似性质的事物构成的集合。

听说最初教美国盲哑作家海伦语言时,要不停的在她的手上划一个事物的单词,最后海伦终于知道,那个语言符号就指一个或一类具体的事物。这样在思考时我们就可以考虑抽象(类别词)符号之间的关系,而不同考虑特别具体的事物或事物类别本身之间的关系;在沟通时,我们不能画出具体的事物的图景来传达。其实大部分类别词不易传达的,我们讲"马"时是指各类马的,但我们画马时只能是一个特定的马列,况且很多关系类的词和情况类的词不易传达的。

以上的准备其实是一些常常读得到的知识。但是我想讲的一个问题是人类太重视语言思维常常忽视了图形思维,而对于原创性思维,其实图形思维常常也是很重要的。图形思维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用自己掌握的视觉形象来清理和重构我们已有的抽象的语言系统,使我们在语言思考和沟通时更接近我们想讲的内容。语言其实只是一个近似的思考系统,这点在康德的《纯理性批判》也提到了。

那么,为什么图形思维:一方面能够强化原创性思维,另一方面能够清理和重构我们的语言系统使我们的语言思考和沟通时更接近真实呢?

先说第一方面,即图形思维能够强化原创性思维。原因是:1、某些情况下更快速;2、某些情况下更直观。前面讲到了语言思维在沟通和思考上的高效,但某些情况下,直观思维更有效。一种情况是探索性思考时:当我们不知道怎么用语言描述时,我们快速的闪现要研究的图景并作位移、转动和排列,这对我们研究这些事物的真实情况和关系非常有帮助;另一种情况是作还原性思考时:语言毕竟是中介,我们语言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常常需要用一些例子来检验,这时更在效的是我们用一些具体的图景作直观思考。特别是一些抽象的逻辑,你怎么想也找不到感觉时,你用这种还原思考方式往往很有效。我认为这种思考方式在非常抽象的数学研究时,特别有用。

当然,有些人觉得图形思考还是挺笨拙的。我想这可能是个误会。当我们看电子表时,我们常常觉得怪怪的:为什么一些特殊排列的数字老是出现(11:11,12:12,11:33,9:18等等),其实这是种误会,因为这些数字在我们看表所以次数中占的数量并不大,只是每一出现就让我们印象深刻,所以觉得次数很多。这样的误会,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对图象思维也是有误会的。我想正是因为我们认为图象思维笨,语言思维更重要,所以我们比较少去练习图象思维,结果它自然萎缩了。这就是强者衡强的道理。经济学上的边际递减的反面,系统论上的自我强化,圣经上说的"有罪者,倍加之",都是这个道理。但我们要知道这其实并不是不能违背的规律,只要我们不断的强化图形思维,就能发挥它的重要作用。我认为从成本收益上看也是合算的,因为边际收益挺高的。现在有幼儿教育者强调珠心算,还有国人认为汉字优于拼音字,我想他们还是有道理的。

第二个方面,图形思维能强化我们的语言思维能力,起到清理、重构等作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很多语言只是听来的,不知道它到底指什么样一个具体的东西。所以说到一些植物名,比如一些花名时,我们并不知道花是什么样,或者花的叶子是什么样。同样的问题存在于很多语言中的词汇中,所以我们需要占有图象来清理和重构我们的语言。具体来讲就是要占有很多具体的图景(具象)来充实我们的语言,把以前有错误理解的词汇重构一遍。所以当你向你的奶奶提到"结婚"时,她想到的可能是旧式的结婚,什么吹吹打打、大花轿什么的,但"婚姻"这个词的具象已经变化了,这可能也是代沟的原因之一,我们的概念在图象层面上不一致,而我们却没有发觉。这个工作,其实不需要太刻意的去作,只要多占有具象,我们自然会更了解"我们在说什么"。

实验脑神经科学发现图象思维更多是右脑,抽象思维更多是左脑,是时候多用用你的右脑的时候了,因为两者是互为补充,都很重要的。所以当你很用脑(其实是左脑)想出的东西,被别人批评为"你用用你的脑子吧"的时候,你应该想到,也许你的思考误差来源于你没动左脑(哈,所以别人叫你用用脑子还是有道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9#
发表于 13-6-1 20:02:16 | 只看该作者
专家质疑现有智商测试 称过于简单毫无意义(图)
http://www.kexue.com 2013-01-04 11:59:11 新浪科技  发表评论

