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阳光工程心理网

 找回密码
 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奇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感悟

[复制链接]
511#
发表于 12-2-27 18:09:02 | 只看该作者
奇迹这不是发帖成功了吗?是发不了长贴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2#
 楼主| 发表于 12-2-28 09:04:1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黑眼睛,我说的是昨天。昨天发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上面显示:您的请求来路不正确,无法提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3#
 楼主| 发表于 12-2-28 13:43:15 | 只看该作者
弗洛伊德认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整个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由先天的各种本能和欲望组成,处在潜意识的深层,构成人的生命力的内在核心,是人进行一切活动的内驱力,也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其主要机能是直接消除由内外刺激所产生的机体兴奋过程,即获得能量释放和解除紧张状态。因此,它遵循快乐原则,与外部世界不发生直接关系,不受理性和逻辑的法则的约束,也不具有任何价值、伦理和道德的精神实体,是人的精神结构的一部分。

弗洛伊德:自我是在周围现实世界的影响下,逐渐从本我的表层分化出来的,是本我和外部世界的中介,是现实化了的本我。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形成的。自我的任务是调节和控制本我的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超我的活动。它奉行现实原则,正视现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理性和逻辑行事,是一个人成为社会一员,迈入实际生活必备的素质。在一个人格正常的人身上,自我像其人格的行政机构,统辖和控制着本我与超我,并且为整个人的需要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往来,满足人的长远需要。

弗洛伊德:超我是一种道德化的自我,或者说是从自我中分化发展起来的代表社会生活的规范和社会道德的原则。它是人格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通过奖惩的手段以控制和引导自我去管制本我的冲动,预防这种冲动发泄出来危及社会。超我按理想原则行事,以良心来要求自己,根据社会行为标准和要求在人的内部世界起作用。超我要求人们应当具有超越现实生活要求的更高的理想,以引导人们进入一个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

我从初生婴儿身上的一系列表现来认识本我,和理解自我超我的形成。弗洛伊德认为幼儿的精神人格完全属于本我,幼儿没有羞恶观念,其全部生活都受欲望支配,不管条件和社会道德,处处要求满足自己的愿望,寻求快感。他说,孩子们不管社会的一套常规,“他们都顺其自然地暴露自己的兽性”。孩子在幼时常是毫不隐蔽地表现利己主义。但是随着小孩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累积,教育和习俗的影响,会不再盲目追求满足,渐识时务,从本我中分化出自我。

初生的婴儿完全处于无意识阶段,他们没有自我,只有本我。所以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都是潜意识,都是本能的体现。比如我女儿的宝宝,生下来就会吃。饿了就哭,即刻就想得到满足,困了就睡;不管什么东西,能不能吃,只要挨近他的嘴,他就会不自觉没有定准的晃动着嘴巴去用口含;不时的手舞足蹈,动作却像木偶;不分白天黑夜,不管任何时间、场合,有尿有屎就拉……我觉得这就是本我在他们身上的表现。

在自我未形成之前,婴幼儿的一切行为表现都是遵循快乐原则,一种由内部刺激所产生的机体兴奋过程。它不受理性和逻辑的法则的约束, 也不具有任何价值意义、完全是一种无意识表现。婴幼儿一天天长大,在通过父母的训练中,比如说,使他慢慢懂得,不管什么东西,不能张口要闭口就到,需要等待,需要过程;不要管它能不能吃的东西都往嘴里塞,要学会辨认食物;婴儿不再是木偶似的手舞足蹈,而是学会用意识来指导动作。我觉得这也许就是人格发展的第一步,自我在慢慢地形成。

然后在他们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再进一步通过父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引导,经验的累积,和受外界的影响,使他们慢慢懂得,凡事不能盲目,学会冷静,思考。或者懂得在他们平时生活中,所需用的这些物质的来源,知道要通过什么过程途径才可以得到。知道不管自己想要什么东西,都得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然后通过他们的自我意识的引导,再借用他们自己的能量动力,来实现自己的意图,满足他们的本我的需要。不知道这种解释正不正确,我觉得,这也许就是“自我是现实了的本我”的来由。也就是自我是从不受理性和逻辑的法则的约束的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是现实了的本我。

超我是在自我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与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慢慢的学习积累经验形成。自我形成后,它不会就停留在最简单的,本我饿了想吃饭,然后自我就会引导帮助本我实现它吃饭的意图这样简单的初级阶段。受外界的影响作用,他会有更高的理想要求。比如,我的理想想当一名教师,或当一名科学工作者,或我想要一辆车子,或想要一幢漂亮的楼房。或者在现实生活中,它会处处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我觉得这也许就是人格发展的第二步,超我(理想自我)的形成。

这只是理想,愿望,还没有变为现实。有了超我后,自我的行动和思想都置于超我的监视之下,并将它自己的标准规范强加给自我。这时候,自我又要忙于接受超我下达给它的一系列标准、规范、理想任务。因为自我不具备动力,它要去和本我协商,并把本我中的能量引向自身,也就是自我从本我那里借来力量,自我借助本我的力量,和本我共同来完成实现超我的标准、规范、理想意图。只要本我稍加配合,实现超我的标准、规范、理想意图不成问题。这样,自我呈现出的就是一种至善至美,道德的一面。我的理解,这就是道德化的自我。

从婴儿的饿了就哭,即刻就想得到满足;到知道不管自己想要什么东西,都得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再到能够实现自己更高的理想意图。这一系列过程要能够顺利有效的实现完成,必须要有完整的人格结构,必须是和谐统一的整体,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大系统要有密切的配合。一个人的一切行动行为,即使是在普通在简单不过的喜怒哀乐,也离不开内在动力的推动,才能够有效果表达出来。在人格结构中,本我中的本能冲动是整个人格系统的能量来源,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所以,我觉得本我的强弱,对一个人的人格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人类的本性错综复杂,不是每个人的本我都一样,能量的强弱大小也各不相同。由于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发展起来的,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发展起来的,所以三者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受本我的影响限制,每个人的自我和超我也会不同,个体之间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每个人在这三大过程中的表现,总是千差万别。这种人格系统成分的独特结合,构成了每个人的独特人格。(未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4#
发表于 12-3-1 19:56:34 | 只看该作者
如果不是奇迹对于弗洛伊德理论的个人阐述,我不会对本我、自我和超我有这么生动的理解。事实上,关于本我,关于潜意识,最近,我有很深刻的体会。潜意识不仅有个人潜意识还有集体潜意识(荣格对此有较详细的阐述,许多集体性疯狂行为都与集体潜意识密切相关)。由于潜意识的内容不为人知,很难挖掘和理解,所以就显得格外神秘。相似家庭背景下的孩子可以一个很悲观一个很乐观,我认为潜意识或者说本我是造成这种区别的重要因素。我常常会莫名其妙地消沉沮丧,想尽办法搜寻原因,却常常得不出结论。我真的能感觉到有一股力量常常让我消沉。有些时候,显意识所作的决定往往得不到潜意识的支持,就会出现虽然积极地制定了计划,却怎么也行动不起来的情况,也就是说思想支配不了身体,自我支配不了本我。显意识和潜意识不和谐,三个我不和谐,就导致日常生活的不和谐和不健康。

