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anni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颜文伟医生的有关帖子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09-12-10 16:00:08 | 只看该作者
青少年不宜玩笔仙
发表时间:2009-08-18发表者:余金龙 (访问人次:563)
    近期,诊治了几例因玩笔仙而出现精神症状的病例,毫无例外,都是青少年,有的经适当治疗后很快就好了;有的可不好治疗,特别是幻听很难消退;有的就像上了瘾一样,天天想玩,父母都阻止不了,那其诱发的精神症状当然也就难治了。

 玩笔仙诱发精神症状的机制,类似于我们的催眠治疗,两者都是在催眠易感情境下发生。不过,催眠治疗是在医生或治疗师的正确指引下消除精神症状,促进心智的成长;玩笔仙却是在迷信观念的误导下诱发精神症状。

    类似于催眠诱发精神症状的现象,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有时也可见到,有一外科护士,忙碌了一个上午,差不多12点时,来到护士办公室,想坐下来休息一会,这时,有一外科主任刚做完一台手术,踱着方步,也来到护士办公室,想找人说说话,见该护士坐在那里闭目养神,爱开玩笑的他即刻低头站在该护士面前,一脸肃穆,口中念念有词:“×××,你永垂不朽,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 他恭恭敬敬鞠完三个躬后,就二话没说,离开了护士办公室。他万万没想到,这下玩大了,该护士即刻脸色发青,全身发抖,并出现明显的幻觉,看见自己的尸体,上面盖着白布。送来我们医院时已是4点多钟,当时我正在做心理治疗,等我看她时,已是下午5点多钟,她已经恐惧了整整一个下午。

    当这位护士忙了一个上午,累了,在办公室闭目养神休息时,此时实际上已处于一种催眠易感状态,那位外科仁兄的整蛊,类似于我们催眠技术中的混乱技术,即刻就将该护士导入深度催眠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09-12-10 16:01:54 | 只看该作者
美国FDA警示抗癫痫药物有增加自杀想法和行为的风险
发表时间:2008-05-18发表者:余金龙 (访问人次:601)
  最近,美国FDA警示抗癫痫药有增加自杀想法和行为的风险。而抗癫痫药物在精神科的使用非常广泛,用于多种精神疾病的治疗,如各类双相障碍、多种难治性精神疾病和兴奋冲动等行为,并且近年来抗癫痫药物在精神科的使用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所以美国FDA的警示应引起我们重视。

  从我个人的用药经验来看,不觉得抗癫痫药有增加自杀想法和行为的风险,并且抗癫痫药稳定情绪,应该有减少自杀的作用。但FDA既然有此提示,我们还是要多留意。

  正在服用抗癫痫药的患者,通常不应因此而擅自停药或减药,而应多与自己的医生沟通,遵医嘱服药。

  目前在精神科常用的抗癫痫药物有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奥卡西平、托吡酯和丙戊酸盐。

评论
卡马西平只可控制当时不可以短根
游客(来自湖南省衡阳市的网友) 2008-08-29 14:06
希力舒(好药.山东荷泽生产)反正我儿吃了很好.以后怎么样??????
我儿三岁误吃老鼠药"好猫老鼠药"而得病.后遗症癫痫病.都吃了这些抗癫痫药物有卡马西平、加巴喷丁、拉莫三嗪、奥卡西平、托吡酯和丙戊酸盐。无效。而改吃希力舒抗癫痫药.效果一直保持如今.(今年十八岁.中考考进省重点中学) 药物宜人而已.能控制住就算好了.同一种药物(药名).不吃两家厂生产的药.药含剂量不准.切记............ 保佑患者身体健康....................
pjfdd(来自浙江省的网友) 2008-08-14 16:01
我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评价卡马西平我2004年开始服用卡马西平抗癫痫药,当时我由于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引起癫痫发作,医生让我服用此药,不但癫痫不发作了精神也平稳了
游客(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市的网友) 2008-07-17 14: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09-12-10 16:03:06 | 只看该作者
P-450酶与药物相互作用(一)
发表时间:2008-03-13发表者:余金龙 (访问人次:351)
药物联用现状:越来越普遍

如美国对双相障碍的治疗:The use of three or more medications increased from 3.3% in the 1970s to 9.3% in the early 1980s ,34.9% in the late 1980s ,43.8% in the early 1990s.

昨天有一个医学生向我咨询关于治疗的问题,他自己也是一位双相障碍患者,他目前联用3种抗抑郁药(喜普妙、赛乐特和瑞米隆),还有3种情感稳定剂。导致这种不合理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换药不彻底,常常是换药过程中病情好转,于是换药过程停止,新药不再加,旧药不再减;随着病情反复波动,于是服药品种越来越多。

2、合理药物联用是必要的:

有一本关于精神药物联用的参考书,其中有这样一名话:The best clinicians—those sought out as tertiary referral sources,or experts used for consultation—often practice polypharmacy.Those who do it expertly are leaders in their field .可见药物联用之重要。

3、重视药物相互作用:

我国已有西药制剂和中药制剂各5000余种,西药处方药3200多种,联用方式2.8×1015。精神科常用药物也有100余种,必须重视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何谓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由于药物之间或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了原有的理化性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排泄)或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从而改变了药物的药理效应和毒性作用。

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一种药物影响另一种药物与受体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改变后者的药理效应。如硝基安定单独用药过量极少发生死亡,但是若与酒类或巴比妥类合用,却大大提高了死亡率。如三环类抗抑郁药的增压效应。

