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jenny198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我的心理治疗(主贴后续更新)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11-4-10 07:31:52 | 只看该作者
刚吃完早饭,我没有在意啊。只不过你回复的话其实是不清晰的。核心概念是什么?方法是什么?思想是什么?思想难道不是一个个概念构成的吗?思想不过是个指南而已,你懂了思想的实质,能够应用之后,并且化为生活的一部分之后,不需要再谈思想了啊。你说的那些思想的累积,不过只是死的概念和知识的累积而已。

还有我绝对怀疑的一点是,你说半个小时能够评价一部书的好坏。但是我仍然怀疑这一点,所以这句话恐怕可以说:“基本上,你可以半个小时就能判断一本书是否现在能为你所用,是否能迅速提供你所需的实用知识”。我没办法半个小时就判断一本书好坏,而且有时起初被判断不好的书,最后却对我极其有用。

但这仍然是个人化的经验,所以我也只是探讨,大家就不妨放开一点,不需要掩饰。你一直在谈感觉,可目前来说,逻辑仍然是你极其看重的。然而真实的生活就是要突破逻辑体系的,利用逻辑体系,但是该放下它的时候就放下它。

如果再探入地深一点,我对于“人性”这个概念也不明了。我不知道你说的人性究竟是哪个层次的,是那个究竟的至善(当然至善也有n多的定义),还是尽可能不伤害他人然后使自己快乐和满足,还是其他的什么。因为不同的语境之下,对你结论的判断也是不一样的。有可能,我会认为死的知识(暂时让它等同于思想吧)甚至比人性要好一些,端看人性如何定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11-4-10 07:59: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1982 于 11-4-10 08:02 编辑

确实可以说是投射,你投射,我投射,这个世界就是个投射的世界。其实任何事情,只要你加上一句“这是你的投射”,对话就可能僵化。我该怎么回答,或许说“这不是我的投射……”,或许说“这是我的投射,谁叫我还是个有自我的人呢,有自我的人怎么可能不投射,只有无我才什么都不需要投射”。这就如看重过往历史分析的心理医生说,你的问题一定是童年造成的,什么?你觉得分析童年效果不好,那一定是分析得不够,不够透彻,再加把劲,总之你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透过童年分析来解决(只是比喻,心理医生别介意)。

在最高层面来说确实没有善恶,包括人性也如是。但是假设有一个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他对人性的本质/定义,在实际层面来说,我仍然认为那是不好的,那会带来很多很多伤害。我仍然会认为死的思想(知识累积在头脑中,尚未应用于实践)比这种人性好。不过我已经将你摆开,单纯就这句话作出自己的理解。至于你所感觉/直觉/体验的人性,我想并不会对他人造成什么伤害。

其实我上面那段话也只是个澄清的过程,比如你评价一本书好与不好,在于它对你是否有用。所以,这个时候,这本书好=这本书现在对我有用。但是好是个极为抽象的概念,不仅限于“有用”这个定义。

我现在知道你是跳跃性的,这没关系,不妨碍我们把对话搞得清楚一些,只要不嫌烦的话。

你的直觉能力很强,这些事确实只有自己能知道,之前对你做上述评价,抱歉。直觉能力强,逻辑作为辅助,确实是非常好的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11-4-10 08:04:28 | 只看该作者
不好意思,看见你的帖子引发了一阵联想,胡说了一通.我读书一般都是批判性的重构.我和阳光论坛的主流观点渐行渐远,估计要快离开这里了.

