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般若白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系列亲情篇:找回迷失的自己,因爱而生(包括以前的字)

[复制链接]
46#
 楼主| 发表于 10-3-29 11:05:49 | 只看该作者
卓依婷经典MV-月满西楼






好喜欢她这身衣装,以后做几身穿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10-3-29 11:11:55 | 只看该作者
卓依婷 经典歌曲全集MV.av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10-3-30 15:04: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般若白莲 于 10-3-30 15:14 编辑

“过错是暂时的遗憾,而错过则是永远的遗憾!不要害怕过错而错过。。”

                                    ——在一个朋友的签名里发现这句话,觉得很有哲理,窃了来~~

再补充一句~:

每一次的手机震动,都代表着,这个世界上的某个人因为某件事而想起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10-4-1 10:47:07 | 只看该作者
好 楼主文采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10-4-1 13:15:11 | 只看该作者
好 楼主文采很好
zangma 发表于 10-4-1 10:47




感谢夸奖鼓励~~祝福好人一生平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10-4-1 14:01:49 | 只看该作者
清明将至,准备回家祭祀,想起了奶奶刚去逝时写的一篇短文:

爱别离——祭祖母


                                      2009-12-03
  ——谨以此文献给我慈祥的奶奶,愿奶奶的在天之灵安宁快乐!文辞拙劣,语言苍白,心思零乱,但惭愧忏悔之心日月可鉴,若有语无伦次之句,愿奶奶在天之灵勿怪。


  2009年11月25日奶奶病逝。


  一周多的时间过去了,却仿佛奶奶音容犹在,慈祥和蔼。而奶奶临终前对自己后事的嘱咐更是令人辛酸。

  里面要穿的衬衣衬裤竟然是我05年春节回家时给她买的那套彩棉的。可奶奶只穿过几次,就再也舍不得穿,放在了柜子里。如果家人再不拿出来,恐怕我都想不起来了。棉裤是妹妹今年十一回家给奶奶买的那件,奶奶还没穿过。外衣和鞋子是奶奶多年前用棉布亲手缝制的。奶奶心灵手巧,手工刺锈剪纸等女红我从小就很羡慕。就是这样一位勤劳一生节俭一生的老人,在生命终结时又给我们这些儿孙上了无言的一课。对比这些年浪费的自己,我心生惭愧,无地自容。

  细想奶奶生病这一个月,虽然常卧不起,但是只要有一丝力气,她都要坚持自己大小便,而不给父亲和姑姑添麻烦。

  而十一回家,秋收比较忙的时候,奶奶还能给我们做饭,现在想想那是怎样的坚持啊,再苦再累都不曾说过一个不字。仿佛蜡烛,燃尽自己,照亮了别人。

  可能正因为奶奶如此坚强,我们才更疏忽奶奶这次的病情,以为还会像去年一样,冬天过去,病就会好,谁知现在……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人生最遗憾的事,就是父母亲人在世时却因种种借口而未能尽孝。这样的遗憾,在我身上却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03年妈妈病逝,第二次是今年奶奶病逝。

  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好好孝敬唯一的亲人父亲了,因为再也不想有遗憾。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平生三十载,这种种苦,有亲历的,有眼见的,都曾灼痛心灵,痛不欲生过。唯有这爱别离,实是肝肠寸断。

  多情自古伤离别,多少断肠人,人在天涯心在家。

  奶奶这一生把爱全部给了儿孙,万语千言,千言万语,只化作这最后一句祝福——  

  南无地藏王菩萨!愿奶奶在天之灵安宁快乐!





附:爱别离(转载)
作者:雪叶    发表于2009年09月30日

  在恒河边,释迦牟尼佛与几位弟子一起散步的时候,他停住脚步突然问:“你们觉得,是四大海的海水多呢,还是无始生死以来,为爱人离去时,为爱人所流的泪水多?”


  “世尊,当然是无始生死以来,为爱人所留的泪水多。”弟子们都这样回答。我相信佛陀的话。

  在花开花落的人间,总有不尽的思念;无论是千百次的转世轮回,都无法躲开那前世今生的姻缘。纵有烦恼万万千千,不舍的还是那恩恩爱爱的一天一年或是瞬间……

  无论今生以前我是谁,今生以后我又是谁,滚滚红尘我却依然躲不开,那爱别离。看朝朝暮暮成瞬息,只为情爱难以割舍难以放弃。

  爱别离喜无常,固然让世人神伤,却无法把爱的足迹阻挡,任你翻云覆雨,只为真爱无敌,爱,很博大,包罗万象。爱很自私,只包容你我。

  我习惯云淡风轻的日子,爱的从容别的自然,知道一切都是必然的,即使泪眼婆娑,我也会笑着别离,因为我把爱地记忆深深的留在心底,有着阳春白雪般的美丽。

  总会有惜别的海岸,让我们不敢向前,却又无路可退,任泪水迷失双眼,却还是不可逆转。在灯影迷失之中,我们要体验爱的快乐,别的痛苦,离的无奈。

  我们在爱别离中徘徊,看花开花败,泪落之时,泪已不再。在惜别的海岸,看潮起潮落,无论是怎样的不舍,爱别离也只是那美丽的浪花一朵。

  其实,惜别的海岸无处不在,别离的心情也无时不在,而爱,才是别离的关键啊,有了爱才会有千般的不舍万般的不愿,可是无论你我,都不愿少爱一点,不能少爱一点 。

  爱别离,有着灯火阑珊的美丽,那是爱的光芒,爱有多深,别离就有多么的璀璨,就像水中的倒影。我们惜别,但不能不别。很欣赏林清玄的话:“当我说现在的时候,现在早已过去了,现在的不可留,才是最大的爱别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10-4-1 14:33: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般若白莲 于 10-4-1 19:29 编辑

茉莉花茶——致父亲


刘和刚《父亲》





父亲的背影:伟岸如青山,圣洁如白雪。温暖如骄阳,宽广如江海。


  清明将至,该回家祭祀了。而现在家中只有父亲孤孤单单一个人了。母亲与祖母的相继离世给了我很大的打击,因为我尚未膝前承欢尽孝、端药奉茶,而父亲恐怕是更痛苦和孤独无助的人。

  父亲喜欢喝茶,一年四季不断。他从不吸烟,不打牌,无不良嗜好,喜欢读书,就是性格过于内向、倔强。

  上午去了茶城。挑选了一包袋装的绞股蓝,称了二两散装的茉莉花茶。听说现在茶业香熏也不用自然花草改用工业香精了,不管这么多了,想得太多就什么都不能吃不能喝没法儿活了。还是体贴父亲爱茶的心情这一份诚意更重要,改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父亲喝的不是茶,是心情,我买的也不是香精熏制的茶业,而是诚意。

  我也坚信,诚善的意念可以改变增强茶业的功效,如日本的江本胜田博士在他所著的《水知道答案》一书所说:善的意念可以净化已被污染的水源。


你是否也曾坐在父亲的身后,感受那一份贴着父亲身体的温暖?