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即一种药物使另一种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另一种药物的血浆浓度,进而改变其作用强度。

绝大多数精神药物的相互作用发生在代谢阶段,且通常与P-450酶活性改变有关。P-450酶系统主要位于肝脏,参预药物的分解和代谢。

5、关于羟化作用:

许多精神药物经羟化作用分解,羟化作用是药物分解的“限速步骤”,而羟化作用受P-450酶催化,当P-450酶受到抑制或诱导时,所有通过该酶分解的药物的代谢速度都会受到影响。

6、酶的抑制:

酶的抑制是指它的作用受到阻断或减慢,通常在首次服药后就可出现(停止是滞后的),常常是由于两种或多种药物竟争同一种酶,其临床意义取决于药物浓度升高的水平。

7、酶的诱导:

酶的诱导作用在首次服药后2天内就可出现(开始是滞后的),常常是由于药物或底物导致酶的合成增加或活性增强。

8、药物相互作用作用后果:

协同作用:1+1=2或1+1=3;

拮抗作用:1+1<1。

9、重要的相关知识:

n3A3/4与2D6分别占所有P-450酶1相代谢的50%和30%。

n临床上最常见的P-450酶抑制剂是抗抑郁药:氟西汀、丁胺苯丙酮、尼法唑酮、帕罗西汀、氟伏沙明等。

n2D6有遗传多态性,约10%至20%人群缺乏2D6,亚洲人达15%。这可能是有少部分病人服用SSRI出现明显副作用的原因。

n如果抑制同一种P-450酶的几种药物同时使用,可能导致明显的临床反应。

n临床上最常见的、作用最强的P-450酶诱导剂是卡马西平。

n吸烟诱导1A2,降低氯氮平、氟伏沙明、氟哌啶醇、丙咪嗪、奥氮平、氨茶碱等浓度。

n雌激素和口服避孕药主要经3A4代谢,3A4的明显诱导剂(如卡马西平和拉莫三嗪),可能会导致激素替代治疗和口服避孕的失败。

n酶的相互作用给药时比较容易想到,但在停药时往往容易忽视,如停卡马西平,可导致有些未停用药物的血浓度升高。

10、p-450酶的交互作用的后果:

⑴使临床表现复杂化;

 ⑵对于治疗指数窄的药物(如TCAs、抗心律失常药,止痛药),有时会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如五羟色胺综合征,死亡率是11%);

 ⑶加重经济负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09-12-10 16:03:34 | 只看该作者
P-450酶与药物相互作用(二)
发表时间:2008-03-13发表者:余金龙 (访问人次:508)
11、如何处理?

n分析P-450酶交互作用要考虑以下因素:药物相关因素与病人相关因素。

n将自己常用的药物列表,如经2D6代谢的药物有哪些?其抑制剂?诱导剂?

n还可上网查找,网址:http://medicine.iupui.edu/flockhart/

n监测药物浓度:如服氯丙咪嗪的病人加氟西汀,先测氯丙咪嗪血浓度,再加氟西汀,并将氯丙咪嗪剂量减半,4至7天后再测氯丙咪嗪血浓度,根据血浓度调节氯丙咪嗪剂量。

n熟悉一些常用药物的重要的P450资料:如:

氟西汀是2D6的强抑制剂,可戏剧性地增加TCAs浓度;其代谢产物去甲氟西汀对2D6和3A4的都有强抑制作用。氟西汀增高苯妥英浓度161%(163例),并与其副作用相关。

氟西汀增高卡马西平、氟派啶醇、氟奋乃静、氯氮平(50-100%)的浓度。氟西汀联用心得安、美托洛尔有出现严重心率减慢,传导阻滞的报导。氟西汀联用心痛定、异搏定、西沙必利等药都应谨慎。

病例:患帕金森病15年,长期用安坦与Selegiline治疗,因出现抑郁症状加氟西汀20mg/天,2天后出现烦躁和坐立不安;加罗拉,2周后出现多疑,好斗和行为混乱。停罗拉,加氟派啶醇,3天后因紧张症症状、不语、木僵入院。检查:明显的记忆和注意力损害,人物地点定向障碍,幻听,幻视,情绪抑郁,失眠,厌食,精力缺乏,言语缓慢不畅。考虑是部分5-羟色胺综合症,经住院治疗后好转,住院费用17213美元。

注意:要特别注意可抑制单胺氧化酶的非抗抑郁药,如Selegiline,有些抗结核病药可抑制单胺氧化酶。

帕罗西汀是2D6的强抑制剂,20mg/天增加去甲丙咪嗪浓度和奋乃静峰浓度。氟伏沙明是1A2、2C19的强抑制剂,可增加米氮平(50-100mg/天,3-4倍)、TCAs(100mg/天,高达4倍)、氟哌啶醇(50-300mg/天,1.8-4.2倍)、阿普唑仑、三唑仑、氯氮平(5-10倍)、奥氮平(约2倍)。有病例报道联用氨茶碱出现氨茶碱中毒反应:室性心动过速、癫痫等副作用,应避免联用。抑制利他林代谢,可能增加肝脏毒性。