我只阅读了奇迹你最后两页的内容,所以不知道你有没有在阅读荣格的书。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吸收发扬了弗洛伊德的某些理论,同时反驳了弗洛伊德一些观点,关于人格、潜意识,他都有比较深刻的分析和解释,如果奇迹有时间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他的资料网上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5#
 楼主| 发表于 12-3-3 11:01:5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珍妮对我的长期关注。我没有看过荣格的,我会看的。只是现在女儿添了一个宝宝,我除了带孩子外,闲着的时间很少。我觉得我似乎有很多要说的,但总是找不到头绪,对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也差,有些东西只是自己能够理解,却找不到恰当的词语表达……


几张女儿的宝宝百日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这里加入阳光论坛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6#
发表于 12-3-3 23:30:25 | 只看该作者
总觉得弗洛伊德的理论缺乏临床的支持,不过真的有种特殊的魅力,看的时候容易着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7#
发表于 12-3-4 00:04:23 | 只看该作者
宝宝可真乖呀!看得我都流口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8#
 楼主| 发表于 12-3-5 15:52:52 | 只看该作者
欢迎glidelilY来我这里,谢谢你在我帖子里的留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9#
 楼主| 发表于 12-3-5 15:53:3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黑眼睛,宝宝很乖,很爱笑,就是长有湿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0#
 楼主| 发表于 12-3-5 16:10:56 | 只看该作者
转载一篇弗洛伊德心理学资料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心理能量分布和配置(转载)

心理能量分布和配置

一个人的思维、感觉、记忆需要能量吗?答案是肯定的,就如人们的工作、走路、运动一样,心理活动也是需要能量的。人体摄入的能量不仅用于各种体力活动,还用于各位思维,心理活动。操纵人格三大系统(本我、自我、超我)的能叫做心理能。

一、什么是本能:

1、产生本能的根源

本能对应的是本我,一个人饥饿了,他会产生饥饿感并在脑子中出现的食物的意象,人们产生的这个饥饿感需要能量,这个过程要做功,要有能量支持,产生这个本我心理过程所需要的能量就是本能。

2、本能的目的

本能的最终状态是消除人体的需要状态,在消除人们饥饿的生理状态之前,本能还要驱使人们去寻找食物和吞食食物,但最终目的是为了消除对食物需要而产生的紧张。因此本能的最终目的是消除饥饿感,也叫内在目的,而寻找食物和吞食食物都是为了这个最终目的,寻找食物和吞食食物是本能的外在目的,这个外在目的是为了内在目的,从属于内在目的。

本能活动的过程总是从紧张状态过渡到松弛状态,总是从兴奋状态回复到静止状态。人们有时会习惯于使紧张逐步加强,而突然大幅解除紧张,这会人们感到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比如有人对屈辱一直压抑,怒火中烧,某天突然大发脾气,摔东西,大吵大闹,当宣泄完以后,他的情绪会异常的稳定,他自己感觉也特好。

3、本能的对象

本能的对象是指本能为达到目的所利用的对象和所采取的手段。如,饥饿本能的对象就是吞吃食物,性欲本能的对象就是性结合,而攻击本能的对象就是拼搏。本能为达到减轻紧张而精心炮制出各种手段,这就构成人格发展的主要途经之一。

4、本能的动量

本能的动量指本能所具有的力和强度,其大小由紧张感强度的大小来决定,饥饿越甚,对心理过程产生的冲动也越强。一个人非常饥饿时,他的整个心思都集中在食物上,完全不考虑其它事情。
本能的中心是本我,本能构成了全部的心理能,本我是心理能的储藏库,为了形成自我、超我,能量不断从库中汲取。至于怎样汲取的请看下一节。

二、心理能量的分布和配置

1、本我

人的本能使本我的愿望得到满足,本我的满足是通过反射活动和愿望满足这两种方式实现的。
在反射活动中,吞吃食物,排空膀胱,性乐高潮等,本我的紧张被消除,能量也随之通过肌体运动消耗掉或释放掉。

在愿望满足中,能量被用于形成本能欲求的事物的意象,这两种心理过程的目的都是通过消耗本能的能量来解除需要状态。从而使人回到平静状态。

消耗能量以形成某个事物的意象,或者消耗能量以针对能满足本能的事物发出动作。这两种能量消耗的方式被称之为能量的“对象选择”。本我的能量消耗全部都是这两种方式。

本我投入到对象选择上的能量并不专一,就是说,本能的能量可以轻易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外一个对象上,这被称为移置。

如果一时得不到食物,饥饿的婴儿会把手指和木塞放到嘴里,对婴儿来说,在他学会区分事物之前,食物、木塞、手指都是一样的,只要事物之间有种特殊的、具体的相似之处,它们就会被认为是相同的。像一瓶奶和一个木塞这两个迥然不同的事物之所以被婴儿感知为同一的,是因为它们都可以被手抓住放在嘴里。本我的能量很容易被移置,所以本我不能很好的区分事物。

本我将不同的事物看成彼此等同的这种倾向,产生了一种曲解性思维,叫做“臆断性思维”。例如:在一个人的心目中,一颗树可能与男性生殖器等同,因为它们都具有向外突出的物理特征,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就在进行“臆断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梦中特别常见,这就是梦具有像征性的原因。

再如,古代经典故事“忘梅止渴”就是一个典型的“臆断性思维”。
“臆断性思维”在觉醒时的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见,这种思维使人不能很好的区分事物而引起大量的思维混乱。种族偏见就常常源于“臆断性思维”,黑人的皮肤是黑色的,而黑色常与邪恶和肮脏联系在一起,于是黑人也被认为又坏又脏。

2、自我

自我没有自己的能量,本我不能区分主观臆和客观现实,当本能的能量发泄于一个事物的意像时,即当能量被投入到形成一事物的表象的心理过程中,就如同将能量发泄到这个事物本事一样。对本我来说,作为意像的事物和作为外界现实的事物是完全同一的,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实体。

当一个饥饿的人的本我产生一块饼的意象时,其实并不没有缓解饥饿的紧张感,缓解饥饿感的本能并没有被本我释放掉,我们并没有吃到什么东西,仍然饥饿,怎么办?本我在解脱上紧张上失败了,能量必须投入于寻找、吞食食物,而这些活动对应的是推理、辨别等心理过程,这些心理活动就是自我的开始,由此能量被用于自我,因此可以说,本我在解脱紧张上的失败使新的发展方向应运而生,从而奠定了自我形成的基础,这时候,事物的意像和事物的本身不在被看成同一的。这一区分的结果使本我纯粹的主观世界变成了两个不同的世界:主观的内部世界(精神)和客观的外部世界(环境)。如果一个人想要做到恰到好处的自我调节和控制,他就得面临这样一个任务:让两个世界彼此协调起来,使内心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吻合。

举例来说:

