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一篇太极拳的文章。我不是在研究气功,也不是对它有什么兴趣,而是因为里面讲到有关呼吸的问题,这也是我一直想要找的,所以,资料里面有关呼吸这方面的问题很适合我的借鉴。我借助这里边讲的人体呼吸的规律和原理来解释我想要说的问题。另一方面,我认为它们和弗洛伊德的理论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只是各自说的角度不同,所表达的目的不同。这些资料我以往都曾经提到过,这次只是对它再进一步理解认识。
[转载]太极 内转丹田(收集的关于丹田内传的文章 )
打拳贵在精神气,精神领起势要惊。精神贯足,内气充足,内劲浑厚,拳术的威力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才能达到冷炸弹脆、见手分离的高级境界,或称太极功夫。拳经云:“太极拳中路,功夫最为先”,“不是别有方,只是中气足”;拳谚亦云: “一功二胆三技巧”,“力不敌法,法不敌功”。所谓拳术的“术”,指的是用的方法,称术法或拳法,也称招法或着法。法虽有万,而万法归一,一就是功夫,对太极拳来说就是内气、内劲或内功,得其一而万事毕。
求内气、内劲或内功的方法称功法。所以,练太极拳必须“拳法、功法、养生法”三法合一。若能三法合一地练习,就能将练太极拳升华到练太极功夫的高度,注重太极拳的内涵、质量及功夫的研究和提高。而不在套路多少、架子高低和动作规范与否的形式上束缚自己。
功法的研究就是内气、内劲、内功的培养和提高,得此方可言拳,舍此无以为拳。气为劲之体,劲为气之用。太极内劲的实质就是意气相合、神气合一;太极内劲的物质基础就是精、气、神;太极内劲的质量取决于习练者本身的精、气、神的质量。所以,欲培养和提高太极内劲,就必须培养和壮大人身三宝精、气、神。精足气足神足则内劲自足。内气、内劲的培养和提高就是修炼太极内功。以功为本、以养为主、以拳为母的有机结合就是太极功夫的内涵。
其关键就在于“拿住丹田练功,拿住丹田养生,拿住丹田练拳”。拳经云:“气不由中心丹田出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必至失败,此内劲之不可不研练也;果能研练至此,则神乎其技矣。”练内功要讲丹田,练养生要讲丹田,练太极拳亦要讲丹田。所谓中心丹田指中丹田,其位置在人体正中,即肚脐深处神阙穴内。
中丹田是先天元气之舍,主生化,司呼吸,中丹田不能呼吸则中气难以达于脐下。古人称之为“中央戊己土,万物由此生”。中丹田之后为后丹田即命门穴,中丹田之下为下丹田即会阴穴深处,中丹田之上为上丹田即两眉正中深处祖窍穴内。上丹田为天门,下丹田为地户。天门主神,地户藏精,气海蕴气,出入在命门,运化在神阙。此丹窍不可不明。行、立、坐、卧不离这个,打拳练功亦不离这个。所以要虚领顶劲神贯顶(上丹田),会阴内收气下沉(下丹田),虚实转换全在腰 (后丹田),周身之气归丹田(中丹田)。能如此,就能拿住丹田练内功,不离丹田运太极。
不离丹田运太极,就是以心为主宰,开合出入皆在丹田。想开时,由丹田向外开;想合时,由外向丹田合;想发时,皆发于丹田;想收时,皆收于丹田。
一动,则气出丹田;一静,则气归丹田;一紧,气由丹田运四体;一松,四梢之气沉丹田。进,则气由后丹田涌向中丹田;退,则气由中丹田引至后丹田;左转,则丹田左转、气沿带脉左转圈;右转,则丹田右转、气沿带脉右转圈;定,则上、中、下三丹田一线穿。周身缠丝螺旋圈皆丹田内转圈之为也。