西肽普兰经2C19代谢,是相对较弱的3A4、2C19、2D6抑制剂。

左洛复是相对较弱的2D6和3A4抑制剂,但中小剂量时对2D6作用较小。

万拉法星是相对较弱的2D6、3A4、或其它P450酶的抑制剂。

丁胺苯丙酮是2D6的强抑制剂,最好是不与氯氮平联用。

尼法唑酮是3A4酶的强抑制剂,可增加阿普唑仑、三唑仑等的浓度。

锂盐:增加其浓度的药物有:NSAID、ACE、利尿剂和某些抗菌素;锂和氟西汀或氟伏沙明联用有几例锂中毒和五羟色胺综合征的报导。

卡马西平既是3A4的底物,也是1A2、3A4诱导剂,几乎所有精神科药物(除锂盐外)都受其影响,降低妥泰浓度、拉莫三嗪浓度达40%。

奥卡西平与卡马西平相似。

丙戊酸:增加拉莫三嗪浓度(可能有其它机制)、延长其半衰期,卡马西平降低丙戊酸浓度。双丙戊酸是相对较弱的2D6抑制剂,明显增加拉莫三嗪浓度。

利他林增加TCAs浓度,提示是通过P450酶,加用时减少TCAs剂量是明智的。

苯二氮卓类,尤其是阿普唑仑和三唑仑经3A4代谢,氟伏沙明或红霉素(强3A4抑制剂)可增加其镇静作用和副作用。

丁螺环酮经3A4酶代谢,氟伏沙明、葡萄柚或酮康唑增加其浓度。

氟哌啶醇的代谢已研究多年,目前仍未完全弄清楚,有证据表明2D6、3A4和1A2都不同程度参预其代谢,氟伏沙明增加其浓度。氟哌啶醇与TCAs相互抑制,联用时都需减少剂量。

氯氮平受1A2、3A4影响,2D6也有参预。氟伏沙明或红霉素、氟西汀和帕罗西汀都增加氯氮平浓度。

利培酮经2D6、3A4代谢。9例用利培酮治疗稳定的病人,加氟西汀20mg/天,利培酮浓度升高4倍。

n病例:SP,病程22年,已稳定4年,利培酮6mg/天已16个月(利培酮浓度22ng/ml,9-羟利培酮浓度30ng/ml)。→加卡马西平800mg/天后,病情复发,查浓度为分别8ng/ml,11ng/ml;→于是加利培酮9mg/天,停卡马西平,再查浓度分别为40ng/ml,75ng/ml;→病情好转,利培酮减到6mg/天,查浓度分别为27ng/ml,35ng/ml。

奥氮平经1A2代谢。卡马西平、吸烟明显降低其浓度,加速药物排除。氟伏沙明、环丙沙星增加其浓度。

奎的平主要经3A4代谢,受3A4诱导剂的影响。苯妥英明显降低其浓度,清除率可增加5倍。

n 齐哌西酮(主要是醛氧化酶),甚少受P450酶影响。

阿立哌唑经脱氢、脱羟、和N-脱烃由2D6和3A4代谢,有报导其代谢不受肝肾功能影响,30mg/天与锂盐或丙戊酸钠合用并未出现代谢异常。  

以上个人资料,仅供临床医生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09-12-10 16:04:28 | 只看该作者
英国NICE抑郁症治疗指南(一)
发表时间:2008-04-18发表者:余金龙 (访问人次:899)
一、在基层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对抑郁症进行筛查
在基层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应对抑郁症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如过去曾患抑郁症的患者、导致残疾的躯体疾病患者、或其它精神健康问题,如痴呆患者。


二、谨慎等待(Watchful waiting)
对于本人不愿接受治疗干预的、或专业医务工作者认为不需要治疗干预也可以康复的轻度抑郁症患者,应该安排进一步的评估,通常是在2周内。


三、轻度抑郁症患者是否使用抗抑郁药物?
不推荐在轻度抑郁症患者刚开始治疗时就使用抗抑郁药物,因为这样做的风险-效益比差。


四、专业医务人员指导下的患者自助(Guided self-help)
对于轻度抑郁症患者,专业医务工者应考虑推荐基于认知行为治疗(CBT)的“指导下的患者自助方案”。


五、短期心理治疗
对于轻度和中度抑郁症患者,应该考虑使用针对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技术(如问题-解决疗法、短期认知行为治疗和心理咨询),通常在10到12周内接受6到8次心理治疗。


六、使用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SSRI)
如果在普通医疗服务(routine care)中使用抗抑郁药物,应选用5-羟色胺重摄取抑制剂,因为SSRIs的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相当,但较少因副作用而中断治疗。


七、耐受与成瘾,停药或戒断症状
医生应该告知所有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尽管抗抑郁药物不会导致耐受和成瘾,但减药、停药,或偶尔漏服药时,可能会出现停药症状或戒断症状;这些症状通常轻微,并且常是自限性的,但有时也会很严重,尤其是突然停药的时候。


八、如果病人开始呈现严重的抑郁
如果病人开始呈现严重的抑郁,应考虑联用抗抑郁药物和个体认知行为治疗,因为联用的费用-效益比好过单独使用抗抑郁药物或CBT。


九、抗抑郁药物的维持治疗
对于近期曾有2次或2次以上抑郁发作者,或发作时造成严重功能损害的患者,建议抗抑郁药物维持治疗2年。(注:译者个人认为维持治疗时间应因人因病而异,不可一概而论)


十、难治性抑郁症的联合治疗
对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应考虑联合使用抗抑郁药物和认知行为治疗。