祝你能早日战胜抑郁.
庆伟 发表于 11-4-10 08:01


至少我现在战胜了抑郁,我只能说现在的事。我不觉得你胡说了一通,而且我的观点根本也不是主流观点,对自己有用就行,追求什么主流呢?跳跃性的语言确实是我无法把握的,但是你说的没什么问题啊。根据实际需要,离开就离开,想回就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11-4-10 08:30:25 | 只看该作者
明白了,我的标准和你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锚定在内心世界的同时,好好活在当下。现实有什么挑战,我就迎接什么挑战,用一颗勇敢的心接纳所有的一切(挺难的,昨天就情绪沸腾了)。可能是我写的帖子,会造成我仍然很执着于内心世界,执着于疾病与康复上。我承认,我现在还是积极地在做阅读和实践工作,我想我可能会大半辈子都执着于内心世界吧,但是抑郁症康复与否,我几乎不再思考了。我曾经想离开阳光,似乎只有离开阳光,才能证明我真的康复了,现在觉得那种想法挺搞笑、挺刻意做作的,所以我按照自己的感觉,仍然留在这里。

当然,今天我花了不少时间来写这个帖子,执着的程度看上去太深。不过我的帖子基本上只是生活的小结,全心全意生活之后,过段时间觉得想写东西了就小结一下,其实不费力,也不费时间。而且我现在时间挺多(虽然工作时间加上路上交通超过13个小时),但由于很早很早起床,所以时间很充沛。

我还是挺激动,至少你对我的帖子有些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11-4-10 17:28:42 | 只看该作者
有一点我要说明白,内心世界不等于思想,恰恰相反它是摆脱思想的束缚,是觉察。之前我不是和你说过,大多数时候,我现在是生活者,而不是分析者、思考者。在我的概念中,心的作用不是思考,心是思考存在的基础,心的最大作用是觉察,或者说心就是觉察。而思考可以成为心的仆人,不需要它的时候,就不用它,发现它在乱动的时候,就观察它,但是不批判它。所谓无思考,有意识。

很感谢你给我的建议,我会注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发表于 11-4-11 10:55:1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珍妮!

不好意思,我的直觉胜过了自己的逻辑思维,所以经常会将事情做过,这也导致今天的评论过于犀利.这可能是以前经历塑造的.因为我越思考,就越后怕.所以以后就用直觉来代替逻辑了,当我还没完全了解细节的时候, ...
庆伟 发表于 11-4-10 16:54


我也说两句,不一定正确。

思想或者说思考,如果他们本身出了问题,那么你用这个出了问题的思考去想任何问题,都得不到正确的答案。比如,内心有着深深恐惧和怀疑,你想任何问题都带有恐惧和怀疑。

思想/思考不是心的全部,我们唯有觉知、觉察它,拜托对它的认同,这个最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楼主| 发表于 11-4-14 19:57:38 | 只看该作者
我也说两句,不一定正确。

思想或者说思考,如果他们本身出了问题,那么你用这个出了问题的思考去想任何问题,都得不到正确的答案。比如,内心有着深深恐惧和怀疑,你想任何问题都带有恐惧和怀疑。

思想/思 ...
武汉小武 发表于 11-4-11 10:55


思考是最大的问题,尤其是我们这一类人,摆脱无休止的思考,才有能力真正去观察周遭的一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11-4-16 12:51:31 | 只看该作者
克里希那穆提与我的工作

其实,在08年的时候,我就无意中买了一本克里希那穆提的书,那时候我根本不认识他,那家书店与心灵有关的书籍很少,我顺手买了叔本华的一本书,以及克的《生命的注释》。看过叔本华的书后,我却更失落了,不过回忆起来,他书中的一个内容为我解答了长久以来的一个迷惑,暂且不提。然后,我开始看《生命的注释》。好吧,其实我得承认我感性的部分太缺乏了,光是看到前面大段的场景描写就开始头痛,直接跳过,看他与访客之间的问答部分。结果我还是没能理解他在说些什么,对我而言这些回答都太抽象,于是我将它束之高阁,两年后才猛然发现原来我与他的缘分并非始于2010年,而是2008年。

