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黑眼睛,你说得很对。
以下再转载一篇文章:《信仰_冲突_和谐_论从一元思维到多元思维的转变》
信仰 冲突 和谐 论从一元思维到多元思维的转变
申永贞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北京102401)
摘要:以思维的对象为分类依据,思维可以分为一元思维、二元思维和多元思维。一元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起始阶段,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服从、信仰和崇拜;二元思维是人类主观能动性不断发展和膨胀阶段,它的典型特征是对立、冲突、矛盾和斗争;多元思维是在反思二元思维后期阶段所带来的人类发展的困境基础上而产生的注重多元和谐发展的阶段,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交流性、兼容性、有机性、差异性、多样性、共生性和互补性。人类从一元思维到多元思维的转变,使得人类社会行为经历了从信仰状态进入冲突状态又到今天人们追求和谐共生状态的改变。
思维方式作为一种相对固定的思维活动程序和模式,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形成的,它标志着特定阶段上人们理性认识的方向和趋势,体现着人们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总思路。当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重点从史学的角度出发,以思维的活动对象的发展演变为理论依据,把人的思维方式的发展历程分为一元思维、二元思维和多元思维三个发展阶段。这种思维方式的发展变化是在科技的发展和人的认识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思维方式的改变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路线、方针的制定、执行和实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为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这三种思维方式的特点进行全面地分析和理解,把握它们的实质,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构建和谐社会。
一、一元思维
信仰与崇拜
一元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起始阶段,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古代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人们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由度受到很大的限制。在人们的主观意识里就会产生一种超现实的力量,这种绝对的力量或者被叫做神,或者被叫做上帝或天,人们只有绝对地服从于它,才能获得生存。由此,人们的主观意识里就慢慢地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就是人们必须绝对地服从和依附于这种超自然的力量,信仰或崇拜这种力,只有这样才能生存。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一元的、单向的、直线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绝对地信仰和崇拜、不加以思考而绝对认同和服从的思维方式。
这种一元思维方式的特征表现为:信赖性、服从性、依赖性。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阶段,一元思维占了绝对支配性地位。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人们相信 天是主宰万物的绝对权威,所以,在政治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以德配天的主张,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并没有像西方一样塑造一个万能的上帝,但我们却在随后的社会里塑造了君主这一绝对的权威,并在汉朝被董仲舒神化为天的旨意。长期以来,中国人并不信仰鬼神和上帝,但我 们却崇拜权力,认为权力是要绝对地服从的。在西方的古希腊时代,人被看作城邦的动物,强调人要无条件地服从于它。到中世纪,这种一元思维发展到鼎盛时期,塑造了一个万能的上帝。总之,这种思维方式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建立了一个高度的中央集权国家,塑造了一个君主或上帝统治下的世界。在经济结构上强调建立统一的单一经济结构。在个人与国家的制度和法律关系上强调个人对集体和国家或上帝绝对地服从,忽视人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历史发展观方面强调机械历史决定论。在个人发展方面,强调宿命论,忽视个人的自主、自由发展。在文化上,表现为强调某种单一文化的绝对主导和支配作用,否定其他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在古代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只是昙花一现,秦朝的秦始皇焚书坑儒,独尊法家文化,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元、明的存天理,灭人欲,都证明了一元思维对文化的影响。在政治上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奴隶对奴隶主、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更是一元思维的表现。在经济结构上,虽然有了畜牧业和农业以及商业的分工,但它的臣民都认为自己的经济结构是最进步的、是不可动摇的,在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过程中,私有制一直是占主导的所有制结构。当然,一元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在如今的社会中照样存在,只不过,它已不再占主导和支配性地位。例如小的时候,我们对父母的崇拜,上学后对老师的崇拜,青年时期对某些名人的崇拜,老年的时候我们崇拜自己的观点。可见一元思维始终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一生。而这种元的对象或者是很现实和具体到某个人或某一类人,或者是某人的抽象的理论观点和人生态度,或者是自己的某种理想和追求。不管它属于何类对象,都具有对此百分之百的信赖,认为它是天经地义的事,从不去怀疑它的正确性,而且无条件地服从于它,相信它是真、善、美的化身,它是人世间绝对的真理,是未来事物发展的方向,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去维护它的存在。
当然,我们要正确地看待一元思维的作用和价值。一元思维是人们认识能力受有限性制约的产物,是人类思维过渡到二元思维和多元思维的基础阶段,也是必经阶段。虽然从个人的发展方面看,它由于不能很好地适应人类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陷入了完全的服从和依赖的困境,这样毫无疑问就会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限制人的思维的自由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使人类的活动空间和思想空间局限于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之内,形成了孤芳自赏、盲目自大、对外封闭的文化特质,形成了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性格,一种对内盲信盲从、对外敌对排斥的心理态势。但是,一元思维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是依靠知来指导的,而一切认识的发展和提高是建立在价值判断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价值关系,即人们只有认为认识的对象有价值、是真理才促进人们不断地去学习和提高。一元思维对认识对象具有很大的信赖性,认为它是人世间的真理,所以就会不断地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获取相关的知识,并且以极大的热情和干劲投入社会实践中去。正如斯宾塞把人的生命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崇拜、抽象和实证一样,他认为崇拜阶段是人类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批判和创新的基础阶段。