注:1、以上为本人摘译的英国NICE抑郁症治疗指南的开始部分,若与原文有出入,则以原文为准。
  2、该指南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仅供精神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09-12-10 16:09:59 | 只看该作者
治疗抑郁症新药欣百达(Duloxetine,度洛西汀)的药理作用机制、优势、劣势、副作用、靶症状、剂量
发表时间:2008-01-21发表者:余金龙 (访问人次:1520)
1、 抗抑郁作用机制:

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HT的重摄取,提高中枢去甲肾上腺素和5-HT的功能;

致5-HT的1A受体和beta肾上腺素受体脱敏;

微弱抑制多巴胺的重摄取,可能提高中枢多巴胺的功能;

前额叶(该部位缺乏多巴胺转运体)多巴胺主要通过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而灭活,度洛西汀因而增加该部位的多巴胺功能传递;   

2、药代动力学特征:

清除半衰期约12小时

通过2D6和1A2酶代谢,是2D6的抑制剂,对1A2酶抑制作用弱,联用通过2D6酶代谢的药物时需要考虑到

晚上一次服用延迟吸收可达3小时,但清除率约增加三分之一

3、优势:

伴躯体症状、疲乏和疼痛的抑郁症病人

迟滞型抑郁症

非典型抑郁症

难治性抑郁症

4、劣势:

有尿道和前列腺疾病的病人(如男性老人)

对“恶心”反应敏感的病人

5、靶症状:

抑郁情绪

精力缺乏,动力不足和兴趣减退

睡眠障碍

躯体症状

疼痛

6、副作用:

失眠、镇静作用

恶心、腹泻、食欲减退

性功能障碍

出汗

轻微血压升高(Up to 2mmHg)

尚未有过量致死的报道

目前尚无明显增加体重的证据,还需积累更多资料

7、禁用:

未控制的狭窄的闭角型青光眼

同时服用MAOI或甲硫达嗪

大量喝酒的病人

对度洛西汀过敏的病人

8、特殊人群:

妊娠:C类药物,需权衡利弊和知情同意

肾功能损害:轻度通常不需调整,终晚期不推荐使用

肝功能损害:不推荐使用

心功能损害:慎用

老年人:最好是低剂量

儿童:缺乏资料,慎用,注意观察药物激活已知的和未知的双相障碍和自杀观念,儿童用药需告知父母或监护人

癫痫病人:慎用

高血压病人:需监测血压

9、剂量:

抑郁症:起始剂量:40mg/天,必要时增加到60mg/天;个别病人可能要增加到甚至超过120mg/天,但临床资料十分有限

应激性尿失禁:40mg,每天2次

神经性疼痛和纤维性肌痛症:剂量同抑郁症,还需积累经验

目前国内仅有60mg剂型,开始用药时可能有些不便

10、如果疗效不好:

考虑调整剂量、换药或联用其它药物;

考虑心理治疗;

考虑是否服药依从性不好;

考虑重新评估,看是否误诊或共病;

考虑是否治疗激活了潜在的或基础的双相障碍,此时需要联用或换用情感稳定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楼主| 发表于 09-12-10 16:11:11 | 只看该作者
服抗抑郁药多属浪费?
发表时间:2008-02-28发表者:余金龙 (访问人次:929)
最近广州日报转载英国媒体的披露(2月17日):一项最新的实证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多数无效,抗抑郁药的效果被大大夸大,服用抗抑郁药很多时候根本不能改变抑郁症状,抗抑郁药只不过是精神上的“安慰”而已,认为服抗抑郁药物是浪费。


服抗抑郁药物真的是浪费吗?我不这样认为。

1、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症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已半个多世纪,其疗效得到了上千万病例的证实,也得到了大量临床研究的证实,其中包括许多临床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2、从现有的临床研究看,具体到某种抗抑郁药物,大约只有60%左右的病人有效,而安慰剂的疗效也有40%左右(注:很多内外科疾病的安慰剂疗效达30%-40%),两者疗效相差20%左右。可别小看这20%的疗效不同,通过换用或联用其它抗抑郁药物,80%以上的抑郁症病人可取得良好疗效,而安慰剂间的联用或换用则不增加疗效。英国的研究报道认为抗抑郁药物与安慰剂疗效相差不大,而否认抗抑郁药物的疗效,是不科学的。

3、研究方法还存在争议的单个研究结果在大众传媒上披露,我认为是不严肃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很可能会误导大众,产生不良后果。

4、根据我个人的临床经验,单纯的内源性抑郁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疗效是肯定的。目前西方国家对抑郁症的诊断存在扩大化倾向,他们调查的抑郁症终生患病率高达20%,远高于我们国内的调查结果,这其中可能包括了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强迫症、癔症、躯体化障碍、疑病症和神经衰弱等疾病,这些病人单用抗抑郁药物的疗效大多不好。例如焦虑症、强迫症、癔症、躯体化障碍和疑病症的首选治疗方案是心理治疗,抗抑郁药物只能作为辅助治疗。如果他们的研究包含了这些病例,肯定会影响研究结果。

5、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是非常讲究的,有人说是一门艺术,每一个病人的用药方案都不同,急性期治疗时,有可能每天都在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治疗方案稍有不同,其疗效就可能相差甚远。临床研究时,所有病例都用同样的剂量和固定的加药方法,这也会影响疗效。

6、关于抑郁症的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对于内源性抑郁症,目前最被医生们认可的、疗效最肯定的还是抗抑郁药物治疗。也有相当多的研究发现心理治疗,尤其是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与抗抑郁药物接近,但心理治疗的费用也不低。