一个饥饿的人有了一个食物的记忆意象时,他就得在周围环境中找出一个与这记忆意象相当的实物。如果记忆意象很清晰,所发现的东西就就会是食物,如果记忆意象并不是食物的清晰意象,它对就不得不经过修正,直到变清晰为止,否则饥饿的人就会被饿死。婴儿饥饿时,把什么都往嘴塞,婴儿还没有形成自我,这种行为只是本能(本我)在发挥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自我在发展,他知道哪个东西能吃,哪个东西不能吃,当饥饿产生时,他会产生那些能吃的东西的意象。

把外部世界的内容在心中忠实准确的复制出来,这便是继发过程的任务,当一个事物的观念与该事物本身相吻合时,我们就说这一观念与该事物相一致。思想观念与现实之间的一致性必须相当的接近或相当准确,只有这样,我们预先拟定的行动计划才能真正保证达到目标。

本我无视现实,甚至对此毫无概念,而自我却能使人的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相吻合。由于自我的这种求同机制,原来由本我投放在形成事物意像中的能量被转移了出来,运用于在人心中准确的复制出现实世界的真实面貌。这时,思维逻辑取代了愿望满足,能量从本我向认识活动过程的转移标志着自我在发展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

值得注意的本我是没有主观世界(精神)与客观世界(物质)的区分,人格中的这种新的适应性变化也就无从产生,因此本我不可能有求同机制,由于在满足需要上受到挫折,人们发现有时主观世界中关于事物的意象和现实的事物并不相符,为了想要活下去,人们不得不学会区分意象和现实,正如一个婴儿在发展过程如果仍然不知道积木不能吃,那么这个婴儿就会被饿死,人具有区分内心世界和外界现实的先天性倾向,但这种倾向必须依靠经验和训练才能发展起来,从很小的时候起,婴儿就开始学习区分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而且通过经验和教育,他进一步学会使内心存在与精神之外的真实存在相吻合。换言之,他学会使两个世界相互等同一致。

本我不能区分意象和现实,没有主观世界(精神)和客观世界(现实)的区分,在本我中,意象和事物同一的,不能区分的,这种现象叫本我的同一性。

而自我是要区分意象和事物的,并且努力使内心世界与外界现实等同起来,这就是自我等同一致性。如果自我没有等同一致性,那么人就活不下去,如婴儿会把面包和积木都塞进嘴里,随着婴儿的发展,如果仍然将积木当成食物,那么这个儿童会饿死,所以当儿童饥饿时产生的意象必须和物体相一致。

当个例子说明本我的同一性和自我等同一致性的区别:

当一个梦见一头猛狮向自己猛扑过来时,一般来说,他会感到真有其事,在梦中,意象并不和它们表观出来的真实事物相区别,二者是同一的,因此做梦的人会体验到一种与真实情况下相同的情感,人会做恶梦,并会在梦中害怕、哭泣等就是这个原因,与此相似,产生幻觉的人并不把幻觉与现实相区分开。另一方面,一个觉醒的人在看电视或读书时,他决不会认为电视和文字就等同于它们所表现的真实对象。他明白,这只不过是现实的表象,他可能认为电视节目的内容和现实世界是一致的,但他很少自欺欺人的将它们看成是现实本身。

由于自我使事物的主观表象和与外界客观事物相“等同一致”,原来由本我投入到主观表象的能量便被运用到客观事物上,这种新能量发泄就被称为“自我的能量发泄”。

由于自我的求同机制,能量就可以用于发展现实性思维(继发过程),即代幻想性的愿望满足(原发过程),这样,原本属于本我的能量就被转移到自我当中,这种能量的重新分配是人格发展进程中中的重大事件,它为这一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由于自我理智功能如此成功的满足了本能,越来越多的能量从本我的贮存库中被汲取出来,注入到自我中。在力量强度上,自我盈则本我亏,但是,如果自我不能满足本我的要求,自我的能量发泄作用就会回复到本能的对象性发泄作用。早期的愿望满足就会重新登上统治地位,睡梦就是这种情形,因为自我不能在睡眠中有效地起作用,于是原发心理过程被激发,并且制造出幻想来。就是在觉醒的生活中,当人的自我无法直接产生结果时,原发过程可能再次活跃起来,这种情形就是“我向思维”或“愿望性思维”。

当人们十分渴望某件事物是真的时,他们常常自欺欺人的以为它果然是真的,我们都知道,偏见和欲望多么容易左右我们的思路,就连十分客观的科学家也须时刻警惕,不要让自己在理论上的倾向性影响自己的观察和推理。

在正常的情况下,自我能充分的垄断贮存的心理能。当自我从本我那里取走足够多的能量时,它可以将能量用于满足本能之外的其它目的,能量可以用来发展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注意、学习、判断、区别、推理和想像等。由于自我对能量的控制,所有这些心理过程变得精密有效,一个人学的越多,世界就越具有新的意义。

自我必须把能量用于抑制或延缓企图靠运动系统外泄出来的兴奋,延缓的目的是让自我能在行动之前制定一个现实的计划。当能量阻止能量的最终释放时,这些起阻止作用的力就叫作“反能量发泄”,以抵御本我的能量发泄,当反能量发泄作用失去阵地时,本我的对象性发泄作用就会压倒自我而产生冲动性行为,这就是一个常有自制力的人大发雷霆的情形。

自我的能量也可以用于新的对象性发泄作用,这些对象并不能直接满足肌体的需要,尽管它们与能够满足需要的对象有种种联系。如,饥饿本能在达到自己的目的时,可能寻求各种不同的途径,这可能导致人产生很多并不能满足饥饿的行为,收集不同寻常的食谱和烹调书籍,搜集精致的餐具等行为占据了许多人的能量,虽然其中没有一种爱好能真正单独减轻饥饿。

自我之所以拥有足够的能量用于非本能的目的,是因为自我的工作极为有效,它能在满足了生活基本需要之外,还有剩余部分的能量。自我需要用于满足人体需要的能量越节约,它就有越多的能量用在消遣性活动上。

最后自我的能量还用来“综合”或整合人格的三大系统,综合的目的就是建立人的内心和谐以保证人能够与外界进行顺利的交往,当自我恰如其分发挥综合作用时,本我、自我和超我就融合为一个统一的组织良好的整体。

在本我中,能量是流动的,而自我的能量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约束性,约束能量是指将能量全部投入到心理活动中,而不是消耗在冲动行为或满足愿望上。自我约束的能量手段是将能量引入心理活动过程中,将能量投入到反能量发泄作用上,形成自我的种种兴趣嗜好,并将能量用在综合作用上,随着自我的发展,它把越来越多的能量投入到这些机能活动当中。

3、超我

由于畏惧惩罚、渴求奖励儿童极让自己与父母的道德观相一致,道德观的形成,标志着超我的形成。前面我们知道,超我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两个次系统组成,孩子的某些行为符合父母的道德规范并受到父母的奖励,因此,这些行为如整洁、诚实等就会成为儿童的自我理想,超我的次系统“自我理想”掌管着奖励。当孩子的某些行为不符合父母的道德标准时会受父母的惩罚,因而良心在儿童心中扎在根来,儿童做错事会受自己的良心的谴责,超我的次系统“良心”掌管着惩罚。