  看着包装好的茉莉花茶,我无比心安地微笑着,仿佛看到父亲正品味着一杯冒着热气、清香四溢的淡茶,唇齿留香……也仿佛看到他逢人就拿出女儿给他买的茶来泡,那一份心慰与骄傲,像个正在炫耀的孩子。他是一个多么需要关心的人啊,而这么多年来,我只局限于自己的内心世界,逃避阳光,独酌苦酒,对父亲的冷暖以及所有爱我的和我爱的人的悲喜,我真的忽视得太久了,我惭愧自己是一个多么冷酷自私的人。


  而现在,当我的心结一点点解开时,我再也不忍心看到父亲同样忧郁的眼神,孤独的身影了。我真的该努力像他爱我那样去为他做点什么了。



父爱无言,厚重如山。


  
  接着帮朋友买了月季、玫瑰花草茶,挑选了一袋荷叶粉。希望月季和玫瑰能帮她减轻因“宫寒”而产生的疼痛、而荷叶粉能帮她减肥,让她更健康更美丽。

  虽然能力有限,但是,只要尽心尽力,哪怕只能献出一点爱,给需要爱的亲人朋友,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患难相助的朋友,也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走出茶城时,想起小时候仰视父亲高大如山的身影,想起崔京浩的那首《父亲》,心中涌出爱的暖流,眼睛不觉湿润……

  父爱的记忆太多太多……

  听奶奶说,我还没满月时,父亲就已视我为掌上明珠。父亲常小心地用他一只结实的手臂连捧带托着我娇嫩的身体,用另一只手帮我洗澡。生怕我凉了一点,热了一点,那份无微不致的照料,我曾回报多少呢?
  读初中时,学校离家很远,骑自行车要四十多分钟的路程。那时的隆冬,寒风刺骨,特别是下雪时,北风夹着雪片打在脸上,连眼睛都睁不开。每遇到大风、大雪的天气,父亲都会赶着毛驴车去接我们。我很清晰地记得,有一次风雪很大,父亲让我坐在他的身后,他用身体为我挡风,当时我的眼泪就忍不住地往下流……看着很多同学还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推着车子前行,而我坐在毛驴车上感受着这份沉甸甸的体贴入微的父爱,心里那么那么的温暖。
  这就是父母的爱啊,舍己的奉献,无声的诺言,无求的期盼,还有那无时无刻的挂念……


父亲结实的大手,曾给过幼时的我们多少暖度?



  我的父母都是喜欢读书的人,当时农村的孩子七岁才上学前班,八岁读一年级。上学前父母常教我和妹妹识字与数学,在村里,像他们这样的父母真的不多。

  上小学时,父亲常陪我们一起练书法。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没有写字台,当时只有一张吃饭用的炕桌,方的,放在炕上,只能蜷着腿写作业、练字,父亲就在我们身旁一直陪着我们写《三字经》。我祖父是教书先生,字写得不错,二胡拉得也很好。祖父在我父亲二十岁时就过世了,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但是在奶奶和父亲身上,我能够看到祖父的影子。奶奶不识字,但常常对我们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少说话,养肺气”。想想我父亲懂得养生莫不是因为从老一辈身上传承的传统文化的智慧。

  而现在,迷茫后渐渐觉醒的我开始回头继续学习传统文化,也真的忏悔自己成长过程中对父亲的轻慢,并不是因为父亲什么也不懂,我才更抑郁,而是因为我自己把那么好的家风给扔掉,面对灯红酒绿的生活,开始丧失民族自尊心,变得崇洋媚外了。

  父亲虽然读书不多,但是他是真的一直在身体力行地为我们传授着生活版的传统文化:小时候家里每到吃饭时,父亲总是让我们请奶奶先上座。他总是为奶奶烧炕,怕她着凉挨冻。这就是《弟子规》中所说的“冬则温,夏则清”。所以我慢慢也学会了照料奶奶,也因这一份孝心,才赢得了很多乡亲的赞赏、很多朋友的信任与帮助。
  如若没有父亲无言的身教,就没有从前忠厚老实,善良节俭的我,那么在我失恋失业后迷茫痛苦的两年内就不会得到妹妹、朋友、同学的帮助,怕是难以再有今日走出困境重生后的我了。如若没有父母舍己为我的爱,也就不会有我困境中战胜自我的力量与勇气。是爱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是爱让我反省忏悔过错,也是爱让我找到了迷失的自己并有信心去超越迷茫中卑微的自己。

  我该感恩父亲的话太多,该回报的父爱也太多。点点滴滴无不是爱,一时间,有限的文字又如何能表述这人间如山的大爱?





崔京浩《父亲》




后记:说给父亲
听着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
不孝的女儿
泪湿双眼
如何报答您无微无致的大爱
是我余生最重要的功课
我流泪发自内心向您忏悔
以前所有不孝的言行
请您
原谅
不该这样请求
也无颜请求
只是我深知
您从未真的怪过不孝的女儿
这更是我该深深忏悔的地方
万语千言
千言万语
只化作一句
父亲
我爱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10-4-1 18:09: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般若白莲 于 10-4-1 18:11 编辑

刘和刚《父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10-4-2 21:03: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般若白莲 于 11-1-13 17:28 编辑

记忆的断层,生命的断章,留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10-4-15 14:56:16 | 只看该作者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很久以前,在以色列地发生了以下一段故事:

  某年某月某日政府在翻新谷仓的时候,发现墙角有一个老鼠洞。于是众人用烟熏入其内,希望逼使里面的老鼠出来。待了一会,只见老鼠一列二三四五六七的逃窜出来。

  众人正忖度大概已经走得清光,可以上前打扫之际,却见有两只老鼠仍在洞口处推挤逼碰,然后再几经辛苦,双双才出得了来。可是很奇怪,两只老鼠出了洞口以后,却不立时逃走,而是在洞口附近团团转的互相追赶,像是要咬对方的尾巴似的。


  众人都希奇是什么缘故,于是走上前去细看,这才发现:
  原来其中一只老鼠是瞎眼的,看不见东西的,而另一只老鼠正设法使对方咬着自己的尾巴,然后带领同伴一起逃走。

  众人见状,都默然不语,各自陷进了沉思当中。吃饭的时候,众人又围着坐下,有人开始讨论刚才的两只老鼠。

  严肃的罗马官长说:『我认为刚才的两只老鼠是君臣主仆的关系。』众人思考一会后,都说:『原来如此』。于是罗马官兵摆出一副高傲孤芳的模样。

  聪明的以色列人说:『我认为刚才的两只老鼠是夫妇的关系。』众人又思考了一会,觉得不错,连声称是,于是以色列人变成了一副飘飘然得意的嘴脸。

  强调孝义的中国人说:『我认为刚才的两只老鼠是母子的关系。』众人又思考了一会,更觉合理,又都连声称赞,于是中国人的脸上立时堆满了专业的谦虚。

  呆头呆脑的撒玛利亚人,却蹲在地上双手托着下巴,呆呆的望着众人,问道:『为什么两只老鼠一定要有什么关系呢?』

  空气在剎那之间静止凝固了。众人呆呆的望着这个呆呆的撒玛利亚人,不发一语。却见先前说话的罗马官长、以色列人和中国人都脸有惭色地低下头不敢作声。


  爱,原来不是建基于利益、情义和血缘的关系上,而是需要建基于「即使没有任何关系」。






  转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412/18/1199039_22740148.s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10-4-15 14:58:24 | 只看该作者
不思善,不思恶