而又要心息相依,息息归根,根在丹田,道家喻之“无根树”。息者呼吸之调,一呼一吸是谓息。心息相依就是心神意念与开合呼吸融合为一,始终不离;息息归根就是想着丹田的呼吸,听着丹田的呼吸,看着丹田的呼吸,三性归一不离丹田。心息相依息归根,神气合一在丹田,久之则丹田内生气生血,气满丹田,气血旺盛,流布周身,荣华四梢,内强外壮,即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体内又如皮囊之中充足了混元气,内气充沛则内劲浑厚,刚柔相济而浑于无迹,临阵交手时,就能功助拳威,劲贯着中,不发则已,一发如猛虎下山,威势难挡;疾如闪电,迅似炸雷,干脆直射地把对方腾空发放出去。
太极拳是内功拳,特别注重内气、内劲、内功的培养,以功为本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拳法套路和功法单式之中。而拿住丹田练内功是求学内功、求学太极功夫的根本所在和核心,舍此别无他途。
在中医界人士中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元气即丹田气。
“元气之生成来源于先天之精。胚胎之结,中间一点动气,乃先天之精所化生。即后天气海之元气也。得母荫育充盛,发挥作用。后天元气赖精气(笔者按:应是饮食营养的谷气)之不断滋养,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和发育。因此,元气愈充沛,脏腑愈强盛,身体就会强壮。故练功家非常注意培养元气以固根本”。中医学说可以这样讲,但不能应用到太极拳里。否则,就形成是:元气即是丹田气,即后天气海之元气也。此气原本自然存在于气海丹田之处,又何必再谈“气沉丹田”呢?
祖国古代的医学、近代的中医理论都说人体内存在着各种不同名称的“气”。这种“气”在西医中、在生理学中、在解剖学中没有查到,尚须研究、探讨。我们应该承认人体之内存在着这种“气”。但不是我们所讨论“气沉丹田”的“气”。当然,人体内确实存在着不少的气体,大部分是在肺部,其次是在腹部,其他各器官中多少都存在着气体,就连细胞中也有气体存在。可是这些气体不能受意识的支配或体形姿势的变动而改换其所在的位置。也就是说这些气体不能因为人的意念或运动而使它集中、沉落在丹田(小腹)之处。
那么,怎样才能“气沉丹田”呢?根据笔者自身的体会和研究众多老前辈们的论述,结合一般科学道理,论证如下:
1. 先确定丹田的位置
在前面已经把练功家所说的丹田位置介绍出来,也可能有遗漏之处不再补充。一般通常的说法都是指丹田在小腹。难道说只是在表皮上某一点或某一处面积之内吗?不是的。针灸的穴位也不是指表皮处而言,是针剌入到组织内固定的深度后,所感到,发现“得气”的地方。
“丹田”是道家(修道、炼丹之士)说在体内修炼出藏“金丹 ”的地方。当然,这个藏丹之处,也不可能在体肤表面。那么,从皮肤表面算起应当深入到多少尺寸呢?可惜笔者还没有查找到可靠的数据。所以说这个距离是某个发言人自已选定的,笔者现在指定“丹田”具体的位置是在:从小腹隆起的最高点,向身体站立时的中轴线(冲脉)垂直交接处。将此点扩大为团。此处完全符合“ 下丹田”条件的要求。中国人常说:“精、气、神”各有所在之处,它们分居于下、中、上丹田。下丹田藏精,是“练精化气之处”;中丹田藏气是“练气化神之处 ”;上丹田藏神是“练神还虚之处”。现在所说的“丹田”正是居于小肠之间,是营养精华输出的总库房,也是生殖精液的大本营。
2.什么样的“气”才能由意识和形体的改变而移动。
太极拳所说的“气沉丹田”之“气”,实际是人体的“重心”。重心就像水平仪中的气泡一样,在摆放端正时,此气泡居于中心。
3.“气沉丹田”
就是通过身体姿势的改变后,使重心沉降到这种说法的“丹田”处。