良心的“禁止作用”就是抑制作用或“反能量发泄作用”,即阻止本能的能量直接在冲动性行为和愿望满足上释放出来或间接在自我的机制中释放出来。也就是说,良心与本我和自我相对立,并竭力阻止行使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如果一个有坚定良心的人时刻提防着不道德的冲动,它把大量的能量都消耗在抵御本我上,因此不能有足够的能量作出有用的令人满意的功,他必定会过寡言少语,约束压抑的生活。

良心的“反能量发泄作用”与自我不同,自我的“反能量发泄作用”(抑制作用)目的是推迟最后的行动,以便制定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计划,但最终还是要实施,而良心的“反能量发泄作用”(抑制作用)的目的是企图取消任何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良心对本能的命令是“不准”,而自我对本能的命令是“等一等”。因此良心与本我和自我是相对立的。

超我的另外一个次系统就是“自我理想”,自我理想的目标是尽善尽美,其能量均投入到对理想的能量发泄作用上。这些理想都是父母的道德价值观念在儿童心中的内在模本,儿童的行为符合父母的道德规范而受到奖励从而行了儿童的自我理想。

如果一个人把大量的能量都约束在自我理想中,那么他就是一个品质高尚的理想主义者。他的选择与兴趣由道德价值所决定,而不受现实价值的支配。他关心的主要是善恶而不是真假。对这种人来说美德重于真理。

如果一个人把大量的能量都约束在自我理想中,那么他就是一个品质高尚的理想主义者。他的选择与兴趣由道德价值所决定,而不受现实价值的支配。他关心的主要是善恶而不是真假。对这种人来说美德重于真理。

当自我与自我理想的伦理性对象选择相一致时,自我就体验到骄傲和自豪。骄傲和自豪是自我理想对自我的道德行为的奖励。这种心情与儿童受到父母表扬时的心情相类似。另一方面当自我与那些被超我认为毫无价值的事物形成一致或对之作出选择时,超我就会惩罚自我,使其感到羞愧和内疚。这与儿童因调皮捣蛋受到父母的惩罚一样。

至此我们已知道,当本我的愿望由于得不到满足而使能量被引入到自我,自我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反能量发泄作用”以抑制本我冲动,一部分用于制定计划,进行思考、想出办法等自我行为。而如果自我不符合道德规范时,自我就被中断,能量被引入到超我中,超我的能量主要用于“反能量发泄作用”以抑制自我中那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这就是能量的流动过程。

自我和超我可以用能量促成或阻碍本我对快乐(解除紧张)及对痛苦(增强紧张)的躲避。我们也看到了自我是如何联合本我来满足本能的。超我却似乎仇视那些偏爱快乐的不道德的本能,而总是与本能相对立。本我为了达到满足本能目的,也可能操纵超我,也就是说,超我可以作为本我的代理者来处理与外界和自我的关系,例如,在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身上,其超我在对待自我时,可能变得太具挑衅性,使自我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丑恶无比。这样想的人往往摧残自己的肉体,甚至自杀。这样一来,这种自我伤害行为满足了本我的“攻击性冲动”。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其超我也可能靠攻击那些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人而使本我得到满足。残忍披上义愤的伪装并不少见,有时甚至规模强大,回顾一下宗教法庭的暴行吧,想想日本人的南京大屠杀吧。表面上这些施虐狂是受了最强烈的道德的驱使,实际上,他们表现出的不过是本我的原始力量。在这种情况上,超我可能说是受到了本我的腐蚀。

本我和超我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的作用都是非理性的,都要歪曲的篡改现实,更恰当的说,本我和自我都要歪曲自我符合现实的思想。超我强迫自我不是按事物本来的面目来认识它们,而是按照自己主观认为它们是应该是什么样来认识。本我则强迫自我把世界看成自己所希望的模样。人在这两种情况下,继发心理过程、现实检验和现实原则都被非理性力量引入了歧途。

总结这一节关于心理能在人格中的分布和配置时,应该记住,人格可以获得能量是一定的,不多也不少,这就是说,如果自我得到了能量,那我本我和超我——或两者同时——就失去了能量。

人格中的某一系统获得能量后,就意味着其它系统已丧失了能量。一个人有坚强的自我,其本我和超我必然虚弱。

人格的动力状态由能量在整个人格中的不同分布决定的,而一个人的行为则取决于他所具有动力状态,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控制,他的行为就很有道德;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自我所支配,他的行为就显得很实际;如果能量还停留在本我——心理能的根源处,他的行为就具有冲动性;一个人的本质和行为毫无例外的取决于能量在其人格中的分布状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1#
 楼主| 发表于 12-3-6 14:02:48 | 只看该作者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能量发泄和反能量发泄 (转载)

本我只有能量发泄作用,而自我和超我则同时具有能量发泄和反能量发泄作用。事实上,自我和超我的产生就是在于有必要阻止本我的轻率行为。不过自我和超我的心理过程虽然是制止本我,但它们也都具有自己的“内驱力”(具有能理发泄作用,要不然只是反能量发泄作用了)。

我们也可以把反能量发泄看成“内部挫折”,这种内部挫折使缓解紧张的努力受挫。这种内部挫折与另外一种挫折,即“外部挫折”应区分开来,在外部挫折中,不能达到目的原因是人自身能力所不能及,一个人可能需要食物,但如果他周围根本没有食物,或者他根本没有办法得到食物,就只得继续挨饿,这就是外部挫折。外部挫折是物质是匮乏或被剥夺。

内部挫伤则内心的抑制,一个人想干某事时,如果有一个外部的障碍阻止他,这就是外部挫折,如果是自我和超我阻拦它,那就是内挫折。

内部挫折“能量发泄”只有在外部挫折存在后它在出现,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经历过物质匮乏或被剥夺后,才有可能在内心中发展出在一种控制自己的能力。以超我为例:儿童的不当行为受到父母的惩戒后,才能发展出自我约束。儿童通过被惩罚而懂得什么是坏的,这样,他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建立起内心的控制。

冲动力和阻力这两个概念,使我们明白思想念头与行为举止的真正原因,一般的说,如果冲动力大于阻力,行动就会产生,或者某个观念就会进入意识。如果反能量发泄作用大于能量发泄作用,行动和思想就会受压抑。不过,有时尽管没有出现反能量发泄,但是心理过程如果被注入的能量太少,意识和行动也可能不发生。

例如,一个人回忆某事时,他可能因为注入记忆痕迹的能量太少而无法回想起来。记忆痕迹可能由于最初印象不深而没有被注入多少能量,或记忆痕迹的能量被其它因为新的记忆形式而被吸走。

由于一个人的心理能量有限,学习新东西常常意味着旧的东西不得不被遗忘。要投入新的能量时,就不得不从已形成的能量发泄那里借用能量。结果,原有记忆中的能量发泄就遭到削弱,而能量被加在记忆中的新的能量发泄作用上。