  善与恶只是世人的标准,完全摒弃了造物的初衷,所以世界才岌岌可危。憎之不增其恶,好之不增其善,大道无损。

  《礼记·曲礼》:“‘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若憎而不知其善,则为善者必惧。爱而不知其恶,则为恶者实繁。”此话也阐明全面看待和评价一个人的原则。

  亦如同佛家之言,不思善,不思恶,无分别心,一切众生平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10-4-15 15:07: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般若白莲 于 12-12-4 13:32 编辑



哲理美文十篇



之一: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在这段期间,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了,兰花散了满地。弟子们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金代禅师回来了,闻知此事,便召集弟子们,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来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庙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金代禅师说得好!“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而禅师之所以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无兰花这个障碍。因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有许多烦恼,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很容易把我们不好的情绪发泄给周围最亲密的人,我们只在乎自己受到了委屈,却忽视对方的感受,因此不自觉地伤害了别人。

      情绪本来就是一种飘浮不定的感受,随时都在改变,而当我们因为自己的委屈而伤害了别人,反而会加重自己和别人的不良情绪,而造成恶性循环。所以,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让我们主动给自己一个微笑,给别人一个微笑,让世界多一微笑的因子!

      同样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牵挂得太多,在意得失,情绪起伏,我们不快乐。在生气之际,我们如能多想想:“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教书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作夫妻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

      那么,我们会为我们烦恼的心情开辟出另一番安详。所以看完之后,当你要和男女朋友、家人吵架时,要记得你们的相遇,不是用来生气的喔!






之二:安心当下住





      人在旅途,往往要考虑:今夜宿何处?

      大多数人会把驻足点设想在尚未到达的前方某一处,而极少能于当下止步,安心即住。稍有身份的,或较有钱的,都想赶到城里住宾馆。因为住宿条件若不够理想,他们是难以安睡的。还有些人,要求住宿处有酒吧、歌舞厅、桑拿浴等,他们注重的是娱乐、消遣、刺激,而不在于住宿本身了。

      而开着豪华小车出行的人,只要有可能,则会尽量赶回家里哪怕是行到天亮!因为家里豪华、富有,出门在外便放心不下、安身不得。

      也有人,家境很一般,本无需牵挂,也并非要节省住宿费,但仍尽可能赶回家住,只是缘于“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的习惯心理所驱使。

      再有一种人,出门为谋生计,对住宿也就无法讲究。走累了,或乘车停靠了,随便找个旅店,倒头就睡,一觉到天亮。他们虽不能把异地他乡当家,但也算能够随遇而安。

      看来,“家”已成为世俗人旅途的后方乃至归宿。家,既给旅人以信心和慰籍,又往往成为旅人难以割舍的包袱。人们既无法带走它,又时时在心中装着它。心中老是牵挂着家的人,其旅行是很难获得愉快、自在的。

       当然,也有一类无“家”观念的人——无家可归的浪子,他们东游西荡,倒头可睡,这并非出于潇洒自在,而是因为人生旅途毫无方向,所以只是形尸走肉般地醉生梦死罢了。他们糊涂入睡,醒来之后大抵如宋人柳永在《雨霖铃》中描绘的那样:“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家戴厚英说过:“家庭不是后方,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处驿站”!是的,漫漫人生恰如长途跋涉,旅行的目的不是要去寻找一个家,人生的终点更不是要回归到形而上的“家”,否则,就不必从家出发去旅行了。

      红尘中的人们都懂得“饥来吃饭,困来即眠”的生活规律,但在人生旅途中本该安歇时又总是因为有太多的牵挂和无奈,狂心不息而不能安住。正如唐代大珠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所说:“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般思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如此,错过眼前,放弃当下,一路疲于奔命,其心不安,其身疲惫。这样的人生旅途,哪里还能让人感受到恬静和美丽、圆满和自在!

      然而,却有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旅人”一一云游、行脚的僧人,他们头戴一竹笠,身背一行囊,出行不虑阴、晴、雨、雪,不计春、夏、秋、冬,既不需美食锦衣,更不愁夜宿何处,行止随心,一切随缘,可谓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旅行中,若逢天黑了,路边小店、茅棚、山洞均可栖身,甚至在路边、树下即可坐卧,天当房、地作床……正如清末高僧仁智禅师所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前途何处在?念佛度春秋”。

      这些行脚僧之所以能安心即住、无虑无畏,一者,其身不怀金银财宝,便无他人图财害命之虞;二者,明白人生本苦,住宿的优劣也就无所谓;三者,出家修行本为寻求解脱,心中了无挂碍,自然不会对一身躯壳百般爱惜、千般呵护了;四者,更无一个“家”可挂念,虽然天下丛林任僧住,但既然不贪恋,也就无所谓有固定的家,也就能四海为家了。漫漫人生路,他们不迷茫,因为心中早已认准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处处有艰难,他们不畏惧,因为修行本身就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他们的内心是充实而沉稳的,他们并不等待未来,也不沉缅过去,而是专注于对当下的把握,安心于当下,内心充实、平和,举止安祥、从容,时时保持一颗平常心,以“平常心是道”的态度,踏踏实实去走好人生旅程中的每一段路。

      从古到今,世俗中的大多数人对这些“云水僧人”的行为感到不可思议,视僧人的行脚为极苦。而贵为帝王的宋仁宗却对以苦为乐的僧人生起羡慕、赞叹之情,欣然御题《赞僧赋》,偈曰:
  空王佛弟子,如来亲眷属。
  身穿百衲衣, 口吃千钟粟。
  夜坐无畏床,朝睹弥陀佛。
  腾若得如此,千足与万足。

      那么,还将在人生旅途中远行的人们,何不学学那些行脚的僧人,果敢地斩断对后方的种种牵挂、顾虑,放弃对远方的虚无飘渺的幻想,而专注于眼前,把握好当下,不必行旅匆匆,但求步履从容,在人生旅途的每一处驿站,安心即住,涵养自性的宁静,感悟生命的充实……如此,既可以领略当下的“本地风光”,更可以享受人生的任运自在!