研究人员说门萨学会等组织要重新考虑会员资格。高智商组织门萨学会现在要求入会人员的智商高于148
  一项新研究表明,现在的智商测试不仅毫无意义还过于简单。这将使在智商测试中没有获得好成绩的人感到欣慰。
  研究人员展开一项迄今为止最大的智力研究,最后发现智商测试远不能表明你有多聪明,它实际上是相当“没有意义的”。科学家为研究智商价值,要求10万多名参与者完成12项和计划、推理、记忆以及注意力有关的测试,他们还填写一份关于他们背景的调查问卷。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影响智力的因素主要有3个,它们分别是短期记忆、推理和语言能力。但在一个方面擅长并不表示你在另外两个方面也很突出。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科学家还在参与者接受测试时扫描了部分参与者的大脑。这些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者分别接受短期记忆、推理和语言能力测试时他们大脑的不同部分被激活。
  这项新研究显示传统智商测试“过于简单”。科学家发现,判断一个人智商的因素太复杂,以至于通过一次考试根本无法衡量。智商是衡量一个人有多聪明的标准。人类的平均智商是100。高智商组织——门萨学会只接受智商超过148的人。他们使用卡特尔III B测试。它由6套旨在检测心智能力的多项选择题组成,而且每部分限时8到18分钟。但这项刊登在《神经元》杂志上的新研究显示智力十分复杂,不能用一个数字代表。
  研究负责人、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任职的英国神经科学家阿德里安-欧文博士表示:“数量惊人的参与者对这项研究大有帮助。我们原本希望几百人响应这项研究,但后来数万人参与进来,其中包括各个年龄段、各种文化和各种信仰的人,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当你有10万名参与者并对他们的大脑功能进行测试时,就不要指望为一个统一的智力概念找到任何证据。最后我们发现主要有3个因素影响智力,这是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结果。但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因素,彼此毫不相干。你可能在一个方面表现得很优秀,但在另一方面或许会很差劲。”他说:“现在的智商测试是相当没有意义的。如果你没有好成绩,就表示你的智商不高,但并不完全代表你的一般智力。大多数智商测试开发于五六十年代。当时,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的相互作用都和现在不同。”
  共同研究者、英国科学博物馆的罗杰-海菲尔德表示:“最令人吃惊的是我们现在依然使用这些没有多大价值的智商测试。这项新研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的研究已表明这些测试是毫无意义的。我们要停止把大脑简化到一个数字的做法。实际上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器官。我们可把智力想象成一个奥运会比赛项目。马拉松赛跑中的金牌得主难道要比百米短跑的第一名出色吗?”(秋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0#
发表于 13-6-6 07:52: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水星 于 13-6-6 07:55 编辑

几类极容易与孤独症(或阿斯伯格相混淆的障碍)

1分裂样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核心提示: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出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一般很差。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中对分裂样人格障碍的特征表述为:
  1.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2.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3.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妥、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4.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一过性的错误、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5.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6.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7.多单独活动,主要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友人。
  患者症状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方可诊断为分裂样人格障碍。


从以上的诊断标准可以看出,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出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因此,他们的人际关系一般很差。他们似乎超脱凡尘,不能享受人间的种种乐趣,如夫妻间的交融、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同时也缺乏表达人类细腻情感的能力。故大多数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独身,即使结了婚,也多以离婚告终。一般说来,这类人对别人的意见也漠不关心,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语,均无动于衷,过着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可以有些业务爱好,但多是阅读、欣赏音乐、思考之类安静、被动的活动,部分人还可能一生沉醉于某种专业,做出较高的成就,但从总体来说,这类人生活平淡、刻板,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


分裂样人格的人可以适应人少的工作,如图书馆书库、山地农场林场等,他们更容易从事教育和过隐居生活,但很难适应人员众多的场合和需要交际的工作。

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形成一般与人的早期心理发展有很大关系。人类个体出生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独立,需要父母亲的照顾,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占重要地位,儿童就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建立自己的早期人格的。在成长过程中,尽管每个儿童不免要受到一些指责,但只要他感觉到周围有人爱他,就不会产生心理上的偏差。但如果终日不断被骂、被批评,得不到父母的爱,儿童就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更进一步,如果父母对子女不公正,就会使儿童是非观念不稳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敌对情绪,有些儿童因此而分离、独立、逃避与父母身体和情感的接触,进而逃避与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触,这样就极易形成分裂样人格。


http://www.douban.com/group/Aprildream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9-27 07: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