7、具体到一个病人,是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还是用心理治疗?或其它治疗方案,如电休克治疗?因病人的病情特点和医生的特长而异。在我们科,多采用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但也有少部分病例单用心理治疗。

8、关于抗抑郁药物与自杀的关系,几年前广州日报的记者曾采访过我,并有文章发表,这里不再重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09-12-10 16:13:32 | 只看该作者
一个网瘾儿童的可怕幻觉
发表时间:2008-01-03发表者:余金龙 (访问人次:419)
是一个11岁男孩,经常上网已1年多了,近半年来几乎每天至少要上网3个小时,通常是一放学回家就上网,吃饭时也不停下来,直到深夜,周末更是整天上网。

以前很懂事,爱做家务,爱学习,现在变得不爱做家务,不爱学习了,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脾气越来越坏,容易冲动,如果父母要他停下来去做家务,他就发脾气,若父母强行关电脑,他就骂人,甚至动手打父母。

2周前的一个晚上,忍无可忍的父亲终于将他的电脑咂烂了,这一下可麻烦了,他拿刀追着他父亲砍,父亲躲入自己房间,他就砸烂门锁,用砖头朝父亲砸过去。事后他告诉他母亲:他用砖头砸父亲时,见到父亲后面还有一个头上长着两个牛角的人。

2周前的周六上午,他父母带他来到我的诊室,他母亲详细介绍了病史,其中的一句话她重复讲了多次:“我当初真不该替他报了电脑兴趣班,好后悔!”

他父母是广西人,来广州打工多年,在南海买了房子,为了儿子的教育,他们还是很舍得花钱,但很少有时间管孩子,母亲爱玩麻将,经常不在家,父亲工作很忙,教育方面也是以打骂为主。

我详细询问了他的幻觉,他说:“共出现过4次,是在我发很大脾气时才有,那个人紧跟在我爸的后面,头上长两个牛角,样子很恐怖,手里还有刀。”“当我用砖头砸过去时,砖头通过他的头,但伤不到他,真是很奇怪。”“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那个人的样子,我在网上也没见过。”

                               诊断:网瘾

治疗:

1、支持性心理治疗结合家庭治疗

2、 联用了小量情感稳定剂


上周六第一次复诊,出乎我的意料,情况明显好转,每天上网都自觉控制在2小时内,还有一个晚上没上网,父母都因此很开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09-12-10 16:16:28 | 只看该作者
人之初,性本私?(一)
发表时间:2008-03-30发表者:余金龙 (访问人次:412)
一、人之初,性本私

从受精卵发育成胎儿,到出生时的婴儿,再经历儿童、青少年到成人,从身体形态和生理功能、大脑结构及功能的改变上看,反映了从低级动物进化到高级动物,再进化到人类的漫长演变过程。刚出生时的婴儿更多的表现为动物的属性,就这一点而言,人之初,性本私。

二、无私是人类大脑最高级中枢的功能

从婴幼儿发育到成人的过程中,人的动物属性逐渐消退,人的高级属性逐渐形成。这一方面是由于教育和周围环境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类独有的大脑最高级中枢(如前额叶皮层)逐渐发展成熟,最高级中枢是由于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大脑改造而形成的。

最高级中枢贮存了人类高级属性的信息,如大公无私、诚实善良、和平友好等。人类低级中枢的结构和功能与动物中枢相似,贮存了动物也有的低级属性的信息,如自私、多疑、被害感等。由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抑制作用,因此,成年人的行为多表现为无私善良。

但当大脑功能受到损害时,往往是最高级中枢最易受到损害;当最高级中枢受到损害时,对较低级中枢的抑制作用就减弱,较低级中枢就出现脱抑制性兴奋,存储在较低级中枢里的自私功能得以释放,出现自私行为,这就是为什么有些老人越老越自私的主要原因,因为当大脑功能老化时,最高级中枢最先受到影响,出现反老返童现象。所以,当家里老人越来越自私,越来越难相处时,应多一些原谅,多一些理解,这不是他们自己能控制得了的。

有很多精神疾病是因为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而损害了大脑高级中枢的功能,出现较低级中枢脱抑制性兴奋的症状,如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被害妄想。过度劳累、长期饮酒、吸毒、高压力下工作、人际关系极度紧张、失恋、贫血、脑肿瘤、脑血管意外、脑外伤、严重躯体疾病、抑郁症、躁狂症等情况下,也容易出现被害妄想,其机制也是因为这些因素损害了大脑高级中枢的功能,并且这类病人在临床上容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若能及时识别这些因素,他们的被害妄想通常比较容易治疗。

有人曾做过实验,将一批大学生随机分为2组,给其中一组大学生的大脑通电,干扰其高级中枢的功能,另一组不通电,然后送他们每人一百美金,结果通电组更多的人收下了那一百美金,结果表明高级中枢的抑制功能减退后,低级中枢脱抑制性兴奋,人们就会出现自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无私的人其高级中枢的发育可能更成熟一些。

三、人都有自私的一面

    自私这个低级中枢的功能,被高级中枢抑制着,但并不表示它就不存在了,它时不时会冲破抑制而表达出来,所以人都有自私的一面。

我还没见过一点自私都没有的人,除非他是超人。

有的人高级中枢功能较弱,低级中枢功能强大,出现反抑制,因而表现出更多的自私,这就是我们平时见到的自私的人。

有一家电话公司调查了500个电话,发现“我”字用了约3900次;当你拿到一张集体照时,你首先要找的是你自己在哪里。这些无意的行为表明每个人首先关心的都是他自己。

既然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如果你的好友、你的亲人、或你的同事有某些自私行为,甚至可能是对不起你的行为,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要学会原谅他们,大可不必为此耿耿于怀,因为我们自己也有自私的时候。

多一些宽容,你和你身边的人都多一些快乐!