之三:烦恼心即凡夫心



     大藏经里面有段故事:在一个深山里面,有七个人志同道合,发愿修行,他们认为人生险恶,人在世间几十年时间,生命不长,却在社会上造了很多的业。所以他们想找一个比较清静的地方,共同论道、精进修持,这是他们共同的理想。但是,经过了十二年的时间,每一个人的心态还是一样,起伏不定,满心烦恼。他们虽然离开了人群,也不觉得快乐啊!他们的烦恼在那里呢?
是欲和情未断。一群人在这清静的环境相处久了之后,发觉没有什么乐趣,于是回顾在家时有父母兄弟,还有很多男女感情……而在深山里的十二年中,什么都没有得到,等于是浪费人生。于是这七个人又再聚会互相讨论,他们都认为,不如再回社会,娶妻、成家、做事业,所以他们相偕离开了修行十二年的地方。

      那时佛陀知道这几个修行人心不定、意不静,有还俗的心态,于是就在他们必经之地打坐,这七个人从深山走到出口的地方,看到佛陀很庄严地坐在树下,他们那时还不认识佛陀,但是,看到佛陀就自然地生起恭敬心,七个人不约而同地向佛跪拜顶礼。

      他们坐好之后,佛陀就问他们说:“你们从那里来,往那里去,你们修行已经多久了?抱什么样的心态入深山,又为了何事离开静处?”七位修行人将他们的经过,一五一十向佛禀白。佛陀说:“修行乃是一条心路历程,必定要修持到不被动态的情所感染,能够视富贵如浮云,视名利如敝履。能够看开乱象,道就在其中!世间最乱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是非,和社会人群愚痴争斗的情形,修行最主要就是要看开这些心欲,如果看不开这些俗情乱相,又再投入社会,你们的心会更乱。”

      佛陀又说:“一切苦就是因‘集’而成,集合名利、情爱,有这种种心欲会集,所以苦不堪言啊!修行虽然是苦,但先苦后甘,修正的快乐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假使追求名利、追求情爱,虽然乐在前头,最后受苦时却万劫难拔啊!因为一切业因已在人群乱相中形成了!”佛陀的这些启示,我们也可以拿来应用,确实一切苦就是由“集”而来,集合一切的人我是非而来,就是因为有人我是非,所以才有苦。

      有时别人说话无心,听者却有意,故意抓住对方的把柄及缺点钻牛角尖,这都是自招惹的烦恼,假使我们对人都用宽心,对一切的事看轻一点、看淡一点,用宽大的心胸互相关怀,无争无斗,我们的心念就能很平静,心若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事无争则事安,与世无争则世安,与道无争则道安,真正的得道就是“无争”,这就是“道心”。道心分秒都在我们的面前,得道的路也在我们的脚底下。要说远,实在是不远;要说近,实在是非常的遥远,远近之别在于我们的心念。一念的平静心那就是道心,一念的烦恼心就成凡夫心了。







之四:和谐的幸福





      一群比丘在讨论“幸福是什么”的话题,正当他们热烈讨论时,佛陀来了。佛陀在明白他们讨论的话题后说:“比丘们,你们所说的那些喜乐无法使人解脱苦,在这个世界,幸福的来源是:佛陀出现世间,有听闻奥妙佛法的机会和比丘们和谐相处。”

      太好了。《法句经》第十四品里有一个故事,提出的是最尊贵的人出生在什么家庭?答案是和乐兴盛的家庭。後一段经文提出的是什么才是幸福?答案是三宝俱足。这两者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一个尊贵的人也肯定是最幸福的人。而最幸福的人也肯定是有宗教信仰的人。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恰恰就是佛陀都提到了“和”。一说和乐,一说和谐。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佛陀提示给我们的生命的智慧。

      家庭的和谐是全家的幸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人的幸福。社会的和谐是全社会的幸福。一个幸福的家庭失去了和谐,还有什么幸福可言?一个不幸的家庭,很可能就因为失去了和谐。而不和谐,不和合,家庭之内的恶斗,相残相害,内伤内耗,自我杀戮,对这些家庭悲剧,我们应该有自省精神,应该有知惭知愧的良知。人无自省,人无惭愧之心,人就要退化到“禽兽不如”了。

      我们探讨和谐,和谐在那里?和谐不是商品,你有钱买不到。和谐不在别人那里,你去找也找不著。和谐只能在你自心,和谐是你内心的创造。这个内心的创造,只能源於你对和谐的觉醒,你对和谐的颖悟。你有和谐的觉悟,你才有和谐的认知,才会有和谐的坐言起行,才有和谐的人格健康。所以,我说和谐是佛陀软化我们的生命智慧。





      和谐不是没有矛盾,不是没有冲突,不是没有烦恼。有矛盾,能自我平衡;有冲突,能自我化解;有烦恼,能自我解脱。我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山不转水转、水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心转。”心一转,海阔天空,得大自在。所以,和谐就在自心,和谐就在放下自我。佛教讲慈悲喜舍,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此,人只有舍弃自己,让自己融入整体,做到“无我”,亦即放下我见,我执,才能和谐。恰切地说,人应该学习佛教的包容性,宽容性,能互谅互让,慈悲待人。不能包容,不能自我调整,就永远无法和谐。包容就是尊重别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别人的不同点。宽容就是宽待别人与你的分歧。只有包容、宽容,才是文明,才是礼貌。礼貌与文明就是一个人的道德习惯。我们养成了道德习惯,构建了内心的和谐心态,那么,舍弃自己,就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依靠自身内在的能量,自我平衡,自我修养,超越自我。所以,和谐就是跨越自身的障碍,就是跨越自身的樊篱。和谐就是关怀他人,利益他人。不过,利益他人,也必然利益自己。懂得“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佛法真理,和谐就是自助自强,和谐就是自爱自尊。和谐是生存的质量,和谐是生命的养分。和谐就是生死相许,和谐才是人间真情。因此,从个人来说,和谐是人品识见,和谐是胸襟大度,和谐是人格风范。从家庭来说,和谐就是平安,和谐就是健康,和谐就是清福,和谐就是好运。只有自我内心创造了和谐,我们才能实现家庭和谐,继而实现与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也才是学佛者的道心、清净心、平等心。

      我们佛教是理性的宗教。我们宗教徒应该站在人类良知的窗口,责无旁贷地做社会理性的代言人,人类良知的代言人,化解各种短见的愚痴的嗔恨与冲突,拒绝生命关怀的冷漠,走出生命意义的迷茫,抛弃生活方式的腐败,制止行为品质的邪恶,坚持我们的正信——把遗忘了的东西,失去了的东西找回来,这就是人的心灵的发现,人的心灵的回归,人的心灵的自觉。一切从心开始。让我们把和谐,把幸福回向人类,感恩佛陀,感恩人类,感恩一切众生。






之五:善心的力量



      向外寻求安乐是不可靠的,只会苦得筋疲力竭,而且永无止境,永无满足。

      纵然仅运用大乘转念的一个技巧,也是最好的保证。例如,可运用一偈祈请文:“至尊上师大悲者,如母众生恶障苦,今皆成熟于我身,我之善乐予他人,众生俱乐祈加持。”

      遇到任何情况,仅运用这一偈祈请文,也将不断生起菩提心,舍己爱人。菩提心的修持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它给自己的保护远胜于几百劫生生世世学习空手道来保护自己。了悟菩提心是无可伦比的。

      只要不改变自己的心,总会有敌人伤害自己。即使拥有比世间微尘总数还多的核子武器,也无法去除自己及他人的妄念;即使拥有如虚空般多的核武器,也没有意义。不但不能保证,反而只会带来伤害。与善心相比,这些核子弹的力量是完全不足道的。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有菩提心,我们就可以和枪、弹、军队及警察道别了。

     “一天一个苹果,可远离医生;一天一个善念,可远离敌人。”