他的书,网上提供下载的几乎我都下载了,大略都看了一遍,有一些则会多看几遍。

自己知道是时候出去工作了,于是便求助于克的《谋生之道》,对他及这本书有说不尽的感激。因为,一涉及到工作或职业,各种算计仍然会出现在我心中,比如预想的工作条件、薪资、领导态度、别人的看法,诸如此类。庸俗如我,精于算计如我,在成长道路上刚迈开步伐,实在有太多的障碍需要跨越,所以这时候我必须刻意努力,寻求帮助,帮助自己建立信心。在找工作期间,克的《谋生之道》,老子和艾克哈特关于活在未知中的阐述,都成了我的左膀右臂。

当我进入新工作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份工作还是那么看重头脑,看重知识?那么为什么我会有强烈地进入这份工作的感觉?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部分答案已经显现。因为需要与人相处的工作环境,可以更好地磨练自己,我可以明确地说,现在我对别人评价(不管是赞美还是表扬)的在乎程度大大降低,而以前别人一句无心的评论,都会让我思虑过多和自卑。在这些日子里,我既接触到了好评,也接触到了所谓严肃的负面评价,但是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好评又怎样,差评又怎样,追根究底它们有何重大意义?

其实我最大的收获并非发生在具体的工作内容之中,而来自于路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与同事、客户的真挚交流。当然,有时候遇到特别看重效率、头脑、社会成就的人时,我的真挚会打折扣,我的耐心会打折扣,我会神游,因为我又开始算计,因为我觉得听那些“励志”的成功论纯属浪费时间。

路途中的所见所闻,是我特别想写的部分,里面有快乐,有感伤,有对为生活奔波的人们的怜惜和祝福。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发表于 11-4-16 21:42:37 | 只看该作者

,fei

本帖最后由 致一 于 11-4-16 21:47 编辑

待续……
似乎是对生命轮回的解读,亦或是感动、悲悯、期盼,“我自静默向纷华”
很惊讶你的悟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11-4-20 03:23:35 | 只看该作者
待续……
似乎是对生命轮回的解读,亦或是感动、悲悯、期盼,“我自静默向纷华”
很惊讶你的悟性……
致一 发表于 11-4-16 21:42

谢谢老师的点评,其实我很幸运,有包容我的父母,有引导我的各种老师(书、遇到的人和事),所以才能像今天这样尽可能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人,不再过度嫉妒、批判。观察的心态变化后,我就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到人们情绪上的苦(如果只是身体上的疲惫,其实还好),而很多路人不仅身体累,而且心理负担重,每次看到,确实会感觉无奈和心酸。不过这是现代城市生活的一个部分(比重大了点),我也时常可以从人们身上发现快乐和动人的部分,所以我也跟着快乐起来,有时候就感动地鼻子一酸。这对我是不可想象的感情变化,因为以前我只会委屈地哭,我的流泪总是负面的,很少感动地流泪,而现在经常会流泪,悲伤时流,感动时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楼主| 发表于 11-4-22 21:28:41 | 只看该作者
书单之韦恩戴尔---犹如朋友一样的存在

比上述作者更早接触到韦恩戴尔,或许最初是发现了他的《你的误区》。草草浏览一遍之后,发现他的某些观点比较吸引我,但是明白这本书并非我需要的,也不是我应该细细研究的。而且这本书出版时间很早,于是我便购买了他后面的一系列书籍。令我感到遗憾的是,他的好几本书中文版翻译得实在太潦草,甚至于错别字连篇,我勉强得看完了那些。幸运的是,剩余几本并不影响我的观看和理解,而且可以与另外几本相互印证。

看过之后,证实了我的判断没有错,韦恩戴尔已经从过去的实用心理学,转向更深一层的存在亦或灵性层面。他的善良、乐观,有时候是一种活泼,生动地通过书本传达出来。我不想判断他的书给了我多大帮助,因为这太难衡量,事实上正是他的书引导我找到了更多的智者及他们的作品。