二、二元思维
矛盾与冲突
二元思维是在一元思维的基础上,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发展过渡而来的。随着人类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掌握了一定的自然规律,在遵循自然规律进行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满足了人的各种需要、提高了人的实践能力和对自己能力的认可和自信。人们渐渐由原先的绝对服从和期求采用压抑自己的各种欲望而依赖别物或人而获得生存的阶段转变到依靠自己或人类本身具有的创造性去积极主动地克服各种阻碍而获得解放、满足人的各种要求和需要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出现标志着人类二元思维时代的到来。所谓的 二元是指我们在原来所信赖的 元的基础上又产生一个对自己或人类本身能力绝对信任的 元。产生这个元的目的是要冲破原有的异己力量的限制,实现人类或个人的解放。二元思维发展到后期就会走向极端,表现为主体客体二元分立对峙,以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出发,把自我视为主体,自我之外的一切存在都视为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所以二元思维的时代是二元相互冲突和不断斗争的时代,是自由解放和阻碍斗争的时代。
二元思维的典型特征是对立、矛盾、斗争。而矛盾斗争的双方集中体现为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斗争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斗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斗争层面上,主要表现为把他人和社会仅当作满足自己需要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具有意识能力和人格潜力的主体,从而以一种自居的形态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和观念,来满足个体利益。被压迫阶级和统治阶级的斗争,各种不同政治结构形式和体制之间的斗争,各种信仰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各种经济模式和制度的冲突和斗争多是这种思维方式在现实中的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世界万物。二就是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可见,对立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根据。老子虽然提出了矛盾的思想理论,但他并不主张积极地进取和对立面作斗争,而是处于阴的忍让、退缩地位,相信一种人类所无法逾越的力量道在控制着整个世界和人类的发展。因此,老子的思想属于一元思维模式。孟子虽然看到人民在和统治阶级的矛盾斗争中的巨大力量,提出仁政思想,但目的仍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只有到了明清之际,黄宗羲破天荒地提出变 一家之法为天下之法的口号,太平天国提出平等思想,孙中山的 三民主义才是冲破君主专制思想的体现。在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矛盾和激烈的冲突,人们由开始的惧怕、敬畏自然到不断利用人类所掌握的科技手段肆无忌惮地征服自然,但自然也在默默地摧毁人类的文明成果。在中国,古代人由夏、商的畏惧天经过西周的以德配天,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发展到刘禹锡的人能胜天以及文化大革命提出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既体现人类冲破阻碍获得解放的过程,也体现了一元思维向二元思维的转变,更预示着二元思维发展到极端而最终走向瓦解向多元思维转变的趋势。二元思维用矛盾解释一切现象,承认在自我之外还有一个异己的力量在阻碍限制着人的自由和各种欲望的满足,他们为之奋斗的终极目标就是从这种阶级压迫和自然界的控制中解放出来,所以批判、叛逆、反抗、斗争、征服、解放、自由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人们把整个世界简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己,一部分是异己的力量,而且认为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你不站在我的立场上就是自己的敌人,和我不同就是和我作对,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不是你屈服于我就是我屈服于你,我得不到的东西一旦落入你的手里就会阻碍自己,所以就要破坏掉,甚至认为凡是和自己对立的矛盾的一方的所有东西都是坏的,凡是参与和服务于曾和自己对立一方的人物也要格杀勿论,财物也要毁烧已尽。冷战时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以及认为计划经济是专属于社会主义的而市场经济是专属于资本主义的东西都是这种思想模式下的产物。
二元思维的存在也有其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从二元思维的发生发展历程来看,它是由冲破阻碍获得解放阶段到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阶段。在前一个阶段,它主要表现为克服了一元思维的弊端,从单纯的信赖、依赖到相信人类以及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积极地争取人的自由和权利,同阻碍自己发展的专制制度和自然界作斗争,对人类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二元思维发展到第二阶段,就陷入了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在人格特性方面表现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极端歧视其他种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俗习惯,在政治上大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大国沙文主义,企图把自己的意志、制度、体制强加于其他国家,对他国进行分化瓦解。在文化、信仰方面,极力推行自己的文化信仰而排斥其他文化和宗教信仰,在经济上,极力推行自己的经济模式,而敌视其他经济模式。在人类与自然关系方面,由于过度地对自然进行征服和掠夺,已经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等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二元思维模式走到尽头,最终被多元思维模式所取代。
三、多元思维
和谐与共生
二元思维的后期阶段带来的人类发展的困境,诸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物种濒危、人性异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侵略与对抗、冷战、冲突和战争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人类逐步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整个世界是由复杂的系统构成的,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理论界,系统论、超循环理论、结构耗散理论以及协同论等学科的出现和兴起是推动这次思维变革的主要理论先导。∀从混沌到有序#的作者、诺贝尔奖得主普里高津(IlyaPrigogine)指出: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法,应当超越牛顿思维的束缚,实现 根本性的转变,即转向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性;人们应当认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的世界之中,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的一点小变化,最终能带来行为结果的巨大变化,而并非存在某一始终起支配作用的主导因素。多元思维强调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注重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它并不否定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但它不赞成人为地破坏事物发展所必需的稳定、和谐、有序的环境,把整个世界简单进行主、客二分而片面地强调对立双方矛盾性、对立性和斗争性,它强调各个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有序性、共存共生性,即和谐。随着系统论的出现,多元思维这种观念迅速渗透于各个领域,成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法,这里的多元主要是指多种因素,与二元思维只强调对立性相比,多元思维更强调各种因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共生共存性。