重心者,是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地心引力)产生的合力。此合力的作用点就叫做这个物体的重心。人体的重心不像物体那样恒定在一点上。因为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生理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体的体型各异,还经常改变成各种不同的姿势与运动状态。所以人体的重心是随着身体处于生理过程的进行和体态姿势的不同,在一定范围内移动着。根据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端正站立时身体的重心,位于第三骶椎上缘前方约7厘米处,相当于髋关节额状轴的后方高约4~5厘米处。
由于上述的种种原因,重心经常上下、前后、左右地摇摆在5~10厘米的范围之内。
现在谈谈如何能使重心沉降到丹田之处(气沉丹田)。
人在用力、挺立、僵直时都能促使自身的重心向上移动。反之,如果能将全身放松,既便是保持原姿势也可以下降重心。
要让重心下沉到小腹中间,最关键的两个条件是:
1. 在体内要使膈肌活动 有这样的现象,一般人都能感觉和体会到。在做挺胸、挟背、颈椎向后上提的“胸式呼吸”时,就会感觉到自已长高了些,这实际是重心上移的“副作用”。如果按照太极拳诸多的姿势要求“涵胸拔背、松肩垂肘……”再加上深长细柔的“腹式呼吸”,则能使重心降下来。此时重心的升降,主要是依靠膈肌的提(收缩)、沉(舒张)。通常内脏器官的机能活动,不受意识的控制,但骨骼肌和身体的活动确能影响内脏、肺和膈肌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相对的说膈肌能起到调整某些内脏器官的适当位置。因此,“内家”的功夫都主张要“胸空腹实”,就是让膈肌舒松而促使重心向“丹田”下沉,气息出入才能顺畅,心情才能平静,大脑才能排除杂念,进入专心致意的境界。
2. 在体外要使腰部向前挺紧或往后放松,就能使重心升降,对没有练过功的人来说是不易感觉出来。为了确让人知道它是能够移动的,可以做这样的实验。
①会游泳的人,一般都知道要想在水面上仰着漂浮起来,其具体的姿势必须尽量往后仰头把两耳没于水中,而把鼻和口露在外边。这不只是为了便于用鼻和口进行呼吸,也是达到颈和背往后上方挺起来。第二个要点,是要把肚脐露出水面。这样挺胸腆肚的要求,是把腰部用力绷紧,加大腰椎向前凸出的弯度。其目的就是使重心在体内上升。人的两下肢的质量比重大于胸腹腔。为了让较重的下肢也能浮起来,就必须把重心往上提才行,不然是漂不起来的。
②如果是不会游泳的人,下不了深水也不要紧,可以在浴池里体验一下。身体斜坐于水中,后脑靠着水池的边沿两腿伸直。在不改变身体其他部位和姿势之时,如把腰部向前微挺,就能使臀部浮起,如把腰部向后微放松,则臀部自然下沉。这个实验也能说明挺腰、松腰可使重心上升、下降。
因此,要使练功者的重心下沉到丹田处,首先必须要调整好正确的姿态。尤其是内、外两个关键的要领。练太极拳必须要“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互相照应、上下一致、不可偏废。并要练习好特殊的姿势要求。如:悬顶竖项、两眼平正、面部自然、唇贴齿合、舌舐上腭、用鼻呼吸,松肩垂肘、涵胸拔背、松腰叠胯、溜臀裹裆,屈膝折踝,展指(趾)舒掌。
这些要求都是为了让周身的关节和肌肉放松,不能使关节用力合拢和肌肉紧张僵直。同样,精神、情绪、心境、意念也都要放松,平静、安舒、专注。呼吸更要均匀、轻松、缓细、深长。内部因素也是促使人体重心升降的条件。以上所述亦适用于调息、意守的气功功法。气功家讲究前通“三田——玄窍、膻中、气海”,后过“三关——尾闾、夹脊、玉枕”的小周天和通达四肢八脉的大周天。再进一步做到意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如此种种涉及到较高的功夫,都必须先由身形姿势做起,如果不能使身体重心下降到小腹之中的“气沉丹田”之处,其他功夫皆等于白练。或许有的人还没有在主观上意识到要这样做,但功夫深厚者,确能自然达到水到渠成。