      如果一个国家全力发展心灵,以善心代替全力发展武器,将不会为其他国家所侵犯。如果一个国家的全部民众,都全力发展善心,会因为善心的力量,而没有被侵略的危险。

      一个国家,不论军事力量发展得多么好,也没有把握永远击败它的敌人。若拥有大量军员及军备就表示永远会赢,是不合逻辑的。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全部重心,都在发展心灵及善心,且每个国民都接受这一责任时,成功才会到来。重心丧失,所有其他问题就接踵而来。

      与其花费数以兆亿计的金钱于国防,不如将这些金钱用来提供大量公共设施,解决许多民生问题,让大家的生活安定舒适。




      智者知道乐与苦全倚仗于心,在自心中寻求安乐,不假外求。心拥有全部安乐之因,在修持转念,特别是在运用苦于成就正觉时,你当明了这些。若忘记思维问题的利益——融合问题与大乘转念,且运用它们于大乘之道上——而只思维问题的短处时,将困难名为“问题”,于是就真的成为“问题”了。因此,是自己的心制造了问题。

      这是用来解释问题的因何以是自心,问题如何源于自己的一种方法,这与思维问题的利益,运用它们于大乘之道上是相似的。当你止息厌恶问题的想法,建立喜欢它们的想法时,你的问题就真的变成有利、美好的事了。

      任何感受到的安乐皆源于自心。从炙热时感受凉风带来的小乐趣,一直到成就正觉的大喜乐,每一份安乐都源于自心,由心所造。

      所有因皆在自心中。既然心中的思维是安乐之因,那么就在心中寻求安乐。由自心中寻求安乐是佛法的基本要点,是佛陀的教法。而转念的修持是自心之最清晰、最善巧的寻求安乐方法。

      自己的安乐并不仰仗于任何外在因素,即是否有人对自己恼怒,或批评自己。有人对自己生气时,如果还之以悲心,你会觉得他们是多么可怜。如果以慈心视之,就能温馨地对待他们,看他们的弱点。运用转念,会视他们为不可思议的珍贵,视之为自己生命中最可贵的人,比成千上万的金钱或堆积如山的钻石还可贵。在所有众生之中,他们是最可贵,最仁慈的。

      不论某人如何以身、口、意,甚至故意伤害你,运用转念,你会觉得他们所作所为对自己发展心灵有无限利益。这种想法使自己非常快乐,并明了快乐源自于心,不是依于他人如何对待你或如何评价你。

      自己认为的问题,源于自心;自己认为的快乐,也源于自己。自己的快乐不依任何外在的事物而定。愚者由外在寻求安乐,四处奔忙,忙忙碌碌地期待、追寻。如果由外在寻求安乐,不仅没有自由,也绝不会完全满足。无法看清任何事情,无法作出正确判断。而且,总是有许多问题,甚至有来自敌人及窝贼的危险,很难完全满意或成功。无论乌鸦由其嘴中亲自喂多少食物给杜鹃的雏,小杜鹃也不会变成乌鸦。同样,向外求安乐是没有保障的。唯一可确定的,是会苦得筋疲力竭,而这苦是永无满足且永无止境的。

      也许这些教法对你没什么新意。然而,若能将此教法付诸实践,必能立即见到利益。若不能试着修持此法,纵然心中装满多如图书馆的转念教示,问题依然存在。大乘转念是将生命一切问题转化为安乐的最有效方法。尽可能实际修持此教法,才是最重要的。






之六:平常心是道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说:“这里是个好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不一会,另一个小姑娘说:“这里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我陷入了沉思。世人皆生活在高低、美丑、是非、好恶的对立空间里,有人以乐观的心态生活,处世,见到的都是阳光的一面,有人则以悲观的眼睛看问题,触目所及都是黑暗和灾难。到底哪一种心态更好呢?当你以乐观心态去生活的同时,对这世间也多了一份贪爱和执著。世间万有,大至日月星辰,小到颗粒微尘,都是因缘所生,有结合,自然也就有分散的一刻。待到因缘散尽的那一刻又该如何面对呢?



      红极一时的台湾女作家三毛,一向歌唱生活与爱情的美好,一直在文章中呼唤着生命的美丽:“生命真美丽,让我们珍惜每一个朝阳再起的明天”。而这样一位女作家,竟然在1991年以自杀的方式弃世而去,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困惑,到底该如何评定她的悲观与乐观呢?也许,她一向看到的是刺上的玫瑰,但最终却因玫瑰也会残败,凋零而无法以乐观的心态谱写出完美的生命之歌,由于太追求完满,她的生活终于无法再完满了。

      美籍华人张纯如,一位慈爱的母亲、贤惠的妻子、作家、历史学家、人类伟大的人权斗士。在深入调查日军二战中在南京留下的暴行期间,接触的全都是无比残忍和血腥的历史事实,一个个悲惨的故事,反反复复地让她陷入痛苦的深渊,让她由此透视了人性的丑恶。人性中扭曲的东西,会使最令人难以言语的罪恶在瞬间变成平常琐事。 2004年11月9日,她最终由于精神上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压力,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的突然离去震惊了整个世界。她看到的是玫瑰下的刺,因为饱览了人性的丑恶而走入极端,无法发现人性中的良善,生命的美好。





      自杀者所进行的不仅仅是弃绝生命、投向死亡,也是对生存意义的检视与选择。生存的意义何在?究竟该如何面对生活中荣辱、得失呢?佛陀说:“平常心是道”。也就是说,不着苦乐两边而行持中道,通过对世间万物的正确认识,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这一切,得失随缘。


      禅宗有这样一公案。有一位禅师有三个弟子,有一天,师父问三人:“门前有二棵树,荣一棵,枯一棵,你们说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大徒弟说:“荣的好”。二徒弟说:“枯的好”。三徒弟说:“枯也由它,荣也由它”。看啊,无论你选择前两者中的哪一种心态,都会产生得失之心,因受外境影响而或喜或悲,如枯也由它,荣也由它,则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皆可泰然处之。






之七:茶与寺院



      佛教重视坐禅修行,息心静坐,“不动不摇,不逶不倚”,禅思悟道,通常坐禅长达数日,久坐困乏,因而具有清心提神的茶叶便应运而生,成为佛家信徒们的座上品。同时,佛家持淡泊的人生态度,抑欲忌荤,提倡素食,清淡茶汤无疑是最佳饮品,且茶性净洁,久钦助人寂静斯文,为佛教平添一层神秘色彩,更与僧人结下不解之缘。据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大兴禅教,学禅务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相仿效,遂成风俗。”许多僧人嗜好饮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对僧人遍遍饮茶的风气,古代诗人陆容有诗咏道:
  “江甫风致说僧家,
  石上清泉竹里茶;
  法藏名僧知更好,
  香烟茶荤满袈裟。”



      佛教对饮茶很讲究。寺院内设有“茶堂”,是禅僧讨论教义、招待施主和品茶之处;禅堂内的“茶鼓”,是召集僧众饮茶所击之鼓,寺院有“茶头”,负责煮茶献茶,寺院前有数名“施茶僧”,施惠茶水。佛寺里的茶叶称作“寺院茶”,寺院茶按照佛教规制还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普茶”;化缘乞食的茶,称作“化茶”。而僧人最初吸取民间方法将茶叶、香料、果料同桂圆、姜等一起煮饮,则称为“茶苏”。到宋代,余杭径山寺还举行“茶宴”和“半茶”活动,并且发明把嫩芽茶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的“点茶法”对促进民间饮茶习俗普及有重大作用。据说,古代虔诚的佛教徒,总是以鲜花一束,清茶一杯,奉献于佛前,因而,逐渐在民间流传着“茶禅一体”“茶佛一味”的说法,将茶佛文化融为一体。