我也经常关注他的博客,有时候看他的演讲。他经历过几次婚姻,有七个小孩,因此他要面对红尘中的各种问题(七个小孩,可想而知会有多少挑战),因此他总结的生活智慧特别适合实际生活,特别实用(让你感到宁静的实用,而非获取社会成就的实用),尤其对那些每天面对各种大小问题的社会人而言。他写了一本与道德经有关的书,为了实践道,他几乎将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给了出去,当他赤着脚激情地为大家演讲的时候(他好像把鞋也给出去了),尽管我没有看到现场,但即使听到这个消息我都有流泪的冲动。

用自己的内心去感觉人或显或隐的善良、包容,会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心灵启发。有些人,你只是看着他,你就会惊叹这个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人?如果可以,请让我就静静地坐在他的旁边,只是看着他微笑、蹙眉,看着他说话。观察他如何生活,已然是一种莫大的幸福。【我说的并非韦恩戴尔,如果要做比喻,韦恩戴尔更像一个朋友,与他在一起,我们可能会变成话痨。】

当我发现这个世界上真的如此善良、包容、平和、庄严的人存在时,尽管我无法直接接触到他,但即使是看着他的照片,我就开始变得有信心,对自己有信心,对这个世界有信心。而现在,我发现了越来越多这样的人,我在越来越多的凡人身上发现了这种美,而我知道每个人必然不是在这一刻,便是在那一刻地展现着这种美。我也认识到,这种善良、包容和动人,是有可能时刻与人共存的,不管我们曾有过多么“糟糕”的过往经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11-4-24 13:42:58 | 只看该作者
叔本华、说谎和真诚

过去的我不仅没有智慧,甚至连聪明都谈不上。

我胆小怕事,我不能接受自己说谎,所以我宁愿胆小怕事,也不愿意碰触可能涉及说谎的场景。因为我知道,让我不说实话,我会在内心不断地自责,觉得自己卑鄙,哪怕是极小极小的事。我是谨小慎微的,上大学时,别人叫我帮忙点到,我从不愿意,因为我认为这是一种我无法认同的欺骗行为。我几乎不能接受任何形式的欺骗,而我在的理念中,欺骗就是不说实话。然而,我还是说虚伪的话,我还是会欺骗,但是在欺骗的表象之下,我的心因为自己的撒谎而痛苦不已。我持着非黑即白的观念,认为只要不说出实话,就是欺骗,不管那是什么样的场景。而只要我在欺骗,我的品质就是低劣的,我就是不真诚的。

然而,当我在叔本华的书中看到一个例子时,我突然领悟到,真诚不代表一定要说出实情。真诚的核心是:不自欺,有自知之明。但是,那只是瞬间的领悟,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太大的改变,因为那时候的我实在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自贬之上,没有余力来关心什么是智慧,以及怎么撤除面纱,让智慧显露出来。

智慧超越撒谎与说出实情两端,智慧超出温柔与严厉的两极外相,智慧超出任何固定的模式,端看情境的具体特质。

抑郁之人特别善于自贬,或许善意的谎言也会被抑郁之人用来贬低自己,“我真卑鄙,连说出实情的勇气都没有”。然而,有时候,说出实情才是真正的残忍与自私。我们只是需要一点智慧来分辨什么时候说出实情,什么时候掩饰状况,然而内心里我们对自己的动机和行为看得十分清晰,我们在内心里并不自欺。

叔本华书中的例子(简单回忆和概括)
有一天我在田野中散步,看到一只狐狸由我面前闪过。接着,一队人马来到我的跟前,他们正在狩猎,他们询问我有没有看到一只狐狸。我告诉他们看到了,我指向与那只狐狸行走路线不同的道路,让他们往那边去。

补充:阿玛斯书中的例子
在二战期间,如果你的朋友是一个犹太人,他匆匆忙忙跑来你家,躲在你的书房里,这时候盖世太保上门询问。你会告诉他们实情吗,你会保持一贯“诚实不说谎”的习惯,告诉他们你的朋友正躲藏在你家中吗?是生命重要,还是所谓的“诚实”/不说谎/说出实情重要?