如果我们在普及、推广太极拳之时,在开始学太极拳之时或将入门之时,就懂得这个道理,学会这种锻炼要领,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谈谈练太极拳为什么要“气沉丹田”。人们通常把形意、八卦、太极称为内家拳。主要是它们与其它武术拳种的区别在于屈膝降低重心。太极拳不仅只是屈膝运动,而且还要求从始至终都要贯注“松净、用意”以求在体内的重心下降到小腹之中(丹田处),在动作时不发生骤然的变动。这就是内家拳最主要的特点。根据太极拳的特殊性质所决定,要求做到“气沉丹田”有如下理由:
①气沉丹田,是人在地面上站立或活动时,重心已降到尽可能的低处。我们都知道人体站立时稳固与否,是决定重垂线是否在支撑底面积之内。如在其内时则稳定,如垂点是在支撑底面积的中心最佳位置上,则是最稳固。如靠近边缘时,则有倾斜的危险。移出支撑面积以外,就会倾倒。此既是“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之实意。同样大的支撑底面积,重心愈低,稳定角愈大,则站立得愈稳定,愈容易掌握自已的平衡。当然降低重心的高度,是以有利于运动为原则。
②人体在站立或活动时,如降到适当的低度,则肢体能伸屈得更长,有利于进退舒展。另外,按照力的平行四边形图解法则,人体站立向前推力时与地面形成的角度愈小,其所成的合力愈大。比如:某人靠在不大于其体重的一物体上,只要身体做出一定的倾斜角度,就能推动该物。虽然他本人没有任何从主观上想用力去推。事实上,他自身体重倾斜后所产生的力足以推动该物体。
③重心低,站立稳固,则上体愈能舒松、轻灵、敏捷、运动自如,呼吸也能平稳、均匀、深长。重心低能使精神、思想、情绪达到安舒、集中、平静。才能更好的用意识引导动作。
呼吸必须“其气在下”,深入人体下半身,能量才能灌溉全身,但是,我们下半身哪一个部位适合练气、养气呢?最符合条件的只有丹田这个部位,因为丹田呈袋状,而且柔软无骨,可伸可缩,担任气的运输工作的经脉也都以丹田为根据地;丹田不但是人体的电池,也是气的工厂和仓库。
我们在练气的过程中,由于长期以心带气进入丹田,心与呼吸的能量时时联袂进出,任脉逐渐形成一条大脑记忆中的“气路”,每次呼吸时,空气中的能量便会自动循着这条气路进入丹田,这种能力即称为“心息相依”。气跟随着心念移动,心到哪里,气就到哪里,不论打通阻塞或排除浊气,功法的运用比较能够随心所欲。
上虚下实的原则:一般来说,脐为人体的中心,是人体上下的中点。上虚即是指脐以上有空松虚灵之感;而脐以下则应是深沉稳重之态。所谓“气沉丹田”,多指意气下注于下丹田之处,气沉丹田,多配合特定的呼吸方法。所谓“息息归根”,也指气息归于下丹田。从气一元论的观点看,元气为生命之“根”,有了此“根”基于健康的一切才有了最基本的保障。气息下沉归根,是一种安祥自守的状态,是人类生存质量的根本保证;如气浮聚于上,人的头颈肩背常处于紧张状态,是人处于紧张、应激状态的根源。虚其心,实其腹,还可以预防多种类型的气功偏差。
上面文章中说到元气,什么是元气,我再转载一篇资料:
什么是中气
中医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医学,然而,中医却在日渐萎缩,面临着灭亡的危险。世界经济战略专家预言,在未来50年,中国唯一能够战胜西方的产品只有中药。振兴中医已是中华民族的当务之急。
中医目前面临着内忧和外患,外患是在中国没有地位,受着不同体系的外来医学的统治。内忧是中医派别纷多,理论不能统一。什么叫元气,十个中医可能会有八种解释,没有内部统一,怎能与西方医学一争高低。现就我对元气的理解与大家共勉,以求早日统一无谓的内部争论。
什么是元气?有人说元气就是真气,有人说是正气,有人说是中气,有人说是精气,还有人分成胃气、肝气、心气、肾气等等。
先用水来打一个比方,以便更好地理解元气。