      随着饮茶之风的兴起,许多饮茶大师出自寺院里。唐代陆羽,曾是竟陵寺僧人,嗜茶且精于茶道,后被誉为“茶圣”、“茶神”,所撰《茶经》是世界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唐代著名诗僧释皎然善烹茶,能诗文,写下许多有名的茶诗。

      茶与佛事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它们之所以相生与共,这与其历史起源有关。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这恰好与茶在中国被广为栽培同时间,佛教盛于唐,与饮茶习俗遍及中国也几乎同步,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从地点看,高山峻岭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最适宜茶树生长,同时,高山密林远在红尘之外,是追求“远避尘世、静宜诵颂”的佛教建寺庙最理想的地方。茶与佛事基于各自理由,一同扎根于高山。纵观茶史,茶经历了天然采集到人工裁培的漫长转折岁月过程,首开茶树培植之先河的大都是寺院的僧人。现今仍享有盛名的西湖龙井茶,是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在天竺翻译佛经时,从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天台山带去的。四川雅安的蒙山茶,相传是西汉蒙山甘露寺禅师吴理直所栽,称为“仙茶”。庐山云雾茶是晋代名僧慧远在东林寺所植;江苏洞庭山碧螺春茶,是北宋洞庭山水月院山僧所植并制“水月茶”。黄山松谷庵、吊桥庵、云谷寺所产黄山毛峰、武夷山天心观所产大龙袍,及徽州松萝庵的松椤,云南大理的感通茶、浙江普陀山的佛茶,天台山的罗汉供茶,雁荡山的毛峰茶等,都是产于寺院的名茶。






之八:生命如泥



      我们将生命以泥巴为喻,泥巴捏成一尊佛像,我们看了一定起恭敬心、欢喜心,然后我顺手一搓,佛像成了猪像,各位的感受马上变了。事实上,这泥巴现猪像时没减少,现佛像时也没增加,前者不贱,后者不贵。我们还可把它揑成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百景以及种种众生相,由此产生欣厌苦乐许许多多不同的感受,我们的生命就是在这里面打转,每种现象都是一个假我。

      从这无尽可能性的生命泥巴里,我们每一个人塑造了自己现在这副德性,都还不错,却也大致都不满意,一边怜他惜他,一边嫌他厌他,而不去发现当下之我相,实乃无尽生命泥巴之一相而已,由此识得无我而不顾影自怜或自暴自弃,由此识得生命万象轮转不息,喜怒哀乐只如幻影,生老病死皆同空花,莫为一时之得而狂,莫为一时之失而丧。

      你可以是个伟大的艺术家,像毕卡索一样,能画出各式风格的画作来。一般人哭时就不知道笑了,像有些女孩子为了某事闹情绪,跟男朋友或父母呕气,如琼瑶式电影演的那套,冲往房间将门反锁,躲在里面不出来,谁去敲门都不理,只是赖在床上,抱著枕头,把生命的泥巴揑成一个可怜的泪人儿。其实这也蛮好。有时候我们喜欢看别人哭,像可爱的小孩子,谁不想把他逗哭一下呢!但这一哭若是持续不停,会惹人恼的啊!伤心的女孩啊!你何时噗哧一笑呢?悲中有喜,哀中有乐,悲哀中喜乐性不失,喜乐中悲哀性不减,当人临终时又何以不悟“绝处逢生”呢?

     《金刚经》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证明一切相皆属虚妄,但千万别以为我要学佛,那这块生命泥巴都不揑,什么像都不造,这是在自己的意识上营造出一个一无所有的境界,还是森罗万象中之一相,如同泥巴不揑,一团在那儿,一团也是像,三角形、四方形、梯形皆像,而泥巴根本无像。如X光照人,片子现出一具白骨,但若以化学角度来看,则人全身只是一堆有机组合,而物理学却可能将之视为一片能场或力场,究竟生命本相为何?

      生命无相,如数学之N。N是1?还是—1?或者N是日月山川?还是风雨雷电?或者它是赵李钱孙的富贵穷通史?一切众生共此一N,佛家唯识学名第八阿赖耶识(如来藏)。一一众生就此各据一方,窃以为己,即第七末那(我执)识。其所据之点如泥巴揑其一端所现出的样子,则属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五识的范围。而於此产生分别形像,如大小高低、东南西北、美丑好坏等作用的即第六分别意识。此四层次识的归类只是就人类身心状况之粗分,实则N乃无限,层次之规划亦可无限。而且,此四层识分析时似有其先後次序,终究却如镜照万物,万物远近分明,入镜则同时映现,一体共存。

      N在道家相当於众所周知的无极,以O代表,也就是无尽,以无尽故,无极化太极,太极就是太尽,无所不及,无所不尽,因此生两仪、生四象,衍生万物以达无穷,正是《维摩诘经》所说的尽无尽法门。






之九:心的容量





      古时候,一位老和尚有个老是爱抱怨的弟子,老和尚决定要开导他一番。


  有一天,老和尚派这个弟子去集市买一袋盐。

  弟子回来后,老和尚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待盐溶化后,喝上一大口。

  弟子喝完后,老和尚问:“味道如何?”

  弟子皱着眉头答道:“咸得发苦。”




      随后,老和尚又带着弟子来到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撒进湖里,然后说道:“再尝尝湖水。”


  弟子弯腰捧起湖水尝了尝。老和尚问道:“什么味道?”

  “纯净甜美。”弟子答道。

  “尝到咸味了吗?”老和尚又问。

  “没有”弟子答道。

  老和尚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弟子说道:“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这则小故事,虽然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它的寓意很深邃。老和尚的那个爱抱怨的弟子,在老师的教导下,明白了一个真理,同样是一包盐,当溶于一杯水的时候,尝一口咸的十分难受。可是当其溶于一湖水的时候,却丝毫感不到咸的滋味。由此我们得出一个有关人生的道理,生活中固然有不少烦恼与痛苦,只要善于扩展心胸,把以前认为特别严重的事情看淡,把过去无法放下的困扰逐渐解脱,我们的心境便会出现奇妙的改变。当心量拓展到了相当宽广的时候,我们就会摆脱烦恼、忧愁的的生命状态,转变为幸福,喜乐的无悔人生。






之十:人生如诗





      我以为,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的一生恰如诗歌。人生自有其韵律和节奏,自有内在的成长与衰亡。人生始于无邪的童年,经过少年的青涩,带着激情与无知、理想与雄心,笨拙而努力地走向成熟。后来人到壮年,经历渐广,见闻渐多,涉世渐深,收益也渐大。及至中年,人生的紧张得以舒缓,人的性格日渐成熟,如芳馥之果实,如醇美之佳酿,更具容忍之心。此时处世虽不似先前那么乐观,但对人生的态度趋于和善。再后来就是人生迟暮,内分泌系统活动减少。若此时吾辈已经悟得老年真谛,并据此安排残年,那生活将和谐、宁静,安详而知足。终于,生命之烛摇曳而终熄死,人开始永恒地长眠,不再醒来。