以上是两个极端的例子,似乎看起来大家都会做出保护生命的选择(保护狐狸,保护朋友)。那很好,如果你懂得了在这样的情境下做出恰当的选择,那你稍加注意和观察,便会在生活中许许多多的情境中做出真诚的选择,而非执着“诚实”的坚固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发表于 11-4-27 09:27:3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家庭带来创伤的初步探讨

    我一直一直刻意忽视家庭给我带来的伤害,今天我终于能够直面这个现实了,我自认为还好的家庭其实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我也终于明白为何这么多的治疗书籍上会一而再,再而三 ...
jenny1982 发表于 10-9-20 19:11


怎么说呢,这击中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觉得,你不只是说给那个彷徨无助的你听的,也是说给那个彷徨无助恐惧焦虑的我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楼主| 发表于 11-4-29 20:09:17 | 只看该作者
怎么说呢,这击中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觉得,你不只是说给那个彷徨无助的你听的,也是说给那个彷徨无助恐惧焦虑的我听的。
武汉小武 发表于 11-4-27 09:27

彷徨无助恐惧焦虑,多么好的形容词,确实是这类感觉。让人完全丧失生活勇气的恐惧笼罩着我,我所散发的绝望气息可以让身边所有的人都相信自己的判断:我已经完全没有希望了。尽管他们还是会鼓励我,但是他们的眼神已经不再坚定,里面充满了焦虑和无奈。
现在回忆起来,那种恐惧的感觉已经不再真切,可还是清晰地记得我母亲绝望的神情。

我对家庭关系的分析未必真切,或许半真半假,或许八分真二分伪。但唯一能确定的是,这种分析帮助了我,帮助我解脱出来,帮助我从内心里原谅了父母,而不是表面上的尊敬实际上的恐惧。

所有被压抑的,无论是童年的黯淡记忆,还是别的什么,里面都蕴藏着成长的宝石。与其不断用积极性语言鼓励自己,将名言警句写在墙上,贴在案头,还不如充分挖掘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质疑由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吸收进来的观念和思想,来得更加实际有用。这其实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不管是用纸笔,还是使用电脑,为自己分析分析吧,写写自己的故事吧。我已经写了很多了,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可以写,可以分析,可以感受和体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楼主| 发表于 11-4-30 05:16:47 | 只看该作者
生命中的挑战

      一体两面的期待和恐惧,束缚着我们,令我们一遇到挑战(通常我们会将之视为问题、麻烦和逆境)就想逃开。挑战是生命赐予我们的礼物,是伪装成“不好”的“好”。挑战可小可大,小的如别人请我帮忙打断了我的娱乐,大的如失业、生重病等。我们一再逃避挑战,背过脸去不看它们,以为这样我们就会安全无虞,然而不需要任何经典理论和圣人的言论指点,只消回忆一下过往种种,我们就会明白,逃避除了增加了我们的痛苦,别无益处。逃避一次,痛苦加重一分,虽然痛苦最终会使我们走上寻求摆脱之道,然而功利一点来说,我们应该会选择早一点摆脱痛苦,而不是在拖延之中体会世间各种各样的苦。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就播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就是:我愿意尽一切努力,来迎接挑战,我要将挑战视为发现真实自己的工具。我要不断问自己,为何我会害怕这挑战,我回忆分析过往,我观察自己与人、事、物的关系,自己来回答这一问题。当答案出现时,我们会明白,原来挑战即生命的祝福,生命通过挑战使我们成长,帮助我们减轻痛苦。

      不要以为无苦=无挑战=安全,挑战随时都在,我们仍然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心理起伏,然而随着我们的努力和不逃避,随着我们在逃避--面对--再逃避--鼓足勇气重新面对的过程中,我们心理起伏的程度会逐渐降低,我们越来越能够欣赏生活的美好,路边的树、不同鸟儿的飞行方式、雨后清新的城市均会令我们感到温暖和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5-1-13 15:50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