有些记忆痕迹在一开始便只具有很少的能量,有些则是后来将其能量转让给了其它的记忆痕迹。这两种情形就被称之为遗忘。但是,它们可以靠经验的重复而在记忆中得到恢复,一个人忘记了电话号码时,他可以通过查阅电话号码簿而重新对记忆痕迹注入能量,这叫做刷新记忆。

另一方面,一个人也可能无法回忆某事,因为对记忆痕迹的能量发泄作用受到了阻力或者说反能量发泄作用的抵抗。这类记忆与其说被遗忘不如说是被压抑。

被压抑的记忆可以通过削弱反能量发泄作用或增强能量发泄作用而重新注入记忆,但是,要做到任何一点都非易事,通常,一个人越是想努力冲破压抑,阻力就变得越强,这就得采用专门的方法来削弱阻力,如,催眠术和自由联想法,睡眠时阻力往往变得薄弱,因此我们常常在梦中回想起觉醒时被压抑的事情。
为什么有的记忆会受到压抑呢,主要有两个原因,这些记忆本身是痛苦的经验,或者与痛苦的经验有关。

例如,一个人可能忘掉某人的姓名,因为他跟那个人有过不愉快的冲突,或者那个人的姓名能勾起他对痛苦经验的回忆。在任何一种情况下,反能量发泄作用都能起到使人免受痛苦和焦虑的作用。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为什么人们很容易忘记与牙科医生的顾约,却很难忘掉去跳舞的约会。

由于不断重复,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存在着冲动和阻力相互对抗的这一事实,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排尿的冲动常常因为考虑到时间,地点的不合宜而受阻,另外一个大家熟悉的例子就是,一个人惹事生非的冲动常常受到他自己的社会情感的压抑而终止这些冲动行为。有时,我们想说某件事情,可一时又想不起来,这表明压抑在起作用,在这种时候,你越是努力去回想这件事,就越是想不起来,如果把注意力放到别的事上,阻力就可能被削弱,受压抑的记忆就会随即进入意识,还有不少的例子可以说明冲动力与阻力之间的对抗。有时一个人这种力的对抗的存在,有时,他只是体验到紧张,而对其力量对抗的实质却全然不知。

能量发泄作用和反能量发泄作用的对抗,叫做“内部冲突”,或者叫“内心冲突”,内心冲突存在于人格中。这类冲突应该与人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冲突区分开来。内心冲突多的不计其数,因为能量发泄与反能量发泄作用的对抗有多少,内心冲突就有多少。所有的内心冲突可以分为两大类:本我——自我的冲突,自我——超我的冲突,不存在本我——超我的冲突,因为本我和超我的对抗总免不了卷入自我,这就是说,本我和超我发生冲突是因为它们都想利用自我为各自的目的服务。另外,如果超我联合本我对抗自我,或者超我加入自我对抗本我,一场简单的本我——自我的对抗就可以可能变的复杂起来,一切冲突都脱离不开自我,在人与外界环境的冲突中也必然有自我加入。由于冲突的结果对人格的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我们将在下一章再次讨论这个问题。

实际上人格的任何心理过程都无不受到能量发泄和反能量发泄相互作用的影响,有时候,两者间的平衡处于相当微妙的作用,哪怕很少一点力量从前者转移到后者,都会造成行为与不行为的天壤之别。当一个人的手指头按在手枪上的扳机上时,其能量发泄作用的微小增加,或者反能量发泄作用的微小减弱,都可能造成他开枪,从而导致另外一个人被杀害,以及他作为凶手被判刑并最终被绞死的严重后果。人的内驱力和约束力之间常常处于力量的微妙平衡状态,这就使人很难准确预言一个人在任一给定的环境中会干出什么事来,正如一粒火星可能导致一场灾难性的大火,能量发泄强度的一次不可查觉的增加也可能在一个人的生涯中或社会中引起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连锁事件。由于不能预言人的行为,心理学就无法成为一门精确科学。

弗洛伊德说,由于兴奋力和抑制力之间相对强度的细微差别,由于这种相对强度的任何一点微弱改变都可能造成重大后果,所以心理学不可能成为一种预测性科学。不过,心理学可以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门“事后分析科学”,即根据一个给定的结果,它可以寻根溯源,挖掘产生这一结果的诸多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2#
 楼主| 发表于 12-3-9 14:55:12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本能?本能是指生物与生俱来的,勿需学习的天生能力。人类和动物不学而能的行为。弗洛伊德把它解释为由躯体的内部力量决定着人的精神活动的一种先天状态。

在一篇名为“本能与精神一一浅论组构人之初始原素”资料中摘录以下几段话:

人的构成,主要由两大元素构成。一是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存在,是人为求生所拥有的一种天性。一般来说,这些天性,比较大部分属于动物本性的内容。二是精神,是人因其高智商所衍生的一种没有实体的存在。

人的存在,本质就一活体动物存在的状态。食物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住所是活体动物生存的必要。动物获取食物的途径是被动的自动。它们只是在自然界原有的基础上摄取自己所需要的食物。需要什么,就去哪里获(猎)取。原始人类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他们获取食物的途径也是被动的自动,就是在原始不变的自然界中寻找食物。所谓的住所,也是天然而成的“洞穴”。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越是强壮的人类就越有生存的优势,反之,则逐渐为自然界所淘汰。

精神属于比较虚幻的事物,它客观存在却让人抓不住实体。道德、哲学、文学等,这些都是人的精神内容。精神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能动反映。它既可以是被规范的,也可以是不被规范的。它既被圈定在一个特定的圈子里,又驰行在毫无边际的宇宙中。它是人的一种意识,也是人性的主要内容。

理想是被美化了的现实世界,是一个虚幻而没有被实现的幻影,是人类将其物化前的构图。理想的内容,取决存在的客观世界。

本能与精神,是相互统一的实体。没有本能,就没有精神依托的实体的存在;没有精神,就没有人与动物区别的存在。人,生存在世上,无非本能、精神驱使。一个完整的人,必须本能与精神的并存。任何把本能与精神分割的行为,都是不完全人性的表现,是残缺人性的体现。我们并不是要做一个完美的人,但是我们却不能为了本能而抛弃精神,为精神而压抑自己的本能,缺一,都是不健康的存在状态。

“人的存在,本质就一活体动物存在的状态。食物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住所是活体动物生存的必要。动物获取食物的途径是被动的自动。它们只是在自然界原有的基础上摄取自己所需要的食物。需要什么,就去哪里获(猎)取。”我觉得,人的本能应该有低级和高级之分,人除了基本的食物和住所的物质本能外,应该还有高级的“精神”本能,否则,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人的本我没有理性、盲目、冲动、无规无矩、属于是无意识部分。如果没有自我的出现,由本我任其发展,和动物也就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上帝的恩赐,在人类的本我中造就出一个理性机智的自我,像一个忠实奴仆,任劳任怨,侍候着这个永远也长不大的本我。