      人们当学会感受生命韵律之美,像听交响乐一样,欣赏其主旋律、激昂的高潮和舒缓的尾声。这些反复的乐章对于我们的生命都大同小异,但个人的乐曲却要自己去谱写。在某些人心中,不和谐音会越来越刺耳,最终竟然能掩盖主曲;有时不和谐音会积蓄巨大的能量,令乐曲不能继续,这时人们或举枪自杀或投河自尽;这是他最初的主题被无望地遮蔽,只固此缺少自我教育。否则,常人将以体面的运动和进程走向既定的终点。在我们多数人胸中常常会有太多的断奏或强音,那是因为节奏错了,生命的乐曲因此而不再悦耳。我们应该如恒河,学她气势恢宏而豪迈地缓缓流向大海。


      人生有童年、少年和老年,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种美好的安排。一天要有清晨、正午和日落,一年要有四季之分,如此才好。人生本无好坏之分,只是各个季节有各自的好处。如若我们持此种生物学的观点,并循着季节去生活,除了狂妄自大的傻瓜和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谁能说人生不能像诗一般度过呢?莎翁在他的一段话中形象地阐述了人生分七个阶段的观点,很多中国作家也说过类似的话。奇怪的是,莎士比亚并不是虔诚的宗教徒,也不怎么关心宗教。我想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他对人生秉着顺其自然的态度,他对生活之事的干涉和改动很少,正如他对戏剧人物那样。莎翁就像自然一样,这是我们能给作家或思想家的最高褒奖。对人生,他只是一路经历着、观察着离我们远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10-4-27 13:23: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般若白莲 于 10-4-27 16:27 编辑

[美文收藏]:陌上红尘,可有摆渡人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谐老。——《国风.邶风〈击鼓〉》
      他们说季节是人心中的年轮,一日一日流动的光芒里,你终于忘不了的和总是放不下的,就那么沉淀下来,一圈又一圈,镂刻在离灵魂最近的地方。人们常常浑然不觉,只是当某一天惊讶的看到镜中自己褶皱的容颜时,才始发现,原来沧桑年年有痕。







      古诗里写,微风起于青萍之末。而我对着陌上窗前喧嚣的红尘常常地想,那些爱或者不爱的问题,那些情与恋旖旎纠缠里的风生水起,是起于哪里,又会止在何方。亲爱的朋友啊,我们各自重逢在各自的生命里,这一切的一切,你懂,还是我懂呢?





      看着人行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带着各自的悲欢离合,迎面而来,又要擦肩远去,光阴本就是这样嬗递的吧,而人行走在尘世里,原来,莫不如此脆如蝶衣。





      就这样忽然的心血来潮,好想去一次江南古老的村落,好想去走一趟,那条长长窄窄的青石小巷,听听跫音回响,也好想,坐一次渡船,俗世里溺水三千,就让光阴为桨,渡我去彼岸,别去担心此岸的繁华如花我是否会留恋,只是陌上如烟的红尘里,谁,是那个摆渡的人?





      佛箴里说红尘无爱,那么,请允许我就此掸下这一袖的繁华吧,无论在前世今生渡我的,是那瓣红莲还是那片绿叶,我只想在暮色苍茫的渡口前略过浮烟,不染纤尘。

      而亲爱的,你还记不记得那些悠悠光阴里的古老故事。一个男子所钟爱的女子嫁人了,而新郎不是他,他伤心欲绝,准备爬上断崖一死了之。断崖上有一个寺庙名曰白云,在男子跳下去的一刹那,白云寺的方丈拉住了他。施主,方丈掌心合十轻轻地说,你想不想随我来,看一些东西你再跳也不迟。男子疑惑地随他走进了禅房,方丈拿出一个钵,用袖子随意地拂了一下,男子探过头去,他发现钵里是另外一个世界。一个女子赤身裸体僵死在路旁,过往的行人要么掩鼻而过,要么只是轻轻地摇一下头,但没有人停下来。过了一会,一个****赶考的书生路过这里,他实在不忍心看到女子赤着身任人观望,迟疑了一下,便脱下了自己的外套盖在了女子的身上才转身离去。又过了一些日子,另外一个好心的过路人,募集了一些银子买了一口棺材,埋葬了女子。钵里的画面至此渐渐隐去了。男子还是不解。施主,老方丈摇了一下头说,这就是你的前世今生啊。路边躺着的女子,是你今生所钟爱的人,你,是第一个路人,那个赶考的书生。而娶她的,是第二个埋葬她的人。你与她有缘,因为她要还你前生的一衣之恩,所以她今生要陪你走过这一程,可她最终总要离去,因为她今生需要以身报答的,却是那个前世埋葬她的人。那么,你还要跳吗?方丈闭口不再多言,转身离去。男子彻悟。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生命虔诚温柔,而我们路过的风景,爱过的人,遗憾过的往事,那一场一场又一场的阴差阳错,那些长长人生路上旧日足迹今朝回望的一径轻寒,原本就是如此的简单,是吗。可那些曾经许下的诺言,那些过往日子里如荷般怅然的心事,那每一个猝不及防的瞬间啊,真的就可以这样一笔带过吗?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少个朝代的女子守望着的古老诺言就在这个有雨的黄昏从我的掌心渐渐泛化开来,象浮叶落花一般,将我的文字染的班驳陆离,也禁锢住了我的笔,而亲爱的朋友啊,我可不可以就此拉住你的脚步,留你细听,这些方方正正的字体堆积起来的,请别认为它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或许是我的笔太钝了,怎么就透不过这层薄薄的纸背,而我所想告诉你的那些关于生命和光阴的真实的东西,它们依旧静静的停泊在岁月的倒影里,不曾稍离。





      那么今世,爱了就爱了吧,请握住那双手,别在茫茫的红尘中丢了彼此,就这样一直走下去,走到天荒地老,走到岁月的尽头,走到奈何桥的那一头,在端起孟婆汤的那一刻,也要在心中感恩,这一生,谢谢你陪我走。

      要么此生,错过了就错过了吧,不要遗憾,不要怨恨,不要无休止地追问,更不要在谁是与谁非中纠缠不休,俗世本如错综复杂的黑白牌理,缘里缘外的喧嚣纷扰铭刻在三生石畔,我们能相遇已是不易了啊。所以,我才想告诉你,不要轻易去伤一个人,也学着忘记那些牵牵缠缠和恩恩怨怨。生命里那些来来往往的人啊,无论他陪你走过多远,请在注定分离的时候,好好说一声再见,从此,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互不相欠,各奔幸福,即使在梦中遇到了,也不要打招呼,就这么笑一笑擦肩而过吧,九转轮回里永不相见。既然爱成往事,情已错过,又何必在心底苦守,那一地阑珊。