注:以上个人观点,仅供临床医生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发表于 09-12-10 16:17:47 | 只看该作者
这和抑郁有什么关系啊?
有点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楼主| 发表于 09-12-10 16:19:51 | 只看该作者
人之初,性本私?(二)
发表时间:2008-06-03发表者:余金龙 (访问人次:419)
四、收藏好你的自私,学会真诚关心他人!

1、案例:一个爱照镜子、爱笑、爱唱歌的女孩

某大学大二学生,自从上大学后,同学们就发现她较孤僻,有时叫她也不理,带有敌意。爱照镜子,常对着镜子自笑,有时一照就照半个小时,也不理这种行为是否影响到在宿舍看书的其它同学;有时半夜起床吃东西,床被摇来摇去,有时早晨5-6点钟就起床唱歌,影响同学休息,同学叫她不要这样,她就骂人。有时见有同学要去洗手间,她就先冲进去,占着洗手间半个多小时不出来

她的同学认为她精神有问题,于是由她的同学和老师送来我处门诊,检查发现她并无精神病性症状,主要是一个个性问题,只知道自己,从来不想想他人的感受。

2、自私是可以收藏的

尽管我诊断她没有精神病,但学校仍要求她退学,怕出意外。她父母当然是坚决不同意,与学校再三商量的结果就是:除非医生写证明她能继续读书,否则就得退学。学校把包袱和责任踢给了我,也许是因为我也是来自农村,深知农村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的不容易,最后我还是为她写了可以继续读书的证明,但我也跟她讲了条件:1、她必须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和不良行为,一言一行都要考虑对周围人的影响,否则,若老师和同学再送她来,就不再为她写证明;2、她母亲必须在广州住一个月,每周陪她来接受一次心理治疗。

到现在一年有多了,目前仍然每月就诊一次,每次都由她表姐陪伴看病,治疗效果比我预想的还要好一些。开始时,她老师还经常电话询问她的病情,约一个月后就没联系了,也就说明她的情况不用老师担心了。她也会间中告诉我她与同学相处友好的信息,如哪个同室同学过生日请她一起去吃饭等。

这是一个在压力下成功收藏自私的案例,从某种意义上讲,从自私到无私,也是适应环境的结果,并导致大脑相应结构的改变。经验表明无私的人更能适应环境,从而获得更多生存的机会和更多的利益。

3、收藏好自私,利人利己!

“范跑跑”范美忠老师可能是一个不会“收藏”自私的典型,不仅自己因此名誉扫地,而且在社会上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突遇地震,地动山摇,若还能沉着冷静,指挥学生先逃走,那不仅是一种美德,那是英雄行为,值得全人类敬重。但不可能人人都是英雄,独自逃命,其实也是情有可原,毕竟逃命是我们和动物都有的一种本能,在那要命的时刻,往往是本能发挥作用,还来得及想到要先救其他人,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所以,我们不要因此而过度指责当事者,幸存者也不要因此而过分自责,他们都是突发天灾的受害者。

有一位妻子因丈夫独自逃生,而要求跟丈夫离婚,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我们人人都有自私的一面,都有自私的时候,尤其是在我们都没有遇过的突发地震的时候。诸葛亮如此聪明强大,也希望“保全性命于乱世”。

范美忠被臭骂,主要因为他是位老师,这个话题不好讲,很沉重。

范美忠不应将自己的独自逃命行为和思想公之于世,这有如香港艳照,独自逃命和性都是一种本能行为,都不应挂在网上,命相学家说:如此有伤天理。范美忠为人师表,广为宣传自己的自私行为,会给很多人,尤其是会给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如果人人都学范美忠,在危难时各顾各,那将家不成家,社会不成为社会。

范美忠的辩白也许只是为了逃避自己良心的谴责,这总比没良心的人要好一点。我想此刻他肯定也还在痛苦中思考:自私的我,无私的我,谁才是我?

这又何苦呢!自私的我,无私的我,都是我。还是孔圣人说的好:止于梦者为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09-12-10 16:20:33 | 只看该作者
疑病症
发表时间:2008-09-14发表者:余金龙 (访问人次:1133)
疑病症患者有疾病恐惧心理,这种疾病恐惧可分为2种类型:目前已患某种疾病的恐惧和将来会患某种疾病的恐惧。有的病人同时有这2种恐惧,当小刘感到眼周有些轻微疼痛时,他害怕自己已得了脑肿瘤,他还担心自己会患眼疾,怕自己会双目失明。

疑病观念与目前已患某种疾病的恐惧密切相关,也与将来会患某种疾病的恐惧相关,目前已患某种疾病的恐惧多见于病情严重的时候。当面对他们认为与疾病相关的刺激时,如身体异常感觉或其它躯体变化,有疾病恐惧的病人就会出现害怕和焦虑;当暴露于疾病相关的信息时也会变得焦虑,如医学类电视访谈节目,他们会认为他们已经患了电视正在介绍的病种;接触看上去有病的人也常常让他们感到焦虑不安。

