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前天智空所说:“住茅草房和住高楼大厦一样”这一类的话题,我觉得这些话很符合我平时对待生活的态度。我一直都没有过过高的要求和欲望。就我几十年前,无形中对于居住和生活条件方面有一种不自觉的要求标准:只需要有厕所、有水、有做饭吃的地点、有放床的地方、外边有绿色的树木、粗茶淡饭,我就满足了。
我也觉得,睡茅草房和睡洋房都是一样的睡觉,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睡高楼大厦和睡低矮窄小的房屋也是一样的睡觉,无论你的房屋有多么高大,多么宽敞,晚上睡觉时你最多也不过睡三尺宽;无论你再多的钱,千万富翁或亿万富翁,你一顿也只能吃那么一点点,每天的大鱼大肉,也许你不一定能吃得下去。钱就是一个数字。
就如十几年前我还住在学校的时候,我的生活费从每个月的五十元加到最后的一百五十多元,粗茶淡饭够我用,我就已经感到很满足。别人住的是新楼房,而我住的是还没有房改前分到的已经算是破旧房屋,我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同,反倒觉得别人的“金屋银屋,不如我的狗屋”。我大哥的儿子曾经这样说我:“世界上的人都和你一样,地球都不转”。不过他说的话也有道理,如果大家都和我一样,那社会也就停留在那里,不会发展也不会进步。
钱对于我来说,只不过是有用,不能缺少。我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对钱也不例外。只要在满足我最基本简单生活的前提下,我对钱就不会看得那么重要。我买菜时不像那些每个月领一千多,一两千元的人那么斤斤计较,那么抠门。买一点点白菜萝卜都在一遍又一遍的讨价还价。又没有买十斤八斤,讲去讲来就便利那么一角两角钱,再说那些卖菜的山上人也很辛苦。
其实这些都是无我的表现。我觉得一个人要有自觉明显的自我感,有(私)字的存在,这些金钱物质才会有地点“存放”,连最起码的“我”都找不到,一切也就无从说起。我觉得我比禅师悟道后的空还要空得彻底,空得连天、地、万物都没有;比禅师他们的无我还要无得彻底,无得只剩下一个只存在着生命的物体。禅师的无我感是主动人格解体的结果。禅师并未失去统合的感觉.而我们的无我感是先天造就的人格解体的结果,也就是永恒的失去统合的感觉。
受智空说的话的启发,我以“人格解体与佛教关系”为线索,搜索到以下一段这样的资料:
人格解体 无我与空性
据说,一半以上的成人,有至少一次人格解体的体验。这是一种非常离奇的、令人不快和极度不安的感觉,人觉得自己不真实,与自我脱离,好象身在局外,观察自己的生活一样。与自己,与身体,与周围的世界都脱开了,象个机器人,浮在梦一样的状态里,看着自己的动作就象在电影里看自己表演一样。味觉、嗅觉、触觉、痛觉—一切感觉都没有声息了,跟纸板一样,没有任何真实感,感到周围是一个奇怪而不现实的世界。(1)
若把心理学中对人格解体的描述与禅师悟道后对世界的看法对照一番,会发现十分有趣,佛教典籍中充满了水中月,镜中花,梦幻泡影等对世界和人生的描述.
如指月录卷八南泉禅师,陆大夫向师道:肇法师也奇怪,解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师指庭前牡丹花曰“大夫,时人见此一珠花,如梦相似.”
指月录卷十二沩山灵佑禅师,师睡次,仰山问讯,师便回面向壁,仰曰∶“和尚何得如此?”师起曰∶我适来得一梦,你试为我圆看。“仰取一盆水与师洗面,少倾,香严亦来问讯,师曰∶“我适来得一梦,寂子为我圆了,汝更与我圆看。”严乃点一碗茶来。在这里,我们看到现实即是梦,梦与现实是一非二.
看来人格解体的无我感,梦境感与禅师悟道后的感觉十分相似,但禅师的无我感是主动人格解体的结果。禅师并未失去统合的感觉.
这是一种实际体验,而非思维认知的结果.
普通人的人格解体,是当他们处在某种压力下或者发生在一些极为抑郁的人身上,而宗教修炼者的主动人格解体,有一些特定的如修止、修观等方法。
无我之后,即空性显现。空性无处不在,没有形象即无相,有相即已非空性,能描述的空都非真正的空,只能是相似空。
当然从无我感到觉悟空性还有一个转换认识的过程,并不简单。暂且存而不论。
佛法修行是实践的学问,停留在理论上的探讨在身体力行者看来也许是十分可笑的。但这种探讨对心理治疗也许是有用的.基本的思想是让人格解体的人学会如何有意自我诱发人格解体症状,这样,他就可以得到对此感觉的控制和掌握感,而不受其奴役。人们还可以学会联想在太空浮动的愉快感觉,以替代疏离的失控感.(2)
(1) (2)《精神自诊手册》— 分裂体验—人格解体障碍 〔美〕艾伦*弗郎西斯 迈克尔*弗斯特著 胡东霞译.
另外我还了解到我以往没有搞清楚的“分离性障碍”,原来它是一种统称,里面包括有多种,“人格解体障碍”也属于里面的一种。下面我只是转载了“人格解体障碍”这一部分,其它的几种我就没有必要。
分离性障碍
◆心理活动的分离,脱离整体,不再有完整的自我意识能力
◆障碍并不能由可检测到的大脑损伤来解释
◆DSM一一IV中分离性障碍包括了人格解体障碍,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出神障碍及分离性身份障碍等
一, 人格解体障碍
◆表现为突然丧失了对自己的感觉,主要特征就是感觉到自己很奇特或不真实
◆经常在个体遭遇重大创伤性事件之后发生,不过,有些研究提出,在一个创伤性事件中,人格解体是有适应性意义的,它可以降低创伤性事件之后所带给个体的抑郁与焦虑
◆人格解体障碍是很少见的,有研究说它倾向于在十几岁或二十几岁发病,随后发展较快。而相反的是,恢复却比较慢,容易形成慢性病程。
DSM一一IV对人格解体障碍的诊断标准
◆A,持久或反复地体验到自己精神过程或躯体的脱离感,似乎自己是一个旁观者(例如,似乎做梦的感受)。
◆B,在人格解体时,现实检验能力仍完好无损。
◆C,这种人格解体产生了临床上明显的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受损。
◆D,这种人格解体的体验并非发生于其他精神障碍的病程之中,例如精神分裂症、惊恐障碍、急性应激障碍、或另一种分离性障碍、也并非由于某种物质(例如某种滥用药物、治疗药品)或一般躯体情况(例如颞叶癫痫)所致之直接生理性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