      这一去应该有轮回吧,人生本就如一蓑烟雨,满河长风。谁可以永恒不变的守谁一辈子,什么又叫做真正的长久?季节里的流光如沙,转眼就是沧海桑田,多少沉如磐石的诺言啊,今朝它们在哪里。

      所以,借一叶舟给我,陌上红尘三千,请渡我去彼岸,传说那里有岁月熔炼的安宁,也传说,日日随流水,行到水穷处,就该是坐看云起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10-4-27 17:13:23 | 只看该作者
  一笑泯恩仇



  “千百年后,无论天上人间,回首前尘,一笑泯恩仇。”

  这是《大珍珠》里夏沐霖和白珍珠之间的约定。

  夏家与白家就仿佛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家一样有着纠缠不清的世仇。稍有不同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虽也真心相爱,但却是以殉情的方式化解了两家的仇恨。而大珍珠与夏沐霖虽然最终是童话里王子和公主的那种结局,但是两家人死伤的代价可谓更加惨重。

  人类良知的眼睛啊,到底是被什么东西遮挡住了?是不是只有在生和死面前,功名利碌,爱恨情仇才不那么难以割舍和放下?弥留之际的翻然醒悟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为恨就泯灭了曾经拥有的一切,那么心里留下的就只有痛苦。恨比爱还重要吗?为什么爱的尽头只能是恨?如果真的如此,那不如像佛菩萨那样把小爱变成大爱,去爱所有的众生。其实罗密欧与朱丽叶,白珍珠与夏沐霖就是凡间的菩萨,他们都舍弃了自我,成全了别人,转小爱为大爱。

  一念迷是凡夫,一念觉就是佛菩萨。最难做到的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就看自己想不想去成全别人,更成全自己那潭如湖水般清澈的心了。只需将心念一转,那暗随流水到天涯的悲凄便会渐入行云流水、风淡云清的佳境。

                                   
2009年02月14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10-4-28 11:37:59 | 只看该作者
《电影2012》观后小感及【主题曲歌词】



  刚刚看了《2012》,真的是百感交集。

  灾难让人类觉醒,也让心灵靠近。在生于死面前,人性得到上天的考问,也回归到极限。


  我们都渴望平等,都需要爱。所以,从今天开始,爱所有的生灵吧,当然更包括至亲至爱的人。忘记一切烦恼和怨恨吧,我们的心田里原本就只有爱的种子。


  亚当.兰伯特《奇迹降临的时刻》



  it's late at night and i can't sleep(夜已深我无法入睡)

  missing you just runs too deep(对你的思念太深)

  oh i can't breathe thinking of your smile(想念你的笑容我几乎不能呼吸)

  every kiss i can't forget(每个亲吻我都无法忘记)

  this aching heart ain't broken yet(每颗疼痛的心还没有碎)

  oh god i wish i could make you see(上帝我希望我能让你了解)

  cuz i know this flame isn't dying(因为我知道激情还没有消退)

  so nothing can stop me from trying(所以没有什么能阻止我努力)

  baby you know that(亲爱的你知道)

  maybe it's time for miracles(也许已是奇迹降临的时刻)

  cuz i ain't giving up on love(因为我不能对爱放弃)

  you know that(你知道)

  maybe it's time for miracles(也许已是奇迹降临的时刻)

  cuz i ain't giving up on love(因为我不能对爱放弃)

  no i ain't giving up on us(我不能放弃我们)

  i just want to be with you(我只想与你在一起)

  cuz living is so hard to do(因为生存是如此不容易)

  when all i know is trapped inside your eyes(当我只知道要沉沦在你的眼里)

  the future i cannot forget(对于未来我无法忘记)

  this aching heart ain't broken yet(这个疼痛的心还没有碎)

  oh god i wish i could make you see(上帝我希望我能让你了解)

  cuz i know this flame isn't dying(因为我知道激情还没有消退)

  so nothing can stop me from trying(所以没有什么能阻止我努力)

  baby you know that(亲爱的你知道)

  maybe it's time for miracles(也许已是奇迹来临的时刻)

  cuz i ain't giving up on love(因为我不能对爱放弃)

  you know that(你知道)

  maybe it's time for miracles(也许已是奇迹来临的时刻)

  cuz i ain't giving up on love(因为我不能对爱放弃)

  no i ain't giving up on us(我不能放弃我们)

  baby can you feel it coming(亲爱的你能感觉到它的来临吗)

  you know i can hear it, hear it, the souls(你知道我能听见它听见它灵魂听得到)

  baby, you feel, they feel you(亲爱的你感觉他们感觉到你)

  you know it's time(你知道是时候了)

  baby you know that(亲爱的你知道)

  maybe it's time for miracles(也许已是奇迹来临的时刻)

  cuz i ain't giving up on love(因为我不能对爱放弃)

  you know that(你知道)

  maybe it's time for miracles(也许已是奇迹来临的时刻)

  cuz i ain't giving up on love(因为我不能对爱放弃)

  you know i ain't giving up on us(你知道我不会放弃)

  you know i ain't giving up on(你知道我不会放弃)

  oh i ain't giving up on us(我不会放弃)




  第二首片尾曲《Fades like a photograph》歌词



  演唱者:Filter乐队



  Have you ever seen the stars at night and wonder 你曾否在夜中凝视繁星

  Why so bright (so bright) 思考,它们为何如此明亮

  Have you ever seen the sunset on a cloudy night 你曾否在一个多云的夜降临前,凝视夕阳

  And wonder why tonight 想到,为何是今晚

  And maybe there's just one time with you 也许这一辈子只能和你在一起一次

  I want to remember for eternity, for eternity 我想永远的记住你。永远。

  Photographs taken like memories of you they disappear 曾经的照片,就像关于你的回忆一样,开始褪色

  Colors of your eyes they fade with time 你眼睛的颜色,随着时光消逝,从我的记忆中变的模糊

  They just can't stay clear, yeah 那颜色开始模糊不清

  Fades like a photograph 就像你的照片一样,我开始凋零

  Just want to bring you back 只想让你回到我身边

  Have you ever seen the bottom of the ocean 你曾否从飞机上看着海洋,直到深深的海底

  From a plane, what a sight 这是如此的壮观

  Have you ever seen the sunrise 你曾否在冰雪覆盖的山顶上

  In the snow cap mountains from twilight 从晨光中看着太阳升起

  And maybe there's just one time with you 也许这一辈子只能和你在一起一次

  I want to remember for eternity, for eternity 我想永远的记住你。永远。

  Photographs taken like memories of you they disappear 曾经的照片,就像关于你的回忆一样,开始褪色

  Colors of your eyes they fade with time 你眼睛的颜色,随着时光消逝,从我的记忆中变的模糊

  They just can't stay clear那颜色开始模糊不清

  Photographs taken like memories of you they disappear 曾经的照片,就像关于你的回忆一样,开始褪色

  Colors of your eyes they fade with time 你眼睛的颜色,随着时光消逝,从我的记忆中变的模糊

  They just can't stay clear, yeah 那颜色开始模糊不清

  Fades like a photograph 我像你的照片一样开始凋零

  Just want to bring you back 只想让你回来

  yeah,yeah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2-24 00: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