2种疾病恐惧在功能上是相关的,可以并存,也可以相互转换,目前已患某种疾病的恐惧可导致他们害怕患其它的疾病。小李在工作中经常接触某种有毒溶剂,他认为他的免疫系统已因此严重破坏,他为此感到非常恐惧,他还有疲劳和鼻粘膜充血,他认为这就是他免疫系统被破坏的证据。同时他还怕有一天他会因流感而倒下,因为已没有了免疫抵抗力,因此,他的流感恐惧继发于免疫系统被破坏的恐惧。反过来,将来会患某种疾病的恐惧也可以转变为目前已患某种疾病的恐惧,小陈7岁时出现过一次严重的虾过敏反应,差点要了他的小命,长大后,他一直害怕自己会因某种过敏反应而死去,容易过敏的高蛋白食物他都拒绝吃,如果吃某种食物后有一点点不适,他也会去医院看急诊。最近一次,他吃香蕉后感到喉咙有点痒,他认为喉咙痒是过敏反应的症状,即刻就恐惧万分,忙呼120急救。

    两种恐惧都与死亡恐惧有关,疑病症病人常有高度的死亡恐惧,死亡恐惧的程度比其它躯体形式障碍病人更为明显。叶先生是一位疑病症患者,每次从广州去深圳,他都要带一个朋友,开始由他的朋友开车,上广深高速后不久就由他自己开车。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上广深高速前,可以看到广州火葬厂,上广深高速后,又可见到一块墓地。我都不敢看,让我想到死亡,所以我找朋友帮我开车,这样我就可以闭着眼睛经过那里。”“两年前我岳父因心脏病死亡,一年前我的一位深圳好朋友又突然死亡。我很怕自己也会突然死亡,小时候我家很穷,我现在的经济状况很好,我不想死”。

岳父和好朋友相继死亡后,叶先生开始常有一些胸闷、心悸等症状,叶先生于是怀疑自己也得了心脏病,在广州多家大医院诊治过,能想到的检查都反复检查了,除了脂肪肝和血脂有些高外,既查不出有什么明显的异常,治疗也无效。尽管医生再三保证他的心脏没问题,医生保证后他也能舒畅几天,但没多久他又开始怀疑自己有心脏病。

因为对心脏病的过分忧虑,后来又出现失眠,因失眠来找我看病,到现在已接受了半年的认知行为治疗,失眠和胸闷心悸等症状都已消失,目前仍在接受巩固治疗,以预防复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楼主| 发表于 09-12-10 16:24:18 | 只看该作者
医生,护士,院长,还有后勤人员,共同参与的治疗
发表时间:2009-08-16发表者:余金龙 (访问人次:372)
有一天,渥斯特医院院长说:“我真希望有人能想出办法医好露丝。”

于是我进一步打听露丝的情况。原来她是个非常漂亮娇小的十二岁小女孩,言谈举止相当吸引人,令人会不由自主地喜欢她。她的外在表现非常端庄有礼,而院中所有的护士却会对来此工作的新护士提出警告:“避开露丝,她会撕坏你的衣服,伤到你的手臂和腿!”

初来乍到的护士,往往难以置信如此甜美迷人的十二岁女孩竟会有如此行为。露丝则会要求新来的护士:“可否请你带给我一个蛋卷冰淇淋和一些糖果?”

新护士多半会帮她这个忙,而露丝往往在接过糖果后首先甜美地道谢,接着再以一记空手道劈向对方的手臂,或是撕坏对方的衣服、使劲踢打对方的胫骨,或是猛踢对方的脚。这正是露丝标准的例行公事,并且乐此不疲。她同时也喜欢每隔一段时间,便将病房墙上的壁纸撕扯得四分五裂。

我向院长透露了一个医治她的妙方,并询问我是否可以接手这个案例。他听完了我的主意后说道:“我想这个方法应该会奏效,我也知道有位护士一定很乐意协助你完成任务。”

有一天,我接到了呼叫:“露丝又在翻天覆地了。”我立即赶向病房。露丝已把四面墙上贴的壁纸全都撕了下来。我马上替她撕毁了床单,还帮助她将病床整个拆掉。我甚至还进一步帮助她打破了所有的窗户。当时正值隆冬时节,我立即提出建议:“露丝,我们联手把墙上输送暖气的通风口拔掉,再把内部管线扭断。”于是我坐在地板上与露丝共同使劲地拉扯,终于弄坏了室内的暖气设备。当然,在来到病房之前,我早已事先通知过医院的工程人员。

完毕之后,我环顾室内说道:“这儿没什么可以破坏的了,我们到别的房间去吧。”

露丝似乎有些迟疑:“你确定非要这么做吗?艾瑞克森医师?”

我表示:“当然,挺好玩的,不是吗?我认为这事可真有趣。”

当我们经过走廊走向另一间病房时,看到有一位值班护士站在走廊里。当我俩经过她身旁时,我出其不意地凑上前去将她的制服撕得四分五裂,这位护士于是脱去了制服,仅仅穿着内衣裤站在那儿。

露丝说话了:“埃瑞克森医师,你不该做出那样的事情。”她立即跑回房间,将那些早已被撕坏的床单拿出来披在受害的护士身上。

经过此事,她变乖了。我令她亲眼目睹了自身行为的破坏性。当然,那位受害的护士正是院长介绍给我的工作伙伴。她经验丰富,而且与我同样十分投入这个“闹剧”,其余的护士则全吓呆了。此外,几乎所有的医院同仁都对我的行径感到不可思议,只有院长和我本人充分同意如此行为是正确之举。