什么是水,水就是H2O,H2O升到空中就是云,落下来就是雨水或雪水,渗入地下为地下水,流出地面为泉水,流到河里为河水,流到湖里为湖水,流到海里为海水……。世界上的水因环境不同和所含杂质不同而名字不同,但都是水,不能说海水是真正的水,或蒸馏水是真正的水,应该说以H2O为主体的液体都是水。
中医的气与水的道理很相似,元气是正名,原气、真气是别名或小名,正气是表明元气抵御邪气的功能,中气其实是元气的一部分,指脾胃之气,也就是中焦之气,其实脾胃之气同肝气、心气、肾气都是元气的一部分,因为元气是生命的原动力,充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经络皮腠,所以也是各脏腑功能的原动力,如同水一样,元气随不同部位,不同功能可用不同的名字,但归要结底都是元气的派生,没有元气,人的生命也就中止了,气虽有种种不同的含义,但我们通常所讲的气专指元气,例如所谓“气行血行”之气即指元气,“益气活血”益的也是元气。
元气是生命之本,是生命的原动力,元气充足与否,决定着人的健康与寿命。元气充足则健康,元气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则死亡。
补充元气是中医用药的最高境界,能够补充元气,就意味着能够延长人的寿命,何谓长生不老之药,实际上就是可以补充元气的药。补充元气,许多病可以不治而愈,补充元气,命都延长了,病能不好吗?
“元气随不同部位,不同功能可用不同的名字,但归要结底都是元气的派生”:虽然名字很多,但都是同一回事,只是不同的功能用的不同的名字。这些气体不能受意识的支配或体形姿势的变动而改换其所在的位置。太极拳所说的“气沉丹田”之“气”,和这些气就不是一回事,就能受意识的支配或体形姿势的变动而改换其所在的位置。太极拳所说的“气”,就是人呼吸产生的气体,就是推动能量循经运动的气,我还可以把它称为决定着一个人命运的气。“气沉丹田”,实际上沉入丹田的气也是能量(元气一类),只不过没有呼吸运动形式的呼吸的推动,气(能量)不能沉入丹田。
虽然这里讲的是太极拳,里面都是些练功的述语,如“气沉丹田”、“息息归根”,但是,我想一般人在正常情况下,自然呼吸状态大概应该是这样的规律,只是在呼吸下沉归根程度上的或深长点,或短浅点程度上的差别。练功者只是为了养生,强身健体,如果一个人平时的自然呼吸本来就不属于这种类型,想要用练功的方式改变,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尽管人们可以暂时地随意控制自己的呼吸,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呼吸都是在自由地进行的”。
太极拳中的:下丹田藏精、中丹田藏气、上丹田藏神,和中医的“精、气,神”是同一概念。这里所说的“上虚下实”的原则:“一般来说,脐为人体的中心,是人体上下的中点。上虚即是指脐以上有空松虚灵之感;而脐以下则应是深沉稳重之态。所谓“气沉丹田”,多指意气下注于下丹田之处,气沉丹田,多配合特定的呼吸方法。所谓“息息归根”,也指气息归于下丹田。”
这里说的上虚,是指上体有空松虚灵之感,而不是一种轻虚和飘浮;下实,指的是下体的一种深沉稳重之态,而不是一种死板和僵硬。这样,人才会有一种重心在下的实,有一种根的稳:“重心低,站立稳固,则上体愈能舒松、轻灵、敏捷、运动自如,呼吸也能平稳、均匀、深长。重心低能使精神、思想、情绪达到安舒、集中、平静。才能更好的用意识引导动作”。
下实是气息“息息归根”,下沉归于下丹田,那“气浮聚于上”,就是呼吸气息没有下行,而是浮聚在上丹田部位。看见这“下沉归根”和“浮聚于上”这两组词,单从字意上来解释,也许大多数人都会对它有些领会。“浮”:是飘浮、没有着落、没有重心,没有根;“归根”:是一种重心、一种实、一种安稳,是一种安祥自守。