弗洛伊德:“自我存在是为了使个人与能量真正满足其需要的经验发生联系。自我能够意识到本我的意象与外部现实的区别,并使事物的主观意象与外界的事物等同一致起来,以满足本能的需要……然而它也力图成为本我的忠实奴仆,与本我保持友好联系,并把自己作为一个对象介绍给本我,把本我的里比多吸收给自己。在它力图协调与本我与现实之间时,它常常被迫用它自己的前意识的修饰作用来遮盖本我的无意识要求,以隐藏本我和现实的冲突。从整体看,自我必须执行本我的意图,它通过发现能够使本我的意图完满实现的各种环境来完成这一任务。”

从最基本的,比如本我饿了,自然就会联系到吃东西。人的饥饿本能的激发,驱使人去寻找东西吃以满足本能的需要。本能的最终状态是消除人体的需要状态。这里本我饥饿本能的最终状态就是“呑食食物”,消除饥饿感,恢复平静状态。就如婴儿饿了就哭,你只要给他吃了,即刻就会平静下来,甚至就睡着了。
由于本我没有理性、盲目、冲动、无规无矩、是无意识部分。如果按它的原则行事,就如婴儿饿了就哭,不管能不能吃都往嘴里塞一样,或看见别人的东西也会去抢,渴了,不管干不干净,见水就喝。如果任其泛滥,会给社会造成危害。所以必须要有人来约束本我,这个任务就落在自我的肩上。本我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基本都是自我在为它操心。

本我的没有理性、冲动、莽莽撞撞,自我怕它惹事生非,所以本我的一切行动行为都在自我的监督之下。自我代表理性机智,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自我在对本我监督约束的同时,也会接受本我趋乐避苦的要求,适当的给以满足。也就是说自我对本我的满足是有限的,如果本我的要求符合现实原则,自我会给以它协助、支持、满足,否则,自我不予支持,会加以阻止。

自我满足本我的要求,并不是本我饿了,自我立即就给它端来饭,本我渴了,自我立即就给它端来水。而是要它凡事都必须要过程,不能张口要,闭口就到。比如本我饿了渴了,自我会说,等等吧,饭还没有做好,或家里的水用完了,还没挑有回来,要它一直等到饭做好或水挑回来的时候才吃。是一种推迟本我的行动。

弗洛伊德的:“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我觉得所有人的本我与自我都是一样,是一种马与马车夫关系。自我本身不具备动力,但它具有的是理性机智。对于本我和自我的关系,我可以这样比喻:比如说本我渴了,自我在对它推迟行动的同时,自我还会为本我着想考虑。为了本我随时都能喝到干净的水,自我会为本我出谋划策,指导协助本我。比方用水管把水引回来,或修一个大水缸把水储存起来。比如说修的是水缸,水缸里要储存水,必须要从有水源的地方把水挑回来倒在水缸里。自我本身不具备动力,这运水的任务也必须由本我自己完成。但是本我属于无意识部分,它只是具备动力,所以这运水的过程还得由自我来协助完成。

假设它们取水不是用人挑,而是用马车运水。那么拉车的就是马(本我),赶车的是马车夫(自我)。马是无意识的,它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只有马车夫给马指引方向。自我赶着马车,鞭策着马,朝着有水源的地方(方向)前行。这就是弗洛伊德的:“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这也许就是自我把本我的真实意图变为现实的途径:现实了的本我。自我为本我出谋划策,又借助本我它自己的力量,朝着本我的真实意图(喝到水)的方向加以引领。

虽然自我一切都是为本我好,服务于本我,但还是要马听话,配合,才能达到本我的真实意图。如果遇上不听话的蛮横的本我,它吃是要吃,就是不做,或者饿了就去抢。遇上这样的本我,自我也无能为力,因为能动性控制没掌握在自我手里,而是在本我一方。这就是弗洛伊德的:“自我要驾御本我,但马可能会不听话。”本我不配合,自我约束不了它,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自我只有放弃,不再管它,这就等于变向的屈服于本我。这就是弗洛伊德的:“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自我一方屈服。没有了自我的约束,本我就可以自由放任,为非作歹。这时候的自我,也就是这个人呈现出的就是恶的一面(本我的一面)。这就是“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的表现:在本我的“恶的一面”。自我跟随本我回到本我原来的恶习的原点。

对于“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我可以这样比喻:在这场本我的能量发泄和自我的反能量发泄中,是本我嬴了,自我输了。胜者为王,败者如寇。自我被本我征服,本我等于夺取了自我的位置,原来的自我位置换了新的主人,这时候呈现出的是新主人的一面。如果是像前面说的,也就是被自我征服的和谐关系的本我与自我,自我(这个人)呈现出的就是诚实的一面:自我的一面。这三个我中,哪一个我为胜者,这个人呈现出的就是哪一个人格的特征。

上面说的马可能会不听话,我觉得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过强的本我,自我驾御约束不了它。一种是相反方向的本我缺失,没有生命动力的本我,自我唤不动它。一个是本我过强,一个是本我缺失,两者虽然不同,但性质是相同的,属于相反方向的两个极端,两者都属于破坏性质,不属于建设性质。按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两者都属于“死的本能”。

以上的不管是吃饭还是渴水,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本能。不管是听话的马(本我),还是不听话的马(本我),说的都是一个人的内心冲突。也就是弗洛伊德的:“能量发泄作用和反能量发泄作用的对抗,叫做“内部冲突”,或者叫“内心冲突”,内心冲突存在于人格中。这类冲突应该与人和外界环境之间的冲突区分开来。内心冲突多的不计其数,因为能量发泄与反能量发泄作用的对抗有多少,内心冲突就有多少。”

“本我是能量发泄,自我和超我是反能量发泄”。我觉得这里的“反能量发泄”的“反”,并不一定是要强制性的将本我所有的能量发泄压下去的意思,而是一种抑制作用,缓和矛盾冲突,达到一种比较满意的效果。假设本我看见卖苹果的,它就说我要吃苹果,按照本我行事的原则,它就会动手去抢。自我就会说,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要吃苹果可以,但是得用钱买。等于是回去把钱拿来后,再去买苹果吃。是一种抑制作用,一种推迟本我的行动的作用。

弗洛伊德:“但是良心的“反能量发泄作用”与自我不同,自我的“反能量发泄作用”(抑制作用)目的是推迟最后的行动,以便制定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计划,但最终还是要实施,而良心的“反能量发泄作用”(抑制作用)的目的是企图取消任何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良心对本能的命令是“不准”,而自我对本能的命令是“等一等”。因此良心与本我和自我是相对立的。”

再比如前面我说的本我的饥饿,和找东西吃,也属于本我的能量发泄与自我的反能量发泄作用的对抗。“饥饿”的反向是“饱”,“饥饿”的满足是“吞食食物”消除饥饿感。“饥饿”是能量发泄,“找东西吃”是缓解饥饿感,是一种抑制作用,是反能量发泄。本能的最终状态是消除人体的需要状态。这里消除人体饥饿的需要状态是吃东西“吞食食物”,是“吞食食物”的反能量发泄作用有效地阻止了“饥饿”的能量的发泄作用。自我的“反能量发泄作用”(抑制作用)目的是推迟最后的行动,以便制定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计划。