露丝事后曾借着逃离医院、怀孕生子并将孩子送人领养等行径向我还以颜色。不过,最后她还是自愿返回医院接受治疗,并从此成为一名十分合作的病人。两年后,她主动要求出院并在餐厅找到一份女侍的工作。随后,她遇见了一位年轻人,与对方结了婚,并再度怀孕生子。目前,就我所知,她的婚姻依旧美满并已拥有了两个孩子。露丝终于成为了一位称职的母亲和受人欢迎的公民。



  这是埃瑞克森医生治疗的案例,估计目前我们国内还没有精神科医生会这样治疗病人。这需要超强的技术、信心、热情、胆量,还有院长、护士和医院后勤人员的配合,缺一不可。不过埃瑞克森在这里使用的技术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混乱技术、不按常理出招、“回映”技术,这些都是埃瑞克森在催眠治疗时惯常使用的技术(余金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楼主| 发表于 09-12-10 16:25:04 | 只看该作者
口吃:利他林的副作用?
发表时间:2008-03-17发表者:余金龙 (访问人次:2499)
  Mark D.Simms是美国儿科教授,在儿童多动症的研究和诊治方面造诣很深。他曾多次来华讲学,他认为中国的多动症患儿非常复杂,单由儿科医生诊治是不够的。因此,他这次来华讲学时,同时带来了他的治疗团队,包括儿童神经科学家Richard Jacobson和儿童临床心理学家Grizzle。他们三位教授除了作专题讲座外,还亲自示范了他们团队如何评估、诊断和治疗多动症病例。他们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令中国医生受益非浅。
  昨晚Simms教授和Grizzle教授还共同为多动症家属进行培训,并非常认真地解答了很多家属的问题和咨询。他们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对患者及家属的关爱,让我们深受感动。
  有一位多动症患儿的母亲的问题给我印象很深:“我的小孩服用利他林后,治疗效果很好,但出现口吃,请问口吃是不是利他林的副作用?”
  Simms教授说利他林没有口吃这个副作用。
  患儿母亲又补充说,她后来又两次试用利他林,每次用药时出现口吃,不用时口吃消失。但Simms教授仍认为口吃不是利他林的副作用。
  我对Simms教授的说法持有疑问,今晚一回家,就特意查了一下文献,还真没查到利他林导致口吃的报道。但查到匹莫林导致口吃的文章,不止匹莫林,其它很多精神药物可导致口吃,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不过,这些药物既可导致口吃,又可以治疗口吃,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胆碱能、多巴胺能或去甲肾上腺素能机制,或这些递质的平衡问题。
  利他林与匹莫林是同一类药物,既然匹莫林可导致口吃,那么利他林也有可能导致口吃。
  利他林主要是通过抑制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回收和增加其释放,提高中枢去甲肾上腺素,尤其是多巴胺的功能,从而治疗多动症。因此,利他林从作用机制上看,也有可能导致口吃。
  我的另一个解释是,该小孩可能有一个害羞、易紧张的个性,也就是说他有易患口吃的素质。当他患多动症后,天不怕,地不怕,所以他没有口吃。当利他林治好他的多动症后,他本来的个性就显现了,因而易患口吃。
  对该小孩的治疗,我的建议是:
1、由于利他林治疗效果好,可考虑继续使用。
2、联合家庭治疗和行为矫正技术,以便能降低利他林的剂量,从而减轻利他林的副作用。
3、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矫正其口吃。
4、必要时可用药物矫正口吃这个副作用,如试用心得安、泰必利等药物。
5、若以上步骤无效,可考虑换用其它多动症药物,如择思达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楼主| 发表于 09-12-10 16:26:29 | 只看该作者
收获
发表时间:2008-12-17发表者:余金龙 (访问人次:817)
今天上午,一位老人来到我的诊室,带一本他儿子今年博士毕业典礼上照的相集给我看。老人问我还记不记得他儿子的样子,看着相集上那位带着博士帽的帅哥,我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相片上那位帅哥是我的病人,6年前大学毕业,毕业一年多,换了3家公司,都是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而辞职的,认为同事讲他坏话,针对他,公司领导故意为难他。从第3家公司辞职后,就死活不愿去工作了,长期闭门不出,将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連家人也不多理,常常是晚上通宵上网,白天整天睡觉。

他父亲是高级知识分子,退休前是他那个行业的协会负责人,但面对他儿子这种状况,却是束手无策。儿子长期呆在家里,連门都不出,更不用说去医院看病,家人不愿,其实也不敢强行带他去医院诊治。

最后,他父亲通过亲戚找到我,那时我还在广州市脑科医院工作,他的亲戚是脑科医院我的同事。我在他家跟他谈了半个多小时,之后在我处治疗至今,已4年多,这也是我跟他的唯一一次面谈。

当时诊断是精神分裂症,以后的治疗都是他父母来医院反映病情,我根据他父母反映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约半年后,他父亲说他已经上班了,又过了差不多2年,他父亲说他已经当了他们公司南中国地区的一个经理,真是有点让我难以置信。后来,他父亲又说他去香港某知名大学读博士,今年博士毕业,今天他父亲特意带他毕业典礼上的相片给我看,还给我描述了毕业典礼上的见闻,说校长要在每个博士的头上用一根棍子敲一下,还给我的其他病人和家属讲述他儿子的治疗效果和成就,鼓励其他病人一定要好好接受治疗。言语之间,看得出老人那种经历艰难之后的收获,发自内心的高兴,他以他儿子为自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9-26 01:26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