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分裂的自我”中的一段话:人对自己的体验、对作为人的他人的体验,是基本的自我肯定。先是有这样的经验,然后才会出现各种科学的或哲学的问题:这样的经验如何产生?如何解释?
借助一些有关资料,和我自己的理解,对弗洛伊德人格论和本能论的一点感悟,只是说得很垃杂:
还是弗洛伊德的这段话:“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再引用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恨的根源。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当人格具有功能性时,表现为健康而有力,支配着一个人的生活与成败;而当人格功能失调时,就会表现出软弱、无力、失控,甚至变态。”
从弗洛伊德人格论和本能论中,我觉得人生没有谁对谁错,有的只是成功与失败。如果说有错的话,那就错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本我,错在每个人的生死本能融合比例的差别,错在个体之间内在结构的微妙差异(四两能够拨千斤),而导致有的人幸运,有的人不幸!也许,这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辩解和推脱!
我觉得,在所有个体身上,无不体现着弗洛伊德的马与马车夫关系;无不体现着自我在征服本我;无不体现着能量发泄与反能量发泄的相互作用之间的循环,只是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个体之间的差别在于征服本我的过程中,有的是能动性的控制移归自我掌握,是骑在马背上的人;有的是能动性的控制没有被自我掌握,但没有被马甩掉的人;有的是没有征服本我,反而被本我征服,被马甩伤的人。骑在马背上的人,基本能够相安无事地到达目的地;没有被马甩掉的人,不得不引它定向它所要去的地方;被本我征服,被马甩伤的人: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
弗洛伊德是运用心理学,从人的心理活动和精神活动的方面去解释人的现实存在和行为动机。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之前,我从未接触过心理学,也从未听说过弗洛伊德的名字和什么本我、自我、超我。但是,当我第一次在百度里发现弗洛伊德一段这样的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御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就这么短短的一段话,即刻,就仿佛发现了什么珍贵的稀世珍品,深深的吸引着我。几十年的寻寻觅觅,就这么短短的几十个字,仿佛就是我的人生,我的心路历程的写照,总结。是那么的贴切,那么的感同身受!好像是为我量身定做!弗洛伊德用科学理论把人的心理世界分析描述得如此的深透、细致、生动,形象!让我认识了这股暗中主宰着命运的神秘力量一一潜意识!也让我对他的学说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潜意识是潜伏在人的心理深处的、人们意识不到的,在正常情况下也体验不到的一种精神活动,一股神秘力量。虽然潜意识不容易被我们知觉到,但它的能量极大,暗中推动着人类的一切行为,决定着人一生的主要活动。弗洛伊德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他把人的心理比喻为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上下比例为9:1。由此可见,潜意识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就会呈现出健康人格特征;否则,就会使人发生心理冲突,产生各种生活适应困难,甚至出现"分裂人格"。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和本能理论分析的字里行间,为我所有的问号一个个的找到归宿,让我读懂了自己,对我这神秘荒谬的人生,奇特的心路历程的归根结底有所认识,了解。虽然我只是小学文化,但用我的经验,用我的感同身受,去读他的科学理论,大体也能读懂。就如老师批改试卷,虽然你对试卷上的有些问题不是太懂,但是你是拿着答卷在兑试卷,不就容易多了(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