我觉得这气功中所说的“上虚下实”中的“实”与“虚”,是按照呼吸气息的深长与短浅,气流下行与上浮程度的比例来区分的。深长意味着“实”;短浅意味着“虚”;气流下行意味着“实”;上浮意味着“虚”。 还是用这段话来解释比较恰当:“人体跟玩具、汽车一样,必须有电才能活动,我们的呼吸器官从鼻子开始像一条弯弯曲曲的管道连通到我们体内,而流经这条管道的空气,其中就包含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氧气及“电能”。这条管道进入我们的身体越深,它的“充电”效果就越好;这条管道进入身体越浅,则“充电”效果越差。万一这条管道断了,人体就跟没有电的玩具、汽车一样,再也动弹不得。”:
万一这条管道断了,人体就跟“分裂的自我”中的这段话一样:“ 当一个活人说自己已经死了,这听起来的确很奇怪。然而,他已经死了正是他的“真理”。或许,普通的(即公众的)语言规范只允许他这样表达自己……”
根据人体呼吸气流的上行为虚,下沉为实的规律,我认为,应该是头最虚,脚最实。所以,从脚开始,越往上越虚,上一点永远比下一点虚;从头开始,越往下越实,下一点永远比上一点实。根据这种呼吸的规律形式,我把它理解为一种“金字塔”原理。关于我对“金字塔”的理解,我会慢慢的根据我的逻辑推理作出解释。
中丹田主管呼吸,也是“元气之舍”,中丹田如果不能呼吸,元气难达脐下,更说不上能量灌溉全身。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人的生命活动的维持,必须依靠于气。气推动着能量在遍布全身蜘蛛网似的经络中运行,发挥它的能量作用,来维持人的生理活动。气到哪里,哪里就有生机。
“从气一元论的观点看,元气为生命之“根”,有了此“根”基于健康的一切才有了最基本的保障。气息下沉归根,是一种安祥自守的状态,是人类生存质量的根本保证;如气浮聚于上,人的头颈肩背常处于紧张状态,是人处于紧张、应激状态的根源。”
一个人的呼吸状态如果处于“气浮聚于上”,那他的身心一定处于无法放松的状态。即使是在很平静的时候,或者在晚上的休息睡眠中也是如此。只因为是与身俱来,也就处于一种不知不觉中,所以早期容易被忽略。在人生的长河中经过冲刷洗礼,这些潜藏在自己心路历程上的“暗礁”才逐渐的浮现出来。“气上通于神,而下承于形,气把人的身与心连接”。呼吸必须“其气在下”,深入人体下半身,能量才能灌溉全身。“气浮聚于上”,是精与神的脱节,心与身的分离,自我的分裂。我再加上个“反之”,如果“气浮聚于上”,人的生存质量就会受到影响。我认为,这“气浮聚于上”,也是神经质人格的根源。
“分裂的自我”中说:“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如果没有开放性的回路,那么幻想就会失去限制……知觉的大门和行动的大门没有掌握在自我手里。”这“开放性的回路”,就是这上至“藏神之府”,下到“藏精之所”之间,这一呼一吸的“息息归根”的气流通道。“知觉的大门”就是中丹田,中丹田不能呼吸,中气难以达于脐下。是气把上、中、下三个丹田一线穿。借助一段这样的话:“人通过对气的流传生灭,才能去感受,身心与外在关系.事物与行为的关系,现象与本我的关系.才能通过这些关系,去了解实际的本我。”
“分清虚实,不可过实,过实则迟滞;也不可过虚,过虚则浮飘,无着无落,根基不稳”。“上虚”,如果没有实的结合,就虚成了绝对,成为浮飘,无着无落,没有根基,成为一种“上实下虚”的头重脚轻,一种没有重心没有根基的“虚”无。再借助一段不完整的话:“身、心、灵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影响、转化……无心无身,无身无心,(否则)只是灵魂。身心分离就是死亡。”这就等同于弗洛伊德的,本我缺失,没有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