弗洛伊德:“当一个饥饿的人的本我产生一块饼的意象时,其实并不没有缓解饥饿的紧张感,缓解饥饿感的本能并没有被本我释放掉,我们并没有吃到什么东西,仍然饥饿,怎么办?”:

这是本能的发泄失败了,本我并没有吃到东西,饥饿能量的发泄没有得到缓解满足,本我的能量必须投入于寻找食物。但是这寻找食物是要通过推理、辨别等心理过程,本我不具备心理活动的功能,如果本我在继续在寻找下去,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这些心理活动就是自我的开始,由此能量被用于自我。因此我也可以这样说,本我在解脱紧张上的失败也就是自我的诞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3#
 楼主| 发表于 12-3-14 16:17:47 | 只看该作者
弗洛伊德:“自我之所以拥有足够的能量用于非本能的目的,是因为自我的工作极为有效,它能在满足了生活基本需要之外,还有剩余部分的能量。自我需要用于满足人体需要的能量越节约,它就有越多的能量用在消遣性活动上。”

弗洛伊德:“最后自我的能量还用来“综合”或整合人格的三大系统,综合的目的就是建立人的内心和谐以保证人能够与外界进行顺利的交往,当自我恰如其分发挥综合作用时,本我、自我和超我就融合为一个统一的组织良好的整体。”

我觉得,自我并没有自己的能量,它之所以能充分的垄断贮存的心理能,是用它的理性和机智从本我那里赢得的。也就是它任劳任怨的服务于本我,帮助本我实现本我自己的真实意图,使本我获得能量的满足后,原本属于本我的能量就移入自我中。比如婴儿饿了,就会哭闹,当大人给他吃饱,获得食物能量满足后,他就平静下来,或者就睡着了。这时候大人才有精力去做别的事情,否则你就和他纠缠不清。自我的能量就是这样从本我那里赢得的。这也就是弗洛伊德的:“自我把本我的力比多吸收给自己”的表现。

对于本我自我超我,我还可以这样比喻:我把它们比喻为是一个家庭,我把自我比喻为这个家庭中负责管全面的。只有家庭和睦平安,自我才有精力去考虑其它。如果家中有谁病了,或有谁在外边遇到麻烦事,自我的精力基本就集中在这里。有一句这样的谚语:“家中有一个人有病,全家人都会有病”。病人在没有好或麻烦事没处理好之前,自我也就没有精力去考虑其它。自我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处理好后,能量才可以用来发展其它。自我的能量就是这样赢得的。

如果家中的病人好不了,或遇到的麻烦事解决不了,这个自我就会身陷其中,永远也纠缠不清,甚至被压垮崩溃。这个自我哪有这样的精力去发展其它,世界哪有什么新的意义。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吃饭问题都没有解决,更谈不上其它精神生活问题。这个自我不是协调能力的问题,而是遇到的(本我过于强大或本我过于弱小)难题解决的难度实在是太大,自我确实无能为力!同样的是自我,却是不一样的待遇,不一样的结局!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产生自我 ,自我中产生超我,它们在整个精神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相互作用、相互矛盾和相互融合的状态。他还强调,在人格中,以本我为最根本,是人的本质性的东西,是人的心理根本要素;而自我和超我是后天的,是社会给予的东西。”

我曾经说过一段这样的话:我觉得一个人性格的差异,也许就是这三个我分别在每个人身上融合的比例不同,才构成千姿百态的人格特点。但是这三者之间相互融合比例强弱差别不能太大,相互矛盾冲突不能太大,求大同存小异,就容易统合。就如任何一个团体,一个组织,没有百分之百和谐,但矛盾分歧不能太大,这样才有利于团结,有利于管理。如果强弱差距过大,就会形成两个不同的极端,组织内部就容易出现分裂。强或弱两个极端都属于异常。

我觉得,自我的工作之所以极为有效,能够随时满足本我的需求,随时将原本属于本我的能量移入自己,能够充分的垄断贮存的心理能,能够整合人格的三大系统。不完全是因为自我有较强的协调能力,而是因为这三个我在每个人身上相互融合的比例的多少,强弱差别的问题。强弱差别不能太大,属于在正常范围之内,相互矛盾冲突也就容易解决,容易统合。即使不是骑在马背上的人,也是没有被马甩掉的人。

弗洛伊德:本能具有能量,本能的心理能量驱动着人类的活动。人格的动力状态由能量在整个人格中的不同分布决定的,而一个人的行为则取决于他所具有动力状态,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控制,他的行为就很有道德;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自我所支配,他的行为就显得很实际;如果能量还停留在本我——心理能的根源处,他的行为就具有冲动性;一个人的本质和行为毫无例外的取决于能量在其人格中的分布状况。冲动力和阻力这两个概念,使我们明白思想念头与行为举止的真正原因,一般的说,如果冲动力大于阻力,行动就会产生,或者某个观念就会进入意识。如果反能量发泄作用大于能量发泄作用,行动和思想就会受压抑:

这段话中的“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自我所支配”:即使不是骑在马背上的人,也是没有被马甩掉的人;而“如果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控制”;和“如果能量还停留在本我——心理能的根源处”:这两者都是被马甩伤的人,两者的自我都是屈服于本我。两者所不同的是:大部分能量被超我控制的,是本我缺失;而能量还停留在本我——心理能的根源处的,是本我过强。如果本我缺失,这个人呈现出的就是符合社会道德与伦理的一面;如果本我过强:这个人呈现出的就是我行我素,无法无天,恶的一面。这两者是相对立的两个极端。这就如弗洛伊德冰山假说里的:“本我过强,就会亢奋,无法无天,强奸抢劫;本我缺失,没有动力,就会自杀;超我过强,道德感过强,连心爱的女人都会让人;超我缺失,则无基础道德习惯。”我觉得一个人如果“本我过强”,就意为着这个人“超我缺失”;如果一个人“超我过强”,就意为着这个人“本我缺失”。

摘录一段这样的话:“我们经常会谈到“成熟”这个词语,其实成熟的程度很多时候取决于这个自我的协调能力。如果“自我”没有协调好,让“本我”过于强大了,那么这个人就会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更严重的会变得很容易侵犯他人。很多社会罪犯,往往就是“自我”没有约束好“本我”,导致走上了他的另类职业道路。如果“超我”过于强大,那么这个人就容易唯唯诺诺,胆小怕事,不敢争取自己的资源(泛指),没有自己的个性;更严重的会变成过于敏感的神经质。不管是哪个极端,都容易人的精神崩溃。”

这段话中的自我,就没有前面所说的那个“能充分的垄断贮存的心理能”的自我这么幸运。里面的“取决于这个自我的协调能力”这一句,我觉得这个自我有些冤枉,这就如人们常说的:孩子听话有出息,大人教育得好,否则就怪大人没教育好。前面所说的自我与本我是和谐关系,所以自我能有效的约束本我。这段话中的本我和超我就同于上一段中我解释的:两者的自我都是屈服于本我,两者都是被马甩伤的人。所不同的是,一个是本我过强,另一个是本我缺失。而且这段话中的:“如果“超我”过于强大,那么这个人就容易唯唯诺诺,胆小怕事,不敢争取自己的资源(泛指),没有自己的个性;更严重的会变成过于敏感的神经质。”这一段,就是对本我缺失的描述。这里的“不管是哪个极端,都容易人的精神崩溃。”:指的也就是本我过强和过弱两个极端。