多元思维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交流性、兼容性、有机性、差异性、多样性、共生性、互补性。多元思维是在科技深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随着通讯和交通的发展,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人们交往和交流日益频繁,经济全球化给不同国家所带来的共同利益使人们认识到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那就是:人类社会生活开始跨越国家和地域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全方位的沟通、联系、影响,这一客观的历史进程和趋势使人类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共在与共生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人们开始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崭新的视角观察、认识和建构世界。在哲学方面开始突破主、客二分思维模式,注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在矛盾论中开始突破只强调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开始重视同一性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在学科建设方面开始认识到多种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相通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们不断在交叉学科领域取得很多新的突破和发现;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人们逐步认识到:自然并非人类所恣意和无限征服的对象,人类要在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要把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善、保护相结合,使自然和人类社会共同处在一个良性互动的状态之下;在社会经济领域,人们开始认识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已不再是纯粹对立,它们可以相互兼容和互补,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政治领域,国家、民族开始把自己的发展和其他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以谋求整个人类的共同发展,正如美国的学者拉兹罗所说: 我们现在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不再有任何共同体或国家能够统治其他的所有的共同体和国家,不再有任何国家能够离开其他国家而生存下去。在某种程度上,每一个共同体,每一个国家在经济、生态及领土安全方面都要依赖于其他共同体和国家。在文化方面,人们开始致力于消解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在价值追求、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和歧视现象,建构一种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一种文化认同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和平共处、谋求共同发展、求同存异、着眼于整个大局和长远发展慢慢被国际上各个国家所接受,消除贫富差异、缓解民族冲突和矛盾、拯救边缘文化、救助边缘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的社会、和谐的家庭已经逐渐成为各个国家现时代的主要发展目标,营造一个互倚、互惠、协同合作并能使共生体内的各组成部分在合作中得到优化、进化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多元思维,是在对二元思维的否定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它的出现对于解决由二元思维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另外,从思维发展的整个轨迹来看,多元思维的出现是人类思维水平发展和深化的新阶段。从一元思维历经二元思维再到多元思维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多元思维在本质上强调事物之间的共生共存性,即统一性,和一元思维强调和信赖 一似乎很相似,只不过一元思维的一在多元思维中变成了多,其实这个多,还是抽象出的一即同一性。表面上看,似乎又回到一元思维阶段,但从本质上看,二者是有很大不同的,一元思维中所强调的一是具体的一种文化信仰、一种政治制度或是一种发展模式,而多元思维中的 一是多样性中的 一,是一种既承认文化、发展模式或信仰的多样性又认可其共性即统一性的一种思维模式,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在用多元思维来建构和谐社会、指导人类实践活动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多元思维的精髓以及它同二元思维和一元思维的关系。例如,我们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既要尊重和认可不同阶级、阶层,不同民族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性,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存在和渗透于差异性之中,所以,我们在现实社会实践中要克服只讲差异性、多样性不讲同一性或只讲同一性不讲差异性、多样性的错误做法。另外,多元思维和二元思维相比,克服了二元思维的片面性,是在否定二元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其实这种否定是肯定中的否定,是在肯定二元思维的合理因素基础上的一种否定,所以,多元思维虽强调同一性的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但它并不否定斗争性在推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只是克服了二元思维片面强调斗争性的作用而否定或忽略同一性作用的做法。因此,我们在用多元思维指导社会生活实践、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要注意克服把和谐社会片面理解为无矛盾的一种状态,和谐社会并非无矛盾的一团和气状态,不是不讲原则的忍让和妥协,更不是不讲差别的平均主义,矛盾是和谐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矛盾维持着共生共存的和谐状态,又是矛盾在推动着整个社会从基本和谐到基本不和谐又到新的更高一级和谐的发展进程。因此,和谐只能是一种内含斗争性的相对稳定状态,是矛盾运动整个过程中的特殊状态,我们要重视和谐这一稳定性作用,不要人为地破坏这种和谐状态,同时,也要认识到和谐也是一种动态过程,是在矛盾推动之下的动态过程。只有在正确、深入掌握多元思维与一元思维、二元思维的内在关系基础上,才能正确处理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各种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