这也就是弗洛伊德的:“应该记住,人格可以获得能量是一定的,不多也不少,这就是说,如果自我得到了能量,那我本我和超我——或两者同时——就失去了能量。人格中的某一系统获得能量后,就意味着其它系统已丧失了能量。”:“超我”过于强大”:意味着自我和本我同时就失去了能量;“本我过于强大”:意味着自我和超我同时就失去了能量。这个“本我过于强大”,也就是前面说的:“能量还停留在本我——心理能的根源处,他的行为就具有冲动性”。

这段话中的“超我”过于强大”,也就是 “本我缺失”。这就如弗洛伊德冰山假说里的:本我过强,就会亢奋,无法无天,强奸抢劫;本我缺失,没有动力,就会自杀;超我过强,道德感过强,连心爱的女人都会让人;超我缺失,则无基础道德习惯。超我与本我是相对立的两个极端。所以,如果这个人的“本我”过于强大,那他就是超我缺失;如果这个人的“超我”过于强大,那他就是本我缺失。这也就是本我过强和过弱的两个极端,两者都属于异常。

这里就不是前面所说的本我的能量发泄与自我的反能量发泄作用那么简单,这里的本我也不同于前面所说的本我,而且还有超我的介入。弗洛伊德:“良心的“禁止作用”就是抑制作用或“反能量发泄作用”,即阻止本能的能量直接在冲动性行为和愿望满足上释放出来或间接在自我的机制中释放出来。也就是说,良心与本我和自我相对立,并竭力阻止行使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如果一个有坚定良心的人时刻提防着不道德的冲动,它把大量的能量都消耗在抵御本我上,因此不能有足够的能量作出有用的令人满意的功,他必定会过寡言少语,约束压抑的生活。”

又:“良心的“反能量发泄作用”与自我不同,自我的“反能量发泄作用”(抑制作用)目的是推迟最后的行动,以便制定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计划,但最终还是要实施,而良心的“反能量发泄作用”(抑制作用)的目的是企图取消任何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良心对本能的命令是“不准”,而自我对本能的命令是“等一等”。因此良心与本我和自我是相对立的。”

这就是弗洛伊德的:“不存在本我——超我的冲突,因为本我和超我的对抗总免不了卷入自我,这就是说,本我和超我发生冲突是因为它们都想利用自我为各自的目的服务。另外,如果超我联合本我对抗自我,或者超我加入自我对抗本我,一场简单的本我——自我的对抗就可以可能变的复杂起来,一切冲突都脱离不开自我,在人与外界环境的冲突中也必然有自我加入。冲突的结果对人格的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

弗洛伊德:“所有自我的防御机制都不是对付焦虑的理想手段。它们歪曲、掩盖或否认现实,阻碍心理发展,耗费了本来可以用于更为有效的自我活动的能量。防御机制一旦影响大大就会统治自我,削弱自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再有,如果防御机制突然失效,自我就会由于突然失去依赖而陷入焦虑,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

这里说的就是本我过强和过弱的两个极端,两个不听话的本我。同样的自我,侍候的却是不一样的主子。哪怕你自我是多么的理性机智,不是在每一个本我身上都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法律只能约束守法的人。比如,有些孩子不是大人管教不严没教好,而是你根本没有办法对他进行实施管教,而导致他在社会上为非作歹,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样的家长也会被搞得焦头烂额,甚至会精神崩溃。

超我联合本我对抗自我:是“本我”过于强大,就如一个不受管教的孩子一样,自我约束不了它。自我在与本我长期的较量对抗中,直到最后自我被搞得精疲力尽,本我的动力照样还是在那里原封不动,一点也没有削弱。自我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最后不得不退缩让位于本我。自我的防御机制被击破,本我冲破阻力,人的精神就会彻底崩溃。这时侯,这个人的言行呈现出的就是本我的角色。

超我加入自我对抗本我:是本我缺失。本我过强是自我约束不了它,那本我缺失就是自我引不动它。虽然这个本我循规蹈矩,不惹事生非,而且随时都会以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但它同样会让自我为了它而搞得精疲力尽。一个人虽然很早就有了自我,但是在早的自我不怎么为本我操心。就如一个家里的孩子,在未成年之前一切衣食住行都有父母的提供,那时候的本我还在钻空孒,所以,它的一切弱点也不怎么能显而易见的被暴露。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关键的时候,也就是本我该自食其力的时候,这时候自我也开始为本我忙碌。一个人的一切行动行为,即使是心理活动,也离不开内在动力。哪怕是最平常不过的喜恕哀乐,都必须要有内在“力”的推动,能量才会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喜恕哀乐才能达成效果。这时候才发现本我动力的缺失,一切是那么的无能……

特别是超我的出现,它会按照社会准则来要求本我,它把这一切全强加给自我。一切意识活动的东西都离不开自我,本我的每件事都在自我的指导之下完成。但是有很多事情,却让自我无能为力。自我为本我作精心的策划,周密的思考,只待本我的动力就达成效果,可是无论自我怎么为它努力,总是引不动它。要吃饭,要生存,不动怎么能行,所以自我三番五次给本我做工作,希望本我能付诸行动。自我的精力全部耗费在本我身上,长此下去,自我被搞得精疲力尽,想放弃不在管本我,可是超我说不行,你还得再去为它做工作,或许还有希望。自我就这样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折腾,最后自我不管超我同不同意,自行撤出退缩。这时候“人格解体”暴发,自我分裂……

弗洛伊德:“本来,在超我产生之前,自我还只有两位主人. 自我可以依据现实的条件去部分满足或部分控制本我的冲动,以此在两位主人之间周旋,在本我与现实之间寻求平衡. 但超我产生之后,自我又多了一个更加严厉的主子. 这个主子把自我的行动和思想都置于自己的监视之下,并将自己的标准规范强加给自我,使自我不得不在三个主子之间寻找平衡.”

弗洛伊德:“自我就是这样被本我所驱使,受超自我所限制,遭现实所排斥,艰难地完成它的效益任务,使它所遭受的种种内外力量和影响之间达到调和;现在我们能理解:为什么我们常常会抑制不住地呼喊:“生活多么不容易啊!”如果自我不得不承认它的软弱,它就会突然产生焦虑——有关外部世界的现实焦虑、有关超自我的道德焦虑和有关本我中的激情力量的神经病焦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4#
发表于 12-3-15 12:27:11 | 只看该作者
好可爱的孩子,恭喜奇迹大姐做姥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5#
 楼主| 发表于 12-3-16 17:22:1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赟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阳光工程 ( 京ICP备10041392号-12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二街8号1510 邮编:100080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199号  

GMT+8, 24-11-23 15:35

Powered by Discuz! X3.2 联系我们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